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 专题16 青藏区
中国地理学案(教案)
中国地理学案(教案)第一章:中国的地理位置与特点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及地图上的重要经纬线和地理位置特点。
2. 掌握中国领土的四至点及相邻国家。
3. 理解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各自特点。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地理位置概述: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 中国地图的重要经纬线:赤道、北回归线、东经120°、西经100°。
3. 中国领土的四至点及相邻国家:最北端、最南端、最西端、最东端。
4. 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各自特点: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 利用地球仪模型,让学生直观了解中国地理位置。
3. 分组讨论,对比分析中国各地理区域的特点。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地理位置。
2. 讲解中国地理位置的重要经纬线及特点。
3. 介绍中国领土的四至点及相邻国家。
4. 分析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及各自特点。
5.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中国地图,标注出重要经纬线和四至点。
2. 写一篇短文,介绍自己对中国地理区域的认识和感受。
第二章:中国的气候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的气候类型及分布特点。
2. 掌握中国主要气候区的气候特点。
3. 理解中国气候对农业和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中国气候类型概述: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沙漠气候。
2. 中国主要气候区的气候特点:南方地区、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3. 中国气候对农业和生活的影响:水稻种植、小麦种植、草原牧业、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中国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
2. 利用气候模型,让学生直观了解中国气候特点。
3. 案例分析,对比分析中国不同气候区的农业和生活方式。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展示中国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的气候特点。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中国地理 专题16 青藏区学案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专题16 青藏区主要内容:第一节地质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第二节高寒干旱气候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第四节植被、土壤与自然地带第五节畜牧业与种植业第六节工业与交通教学重点:阐明青藏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阐明青藏区高寒气候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阐明青藏区畜牧业和种植业特色。
青藏区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
该区占有青藏高原的绝大部分,位于我国西部和西南部,南距孟加拉湾虽仅有510多千米,但有喜马拉雅山阻隔。
我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地,青藏区面积达192.12×104km2,占全国面积的约20%,人口786万(2001年),仅占全国人口的6%。
青藏区自然条件相对严酷,经济比较落后。
第一节地质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一、地质构造概述青藏高原是由几个较小的陆块拼合而成的断块高原。
震旦纪时,高原的主体(藏北)及江河上源一带曾处于隆起状态,其周围则为凹陷区。
青藏高原的成陆历史,即特提斯海在不断发生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南撤,每次运动留下一条山脉。
山脉较为稳定的地壳段落以地台型沉积为标志,地貌景观则是山间盆地和广阔的高原面。
中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第一幕,冈底斯山开始隆升。
但此时青藏高原海拔并不高。
中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同时在高原内部则形成一些新的断陷和山岭。
孢粉组合特征表明,当时的高原处于热带、亚热带环境。
二、高原的隆升与高度青藏高原面从上新世晚期的海拔1000m上升到目前的平均4500~5000m,累计上升量共有3500~4000m,这表明在第四纪期间平均每年上升2mm。
而晚更新世以来的10余万年,每年上升10mm以上。
重复水准测量还表明,青藏高原东南部目前依然保持着年平均3.2~12.7 mm的上升量。
三、青藏高原地貌特征四、地貌外动力及地貌类型1.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主要分布于发育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川的高山带。
第四纪冰川规模远比现代冰川大,冰川形态类型除常见的冰斗冰川、山谷冰川等外,还有面积达150km2的小冰帽、数十平方千米的平顶冰川,以及少量山麓冰川。
(完整)青藏地区(导学案)(含答案),推荐文档
【学习目标】青藏地区姓名:班级:1.分析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及对能源与地质构造的影响。
2.理解高寒气候的形成,分析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学会描述青藏地区独特的气候特征。
3.理解高原农牧业分布特征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
4.形成以“高”为中心的知识结构图【学习重点】1.青藏地区气温和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描述青藏地区独特的气候特征。
2.高寒环境对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能源,资源等的影响。
【知识梳理】一、地理位置和范围:1、位置:位于中国西南部,ft以西,ft以北,ft和阿尔金ft、ft以南,2、范围(行政区):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西部、甘肃部和南部边缘地区。
二、地形:主要位于我国地势阶梯,地形以为主1、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的高原,连绵、广布,平均海拔超过米。
有“”之称。
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 米的ft峰几乎都在该地区。
2、大峡谷为世界之最。
3、盆地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大盆地。
三、气候:1、由于高,形成独特的气候。
2、主要气候特征:①结合青藏地区 1 月、7 月等温线分布图,分该地区的气温特点②结合中国降水量分布图,描述青藏高原区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四、水文特征补给多,冈底斯ft脉以南受来自洋季风影响,水量较大,落差大,资源丰富。
尤其是大峡谷地区,水能开发潜力巨大。
主要河流:这里是不少大江大河的源头,我国的、、都发源在这里。
主要湖泊:我国内陆湖泊主要分布区之一,湖为我国第一大湖,湖为海拔最高的湖泊。
五、植被和土壤青藏地区主要以高ft草甸为主,藏北有大片寒荒漠分布。
边缘地区垂直分带明显。
土壤主要为寒漠土和ft地草甸土。
六、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1、青藏地区气温低,但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2、青藏地区地热能丰富的原因:,有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能电站3、“聚宝盆”盆地有察尔汗的(附近有我国最大的钾肥厂)、冷湖的、鱼卡的煤、锡铁ft的。
【课堂检测】一、基础自测读我国沿 32N 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回答 1~3 题。
中国地理青藏地区导复习学案
中国地理青藏地区复习学案【课程目标】1、结合地图全面了解青藏地区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2、学会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及发展农牧业的制约性因素3、学会分析青藏地区交通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城市的分布条件自主学习一、地理位置和范围:1、位置:位于中国西南部,_______________ 山以西,________________ 山以北,_______________ 山和阿尔金山、 ______ 山以南,2、范围(行政区):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_____ 西部、甘肃 _部和___________ 南部边缘地区。
3、面积占全国___________________ ,人口占全国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地形:主要位于我国地势_____________ 阶梯,地形以 _________ 为主1、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_______ 的高原,______ 连绵、 _______ 广布,平均海拔超过_________ 米,。
有“ _________ ”之称。
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几乎都在该地区。
结合板块构造学说思考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___________ ________2、_______________ 大峡谷为世界之最。
3、藏北海拔超过4500米,地表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 盆地是我国地势最高的内陆大盆地。
【填图练习】山脉:A: B: ___________C: D: ___________E: ____________河湖:i ________ 湖h __________ 江a ________ 河f __________ 河g ________ 江城市:b __________ d ________ e _________三、气候:1、由于________ 高,形成独特的____________ 气候。
2、主要气候特征:① 结合青藏地区1月、7月等温线分布图,分该地区的气温特点:气温特征:JKJDC降S124中国主陡*垂分在②结合中国降水量分布图,描述青藏高原区降水量空间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申也]1 *肉*卫甘虚屈中匡■月平怕浇说③根据等水量线图和等积温线图分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不同于青藏地区其他地方的气候特征,分析原因?图例導降水量线.〜-利視四、水文特征补给多,冈底斯山脉以南受来自洋季风影响,水量较大,落差大,资源丰富。
2012届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检测(含答案)
2012届高考地理第二轮专题复习检测(含答案)2012课堂新坐标高三地理二轮复习试题一、选择题阅读材料,回答1~3题。
材料一石羊河,发源于祁连山,流经武威市、民勤县等地。
末端曾经自然蔓延成一个巨大的湖泊——青土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昔日“可耕可渔”的湖区逐渐变成生态贫困区。
80年代,青土湖彻底干涸。
90年代,原来的湖底逐渐被黄沙掩埋。
民勤地区现已成为我国沙尘暴四大策源地之一。
材料二下面是石羊河流域示意图及径流量的变化情况表。
年份(年)石羊河年均径流量(/108m3)流入民勤年均径流量(/108m3) 195713.314.64200013.030.981.民勤绿洲水资源最充沛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有关石羊河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山地降水量大小决定其水量大小B.A、B两沙漠分别是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C.青土湖干涸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D.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造成民勤绿洲退化的主要原因3.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措施主要有()①大量的人口外迁,以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②大力开发利用水能,解决农村用能问题③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还草④合理分配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解析】第1题,本地水资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夏季气温最高,冰雪融化量最多。
第2题,高山冰雪融水是石羊河河水的主要来源,气温的高低决定其水量的大小。
A、B两沙漠分别是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青土湖干涸和民勤绿洲退化的主要原因是水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
第3题,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林草比重,建立防护林体系;合理分配内陆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结合多种途径解决农牧区生活能源问题。
【答案】1.B2.D3.D读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图,回答4~6题。
4.下列选项中反映的现象与图中显示的我国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无关的是()A.据水利部统计,我国现有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56万平方千米,已占国土面积的37.1%B.2010年8月9日,吉林省发生洪灾C.2010年8月8日凌晨,舟曲发生重大泥石流灾害D.2010年7月16日,大连市开发区石油管道发生爆炸引发火灾5.甲、乙两地区森林主要生态功能的差异是()A.甲防风固沙、保护农田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甲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防风固沙、保护农田C.甲保护草原、杜绝沙尘乙减少地震、防治滑坡D.甲绿化美化、保持水土乙吸烟除尘、保护生态6.丙、丁两处都存在土壤侵蚀,丙地危害较为严重,其原因并不包括()A.地形起伏大,土层薄B.河流下游城市密集,经济发达C.土地生产能力高D.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粮食种植面积大【解析】第4题,结合图示,根据图中各种问题的分布,可以看出图中显示的我国最主要的生态问题是土壤侵蚀。
高二复习区域地理青藏地区导学案
高二复习区域地理《青藏地区》导学案——“问题导学,探究发现”【教材分析】: 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海拔平均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
“地高”、“天寒”是本区主要的自然特征,是引起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的主导因素、抓住了“高”和“寒”对地理各要素的影响,也就抓住了各自然景观形成的根本原因。
【学情分析】:文科班女生多,学习习惯死记硬背,时间长会产生厌倦,效率低。
高考要求重点分析归纳地理成因。
通过因果关系逻辑推理法、纲要归纳法、问题导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学习,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综合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及语言的概括、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明确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分析本区“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对气候、水文、人口、农业和牧业的影响。
能力目标:分析青藏区域高寒环境对气候、人口分布、农业和牧业的影响。
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综合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及语言的概括、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
情感目标:以“人地关系”作为教学的线索,让学生在了解、认识和评价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特征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基础上,探讨人地关系的协调,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学习重点】1、青藏地区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成因2、青藏地区农、牧业生产的特点【学习难点】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学法指导】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以局部区域图为背景材料,综合分析区域的自然条件、自然环境的治理和工农业特色。
可根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通过因果关系逻辑推理方法,纲要归纳出相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帮助学生能理解记忆;通过问题导学、案例分析与及讲练结合等方法进行知识迁移、应用。
一、自主学习:读青藏地区图,看谁能在3分钟的时间内完成下面要求的内容。
1、地理位置:相对位置:位于我国西南,位于以西、以北、、和以南。
经纬度定位:标出图中的经纬度。
2、范围:包括自治区、省省西部3、读青藏地区图,按要求回答山脉:①②③④⑤⑥⑦⑧河流、湖泊:A B C D E F乙盆地:丙谷地:甲三、思考探究:(可小组讨论解决)1、分析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形成原因?2、青藏高原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的原因是什么?3、解释下列习俗与当地气候的关系?藏族服装:藏族舞蹈动作幅度小:用高压锅煮或炒面做糌粑:4、为什么青藏地区太阳能非常丰富而气温低?5、为什么青藏地区水能丰富?但为什么没有建设大型水电站?6、分析青藏高原发展种植业的自然条件?有哪些农作物?7、分析青藏地区作物优质高产的原因?8、青藏高原重要农业区分布在何处?为什么?地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20 25 30 25人口占全国总人口(%)40 55 4 110、据图分析人口城镇分布在哪里?为什么?四、体验高考:如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降水量线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1)图中年等降水量线明显向北凸出的主要原因是()A.受西南季风的影响,暖湿气流沿河谷深入B.地处山前迎风坡C.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东南季风深入D.多锋面、气旋活动(2)下列关于该区域的叙述,不正确的()A.本区有丰富的水能、地热能和太阳能资源B.图中河谷成因与东非大裂谷相似C.图中甲处自然带表现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D.图中甲处年等降水量线密集的主要因素是地形五、巩固练习读右图,回答(1)-(3)题(1)城市N以西的铁路名称的是()A 青藏铁路B 兰青铁路C 兰新铁路D 宝成铁路(2)M河谷地是该地区重要的农耕区,其农业生产主要的限制性因素是()A 热量、光照B 光照、水C 水、地形D 地形、热量(3)与上海、天津相比,城市N最为毛纺织工业中心的区位优势是()A 接近市场B 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C 接近原料产地D 交通运输便利读图,回答4-5题。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三篇】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三篇】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
小编整理了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东北区主要内容:第一节环境与资源特征第二节产业基础与经济发展第三节资源开发与环境整治教学重点:1、阐明东北区的资源与环境特征和资源优势。
2、阐明东北区农业、工业等布局的特征和发展前景。
3、指出东北区资源开发和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环境与资源特征东北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面积78.8×104km2,约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8.2%,人口10696万(2001年),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
一、自然地理条件(一)地表结构略呈半环状的三带,外带是黑龙江、乌苏里江、兴凯湖、图们江和鸭绿江等流域低地;紧接着是山地、丘陵;山地、丘陵地以内则是广阔的平原。
中生代燕山运动,奠定了本区的地形轮廓。
(二)自然景观温带湿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
冬季寒冷漫长,地表积雪时间长。
深厚的季节冻土与多年冻土广泛分布,草甸化与沼泽化现象显著。
夏季气温较高,降水集中,对植物的生长有利。
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及草甸草原是东北自然景观的主要表现。
二、资源优势(一)农业资源丰富、质量良好(1)有辽阔富饶的土地资源,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耕地面积为192×104hm2,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9.7%,人均占有耕地为0.167hm2,相当于全国人均量的2倍。
土壤比较肥沃,东北区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草甸土等,都有深厚的暗色表土层。
全区可垦荒地多,约有667×104hm2。
(2)是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地区。
大兴安岭北段为寒温带针叶林分布区,以兴安落叶松为主,小兴安岭、长白山地以红松、糠椴、胡桃楸、水曲柳等为主,材质优良。
(3)东北草甸草原区,草地面积2866.7×104hm2,占全区土地面积的23.8%,是我国重要的牧业基地之一。
201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精品讲义专题2.4
• (3)甲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对 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多,R河梯级开发和饮 水工程截留了大量中上游来水,使下游的 径流量减少,河口出现断流现象。
• (4)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 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 减少,使沿岸土壤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 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 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 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 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 B.加强墨脱与外界的联系
• C.保持墨脱经济发展的特色
• D.促进墨脱的产业向外转移
•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了地理环境的 差异性与交通运输线的区位等知识点。第 (1)题,垂直自然带谱最丰富的是中低纬的 高山地带,纬度低,热量丰富,相对高度 大,水热变化才大,所以珠穆朗玛峰南坡 自然带丰富于北坡的原因是相对高度大, 纬度低。第(2)题,修建墨脱公路最大的目 的是加强其与外界的联系,促进经济发展。
•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
性。 • 3.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 本专题考查时多以地区分布图或现实环境问 题为背景,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地 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地域分 异规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因此, 复习时要集中突破两点:一是学会运用整体 性观点来分析地理现象;二是掌握自然带的 分布规律及成因。
• 四、自然带分布规律的判读方法
• 1.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判断方法
• 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 海拔高度,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 自然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 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 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现象。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中国地理 第二单元 中国地理分区(第4课时)青藏地区与三江源地区学案
第4课时青藏地区与三江源地区[学习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地形与气候特征,主要的自然资源。
2.运用图文资料分析青藏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
3.分析青藏地区河谷农业的自然条件与限制性因素。
4.结合材料对三江源湿地的开发与保护进行分析与评价。
读图查找:(1)找出该地区主要的山脉:喜马拉雅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横断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
(2)说出青藏地区所处的板块位置。
(3)估算高原平均气温与同纬度东部平原的温差。
(4)指出发源于该地区的大江大河。
(5)标注出拉萨、西宁等城市。
(6)在图上用红笔描绘30°N、35°N、80°E、90°E、100°E经纬线。
考点一青藏地区1.位置: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以南。
2.自然环境(1)地形: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以高原、山地为主。
(2)气候:冬寒夏凉,太阳辐射强烈;降水年内分布不均,干湿季分明,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高原内陆逐渐减少。
(3)水文:西北属内流区,东南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如长江、澜沧江、黄河。
(4)植被:以高寒草地为主。
3.高原农牧业(1)高寒牧业: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优良畜种。
(2)河谷农业⎩⎪⎨⎪⎧分布:藏南谷地、湟水谷地农作物:青稞、小麦、豌豆 4.丰富的能源与矿产(1)能源①太阳能丰富:A 拉萨有“日光城”之称。
②地热能丰富:羊八井建有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蒸汽田,已建成地热发电站。
③藏北高原: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丰富。
④风能、水能丰富。
(2)矿产:柴达木盆地被称为“聚宝盆”,主要矿产有B 察尔汗钾盐、C 锡铁山铅锌矿、D 冷湖石油。
5.交通:公路运输是最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以拉萨为中心。
E 铁路是青藏铁路。
1.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与生产生活的关系“高”、“寒”是青藏地区两大地理特征,抓住了“高”和“寒”对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影响,也就抓住了各自然景观(独特的高原农牧业、交通运输方式、奇特的风光等)形成的根本原因。
区域地理复习课《青藏地区》教案设计
中国地理《青藏地区》教学建议一、背景介绍本课是高二地理文科班区域地理复习课《青藏地区》,该节课在初中地理课程中学习过,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简单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但是,初中阶段主要注重地理事物分布等表面现象,不注重分析地理原因,而且,由于初二结业考试到高二再次学习《中国地理》间隔时间过长,学生有些内容也已遗忘。
高二对区域地理的学习不能是初中地理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要在学习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
通过高寒典型的区域特征,让学生推断区域气、水、生、土等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聚落、农业、交通、旅游的影响,充分理解高寒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在复习过程中,结合高中必修一、必修二,引导学生分析解释青藏地区的自然、人文地理现象,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结合必修三本着可持续发展原则,分析制约本区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培养他们的地理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能力,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分组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来授课,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作为引导者的理念落实下去。
二、案例描述【片断一】师:请同学们欣赏《青藏地区》微课,结合微课和地图册,以高寒为核心,从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个方面构建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关联图。
(10分钟)生:构建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关联图师:通过微课和地图册我们了解了青藏地区“高寒”为主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学习区域地理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区域特征,因地制宜,制定开发方向,下面我们就以“衣”“食”“住”“行”“游”五个方面分组探究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师:探究分组,任务如下:(8分钟)第1组:“穿”在西藏第2组:“食”在西藏第3组:“住”在西藏第4组:“行”在西藏第5组:“游”在西藏【片断二】师:分组展示,第1组:“穿”在西藏依据图示资料描述拉萨的气候特征,并分析藏袍与当地气候的关系。
生:图1: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生:图1:拉萨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图2:拉萨冬冷夏凉,气温年较差小,生:藏袍与当地气候的关系: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早晚冷中午热。
中国地理学案(教案)
一、中国地理概述1.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国情。
(2)掌握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及特点。
(3)理解中国地理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 教学内容:(1)中国的地理位置:经纬度范围、海陆位置。
(2)中国的面积和人口:总面积、人口数量及分布。
(3)中国地理区域的划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4)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地形、气候、河流、湖泊。
3.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展示中国地图、地形图等。
(2)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国地理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3)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不同地理区域的认识和感受。
4. 教学评价:(1)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我国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等基本国情的掌握情况。
(2)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我国地理区域划分及特点的理解程度。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
二、中国的地形与气候1. 教学目标:(1)掌握中国地形的主要特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2)了解中国气候的主要类型及特点: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干旱气候。
(3)分析地形与气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2. 教学内容:(1)中国地形的主要特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丘陵。
(2)中国气候的主要类型及特点: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高原气候、干旱气候。
(3)地形与气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分布。
3.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展示中国地形图、气候分布图等。
(2)结合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形与气候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3)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我国地形与气候的认识和感受。
4. 教学评价:(1)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中国地形、气候类型及特点的掌握情况。
(2)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对地形与气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的理解程度。
高三二轮地理专题教案
高三二轮地理专题教案高三二轮地理专题教案(精选5篇)时间真是转眼即逝,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作为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阔别课标,脱离教材完全性、系统性,为所欲为另搞一套的写教案的做法是绝对不答应的。
下面是作者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高三二轮地理专题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动素养教育的实行,本学期初一地理要发挥教育功能,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以认真完成学校工作任务为己任。
二、学生基本情形分析:本年级大部分学生思想觉悟高,上进心强,能够遵照纪律,酷爱学习,个个争上进。
但有很多学生好动、贪玩,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此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面对这种情形,作为教师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
三、教材分析:本学期主要的地理教学任务:主要是学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中国的自然环境、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区域地理。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主要学习中国的疆域、行政区划、人口、民族,介绍了我国的领土情形、行政区域的划分、人口概况及其政策、民族的基本情形、我国的民族政策。
第二章:中国自然环境。
介绍了我国地势、气候、河流的基本情形,介绍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影响,并指出了不足。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介绍了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特点、散布、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措施。
第四章:中国经济:介绍了区域地理的划分。
重点讲述了四大区域的情形。
四、教学措施:1、以课改的精神和要求指导教学。
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要求挑选教学方法,特别要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便顺利地实现教学任务,完成教学任务。
重视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整合:教学活动应当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重视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进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体会,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进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体会,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山东省青岛市第一中学高二中国地理分区青藏地区学案
青藏地区自主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2、掌握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特点3、掌握青藏地区农牧业生产特点及主要城市【自主学习】一、地理位置和范围1、位置:2、范围(行政区):二、自然地理特征1、地形我国地势________阶梯,主体是有“世界屋脊”之称的。
读图:地形区:J K。
山脉及山峰:A B CD E FG H(山峰)I 地形特征:2、气候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思考】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的原因3、河流与湖泊主要河流:三江源保护区:、、等的源头地区。
【思考】三江源地区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
主要湖泊:我国内陆湖泊主要分布区之一,湖为我国第一大湖【思考】分析青藏高原湖泊盐度较高的原因。
4、植被青藏地区主要以为主。
5、丰富的能源和矿产资源能源: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有“日光城”之称。
地热能,丰富的原因:,我国目前最大的地热能电站。
水能资源,丰富的原因:。
矿产资源:“聚宝盆”柴达木盆地有察尔汗的(附近有我国最大的钾肥厂)、冷湖的、鱼卡的煤、锡铁山的。
三、人文地理特征1 / 21、人口与城市本区地广人稀,以族为主,人口与城市多分布在,主要城市有:位于________谷地的西宁和位于__________谷地的拉萨。
2、农业主要的农作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本区主要的农业区有_____________谷地和_________谷地,被称为“河谷农业”。
本区又是全国重要的牧区,主要牲畜有、、等【思考】青藏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及不利条件。
3、交通本区交通以为主,以拉萨为中心的公路有、、、、。
________铁路的通车改写了西藏没有铁路的历史。
全程起点为终点为。
【思考】青藏铁路修建遇到的主要问题以及修建的意义:2 / 2。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_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_高三地理二轮复习2、主要陆地地形类型有哪五种3、七大洲地形各具特色,填表:大洲地形特征地形对气候的影响亚洲地形复杂,气候多样;面积广大,海陆热力差异显著,季风环流典型;青藏高原隆起使大陆性气候增强非洲“高原大陆”,以高原、盆地为主,地形起伏较小欧洲海拔最低,以平原、山地为主,冰川地形广布南北高中间低,平原东西贯通和曲折的海岸线等,使欧洲气候海洋性特征显著,并由西向东大陆性增强南极洲冰雪大陆,海拔最高北美洲三大地形,纵列分布;西部山地,中部平原,东部高原和低山。
中部平原贯通南北,大陆性显著;西部山地阻挡了太平洋气流深入,使西岸气候呈狭长分布,降水自东向西逐渐减少。
南美洲西部山地阻挡了太平洋气流深入,西岸气候狭长分布;高原地势较低,平原向东开口,利于大西洋气流深入;山脉东侧为迎风坡,降水多。
巴塔哥尼亚高原,为背风坡,降水少。
大洋洲东部山地阻挡了太平洋气流深入,东侧降水较多,气候狭长分布;西部背风坡,降水少,是小麦――牧羊带发展的限制因素。
(二)世界的气候和自然景观1、读世界气温分布图思考:等温线的弯曲受哪些因素影响2、降水的空间分布,填表受控气压带与风带大气运动状况降水多少与类型赤道多雨带赤道低气压带上升气流为主多雨为主副热带少雨带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为主少、大陆岸多(受夏季风、台风影响)温带多雨带西风带和地低压多锋面气旋活动多、锋面雨与气旋雨极地少雨带极地高气压带下沉气流为主少3、读世界气候模式图,说出各个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4、依次说出各种气候类型成因、特征和分布规律5、气候类型的判断方法与步骤有哪些?6、说出各陆地自然带的典型植被和典型动物?(三)世界的自然资源、居民和政区1、煤炭、石油资源的世界分布是怎样的?2、世界人口问题有哪些解决途径是什么?。
XX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习型教学案:中国地理 专题16 青藏区
XX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专题16 青藏区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XX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专题16 青藏区主要内容:第一节地质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第二节高寒干旱气候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第四节植被、土壤与自然地带第五节畜牧业与种植业第六节工业与交通教学重点:阐明青藏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阐明青藏区高寒气候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阐明青藏区畜牧业和种植业特色。
青藏区包括青海省和x藏自治区。
该区占有青藏高原的绝大部分,位于我国西部和西南部,南距孟加拉湾虽仅有510多千米,但有喜马拉雅山阻隔。
我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地,青藏区面积达192.12×104km2,占全国面积的约20%,人口786万,仅占全国人口的6%。
青藏区自然条件相对严酷,经济比较落后。
第一节地质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一、地质构造概述青藏高原是由几个较小的陆块拼合而成的断块高原。
震旦纪时,高原的主体及江河上源一带曾处于隆起状态,其周围则为凹陷区。
青藏高原的成陆历史,即特提斯海在不断发生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南撤,每次运动留下一条山脉。
山脉较为稳定的地壳段落以地台型沉积为标志,地貌景观则是山间盆地和广阔的高原面。
中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第一幕,冈底斯山开始隆升。
但此时青藏高原海拔并不高。
中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同时在高原内部则形成一些新的断陷和山岭。
孢粉组合特征表明,当时的高原处于热带、亚热带环境。
二、高原的隆升与高度青藏高原面从上新世晚期的海拔1000m上升到目前的平均4500~5000m,累计上升量共有3500~4000m,这表明在第四纪期间平均每年上升2mm。
而晚更新世以来的10余万年,每年上升10mm以上。
重复水准测量还表明,青藏高原东南部目前依然保持着年平均3.2~12.7mm的上升量。
三、青藏高原地貌特征四、地貌外动力及地貌类型.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主要分布于发育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川的高山带。
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中国地理》学案
2010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中国地理》学案【学法导航】关于降水分布,有三条界线比较重要:a.800mm年等降水量线,它大致经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然后折向东,沿秦岭——淮河一线,此线以东、以南地区年降水量大于800mm,为温润区。
是我国主要的水田作业区,农业以水稻生产为主;此线以北为半湿润区,以旱作农业为主;b:400mm年降水量线,此线大致沿大兴安岭—长城一线到兰州,向西南,经青藏高原到冈底斯山一线。
此线是我国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的大致分界线,也是我国农耕区与畜牧业区的分界线;c:200mm年等降水量线:大致经内蒙古中部——贺兰山——祁连山经青藏高原一线。
此线大致是我国半干旱区和干旱区的分界线。
年降水量200mm以下的地区,多为荒漠地区,除有灌溉水源的绿洲以外,自然环境恶劣,人烟稀少,十分荒凉。
我国雨带的推移规律及影响⑴锋面雨带的形成:当夏季风的暖湿气流登陆北上时,与从北方南下的冬季风的冷干气流相遇,较轻的暖湿气流被抬升到冷空气之上。
暖湿气流在上升过程中,气温不断降低,冷凝致雨,形成锋面雨,从而在我国东部地区冷暖气流交汇的地带出现一条降水较多的锋面雨带。
⑵锋面雨带的移动:五月,雨带徘徊在南岭一带;六月,雨带移到长江流域以后,在江淮之间摆动一个月左右(梅雨);七月上旬,雨带开始向北向西推移,七、八月份到达华北、东北等地。
(六、七、八月西南、两广地区还受西南季风影响)注图中阴影与非阴影的分界线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一线[注意]除了夏季风进退及由此而形成的锋面雨以外,地形和台风也是影响我国降水的因素例如:我国降水最多的地方——火烧寮,就位于正对东南季风的山谷迎风坡地带;我国降水量最少的吐鲁番——托克逊,则位于深居内陆的盆地中,地形闭塞,降水极少。
另外,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的台风,也往往带来大量降水。
河流水文特征分析:①水位(决定于河流补给类型,以雨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冰川融水补给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②流量(以雨水补给的河流,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大,一般流量大),③含沙量(决定于流域内地面植被状况),④结冰期有无或长短(最冷月月均温),⑤水能蕴藏量(由流域内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舟山渔场成为我国第一大渔场原因:① 渔场形成有利条件:第一,宽浅大陆架,水温适宜;第二,河流注入带来丰富有机质、营养盐类;第三,寒暖流交汇,也使营养盐类丰富。
【高中地理】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强化汇编(共10个文件) 人教课标版9
高三地理二轮强化:“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专题(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
)京沪高速铁路连接了环渤海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域,所经区地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和最具潜力的地区,也是中国客货运输最繁忙、增长潜力巨大的交通走廊。
读图完成1-2题。
1.对京沪高铁线路特征描述最合适的是A.桥隧相连B.迂回曲折C.以桥代路D.起伏剧烈2.决定京沪高铁布局的主导因素是A.科技水平B.地形地质C.河流水文D.社会经济【解析】本题组主要以京沪高速铁路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知识迁移的能力,从题干信息结合所给示意图看判断出京沪铁路建设过程中桥梁所占比例最大,而桥梁、隧道和图1路基的建设显示了一个地区经济实力。
影响交通线路的布局因素有地形、河流、经济、科技等,结合高速铁路所在位置尽可判断。
【答案】1.C2.D图2是世界两岛屿图,读图,完成3-4题。
25°120°122°45°50°15°23.5°10003953m200200m1000m20°22°200等高线河流图2 图323.5°25°3.关于两岛屿的说法,正确的是①两岛附近都有暖流经过,方向相反②两岛地势都是东高西低③甲岛的比例尺大于乙岛④两岛都处于板块边界A.①②B.①②④C.②③D.①②③④4.关于两岛的气候,正确的是A.甲岛东部受地形和暖流影响,分布有热带雨林气候B.甲乙两岛都以热带型的气候为主C.7 月份两岛东部受东南风影响,降水丰富D.1 月份两岛都盛行西北风【解析】本题组以台湾岛、马达加斯加岛为背景综合考查学生对特定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分析、推理能力。
从所给两幅图提供的信息有经纬度、回归线、等高线、河流等。
解题突破以图中经纬线和岛屿轮廓为主可以判断其岛屿名称(甲岛为台湾,乙岛为马达加斯加),从而判断岛屿周围基本地理环境,等高线分布推理出地势的高低分布以及河流的流向。
山东省青岛市第一中学高二中国地理分区:青藏地区学案(展示案)
山东省青岛市第一中学高二中国地理分区:青藏地区学案(展示案)第 2 页第 3 页第 4 页化 ⑤吸收外来文化,改造当地民俗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④⑤ D .③④⑤ 云量是以一日内云遮蔽天空的百分比来表示。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分布。
完成6~7题。
6.据图中信息判断A . 甲地多年平均日照时数小于乙地B .甲地多年平均气温日较差大于乙地C .乙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丙地D .丙地云量空间变化大于丁地7.影响乙地等值线向北弯曲的最主要因素是 A 、地形 B 、季风 C 、纬度位置 D 、海陆位置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西藏自治区位于青藏高原南部。
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318万人。
(1)运用大气热力作用及地形的相关知识,解释青藏地区“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的原因。
青藏地区理论水能资源蕴藏量约占全国1/3,其中90%分布于西藏,10%分布于青海。
但两省区水电开发却存在较大差异。
仅从2019年的统计来看,西藏水利发电量为14.37亿千瓦时,而青海水力发电量则为372.97亿千瓦时。
(2)分析西藏水能丰富程度远超过青海,开发程度却低于青海的原因。
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松茸是世界上珍稀名贵的天然药用菌,分布于海拔1600--3200米没有任何污染和人为干预的的原始森林中,孢子必须和松树的根系形成共生关系,同时需要依赖柏树、栎树等阔叶林提供营养支持,才能形成健康的子实体。
松茸在出土前,必须得到充足的雨水,出土后必须立即得到充足的光照。
我国香格里拉产区是松茸产量最高的地区,年产量约占中国松茸总产量的70%,以及全球总产量的33%。
材料二:金沙江是长江上游河段,占长江干流全长和总落差的55%和95%,水能资源的富集程度极444648 5048甲4446485452 50 56 58 6062 6464 66 68707472 90º95º 38º32º丙乙64多年平均云量日均值线(%)丁高,是我国水能理论蕴藏量最大的河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专题16 青藏区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中国地理专题16 青藏区主要内容:第一节地质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第二节高寒干旱气候第三节河流与湖泊第四节植被、土壤与自然地带第五节畜牧业与种植业第六节工业与交通教学重点:阐明青藏区的自然地理特征。
阐明青藏区高寒气候条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阐明青藏区畜牧业和种植业特色。
青藏区包括青海省和x藏自治区。
该区占有青藏高原的绝大部分,位于我国西部和西南部,南距孟加拉湾虽仅有10多千米,但有喜马拉雅阻隔。
我国最大的藏族聚居地,青藏区面积达19212×1042,占全国面积的约20%,人口786万(2001年),仅占全国人口的6%。
青藏区自然条相对严酷,经济比较落后。
第一节地质演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一、地质构造概述青藏高原是由几个较小的陆块拼合而成的断块高原。
震旦纪时,高原的主体(藏北)及江河上一带曾处于隆起状态,其周围则为凹陷区。
青藏高原的成陆历史,即特提斯海在不断发生的地壳运动中逐渐南撤,每次运动留下一条脉。
脉较为稳定的地壳段落以地台型沉积为标志,地貌景观则是间盆地和广阔的高原面。
中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第一幕,冈底斯开始隆升。
但此时青藏高原海拔并不高。
中新世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喜马拉雅开始隆起,同时在高原内部则形成一些新的断陷和岭。
孢粉组合特征表明,当时的高原处于热带、亚热带环境。
二、高原的隆升与高度青藏高原面从上新世晚期的海拔1000上升到目前的平均400~000,累计上升量共有300~4000,这表明在第四纪期间平均每年上升2。
而晚更新世以的10余万年,每年上升10以上。
重复水准测量还表明,青藏高原东南部目前依然保持着年平均32~127 的上升量。
三、青藏高原地貌特征四、地貌外动力及地貌类型1冰川作用与冰川地貌主要分布于发育现代冰川和第四纪冰川的高带。
第四纪冰川规模远比现代冰川大,冰川形态类型除常见的冰斗冰川、谷冰川等外,还有面积达102的小冰帽、数十平方千米的平顶冰川,以及少量麓冰川。
类型复杂的冰蚀地貌和冰川—冰水—冰湖堆积物,在现代地貌发育过程中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2冰缘作用和冻土地貌青藏区冰缘作用的范围远远超过冰川作用区。
各大系雪线以下附近一定高度内,藏北高原和青南高原西部,以地表冻融作用强烈为特征的冰缘过程占绝对优势。
3流水作用流水作用在青藏区的不同地域塑造了不同的地貌。
强大的侵蚀作用使边缘脉形成具有多级谷肩,俗称谷中谷的深切峡谷,包括世界之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
4其他外动力作用包括湖水作用、岩溶作用、重力作用、风力作用等,在青藏区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
五、主要地貌单元(1)青海北部地盆地:由阿尔金—祁连地、柴达木盆地和昆仑地(东段)组成。
(2)青南原:包括长江原和黄河原。
(3)唐古拉地与藏北高原:唐古拉是长江与怒江和藏北内陆区间的分水岭,主峰各拉丹东雪海拔6621。
藏北高原海拔400~000,地势自西北向东南缓倾,西部为大片内陆区,多湖盆,东部地形切割较强,渐显高谷深特点。
(4)藏南地与谷地:包括冈底斯、藏南谷地和喜马拉雅地。
冈底斯是x藏南部内外流域的界。
其南侧的藏南谷地由象泉河及雅鲁藏布江谷地组成。
这是一条巨大的构造纵谷,喜马拉雅由多列平行脉组成,长度接近200,宽200~300,平均海拔6000,是全球最高大雄伟的系。
第二节高寒干旱气候一、强辐射、富日照平均海拔高(达400)和云量偏低,使青藏区成为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最高的地区。
除藏东和青海东南一隅约在000~6000/2之间外,其余绝大部分在6000/2以上,阿里地区和藏南谷地高达8000~9200/2。
高原大部分地区年日照时数均在2600h以上,藏南谷地和阿里地区达3000~3200h,而柴达木盆地西部的冷湖则以339h高居全国榜首。
二、高寒低温青藏区是全国年平均温度和各级界限温度最低的地区。
年均温0℃线在青藏区形成一小一大两个闭合圈。
年均温-4℃线的分布则表明祁连西段、江河原中西部和羌塘高原北部均不足—4℃,并成为全国年均温最低的地区。
≥10℃积温及其持续日数,青藏区普遍低于2000℃,青南、藏北及边缘系高带甚至只有0~00℃,持续期0~0天。
至于平均日最低温≤0℃、≤-10℃和≤-20℃的日数,高原内部分别为300天,200天和100天,但≤-30℃和≤-40℃的日数极少。
表明青藏区虽然冬季漫长或说长冬无夏,但其寒冷程度尚不及东北北部地区。
三、降水少、时空分布不均青藏区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虽然和全国绝大多数地区一样保持着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但是单位距离内的递减率却远比其他地区大。
而这显然与喜马拉雅作为孟加拉湾暖湿气流的巨大屏障,有力地阻止该气流北进有密切关系。
降水的季节分配表现为高度集中的特点。
相对多雨区由于冬春降水量相应增加,雨季(~9月)降水量约占全年的60%~70%。
降水量少的地区雨季降水量比例却高得惊人,例如,拉萨为97%,藏北各地为90%,青海茫崖为93%,茶卡89%,巴颜喀拉以北地区80%。
少数地区仅8月降水量可占全年的42%~46%。
这种情况在青藏区外就十分罕见。
冬季降水量一般很少,但那曲和青南高原东南部在个别年份因降雪过多而造成“白灾”的现象不可忽视。
少雪的冬季同时也是风季。
青藏区从北到南都不乏≥8级大风的日数超过100天的例子,例如茫崖为109天,沱沱河为128天、改则200天、安多139天,定日113天。
大风吹蚀表土,形成沙尘暴天气,对生产和生活都十分不利。
第三节河流与湖泊一、内流区与外流区外流区,包括藏南谷地、藏东、藏北东部、青南东部、河湟谷地及祁连东段南翼,面积占青藏区的483%;内流区,包括藏北西部、可可西里、柴达木盆地和祁连西段南冀,面积占青藏区的17%。
二、河流青藏区的主要外流河流有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长江、黄河等。
除长江、黄河外,其余都是国际河流。
雨水、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是其主要补给。
大河干流多沿主要构造线走向发育,但水系格式比较多样化。
径流的年内分配在很大程度上与降水季节分配一致。
—10月为丰水期,径流一般占全年80%~90%,11—4月为枯水期,径流仅占全年10%~20%。
内流河多以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为主要补给,年径流分配与温度状况密切相关。
三、湖泊青藏区是我国著名的湖区。
如果把位于现代冰川末端的冰碛湖和分布于多年冻土区的小热融湖等包括在内,湖泊数以千计,面积≥12的湖泊有800个左右,其中青海266个,x藏600余个。
全区湖泊总面积约为36 6102,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48%。
青藏区湖泊的特点:(1)成因类型以构造湖占绝对优势;(2)湖面海拔普遍在4000~000之间;(3)依湖泊水地理特征分类,以内陆湖居多;(4)依据湖水矿化度分类,以咸水湖和盐湖为主;()湖水化学类型复杂,碳酸盐型、硫酸盐型和氯化物型兼备;(6)湖泊普遍处于退缩状态,内陆湖尤甚。
第四节植被、土壤与自然地带一、植物区系与植被类型青藏区的植物区系虽统属泛北极区,但高原大部分与南部边缘地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高原植被大部分以耐寒耐旱的、随着高原隆起而特化的种类占优势,其中不乏古地中海成分与亚洲中部成分。
东南部边缘地以印度—马成分和中国—喜马拉雅成分为主,是高原隆起的阶段性和冰期—间冰期相互交替造成多种植物区系相互渗透和交融的结果,为青藏高原植物种类最丰富、最年轻的地区。
地荒漠: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和阿里地区,以旱生超旱生灌木、半灌木为主。
高寒荒漠:分布于羌塘北部及可可西里一带,以垫状驼绒藜为主,一些地方几乎不生长植物。
高寒草原:分布于长江、黄河及羌塘高原,由耐寒耐旱多年生草本植物和小半灌木组成,以紫花针茅、羽柱针茅、沙生针茅、羊茅、青藏苔草、x藏嵩草为主。
高寒灌丛草甸:分布于果洛、玉树、那曲一带,以中生多年生草本植物矮嵩草、小嵩草、线叶嵩草、短轴嵩草等多种嵩草为主,灌木则有变色锦鸡儿、藏北锦鸡儿、矮生金露梅、匍匐水柏枝等。
南部和东南部边缘地以热带、亚热带森林为基带,形成完备的植被垂直带。
二、青藏区的土壤:土壤发育形成了大陆性荒漠土、草原土、草甸土和海洋性森林土两大系统。
高寒干旱相结合,形成了羌塘的高寒荒漠植被和高荒漠土,干旱程度不亚于羌塘,但热量条略好的柴达木则形成地荒模植被和灰棕漠土。
自羌塘高原向东南依次分布高草原土和高草甸土。
海洋性系统主要土类形成了最复杂的土壤垂直带谱。
三、高原自然地带从区划角度考虑,郑度等(1979年)共划分出9个自然地带,即高原亚寒带下属的果洛那曲高寒灌丛草甸地带、青南高寒草甸草原地带、昆仑高寒荒漠地带和羌塘高寒草原地带;高原温带下属的川x藏东地针叶林地带、藏南地灌丛草原地带、阿里地荒漠半荒漠地带、柴达木地荒漠地带和青东祁连地草原地带。
(1)高原地带与同纬度低海拔水平地带的本质差别在于两者具有完全不同的热量背景,高原地带的热量特征总是偏向极地。
海拔愈高,偏向极地特征愈显著。
(2)高原自然地带是边缘系某个上部垂直带因地貌形态由地转变为高原面而扩展后的一种平面表现形式。
这种扩展的重要意义在于本间断的垂直带由此获得了空间连续性,从而不仅在海拔高度上,而更主要的是在水平方向上发生更替。
(3)青藏高原多级夷平面海拔高度不同是形成不同高原地带类型的根本原因。
在干旱背景下海拔最高的夷平面北羌塘形成高寒荒漠或草原地带。
相对较低的柴达木则形成地荒漠地带。
在湿润半湿润下,海拔较高的夷平面形成草甸地带,较低的则形成地森林地带。
(4)高原地带是高原内部地自然景观再次发生垂直分异的基带。
例如,东昆仑南翼,唐古拉北翼,都以青南高寒草甸草原地带为基带。
()高原地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受多种因素制约,既不沿纬线方向延伸,更不可能沿经线方向延伸,因此不宜以纬度地带或所谓“经度”地带硬套高原地带。
第五节畜牧业与种植业青藏区耕地面积占全区面积的049%,而牧草地却占全区面积的616%,大部分地区适宜畜牧,不宜从事种植业。
一、畜牧业以草地资丰富、类型复杂、牧草营养价值高而著称。
青海天然草地占全国草地总面积10%;x藏草地面积占全国的1/强,在各省(区)中居首位。
在各类牧草地中,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荒漠草原、高寒草甸草原、高寒荒漠、温性草原、地草甸等7类是青藏区面积最广的草地类。
主要畜种有藏绵羊、蒙系绵羊,牦牛、犏牛、马,以及农牧交错区和农业区的黄牛、驴、骡、猪等。
2001年末大牲畜头数为10622万头(只),牛羊肉产量为291万吨。
二、种植业主要作物为粮食作物,除青稞外,还有小麦、豌豆、蚕豆、燕麦、荞麦等,播种面积在青海占耕地的77%,在x藏则占8%以上。
藏南河谷和盆地冬小麦种植上限可达4320,青稞更高达470,成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高寒农业区。
第六节工业与交通已初步建成以机器制造、食品和纺织工业为主,包括轻纺、皮革、造纸、食品、盐化工、电力、机械、冶金、煤炭、石油、建材、塑料、畜产品加工等门类比较多的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