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社会教案
农村社会学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教案首页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第一节农村教育的历史
一、农村教育的含义
二、解放前的农村教育
(一)乡村教育
(二)革命根据地的农村教育实践
三、解放后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农村教育沿革
(二)农村教育综合改革
(三)农村教育的成就
四、扫盲运动、“希望工程”和“春蕾计划”
(一)扫盲运动
(二)希望工程
(三)“春蕾计划”
第二节农村教育的地位和意义
第三节农村教育的问题与未来发展
一、当前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农村教育的未来发展
(一)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
(二)农村教育的近期目标和举措
1农村教育目标
2农村教育举措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
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湖北生物科技职业学院课时教案。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农村教案
初中综合实践活动农村教案课时:2课时年级:八年级教材:《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手册》教学目标:1. 了解农村的基本情况,包括农村的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
2.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提高学生对农村问题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1. 农村经济现状调查2. 农村文化活动开展3. 农村环境保护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农村综合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引导学生关注农村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农村经济现状调查(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村庄进行调查。
2. 调查内容:农村产业结构、农民收入来源、农村消费水平等。
3. 学生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收集数据,记录在调查表上。
三、农村文化活动开展(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负责组织一项农村文化活动。
2. 活动内容:举办文艺演出、开展体育比赛、举办知识讲座等。
3. 学生制定活动方案,包括活动时间、地点、内容、宣传等。
四、农村环境保护(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环境保护主题进行调查。
2. 调查内容:农村环境污染源、环保意识、环保设施等。
3. 学生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收集数据,记录在调查表上。
第二课时:一、成果展示(20分钟)1. 每组学生展示自己的调查成果,包括数据、图片、视频等。
2. 其他学生对展示成果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二、讨论与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对农村经济、文化活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讨论。
2. 学生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
三、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教师对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强调实践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提出今后继续关注农村问题的决心。
教学评价:1. 学生调查成果的展示和评价。
2.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提出的建议。
3. 学生对农村问题的认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变化。
农业经济教案
农业经济教案【农业经济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 了解农业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 掌握农业经济的基本运行规律;3. 理解农业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4. 了解当前农业经济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二、教学内容1. 农业经济的概念与特征a. 农业经济的定义和范畴;b. 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生产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等。
2. 农业经济的运行规律a. 农业生产规律:农作物的季节性、生长规律等;b. 农产品市场规律:供求关系、季节性波动等;c. 农业投资和农业信贷规律: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和融资渠道。
3. 农业经济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a. 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b. 农业经济对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c. 农业经济对农民收入和农村稳定的作用。
4. 当前农业经济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a. 人口结构变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b. 城乡发展不平衡对农业经济的冲击;c. 农业科技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向学生简要介绍农业经济的概念和重要性,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依次介绍农业经济的概念与特征、运行规律、地位和作用,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3. 讨论与互动利用教具或多媒体展示农业经济的实例和数据,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4. 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具体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农业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影响因素。
5. 小结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进行反馈和互动。
四、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包括农业经济的概念、特征、运行规律等内容的简洁介绍;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实例和数据的图表。
五、教学评估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互动环节的积极程度。
2. 提问评估:通过提问学生来检测他们对于农业经济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练习评估:布置一定数量和难度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延伸1. 请学生对某个农产品的产业链进行调研和分析,探讨其在农业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村产业发展教案设计
农村产业发展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随着我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农村产业的发展成为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设计一份科学合理的农村产业发展教案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有效教授农村产业发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 掌握农村产业发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了解当前我国农村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通过实地考察、调研等方式,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经验;- 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农村产业发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农村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2. 教学难点:- 学生对农村产业发展的理解和把握;- 学生解决农村产业发展问题的能力培养; - 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实地调研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1. 农村产业发展的概述- 农村产业发展的定义和意义;- 农村产业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农村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内容;- 农村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与措施。
3. 农村产业创新与技术进步- 农村产业创新的重要性;- 农村产业创新的途径和方法;- 农村产业技术进步的推动因素与作用。
4. 农村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支持- 农村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农村产业发展的主要支持措施;- 农村产业发展的政策调整与创新。
5. 实践操作与调研- 进行农村产业发展的实地考察;- 进行农村产业发展的调研活动;- 分析农村产业发展的实践案例与问题解决方案。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与参考书目:- 农村产业经济学教程,作者:XXX;- 中国农村产业发展与政策研究,作者:XXX。
2. 多媒体教学资源:- 农村产业发展相关的图片、教学视频等。
送教下乡教案
送教下乡教案教案名称:送教下乡教案目标:1.了解农村的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状况。
2.加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心。
4.促进城乡交流与合作。
教学内容:1.农村经济:了解农村的主要产业、农田利用情况和农村产业结构。
2.农村文化:介绍农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进行文化体验活动。
3.农村教育:探讨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
4.社会服务: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为农村居民提供帮助。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和调查1.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引入农村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分小组进行农村社会调查,了解农村的基本情况,并记录下来。
第二课时:农村经济1.介绍农村的主要产业和农田利用情况,让学生了解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
2.分组讨论,就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势和不足进行探讨,提出改进的方案。
第三课时:农村文化1.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介绍农村的传统文化和民俗习惯。
2.组织学生进行文化体验活动,如包饺子、打柴等,让学生亲身感受农村文化的魅力。
第四课时:农村教育1.了解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
2.分组展开讨论,就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第五课时:社会服务1.组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如义务劳动、做家教等。
2.带领学生前往农村,为农村居民提供帮助,如义务修理房屋、赠送文化教材等。
教学方法: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教师通过讲授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2.实践与体验相结合: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农村生活。
3.研究与问题解决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调查报告、讨论记录等方式进行评价,考察学生对农村的了解和思考。
2.通过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的表现进行评价,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3.通过小组展示和总结讨论,考察学生的合作和团队意识。
教学反思:1.教师要提前准备充分,确保教学材料的准备和教学环境的安排。
农业经济学教案孔祥智课后答案
农业经济学教案孔祥智课后答案【农业经济学教案】孔祥智课后答案第一章:引言农业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的是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规律及其相关问题。
本教案将介绍农业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以及相关案例分析,旨在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和运用农业经济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农业经济学基本概念2.1 农业生产要素农业生产要素是指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源,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和农业技术。
土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动力,资本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支撑,农业技术则决定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
2.2 农业经济发展阶段农业经济发展通常可分为传统农业经济、现代农业经济和农业产业化经济三个阶段。
传统农业经济以自给自足为主,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效率低下;现代农业经济在科技进步和机械化改造的推动下,实现了一定的农业现代化;农业产业化经济则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农业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章:农业经济学理论框架3.1 农业供给与需求农业供给与需求是农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之一。
供给是指农产品的生产和供给情况,需求是指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情况。
农业供给与需求关系的变化将影响农产品的价格、生产行为以及市场供需平衡。
3.2 农业市场与价格形成机制农业市场是农产品交易的场所,价格形成机制则是决定农产品价格的基本因素。
农业市场的发展与市场参与主体、市场机制和市场信息密切相关,价格形成机制受到市场供需关系、生产成本和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第四章:农业经济发展案例分析4.1 农业现代化与粮食安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国之一,农业现代化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优化农业供应链,可以有效提升粮食安全水平。
4.2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增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因素。
通过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衔接、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等新型产业,可以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农民收入。
农村社区治理教案设计
农村社区治理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随着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社区治理越来越受到重视。
为了提高农村社区的治理水平,培养农村社区治理人才,本教案设计旨在介绍农村社区治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参与和推动农村社区治理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农村社区治理的概念、特点和重要性。
2. 掌握农村社区治理的原则和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领导能力,激发其参与和推动农村社区治理的热情。
三、教学内容1. 农村社区治理的概念和特点- 解释农村社区治理的概念和涵义。
- 分析农村社区治理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
2. 农村社区治理的原则- 强调依法治理和民主参与的原则。
- 介绍社会协同、公平正义、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 农村社区治理的方法- 介绍基层自治和依靠农民自身力量的方法。
- 探讨政府引导和社会组织参与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 在引入课题时,可以通过讲述一个农村社区治理的成功案例来引起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 通过讲解PPT、展示图片或视频等多种形式,向学生介绍农村社区治理的概念、特点和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考相关问题。
3. 案例分析- 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农村社区治理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4.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农村社区治理的原则和方法,并进行展示和交流。
5. 角色扮演- 随机选择几名学生扮演农村社区成员、村干部、政府代表等角色,进行模拟农村社区治理的场景,让其他学生观察并提出改进意见。
6. 总结归纳- 根据教学内容,对农村社区治理的概念、原则和方法进行梳理和总结。
五、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的成果展示,评价学生对农村社区治理原则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角色扮演的表现评估,评价学生在模拟农村社区治理中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3. 书面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农村社区治理的反思文章,评价学生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教案的设计,学生能够全面地了解农村社区治理的概念、原则和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推动农村社区治理的能力。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新
《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全)农业经济学新一、引言农业经济学是研究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和农业市场的运作规律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学科。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教案成为了教育教学的重要工具,对于农业经济学的教学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全面介绍《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探讨其内容与应用。
二、教案概述1. 教案简介《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旨在利用电子技术手段,辅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
通过教案,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和掌握农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现实应用,提高学习效果。
2. 教案设计原则(1)科学性原则:教案内容应基于科学的农业经济学理论,确保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2)针对性原则:教案应具备指导性,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趣味性原则: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案应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点。
三、教案内容1. 内容概述本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农业经济学概述:介绍农业经济学的起源、发展和基本概念,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2)农业生产与成本:探讨农业生产的要素和成本结构,分析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
(3)农业市场与价格:研究农产品市场的供求关系、价格波动和市场调控等问题。
(4)农村经济与农民收入:重点关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和政策措施。
(5)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分析农业现代化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2. 教案应用《农业经济学》电子教案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前预习和巩固:学生可以通过电子教案提前了解教学内容,进行预习,以便更好地理解课堂上的讲解。
(2)课堂互动和探讨:教师可以利用电子教案进行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增强课堂氛围。
(3)作业布置和批改:电子教案可方便教师布置作业,并对学生提交的作业进行批改,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与反馈。
(4)自主学习和复习:学生可以利用电子教案进行自主学习和复习,提高学习效率和水平。
乡村振兴现场教学教案
乡村振兴现场教学教案教案标题:乡村振兴现场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乡村振兴政策的背景和意义。
2. 掌握乡村振兴的相关概念和关键任务。
3. 理解乡村振兴政策对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4. 培养学生对乡村振兴的认识和关注,激发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
教学内容:1. 乡村振兴政策的背景和意义。
2. 乡村振兴的相关概念和关键任务。
3. 乡村振兴政策对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或实地参观等方式,引入乡村振兴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知识讲解:讲解乡村振兴政策的背景和意义,介绍乡村振兴的相关概念和关键任务,分析乡村振兴政策对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3. 现场教学:组织学生到当地乡村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让学生亲身感受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情况,了解当地乡村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就所见所闻进行讨论交流,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激发学生对乡村振兴的认识和关注,促进他们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
5.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对本次实地教学进行总结反思,思考乡村振兴政策的意义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参与观察、讨论交流和总结反思,评价学生对乡村振兴政策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对乡村振兴的关注和参与热情。
同时,也可以通过学生的调研报告、讨论发言等形式进行评价。
教学反思: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乡村振兴政策的最新发展,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现实。
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态,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确保教学效果。
农村发展教案
农村发展教案引言:农村发展是一个国家乃至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至关重要。
然而,农村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是错综复杂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来推动。
本教案旨在提供一系列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资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农村发展问题,并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能力。
教案大纲:一、教学目标1. 了解农村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农村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能力;4.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农村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a. 农村发展的定义和涵义b. 农村发展的重要性及其对国家和全球的影响2. 农村发展面临的挑战a. 农业现代化的困境b. 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c.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3. 农村发展的机遇a. 农产品市场的拓展b. 农村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就业机会c. 农村旅游和乡村复兴4.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思维能力a. 探讨农村发展中的社会问题及其解决方案b. 提倡农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农业5.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a. 分析农村发展中的困难和矛盾b. 提供解决方案,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辩论三、教学方法1. 视听教学法:使用多媒体资源展示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和案例。
2. 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和研究,培养合作意识和集体智慧。
3. 研究性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实地调研,了解实际问题和需求。
四、教学资源1. 多媒体资源:展示农村发展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情况。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和交流,了解农民的真实生活。
3. 农村发展相关的文献和报告: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和研究,培养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农村发展的概念和重要性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对农村发展的兴趣,了解农村的现状和问题。
2. 授课:讲解农村发展的定义和涵义,引导学生思考农村发展对国家和全球的重要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教案设计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教案设计第一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理解农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调查、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农业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1.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农业、关心农业发展的思想感情。
1.2 教学内容1.2.1 农业的定义:介绍农业的定义,使学生明确农业的含义和范围。
1.2.2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分析农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阐述农业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
1.2.3 农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探讨农业发展对国家经济的影响,包括粮食安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
1.3 教学方法1.3.1 讲授法:讲解农业的定义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1.3.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农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1.3.3 调查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调查当地农业发展情况,增强对农业的认识。
1.4 教学评价1.4.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农业定义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理解。
1.4.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农业发展对国民经济影响的分析能力。
1.4.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章:农业发展的影响因素2.1 教学目标2.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影响农业发展的各种因素,培养学生分析农业发展问题的能力。
2.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农业发展影响因素的认识。
2.1.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农业发展、积极参与农业改革的意识。
2.2 教学内容2.2.1 自然因素:介绍气候、土地等自然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2.2 社会经济因素:阐述政策、市场需求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2.2.3 技术因素:分析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2.3 教学方法2.3.1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农业发展案例,使学生了解农业发展影响因素。
黄河流域的农业经济发展教案
黄河流域的农业经济发展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流域的地理和气候特点2.掌握黄河流域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3.了解黄河流域的农业企业发展和小农经济发展4.掌握黄河流域的农业政策和农民生活水平二、教学内容1.地理和气候特点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中部,包括山西、河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内蒙古等七个省份。
该地区年平均气温13℃左右,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0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
2.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黄河流域农业产业结构主要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畜牧业。
粮食作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水稻、高粱等,经济作物主要包括棉花、油料、烟草、茶叶和果品等。
畜牧业主要养殖猪、牛、羊等。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黄河流域的农业产业结构正在发生调整,强调提高粮食、经济作物、肉类和乳制品生产。
3.农业企业发展和小农经济发展随着市场的扩大和政策的支持,黄河流域的农业企业正在发展壮大,其中包括粮油加工、畜禽养殖、水果种植等方面。
同时,黄河流域还具有一定的小农经济,主要以种植蔬菜、经营小作坊、手工业等为主。
小农经济在当地农民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4.农业政策和农民生活水平黄河流域的农民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政府的农业政策也为当地农民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政策包括财政补贴、技术指导、农资优惠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带动了当地农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质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黄河流域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2.了解黄河流域的农业企业发展和小农经济发展3.掌握黄河流域的农业政策和农民生活水平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2.案例分析法3.小组讨论法五、教学过程第一节黄河流域的地理和气候特点1.教师用ppt向学生介绍黄河流域的地理和气候特点2.学生跟随ppt,完成黄河流域地理和气候特点的笔记第二节黄河流域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1.教师介绍黄河流域的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2.学生跟随ppt,完成黄河流域农业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的笔记第三节农业企业发展和小农经济发展1.教师向学生介绍黄河流域的农业企业发展和小农经济发展2.学生观看相关视频,了解当地农业企业和小农经济的现状3.小组讨论,分析当地农业企业和小农经济的优势和不足第四节农业政策和农民生活水平1.教师介绍黄河流域的农业政策和农民生活水平2.学生跟随ppt,完成农业政策和农民生活水平的笔记3.案例分析,了解政策的实施情况和当地农民的生活变化六、教学评估1.学生提交黄河流域农业经济发展的小结报告2.通过小组组织的讨论评估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考试内容包括老师讲授和学生自学内容七、教学反思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域,本课围绕农业经济发展展开,教师通过讲授、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当地的农业产业结构和趋势,了解当地农业企业和小农经济的现状,同时介绍政策支持和农民生活水平的变化。
幼儿园美丽乡村行动:乡村振兴与社会实践教案
幼儿园美丽乡村行动:乡村振兴与社会实践教案1. 介绍在当前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幼儿园美丽乡村行动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更好地认识乡村、热爱乡村,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乡村振兴的关注。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分析乡村振兴与社会实践教育的关系,提出相应的教案并共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2. 乡村振兴的背景和意义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这一振兴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而幼儿园美丽乡村行动,则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通过幼儿园社会实践教育,培养孩子对乡村振兴的认识和关注。
3. 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性社会实践教育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其目的是通过让学生亲身接触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
在乡村振兴中,尤其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教育,让孩子了解乡村的美丽风景、农村的变化和农民的生活,激发他们对乡村的热爱和对农村发展的关注。
4. 幼儿园美丽乡村行动的具体实施针对幼儿园美丽乡村行动,可以制定相应的社会实践教案。
可以组织孩子去乡村参观,让他们近距离感受乡村的风土人情;可以开展农耕体验活动,让孩子了解农业生产的艰辛与乐趣;还可以开展环保主题教育,让孩子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幼儿园美丽乡村行动,我个人非常支持和认同。
在我看来,通过让孩子从小就了解乡村、关注农村,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这也有助于孩子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和社会发展意识,培养出更多积极向上、有责任心的下一代。
6. 总结与回顾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美丽乡村行动对乡村振兴和社会实践教育的重要意义。
通过规划实施相关教案,可以帮助孩子从小培养对乡村的热爱和对农村发展的关注,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和社会未来的发展。
小学六年级社会教案与经济
小学六年级社会教案与经济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社会经济的概念和作用,认识不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理解经济发展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经济发展的兴趣和热爱,并在实际生活中珍惜资源,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建设。
二、教学重点1. 了解社会经济的概念和作用。
2. 认识不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具。
2. 准备与产业发展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使用多媒体教具展示一些与产业发展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你们从这些图片和视频中看到了什么?这些产业是如何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的?2. 概念解释(10分钟)老师向学生解释社会经济的概念,简单明了地介绍经济的定义和作用。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经济对于一个国家和一个人的重要性。
3. 产业分析(20分钟)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具介绍几个主要的产业领域,如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并通过图表和实例展示这些产业对经济的贡献。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产业的特点和重要作用。
4. 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15分钟)老师向学生展示一些国家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改善的实例,如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水平的提高等。
引导学生思考经济发展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5. 案例分析(30分钟)老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案例分析活动。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产业领域,研究该领域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展示给全班。
每个小组需要包括产业背景、经济贡献以及与人民生活的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6. 总结(10分钟)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学生所学的内容和思考。
鼓励学生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进行思考,激发他们对经济建设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根据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写一篇文章,简要介绍一个重要的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并分析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社会经济的概念有了初步了解,认识到不同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和经济发展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乡村振兴教案初中数学
乡村振兴教案初中数学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为了让农村孩子能够享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培养他们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本教案以乡村振兴为背景,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内容,设计了一系列富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初中数学基础知识,提高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实践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家乡、服务乡村振兴的热情。
三、教学内容1. 数学知识:分数、方程、几何、概率等基本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2. 实践项目:以乡村振兴为背景,设计一些与农村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如农业产值计算、土地面积测量等。
3. 主题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乡村振兴示范点,了解当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并结合所学数学知识进行分析。
四、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创设真实、有趣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实践操作:鼓励学生动手操作,进行实际测量、数据分析等,提高实践能力。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4. 激励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五、教学实施1. 导入新课: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引入与农村生活相关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2. 知识讲解:讲解相关数学知识,如分数、方程、几何等,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如测量土地面积、计算农业产值等,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数学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5.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六、教学反思本教案以乡村振兴为背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人教版教案:探究农业发展,掌握乡村经济。
人教版教案:探究农业发展,掌握乡村经济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在我国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乡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
加强对农业和乡村经济的研究和探究,对于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打造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教案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农业发展和乡村经济进行探究和研究。
一、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不仅提供着大量的农副产品,而且也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农业的发展,能够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能够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为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活力。
在我们探究农业发展时,我们需要了解农业与国民经济的密切关系,以便更好地制定措施和规划,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经济的发展。
二、乡村经济的现状和存在问题乡村经济是指在乡村地区发展的所有产业,包括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农村非农产业。
乡村经济的发展不仅对农民的生活有直接的影响,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目前,我国乡村经济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包括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不足、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对乡村经济的研究和掌握,以进一步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借助现代技术和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拓展农业生产领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
为此,我们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提高农业生产的科学化和现代化水平,同时也需要促进科技成果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本教案通过对农业发展和乡村经济的探究和研究,旨在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也需要继续加强对农业和乡村经济的认识和研究,以更好地满足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农村社会学 教案第一章
理论讲授
理论讲授
讨论
课时分配
教学内容
方法及手段
从研究对象上看,本课程倾向于整体论,但是又显得空泛,实际强调的是用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对农村社会所存在的问题作具体性研究.
(二)研究范围
1、农村经济社会结构方面的研究
农民、农业和农村(“三农”)
农村产业结构
乡镇企业的劳资关系
农村社会结构
农村群体组织
一、选择研究地点。
二、获准进入。
三、建立友好关系
四、收集和整理资料
第二,调查研究,即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谈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法。
第三,文献研究,即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探讨和分析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
第三节学习农村社会学的意义
一、农村社会学有助于拓展人类理论认识的内容
1、农村社会学有效的拓展了社会学的研究空间
2、农村社会学有助于深刻的了解和解决农民问题
3、农村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科学地认清中国的国情
二、农村社会学有助于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实践进程
1、农村社会学有助于人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2、农村社会学可以为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社会管理提供智力支持
马克思开创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唯物史观是考察整个社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研究农村社会学的四个方法论原则
1、系统分析
2、实事求是
3、宏观与微观相统一
4、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统一
二、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第一,实地研究,也叫田野调查研究,是农村社会学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式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学研究方式,是一种具有定性特征的研究方法。
城乡统筹的教案
城乡统筹的教案介绍:城乡统筹是指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等方面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一种理念和政策。
在教育领域,城乡统筹意味着要建立一个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满足城乡各地区不同的教育需求,消除城乡教育差距,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全国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现状分析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是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突出体现。
在城市地区,教育资源充足,教师队伍素质高,校舍设施先进,教学设备齐全;而在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稀缺,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条件落后。
这导致了城乡学生的教育水平差异,形成了城乡两类学生的分化。
二、城乡统筹的重要性1.实现公平教育城乡统筹教育是实现公平教育的基础。
通过调整资源配置,优化学校布局,加强农村教育建设,可以消除城乡教育差距,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让农村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2.促进劳动力流动城乡统筹教育可以促进城乡劳动力的流动。
通过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农村学生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进入城市就业做好准备。
同时,也可以吸引城市教育资源向农村转移,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
三、实施城乡统筹的措施1.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学校的师资力量,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学习资源,确保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
2.优化学校布局合理规划农村学校的建设,确保学校与学生的距离适宜,减少学生的上下学时间,提高学习效果。
3.加强师资培训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农村学生的需求。
4.建立城乡教育协调机制成立城乡教育协调部门,制定城乡教育发展规划和政策,推动城乡教育的协调发展。
四、城乡统筹的挑战和解决方案1.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教育的资金投入,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教育捐赠。
2.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建立健全乡村教师培养体系,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教育理念。
3.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通过建立统一的资源配置机制,确保资源在城乡之间公平分配。
我了解三农知识点教案设计
我了解三农知识点教案设计教案标题:了解三农知识点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三农知识的定义和范围;2. 理解三农知识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3. 掌握三农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关键要素;4. 培养学生对农村问题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三农知识的定义和范围;2. 三农知识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3. 三农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关键要素。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视频或实物等引起学生对农村问题的兴趣和思考,引发学生对三农知识的好奇心。
- 提问学生对农村发展的认识和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农村问题的重要性。
2. 知识讲解(15分钟)- 介绍三农知识的定义和范围,解释三农知识包括农业、农村和农民三个方面的知识。
- 引导学生思考三农知识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例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
- 介绍三农知识的基本概念和关键要素,如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生活等。
3. 案例分析(20分钟)- 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三农知识分析和解决农村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考能力。
- 分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 每个小组汇报分析结果和解决方案,进行全班讨论和交流。
4. 总结与拓展(10分钟)-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三农知识点,强调其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 提出拓展问题,鼓励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研究农村问题,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亲身感受和了解农村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中的积极程度和参与度。
2. 案例分析评估: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包括分析农村问题的能力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3. 拓展问题回答评估:评估学生对农村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见解表达能力。
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或实物等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的材料;2. 三农知识的相关资料和案例;3. 小组讨论和汇报的材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认识“三农”和农村社会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有着九亿多农民,“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三农”问题的解决关系重大,不仅是农民兄弟的企盼,也是党和政府的大事。
我们作为农村社会的一员,生活在农村,工作在农村,有必要了解当前农村社会的基本情况。
●了解:什么是三农?三农是指农业、农村和农民。
“三农问题”则是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和农民问题的总称。
●“三农”作为一个概念,最早由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于1996年正式提出;2000年,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李昌平给国务院总理提出“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
以后,“三农”问题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20XX年,“三农问题”正式成为我国理论和官方决策引用的术语;20XX年,中共中央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
一、认识农业、农村、农民(一)认识农业农业的特点:农业最基本的的特点是自然再生产过程与经济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
什么是再生产?就是生产过程的不断反复和经常更新。
农业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经营等方面与其他产业不同。
1、农业生产必须遵循生物学规律。
农业的劳动对象是农业生物,农业生产是利用其生命活动进行的。
必须遵循生物学规律。
(举例:作物的地域性,还有生长周期性,如拔苗助长)2、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土地是任何其他生产资料所不能代替的。
因此在土地利用中,应遵循“统筹兼顾,农用优先”原则。
(土地多少历来是财富象征)3、农业在生产空间上具有分散性。
农业生产需要一定量的光、热、水、气、土等生产要素才能生长、发育和繁殖,因而必须保持一定的分散性。
4、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条件影响大。
农业生产的收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气候的状况、自然灾害的大小等因素,所以农业生产的不可控因素多又大,导致农业产量不稳定。
应对措施:①加强农业小气候调节与控制,如人工降雨。
做到抗灾保产,夺取丰收②建立农业储备基金和保险基金。
农业政策性保险是国家和省、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是继取消农业税、实施粮食直补后又一项重要的支农惠农政策。
保险的农作物品种为:玉米、水稻、大豆、花生、葵花籽。
保险期限从被保险作物出苗或移栽成活时起,至作物收获期开始时终止。
必须是第二轮承包土地或享受粮食直补的土地,保险的自然灾害都包括暴雨、洪水、内涝、风灾、雹灾、旱灾、冰冻(霜冻及障碍性低温冷害)。
今年的农业保险政策有以下几个特点:1、调整了农业保险运作方式。
根据省政府要求,今年农业保险的运作方式,从政府委托人保财险公司代办,改为由政府和人保财险公司“联办共保”。
发生灾损理赔,由政府承担灾害风险60%,人保财险公司承担灾害风险40%。
“联办共保”旨在将农业保险逐步推向市场,同时也为了使人保财险公司从单纯的代办机构,逐步成为农业保险的主体之一,把财保公司的责任和利益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2、扩大了试点险种覆盖范围。
今年农业保险试点品种除去年已实施的水稻、小麦、油菜、能繁母猪保险外,种植业参保品种增加了棉花、玉米、设施高效农业;养殖业参保品种增加了奶牛;其他项目有农机具保险试点(兼用型拖拉机交强险和联合收割机第三者责任险)及渔船、渔民保险试点等。
3、提高了财政补贴标准。
中央和省财政今年对种植业保费补贴从50%增加到60%,县级财政补贴不少于10%,同时统一了种植业的保费和理赔标准:种植业每亩保费分10元、15元、20元、25元四档,保险金额对应为200元、300元、400元、500元,保障水平明显高于去年。
今年我市仍然采取低标准全覆盖的方式,按最低档投保,即种植业(水稻、棉花、小麦、油菜)每亩10元,农民自交保费每亩调整为3元。
养殖业中能繁母猪每头保费为60元,保险金额为1000元,省级财政补贴30%(18元)、县级财政补贴50%(30元)、饲养者负担保费的20%(12元);奶牛保费为240元,保险金额为4000元,省级财政补贴30%(72元)、县级财政补贴30%(72元)、饲养者负担保费的40%(96元);大棚蔬菜保费省财政补贴30%,县级财政补贴20%,其余部分由投保人承担。
4、建立了政府巨灾风险准备金。
为逐步建立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增强我省农业保险抗风险能力,从08年起,我省建立巨灾风险准备金。
市、县巨灾准备金来源主要包括:各县(市、区)按实际投保保费总额上缴10%;省辖市按县(市、区)上缴额的50%进行配套;在市县资金筹集到位的前提下,省级财政按省辖市配套部分进行等额补贴。
作用:有效保护了受灾农民的再生产能力。
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
5、农业的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生产时间:是指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投入农业生产开始,到农产品收获为止所需要的时间。
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
由于农业生产作物有不需要人类参与的自然生长发育的时间过程,所以农业中的生产时间长于劳动时间,导致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利用的季节性和间歇性以及流动资金支出的不均衡性等。
6、农业生产在时间上具有季节性。
在农业生产中,农业生产的成果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在适合的农时完成农事活动。
时间因素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农时不可违。
农时谚语:清明秫秫谷雨花。
注:秫秫指高粱,花指棉花。
六月六,看谷秀。
注:农历六月初六前后谷子就要秀穗听说立了秋,快把花心揪。
注:花心指棉花棵的顶心,俗称打花心。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麦子正适宜。
注:指种麦子的季节,7、农业生产的综合性。
为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和维护农业生态系统平衡,农业必须进行综合生产。
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
(二)认识农村农村,相对于城镇的称谓,指农业区,有集镇、村落,以农业产业(自然经济和第一产业)为主,包括各种农场(包括畜牧和水产养殖场)、林场(林业生产区)、园艺和蔬菜生产等。
简单而言,农村是以农业生产活动为基础,以农业为主要职业的的居民聚集地。
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社会经济关系不断发生变化,可分为四个阶段:1、1949~1952年,土地改革时期。
农村进行土地改革,由封建地主所有制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经济是主要经济成分。
2、1953~1957年,农业合作化时期。
农民进入合作社以后,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制,按劳分配制度,供销合作社也有了很大发展。
3、1958~1979年,人民公社时期。
实行人民公社后,破坏了农村已存在的集体所有制。
由于“四清”和“文化大革命”推行左倾政策,农业生产和生产力都受到破坏,农村经济出现停滞。
4、1979年~至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
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土地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经营。
农村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二)农村的生活方式1、农村劳动生活方式:有如下特点(1)以农业为主监管他业的职业模式趋于多样化。
在农村,广大农民敕以生存的主要手段是从事农业生产,奉行以农业为主监管他业的职业模式。
他们利用农闲时候外出务工、经商,从事副业生产。
现在,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大量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分工,各种类型的专业户大量拥现,使农村的劳动方式日趋多样化。
(2)劳动时间分布的不均衡。
与城市居民日复一日的八小时工作制相比较,农民的劳动时间分布不均,受农时季节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还受植物生长期、生物特性的制约。
(3)农业机械化程度在提高。
以前,以手工劳动为主进行农业生产是传统农村社会的基本特征。
如今,农业机械越来越多地进入劳动领域。
发达地区,耕地、灌溉、收割、运输、粮油加工等各方面都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但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广大山区,手工工具还被广泛使用。
2、农村消费生活方式:人从出现在地球上起,每天都要消费。
这种消费方式受时代和地域环境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农村消费方式有如下特点:(1)生活的自给性强,生活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低。
自给消费是我国农民消费生活的传统特点。
在农村人们的许多生活用品(特别是食物)都是农民自己生产自我满足,不同于城里基本上依赖于他人。
随着农村改革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这种自给半自给的消费生活正在发生变化。
农户的商品性消费迅速增加。
(2)消费水平低于城市,但正在迅速提高。
(3)农村的消费方式向“富裕型”转变。
3、农村的婚姻生活方式:主要有三种:即包办婚姻。
自由恋爱婚姻。
介绍性婚姻。
其他婚姻方式。
4、农村的丧葬方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丧葬方式随着经济、政治、文化和变迁不断改变。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广阔,同时也受地理环境、历史传统和宗教意识的不同。
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丧葬方式的差异很大。
在我国历史上,有天葬、野葬、树葬、水葬、火葬、悬棺葬、土葬等多种形式。
天葬:藏族较为普遍的一种葬俗,亦称“鸟葬”。
用于一般的农牧民和普通人。
藏族佛教信徒们认为,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
每一地区都有天葬场地,即天葬场,有专人(天葬师)从事此业。
人死后把尸体卷曲起来,把头屈于膝部,合成坐的姿势,用白色藏被包裹,放置于门后右侧的土台上,请喇嘛诵超度经。
择吉日由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台,先点“桑”烟引起来秃鹫,喇嘛诵经完毕,由天葬师处理尸体。
然后,群鹫应声飞至,争相啄食,以食尽最为吉祥,说明死者没有罪孽,灵魂已安然升天。
如未被食净,要将剩余部分拣起焚化,同时念经超度。
藏族人认为,天葬台周围山上的秃鹫,除吃人尸体外,不伤害任何小动物,是“神鸟”。
天葬仪式一般在清晨举行。
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
未经允许,最好不要去观看。
蒙古族传统的天葬仪式,是将“死者的尸体面孔朝天,盖上一块写有经咒的布,放在荒郊野外,任狐狸、狼、食肉性禽吞食。
三天后,亲属前来探视,如果尸体被鸟兽吃得干干净净,或所剩无几,意味着死者生前行善,灵魂归天。
如果动得很少或原封未动,就被认为生前作恶,连鸟兽都不愿啄噬。
这时,就请喇嘛诵经超度,直到骨肉进入鹰狼之腹,才认为算是尽到了对死者的心意。
从古至今,人类在殡葬方式上除个别少数民族、佛教等是实行的单一的丧葬方式外,汉族和大部分少数民族普遍实行的是火葬和土葬方式相结合的墓葬方式。
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大家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而且恒古不变,主要是受“入土为安”思想和传统习俗的影响。
树葬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葬法,它的主要形式是把死者置于深山或野外的大树上,任其风化;后来,有的稍作改进的方式是将死者陈放于专门制做的棚架上。
由于置放尸体后任其风化,故树葬也称“风葬”、“天葬”。
树葬没有墓穴,没有或者使用可降解的特制骨灰坛。
它只作标记,如:仅在树下放一块石头,石头上钉一块铜板,写上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即可,或者在树上悬挂死者的纪念牌。
不留坟头,不立墓碑,只占很少的土地。
树葬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殡葬理念和行为之一。
而现代树葬是殡葬的一种新形式,就是人们以认养绿地的办法,植一些树木,将亲人的骨灰撒在树下。
现代树葬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地面是没有任何殡葬设施的,而是以纪念树或自然石为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