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读书笔记
《社会语言学实验教程》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第一节 “实践” 的原则
第三节 学以致 用
参考文献
后记
感谢观看
读
书
笔
记
《社会语言学实验教程》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情况
言语
语言学
实践
方法
变异
原则
语言
研究
总结 社区
上海
社会
新加坡
客家人
使用
柔佛州
理论
教程
01 第一章 绪论
目录
02
第二章 语言变异与语 言变化
03
第三章 互动社会语言 学
04 第四章 语言接触
05 第五章 言语社区理论
5
第五节 总结
第三章 互动社会语言学
1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会话 2
策略
3 第三节 现出
语法
4 第四节 社会
语用学
5
第五节 总结
第四章 语言接触
1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奥克 兰华人日常对
2
话中的语码转
换
3
第三节 马来 西亚柔佛州客
家人的语言转
用
4
第四节 黑龙 江省杜尔伯特
蒙古族社区语
言
5
第五节 总结
第一章 绪论Leabharlann 第一节 社会 1语言学的产生 与发展
第二节 社会 2
科学的特性
3 第三节 社会
语言学实验室
4 第四节 研究
方向
5 第五节 实践
教学
第二章 语言变异与语言变化
1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溧水 2
“街上话” (u)变项
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经典文献 读书笔记

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经典文献读书笔记一、引言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语言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变异现象。
在社会语言学中,变异研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经典文献则是研究者深入了解社会语言学变异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以经典文献为基础,对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了解社会语言学变异的现状和发展动向。
二、经典文献1. William Labov的《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English in New York City》这是一部关于美国纽约市英语社会分层的经典著作,作者通过对纽约市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群进行语言调查和研究,揭示了不同社会阶层在语音、语法和词汇等方面的差异。
该文献被认为是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的开山之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2. Penelope Eckert和Sally McConnell-Ginet的《Language and Gender》这部经典文献主要探讨了语言和性别之间的关系,作者通过深入访谈和观察,揭示了在不同语境下,男性和女性在语言使用上的差异。
该文献为社会语言学中的性别变异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实证数据。
3. John Baugh的《Linguistic Profiling as a Challenge to the Assumptions of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语言在种族和社会地位方面的变异。
作者通过对不同种族和社会地位的人群进行语言调查和研究,揭示了在不同社会语境下语言的歧视和分化现象。
该文献为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
三、研究内容了解社会语言学变异的经典文献对于当前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经典文献可以深入了解社会语言学变异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实证数据,有助于我们对社会语言学变异现象的本质和特点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语言学读书笔记

语言学读书笔记【篇一:语言学概论读书笔记】语言学概论读书笔记汉语言文学邝云梅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第一节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1.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表现为:口语、书面语。
2.书面语和口语的主要差别: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在有了文字之后才产生的。
口语发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和语言环境中,而且交际双方或各方在进行口头交际的同时常常伴随着各种面部表情、手势和体态,还有各种不同的口气和语调,而书面语一般只记录词语,没有记录这些成分。
书面语有可能比口语积累的语汇丰富,语法结构也更精密,表达方式也更多样化。
3.语言和民族的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就大多数情况而言,一个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但在世界上也有不少这样的情况,即不同的民族使用同一种语言,同一种民族却又使用不同的语言。
第二节语言的性质1.句子是最小的交际单位。
2.符号是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3.能指是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
4.所指是语言符号所指的意义内容。
5.组合关系是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叫组合关系,也叫“句段关系”。
它体现在互相关联的语言单位组成的整体中。
6.聚合关系是在同一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
7.语言与言语的区别:语言是使一个人能够理解和被他人理解的全部语言习惯,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共同使用的部分,是均质的,是言语活动的社会部分;言语则具有个人特色,因为每个人说话的嗓音,每个音的具体发音,使用的词语和句子结构都不尽相同。
即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系统的那一部分;而含有个人要素或个人杂质的说话行为和说出来的话(包括写出来的“话”)只能属于言语。
8.语言符号的特征:任意性、强制性与可变性。
人们最初创制单个的语言符号时,用什么样的形式——语音与什么样的内容——语义相结合,并没有什么必然性,而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或随意性。
《中国社会语言学》读书笔记

《中国社会语言学》读书笔记《中国社会语言学》读书笔记徐君善从语言史研究的观点出发,有理由认为,社会语言学的产生,从本质上说,是折衷主义思想的直接产物。
最能体现这种折衷主义思想的,则是社会语言学本身所具有的跨学科、应用型特征。
这一特征,充分反映出20世纪末以来,全球新兴学科发展的一般规律与趋势。
因此,当我们面向新世纪,展望语言学发展之时,有必要对社会语言学这门新兴学科的主要特征做一研讨,旨在促进中国社会语言学的研究。
社会语言学的产生背景不同于其他语言学流派。
它不是源于一个理论构造的种子,而是从一个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科学领域里蔓生出来。
由于这一特定的学术背景,社会语言学在其成长发展过程中始终没有形成明显的门户之见,而以其宽厚的学术胸怀,包容了来自各种不同学术背景与传统的研究者。
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学术气派与折衷主义精神,才使得其广泛的跨学科研究潜势成为现实中的可能。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社会语言学才体现出理论模式多样性、研究方法随机性、研究群体广泛性,以及研究内容驳杂性的学科特征。
社会语言学研究具有多学科交叉的学科特色,这是不可置疑的事实。
回顾社会语言学的历史,从早期的开拓者身上,即可见到这一点。
北美学派的几位首领人物鲍厄斯、萨丕尔、沃尔夫,以及英国功能学派的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弗斯等人,有的从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的角度观察语言的具体使用现象,有的从文化传统与语言结构的关联探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20世纪60年代以后,社会语言学异军突起这一事实本身,更是社会学和人类学对于语言问题持续的关注,以及语言学内部对于跨学科研究的渴望这两种力量协同作用的结果。
由于跨学科交叉研究的这一特色,导致了社会语言学理论模式的多样性。
研究方法的随机性,是社会语言学跨学科研究特色的另一种体现。
虽然,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科内部对于研究方法改良的呼声日渐高涨,但是有迹象表明,程式化的变体研究和定量的实证研究,并不一定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出语言、文化、社会,以及说话人心理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社会语言学(五篇范例)

社会语言学(五篇范例)第一篇:社会语言学网络流行语新谈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深入发展,一些流行语跳出网络进入了人们日常生活中。
在电视上报纸中以及人们的日常交流中,网络新词随时随地可见,它紧跟着社会热点,贴切地融入人们的语言里,迎合了当下“草根”一代,身后跟着众多的粉丝。
作为社会语言学的一部分内容,流行语同时也对社会媒体和传统文化造成了影响和冲击。
如同网络一样,依附于它的网络语言亦是一把“双刃剑”,有其可取之处也有其不合理、不规范的地方,甚至一些低俗的内容。
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些流行语,给予正确的认识[1]和适当的引导。
关键词:社会语言学网络流行词正确认识对媒体及传统文化的影响随着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国际交流这种交流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并逐渐受到欢迎。
网络交际与以往我们交际的方式不同的是,它完全不受任何时空的限制。
真因为它无与伦比的优越性和独特的魅力这种全新的高科技交流方式正在全球风靡。
随着QQ、BBS、网络论坛、虚拟社区等网络载体的出现,网络交流已经逐渐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
同时,与之相应出现的网络流行词也极大地影响着信息时代中的人们的生活。
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年代,不论是生活、工作、娱乐的脚步都大大加快了。
高效率的追求让我们电脑上的输入速度不得不也跟着变换。
为了高速度的输入,人们逐渐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文字、图片、符号等随意链接和镶嵌,创造出了大量的汉字、数字、英文字母混杂组合的新词汇,于是一些完全不符合汉语的规范表达方式的网络语言就这样出现了。
网络语言,代表了一定的网络文化。
它广泛地出现在聊天、网络论坛等各种因特网应用场合,并渗透到现实生活中,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它来源及其广泛,大多取材于方言俗语、各门外语、缩略语、谐音、误植,甚至以符号合并以达到形象效果等等。
属于混合语言,通常使用注意文字或俗称的“火星文”,而且又由于语言及文化的不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有地方特色的因特网语言。
社会语言学读书报告

社会语言学读书报告《社会语言学》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它研究社会的各个层面对语言运用的影响,包含文化准则、社会规范或情境。
重点研究语言系统与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从中也发现科研成果向社会应用转化的途径,为解决当前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做出贡献。
该课程将讲授相关理论,并以详细的案例示范来表明有关理论或实际问题是怎样通过使用适当的研究方法来解决的。
介绍社会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社会科学的特性,明确社会语言学研究方向及相关的实践教学。
语言认同要求了解语言对社会结构、家庭制度的反映表现及语言认同的价值。
语言的认同性与文化心理英文的Identity这个词通常有两个含义: 1) 指人的身份; 2) 一致。
这两种意思都是相对静态的、名词性的概念, 是指人通过一定方式获得的生理、社会、心理特征; 如果考虑人类获得这一特征的过程,"Identity"这个词其实还有相对动态的动词性的含义,即认同。
名词性的身份或一致与动词性的认同实际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前者强调选择的结果, 后者强调选择的过程, 两者相辅相承,缺一不可。
本文所说的语言认同实际上同时包含着动态与静态两个方面。
但本文论述的重点在其动态方面, 故称之为语言认同。
如果把语言认同看成是受各种各样因素制约的人为选择,那么, 这种选择应该包括主动选择和被动选择两个方面。
而且, 它的认同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 必须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完成。
语言认同是一种文化心理的趋同现象, 它与文化心理的认同程度成正向关系。
语言身份的相似度越高, 文化心理的认同度也就愈高。
当语言成为重现或追溯民族文化最直接的方式时, 它就不再单单是一种交际的工具, 而变成了文化的象征, 具有了文化身份, 使用一种语言, 就是选择了一种文化, 并以这种文化身份存在。
这种共同的语言身份特征,将相同文化背景的族群链接在一起, 使他们即使处在异地他乡也能得到社会的归属感和心理的慰藉。
英语语言学概论第八章笔记

英语语言学概论第八章笔记Chapter 8 Socio-linguistics 社会语言学1.What is socio-linguistics? 什么是社会语言学?Sociolinguistics is the sub-discipline of linguistics that studies language in social contexts.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社会环境中的语言。
nguage variation 语言变异a)S peech community 言语社区In sociolinguistic studies, speakers are treated as members of social groups. The social group isolated for any given study is called speech community. A speech community thus defined as a group of people who form a community (which may have as few members as a family or as many member as a country), and share the same language or a particular variety of language.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of a speech community is that the members of the group must, in some reasonable way, interact linguistically with other members of the community. They may share closely related language varieties, as well as attitudes toward linguistic norms.社会语言学研究中,说话者被当作是社会群体的成员。
社会语言学概论戴庆厦读后感

社会语言学概论戴庆厦读后感这是一本中国学者戴庆厦教授的合著。
他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社会语言学是如何诞生的,以及怎样才能成为真正发展起来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领域。
首先,我们可以把社会语言学理解为一个由社会话语体系所形成的“研究群体”,即在研究群体内从事各种研究活动而形成的各类不同知识背景、文化传统和学术取向的“主体”。
其次,我们可以把社会语言学理解为一门研究社会文化现象背后所隐含着的社会文化本质的科学。
最后,我们还可以把民族语言、本土化这三个概念运用到具体实践中来对其进行分析检验。
一、社会语言学是什么“社会语言学”的概念最早是由国外学者提出,如鲍德温(A. Bodwin)于1920年出版了第一本著作《人类语言研究之理论》,从而标志着人类语言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开端。
在鲍德温之后,相继有阿伦特(H. Aaron)、哈特(M. Hart)、韦尔(W. Weil)、埃斯珀金(N. Espin)等人将“社会学”这一术语引入“社会语言学”领域。
韦尔更是认为“社会语言学”是一门科学和方法并举着发展出来的新学科[1]。
另外一点则是通过韦尔来定义“社会语言学”。
关于社会语言学这一概念,戴庆厦教授在书中首先强调其作为一门社会科学而存在于人们现实生活中,研究社会现象背后所隐含着的社会文化本质以及其中所蕴含有“理论知识”这一点。
社会语言学研究对象是通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一个主体内部各种现象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特征——这些共同特征即构成他者世界、他者社会群体之间彼此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特殊语义关系和表达方式等这些语言形式所承载的关于外部世界与其自身之间联系或作用及其特性(如行为等)与其自身内部之间关系等。
二、《社会语言学概论》有哪些亮点这本书主要有以下几个亮点:第一,《社会语言学概论》一书的亮点在于作者对社会语言学概念体系的深入思考,它从不同层面上对社会语言学进行了概括,使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框架体系;第二,这本书很好地体现了作者在分析汉语和当代汉语的关系问题上所采取的策略以及他对世界话语体系及语言研究前沿问题的思考;第三,这本书从人类学角度来探讨了中国语言学在当代发展、自身定位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语言学导论》(英彼得.特拉吉尔)
读书笔记
姓名:王瑞
学号:0909224096
院系:文学院对外汉语
《社会语言学导论》读书笔记
语言不仅是交流信息的手段,也是和别人建立关系并维持关系的手段,而且语言在传递关于说话人的信息方面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有着不同社会背景和地理背景的人使用的语言各异,说话方式也不同,这就形成方言,方言有地里方言和地理方言两种。
社会影响语言,社会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和社会价值观念影响语言。
从社会角度研究语言就形成了社会语言学。
英国的彼得.特拉吉尔编著的《社会语言学导论》这本书从七个方面介绍并解释了社会中各种语言现象。
开头,作者解释了有关方言和语言的概念。
首先,他认为方言或语言没有明确的界线,使用两种语言或方言的国家或地区能互相听懂,之所以要将它分成两种语言或方言,是有地理、政治、文化因素形成的。
作者指出,“方言一词指的是一个语言的不同类词之间的差别、语法差别和发音差别,“方言”一词能适用于所有变体,并不仅仅只非标准变体。
由此我们可以推知,汉语在不同的地方,词类、语法、语音上有不同的变化,可见,普通话有很多地方方言。
普通话可以看做一种标准汉语,可以说是在书刊上使用、学校里讲授、外族人学习的一种汉语变体。
下面,介绍一下书中语言现象的七个方面:
一、语言与社会阶级
在研究语言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地理因素还要考虑社会因素,有一个很大的因素是社会阶级。
在这里,社会阶级是指具有相似经济文化背景的人群,我们可以认为是社会阶层。
不同的社会阶层使用的同一语言的变体不同,这里我就用书上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现象。
农村中的广大农民一般是没有受很高教育的人,使用的语言是纯正地道的地方方言,语言中经常出现一些粗话、脏话。
而受过教育的村官说的话一般是方言和普通话的混合体,用词也比较文雅,更不会有粗话或脏话。
城市中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官员、白领阶层使用的一般是普通话。
由此可知,在于某人交流时可以通过他的语言来判断他所属于的社会阶层。
上下级或上下辈使用的语言也有不同。
比如上级对下级或上辈对下辈可以直呼其名,反之不可以。
总之,受教育程度、上下级、辈分等不同的社会阶层的人使用不同的语言变体。
二、语言与种族群体
不同的种族群体使用的语言不同。
作者向我们介绍了两种情况:一是语言具有种族资格确定性特征,如壮族和维吾尔族分别使用壮语和维吾尔族语,以两种语言区别两种民族的特征。
二是种族群体的独立特征是由同一语言的不同变体为标志的,对于这种情况,作者想我们展示了美国黑人和白人使用的英语具有明显的差别这一例子。
黑人土英语(BVE)在词汇、语法、发音与一般英语变体差异很大,其原因大致有四种观点,而作者更认可第四种观点,即克里奥尔学家的观点,认为BVE 是克里奥尔英语的非克里奥尔化。
对此,作者提出了操BVE或非标准英语的人在学习朗读或书写时会有困难,教师应根据使用语言的特点因材施教。
解决这一问题可能有三种做法:1 “取缔非法英语”,这是错误的。
2 “双方言制”,得到许多语言学家的支持。
3 “承认方言差别”,获得越来越多的承认。
三、语言与性别
本章讲了语言的性别变体,即男女在使用同一语言或方言时出现的变异。
其原因大致可分为两方面:生理上和社会上。
在生理上由于男女的生理器官不同,发音也就不同,以致语音面貌不同。
社会上分为相对性别变异和绝对性别变异。
绝对性别变异很少见,表现为男女使用的禁忌语。
而相对性别变异很普遍表现在社会态度方面。
一方面由于男女的社会地位、社会分工不同,社会对男女的评价进行限制,似的他们使用的语言产生差异。
例如在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可,女子使用语言时比男子谨慎、内敛,尽量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
另外,男女对社会的态度也会产生语言上的差异,男性认为作为一个男人,应该具有阳刚之气,说话时更应具有男子气概,女性在说话时更注重荣誉感,自己的身份、地位。
她们说话时往往倾向于使用高阶层的人使用的语言变体。
四、语言与环境
语言随着交流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形成语言变体。
影像语言的具体环境有:1、语域——同工作、职业,谈话主题相联系的变体。
2、讨论中的话题。
再谈政治话题和生活话题使用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上不同。
3、谈话对象的环境。
在上下级关系的谈话中,上级称下级为“老张”,而下级称上级为“张老”。
当一种语言的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变体并行存在于整个语言社团,并且这两种变体具有不同的社会功能时,就会出现双语现象。
中国人一般具有普通话和方言两种社会变体,在日常生活中用家乡话,在正式场合用普通话。
另有双语变换:新加坡存在华语、英语、马来西亚语等多种语言,人们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群变换使用不同的语言,这就是语言变换。
五、语言和社会交际
人们为了达到某些目的会变换地使用语言。
我们在与老乡交流时,为了接近彼此的距离,往往选择家乡话,以拉近彼此的距离;一些常年在外打工的人为了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会使用普通话;来自不同方言区的人为了是对方听懂,也会选择普通话。
交谈时有结构的,手规律支配的,并非杂乱无章的一连串句子。
所有各种社会都有怎样将语言用于社交的规则,但一个社会与另一个社会间这些规则有很大差异,从而使在跨文化交际中导致误解甚至敌意,因此,在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时,要了解她们所处的文化,采用正确的交际方式。
六、语言与民族
预言师民族特征、文化现象的载体在一个多民族语言的国家中,会出现三种情况,即主、从属,均衡,冲突。
每个民族对自己的元有着深刻的感情,他们热爱自己的母语,忠诚自己的语言,将母语作为本民族的象征,由于这种原因,,语言是引起民族冲突的重要因素。
因此,各国政府应慎重对待少数民族语言。
有的政府宽大为怀,允许并鼓励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有的政府则将其视为有破坏作用,限制、阻止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当然,这是不可取的。
对于一个有多民族语言的国家,政府应慎重进行语言规划,可以选择一个或两个民族共同语,并使其标准化,同时允许多种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以免引起民族间的矛盾冲突。
七、语言和地理
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使用的语言不同。
如果两个地区的语言或方言不同,其中一地区的语言或方言中的语言创新传入另一语言或方言中,使得某几个地区的语言或方言具有相似性,从而形成语言区域。
当两个使用不同语言的地区的人互相接触时,如果讲占优势语言的人与讲其他语言的人接触很少的话,那么不占优势语言的群体学得的不全的占优势的语言就会成为媒介语言,这
就是洋泾浜语。
这种语言产生的历史背景是欧洲殖民扩张时期,殖民地的当地人为了能与殖民者交流。
不完全地学习他们的语言,形成洋泾浜语。
有的洋泾浜语被当地儿童作为母语来学习时,就会进一步形成克里奥尔语。
克里奥尔语比洋泾浜语在句法、词汇、句子格式上更加广泛,更加多样化;有的洋泾浜语则随着当地民族的独立而消失。
《社会语言学导论》这本书用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有趣的例子,由易到难,化繁为简地为我们介绍解释了社会中的各种语言现象,并提出各种社会语言学上的理论主张,扩大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相关学科奠定基础。
在学习这本书时,我经常联系到到中国的汉语。
中国幅员辽阔,由于地理、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存在各种方言,有的方言甚至听不懂,普通话就成了中国人共同使用的语言。
随着普通话地位的提高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很多人放弃使用本地方言认为家乡话是一种低劣的语言,讲家乡话有失自己的身份,讲讲普通话视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这就产生了很大问题: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五千年的中华文敏、灿烂文化保留在各种方言中,一个不会讲家乡话的人就失去了文化的根,就像失去导航的小船、迷路的小鸟在外漂泊流浪,永远无法找到心灵的港湾,精神的归宿。
语言没有优劣之分,我们应该重视自己的方言,感受它所存在的文化底蕴。
姓名:王瑞
院系:文学院对外汉语
学号:09092240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