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学读书笔记
经济社会学的小结
经济社会学的小结起源和发展经济社会学萌芽于19世纪中叶。
一般认为,对经济社会学学科地位的认定最早作出贡献的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
他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中将社会学分为一般社会学、社会形态学和社会生理学三部分,其中经济社会学是社会生理学中的一个分支。
他在1902年的《社会学年鉴》中明确地指出,经济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犯罪社会学等同属社会学的分支领域。
在中国,龙家骧于1932年翻译出版了法国社会学家莫尼埃的《社会学与经济学》一书。
该书探讨了两个学科的交叉关系。
社会学家孙本文在他的《社会学原理》(1935)一书中指出,经济社会学和家庭社会学、组织社会学同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
早期对经济社会学的理论建设作出贡献的学者,有马克思、韦伯、迪尔凯姆、凡勃伦等。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和运动规律的巨著。
他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结构,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乃至最终必然会到来的灭亡的结果,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和运动的结果。
韦伯从心理和文化角度探讨资本主义的起因。
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1920)中认为,加尔文教派所宣传的教义为资本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心理上的准备。
他用行动的合理性和组织的合理性来描述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向。
韦伯的《经济与社会》(1921~1922)一书是经济社会学的名著。
迪尔凯姆在《社会分工论》(1893)中,分析了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分工与社会团结的关系,指出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过渡,是分工发展的结果;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分工给社会带来了进步,同时也带来很多社会经济问题。
凡勃伦在他的《有闲阶级论》(1899)中,标榜自己与正统经济学不同之处是要寻找和分析经济行动的非经济意义。
他指出了炫耀消费行动的显功能和潜功能,分析了有闲阶级、企业营利者和机器操作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希望出现工程师集团来管理社会。
当代较有影响的经济社会学家有美国的帕森斯、斯梅尔塞、熊彼特和日本的富永健一等。
经济专著读书笔记6篇
经济专著读书笔记6篇第一篇:《宏观经济学导论》这本书是一本经济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主要介绍了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框架。
其中包括了国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重要议题。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入了解了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并且学会了如何分析宏观经济现象与政策的影响。
第二篇:《微观经济学原理》这本书是一本经济学领域的基础教材,主要介绍了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书中包括了供求关系、成本与利润、市场结构等内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于市场经济体系以及个体经济行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学会了如何应用微观经济学的原理来分析市场现象和经济决策。
第三篇:《金融市场与机构》这本书主要介绍了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组成和运作方式。
包括了证券市场、银行体系、保险市场等内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了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且学会了如何分析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运作机制。
第四篇:《国际经济学》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国际经济的发展和运作机制,包括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汇率等内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了国际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和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并且学会了如何分析国际经济的影响因素和政策调整。
第五篇:《发展经济学》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包括了经济发展的阶段、发展经济体制、减贫和可持续发展等议题。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了发展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方法,以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第六篇:《经济学家谈经济学》这本书是一本经济学家的集体访谈录,涵盖了各个经济学领域的专家意见和观点。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了经济学领域的前沿问题和学者们对于经济学发展的思考。
书中提供的不同观点和思路为我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提供了一些建议和参考。
以上是我对于经济专著的读书笔记总结,这些书籍涵盖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金融市场与机构、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领域的知识,对于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非常有帮助。
(完整word版)《社会经济学》读书笔记
《社会经济史》——读书笔录教师: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专业:经济学学号:姓名:社会的历史即是经济史——《社会经济学》读书笔录在半个学期的经济思想史这门课程的学习中间,我认识到了许好多多的经济学家,更认识到了好多的经济学派,也学习到了不一样学家、不一样学派各有重视的看法。
当我们去思虑这些抽象的经济理论,去强记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时。
我发现,我们只看到了纸面上的理论,却忽视了社会发展的现实。
是的,再高深的经济理论,其最后目的地还是要回归到社会现实上来,假如不可以解说社会发展的现象,不吻合社会发展的规律,也不过无用的纸上谈兵。
因此说经济发展的历史反响了社会发展的历史,社会发展的历史即是经济发展的历史。
这些关于经济与社会的关系,在我读完马克斯· 韦伯的《社会经济史》以后,就更加理解了这两者此中的关系。
韦伯这位伟大的德国有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经济学家在书中写道“整部经济史不过就是经济理性主义的历史。
”以“理性化”为经,以社会行动与集体为纬,韦伯在《社会经济史》中编织了他心目中那别开生面的历史图像。
对此,美国有名社会学家帕森斯以前议论到:“在我看来,韦伯是站在西方文明发展的转折点上。
他看到了古老系统的解体,并抓住了它的本质,而这是他同时代的人所不可以做到的。
关于构思科学发展的方向,韦伯做出了比其余任何名人都更多的贡献。
这个新的方向预示了掌握马上到来的新社会的根本义义” 。
介绍完了书的作者,下边来介绍一下书的内容。
这本《社会经济史》主若是讲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由,书上从原始的家计氏族农业组织形态到庄园制,再到前资本主义、近代资本主义等各个期间的经济形态。
以为资本主义之因此发生在西方,除了地中海优胜的地理要素是外在原由以外,资本主义精神是其决定性的要素。
因为直译的原由,这本从图书室借来的书开初读起来其实不轻松,语言有些难懂,但细读几番也不难理解。
下边我就来简单写一下我在这本书的阅读过程中的一些笔录与心得。
经济类书籍读书笔记(精选6篇)
经济类书籍读书笔记(精选6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
你想知道读书笔记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济类书籍读书笔记(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经济类书籍读书笔记1《经济发展理论》这部著作是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先生在1912年发表的,首次提出了他影响深远的创新理论,而后他利用该书再版以及出版其他著作的机会对该理论进行了不断的补充完善,使该理论成为了他经济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理论,并构成了他的许多其他理论的基础。
熊彼特先生指出,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往往通过创建新的企业来实现,新组合意味着通过竞争消灭旧组合。
同时,新组合还意味着对经济体系中现有的生产手段做不同的使用,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去做新的事情,也就是把生产手段从循环流转中抽出来,并把它们分配到新的产品或者新的工艺上。
熊彼特先生还发现,从投资的角度看,这种新的分配通常要通过信用来完成。
在创新理论中,熊彼特先生明确了企业家的职能,认为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实现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也就是创新。
熊彼特先生还区分了创新和发明,在他看来,创新是一个经济学范畴而不是技术范畴,发明(invention)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发现(discovery),而创新(innovation)则是新工具或新方法的实施(implementation),虽然发明往往构成创新的一个环节,但创新并不一定需要发明,而发明也只有用于生产实践之中并且实现了商业利润才能够被算做创新。
熊彼特先生的“创新理论”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要点:1、创新是生产过程中内生的。
他说:“我们所指的‘发展’只是经济生活中并非从外部强加于它的,而是从内部自行发生的变化。
”这种变化是那么多的重要经济现象的原因,所以,为它建立一种理论似乎是值得的。
这种经济变化就是“创新”。
2、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本质规定。
熊彼特先生力图引入创新概念以便从机制上解释经济发展。
经济社会学期末笔记
经济社会学导论:何为经济社会学第一节经济社会学的概念一、经济社会学的概念1.国际上关这一学科无统一名称2.中国关于这学科的名称较为统一3.新经济社会学这一做法主要始于1985年格兰诺维特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的著名文章“经济行为与社会结构:嵌入问题”。
格氏把这种注重网络分析方法的经济社会学称之为新经济社会学。
新经济社会学的两个基本假设:1、行为总是被社会定位的,不能仅用个人的动机来解释2、行为社会制度不可能自发形成,而是社会构建的。
新经济社会学中所研究的经济现象分为三个层次:1“个人经济行动”2“经济产出”3“经济制度”二、经济社会学的定义熊彼特.《经济分析史》中使用“经济社会学”韦伯在《经济与社会》使用“社会经济学”(一)斯梅尔瑟的定义1976年斯梅尔瑟出版《经济社会学》经济社会学就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框架、变项和解释模型,研究同稀缺物品及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有关的复杂行为从斯梅尔瑟的定义看,经济社会学研究有两个重点:1.研究经济背景中的社会学变量同非经济背景中的社会学变量之间的关系。
2.研究经济行为,即经济行为如何把不同的社会角色和集体体结合在一起,换言之,对经济过程进行社会学分析,研究包括地位关系、权威关系、权力系统等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二)中国社会学界的定义1985年,中国社会学界在天津召开第一次经济社会学研讨会,讨论并形成了经济社会学的定义。
经济社会学以经济和社会现象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
经济社会学应该运用社会学的观点和方法,把经济现象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中进行研究。
既研究经济政策、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后果,也要研究经济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
第二节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经济社会学一、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1.经济行为中的社会方面2.经济系统和其他社会系统的关系3.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二、研究方法的特殊性经济学家与社会学家方法上的差异1.他们对经济行为作出不同的解释经济学家关心的经济行为是人们如何利用有限的、稀缺的资源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商品和服务,以追求效用的最大化。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精彩5篇)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精彩5篇)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篇一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最终会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成为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但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当代资本主义制度的关系而言,我们既要清醒地认识到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对抗的客观必然性,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它们之间暂时的、有条件的同一性。
它们之间存在着平等竞争、互相借鉴、长期共存的历史机遇。
一个社会形态能够长期稳定并不断发展,其中必然有符合自身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起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发展。
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性质的社会。
我国现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生产方式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占有为基础的。
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社会既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又不同于共产主义社会,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历史演进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一个崭新的社会制度,去完成在西方国家由资本主义制度完成的历史任务。
这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但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这段话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说的。
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只能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
但这种代替必须体现在社会制度上,而社会制度的变革又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人类进步的社会历史产物。
它们的性质根本对立,但在当代同处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第二大形态,具有共同的“社会存在”——“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当人类进入20世纪以后,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终于获得了自己的制度载体——社会主义国家。
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需要经过一个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用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摆脱对物的依赖性,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条件。
经济与社会读书笔记
经济与社会读书笔记经济政治与社会读后感800字这学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让我有机会第一次真正地有机会接触了经济学原理和知识。
经济学是当今非常热的学科领域,我一直对经济学非常感兴趣,但始终没有能够很好地了解它,更别说是掌握和运用了。
幸运的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课给我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平台,让我得以开始对经济学原理的学习。
关于经济学,课本上的概念公式等非常多,记忆和理解起来也就相应得非常困难。
所以,我个人认为我们前段时间的那次讨论课这样的形式特别好,通过自已认真思考您提出的问题并在上课时听同学们的发言,了解同学们对这些问题的看法,这对于我正确深刻理解学习内容有着很大的帮助。
比如说,您提过这样的问题:知识能否创造价值,资本能否创造价值我在课下想了很多,课上也想来发言了,而且当时课堂上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也非常激烈。
在综合了同学们的观点和自已课下的查阅资料之后,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自己的想法,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我下面想谈一下我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以及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理解。
首先讨论一下劳动价值理论,这个对于解释老师提出的问题是很重要的。
劳动价值理论讨论的是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的问题。
马克思曾经多次明确地指出,劳动是创造商品价值的源泉和实体,但对于“劳动”的定义却不是特别清楚。
所以说,现在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去认识这个“劳动”。
根据查阅的资料,按照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观点,只有物质生产部门的体力为主的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劳动。
然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个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以信息技术和知识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和资本成了除劳动力之外的两项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很明显,现代社会劳动的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要素由以体力劳动占绝大部分变成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共存,而且体力劳动的地位还是迅速提高。
我们对当代社会劳动形式这一新特点,在分析、研究劳动创造价值时必须给予充分的考虑。
《经济哲学》学习读书笔记(五)五篇
《经济哲学》学习读书笔记(五)五篇第一篇:《经济哲学》学习读书笔记(五)《经济哲学》学习读书笔记(五)麻烦来了,因为每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会随着购买量的增加而不断下降,因而从这里推出的逻辑是:我们手中全部收入能给我们带来的边际效用(钱总是用来花费的),一定会因为我们有更多的收入而不断下降,那么,要那么多钱有什么用?所以马歇尔就说,“对一个富人而言,1个先令所能度量的愉悦和满足,比一个穷人要小。
”按这个逻辑往下推,平均主义最符合经济学原则,再往下推,富人都把自己的钱转给穷人好了。
正因为如此,维克塞尔才说,“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概念本身就意味着彻底的革命纲领。
”对效用概念进行逻辑推理的结论是,如果没有更为根本的干预经济体系的手段,放任因商品分配的不公平而使商品的效用凭空消失,就证明了工会和累进税以及福利国家这类公平原则的正确性。
但从另一方面看,效用的逻辑也证明了自由放任的正确性。
每个人都自由地按自己的意志花费自己的收入,一旦他将每1先令的边际效用均衡地花费在每种商品上,他就获得了最大的福利。
再往下推,对每个人来说,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为了获取利益而自利的行为。
“个人改善自身境遇自然而然地、不断地所做的努力,就是一种保卫力量。
”于是我们又回到了斯密,但却是“与教授们所解释的斯密学说完全不同的”经济哲学,揭示的是经济学理论的意识形态内容。
罗宾逊夫人为代表的将科学哲学与经济学研究融为一体的方法成为一时之时髦,并引发了对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研究范式的质疑与批判,但实用主义的美国经济学反对这种思辨经济学。
杰文斯说过,经济学如果是一门科学,那么,经济学一定是数理科学。
萨缪尔森也认为,在牛顿时代之前,运用数学语言的科学就已经取代了希腊和罗马的经典理论。
第二篇:《经济哲学》学习读书笔记(三)《经济哲学》学习读书笔记(三)罗宾逊夫人认为李嘉图的阶级讨论比斯密纯粹。
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商品的价值由劳动的时间决定,不过商品要由资本、劳动和土地三者分配。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
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精选8篇)经济学书籍读书笔记篇1从中小学管理的现实问题出发,根据杨教授《学校常规管理学》提供的思想武器、理论指导和方法工具,整合一些中小学常规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智慧,笔者认为,目前中小学管理中必须贯彻以下六大原则,紧紧地抓好常规管理学在实践创新主要方面的问题解决。
一、贯彻思想领先的原则,总览学校常规管理规划。
一是要坚持学校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
学校管理工作应保证学校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育人场所,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使培养的学生同社会的要求相适应,合乎党和国家规定的教育方针的要求,合乎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
二是要坚持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学校管理活动体现社会主义方向的根本保证。
党的领导主要是通过执行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来实现的。
三是要坚持思想领先。
学校管理要自始至终加强恩想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用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学校工作,解决各种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
二、贯彻内外协调的原则,开展学校公关常规管理。
要把学校视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必须通过内外协调,充分利用社会有利条件,尽力排除不利因素,使学校管理工作效率在校内外交互影响作用中不断提高。
注意处理好学校与社会的五种关系:一是学校管理工作与方针政策、法令法规的关系。
要正确贯彻有关政策法规。
二是学校管理工作和社会各条战线的发展水平、工作状况的关系。
要采取措施,使之相互协调。
三是学校管理工作和学生家庭以及校外教育机关的关系。
学校要主动利用校外的条件,统一校内外的教育要求和措施。
四是学校管理工作和学校所在地周围环境的关系。
要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协助学校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
五是学校管理工作与科学理论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要从学校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理论和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学校管理工作。
三、贯彻教学为主的原则,落实学校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管理工作应以教学为主,因为教学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处于中心地位,教学在完成育人任务中是一条基本途径,它占用的时间也最多。
经济与社会读书笔记
经济与社会读书笔记《经济与社会》读书笔记07行管喻娟第三章统治的类型韦伯谈到构成统治的可靠基础包括:一就是习俗,即纯粹情绪合乎理性的动机。
二就是利害关系,即纯粹价值合乎理性的动机。
三就是对合法性的信仰。
便以此把统治分成三种类型:合法型、传统型、魅力型。
二、三种类型的特征韦伯进一步谈到合法型、传统型、魅力型三种统治类型。
1、合法型:指统治的合法性就是建立在制订章程与规则或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的。
而作为其中的成员就是仅仅服从法,而不就是统治者。
统治者的号令也应就是由以规章制度为取向的。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就是职务的不同,仅仅就是在事务上服从官职。
她还谈到这种合法型统治就是建立在官僚体制的结构上的,因此也有很多的弊端,如职务的“升迁”只取决于上司的评价、造成规则制度的形式主义等。
2、传统型:指统治的合法性就是建立在遗传下来的制度与统治权力的神圣的基础上的,并且也被人们相信就就是这样的。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就是主与仆的关系,必须服从统治者而不就是规章制度,而统治者也受到来自传统的一些约束。
她们大多就是世袭来得到统治者的权力力。
3、魅力型:指统治的合法性就是建立在顷英雄的崇拜与对领袖的信赖的基础上的,就是英雄或领袖的个人献身精神所经给予的。
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可以解释成就是领袖与追随者。
她们之间没有薪金,没有规章,她们依据在同一共同体中的承认来获得统治,她们不存在有经济的关系,只受天职与使命的驱使。
它不就是理性的更多地可以理解为感性的。
而魅力型的平凡化到最后也很容易转换成传统型的统治。
三、合议与权力分立韦伯就是由古至今来讲述合议与分权的,我认为她大致就是从封建制(社会等级的权力分立——官僚制(权力受到机构的限制)——政党(合议原则让集权主义失去一个人的统治)——直接民主(非统治型与豪绅名士掌政)机构限制,不同的机构具有不同的权力,因此在权力上会相互制衡。
政党合议,不同的党派之间的竞争其实也就是不同利益者之间的角逐。
社会学的读书笔记
社会学的读书笔记社会学的读书笔记篇1社会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科学。
它关注的是社会中的个体、群体和社会组织的互动,以及这些互动如何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在社会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调查和分析来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社会运作的机制和规律。
在社会学中,我们经常使用一些概念和方法来分析和解释社会现象。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结构-功能主义”来分析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功能,通过“符号互动主义”来分析个体之间的互动和社会行为。
此外,我们还可以使用“定量化研究”和“质化研究”等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在社会学中,我们还可以关注一些重要的议题,例如性别、种族、阶级、文化等。
这些议题不仅涉及个体和群体的身份认同和行为,还涉及社会制度和结构的问题。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性别不平等”来了解性别角色和权力关系的问题,通过研究“种族歧视”来了解种族关系和种族主义的问题。
在社会学中,我们还可以关注一些重要的理论流派。
例如,“功能主义”、“结构主义”、“文化批判理论”、“符号互动主义”等。
这些理论流派提供了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不同解释和分析框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运作的机制和规律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在社会学中,我们还可以关注一些重要的实践领域。
例如,“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社会心理学”等。
这些实践领域涉及个体和群体的社会服务、社会变革和社会干预的问题,为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总之,社会学是一门关注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学科。
通过学习社会学,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运作的机制和规律,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和问题,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学的读书笔记篇2《社会学》读书笔记第一章绪论《社会学》的主题是关于社会和社会的运行。
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中,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以及我们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这些都是社会学关注的焦点。
社会学研究社会的结构和运行,包括社会制度、社会角色和社会互动。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简介经济社会学是研究经济活动与社会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领域。
它关注经济制度、市场机制、社会等级、文化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探讨经济对社会的影响以及社会对经济的影响,是一门富有深刻意义的学科。
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密切相关,经济能够塑造社会,社会也能影响经济。
在现代社会中,经济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着个体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还塑造了社会的结构和文化。
同时,社会也通过规范、价值观念等因素影响着经济活动的进行和发展。
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内容经济社会学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1. 经济制度:探讨不同经济制度对社会的影响,比如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等经济体制的优缺点及其对社会的塑造作用。
2.市场机制:研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分析市场机制如何影响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公平。
3.社会等级:关注社会阶层和阶级对经济的影响,研究不同社会等级之间的经济差距和社会不平等现象。
4.文化与经济:探讨文化价值观念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经济发展的特点和模式。
经济社会学的应用经济社会学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更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帮助政府机构、企业及社会组织更好地理解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指导政策制定和经济管理。
通过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
总结经济社会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着眼于经济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深入探讨了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关联。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影响,推动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希望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将会不断深化,为社会的繁荣与进步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以上是对经济社会学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够引发更多人对这一学科领域的关注与研究。
费孝通乡村经济的读书笔记
费孝通乡村经济的读书笔记费孝通是中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在20世纪50年代以来提出的“农村工业化”理论对于中国乡村经济的发展影响深远。
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1. 农村工业化:费孝通提出了“农村工业化”的理论,即在农村地区发展工业化经济,以改变传统农村经济结构,推动农村现代化。
他认为农村工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村社会发展。
2. 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费孝通强调乡村经济发展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他认为,乡村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只有乡村经济发展起来,才能支撑起城市经济的发展。
乡村经济的发展对于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3. 农村改革路径:费孝通提出了一系列农村改革的路径。
首先是土地制度改革,他主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其次是农业产业化,他提倡将农村的生产组织起来,建立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推动农村的现代农业发展。
此外,他还提出了农村金融改革、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措施。
4. 农村社会发展的问题:费孝通指出,农村社会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
首先是人才流失问题,许多优秀的农村青年都离开农村去城市发展,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
其次是基础设施问题,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较弱,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此外,农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也存在不足的问题。
5. 政府的作用:费孝通认为,政府在乡村经济发展中应扮演重要角色。
政府应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支持乡村经济的发展。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乡村经济的规划和管理,推动乡村经济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以上是我的读书笔记,费孝通的乡村经济理论对于指导中国乡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经济社会学笔记
经济社会学笔记
摘要:
1.经济社会学的定义与背景
2.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3.经济社会学的重要理论和应用
正文:
经济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问题的一门学科,它结合了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旨在深入理解社会经济系统的运行和演变。
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和问题,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方面。
它采用经济学的方法,如数学模型和统计分析,以及社会学的方法,如田野调查和案例研究,来研究这些问题。
经济社会学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应用。
例如,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强调市场竞争和个体理性,而制度经济学则强调制度和规则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此外,经济社会学还研究了许多实际问题,如收入分配、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等。
波普诺,社会学读书笔记
波普诺,社会学读书笔记社会学读书笔记(波普诺)第⼀章导⾔我们是⾃由的,这意味着我们可以按照个⼈的意愿来选择不同的伴侣,但这⾃由却处处受着周围⼈群的影响(婚姻,总是门当户对来着)。
社会学是对于⼈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体统、客观研究的⼀门学科。
它主要有三种研究⽅式:1、保持科学性;2、⼒求客观性;3、交叉学科研究社会学的视⾓帮助我们去理解影响⼀个问题的多⽅⾯的社会因素,帮助我们去理解整个体系是如何运转的、是如何联为⼀体的。
⼀、关于社会学的举例:当社会⾼速发展时,会引发⾃杀率剧增。
会哭的孩⼦有奶吃(懂得要薪⽔的⼈⽐不要的⼈薪⽔更⾼)结婚双⽅的相似性⼤于差异性我们对待有吸引⼒(美⼥)和⽆吸引⼒者的态度,塑造了他们对待⾃⼰的态度,其结果是他们就真的形成这样的⼈了。
?⼈类⾏为部分是由社会环境塑造的,⽽我们⾃⼰正是⽣列其中。
社会学家⽤⾃杀者的社会背景与环境来解释⾃杀个案。
集体主义环境下的⾃杀率要低于个⼈主义环境下的⾃杀率。
⾃杀是享有⼤量⾃由的⼈们付出的⼀种代价。
⼆、社会学的历史:1. 奥古斯特*孔德是社会学的创始⼈。
2. 赫伯特*斯宾塞提出了社会像⼀个有机体-----⼀个⾃我管理的体系的思想。
3. 卡尔马克思不相信社会是⼀个⾃⾏管理的有秩序的体系。
反之,他把社会看成是不断冲突与变迁的。
他指出,每⼀个社会都包含有“毁灭⾃⼰的种⼦”,与斯宾塞的社会服从于规律的观点相对⽴。
马克思的观点颇为激进,他相信正如资本主义取代了封建主义⼀样,资本主义也将通过阶级⽃争⽽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4. 埃⽶尔迪尔凯姆的核⼼兴趣之⼀就是:社会是如何整合在⼀起的。
社会是因其成员享有共同的信仰和价值观贰链为⼀体的。
5. 马科斯韦伯感到社会学必须包括“社会⾏动”研究,即研究⼈们相互之间⾏为取向的⽅式,在他看来,研究⼈际互动不应该只依赖于客观的定量⽅法,它也必须包括对于他⼈⼼灵的同情理解。
三、社会学的三种研究⽅法:1.0、功能主义的视⾓强调这样⼀种模式,即社会的每⼀个部分都对总体发⽣作⽤,由此维持了社会稳定。
(完整word版)经济社会学读书笔记
∙经济社会学:用社会学的传统分析解释经济现象.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在经济中作用,是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基本假设A效用最大化假设B偏好变化假设.视角:C人际关系把握个人行为视角D强调相对地位敏感性E制度分析视角∙研究策略:A理性选择社会学.古典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若干核心要素结合起来考虑;B新经济社会学.在社会学分析框架和概念的帮助下分析;C社会经济学.利用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视角解决;D PSA经济学.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发现直接综合进经济学模型;E交易成本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基础上对组织形式统一分析,理解制度界定与变迁∙基本概念:资源稀缺性-基本前提,稀缺程度影响合作冲突\制度安排;行为假定-理论模型基础;制度-核心问题;组织-制度是组织的内在结构;社会均衡-制度和秩序存在必要条件∙行为假定四个角度:A效用最大化(5假定a各种行为目标统一于效用最大化目标b信息完全性不是必要前提c效用评价有完备性d可传递性e各类决策主体行为统一)B他人状况直接影响个人(个人效用受社会网络内外他人影响);C有限社会化(人们并不是完全在效用最大化原则下做选择,有时会不假思索依据惯例行动,人们在不同程度的遵守社会准则同时,保持效用最大化选择的行动空间);D嵌入性(人的有目的性行动是嵌入在具体的正进行的社会关系系统中)∙制度:一个社会中人们相互作用的规则,是人们在确定相互关系时施加于他们身上的一种约束.作用:A通过提高人们行动的代价或收益,约束行为;B引导行为激励作用.正式制度有意建构的\明文规定的\通过系统组织来保障和实施的.非正式制是通过一代代的教诲模仿\积淀演化的.∙组织:稳定互动\协同行动的群体构成了组织.∙社会均衡:所有人都在其所面对的各种约束条件下,做出了效用最大化选择,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通过单方面的改变他自己的行动来增加效用.(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社会最优,不一定会形成社会制度和秩序)∙基模·价格:在资源交换过程中,对不同资源的交换比例形成的合约.∙相互影响假定和需求:∵A价格水平具有社会阶层区隔标志的含义B高社会阶层成员会因低层与其购买同样产品而产生负效用,低层不避讳.∴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较高层消费者推出,低层进入.社会分层结构和需求∵C一个社会分层结构是金字塔中上层少于下层D中产以上阶层每个人和低阶层每个人购买数量相同.∴价格下降,下层人士需求会大于上层人士退出的影响.∙网络和需求匹配机制:传统供求模型(市场无摩擦假定\价格传递供求双方所需充分信息假定\社会成员拥有无差别信息获取机会假定)匹配问题无关紧要.∵供求双方的沟通存在障碍;供求双方不仅仅关心价格还关心其他,价格传递的信息是不充分的,获取机会也不同∴匹配机制来解决匹配问题∴人际关系网:信息很大程度上作为其他社会过程的副产品被传递,人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完全是通过与市场行为不相干的社会过程传播的.∙社会互动下的市场需求:需求的连带外部性,个人需求受他人影响(正-负效应)A从众:群体规模\比例\价格\个人因素(社会特性)影响,从众行为并不是必然结果,高阶层可能从众于低层B求异:需求与价格弱化器,求异在基本形态上并不排斥从众,求异行为也可能产生示范效应引发从众,求异行为本身也会演变成从众.∙受他人影响的个人偏好:偏好是个人的心理秩序,与生俱来的心理特征,后天环境内化有关∵假定商品多多益善\偏好可传递,无差异曲线表示是消费者获得相同效用的商品组合∴无差异曲线是考察消费者偏好的工具,他人状况带来的正负效应刻画了消费者和他人的关系∙创新:是实现经济要素的重新组合.五种情况:A采用新产品或某种产品新特性B采用新生产方法(经验上未鉴定)C开辟新市场D新原料供应源E新产业组织.∙创新与社会互动:绝非单独行为,而是通过复杂的社会过程实现的,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使用者的建议\技术开发者与投资者的互动\研究者之间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交流都发挥作用.创新过程分布在使用者\制造商\供应商等人中.非正式交流:A创新的主体间并非毫无保留的交流B交流具有互惠性,非正式交流网络中贡献自己的思想,也能同时听取和捕捉他人的思想激发灵感(机会主义者自然会被排挤出局)C提供咨询和劝告能获得社会回报-服从和赞誉D获得赞誉和服从可以看做是自身富有的信号,获得更多创新互惠的机会.∙创新与制度:制度内涵的激励影响创新:产权制度\权利保障\尽快获利的资本市场制度∙模仿:是指个体对其他个体行为的效仿和学习.A影响相对地位→连带负效用→创新B与创新活动相比产品边际成本更低→模仿者更多净收益→创新激励下降C在社会过程中技术外溢不可避免D技术障碍\新产业门槛\制度障碍\市场规模\赢利(影响因素)→模仿行为→影响供给和需求,影响均衡数量的位置.∙关系净收益:关系建立和维护的收益与付出代价之间的差额.良好关系降低不确定性,在不确定中发现机会. ∙物质转化成本:厂商把物质要素转化成向市场提供的产品的过程耗费的成本.社会认可成本:经营活动中,通过行动\象征符号\声誉等获得社会认可付出的成本.包括经营合法性\厂商社会地位认可\新产品社会认可\交易条件社会认可.∙机会成本:是进行一项选择时放弃其他选择所能带来的最大收益.影响因素:制度约束厂商和劳动者\产业关联体系的解构范围规模\人际关系的范围和结构\内在价值评价体系(选择集和机会成本).∙绝对收益激励:人们为获得经济资源的绝对量形成的激励.∙相对地位激励:人们通过与他人的相对低位的比较形成的激励.个人对自己生活状况的评价受在参照群体的位置影响.双重作用·既激励努力,又引发损害性行为(与参照对象有关).策略(因素):A工作性质和晋升激励(避免在直接合作员工中运用晋升激励)B考核工作情况(合作情况纳入考核)C收入差距(权衡)D内部外部竞争(开放晋升制度,减轻内部摩擦)E企业意识形态(公平规范的规则)∙托马斯定理: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人们的信念\愿望和有限认知能力下的主观判断,影响着情境定义,进而影响行动和结果.自我实现预言:人们依据不完全信息做出虚假情境定义,形成预期并以此行动,最后导致依据不完全的信息判断变成现实.∙信息不对称:是交易双方对他们共同关系的信息有不同程度的掌握.信息质量影响因素:信息链长度\位置\传播渠道社会特性(正式渠道\关系渠道)∙信任:是指外在约束制度不完全,主体间不存在迫使行为条件下,一方不会做出损害另一方的预期.伴随人际关系:A信任是和对方的内化行为规范了解程度相联系的,人际关系网提供更多了解机会B关系网本身就是借助了共同行为规范来维系.∙信任给予决策:应通盘考虑给予成功失败的受益和损失以及可能性.信任给予决策包含风险,但并非所有风险都来自信任失败.环境中有很多不可控因素都是风险来源.信任程度\给予程度和预期信任给予可能的关系:委托人可能有信任给予程度不一致的信任程度.信任程度涉及决策者判断不能选择,给予程度则可以进行选择,直接影响预期信任给予成功可能.∙信任接受者的收益:A短期收益B个人价值被社会承认直接效用(个人道德水准的肯定,社会承认带来满足感,激励和强化作用)C声誉的长期工具性价值(强化合作关系,声誉在信息不对称的社会中具有价值)∙社会资源和谈判:规范性社会资源(互相约束受益)\非规范性社会资源(单方面约束受益).道德和生存博弈同时进行均衡选择,利用规范性社会资源,改变谈判地位.∙地位信号: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生产者地位可以起到信号作用.作用:A作为质量信号,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为消费者选择提供帮助B地位越高,经营中的成本可能越低C厂商规模扩大,地位信号优势减弱,限制马太效应发生.∙(非)重复关系人:关系人之间是否有直接关系.∙社会歧视:只针对某些社会群体不公平\不合理\排斥性的社会行为或制度安排.作为群体规范的歧视:当歧视成为一种习俗或规范的时候,该群体种采取非歧视行为的人虽能得一时好处,但要付出声誉乃至被驱逐代价.不遵守歧视规则,会付出更大的代价.∙制度变迁:人们并不总是遵从,遵从和变迁取决于他们认为哪种选择能带来最大预期净收益.均衡状态不代表所有人都满意,只要改变的成本不值当就能实现均衡.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在随时变化所以均衡不会永远无条件维持.引致变化因素:人口(与资源关系);知识技术(使资源相对价值);价值观念.渐进性:A正式制度总是和习俗\传统等非正式制度交织在一起,这些非正式规则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其变迁是渐进\连续的B现实进程上看,变迁只可能是边际发生,保持了连续性\稳定性C变革的突发性和急剧性不等于深刻性,还需要比较前后关联判断连续性和渐进性.∙路径依赖:初始状态的一些小的偶然事件,会在某种条件下对后来的演进路线发生重要影响.四中自我强化机制:A大规模组织和固定成本--产出增加单位成本下降B学习效应—产品改进成本下降C协作效应—优势协作强化优势D优势技术适应性预期—强化信念强化地位.。
《经济与社会》读书笔记
第一部分:社会学范畴理论第一章、社会学基本概念社会学应该称之为一门想解释性地理解社会行为、并且通过这种办法在社会行为的过程和影响上说明其原因的科学。
“社会的”行为应该是这样一种行为,根据行为者或行为者们所认为的行为的意向,它关联着别人的举止,并且在行为过程中心此为取向。
第一节、方法论基础1、在这里意向是(1)、实际存在的意向;(2)、存在于某种概念构想的纯粹类型的行为者或被作为类型而设想出来的行为者们主观上认为的意向。
2、意向的行为与一种只有反应性的、不与主观上认为的意向相结合的行为相比较,其界线是十分模糊的。
3、一切阐释如同整个科学一样,都力争具有“明确性”。
构建一个严格的目的合乎理性的行为作为类型(“理想类型”),在这些情况下服务于社会学,使它显然易懂,使它(保证合乎理性的)含意明确,便于理解受到种种非理性(情绪、错误)影响的现实的行为,把它看作是纯粹合乎理性的行为中所期待的进程的“偏差”。
然而,这种程序当然不能理解为社会学的一种理性主义的偏见,而只能被理解为方法上的手段,也就是说,不允许把它解释为理性实际统治着生活。
4、对于一切行为科学来说,要考虑到非意向的过程和对象作为人的行为的诱因、结果、促进或阻碍。
5、“理解”可能是:(1)、对一个行动的所认为的意向作现实的理解;(2)、解释性的理解。
“解释”对于一项研究行为意向的科学正好意味着:如,把握意向的相互关系,按其主观认为的意向,一项现实可以理解的行为属于这种意向的相互关系。
6、“理解”在所有这些情况中都是:解释性的把握:(1)、个别情况下现实所认为的意向(在作历史的观察);(2)一般地或接近地所认为的意向(社会学的大规模观察);(3)为一种经常现象科学构想出来的纯粹类型(理想类型)的(理想类型的)意向或意向的相互关系。
7、“动机”就是意向的相互关系,在行为者本人或观察者看来,这种意向的相互关系似乎是一种举止的意向上的“原因”。
“意向适当”就是一种相互关系联地进行着的举止,其程度是它的各种组成部分的关系被我们根据的思维和感情习惯作为一种类型意向相互关系加以肯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社会学:用社会学的传统分析解释经济现象.强调社会关系和社会制度在经济中作用,是在社会学和经济学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学科.基本假设A效用最大化假设B偏好变化假设.视角:C人际关系把握个人行为视角D强调相对地位敏感性E制度分析视角
∙研究策略:A理性选择社会学.古典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若干核心要素结合起来考虑;B新经济社会学.在社会学分析框架和概念的帮助下分析;C社会经济学.利用社会学等其他社会科学视角解决;D PSA经济学.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发现直接综合进经济学模型;E交易成本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交易成本基础上对组织形式统一分析,理解制度界定与变迁
∙基本概念:资源稀缺性-基本前提,稀缺程度影响合作冲突\制度安排;行为假定-理论模型基础;制度-核心问题;组织-制度是组织的内在结构;社会均衡-制度和秩序存在必要条件
∙行为假定四个角度:A效用最大化(5假定a各种行为目标统一于效用最大化目标b信息完全性不是必要前提c效用评价有完备性d可传递性e各类决策主体行为统一)B他人状况直接影响个人(个人效用受社会网络内外他人影响);C有限社会化(人们并不是完全在效用最大化原则下做选择,有时会不假思索依据惯例行动,人们在不同程度的遵守社会准则同时,保持效用最大化选择的行动空间);D嵌入性(人的有目的性行动是嵌入在具体的正进行的社会关系系统中)
∙制度:一个社会中人们相互作用的规则,是人们在确定相互关系时施加于他们身上的一种约束.作用:A通过提高人们行动的代价或收益,约束行为;B引导行为激励作用.正式制度有意建构的\明文规定的\通过系统组织来保障和实施的.非正式制是通过一代代的教诲模仿\积淀演化的.
∙组织:稳定互动\协同行动的群体构成了组织.
∙社会均衡:所有人都在其所面对的各种约束条件下,做出了效用最大化选择,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通过单方面的改变他自己的行动来增加效用.(并不意味着实现了社会最优,不一定会形成社会制度和秩序)
∙基模·价格:在资源交换过程中,对不同资源的交换比例形成的合约.
∙相互影响假定和需求:∵A价格水平具有社会阶层区隔标志的含义B高社会阶层成员会因低层与其购买同样产品而产生负效用,低层不避讳.∴价格下降到一定程度,较高层消费者推出,低层进入.社会分层结构和需求∵C一个社会分层结构是金字塔中上层少于下层D中产以上阶层每个人和低阶层每个人购买数量相同.∴价格下降,下层人士需求会大于上层人士退出的影响.
∙网络和需求匹配机制:传统供求模型(市场无摩擦假定\价格传递供求双方所需充分信息假定\社会成员拥有无差别信息获取机会假定)匹配问题无关紧要.∵供求双方的沟通存在障碍;供求双方不仅仅关心价格还关心其他,价格传递的信息是不充分的,获取机会也不同∴匹配机制来解决匹配问题∴人际关系网:信息很大程度上作为其他社会过程的副产品被传递,人际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完全是通过与市场行为不相干的社会过程传播的.
∙社会互动下的市场需求:需求的连带外部性,个人需求受他人影响(正-负效应)A从众:群体规模\比例\价格\个人因素(社会特性)影响,从众行为并不是必然结果,高阶层可能从众于低层B求异:需求与价格弱化器,求异在基本形态上并不排斥从众,求异行为也可能产生示范效应引发从众,求异行为本身也会演变成从众.
∙受他人影响的个人偏好:偏好是个人的心理秩序,与生俱来的心理特征,后天环境内化有关∵假定商品多多益善\偏好可传递,无差异曲线表示是消费者获得相同效用的商品组合∴无差异曲线是考察消费者偏好的工具,他人状况带来的正负效应刻画了消费者和他人的关系
∙创新:是实现经济要素的重新组合.五种情况:A采用新产品或某种产品新特性B采用新生产方法(经验上未鉴定)C开辟新市场D新原料供应源E新产业组织.
∙创新与社会互动:绝非单独行为,而是通过复杂的社会过程实现的,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使用者的建议\技术开发者与投资者的互动\研究者之间正式的和非正式的交流都发挥作用.创新过程分布在使用者\制造商\供应商等人中.非正式交流:A创新的主体间并非毫无保留的交流B交流具有互惠性,非正式交流网络中贡献自己的思想,也能同时听取和捕捉他人的思想激发灵感(机会主义者自然会被排挤出局)C提供咨询和劝告能获得社会回报-服从和赞誉D获得赞誉和服从可以看做是自身富有的信号,获得更多创新互惠的机会.
∙创新与制度:制度内涵的激励影响创新:产权制度\权利保障\尽快获利的资本市场制度
∙模仿:是指个体对其他个体行为的效仿和学习.A影响相对地位→连带负效用→创新B与创新活动相比产品边际成本更低→模仿者更多净收益→创新激励下降C在社会过程中技术外溢不可避免D技术障碍\新产业门槛\制度障碍\市场规模\赢利(影响因素)→模仿行为→影响供给和需求,影响均衡数量的位置.
∙关系净收益:关系建立和维护的收益与付出代价之间的差额.良好关系降低不确定性,在不确定中发现机会. ∙物质转化成本:厂商把物质要素转化成向市场提供的产品的过程耗费的成本.社会认可成本:经营活动中,通过行动\象征符号\声誉等获得社会认可付出的成本.包括经营合法性\厂商社会地位认可\新产品社会认可\交易条件社会认可.
∙机会成本:是进行一项选择时放弃其他选择所能带来的最大收益.影响因素:制度约束厂商和劳动者\产业关联体系的解构范围规模\人际关系的范围和结构\内在价值评价体系(选择集和机会成本).
∙绝对收益激励:人们为获得经济资源的绝对量形成的激励.
∙相对地位激励:人们通过与他人的相对低位的比较形成的激励.个人对自己生活状况的评价受在参照群体的位置影响.双重作用·既激励努力,又引发损害性行为(与参照对象有关).策略(因素):A工作性质和晋升激励(避免在直接合作员工中运用晋升激励)B考核工作情况(合作情况纳入考核)C收入差距(权衡)D内部外部竞争(开放晋升制度,减轻内部摩擦)E企业意识形态(公平规范的规则)
∙托马斯定理:在信息不完全条件下,人们的信念\愿望和有限认知能力下的主观判断,影响着情境定义,进而影响行动和结果.自我实现预言:人们依据不完全信息做出虚假情境定义,形成预期并以此行动,最后导致依据不完全的信息判断变成现实.
∙信息不对称:是交易双方对他们共同关系的信息有不同程度的掌握.信息质量影响因素:信息链长度\位置\传播渠道社会特性(正式渠道\关系渠道)
∙信任:是指外在约束制度不完全,主体间不存在迫使行为条件下,一方不会做出损害另一方的预期.伴随人际关系:A信任是和对方的内化行为规范了解程度相联系的,人际关系网提供更多了解机会B关系网本身就是借助了共同行为规范来维系.
∙信任给予决策:应通盘考虑给予成功失败的受益和损失以及可能性.信任给予决策包含风险,但并非所有风险都来自信任失败.环境中有很多不可控因素都是风险来源.信任程度\给予程度和预期信任给予可能的关系:委托人可能有信任给予程度不一致的信任程度.信任程度涉及决策者判断不能选择,给予程度则可以进行选择,直接影响预期信任给予成功可能.
∙信任接受者的收益:A短期收益B个人价值被社会承认直接效用(个人道德水准的肯定,社会承认带来满足感,激励和强化作用)C声誉的长期工具性价值(强化合作关系,声誉在信息不对称的社会中具有价值)
∙社会资源和谈判:规范性社会资源(互相约束受益)\非规范性社会资源(单方面约束受益).道德和生存博弈同时进行均衡选择,利用规范性社会资源,改变谈判地位.
∙地位信号: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生产者地位可以起到信号作用.作用:A作为质量信号,信息不对称条件下,为消费者选择提供帮助B地位越高,经营中的成本可能越低C厂商规模扩大,地位信号优势减弱,限制马太效应发生.
∙(非)重复关系人:关系人之间是否有直接关系.
∙社会歧视:只针对某些社会群体不公平\不合理\排斥性的社会行为或制度安排.作为群体规范的歧视:当歧视成为一种习俗或规范的时候,该群体种采取非歧视行为的人虽能得一时好处,但要付出声誉乃至被驱逐代价.不遵守歧视规则,会付出更大的代价.
∙制度变迁:人们并不总是遵从,遵从和变迁取决于他们认为哪种选择能带来最大预期净收益.均衡状态不代表所有人都满意,只要改变的成本不值当就能实现均衡.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在随时变化所以均衡不会永远无条件维持.引致变化因素:人口(与资源关系);知识技术(使资源相对价值);价值观念.渐进性:A正式制度总是和习俗\传统等非正式制度交织在一起,这些非正式规则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其变迁是渐进\连续的B现实进程上看,变迁只可能是边际发生,保持了连续性\稳定性C变革的突发性和急剧性不等于深刻性,还需要比较前后关联判断连续性和渐进性.
∙路径依赖:初始状态的一些小的偶然事件,会在某种条件下对后来的演进路线发生重要影响.四中自我强化
机制:A大规模组织和固定成本--产出增加单位成本下降B学习效应—产品改进成本下降C协作效应—优势协作强化优势D优势技术适应性预期—强化信念强化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