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书法家-小故事大道理_哲理小故事_职业人生哲理小故事
书法家的小故事简短
书法家的小故事简短一. 李白:李白,晚唐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天赋异禀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细腻、清秀,深受人们的喜爱。
有一次,李白到庙里去,在神龛右侧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写了一段禅宗佛经,石碑上的文字是用篆字书写的。
他立刻感慨到,自己没有学习传统的书法,非常后悔。
于是,李白以宣召之意对篆书作出回应,望着碑文,落笔而挥。
慢慢地,一个字、一个字,自己也学会了书写篆字,而且书写的日渐熟练,比碑上的文字还更加精良细腻。
二. 魏晋之际的书法家:一位叫李山甫的书法家,生活在魏晋之际的河南洛阳。
他虽然平凡,但他对书法有着特殊的热爱,经常拿着绢纸,落笔而奋,笔墨抒情,书写美妙的文字。
他习书不求效法,而是站在自己观点出发,继承古人书法中尚未被发掘的精髓,绘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美纷呈的字图。
今天,他给河南洛阳留下了一幅又一幅脏兮兮、粗狂而生动的书法作品,记录了当时的历史及文化。
三. 唐代书法家——张九龄:张九龄,唐代书法家,也被誉为“书法的大师”,乾隆十五年(1750年)就被拜为“楷萼同茂”,被比作豪杰孟尝君。
他注重表情的宣泄,笔画大、抑扬有力,宛如英勇的将军的走位,真实细腻、柔美流畅,有一股彪悍有力的精神力量。
他最具代表性的书法作品是《耒阳文章》,他把古典书法中最细小的韵律变成苍茫高昂的气质,犹如一片铺满青冥的空阔,让人仰望至尊。
四. 宋代书法家:欧阳询欧阳询,宋代书法家、词人、画家,后人尊称他为文字博大精深的“一笔禅师”。
他的书法与欧阳修的书法类似,根植于细腻而又神奇的“洞天书虫”。
欧阳询的书法狂放不羁,字里行间凝重脉脉,端庄大气,更具一种极具特色的思想要求,直动精神,让人徜徉其中,名笔之美穿行于笔山谷之间,引人入胜。
书法家的小故事及感悟
有关“书法家”的小故事及感悟
有关“书法家”的小故事及感悟如下:
了解书法家是学习书法过程中的宝贵财富,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书法家的人生经历,还能在书写的过程中获得深刻的心灵感悟。
书法家王羲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
王羲之在小时候,就展现出了惊人的书法天赋。
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他深知要想在书法上有所成就,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
于是,他每天都在书房里练习书法,笔耕不辍。
据说,他每天都会在池塘边练习书法,直到手腕酸痛无比。
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让他最终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感悟:通过王羲之的故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书法艺术的魅力和难度。
一笔一划之间,都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和反复练习。
王羲之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在书写过程中,我也体会到了书法带来的心灵洗涤。
每当我拿起毛笔,蘸上墨水,在宣纸上挥毫泼墨时,内心就会变得异常平静。
仿佛所有的烦恼和忧虑都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这种心灵上的愉悦和满足感,是其他事物所无法替代的。
此外,通过学习书法,我还领悟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美感,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书写过程中,我仿佛穿越到了古代,与那些伟大的书法家们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
这种跨越时空的交流,让我更加珍惜和热爱中华文化。
总之,通过学习书法和了解书法家的小故事及感悟,我收获颇丰。
两个书法家的故事
两个书法家的故事两个书法家的故事,是一个关于传统文化和人生哲学的故事,讲述的是两个书法家之间的争论与交流,每一位读者都能从中受到深刻的启示,了解到艺术的思考方法和人生取向。
第一步:故事背景这个故事是发生在城里一个叫做张家华的书法家和农村里一个叫做刘大山的书法家之间的争论与交流。
张家华是一位资深的书法大师,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学习了书法,并在书法的道路上一路前行。
而刘大山则是一个自学成才的书法家,他虽然没有经过严格的书法训练,但却非常热爱书法艺术,对于每一个字体都有深入的理解。
第二步:争论的内容张家华认为书法是一门需要耐心、专注、修行的艺术,需要不断地练习、认真的揣摩、潜心体会,才能够真正掌握。
而刘大山则认为书法需要有创造性和想象力,因为书法不是机械性的动作,而是需要有灵魂和个性的艺术表现。
两人因为这个争论大打出手,但没能让对方改变立场。
第三步:交流的角度当一天,两人在一起交流的时候,张家华还是在讲述他的理念,刘大山则冷静地提出自己的观点。
这时,张家华终于听取了刘大山的建议。
他们一起创作了一幅书法作品,拥有了所有艺术家都需要的元素:个性、灵魂、技术、纯真的感情。
第四步:结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艺术是一种尊重和包容的态度。
艺术家们都应该尊重传统,但也需要有自己的创新和想象力,把自己和传统结合起来,在书法的艺术之路上不断探索和突破。
总之,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和生命的精彩,看到了艺术使人不断挑战自己、探索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慢工出细活的艺术思考方式,体现了对于人生的态度和人生的取向。
书法家小故事200字左右
书法家小故事
以下是几个书法家的小故事:
1.王羲之与一笔鹅:王羲之与山阴道士相遇,道士欲请王羲之书
《道德经》,以换取酒肴。
王羲之欣然挥毫,书写完毕,道士捧着酒肴高兴地走了。
王羲之书《道德经》的故事传开后,人们更加敬佩他的书法。
2.颜真卿的忠孝家风:颜真卿是唐朝名将颜杲卿的侄子。
安史之
乱时,他与颜杲卿分守平原、常山两郡,相约死守不降。
颜杲卿被叛军杀害后,颜真卿仍坚守常山。
唐明皇闻其忠烈,封他为太子太师,文武百官以之为榜样,尊为“二颜”。
3.柳公权戒骄成名:柳公权从小就有写字的天赋,十二岁时第一
次参加比赛就荣获第一名。
骄傲自满的他于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一年后,他又与王羲之的书法相比,自愧不如,然后才领悟到自己不足的地方。
从此,他开始吸取百家之长,苦练不辍,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这些故事展示了书法家们的才华和品行,对人们了解和学习书法文化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书法家有趣的小故事
有一位书法家,他的名字叫王羲之。
他从小就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每天都在努力地练习写字。
然而,他的字虽然工整,但却缺乏灵动和生气。
有一天,王羲之遇到了一位老僧人。
老僧人看出了王羲之的困惑,便告诉他:“写字不仅仅是技巧,更是要用心去感受。
你要把每一个字都看成是有生命的东西,让它们在你的笔下活起来。
”
王羲之深受启发,于是他开始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字的生命。
他观察自然,感受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韵律和节奏。
他尝试将这些感觉融入到自己的字中,渐渐地,他的字开始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有一次,王羲之受邀为寺庙写一副对联。
他写完后,人们都纷纷称赞他的字写得非常好。
但是,王羲之自己并不满意,他认为自己的字虽然工整,但还缺少一种灵动的感觉。
于是,他决定重新写一次。
在重新写对联的过程中,王羲之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字的生命。
他尝试将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融入到字中,让每一个字都充满生机和活力。
最终,他写出了一副既工整又生动的对联,人们看了都赞叹不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写字不仅仅是一种技巧,更是一种艺术。
只有用心去感受每一个字的生命,才能写出真正有灵气的字来。
中国著名书法家的小故事
中国著名书法家的小故事
中国著名书法家的小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三位著名书法家的小故事:1. 王羲之:王羲之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从小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非常勤奋地练习。
据说,他曾经在水池边练习书法,写完后就用水池中的水清洗毛笔,久而久之,水池都变成了墨池。
2. 钟繇:钟繇是东汉末年人,他对于书法学习非常的执着热衷,几乎已经到达痴狂的地步。
据说他曾经在抱犊山读书,为了练习好书法,将山中的石头、树木都写成了黑色。
有一次,他和曹操、韦诞等人谈论书法用笔,因为兴致浓厚,以致于睡前还不断地心摹手画,竟然将被子给划破了几个洞。
3. 颜真卿:颜真卿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由母亲殷夫人教育。
后来殷夫人带他南下,寄居在外祖父家中。
外祖父是一位书画家,颜真卿在外祖父的指导下开始学习书法。
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甚至在黄泥浆中练习书法,久而久之,黄泥浆都被写成了黑泥浆。
著名书法小故事
著名书法小故事书法是中国的传统艺术,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著名书法家的作品至今仍广受欣赏和传颂,其中不乏一些书法小故事,讲述着那些名家难忘的经历,打动着千古之后的人们。
第一则:颜真卿与太公钓鱼颜真卿被誉为唐朝“四大书法家”之一,望族之家,从小就学习书法。
相传在他年轻的时候,曾有一天他走在路上,看到一个年迈的老人在水边雕刻棍子,他便好奇的走过去看。
老人告诉他,这个棍子是专门用来太公钓鱼的,颜真卿便想买这个棍子去试试,可是老人不肯卖,只是将这个棍子送给了他。
颜真卿尝试着用这个棍子去钓鱼,发现这个棍子非常的灵,钓到了很多鱼。
后来颜真卿因此钦佩这位老人,便问老人想要什么感谢他。
老人说自己最喜欢书法,颜真卿便书信告诉给他母亲,想要从东宗买下一块好的“寿字宣纸”写在棍子上送给老人。
后来母亲给他寄来了这张宣纸,他用自己的字写了一个“寿”字,送给老人。
老人接过“寿”字,流着泪说“好一个寿字!我已经活了80多岁了,还没有见过这样好的寿”。
这个故事让颜真卿深刻理解到书法应该是有情的、有灵性的艺术。
第二则:王羲之的草书之美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他创造了“王羲之草书”这一风格,流传千古。
相传他的草书之美来自一个小故事。
在他年轻的时候,他曾在山路遇到一位老者,他发现老者衣着破旧,便心存好意地举手给其扶起。
可是老者身手敏捷,让王羲之错失了良机,又一想,这老人踩的是一双旧鞋,而其所穿的整洁靴子不泥不渍,便明白了其所独具的卓越卓然之处。
这次经历成为王羲之为草书形成独特的文化风格的重要源泉。
他认为什么是草字,不是乱写,而是有着自己的排比规律的一种书法形式,通体见“白”不留空挤字不妨略。
这就是王羲之草书之美。
第三则:苏轼的真情自白苏轼是宋朝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他的楷书淳朴大方,草书清新自然。
苏轼曾经因为“诗歌被抄发到了皇帝那里”而遭到了削职为民的罚处。
期间,苏轼租住在一个古井边上的一座茅屋。
在这里,他苦练书法。
曾有一次,一个路过的僧人看到他的草书,惊呼道:“真的勿怪话”。
关于书法家故事
关于书法家故事
当然可以,以下是三个关于书法家的小故事:
故事一:王羲之和墨池
王羲之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被誉为“书圣”。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他每天刻苦练习,写完后就到池塘清洗笔砚。
天长日久,池塘的水都被墨染黑了,这就是著名的“墨池”。
他的努力最终使他成为伟大的书法家。
故事二:柳公权和心正笔正
柳公权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清健遒劲,结体严谨。
柳公权曾对人说:“心正则笔正,笔正则字正。
”这是柳公权对自己书法的严格要求,也是对做人道理的深刻领悟。
他认为,只有心地正直,才能写出端正的字。
故事三:张旭和观看公孙大娘舞剑
张旭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以草书著名,被誉为“草圣”。
张旭的书法灵感来源于生活。
有一次,他看到公孙大娘舞剑,那剑法的灵动变化给了他极大的启发。
他将这些灵感融入到书法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草书风格。
关于书法家简短小故事
关于书法家简短小故事1.简单介绍一位书法家刻苦练字的故事十八缸水有一天,王献之走进父亲的书房,便问王羲之,希望王羲之能告诉他写字的秘诀.王羲之听了,就领着王献之来到后院,指着十八口大缸对儿子说:「写字的秘诀就在这十八缸水里,你只要把这十八缸里的水写完了,自然就知道.」王献之听了父亲的教导后,就再也不敢偷懒贪图捷径了,而是夜以继日,脚踏实地地练习. 王羲之为了想试试儿子的功力,就从背后出其不意地拔他的笔,竟没有拔动,于是叹息着说:「这孩子前途无量啊!」在王羲之的谆谆教诲之下,王献之真的写完了十八缸水,进一步改变了当时的古拙书风,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书法名人小故事,简短些1 偶创飞白(东汉)汉朝的蔡邕不但是个文学家,还是一名著名的书法家。
“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
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知道了。
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
这一天,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
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
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
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
一开始,他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
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
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
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
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
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
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
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
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
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
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
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
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
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
书法家的小故事
下面是一个关于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小故事:
王羲之是一位备受尊敬的书法家,他的作品至今仍被许多人临摹和学习。
有一天,王羲之到一个山村去拜访他的好友,好友非常热情地招待他。
王羲之在好友家里欣赏了许多书画作品,其中有一幅书法作品深深地吸引了他。
那幅作品的字迹非常工整,每一个字都犹如艺术品,让王羲之赞叹不已。
他问好友:“这幅作品的作者是谁?”
好友回答说:“这是一位名叫李斯的书法家写的。
”
王羲之听了之后,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说:“这幅作品的字虽然写得很好,但是缺少一种韵味。
”
好友惊讶地问:“您怎么能看出这一点?”
王羲之微笑着说:“因为我是书法家啊。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艺术家,王羲之对书法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他能够看出其他书法作品的优点和不足,这也是他之所以成为著名书法家的原因之一。
书法著名书法家的故事简短
书法著名书法家的故事简短以下是几个关于著名书法家的小故事:1.王羲之刻苦求精: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从小就开始练习书法,十分刻苦。
他在兰亭“临池学书”,久而久之,池水尽墨,他每次写字后都要到家门前的池塘里洗刷笔砚,天长日久,池塘的水竟然变成墨黑色的了。
2.颜真卿黄泥习字:颜真卿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他由母亲殷夫人教育。
后来殷夫人带他南下,寄居在外祖父家中。
外祖父是一位书画家,颜真卿聪敏伶俐,很得他的喜爱,于是就教他读书写字。
殷夫人一边欣慰孩子勤学苦练,另一边又为银钱发愁。
家中困难,难以供他买纸墨笔砚练字。
可又不愿耽搁了孩子的教育,一天,她见颜真卿练字时撅起嘴巴,便问:“惜儿,你有心事?”颜真卿说:“母亲,我想买纸和笔,可家里没钱。
”殷夫人沉思片刻说:“孩子,你父亲生前给你留下了不少宝贝,你为何不写一封信到洛阳亲戚家去,请求他们帮助你。
”听到母亲提起父亲生前给他留下的“宝贝”,颜真卿眼睛一亮,立即回到父亲的书房,找了好一会才找到父亲留下的一个带盖的铜制方盒。
他打开一看,里面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一锭锭方方正正或圆或扁的小东西,由黄泥捏成,有的颜色和泥土一样,有的则烧成砖瓦似的红黄色。
颜真卿当时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就捧着去问母亲:“母亲,这是什么?它不就是父亲留给我的宝贝吗?”“正是啊!”殷夫人笑着回答,“不信你把它磨碎试试。
”颜真卿在母亲的指点下,他端来一碟清水,将扁圆的黄泥磨成粉,蘸着水在铺开的宣纸上写了起来。
殷夫人一边让他磨粉吸水写字,一边深情地对他说:“惜儿呀,你可知道这些黄泥的来历?它们都是你父亲在练字之后留下的!”她接着说道,“你父亲练了一辈子的字,穷其一生才练出这一手好字。
”3.柳公权谦虚拜师: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
他在少年时候学习条件十分艰苦,没有纸笔,便在壁土上练写,以碗盛满水写字,写了再用湿布抹干后重写。
后来由于他刻苦认真地学习书法,才成为一代书法家。
在柳公权博取众长的过程中,有两个人对他影响最大。
有关书法家的小故事
有关书法家的小故事许多在书法领域卓越成就的书法家,都是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才取得后来的成就。
以下就是有关于书法家的小故事。
1、王羲之与入木三分的传说:王羲之是中国东晋时期的著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写一篇祝辞。
王羲之将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皇帝派工人雕刻。
雕刻过程中,工人发现王羲之的字笔力深厚,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
工人惊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2、张旭教颜真卿书法:张旭是唐代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各种字体都会写,尤其擅长草书。
颜真卿向他请教书法秘诀。
但张旭并没有透露半点秘诀,他只是给颜真卿介绍了一些名家字帖,简单地指点一下字贴的特点,让颜真卿临摹。
有时候,他带着颜真卿去爬山,去游水,去赶集、看戏,回家后再让颜真卿练字,或看他挥毫疾书。
3、柳公权刻苦练习:柳公权是唐代著名书法家,7 岁就开始练习书法。
17 岁时,他把父亲秘藏的前代书法论著偷来阅读,看熟了就练着写。
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送走黄昏,迎来黎明。
4、张芝的刻苦练习:东汉大书法家张芝,年轻时学习书法十分刻苦。
他天天勤奋练字,废寝忘食,几天就写秃了一支笔,一个月就要用掉几锭墨。
每天写完字后,张芝就到自家后院的池塘里洗笔洗砚,久而久之,池水竟变黑了。
5、萧何的墨池:西汉大臣萧何协助刘邦建立了汉王朝。
有一次,有人请他为一座新砌成的宫殿题写一个殿名。
他天天勤奋练字,写的那天,一个月就要用掉几锭墨,废寝忘食。
有人听说萧何想了三个月才动笔写,池水竟变黑了,写出来的字好像他所带领的文臣武将。
6、柳公权的故事:有一次,柳公权和几个小伙伴举行书会。
这时,一个卖豆腐的老人看到他写的几个字,觉得这孩子太骄傲了,便皱皱眉头,说:“这字写得并不好,好像我的豆腐一样,软塌塌的,没筋没骨,还值得在人前夸吗?”小公权一听,很不高兴地说:“有本事,你写几个字让我看看。
”结束语:总之,这些书法家的小故事展示了他们在书法领域的卓越成就以及背后的刻苦努力。
关于书法的小故事
关于书法的小故事故事一,孔子的书法启蒙。
相传孔子小时候就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常常观察家中的书法作品,模仿其中的笔法和结构。
后来,孔子的父亲发现了他对书法的热爱,便请来了一位书法名家为孔子传授书法技艺。
孔子在这位书法名家的指导下,不断练习,渐渐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书法是需要用心去学习和练习的艺术,只有不断地钻研和勤奋练习,才能取得进步。
故事二,王羲之的《兰亭序》。
《兰亭序》是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所写。
相传,王羲之在写完《兰亭序》后,感觉自己的书法达到了巅峰状态,于是便举行了一场盛大的书法展览,邀请众多文人墨客前来观赏。
在展览现场,众人无不为王羲之的书法所折服,纷纷赞叹不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优秀的书法作品需要具备深厚的功底和精湛的技艺,才能够打动人心,留下深刻的印象。
故事三,书法与修身养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古人认为,通过练习书法,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修养情操。
因此,许多文人墨客都将书法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途径,通过挥毫泼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心境,以此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书法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通过练习书法,可以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格。
故事四,书法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书法一直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
许多古代文人都对书法情有独钟,他们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融入到书法作品中,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此,书法作品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书法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总结,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情感。
通过讲述这些与书法相关的小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书法的起源和发展,更可以感受到书法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两个书法家-小故事大道理_哲理小故事_职业人生哲理小故事_1
两个书法家-小故事大道理_哲理小故事_职业人生哲
理小故事
有两个书法家,练习书法的风格迥然不同。
一个极其认真地模仿古人,讲求每一笔每一划都要形似神似,长此以往,所写的字与古人的字惟妙惟肖,几乎以假乱真了。
另一个则恰恰相反,不仅苦练,还要求笔笔都要与古人有所不同,顺情而致,顺势而趋。
这样,他才觉得自己的字有所突破。
一天,两个书法家碰到一块儿。
第一个书法家嘲笑第二个书法家:“请问仁兄,您的字有哪一笔是古人的啊?”
第二个书法家听了并不生气,而是笑眯眯地反问了一句:“也请问仁兄,您的字,究竟哪一笔是您自己的?”
第一个听了,顿时张口结舌。
小故事大道理:生命的价值在于创造。
如果你一味地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学,那你只能作一辈子地学徒,要想成为大师,就得有所创新,
与众不同。
书法名人励志小故事(精选)
书法名人励志小故事(精选)张旭是一位草书大家。
他十分爱喝酒,经常喝得酩(mǐng)酊(dǐng)大醉,并呼喊着奔跑,然后他才拿起笔来作书。
他所书写出来的作品都是狂草。
有时他还发疯般地用头蘸墨写字,清醒以后,他反复观赏自己书写的作品,世人称他为“张颠”。
张旭真草兼擅,他的书法为时人所喜爱。
酒的强烈的剌激作用,能焕发出人们隐蔽在内心的本真之性,所谓“酒后吐真言"正是如此。
一些文艺家恃才傲世,酒后更加颠狂,言谈举止一反常态,所以,人们就给他们冠以“狂人”,顷刻而成,形象生动。
然而他酒性不佳,佯狂垢污,恃酒好骂,酒后作画,画后往往毁裂而去。
“富豪求画,唾骂不与”,被人称为甘疯子,他的名字反而不被人明白了。
艺术家追求真善美,他们酒后的这种追求更加强烈,更无顾忌,或蔑视权贵,或痛斥势利小人,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李白酒后敢于让炙手可热的杨国忠、高力士磨墨、脱靴,这种奴视权贵的狂劲,可亲!可爱!可敬!南宋的梁楷就更加狂放了。
梁楷是南宋时期的减笔人物画家,平时嗜酒自乐,“醉来亦复成淋漓”,行为狂放,得了个梁疯子的绰号。
《***绘宝鉴》记载:他在宋宁宗时任画院待诏,皇帝赐他金带,他竟然不受,挂在了院内,把皇帝的赏赐晾了起来。
在封建社会,皇帝赏下的东西务必恭恭敬敬地保存、供奉起来。
梁楷此举是常人所不敢为和不理解的。
明未的归庄(1613一1673〉能写行草,又善画墨竹。
明亡后,他不肯与清***府合作,常借酒消愁,酒后悲歌,旁若无人。
归庄和当时的大思想家顾炎武齐名,有“归奇顾怪"之称。
明代的宫廷画家吴伟出入宫廷,但看不起权贵。
当时的太监们权力很大。
太监们专权祸国的行为既被人们蔑视,同时,也有些人慑于他们的气焰,卑躬奉迎。
吴伟则表里如一,爱憎分明,内侍们求画,决拿不到片张半幅。
还有些向吴伟求画的人,如果礼貌不周,他也决不动笔。
只有他醉酣之时,就自动抽纸乱抹,画完就掷扔地上,任其被人取走。
酒神型艺术家的作品往往是自己本性的化身,是他对真善美认识的具体反映。
书法家故事简短篇
书法家故事简短篇
标题:书法家故事简短篇
1. 王羲之
王羲之,中国东晋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其父亲为书法家王旷,母亲为书法家卫夫人。
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以卫夫人《笔阵图》为范本,日夜苦练。
有一天,王羲之在吃午饭时,书兴大发,用馒头沾墨汁,当作酱料,被父亲发现,笑骂道:“你小子真吃饱了撑的!”
2. 柳公权
柳公权,唐代书法家,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
幼年时,柳公权拜夏侯光为师,学习书法。
由于柳公权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努力,年纪轻轻便习得一手好字。
某日,柳公权在书写“玄秘塔碑”,一位老者路过,赞赏不已,称其书法“有筋有骨”。
3. 赵孟頫
赵孟頫,元代书法家,博学多才,诗文书画皆通。
赵孟頫自幼聪慧,日夜苦练书法。
有一年冬天,他书写完毕后发现砚台结冰了。
邻居老太太得知此事后,笑着说:“你真是‘墨池’啊!”。
书法作家小故事分享
书法作家小故事分享
中国的书法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历史上有许多知名的书法家,他们的一生充满了有趣的故事。
其中一位非常有名的书法家是王羲之,他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的书法作品被后人广为流传,并且影响了中国书法的发展。
据说王羲之小时候并不喜欢学习书法,他的父亲为了让他专心学习书法,就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只小鸟每天都会在树枝上唱歌,但有一天它突然不唱了,原来是因为它发现自己的歌声不够好听。
于是,这只小鸟就开始努力练习,直到它的歌声变得非常好听。
这个故事让王羲之明白了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练习,才能把事情做好。
从此以后,王羲之开始刻苦地学习书法,他每天都要练习很久,甚至有时候忘记了吃饭和睡觉。
经过多年的努力,王羲之的书法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他的作品也被人们所赞扬和喜爱。
书法作家的小故事
以下是一些关于书法作家的小故事:
1.王羲之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有一次,王羲
之在路上看到一个老婆婆在卖扇子,但是扇子上面没有字,看起来很普通。
于是,他就拿起笔在每把扇子上都写了几个字,然后告诉老婆婆这些扇子可以卖更高的价格。
老婆婆不相信,但是当人们看到这些扇子上的字是王羲之写的时,纷纷抢购,价格也确实比以前高了很多。
2.柳公权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严谨刚健,被称为“柳
体”。
有一次,柳公权和几个朋友一起喝酒,其中一个朋友让他写几个字看看。
柳公权拿起笔,写下了“去时如箭,来时如线”八个字,意思是说人生就像射出的箭一样,一去不复返,而来时却像线一样缓慢。
这个故事反映了柳公权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3.颜真卿是唐代的书法家,他的书法风格雄浑壮美,被称为“颜体”。
有一次,颜真卿在路上看到一个小孩子在写字,他走近一看,发现小孩子的字写得非常好,于是就问他是跟谁学的。
小孩子回答说:“我是跟我的老师学的。
”颜真卿又问:“你的老师是谁?”小孩子回答说:“我的老师就是你啊!”颜真卿听了非常惊讶,他问小孩子:“你怎么知道我是你的老师呢?”小孩子回答说:“我经常在墙上看到你的字,所以就跟着模仿学习了。
”这个故事反映了颜真卿的书法影响力非常大,连小孩子都能够模仿他的字体。
两支毛笔引发的小故事
两支毛笔引发的小故事发表时间:2019-07-05T17:04:27.167Z 来源:《成功》2018年第9期作者:蒋志平[导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可见,抓好养成教育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小而言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而言之,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江苏省宜兴市东域小学江苏无锡 214200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
”“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可见,抓好养成教育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小而言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而言之,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就讲一则由两支毛笔引发的养成教育案例。
我校是省级书法传统项目学校,最近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有关书法的活动,如:认识笔墨纸砚,了解书法名家,开展软硬笔书法比赛,组建年级业余书法队。
学生参与热情极高,尤其是一批爱好书法的同学,一有时间就会找机会去书法教室切磋书写技艺。
可一天下午大课间活动时,我班的校队“书法家”小J与小W突然发现自己放在桌肚里的毛笔不见了。
他们的毛笔都价值300元以上,这可不是一件小事,两位同学当场就急哭了。
我首先想到的办法是:让全班同学翻开自己的书包,进行查找。
这样很可能会将毛笔找出来,但是由于目标太集中,而小学生是非观念不太强,又缺乏理智感,被找出毛笔的学生很可能从此以后会被别人嘲笑或者诬陷。
另一种可能是永远也找不出来了——因为学生可能利用午餐时间转移了毛笔,因为查了没有查出来,所以毛笔就不会再被学生带到学校来。
怎么办呢?我既为丢失毛笔的同学着急,又为拿毛笔的同学忧心。
忽然,眼前一亮。
我想到了第二个办法。
正好昨天写了作文《我热爱 》,清楚地记得两位书法家都写到了“我热爱书法”,小J在文中写道:“我从幼儿园已经开始学书法了,整整练了八年,书法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每一支毛笔我都十分珍爱,用过的笔我都一一把它们珍藏着,因为它们为我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不光是全市甚至全省都拿到了第一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个书法家-小故事大道理_哲理小故事_职业人生哲
理小故事
在清代乾隆年间,有两个书法家。
一个极认真地模仿古人,讲究每一画都要酷似某某,如某一横要像苏东坡的,某一捺要像米芾的。
自然,一旦练到了这一步,他便颇为得意。
另一个则正好相反,不仅苦苦地练,还要求每一笔每一画都不同于古人,讲究自然,直到练到了这一步,才觉得心里踏实。
有一天,第一个书法家嘲讽第二个书法家,说:“请问仁兄,您的字哪一笔是古人的呢?”
后一个并不生气,而是笑眯眯地反问了一句:“也请问仁兄,您的字究竟哪一笔是您自己的呢?”
第一个听了,顿时张口结舌。
小故事大道理:人要从没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不要泯灭了自己的个性,一味地模仿别人,那样只会迷失自我,连自己的命运都把握不了了。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