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技术管理人员的20年工作经历和感悟
太印工作经历
太印工作经历20年前,我从部队退伍,未回到内蒙古老家,直接带着行囊来到了具有北方印刷之乡的---河北廊坊。
由于妻子的整个家族都是从事印刷行业,情理之中,我也成为众多印刷成员的一人。
如今我已经走过了整整二十年。
回顾这二十年,坚辛、泪水、喜悦伴我成长。
以印刷交织的故事让我终身难忘!回顾印刷点点滴滴,一路走来,觉得因印刷成长,这一生很值!步入印刷初期为了能在印刷厂有一个工作,能吃上饭。
我和妻子商量先从打字排版开始作起,并在当时我报名学习了打字排版培训班。
开始刻苦学习五笔打字、word、方正、维思等软件。
就当时来讲,印刷主要是方正技术、它不仅精确度高,更适合后面的当时印刷操作。
三个月后,我正式培训结束!后来拿出家里全部家当购置一台电脑!开启了我在印刷吃饭的第一步。
以当时打字、排版价格,一张A4排版价格纯文字为3元,表格4元,几乎都是方正软件操作。
出一张稿1元、一张用于印刷的硫酸纸是2元。
一年下来,总结了一下,一顿一个馒头一份占酱菜的吃饭问题得到基本性保障!也算心里很美!开启印刷厂工作也就是20年今天左右,春节放假结束!我将自已的印刷打字排版全套“装备”,包括一台电脑、一台打印机搬家到了舅舅家的印刷厂,开启全面的印刷零距离接触!儿时的梦想一直好奇我们学习的书是如何出来的。
闻到印刷厂“喷香”油墨味,也勾出童年书本中的“飘香”的回忆。
回味美妙,极具有童年回忆感!因此也完全爱上了这个行业。
开始“偷偷的”看其他同事的操作,也慢慢的开始偷学各种技术。
三个月后,我在印刷厂不仅打字排版、干些零活如:胶头、数页等,并成为印刷厂切纸工、很快到了年底我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成为1800“领机”级别的人。
那时服务的客户,即包括现在部分大名鼎鼎以前从业务作起的到现在印刷老板、也包括现在印刷行业比较“牛B”的人物。
也正是那时和一部分企业家建立起了私人感情直到现在。
开启自已印刷创业虽然当时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但作为一个具有当兵出身且性格倔强的我,还是不乐意满足现状!还想向印刷业务进行大胆尝试!征得家人同意于是在2001年便加入了“跑活”大军行列中。
个人20年工作总结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在职场中已经度过了二十个春秋。
回首这段历程,我感慨万分,既有收获的喜悦,也有成长的痛苦。
在此,我将对自己过去二十年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总结和反思。
一、工作经历1. 起步阶段(1999-2003年)在这一阶段,我从一名普通职员起步,通过不断努力,逐步熟悉了公司业务,并在工作中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此期间,我学会了如何与人沟通、协调,以及如何处理工作中的突发事件。
2. 成长阶段(2004-2010年)随着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我被提拔为部门主管。
在这个阶段,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业务能力,还学会了如何带领团队,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
在这一时期,我成功地带领团队完成了多个重要项目,为公司创造了良好的业绩。
3. 稳定阶段(2011-2015年)在担任部门主管五年后,我调任公司高层管理人员。
在这一阶段,我更加注重公司整体战略的规划和实施,努力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同时,我也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拓宽自己的视野。
4. 创新阶段(2016年至今)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在这个阶段,我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推动公司转型升级,努力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
在此期间,我成功领导公司完成了一次重大改革,使公司焕发出新的活力。
二、工作成果1. 业务能力提升在过去二十年的工作中,我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成为公司业务领域的专家。
通过不断学习,我掌握了丰富的专业知识,为公司的业务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 团队建设在担任部门主管和公司高层管理人员期间,我注重团队建设,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员工。
这些员工在公司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公司创造了丰硕的成果。
3. 项目成果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带领团队成功完成了多个重要项目,为公司创造了良好的业绩。
这些项目不仅提高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还为公司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4. 个人荣誉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曾获得多次荣誉,如“优秀员工”、“优秀管理者”等。
二十年工龄年终工作总结
二十年工龄年终工作总结二十年,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段不短的时间。
在职场上,这段时间更是充满了挑战和成长。
作为一名资深员工,我不禁回顾了这二十年来的工作历程,感慨万千。
在这二十年里,我经历了无数的项目,参与了各种各样的工作。
从一个新入职的菜鸟到如今的资深员工,我经历了许多的成长和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同事合作,如何处理工作中的挑战,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和时间。
这些经验不仅让我在工作中更加游刃有余,也让我在人生中更加从容不迫。
二十年的工作生涯中,我也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但是,正是这些挑战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职业信念和目标。
我学会了如何在困难面前不气馁,如何在失败中找到机会,如何在挫折中找到力量。
这些经历让我更加坚强,更加勇敢。
在这二十年里,我也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同事和领导。
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工作精神,让我受益匪浅。
他们的言传身教,让我不断地成长和进步。
我也学会了如何与他人相处,如何与团队合作,如何与领导沟通。
这些技能不仅让我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也让我在人际关系中更加圆融。
二十年的工作生涯,让我收获了许多。
我不仅在专业技能上得到了提升,也在心智和情感上得到了成长。
我深知,这一切都离不开公司的培养和支持,也离不开同事和领导的帮助和鼓励。
在此,我要感谢公司对我的信任和支持,感谢同事和领导的帮助和鞭策。
二十年的工作生涯,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职业信念和目标。
我会继续努力,不断学习和进步,为公司的发展和自己的成长贡献力量。
愿未来的日子里,我能继续保持初心,不忘使命,为公司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2024年上半年技术员个人总结
2024年上半年技术员个人总结
尊敬的领导和同事们:
大家好!
我是2024年上半年在技术部工作的技术员,非常荣幸能在这里向大家汇报我个人的工作总结。
上半年,我主要负责技术部门的日常工作以及一些技术项目的实施。
在工作中,我积极参与技术讨论,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同时,我也与团队成员合作,推动项目的进展,取得了一些令人满意的成果。
首先,我在技术支持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
我积极处理用户提交的技术问题,并及时解决了一些关键问题,得到了用户的肯定。
我也主动跟进一些长期存在的技术难题,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尝试,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为公司的业务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其次,我还参与了一些关键技术项目的实施。
例如,我们部门最近推行的一项新技术,我积极学习并参与了实施过程。
通过对技术原理的理解和实践操作的熟练,我成功地将这项新技术应用到我们的工作中,为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提高做出了贡献。
另外,我也在个人能力的提升上做了一些努力。
我参加了一些相关的培训和学习课程,扩大了自己的技术知识面。
我还与其他团队成员进行了积极的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互相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总的来说,上半年是我个人工作的一个充实而有收获的阶段。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技术能力,也取得了一些具体的业绩。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保持学习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为公司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感谢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和信任,也感谢大家的关注和指导。
我会继续努力,为公司的技术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谢谢!。
工作20年成长与收获与感悟
工作20年成长与收获与感悟
在人生的旅程中,我们都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其中工作是占据我们生活很大一部分的一个阶段。
回顾我过去20年的工作经历,我深刻体会到成长、收获和感悟的重要性。
在这段时间里,我在不同的领域和行业工作过,经历了许多挑战和机遇,这些都让我变得更加成熟和自信。
在这20年的工作经历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与同事和领导合作,以及如何在一个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我学会了如何有效地沟通和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且学会了如何倾听他人的意见。
这些技能不仅对我个人的职业生涯有益,也对我的个人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这20年的工作经历中,我也取得了很多成就。
我曾经领导过一些成功的项目,也获得了一些奖项和荣誉。
这些成就让我感到非常自豪和满足,同时也激励我继续前进,为自己和团队创造更多的价值。
最后,这20年的工作经历也让我感悟到了一些重要的道理。
我深刻认识到,成功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不断的自我提升。
只有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才能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同时,我也认识到,人生充满了挑战和机遇,我们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开放的思维,才能更好地应对挑战,抓住机遇。
总结起来,这20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成长、收获和感悟了很多。
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不断地学习和成长,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个人生活创造更多的价值。
工程技术管理个人总结范文(1篇)
工程技术管理个人总结范文作为一名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我在过去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通过不断更新技术知识和提升管理能力,我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并为项目的顺利进行做出贡献。
以下是我在工程技术管理方面的个人总结。
首先,我发现了工程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在项目开展之前,我会制定详细的工程技术管理计划,明确项目的目标、任务和时间进度。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我会密切关注技术问题的解决,并且及时调整工作计划,确保项目按时按质完成。
在整个项目周期内,我会与团队成员紧密合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优势,共同解决技术上的难题。
其次,我注重团队建设和培养团队成员的技术能力。
一个高效的团队对于工程技术管理至关重要。
因此,我会定期组织团队建设活动,加强团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我会鼓励团队成员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自身技术能力,进而提升整个团队的水平。
我相信通过团队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将项目做得更好。
同时,我还注重与项目相关方的沟通。
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我会与客户、供应商和相关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了解项目的最新情况,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我会积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以便更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我坚信,只有与相关方保持良好的沟通,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此外,我还注重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
工程技术管理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在不断发展,我必须与时俱进才能胜任工作。
因此,我会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我也会阅读相关的技术书籍和行业资讯,了解最新的技术动态和趋势,以便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最后,我还了解到了团队合作和沟通的重要性。
在工程技术管理中,各个部门和团队之间的合作和协调至关重要。
因此,我会积极与其他团队成员进行沟通,及时交流项目进展和技术问题,共同解决困难。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会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形成协同效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我认识到自己在工程项目中的重要性,并且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
一位技术管理人员的20年工作经历和感悟
一位技术管理人员的20年工作经历和感悟 我是一个有10年电子产品研发经验的工程师和10年IT知名公司研发中心管理经验的技术管理者。
世上好的管理理念可能归纳起来就那么1-2百条,也都好理解,难的是怎么适当地运用在特定的环境中。
下面的文章共18篇,是我20年工作中的片段,也是我在研发及管理中的实际体验和感悟。
1. 技术启蒙1977年的5月我进了宿迁无线电厂。
今天已极少有人知道这家厂, 但当时这家厂还是有些名气的,因为当时设计新产品技术队伍中有在文革中遭解散的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系主任,各科教师。
其中有中国的第一代电化学专家叶厚禺,第一代无人驾驶康拜因(拖拉机)的无线电控制设计者赵骥,第一代雷达设计师赵柏林,第一代无线电专家洪瑞楫,第一代飞机机械师龚维蒸,还有靠“自学成才”的60年代即是华电工程师的张世昌。
这些人才,多是因政治运动,先被排挤到学校再被下放到宿迁。
当时工厂设计的晶体管图示仪和集成电路测试仪以及微波测试仪器产品畅销全国。
龚维蒸老师原为系主任,当时已有50岁,头发花白,是南工(现南京东南大学)双专业的50年毕业的本科生,也是中国第一本《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教材的编写者。
在工厂是结构设计室的主任,当时我们有6-7个高中毕业生跟他学模具设计和仪器结构设计。
每天半天学习理论和做作业,半天工作。
当时的工厂主产品JT-1、JT-3晶体管图示仪畅销,每台成本几千块,每台销售价7万5千块。
市场竞争也不激烈。
龚维蒸老师主要给我们上4种课,《机械制图》,《材料力学》,《冷冲模设计》《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
他讲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结合实例,总是鼓励人,从不批评人,也从没看过他发过脾气,真正的敦厚长者。
当时我们基础实在是太差,他讲完一点,总是会问:听懂了么?因为我的好问和勤奋,使我很快在几个人中脱颖而出。
2年多的上课使我打下了良好的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理论基础,我当时还花半个月的工资买了铁摩辛柯的《材料力学》硬啃了很长时间,一直到读了大学才知道,龚老师的课选的是多么准确和有效,使我们一点弯路没走。
车间管理员心得体会7篇
车间管理员心得体会7篇车间管理员心得体会(篇1)20__年的车间管理工作,让我深深体会到车间生产管理的基本职责就是搞好生产安排服务,适应生产。
在__公司领导的具体指导以及同事们的大力配合下,我能感受到作为车间生产管理人员,最重要的是摆正自己的位置,清楚自己所肩负的职责和应尽的责任。
因此,我时刻提醒自己必须有高度的事业心,要甘心吃苦,有功不居,努力做好生产安排,部门之间的协调,以及员工之间的沟通和服务工作。
同时,我也体会到车间生产管理工作的复杂,每天需要面对和处理的事情牵扯到各个部门,以及方方面面。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为了弥补工作中的不足,我就此总结全年的生产安排情况总结如下:一、随着我行业生产设备不断的升级和更新,使得我车间有部分老旧落后的机器得不到及时的更换。
其操作性能达不到理想的要求,零配件损耗率大,生产也得不到质量保障。
二、个人简历以上情况汇报__后。
经领导的研究,公司决定实施一次旧设备大更换。
主要购买的有:__机后架一批。
为全年的“抓安全,促生产,保质量”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三、生产设备得到了合理的更换已及升级,而生产机器又出现了不够地方摆放的新问题。
针对此情况,__亲自带队指挥清空一个材料仓库,作为生产车间。
使得这方面的问题迎刃而解,为日后的生产管理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面对阻碍生产发展的问题,在__以及公司领导层次的指导下,得到了合理的处理。
材料的供给,__更是亲临一线督导。
加上设备的更新,使得我们的产量由以前每月的__吨上升到现在每月__吨,产能大约提升了__%。
在面临人工上涨,用工形式严峻的情况下,公司更是在今年下半年提升的薪金上再加10%,稳定了一线生产员工的信心,使得公司同员工实现双赢利的好局面。
五、各方面得到了良好的改善,但是我们的工作流程以及个人素质,还是相当落后。
他们的主观意志已及团队精神相当落伍,使得在一线带队生产的管理人员背负着相当大的压力。
这就使得我们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要真切地面对这个事实。
工程技术管理工程师个人业务技术总结
工程技术管理工程师个人业务技术总结作为一名工程技术管理工程师,我负责项目的技术管理和工程实施。
在工作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定的个人业务技术,现将其总结如下。
首先,我在项目技术管理方面具备较强的能力。
我能够参与项目的前期规划和设计工作,根据项目要求制定技术实施方案,并有效地组织团队进行技术研究和决策。
我能够根据项目进度和需求变化,合理调配资源,保证技术实施的顺利进行。
在技术难题和风险的处理上,我能够及时解决问题,确保项目的顺利推进。
其次,我在工程技术实施方面具备扎实的能力。
我掌握了多种工程技术的实施方法和操作技巧,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我能够熟练操作项目所需的软件和设备,保证工程实施的准确性和高效性。
在施工现场的管理和协调上,我能够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工作,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的控制。
再次,我在工程验收和质量管理方面具备一定的经验。
我能够参与项目的验收工作,制定验收标准和程序,并进行验收结果的评估和判定。
我能够对项目的质量进行全面的管理,包括对施工过程和材料的监督、质检的组织和实施,以及质量问题的解决和整改。
我注重细节,具备一定的技术审查和评估能力,能够发现和解决工程中的质量问题。
此外,我在项目沟通和协调方面也具备一定的能力。
我能够与项目相关方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并及时反馈给项目团队。
我能够协调项目各方资源,解决项目中的冲突和问题,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我具备团队合作精神,能够与团队成员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工作目标。
最后,我持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业务技术。
我通过参加培训和学习,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的工程技术和管理方法。
我关注行业发展动态,积极参与相关行业的技术交流和分享,不断扩展自己的技术视野和知识面。
我不仅向团队成员传授自己的经验和技术,还积极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技巧,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总之,作为一名工程技术管理工程师,我具备较强的项目技术管理能力和工程技术实施能力,熟悉工程验收和质量管理工作,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并持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业务技术。
技术服务工作总结个人
技术服务工作总结个人
作为一名技术服务工作者,我深知自己在工作中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经历了许多挑战和收获了许多成就,我想通过这篇文章总结一下我的个人工作经验和体会。
首先,作为一名技术服务工作者,我始终将客户利益放在首位。
在与客户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我不仅要解决客户遇到的问题,更要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供优质的服务。
我始终坚信,只有让客户满意,我们的工作才算是有意义的。
其次,我注重团队合作和学习。
在技术服务工作中,很多问题并不是一个人能够解决的,需要团队的力量。
因此,我经常和同事们进行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同时,我也注重学习新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以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
另外,我还注重工作细节和质量。
在技术服务工作中,细节决定成败,质量决定信誉。
因此,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做到每一个细节都做到位,确保服务质量。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和口碑。
总的来说,作为一名技术服务工作者,我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始终将客户利益放在首位,注重团队合作和学习,同时注重工作细节和质量。
我会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够为技术服务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工程技术管理个人总结
工程技术管理个人总结作为一名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我经历了许多项目的规划、执行和交付过程。
在这些项目中,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不断总结和改进我的工作方法和管理能力。
下面是我对工程技术管理的个人总结。
首先,工程技术管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兼顾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在规划阶段,我需要与客户和团队成员合作,了解项目需求和目标,并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
在执行阶段,我需要密切监控项目进展,解决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调整计划。
在交付阶段,我需要确保项目按时完成,并进行质量控制和验收工作。
因此,作为一名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我需要具备项目管理、技术专业知识和沟通协调能力等多方面的技能。
其次,工程技术管理需要注重细节和风险管理。
在项目规划阶段,我会详细分析项目需求和目标,明确项目的技术要求和限制,并对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
在项目执行阶段,我会对项目进展进行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在项目交付阶段,我会进行质量控制和验收工作,确保项目按要求完成。
同时,在整个项目过程中,我也会注意风险管理,预先识别潜在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预案。
通过注重细节和风险管理,我能够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和质量。
再次,团队合作是工程技术管理的关键。
在项目过程中,我会与不同的团队成员合作,包括技术人员、供应商和客户等。
我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调,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团队成员能够积极参与项目工作,并共同努力实现项目目标。
我也会听取团队成员的意见和建议,尊重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从而提高项目的效率和质量。
此外,持续学习和改进是我作为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的重要责任。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我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新的需求和挑战。
我会通过参加培训课程、阅读专业书籍和参与行业研讨会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我也会关注行业的最新动态和趋势,了解市场的需求和竞争情况,以便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和策略。
总而言之,工程技术管理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兼顾多个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20周年工作感想
20周年工作感想摘要:一、引言:回顾20年工作经历,表达感慨二、工作感悟:总结职业生涯中的重要经历和教训三、团队合作:强调团队精神在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四、个人成长:描述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学习和进步的过程五、行业变迁:展望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挑战六、结尾:表达对未来的信心和期许正文:【引言】时光荏苒,转眼间我已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20年。
回首这20年的工作历程,不禁感慨万分。
在这段时间里,我见证了行业的兴衰起伏,也亲身经历了无数次的挫折与成长。
此刻,我想借此机会与大家分享我的工作感想。
【工作感悟】在这20年的职业生涯中,我深刻体会到以下几点:首先,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任务,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其次,与同事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作,共同为实现团队目标而努力。
再次,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最后,保持积极的心态,勇于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
【团队合作】团队合作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经验之一。
我相信,一个优秀的团队可以创造无法估量的价值。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我曾有幸参与过多个卓越的团队,我们共同努力、共同进步,为公司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同时,我也深知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学会互相尊重、互相支持,才能发挥出团队的最大潜能。
【个人成长】在这20年的工作历程中,我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从一名初出茅庐的新手,成长为现在的行业资深人士,我深知自己的每一个成长都离不开同事和领导的关心与指导。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处理复杂问题、如何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这些都将成为我未来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
【行业变迁】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我们所处的行业也在不断变革。
面对新的挑战,我们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
同时,我们还要关注行业内的政策法规,确保企业的合规经营。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我们要勇于担当,为行业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尾】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对未来充满信心。
二十周年老员工演讲稿
二十周年老员工演讲稿尊敬的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工作经历和感悟。
作为公司的老员工,我有幸见证了公司成立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并有幸取得了一些成就。
今天,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讲述我的职业生涯和成长经历,同时也表达对公司的感激之情。
回首二十年前,我刚刚加入公司的那一天,年轻气盛的我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激情和期待。
当时公司还处于创业阶段,规模不大,但却充满了朝气和活力。
在那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我自觉担负起自我成长的责任,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正是公司为我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让我有机会在实践中探索,获得了宝贵的工作经验。
在这二十年里,我在公司经历了种种挑战和变革,但每一次的困难都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对公司的忠诚和对工作的热爱。
无论是市场的波动、竞争的加剧,还是技术的革新,我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不断学习和进步。
公司也给予了我充分的机会和信任,让我承担了一些重要的项目和职责。
通过这些经历,我领悟到一个道理:只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除了自身的努力,我的成长离不开身边的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
在这里,我要衷心感谢我的上级领导和团队成员们。
是你们不断的鼓励和指导,帮助我成长为今天的样子。
我们一起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项目的难关,共同战胜困难,实现了我们的目标。
我的成就离不开团队的支持和合作,大家都是我工作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回顾这二十年来,我最自豪的不只是个人的成绩单,更是公司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成就。
我们从一家小公司发展成为如今的行业领导者,茁壮成长的过程中充满了各种挑战和机遇。
在这个过程中,我作为公司的一名老员工,有幸参与和见证了公司的成长和发展。
我们不断改革创新,优化流程,提高效率,不断开拓新的领域和市场,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作为一名老员工,我深知这个公司对我和我的家庭的重要性。
公司不仅给予了我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提供了良好的福利待遇和职业发展的机会。
理想、激情、生存----一位技术管理人员的20年工作经历和感悟
理想、激情、生存——一位技术管理人员的20年工作经历和感悟1. 技术启蒙1977年的5月我进了宿迁无线电厂。
今天已极少有人知道这家厂, 但当时这家厂还是有些名气的,因为当时设计新产品技术队伍中有在文革中遭解散的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系主任,各科教师。
其中有中国的第一代电化学专家叶厚禺,第一代无人驾驶康拜因(拖拉机)的无线电控制设计者赵骥,第一代雷达设计师赵柏林,第一代无线电专家洪瑞楫,第一代飞机机械师龚维蒸,还有靠“自学成才”的60年代即是华电工程师的张世昌。
这些人才,多是因政治运动,先被排挤到学校再被下放到宿迁。
当时工厂设计的晶体管图示仪和集成电路测试仪以及微波测试仪器产品畅销全国龚维蒸老师原为系主任,当时已有50岁,头发花白,是南工(现南京东南大学)双专业的50年毕业的本科生,也是中国第一本《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教材的编写者。
在工厂是结构设计室的主任,当时我们有6~7个高中毕业生跟他学模具设计和仪器结构设计。
每天半天学习理论和做作业,半天工作。
当时的工厂主产品JT-1、JT-3晶体管图示仪畅销,每台成本几千块,每台销售价7万5千块。
市场竞争也不激烈。
龚维蒸老师主要给我们上4种课,《机械制图》,《材料力学》,《冷冲模设计》《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
他讲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结合实例,总是鼓励人,从不批评人,也从没看过他发过脾气,真正的敦厚长者。
当时我们基础实在是太差,他讲完一点,总是会问:听懂了么?因为我的好问和勤奋,使我很快在几个人中脱颖而出。
2年多的上课使我打下了良好的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理论基础,我当时还花半个月的工资买了铁摩辛柯的《材料力学》硬啃了很长时间,一直到读了大学才知道,龚老师的课选的是多么准确和有效,使我们一点弯路没走。
我的一个大学老师跟我们说的是:学好《机械制图》,《材料力学》,给你半个工程师。
对一个电子产品结构设计工程师来说,真是金玉良言。
我的另一个师傅是张世昌,因为工厂要自制一套4开制版机(用来做PCB的胶片)我被抽调到这个产品设计小组跟他学做结构设计,实际上主要是制图,将他的设计思想,用图纸表达出来。
一位技术管理人员20年的工作经历和感悟
一位技术管理人员20年的工作经历和感悟作为一位技术管理人员,我有幸在过去的20年中拥有了丰富的工作经历。
这段时间里,我不仅积累了宝贵的技术知识和管理经验,也深刻体会到了技术管理的重要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与大家分享我的工作经历和所得到的感悟。
一、起步之路我在大学期间对计算机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心以此为职业。
毕业后,我加入了一家知名的科技公司,开始了我的职业生涯。
最初的几年,我主要负责开发和维护软件系统。
通过不断学习和实践,我对技术的理解和掌握逐渐深入。
二、跨越技术与管理的鸿沟随着职业发展的推进,我渐渐接触到了管理层面的工作。
在公司内部重组中,我被提升为技术团队的领导。
这是我首次担任管理职位,虽然面临着诸多挑战,但也是我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起初,我在技术与管理之间摇摆不定,无法平衡二者之间的需求和责任。
然而,我渐渐明白,技术和管理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
只有在技术实力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管理,才能够发挥团队的最大潜力。
在不断的实践中,我逐渐学会了如何协调技术和管理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团队中做到高效沟通和合作。
三、挑战与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面临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公司的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演变。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行业中,作为一名技术管理人员,我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术。
同时,管理团队的协作能力也成为了我的重要课题。
我深知,一个团队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个人的能力,更取决于成员之间的合作和默契。
因此,我积极推动团队内部的沟通和协作,加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通过共同的努力和配合,我们逐渐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四、技术与人文的结合在管理职责之外,我也深刻认识到技术与人文的结合。
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但技术本身并非唯一的目标,更重要的是技术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
作为技术管理人员,我始终将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核心,不断改进和创新,为公司和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同时,我也注重培养团队成员的软技能,如沟通能力、团队合作、领导力等。
20年老员工心得体会怎么写
20年老员工心得体会怎么写20年老员工心得体会怎么写7篇作为一名合格的员工,对于自己的工作经历以及感悟,应该书写一篇规范的心得体会。
对于心得,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20年老员工心得体会怎么写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
20年老员工心得体会怎么写【篇1】自从我大学毕业以来,我来到__公司工作也快要有一年的时间了,工作是可以让人得到蜕变的,别人的工作体会是如何的,我不知道,但是这一年的时间的确就是让我整个人都变的跟之前不一样了,自身很多地方都发生了改变,性格、思想、甚至只个人形象都有所改变。
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已经完全的融入了__公司这个集体,我觉得我现在已经是一个非常专业的工作者了,以下就是我工作这段时间以来的心得体会:在我工作之前我是一个特别“自私”的人,就是那钟是考虑是否会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影响,集体荣誉感这种东西,对我来说都是浮云,只要是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我才会去用心去做,否则就是直接拒绝,但是我经过在工作一年时间的锻炼,我开始识大局了,我满满的意识到,集体利益有了,个人的利益才会有我,公司的利益是靠我们公司成员每一个人每一天的努力换来的,如果每一个人都是被自身的利益驱使着完成工作,那么最后的效果肯定也会是不尽人意的,工作上思想的改变,就会影响到我工作的效率,以及我成长的速度。
到公司来工作我就逐渐的发现,人脉真的很重要,一个人不是说把自己的工作完成了,就万事大吉,并不是如此,你有自己的人脉了,势必是会对自己的工作有好处的,在你工作遇到困难的时候,别人可以帮助到你。
可能在你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你并不觉得,但是当你工作久了你就会发现人脉的重要性,当你在参加一个公司对职位的提拔的时候,支持你的人寥寥无几,这就是人脉的缺少。
我记得我在学校的时候,也是学到过这点,先学会与人交流,博得好感,才能拥有人脉。
不要认为你的努力没人可以看见,对待自己的公司、领导不能持有怀疑态度,一旦有了,你工作时的努力至少衰减一般有所保留。
技术管理人员的工作经历和感悟
技术管理人员的工作经历和感悟技术管理人员是一种新兴的职业类型,相较于纯技术人员而言,他们需要具备更加每一个角度的素质才能够胜任这份工作。
虽然每位技术管理人员所做的工作内容可能略有不同,但是他们所面临的基本问题确是相通的,今天,我将分享我在技术管理人员工作中的经验以及感悟。
一、初进技术管理工作当初我初进技术管理岗位时,我非常替团队和自己激动和憧憬。
毕竟,这要求我同时兼具技术实现和领导和管理的能力。
我总是希望成为一位出色的技术管理人员,我也知道成功之路肯定不会是平坦的。
在我第一次手下接管这个极度难搞的项目之后,我意识到这项工作的实际性会比我事先预想的还要重要得多。
项目进程超前10%的计划表只是刚开始,比计划赶进度的关键时间点也应该是料到的。
我想表现的很成熟,所以我没有象征性地加班,并且抱怨了一堆。
但是,领导让我摆脱这个想法,“点自的备言跟假冒伪劣没区别。
”之后,我开始逐渐转变想法,最终理解了我应该承担的职责。
二、技术管理人员的职责很明显,作为技术管理人员我的第一项职责就是负责项目的成功交付。
同时,我也要确保技术团队的成员有足够好的精神状态,以及领导才干能力,进行团队的成员进行管理和协作。
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职责,就是要掌握加盟商或主管的意图,这也是能够有利于全局规划和战略调整的。
在管辖的团队范畴內,我需要确保每个人都在正确的方向上工作,领导的交付计划、质量、成本等,确保团队达成既定目标和预计点程表。
同时,我也要为团队成员提供所需的资源和支援,这样他们也能够像我一样努力。
三、技术管理中的成功与困境技术管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困难和挑战。
这是跑得太快而导致不安的悲剧,但是如果花时间去思考,并且采取合适的解决方案,那我们就有可能化消极为积极。
我刚开始成为技术管理人员时,经常将自己孤立出来。
我有自己特定的目标和目的,感觉每个人都围着我谈论。
那时候,我错把别人当成了我的对手。
经过领导的教诲和我的努力,我意识到必须和每个团队成员建立稳定的联系,才能达到最佳的成果。
技术人员工作心得
技术人员工作心得
作为一名技术人员,我觉得以下几点是工作心得:
1. 持续学习:技术行业发展迅速,每天都会有新的技术出现。
作为技术人员,要保持
持续学习的态度,不断学习新的技术知识和工具,跟上行业的发展趋势。
2. 问题解决能力:技术人员经常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具
备分析问题的能力,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方案。
同时还要有耐心和毅力,不轻
易放弃。
3. 团队合作:技术工作很少是独立完成的,更多的是需要和团队成员合作。
良好的团
队合作能力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要学会沟通和协作,尊重他人的意见和专业知识。
4. 持续改进:技术人员应该追求卓越,并且持续改进自己的技术能力和工作能力。
可
以通过参加培训课程、阅读技术书籍、参与开源项目等方式来不断提升自己。
5. 态度和责任心:技术人员应该具备积极的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
要对工作有热情和
专注,对待每个任务都要认真负责,不推卸责任。
总结起来,作为技术人员,要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具备问题解决能力,善于团队合作,持续改进自己的能力,以积极的态度和责任心对待工作。
这样才能在技术领域取
得进步并取得更好的成果。
肖甬的工作经历
肖甬的工作经历肖甬,男,1980年生,中国北京人。
200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
在毕业之后,肖甬进入了一家互联网初创公司,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
以下是对肖甬在过去20年里的工作经历的详细描述。
第一家公司:互联网初创公司(2001-2004)在这家初创公司工作期间,肖甬主要负责软件开发和网站建设。
他参与了多个项目,积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
在这个阶段,肖甬主要从事前端开发工作,熟练掌握了HTML、CSS和JavaScript等前端技术,同时也学习了一些后端开发技术,如Java和Python语言。
第二家公司:互联网公司(2004-2008)在这家互联网公司,肖甬担任了软件工程师和项目经理的职位。
他负责了公司多个重要的项目,包括网站的升级和改版,移动应用的开发等。
他成功地推动了一个网上商店的建设项目,使其成为了公司的主要盈利渠道之一。
在这段时间里,肖甬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管理经验,学会了如何团队合作,沟通技巧,并提升了解决问题和危机处理的能力。
第三家公司:创业公司(2008-2013)2008年,肖甬和几位同事共同创立了一家创业公司,该公司专注于互联网金融领域。
作为联合创始人和CTO,肖甬主要负责公司的技术架构设计和团队建设。
在公司成立初期,他亲自操刀开发了公司的网站和移动应用,并成功吸引了一批忠实的用户。
在这个公司里,他不仅积累了创业经验,也提升了自己的领导能力,带领团队不断创新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商业成就。
第四家公司:大型互联网公司(2013-至今)2013年,肖甬加入了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作为高级技术总监,负责公司的技术架构规划和团队管理。
他领导团队成功打造了一套高性能、高可靠的系统,为公司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肖甬在这家公司取得了辉煌的业绩,受到了公司高层的认可和赞赏。
总结20年的工作经历使肖甬从一个技术人员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技术管理者。
他通过不断努力学习、积极实践和团队协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在各家公司中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知识储备。
检测任职以来技术工作总结
检测任职以来技术工作总结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一直在技术领域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
在这段
时间里,我不断学习和成长,不断挑战自己,取得了一些成就。
下面是我在检测任职以来的技术工作总结。
首先,我在工作中学会了如何应对各种技术挑战。
无论是软件开发中的bug,
还是硬件设备的故障,我都能迅速找到解决方案并加以实施。
我熟练掌握了各种技术工具和软件,能够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其次,我在团队合作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
我懂得如何与其他技术人员合作,
共同解决问题。
我能够有效地沟通和协调,使得团队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提高。
我也乐于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帮助团队中其他成员提升他们的技术水平。
另外,我还注重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
我会定期参加各种技术培训和研讨会,
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趋势和前沿知识。
我也会主动学习新的编程语言和技术工具,以适应行业的变化和发展。
最后,我在工作中注重细节和质量。
我深知技术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在工作中
始终保持高标准和严谨态度。
我会反复测试和优化代码,确保软件的稳定性和性能。
我也会仔细分析数据和结果,以确保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的来说,我在检测任职以来的技术工作中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我也清楚自己
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和提升自己,成为更优秀的技术人员。
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会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公司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计与生存 作者:马宁伟一位技术管理人员的20年工作经历和感悟我是一个有10年电子产品研发经验的工程师和10年IT知名公司研发中心管理经验的技术管理者。
世上好的管理理念可能归纳起来就那么1~2百条,也都好理解,难的是怎么适当地运用在特定的环境中。
下面的文章共18篇,是我20年工作中的片段,也是我在研发及管理中的实际体验和感悟。
1.技术启蒙1977年的5月我进了宿迁无线电厂。
今天已极少有人知道这家厂, 但当时这家厂还是有些名气的,因为当时设计新产品技术队伍中有在文革中遭解散的南京无线电工业学校的校长,教导主任,系主任,各科教师。
其中有中国的第一代电化学专家叶厚禺,第一代无人驾驶康拜因(拖拉机)的无线电控制设计者赵骥,第一代雷达设计师赵柏林,第一代无线电专家洪瑞楫,第一代飞机机械师龚维蒸,还有靠“自学成才”的60年代即是华电工程师的张世昌。
这些人才,多是因政治运动,先被排挤到学校再被下放到宿迁。
当时工厂设计的晶体管图示仪和集成电路测试仪以及微波测试仪器产品畅销全国。
龚维蒸老师原为系主任,当时已有50岁,头发花白,是南工(现南京东南大学)双专业的50年毕业的本科生,也是中国第一本《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教材的编写者。
在工厂是结构设计室的主任,当时我们有6~7个高中毕业生跟他学模具设计和仪器结构设计。
每天半天学习理论和做作业,半天工作。
当时的工厂主产品JT-1、JT-3晶体管图示仪畅销,每台成本几千块,每台销售价7万5千块。
市场竞争也不激烈。
龚维蒸老师主要给我们上4种课,《机械制图》,《材料力学》,《冷冲模设计》《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
他讲课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结合实例,总是鼓励人,从不批评人,也从没看过他发过脾气,真正的敦厚长者。
当时我们基础实在是太差,他讲完一点,总是会问:听懂了么?因为我的好问和勤奋,使我很快在几个人中脱颖而出。
2年多的上课使我打下了良好的无线电设备结构设计理论基础,我当时还花半个月的工资买了铁摩辛柯的《材料力学》硬啃了很长时间,一直到读了大学才知道,龚老师的课选的是多么准确和有效,使我们一点弯路没走。
我的一个大学老师跟我们说的是:学好《机械制图》,《材料力学》,给你半个工程师。
对一个电子产品结构设计工程师来说,真是金玉良言。
我的另一个师傅是张世昌,因为工厂要自制一套4开制版机(用来做PCB的胶片)我被抽调到这个产品设计小组跟他学做结构设计,实际上主要是制图,将他的设计思想,用图纸表达出来。
第一天他先让我削只铅笔,结果是他不满意,他削了只让我看,用中华2H铅笔,笔芯削成20mm长的圆锥过渡,铅芯要露出5-6mm长,再用细沙纸磨成圆锥型,笔尖直径0.2mm。
他用丁字尺划了一条直线,一边划,铅笔一边转,铅笔与图板倾斜成60度。
他说,这样笔尖不会一下被磨秃。
然后,他让我写0~9的阿拉伯数字。
我写完后,他说,你数字写的不错,我推荐你去财务科,看我脸涨的通红,他说“8”字要这样写,我看着他用l了4笔,每笔4个半圆写成了标准的仿宋体“8”。
就这样我跟着他一丝不苟的开始了制图工作。
他教会我选择三视图的技巧,运用局部剖视图和重复剖面图的表达方法,特别是强调要精确,简洁,完整的表达零件,不能少表达一个要素,也不能多划一个视图。
“让水平低的人也能看懂你的图,好的工程图纸就是一幅艺术画”这些设计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我。
他极富创意,教会我巧用机械原理,实现制版机结构和传动的设计。
一个个想法从图纸变为实体零件,也使我渐渐地喜欢上了这个工作。
事实上,张世昌老师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做的古筝,被淮阴地区剧团长期使用。
他甚至教我们自己制做小提琴,告诉我们要用什么木料和特别的剖料方式。
这个问题在我后来带的多个研发团队中,作为有奖问答,几乎无人答出。
他给我也是给那个小城留下最深的影响是,当时有一出大热的话剧叫《于无声处》各地都在排演。
话剧两个多小时,要反映的情节是24小时。
张世昌老师用一座钟改变传动比,加上硬纸板做成大钟面和表针,用缝纫机做车床加工精密零件。
钟做成后,挂在舞台上,成功的反映了剧情时间的变化。
张世昌老师家居图书馆,他太太是50年代的北大图书馆系毕业生。
当时是县城图书馆馆员,星期天我去借书时,常看他一家都在图书馆院中读书,他看的杂志,书籍面非常广,比如象《化石》,《乐器制作》。
我从小就养成了阅读的习惯,但限于文学类,进工厂后,因工作需要也常借技术书看。
受他的影响,我开始读《地理知识》《航空知识》《科学画报》《化石》《考古》《摘译》等五花八门的杂志。
1977-1978是我学习技术的最幸福时光。
那样的学习工作条件,可能今天的研究生和一流企业也不能具备,工厂环境在当时也称得上是花园工厂,有良师,有一个好工作,有技术可学,衣食无忧,没有什么竞争,还有一个自己心仪的女孩是同事,刚刚从生活的阴影中走出来的我,真的好象是来到了理想中的乌托邦。
我是1970年随父母从南京下放到宿迁的,1974年在宿迁中学高中毕业,1977年才进工厂,岁月蹉跎。
一位与我有同样经历的小学同学对我说,人要有“一技之长”,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所以,从进工厂起,我就有了个理想,奋斗10年,成为工程师。
2.三年寒窗1978年我参加了高考,可惜没考上,主要原因是当时我的工作已不错了,没有全身心投入复习,现在看来是鼠目寸光。
原本准备来年再考,可突然来了读大学的机会,那就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办并冬季招生,1979年2月开学。
开始并没打算读,可是读电大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带薪上学。
就这样,通过简单考试,我开始了读电大。
此时国家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原南无复校,老师们陆续回宁。
工厂新产品设计需要人,所以读电大的3年我是一边读书,一边工作。
大学的三个要素:名教授,图书馆,实验室。
实际上电大仅具备了第一个。
当时授课的大多是清华,北大老师。
电大也成就一批名师,象教Basic语言的谭浩强,教英文的郑培蒂被媒体评为全国最多学生的老师,他们走到哪里,都被优先照顾,因为到处都有他们的学生。
电大是全国统一教材,统一上课,通过电视同步传到各地。
由于还没有线电视,用无线接收。
电视差转台常出故障,刮风下雨,天线摇摆,转播效果更差,屏幕上往往是雪花飘飘。
一节课耽误了,就无法弥补,全靠自学。
电大采取的是宽进严出,考试是全国统一试卷,考试地点是相对集中。
我们是在地区市的淮阴。
完全没有普通大学老师学生面对面的种种便利。
我们那个班开始有50多人,一学期下来就不见了一半,一年后还剩15人,到毕业,只有8个人。
我因是一边读书,一边工作,每天只睡4~5个小时,整整3年几乎天天如此。
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恒心?说起来,是因为工厂里自己心仪的女孩跟一个驻军的团政委儿子好上了,我觉得主要是自己的经济条件不够好,因此为了出人头地,发愤读书。
实际上,现在想想不可思议,当时就没有跟人家表白过,也许追一下,就是另一种结果。
3年下来,人瘦成97斤,而且以后10年如此。
我的毕业设计是“RL-2微波漏能结构设计”那也是我们工厂实际研究设计的一个新产品。
用来探测微波设备的微波泻漏能量。
微波设备包括雷达,电视发射台等,超过30mw/cm3的微波对人体是有害的。
在毕业设计答辩上,我从探测原理讲起,结合挂图介绍了主要器件传感器,又介绍了为将传感器上获得的讯号能在表头上显示出来,需放大电路和转换电路,这就是电路设计工程师的工作。
另一方面,为了让电路板能放在合适的位置,也为了电路不受干扰,又为了传感器要有合适的形状便于手握,又因为是移动中使用的产品,特别要考虑防振设计,而这些就是电子产品的结构设计。
我还重点介绍了产品中需要的一种材料:它即要能够被制成异型。
又要能耐高温不变形,还要对微波无反射。
为找到这种材料(氮化硼)所做的研究过程。
我的报告受到了内行和外行的好评。
我之所以要比较详细的说这件事,是象这样真正的原创性的研究和设计是非常锻炼人的,也非常有挑战性,在我后来的20年研发工作这样的项目不多。
事实上在很多IT公司的研发部门也是如此,我见到的一家国内大公司的名校毕业生,津津有味的在做整机测试,没人告诉他们,这不能算是研发。
我的一个感觉是这些年来国内很多IT大公司研发做的越来越浅,远不如80~90年代的企业。
所以,整体上我们工业技术可能与发达国家比现在离得更远。
当然有些公司除外像华为,中兴等。
3.十年磨一剑龚维蒸老师看我想真学技术,就对我说,要想学透一行,要花十年工夫。
先用3年时间,将这一行需要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再用3年时间将这一行的书,文章全部找来读,了解这门技术的来龙去脉和当前的发展状况;再用3年时间选择其中薄弱分支进行研究,这样你就可以有所成就。
1984年我回南京进了熊猫集团东方无线电厂,工厂主要产品是收录机和组合音响。
我先是在工艺科结构室,主要的工作是:在设计阶段审查设计部门的结构设计图纸工艺性;在生产阶段承接设计部门的技术,写工艺流程卡(作业指导书)和处理生产线的技术问题。
就现在看,后一个工作任务就是现在很多公司里工程部的职责。
而前一个工作任务在大多数公司没有部门承担,这也是很多新产品样机做的可以,当批量生产时,问题就百出的原因之一。
一个通则是,把技术问题解决在前端,将大大降低新产品失败的风险和成本,这是技术管理者要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半年后发生了两件对我有影响的事。
第一件事是描图员忙不过来,我去客串帮忙,在描一张图时,顺便改掉了一个明显的设计表达错误。
按理描图员是不应做任何改动的,所以这引起了那位设计师的不满,好在负责结构设计的副所长就在旁边,拿过去一看,说改得对,就这样了。
并且问我,你怎么会知道要这样改?我说,我是做过结构设计的。
第二件事是我审查一个新产品的一套结构设计图的工艺性,正巧就是这位副所长设计的。
我找出来其中十几个制图和设计不当问题。
我看完后,随口跟旁边的同事说了一下,谁知这信息迅速传到了他耳中,而且也不知怎么传的。
据说他听后是暴跳如雷,说我的图纸还会有问题,他一个小年青,搞得不得了。
我的室主任说,这是个不能碰的人,因为又是交大毕业的,又是副所长,这个时候,我的倔强性格也出来了,说:白纸黑字在那呢,大家都可以看啊。
结果却是,下午当面沟通时,他一一修正了问题。
因为这两件事,由设计所长提出,将我调到了设计所。
我回到了结构设计的本行,此时我实际上已有了6~7年的冷冲模和仪器结构设计经验。
仪器主要用金属薄板做结构件;而音响的结构件主要是塑料件,塑料件的设计对我来说是个新课题,除此以外,结构设计的内容是相通的。
我买了能够买到的所有塑料材料和零件设计的书。
塑料因为可以设计成复杂零件,这特别考验一个人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
业界一直有两类设计师,一类是先设计个大概轮廓,再做一个手板,根据手板,再完善细节设计。
另一类是完全想好细节,并用图纸完整表达,再去做手板,这种做法,改动会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