八年级语文下册16云南的歌会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6云南的歌会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6 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2)了解沈从文及其创作。
(3)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情民风。
2、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云南歌会的文化气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
教学重点:1、揣摩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
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
2、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和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至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学生简介作者,默读注解①,并作勾画。
三、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主要是落实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蹲踞.jù酬和.hè熹.微xī譬.喻pì淳.朴chún 即特起兴.xìng 引经据典龙吟凤哕.huì迤.西(yǐ)糯.米nuò箍.桶gū阉.鸡yān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小声朗读课文,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
读出感情。
2、要求学生简要概括文章的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展示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
3、理清结构,把握三个场面的内容及特点。
思考: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想一想,这三种场合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明确:这三种场合分别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山野对歌”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主要写歌唱人。
“山路漫歌”是即兴的自由歌唱,主要是环境描写。
八年级语文下册16.云南的歌会教案新人教版
云南的歌会教案一、教学目的: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本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朗诵,品味,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
鼓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酷爱生活。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不同。
三、教学难点:琢磨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述和场景描述的妙处。
四、教法设计:指导阅读,在阅读中归纳文章内容五、学法指导:探讨研读讨论六、教具利用:常规七、课时安排:两课时八、板书设计九教学步骤及内容:第一课时1导入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域,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路,即兴歌唱,彼此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衣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衣饰研究>。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复述文中描画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3学习课文(1)指定学生甲朗诵1~3段。
(2) 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4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类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争辩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输赢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观点。
5小结了解文章描述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穷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第二课时1温习旧课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旁征博引悠游自在龙吟凤哕2继续学习课文(1)朗诵三~五段师生点评朗诵情况。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教案
多媒体出示上下文对比阅读,让学生通过对比朗读,体会抓住地域以及人物特点进行描写的好处。
赏读文章,多媒体出示赏读要求,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赏读方法。
多媒体出示山寨传歌的图片,体会场面的盛大,标注关键字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朗读探索。
多媒体出示作者相关资料,走进作者内心,深入了解文章。
学生通过朗读2-3段,说出感觉到“生面别开”的地方,如场所,如对歌形式。
通过品读对年轻女子动作、神态、外貌描写的句子,感受歌会中女子的健康自然,优美。
对比阅读原文和修改文,说感受,学习抓住人物特点来刻画人物的方法,并通过赏读,发现对歌侧重于描写对歌的人,感受某某的歌会山野对歌之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的赏读体会,并根据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说说感受,畅所欲言,在漫谈景之美中感受到山路漫歌的自然,淳朴本色。以小组交流,汇报展示的方式进行赏读,其他小组及时进行补充。
通过盛会重要作用是传歌,体会某某人对民歌的热爱,对民歌的传承,对民俗的传承。
小结:当这场歌会缓缓落幕,这一回不仅丰富了作者的见闻,也丰富了我们的见闻,从这歌会中,我们不仅欣赏到这歌会中的人美,景美,情美,我们还感受到某某人的什么?通过沈从文先生的话,体会作者的思想,而沈从文的作品又大多从民风民情中取材,让学生也从生活中发现自己身边的风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朗读,二是通过细节的揣摩,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描写,激励学生关注民歌之美,感受美好生活。体会某某人民“活”的生活状态、自由性情,淳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热情积极的生活态度。三充分调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于教学中。
(四)歌会余韵,妙笔“传歌”
八年级语文下册 16《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师出示教学目标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作者为我们展示了几幅画面?
(3)这是一场怎样的歌会?
在鼓励、肯定学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在这三幅画面中,各有一个字表达的是歌会的方式,请找出这个字,说说你的理解。
B.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引用经典书籍作为论证的依据)
C.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一向的作法)
D.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看着善良)
导入新课:
师播放歌曲《月光下的凤尾曲》。
师:课间听了这首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曲》,突然有了一种冲动,我想去某某,你们想去吗(想)好,我们就跟随沈从文一起去听听某某的歌声,去看看某某的歌会。(板书课题)
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粗字注音。
迤西( ) 龙吟凤哕( )辟疫免灾( )
胡哱哱( ) 即物起兴( ) 不犯忌讳( )
2.给下列词语中的错字改错。
舒卷X驰_______ 辟役免灾_______ 既物起兴_______
蹲居其上_______ 循环无瑞_______ 暗然销魂_______
3.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品味人物美、环境美、语言美)
(五)拓展延伸
(1)为你喜欢的歌会写一句宣传语。
(2)你还知道我国的那些民俗活动?从中选一个写一写。(友情提示:抓住特点,注重细节)。
三、畅谈收获: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请与大家分享一下。(温馨提示:可以从内容、方法、思想感情等几方面来谈)
四.当堂达标测试:
八年级语文下册16《云南的歌会》教案新人教版(新)
16 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譬如、淳朴、酬和、即物起兴、龙吟凤哕、悠然自在、引经据典等词2、掌握关于作者的相关知识。
过程与方法1.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2.反复诵读课文,欣赏品味文中语言片段。
3、在认真研读文章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小型的研讨交流活动,用音乐构件的平台,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外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在拓展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本文是一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面中的唱歌的情景,三个场面的内容各是什么,写作手法上的不同特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的。
教学的难点是环境描写的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学方法:调节教学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掌握譬如、淳朴、酬和、即物起兴、龙吟凤哕、悠然自在、引经据典等词2.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重点难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框架,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教法:调节教学法一、导入新课,出示目标上个世纪二十年代的中国,沈从文从遥远的湘西走来,他的《边城》、《长河》、《萧萧》像一块块的冰清玉洁的翡翠带着中国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新自然的展现在人们面前。
沈从文想一座通往乡土古寨的桥梁,湖南四川贵州交界的偏远地带的民俗风情,随着他的文学作品的流传,一天天被人们所了解。
今天这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一齐来领略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
二、自学释疑,扫清文字障碍。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xìng) 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huì)三、训练操作:朗读课文,思考问题:1.课文中描写了在的大的哪三种不同场所听到的民歌演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说说与你通过电视和其它途径听到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要点提示:1第一部分:山野对歌。
2024年《云南的歌会》说课稿(通用4篇)
2024年《云南的歌会》说课稿(通用4篇)《云南的歌会》说课稿1大家好!我是某某,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云南的歌会》,我将从教材地位,学习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来说明我的教学设计和设计理念。
第一:教材地位《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选取了介绍我国部分地区的节日风俗和民间轶事的五篇课文,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初三的学生对文章的感受能力,分析能力相对提高,同时初三的学生生活阅历浅,对特定地区的民风民俗了解不多,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根据以上特点,我把学习目标设计为:第二: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云南歌会的不同的形式及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朗读,揣摩精彩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本色生命及其精神文化内涵。
第三:教法学法:本节课我采用尝试教学法授课,通过设计练习让学生根据标题猜想文章的内容,尝试猜想有利于读思结合,使阅读插上联想,想象的翅膀,提高阅读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
针对目标一,学生的学法是圈点法,速读课文的同时,圈画出歌会的形式。
我的教法是情景教学法,通过播放《云南美》为学生创设情景,再现云南歌会场面,使学生了解到云南歌会的一些形式。
针对目标二,学生的学法是诵读品味法,合作探究法,在反复的诵读中,归纳总结出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我的教法是朗读教学法,通过指导学生的朗读,并适当加以点拨,让学生体会到人物的特点,环境描写的作用。
针对目标三:学生的学法是讨论法,在讨论交流中,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本色生命的艺术形式,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和阅历。
我的教法是情景教学法,通过播放《安塞腰鼓》为学生创设情景,进一步领略“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第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云南美》。
然后声情并茂的介绍:云南地势雄奇险峻,自然风光绮丽,物产丰富,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特殊的民俗,比如,泼水节,歌会等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去了解一下云南的民风民俗。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6云南的歌会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16 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一、知识和技能:(1)明白得、积存“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做到会读、会写并明白得其含义。
(2)了解沈从文及其创作。
(3)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本地浓郁的民情民风。
二、进程与方式(1)有情感地朗诵课文,把握文意,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琢磨体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云南歌会的文化气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体味与赞赏之情。
教学重点:一、琢磨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
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不同。
二、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明白得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琢磨语言,体味文中人物描述和景物描述的精妙。
教学时刻: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域,每逢集会和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路,即兴歌唱,至相问答,游戏传情。
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文化气息,今天,让咱们一路走进《云南的歌会》,去感受那里的民风风俗。
二、学生简介作者,默读注解①,并作勾画。
三、检查预习,疏通字词。
主若是落实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做到会读、会写并明白得其含义。
蹲踞.jù酬和.hè熹.微xī譬.喻pì淳.朴chún 即特起兴.xìng 旁征博引龙吟凤哕.huì迤.西(yǐ)糯.米nuò箍.桶gū阉.鸡yān四、朗诵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小声朗诵课文,要求读音准确,语速适中,语调抑扬。
读出情感。
二、要求学生简要归纳文章的内容。
课文要紧写了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展现了云南浓郁的民族风情。
3、理清结构,把握三个场面的内容及特点。
试探:在“歌会”的大题目下,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想一想,这三种场合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明确:这三种场合别离是: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
“山野对歌”是才思智力的大比拼,要紧写歌唱人。
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16云南的歌会教案新人教
1六、云南的歌会一、教学目标:一、知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赏析体味文中人物描述、环境描述、场面描述及出色的语言。
二、进程和方式;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情感和态度: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育学生酷爱风俗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刻画在内容上各有偏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三、教学难点:明白得文中环境描述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四、教学假想:本文用两个课时完成。
依照“整体感悟——研读探讨——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注重以学生自主、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在教学进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打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
第二课时力求恰本地利用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讨精神,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各类感官参与学习进程,从而领会课文的写作手法,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时数:二课时六、教具预备:录音机、课件七、教学进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一、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忌讳(huì) 酬(chóu)和铁箍(gū) 熹(xī)微2.说明以下词语。
旁征博引: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例如。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假设无其事:仿佛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假设无其事或漠不关切。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早晨的)。
淳朴:老实朴素。
(二)导入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云南是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的身份。
他们能歌善舞,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常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路,或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倾心、或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今天咱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好笔触一路领略云南民歌的风度。
’一、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设计教案设计:云南的歌会一、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为《云南的歌会》。
该课旨在通过学习云南的歌会,使学生了解云南地方文化和多元民族的音乐艺术。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了解云南地方歌会的特点,学习云南地方歌曲的歌词和旋律,并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本课适用于初中音乐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习云南地方歌会的历史、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学习云南地方歌曲的歌词和旋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通过表演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云南地方文化的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1.了解云南地方文化和多元民族的音乐艺术。
2.学习云南地方歌会的历史、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
四、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表演能力。
2.通过表演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五、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云南地方歌会的视频,引发学生对云南地方文化的兴趣。
然后提问学生:你们对云南的歌会有什么了解?2.学习云南地方歌会(2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云南地方歌会的历史、艺术特点和表演形式,帮助学生了解云南地方歌会的背景和发展。
然后,教师播放一段云南地方歌会的音乐,让学生感受云南地方歌曲的独特魅力。
3.学习云南地方歌曲(40分钟)教师分发云南地方歌曲的歌词和旋律给学生,指导学生学唱云南地方歌曲,并进行分组练习。
然后,每个组准备一首云南地方歌曲的表演,进行评选。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自由创作云南地方歌曲的歌词和旋律。
4.表演和总结(20分钟)每个小组轮流表演自己准备的云南地方歌曲,并进行评选。
学生欣赏其他小组的演唱,并给予评价和建议。
最后,教师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云南地方音乐艺术。
六、巩固与拓展通过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云南地方文化和多元民族的音乐艺术,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八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16、云南的歌会教案
16、云南的歌会一、教学目的:1、知识和才能: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从整体把握文章框架,能准确说出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与特点。
3、情感和态度:感受作者笔下美妙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体会文章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一样。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四、教学设想:本文用两个课时完成。
按照“整体感悟——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注重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引导作用,致力翻开学生思路、激活其思维。
第二课时力求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使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从而领悟课文的写作手法,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时数:二课时六、教具准备:录音机、课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给以下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忌讳(huì) 酬(chóu)和铁箍(gū) 熹(xī)微2.解释以下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场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假设无其事:好似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老实朴素。
〔二〕导入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云南是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的身份。
他们能歌善舞,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唱歌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今天我们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一起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
’1、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云南的歌会》一文;(2)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及其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地位;(3)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文章的写作特色;(3)结合生活实际,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创作诗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和尊重;(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掌握《云南的歌会》的主要内容,了解云南歌会的背景、特点及其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地位;2.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专业音乐术语的理解;2. 如何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入探讨文章的写作特色。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音频、视频资料,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云南歌会的风采;2. 准备与文章相关的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3. 准备写作技巧的相关资料,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云南歌会的音频、视频资料,让学生初步感受云南歌会的魅力;(2)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2)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文章中的一些专业音乐术语;(3)让学生思考:云南歌会在我国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地位如何?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云南歌会的认识;(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文章的写作特色;(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
4. 写作技巧讲解(1)教师针对文章的写作技巧进行讲解,如描述手法、对比手法等;(2)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学会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5. 课堂小结(2)强调学生要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培养审美情趣。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
山野对歌部分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写人的哪个部位?哪个方面?写出了什么特点?由人能体会出什么样的对歌情景?)
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为什么花很多的笔墨写环境、鸟儿?哪句话是这段话的中心句?)
提示:此处的环境描写,作者移步换景,从视觉与听觉的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山坡树林、写花、写鸟、写人,描绘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来。这图给“赶马女孩的歌唱”创造了一个动人的场境。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另外,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四、思考
我们身边有没有如此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要怎样才能像作者一样感受民俗文化的美?
五、课堂小结:
沈从文先生以潇洒而随意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云南的民风,民俗,风景,风物。展示出云南特有的纯朴自然的风俗人情。如诗一般含蓄优美,令人回味无穷。
六、作业设计:
学唱一首民歌,唱给同学们。搜集沈从文的其他散文去阅读品味。
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来领略一下云南民歌的风采。
二、默读课文,疏通字词
主要是落实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三、问题导读,整体感知
1.通过课前预习阅读本文,想一想:跟你听过、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
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语文: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
16.云南的歌会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族风情。
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拓展延伸,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
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赏析。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美好的人生。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云南的民俗介绍云南是个多民族地区,在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倾诉爱情,激起劳动的热情,表达对死者的哀悼、对婚姻的祝福,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歌唱成了传授知识的工具。
据说,解放前云南一些少数民族打官司也是唱歌。
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子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一个高明的歌手常常会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特别的尊重。
今天我们就随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情美妙笔触,来领略一下云南民歌的风采。
二、默读课文,疏通字词主要是落实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三、问题导读,整体感知1.通过课前预习阅读本文,想一想:跟你听过、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提示: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演唱会所受的拘束较多。
而少数民族同胞们在蓝天白云、在树林山野中歌唱,人人都是唱歌的高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歌唱者淳朴自然,歌会气势壮观。
2.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文字来共同探讨云南歌会的迷人之处。
)作者极爱这种淳朴自然的民间文化。
因此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赞美。
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语文: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案新部编本(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下)
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16.云南的歌会教课目的:知识与能力:认识云南的歌会,感觉当地浓烈的民族风情。
过程与方法:朗诵,品尝,拓展延长,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指引学生感觉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赏识。
激励学生关注生活,赏识生活,热爱生活。
教课要点: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一样情境,领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别。
教课难点:推测语言,品尝文中人物描绘和场景描绘的妙处。
教课方法:朗诵、议论、赏析。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课过程:第一课时教课内容:整体掌握文章内容,感觉美好的人生。
教课步骤:一、导入新课:云南的风俗介绍云南是个多民族地域,在人民的生活中歌唱活动据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浸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他们以歌唱倾吐爱情,激起劳动的热忱,表达对死者的悼念、对婚姻的祝愿,抒发丰产的愉悦和节日的欢喜特别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歌唱成了教授知识的工具。
听说,解放前云南一些少量民族打官司也是唱歌。
所以,在很多民族中,儿童子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一个高妙的歌手经常会在本民族中获得人们特其余尊敬。
今日我们就跟着文学大师沈从文的抒怀美好笔触,来领会一下云南民歌的风范。
二、默读课文,疏导字词主假如落实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
三、问题导读,整体感知1.经过课前预习阅读本文,想想:跟你听过、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对比,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提示:可从歌唱的人、地址、内容、环境氛围等方面进行比较)演唱会所受的拘束许多。
而少量民族同胞们在蓝天白云、在树林山野中歌唱,人人都是唱歌的能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歌唱者朴实自然,歌会气概壮观。
2.你以为作者为何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提示:教师可指引学生联合课文中的详细文字来共同商讨云南歌会的迷人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2)、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3)、“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4)、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三、质疑探究
(一)、研读品味4~5段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指名朗读2~3段,要求其余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并做批注。
(学生不难看出“山野对歌”这一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地点和内容,然后主要通过描写对歌中的年轻女子的动作、神态、外貌来表现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快。)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任务优美的歌!板书:以景衬人
(3)、拓展想象: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赶马的女孩会唱什么?(自
(1)、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齐读第5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2)、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2、学唱一首民歌。
板
书
设
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山野对歌:侧重人物描写
山路漫歌:侧重环境描写
学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堂设计
一、目标展示
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二、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生答)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
(5)、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机智才能)
(6)、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动作、神态、外貌)
(7)、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
四、精讲点拨
(二)研读品味4~5段
1.赏读“山路漫歌”。
(1)、默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并与同学分享。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 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悦耳好听的山歌)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淳朴本色美)
现在默读课文第四段,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并勾画出好词好句,等会让大家分享一下。(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
例: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教师在让学生说得尽兴时提醒学生注意:本段要表现的歌会形式是什么?写人们唱歌的有几句话?写环境的又有几句话?目的是引入下一环节的讨论。)
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场面盛况空前
人多: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B、传承民族文化——由老一代汇集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2)、齐读第5段。
(三)总结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过程与方法
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材分析
重难点
1、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教学设想
教法
三主互位导学法
五、课堂检测
拓展延伸
播放剪辑好的相关音像资料
1.趣味竞猜:所播放的音像片段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或地方的民歌?
(如:《阿诗玛》—彝族,《五朵金花》—白族,四川的“跑马溜溜的山上”、陕北的“信天游”、内蒙古的“敖包相会”、新疆的“掀起你的盖头来”等等)
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其他民俗文化现象。
六、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第二题,体会不同的人物描写。
(8)、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明确: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2、为了让同学们能够更直观的去理解对歌时人物的情绪,可引导学生模仿《刘三姐》即兴对歌(多媒体播放《刘三姐》对歌的片段)
3、集体朗读2~3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