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总结提升(一) 中外古代史
(统考版 专题版)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板块总结1
板块总结启智慧融会贯通与中外关联坚持唯物史观,聚焦家国情怀一、关注历史重要节点·把握时代主要特征(一)时代的呼唤——春秋战国时期1.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动荡”(1)诸侯争霸的原因①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井田制瓦解导致分封制的崩溃。
②直接原因:国人暴动后周王室衰微,无法节制诸侯。
(2)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2.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1)王权体制面临的挑战①“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随着地方诸侯势力的逐渐强大,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西周时期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至此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②诸侯国内部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中卿大夫强宗的崛起和国君公室的衰微,出现“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和“鲁三桓执政”。
春秋初期“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此时再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
(2)变法运动的兴起从春秋后期开始,晋、齐等国为了谋求在相互战争中取得胜利,纷纷进行经济和政治改革。
各国的变法虽然在方式、程度、成效等方面各有差异,但其实质是一致的,就是进一步调整国家政治的格局,强化国家专政机器的职能,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创新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具有典型意义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3)剧烈变化的政治体制①从世卿制到任官制春秋初年,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世卿制,后来慢慢扩展为推荐制,到春秋末年,选官与任官之风大开并渐成制度。
具体表现是“贵”的没落和“贤”的升起,新的官职虽然大多数仍由氏族贵族的后裔担任,但不再凭借世袭贵族身份上台,而是以才能受到国君的任用,职官的待遇也由封土赐田转变为俸禄。
②中央集权的官僚结构战国时期,各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运动,剥夺了旧贵族的特权,建立了一整套官僚制度,开创了中国政治制度的新局面。
国王以下建立了以丞相和将军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
又进行了一些配套制度的建设,包括俸禄、官吏选拔、年终考绩的“上计”制度的确立等。
直通高考之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专题一 中国古代史(精练)
2020直通高考——历史二轮大通史复习精练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解析版)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1.《中国史纲》记载:“在一个王室的属下,有宝塔式的几级封君,每一个封君虽然对于上级称臣,事实上是一个小区域的世袭政长而兼地主。
”材料反映的是A.分封制B.城邦制C.郡国并行制D.中央集权制【答案】A【解析】解读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一个王室”、"宝塔式的几级封君”、"一个地域的世袭统治者",这指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
材料中的“封建”是封邦建国的意思,故A正确;中国古代没有经历过城邦制,故B不正确;郡国并行制是汉初的地方行政制度,与材料所述不符,故C不正确;中央集权是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与材料无关,故D不正确。
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符合题意;B在材料中无体现;“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C、D。
故选A。
3.《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
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
”上述材料反映西周社会结构的基本特点是A.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B.嫡长子拥有继承权C.严格的等级关系D.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答案】C【解析】据材料“人有十等……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周严格的社会等级秩序,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西周垄断神权强化王权,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嫡长子拥有继承特权的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紧密结合的特点,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人教通史版,通用)古代篇 专题总结提升一(26张PPT)
西方
资本主义 经济占主导 地 位,具有极 大的开放性
进行资 产阶级革 命,资本 主义制度 建立
பைடு நூலகம்
文艺复兴、宗 教改革、启蒙运 动解放了人们的 思想,推动资本 主义的发展
殖民扩 张,加速 资本原始 积累
近代自然科 学产生和发展
返回目录
中外链接拓展
【深化点拨】 1.中国古代君主专制政体与希腊民主政体的比较 (1)两种政体的不同点 ①秦朝以来就形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古希 腊很早就形成了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体。 ②古希腊城邦国家,执政官是选举产生的,权力受到 元老院等机构制约;中国古代,大臣和各级官吏都由最高 统治者任免,皇帝权力至高无上,唯我独尊。
返回目录
史观史研解读
(2)抓住文明史观下古今中外的历史特征。文明史观 下的文明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政治文明,也包括物质文明 和精神文明,因而不同国家、地区具有不同的文明特征, 决定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特点。
返回目录
史观史研解读
“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渔猎采集、农耕文明(新 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 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其划分标准是生产力。纵向的农耕 文明和工业文明同样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和精神文明。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 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 若干系统。
【思维升华】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一定的社会政治体制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在 土地国有制下,实行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的制度;在封 建土地私有制下,为维护封建地主经济和小农经济,故要 建立强有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返回目录
史观史研解读 文明史观
高三历史二轮知识点
高三历史二轮知识点历史作为一门学科,是人们对过去事件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研究和记录。
高三学生在历史学科中,需要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掌握和理解。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史、世界史和现代史三个方面,详细介绍高三历史二轮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史知识点1. 五大发明:中国古代的纸张、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被称为五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古代朝代的兴衰:了解中国古代朝代的兴衰沉浮,包括夏、商、周等朝代的更迭,掌握每个朝代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代表性人物。
3. 春秋战国时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典故、名人和重要的政治、军事事件,了解各国的兴衰和争霸。
4. 秦汉时期:了解秦汉时期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掌握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和汉武帝的开疆拓土等重要事件。
5. 隋唐宋辽金元明清:了解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掌握各个朝代的代表性人物和事件。
二、世界史知识点1. 古代文明的兴起与衰落:掌握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和古印度等古代文明的兴起与衰落,了解其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
2. 欧洲中世纪:了解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宗教改革、十字军东征和文艺复兴等重要事件,了解欧洲国家的兴起和交往。
3. 近代科技革命:了解近代科技革命对世界历史的影响,包括工业革命、科学革命和信息革命等,掌握科学家和发明家的贡献。
4. 世界两次大战: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掌握各方参战国家和重要战役。
5. 当代国际关系:了解冷战时期、联合国的成立和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关系,包括超级大国的角逐、东南亚局势和恐怖主义等。
三、现代史知识点1. 新中国的成立: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背景、历史进程和重要事件,了解毛泽东、邓小平等重要人物的贡献和思想。
2. 社会主义建设: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包括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掌握重要事件和政策。
3. 文化大革命:了解文化大革命的起因、过程和影响,掌握红卫兵、四人帮等的作用和相关事件。
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专题)精品课件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通史整合(一)
板块一
历史
阶段1 中华文明的奠基与形成——先秦、秦汉
阶段特征
中华文明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夏商周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代表,经 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转型,逐渐过渡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1)政治上,中国早期国家是由部族演化而来的,对地方的管理相对松散,君 主权力有限,秦统一六国后,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贵族体系逐渐被官僚体 系所取代。 (2)经济上,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长期占统治地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 耕的使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转型,集体耕作被家庭小农经济取代,农业生产 效率大大提高。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
治制度的成熟,另一方面,也维持了封建政权的长时期稳定和统一。
(2)经济上,江南经济得到大规模开发,唐中叶以后,南北经济发展水平逐渐
平衡,南北经济交流更趋频繁,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经济布局和文化人才的空
间分布。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阶段4
(3)民族关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与内迁少数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 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随后出现的隋唐统一王朝,实行开明 的民族政策,民族往来更加活跃。 (4)对外关系上,隋唐对外来文化较为开放,丝绸之路活跃,中外交往频繁,佛 教扮演了重要角色;同时,中华文化圈逐渐形成,隋唐在当时世界范围内处 于领先地位。 (5)思想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乱不断,佛教、道教盛行;唐朝统治 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民族交融、佛教盛 行、农耕经济都深刻影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
阶段1
阶段2
阶段3
阶段4
通史视角
视角1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1)多元特点:中国古代一直认为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中下游。随着考古学 的发展,当代史学家普遍认为中华文明起源是多元的,黄河中下游的龙山文 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等在五千年前文明程度 相当,都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2)本土特征:中国大地上很早就有人类居住,这些居民不断发展演化,最终 形成中华文明。中华文明不是外来种族入侵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本土性,这 与西亚、北非、南亚文明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第一部分 板块一 中国古代史 第2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教师用书
第2讲权力支配下的农耕文明——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立德树人/多维思考/导向教学从历史问题的现实思考来看: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对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生态理念和生态环境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对当前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借鉴古代的经济政策,发挥政府在农业和商业中的积极作用,对于促进农业和商业的产业转型,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从现实问题的历史反思来看:“一带一路”是当前经济发展的热点话题。
两千多年前,丝绸之路以其连接的文明形态之多、跨越历史时期之长而光耀人类文明的史册。
如今,中国以互尊互信、合作共赢、文明互鉴的诚意,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这个宏伟的战略构想,赋予古老的丝绸之路以全新的生命,承载着沿途各国发展繁荣的梦想,也符合全球区域合作的时代潮流。
从近三年的高考命题点来看: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经济基础的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和土地制度、生存空间逐渐变动的经济重心的南移以及重大转型时期的商业发展是本专题的热考点。
复习备考时,既要对教材主干知识加以灵活运用,又要注重经济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关注中国历史上许多重大的历史变动、制度或社会结构的变迁,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高度认识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征。
线索一古代农业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为突出特征。
线索二古代手工业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线索三古代商业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国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散的过程。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两者均是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课标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模块总结提升(一)课件
2.(2019·泸州一模)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 到明清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了谏官的谏 诤职能。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君主集权的加强 B.避免造成机构的重叠 C.台谏分置的弊端 D.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
解析:选 A。注意御史纠弹的对象是百官,谏官的谏诤对象是皇帝,材料说的是强化了 对百官的纠弹,弱化了对皇帝的谏诤,故选 A 项;因“台”“谏”职责不同,所以无论 “台谏分置”,还是“台谏相辅”’“台谏合一”都不涉及机构重叠问题,排除 B 项; 材料没强调台谏分置的弊端,排除 C 项;材料中的变化加强的是君主的权威,而不是监 察制度的权威,排除 D 项。
线索 2 中央集权加强的历程
时期
具体史实
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郡设郡守、郡尉、监御史, 秦朝
贵族政治转向官僚政治
西汉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汉武帝设刺史,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实行道、州、县三级制,唐玄宗时设置军镇,长官为节度使,后形成藩镇割 唐朝
据的局面
宋朝 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督;派转运使管理财政
(4)水利工程的兴修。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和郑国渠、西北地区的坎儿井、隋朝修大 运河等。 (5)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如唐代的茶叶成为生活必需品、唐中期开始征收茶税、明清 时期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等。
线索 2 古代中国商业与外贸的发展
时期
概况
先秦 “商人”出现;官府控制;私商的发展;市场的形成
元朝 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另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
废除行省,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的行 明朝
政、军事和监察
线索 3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化 (1)先秦——商周时期世袭制;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军功授爵制。 (2)汉代:察举制,举孝廉,注重品德选官。 (3)魏晋南北朝:实行九品中正制,按照门第高低任命官吏。 (4)隋唐至明清:科举考试选拔官吏。
高考历史大二轮通史复习课件:专题模块一 中国古代史 2
出成熟的青瓷;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于鼓风冶铁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发展与繁荣 从魏晋 (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北朝烧制出白瓷 南北朝 (2)隋唐:制瓷手工业技术发展,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到宋元 (3)宋元:制瓷业兴盛,出现五大名窑,景德镇兴起,黄道婆改进了棉纺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
专题整合突破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网络构建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二轮通史历史
冲关
网络构建
知识主线
要点归纳
奠定农业社会基础 (1)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 夏商周 (2)耕作方式为石器锄耕 (3)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 (4)经营方式为“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 传统农业形成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 春秋战国 (2)生产技术:注重精耕细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 (3)土地制度: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 (4)经营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松动
政
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影响了资本主义
策 明清
萌芽的发展——固守
第一部分 通史复习 专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板块提升(一)古代中外文明学案
板块提升(一) 古代中外文明关联1 古代中国与古代雅典的比较利克里和秦始皇时期治国方略上的不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民主法制与君主专制B.贵族制与分封制C.公民大会与三公九卿D.政事共商与皇权至上解析 贵族制不符合伯利克里时期;分封制在秦始皇时早已废除,故B 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 B关联2 古希腊人文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的比较A.B.都强调个人的作用C.都代表贵族阶层的利益D.都致力于社会稳定解析从材料中四位中西先哲的观点看出,他们都强调人本身,都注重对人类自身的研究,故A项正确。
答案 A关联3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世纪中西方社会的比较材料一先秦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的发轫阶段,周公把德育与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规范。
后经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发展完善,强调仁、礼,以教化为方式,逐步形成一套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德育思想体系。
战国至西汉,《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对儒家的人性论、义利观、修养论进一步发展。
一方面,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讲究节操,舍生取义;另一方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
到此,儒家德育思想成为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理论工具。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材料二古希腊德育主要着眼于寻求个人应有的德性,揭示个人所应具备的品质特征和追求的生活。
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道德学说,提出解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等道德的基本原则。
否定神性,强调人性;否定信仰,推崇理性。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哲学,构建了“培养良好公民”为目标,以“知识、情感、能力”为内容,以“从做中学”、间接引导为方法的德育思想理论,对美国20世纪初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高雅珍《西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德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
2019高考历史高分大二轮复习板块提升(一)中国古代史专题总结课件
2.(2018· 广东揭阳模拟)元朝设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以总理全国政务,实际 长官为左右丞相各一人,或仅置右丞相,总领省事,统领百司。这一政策措施有 助于 (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B.防止丞相专权 C.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D.缓解中枢权力机构内部的对立 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中央官制的调整,调整的是皇权和相权的关系,故A项错
(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到学识才能。 (2)选拔方式由推荐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3)选拔形式逐渐走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 开、客观的原则
[对点演练] 1.(2018· 四川宜宾模拟)秦汉以来,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先后经历了州郡推荐的察举
制,门阀士族控制的九品中正制,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这反映出我国古
两汉 开始:西汉 衰落:东汉末年
察举制 (1)内容:官吏查访适合的人才向中央举荐,官吏任免权最终由中央掌 握。 (2)影响:在实行之初,按人口比例举荐“孝廉”,并加以考试选用, 给中小地主阶级及其他社会阶层提供了参政机会
魏晋南北朝 开始:东汉末 年,魏文帝曹丕 采纳陈群建议, 实行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明清 产生于隋,确定 于唐 发展于北宋,衰 落于明清 演变趋势
被拥立为帝,在位27天后被废。汉宣帝时被封为“海昏侯”,食邑四千户,隶属豫 章郡。材料表明汉代 A.君主专制有所削弱 C.侯国曾经归郡管辖 B.皇族内部斗争激烈 D.郡国并行弊端凸显 ( )
解析:根据材料“海昏侯”“隶属豫章郡”,可知侯国在“推恩令”后归郡管辖,郡
国并行弊端得到较好的解决,故C项正确。 答案:C
门下不是尚书省的代替机构,故C项错误;中书门下长官是宰相,直接管辖吏房、兵 房等五房,可知行使的是三省六部的职权,故以程序分权为代表的三省制名存实 亡,故D项正确。 答案:D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精讲1 中外古代文明课件
家世。
④唐代:科举制,考试凭才能选拔人才;明清发展为八股 取士。
(2)古代监察制度变化
①秦朝: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
度有一些变化。 ②西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 ③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④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地方监察、司法。
[规律总结] 选官、监察制度演变的趋势认识 (1)选官制度演变趋势
解决王国问题。 ③宋朝——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行政上, 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 ④元朝——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 了国家统一。
[规律总结]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认识 一个集中: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 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 —明清强化。
[真题感悟2] (2014·天津文综,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 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 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
解题思路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言辞刀笔”的含义,此处的维 能力比较强,这是唐代选官的标准之一;“刀笔”借指文章。
①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
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②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 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2)选官和监察制度的认识
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真题感悟3] (2014·海南单科,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
(2)宗法制 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 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019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板块提升(一)古代中外文明学案
精品板块提升(一) 古代中外文明关联1 古代中国与古代雅典的比较[国方略上的不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民主法制与君主专制B.贵族制与分封制C.公民大会与三公九卿D.政事共商与皇权至上解析 贵族制不符合伯利克里时期;分封制在秦始皇时早已废除,故B 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 B关联2 古希腊人文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的比较A.B.都强调个人的作用C.都代表贵族阶层的利益D.都致力于社会稳定解析从材料中四位中西先哲的观点看出,他们都强调人本身,都注重对人类自身的研究,故A项正确。
答案 A关联3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世纪中西方社会的比较[对点演练材料一先秦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的发轫阶段,周公把德育与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规范。
后经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发展完善,强调仁、礼,以教化为方式,逐步形成一套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德育思想体系。
战国至西汉,《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对儒家的人性论、义利观、修养论进一步发展。
一方面,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讲究节操,舍生取义;另一方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
到此,儒家德育思想成为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理论工具。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材料二古希腊德育主要着眼于寻求个人应有的德性,揭示个人所应具备的品质特征和追求的生活。
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道德学说,提出解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等道德的基本原则。
否定神性,强调人性;否定信仰,推崇理性。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哲学,构建了“培养良好公民”为目标,以“知识、情感、能力”为内容,以“从做中学”、间接引导为方法的德育思想理论,对美国20世纪初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高雅珍《西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德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板块一板块提升(一)古代中外文明学案
板块提升(一) 古代中外文明关联1 古代中国与古代雅典的比较[治国方略上的不同,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民主法制与君主专制 B.贵族制与分封制 C.公民大会与三公九卿 D.政事共商与皇权至上解析 贵族制不符合伯利克里时期;分封制在秦始皇时早已废除,故B 项不正确,符合题意。
答案 B关联2 古希腊人文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的比较A.B.都强调个人的作用C.都代表贵族阶层的利益D.都致力于社会稳定解析从材料中四位中西先哲的观点看出,他们都强调人本身,都注重对人类自身的研究,故A项正确。
答案 A关联3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世纪中西方社会的比较[对点演练材料一先秦时期是中国德育思想的发轫阶段,周公把德育与政治结合起来,提出“以德配天”“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道德规范。
后经孔子创立,孟子、荀子发展完善,强调仁、礼,以教化为方式,逐步形成一套以人伦道德为基础的德育思想体系。
战国至西汉,《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宋明时期,理学家们对儒家的人性论、义利观、修养论进一步发展。
一方面,重视崇高的精神境界,讲究节操,舍生取义;另一方面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德育观念。
到此,儒家德育思想成为约束人们道德行为的理论工具。
——摘编自郭齐家《中国教育史》材料二古希腊德育主要着眼于寻求个人应有的德性,揭示个人所应具备的品质特征和追求的生活。
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道德学说,提出解决道德和利益的关系以及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等道德的基本原则。
否定神性,强调人性;否定信仰,推崇理性。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实用主义哲学,构建了“培养良好公民”为目标,以“知识、情感、能力”为内容,以“从做中学”、间接引导为方法的德育思想理论,对美国20世纪初社会转型带来的种种社会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影响。
——摘编自高雅珍《西方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德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社会背景。
高考二轮复习古代史大总结
通史板块综合——古代史大总结一、古代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进1.主要含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1)专制主义:是与民主制度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2)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3)二者关系: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皇帝一人;专制皇权的强弱与中央集权的程度紧密相关。
2.形成并长期维持的原因(1)封建经济(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是其经济根源。
(2)融合了法道等各家精髓的儒家思想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思想基础)。
(3)中国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是促成制度形成和巩固的重要因素(地理原因)。
(4)统治者政策调整,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保证生产发展的需要。
3.历史特征(1)皇权至高无上,帝位终身制和世袭制相统一。
(2)中央和地方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免,皇帝从决策到行使权力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3)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伴随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始终。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受制约而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4)借助神权和思想控制来巩固政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
4.演变过程、趋势和本质5.历史影响(1)积极方面:①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
②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
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2)消极方面:①经济上,封建社会后期,日益束缚了生产力发展,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
②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块总结提升(一) 中外古代史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题主线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夏商周时期的早期政治制度和秦至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夏商周的政治制度:早期(先秦时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到宗族血缘关系的明显影响,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
3.秦至清的政治制度:可分为三条主线,即君主专制权力的加强与中央机构的演变;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地方行政机构的变化;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的演变。
■专题拓展从“继承”“趋势”“创新”角度归纳从秦汉至宋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分别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
2.两个“趋势”:一是从汉至元宰相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二是从汉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了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
3.三个“创新”:从汉代至元代,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制度)、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这三大制度不仅对中国古代,而且对今天都有重要影响。
训练1 读下表,据此不能得出的认识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A.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B.州的地位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演进趋势C.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D.二级制和三级制是古代政区层级的主体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专题主线1.古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呈现出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发展及经济政策相辅的特征。
2.古代农业发展的主线是小农经济的产生与巩固,包括土地制度的变迁、耕作方式的演进、水利设施的修建等,以家庭为单位、精耕细作是其突出特征。
3.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其中纺织、冶金、制瓷是三大主要行业,以丝绸、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产品远销海外。
4.古代商业发展包括市场形成、市场管理、货币演变、内外贸易、城市商业功能发展等五大要素,其中市场管理是核心内容,时空限制经历了一个由严格到松弛的过程。
5.古代的经济政策以重农抑商、闭关锁国为主,前者首倡于商鞅变法,贯穿于封建社会始终,后者仅实行于明清两朝,二者均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专题拓展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固定时间、地点,后打破时空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换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转向市场。
3.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再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时还出现了纸币。
4.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组织。
5.流通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
训练2 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三、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的演进与科技文化■专题主线1.古代中国思想上起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学产生、发展、成熟、批判继承的历史过程。
春秋战国与明清之际,中国思想相对活跃,秦汉至宋元时期思想发展日趋僵化,具体历程如下:创立(孔子:仁、礼)→发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礼法并施)→完善、独尊(董仲舒: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汉武帝:独尊儒术)→改造、成就(儒佛道合一,理学、心学)→批判、新生(经世致用、工商皆本、反对专制)。
2.科技成就:古代中国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成就领先世界,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3.文学与艺术成就:从先秦到明清,古代中国文学经历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发展演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独具东方神韵,是世界艺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剧是戏曲艺术的瑰宝,成为我国的“国粹”。
■专题拓展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反映的时代特色1.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确立,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由此促进了文学艺术的繁荣。
2.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生产力发展,各民族间政治经济联系加强。
西汉儒学独尊,文化由此得到迅速发展,文学艺术大放异彩。
3.隋唐时期: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民族融合,文学艺术全面辉煌,同时社会走向正轨,法度规范成为普遍的社会需要。
中唐以后,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治黑暗,出现了大量表达人民痛苦、揭露统治阶级罪恶的作品。
4.宋代:封建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韵律极严的诗歌已不能充分表达人们更加丰富的思想感情;风俗画成为当时画坛的最大亮点。
同时,宋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一些作家转向于采用词这种更能抒发感情的文学形式,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爱国主义精神。
这样,宋词便得到了快速发展。
5.元代:城市经济繁荣和市民阶层壮大,知识分子处于社会底层。
知识分子们的愁苦、反抗、逃避现实通过元杂剧与元散曲(合称为元曲)来表达。
6.明清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化专制、八股取士,出现了揭露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小说和艺术作品。
训练3 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致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四、古希腊和罗马的政治制度与思想文化■专题主线1.古希腊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其率先创制的民主政治制度上。
公元前8世纪—前5世纪,在工商业奴隶主和平民与贵族奴隶主的矛盾不断激化的情况下,梭伦改革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在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继续打击贵族特权、完善民主机构及鼓励公民参政等措施推动下,雅典的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它铸就了雅典的辉煌,为近现代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奠定了基础。
2.古罗马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其制定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上。
公元前6世纪以来,在罗马平民反对贵族专权的斗争中,在罗马扩张导致的不同民族的矛盾日益尖锐及经济社会纠纷日益增多的过程中,罗马法经历了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由零散到形成体系的不断完善过程。
罗马法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罗马的统治,为近代西方的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3.西方人文精神起源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重点研究人与社会,强调人的价值与作用。
公元前5世纪,在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繁荣的背景下,智者学派兴起,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充分肯定人的尊严与权威。
苏格拉底更加关注人的伦理道德,提出了“认识你自己”和“美德即知识”。
雅典的人文精神成为西方文明之根,为近代人文主义的复兴及成熟奠定了基础。
■专题拓展中西方早期政治文明的不同发展方向及认识1.不同发展方向(1)春秋战国时期与同时期的古希腊均处于分裂状态。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步从分裂走向统一、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古希腊小国寡民、城邦林立。
城邦处于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实行民主政治,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
2.形成差异的原因(1)就地理条件而言,中国平原多,为形成统一局面提供了可能性,为农业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封建小农经济具有分散性,需要国家统一,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形成提供了经济基础。
(2)希腊多山、多港湾,适宜工商业和航海业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平等、民主、协作的民主精神,有利于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民主政体。
3.利弊认识(1)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于维护国家统一、保持文明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这种政体后来逐渐成为束缚人们自由、平等意识和社会进步的障碍。
(2)古希腊民主制使公民拥有民主自由的权利,但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不需要管理者具有专长和学识,这种权力的分散性,也是古希腊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
训练4 亚里士多德认为:“当一人或若干人所组成的一个团体,势力增长得过大,以至于凌驾整个公民团体……这样的特殊地位常常造成君主专制政治或门阀寡头政治。
为此,若干城邦,例如阿尔咯斯和雅典,制订了陶片放逐的政策。
但,容许这种特殊人物产生以后方才加以补救总不能算是一个良好的政策。
”这表明( )A .公民团体渴望社会地位平等B .防止集权政治应当未雨绸缪C .雅典民主容易导致政治动乱D .特权阶层是城邦制必然产物训练1 下列关于李贽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都具有思想启蒙意义 B .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训练2 1889年,梁启超对比古代中国与欧洲的国体,认为中国周代和古希腊的国体相同点最多。
中国周代和古希腊政治上的相似之处应是( )A .分封诸侯、城邦国家B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C .小国寡民、等级森严D .贵族政治、列国分立训练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希腊古典人文主义是在对人性的探究与思索中逐渐形成的,其内在的本质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和对理性精神的培养,倡导一种在善之普遍性原则指导下的生活。
古典人文主义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化传统,它对精神迷失、“无家可归”的现代人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黄伊梅《希腊古典人文主义的内涵与特质》材料二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认为,在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互相关心,互相爱护。
……认为一个没有秩序的社会是危险的,会给社会成员带来灾难……提出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礼法模式。
……提出要使“义”成为第一追求,认为它是人的根本价值所在。
……人在社会中离不开交往,而人们之间的交往需要一个基本的准则,这就是诚信。
材料三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黄宗羲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
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希腊人文精神的核心及其社会根源。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人文主义者提出的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3)17世纪的中国和18世纪的法国,都产生了启蒙思想,中外启蒙思想最主要的共同主张是什么?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没有成为“近代社会的宣言书”的原因。
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