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地方戏曲表演风格探析

合集下载

菏泽戏剧文化浅议

菏泽戏剧文化浅议

菏泽戏剧文化浅议作者:穆建国来源:《大东方》2017年第05期菏泽市位于山东的西南部,旧称曹州。

与苏、豫、皖三省接壤,西邻豫东,南接苏皖,北望晋冀,六省通衢。

在远古时代,因其南有菏山、菏水,北有雷泽,故名菏泽。

菏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化。

早在4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这里渔猎耕种,繁衍生息。

历史上的舜和禹,就在菏泽一代留下了劳动的足迹。

春秋、战国时济水岸边的定陶是中原地区水上交通网的枢纽和商业中心,以定陶为中心,中原地区与周边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片沃土上,勤劳俭朴、忠厚仁义的菏泽先民们创造出了优秀的戏剧文化。

一、悠久的戏剧历史菏泽戏剧活动历史之悠久,戏剧种类之繁多,在别地区所不多见的。

菏泽一向享有“戏曲之乡”的美名,是全国著名的地方戏,比如山东梆子、四平调、两夹弦、柳子戏、大平调、枣梆、大弦子戏这些剧种的发祥地,因菏泽剧种多,剧团多,名演员多,所以菏泽又有中国戏曲声腔剧种博览会和展览馆的美称。

现有传统地方戏剧种例如山东梆子、枣梆、两夹弦、曲剧、柳子戏、大平调、豫剧、大弦子戏以及四平调等在菏泽都有剧团。

菏泽剧种繁多,剧目纷呈。

中国传统戏曲的四大声腔,即所谓的“东柳、西梆、南昆、北弋”在这里都有充分的展现及融会发展。

属于梆子声腔系统的山东梆子、枣梆、大平调,弦索声腔系统的柳子戏、大弦子戏,以及在花鼓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四平调和两夹弦等民间小戏剧种,不仅保留了数以百计的传统剧目,而且唱腔各具特色,表演艺术充满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

此外,还流行过豫剧、曲剧、京剧、河北梆子、评剧、越剧、化妆坠子等剧种,真可谓百花争艳,异彩纷呈。

其中枣梆、大平调、两夹弦是当地独有剧种,菏泽市枣梆剧团系全国仅有,被文化部称为“天下第一团”。

菏泽还是山东梆子的前身——曹州梆子的故乡,定陶的大兴班、巨野的大姚班等历史悠久的山东梆子科班至今已延续了300多年。

特别是定陶的大兴班在新中国成立后来到菏泽,被命名为“菏泽专署人民剧社”,1958年调到省城济南,成立了山东省梆子剧团。

菏泽枣梆《蝴蝶杯》艺术研究

菏泽枣梆《蝴蝶杯》艺术研究

学校代码:10072 学位类型:学术型学号:201401001TIANJIN CONSERV ATORY OF MUSIC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 DISSERTATION论文题目:菏泽枣梆《蝴蝶杯》艺术研究Title:Research on Zaobang Butterfly Cup of Heze论文作者:陈彦林指导教师:钱国桢学科专业:音乐与舞蹈学/音乐学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答辩时间:2017年5月27 日定稿时间: 2017年6月13日中文摘要枣梆,是山东省汉族地方戏剧之一。

因其粗犷豪放又不失温婉活泼的唱腔风格,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

虽然枣梆在移植和编创新剧上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传统剧目所具有的代表性的主体地位仍不可动摇。

2008年菏泽戏剧院枣梆剧团组织了一次抢救式的影像录制工作,此次共录制了10部传统剧目,并灌制成了唱片。

《蝴蝶杯》便是其中之一,极具代表性。

笔者将采用田野调查、影像研究、采访录音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将所得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归类、整合。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以枣梆和《蝴蝶杯》的史学研究为基础,进一步对枣梆《蝴蝶杯》的剧本进行分析、比对研究。

总结出改良版《蝴蝶杯》在时间、场次、内容、剧情设计上的合理性。

第三部分的音乐分析,是本文的重点章节。

彰显了枣梆的唱腔特点与风格、刷新了乐队的器乐配置、总结出在《蝴蝶杯》中,根据戏剧内容进行板式选择的规律。

关键词:枣梆《蝴蝶杯》咿呀腔板式AbstractZaobang is one of the local Han drama in Shandong province. Because of its straightforward and uninhibited but gentle and lively style of singing, Zaobang is enjoyed by the majority of the people in Southwest Shandong. Although Zaobang has achieved good results in transplantation and creative drama, the traditional repertoire with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subject status is still unshakable. Zaobang organized a rescue style video recording work the in Heze theatre troupe at 2008.Ten traditional repertoire was Recorded and then made to disc. The Butterfly Cup was one of them and it was highly representative.This paper has used the method of field investigation, image study, interview recording and literature research to analyze, research, classify and integrate the relevant data.This paper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research of Butterfly Cup and Zaobang, this paper further studied and analyzed the script of Butterfly Cup and Zaobang. This paper concluded that the modified version of Butterfly Cup was much more reasonable in time, screenings, content and plot design than before. The third part wa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It has show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tyle of Zaobang and refreshed the instrumental configuration of band. Also, this paper has drawn a conclusion that the drama type should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rule of the content in Butterfly Cup.Key words:Zaobang Butterfly Cup Yi ya qiang Tone Mode中文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 II 绪论. (1)第一章菏泽枣梆《蝴蝶杯》之追根溯源 (5)1.1 枣梆概述 (5)1.2 枣梆起源 (5)1.3 枣梆剧目 (7)1.3.1 剧目介绍 (7)1.3.2 《蝴蝶杯》起源 (9)1.4 本章小结 (10)第二章菏泽枣梆《蝴蝶杯》之文学分析 (11)2.1 剧本简介 (11)2.2 故事情节介绍 (15)2.3 人物形象分析 (15)2.4 文学矛盾主题 (16)2.5 本章小结 (17)第三章菏泽枣梆《蝴蝶杯》音乐分析 (19)3.1 枣梆《蝴蝶杯》唱腔分析 (19)3.1.1 唱腔风格 (19)3.1.2 唱词结构 (22)3.1.3 板式 (23)3.1.4 唱词与归韵 (32)3.2 枣梆《蝴蝶杯》器乐伴奏 (33)3.2.1 乐队配置 (33)3.2.2 伴奏原则 (37)3.3 《蝴蝶杯》重点唱段音乐分析 (38)3.3.1 唱段一:田玉川唱段“猛听得江岸上起了更点”(一更) (41)3.3.2 唱段二:胡凤莲唱段“满江中波浪静月光惨淡” (二更) (44)3.3.3 唱段三:田玉川、胡凤莲唱段“又听得更鼓响三更三点” (三更) .. 493.3.4 《蝴蝶杯》板式选择的规律 (54)3.4 本章小结 (56)结论 (58)后记 (59)参考文献 (60)附录: (62)一、课题研究源起枣梆,属于梆子声腔系统的山东省地方戏曲剧种。

菏泽地方戏曲表演风格探析

菏泽地方戏曲表演风格探析

菏泽地方戏曲表演风格探析地方大戏中表现家庭伦理、神话传说、男女爱情和民间生活的传统剧目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菏泽地方戏曲表演风格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查看。

菏泽地方戏曲表演风格的形成,是经过舞台表演的反复实践,多次验证而确立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特点:一、动作粗犷、架式夸张黑脸、大红脸扎架时,要求收腹、挺胸、腆臀,呈三道弯,手需过顶,五指张开,状如虎瓜。

武将出场后常用踢腿、打飞脚,发怒时则双足跳起,伴以吹髯、转眼、活腮、晃膀等动作表示暴躁。

平调有系由木偶戏演变而成一说,至今形体表演还残留原始的痕迹。

枣梆传统剧目《三开膛》演出中有活台子的传统表演,全台上下齐心合力晃动临时搭起的演出舞台,幅度之大,可用有山崩地裂之势去形容。

这种夸张之极的表演,表达了县令苏云龙惊惶失措、胆战心惊的内在情感。

山东梆子表演传统中有武老包一说,是指包拯文官火性,外表稳重大方、大公无私,内心嫉恶如仇、暴跳如雷。

皇亲、恶官犯法难逃,不斩之,则铡之,铡则腰断三截,文戏需得武唱,在《天赐禄》《铡赵王》等剧中都有武风。

例如在《铡美案》一剧中包拯临铡陈世美之前,勾画了特殊扮相,歪戴相纱,绾起满,卷起袍袖,掖起蟒,赤膊登案,亲自掌铡。

此种表演方法突出了包拯嫉恶如仇,不畏强暴的刚直性格,表达了观众的审美情趣和要求。

二、豪迈奔放、感情充沛在菏泽地方戏曲的传统表演程式中有犟拎起、外撇连儿、母鸡旋窝、猫洗脸等运作,用以表现角色勇猛、豪迈的情绪和敏捷、充沛的感情。

推圈是为了突出剧中脚色昂首阔步的豪迈英姿,推、合时强烈的摆动双臂,手眼相随。

要求双脚抓地,一步一个窝,虎虎生气,步步起尘。

柳子戏传统剧目《打登州夜取》中的史大奈,推圈时有力豪放,要求双足大跳,全身腾起,以示角色的遒健有力。

例如:山东梆子传统剧目《两狼山》中杨家父子的演唱感情充沛,显示了对国家、民族的诚挚感情。

另外,山东梆子《哭剑》中的苏妲己,柳子戏传统剧目《金锁记》中的窦娥等角色的演唱,如泣如诉、声情并茂菏泽地方戏曲中不少行当的发声均要求用假本嗓,此种发声法将真嗓(即本嗓)和小嗓(即假嗓)的转换,运用得巧妙,不露声色,难分假本而故称之。

菏泽大平调的传承及保护策略研究

菏泽大平调的传承及保护策略研究

菏泽大平调的传承及保护策略研究菏泽大平调是中国传统曲艺剧种之一,起源于山东省菏泽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大平调以其独特的唱腔和表演方式,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随着社会变革和文化冲击的影响,大平调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菏泽大平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促进和推动。

一、大平调的传承与发展现状大平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曲艺文化中的珍品。

其唱腔清亮悦耳,表演生动传神,深受群众欢迎。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多元发展,大平调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大平调传承人口日渐减少。

由于传承人口老龄化和年轻一代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导致了大平调传承人口逐渐减少。

现代娱乐方式的兴起,让大平调这种传统曲艺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传统文化的观众群体逐渐减少,大平调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严重挑战。

传统曲艺的传承方式也面临着问题。

传统的口传心授方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如何将大平调的传承方式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保护策略研究为了有效保护和传承菏泽大平调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促进和推动。

1. 加强宣传和推广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升大平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大平调的传承和发展中来。

可以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进行大平调的宣传推广工作,吸引更多的观众关注和支持大平调的传承和发展。

2. 开展传统曲艺的教育培训加强大平调的传统曲艺教育培训工作,吸引更多的学生和青年人加入到大平调的传承队伍中来,培养更多的优秀传承人。

可以在学校、社区等地方开展大平调的传统曲艺教育培训活动,推动大平调的传统曲艺教育传承工作。

3. 建立保护机构和基地建立大平调的保护机构和基地,提升大平调的传承和发展系统化、规范化水平。

可以设立专门的大平调传承保护机构,开展大平调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为大平调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菏泽大平调的传承及保护策略研究

菏泽大平调的传承及保护策略研究

菏泽大平调的传承及保护策略研究菏泽大平调是山东省菏泽市一种有着200多年历史的传统唱腔,被誉为“黄河古调”的代表之一。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菏泽大平调在文化传承和保护方面面临着很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菏泽大平调的传承和保护策略。

一、传承菏泽大平调的传承存在着以下问题:1.缺乏专业的传承机构和传承人才。

由于传承人的年龄增长和少子化现象,传统文化的传承人群体逐渐减少,传承机构也相应缺乏。

对于大平调这种传统文化,当前的情况也是如此。

2.传承方式落后,年轻人缺乏兴趣。

在传统的文化传承中,口传心传是一种重要的方式,但是它的传承过程是缓慢而繁琐的。

与此同时,不少年轻人在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下逐渐远离了传统文化。

为了推动菏泽大平调的传承,可采取以下策略:1.建立传承机构和学习班,培育传承人才。

在传承过程中要建立相应的机构和学习班,对学员进行系统、全面的讲解,提高传承人才的专业水平,传承大平调这一美丽的传统文化。

2.开发新的传承方式,增加年轻人对大平调的兴趣。

随着人们娱乐方式的变化,开发适应现代社会的传承方式是很必要的,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媒体等方式宣传大平调文化,增加非遗文化的吸引力。

此外,应注意以青年人为主要对象,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年轻人接触大平调文化。

二、保护菏泽大平调是一种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大平调成为非常重要的问题。

1.立法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针对非物质遗产文化实行全方位保护,制定相关政策和规章制度,公正的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

2.文化载体的保护。

保障文化载体的完整,给传承人提供支持和保障,包括保护大平调的唱腔、音乐乐器、器具等等。

3.增加公众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大众化的社会环境,已经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保护,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保护和传承对于大平调的保护有重要意义。

总之,对于菏泽大平调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力度,创新传承方式,推广与传承菏泽大平调的文化,并通过立法保护和文化载体的保护,增加公众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促进菏泽大平调文化的传承。

菏泽地方戏曲与非遗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研究

菏泽地方戏曲与非遗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研究

菏泽地方戏曲与非遗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研究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地方戏曲与非遗文化作为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逐渐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菏泽作为中国山东省的一个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地方戏曲和非遗文化资源,如著名的“菏剧”和“彩陶”技艺等,这些文化资源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优势。

如何将地方戏曲和非遗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实现良性互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地方戏曲与非遗文化的特点、旅游业的需求以及良性互动机制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菏泽地方戏曲与非遗文化旅游开发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地方戏曲与非遗文化的特点1.1 地方戏曲的特点地方戏曲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地方民间文化的艺术表现。

在菏泽,菏剧是一种代表性的地方戏曲,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戏曲剧目广受欢迎。

菏剧以其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成为了当地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传承和弘扬当地文化的重要途径。

1.2 非遗文化的特点非遗文化是指那些在历史长河中传承下来的、具有代表性、独特性的传统文化形式,它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

在菏泽,彩陶是一种著名的非遗文化,其精湛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鉴和学习。

二、旅游业的需求2.1 文化体验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对于文化体验的需求也不断增加。

他们希望通过旅游能够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亲身体验当地的传统文化活动。

2.2 休闲度假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休闲度假的需求日益增加。

希望在旅游中能够享受到轻松愉快的时光,并体验当地的特色活动和文化。

2.3 文化传承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也更加关注。

他们希望通过旅游的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参与和支持当地的传统文化。

三、地方戏曲与非遗文化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机制3.1 景区建设与培训菏泽可以建立地方戏曲和非遗文化的相关景区,包括戏曲表演场所、传统工艺制作场地、文化活动展示馆等。

菏泽柳子戏地域的文化艺术分析

菏泽柳子戏地域的文化艺术分析

菏泽柳子戏地域的文化艺术分析柳子戏大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它产生并曾经流行于鲁、豫、冀、苏、皖几省交界地区,是在明、清以来流行于民间的俗曲小令根底上,逐步开展形成而来。

柳子戏因常用曲牌【柳子调】而得名。

在中国戏曲开展史上,曾经有过“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说法,指的是清代初年活泼在戏曲舞台上的四种主要声腔。

其中“东柳〞,就是指目前仍在山东菏泽等地流行的柳子戏。

柳子戏是属于弦索声腔系统的古老剧种之一,在其开展演变的过程中,善于吸收其他唱腔的优点,吸收了高腔、青阳、乱弹、昆曲、罗罗、皮黄等剧种的局部剧目与唱腔格调。

它主要用三弦、笙、横笛做主要伴奏乐器,谚语有云:“笛似骨,笙似肉,弦似筋〞,生动地描述了柳子戏的音乐伴奏特征和主要伴奏乐器之间的协作关系。

从柳子戏的历史沿革中不难看出,其之所以能成为清代四种主要声腔,除了自身较强的兼容性以外,作为“东〞的代表,地域性艺术特色也是其重要组成局部。

由于柳子戏主要在菏泽境内流传,因此其与菏泽当地的文化艺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笔者以地缘关系为核心,从三个方面对柳子戏中的文化艺术特性展开分析。

一、地理文化传统菏泽地理环境具有特殊性,这里三面无山一面靠河,交通便易,京杭大运河和黄河从境中穿过,两条大河为重要的水上航道,加强了当地的对外交流,人员流动频繁,沿途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民间艺术顺运河南北沟通交流。

大量人员流动,给当地带来了丰盛的音乐素材,各地小调、唱腔聚集于此,被借鉴、吸收,如柳子戏的唱腔的形成吸收着高腔、青阳、乱弹、罗罗腔等其他的声腔剧种,这种声腔剧种之间的相互借鉴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从文化的角度而言,菏泽地区与曲阜相望,受儒家文化思想以及周礼的影响,民风儒雅淳朴,而后随着黄河的多次泛滥、匪盗祸害以及战争等因素,其民风变的彪悍好斗。

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菏泽地区逐渐形成了较为刚悍的风尚,儒家、周礼与刚毅民风并存,这直接影响着柳子戏的音乐格调,在柳子戏的剧本创作题材上表现为以历史性的如?孙安动本》等具有统治阶级的历史故事和以俗乐为代表的?玩会跳船》等,另外菏泽是武术之乡,?水浒传》的创作始于菏泽地区,历史的遗传以及水浒文化的独特传承在柳子戏中的体现那么为水浒故事题材创作的剧目自古至今都十分丰盛,示例?鲁智深下山》等。

创新地方戏传承模式 让古老文化薪火相传——专访菏泽市地方戏曲

创新地方戏传承模式 让古老文化薪火相传——专访菏泽市地方戏曲
徐 向 东 院长 :
众 所 周知 , 鲜 明的艺 术个性 和独 特的 舞 台风 貌 , 是 各剧
“ 山东省首届 文化创新奖 ” , 那么“ 依 团代传 ” 有哪 些创新的 亮 种赖 以区别的根本标尺 。而每个剧种正是以 自已的艺术个性
3 7 —
人文天下 I访

和舞 台风貌 , 在公平竞争 中吸 引和培养 自己的观众群 。艺 术 要 各方面 的支持 。山东省 艺术研 究院 在建院 之初 便确立 了 齐鲁文化传承传播工程” 这一具有深远 意义 的科研规划 。为 需要 创新 , 但创新 不能失去 一个剧 种赖 以生存 的基地 , 也 就 “ 充分发挥省直 科研院所 的学术 是说剧种在创 新造型手段 、 表 演程 式等方面 不能失去本 剧种 了加强全省市域 的科研合 作 ,
更是一个 剧种在菏泽这片戏 曲沃土 的一次重生 。这部戏 当在 台上推圈 、 分手 亮相 、 打飞脚等 基本动作 , 同时对人 物造 活 , 型及表演程式加 以适 当创新 , 使之美 化但不失传 统。在 曲牌 寄托着 菏泽市地 方戏 曲传承研 究院 和 山东 省艺术 研究 院所
大弦子戏 的抢救 性恢 复工作列 为建 院之初 的重 点工作 , 充分
山东省艺术研 究院派 出了包括导演 、 作曲、 舞 此次恢复《 两架 山》 我们尽 可能的避免 以上现象的 发生。 整合优势资 源 , 灯光 等为主 的学术主 创团队 , 发挥省直 科研 院所 的人 才 大弦子戏经过长期 的舞台演 出实践及吸收 融化 , 形 成了本剧 美 、 正 式启 动了“ 菏泽大弦 子戏 剧种的抢 救性恢 复 ” 项 目, 种武戏粗犷豪放 、 文戏细腻典雅 的独特艺术风格 。而该剧种 优 势 , 齐鲁文化传承传播工程” 的第一步 。经过双方 的 艺术个 性是否鲜 明 , 舞 台风貌 是否独 特 , 除 了唱 腔 、 乐器 、 语 同时跨 出了“ 大弦子戏传 统经典剧 目 《 两架 山》 以一个崭新 的面 言( 方言) 外, 还决定于它的造型手段和表演程式 。剧 目恢 复过 共 同努力 ,

菏泽大平调的传承及保护策略研究

菏泽大平调的传承及保护策略研究

菏泽大平调的传承及保护策略研究菏泽大平调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调式体系,以其独特的音色和音调被广泛认可和喜爱。

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菏泽大平调的传承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菏泽大平调的传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

首先是传承渠道不畅。

由于菏泽大平调的特殊性,传承者数量有限,而且往往只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传承,导致整体传承渠道不畅。

传承者之间的交流和跨地域传承较少,使得传承范围受限。

其次是缺乏专业的传承机构和人才培养。

菏泽大平调的传承需要专业的学习和指导,但目前缺乏相应的传承机构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导致传承的深入和推广受阻。

再次是传承者年龄老化和传承的终断。

目前绝大多数的传承者年龄都较大,缺乏年轻一代的参与和接替。

传承者年龄老化和传承的终断已经成为菏泽大平调传承的一大难题。

为了保护和传承菏泽大平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策略研究。

建立专业的传承机构。

可以成立专门的菏泽大平调传承研究院或学校,通过组织相关的培训班和讲座,推动菏泽大平调的专业学习和传承。

在机构中培养专业的传承人,为菏泽大平调的传承提供更为稳定的支持。

加强跨地域传承的交流。

可以组织菏泽大平调的交流演出和学术研讨会,吸引更多的传承者和学习者参与,建立起传承者之间的交流平台和合作机制。

通过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的运用,扩大传承的范围,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菏泽大平调。

加强年轻一代的传承。

可以在学校和社区组织菏泽大平调的传承课程和活动,吸引年轻人的参与和学习。

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演出和比赛,提高年轻一代对菏泽大平调的兴趣和认识,鼓励他们成为传承的接班人。

加强菏泽大平调的保护意识和法律保护。

要加强对菏泽大平调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的认识度和保护意识。

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菏泽大平调的保护措施和责任,加强对菏泽大平调的法律保护。

菏泽大平调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其传承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专业的传承机构,加强跨地域的交流,培养年轻一代的传承人,并加强保护意识和法律保护,可以有效地推动菏泽大平调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菏泽大平调的传承及保护策略研究

菏泽大平调的传承及保护策略研究

菏泽大平调的传承及保护策略研究菏泽大平调是菏泽地区的一种民间传统曲艺形式,起源于明清时期,被誉为“沂蒙第一调”。

它以优美的曲调和朴实的表演方式,深受当地人民喜爱。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样化,菏泽大平调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从菏泽大平调的传承现状、传承困境及保护策略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该曲艺形式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一、菏泽大平调的传承现状菏泽大平调是当地人们特别是农民在劳作之余自发形成的一种曲艺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丰富的乡土气息。

其抒情、细腻的曲调和朴实、质朴的表演风格,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了当地民众生活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菏泽大平调的传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方面,由于曲艺形式本身的特点,需要较好的口传承才能保持原汁原味,这对传承者的要求较高。

随着城乡结构的变化和年轻人的流失,许多传统的传承者纷纷老去,导致传承渠道逐渐中断。

现代文化的冲击也对菏泽大平调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在电视、网络等现代媒体的影响下,人们接触到的娱乐形式更加多样化,传统的曲艺形式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也给菏泽大平调的传承带来了挑战。

二、菏泽大平调的传承困境菏泽大平调的传承困境主要集中在传承者、传承载体和传承环境三个方面。

传承者的流失是菏泽大平调传承的主要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许多传承者渐渐退出了演艺舞台,新一代的年轻人并没有太多的人选择学习这一曲艺形式,导致传承者的不足成为菏泽大平调传承的主要瓶颈。

传承载体的缺失也是制约菏泽大平调传承的重要原因。

由于缺乏专业性的传承机构和场所,使得菏泽大平调在传承过程中无法得到有效的扶持和保护,这也使得曲艺形式的传承岌岌可危。

传承环境的变迁也对菏泽大平调的传承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娱乐形式的多样化,使得传统的曲艺形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这也间接导致了菏泽大平调传承环境的恶化。

三、菏泽大平调的保护策略为了有效保护菏泽大平调这一宝贵的曲艺形式,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来从传承者、传承载体和传承环境三个方面加以保护。

菏泽枣梆唱腔艺术特色探析

菏泽枣梆唱腔艺术特色探析

菏泽枣梆唱腔艺术特色探析【摘要】:在被誉为“戏曲之乡”的山东菏泽,枣梆这一地方剧种在菏泽的众多戏曲种类里极具特色。

它是由山西上党梆子传入山东后,与菏泽当地的戏曲文化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戏剧形式,因其在演唱时使用枣木梆子击节伴奏而得名,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本文从枣梆的历史渊源、唱腔音乐特点、行当划分和演唱特点等方面作初步的探索,以展现枣梆的艺术风格。

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三大章节:第一章,通过诸多可考文章与剧团演员所述来介绍枣梆的产生与发展;第二章,枣梆的唱腔音乐特点,分别从其板式结构、旋律与调式特点以及唱词特点三方面,并结合唱腔谱例来加以分析说明;第三章,着重研究枣梆的演唱特点,通过介绍枣梆的行当划分及其各自的演唱特点来体现枣梆独特的艺术风格。

结语部分主要是对全文进行概括,总结本篇论文。

【关键词】:菏泽枣梆唱腔音乐演唱【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3【分类号】:J617.5【目录】:中文摘要6-7ABSTRACT7-8引言8-10第一章枣梆的形成与发展10-141.1枣梆产生的渊源10-111.2枣梆的兴衰历程11-14第二章枣梆的唱腔音乐特点14-282.1唱腔板式结构14-252.1.1[流水板]类14-172.1.2[二八铜]类17-192.1.3[二板]类19-222.1.4[尖板]类22-252.2旋律与调式特点25-262.3唱腔词格特点26-28第三章枣梆各行当演唱特点28-323.1小生和旦行唱腔特点28-293.2老生唱腔特点29-303.3花脸唱腔特点30-32结语32-33参考文献33-34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34-35致谢35-36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36-38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菏泽地方戏曲与非遗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研究

菏泽地方戏曲与非遗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研究

72 Northern Music北方音乐 Northern Music菏泽地方戏曲与非遗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研究李建英(菏泽学院,山东 菏泽 274000)【摘要】菏泽地处山东省西南方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菏泽地方戏曲作为当地独特的艺术形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菏泽的戏曲活动在明末清初时就已非常普遍,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具文化底蕴,也彰显了地方魅力,无愧于“戏曲之乡”的美誉。

菏泽地方戏曲中本地的六个剧种都被入选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体现出了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当中的重要地位。

促进非遗旅游开发和菏泽地方戏曲的良性互动,既能够促进戏曲的传承和发扬,又能够为非遗旅游注入丰富的内容与内涵,增加经济效益,为当地文旅事业的繁荣进步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菏泽;地方戏曲;非遗;旅游开发;互动【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菏泽地方戏曲与非遗旅游开发的互动融合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CLYJ69)。

菏泽是一个拥有“戏曲之乡”美称的地方,流行在本地的剧种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不同的地方戏曲种类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共同为菏泽地方戏曲艺术争鸣和发展展现繁荣局面。

在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过程中,菏泽的六大地方戏曲剧种山东梆子、大平调、枣梆子、大弦子戏、四平调、两夹弦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促进菏泽地方戏曲的有效传播,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将其和非遗旅游开发工作结合起来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扭转地方性发展不良现状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丰富非遗旅游项目,提高文旅开发水平,拓展非遗旅游文化内涵的有效措施。

本文将着重就菏泽地方戏曲与非遗旅游开发良性互动展开研究,以助推菏泽地方戏曲的创新发展,加快非遗旅游开发建设的进程。

一、菏泽地方戏曲菏泽地处山东西南部,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地方戏曲艺术,六个各具特色的的菏泽地方戏都被纳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真正无愧于“戏曲之乡”的美誉。

菏泽大平调的传承及保护策略研究

菏泽大平调的传承及保护策略研究

菏泽大平调的传承及保护策略研究菏泽大平调是山东省菏泽地区传统的民间音乐形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音乐特色和文化内涵,成为当地乃至整个华北地区民间音乐的代表之一。

近年来,由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菏泽大平调传承和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菏泽大平调传承及保护的策略问题。

一、传承问题及原因分析1.1 传承情况根据资料记载,菏泽大平调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这一传统音乐形式的传承主要是基于一代代传统传承方式,即由老一辈的艺人传授给后一代。

但是,在现代社会,传承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

随着现代科技和新媒体的发展,传承方式渐渐从口口相传转变为书面记录、研究和网络传播。

然而,这种转变在菏泽大平调的传承中并没有产生广泛的影响,而是反而造成了一些问题。

现在,菏泽大平调的传承主要是在民间口传,由老一辈艺人传给晚辈,随着时间的推移,艺人数量减少,很多人已经失去了学习和传承的机会,导致艺人的数量日益稀少,菏泽大平调的传承呈下降的趋势。

传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菏泽大平调的传承和保护面临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原因:(1)经济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更多的人转向城市工作和生活,菏泽大平调在城市中的影响力逐渐弱化,没有足够的市场和观众保障。

(2)社会原因。

社会发展的缺陷是腐蚀传统文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种种社会现实原因的限制,菏泽大平调只能在一些传统节日或庙会场合展示,且观众很少,传承的动力也相应降低。

(3)文化原因。

近年来,随着大众文化的流行,菏泽大平调遭到了严重冲击,许多青年人对此却浑然不知,选择了流行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

(4)传承难度大。

菏泽大平调的传承在技艺层面上存在技巧较高、乐器独特、曲目众多、节奏复杂、唱腔独特等问题,艺人难以轻易传承这些技艺,难以得到更广泛的传承。

二、保护策略探讨2.1 宣传推广菏泽大平调菏泽大平调传承需要更多的社会关注和支持,宣传推广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

菏泽地方戏曲与非遗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研究

菏泽地方戏曲与非遗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研究

菏泽地方戏曲与非遗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研究【摘要】菏泽地方戏曲与非遗旅游在当地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旅游吸引力。

本文通过分析菏泽地方戏曲的传统与特色,以及非遗旅游的发展现状,探讨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良性互动的实现路径。

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菏泽地方戏曲与非遗旅游相互促进的实际效果。

结论部分总结了研究成果,指出未来研究方向。

研究背景部分介绍了菏泽地方戏曲和非遗旅游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部分探讨了该研究对于地方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重要性。

本文旨在为菏泽地方戏曲与非遗旅游的良性互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推动地方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菏泽地方戏曲、非遗旅游、良性互动、传统文化、旅游开发、关系分析、实现路径、案例分析、研究成果、未来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加,菏泽地方戏曲与非遗旅游的结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还比较薄弱,缺乏系统性和深度性的研究。

有必要开展对菏泽地方戏曲与非遗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进行深入研究,为地方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1.2 研究意义菏泽地方戏曲与非遗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在当今全球化交流的背景下,地方戏曲和非遗文化旅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承载历史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丰富旅游业态等多重功能。

通过研究菏泽地方戏曲与非遗旅游的良性互动关系,可以更好地推广和传承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菏泽地方戏曲与非遗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还可以推动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领域,可以为地方戏曲和非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

2. 正文2.1 菏泽地方戏曲的传统与特色菏泽地方戏曲是中国戏曲的重要类型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菏泽地方戏曲最早源于河南地区,后传入山东菏泽地区并发展壮大。

菏泽地方戏曲与非遗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研究

菏泽地方戏曲与非遗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研究

菏泽地方戏曲与非遗旅游开发的良性互动研究作者:李建英来源:《北方音乐》2019年第23期【摘要】菏泽地处山东省西南方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菏泽地方戏曲作为当地独特的艺术形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菏泽的戏曲活动在明末清初时就已非常普遍,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具文化底蕴,也彰显了地方魅力,无愧于“戏曲之乡”的美誉。

菏泽地方戏曲中本地的六个剧种都被入选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中,体现出了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当中的重要地位。

促进非遗旅游开发和菏泽地方戏曲的良性互动,既能够促进戏曲的传承和发扬,又能够为非遗旅游注入丰富的内容与内涵,增加经济效益,为当地文旅事业的繁荣进步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菏泽;地方戏曲;非遗;旅游开发;互动【中图分类号】J60;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菏泽是一个拥有“戏曲之乡”美称的地方,流行在本地的剧种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不同的地方戏曲种类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共同为菏泽地方戏曲艺术争鸣和发展展现繁荣局面。

在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过程中,菏泽的六大地方戏曲剧种山东梆子、大平调、枣梆子、大弦子戏、四平调、两夹弦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促进菏泽地方戏曲的有效传播,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将其和非遗旅游开发工作结合起来是非常必要的,这是扭转地方性发展不良现状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丰富非遗旅游项目,提高文旅开发水平,拓展非遗旅游文化内涵的有效措施。

本文将着重就菏泽地方戏曲与非遗旅游开发良性互动展开研究,以助推菏泽地方戏曲的创新发展,加快非遗旅游开发建设的进程。

一、菏泽地方戏曲菏泽地处山东西南部,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地方戏曲艺术,六个各具特色的的菏泽地方戏都被纳入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真正无愧于“戏曲之乡”的美誉。

下面将从传播方式、表演风格这两个角度出发对菏泽地方戏曲进行说明。

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经典——山东梆子传承人刘桂松唱腔美学特征研究

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经典——山东梆子传承人刘桂松唱腔美学特征研究

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经典——山东梆子传承人刘桂松唱腔美学特征研究周景春【摘要】山东梆子是流传于山东菏泽等地的地方剧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刘桂松是菏泽市山东梆子的传承人,她的演唱充分体现了山东梆子的艺术特色.刘桂松的唱腔高亢、嘹亮、粗犷、豪放、音色优美、气息通畅、刚柔相济,具有独特的风格韵味,表现力极强,可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经典.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刘桂松的唱腔美学特征:演唱方法的科学性,情感把握的细腻性,韵味处理的独特性.这三个特征中,演唱方法的科学性是基础,有了科学的发声,才能更好地演绎剧中人物及体现演唱风格.刘桂松先生的演唱在山东梆子的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推动山东梆子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期刊名称】《菏泽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4)006【总页数】4页(P97-100)【关键词】山东梆子;刘桂松;唱腔美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作者】周景春【作者单位】菏泽学院音乐系,山东菏泽274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17.552山东梆子,又名“高调梆子”、“舍命梆子腔”,流传于山东的菏泽、济宁、泰安、聊城等广大地区,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桂松是菏泽山东梆子的传承人,是菏泽巨野县大姚班第三代传人刘云亭的女儿,曾任巨野县山东梆子剧团的团长兼主演。

刘桂松自幼受家庭熏陶,12岁学山东梆子,在其父刘云亭演唱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发展,唱念做打各方面都有深厚的基本功。

刘桂松先生的演唱高亢明亮、音色优美、气息通畅、刚柔相济、情感细腻,具有独特的风格韵味。

她成功塑造了《反西唐》及《老羊山》中的樊梨花、《贺后骂殿》中的贺金蝉等人物。

刘桂松先生的唱腔美学特征也恰恰与近代被更多人接受的金铁霖教授总结的“金氏唱法”声乐演唱理论相吻合。

“金氏唱法”是在中国戏曲、说唱等传统声乐的基础上,结合西洋美声的发声方法,经过去粗取精逐渐积淀总结出来的,更易于为中国人所接受的、科学的发声方法。

菏泽大平调发展历史与现状

菏泽大平调发展历史与现状

菏泽大平调发展历史与现状大平调习梆子腔系统,大平调风格独特,粗犷豪放、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厚,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群众称“四大扇、尖子号,一听就是大平调,”道出了大平调的鲜明特色。

标签:菏泽;大平调;发展历史;现状一、菏泽大平调的发展历史菏泽,古称曹州,地处山东省西南部地区。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司马迁笔下的“天下之中”,历史上曾数度成为中原地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戏曲艺术比较发达。

早在明末清初,菏泽戏曲活动已经较为普遍,在较大的集镇和寺庙都建有不同规模的戏楼,有“村村有戏楼,夜夜唱灯戏”之说,因其剧种多、剧团多、名演员多,享有“戏曲之乡”的美誉。

“目前,菏泽地区流行的本地剧种有六个,2009年全部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大平调就是其中之一。

”[1](一)大平调起源说。

1、地域起源说。

河南起源说:明初年间,中原一带灾荒连年,歉收达六年之久。

彰德(安阳)、磁县、清丰、南乐、开州(濮阳)诸县流民逃难开封乞讨度日。

当时,开封有偶系班讴戏班,逃荒百姓见以艺求食较登门讨要略胜一筹,在进班学戏不成的情况下难民白天跟班撵臺边看边学,夜间露宿房前屋后,串词对戏。

后开州一带年成好转,难民相继返乡。

开州街头出现了大三节(一作鼓、一作梆、一作击节)的艺人沿街叫讨。

继而又借鉴民间武术班用的大铙、大镲作硬乐,其走场动作则请民间拳师教习,加上民间土乐器大弦、二弦、三弦,称“土梆子”。

屡经排练,始作“板凳头”演出。

出访开封的河南讴,因调高够不着,遂用大本腔,好噪音者则偶尔沿用高八度的河南讴,之后结合本地语言,逐渐形成了一种别于河南讴的新的曲调。

又加进卖油用的枣木梆子,故有“大油梆”之称。

后热心艺人集资捐粮,仿官宦朝服作麻布箱衣,在一个中秋节正式登台演出。

现仍存每逢中秋节纪念活动艺俗。

因原来称呼不雅,况腔调较河南讴缓平,遂易名“大平调”。

[2]大平调起源于河北省的说法有三种。

其一是:河北武安平调老艺人李秀奇、程澍田等称,清朝武安和村某白姓艺人,与武安某曹姓艺人,原在河南唱怀调,后回武安等地创办科班,形成武安平调之曹、白两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菏泽地方戏曲表演风格探析
地方大戏中表现家庭伦理、神话传说、男女爱情和民间生活的传统剧目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下面是本人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菏泽地方戏曲表演风格的论文,欢迎阅读查看。

菏泽地方戏曲表演风格的形成,是经过舞台表演的反复实践,多次验证而确立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特点:
一、动作粗犷、架式夸张
黑脸、大红脸扎架时,要求收腹、挺胸、腆臀,呈三道弯,手需过顶,五指张开,状如虎瓜。

武将出场后常用踢腿、打飞脚,发怒时则双足跳起,伴以吹髯、转眼、活腮、晃膀等动作表示暴躁。

平调有系由木偶戏演变而成一说,至今形体表演还残留原始的痕迹。

枣梆传统剧目《三开膛》演出中有活台子的传统表演,全台上下齐心合力晃动临时搭起的演出舞台,幅度之大,可用有山崩地裂之势去形容。

这种夸张之极的表演,表达了县令苏云龙惊惶失措、胆战心惊的内在情感。

山东梆子表演传统中有武老包一说,是指包拯文官火性,外表稳重大方、大公无私,内心嫉恶如仇、暴跳如雷。

皇亲、恶官犯法难逃,不斩之,则铡之,铡则腰断三截,文戏需得武唱,在《天赐禄》《铡赵王》等剧中都有武风。

例如在《铡美案》一剧中包拯临铡陈世美之前,勾画了特殊扮相,歪戴相纱,绾起满,卷起袍袖,掖起蟒,赤膊登案,亲自掌铡。

此种表演方法突出了包拯嫉恶如仇,不畏强暴的刚直性格,表达了观众的审美情趣和要求。

二、豪迈奔放、感情充沛
在菏泽地方戏曲的传统表演程式中有犟拎起、外撇连儿、母鸡旋窝、猫洗脸等运作,用以表现角色勇猛、豪迈的情绪和敏捷、充沛的感情。

推圈是为了突出剧中脚色昂首阔步的豪迈英姿,推、合时强烈的摆动双臂,手眼相随。

要求双脚抓地,一步一个窝,虎虎生气,步步起尘。

柳子戏传统剧目《打登州夜取》中的史大奈,推圈时有力豪放,要求双足大跳,全身腾起,以示角色的遒健有力。

例如:山东梆子传统剧目《两狼山》中杨家父子的演唱感情充沛,显示了对国家、民族的诚挚感情。

另外,山东梆子《哭剑》中的苏妲己,柳子戏传统剧目《金锁记》中的窦娥等角色的演唱,如泣如诉、声情并茂菏泽地方戏曲中不少行当的发声均要求用假本嗓,此种发声法将真嗓(即本嗓)和小嗓(即假嗓)的转换,运用得巧妙,不露声色,难分假本而故称之。

山东梆子着名演员窦朝荣,柳子戏着名演
员张春雷均是此种发声的优秀代表。

通过他们两人的唱腔录音可以分辨出窦朝荣假本嗓的本嗓成份多一些,张春雷假本嗓的假嗓成份多一些,而山东梆子的另一位着名红脸演员任新才的假本嗓的假嗓成份则更多。

他们塑造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脚色形象,演唱时声域开扩,洪亮劲拔,慷慨激昂,吐词清晰,至今为后人推崇。

部分艺人称他们的嗓子为夹板子嗓、疙瘩嗓等,虽然形象,但无说服力,因为他们将假本腔与拙嗓、老本哨混为一谈。

三、载歌载舞、虚实相生
菏泽地方戏曲的传统舞蹈表演是在相互吸收,触类旁通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例如:山东梆子传统剧目《美良川)和柳子戏传统剧目《打登州》等剧中的秦琼均有载歌载舞的耍锏表演;莱芜梆子传统剧目《反西唐》中的樊梨花和大弦子戏传统剧目《火龙阵》中的景三春等人物的舞蹈表演也同样别具风采。

一些优秀的表演受到观众的交口称赞:金马驹子银铃铛,不及立楞一晃荡。

立楞的这种晃荡表演显然是技压群芳的。

立楞本名宋玉山,山东梆子着名青衣艺人,能戏很多。

六十年代初在山东戏校执教时,仍可想见他当年表演的艺术魅力和风采。

在表演中,艺人们不以自然主义的模仿去博取赞叹,多是以程式动作的表演,做到虚实相生,以感情和特定环境的结合,作为程式动作的依据。

如以鞭代马,以桨代舟,开、关门,上、下楼,虚城、虚桥、虚轿、虚酒宴、虚砌末等的运用,均是靠表演者和观众通过虚虚实实的表演,在意会中共同创造的一个个实体.例如:柳子戏传统剧目《玩会跳船》中肖文勤右腿屈立,左腿盘于右膝处,躬身静坐在路旁,等待失钗者找寻的表演;丫环云霞左手一划,右手一点,将一见钟情的白月娟和肖文勤的视线能弯来扭去而不断线,这种夸张的虚拟表演受到广大观众的赞叹和同行的首肯。

但山东梆子传统剧目《黄牛分家》中的黄牛、柳子戏传统剧目《白兔记》中的白兔等角色,则是以形传神,以实取胜,同样是虚实结合,是表演的一种夸张变形手段。

四、节奏强烈、高亢劲拔
在菏泽地方戏曲中,在对角色的个性和舞台节奏的处理上,多采用强烈、尖锐的手段,烘托激烈的情绪。

例如:柳子戏传统剧目《孙安动本》中,徐龙脚踩、蹲坐以至踢翻龙案的身段表演和以黑虎铜锤要挟、恫吓万历的身段表演激化了冲突情势;山东梆子传统剧目《黄鹤楼》中,赵云竟能将周瑜两次三番踢上圈椅,又踢下楼梯,也是为了加强剧情的紧张局势;在平调传统剧目《李炳征南》中,李炳腹背受敌,回城不能,迎战无力,表演时运用技巧将髯口由黑变黪、由黪变白,刻意地渲染了紧张而尖锐的特定环境。

过去山东梆子、柳子戏、大弦子戏、平调、枣梆等剧种都曾使用过传统的四大扇、尖子号,平调剧种如今仍循旧制。

大钹大号的演奏如撕云破雾,裂石
开山,威武雄壮的很。

加强和烘托了粗犷、彪悍的特有气氛。

随着发展,各个剧种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四大扇、尖子号,一听就是大平调,成了该剧种的特有标志。

枣梆在唱腔的尾音处常翻高八度,并能将一些不是同韵或临韵的跷辙字句也演唱的朗朗上口,并十分自然。

如该剧种传统剧目《狄青借衣》中,狄姐上场时的唱词中的末字分别是嚷、郎、纂、簪、面、尖、上、当等,有的属苍桑辙,有的属天仙辙,可枣梆艺人利用其原有的山西语言特色,将其合二为一,使之天衣无缝,令人折服。

平调有一种特殊的讴腔,平调的讴腔以吸气发声,用以表达脚色激昂或喜悦的情绪。

现在菏泽市平调剧团的许多演员仍然刻苦地训练此种发声方法,努力保持其传统。

五、生动细腻、源于生活
地方大戏中表现家庭伦理、神话传说、男女爱情和民间生活的传统剧目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利用通俗易懂的语汇和形神兼备的生活动作的再现,塑造出具有充沛感情、生动细腻的脚色形象。

例如:山东梆子整理改编剧目《墙头记》,深刻地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通过活灵活现的表演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大乖等人的卑鄙心理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如大乖听到其父张木匠有私蓄时,立即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有钱?好,有钱就是爹,像你这样的爹,有十个八个的我都背动了!其辛辣的讽刺,何其妙也。

再如:《柜中缘》中许翠莲的巧妙表演,也是大多源于生活基础,才将天真无邪的少女表现的尽善尽美。

《黄牛分家》中的卢万仓,以竹筷夹肉时,哆哆嗦嗦,表现肉已熟烂了。

含在口内似有其物,且喋喋有声。

表演者的道白声同老叟,缺齿露气而又吐词清晰。

这种研究运用庄户人的语气使道白口语化,更显真实。

柳子戏传统剧目《黄桑店》中的店家对待秦琼、罗舟、史大奈分别不同的态度,形象地说明市井小民的心理状态。

《观灯》中的胡读经自己造成的遭际,也是在生动有趣的表演中揭露出角色的愚昧无知和顽固迂腐的本性,此类有血有肉、亦庄亦谐、妙趣横生的脚色,都深受观众的喜爱。

柳子戏着名演员张春雷被称为活张飞,平调着名演员申德高被称为活敬德,若无精深功力,是不会创造出性格鲜明的典型形象,更不会获此美称的。

参考文献:
苗晶.山东民间歌曲论述[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
倪种之.中国曲艺史[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
辛力,安禄兴.山东地方曲艺音乐[M].济宁:山东省出版管理处,19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