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会发展基于市场转型的经济社会学

合集下载

探究经济社会学理论及其发展

探究经济社会学理论及其发展

文化经济·67·一、简析经济社会学理论经济学与社会学研究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而经济社会学融合了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多项研究成果,并在20世纪初作为独立新兴学科出现。

经济社会学是从社会学的视角,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观察、探索、解释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的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主体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

经济社会学的追求目标是满足多层次需求而非获得最大利润,具体内容包括社会群体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如政治、教育、文化等各种社会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因素、政策实施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关系,通过研究支配人们经济行为的主要因素并且对发生的经济过程进行社会学分析,其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一)早期经济社会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社会学作为独立学科开始兴起,在社会学理论中经典的代表人物包括迪尔凯姆、马克斯·韦伯和卡尔·马克思三位,但是其对社会学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

19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了欧洲的生产活动,借助机械设备和大规模工厂化的生产已逐渐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而当时的经济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现代性质的市场心态和世俗化力量不断侵蚀人们原始的精神生活,尤其是市场经济对利益最大化的进一步推动,迫使社会发展服从于经济发展,并任由经济部门以市场逻辑改造社会,使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出现逆转。

当前的社会学家在研究任何社会现象时都必须考虑资本主义经济对社会现象造成的不同程度影响,而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社会的急剧转型促使学者打破了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学科界限,一些学术知识和见解比较丰富的学者强烈要求将经济社会学和经济理论、经济统计学等进行并列研究,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社会学的发展,但是其研究重点依旧在于探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以及市场主导经济系统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后果等宏观层面的内容,使经济社会学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

(二)新经济社会学20世纪3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开始广泛应用数学模型来进行量化分析,其不断垄断经济研究,使经济社会学被正统经济学忽视和排斥。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一章-绪论..

农村社会学课件-第一章-绪论..

社会学发展史上关于研究对象的两大分 歧:整体倾向和个体倾向。
总地来看, 社会学理论大致围绕着现代 人的社会行动和现代社会的结构之间关 系及其变迁这一中心展开,所不同的是 有的更注重于宏观的结构,有的更注重 于微观的行动。
我国社会学界定义
社会学是从变动着的社会系统整 体出发,通过人们的社会关系和 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 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社会 科学。
农村各类社会问题的出现也有深厚的文化根 源,对这些问题的揭示需要文化人类学的研 究方法,也需要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结果。
5.与农村管理学的关系
农村社会管理学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 度来研究问题
农村社会学是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 环境的关系等方面探讨农村社会发展的规 律。
农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为农村社会管理提 供了基础和依据
基层政权组织的建设与管理 农民群众组织的管理 经济组织的管理 农村人口的管理 农村教育的管理 农村社会秩序的管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既是农村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也 是农村社会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他重要学科
家庭社会学 组织社会学 人口社会学 政治学 论理学
……
二、 农村社会学的基本领域和基本内容
(一)农村社会学研究的理论意义
1、丰富人类理论认识的内容。(经验与理论) 农村社会学在人们认识农村社会本质的方面开
创了新的理论研究空间。 2、检验和开拓社会学研究的空间。
将社会学理论成果运用于农村实践,本身就是 对原有社会学理论进行检验和再建设的过程。 3、有利于社会学的本土化 (农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社会过程
包括: 冲突的过程 适应的过程 变迁过程 控制过程。
转型时期,农村社会为整个社会发展 提供了动力。

农村社会学-第十章 农村社会变迁

农村社会学-第十章 农村社会变迁

客观性原则。我们对农村社会运行过程的干预以
及方向的定位、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
据农村社会发展规律,确立农村社会改革的目标
与操作步骤、方法和措施。否则,不仅会阻碍农
村社会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社会的倒退。例 如,“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的建立,由于
脱离了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违背了生产
的突发的、急剧的变化,或演进的、缓慢的变化;

认为社会变迁是一个表示一切社会现象,特别是
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的范畴。

第一,社会变迁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是指 社会领域中任何现象的变化,但这一概念 侧重揭示社会结构的变化。 第二,社会变迁是一个“中性”概念。 第三,社会变迁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第四,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看来,社

社会变迁的类型

从社会变迁的规模来看,可分为整体性的社会性变迁
和局部性的社会变迁。 从社会变迁的方向来看,可分为进步的社会变迁和倒 退的社会变迁。 从社会变迁的性质来看,社会变迁区分为进化的社会 变迁和革命的社会变迁。 从社会的主体——人在参与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是否具



有自觉性,可将社会变迁区分为自发的社会变迁和自
2、社会进化论。来源于19世纪由达尔文提出的生
物进化论。社会进化论是将变异、自然选择和 遗传等生物学概念用于社会学研究,进而解释 人类社会和生物有机体是相似的,人类社会是
社会变迁的一种社会学理论。社会进化论认为, 自然界的延续,进化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也
是人类社会历史变迁的自然规律。依具体观点
的不同,区分为早期社会进化论和现代社会进
2.传统文化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契机
如一些农村社区乡镇企业是在传统的手工业基础上发展起来

农村社会学

农村社会学

第一章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农村社会整体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揭示农村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变迁规律,促进农村社会系统的协调、健康发展。

●农村社会学的基本内容1、农村社会结构要素研究2、农村社会变迁研究3、农村社会发展与管理研究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的意义●第一,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有助于深入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二,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能够为解决农村社会问题提供科学的途径。

第三,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能够为制定农村社会的发展规划、实现农村社会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

第四,学习和研究农村社会学,能够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第二章:农民的社会化和现代化农民的定义:农民是指具有农村户口,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简单的手工劳动为主,社会组织化程度较低、社会地位较低的一个阶层。

农民的特征:第一,数量多,流动性大。

2006年乡村人口为7.37亿,2007年乡村人口为7.27亿。

第二,农村职业分化简单,阶层结构复杂。

农村八大阶层:乡村管理者阶层、乡村私营企业主阶层、乡镇企业或者私营企业的管理者阶层、乡村知识分子阶层、乡村个体工商户和个体劳动者阶层、乡村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乡村贫困者阶层。

第三,文化素质和科学素养较低第四,农民观念中的现代化成分增加了,但传统观念仍然普遍存在。

中国农民的历史地位:(一)新中国成立前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二)农业集体化时期是新中国建设的支柱力量(三)转型时期农民是市场经济的先导力量和改革的推动力量(四)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农民社会化是指农村社会成员在社会实践中,按照农村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的要求,将一个自然人转化成一个能够适应农村社会环境、参与农村社会活动的社会人的过程。

经过社会化这一过程,农民的个性得以形成,农村社会得以维持和延续。

农民社会化的必要性(1)社会化是农民适应农村生活、参与农村生活、在农村社会环境中生存的前提。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第一讲经济社会学渊源于发展一、经济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1、阿弗德里•马歇尔代表作《经济学原理》,其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偏好是如何产生的。

(2)行为理论。

(3)组织是生产的第四因素。

2、约瑟夫•熊彼特代表作《经济分析史》,主要思想:(1)经济社会学是经济的一部分。

(2)经济社会学与经济学是不同的。

(3)企业家功能(4)企业家特质和作用(5)企业家角色心理(6)社会分层理论3、卡尔•波兰尼代表作《伟大的转变》,其思想:1)经济“嵌入”更大的社会之中2)市场经济及其矛盾。

3)作为基本制度的自我调节市场4)对古典和新古典经济理论的范式普遍效力的要求的限制二、社会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1、埃米尔·蒂尔凯姆:代表作《社会分工论》①社会整合论。

②对自由经济的批判. ③道德对经济发展的作用.④反对经济与社会过渡社会化。

⑤社会秩序建立的基础。

2、马克斯·韦伯代表作《经济与社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主要思想:1)从传统经济行为到理性经济行为2)资本主义3)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4)经济与文化3、乔治·齐美尔代表作《货币哲学》,其主要思想:1)货币的社会价值 2)对现代的诊断 3)文化符号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三、经济社会学的发展1、第一阶段:1890-1930年德国:韦伯法国:安奈2、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帕森斯斯梅尔塞3、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 新制度经济学第二讲经济社会学及研究一、经济社会学的定义 1976年,斯梅尔塞: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框架、变项和解释模型,研究稀缺物品及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复杂行为。

第一、经济背景变量与社会背景变量之间的关系。

第二、研究经济行为本身。

2、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经济。

经济制度与经济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社会学视野中的公司、组织和产业。

经济与社会系统、政治系统之间的关系。

3、新经济社会学新经济社会学就是研究经济行动、经济产出与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农村社会学重点整

农村社会学重点整

农村社会学重点整word名词解释1.农村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分支学科,是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与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与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2.农村社会网络是农村社会结构的概念,是指由农村个体间的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相对稳定的体系,农村社会就是由相互交织或平行的网络所构成的一个大系统。

3.农村社会组织是农村中为完成特定的社会目标,执行特定的社会职能并根据一定的规章、程序而进展活动的人群共同体;是农村社会从无序到有序开展的一种状态和过程,是一定社会成员所采取的某种社会生活方式。

4.农村社会流动是指农村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

它既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地位的变动,也表现为农村社会成员社会角色的转换。

5.社会控制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以与与之相应的手段与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与其价值观念进展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展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预防和限制越轨或越轨行为的进展,惩罚和教育社会越轨行为的进展的过程。

6.农村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因各种原因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困难的农村社会成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或服务支持,以保障其基本生活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制度。

7.农村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脱离农业,逐步向城镇集中,从而使城镇人口和非农业产值比重逐渐增大的过程,也是由传统农村社会的存在形态向现代城市社会的存在形态变迁的过程8.城乡融合就是指在科学技术开展的带动下,社会生产力得到高度开展,城乡社区之间的本质差异逐渐消失,最终融为一体的状态和过程。

简短回答1.农村社会学研究的方******【实证主义方******,非实证主义方******,马克思主义方******。

〕实证主义方******孔德1.相社会与自然的同构性,认为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没有根本区别,社会开展过程在本质上与生物开展过程一样,只不过更为复杂而已。

经济社会学第六章市场转型

经济社会学第六章市场转型

2、现代化理论或多元群体理论的研究范式
在革命取得胜利后,社会主义社会就必须致力于经济增 长,这种增长要求实现工业化和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而工业化和现代化又要求一套相应的现代价值观和制度。 这与革命热情、自上而下的动员以及全面性的控制是不 相容的。因而社会主义面临着两难问题,即乌托邦式的 革命目标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西方学者在研 究社会主义社会时,把趋同论视为描述社会主义社会的 制度和结构变迁的逻辑。
第一节 市场转型研究的渊源
市场转型研究的兴起有着深层原因 1、世界政治格局变化 2、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人口急剧增加 3、大学系统在世界各国的发展
• 区域研究(英语:area studies)是主要以国家规模的 区域为对象,在注意各地区的共时性的同时,注意地区 的特色并比较其他地区,广泛研究该地区的政治、经济、 产业、法律制度、社会、文化、民俗的学科。通常认为 区域研究的发祥地是美国。战后美国与世界全体的关系 加强,但之前美国因门罗主义的影响,美国对中南美以 外的第三世界的了解较为有限。因此美国为推进其世界 战略需要大量的知识和信息,美国也因此投入巨资培养 亚洲问题和非洲问题的专家。因这些地区的情况无法简 单的西洋知识来分析,因此除了旧有的经济学、法学、 历史学之外,也常用人类学和民族学的成果及手法等学 际性手法分析。
(一)市场和不平等 1、不平等最初下降的原因
一种假设是将这一现象归于更公平的国家再分配 政策(边燕杰等);一种是是将这一现象归于新 的市场机会(倪志伟等)。瑟伦伊(1978)和倪 志伟(1989)认为不平等的最初下降是市场渗透 的结果。 边燕杰和洛根(1995)却表明1977年 之后中国的 平等主义是国家再分配的结果,因为 国家企图通过提高最 低收入水平以获得市场改革 的稳定环境。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名词解释经济社会学:以包括生产、交换、休闲、消费等相关经济现象在内的社会组织过程为研究对象的社会学。

理性选择理论:即最优化或效用最大化理论,行动者趋于采取最优策略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收益。

社会网:行动者与行动者之间互动所形成的整体结构。

资源:行动者为了达到他们的目标去寻求的能够帮助或支持他们的事物。

社会资本:指个人所拥有的、表现为社会结构资源的资本财产。

市场:用货币交换的方式为顾客提供某些商品和服务的地方,广义的包括有形,无形市场。

市场主体: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包括自然人、法人、机构。

完全竞争市场:竞争最极端的市场称为完全竞争市场,又叫作纯粹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竞争充分而不受任何阻碍和干扰的一种市场结构。

(条件)A有数量激多的小规模买者和卖者B产品是同质的、无差异的,买方对卖方没有特别选择C各种生产资源可以自由进入和退出该行业D买者和卖者完全掌握产品价格和信息完全垄断市场:是一种与完全竞争市场相对立的极端形式的市场类型。

完全垄断市场也叫做纯粹垄断市场,一般简称垄断市场。

就是指只有唯一一个供给者的市场类型。

(假设条件)A卖方只有一个企业,买方有多个B新企业由于各种条件限制不能进入这一市场C没有相近的替代品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指这样一些市场:完全竞争不能保持,因为至少有一个大到足以影响市场价格的买者(或卖者),并因此面对向下倾斜的需求(或供给)曲线。

A卖者数目很多,彼此之间存在竞争B进入和退出该行业较容易C产品之间存在着差别D交易双方能得到较充分信息寡头垄断市场:是介于垄断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一种比较现实的混合市场,是指少数几个企业控制整个市场的生产和销售的市场结构,这几个企业被称为寡头企业。

路径依赖理论: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最有效率的技术不一定会胜出,一个初期的制度一旦被选择很难改变。

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变迁的过程是不同偏好,利益及政治力量的制度变迁主体谈判协调的过程。

转型期农村社会组织开放系统研究新解释_以_结构_功能_理论为框架_李志强

转型期农村社会组织开放系统研究新解释_以_结构_功能_理论为框架_李志强

摘 要: 开放系统视野下的农村社会组织作为具有 一 定 合 意 性 结 构 和 功 能 有 机 组 合 的 整 体 , 在有效解
释自身延续和发展内在动力和机理 的 同 时 , 也提供了转型期农村社会组织宏观和微观视野相通约的分析路 径 。 通过将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及相应组织理论引入转型农村社会组织研究 , 以“ 制度 ” 话语框架的演化路径为 时间纵轴和场域 “ 行动者 ” 网络系统意义建构逻辑为空间横 轴 , 尝试建构起“ 转型农村社会组织结构变迁与功 能转型 ” 的立体分析框架 。 在整体把握转型农村社会组 织 发 展 演 化 基 本 规 律 同 时 , 深入探析农村社会组织本 规范结构 ” 和“ 行为结构 ” 形成的逻辑和模式 , 以实现重构转型期农村良性社会管理秩序及和谐的生活共 体的 “ 同体环境目的 。
[ 1] 即“ 国家 - 社会 ” 关系分析范式和 “ 制度主义 ” 分析范式 。 这些分析方法对 帮 助 人 们 全 面 和 析范式 ,
深入地认识中国农村社会组织发展的规律有着 重 要 的 意 义 , 是深刻理解现实农村治理不可或缺的
[ 2] 分析工具 。
当前学界对农村社会组织的研究局限性体 现 在 : 研究路径基本是在社会管理或者治理层面的 受先验主义经验性阐释的思维局限 , 缺乏对问题历史溯源及现 实 维 度 的 理论和实践框架下展开的 , 学理解释及社会文化价值层面的深入剖析 , 导致对问题研究的理论阐释力不够深入。大部分个案 虽能对农村社会组织具备一定程度的解释力 , 却难以廓 研究既缺乏理论框架又存在外在效度问题 , 国家 — 社会 ” 政治分 清转型农村社会组织生长的历史动因和组织变迁的现实概貌 。 西方话语下的 “ 析途径 , 将国家与社会二分的先验对立思维 , 不仅存在理论的本土适应性问题, 也容易得出片面的 我们也应 该 看 到 国 内 学 者 对 西 方 理 论 框 架 的 批 判 运 用 和 本 土 化 建 构 的 努 力 , 如“ 国 结论 。 当然 , 分析范式 , 国内研究者正是因为中国 作 为 现 代 化 的 后 发 外 向 型 工 业 化 国 家 的 特 殊 性 , 采 家 — 社会 ” 用了社会和政治结构必须做出相当程度调整 , 以容纳现代化发展的研究路向。最初的国家与社会 关系的话语探讨就是基于两者各自所具有的发 展 逻 辑 和 自 主 性 而 展 开 的 良 性 互 动 关 系 , 是一种能 以及如何构建和采用何种路径达致这一目的而预设 拓展为实现民主政治 的 可 欲 的 基 础 性 结 构 ,

沈原:转型社会与转型社会学

沈原:转型社会与转型社会学
再说我想 补充的第二个基本论点。我做博士论文的那个时代,国内关于“新经济社会学”的材料甚少。很多书籍需要托朋友从国外带进来。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我的眼界。再加 上专以介绍“新经济社会学”为业的斯维德博格个人偏好的导引,使得我曾经以为“新经济社会学”主要就等同于“社会结构学派”,即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来研究市 场制度和市场现象的那个学派,对于其他模式涉及甚少。实际上,就理论分析模式而言, “社会网络分析”只是进入市场分析的若干社会学模式之一。按照弗里克 ?多宾(Frank Dobbin)的说法,他们最多也只能说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另外的两个模式,一个是则立泽尔(V.Zelizer)等为代表的文 化分析模式,另一个是以多宾、弗里斯坦(N.Fligstein)等人为代表的制度分析模式。对这两个模式,国内社会学似乎研究得尚不充分。例如,则立泽 尔的很多著作,始终涉及市场制度的扩展与人类终极价值的冲突,对理解市场制度的本性至为重要。多宾和弗里斯坦等人的著作,则涉及国家的经济政策、制度安排 对企业的模塑作用。他们从另外的角度,不仅把社会关系,而且把政治与文化都引入市场分析,是非常有意义的(参见Dobbin,2004)。
众所周知,在西方社会学中,面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市场转型,形成了两个不同的学术派别:“新古典社会 学”(Neoclassical Sociology)和“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Sociological Marxism)。前者以伊万?塞勒尼 (Ivan Szelenyi)为主要代表,后者则以麦克?布洛维(Michael Burawoy)为主要代表。两个学派的共同点在于都看到了社会主义 国家市场转型对于人类命运所产生的宏大历史影响,也正是基于这个意义才能把当今的社会学与“古典时代”联系起来,与马克思和韦伯这样的“社会学建立之父” 的著述联系起来。但是,在如何解释这个宏大历史意义上,两个学派却具有根本的区别。大体上说来,“新古典社会学”是精英论者,他们看重的是资产阶级的历史 作用。因此,他们提出的问题是:当传统的资产阶级已经被社会主义革命彻底消灭以后,要依靠谁来建设一个市场社会?在一部名为《无须资本家来打造资本主义》 的经典著作中,三位著者根据中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转型经验,提出在当代的社会、政治环境中,知识阶层是资本家的有效替代,文化资本具有至高无上的意义(参见 Eyal,Szelenyi and Townsley,1998)。反之,“社会学的马克思主义”则主张把研究的重点置放到工人阶级和底层民众身上,研 究市场转型对他们的影响以及他们如何成为转型的动力(Burawoy,2001)。

经济社会学课程简介

经济社会学课程简介

经济社会学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经济社会学
英文名称:Economic Sociology
课程编号:12600205j
总学分:3学分
总学时:48学时理论学时:48学时实践学时:0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
开课学院:文法学院
课程内容简介
1、课程属性:专业必修课。

2、课程的作用:
经济社会学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边缘学科。

它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许多社会经济现象和过程进行了分析和阐释,为人们提供了新的分析方法和范式。

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社会学的主要理论、方法,激发学生对相关研究问题和研究视角的关注和兴趣,使学生了解社会科学呈多学科交叉的发展特点,拓展专业知识面,培养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
本课程从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两个层面,对理性选择与经济生活、社会资本、市场转型的社会学研究、交换行为与消费、劳资关系、经济组织、企业家精神和经济与文化等八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系统论述。

4、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教材采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经济社会学》,主编
周长城,2011.8
主要参考书:1、沈秋明:经济社会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7。

2、汪和建:经济社会学——迈向新综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学解读

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学解读

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学解读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种独特的现代化模式,其社会学解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同步推进。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注重经济建设,通过市场化改革、外资引进和技术创新等手段,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

这种经济发展的路径对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社会变革。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社会稳定和治理能力的提升。

中国政府通过建立健全的社会管理体系,加强社会治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确保国家的社会秩序。

例如,中国强调“人民安居
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理念,重视社会公平正义,致力
于构建和谐社会。

第三,中国式现代化强调民族认同和国家意识形态的塑造。

中国通过教育、文化等手段加强民族认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公民意识和国家认同。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的塑造,倡导爱国主义,凝聚人民的力量。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注重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

中国积极推动科技创新,加强科技研发和技术应用,提升国家的科技实力。

同时,中国也致力于推动信息化建设,推进互联网与现代化的融合,提升社会的信息化水平。

总的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包括经济发展、
社会稳定、民族认同和科技创新等方面。

这种现代化模式在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对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农村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经济社会学视角研究

农村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经济社会学视角研究

农村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经济社会学视角研究近年来,在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农村发展与环境保护成为了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中,农村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更是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学视角探讨农村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首先,农村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农村是农业生产的主要载体和最重要的决策实施区域,农业产生的环境问题不可忽视。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农业生产方式、农村生活水平和消费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带来了大量农村排污和垃圾遗弃等环境污染问题。

因此,农村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只有将农村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融合,促进农业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其次,农村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与冲突。

由于农村发展的各种需求与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以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导致了农村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例如,在一些农村地区,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产业项目被大量引进,但往往伴随着环境破坏和污染问题。

与此同时,一些农村居民为改善生活条件,使用大量化肥和农药,带来了农田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

因此,如何处理农村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再次,农村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和建立相应的制度约束。

政府在农村发展与环境保护中起着关键作用。

政府需要制定并实施能够促进农村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政策,引导农村经济朝着绿色、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法规建设,建立相应的制度约束,推动农村发展与环境保护的有效衔接。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财政和税收政策的调整,给予农村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项目以经济激励,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绿色转型。

最后,农村发展与环境保护需要加强教育宣传与科学研究。

农业经济概念分析

农业经济概念分析

农业经济概念分析一、农业经济的定义农业经济是指农业在生产、流通、消费和管理等方面所形成的一种经济现象。

它是农业生产经济和农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本质是农村经济中的一种物质生产关系。

下面从经济学和社会学两方面对农业经济的定义进行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农业经济是指通过农业生产过程所生产的农业产品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一种经济现象。

农业经济以农业生产为基础,通过加工、流通和消费等环节,将农业产品转化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形态,从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农业经济是指包括农村生产、流通、消费和管理等方面在内的一种具有农村特点的经济现象。

农业经济具有农村性、农业性和物质生产性,这也是农业经济与城市经济的主要区别和差异所在。

在现代农业经济中,农业经济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农民经济,也包括现代农业产业经济。

传统农民经济主要指自然经济和小农经济形态,其特点是以自给自足为主,生产关系落后,生产力低下,而现代农业产业经济是指在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下形成的农业产业群体。

现代农业产业经济以现代化手段为支撑,通过规模化管理,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

综上所述,农业经济是指农业在生产、流通、消费和管理等方面所形成的一种经济现象。

从经济学和社会学两个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定义,可以发现其具有农业性、农村性和物质生产性特点。

在现代农业经济中,传统的农民经济逐渐被现代农业产业经济所取代,这种转型必将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创新。

二、农业经济的特点农业经济是指以农村社会为基础,在农业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环节中形成的经济系统。

作为一个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经济具有多种独特的特点。

首先,农业经济具有生产过程不确定性大、生产流程时间长的特点。

农业生产与天气和自然灾害密切相关,农作物生长周期也比较长,因此,农业经济的生产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也是其他经济类型无法比拟的。

其次,农业经济具有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地域分散性强的特点。

【新】农村社会学名词解释

【新】农村社会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农村社会学1.农村:是指一个动态的历史性范畴,它与作为其参照面出现的城市紧密相联,农村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也是一种文明形态。

2.农村社会学:是指通过农村社会中个人的社会化及其行为来研究农村社会关系、社会结构及其特殊规律性的科学。

3.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是指提倡用自然科学的观点与方法来研究社会。

4.非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即人文主义研究方法,是指强调人文科学的特殊性及其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反对把实证主义的自然科学方法论绝对化。

5.实地研究:也叫田野调查研究,是通过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非结构式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社会研究方式,是一种具有定性特征的研究方法。

6.调查研究:是指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谈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某种社会群体的样本那里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法。

7.文献研究:是指通过收集和分析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探讨和分析社会行为、社会关系及社会现象的研究方式。

8.农业:是指人们利用动植物的生理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

狭义的农业是指种植业或农作物栽培业;广义的农业是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还包括为农业提供生产资料的产前部门和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部门。

9.农民:是指农产品的生产者和传统定向的乡下人,他们一般比较谦卑,大多是自给自足的(虽然并非完全需要),就是说,他们生产的粮食和其他东西,大部分都是自己消费的。

10.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11.早期社会化:是指儿童和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

12.继续社会化:也称为发展社会化,是指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