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讲义第一章绪论
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中药一核心知识点整理
延胡索乙素
防己
汉防己甲素、汉防己乙素
糖和苷
苷的水解
酸水解的易难顺序为:N-苷>O-苷>S-苷>C-苷(记忆:NO!死开(SC))
含氰苷的药材
苦杏仁、桃仁、郁李仁
醌类化合物
蒽醌类
大黄、虎杖、何首乌、决明子、芦荟
记忆:何首乌拿着虎杖打翻了大紫明宫的丹炉
菲醌类
丹参
萘醌
紫草
理化性质
酸性:含COOH>含二个以上β-OH>含一个β-OH>含二个以上α-OH>含一个α-OH
常温
贮藏温度为10℃~30℃
散剂
不宜制成散剂
易吸湿或易氧化变质,刺激性大、腐蚀性强,含挥发性成分较多且剂量大的药物
有关规定
内服散剂(细粉),儿科用及局部(最细粉),眼用(极细粉)
质量要求
除另有规定外,散剂含水分不得超过9.0%,化学药局部用散剂和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中药局部散剂及儿科用散剂,除另有规定外,通过七号筛(中药通过六号筛)的粉末重量不得少于95%。
香豆素和木脂素
含香豆素
秦皮、前胡、肿节风、补骨脂(记忆:前秦的胭脂总是香)
含木脂素
五味子、厚朴、连翘、细辛(记忆:五根细木头连起来比较厚)
荧光性质
羟基香豆素在紫外光下显示蓝色荧光
光化学毒性
光敏作用
黄酮类
含黄酮类
异黄酮类(葛根)、黄酮类(黄芩、银杏叶、槐花)、二氢黄酮类(陈皮、满山红)
(记忆:红橙黄,银槐哥)
百合科
川贝母
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青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
炉贝:具棕色斑点,习称“虎皮斑”
中药专业知识一(中药学部分)第一节课第一章和第二章
教学目的❤掌握作者、成书年代、学术价值。
对应教材第12页
第一章 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 5.《本草纲目》
公元 1578年,共五十二卷,卷首附图1100余幅,载药1892种 。李时珍。
自然属性,分为十六部,六十类,不分三品。 该书不仅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将本草学的发展提 高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而且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 等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 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思考:为何称为“纲目”。 6.《本草纲目拾遗》 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作者: 赵学敏。 专为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而作,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 》未收载的716种; 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而且还保存了大量今 已散佚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本草纲目》 明代李时珍
1892 图1100余副,方11000余首;突出中医辨证用药特色; 按自然属性分类;对世界医药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草纲目拾 遗》
《中华本草》
清代赵学敏
921 新增716种;补充、修订《本草纲目》;按自然属性分类
当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
34卷
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的传统医学成就;共34卷 (10册)
中药鉴定学占60分
A型题:24道(1分一道)
B型题:48道(0.5分一道)
X型题:12道(1分一道) ——共计60分
中药化学占40分
A型题:16道(1分一道)
B型题:32道(0.5分一道)
X型题:8道(1分一道) ——共计40分
药事管理与法规
执 业
中药学专业知识一
中
药 师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资料
银柴胡
退虚热;清疳热..
第三章泻下药
第一节攻下药
1
大黄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止血;活血祛瘀;利湿退黄..
2
芒硝
泻下;软坚;清热;回乳外用..
3
芦荟
泻下;清肝;杀虫..
4
番泻叶
泻热通便;消食健胃..
第二节润下药
1
火麻仁
润肠通便..
2
郁李仁
润肠通便;利水消肿..
第三节峻下逐水药
1
甘遂
泻水逐饮;消肿散结..
9
浙贝母
清热化痰;散结消肿..
10
竹茹
清热化痰;除烦止呕;安胎..
11
竹沥
清热滑痰..
12
天竺黄
清热化痰;清心定惊..
13
白前
降气祛痰止咳..
14
前胡
降气祛痰;宣散水..
16
海藻
消痰软坚;利水..
17
黄药子
化痰软坚散结;清热解毒;凉血止血..
18
瓦楞子
消痰化瘀;软坚散结;制酸止痛..
8
淡竹叶
清热除烦;利尿..
9
决明子
清肝明目;润肠通便..
10
谷精草
明目退翳;疏散风热
11
青葙子
明目退翳;除虚热
12
密蒙花
明目退翳;平肝阳
第二节清热燥湿药
1
黄芩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2
黄连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3
黄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4
龙胆草
清热燥湿;泻肝火..
5
苦参
清热燥湿;杀虫止痒;利尿..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讲义
XX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讲义xx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讲义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根本理论和临床应用的学科,是中医药各专业的根底学科之一。
下面是提供的xx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讲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药药剂学系指一门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制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
中药药剂学的常用术语如下。
1.制剂根据药典、药品标准等将药物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规格,可直接用于临床的药物制品,称为制剂。
2.剂型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和给药途径,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需要的不同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简称剂型。
剂型的重要性主要表达在:剂型可以影响药物的有效性与平安性、改变药物的作用性质、影响药物的作用速度、决定给药的途径等。
3.中成药:包括处方药和非处方药。
一、中药制剂的原料制备中药制剂的原料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总提取物、有效部位、有效成分)。
二、中药制剂的剂型分类(―)按物态分类(1)液体剂型:如合剂、糖浆剂、注射剂等。
(2)固体剂型:如丸剂、片剂、颗粒剂等(3)半固体剂型:如软膏、贴膏等(4)气体剂型:气雾剂、喷雾剂等(二)按分散系统分类(1)真溶液型液体制剂:如溶液剂、芳香水剂、甘油剂、醑剂等。
(2)胶体溶液型液体制剂:如胶浆剂、涂膜剂等(3)乳浊液型液体制剂:如乳剂、静脉乳剂等(4)混悬液型液体制剂:如合剂、洗剂、混悬液等。
(三)按制备方法分类1、浸出制剂:如汤剂、合剂、酒剂等2、无菌制剂:如注射剂、滴眼剂等(四)按给药途径与方法分类(1)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如糖浆剂、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等以及经直肠给药的灌肠剂、栓剂等。
(2)不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包括注射给药的剂型;呼吸道给药的剂型;皮肤给药的剂型;黏膜给药的剂型等。
三、中药制剂的剂型选择1.根据药物性质:一般而言,对于在胃肠道中不稳定、或对胃肠道有刺激性、或不被胃肠道吸收的药物、或因肝脏首过效应易失效者均不宜设计为口服制剂。
中药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讲义
中药学专业知识二
解表药 麻黄配苦杏仁:麻黄辛温宣散,功善宣肺平喘、发表散寒;苦杏仁苦温润 降,功善平喘止咳,略兼宣肺。两药相合,善宣肺降气而平喘止咳,治喘咳气 逆功著,证属风寒束肺者尤宜。 麻黄配石膏:麻黄辛温,功善宣肺平喘、发汗解表;石膏辛甘性寒,功能 清热泻火、除烦解肌。两药相合,清肺平喘兼透表热,治肺热咳喘效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吹鼻, 或研末敷。解表宜生用,平喘宜蜜炙用或生用。小儿、年老体弱者宜用麻黄绒。 【使用注意】本品发汗力较强,故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肾虚咳喘者忌服。 【药理】本品有促进发汗、解热、镇痛、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过敏、 镇咳、祛痰、平喘、利尿、强心、升高血压及兴奋中枢等作用。了解 桂枝 【功效】 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主治病证】 (1)风寒表虚有汗,风寒表实无汗。 (2)风寒湿痹,经寒血滞之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癥瘕。 (3)胸痹作痛,阳虚心悸。 (4)虚寒腹痛。 (5)阳虚水肿,痰饮证。 紫苏 【功效】 发表散寒,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 【主治病证】 (1)风寒感冒,咳嗽胸闷。 (2)脾胃气滞证。 (3)气滞胎动证。 (4)食鱼蟹中毒引起的腹痛吐泻。 生姜 【功效】 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 【主治病证】 (1)风寒表证。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本类药多具辛味,主入肺与膀胱经,性善发散,能使肌表之邪外散或从汗 而解。主具发散解表功效,兼能宣肺、利水、透疹、祛风湿等。 本类药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 (或有汗)、脉浮等表症。部分药物还可用于咳喘、水肿、疹发不畅及风湿痹 痛等。 按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常将本类药物分为辛温解表药与辛凉解表药两 类。 使用发汗力强的解表药,要注意掌握用量,中病即止,不可过汗,以免损 伤阳气和津液;体虚多汗及热病后期津液亏耗者忌服;对久患疮痈、淋病及失 血患者,虽有外感表证,也要慎重使用;入汤剂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挥发 过多而降低疗效。多选题考点 第一节 麻黄 【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 【性能特点】本品辛温发散,微苦略降,重在宣肺,药力较强。入肺与膀 胱经,外能开腠理,透毛窍,散风寒,以发汗解表;内能开宣肺气,通畅气机, 以平喘。此外,通过宣肺,又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利水消肿。 【功效】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 (1)风寒表实无汗证。 (2)肺气不宣的喘咳证。 (3)水肿兼有表证者。 【配伍】 麻黄配桂枝:麻黄辛温,功善宣肺发汗解表;桂枝辛甘温,功能发汗解表、 助阳通脉。两药相合,发汗解表力强,治风寒表实无汗功著。 辛温解表药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之其他制法考点复习
六、其他制法六、其他制法 1.定义复制将净选后的药物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按规定操作程序,反复炮制的方法,称为复制法发酵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利用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称为发酵法发芽将净选后的新鲜成熟的果实或种子,在一定的温度或湿度条件下,促使萌发幼芽的方法称为发芽法制霜药物经过去油制成松散粉末或析出细小结晶或升华的方法称为制霜法。
制霜法根据操作方法不同分为去油制霜、渗析制霜、升华制霜等煨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用湿面皮或湿纸包裹,或吸油纸均匀隔层分放,进行加热处理,或将药物与麦麸同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至规定程度的方法称为煨法提净某些矿物药,特别是一些可溶性无机盐类药物,经过溶解,过滤,除净杂质后,再进行重结晶,以进一步纯净药物,这种方法称为提净法水飞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药,利用粗细粉末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腻粉末的方法,称为水飞法干馏将药物置于容器内,以火烤灼,使产生汁液的方法,称为干馏法制绒某些纤维性药材,经捶打、推碾成绒絮状,筛去粉末的炮制方袪,称为制绒拌衣将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表面用水湿润,加入定量的辅料使之粘于药物上,晾干的炮制方法,称为拌衣 2.其他制法炮制药物(2018A 、X ;2016A ;2015A )复制半夏、天南星半天发酵六神曲-发芽麦芽-制霜巴豆、西瓜霜巴西煨肉豆蔻、木香肉香味 提净芒硝萧敬腾水飞朱砂、雄黄-干馏竹沥、蛋黄油-制绒艾叶-拌衣灯心草- 3.复制法要点炮制品辅料(每100kg 的半夏)炮制目的(通性: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半夏(2018C;2016C)清半夏8%白矾20kg长于化痰,以燥湿化痰为主姜半夏生姜25kg,白矾12.5kg增强了降逆止呕作用,以温中化痰、降逆止呕为主法半夏甘草15kg,生石灰10kg;pH在12以上技巧:草拟法案,法网恢恢偏于祛寒痰,同时具有调和脾胃的作用 炮制品辅料炮制目的(通性:降低毒性,缓和药性)天南星制天南星白矾、生姜燥湿化痰的作用增强胆南星胆汁(或胆膏粉及适量清水)燥烈之性缓和;药性由温转凉,味由辛转苦,功能由温化寒痰转为清化热痰。
执业药师中药一大纲
执业药师中药一大纲一、基础理论知识1.中药学概述1.1 中药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 中药学的分类和特点1.3 中药的来源和炮制方法2.中药的药理学2.1 中药的药理学原理2.2 中药对人体各系统的影响2.3 中药的毒副作用及禁忌症3.中药鉴别学3.1 中草药的鉴别方法与技巧3.2 中药鉴别的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3.3 药材对比鉴别的实践操作二、中药学基本知识1.药材学1.1 常用中草药及其性味归经1.2 药材的质量标准与评价方法1.3 药品中的优质特种药材2.方剂学2.1 中药方剂的定义和分类2.2 药物配伍的原则和注意事项2.3 常见中药方剂的临床应用3.药理学3.1 中药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3.2 中药药理学的热性理论和归经理论3.3 中药与现代药物的药理学对比三、中药制剂与药物分析1.中药制剂制备1.1 中药制剂的定义和分类1.2 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与要求1.3 常见中药制剂的制备方法2.药物分析学2.1 药物分析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2 中药饮片和中药制剂的药物分析方法2.3 中药质量控制的技术要求3.中药药代动力学3.1 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原理和方法3.2 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和临床应用3.3 药代动力学评价中药的质量四、中药临床应用1.中药的临床应用1.1 中医药的临床诊疗体系和治则治法1.2 中药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的基本方剂1.3 中药的个体化应用和剂量调整2.中药与现代医学的结合2.1 中药与西药的配伍用药原则2.2 中药与现代医学的互补与整合2.3 中药临床研究与证据医学的推广应用3.中草药保健与预防3.1 中草药的养生保健作用和方法3.2 中草药在慢性病预防中的应用3.3 中药在妇幼保健中的应用五、中药文献与信息检索1.中药文献的阅读和理解1.1 中医经典著作的解读和应用1.2 中药学术论文的阅读和写作1.3 中药文献检索方法与途径2.中药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1 中药标准化和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趋势2.2 中药数据库及其应用2.3 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在中药信息检索中的应用六、中药行业管理1.中药质量管理1.1 中药行业质量管理体系1.2 中药质量标准和监测要求1.3 中药生产与质量控制标准2.中药流通管理2.1 中药流通的定义和流通模式2.2 中药经营许可与药品销售管理2.3 中药流通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3.中药临床实践规范3.1 中药临床实践规范的制定和实施3.2 中药临床实践规范的意义和局限性3.3 中药临床实践规范的质量控制与评价总结:本大纲旨在全面介绍执业药师在中药领域的相关知识和技能要求。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之中医理论基础(一)考点复习
考点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考点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1)症、证、病的概念分类内容病疾病的简称,指有特定的致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机演变的异常生命过程,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症指疾病的外在表现,即症状证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机概括,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它比症状能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 (2)“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分类概念同病异治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及患者机体的反应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异病同治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以采用同一种方法来治疗 【最佳选择题】 某女,38岁。
自觉咽中不适,如有物梗塞,胸闷,经前乳房胀痛,舌苔白腻,脉弦滑。
辨证为痰气互结证。
所谓“证”是指 A.症状表现 B.病机概括 C.诊断方法 D.疾病名称 E.疾病过程『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证是病机概括。
【最佳选择题】 根据中医理论,“症”“证”“病”含义不同,下列表述属“证”的是 A.胸痛彻背 B.痰浊痹阻 C.郁证 D.脘腹痞满 E.活血化瘀『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痰浊痹阻属于证。
AD是症状、C是病名。
E是治法。
考点二、阴阳学说考点二、阴阳学说 1.阴阳的属性 白天:上午——阳中之阳,下午——阳中之阴 夜晚:前半夜——阴中之阴,后半夜——阴中之阳 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无形的;对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阳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有形的;对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阴 2.阴阳的相互关系分类内容对立制约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互根互用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消长平衡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相互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阳的互根互用,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3.阴阳学说的临床应用病机证型治法治则阴阳偏盛阳盛—实热证“热者寒之”,又称“治热以寒”“损其有余”“实则泻之”阴盛—实寒证“寒者热之”,又称“治寒以热”阴阳偏衰阳衰—虚寒证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又称“扶阳益火”“补其不足”“虚则补之”阴衰—虚热证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又称“滋阴壮水”阴中求阳:用补阳药时,佐用补阴药阳中求阴:用补阴药时,佐用补阳药 技巧: 谁虚治谁,治谁谁虚 谁虚求谁,求谁谁虚 【最佳选择题】 根据阴阳相互关系,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属于阴阳的 A.相互交感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正确答案』B『答案解析』“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是属于阴阳对立制约。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考点梳理
第一章中药与药品质量标准考点一历代本草代表作著作作者年代载药数学术贡献《神农本草经》汉代365种(1)上、中、下三品(2)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3)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剂型选择)《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南北朝730种(1)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2)初步确定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新修本草》-《唐本草》隋唐时期850种(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药典性质,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药典(2)开创图文并照先例《证类本草》唐慎微宋代1746种图文对照,方药并收《本草纲目》李时珍明代1892种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清代921种(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中华本草》当代全面总结了传统药学成就本草代表作。
考点二中药的性能1.四气(四性):寒热温凉(平),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四气确定依据(人体反应)效用不良反应代表药物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考点梳理寒减轻或消除热证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伤阳助寒石膏、知母凉温减轻或消除寒证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伤阴助火煨姜,附子,干姜热平性寒热偏性不明显2.五味五味作用特点治疗作用举例不良作用应用注意辛能散发散荆芥、薄荷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能行行气,活血香附、川芎甘能补补虚黄芪、熟地、核桃仁,枸杞子腻膈碍胃,令人中满,(闭门留寇)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能缓缓急饴糖,甘草能和和中,调和药性解药,食毒甘草、蜂蜜淡能渗,能利渗湿利水猪苓、茯苓伤津液阴虚津亏者慎用酸能收、能涩收敛固涩五味子,五倍子(久泻久利),乌梅,山茱萸收敛邪气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生津,安蛔木瓜,乌梅涩收敛固涩龙骨(脱证),赤石脂(久痢脱肛)苦泄通泄大黄苦寒,泻热通便伤津、伐胃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降泄苦杏仁:降泄肺气;代赭石:降逆,治呃逆呕喘清泄黄连、栀子燥燥湿苍术、厚朴:治寒湿黄柏、苦参:治湿热坚坚阴黄柏、知母:泻火存阴坚厚肠胃少量黄连止泻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考点梳理咸能软软坚散结昆布、海藻:治疗瘰疬、痰核鳖甲:治癥瘕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高血压动脉硬化者慎用,脾虚便溏者慎用能下泻下通便芒硝:热结便秘3.升降浮沉白前↓,桔梗↑;二向性:胖大海、前胡举例功效白前↓降气祛痰止咳桔梗↑宣肺,利咽,祛痰,排脓前胡↓↑降气祛痰↓,宣散风热↑胖大海↑↓清肠通便↓,清宣肺气↑升降浮沉-所示效用功效升浮类药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沉降类药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积导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考点三功效的分类1.按照中医辨证学分类针对八纲辨证表里解表、温里寒热散表热、清里热虚实补虚、泻实阴阳补阴、滋阴、敛阴、补阳针对病因辨证六淫与疫疠散风、祛寒、清暑七情镇惊、定惊、解郁(七情)饮食劳伤消食、消积、强身外伤生肌、敛疮针对气血津液辨证气、血、津液病补气、行气;养血;生津、利水针对脏腑辨证心脏养心,清心,泻心火肺宣肺、温肺、清肺、润肺大肠通肠(便)、润肠、滑肠、涩肠脾脏补脾、健脾、温脾、运脾针对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经络辨证或六经辨证的各经病证相对应和解少阳、散太阳经风寒针对卫气营血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病辨证相对应疏散风热、清气分热、清营分热针对三焦辨证三焦辨证宣化上焦湿浊、芳化中焦湿浊,清利下焦湿热2.按中医治疗学分类对因功效针对病因起治疗作用祛邪、扶正、调理脏腑功效、消除病理产物等对症功效缓解或消除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某些或某种症状止痛、止血、止呕、止咳、平喘、止汗、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病证功效营血辨证截疟、蚀疣、祛风湿、通鼻窍、利胆退黄、消痈排脓、驱杀绦虫对现代病症功效夏枯草降血压,决明子降血脂,天花粉降血糖,半枝莲抗肿瘤考点四中药主治病证—简称主治分类特点实例病名类以疾病的名称表述疟疾、肺痈、肠痈、水火烫伤、毒蛇咬伤等证名类以疾病的证名表述——使用最多热淋、血淋、热咳、冷哮、湿热黄疸、风热表证、风寒表证、风寒挟湿表证症状名类以病或证的某一症状名称,使用最少惊悸、耳鸣、耳聋、口臭等借用西医学的病症胃下垂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考点梳理考点五液体辅料及作用辅料作用代表药材酒引药上行,活血通络,祛风散寒、矫臭矫味黄连、大黄、当归、白芍、续断、丹参、川芎、蕲蛇、黄芩醋引药入肝,理气、止痛、解毒,散瘀止痛,矫味矫臭,促进有效成分煎出延胡索、甘遂、商陆、大蓟、芫花、三棱、乳香、没药、香附、柴胡蜂蜜补中润燥止咳,解毒,矫味矫臭,调和药性甘草、麻黄、紫菀、百部、马兜铃、白前、黄芪、枇杷叶盐水引药入肾,引药下行、强筋骨,软坚散结,解毒,防腐,并能矫味知母、黄柏、杜仲、巴戟天、小茴香、橘核、泽泻、车前子、乳香、沙苑子姜汁发表散寒,温中止呕,解毒;开痰,减毒厚朴、竹茹、草果、半夏、黄连麻油润肠通便、解毒生肌、使药物质地酥脆、利于粉碎蛤蚧、三七、淫羊藿、马钱子米泔水、吴茱萸汁、白萝卜汁、羊脂油、鳖血、山羊血、白矾溶液、胆汁、石灰水、甘草汁、黑豆汁考点六固体辅料作用和代表药材辅料作用代表药材米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止渴,止泻痢党参、斑蝥、红娘子麦麸和中益脾、缓和药物的燥性、除去不良气味枳壳、苍术、僵蚕、白术、山药、泽泻、六神曲灶心土入脾,温中和胃、止血、涩肠止泻白术、山药、当归、白芍蛤粉清热、利湿、化痰、软坚阿胶河砂作为中间传热体,使坚韧的药物便于粉碎马钱子、骨碎补、鳖甲、鸡内金、狗脊滑石粉利尿,清热,解暑解毒水蛭、刺猬皮、鱼鳔胶考点七七情配伍七情定义举例应用原则单行单味药发挥预期治疗效果独参汤据情酌选相须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石膏+知母;麻黄+桂枝增效,充分利用相使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黄芪+茯苓、枸杞子+菊花;黄连+木香相畏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半夏畏生姜减毒、应用毒烈药时需考虑选用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生姜杀半夏相恶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人参恶莱菔子减效,用药时应加以注意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害反应乌头反半夏、甘草反甘遂增毒,原则上应绝对禁止考点八方剂与治法-组方原则君药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不可缺少臣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治疗兼病或兼证佐药佐助药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直接治疗次要兼证佐制药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反佐药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使药引经药使诸药直达病所调和药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重点考点梳理考点九中药化学成分常用的提取方法方法名称优点缺点浸渍法(冷)(1)不加热,适用于提取对热不稳定成分;(2)适用于提取含大量淀粉、树胶、果胶、黏液质的中药(1)提取率低(2)提取时间长(3)以水为提取溶剂时,提取液容易发霉渗漉法(1)不加热,适用于提取对热不稳定成分;(2)提取效率高于浸渍法(1)溶剂消耗量大(2)费时长煎煮法适合对热稳定物质提取溶剂只能用水回流提取法易挥发的有机溶剂+加热回流;后者用到索氏提取器连续回流提取法超声提取法不改变成分的化学结构超临界流体萃取CO2多用于脂溶性成分,挥发性成分,尤其适用于提取不稳定、易氧化、受热易分解的挥发性成分水蒸气蒸馏法具有挥发性的、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成分挥发油升华法用于提取具有升华性的成分樟脑,咖啡因考点十结构研究中采用的主要方法结构研究方法作用1.质谱(MS)确定分子量及求算分子式2.红外光谱(IR)确定官能团的种类3.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确定共轭体系4.核磁共振谱(NM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化学位移+耦合常数氢核磁共振碳谱(13C-NMR,DEPT)化学位移碳考点十一影响吸收的因素生理因素①胃肠液的成分和性质②胃排空速率③其他药物因素①药物的脂溶性和解离度:通常脂溶性大的药物和未解离的分子型药物易于透过细胞膜②药物的溶出速度剂型因素①固体制剂的崩解与溶出②剂型:静脉>吸入>肌内>皮下>舌下或直肠>口服>皮肤;口服制剂:溶液剂>混悬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知识点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知识点一、知识概述《中药的炮制》①基本定义:中药炮制啊,简单说就是根据中医药理论,按照医疗、调制、制剂、贮藏等不同要求以及药材自身性质,对中药进行加工处理的方法。
就好比你做菜,不同的菜(药材)得用不同的处理方式(炮制方法)才能做出可口(达到药用功效)的菜。
②重要程度:在中药学专业知识一里那可是相当重要啊。
它直接关系到药物的疗效、毒性、归经等各个方面。
不经过炮制的中药就像没加工的食材,不好用来治病。
③前置知识:需要先了解一些中药材的基本性质,像什么是寒性、热性药材啊,药材的形状、气味大概是怎样的。
就跟你学炒菜得先认识菜长啥样是一个道理。
④应用价值:在实际中,炮制后的中药更安全有效。
比如说生地黄性寒,主要是清热凉血,经过蒸制成熟地黄就变成了滋阴补血的药。
这在中医临床治病时非常关键,如果用错了炮制后的药材或者没炮制,可能就达不到治病效果甚至会有害。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在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当中,中药炮制处于中间重要位置呢。
它前面需要本草学、药用植物学等知识做基础,后面又和中药药剂学等密切相关。
要是把整个中药学知识体系比作一个大厦,炮制就是其中重要的建设环节。
②关联知识:和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化学成分这些知识点联系紧密。
因为炮制会改变药材的这些性质。
比如有些药材炮制后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其性味归经的表现。
③重难点分析:掌握难度中等偏上吧。
关键点在于要记住不同药材适用的炮制方法,以及炮制后药材的性质变化。
就像头疼每种食材哪种烹饪方式最好用,还得搞清楚做出来啥味。
④考点分析:考试里经常出现呢。
大多采用选择题、简答题等考查方式。
像直接问某药材常用的炮制方法,或者炮制后药材的功效有何改变这样的问题。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中药炮制就是对原药材进行加工的全部过程。
这加工可包括净制、切制、炮炙等。
净制就是除去杂质啊,就像挑菜得把烂叶子去掉一样。
切制就是把药材切成合适的形状大小便于加工或者煎服。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试各章节高频考点、重点总结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试各章节高频考点、重点总
结.
以下是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试各章节的高频考点和重点总结:
1. 中药学基础知识
- 中药的定义、分类和命名
- 中药的采集、储藏和鉴别
- 中药的炮制及其特点
- 中药的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方法
2. 中药的理论与应用
- 中药的药理学基础和药效成分
- 中药的配伍原则和禁忌
- 中药的适应症和应用范围
- 中药的副作用和毒副作用
3. 中药的药用植物
- 常用中草药的产地、种植和采收时间
- 常用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和功效
- 常用中草药的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
- 常用中草药的药材和药效互动
4. 中药的配方和制剂
- 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和分类
- 中药方剂的组成和配伍规律
- 中药的炮制和加工工艺
- 中药的制剂和药用辅料的选择
5. 中药的质量评价和疗效评价
- 中药质量评价的指标和方法
- 中药疗效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 中药的安全性评价和合理用药
以上是《中药学专业知识一》考试各章节的高频考点和重点总结。
考生可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复习和备考。
史上最全的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必考知识点归纳
史上最全的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必考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种。
在各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
(四)《证类本草》:宋代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五)《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
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六)《本草纲目拾遗》:清代赵学敏,载药921,新增716种,创古本草收新药之最,完成第六次大总结。
(七)《中华本草》:当代。
中药,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卷。
含药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一、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四气之外,还有平性,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
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所示作用: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
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等作用。
二、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确立依据:1.药物的真实滋味。
2.药物的功能。
今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
三、五味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
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能收、能涩,生津、安蛔,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能泄、能燥、能坚。
(1)泄:①通泄,如大黄;②降泄,如苦杏仁;③清泄,如黄连。
执业中药师《药一》复习资料—打印版.doc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
书成于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
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
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赵学敏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即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
药性理论即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四气四气的所示效用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3.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五味(重点)一、五味的含义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
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讲义第一章绪论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讲义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一) 《神农本草经》:载药365 种,分上、中、下三品。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从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确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 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 种。
在各论开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初步确定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 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 种。
(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朝唐慎微,该书图文比较,方药并收,使大批古代文件得以保留。
( 五)《本草纲目》:明朝李时珍。
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优秀贡献。
( 七) 《中华本草》:今世。
中药,民族药,包含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 1 卷。
含药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一、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拥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四气以外,还有平性,寒热偏性不显然者。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能够减少或除去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
反之能减少或除去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所示作用: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拥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
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拥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等作用。
二、五味:指药物拥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确定依照: 1. 药物的真切味道。
2. 药物的功能。
今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药味能够与味道同样,也可以与味道相异。
( 三) 所示功效及临床应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解药性等作用。
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能收、能涩,生津、安蛔,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能泄、能燥、能坚。
(1) 泄:①通泄,如大黄 ; ②降泄,如苦杏仁 ; ③清泄,如黄连。
(2) 燥指苦能燥湿,如苍术。
2021中医执业药师讲义之中药学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第一单元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概括,又称中药的偏性。
其主要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
细目一四气要点一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生疏四气的确定四气,指药物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转变的作用倾向,是对药物治疗寒热病症作用的概括。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要点二四气的作用及适应证一般来讲,寒凉药分别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化热痰、清心开窍、凉肝息风等作用;而温热药则分别具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原、回阳救逆等作用。
细目二五味要点一结合有代表性的药物生疏五味五味是指药物有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味,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五味的产生,首先是通过口尝,即用人的感觉器官辨别出来的,它是药物真实味道的反映。
然而和四气一样,五味更重要的则是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观看,不同药味的药物作用于人体,产生了不同的反应,获得不同的治疗效果,从而总结归纳出五味的理论。
也就是说,五味不仅仅是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更重要的是对药物作用的髙度概括。
要点二五味的作用及适应证辛: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酸: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有泄、燥、坚阴的作用。
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等作用。
咸: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
淡:有渗湿、利小便的作用。
涩:与酸味药的作用相像,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多用治虚汗、泄泻、尿频、遗精、滑精、出血等证。
细目三升降浮沉要点一各类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升,即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即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即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即向内收敛,趋向于内。
执业中药师《药一》复习资料—打印版.doc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著,南北朝,载药730种在《本经》基础上,补充了大量药物采收、制剂、“诸病通用药”、“服药食忌”等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等系统、全面地整理补充了《本经》内容,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的主要药学成就,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
书成于公元65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药典性本草,并被誉为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比欧洲纽伦堡药典《科德药方书》早887年。
以《本草经集注》为祖本,新增药物120种,共850种;开创了图文对照法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为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
唐慎微,在《嘉祐本草》、《图经本草》的基础上,广泛采集医家常用和民间习用的验方单方,又从经史百家文献中整理出大量有关医药学资料编写此书。
书稿初成于公元1082年,定稿于公元1108年以前。
全书共30卷,载药1746种,附方3000余首。
《本草纲目拾遗》简称《纲目拾遗》,为清代本草代表作。
作者:赵学敏补遗、正误《本草纲目》,载药921种,其中《本草纲目》未收载的716种;总结了16~18世纪本草学发展的新成就,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和文献价值。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即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
药性理论即有关药性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四气四气的所示效用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
3.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五味(重点)一、五味的含义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
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复习讲义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一)《神农本草经》:载药365 种,分上、中、下三品。
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代以前我国药学发展的成就,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魏晋南北朝陶弘景著,载药730 种。
在各论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
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三)《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 种。
(四)《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宋代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
(五)《本草纲目》:明代李时珍。
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七)《中华本草》:当代。
中药,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各1 卷。
含药最多。
第二节中药的性能一、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四气之外,还有平性,寒热偏性不明显者。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
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
所示作用:寒凉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热毒等作用。
温热性药物,即表示其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等作用。
二、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
确立依据:1. 药物的真实滋味。
2. 药物的功能。
今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
药味可以与滋味相同,也可以与滋味相异。
(三)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1.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
大多能耗气伤阴,气虚阴亏者慎用。
2.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虚、和中、缓急、调和药性等作用。
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
3.酸:能收、能涩,生津、安蛔,能收敛邪气,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
4.苦:能泄、能燥、能坚。
(1)泄:①通泄,如大黄;②降泄,如苦杏仁;③清泄,如黄连。
(2)燥指苦能燥湿,如苍术。
(3)坚:①坚阴,即泻火存阴;②坚厚肠胃。
津液大伤及脾胃虚弱者不宜大量用。
5.咸: 能软、能下,6.涩: 能收、能敛,习惯将涩附于酸。
涩味药大多能敛邪,邪气未尽者慎用。
7.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如猪苓、茯苓。
常将淡附于甘。
淡味药过用,亦能伤津液,故阴虚津亏者慎用。
此外,还有芳香味,其能散、能行、能开,有化湿、辟秽、开窍等作用,如藿香、佩兰等。
芳香味与辛味一样,能耗气伤津,气虚津亏者慎用。
(四)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
四、升降沉浮(一)含义: 升降浮沉,即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
与所治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治疗疾患的病位相同。
从五味讲,辛甘淡主升浮,酸苦咸主沉降。
升浮与沉降皆具的二向性,如胖大海、前胡。
(二)所示效用:升浮类药能上行向外,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作用; 沉降类药能下行向内,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潜阳息风等作用。
(三)临床应用1.顺其病位选择用药病位在上在表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
病位在下在里类病证,宜用沉降之性的药。
2.逆其病势选择用药病势下陷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
治疗病势上逆病症,常选用药性沉降的药。
五、归经(一)含义:归:即归属,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即人体的脏腑经络。
归经,即药物作用的定位,(二)理论基础:1.脏象学说;2.经络学说(三)确立依据:1.药物特性:如辛入肺,陈皮、半夏、荆芥味辛,故归肺经。
2.药物疗效:如苏子、白前能治疗咳喘,而咳喘为肺脏功能失调所至,故归肺经。
六、有毒与无毒一、毒的特性:1.狭义的毒:药物不良反应。
2.广义的“毒”:(1)药物的总称;(2)药物的偏性。
二、确立依据:1.是否含有毒成分;2.整体是否有毒;3.使用剂量是否适当。
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
三、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有品种、来源、米集时间、加工炮制、制剂工艺、给药途径等。
四、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1.品种混乱2.误服毒药3. 用量过大4.炮制失度5.剂型失宜6.疗程过长7.配伍不当8.管理不善9.辨证不准10.个体差异11.离经悖法第三节中药的功效与主治病证一、功效( 一) 含义: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的作用。
又称功能、功效、效能、效用、作用。
( 二) 分类1. 按中医辨证学分类(1)针对八纲辨证的功效:表里——发表、温里。
寒热——散表寒、清里热等。
(2)针对病因辨证的功效:六淫——祛风、解暑。
疫疠——解毒。
七情——安神、镇惊。
饮食劳伤——消食、补虚。
外伤——生肌、敛疮(4)针对脏腑辨证的功效:心——养心、清心。
肝——清肝、柔肝等,以及奇恒之府——利胆、泻三焦火、醒神(脑)。
(3)针对气血津液辨证的功效:气——补气、行气。
血——补血、活血。
津液——化痰、利水。
(5)针对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功效:经络——舒筋活络、和解少阳。
六经——散太阳经风邪。
(6)针对卫气营血辨证的功效:卫——疏散风热。
气——清气分热。
营——清营。
血——凉血。
(7)针对三焦辨证的功效:清中焦湿热、温中散寒。
2. 按中医治疗学分类(1)对因功效:因指病因,属于祛邪的功效有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等,属于扶正的功效有补气、助阳、滋阴等,属于调理脏腑或气血的功效有疏肝、宣肺、和中、理气、安神等,属于消除病理产物的功效有消食、利水、排石、排脓等(2)对症功效:如止汗、平喘、止咳、涩肠止泻、涩精止遗等(3)对病证功效:如截疟、蚀疣、祛风湿、通鼻窍、利胆退黄、消痈排脓、驱杀条虫。
(4)对现代病症功效:如决明子降血脂、天花粉降血糖、半枝莲抗肿瘤。
二、主治病证1. 病名类主治病证,如疟疾、肺痈。
2. 证名类主治病证,如热淋、风寒表证。
3.症状名类主治病证,如惊悸、耳鸣。
当代使用最多是证名,其次是病名,症状名最少。
第四节中药的配伍二、单味药配伍( 一) 七情配伍(1)单行:即应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
如人参治脱证,黄连治痢疾。
(2)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
如石膏配知母可增强清热泻火效果。
(3)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
如黄芪与茯苓,增强黄芪利水的作用。
(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
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
(6)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害反应。
如十八反中的乌头反半夏等。
单行既不增效或减毒,也不增毒或减效,相须、相使表示增效; 相畏、相杀表示减毒,相恶表示减效,相反表示增毒,原则上应绝对禁止。
三、中成药配伍(新增内容)注意实例(二)内容(注意病例)1.功似配伍:功效相似的中成药同用以增强药效。
病证单一,症状较重多用功似配伍。
(1)同为内服的如治中风后遗症,益气活血的补阳还五颗粒+活血通脉的愈风宁心片或银杏叶片等. 又如治高血压,天麻钩藤颗粒+脑立清丸或平肝清肝息风的羚羊角胶囊等,(2). 同为外用的如治混合痔,复方荆芥熏洗剂,或痔疮外洗药熏洗; 然后用马应龙麝香痔疮栓塞入或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外涂。
(3). 内服与外用并施的如治不孕,内服艾附暖宫丸; 外贴十香暖脐膏或妇科万应膏。
治瘰疬痰核,内服能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西黄丸和夏枯草膏; 外贴化核膏。
治痔疮肿痛,内服槐角丸; 局部外敷九华软膏。
治筋骨折伤,内服跌打丸; 外敷七厘散或正骨水。
治咽喉肿痛,内服六神丸或喉症丸; 外用冰硼散2.功异配伍:功效相异的中成药同用。
多种病证,病情复杂多用功异配伍。
(1) 同为内服:如某男,年过不惑,既溏泻、脱肛,又阳瘘、肢冷,证属中气下陷兼肾阳虚,可将补中益气丸与金匮肾气丸同用,以收补气升阳与温助肾阳之效。
又如某女,年过天命,既面色萎黄、乏力多汗,又带下黄臭,证属气血双亏兼湿热下注,可将八珍益母颗粒与白带丸同用,以收补气养血、清热燥湿止带之效。
再如某男,四十有五,平素便秘,近日又因交通事故致左腿骨折、瘀肿疼痛,且口干、口渴、尿黄、大便两日未行,. 脉弦滑有力,舌红苔黄,证属跌打伤损、瘀肿骨折,兼肠热便秘,可选用跌打丸与三黄片或麻仁润肠丸同用,以收活血散瘀止痛、清热通便之效。
(2)同为外用:如某女,年过不惑,既患外痔肿痛瘙痒,又患冻疮,可嘱患者每日用能祛毒止痒、消肿止痛的痔疮外洗药熏洗肛门30 分钟,再取能消肿止瘁的治冻灵软膏,按其使用说明涂抹冻疮。
又如某女,年过而立,脚气红肿疼痛数日,当日又不慎被开水烫伤手背,可嘱患者每曰外用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獾油,按其使用说明涂抹手背的烫伤处; 再取能杀虫止痒的复方土槿皮酊,按其使用说明涂搽脚气。
(3)内服与外用并施:如治脚气肿痛,证属湿热下注者,可嘱患者内服能清热燥湿的二妙丸或三妙丸,或能清热利湿的四妙丸; 选配外用药时,患处未溃烂者可外涂能杀虫止痒的复方土槿皮酊,已溃烂者可外涂能祛风燥湿、杀虫止痒的脚气散。
治妇女带下黄臭,证属湿热下注者,可嘱患者内服能清湿热、止带下的白带丸:外用能清热解毒、燥湿收敛的治糜灵栓或治糜灵泡腾片,或能清热解毒、燥湿杀虫、去腐生肌、化瘀止痛的妇宁栓,等等。
第五节方剂与治法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为用、密不可分的。
二、常用的治法(新增内容)(一)汗法: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二)吐法:多用于实邪壅塞,病情急剧的病人。
若病情虽急,却有体虚气弱,尤其是孕妇,都必须慎用。
(三)下法:通过荡涤肠胃,泻出肠中积滞,或积水、血,以祛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四)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达到祛除病邪目的的一种治法。
如:和解少阳、透达膜原、调和肝脾、疏肝和胃、调和寒热、表里双解、分消上下。
(五)温法:适用于脏腑经络因寒邪为病的一种治法。
温法又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
(六)清法:通过清热泻火,以清除火热之邪,适用于里热证的一种治法。
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清脏腑热。
(七)消法:通过消食导滞和消坚散结作用,对气、血、痰、食等积聚而成的有形之结,使之渐消缓散的治法。
如:消食和胃。
(八)补法:常用的治法分类以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以及阴阳并补、气血双补为主。
三、方剂的组成1. 君药: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注意:不可减去君药,君药的药味较少,用量要比臣、佐、使药大,但君药的药量在全方总药量中的所占比例不一定是最大的( 有一君二臣或三臣的组方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