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思考
关于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思考
关于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思考摘要:本文就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表现及作用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措施。
关键词:建筑抗震;结构设计;思考建筑物的抗震问题是目前建筑业的热点话题之一,大家围绕各种抗震结构的分析阐述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观点,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平时,没有灾难时,看似无关紧要,但是一旦震灾来临,就面临生死攸关的大问题,因此,我们在对建筑物进行结构设计的时候,必须把正视建筑物设计的抗震问题,端正态度,积极主动地探索减震措施。
1 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1.1 抗震设计与建筑设计的作用和关系分析众所周知,建筑设计对于建筑抗震性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由于建筑结构设计相对于建筑设计而言不应有过大的变动,一次一旦建筑设计形成,建筑结构的设计就必须要严格按照建筑设计要求来进行。
如果建筑设计师对建筑抗震设计有了明确要求,那么建筑结构的设计人员应该对建筑的各个构件加以合理布置,才能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协调建筑结构变形与受力状况,整体上提升建筑设计抗震性能。
但是如果建筑设计师没有详加考虑建筑设计的抗震性能,再次情况下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应该尽量的科学布置构件,从而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往往需要增加建筑结构构件的截面积,导致浪费现象的发生。
为了避免这种问题,建筑抗震设计中就必须要注重建筑设计中的各种问题,科学合理的加以对待。
1.2 我国建筑抗震设计现状分析当前,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往往缺乏规范、科学的理论,加上很多建筑设计人员并没有太多的经验,对地震的防治研究等工作不是很深入,因此建筑设计人员在具体的建筑设计过程当中,无法科学合理的开展工作。
即使依照了相关理论与依据,但是由于没有同实际情况紧密的联系起来,难免会出现纰漏。
通常情况下,建筑设计中的建筑抗震设计一般是基于固定参数的,因此很多设计人员仅仅根据计算来完成工作,忽略了实际情况。
比如我国地震设计研究当中把2.81作为地震的降级系数,并赋予小震固定的统计意义。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高层建筑在抗震设计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设计标准滞后、结构设计不合理、施工工艺不当、监理不严格等。
为提高抗震性能,需加强设计标准修订、优化结构设计、控制施工质量、严格监理、协调抗震与节能设计。
通过这些对策,能有效提升高层建筑的抗震能力,确保建筑安全稳定。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设计标准、抗震性能、施工工艺、材料选择、监理、质量控制、节能设计、对策、修订、更新、优化、施工质量、监理力度、协调、双赢。
1. 引言1.1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高层建筑作为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其结构抗震设计至关重要。
在实际工程实践中,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解决。
设计标准滞后,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当前的抗震设计标准与高层建筑结构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不相适应,需要加强标准的修订和更新。
结构设计不合理,抗震性能不足。
一些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存在缺陷,导致其在地震等自然灾害中易受损,需要优化结构设计,提高抗震性能。
施工工艺和材料选择不当也会影响结构抗震性能。
在施工过程中,需严格控制施工工艺和材料质量,确保符合抗震要求。
监理不到位、质量控制不严格也是问题之一,需要加强监理力度,确保施工质量。
抗震设计与节能设计之间存在矛盾,需要协调抗震设计与节能设计,实现双赢。
为了提高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需要全面思考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以确保高层建筑结构在面对各种自然灾害时能够安全稳固地屹立不倒。
2. 正文2.1 问题一:设计标准滞后,无法满足实际需求设计标准滞后是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由于抗震设计标准的滞后,很多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并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造成了抗震性能不足的情况。
设计标准的滞后意味着设计中所采用的抗震参数和计算方法可能已经过时,无法充分考虑到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随着地震工程领域的不断发展和新技术的涌现,原有的设计标准已经难以满足当前的抗震需求。
抗震结构设计 思考题题及答案
1.2 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包含哪几种波?1.3 什么是【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什么是【抗震设防烈度】1.4什么是【多遇地震】什么是【罕遇地震】1.5 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分别是哪几类?分类的作用是什么?1.6 什么是【建筑抗震概念设计】1.7 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如何实现”三水准”设防要求的?2.1【场地土】分为哪几类?他们是如何划分的?2.2什么是【场地】怎样划分【建筑场地的类别】2.5什么是场地土的【液化】怎样判别?液化对建筑物有哪些危害?2.9【场地覆盖层厚度】如何确定?2.10如何计算【等效剪切波速】3.1什么是【地震作用】怎样确定结构的地震作用?3.2什么是建筑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怎样确定他们的系数?3.3什么的【地震系数】和【地震影响系数】他们有何关系?3.4什么是【动力系数β】如何确定?3.5什么是【加速度反应谱曲线】影响α-T曲线形状的因素有哪些?质点的水平地震作用与哪些因素有关?3.6怎样进行【结构截面抗震承载力验算】怎样进行【结构抗震变形】验算3.7什么是【等效总重力荷载】怎样确定?3.9什么是【楼板屈服强度系数】怎样确定【结构薄弱层】或部位?3.10哪些结构需要考虑【竖向地震作用】怎样确定结构的竖向作用?3.11什么是【地震作用效应、重力荷载分项系数、地震作用分项系数、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1.1】对甲类建筑的【地震作用值】应按【地震安全评价效果确定】1.2】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
包含体波(纵波,横波)和面波(瑞雷波,洛夫波)。
1.3】震级: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也是表示地震强度大小的指标。
地震烈度:指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
抗震设防烈度: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应按国家规定权限审批或颁发的文件执行.一般情况下,采用国家地震局颁发的地震烈度区划图中规定的基本烈度.1.4】多遇地震烈度就是发生机会较多的地震,故可将其定义为烈度概率密度函数曲线峰值点所对应的烈度,及众值烈度时的地震. 当设计基准期为50年时,则50年内众值烈度的超越概率为63.2%,这就是【第一水准的烈度】50年内超越概率约10%的烈度大体上相当于现行地震区划图规定的【基本烈度】将它定义为第二水准的烈度.罕遇地震烈度是汉语的地震,它所产生的烈度在50年内的超越概率约为2%,可作为【第三水准的烈度】1.5】根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按其受地震破坏时产生的后果《分类标准》将建筑分为甲类,乙类,丙类,丁类四个抗震设防类别.甲类最重要。
2024年建筑抗震学习心得范本(3篇)
2024年建筑抗震学习心得范本作为一名建筑专业的学生,在我接触建筑抗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抗震设计对于建筑的重要性。
抗震设计不仅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责任,也是建筑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学习建筑抗震学科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首先,我意识到了抗震设计的重要性。
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是无情的和不可逆转的。
在地震灾害中,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人员的生命安全和财产损失的大小。
因此,建筑抗震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在设计阶段考虑到地震因素,并采取相应的设计措施,才能使建筑物在地震中具备一定的抗震能力。
其次,我学习了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抗震设计是将地震作用和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综合起来,通过对结构体系、材料、构造形式等的设计,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是“抗震设计的前提是合理组织力学性能和地震效应的相互作用,使结构在所规定的地震动作用下不发生破坏,并且恢复到正常运转状态。
”这一原则指导着建筑师在设计中要有整体的抗震设计思路,考虑结构的整体和全局性能。
在学习抗震设计的方法中,我了解到了常用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如等效静力法、能量法、模态组合法等。
每个方法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和应用的条件,建筑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抗震设计。
同时,抗震设计还需要考虑到结构的抗侧倾、抗剪和抗扭等方面的设计,以使结构具备较好的整体稳定性和韧性。
另外,我还了解到了抗震设计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指标。
如设计加速度、位移角、周期等。
设计加速度是指建筑物能够承受的最大地震作用加速度,位移角是结构由于地震作用产生的变形角度,周期是结构的振动周期。
在设计中,建筑师需要根据这些指标来确定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除了理论知识,我还了解到了一些抗震设计的实际问题和解决方法。
在实际的抗震设计中,建筑师需要考虑到地震的地质条件、建筑物的用途和功能等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进行相应的设计。
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常见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
建筑设计Architectural Design– 76 –引言地震是破坏力较强的自然灾害之一,房屋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若不足,就会使房屋在地震中受到严重破坏,扩大人们的损失。
加强房屋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能够为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一定的保障作用。
1 房屋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常见问题1.1 抗震设计问题。
地震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产生的震动,这种震动对于建筑于地表的房屋结构产生极大的影响。
要减小影响就应加强房屋的抗震设计。
但在当前的房屋设计中,无法对地震的能量以及方向进行预判,无法设计符合各种类型地震的防震设计。
在我国房屋地震设计的过程中,经常以减少自然尊重周期来规避地震带来的问题,没有进行针对性的防震设计。
1.2 填充墙设计问题。
房屋建筑的填充墙设计是确保房屋抗震能力的重点,对房屋的主体结构也具有很大的影响。
房屋当中的填充墙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决定了房屋的实际使用效果。
若房屋没有得到较好的填充墙设计,可能会减弱影响房屋建筑结构的合理性,使房屋更易受到自然灾害以及一些外部影响的破坏,出现开裂等问题。
在进行结构的设计过程中,使用不同材料也会对墙体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地震带的房屋建设中如果没有做好填充墙设计,那么就会使房屋建筑不能达到应有的抗震效果。
1.3 高层设计问题。
在当今社会中,我国经济发展迅速,高楼大厦在城市中越来越多,房屋建筑高度也越来越高,几十层几百层的高楼建筑拔地而起。
然而,当房屋建筑过高时,对于房屋的抗震设计造成了较大的困难。
房屋建筑在建造时的材料大多是钢筋混凝土,钢筋混凝土在小型地震过程中并不会发生变形,在地震中以其独特的结构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具有良好的抗震效果。
当房屋建筑的楼层较高时,其抗震效果会逐渐被弱化。
而设计建筑的过程中没有考虑到这一问题,一旦发生地震,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1]。
2 加强房屋抗震能力的措施2.1 地基的选择。
在房屋建设的过程中,选择地基时,应确保地基的性质一致。
关于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与探讨
关于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与探讨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一直是建筑工程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高层建筑在城市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在地震频发的地区,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更是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必要性、现有抗震设计策略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思考与探讨。
一、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必要性高层建筑因为其自身的体量较大,所以在地震中更容易受到影响。
如果高层建筑的结构抗震性能不足,一旦发生地震就会导致建筑倒塌,给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抗震设计的目的是在地震发生时,使建筑结构能够尽可能地减少破坏,保护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只有充分重视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才能保证高层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 结构材料的选用在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结构材料的选用是至关重要的。
优质的结构材料能够增加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目前,混凝土和钢材是建筑中常用的结构材料。
混凝土结构因其刚性和稳定性较强,可以有效减少地震对建筑的影响;而钢结构则因其轻量化和弹性较好的特性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得到广泛应用。
未来,随着新材料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一些具有更优异抗震性能的新型结构材料的使用将会成为可能,从而提高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
2. 结构设计的创新结构设计是影响高层建筑抗震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现有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策略主要包括剪力墙结构、框架结构、叠合结构等。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设计策略各有利弊,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有限元分析和CAD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了结构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这些技术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结构受力情况,从而为结构设计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而未来,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结构设计将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更加智能和精准。
3. 抗震设防标准的更新抗震设防标准是保障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重要依据。
第三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思考题解答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后习题解答第1章绪论1、震级和烈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只跟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烈度则表示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建筑物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烈的程度。
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同时还跟震源深度、距离震中的远近以及地震波通过的介质条件等多种因素有关。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烈度。
2.如何考虑不同类型建筑的抗震设防?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分为四类:甲类(特殊设防类)、乙类(重点设防类)、丙类(标准设防类)、丁类(适度设防类)。
1 )标准设防类,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抗震措施和地震作用,达到在遭遇高于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预估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安全的严重破坏的抗震设防目标。
2 )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地基基础的抗震措施,应符合有关规定。
同时,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 )特殊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按比9度更高的要求采取抗震措施。
同时,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的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其地震作用。
4 )适度设防类,允许比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适当降低其抗震措施,但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不应降低。
一般情况下,仍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其地震作用。
3.怎样理解小震、中震与大震?小震就是发生机会较多的地震,50年年限,被超越概率为63.2%;中震,10%;大震是罕遇的地震,2%。
4、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概念设计、抗震计算、构造措施。
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计提供定量手段;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
他们是一个不可割裂的整体。
建筑物抗震设计中的结构力学问题与解决方案
建筑物抗震设计中的结构力学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人们对建筑物安全性的不断要求提高,建筑物抗震设计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
在建筑物抗震设计中,结构力学问题是十分关键的一部分。
本文将探讨建筑物抗震设计中常见的结构力学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地震力对建筑物的影响地震力是建筑物抗震设计中必须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
地震力的大小取决于地震波的强度和建筑物的结构特性。
当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会引起建筑物发生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振动,进而导致建筑物受力不均衡,产生结构力学问题。
二、结构力学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方案1. 动力响应问题建筑物在地震波的作用下会发生振动,其中动力响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动力响应是指建筑物在地震波作用下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等动态响应。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减震措施,如安装隔震装置和阻尼器,以降低建筑物的动力响应。
2. 结构刚度不足问题在地震波的作用下,建筑物的结构刚度可能不足以承受地震力的作用,从而导致结构破坏。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加固措施,如增加梁柱的截面尺寸、设置剪力墙等,以提高建筑物的结构刚度。
3. 结构材料强度不足问题地震波的作用下,建筑物的结构材料可能无法承受地震力的作用而产生破坏。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增强材料措施,如增加钢筋的数量和强度、使用高强度混凝土等,以提高建筑物的结构材料强度。
4. 不同地基条件下的差异问题建筑物所处的地基条件不同,其抗震性能也会有所差异。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地基加固措施,如进行灌浆、加固地基、挖槽处理等,以提高建筑物在不同地基条件下的抗震性能。
5. 结构构造合理性问题建筑物的结构构造合理性对其抗震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结构优化措施,如合理设置梁柱布置、减小结构变形、优化结构的节点等,以提高建筑物的结构构造合理性。
结论建筑物抗震设计中的结构力学问题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领域。
通过对地震力的影响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动力响应问题、结构刚度不足问题、结构材料强度不足问题、不同地基条件下的差异问题以及结构构造合理性问题是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汶川地震震害调查及对建筑结构安全的反思
汶川地震震害调查及对建筑结构安全的反思汶川地震是2008年中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一次毁灭性地震,给该地区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这次地震对于建筑结构安全提出了重要的反思和教训。
1.结构抗震能力不足:汶川地震暴露了许多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不足。
许多房屋和公共建筑没有设计和建造符合地震安全标准的结构,无法承受地震引发的巨大震力。
2.建筑质量问题:地震发生后,一些建筑物出现严重破坏并坍塌,暴露出建筑质量问题。
其中包括建筑材料的使用、施工工艺的控制以及质量监督的不健全等。
3.地理环境和规划问题:地震震害的调查也揭示了地理环境和城市规划等因素对建筑结构安全的影响。
一些地理条件,如地震活动带、土壤类型等,应纳入设计和规划的考虑,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
4.建筑文化和技术水平:一些地方的建筑文化和技术水平对地震的准备和应对能力不足。
在地震前,很多人对地震的认识和准备不够充分,缺乏应急预案和逃生意识。
汶川地震震害调查的结果引起了重大反思和改进措施,对提高建筑结构安全产生了积极影响:1.加强抗震设计和规范:根据地震调查结果,加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和建设规范的制定,确保建筑物能够在地震中保持稳定,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
2.建设抗震设施:加强对公共建筑、重点基础设施等的抗震设施建设,提高它们的抗震能力和灾害应对能力。
3.加强质量监督和施工管理:加强对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的质量监督,提高建筑质量水平。
加强施工管理,确保施工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
4.提高地震科普和教育:加强地震科普和教育,提高公众对地震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培养逃生和自救的意识。
汶川地震震害调查为中国的建筑结构安全提供了重要经验教训,促使政府、建筑行业以及公众更加重视地震安全,加强建筑抗震能力的提升和灾害应对能力的加强。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常见的问题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常见的问题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高层建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然而,地震作为一种不可预测的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
因此,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至关重要。
但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常见的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和解决。
首先,建筑结构选型不合理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些设计师在选择结构形式时,未能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震烈度、场地条件以及建筑的功能需求等因素。
例如,在地震高发区域,采用纯框架结构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的抗震能力,而应优先选择框架剪力墙结构或筒体结构。
此外,对于不规则的建筑平面布局,如凹凸不规则、扭转不规则等,若没有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在地震作用下容易产生较大的变形和破坏。
其次,计算分析模型的不准确也会影响抗震设计的可靠性。
在进行结构分析时,模型的简化、参数的选取以及边界条件的设置等都可能存在误差。
比如,对于复杂的节点连接,若简化不当,会导致计算结果与实际受力情况相差较大。
而且,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和组合方式也需要根据规范要求进行合理选择。
如果计算方法不正确或组合不合理,可能会低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从而影响结构的安全性。
再者,构件的抗震设计不足也是常见的问题之一。
梁、柱、墙等主要构件的截面尺寸、配筋率等设计参数如果不满足抗震要求,在地震发生时就容易出现破坏。
例如,柱子的轴压比过大,会降低其延性,容易发生脆性破坏;梁的箍筋配置不足,可能无法有效约束混凝土,导致梁的抗剪能力不足。
此外,节点的抗震设计也不容忽视,节点是结构中受力较为复杂的部位,如果节点设计不合理,容易在地震中首先发生破坏,从而影响整个结构的稳定性。
另外,非结构构件的抗震设计常常被忽视。
非结构构件包括填充墙、幕墙、吊顶等,虽然它们不属于主体结构,但在地震作用下也可能会对结构的安全性产生影响。
例如,填充墙布置不合理可能会导致结构刚度分布不均匀,从而产生扭转效应;幕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节点如果设计不当,在地震中可能会脱落伤人。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几点思考
宽 比大 , 受剪承载力 的安全储备大 , 结构压弯承载力能决定结构安全性。 为预 防结 构 被 剪切 破 坏 ,有 必要 让 在 强烈 地 震影 响 作 用下 的核心 筒 承 担 1 0 0 %的 总剪力 。 巨型框架要承担的剪力相当于计算它自身承载力的3 倍。 采用弹塑性 分 析结 果 能够 对 巨型 框架 进行 校 对 。为 保证 结 构抗 震 安全 性 , 必须 对 核 心简 的 弹塑 性位 移 角 进行 有效 控制 。 对 一 般 框 架核 心 筒 来说 , 在 小 震 影 响作 用 下 , 框 架 承担 总剪 力 约 为 1 5 %
结构 安 全功 能 在结 构 全部 的 服务 功 能 中是最 重 要 的 。 抗 震 结构 的抗 震 可 靠度比规定的 目标可靠度高。目标可靠度又叫安全度水准。强烈地震会影响 到 结构 安 全 性 。结构 抗震 可靠度 能 反 映结 构 安全 性 的一 系列 变 化 。为 达到 多 级设防的目的, 必须根据_ I = 程结构的不同功能调节 目标可靠度的取值 。 “ 大震 不倒。 中震可修 , 小震不坏” 是三种不同的结构功能状态。处于弹性变形阶段
程结构复杂 。超高层及地 下工 程在过去是不 多见的 。城市大 型建 筑都是 投入 巨资建造 的 , 一旦遭 受地震 破坏 , 会给人 们带来 不可估 量 的经济损 失 。 南此 可 见 , 仅 凭 抗 震 设 防 理 念 很 难 在 地 震 中 有 效 保 护 财 产 人 员 不 受 巨大损失 。
2 、 没有 体 现地 区差 别
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 ,经济落后和发达的沿海地 区还存在 巨大差距 。 地震 出现地不同, 给人们带来的实际危害性、 损失程度也有很大差别。 仅通过 三水准抗震设防标准 , 很难达到明确地 区差异性的 目标。
建筑结构抗震课后思考题、问答题、简答题答案
1.1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哪几种类型?其震源的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按成因分: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按震源深浅分:①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k m以内,一年中全世界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85%来自浅源地震。
②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在70k m~300k m范围内,一年中全世界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12%来自中源地震。
③深源地震震源深度超过300k m,一年中全世界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3%来自深源地震。
1.2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地震波:地震引起的振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放能量。
地震波包含:体波,在地球内部传播。
面波,只限于在地球表面传播。
1.3什么是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什么是抗震设防烈度?地震震级:表示一次地震本身强弱程度和大小的尺度。
地震烈度:指在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一次地震影响的强烈程度。
抗震设防烈度:是一个地区作为抗震设防依据的地震烈度,应按国家规定权限审批或颁发的文件执行。
1.4什么是多遇地震?什么是罕遇地震?多遇地震:一般指小震,50年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烈度值。
罕遇地震:一般指大震,50年超越概率2%~3%的地震烈度1.5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分为哪几类?分类的作用是什么?(1)建筑工程应分为以下四个抗震设防类别:①特殊设防类:指使用上有特殊设施,涉及国家公共安全的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等特别重大灾害后果,需要进行特殊设防的建筑。
简称甲类。
②重点设防类:指地震时使用功能不能中断或需尽快恢复的生命线相关建筑,以及地震时可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等重大灾害后果,需要提高设防标准的建筑。
简称乙类。
③标准设防类:指大量的除1、2、4款以外按标准要求进行设防的建筑。
简称丙类。
④适度设防类:指使用上人员稀少且震损不致产生次生灾害,允许在一定条件下适度降低要求的建筑。
简称丁类。
(2)分类作用:①甲类建筑,地震作用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其值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措施,当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一度的要求,当为9度时,应符合比9度抗震设防更高的要求。
建筑结构抗震习题及思考题
建筑结构抗震习题及思考题1.1 为什么要进行建筑抗震设计?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对哪些建筑必须进行抗震设计?1. 2 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哪几种类型?按其震源的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1. 3 地震灾害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建筑物破坏的表现形式是什么?1.4 什么是地震波?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1.5 什么是地震动的三要素?它们的作用是什么?1.6 什么是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基本烈度和抗震设防烈度?1.7 简述众值烈度、基本烈度和罕遇烈度的划分标准及其关系。
1.8 我国规范依据建筑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将建筑分为哪儿类?分类的作用是什么?1.9 抗震设防烈度和设计基本地层加速度的关系是什么?1.10 什么是三水准设防目标和两阶段设计方法?1.11 什么是建筑抗震概念设汁?它主要包括哪几方面内容?1.12 在选择建筑抗震结构体系时,应注意符合哪些要求?2.1 我国抗震规范将建筑场地类别划分为几类?为什么划分?主要考虑哪些因素?2.2 建筑场地类别与场地土类型是否相同?它们有何区别?2.3 什么是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其作用是什么?如何计算?2.4 什么是场地覆盖层厚度?如何确定?2.5 什么是场地的卓越周期?确定卓越周期的意义是什么?2.6 哪些建筑可不进行天然地基及基础的抗震承载力验算?为什么?2.7 如何确定地基抗震承载力?简述天然地基抗震承载力的验算方法。
2.8什么是地基土的液化?液化会造成哪些震害?影响地基土液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9怎么样判别地基土的液化?如何确定地基土液化的严重程度?2.10 不同液化等级可能造成的震害如何?简述地基土的抗液化措施。
2.11 下表为某建筑场地的钻孔资料,试确定该场地的类别。
层底深度/m 土层厚度/m 岩土名称土层剪切波速/(m/s)3.00 3.00 杂填土1606.50 3.50 粉土18011.50 5.00 黏土22016.00 4.50 中沙23022.00 6.00 卵石290----- ----- 砾岩8002.12 已知某6层、高度为20cm的丙类建筑的场地地质钻孔资料如下表所示(无剪切波速数据),试确定该场地的类别。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习题与思考题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习题与思考题第一章地震基础知识与工程结构抗震设防1、地震按其成因分为几种类型?按其震源深浅又分为哪几种类型?2、试述构造地震成因的局部机制和宏观背景?3、试分析地震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震害现象4、地震波包含了哪几种波?它们的传播特点是什么?对地面运动影响如何?5、什么是地震震级?什么是地震烈度?两者有何关联?6、地震基本烈度的含义是什么?7、为什么要进行设计地震分组?8、试列出三座城市的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9、什么是建筑抗震三水准设防目标和两阶段设计方法?10、我国规范根据重要性将抗震类别分为哪几类,不同类别的建筑对应的抗震设防标准是什么?11、什么是建筑抗震概念设计?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12、根据经验公式,某次地震释放的能量大约是5×1024尔格,它对应的里氏震级是多少?第二章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1、什么是场地,怎样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2、简述选择建筑场地的相关规定3、如何确定地基抗震承载力?简述天然地基抗震承载力的验算方法4、已知某建筑场地的钻孔资料见下表,试计算该场地土层的自振周期,并按《抗震规范》的规定来确定该建筑场地的类别土层资料5、什么是砂土液化?液化会造成哪些危害?影响液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6、怎样判别地基土的液化,如何确定地基土液化的危害程度?7、简述可液化地基的抗液化措施第三章 工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1、什么是地震作用?如何确定结构的地震作用?2、地震系数和动力系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通过什么途径确定这两个系数?3、 影响地震反应谱形状的因素有哪些?设计用反应谱如何反映这些因素影响的?4、简述确定结构地震作用的底部剪力法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5、何谓求水平地震作用效应的平方和开方法(SRSS ),写出其表达式,说明其基本假定和适用范围6、简述计算地震作用的方法和适用范围7、什么叫鞭端效应?设计时如何考虑这种效应?8、什么叫结构的刚心和质心?结构的扭转地震效应是如何产生的?9、哪些结构需要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如何计算竖向地震作用?10、 什么是结构或构件恢复力特征曲线,反映了结构或构件的什么性能?11、地震动的三要素是什么?采用时程分析法选取地震波时如何考虑这三要素?12、 抗震设计中如何考虑结构的地震作用?依据的原则是什么?13、什么是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为什么要引入这一系数?14、什么是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怎样确定结构薄弱层或部位?15、一单层单跨框架如图1所示。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共4篇)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及解决策略论文(共4篇)第1篇: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探讨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1.1不够重视建筑抗震的问题近些年来,我国连续发生了不少大大小小的地震,这些地震所造成的直接影响就是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无可弥补的损失,造成该损失的大部分原因是我国已有的建筑物缺乏足够的抗震性能。
另外,还有一些建筑的设计人员不够重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在确定设计方案时不够重视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的合理性,导致设计方案中的抗震计内容被忽视,这种情况在一些改建,扩建工程中尤为普遍,在地震灾害来临时就会留下致命的隐患。
因此,这就要求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在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抗震规范的条款,根据该地区的自然条件来选择恰当的抗震级别和合理的抗震构造措施。
必须考虑怎样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从而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1.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验证问题为了检验建筑抗震结构分析结果的合理性、有效性,目前可采用三种验证手段:第一进行建筑抗震模型试验;第二对建筑地震反应监测;第三对建筑震害研究。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试验是实践的一种近似体现。
与航天工程、机械工程领域相比,由于建筑结构体型庞大,几乎不可能完成足尺建筑结构的抗震加载试验,因此通常采用建筑抗震模型结构试验。
近几年,国际上陆续举办多次不同类型建筑抗震结构的盲测试验,以检验现有的各种抗震设计计算模型的模拟方法。
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不同软件甚至采用同一软件所模拟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结果相互都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说明我们目前的结构地震反应分析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此外,由于在已有的建筑安装监测设备数量很少或甚至没有,而地震灾害又具有极大的不可预测性,这也大大降低了利用地震反应监测检验抗震建筑结构设计的可行性。
1.3建筑结构设计人员的意识问题现在不少的建筑结构设计人员不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缺乏足够的专业设计能力,导致设计出来的建筑物缺乏足够的抗震性能,留下一定的抗震安全隐患。
关于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与探讨
关于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与探讨高层建筑是现代城市的标志和突出特征,其设计与建设不仅符合城市规划与发展需求,更要满足抗震安全的要求。
在抗震设计中,高层建筑的结构抗震设计显得非常重要,因为这种建筑在地震发生时所受到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关于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与探讨成为当前工程界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入手,探讨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思路和建议。
我们需要了解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
结构抗震设计是指在一定的地震作用下,通过合理地选择结构形式、材料和构造等,使建筑在地震作用下不发生倒塌或者破坏,从而达到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的目的。
在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地震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时间,建筑结构的特性和性能等。
为了达到抗震设计的要求,需要合理的结构布局和设计方案,并采用适当的抗震措施,如加固构件、设置减震装置等。
目前,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高层建筑的特殊性,结构抗震设计需要考虑到建筑的垂直和水平振动特性。
高层建筑由于自身的高度和结构的特点,其振动频率一般较低,容易与地震波频率相吻合,导致共振现象的发生,进而增大了建筑结构的振动幅值,加大了结构破坏的危险。
高层建筑常常存在柔性结构和刚性结构的转换,建筑在地震作用下柔性区和刚性区的相互影响容易产生不利效应,加剧了结构的受力状态,增大了结构的变形和破坏。
由于高层建筑的群体效应,当多个高层建筑同时受到地震的作用时,相互之间的相互作用也会加大结构的变形和破坏。
这些问题都为高层建筑的结构抗震设计带来了挑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有一些思路和建议。
可以通过采用合理的结构形式和布局来减小共振现象的发生。
例如采用钢框架或混凝土框架结构,合理地设置剪力墙、钢筋混凝土核筒等刚性构件,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有较好的刚性和稳定性。
在结构抗震设计中可以采用减震装置,如设置减震橡胶支座、减震墙等,来吸收地震能量,减小结构的振动幅值。
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摘要:如果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比较低,一旦发生强烈等级的地震,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当前,国内外工程界愈来愈重视建筑结构中的抗震设计。
但相关技术人员们还未充分认识地震破坏建筑物的原因和过程,因此要设计出精确的建筑结构抗震方案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本文就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存在的三大问题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和探讨,并就如何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提出了自己浅薄的几点看法,力图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人员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存在的问题;对策一、建筑结构中抗震设计存在的三大关键问题(一)建筑抗震场地的选择施工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施工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不同,建筑物在地震中受到的破坏程度明显不同。
因此,要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首先要选择好建筑场地,尽量避开不好的抗震场地,降低地震灾害。
选择有利的建筑抗震场地,如微风化、中等风化的基岩,密实的砂土层和不含水的粘土层都属于有利的场地。
宜避开不利的建筑抗震地段,如液化土、湿陷性黄土,软弱土,非岩质陡坡、高耸孤立的山丘、边坡边缘和河岸等状态明显不均匀地段。
当无法避开不利的建筑抗震地段时,应采取适当的抗震加强措施,应根据地基液化,湿陷性黄土等级、抗震设防类别,分别采取适当的抗震加强措施来加强部分消除或全部消除地基液化、湿陷性黄土沉陷,地基和上部结构整体性和刚度;当建筑地基主要受力层范围内存在新近填土、软弱粘性土层和严重不均匀土层时,应当估计地震时造成的地基不均匀沉降或其他不利影响,并采取加固桩基、地基的措施以及加强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处理措施;对于地震时可能导致崩塌、滑移、地裂或地陷的场地,应采取相应的地基稳固措施,此类不利地段不经处理,不宜建造甲、乙、丙类建筑。
(二)建筑结构抗震体系的合理选择建筑结构抗震体系的合理选择是建筑结构抗震结构设计中应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建筑结构抗震方案的选取是否合理,决定了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问题思考
摘要: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一直是结构工程师们设计工作的重点,本文从抗震设计角度指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必要性和建筑结构
抗震概念设计的含义,指出在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供参考的防范措施。
关键词:建筑结构;结构设计;抗震abstract: the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s has been the focus of structural engineers design work, the paper pointed out th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ismic design need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s and building structures seismic concept design, meaning that the problem exists in the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 structure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are presented for reference.key words: building structure; structure design; earthquake
中图分类号: tu318文献标识码:a
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必要性
地震是地壳运动在某些阶段发生急剧变化时的一种自然现象。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发生的地震约达500万次,其中绝大多数地震由于发生在地球深处或者它所释放的能量小而人们难以感觉到;而人们感觉到的地震,也即有感地震,仅占总量的1%左右;能造成灾害的强烈地震则为数更少,平均每年十几起。
然而,就是这些每年为数不多的地震,却给人们带来了无可挽回的巨大经济损失和触目惊心的人身伤亡事故。
据有关方面对世界上130次伤亡巨大的地震震
害资料所做的统计表明,95%以上的伤亡是因为无抗震能力或抗震能力低的建筑物倒塌而造成的。
典型的例子如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源地震,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地震,1995年1月17日日本阪神地震等。
研究和提高各类房屋抗震性能,使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是结构工程师们设计工作的重点。
日本是个多地震国家,政府一贯重视建筑物抗震设计,其防震设施和技术相当先进,建筑物通常具备了抗御7~8级地震的能力;而阿尔及利亚当地房屋建筑质量普遍低劣,抗震性能差,地震时易坍塌。
由此可见,对建筑物进行有效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是减轻地震灾害最有效、最根本的措施之一。
二、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含义
实际建筑结构及其在强震作用下的破坏过程是很复杂的,目前难以对此进行较为精确而可靠的计算。
因此,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标准强调了工程技术人员必须重视“结构抗震概念设计”,必须合理运用“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其数值计算和概念设计同等重要。
“结构抗震概念设计”是根据地震灾害调查、科学研究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原则和设计思路,合理选择建筑体型和结构体系,进行建筑结构的总体布局并确定细部构造和材料选用,综合解决抗震设计基本问题。
这种设计理念将有助于明确结构抗震设计思想,不但有利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而且也为有关抗震计算创造有利条件,使计算分析结果更能反映今后地震时结构的实际地震反应。
三、建筑
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3.1抗震设防烈度较低。
关于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设计,《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规定:“小震(超越概率63%)不坏、中震(超越概率10%)可修、大震(超越概率2%)不倒”。
现在许多专家学者提出,现行的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已不能适应国情的需要,认为我国“取用了可能是世界上最低的结构设计安全度”,并主张“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度水平应该大幅度提高”。
此外,有些建筑结构设计人员对抗震设计的认识不透,设计过程中疏忽抗震设计原则,抗震计算方法选择和构造措施规定采用不严谨,抗震计算措施在配筋率、轴压比、梁柱承载力匹配等一系列保证抗震延性设计的要求上做得不够。
我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除了设防烈度较低外,结构失效带来的损失愈来愈大,因而有人主张结构在设防烈度下应该采用弹性设计。
3.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不合理。
1)承重柱截面高度设计过小。
这种情况多发生于六度抗震设防区,一些结构设计人员误认为六度设防就是不设防,为图受力分析方便,故意把柱子的截面高度设计得过小,使梁柱的线刚度比加大(因一些结构设计手册中规定:当梁柱的线刚度比大于4时计算简图中梁柱节点可简化为铰支)。
这种做法虽然易于进行结构受力分析,却给房屋结构埋下了隐患,影响了房屋结构的安全性。
2)建筑设计高度存在问题。
按我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规定,在一定设防烈度和一定结构体系下,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都有一个适宜的高度。
这个高度是我国目前建筑科研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施工技术水平下,较为稳妥的,也是与目前整个土建规范体
系相协调的。
3.3建筑结构设计中结构与材料的选用。
我国150米以上的建筑,采用的三种主要结构体系(框-筒、筒中筒和框架-支撑体系),都是其他国家高层建筑采用的主要体系。
在高层建筑中采用框架-核心筒体系,因其比钢结构的用钢量少,又可减少柱子断面,故常被业主所看中。
钢筋混凝土内筒往往要承受80%以上的震层剪力,有的高达90%以上。
此外,在结构体系或柱距变化时,需要设置结构转换层。
转换层都在本层形成大刚度而导致结构刚度突变,常常会使与转换层相邻的柱构件剪力突然加大,转换层构件与外框架柱连接处很难实现“强柱弱梁”。
因此在需要设置转换层时,要慎重选择其结构模式,尽量减小其本身刚度,减小其不利影响。
四、建筑工程抗震设计应采取的措施
4.1基于位移的结构抗震设计。
我国现行的结构抗震设计,是以承载力为基础的设计。
即:用线弹性方法计算结构在小震作用下的内力、位移;用组合的内力验算构件截面,使结构具有一定的承载力;位移限值主要是使用阶段的要求,也是为了保护非结构构件;结构的延性和耗能能力是通过抗震措施(构造、计算)获得的。
为了实现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第一步需要研究简单结构的构件变形与配筋关系,实现按变形要求进行构件设计;进而研究整个结构进入弹塑性后的变形与构件变形的关系。
4.2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柱抗震。
梁、柱是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重要组成构件,当结构反应进入非线性阶段后,强度不再是控制设计
的唯一指标,变形能力变得与强度同等重要。
如果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合理,可以减少混凝土脆性性质的危害,充分发挥钢筋塑性性能,利用结构的弹塑性性能吸收地震能量,实现延性结构,达到抗御强震的目的。
要实现延性结构设计的目的,要建立一个良好的结构屈服机制,这种机制表现的特征为结构在其杆件出现塑性铰后,竖向承载能力基本保持稳定,同时,可以持续变形而不倒,进而最大限度地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
通常,结构的屈服机制有楼层屈服机制和总体屈服机制两个基本类型,楼层屈服机制是指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竖向杆件先于水平杆件屈服,可能发生这种屈服机制的结构有弱柱强梁框架结构、强连梁剪力墙结构。
总体屈服机制是指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全部水平杆件先于竖向杆件屈服,可能发生这种屈服机制的结构有强柱弱梁框架结构、弱连梁剪力墙结构。
一个良好的结构屈服机制就是要实现总体屈服机制。
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柱抗震设计,结构工程师们通常要遵守以下几个方面原则:(1)强柱弱梁设计:控制好柱端截面的屈服弯矩要大于梁端截面的屈服弯矩,使塑性铰尽可能出现在梁的端部,形成强柱弱梁。
(2)强剪弱弯:控制构件的抗剪能力强于抗弯能力,避免梁、柱构件过早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
(3)强节点、强锚固:节点区域受力复杂,容易发生破坏。
节点的可靠与否是关系梁、柱能否可靠工作的前提,钢筋锚固的好坏是构件能否发挥承载力的关键。
4.3建筑结构的抗震措施。
要实现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柱抗震延性设计,除应按照《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的要求计算结构地震作
用外,还要加强其抗震措施。
建筑结构的抗震措施主要涉及三个方面:(1)一般规定:建筑结构设计的整体选型、房屋的适用高度、平面及竖向规则性、房屋的高宽比等,(2)抗震构造措施:构件最小尺寸、配筋率、轴压比、加密区构造要求、边缘构件加强等,(3)地震内力计算和调整:水平及竖向地震力整体调整、竖向不规则调整、强柱弱梁、强剪弱弯调整等。
通过抗震措施来保证形成塑性铰的部位具有足够的塑性变形能力和塑性耗能能力,实现结构构件延性设计,保证建筑结构的整体性。
五、结束语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是一个完整、系统的概念,从场址的选择到建筑物的结构设计,抗震设计贯穿了整个过程,而且建筑物的抗震设计是衡量建筑结构设计是否符合要求的重要指标。
因此,准确、合理的运用不同的抗震设计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不同的建筑和不同的情况应区别对待,从而寻求最合理的抗震设计。
参考文献
[1]王军.某超限高层的抗震性能设计[j].福建建筑,2008,(7).
[2]王丹.浅析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j].消费导刊,2008,(11).
[3]李晓燕.高层建筑水平加强层对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j].科技风,2008,(5).
[4] 阎兴华,韩淼.工程结构抗震设计[m].北京:北京计量出版
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