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四篇】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四篇】所谓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而且得到艺术的欣赏和快乐的体验。
教案要成为一篇独具特色“课堂教学散文”或者是课本剧。
小编整理了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数学教案【四篇】,希望对你有帮助!直线、射线和角课题直线、射线和角课型新授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使学生认识角和角的表示方法,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初步能力。
4、培养学生关于射线、直线、线段和角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直线、射线和角的表象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学。
重点角的意义难点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具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教师导学学生活动旁记补充一、认识射线,直线1、复习线段的特点。
出示线段:它有什么特点?2、认识射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2)射线有什么特点?(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3、认识直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23)学生尝试画直线。
(4)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4、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填表名称图形联系区别线段射线直线小组汇报5、练习,下面那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P39、1)引导想象课件显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
二、认识角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这个图形认识吗?什么叫做角?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1、你能举例见过的角吗?学生举实例,教师随着学生举例课件显示实物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
2、建立角的概念。
(1)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画角的步骤: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③写出各部分名称。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公顷》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公顷》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公顷的概念,能够正确地进行单位换算。
2.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认识公顷的概念。
2.掌握公顷和平方米的换算方法。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案、课堂练习等。
2.学生准备学习工具,如尺子、铅笔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问题引入新知识:“在我们周围有一种非常大的面积单位,你们知道是什么吗?”引导学生思考。
2. 学习新知识1.教师介绍公顷的概念,公顷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表示一块地的面积有多大。
2.通过图片和实际例子向学生展示公顷的大小及其应用场景。
3.讲解公顷和平方米的换算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换算技巧。
3. 练习与讨论1.让学生做一些与公顷相关的练习题,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彼此的解题思路,并解决遇到的问题。
4. 拓展延伸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拓展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公顷这个单位解决更复杂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五、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公顷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鼓励学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
六、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加深对公顷单位的理解。
七、教学反思教师可以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以上为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公顷》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方法。
3.进行相关计算,能够灵活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计算知识。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
2.利用图表、图片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掌握相关换算方法。
3.通过小组合作、互动探讨等方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与换算关系。
2.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计算。
难点1.公顷与平方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块地的大小,并询问学生这块地有多大,引出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
2. 学习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公顷?什么是平方千米?2.学习视频教学:通过视频展示,让学生直观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
3. 讲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方法1.板书笔记:按照公顷与平方千米的换算关系,进行板书。
2.示例演练: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掌握换算方法。
4. 拓展练习1.个人练习:布置习题,让学生个人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小组合作: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一些拓展练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5. 实践应用1.实际测量:组织学生到操场进行测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总结归纳: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理解。
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掌握了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实践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思考:你能够发现身边哪些事物的大小可以用公顷或平方千米来描述?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内容,《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结束。
希朿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掌握相关运算方法。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度量》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什么是角,并学会用度量角的单位。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实际物体理解角的概念,能够准确度量角的大小。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思维的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角的概念及度量。
2.难点:学生对角的理解和度量的准确性。
三、教具准备
1.直尺和圆规
2.角度量表
3.模型角
4.教材中相关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和思考:什么是角?你见过角吗?
2. 学习
•通过实物或图片展示不同角度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并理解什么是角。
3. 实践
•学生举手说出不同角度的例子,并用圆规模拟出这些角度。
4. 练习
•让学生通过练习题,体会角度大小的比较和度量方法。
第二课时
1. 复习
•回顾上节课所学,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角的度量方法。
2. 学习
•讲解角的度量单位:角度。
介绍角度的定义和符号。
3. 实验
•让学生利用角度量表,测量不同角的大小,并相互核对结果。
4. 练习
•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角度计算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学习了角的度量,掌握了角的概念和度量方法,希望同学们通过课后的练习,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加深对角的理解,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以上为本节课教案内容,希朥望本节课的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2《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2《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面积单位的大小,并能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面积的概念,并对面积单位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日常生活中,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单位使用较少,学生可能对它们的概念和换算关系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实例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单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换算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理解和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含义,培养学生运用这两个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物模型、换算表格等。
2.学具:练习本、笔、尺子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个校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校园的面积。
然后提问:“如果我们要表示一个更大的公园或者农田的面积,我们应该使用哪个单位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入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同时,给出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应用题,内容涉及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答疑难问题。
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提问并解答。
讨论结束后,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全单元) 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全单元)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估算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2. 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关系3. 公顷和平方千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公顷和平方千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公顷和平方千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新知(1)让学生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知道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等于1,000,000平方米。
(2)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关系,如:1平方千米等于100公顷。
(3)引导学生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学校占地面积、公园面积等。
3. 巩固练习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4.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公顷和平方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知识的掌握程度。
2. 练习反馈:通过课后练习,了解学生对公顷和平方千米换算关系的运用能力。
3. 单元测试:进行第二单元测试,全面了解学生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建议1. 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大小。
2. 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关系。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总之,在本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估算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01课时_认识公顷》(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01课时_认识公顷》(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课时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认识公顷》的第一课时。
公顷是一个面积单位,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公顷的定义、换算关系以及如何进行公顷的计算。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公顷的大小,从而更好地理解这个单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对于面积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公顷作为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学生可能在生活中较少接触,因此对其概念和应用可能不太熟悉。
此外,学生可能对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还不够清晰。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公顷的定义,知道公顷与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公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公顷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2.如何运用公顷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实践活动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操作等方式,掌握公顷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准备公顷的换算关系表格。
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校园、公园等场景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场景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学生可能回答“很大”,但无法准确表达。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用平方米作单位,可能会很大,有没有更大的单位呢?从而引出公顷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公顷的定义,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公顷的大小。
例如,一块农田的面积是1公顷,相当于10000平方米。
同时,展示公顷与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运用公顷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计算学校操场、公园等场景的面积,并用公顷作单位表示。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第2课时)》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第2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正确使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计量单位。
2.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进行计算和比较。
3.能够通过练习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
2.通过练习和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方法。
3.利用小组合作和个体练习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计量单位的掌握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与自信心。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计量单位的概念。
2.“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
2.如何帮助学生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规律。
三、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相关图片和例题)。
2.学生练习册和教辅材料。
3.活动道具(尺子、计量器等)。
4.小组游戏材料。
四、教学过程1. 预习导入在课前通过提出问题或展示图片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知讲解•介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和换算关系。
•指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如何使用这两个单位进行计算和比较。
3. 练习与讨论•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以小组讨论或个体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用法。
4. 游戏活动设计相关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灵活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理清知识点,解答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课堂作业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相关题目,并尝试设计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进行解答。
六、教学反思通过观察和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于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并在下节课中根据反馓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教学方式。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时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及其换算关系。
学生将学会如何在两个单位间进行换算,并能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能够准确进行换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注重实际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1. 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 2. 两个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难点:1. 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关系;2. 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个地图,并让学生思考地图上的单位是如何测量的。
引入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
2. 学习新知1.讲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通过示意图和实例来说明两者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进行几个简单的例题练习。
3. 拓展在实际生活中,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应用场景是什么?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4. 巩固布置一道综合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批改。
5. 总结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重点与难点。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及其换算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堂练习题;2.准备下节课内容的复习。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理解较好,但需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下节课可以增加一些拓展内容,加深学生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和设计,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第1课时)》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第1课时)》教案一. 教材分析《公顷和平方千米》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空间观念和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掌握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等基础知识,对面积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这两个单位的大小,从而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意义,知道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
2.培养学生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应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2.难点:让学生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大小,提高他们的空间观念。
2.直观教学法:利用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
3.实践活动法: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测量校园面积、估算家庭面积等,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图片、地图、公顷和平方千米的相关资料。
2.学具准备:练习本、笔、尺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地图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关注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面积单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进率是100。
通过具体例子,如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等于100公顷,帮助学生理解这两个单位的大小。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进行面积计算。
如:一个公园的面积是120000平方米,换算成公顷是多少?一个城市的面积是150平方千米,换算成公顷是多少?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在操练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是学生在学习了面积单位之后的内容,是面积单位知识的进一步拓展。
本单元通过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面积大小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面积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换算以及应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面积知识,能够理解和运用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小面积单位。
但是,对于公顷和平方千米这样较大的面积单位,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公顷和平方千米大小的直观认识,并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掌握公顷与平方米、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情境,培养学生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面积单位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公顷与平方米、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公顷与平方米、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换算方法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大小。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索公顷与平方米、平方千米与平方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3.游戏教学法:设计相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具:PPT、黑板、粉笔、公顷和平方千米的相关图片。
2.学具:学生作业本、尺子、计算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一片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土地,让学生猜测它们的大小,引发学生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好奇心。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这两个面积单位的大小。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公顷和平方千米》是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内容,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面积单位的大小,并能够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面积的概念以及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面积单位。
但学生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实际应用可能比较陌生,因此,需要在教学中结合实际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含义,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及其换算关系。
2.难点:公顷和平方千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理解和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卡片等。
2.学具:学生作业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你们知道这些图片中的面积单位是什么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等于1,000,000平方米。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进行计算。
例如:一个公园的面积是15公顷,换算成平方千米是多少?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如:选择正确的面积单位填空、改写面积单位等。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主要讲述了分数的加减法运算。
本单元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加减法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大量的学生练习题,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对数学运算有一定的基础。
但分数的概念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练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讲解,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加减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分数加减法问题,以及分数加减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
2.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实例,如分蛋糕,引入分数的概念,让学生观察、思考如何将蛋糕平均分给若干人。
引导学生发现,可以将蛋糕看作一个整体,将其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人分得相应的份数。
从而引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
2.呈现(10分钟)讲解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34+14=44=1,56−26=36=12。
然后讲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34+13=912+412=1312。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练习,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平方千米》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2.平方千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2.平方千米》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平方千米的概念,掌握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平方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数学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面积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但在实际应用中,对于平方千米这一较大面积单位的理解和运用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于新知识的学习仍依赖于直观形象,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操作来帮助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平方千米的概念,了解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平方千米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数学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方千米的概念及换算关系。
2.难点:平方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平方千米的使用。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际操作,加深对平方千米概念的理解。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平方千米的使用,培养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平方千米模型、公顷模型、实物图片等。
2.学具:学生作业本、彩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平方千米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平方千米的概念,并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不同场景的实物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平方千米的大小,如城市、公园、农田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平方千米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3. 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练习纸,让学生进行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换算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公顷和平方千米》教案一. 教材分析《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意义及换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空间观念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面积的概念,对面积单位有初步的认识。
但在实际生活中,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单位的使用较少,学生可能对其概念和换算方法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单位的重要性,并掌握其换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意义,学会它们之间的换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意义及换算方法。
2.难点:让学生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重要性。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换算方法。
3.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公顷和平方千米的相关图片和实例。
2.实物:准备一些实际物品,如地图、土地等,用于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公顷和平方千米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课件,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面积单位,如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等。
然后提问:“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用到这些面积单位,但你们知道公顷和平方千米吗?它们又有什么作用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1.教师解释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让学生明白它们是较大的面积单位,用于衡量较大的土地面积。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全套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全套教案1.公顷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
以前认识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等面积单位,比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
若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顷。
让学生认识1平方千米,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发现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形成1公顷的观念,联系实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大,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楚的印象;结合土地面积计算,应用平方千米与公顷、平方米间的进率,感受用公顷能方便地表示土地的大小,从而体会土地的实际面积;整理先后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组织新的认知结构,合理地应用面积单位。
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以边长1000米的正方形土地为基础,告诉学生其面积就是1平方千米。
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对数学有较浓的兴趣,思维较活跃,好动,想象丰富,善于发表个人观点,敢于创新。
所以在教学中,根据他们的特点,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索、交流,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1.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通过计算、观察、推理和想象等方式,让学生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使学生掌握土空中积单位间的进率,知道1公顷=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味到数学与现实糊口的接洽和作用,增强学生进修数学的兴趣。
4.在进修举动中进一步体味数学与糊口的接洽,造就相互协作进修的能力,利用数据资料、图片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诲。
1.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巧设悬念,以现实生活为基点,层层深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让学生在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摆一摆、数一数和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研究,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通用14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教案篇1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例1、22页做一做及练习五1—3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数字10的读法和写法。
2.能够认识数字的大小和大小比较。
3.能够根据拼图图形的数量和大小来辨认数字。
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使用数字拼图进行数字辨认。
2.能够通过游戏练习巩固数字的读写。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数字10的读写。
2.数字大小比较。
难点
1.把拼图图形与对应的数字进行匹配。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
•利用数字卡片展示数字10,让学生认识数字10,并让他们大声读出。
2. 讲解新知识
•向学生介绍数字10的读法和写法,通过各种互动方式巩固学生对数
字10的认识。
3. 拓展练习
•让学生进行数字10的拼图游戏,让他们通过拼图的方式巩固对数字10的辨认。
4. 巩固练习
•让学生互相比较手中数字卡片的大小,然后进行数字大小的排序练习。
5. 温故知新
•回顾前几节课学过的数字,巩固数字的大小比较和读写能力。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数字10的读写,以及数字的大小比较。
希望同学们能够通过不断的练习,掌握好这些知识点。
五、布置作业
1.写出数字10的中文读音。
2.从家里找一些物品,比较它们的大小,并写下来。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掌握好所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2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2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一. 教材分析《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面积单位的大小,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面积的概念,对面积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生活场景,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单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面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将公顷和平方千米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概念。
2.采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
3.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素材。
2.准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的场景,如公园、操场、农田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各自的面积单位。
然后引入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面积单位。
2.呈现(10分钟)讲解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定义,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可以通过具体的例子,如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等于100公顷,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有关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计算练习,如将一个公园的面积从平方米换算成公顷,或将一个农田的面积从平方千米换算成公顷。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估算家庭院落的面积等。
可以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汇报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建立1°角的观念。
(1)让学生把量角器上平均分成180份中的每一份所对的角用细丝游戏棒(在一种塑料扫帚上剪下的)在课桌上摆一摆大约有多大。
(2)与学生共同讨论,得出同学们刚才摆出的这个角就是1°角。
学生画直角,并说明算法。
三角板、量角器、折,借助有直角的物品画。
同桌检查画的对不对
学生自由汇报后
看书自学
动手操作折出平角、周角。
小组讨论交流后全班汇报
学生补充说明钝角的概念
学生独立判断比较,全班订正
复习角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通过将角进行分类,加深对角的理解。
使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
通过自学掌握平角和周角的概念。
板书:平角:等于180°周角=360°
师:你还发现平角、周角与什么角有关系?板书补充:1平角=2个直角
1周角=2个平角=4个直角
师:那我们来看钝角。只说它大于90°,行不行,怎么补充?
板书:钝角:大于90°,小于180°三、三、巩固认识:
1、先判断是什么角,再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想一想,你们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小篇子)
教具
量角器、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旁记
补充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出示下列三种椅子问学生:你喜欢坐哪种椅子,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作如下小结: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看来椅子靠背的角度不同,它的作用也不同,像第2种椅子就是专门给登月的宇航员设计的,要造这样的椅子就要知道靠背的角度,你有办法知道它的角度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课题:角的度量)
学生汇报。
学生举生活中角的实例
学生独立画角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画角的的方法。
学生说角的概念及角的符号。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汇报订正
使学生认识射线,直线,能识别射线、直线和线段
使学生弄清楚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使学生掌握角的概念、角的写法和角的画法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板
书
设
计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画角和练习的全过程,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许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
重点
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
难点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
量角器、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旁记
补充
一、复习检查
1、说出下面的角各是哪一种角。
2、我们已经认识角,会用量角器量角,会进行角的分类,怎样画角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画角。
2.通过一些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联系生活,使学生理解量角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时使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
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难点来自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使学生知道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使学生学会根据角的度数区分直角、锐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课
后
反
思
第四课时:角的画法和角的巩固练习
课题
角的画法和角的巩固练习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推理的能力。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问:到底什么叫角?总结角的概念。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点叫做和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边。角的符号用“∠”表示。
三、巩固练习:
1、P36“做一做”1、2
2、P39、2、
四、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知道什么?
我们这节课研究了直线、射线和角(板书课题:直线、射线和角)
学生边小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
板书:锐角:小于90°直角:等于90°钝角:大于90°
2.你们是按角的度数进行分类的吗?
师:你们量了吗?量一量。这些角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三类角中,哪一类角比较特殊?(直角)你能说出身边有哪些是直角?
3.请选择适当的学具,每人画一个直角。
指名汇报,你选择了什么学具?怎么画的?
难点
射线、直线和线段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具
课件、活动角、尺或三角板
教师导学
学生活动
旁记
补充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一、认识射线,直线
1、复习线段的特点。
出示线段:它有什么特点?
2、认识射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一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射线。
(2)射线有什么特点?
(3)生活中你见过射线吗?
指导学生用尺或三角板画射线。
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学生对1°角的认识。
使学生掌握读角的方法
使学生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使学生感悟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
通过练习,能够把学到的知识进行及时的巩固复习。
课
后
反
思
第三课时:角的分类
课题
角的画法和角的巩固练习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会用量角器按指定度数画角,并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角的有关知识。
课件显示:从一点可以引出无数条射线,为学习角作铺垫。
二、认识角
从一点引出的射线中留下两条,问:这个图形认识吗?
什么叫做角?角该用什么符号表示?下面我们来研究角。
1、你能举例见过的角吗?
学生举实例,教师随着学生举例课件显示实物并抽象成各种形状的角,让学生感知生活中角的存在。
2、建立角的概念。
(1)根据学生的发言总结画角的步骤:①画出一点,从这一点引出一条射线;②从这一点再引出另一条射线;③写出各部分名称。用∠1表示。
直线、射线和角
名称
图形
联系
区别
线段
都是直的
线段是直线的
一部分
两个端点,可以度量
射线
一个端点
无限
长
直线
没有端点
从一点到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课
后
反
思
第二课时:角的度量
课题
角的度量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数,会用量角器量角
全班交流汇报,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独立判断后全班订正
学生回答:是角
学生汇报。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
学生在课桌上摆一摆
学生讨论
学生看书后,在量角器上指出1°角的顶点及两条边。
学生说角的度数及原因
学生读出角的度数
学生讨在量角器上读角时要注意什么
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角,并指出这些角的顶点和两条边。
学生合作完成,完成后让学生反馈)
学生尝试测量,测量后由学生做示范
(边量边说明是怎样量的)。
学生再用量角器量书上的两个角各是多少度。
学生量后让其谈体会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全班交流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汇报订正。
学生动手用三角板拼角。
从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存在。
使学生认识量角器的构造和角的度量单位。
2、P41、思考题
3、P43、4看图填一填
4、P43、1先估计再量出图中各角的度数。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板书:角的分类)你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P43、3、5
学生汇报:角的知识
学生回答角的概念
学生观察汇报
分类
学生汇报
比直角大,比直角小,直角
学生小结
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比直角小的角叫锐角
二、自主探究,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的中心、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
(1)师:量角用什么工具?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自己的量角器,认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2)小组合作研究量角器。
(3)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注意这里要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的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来解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要说明哪里是量角器的中心,哪里是0度刻度线及内刻度和外刻度,量角器是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等。根据回答作出下列板书:中心、0度刻度线、
3、认识直线。
(1)课件显示,学生感知线段两端无限延长就得到一条直线。
(23)学生尝试画直线。
(4)线段和直线有什么关系?
4、线段、射线和直线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出示表格:以小组为单位填表
名称
图形
联系
区别
线段
射线
直线
小组汇报
5、练习,下面那些图形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P39、1)
引导想象
五、巩固练习:
1、P38“做一做”
2、P39、4先估算每个角的度数,然后验证。
3、P40、6用一副三角板拼出下面度数的角。
75° 105° 120° 135° 150° 180°
六、课堂小结
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七、课后作业:P40、5、7
学生思考后汇报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量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