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冲分知识点整理(二).

合集下载

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中药一核心知识点整理

执业药师-执业中药师-中药一核心知识点整理
延胡索
延胡索乙素
防己
汉防己甲素、汉防己乙素
糖和苷
苷的水解
酸水解的易难顺序为:N-苷>O-苷>S-苷>C-苷(记忆:NO!死开(SC))
含氰苷的药材
苦杏仁、桃仁、郁李仁
醌类化合物
蒽醌类
大黄、虎杖、何首乌、决明子、芦荟
记忆:何首乌拿着虎杖打翻了大紫明宫的丹炉
菲醌类
丹参
萘醌
紫草
理化性质
酸性:含COOH>含二个以上β-OH>含一个β-OH>含二个以上α-OH>含一个α-OH
常温
贮藏温度为10℃~30℃
散剂
不宜制成散剂
易吸湿或易氧化变质,刺激性大、腐蚀性强,含挥发性成分较多且剂量大的药物
有关规定
内服散剂(细粉),儿科用及局部(最细粉),眼用(极细粉)
质量要求
除另有规定外,散剂含水分不得超过9.0%,化学药局部用散剂和用于烧伤或严重创伤的中药局部散剂及儿科用散剂,除另有规定外,通过七号筛(中药通过六号筛)的粉末重量不得少于95%。
香豆素和木脂素
含香豆素
秦皮、前胡、肿节风、补骨脂(记忆:前秦的胭脂总是香)
含木脂素
五味子、厚朴、连翘、细辛(记忆:五根细木头连起来比较厚)
荧光性质
羟基香豆素在紫外光下显示蓝色荧光
光化学毒性
光敏作用
黄酮类
含黄酮类
异黄酮类(葛根)、黄酮类(黄芩、银杏叶、槐花)、二氢黄酮类(陈皮、满山红)
(记忆:红橙黄,银槐哥)
百合科
川贝母
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青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
炉贝:具棕色斑点,习称“虎皮斑”

【知识干货】2017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二高频考点

【知识干货】2017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二高频考点

【知识干货】2017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二高频考点2017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二高频考点(一)2017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二高频考点(二)一、泻下药(1分)1.掌握大黄、芒硝、火麻仁、甘遂、巴豆的特点、功效、主治病症、配伍、使用注意、功效相似中药的区别;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大黄与芒硝、牵牛与巴豆的异同点;大黄配芒硝、大黄配巴豆、干姜的配伍意义(★★)2.熟悉芦荟、番泻叶的功效、主治。

还需熟悉番泻叶的用法量;郁李仁的功效、主治及特点;京大戟、红大戟、牵牛子、芫花、前金子的功效、主治及功效相似中药的区别。

【部分考点精析】1.大黄:分为生大黄(泻下力强)、熟大黄(制大黄,活血作用增强,多用于淤血症)、酒大黄(火热上攻之症)、醋大黄(消积化瘀力增强)、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2.大黄配芒硝:善治大便燥结、实热积滞、坚硬难下;大黄配巴豆、干姜:善宣治寒积便秘;(★★)3.番泻叶用法用量:泻下通便时入汤剂后下或开水泡服5~10g。

4.巴豆、芫花用法用量:中药用法用量巴豆为减少毒性,多数制成巴豆霜应用;不入汤剂,入丸散或胶囊吗,每次0.1-0.3g。

芫花为降低毒性,用醋泡制,入汤剂,1.5-3g。

散剂0.5-1g。

5.部分中药功效口诀大黄止血祛积瘀,火毒湿热一并驱;芒硝软化便燥结,咽喉口疮及痈结;芦荟杀虫能泄便,内服清肝外疗癣。

二、祛风湿药(4分)1.掌握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秦艽、防己、徐长卿、五加皮、桑寄生的特点、功效、主治病症、配伍、使用注意、功效相似中药的区别。

羌活配独活、桑寄生配独活的配伍意义;还应注意防己、羌活、五加皮的药理作用(★★)2.熟悉记忆乌梢蛇、木瓜、雷公藤、臭梧桐、穿山龙、丝瓜络、豨莶草、香加皮、千年健的功效、主治及功效相似中药的区别。

【部分考点精析】1.部分药物配伍意义中药配伍意义羌活配独活羌活性温,功能散寒祛风、胜湿止痛、发表,善散肌肤表处寒湿,至上半身风寒湿痹;独活微温,功能祛风湿、止痛、发表,善散在里伏风及寒湿,治腰以下风寒湿痹。

执业药师中药学2017备考知识点记忆【2】

执业药师中药学2017备考知识点记忆【2】

执业药师中药学2017备考知识点记忆【2】第三节升降浮沉一、含义升降浮沉是对药物作用趋向的概括。

升降浮沉的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疾患的病位相同,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二、确定依据1、药物的质地药物所具有的升降浮沉特性与药物的质地有关,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浮的,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是沉降的。

2、药物的气味厚薄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

3、药物的性味药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药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

4、药物的效用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

由于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常常表现出向上(如呕吐、喘咳)、向下(如泻痢、崩漏、脱肛)、或向外(如自汗、盗汗)、向内(如表证不解)等病势趋向,病位常表现为在上、在下、在外、在里。

因此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物,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

但有少数药物,升降浮沉的性能不明显,或存在着既升浮又沉降的“双向性”,如川芎能“上行头目”(升浮)以祛风止痛,又可“下行血海”(沉降)以活血调经。

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三、所示效用凡具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都能上行向外,药性是升浮的,宜用于病位在上在表或病势下陷类疾病的防治;而具有泻下、清热、利尿渗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积导滞、降逆、收敛及止咳平喘等功效的药物,则下行向内,药性都是沉降的,宜用于病位在下在里或病势上逆类疾病的防治。

四、临床应用1、顺其病位选择用药一般说病位在上在表,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物。

如治疗病位在上的风热目赤肿痛,常选用药性升浮的薄荷、蝉衣、蔓荆子等;治疗病位在表的风寒表证,常选药性升浮的荆芥、紫苏、防风等。

病位在下在里类病症,宜用沉降之性的药,如:治疗脚气肿痛,选用黄柏、苍术、牛膝等;治疗病位在里的热结便秘,常选药性沉降的大黄、芒硝、枳实等。

2017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模拟试卷(二)

2017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模拟试卷(二)

2017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模拟试卷(二)一、最佳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

)1.青蒿素的结构类型是A.黄酮B.多元酚C.二萜D.环烯醚萜E.倍半萜2.下列关于挥发油叙述正确的是A.多为有色液体B.均有香气C.多具有强折光性D.可溶于低浓度乙醇E.均比水轻3.和三氯乙酸反应,加热至60℃则生成红色渐变为紫色的苷为A.甘草皂苷B.柴胡皂苷C.人参皂苷D.知母皂苷E.木脂素苷4.强心苷元部分的结构特点是A.具有27个碳原子的六环母核B.具有不饱和内酯环的甾体化合物C.由30个碳原子构成的甾体衍生物D.具有羰基的甾体衍生物E.具有双键的甾体衍生物5.其草酸盐不溶于水的是A.小檗碱B.麻黄碱C.伪麻黄碱D.东莨菪碱E.山莨菪碱6.鉴别木质化细胞壁的试液是A.钌红试液B.氯化锌碘试液C.三氯化铁试液D.α-萘酚试液E.间苯三酚试液和盐酸7.自然铜经煅制醋淬后表面部分生成A.硫化亚铁B.硫化铁C.醋酸铁D.四氧化三铁E.氧化锌8.以下不是来源于豆科植物的是A.地榆B.葛根C.苦参D.山豆根E.黄芪9.不含药材原粉的口服制剂,每克含需氧菌总数不得超过A.100cfuB.200cfuC.500cfuD.1000cfuE.2000cfu10.活血化瘀药的主要药理作用不正确的是A.抗惊厥B.改善血液流变学C.抗血栓D.改善微血流E.改善血流动力学11.白前来源于A.百合科B.萝摩科C.唇形科D.豆科E.伞形科12.经煅淬水飞后,质地纯洁细腻,宜用于眼科及外敷的是A.白矾B.自然铜C.炉甘石D.朱砂E.石膏13.鉴定矿物类药材透明度时,应将矿物磨成的标准厚度是A.0.03cmB.0.03mmC.0.03μmD.0.03nmE.0.03dm14.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进行分类的本草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本草纲目》D.《新修本草》E.《本草拾遗》15.附子中的乌头碱的主要毒性是A.心脏毒性B.肝肾毒性C.黏膜刺激性D.兴奋脊髓,抑制呼吸中枢E.胃肠道反应16.山慈菇苷属于A.醇苷B.酚苷C.硫苷D.酯苷E.氰苷17.加辅料炒不包括A.土炒B.米炒C.酒炒D.蛤粉炒E.滑石粉炒18.炮制后能缓和苦燥之性,增强滋阴降火作用的是A.姜黄柏B.酒黄柏C.蜜黄柏D.盐黄柏E.黄柏炭19.赭石煅淬所用的辅料是A.醋B.酒C.盐水D.黄连水E.米泔水20.一般炮制品的水分含量宜控制在A.5%以下B.7%~l3%C.13%~20%D.20%~25%E.25%~30%21.山药的最佳采收期为A.清明至谷雨B.春、秋二季C.秋末茎叶枯萎时D.冬季茎叶枯萎后E.夏、秋二季22.人参组织中树脂道存在的位置是A.栓内层B.木质部C.皮部D.栓内层与韧皮部E.韧皮部与木质部23.略呈菱状方形或短圆柱形。

2017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真题及答案一、最佳选择题(共40题,每题1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1.表示药物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的味是()A.辛B.苦C.酸D.咸E.甘答案:D【解析】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泻下通便作用2.依据方剂配方原则,下列关于使药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B.消除君臣药烈性C.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D.直接治疗次要兼证E.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答案:A【解析】使药意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

使药的药力小于臣药,用量亦轻。

3.莪术药材的适宜采收期是()A.秋冬季地上部分枯萎后B.春末夏初时节C.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D.花完全盛开时E.花瓣由黄变红时答案:A【解析】莪术【来源】为姜科植物蓬莪术、广西莪术或温郁金的干燥根茎。

根及根茎类:一般在秋、冬两季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此时根或根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

执业药师QQ群:239024740 后续资料更新进群查看,否则无法下载学习。

4.宜用酸水提取,加碱调至碱性后可从水中沉淀析出的成分是()A.香豆素类B.黄酮类C.生物碱类D.蒽醌类E.木脂素类答案:C【解析】利用酸碱性进行分离:对酸性、碱性或两性有机化合物来说,常可通过加入酸、碱以调节溶液的pH,改变分子的存在状态(游离型或解离型),从而改变溶解度而实现分离。

例如,一些生物碱类在用酸性水从药材中提出后,加碱调至碱性即可从水中沉淀析出(酸/碱法)。

5.川乌经炮制,其生物碱类成分结构改变,毒性降低。

所发生的化学反应是()A.氧化反应B.还原反应C.水解反应D.聚合反应E.加成反应答案:C【解析】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等为双酯型生物碱,具麻辣味,毒性极强,是乌头的主要毒性成分。

若将双酯型生物碱在碱水中加热,或将乌头直接浸泡于水中加热,或不加热仅在水中长时间浸泡,都可水解酯基,生成单酯型生物碱或无酯键的醇胺型生物碱。

执业中药师考试重点总结

执业中药师考试重点总结

执业中药师考试重点总结2017执业中药师考试重点总结2017年中药师考试将至,yjbys店铺在此为大家分享中药师考试重点知识点如下,希望对同学们考试有所帮助!第一章中药与方剂(一)历代本草著作1.神农本草经学术价值2.本草经集注3.新修本草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5.本草纲目6.本草纲目拾遗7.中华本草(二)中药性能1.中药性能理论(1)药性理论的内容(2)中药防治疾病的机制2.四气(1)确定四气的主要依据(2)四气与所疗疾病的关系(3)寒凉性所示的效用(4)温热性所示的效用(5)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3.五味(1)确定五味的主要依据(2)五味与所疗疾病的关系(3)辛味、甘味、酸味、苦味、咸味的效用与临床应用(4)气味配合的原则与规律(5)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4.升降浮沉(1)确定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2)升降浮沉与所疗疾病的关系(3)升浮性所示效用(4)沉降性所示效用(5)顺其病位用药(6)逆其病势用药(7)依据气机运行特点用药(8)升降浮沉转化的条件5.归经(1)归经的理论基础(2)归经的确定依据(3)归经的表述方法(4)归经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6.有毒与无毒(1)“毒”的特性(2)确定中药有毒无毒的依据(3)使用有毒中药的注意事项(三)中药功效与主治病证1.功效(1)功效的认定(2)功效的表述(3)功效的分类2.主治病证主治病证的表述3.相互关系(1)功效与主治病证的关系(2)性能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的关系(四)中药的配伍1.配伍目的配伍的目的2.单味药配伍(1)七情配伍的内容(2)七情配伍的应用原则3.中成药配伍(1)功似配伍(2)功异配伍(五)方剂与治法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方剂与治法的关系2.常用的治法“八法”的内容与应用3.方剂的组成(1)组成原则(君臣佐使的内容)(2)组成变化(药味加减、药量加减、剂型更换) 第二章中药材生产与品质(一)中药材的品种与栽培1.品种品种对药材质量的影响2.栽培栽培对药材质量的影响(二)中药材的产地1.产地与药材质量产地对药材质量的影响2.道地药材主要道地药材的产地(三)中药材的釆收1.釆收对药材质量的影响釆收与药材质量的关系2.药材的适宜釆收期适宜釆收期的确定3.各类药材的一般采收原则(1)植物药的釆收原则(2)动物药的釆收原则(3)矿物药的釆收原则4.采收中的注意事项(四)中药材的产1.产地加工的目的目的、具体内容2.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拣、洗、切片、蒸、煮、烫、搓揉、发汗、干燥第三章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一)中药化学成分的分类与性质1.结构类型与理化性质(1)结构类型(2)理化性质与作用2.提取分离与结构鉴定(1)提取分离方法(2)结构鉴定方法3.化学成分与质量标准、药效物质基础(1)化学成分与药效物质基础(2)化学成分在质量控制中的作用(二)生物碱1.生物碱的分类和分布(1)生物碱的分类(2)生物碱在自然界中的分布2.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1)吡啶类、莨菪烷类、异喹啉类、吲哚类和有机胺类生物碱的结构特征(2)生物碱的性状、旋光性、溶解性和碱性(3)生物碱的沉淀反应与显色反应3.含生物碱的常用中药(1)苦参、山豆根、麻黄、黄连、延胡索、防己、洋金花和天仙子中所含主要生物碱的化学结构类型和生物活性(2)川乌中所含主要生物碱的化学结构类型、毒性及其在炮制过程中的变化(3)马钱子、千里光和雷公藤中所含主要生物碱的化学结构类型与毒性(4)上述中药在《中国药典》中的质量控制成分(三)糖和苷1.糖的分类、结构特征和化学反应(1)糖的分类(2)常见单糖和二糖的结构特征(3)糖的氧化反应、羟基反应和羰基反应2.苷的分类和水解反应(1)苷类化合物的分类及结构特征(2)苷的水解反应3.含氰苷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苦杏仁、桃仁和郁李仁的主要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成分(四)醌类化合物1.醌类化合物的分类醌类化合物的分类及基本结构2.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1)醌类化合物的性状、升华性、溶解性和酸碱性(2)醌类化合物的显色反应及其应用3.含醌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大黄、虎杖、何首乌、芦荟、决明子、丹参和紫草中醌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类型及质量控制成分(五)香豆素和木脂素类1.香豆素的结构类型和理化性质(1)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基本母核和结构(2)豆素的性状、溶解性、荧光性、与碱的作用和显色反应(3)呋喃香豆素的光化学毒性2.木脂素的结构类型和理化性质木脂素的结构特点、溶解性和旋光性3.含香豆素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秦皮、前胡、肿节风和补骨脂中的香豆素类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成分4.含木脂素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五味子、厚朴、连翘和细辛中的木脂素类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成分(六)黄酮类1.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类型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2.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黄酮类化合物的性状、溶解性、酸碱性和显色反应3.含黄酮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1)黄芩、葛根、银杏叶、槐花、陈皮、满山红中主要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类型及质量控制成分(2)上述中药在贮存保管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七)萜类和挥发油1.萜类化合物的分类萜的分类2.挥发油的组成和理化性质挥发油的化学组成、性质及化学常数3.含萜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穿心莲、青蒿和龙胆中主要萜类化学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及生物活性4.含挥发油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薄荷、莪术、艾叶和肉桂中主要萜类化学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八)皂苷类1.特点和分类皂苷的分类2.皂苷的理化性质(1)皂苷的性状、溶解性、发泡性和溶血性(2)皂苷的水解反应和显色反应3.含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常用中药人参、三七、甘草、黄芪、合欢皮、商陆和柴胡中主要皂苷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及质量控制成分4.含甾体皂苷类化合物麦冬和知母中主要甾体皂苷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及质量控制成分(九)强心苷1.特点和分类(1)强心苷苷元部分的结构分类及特征(2)强心苷苷元与糖的连接方式2.强心苷的理化性质强心苷的溶解性、显色反应和水解反应3.含强心苷的常用中药(1)香加皮和罗布麻叶中强心苷类成分的化学结构类型及毒性表现(2)上述中药在《中国药典》中的质量控制成分(十)主要动物药化学成分1.含胆汁酸类成分的常用动物药(1)胆汁酸类成分的化学结构特点(2)牛黄和熊胆中主要化学成分的结构类型2.含强心苷元成分的常用动物药蟾酥的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成分3.含其他成分的常用动物药麝香和水蛭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十一)其他成分1.有机酸(1)桂皮酸类衍生物的化学结构特点(2)金银花、当归和丹参中有机酚酸的化学结构及生物活性(3)马兜铃酸的化学结构特点(4)马兜铃的主要化学成分与毒性2.鞣质(1)鞣质的基本结构和分类(2)鞣质的理化性质(3)除去鞣质的主要方法(4)五倍子主要化学成分3.蜕皮激素(1)蜕皮激素的结构特点(2)牛膝的主要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第四章中药炮制与饮片质量1.炮制的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2)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3)增强药物疗效(4)便于调剂和制剂(5)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2.炮制与药物成分(1)炮制对含生物碱类药物成分的影响(2)炮制对含苷类药物成分的影响(3)炮制对含挥发油类药物成分的影响3.炮制常用辅料及作用(1)酒、醋、盐水、姜汁、蜂蜜、油等辅料及作用(2)麦麸、河砂、米、土、滑石粉、蛤粉等辅料及作用4.常用饮片的质量控制(1)净度、片型、色泽、气味的要求(2)检查(3)含量测定(4)限量标准(三)常用饮片炮制方法及作用1.炒法(1)炒黄:牛蒡子、芥子、王不留行、莱菔子、苍耳子的炮制方法与作用(2)炒焦:山楂、栀子的炮制方法与作用(3)炒炭:大蓟、蒲黄、荆芥的炮制方法与作用(4)麸炒:枳壳、苍术的炮制方法与作用(6)土炒:白术、山药的炮制方法与作用(7)砂炒:马钱子、骨碎补、鳖甲、鸡内金的炮制方法与作用(8)滑石粉炒:水蛭的炮制方法与作用(9)蛤粉炒:阿胶的炮制方法与作用2.炙法(1)酒炙:大黄、黄连、当归、蕲蛇、白芍、丹参、川芎的炮制方法与作用(2)醋炙:甘遂、延胡索、乳香、香附、柴胡的炮制方法与作用(3)盐炙:杜仲、黄柏、泽泻、车前子的炮制方法与作用(4)姜炙:厚朴、竹茹的炮制方法与作用(5)蜜炙:黄苗、甘草、麻黄、枇杷叶、马兜铃的炮制方法与作用更多中药师考试。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冲分知识点整理二

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冲分知识点整理二

20XX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冲分知识点整理(二)4. 有利于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化。

通过加工分等,对药材制定等级规格标准,使商品规格标准化,有利于药材的国内外交流与贸易。

5. 有利于包装、运输与贮藏。

经过产地加工,应使药材形状符合商品要求,色泽好,香气散失少,有效成分含量高,水分含量适度,纯净度高,保证药材的质量和用药的安全。

二、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1. 捡、洗将采收的新鲜药材除去泥沙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但具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用水洗,如薄荷、细辛、木香等。

鲜用药材洗后晾干,进行保鲜处理。

2. 切片较大的根及根茎类、坚硬的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药材有的趁鲜切成块、片,以利干燥。

如大黄、鸡血藤、木瓜。

但对具挥发性成分和有效成分易氧化的则不宜切成薄片干燥,如当归、川芎等。

3. 蒸、煮、烫含浆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用一般方法不易干燥,须先经蒸、煮或烫的处理,则易干燥,同时使一些药材中的酶失去活力,不致分解药材的有效成分。

但加热时间的长短不等,视药材的性质而定,如天麻、红参蒸至透心,白芍煮至透心,太子参置沸水中略烫。

有些动物药,如桑螵蛸、五倍子蒸至杀死虫卵或蚜虫。

4.搓揉有些药材在干燥过程中皮、肉易分离而使药材质地松泡,在干燥过程中要时时搓揉,使皮、肉紧贴,达到油润、饱满、柔软或半透明等目的。

如玉竹、党参、三七等。

5. 发汗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促使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小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常将药材堆积放置,使其发热、“回潮”,内部水分向外挥散,这种方法称为“发汗”,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等。

6. 干燥除少数药材,如石斛、鱼腥草、地黄、益母草等,有时要求鲜用外,大多数药材经加工后均应及时干燥。

干燥的目的是除去新鲜药材中大量水分,避免发霉、变色、虫蛀以及有效成分的分解和破坏,保证药材质量,利于贮藏。

中国药典》规定药材产地加工的干燥方法如下:1)烘干、晒干、阴干均可的,用“干燥”表示。

2)不宜用较高温度烘干的,则用“晒干”或“低温干燥” (一般不超过60 °C)表示。

2017执业药师中药学重点掌握

2017执业药师中药学重点掌握

2017执业药师中药学重点掌握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要好好备考哦,希望大家都能取得好的成绩。

执业药师考试栏目为大家提供“2017执业药师中药学重点掌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第一章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大纲要求:熟悉《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中华本草》的作者、成书年代、载药量和学术价值。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品种繁多,仅古籍记载就有3000种以上,发展至今已达12800余种。

中草药药源有植物、动物和矿物,其中以植物药占绝大多数,使用也更普遍,所以古代相沿把药学叫做“本草”学。

这些药物的应用充分反映了中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若干特点,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所以中国人民把它你为“中药”。

而“本草”学也相应地称为“中药学”或“中草药学”。

“中草药学”就是专门介绍各种中药的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几千年来,中草药一直被中国人民用作防治疾病的主要工具,日渐积累了宝贵的用药知识,并形成一整套中药理论体系。

我们介绍几种典型的本草著作:一、《神农本草经》作者:非一人一时之作成书年代:成书于东汉末期(公元二世纪),汉代本草代表作。

本书载药365 种,是汉以前药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

根据各种药物的效果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

学术价值:(1)该书系统总结了汉以前药学成就,简要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配伍法度、服药方法、剂型选择等,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

(2)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3)为本草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本草经集注》作者:陶弘景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代表作,载药达七百三十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将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和有名未用7类。

学术价值:第一次全面系统整理、补充了《神农本草经》,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学的成就。

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学专业知识一》冲分知识点整理(二4.有利于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化。

通过加工分等,对药材制定等级规格标准,使商品规格标准化,有利于药材的国内外交流与贸易。

5.有利于包装、运输与贮藏。

经过产地加工,应使药材形状符合商品要求,色泽好,香气散失少,有效成分含量高,水分含量适度,纯净度高,保证药材的质量和用药的安全。

二、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1.捡、洗将采收的新鲜药材除去泥沙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但具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用水洗,如薄荷、细辛、木香等。

鲜用药材洗后晾干,进行保鲜处理。

2.切片较大的根及根茎类、坚硬的藤木类和肉质的果实类药材有的趁鲜切成块、片,以利干燥。

如大黄、鸡血藤、木瓜。

但对具挥发性成分和有效成分易氧化的则不宜切成薄片干燥,如当归、川芎等。

3.蒸、煮、烫含浆汁、淀粉或糖分多的药材,用一般方法不易干燥,须先经蒸、煮或烫的处理,则易干燥,同时使一些药材中的酶失去活力,不致分解药材的有效成分。

但加热时间的长短不等,视药材的性质而定,如天麻、红参蒸至透心,白芍煮至透心,太子参置沸水中略烫。

有些动物药,如桑螵蛸、五倍子蒸至杀死虫卵或蚜虫。

4.搓揉有些药材在干燥过程中皮、肉易分离而使药材质地松泡,在干燥过程中要时时搓揉,使皮、肉紧贴,达到油润、饱满、柔软或半透明等目的。

如玉竹、党参、三七等。

5.发汗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为了促使变色,增强气味或减小刺激性,有利于干燥,常将药材堆积放置,使其发热、“回潮”,内部水分向外挥散,这种方法称为“发汗”,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等。

6.干燥除少数药材,如石斛、鱼腥草、地黄、益母草等,有时要求鲜用外,大多数药材经加工后均应及时干燥。

干燥的目的是除去新鲜药材中大量水分,避免发霉、变色、虫蛀以及有效成分的分解和破坏,保证药材质量,利于贮藏。

《中国药典》规定药材产地加工的干燥方法如下:(1烘干、晒干、阴干均可的,用“干燥”表示。

(2不宜用较高温度烘干的,则用“晒干”或“低温干燥”(一般不超过60℃表示。

(3烘干、晒干均不适宜的,用“阴干”或“晾干”表示。

(4少数药材需要短时间干燥,则用“曝晒”或“及时干燥”表示。

近年来常使用远红外加热干燥、微波下燥、冷冻干燥等新方法干燥药材。

第五章中药质量标准和鉴定第一节中药的质量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32条规定:“药品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药品标准为国家药品标准”。

国家药品标准为法定的药品标准。

除国家药品标准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颁发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亦为法定药品标准。

另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布的中药材标准,亦为该地区中药鉴定的依据。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组织药典委员会,负责国家药品标准的制定和修订。

中药标准是对中药的品质要求和检验方法所作的技术规定,是中药生产、经营、使用、检验部门遵循的法定依据。

一、国家药品标准国家药品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中国药典》是国家监督管理药品质量的法定技术标准。

它规定了药品的来源、质量要求和检验方法,是全国药品生产、供应、使用和检验等单位都必须遵照执行的法定依据。

《中国药典》一经颁布实施,其同品种的上版标准或其原国家标准即同时停止使用。

为了更好地使用《中国药典》,依法进行中药鉴定,除掌握《中国药典》中正文的内容外,还必须了解凡例等的有关规定。

1.《中国药典》凡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中国药典》的“凡例”是为正确使用《中国药典》进行药品质量检定的基本原则,是对《中国药典》正文、附录及与质量检定有关的共性问题的统一规定。

“凡例”中的有关规定同样具有法定的约束力。

《中国药典》“凡例”对所载药品的正文,名称及编排,项目与要求,动物试验,说明书、包装、标签等加以规定。

“凡例”还明确规定,对本版药典收载的所有品种,均应按规定的方法进行检验,如采用其他方法,应将该方法与规定的方法做比较试验,根据试验结果掌握使用,但在仲裁时仍以本版规定的方法为准。

(1名称及编排:药材和饮片名称包括:中文名、汉语拼音名及拉丁名(其中药材拉丁名排序为属名或属名+种加词在先,药用部位在后。

正文包括来源、性状、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炮制、性味与归经、功能与主治、用法与用量、注意、贮藏等。

(2对照品、对照药材、对照提取物、标准品:系指用于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标准物质。

对照品应按其使用说明书上规定的方法处理后按标示含量使用。

标准品与对照品的建立或变更批号,应与国际对照品、国际标准品或原批号对照品、标准品进行对比,并经过协作标定和一定的工作程序进行技术审定。

对照品、对照药材、对照提取物与标准品均应附有使用说明书,标明批号、用途、使用期限、贮存条件和装量等。

(3精确度:指取样量的准确度和试验精密度。

①试验中供试品与试药等“称重”或“量取”的量,均以阿拉伯数码表示,其精确度可根据数值的有效数位来确定。

如称取“0.1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0.06~0.14g;称取“2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 1.5~2.5g;称取“2.0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1.95~2.05g;称取“2.00g”系指称取重量可为1.995~2.005g。

“精密称定”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称定”系指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百分之一。

“精密量取”系指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国家标准中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度要求;“量取”系指可用量筒或按照量取体积的有效数位选用量具。

取用量为“约”若干时,系指取用量不得超过规定量的±10% 。

②恒重,除另有规定外,系指供试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称重的差异在0.3mg以下的重量;干燥至恒重的第二次及以后各次称重均应在规定条件下继续干燥1小时后进行;炽灼至恒重的第二次称重应在继续炽灼30分钟后进行。

③试验中规定“按干燥品(或无水物、或无溶剂计算”时,除另有规定外,应取未经干燥(或未去水,或未去溶剂的供试品进行试验,并将计算中的取用量按【检查】项下测得的干燥失重(或水分、或溶剂扣除。

④试验中的“空白试验”,系指在不加供试品或以等量溶剂替代供试液的情况下,按同法操作所得的结果;含量测定中的“并将滴定的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系指按供试品所耗滴定液的量(ml与空白试验中所耗滴定液的量(ml之差进行计算。

⑤试验时的温度,未注明者,系指在室温下进行;温度高低对试验结果有显著影响者,除另有规定外,应以25℃±2℃为准。

2.《中国药典》正文中质量标准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中国药典》中每味药材一般的记载格式和规定项目有:(1名称(中文名、汉语拼音、中药拉丁名。

(2基原:原植(动物科名、植(动物名、拉丁学名、药用部位、采收季节、产地加工。

(3性状:形状、大小、表面颜色、质地、断面特征、气、味。

(4鉴别:显微鉴别(组织、粉末、显微化学反应、理化鉴别(一般理化鉴别、薄层色谱。

(5检查:杂质、水分、灰分、毒性成分、重金属及有害元素、二氧化硫残留、农药残留、黄曲霉毒素等。

(6浸出物测定:水溶性浸出物、醇溶性浸出物、醚溶性浸出物等含量指标。

(7含量测定:包括有效成分、毒性成分、指标性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及含量限度(幅度。

(8炮制:净制、切制、炮炙、炮制品。

(9性味与归经:四气五味,有无毒性,归经。

(10功能与主治:用中医辨证施治理论概括功效与临床应用。

(11用法与用量:用法一般指水煎内服,用量指成人一日常用剂量。

(12注意:主要禁忌和副作用。

(13贮藏:对药品贮藏和保管的基本要求。

(二部颁药品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简称《部颁药品标准》,是补充在同时期该版药典中未收载的中药品种或内容,与《中国药典》同属国家标准,也是全国各有关单位必须遵照执行的法定药品标准。

(1中药材部颁标准:由卫生部责成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现更名为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组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药品检验所编写制定。

对《中国药典》没有收载的品种,凡来源清楚、疗效确切、经营使用比较广泛的中药材,本着“一名一物”的原则,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材》(第一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藏药》(第一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蒙药》(分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维吾尔药》(分册等。

(2中成药部颁标准:国家为了加强中成药管理,于1986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对中药成方制剂进行全面调査,对符合部颁标准条件的品种,整理汇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品标准·中药成方制剂》,分20册,共4052种。

(3进口药材部颁标准:我国常用的进口药材约50种,现行版为2014年修订并执行的《儿茶等43种进口药材质量标准》。

二、地方药品标准1.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药材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订的中药材标准,收载的药材多为国家药品标准未收载的品种,而为各省、自治区或直辖市的地区性习惯用药,该地区的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管理部门必须遵照执行,而对其他省区无法定约束力,但可作为参照执行的标准。

其所载品种和内容若与《中国药典》或部颁药品标准有重复或矛盾时,首先应按《中国药典》执行,其次按部颁药品标准执行。

没有药用的法定依据,为进一步研究探讨地区药用的可能性,还可以根据其他有关专著进行鉴定研究。

2.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按药品管理法规定,中药饮片的鉴定必须按照国家药品标准执行,国家药品标准没有规定的需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的炮制规范执行。

第二节中药鉴定的内容和方法中药的鉴定就是依据国家和地方的药品标准等,对中药的真实性、安全性和质量进行鉴定和评价。

一、中药的真实性鉴定中药的真实性鉴定是指根据中药原植物(动物、矿物的形态、药材性状、显微和理化等特征,鉴定其正确的学名和药用部位,并研究其是否符合药品标准的相关规定。

中药真实性鉴定的方法主要包括来源鉴别、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和理化鉴别等。

(一基源鉴定基源鉴别又称来源鉴别,是应用植(动、矿物的分类学知识,对中药的来源进行鉴定研究,确定其正确的学名,以保证中药的品种准确无误。

基源鉴定的内容包括:原植(动物的科名、植(动物名、拉丁学名、药用部位;矿物药的类、族、矿石名或岩石名。

以原植物鉴定为例,其步骤如下。

1.观察植物形态对具有较完整植物体的检品,应注意观察根、茎、叶、花和果实等部位的特征,对花、果、孢子囊、子实体等繁殖器官应特别仔细,并做好记录。

2.核对文献在核对文献时,首先应查考植物分类方面的著作,如《中国植物志》、《中国高等植物图鉴》、《新华本草纲要》、《中国中药资源丛书》及有关的地区性植物志等;其次再査阅有关论述中药品种方面的著作,如《新编中药志》、《中药材品种论述》,必要时,还需进一步查对原始文献,以便正确鉴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