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社会学研究生书目

社会学研究生书目

西北大学社会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阅读书目1、《社会学》,[美]戴维•波普诺,辽宁人民出版社,2、《社会理论的基础》,[美]詹姆斯•科尔曼,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3、《社会理论指南》(第2版),(英)布赖恩-特纳,上海人民出版社4、《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美]乔纳森•H•特纳,华夏出版社,20015、《社会学原理》,(日)青井和夫著;刘振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社会学主要思潮》,[法]雷蒙.阿隆,华夏出版社7、《社会学二十讲》,[美]杰弗里•亚历山大,华夏出版社8、《现代社会学理论》(第2版),(英)马尔科姆-沃特斯,华夏出版社9、《二十世纪的社会理论》,[英]帕特里克.贝尔特,上海译文出版社10、《后现代社会理论》,乔治•瑞泽尔, 华夏出版社11、《当代社会学理论及其古典根源》,乔治·瑞泽尔著;杨淑娇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社会学思想名家》,刘易斯•A•科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3、《普通社会学纲要》,V•帕累托, 三联书店14、《西方社会学名著提要》,谢立中主编,江西人民出版,199815、《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杨善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6、《社会学与人类学》,(法)马塞尔-毛斯,上海译文出版社17、《社会学十大概念》,让•卡泽纳弗, 上海人民出版社18、《社会学的基本概念》,马克斯•韦伯 ,上海人民出版社19、《世纪末社会理论》,杰夫瑞•C•亚历山大 ,上海人民出版社20、《社会理论与现代社会学》,安东尼•吉登斯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1、《后现代性及其缺憾》,齐格蒙•鲍曼, 学林出版社22、《知识社会学问题》,马克斯•舍勒, 华夏出版社23、《交往行动理论》第一、二卷, 哈贝马斯 ,重庆出版社24、《历史学与社会理论》,彼得•伯克 ,上海人民出版社25、《社会理论与现代性》,(英)尼格尔·多德著;陶传进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26、《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第一卷:经典贡献》,周晓虹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27、《现代性、后现代性社会理论:诠释与评论》,谢立中,阮新邦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8、《西方社会学文选:英文版》,于海主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9、《社会分工论》,爱弥尔•涂尔干, 三联书店30、《自杀论》,[法]埃米尔•迪尔凯姆,冯韵文译,商务印书馆,200131、《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爱弥尔•涂尔干,上海人民出版社32、《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德]马克斯·韦伯,彭强、黄晓京译,陕西师大出版社,33、《学术与政治》,马克斯•韦伯,三联书店34、《儒教与道教》,马克斯•韦伯, 商务印书馆35、《心灵、自我与社会》,乔治•米德 ,上海译文出版社36、《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37、《共同体与社会》,费迪南•滕尼斯, 商务印书馆38、《实践与反思》,皮埃尔•布迪厄, 中央编译出版社39、《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欧文•戈夫曼, 浙江人民出版社40、《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千年的终结》《认同的力量》、《网络社会的崛起》),曼纽尔.卡斯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1、《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彼得•布劳, 华夏出版社42、《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卡尔•曼海姆, 商务印书馆43、《社会实在问题》,阿尔弗雷德•许茨, 华夏出版社44、《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刘易斯•科塞 ,中央编译出版社45、《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安东尼•吉登斯 ,三联书店46、《现代性的后果》,安东尼•吉登斯, 译林出版社47、《疯癫与文明》,米歇尔•福柯, 三联书店48、《规训与惩罚》,米歇尔•福柯 ,三联书店49、《艺术的法则》,皮埃尔•布迪厄 ,中央编译出版社50、《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塞缪尔•亨廷顿,华夏出版社,198851、《文明的进程》,诺贝特•埃利亚斯, 三联书店52、《地方性知识》,克利福德•吉尔兹, 中央编译出版社53、《文化的解释》,克利福德•吉尔兹, 上海人民出版社54、《驯服偶然》,伊恩•哈金, 中央编译出版社55、《立法者与阐释者》,齐格蒙特•鲍曼 ,上海人民出版社56、《流动的现代性》,齐格蒙特•鲍曼, 上海三联书店57、《个体化社会》,齐格蒙特•鲍曼, 上海三联58、《致命的自负》,F•A•哈耶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59、《通往奴役之路》,F•A•哈耶克,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60、《大分裂》,弗朗西斯•福山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61、《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弗朗西斯•福山,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62、《信任》,弗朗西斯•福山, 海南出版社63、《价值的颠覆》,马克斯•舍勒, 三联书店64、《资本主义的未来》,马克斯•舍勒, 三联书店65、《人的条件》,汉娜•阿伦特, 上海人民出版社66、《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卡尔•曼海姆 ,三联书店67、《货币哲学》,格奥尔•西美尔 ,华夏出版社68、《为社会学辩护》,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69、《论集体记忆》,莫里斯•哈布瓦赫, 上海人民出版社70、《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法)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71、《中国的现代化》,吉尔伯特•罗兹曼,江苏人民出版社72、《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列文森,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3、《社会契约论》,卢梭, 商务印书馆74、《文化:社会学的视野》,约翰·R·霍尔、玛丽·乔·尼兹,周晓虹等译,商务印书馆75、《社会权力的来源》,迈克尔•曼 ,上海人民出版社76、《宗教社会学》,格奥尔•西美尔 ,上海人民出版社77、《社会的构成》,安东尼•吉登斯,三联书店78、《历史社会学的兴起》,丹尼斯•史密斯,上海人民出版社79、《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W•I•托马斯、兹纳涅茨基, 译林出版社80、《街角社会》,威廉•富特•怀特, 商务印书馆81、《社会学研究方法论》,迪尔凯姆(涂尔干), 华夏出版社82、《社会科学方法论,》马克斯•韦伯, 华夏出版社83、《社会研究方法》,艾尔·巴比,邱泽奇译,华夏出版社,200584、《社会学的想像力》,C.赖特.米尔斯,三联书店85、《社会学研究》,(英)赫伯特·斯宾塞著;张宏晖,胡江波译,华夏出版社,200186、《开放社会科学:重建社会科学报告书》,华勒斯坦等著,刘锋译,三联书店87、《社会学思考》,(法)艾德加•莫兰著;阎素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88、《社会学与哲学》,(法)爱弥尔·涂尔干(E.Durkheim)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1089、《通过社会学去思考》,齐尔格特•鲍曼,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0、《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1、《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92、《社会学研究方法》,风笑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3、《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陈向明,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94、《研究设计与社会测量导引》,德尔伯特·C·米勒, 内尔·J·萨尔金德著,风笑天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 200495、《当代社会学研究解析:社会学调查报告的系统分析》,罗斯(Rose,G.)著;林彬,时宪民译,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96、《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97、《当代中国社会流动》,陆学艺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98、《农民工与中国社会分层》,李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99、《社会公正理论与政策》,景天魁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0、《断裂》,孙立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1、《解读社会:文化与结构的路径》,周怡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102、《江村经济》,费孝通,多个版本103、《乡土中国生育制度》,费孝通,多个版本104、《金翼》,林耀华,三联书店,1989105、《礼物的流动》,阎云翔,上海人民出版,2000;106、《村落的终结:羊城村的故事》,李培林著,商务印书馆,2004107、《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阎云翔著,龚小夏译,上海书店出版,2006108、《文化、权力与国家》,杜赞奇,江苏人民出版社109、《经济与社会》,马克斯•韦伯, 商务印书馆110、《经济与社会》,帕森斯斯梅尔瑟,华夏出版社1989年111、《经济社会学》,斯梅尔瑟,华夏出版社1989112、《社会学视野里的经济现象》,朱国宏,四川人民出版社113、《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贝克,上海三联出版社114、《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584—617页,人民出版社115、《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623—670页,人民出版社116、《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3—11页,人民出版社117、《社会科学的比较方法》尼尔.丁.斯梅尔塞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18、《道德教育》爱弥尔.涂尔干上海人民出版社119、《社会学》格奥尔.西美尔华夏出版社120、《社会学与社会组织》米尔斯、帕森斯等浙江人民出版社121、《保守主义》卡尔.曼海姆译林出版社122、《原始分类》爱弥尔.涂尔干上海人民出版社123、《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A.麦金太尔当代中国出版社124、《民族-国家与暴力》安东尼.吉登斯三联书店125、《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巴林顿.摩尔华夏出版社126、《东方专制主义》卡尔.魏特夫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27、《尼加拉:19世纪巴厘剧场国家》克利福德.吉尔兹上海人民出版社128、《帝国的政治体系》S.艾森斯塔德贵州人民出版社129、《家庭》古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30、《精英的兴衰》维尔弗雷多.帕累托上海人民出版社131、《奢侈与资本主义》维尔纳.巴特上海人民出版社132、《孤独的人群》大卫.斯曼南京大学出版社133、《神圣的帷幕》彼得.贝格尔上海人民出版社134、《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泉》贝拉三联书店135、《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马克斯·韦伯三联书店136、《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过渡》佩里.安德森上海人民出版社137、《西方社会思想史》于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138、《人的宗教》休斯顿.斯密斯海南出版社2006139、《下流社会——一个新社会阶层的出现》三铺展文汇出版社140、《精神分析引论》佛洛伊德商务印书馆。

100本书

100本书

中国文学1、张爱玲《倾城之恋》2、钱钟书《围城》(婚姻的镜子)3、让它变成事实吧:王小波《黄金时代》4. 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曹禺《雷雨》5. 黄叶铺满地,我们已不再年轻:路遥《平凡的世界》6. 沉重的枷锁:张爱玲《金锁记》7. 从“黑暗意识”中苏醒:翟永明《女人》8. 溶解心灵的秘密:舒婷《舒婷诗集》9. 爱,我们曾共同拥有:叶芝《当你老了》10. 此幸福,彼幸福:杨绛《我们仨》11. 成长是目的,爱情是过程:张小娴《面包树上的女人》12. 用另一个角度来看婚娴:老舍《离婚》13. 一个女人的城市传奇:王安忆《长恨歌》14. 爱情与食物的辩证关系:徐坤《厨房》15. 棘心天天,母亲辛劳:苏雪林《棘心》16. 有时候,钱也是安全感:亦舒《喜宝》17. 一切只是私人生活:陈染《私人生活》外国文学18. 马格利特•杜拉斯《情人》19. 考林•麦卡洛《荆棘鸟》20.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21. 渡边淳一《失乐园》《男人这东西》22. 劳伦斯《虹》《爱恋中的女人》《查太莱夫人的情人》23. 泰戈尔《飞鸟集》《新月集》24.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25. 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缓慢》26.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27. 德克旭贝里《小王子》28. 只有渺小的人物,没有渺小的爱情:西奥多•德莱塞《珍妮姑娘》29. 生得寂寞,死得单调:萧红《呼兰河传》30. 爱上你的心:雨果《巴黎圣母院》31. 爱和欲的煎熬:福楼拜《包法利夫人》32. 我的成长与战争共呼吸:安妮•弗兰克《安妮日记》33. 在自我面前忏悔吧:列夫•托尔斯泰《复活》34. 片刻的浮华盛世:莫泊桑《项链》35. 战争,让女人走开:瓦西里耶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36. 包容的爱还是彻底的恨: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37. 勇敢地被启蒙:高尔基《母亲》38. 你最美的气质是自由:惠特曼《草叶集》39. 让我来成全你的幸福:小仲马《茶花女》40. 灵魂的哲学与博爱:司汤达《红与黑》41. 越过爱情,看见春暖花开: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42. 我爱你,与你无关: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43. 这简直像戏一样:威廉•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44. 爱永远不用说对不起:西格尔《爱情故事》45. 山在那里,你的心碎了:岩井俊二《情书》46. 充满暗礁的爱情海洋: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47. 爱情终究成了一种传说:阿兰•德波顿《爱情笔记》48. 温柔而坚强:夏洛蒂•勃朗特《简•爱》49. 粉色的小爱情:堀川波《我就喜欢你这样的地方》50. 有天堂,但是没有道路:北村《玛卓的爱情》51. 美与爱是独立的:川端康成《雪国》52. 难得糊涂的爱情与婚姻: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53. 战火中成长的美丽与坚强:玛格丽特•米切尔《飘》54. 用哲学来思考: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55. 奥德修斯式的传奇:雨果《悲惨世界》56. 二十四小时,路过爱,走过禁区:霍桑《红字》57. 值得付出一生的等待: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58. 唤醒生命的人: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59. 跳来跳去,你跳得出生活吗:契诃夫《跳来跳去的女人》哲学类60.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拯救与逍遥》、《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61.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自杀论》、《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62. 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63. 贺卫方:《司法的理念与制度》[《具体法治》、《法边馀墨》]64. 梁治平:《法律的文化解释》65. 克尔凯郭尔:《恐惧与战栗》66. 帕斯卡:《思想录》67. 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68. 雷蒙.阿隆:《社会学主要思潮》69. 罗素:《西方哲学史》[《哲学问题》]70.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政治法律71.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阅读秩序》、《送法下乡》]72. 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73. 凯利:《西方法律思想简史》74. 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75. 梁启超:《梁启超法学文集》76. 博西格诺等:《法律之门》77、江山:《中国法理念》78. 俞吾金:《问题域外的问题》79.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江村经济》]80. 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81.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黄金时代》]82. 伯尔曼:《法律与宗教》83. 冯向:《木腿正义》84. 梁治平:《法辩》[《新波斯人信札》、《书斋与社会之间》]85.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86. 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社会科学方法论》]87. 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88. 贺卫方编:《中国法律教育之路》89. 梅因:《古代法》[萨维尼:《论立法与法学的当代使命》]90. 柏拉图:《游叙弗伦苏格拉底的申辩克力同》91. 卡夫卡:《卡夫卡短篇小说选》92. 刘星:《法律是什么》[《中国法学初步》、《语境中的法学与法律》]93. 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94. 刘军宁:《共和?民主?宪政》95. 卡多佐:《司法过程的性质》96. 王铭铭、王斯福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97.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98.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99.梁治平:《寻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清代习惯法——社会与国家》]100.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101.哈特:《法律的概念》102.奥斯丁:《法理学的范围》[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103.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法律帝国》、《自由的法》]104.埃尔曼:《比较法律文化》。

社会工作专业书籍

社会工作专业书籍

1《社会工作学新论》,周永新,香港商务印书馆,1998;2《社会工作社会学》,丽娜.多米内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陈向明,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4《发展的幻想》,许宝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5《社会学的想象力》,米尔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6《社会学与我们》,迈克尔〃休斯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7《社会工作:通向能力建设的助人自助——以广州社工参与灾后恢复重建的行动为例》,张和清,《中山大学学报》2010年第三期。

8《坚守信念——给社工学生的30封信》,甘炳光、陈伟道、文锦燕编著,香港城市大学,2006;9《微光处处——28位社会工作者的心路历程》,曾家达、高鉴国、游达裕编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10《社会工作直接服务理论与技巧》上下册,许临高,台北:洪业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9。

书目:中国现代小说史杨义三卷本中国现代小说史夏志清一本《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忏悔录》第1、2部埃米尔•论教育(上下卷)《卢梭传》卢梭•康德•歌德。

等等。

《福柯集》,。

《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 >。

《知识考古学》,。

《不正常的人》,。

《临床医学的诞生》。

《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

《性经验史》。

《疯癫与文明。

》。

《规训与惩罚》。

《福柯》。

《福柯的面孔》。

《福柯的生死爱欲。

》《福柯与酷儿理论》。

《福柯与性》。

《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

《结构主义时代:从列维-斯特劳斯到福柯》。

《社会改造原理》。

《西方哲学史》。

《人类的知识》。

《逻辑与知识》。

《数理哲学导论。

》《婚姻革命》。

《快乐哲学。

《权威与个人》《人类有前途吗》。

《哲学问题》《罗素自传》其他书目A.胡适系列,共42本《胡适文集》(共1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胡适日记全编》(共8卷),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初稿》(共10册),联经出版公司,1984年版。

对传播研究反思的反思_读吴飞_杜骏飞和张涛甫三位学友文章杂感_黄旦

对传播研究反思的反思_读吴飞_杜骏飞和张涛甫三位学友文章杂感_黄旦


致 ﹃追 问 ﹄ 颠 倒 了﹃ 逻辑 ﹄ :不 是 在历 史 现 实 追 问 中 发现 前 人的 逻辑 ,然 后 表 明 自 己的 逻辑 由 来 ,而 是 直 接 用 自 己的 ﹃ 逻辑 ﹄ 来追 问 前 人 。 历 史 反 思需 要﹃原 点 ﹄ 不 是 ﹃原 罪﹄ ,否 则 可 能 无 意 中 矮 化 了前 人,不 留 神会 导
对传播研究反思的反思
——读吴飞、杜骏飞和张涛甫三位学友文章杂感
□ 黄 旦
【本文提要】本文以为,传播学研究不是要回归某一个唯一和本质的 “家园” ,相反,是要构建一个多学科多维度的研究平台 ; 由此,的确 需要进一步的解放,不过解放不是对于美国效果研究之“困厄”的突 破,而是要整合已有的不同思想资源,重新理解传播,以适应新传播 的变革 ; 就目前看,新闻传播理论并不存在什么“结构性贫困” ,这 也不符合新闻传播研究的现状。笔者以为,当下的确是重新理解和认 识新闻传播领域一个大好时机,但讨论不能离开特定语境,并需要有 新的想象,新的思想资源,防止用旧知识解说新交往,从而陷在一个 老调子中循环往复。 【关键词】 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 反思 【中图分类号】 G206
更要命的是按我的索解吴文的目的和思路本是要从这样的家园出发证明新闻学和传播学属于两个逻辑偏巧在中国一开始就是新闻学界引进传播学于是误导了传播学在理论旅行中犯了方向性错误这样的因果也不成立比如引介传播学的先行者之一复旦大学郑北渭先生就很明确传播学主要是一门研究人际讯息各种交流过程和传播效果的跨学科的行为科学其研究对象涵盖了新闻学但比新闻学更宽广

对原 有学科建制的不满和批判 ,受到多学科整 合 中 特别 点 到 了传 播 学 ,说 明是 因为 ﹃ 二 战之 后 ﹄ 影响才脱颖而出的 。 华勒斯坦 在《否 思社会科学》和《 开放社会科学》任务。倘果真如此, 这样的考察还是粗疏了些, 基本属事件的罗列, 把时间、 空间和事件随意自然堆放, 好比 “从前有座山” 那样, 构不成 “逻 辑追问” 。华勒斯坦说,要“将时间和空间当作对我们的分析具有建构 作用的内部变量,而不仅仅是当作社会宇宙存乎其间的不变的物质现 实,而重新安插进来。如果我们把时间和空间的概念看成是世界(和 学者)藉以影响和解释社会现实的社会变量,我们就面临着发展一种 方法论的必要性,从这种方法论出发,我们可以把这些社会结构置于 分析的前台,而与此同时又不把它们当作一些任意的现象来看待或利 用” 。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从时空的特殊性,对中国传播研究初生阶段 做过一点“追问” : 中国大陆一开始之所以对传播学发生兴趣并动了引 进之念头,与因“文革”而陷入僵死的新闻学和新闻实践的刺激有关。 “第二次全国传播学术讨论会”提出的, “在对外国传播学评介的基础 上,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利用大众传播研究中某些有用的理论和方法, 研究中国的大众传播事业, 特别要与我国传统新闻学相结合, 取长补短, 以促进我国新闻学研究,推动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就是一个清 楚的表述。此种“推动发展”的现实动因,在“传播学”及其研究上, 即刻显现出的结果,就是传播学成为应对社会变化的“应用之学”或 者之“技” 。在政治上,可以“帮助集团、国家树立形象,使国家的政 治制度趋于稳定,同时又能为国家提供决策依据,使国家的政治制度 更趋向于完善和成熟” 。对于新闻学的益处,传播学有助于扩大其视野 和关注的对象, 使之找到“新的发展空间” 。传播学“说什么和怎么说, 即传什么和传播模式” ,恰恰属原有新闻学之空缺。具体的实际应用也 是从这样的起点和思路上起步。1982 年北京受众媒介接触行为调查, 就是从党报群众路线出发,服务于当时的新闻改革。随之进行的浙江、 江苏等地的调查,同样没有脱离这样的窠臼。 我的“追问”同样很粗疏,谈不上全面和准确,但仅此也就足以 质疑“一开始就偏了”的“追问” 。就我的“追问”看,一开始不存在 什么偏,因为有其充分的现实依据——逻辑。自然,用吴文的标尺—— 逻辑来“追问” ,或许真是“偏了” ,可是有什么理由非得要求他们用 这个标尺呢?我不是要站在相对主义立场,证明存在就是合理,相反, 通过反思,发现前人的局限性甚至某些不见,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好 比将来人对我们要做的追问一样,但不能倒过来要求前人像我们一样, 否则就是“偏了” 。历史反思需要“原点”不是“原罪” ,否则可能无 意中矮化了前人,不留神会导致“追问”颠倒了“逻辑” : 不是在历史

华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读书笔记

华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读书笔记

学科分类机制的形成与重塑——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读书笔记一、本书的基本内容与内容学科的分类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在本书中,华勒斯坦首先把人类知识体系分为三类,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这种分类大约起源于16-17世纪,它基于两个前提,一个是牛顿模式,认定有一种对称格局存在于过去与未来之间。

这是一种准神学的观点,这种模式认为,我们能够实现确实性,既然万物共存于永恒的现在,因此我们不必区分过去和未来。

第二个前提是笛卡几的二元论,它假定自然与人类、物质与精神、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这种模式的产生引导人类的认识方式分化成了斯诺后来所说的“两种文化”,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研究自然界的文化和研究普遍性规律的文化。

华勒斯坦围绕社会科学的发生、变迁与重建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此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作为人类知识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的社会科学,其区别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特殊之处在哪?人文科学解答的是人生存意义的问题,表达一种生命体验、价值冲突和伦理困境,即“我为什么而活着?”;自然科学力求告诉我们的是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是怎样的,即“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而社会科学是人类发展出来的一种系统的、世俗的知识,目的是要去“追寻超越于任何公理的或演绎的智慧之上的真理”,即“社会个体成员是否幸福?”“我们的社会发展是否合理?”。

在整个十九世纪,各门学科在上述理论基础上呈扇形扩散开来,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和独立性最先得到了确证,并与其他学科划清了界限,此时欧洲的大学也在发生变化,神学院变得无足轻重,有时甚至被完全取消了。

医学院保持了它原有的职能,继续成为一个特定专业的训练中心,而该专业现在已经完全被界定为一种应用型科学知识了。

近代知识结构主要是在哲学院里确立起来的。

无论是文科领域的学者,还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从业者都纷纷涌入哲学院,并在那里建立起多元化的自律学科结构。

十九世纪社会科学的创始人为了探索普遍的社会规律,借鉴牛顿物理学,采用了倾向于实证主义的方法,比如社会学的奠基人孔德运用“社会物理学”这一概念,把社会解释为“有机的系统”。

法学专业必看书目

法学专业必看书目

法律人必看的十本经典著作 岳运生1、《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林达一本美籍华人写的关于美国社会的故事性书籍,让人感觉在美国,法律就是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法治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日常的存在。

在这本书里,作者以独特又敏锐的洞察力,结合血肉丰满的生动案例,辅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向我们全面、细致、客观的展示了一幅美国民主政治体制,尤其是司法制度的精美画卷,矫正了一些人们从看电影大片中产生的想当然的常识性的错误,令人获益匪浅。

2、《政法笔记》——冯象本书可以说是冯象的“案例”随笔 是旨在提供一种真正的“普法文章”。

从孔夫子名誉权、鲁迅肖像权、婚前财产公证、取名用生僻字、性贿赂、人体写真,到版权、美国大选……涉及“政法”的各方面。

《政法笔记》所做的即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一种特定社会控制方式——法治——的追究与批判。

3、《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苏力朱苏力的著作,往往从身边日常惯见的“俗话、俗语或俗事”出发,分析出令人惊叹的学术意义来。

本书亦是如此,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观点、看法或认为想当然的东西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尽管有时候我们不一定同意苏力的观点,但是他对问题的态度、对观点的论证过程、特别是他独特的叙述方式 足以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感觉到知识的愉悦。

4、《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苏力在传统与变革之争中,人们往往以外在的现象为准则判断优劣,而忽视其本质根源。

在对西方法律的移植过程中,人们也往往只由于看到西方法制下的繁荣,而没有看到他们的本土资源。

从而使我们开始彷徨,于是我们开始反思,然而大多反思的结果是“把‘现代法制’看作一个有待于明天实现的理想,而把本土情境视为存在于今天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现实------从而我们面临的便是理想的不能实现和现实的不甘妥协之间的两难困境”赵晓力言。

正是在此背景下,苏力用一种新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困境以期寻求最佳答案。

5、《法理学 法哲学与法律方法》——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一书并非纯粹性的学术著作,而是美国大学法学院的法理学教材,这对我们了解西方法理学、西方的法学教育、西方的教材撰写编排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因此这本书介绍给大家其意义要比纯粹性学术著作更大,是能启发法学思维的一本好书。

南开19春学期(1709、1803、1809、1903)《文学人类学概说(尔雅)》在线作业-1答案

南开19春学期(1709、1803、1809、1903)《文学人类学概说(尔雅)》在线作业-1答案

南开19春学期(1709、1803、1809、1903)《文学人类学概说(尔雅)》在线作业-1
4、C
一、单选题共35题,70分
1、有“人类学之父”之称的是?
A爱德华·泰勒
B詹姆斯·弗雷泽
C亨利·摩尔根
D爱德华·霍尔
【答案】本题选择:A
2、四重证据法的立足点是?
A三重证据的局限性已经原来越明显
B传统国学在现代学术条件下需要创新
C方法论问题需要用实证研究进行阐释
D超越文本之外的材料不应该被浪费
【答案】本题选择:B
3、《吉尔伽美什》中经历过千辛万苦才得到的永生之草为何会失去?
A被妖怪抢走
B被天神收回
C被蛇偷吃
D被小人骗走
【答案】本题选择:C
4、“一雀适羿,羿必得之”出自以下哪部典籍?
A《山海经》
B《淮南子》
C《庄子》
D《天问》
【答案】本题选择:C
5、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变形神话中生命再生的符号?
A蛇
B鹿茸
C狮子
D熊
【答案】本题选择:C
6、世界上最长的民间叙事史诗是?
A印度的《梨俱吠陀》
B藏族的《格萨尔史诗》
C印度的《摩柯婆罗多》
D藏族的《王》
【答案】本题选择:B
7、下列不属于钱钟书在《管锥篇》中提到的“风”的训诂学方向的是?
A文学的功能
B文学的本源
C文学的体制
D文学的特点。

犯罪学必读书目

犯罪学必读书目

犯罪学推荐书目一、外国犯罪学推荐书目1、贝卡里亚(意):《论犯罪与刑罚》,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本书为“47章版本”的中文本,有助于了解贝卡里亚在写作此书时的原本构思以及此书的原始构架。

书中将1819年的英译本附于中译文之后。

2、龙勃罗梭(意):《犯罪人论》,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本书内容包括:对101个意大利犯罪人头骨的研究、对1279名意大利罪犯的人体测量和相貌分析、犯罪人的文身、犯罪人的感觉、犯罪人的自杀等。

3、恩里科.菲利(意):《犯罪社会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本书分犯罪人类学资料;犯罪统计学资料;实际的改革三章,包括:犯罪社会学的起源;犯罪统计学的价值;犯罪社会学与刑事立法等。

恩里科.菲利(意):《实证派犯罪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本书分为三章,内容包括:实证派犯罪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实证派犯罪学的犯罪原因观;实证派犯罪学的犯罪对策论。

4、加罗法洛(意):《犯罪学》,耿伟、王新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5、迪尔凯姆(又译为涂尔干)[法]:《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书店2000年版;本书包括“劳动分工的功能”、“原因和条件”、“反常形式”三卷,从法的角度具体阐释集体意识的社会作用。

迪尔凯姆(又译为涂尔干)[法]:《自杀论》,冯韵文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本书是作者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他通过系统的研究,探索自杀的原因和它的规律性。

6、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德):《犯罪学》,吴鑫涛,马君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7、(美)维特等:《犯罪学导论》,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介绍了罪犯、犯罪行为理论和美国的刑事审判制度,其内容涉及社会学、行为学、法学、哲学等多种学科。

8、乔治.B.沃尔德:《理论犯罪学》(美国法律文库),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理论犯罪学》是本领域中一流的教科书,本版书活泼生动,为吸引各个层次学生量身定做。

犯罪学推荐书目

犯罪学推荐书目

犯罪学推荐书目一、外国犯罪学推荐书目1、贝卡里亚(意):《论犯罪与刑罚》,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版。

本书为“47章版本”的中文本,有助于了解贝卡里亚在写作此书时的原本构思以及此书的原始构架。

书中将1819年的英译本附于中译文之后。

2、龙勃罗梭(意):《犯罪人论》,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本书内容包括:对101个意大利犯罪人头骨的研究、对1279名意大利罪犯的人体测量和相貌分析、犯罪人的文身、犯罪人的感觉、犯罪人的自杀等。

3、恩里科.菲利(意):《犯罪社会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本书分犯罪人类学资料;犯罪统计学资料;实际的改革三章,包括:犯罪社会学的起源;犯罪统计学的价值;犯罪社会学与刑事立法等。

恩里科.菲利(意):《实证派犯罪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本书分为三章,内容包括:实证派犯罪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实证派犯罪学的犯罪原因观;实证派犯罪学的犯罪对策论。

4、加罗法洛(意):《犯罪学》,耿伟、王新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5、迪尔凯姆(又译为涂尔干)[法]:《社会分工论》,渠东译,三联书店2000年版;本书包括“劳动分工的功能”、“原因和条件”、“反常形式”三卷,从法的角度具体阐释集体意识的社会作用。

迪尔凯姆(又译为涂尔干)[法]:《自杀论》,冯韵文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本书是作者的一部重要社会学著作,他通过系统的研究,探索自杀的原因和它的规律性。

6、汉斯.约阿希姆.施奈德(德):《犯罪学》,吴鑫涛,马君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7、(美)维特等:《犯罪学导论》,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介绍了罪犯、犯罪行为理论和美国的刑事审判制度,其内容涉及社会学、行为学、法学、哲学等多种学科。

8、乔治.B.沃尔德:《理论犯罪学》(美国法律文库),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理论犯罪学》是本领域中一流的教科书,本版书活泼生动,为吸引各个层次学生量身定做。

质性研究方法与量化研究方法之初步比较

质性研究方法与量化研究方法之初步比较

质性研究方法与量化研究方法之初步比较摘要: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两大基本研究模式。

长期以来,量化研究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应用也非常广泛,但是由于量化研究本身存在着不足并且在应用中存在许多问题,使得人们开始反思这一牢固的研究传统。

20世纪50年代以来,质性研究开始崛起,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其应用层面也日益广泛起来。

我们应该全面认识到这两种研究方法的各自优缺点,以便在实践中更好的利用它。

关键词:质性研究量化研究特点后现代主义自九月十八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质的)开课以来,4个月的学习让我对质性研究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于工科出身的我(本科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来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刘老师讲课有些东西让自己内心某些模糊的想法变得清晰起来,有些给了我发人深思的启示,还有些知识远远超出我理解的范围但却能指引我树立目标并向着它前进。

本文的出发点是顺着刘老师的讲课和沙龙所讲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并查阅一些期刊文章将自己一些及其浅薄的认识笼统地梳理一下,总结一下对本门课程内容的简单理解。

一、什么是质性研究质性研究英文写法是qualitative research。

在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有人将其译为“质性研究”、“质化研究”、“定质研究”等。

[1]对什么是质的研究方法,有学者作出以下的定义:“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性研究不是一种研究方法,而是许多种不同研究方法的统称,他们都不同于量化研究,因而可以大致归为一类。

在社会学和教育学领域中常常使用此种方法。

二、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特点与量的研究的理论基础不同,质的研究是建立在另类范式的基础之上的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

质的研究方法采取的对世界探究的态度和方式源于自然主义、解释学和后现代主义,它继承了自然主义对自然研究情境的追求,注重对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探究,它吸纳了解释学对主体间性的重视,它也发扬了后现代理论对边缘性知识尊重的态度。

开放社会科学读后感

开放社会科学读后感

开放社会科学读后感篇一:《生活里的小哲学》那天在图书馆随手拿起一本开放社会科学的书,本来是想打发时间,没想到却像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书里讲的东西其实挺简单的,就是关于人与社会怎么相处,怎么理解彼此。

读着读着,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和邻居小伙伴一起玩捉迷藏的事儿。

一次我们躲在小区花园的灌木丛后面,那时候觉得那地方简直是个完美的藏身之处。

结果呢,大人们找了一圈也没发现我们,反而是一个遛狗的大叔无意间把我们给“揪”了出来。

当时还觉得挺委屈的,现在想想却乐了。

这不就像是书中提到的社会互动吗?每个人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自得其乐,但有时候外界的一个小小变化就能打破这种平衡,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

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合作、竞争的观点,让我想到了高中时参加的一次团队项目比赛。

为了赢,大家各显神通,可到最后发现真正重要的是如何让整个队伍更加团结协作。

那次经历教会了我,成功不是靠单打独斗得来的,而是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就像做菜一样,只有各种食材搭配得当,才能做出美味佳肴来。

合上书本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好像又长大了一些。

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啊!这本书给了我不少启发,也提醒我要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因为每一处细节都藏着生活的智慧呢。

篇二:《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梦》最近看了几本开放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里面谈到了很多关于梦想和个人成长的话题。

看着看着,脑海里就浮现出初中时候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未来的情景。

那时候大家都特别天真烂漫,有人想成为科学家探索未知领域,还有人立志要成为一名宇航员飞向太空。

虽然这些梦想听起来有点遥不可及,但我们聊起它们时总是那么兴奋不已。

记得有次放学后,我们几个好朋友坐在操场上聊天,夕阳西下,天边泛起了温柔的橘红色。

其中一个朋友说他将来想要环游世界,去见识不同国家的文化风情。

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睛里闪烁着光芒,恍若已经看到了世界各地的美好景色。

那一刻,我也被感染了,心里暗暗许下了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写出感动人心的故事,让人们感受到温暖与希望。

经济思想史书目

经济思想史书目

文史哲:1,罗素西方哲学史2,江怡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3,大卫*丹比伟大的书4,布尔*斯廷发现者5,布尔*斯廷创造者6,何兆武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7,托因比历史研究8,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与资本主义9 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10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11 霍布斯鲍姆帝国的年代12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13 圣经14 莎士比亚全集15 希腊神话16 浮士德17 笛卡尔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18 休谟人类理解研究19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20 黑格尔历史哲学2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2 列宁选集23 范文澜中国通史24 钱穆国史大纲25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26 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27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28 《荀子》29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30 鲁迅选集31 钱钟书谈艺录32 钱钟书管锥编经济学33 海尔布鲁诺几位著名经济思想家的时代、生平和思想34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35.斯诺登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36.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37.国富论38.小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39.资本论40.马歇尔经济学原理41.价值与资本42.凯恩斯通论43.萨缪尔森经济学44.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45.熊彼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46.哈耶克通往奴役的道路47.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48.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49.弗里德曼资本主义与自由50.弗里德曼自由选择51.齐波拉欧洲经济史52.刘易斯增长与波动53.希克斯经济史理论54.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革55.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56.巴罗经济增长57.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58.蒋中一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59.蒋中一最优控制理论60.汪丁丁在经济学与哲学之间61.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演讲集其他62.华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63.柏拉图理想国64.亚里士多德政治学65.洛克政府论66.君主论67.论法的精神68.论美国的民主69.联邦党人文集70.梅因古代法71.比尔德美国宪法的经济观72.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73.韦伯学术与政治74.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75.韦伯经济与社会76.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77.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78.罗尔斯正义论79.孔特——斯蓬维尔小爱大德。

法学生必读的法学经典书籍

法学生必读的法学经典书籍

法学生必读的法学经典书籍大学一年级可读书目:1.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制度是如何形成的》、《阅读秩序》、《送法下乡》][点介] 本书最大的价值当在法学“启蒙”。

它会告诉你我们在观察法律现象是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视野和方法,应该如何培养我们的学习和研究进路,以及,如何揭示常识、挑战既有的知识和观念。

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读完此书,会感觉法律原来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枯燥。

后面的《送法下乡》一书可以说是第一本书的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和具体运用,更加充实和饱满,虽然我还是觉得其《本土资源》一书最为重要。

2.俞吾金:《问题域外的问题》[点介] 作为一本哲学知识和流派介绍的通俗读本,该书不仅可以把读者引入一片新的哲学天地,更重要的是,该书在开辟和拓宽学生的问题域上,特别在怎样形成自己的问题意识上,有着相当的帮助。

如何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这是大学期间一直要注意训练的能力,它在很多时候比具体的知识要重要得多。

3.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江村经济》][点介] 今天我们离费先生写作此书的年代已经相去六七十年,但费先生于书中所做的对中国现状的分析对今天的中国仍然是那样的切中肯綮;费先生所具有的问题意识和文章风骨,我们今天仍然还差之甚远。

每一个法律人都应该反思:法学的知识贡献在哪里?4.吴思:《潜规则---中国历史中的真实游戏》[点介] 透视中国社会实际运行的游戏规则。

为什么在我们的正式制度外,还会有一套更为适用的潜在的规则?作者从历史中的故事投射到当今的现实。

我们可以从中反思:法律在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条件上什么?法律的道德善恶与实际的利害格局存在什么样的关系?我们是在自我欺骗的冰山上生存,还是在苦涩的反省中奋起?5.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黄金时代》][点介]这是一本清醒的书、理性的书、幽默的书和智慧的书。

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对人生和社会的洞察,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什么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精神;什么是真正的人文关怀。

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阅读书目

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阅读书目

西方经济学专业研究生阅读书目一、微观、宏观1、马斯-科莱尔微观经济学2、杰里高级微观经济理论3、戴维·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4、巴罗经济增长5、萨缪尔森经济分析的基础6、希克斯价值与资本7、商务印书馆现代国外经济学论文选(第一辑)8、卢卡斯经济周期理论研究9、巴罗现代经济周期理论10、Tobin Landmark Papers in Macroeconomics11、Solow Landmark pepers in Economic Growth12、格林计量经济分析13、蒋中一动态最优化基础14、卢卡斯经济动态的递归方法15、弗登博格梯若尔博弈论16、熊彼特经济分析史17、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讲演集18、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19、张五常经济解释20、杨小凯经济原理21、汪丁丁制度分析基础二、经济发展22、Meier and Stigliz 发展经济学前沿23、Berdhan and Udry 微观发展经济学24、Meier Leading Issu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25、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11、12、13、24章26、希克斯经济史理论27、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28、罗斯托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29、罗森堡、小伯泽尔西方致富之路30、丁建弘等发达国家现代化之路31、芒图 18世纪产业革命32、刘易斯增长与波动33、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34、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35、德鲁斯后资本主义社会36、刘易斯“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37、林毅夫“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发生在中国”38、兰德斯国富国穷39、波特国家竞争优势40、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41、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42、汪丁丁永远徘徊43、周其仁产权与制度变迁44、世界发展报告(历年)45、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46、波鲁尔历史决定论的贫困47、哈耶克致命的自负基础书目(通识类)1、古文观止2、唐诗三百首3、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4、论语5、老子6、流沙河庄子(现代版)7、红楼梦8、鲁迅选集9、圣经10、希腊神话11、伊索寓言12、莎士比亚悲剧四种13、浮士德14、安徒生童话15、泰戈尔诗选16、林非丁亚平编中外永恒主题散文精品17、钱穆国史大纲18、斯塔夫里亚诺思全球通史19、丹皮尔科学史20、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21、罗素西方哲学史22、江怡走向新世纪的西方哲学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4、韦伯学术与政治25、华勒斯坦开放社会科学26、爱德勒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27、朱青生十九札。

社会学书单

社会学书单

社会学推荐书单读书,是一个人迈向文化人的必经之路,无论在各行各业,都需要阅读一些经典书籍来弥补个体自身的认知不足,作为社会学专业出生人士,更是需要广泛的阅读来充实自身,建立自己的核心能力。

以下书单是结合自己本科时候阅读的一些书和教授推荐的书单进行的一个大致总结。

虽然现在已经毕业两年时间,但是阅读的理念认为改变:阅读,是与优秀的前辈对话。

能够通过与优秀的前辈反复对话,很自然地提升了自我认知水平。

很幸运的是,毕业两年换了一份工作,两个公司的最大领导,都是非常博学的前辈:第一个公司的的集团老总,基本上每天坚持阅读一本书,目前已经在集团建立了一个小型图书馆,里面放的都是他读过的书,我数了一下,接近10000本,估计这种阅读量是绝大多数人几辈子都读不完的;第二个公司的董事长更是了不得,阅读量就不用说了,因为他经常作为国家级百家讲坛的演讲者。

这种工作经历也坚定了我的阅读信念。

阅读的奇妙之处在于:在阅读完一本书后,我们无需记住书里面的这些各种案例和总结;因为其实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已经消化了其中的精髓。

所以,阅读经典书籍,无疑是提升自我的一大捷径。

以下是具体书单:一、推荐入门书目[美]迈克尔·休斯、卡罗琳·克雷勒《社会学和我们》(第7版),周扬、邱文平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美]艾伦·G·约翰逊《见树又见林:社会学与生活》,喻东、金梓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

[美]乔恩·威特《社会学的邀请》,林聚任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美]戴尔·米勒《社会心理学的邀请》,汪丽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美]迈克尔·施瓦布《生活的暗面:日常生活的社会学透视》,汪丽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美]彼得·伯格《与社会学同游:人文主义的视角》,何道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政治学研究方法》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政治学研究方法》历年考研真题汇编

目 录2010年中山大学828政治学研究方法考研真题2011年中山大学828政治学研究方法考研真题2012年中山大学828政治学研究方法考研真题2013年中山大学828政治学研究方法考研真题2014年中山大学828政治学研究方法考研真题2015年中山大学828政治学研究方法考研真题2016年中山大学826政治学研究方法考研真题2017年中山大学827政治学研究方法考研真题2018年中山大学827政治学研究方法考研真题2019年中山大学827政治学研究方法考研真题2010年中山大学828政治学研究方法考研真题中山大学二。

一。

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代码;828科目名称:政治学研究方法考试时间:1fl10日下午考生须知全部答案捧写在答J8纸上,答在试题战上的不得分】诸用,、fl[色履水篷或圆成笔作答*答题要写清题号,不暖抄网。

一、筒答〈每厩刈分,共90分)1、与政治科学研究相比较,阐释研究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在何不同?2、什么是理性选择研究的方法谜令人主义?3、酒筒要回答在定性折究中应如何对待诃能出现的选抒偏乾¥二、说述(60分)在《开放社会科学〉一书中,华勒斯坦说:“对仃方地区的研究与对寿四方世界的研究之间的学木壁塑己经瓦解.这栉搜引A\S-个根本性的、井带有更深远的政治含义的学术问映。

这两个地区本质上是相同的还星相异的?以往居于牟导地世的假定是,这西个地区很不相同,因而需要有不同的社会科学学科来对他们进行研究*现在足否可以提出一个相反的假没s这两个地仅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根宰不需要采取神特殊的分析方法来研究非西方世界?*结合中国政治厕究.举例浚误对其中蕴含的方法性问题的理解,2011年中山大学828政治学研究方法考研真题中山大学二。

一一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科目代码;S28政治学研究方法考试时间:1月16 日下午考生须知全部答案一律写在答题机上,答在试题纸上的不计分!请 用蓝、黑色鎏水笔或圆珠笔作答, 答题要写清.题号,不毋杪题.科目名席:I一,筒答(每爵30分,共9。

从_法外之理_到_法内之理_当代中国法理学研究的一个新趋势

从_法外之理_到_法内之理_当代中国法理学研究的一个新趋势

$" 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 中国的法理学研究迈进了一个新的移植时代。 与前 五十年相比, 这个阶段的 “移 植 法 学 ” 呈现出两个新的特点: 其一, 移植的对象从 西方各国的法理学全面转向了苏联法理学, 苏式法理学的概念、 原则、 体系成了 中国主流法理学界领会、 学习的对象。其二, 移植的出发点不再是清朝末 年 的 富 国强兵, 而是为新生的人民政权服务。这个时期, 法律与政治不分, 法理学也没 有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 “ 政法学院”这样的机构名称, “ 政法研究”这 样 的 期 刊 名称, 都可以视为法理学 (甚 至 整 个 法 学 ) 从属于政治的外在表征。二十世纪七 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的 “人治与法治问题” 大讨论, 以及八十年代中期的 “法的 本质属性” 大讨论, 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这两场讨论, 尽管影响不小, 但 仍然具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色彩,是那个时代的政治话语在 法 理 学 界 的 一 种延伸。!"## 年, 中国的法理学界在长春市召开了一次理论研讨会之后, 有学者 提出 “权利本位” , 也有学者论证了 “义务先定” 。由此, 法理学中的一系列基本范 畴开始引起广泛的重视, 并出现了一批代表性的法学作品, 比如张文显的 《法 哲 学范畴研究》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年) 、 谢晖的 《法学范畴的矛盾 辩 思 》 (山 东 人 民 出 版 社 !""" 年 ) 、 张恒山的 《义 务 先 定 论 》 ( 山 东 人 民 出 版 社 !""" 年 ) , 等 等。与此同时, 在二十世纪的最后几年里, 一些学者从社会学、 文化学、 经济学 等 视角研究法律问题,也取得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学术成果。除 此 之 外 ,在 法 律 价 值、 法律文化、 立法学、 法律解释学、 法制现代化、 法治理论等领域, 也出现了一 批 有 影 响 的 成 就 。在 千 年 之 交 , 世纪之交, 中国法理学开始逐渐走出政治话语, 开始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理化建构过程。 回顾二十世纪中国法学特别是法理学山重水复的 变 迁 历 程 ,可 以 发 现 一 条 比较清晰的历史轨迹: 二十世纪初期以至整个上半叶的法理学, 主要是在介绍、 移植欧美诸国的法律思想特别是宪政学说,其目的主要在于为实 现 富 国 强 兵 提 供形而上的 “道” 。二十世纪下半叶则转向了全面推行苏联特色的法 学 理 论 , 目 的 在 于 为 新 的 政 治 秩 序 服 务 。一 言 以 蔽 之 , 移植性的法理学、 政治化的法理学,

质性研究方法与量化研究方法之初步比较

质性研究方法与量化研究方法之初步比较

质性研究方法与量化研究方法之初步比较马爱平(汉语言文学院,2008级,学号2008110027,sh560915-1@)摘要: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两大基本研究模式。

长期以来,量化研究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应用也非常广泛,但是由于量化研究本身存在着不足并且在应用中存在许多问题,使得人们开始反思这一牢固的研究传统。

20世纪50年代以来,质性研究开始崛起,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其应用层面也日益广泛起来。

我们应该全面认识到这两种研究方法的各自优缺点,以便在实践中更好的利用它。

关键词:质性研究量化研究特点后现代主义自九月十八日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质的)开课以来,4个月的学习让我对质性研究有了初步的了解,这对于工科出身的我(本科学的是土木工程专业)来说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刘老师讲课有些东西让自己内心某些模糊的想法变得清晰起来,有些给了我发人深思的启示,还有些知识远远超出我理解的范围但却能指引我树立目标并向着它前进。

本文的出发点是顺着刘老师的讲课和沙龙所讲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理解,并查阅一些期刊文章将自己一些及其浅薄的认识笼统地梳理一下,总结一下对本门课程内容的简单理解。

一、什么是质性研究质性研究英文写法是qualitative research。

在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有人将其译为“质性研究”、“质化研究”、“定质研究”等。

[1]对什么是质的研究方法,有学者作出以下的定义:“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性研究不是一种研究方法,而是许多种不同研究方法的统称,他们都不同于量化研究,因而可以大致归为一类。

在社会学和教育学领域中常常使用此种方法。

二、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的特点与量的研究的理论基础不同,质的研究是建立在另类范式的基础之上的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分类机制的形成与重塑——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读书笔记一、本书的基本内容与内容学科的分类并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在本书中,华勒斯坦首先把人类知识体系分为三类,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这种分类大约起源于16-17世纪,它基于两个前提,一个是牛顿模式,认定有一种对称格局存在于过去与未来之间。

这是一种准神学的观点,这种模式认为,我们能够实现确实性,既然万物共存于永恒的现在,因此我们不必区分过去和未来。

第二个前提是笛卡几的二元论,它假定自然与人类、物质与精神、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

这种模式的产生引导人类的认识方式分化成了斯诺后来所说的“两种文化”,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研究自然界的文化和研究普遍性规律的文化。

华勒斯坦围绕社会科学的发生、变迁与重建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此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作为人类知识三大组成部分之一的社会科学,其区别于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特殊之处在哪?人文科学解答的是人生存意义的问题,表达一种生命体验、价值冲突和伦理困境,即“我为什么而活着?”;自然科学力求告诉我们的是客观世界的普遍规律是怎样的,即“两个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什么?”;而社会科学是人类发展出来的一种系统的、世俗的知识,目的是要去“追寻超越于任何公理的或演绎的智慧之上的真理”,即“社会个体成员是否幸福?”“我们的社会发展是否合理?”。

在整个十九世纪,各门学科在上述理论基础上呈扇形扩散开来,自然科学的重要性和独立性最先得到了确证,并与其他学科划清了界限,此时欧洲的大学也在发生变化,神学院变得无足轻重,有时甚至被完全取消了。

医学院保持了它原有的职能,继续成为一个特定专业的训练中心,而该专业现在已经完全被界定为一种应用型科学知识了。

近代知识结构主要是在哲学院里确立起来的。

无论是文科领域的学者,还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从业者都纷纷涌入哲学院,并在那里建立起多元化的自律学科结构。

十九世纪社会科学的创始人为了探索普遍的社会规律,借鉴牛顿物理学,采用了倾向于实证主义的方法,比如社会学的奠基人孔德运用“社会物理学”这一概念,把社会解释为“有机的系统”。

可以说,1945年之前,各类型的社会科学已在大学中形成。

然而,学科的分类并没有因此一成不变,而是被要求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的做出调整。

二战之后,除了美苏冷战之外,世界发展的相当迅速,生产力迅速提高,人口也迅速增加,原殖民地国家也纷纷独立,此时的社会科学也在不断变革。

对此,本书引用了福柯的一句话:“学科构成了话语生产的一个控制体系,它通过同一性的作用来设置其边界,而在这种同一性中,规则被永久性地恢复了活动。

”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陈旧的学科分类已经不适合于这个时代,新的分类标准、理论成了后发国家社会科学对抗欧洲中心主义、学界话语霸权的武器。

社会科学的普遍性假设受到挑战,它可以概括为这样一个论点:从分析的层次上说,非西方地区与西方地区是相同的,但也不完全相同。

这一论点所采取的主要形式就是现代化理论。

当然,它是以早先的社会科学文献的讨论为基础的。

不过,随着时间的发展,有关现代化问题的文献又呈现出另外一种形态,并且在社会科学的理论建构过程中变得非常重要。

其核心论点是,一切国家、民族和地区都有一条共同的现代化道路,只是不同的国家、民族和地区处在这条道路的不同阶段而已。

从国家政策来说,它被理解为一种“发展”模式,这里的“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沿着普遍的现代化道路行进的历程。

从组织形式上来说,对现代化的关注倾向于将多门社会科学集结在一起,形成一些共同的研究规划,并对当局采取一种共同的姿态。

国家对发展的政治承诺为将公共资金用于社会科学家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正当理由。

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在战后发展的很兴旺,面对巨大的社会变迁,他们采用了历史主义的方法去分析,于是、新经济史、历史社会学、历史人类学、新制度主义等应运而生,而这三大科目重叠也产生了“经济社会学”、“政治社会学”等学科。

在具体手段上,三大学科也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数学模型。

这些学科多方面的重合产生出了双重的后果。

一方面,无论是依据研究的对象还是依据处理数据的方法,要想为这几门学科找到明确的分界线都越来越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可接受的研究对象有了范围上的扩大,每一门学科也变得越来越不纯粹。

这样便导致了对这些学科的统一性和学术前提的合法性的质疑,而在以前,每一门学科正是借此为自身的独立存在权利进行辩护的。

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便是出创造一些带有“跨学科”色彩的名词,如传播学 ,行政学和行为学。

社会科学发展到现在,除了面临着资金缺乏的风险,资源争夺白热化等危险外,还面临着如下一些困境:(一)、社会科学一方面联系社会,强调对客观的现实世界的普遍规律的认识,具有实证主义的性质,因而它具有科学的色彩;另一方面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被研究的人才构成社会整体的价值,因而社会科学不可避免的具有“人文”色彩。

“社会科学家的实践和思想立场与社会科学的形式组织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大的鸿沟”。

社会科学似乎从它一诞生起就处于这种尴尬的境遇中。

从实证主义出发,人类社会的普遍幸福和发展才是我们所有研究更为宏伟和正义的立足点。

社会科学从这一方面来说比“注重个人情感体验的人文科学”更具有现实意义,比“纯粹客观理性的自然科学”多了一份温暖地人情谊。

社会科学不应该,也不能够按照个人的喜好并入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

(二)、学科存在有它的意义和价值,“有所规定”总是件好事情,它表达了我们对于探索知识、解答问题的梦想,也保证了知识生产在现代社会的相对独立和延续。

但是,学科的边界却在实际的学术研究中特别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体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和限制。

这个限制并不完全是结构上的,更多的是内化于知识生产者的精神层面的。

也就是说,本应体现知识多元化的学科分化制度却内化成为了我们“看问题”和“看世界”的方法狭隘的罪魁祸首。

(三)、传统的社会科学一厢情愿地认为以探寻普遍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能够产生出普遍知识,而实际上他们却是以极少数人的观点试图主宰整个世界,于是在六十年代后期,出现了一群批评者对社会科学的片面性提出了质疑。

时至今日,很多的学者都在“强调一项消极的议事日程,否定一项虚假的普遍主义”,科学不再具有权威;但我们在欢欣鼓舞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在它背后深埋着知识信仰的危机。

西方的社会科学正在成为“不思的科学”。

培根曾经说过:“知识就是力量”,对知识的追求其实已经演变成了对于权力的追求,所以我们能够理解福柯说的“学科构成了话语生产的一个控制体系”。

西方社会科学因其原生属性,必然处在与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争夺话语权的困境中。

在《开放社会科学》的结尾,华勒斯坦用大量的文字费力强调:学科是一个历史的、社会建构的产物,学科的分化本身处于摇摆之中。

其言外之音在于:请不要对学科迷信,让我们敞开心扉,重建社会科学。

二、关于本书的一些思考西方人在社会科学领域的辩论战折射出当前西方社会科学的困境。

谈到西方的社会科学处境,归根结底落脚点还是为了回到中国。

华勒斯坦在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处在弱势地位的人们面临着双重困境”,这或许就是中国社会科学目前的现状。

中国在晚清被列强用炮火打开了国门时起就注定不可能走一条纯粹的发展之路。

京师大学堂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1910年发展为设有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的大学,这样的学科划分明显是接受西方知识经验的结果。

直至今日,世界大学的膨胀、价值的危机、不同学科对资源的抢占……在中国社会科学领域也能够深刻体会。

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面临的一层困境。

而第二重困境则是中国如何运用西方的科学经验去表达对中国人的生存感受?经过近百年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在学科建制上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而在学科自主性上我们一直保持缄默。

如何发现自我的价值?如何使我们中国人找到价值?我觉得是中国社会科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就身处在这种巨大的困境之中。

十九世纪,历史学家、古典学家和民族文学者是推动大学复兴的主要动力,他们同时也把自然科学带入了大学校园。

大学成为创造知识的主要场所。

二战后,大学系统在世界各地得到了惊人的发展,高等教育机构的规模比以往庞大很多,教育机构的职能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大学不再是培养地位崇高的精英群体,而是为社会输送各式各样带有专门技能的知识分子。

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改变了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学生只有通过激烈的竞争才能够挤入狭窄的大学之门,而毕业对于学生来说即意味着投入社会,寻找工作。

学生过早的承受工业化发展、科技进步带来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对高等教育的不满日益严重。

社会学科的交叉给大学生未来的就业前景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同时信仰的崩溃、知识的瞬息万变也让学生无所适从。

学生不可能会是因为“温饱”无法解决而牢骚满腹,也不会是像中国红卫兵一样受巨大的政治意识形态的控制而掀起运动。

那导致学生情绪激动的动因是什么?我想可能是一种对社会整体的信仰的缺失。

尼采说:“上帝死了”,于是社会就陷入了“诸神之争”。

在我看来,社会科学在和平年代,特别是现阶段,要着重解决的应该是个体的生存意义。

对于中国社会科学,我个人认为,开放社会科学的口号并没有强调一定要从学术制度上“跨学科”、“多学科”,而更多期盼的是知识分子在学术上的自主性。

那么,什么是知识分子的自主性?如何体现自主性?邓正来先生认为“真正的社会科学,要根据它的科学研究是否能够独立于各种世俗权力、独立于经济和政治权威的干预来加以判定”。

知识分子的自主性无法自发形成,也并不是知识分子加强学术修养就能解决,真正的关键在于知识分子是否能够严守科学的学术立场。

进一步说,这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即我们有没有科学的问题意识。

确立研究对象,就要求我们要在活生生的中国社会生活中去提出问题,打破学科枷锁、重新树立社会科学的科学性。

华勒斯坦的《开放社会科学》一书破除了学科分界的观念,提倡一种从多角度看待问题的态度。

社会科学家应该如何以一种科学的理论去真实地描述我们的世界,这是我们期望看到的东西。

中国社会科学如何摆脱西方学术的过度影响而走上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这更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