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研究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育等措施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 能力, 取得 了较好的结果。
关键词 : 大学生; 科技创新; 培养
fci g tan n c e e tn r ii g s h me,o tmii g c riulr s se ,e tb ih n n efc ie i c n ie e h n s ,r fr ig ta h n p i zn u rc a y tm sa ls i g a fe t n e tv sm c a im v eo m n e c i g
Ab t a t:Ho t m p o e t e q aiy o ie st t d n ’ c e t i n e h oo i a n o ain wa n i o tn sr c w o i rv h u lt funv r i su e t Ss in i c a d tc n lgc li n v to sa mp r t y f a・Biblioteka 22 3・广州 化工
21 3 0 0年 8卷第 1 期 1
培 养 大 学 生 科 技 创 新 能 力 的探 索 与 实 践
贺楚华 , 阳鹏 飞 , 榆 元 , 国平 王 王
( 南华 大学化 学化工 学院 ,湖南 衡 阳 4 10 ) 2 0 1
摘 要 : 如何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 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主
育 , 养 大学 生 科 技 创新 能力 是 建 设 创 新 型 国 家 的 重 要 举 措 , 培 是 实施 科 教 兴 国 战 略 的 必 然 选 择 , 高 等 学 校 适 应 时 代 要 求 的 全 是 新 人才 培 养模 式 的 重 要 手 段 和 主 要 内 容 , 是 高校 科 技 创 新 体 也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要点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要点探索与实践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关键环节。
下面我将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探讨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要点。
理论探索方面,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从学科知识的全面掌握入手。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首要的基础是对学科知识的全面掌握。
这包括对学科基本理论的掌握、对学科前沿的了解以及对学科应用的熟练运用。
只有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储备,大学生才能在创新实践中具有较高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在培养学科知识掌握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通过多形式的教学手段,如合理设计的课程设置、讲座和研讨会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科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探索方面,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
在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实践环节的设计至关重要。
一方面,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各类创新实践活动,如科研项目、创业实践等,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和机会。
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导师指导,指导学生如何设计实验方案、如何分析实验数据等。
学校还可以引入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与企业合作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在实践过程中,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校可以通过创新实践课程的设置,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习惯。
具体而言,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学校还可以通过组织创新实践项目和竞赛,给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舞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的评价和激励体系建设。
对于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以推动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评价体系可以包括对学生创新实践成果的评价、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估等。
激励机制可以包括对优秀创新实践项目的奖励、对优秀创新实践学生的奖学金等。
通过评价和激励,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的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023-10-26contents •引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创新能力培养优化策略与建议•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与意义背景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创新能力成为理工科大学生必备的素质。
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在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实践机会、缺乏创新思维训练等。
因此,探索一种适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通过本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我国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和问题,探究其根源,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为我国高校进一步推进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本研究还可以促进高校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现有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调查和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为我国高校优化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同时,通过实践验证,不断完善和优化培养模式,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研究目的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调查、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多种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文献资料调查,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经验;其次,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了解我国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和问题;最后,通过专家访谈,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方法02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问题分析国内理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不足、课程设置不够灵活等。
同时,高校对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也在逐渐提高。
国内现状国外高校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过开设各种创新课程、实践项目等途径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国外现状国内外创新能力培养现状1现有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23许多理工科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没有充分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导致创新能力不足。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大学生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更需要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实践创新能力是指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形成具有独创性的成果或解决方案的能力。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展开详细阐述。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需要由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
学校应该通过课程设置、实验实习、科研项目等途径,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平台和机会,引导他们运用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和创新。
学校还可以建立实践创新教育基地,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实践,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实际的生产和工作中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社会也应该积极参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社会可以提供实习实践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社会还可以为大学生举办创新创业比赛、科技论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要注重跨学科协同和团队合作。
在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往往需要不同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相互协同,形成综合性解决方案。
大学生需要跨学科学习,拓宽知识面,培养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
在团队合作中,学生能够学会倾听他人意见、协调团队关系,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需要注重开放性思维和实践创新精神。
开放性思维是指学生要善于接受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愿意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跳出传统思维的束缚,勇于尝试和创新。
实践创新精神是指学生要在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勇于探索和实践,不断尝试和总结经验,敢于冒险和创新。
只有具备开放性思维和实践创新精神,学生才能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能力。
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需要重视创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评估。
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创新教育评估机制,对实践创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创新教育的有效实施。
构建工科院校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佟绍成
构建工科院校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佟绍成摘要:针对地方工科院校实际,从重要基础课的创新教育、各级科技竞赛、研究性学习、课程设计、考试方法改革等培养环节构建以及本科生专业导师制等保障机制建设等方面,论述了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关键词:工科院校;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
地方工科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大批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任务。
如何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之中,构建与一般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符合的创新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是当前地方工科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辽宁工业大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为核心,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在主要教学环节中渗透工程教育思想,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建立了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创新教育体系。
一、建立课内外相结合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即包括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主要环节加强学生能力培养,也包括课外创新教育体系建设。
要重点解决好学生受益面问题,使大多数学生在创新教育中受益,并形成长效机制。
1.重要基础课的创新教育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机械制图、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等课程是面向全校学生的重要基础课。
针对这些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大学生中开展科技竞赛活动,学生受益面大,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基础课创新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类竞赛活动可采取理论分析、实验操作、设计研究等模式,面向已修完相关课程的本科生,每年由学校统一组织,作为校级竞赛每年定期开展。
表1列出的是我校针对基础课开展的科技竞赛活动,参加人数每年达8000多人次。
2.各院系及校级创新机制建立学院层面的大学生创新活动机制,其主要内容就是在每个专业开展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竞赛活动。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摘要: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家未来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因此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笔者及其工作团队结合所在学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实践,总结了教育管理中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些有益尝试,并指出了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不足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与实践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应是我们的战略选择。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人才资源,其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国家未来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成为适应时代变化和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1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时代意义江泽民同志曾经讲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文明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1]历史也一再证明,科技强则国强。
而科技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对国家、民族、高等教育,还是对大学生个人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其一、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这是党中央把握全局、放眼世界、面向未来而做出的重大决策,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正确选择,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
人类发展的历程充分表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就是科技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发明、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
毫无疑问,科技创新已成为我们时代的主旋律。
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要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务之急就在于不断创新。
因此,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提高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历史的重托、国家的需要和时代的主题。
其二、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 a h n f is Di ii n Te c i g Afa r v so ,Gu l ie st fElc r n c Te h o o y,Gu l 4 0 4,Ch n ) i n Un v r i o e to i i y c n lg in 5 1 0 i ia
pr c ia b lt nd i ov tve c p biiy. a tc la iiy a nn a i a a lt
Ke r s i n v tv a a i t y wo d : n o a i e c p b l y;c l v to y t m ;p a tc e c i g; n e g a u t s i n v t n e p r— i ut ain s se i r c i e ta h n u d r r d a e ’ n o a i x e i o
新性 实 验 项 目 、 学科 竞 赛 等 校 园 创 新 活 动 环 节 对 本科 生 创 新 能 力 培 养 体 系 进 行 了详 细 阐 述 , 介 绍 了 各 环 节 并 对 学 生 实 践 能 力 和 创新 能 力 培 养 的 实 施 效 果 。
关 键 词 :创 新 能 力 ;培养 体 系 ; 践 教 学 ;大 学 生 创 新 性 实 验 计 划 实
科 生培 养 方案 , 针对 不 同的培 养 目标 , 按照 通识 教 育基 础课 程 、 科 大类基 础 课 程 、 科 专 业 基 础 课 程 、 业 学 学 专 课程 ( 专业 核 心 ) 个 模 块 , 置 出 多 种 “ 程 套 餐 ” 几 配 课 。 其 中 , 础课 程注 重拓 宽学 生 的知识 面 , 基 避免 狭 隘 的思
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四阶段模式”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四阶段模式”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今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的背景下,为了推动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发展,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探索更加有效的科研创新活动模式已变得至关重要。
传统的科研创新活动模式往往存在着效率低、成果不明显等问题,难以激发大学生的科研潜力和创新能力。
有必要通过研究对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新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以期为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改进和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有必要通过研究对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新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以期为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改进和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索和实践“四阶段模式”,通过对该模式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培养。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对四阶段模式的介绍和应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科研创新活动的整体流程和步骤,提高他们的科研创新意识和能力。
分析四阶段模式在实践中的具体效果和应用情况,总结其在大学生科研创新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改进和优化提供参考。
通过对四阶段模式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推动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蓬勃发展,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做出积极的贡献。
1.3 研究意义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在当今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科研创新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通过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大学生可以接触到真实的科研项目,积累实践经验,拓展视野,培养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研创新活动可以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和成果的转化。
大学生作为新鲜血液和积极力量,他们的科研成果可能会给学术研究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推动学术研究的创新。
一些优秀的大学生科研成果也可能得到转化,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带来实际的利益和贡献。
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也在于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
双创时代下促进本科生创新与科研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双创时代下促进本科生创新与科研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摘要:在本科生创新和科研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大连工业大学尤其是机械学院的实践经验,从多层面分析了现在本科生科创培养模式的成果与不足,提出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方法。
通过构建综合能力培养新模式,完善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和科研能力评价体系等方式,将科研创新成果对接社会需求,与企业之间构建更深层次的协同育人机制,以提升本科生的科研和创新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创新;科研;本科生培养;模式探索1.引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创新的主阵地,不仅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目标,更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与创业活动,尤其是科技创新活动。
大学生作为创新的主力军,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对于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力、促进自身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丰富社会实践经验和提高就业优势都有极大的帮助。
对高校而言,促进本科生参与科研和创新不仅能营造浓厚的科研和创新氛围,培养大量的预备科研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更能加强学校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为高等教育改革持续注入活力,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教育品质。
在社会层面,高校促进本科生的创新与科研能够有效地推动产学研融合,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1.现有问题在良好的顶层设计及政策支持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迭代已经越发成熟,但在基层教学工作实践中,还是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1)在学校层面,存在人才培养模式简单陈旧、创新氛围淡薄、教学指导师资有限、研究经费不足、创新基地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减少、社会实践条件不满足等问题。
(2)在教师层面,传统的双创课程大多是管理学院、工创中心的教师来承担,同时也引入行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兼职教师。
前者理论水平虽高,但说服力不足;后者有案例和人设支撑,但教学经验欠缺。
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的探索与实践
1 开展大学生科研训练 的目的与意义
高校开展 S R T P主要 目的有 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 . 提供 大学 生科研 训练 的机会 , 吸引一部分优秀而有天赋 的学生尽早进入科研 领域 . 接 触和 了解相关学科前沿 , 为深入研究做准备 : 二是 , 充分利 用学校的教 学资源 , 配合 因材施教 , 突 出办学特色 , 提高办学效益 ; 三是 , 培养学生 自主创新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 在学 习过程 中营造教学相 长的学术研 究氛 围。 S R T P是科研和学 习的结合体 . 开展 S R T P的关键是让学 生在“ 研 究 中学习 , 学习中研究 ” 。传统 的教学模式学生 只是 在听讲 中学习 . 在 课 堂中学习 。而在 S R T P的过程 中 . 各种训练不但没有游 离于课堂教 学 之外 , 而是成 为组 成教学 的有 机部分 。学生 可以独立思考 、 提 出问 题、 设计 方案 , 结合各 种条件 和设 备 开展 研究 . 以寻求解 决 问题 的答 案, 并最终 内化 为一 种研究态度 和研究方法 . 从而形成一 种研究能力 和 品 质
科技・ 探索・ 争鸣
S c 科 i e n c e & 技 T e c h 视 n o l o g y U/ V i s i o n
-
项目与舅 瞩
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计划的探索与实践
鲁 中华 ( 湖州 师范 学 院 , 浙 江 湖州 3 1 3 0 0 0 )
【 摘 要】 大学生科研 训练是 培养学生创新 能力、 提 高综合 素质的有 效途径之 一。通过科研训练 , 为 学生营造一个 良好的创 新实践氛 围, 使
理论 与实践相 结合 , 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 , 提 高学生综合 素质. 促进创新人 才培养 。 本文 简要分析我院学生科研训 练计划的现状 , 针对 实施过程存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
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是国家和社会的希望,他们在未来将承担起建设国家、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从实践中挖掘其培养之道。
一、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性1.推动科技创新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促进科技创新的关键一环。
科技创新是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而大学生是未来科技创新的主要人才来源。
通过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能够激发其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科研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为未来的科技创新积累人才资源。
2.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更是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创新实践中,学生需要不断思考、实验、总结,这些过程有助于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创新实践,学生可以从中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并学会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这些都是他们未来成长为社会栋梁的必备素质。
3.促进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未来社会需要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
通过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为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在当前中国高校教育中,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各个高校也纷纷开设了相关的课程和实践项目。
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1.实践环境不足目前,一些高校的实践环境相对匮乏,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有限。
一些学校的实验室设备不足,实践项目较少,影响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
2.创新能力培养机制有待完善目前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仍然以课程设置和实践项目为主,并缺乏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培养机制。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思考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与思考高校肩负着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历史赋予高校的重要使命。
科学研究积极探索如何做好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工作,每一名高校工作者责无旁贷。
一、创新实践能力的内涵创新实践能力简言之即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结合。
是指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创新是目标,实践是过程,二者紧密联系,缺一不可。
作为近年来教育领域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高等教育中的创新实践能力可以理解为大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通过一定条件下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形成的有可能创造新价值成果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是大学生最终形成创新能力的心理和行为准备。
二、创新实践能力的意义在2012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
我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结合在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胡总书记提出的“四个创新”,即“要鼓励创新、爱护创新,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
我们可以读出,创新是推动人才工作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根本保证。
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建立创新型国家和发展创新型社会的需要。
三、高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虽然高校工作者对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但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做得仍然不够。
一方面,由于受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影响,大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
此外由于大学生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结构不健全、不完善导致了大学生不具备扎实的创新能力和素质;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创新实践的平台和师资力量的指导与支持,往往在创新实践中单打独斗,这两者共同制约了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具体反映在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表现为学生的创新研究立项较多,水平高的较少;查阅文献的理论层面研究较多,结合实际,走产学研结合,转化成具体效益的较少;急功近利、重视成绩的较多,踏实研究、重视过程的较少。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创新实践能力已经成为大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
在当前高等教育体系中,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将创新实践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意识,还可以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校的实践项目设计和指导不够完善,导致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导和反馈。
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质量,成为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1.2 问题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在当前情况下,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其问题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
许多学校在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过程中过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遇到困难时无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当前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缺乏多样化和灵活性。
传统的实践教育模式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能力。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还存在着评估体系不完善和不规范的问题。
许多实践项目和活动缺乏有效的评估和总结机制,无法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也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改进建议。
解决当前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推动社会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需要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对策,不断完善和改进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做出贡献。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与实践
摘
要 : 建 设 创 新 型 国 家 的新 形 势 下 , 学 生 创 新 实 践 能 力 的 培 养 逐 渐 成 为 高 等 学校 教 育 教 学 的 重 点 和 核 心 。 在 大
该 文 系统 地 介 绍 了南 京 林 业 大 学 在 培 养 大 学 生创 新 实 践 能 力 方 面 多年 来 所 做 的 一 些 探 索 和 实践 工 作 , 课 程 体 系 从
加 强实 验 、 教学 实 习 、 程设 计 和毕业 设计 ( 文 ) 课 论 等
实 践教 学 环节 , 别 加强 专 业 实 习和 毕 业 实 习 等 重 特
本科 教 学改革 全 面提 高教 学质量 的若干 意见 》 , 中 明
确提 出 了“ 推进 人 才培养 模 式和 机制 改革 , 力培 养 着
“ 富” 后
践 能力培 养 的探索 与 实践 , 以教 育 部 “ 量 工 程 ” 质 为 改革 思路 , 研究 和建 立创 新 型人才 培养 体 系 , 革学 改
校人 才培 养模式 和机 制 , 以强 化 班 及 强 化 班科 研 训
练计划 项 目试点 为 龙 头 , 后 设 立 并 实施 了 大学 生 先 创新教 育 实践项 目、 大学 生科 技创 新项 目、 大学 生实
、
制定 高素 质创 新 人才培 养 方案 。 建 注重 创 构
新 实 践 能 力 培 养 的 课 程 体 系 在 本 科 人 才 培 养 方 案 的 制 定 过 程 中 , 校 以 培 学
划 项 目, 给予 经 费 支 持 , 生 在 导 师指 导 下 积 极 、 并 学 自觉地 开展 项 目研 究 工 作 。几 年 来 , 有 4批 2 4 共 3 项 强化 班科 研训 练计 划项 目通 过结 题 验 收 , 中 1 其 5 名学 生 的论 文正 式发 表 , 1名学 生 申请 了专利 。 有
基于跨学科项目制课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常州大学机器人产业学院为例
论点ARGUMENT 人才培育128基金课题:2023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3SJYB1277)。
基于跨学科项目制课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常州大学机器人产业学院为例文/李明娟本文将项目教学法与创新教育相融合,探索构建基于跨学科项目制课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旨在通过重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体系、课程内容及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本文所构建的培养模式在笔者所在的常州大学初步实施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教师、企业以及社会均认为这种以师生共同参与的新的培养模式在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着显著作用。
一、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一)“既有培养方案+X”模式“既有培养方案+X”模式主要是指高校依据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对现行的培养方案进行修订,通过增设一些创新类实践课程,构建起以培养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的培养模式。
当前,这种模式在我国高校中的应用得较为普遍,但其也存在兼顾面小、形式化的局限,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有限。
(二)产教协同模式产教协同模式是一种以高校为代表的教育行业与产业之间建立紧密合作的模式。
具体来说,产教协同模式是通过协调各方资源,并对各因素之间进行整合,促成教育与产业的深度合作,进而达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为企业输送优人才培育论点ARGUMENT129秀人才的目的。
(三)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培养模式基于项目教学法的培养模式以科技创新项目为载体,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师生共同实践完成相应的科创项目。
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切实促进人才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以突出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为特征的跨学科项目制课程教学的内涵跨学科项目制课程教学是基于建构主义、发现学习理论的基础及交叉学科视野,整合多门传统课程的知识,建立包含多个跨学科项目的课程,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借鉴项目化教学法,强调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要点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要点探索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
创新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理论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的能力,同时也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要点。
1. 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基础。
大学生应该培养主动思考问题、不断质疑现状的习惯,同时要学会关注细节、善于发现问题。
可以通过多读书、多看报、多和他人交流等方式来拓宽视野,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2. 提供实践机会。
大学应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包括实习、实训、社会实践等。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学校可以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开展实践项目,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解决真实的问题。
3. 培养创新团队合作能力。
创新实践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因此大学生应该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团队项目,让学生在团队中合作完成任务。
学校还可以通过社团、学生组织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4. 引导学生开展创新项目。
学校可以设立创新项目课程,引导学生开展创新项目,并提供指导和支持。
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专业背景,选择一个创新课题,并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锻炼创新能力的机会。
5.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大学生应该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主动寻找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校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创新实践活动。
6. 丰富创新实践资源。
学校应该提供丰富的创新实践资源,包括实验室设施、图书馆资源、创新基金等。
学校可以加强实验室建设,更新设备和仪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
学校还可以设立创新基金,为学生提供创新项目的经费支持。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
只有通过不断实践和探索,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使其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具备竞争力。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
I N1 7 — 4 8 SS 6 2 1 3
CN1 - 9 3 1 49 4/"
中国 观代苏希装 备
21第3 0第2 期 总 11 1 5 期 年
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情况调研 结果看到, 高校对大学生 科技创新活动缺乏统一 的规划和有效的组织, 对学生参 加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 不够, 从而造成科技创新活 动开展中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之 间的偏差 。() 2在培 养方案 中, 并没有具 体列入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 这将 造成学生和教师在参与科技活动和指导科技活动时缺 少规范性 。如学生实际参与科技活动的比例较低, 缺乏
教师 的投入 。实验室对培养创新人才起着举足轻重的 作用 。一方面, 实验室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科学研究 的条件, 提供 良好 的服务 ;另一方面 , 实验室 要建立 完 善的管理和保障制度 以及 实验室使用指 导。学校应 该 对 实验室教师考虑记入相应的教学工作量, 从制度上保
使其将所 学理论知识进 行实践综合与创造 ,培养 其创 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促进创 新型工程人才 的培养。
关键 词 :大 学 生 ; 创 新 型人 才 ;课 外 科 技 活 动 ; 人才 培 养
Th x o a i n a d p a t eo sa ls i n e g a u t ’ e ta u rc lrs inc n c n l g ee plr t n r ci fe tb ih ngu d r r d a eS x r c ri u a ce ea d t h o o y o c e
与企业支持或赞助 的科技研发活动, 但相 比发达 国家,
我国大学生能够参与社会企业研究与开发的高端活动
尚不够 普 遍, 以学 生科 技 创 新成 果 层 次有 待提 高 。 所
提高大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教 学 与 研 究 的 结 合 , 是大 学 教 学 的本 质 反 映 。 高 等 教 业 意 识 和 创 业 能力 的有 效 途 径 。通 过 科 研 活 动 , 可 以培 养
而 且 由 于 学 生 思 维 敏 捷 ,精 力 充 沛 , 具 有 进 取 精 神 和 批 判 、 质疑 精 神 , 因此 易 于冲 破 传 统 势 力 的 束缚 ,并 在 教 师
近 几年 国 内各 高 校 开 始把 对 大 学 生 进 行 科 研 训 练作 为 教 育 指 导 下 ,很 可 能 在 研 究 中有 一 些 较 大 的 突 破 。大 学 生 每 年 改 革 的一 项 重 要 举 措 ,纷 纷 出 台相 关 实 施 计 划 。但 是 ,总 的 科 研成 果与 发 表 论 文 数 也相 当可 观 ,全 国挑 战杯 、数 学 体 来说 ,对 大 学 生 实 施科 研 训练 还 处 于 起 步 阶 段 ,相 关机 建 模 、 电子设 计 等竞 赛 都会 涌 现 出一 批科 研 成 果 。
制还 需 要 完善 ,实施 途 径和 方 法 也 需要探 索和 拓 展 。
1 3 有利 于 培养 创 业 能力 和 合作 精 神 .
良好 的创 业 意 识和 创 业 能 力 是 大 学 生 今 后取 得 创 业 成
1 大 学 生 参 加 科 研 训 练 活动 的 意 义
1 1 体现 高 校 的教 学特 征 . 育作 为 一 种专 业 性 教 育 ,所 传授 的科 学 文 化 知 识 具 有 深 、
A t o ’ s a d e s T a j n U i e s t f S i n e & T c n l g , T a j n C i a 3 0 5 u h r d r s i n i n v r i y o c e c eh oo y in i, hn 04 7
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近年来,科技创新和创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
作为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在各国高校中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探讨。
理论研究方面,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创新创业理论。
创新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创业则是将创新理念付诸实践的重要方式。
对于大学生来说,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他们未来职业发展的关键。
其次,是教育理论。
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符合教育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最后,是人才培养理论。
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在实践研究方面,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创新创业项目培养。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科技创新创业项目课程,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兴趣和动力。
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项目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其次,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
学校可以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创业平台。
在这些实践基地中,学生可以得到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将自己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的项目和产品。
同时,学校还可以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提供培训、项目合作等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更全面的培养。
最后,是创新创业导师制度。
学校可以聘请有丰富创新创业经验的专家和企业家作为学生的导师,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培训。
导师制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创新创业的实践要求和挑战,为他们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
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既需要有理论的支撑,更需要有实践的支持。
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可以更好地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创新成果和就业机会。
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仅是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大学生科技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研究作者:张新君李铁李铁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6年第25期摘要:本文结合我校电信学院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实践,从围绕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提出了以“激发创新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引导自主实践”为理念,以“兴趣引导、项目驱动、过程监控、目标管理”为核心,以“组织协调、教师指导、培训研讨、创新实践、监控管理、评价奖励”为依托的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新体系。
关键词:科技竞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5-0165-02一、引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时代发展、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要,还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
对于工科类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创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主要内容,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既是大学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创新体系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
因此,高校应该在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拓展新途径、新方法。
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学内在规律的体现和学生工作的内在要求。
高校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习与创造相结合的过程。
学生参与科技活动,一方面可以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为应用所学知识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实践能力,缩短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距离,从而可以充分体现教学的内在规律与目的。
二、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与机制1.健全运行管理机制。
(1)制定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案,为致力于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院对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系统的电信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措施,实施计划,质量监控,项目评估等一系列工作,实现了目标管理。
(2)成立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组织机构,成立科技创新领导小组。
科技创新领导分管副院长,副书记和骨干教师组成;为不同层面课外科技项目和活动确定方向、制定规划、营造氛围、协调实施、提供服务。
科技创新领导小组经常开展研讨活动,研究相关问题,制定了机械类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计划,具体规定和相关激励措施,对项目进展情况进行督促和交流。
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专家小组和指导教师队伍。
聘请一批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包括国家模范教师、教学名师等建立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校内外评审专家和指导教师队伍。
评审专家负责项目的选拔、考核、点评,保证体系的实施质量。
指导教师负责学生选题、立题,方案构思、技术指导、项目制作。
成立学生科技创新协会,组织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联系专家开讲座、交流,组织院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搭建起师生互动平台。
组织机构从学院领导、教师到学生,结构合理、分工明确,有效形成了合力,对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和项目的执行实现了过程监控。
(3)经费保障措施,学院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学生参加各种大赛,对优秀的学生和指导教师实施奖励,鼓励学生利用参加大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2.完善引导激励机制。
(1)兴趣引导项目驱动。
所有课外科技创新项目的创意均来源于学生,并按兴趣自由组建团队,聘请指导教师对项目的实施进行指导。
专家组在网上问卷调查、投票的基础上动态确定每年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研究方向,对项目进行可行性方案论证,分层次确定推荐项目(国家、市、学校、学院)和资助经费。
(2)措施激励政策导向。
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注重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学校应从制度上改变目前大学生功利的学习动机。
因此制定了导向性政策,引导学生重视创新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参加竞赛取得过省级和国家级一、二等奖的学生,可申请特长生保研,在大赛中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的老师可在评聘职称中加分。
3.重视实践基地机制。
(1)创新工作室建设,为确保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在学校的支持下,学院建设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工作室和成果展示厅,使用面积达到100平米左右,用于添置各种设备的投资10万元,保证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条件。
中心面向学院各个专业招生,经过考核择优录取,同时制定设备、元件、书籍管理制度及实验室安全、卫生的管理制度,每天安排固定的值班学生,将实验中心所有的资源向培训学生全天候开放,为学生自由、独立自主或协助互助的研究提供实践机会。
实验中心配备各种实验器材,包括实验所需要的示波器、函数发生器、稳压电源和万用表等主要设备,以及部分专用高档测试设备及一些常用的机械加工设备,供学生在课外活动中使用。
(2)学校工程实训中心的合作与支持,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重在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整合校内资源,为大学生创造更为方便的环境和条件是推动创新工作的重要环节,为此,工程实训中心成为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基地,并在实践过程中提供技术指导和帮助,推动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
(3)校外资源与共建,几年来,学校和数十家产学研合作单位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在学生的实习环节中提供了环境和设备,使学生有了更多的工程实践体会,让创新思维的转化更加理性和科学。
如我院学生在参加各种大学生科技竞赛前利用合作单位实习基地的设备和场地进行演练,得到了实践锻炼,提高了操作能力,为竞赛获得好成绩打下坚实基础。
4.层层活动推进机制。
(1)组织好院级科技创新活动。
学院制定了院级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一系列制度,每年都在学院内部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活动分动员、讲座、课题确定、指导教师落实、初赛、决赛、成果展示和表彰总结等环节;在决赛现场,观赛学生坐满会场,特别是优秀作品展示时,学生起立观看。
学院和校教务处、校团委联合举办了大学生“实践与技能竞赛”、“大学生机器人竞赛”,等活动。
(2)积极参与校外科技创新活动。
学院以院级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为基础,认真组织创新活动的积极分子和优秀学生参加校级以上的各类竞赛活动,并为他们配备有经验的带队教师进行专门指导,几年来,我院学生参加了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智能车大赛、机器人大赛等各项赛事。
(3)定期举办助研岗位招聘会,工程类大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的提高,除了课程的合理安排,有计划的开展科技创新竞赛和活动的主体以外,也需要日常课外实践的推动,这些实践活动成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学院把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招聘大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作为一项重要活动来进行。
5.优化大学生科技创新教学模式。
(1)建立创新实践活动和公选课的联动模式。
学院制定了院级创新实践活动和公选课的联动机制。
学院经过教学委员会讨论提议,在学校教务处的支持下,开设了《信息科学创新及实践》公选课。
凡参加学院科技创新竞赛的学生,经过选修课程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即参加竞赛者先参加理论学习,内容包括科技创新的实例以及最新的科研成果。
通过课程培训,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理论课后由教师分别指导,进行动手操作,完成作品。
(2)搭建培训讲座平台,激发创新思维。
学院邀请专家为学生举办多场学术讲座或研讨会,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创新兴趣,拓宽创新思路。
学院安排资深专家来校开展讲座,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评比和指导,成为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教学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
(3)实现教学“中心”地位的转移。
我国的教学普遍存在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以传授课本知识为唯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忽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的现象。
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强调了学生的“中心”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使学生在相互协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电信学院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实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转移主要体现在:一是选题和内容是完全自由选择的,学生个体的素质特点能够得到自由的发挥。
二是时间和空间可以由学生自己掌握,容易达到与学生兴趣与智力周期的同步发展。
三是活动的团队是自由组合,团队成员之间可以充分交流,有利于创新过程中的相互启发和激励。
(4)实行“四个结合”,实现了信息学科办学特色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层次及质量,缩短了用人单位需求与高校现有人才能力之间的差距,促进了就业,推动了创业,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创新性。
三、结论通过该体系的实施,取得一批成果。
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杯智能车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辽宁省教育厅机器人设计大赛等多项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申请专利多项,发表相关教学论文多篇;省级精品课程一门、重点实验室1个。
通过该体系的实施,形成了良好的创新意识和理念,从学院系统规划“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以来,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兴趣明显提高,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积极性高涨,人数不断增多,学校期待大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的广泛性和可持续性得到了落实,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
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的就业渠道明显拓宽,创业能力显著增强。
近几年电信学院毕业生平均就业率逐年增高,就业率在学校的各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有科技创新经历的学生成为企业招聘首选的对象。
创新活动不仅在电信学院取得可持续的发展,也延伸到了校内外。
校内的其他学院纷纷借鉴经验,开展创新活动,推动了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发展,使得学校的大学生创新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