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版)安徽省淮北市2017-2018学年高一元月调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淮北一中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答案
淮北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及分析1、B。
试题分析:本题理解概念含义.B项中“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错误,原文为“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自然、社会、艺术中的事物)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即人们体验到的是审美主体自己的情感。
2、D。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D项,“这种观点不可信”说法错误,属于曲解文意。
从原文“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
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可知,谷鲁斯等人的观点也是可信的。
3.A.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
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
A项,“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植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错,由原文“在移情之际,不但物我两忘、物我同一,而且物我互赠、物我回还”可知,主客体融为一体,既使无情的“青山”有情化,又使“我”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
4、B。
5、①不满于鲁四老爷的守旧陈腐,②“我”不满于鲁镇压抑黑暗的环境,③“我”碰到祥林嫂,被问及灵魂有无的问题,使我不能“安住”。
④“我”的胆怯逃避心理。
(四项全对得5分)。
6、大红的“壽”字和祥林嫂的死状形成鲜明的对照,“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与鲁四老爷大骂新党、大骂祥林嫂是一个“谬种”形成鲜明对照。
(2分)有力地表现了鲁四老爷的言行不一、虚伪、保守和反动。
(2分)表达了作者对鲁四老爷这一类人的嘲讽批判。
(2分)7、D.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
A分别是:这/提宾的标志;B分别是:胜利/尽;C 分别是:兵器/军队;D都是动词“吃”。
8、B.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10月)月考语文答案
淮北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1.A【解析】B、C、D三项中人物行为都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且都属于实践性活动。
2.D【解析】D项“进一步说明‘美的真象’是无法捉摸的”有误,原文列举二人研究思想意在说明他们研究的片面性。
3.A【解析】A项因果关系倒置。
原文为“审美判断不涉及欲念和利害计较,所以有别于一般快感以及功利的和道德的活动,即不是一种实践活动”。
4.参考答案:D【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A项康河的“历史”并没有介绍;B项“平实自然的语言”表述不对,而且文章没有出现拟人和象征;C项与原文“英国人是轻易不开口笑人的”不符。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和主要表现手法。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4选1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ACD项是对作品内容的分析,B项是对作品表现手法的分析。
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参考答案:①内容作用:这两句诗表现了一种现实自由的生活状态,和下文写自己骑车远行的心态是相似的,形成相互映照的关系;②结构作用:过渡,从上文的议论抒情,过渡到下文的记叙描写。
(每点3分)【试题分析】题干问“请简要分析文章第七段开头引用陆游诗句的作用”,这是考查引用诗句的作用,引用陆游的诗句是“传呼快马迎新月,却上轻舆趁晚凉”,这句诗的意思是“命令属下准备快捷的马匹要去迎接刚升上来的弯月,却突然坐上轻便的轿子吹着晚上的风”,表现了诗人闲适自由的心情,作者引用这两句诗表现了一种现实自由的生活状态,和下文写自己骑车远行的心态是相似的,形成相互映照的关系。
淮北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第四次月考语文
纷纷 加入 文化经 典朗诵的行 列 业 园 区 抑或是在街 道社 区 各 C •B 大众创业 万 众创新 活动发展势头迅 猛 无论是在 大学校园还 是在产
"
类创 业 创 新赛 事如火如荼 源 约 约 D 桃花 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按照建成生态环境和谐优 美丄资 集 节 利用 态 乡 制定 了五 年发展建设规划丅
1 9 •A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 的表述
经 济社 会协调 发展 的生
亚壶的 项是 ( 丅 红 楼梦乼丅 文不甚深 言不 甚俗 讲 的是 历 史演 字字写来都是血 十年辛苦不寻常 讲的是世情小说 乻 A •B 丅 丅 聊 斋志 异乼丅 用 传奇法 妖高人 等 刺贪刺虐入 木三 分 讲的是志怪 小说 乻 义小说 仨 国演义乼丅 写鬼写 这 四部小说基本上代表 了中国古代小说 的四种类型 并称 为 明代丅 四 西游记乼丅 而 以志怪 讲的是神魔小说 偔
丕正 的 项是
·
(
·
"
-
现在 的 1 时至 3 时
B •B 六 经 指六部儒家经 典著作
"
论 语乼 i 诗经乼 ( 尚 乻 是指经 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 它们 是
出师表) •s 如 偔 陈情
书乼 ( 礼经乼 t 乐经 乼 乻 周 易乼 C •B 表 即 奏表丅 是古代 臣子呈给帝王 的 种文书 常含表 志 陈情 丄诉说心 曲之 意
溪流澄 碧 让
定程 度 的
囤近 年来 有关部 门采取 了 系列措施强化虚拟广告的监管 使得
滑 竿克 重的广 告得到 了
如 些 管理 机构缺 乏 大数据 思翁
"
.
晡 为蟹 不与相关机构共享信 息资源
2017-2018学年度上期期末高中抽测调研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2017-2018学年度上期期末高中抽测调研高一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1. 答案C 。
A项说法不当。
文章第一节说“演‘技’还是演‘戏’……或许真的应该回到戏曲发生发展的源头,思考一些最基础也最本质的问题。
”这句话是说从源头上思考一些最基础也最本质的问题才能解决演“技”还是演“戏”的问题。
并不是说“了解了戏曲发生发展的源头,演“技”还是演“戏”就不会成为困扰京剧发展的问题。
”B项“不允许抽象和夸张”分析错误。
文章第二节引用王国维的话是说“(中国戏曲)写意允许适度抽象和夸张,……在“意”和“有”难以兼得的时候要借助虚拟,”所以原文是说在“意”和“有”难以兼得的时候借助虚拟可以看出,允许适度抽象和夸张。
D项“一旦没有了‘技’,戏剧就失去了灵魂”分析错误。
原文是“一旦‘技’成了最高理想和唯一追求,戏剧就失去了灵魂。
”“戏”才是戏剧的灵魂。
综上,本题选C项。
2. 答案D 。
D项“指出演员社会地位与文化水平不高才是问题的根源”分析错误。
阅读文章最后一节中“由于文人与艺人、理论家与演员历史上形成并延续至今的微妙关系,中国戏曲的批评与实践长期存在着两套立场、角度和表述方式大不不相同的话语系统,给很多基本问题的阐释带来难度”,这句话阐述了问题的根源应是两套立场、角度和表述方式大不相同的话语系统。
所以选D项。
3. 答案B。
阅读文章第三节中相关文字:““戏”和“技”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在戏剧建构的同时,也建构起了美轮美奂的戏剧表演技法,这是中国戏曲无与伦比的艺术特性。
”可知:“中国戏曲无与伦比的艺术特性”是“戏”和“技”不断发展变化,建构起来的美轮美奂的戏剧表演技法”,而不是B项中所说的“人们的审美感受、审美观念影响并促进“技”的审美个性和发展轨迹。
”所以B项说法错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2分)4.C. 全部运用正面描写的方法错。
5.(1)有良心,有人性。
从他满意狼鱼给的钱少时,他就在自己的额头上划出个红红的“一”字,可以看出他有良心有人性,并非冷酷无情,心狠手辣的土匪。
安徽省濉溪县临涣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word版】.doc
临涣中学2017-2018年度高一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当全国人民都在纪念抗日英雄的时候,现实生活中却有一种不良的文化现象屡屡发生,这就是英雄叙事的扭曲问题。
比如,大量抗战“雷剧”“神剧”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微博、微信、微视频、客户端为代表的“三微一端”全面渗透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一些错误的英雄叙事借助新媒介,传播范围更广,受众更多,产生了更加恶劣的影响。
比如,近年来互联网上出现了不少诋毁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的各种扭曲的“英雄叙事”。
媒体把这类叙事的“主体”命名为“凿船党”,并表达了对他们的警惕:“他们每天寻寻觅觅,看见正面的东西就上去凿几下子,而且每每有所斩获,用着放大镜在英雄身上发现了一些瑕疵,他们便极力将其放大。
慢慢地,一些英雄的形象开始坍塌。
”与此同时,一些抗战题材影视剧不顾历史本真,肆意将爱情、悬疑、性感、时尚等元素塞进来,这种做法是对英雄形象的亵渎,以至连普通观众对“手撕鬼子”之类不靠谱的剧情都忍无可忍。
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这些影视剧经由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媒介渠道得以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开来。
伴随着上述种种媒介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濡染,这种不着边际的“英雄叙事”对成千上万的普通观众——尤其是对年轻人贻害不小。
抹黑恶搞英雄形象,导致英雄形象扭曲,既伤害了人们的历史记忆和身份认同,也恶劣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
这种错误的英雄叙事,既具有明显的隐喻性特征——它隐喻了当下有些人存在着虚无化的价值取向和戏谑化的政治取向,也具有另一种特征——扭曲的生活化叙事:传统的英雄叙事在本质上是传奇性的叙事,近年来由传奇性叙事向生活化叙事的转变中,有人刻意对英雄人物进行解构甚至污蔑。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答案
淮北一中高一下第一次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D“他在变法维新时的战友谭嗣同深受影响”的表述在文中没有依据。
2.C依据原文第四段,孟子的“天下情怀”既关乎道德,也关乎政治;“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实在是振聋发聩。
C项将二者杂糅,故错。
3.C“作者虽然认为古人不应把‘普天之下’几乎等同于‘四海之内’”理解有误,作者在文中只是客观陈述“限于历史条件”而产生的古人认知,并没有“不应”这样的感情倾向。
4.B【解析】“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极度痛恨”是过度解读了,主要体现了老人渴望幸福生活的内心状态。
5.①反映了嘈杂、晦暗的现实生活环境,和老人单调、麻木的生活状态。
②反衬出铁圈给老人精神和生活带来的变化,他有了自己的快乐憧憬。
③与下文老人滚铁圈时的环境描写构成鲜明对比,进而突出主题。
(每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三点5分)6.①主题思想:铁圈是老人快乐梦想的象征。
是童年的幸福,是亲情的温暖,是富贵的愉悦。
②情节结构:铁圈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看玩铁圈——想玩铁圈——捡旧铁圈——自玩铁圈。
③人物塑造:铁圈是构成老人行为心理变化的手段,激起了长期生活在单调、麻木状态下的老人的内心追求,完成了追寻梦想的过程。
(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7.B8.B【解析】B项弱冠指男子十八岁错误。
《礼记·曲礼上》中说“(男子)二十曰弱冠”。
9.A【解析】A项说令狐楚提拔他为秘书省校书郎,于文无据。
10.(1)当时令狐楚已经死了,他儿子令狐绹为员外郎,因为李商隐背恩负义,更加嫌恶他品行不端。
(“卒”“以”“无行”各1分,整体大意2分。
)(2)第二年,令狐做宰相,李商隐多次写信陈说内心苦衷,令狐不理睬他。
(“明年”“陈”“省”各1分,整体大意2分。
)参考译文:李商隐,字义山,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曾祖李叔恒,十九岁中进士第,官位终于安阳(今属河南)县令。
祖父李捕,官位终于邢州(今河北邢台)事参军。
父亲李嗣。
李商隐自幼便能写文章。
淮北一中2018级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
淮北一中2018级高一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参考答案1.D 2.D 3.C4.(4分)A B5.(4分)主要运用了拟人(或想象)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使用徽墨书写时鲜活灵动的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
6.(5分)喜爱徽墨,而徽墨式微,制墨技艺几近失传。
墨,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警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
7.(5分)虹关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虹关是徽墨的产地,徽墨也成就了虹关。
虹关引发了作者的乡愁。
增添了寻墨历程的情趣,丰富了主题。
(答对3点即可)8.D(让:推辞、退让。
)9.D.(①表现秦王残暴及其后果。
②是鞠武向太子推荐田光。
③表现太子迎接田光时礼贤下士的情形。
④虽是太子对田光所言,但表现太子尚有猜疑的心理。
⑤是太子对荆轲所言,希望听到荆轲对救燕国的意见,表现太子对荆轲的尊重。
⑥中“顿首”、“固请”都表现了太子的“下士”,即对荆轲的看重。
)10. B(原文为“太傅谏太子急遣……”;也不是“借匈奴之手杀掉樊将军”,而是将樊将军送到匈奴后可以消除秦国进攻燕国的借口。
)11.B(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首先通读画波浪线部分,了解大意。
然后根据标志词、词语的语法关系和对语意的理解,初步排除错误选项。
)12. A(进士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其中一甲三人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13. C(“让张忠、许泰对他更加佩服”错,应为“让张忠、许泰更加懊丧”。
)14.(1)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
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又反过来损害它,这是不合乎人道的。
(微、因、敝、仁各1分,大意1分)(2)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除去了,将军是不是有这个想法呢?(然则、见、凌、岂各1分,大意1分)15.D16.写“巫山云雨”,用意有三:一是与后面的神女相联系;二是衬托出“西江石壁”之高,连天上的云雨也被阻截住了;三是衬托出人民的气魄和力量的伟大,敢挡出“神女”的行路,因为传说中的“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可见诗人对神话传说的运用之妙。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2017--2018学年第二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D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安徽省淮北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试卷第1页,总9页 绝密★启用前 安徽省淮北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试卷副标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 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 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廖廓 殴打 人世沧桑 忠心耿耿 B .编辑 笙萧 娓娓动听 泪下沾巾 C .云霄 落寞 莫名其妙 自惭形秽 D .杀戮 怯懦 责无旁代 甘败下风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 .登上黄山,同学们眼界大开,他们一会儿俯瞰脚下的云雾松柏,一会儿举目仰望远处的落日归鸟,指点江山....,心潮澎湃。
B .我们要采取科学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儒家学说进行挖掘整理,取其精华,剔其糟粕,既不抱残守旧照搬照抄,也不数典忘祖....全盘否定。
C .旅居国外已30年的黄老先生思念故土,思念亲人,最近,他写信给老家的政府部门,表达他安土..重迁..的愿望。
D .人体炸弹或许威力不大,但以牺牲肉体为代价的做法却极其残忍,就恐怖手段而言,恐怕无出其右....了。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这家羽毛球馆设施齐全,可以为羽毛球爱好者提供不同档次的球拍、羽毛球、球鞋、球衣等羽毛球器材。
B .学校宿舍、教学楼等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
试卷第2页,总9页 C .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D .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第II 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 卷的文字说明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秋日的夜晚,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在草地上观察星星。
他仰望星空,不料前面有一个深坑,一脚踏空,掉了下去。
水虽然仅没及胸部,离地面却有二三米,上不去,只好高呼救命。
一个路人将他救出。
他对那人说:“明天会下雨!”那人笑着摇头走了,并将泰勒斯的预言当做笑话讲给别人听。
第二天,果真下了雨,人们对他在气象学方面的知识如此丰富赞叹不已,有人却不以为然,说泰勒斯知道天上的事情,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
两千年后,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听到这个故事,想了想,说了一句名言:“只有那些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才不会掉进坑里。
”要求:(1)自选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答案】仰望星空,何惧落坑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在仰望星空观察星象时,不料掉进水坑,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懊丧,而是他对救起他的路人说:“明天会下雨!”第二天果然下了雨。
有人会说泰勒斯“只知道天上的东西却看不见脚下的东西”。
然而,人活一世,若要永不“落坑”,只得做德国大哲学家黑格尔说的那种“永远躺在坑里从不仰望高空的人”,然而这种人只能庸庸碌碌、畏畏缩缩、行尸走肉般地苟且偷生,于己、于人、于社会又有何益?社会呼唤那些仰望星空的人!安史之乱后的中唐,萎靡之风拂过统治者的殿堂,朝野上下死气沉沉。
刘禹锡与柳宗元这对仰望大唐高空的挚友,无比响亮地喊出了“关注民生”、“增强国力”的改革口号。
这一呐喊石破天惊,招来保守派的群起攻之。
壮志未酬的他们跌落“深坑”,等待他们的是十数年的贬谪之途。
远离长安的赤子却依然在“艰难苦恨繁霜鬓”中,微笑着望那数条未被废止的改革政策下欢腾的百姓。
梦得与子厚没有如那些卑躬屈膝者安稳地蜷缩在“坑里”,他们凝神仰望,不改高傲的神情、挺拔的姿态,为了天下黎民苍生何惧落坑!风雨飘摇,是近代中国的写照;暗无天日,万马齐喑是百姓惯于臣服的现实。
这沉默而阴霾的世界里,却有人不愿做“深坑”里不声不响的陈尸,于无声处听惊雷!他仰望乌云滚滚的高空,喊出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呐喊”!风雨如磐的故园里,他坚毅的神情照亮锐利的笔锋,饱蘸悲怆的字句里,有他忍痛揭疤的“彷徨”。
安徽淮北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下册
安徽淮北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一下册淮北一中高一下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流传极广。
此语溯源于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的“正始”条,其本意是指整个社会出现道德沉沦,即使普通民众都应当奋起救赎。
顾炎武区分了两种情形:亡国和亡天下。
他认为前者不过是改朝换代,后者则是如孟子所说,仁义之途被堵塞,社会沦落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的境况。
文中以嵇康之子嵇绍为例,表面上批判的是魏晋人清谈亡天下,实际上是以史为鉴,反映出对当时知识界空谈误国又屈膝事清的愤懑。
1915年,梁启超有感于民国政府与日本签订不平等条约的屈辱,写下《痛定罪言》一文,旨在唤醒人们在指责政府无能的同时也当作深入的自我检讨。
文章题目表明不仅是痛定思痛,而且是在自我反省。
他认为欲雪国耻,关键在于“我辈之自新”:“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
”显然,梁启超对顾炎武的观点作了创造性地发挥,由于概括精炼且赋予新的内涵而得到广泛传播。
不同于顾炎武,梁启超这里所讲的“天下”实指国家,“兴亡”也是指国家的振兴与危倾;“匹夫”主要指习惯称为“士大夫”的知识界;“责任”是通过政治上的社会改良以救亡图存,包括整军、理财、劝工、兴学和议政等。
他在变法维新时的战友谭嗣同当是从己做起、责任不诿他人的典型。
形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于《周易》《大学》《中庸》等典籍,不过以孟子之学最为集中。
顾、梁二人在论述自己的观点时都尊崇孟子的思想并直接援引孟子的言论,这绝非巧合。
究其原因,主要为四个方面。
首先是天下情怀。
孟子认为任何个体既然居天下之广居,就应该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既关乎道德,也关乎政治。
其次是民本思想。
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观点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实在是振聋发聩。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不分版本
安徽省淮北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不分版本淮北一中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文阅读〔此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彻底解决了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心与物这些对立面的统一。
自然中所含的人性的本质只有对于社会的人才存在;因为在社会里,自然对于人才作为人和人的联系纽带而存在——他为旁人而存在,旁人也为他而存在,——这是人类世界的生活要素〔注:“要素〞,即“根本原那么〞。
〕。
只有这样,自然才作为人自己的人性的存在的根底而存在。
只有这样,对人原是自然的存在才变成他的人性的存在,自然对于他就成了人。
从此可见,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辩证统一含有两点互相因依的要义:人之中有自然,自然之中也有人。
人得到充分开展要靠自然得到充分开展,自然得到充分开展也要靠人得到充分开展。
自然是人的肉体食粮和精神食粮的来源,是人的生产劳动的根底和手段。
在这过程中,自然日益受到人的改造,就日益丰富化,就成了“人化的自然〞;人发挥了他的本质力量,就是肯定了他自己,他的本质力量就在改造的自然中“对象化〞了,因而也日益加强和提高了。
马克思却不仅揭示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而且替共产主义奠定了一个稳实的哲学根底,实际上也替美学和艺术奠定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根底。
我们不妨细心研究一下马克思的原话:通过实践来创造一个对象世界,即对有机自然界进行加工改造,就证实了人是一种存在。
动物只制造它自己及其后代直接需要的东西,它们只片面地生产,而人却全面地生产;动物只有在肉体直接需要的支配之下才生产,而人却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也生产,而且只有在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时,人才真正地生产;动物只生产动物,而人却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联系到它的肉体,而人却自由地对待他的产品。
动物只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标准和需要去制造,而人却知道怎样按照每个物种的标准来生产,而且知道怎样到处把本身固有的标准运用到对象上来制造,因此,人还按照美的规律来制造。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中学高一语文元月调考试题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元月调考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的大学者,他的《人间词话》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极有价值的著作。
《人间词话》虽是词论,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逸出词的范围,而具有普遍性的诗歌美学意义。
尤其是王氏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更是中国古典诗学中意境思想之集大成者。
王国维吸收、学习了德国西方的哲学、美学思想,尤其是深受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并把它与中国古典诗学传统结合起来,使之中国化,“境界”说便是这样的产物。
“境界”(也可称之为“意境”)是在内心和外物相契合的基础上,诗人以敏锐的艺术感觉捕捉,并用富有表现力的文学语言描绘出来的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自然、人生画面。
它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理想和现实的统一。
“境界”(意境)作为一个诗学范畴,并非从叔本华美学中来的,也并非王国维的首创,而是中国古代文学鉴赏与批评中早已有之的。
在诗学范围中,金圣叹批评杜诗,偶尔用过这个概念。
叶燮和刘熙载也都在其诗学论著中使用过它,但都较为零散,且并未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
王国维之所以堪称“境界”说的“集大成者”,在于他将“境界”从诗的功能论上升到诗的本体论,同时又予以系统的理论构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开篇即称:“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不惟是词,这也是王国维对诗的根本看法。
他认为自己“拈出”的“境界”,比严羽的“兴趣”和王士祯的“神韵”更能说明诗的本体。
“境界”并非仅指景物画面,同时也指诗人的“真感情”。
在“境界”说中,王国维反复论述了“心中之境界”,使诗歌创作鉴赏不只停留在状物写景。
他说:“境界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特地指出了“境界”也包括“真感情”这个方面的内涵。
何者为“有境界”?何者为“无境界”?在王氏诗学中,“不隔”与“隔”是关键的分野。
安徽省淮北市20172018学年度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含解析) (1)
2017-2018年度淮北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影响中国的三重文化春秋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混乱局面,各诸侯国被浓重的危机感所笼罩,各自都想方设法解除内忧外患,获得竞争优势。
那些执政卿大夫们也提出各种思想主张,其中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主要有三家:鲁国孔子的儒家思想、齐国管仲的法家思想和楚国老子的道家思想。
春秋时期的主导文化是一种政治文化,其基本框架继承了殷商西周的礼乐文化。
“礼易僵化,乐以辅之”,目标是把行礼者带入审美境界。
对这种政治文化继承最全面和最深入的是孔子。
西周时“礼不下庶人”,孔子扩大了礼的范围,主张对所有人都“齐之以礼”。
礼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为了维护井然的社会秩序。
孔子不仅仅把礼理解为一种礼仪,而且更看中礼仪背后的道德之心。
有了伦理感和道德心,礼才真正获得了依托。
于是,孔子又为礼找到了人性根据,那就是仁。
“仁者,爱人”,这种爱起于“亲亲”之爱,推而广之,终于“泛爱众”,实际上就是“仁政”。
从文化渊源上看,孔子思想核心似乎是礼,因为“仁”是后续的,是补充的,是为了让礼深深扎根于人性深处,以充分证明它的合法性。
而正是由于“仁”的出现,以及“仁”所具有的某种挣脱外界束缚的独立性,使得孔子所倡导的政治文化带上了鲜明的理想化色彩。
真正更具实用主义色彩的政治文化是齐国名相管仲创造的。
管仲的思想比较复杂:他讲究德的重要性,认为“礼义廉耻”为国之四维;他有民本思想,认为“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他讲究礼,在用人上尊贤授德、察能授官,这是类似于仁政的一面。
但是,他还显露了强势的一面,执“法”的严厉。
管仲是礼法并举,德法并用。
他打破血缘亲情对执法的困扰,讲究律法面前无分贵贱。
对管仲来说,仁政不过是增强实力的手段,真正要做的是把齐国的王权延伸到国外,实现“霸道”。
另外的执政卿大夫则看到了争权谋利、勾心斗角背后的虚无,从而采取了逃避策略,这个人就是老子。
安徽省淮北市2017_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安徽省淮北市2017-2018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千古功罪话甲烷甲烷,化学式为CH4,是最简单的有机物。
标准状态下的甲烷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甲烷由于其高度可燃性,通常是作为燃料(天然气及沼气等的主要成分)为我们日常生活所用。
并且甲烷也可作为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氢气、一氧化碳、乙炔及甲醛等的制造。
说到人类对于甲烷最早的发现,那自然不能不提我国西周时期成书的《易经》。
该书在谈到一些自然界发生的现象时就说:“象曰:泽中有火。
’”这里的“泽”就是沼泽。
而“火井”则是我国古代人们给天然气井的形象命名。
不过由于技术与认识的局限,古代的中国人并没有将甲烷与天然气区分开来。
直到1790年,英国医生奥斯汀研究发现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从而确定甲烷是碳和氢的化合物。
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通过一代代化学家不懈的努力,人类对于甲烷的认识逐渐清晰。
1874年,范霍夫提出了甲烷的四面体假说:即甲烷分子中,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连接氢原子的四个键伸向四面体的四个顶点。
在此之后,随着化学键概念以及量子化学的先后诞生,人类对于甲烷分子构型的理论解释才日渐完善。
前面已经提到,甲烷是天然气的最主要成分,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使用。
然而,甲烷对于人类的重要性绝不仅是燃料二字可以囊括的。
也许为许多人所不知的是,甲烷也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并且是使人类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第二大温室气体。
根据相关机构的研究,以单位分子数而言,甲烷的温室效应要比二氧化碳大上25倍。
而最新的计算方式甚至得出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强72倍。
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大环境下,当你知道了甲烷的这一属性后,是否对这一小小的气体也陡增了一丝丝复杂的情感呢?甲烷从何而来呢?甲烷的产生,除了来自大自然,如海洋、永冻层和一些湿地外,人类的活动是其最大的来源。
安徽省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 学年高一下学期阜铜联考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
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
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
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交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
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
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
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人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自己就不写诗了。
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
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
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到晚唐大概就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b5E2RGbCAP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
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
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
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
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P^anqFDPw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
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
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
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
(精品word版)2017年安徽省淮北市第一次模拟试卷语文
2017年安徽省淮北市第一次模拟试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地域文化散文地域文化散文是指作者从地域文化视角创作的散文。
一个散文作家生活在特定地域,必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所受的特定地域文化的熏染、体验、感受和领悟潜存心中,当他创作散文时,他的主体意识就自然落脚于特定地域文化的根基上,把特定地域的文化结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信仰习惯、价值观念等贯注其中并恰切地展示出来。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精神文明的产物和动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
”鲁迅先生说:“现在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注意。
”散文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或地域文化风情,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描写对象;一是来自作家。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
”从描写对象来说,包括特殊地域的环境、人物、风格、方言、行为、文化传统等。
比如环境,在美学家丹纳看来它与种族、时代并列为文学三要素之一。
他认为自然的地域环境是通过对人的影响而影响文学艺术的。
他在《艺术哲学》中明确提出:“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而这正好直接关乎创作主体文化心理的形成。
地域文化因素作为人物活动的外部环境进入散文作品,大体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部分。
在散文中,它们主要展示为一种独特的、气韵生动的人物画面与场景画面,给人以直观之感,或勾画出一种情调,一种氛围,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增强逼真的审美效应。
当然,体现于散文作品中的地域文化特色,无论是环境,还是人物以及其他因素,都是经过作家体验、选择、加工、提炼的结果。
地域风情永远与人的生命存在着交织现象。
因此,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地域文化知识积累,以及他对不同地域文化传统和特色的敏锐感受力、理解力等就成为最关键的了。
作家本人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首先来自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长地,来自他的故乡、故园。
那里的自然风物、乡俗民情、历史遗迹、文化传统等,给他以熏陶、感染,遂形成他最基本的地域文化心理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年级上学期第四次阶段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的大学者,他的《人间词话》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极有价值的著作。
《人间词话》虽是词论,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逸出词的范围,而具有普遍性的诗歌美学意义。
尤其是王氏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更是中国古典诗学中意境思想之集大成者。
王国维吸收、学习了德国西方的哲学、美学思想,尤其是深受叔本华和尼采哲学思想的影响,并把它与中国古典诗学传统结合起来,使之中国化,“境界”说便是这样的产物。
“境界”(也可称之为“意境”)是在内心和外物相契合的基础上,诗人以敏锐的艺术感觉捕捉,并用富有表现力的文学语言描绘出来的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自然、人生画面。
它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理想和现实的统一。
“境界”(意境)作为一个诗学范畴,并非从叔本华美学中来的,也并非王国维的首创,而是中国古代文学鉴赏与批评中早已有之的。
在诗学范围中,金圣叹批评杜诗,偶尔用过这个概念。
叶燮和刘熙载也都在其诗学论著中使用过它,但都较为零散,且并未进行系统的理论阐释。
王国维之所以堪称“境界”说的“集大成者”,在于他将“境界”从诗的功能论上升到诗的本体论,同时又予以系统的理论构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开篇即称:“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不惟是词,这也是王国维对诗的根本看法。
他认为自己“拈出”的“境界”,比严羽的“兴趣”和王士祯的“神韵”更能说明诗的本体。
“境界”并非仅指景物画面,同时也指诗人的“真感情”。
在“境界”说中,王国维反复论述了“心中之境界”,使诗歌创作鉴赏不只停留在状物写景。
他说:“境界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特地指出了“境界”也包括“真感情”这个方面的内涵。
何者为“有境界”?何者为“无境界”?在王氏诗学中,“不隔”与“隔”是关键的分野。
在他看来,诗词“不隔”,方可称为“有境界”。
王国维说:“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不隔,延年则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称隔矣。
‘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两句,妙处唯在不隔。
”在王氏看来,自然天成者“不隔”,而镂金错采者为“隔”。
“不隔”的作品,还应是“语语都在目前”,意象鲜明生动。
所谓“有境界”的诗词佳作,便应是“不隔”的。
王国维的诗学,当然还有很丰富的内容。
但最突出的便是“境界”说,这里只阐释了其中最主要的内涵,大致可以看出其在中国诗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及其近代美学性质了。
(摘编自汪涌豪、骆玉明《中国诗学·第一卷》)1.下列对“境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境界”是产生于诗人内心和外物相契合基础上的,带有感染力和表现力的自然、人生画面,它是诗人主观理想和客观现实的和谐统一。
B.“境界”这一概念,并不是王国维首创的,也不来源于西方哲学,而是来源于中国古代文学鉴赏与批评中,只是历史上的论著使用得比较零散。
C. 王国维提出的“境界”说,是其吸收借鉴了叔本华和尼采的哲学思想,并使之与中国本土古典诗学传统结合后的产物。
D.“境界”不仅是词范畴的理论,也是诗范畴的理论。
有无“境界”是王国维评判一首诗词品格高低的标准。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王国维对意境思想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将历史上散见的“境界”理论加以系统的整理建构,并使之上升到本体论的高度。
B.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尤其是他提出的“境界”说,可以称为中国古典诗学理论的集大成者。
C.王国维认为诗词创作与鉴赏不能仅仅停留在状物写景上,还应写出诗人“心中之境界”,要在自然景物中融入诗人的喜怒哀乐。
D.王国维认为诗词“不隔”不仅指诗人创作自然天成,不会刻意雕琢文词,还指创造的意象要鲜明生动、宛在眼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王国维的诗词理论中,倘若诗词“隔”便不会产生“有境界”的佳作,而只要做到“不隔”诗词便能自然天成,进而成为“有境界”的佳作。
B.之所以说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的大学者,是因为他在对中国古代诗学文化整理加工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了西方哲学和美学思想,提出了系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学理论。
C.在王国维心中,苏轼、陶渊明、谢灵运的诗词大多“不隔”,且“有境界”,所以其品格普遍要比颜延之、黄庭坚的来得高些。
D.除了系统地阐释了“境界”说,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诗学价值还有很多内容,由此可以看出王国维在中国诗学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其诗学理论的影响十分巨大。
二、古诗文阅读(33分)(一)、文言文阅读(16分)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
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
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
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
”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
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
”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
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
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
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
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
”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
请生之。
”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国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有改动)4.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B.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C.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D.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5.下列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齐桓公回国坐稳君位后,随即任命鲍叔牙为太宰辅佐自己。
鲍叔牙却历数自己的不足加以推辞,同时极力举荐管仲。
B.鲍叔牙举荐管仲的过程中,历数管仲在得民心、理国家、讲忠信、制礼法和治军队等五方面的才能,桓公未被说服。
C.齐桓公对管仲辅助公子纠且曾用箭射杀自己一事耿耿于怀,鲍叔牙以各为其主的理由,成功说服了齐桓公捐弃前嫌。
D.施伯一眼便看穿齐桓公想把管仲带回国的真正目的,认为这将更会严重威胁到鲁国,因而他一再坚持就地处死管仲。
6.将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夫为其君动也。
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
(5分)(2)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齐使受之而退。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琅玡溪¹[宋]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 游客渡溪横古槎²。
不知溪源来远近, 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1、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
琅玡溪在滁州琅玡山。
2、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7.这首诗围绕溪水描绘了哪几幅画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5分)8.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句1分,共6分。
)(1)《诗经》中有两句写姑娘思念情人的诗,曹操在《短歌行》中借它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望。
这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
(2)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举出了两种不同生活方式:一是“静者”,或取诸怀抱,;二是“躁者”,或因寄所托,。
(3)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小丑的眼泪约•马-齐默尔(奥地利)圣诞夜的前一天上演的马戏开演了。
这对孩子们来说是最引人入胜的。
他们满心喜悦地坐在巨大的帐篷里。
当黑色的矮马跳舞时,他们欣喜若狂;当雄狮怒吼时,他们毛骨悚然;当穿着白色紧身衣的漂亮女郎在半空中荡秋千时,他们惊恐得大叫。
啊,小丑出场了!他刚在跑马道上跌跌绊绊地出现,孩子们就欢快地扯开他们的嗓门尖叫起来。
孩子们大笑着,帐篷在他们的笑声中颤抖。
他们笑得那么厉害,以至眼泪蒙住了视线。
这个小丑可真了不起!他的滑稽表演是那样扣人心弦。
这个小丑根本不说话。
他用不着说话就妙趣横生。
他在孩子们面前表演他们想看的哑剧。
他一会儿装小猪,一会儿装鳄鱼,一会儿装跳舞的熊。
装兔子的时候,他简直滑稽透了。
突然,这个年迈的小丑紧张起来。
他发现一个头上扎着红蝴蝶结的小姑娘。
小姑娘和她的父母坐在跑马道的第一排。
她是一个长着聪明俊秀的面庞的漂亮姑娘。
坐在她身旁的父亲在笑,母亲也在笑,只有这个扎着红蝴蝶结的小姑娘不笑。
只有她一人不笑。
于是他又专为这个坐在第一排的小姑娘卖力地表演起来。
年迈的小丑从来没有表演得如此精彩。
然而,无济于事。
那姑娘仍然毫无笑意。
她瞪着滚圆而呆滞的眼睛看着小丑,连嘴角都没有动一下。
年迈的小丑正突然感到一阵不知所措的悲戚和束手无策的恐惧。
他真想中断表演。
他觉得,如果坐在第一排的那个小姑娘还是那样瞪着他,他就无法再继续表演了。
于是他走到小姑娘面前,有礼貌地问:“告诉我,你不喜欢我的表演吗?”小姑娘友好地回答:“不,我很喜欢。
”“那么,”小丑问,“你为什么不笑呢?”“请您原谅,”她回答,“因为我看不见你。
我是瞎子。
”当时,整个帐篷里就像死一般的寂静。
母亲解释道:“爱丽卡从来没有看过马戏!我们给她讲了不少关于马戏表演的情况。
所以这一次她无论如何要来。
她想知道马戏究竟是怎么回事!”小丑郑重地问:“爱丽卡,你现在知道马戏是怎么回事了吗?”“是的,”爱丽卡高兴地回答,“我当然已经都知道了。
爸爸和妈妈给我解释了这里的一切。
我听到了狮子的怒吼和小马的嘶鸣。
只有一件事还不清楚。
”“为什么大家对你发笑?”“那么好吧。
如果你的父母方便的话,明天下午我到你家里去。
”“到我家里?”爱丽卡激动地问。
“是的。
我将表演给你看,同意吗?”当夜大雪纷飞,第二天仍然下个不停。
他准时到达。
她握着他的手,激动地结结巴巴地说:“真……真……真太好了。
您真的来了!”“当然,我答应过的。
”小丑说。
他牵着爱丽卡的手,把爱丽卡安顿在圣诞树前的沙发上,自己在她的面前跪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