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谈禁忌语

合集下载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语言禁忌现象

从跨文化交际角度看中西语言禁忌现象

摘要: 语言禁忌现象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民族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发展史,会有不同的语言禁忌。

本文简单介绍了中西语言禁忌现象的特点,并就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避免使用禁忌语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中西禁忌语特点1.前言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也日趋频繁。

在这些跨文化的交流活动中,语言成了顺利进行交际的工具和桥梁,其作用不容忽视。

需要注意的是,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不同的民族有其特定的文化,而这种文化对该民族语言的发展又在某些方面起着相当大的制约作用。

简言之,语言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

所有语言和文化都蕴涵着本民族特色的传统和价值观。

在跨文化交际活动过程中,如果交际双方忽视了语言和文化蕴涵的民族特色的传统和价值观,就可能导致误解对抗甚至敌意,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交际障碍和交际失败。

语言禁忌便是影响跨文化交际成功与否的因素之一。

语言禁忌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文化之中,由于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语言禁忌。

也就是说,不同的文化对于在一定语境下什么是禁忌的理解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在了解本国语言禁忌的同时,必须对西方人的语言禁忌有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保证跨文化交流的顺利进行。

2.语言禁忌的特点2.1普遍性。

禁忌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是指社会力图避讳的某些行为、事物或关系,引申至表达这些内容的语言,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语言禁忌现象。

语言禁忌现象存在于世界各民族之中,它普遍渗透于各民族文化的生活、语言、宗教等各个领域。

在世界上的各种语言中,无论是大语种还是小语种,都少不了语言禁忌的存在。

就以中英两种语言为例,在中英两种语言中,普遍存在着大量的语言禁忌,这些禁忌关系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例如,在中英两种文化中,人们对“死亡”的共识是“不幸和灾祸”,人们喜欢谈论“生”的话题而回避“死”的话题,认为谈到“死”是不吉利的,于是,在实际的交流中,人们尽量避免直接提到“死”这个公认为不吉利的字眼。

禁忌语的社会变异浅析

禁忌语的社会变异浅析

禁忌语的社会变异浅析作者:徐佩来源:《西江文艺》2015年第02期【摘要】禁忌语是伴随着人们的神灵崇拜和宗教信仰心理出现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

它在生活中有很多现实表现,并且产生很大的影响。

伴随着一些社会因素的变化,禁忌语会产生一些特殊的社会变异。

无论是禁忌语的产生、影响还是变异都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范围。

【关键词】禁忌语;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禁忌‟在英文中为…taboo‟,这个词语源自南太平洋的汤加岛人的土语,意思是…神圣不可接触的事‟或…要极端注意的事‟。

违反了这些…禁忌‟会遭受各种不同的惩罚,甚至包括死刑。

”[1]郭熙认为:“禁忌语是一个社会用来表达对一些据信是对它的成员有害的东西的不认同,它可能是超自然的,或者这些行为是违反这个社会的道德规范的。

”[2]随着社会发展,禁忌不仅在古代有重要影响力,它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对社会文化、政治的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

他们认为凡是代表祸、福的词语就是真正的祸福,因此对可能会招惹祸患的词语谨慎使用甚至避而不谈,生怕会触及神灵真的招惹来祸患。

禁忌语是在社会中生活的社会人不断使用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会有一些变异。

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语言与社会的“共变”关系。

社会语言学把那些引起语言发生使用变化的社会因素看做“社会变量”。

[3]性别、年龄、阶级层次、行业等都是社会常变量,他们都会引起语言的社会变异。

根据这些变量,禁忌语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也就是说,禁忌语在社会中会有一下几种变异。

一、由禁忌语使用者不同而引起的社会变异语言的使用者不同会产生不一样的使用效果。

年龄差异、性别不同、阶级层次差别往往会影响语言形式的发展。

这种变异对禁忌语也是一样的,往往由于使用者的社会差异导致禁忌语表现形式的不同。

1、禁忌语年龄差异的表现形式同语言变异有关的社会变量多种多样,年龄作为一个非常直观的变量,是诸多变量中最重要的参数。

[3]在中国,有一句古话为“子不语父名,徒不言师讳”,足以说明这种现象。

禁忌语的语用理据分析

禁忌语的语用理据分析

第11卷第3期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11,No.3 2 0 0 9年6月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Jun.2 0 0 9收稿日期:2008-12-24作者简介:傅杰(1971-),女(满族),辽宁岫岩人,讲师,硕士。

禁忌语的语用理据分析傅 杰(渤海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锦州 121013)摘 要:对于禁忌语的产生,不同的语言学派都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如社会语言学的灵物崇拜心理理论,现代符号学的事物和理念的符号性特点理论等。

经过观察研究我们发现,禁忌语的产生和形成,还有它的语用原因,即禁忌语的使用受言语交际中语用原则的制约。

某些言语之所以成为禁忌语是受语用原则中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制约。

关键词:禁忌语;产生;交际;语用原则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27X (2009)03-00041-04禁忌语是指言语交际中那些所谓的不雅的或不吉利的禁止使用的语言。

对禁忌语的产生,有很多种不同的看法。

社会语言学认为,禁忌语的最初产生是源于人类的灵物崇拜心理。

在远古时代,由于人类无法解释某些超自然的力量而对某些所谓的神灵产生了盲目的崇拜。

这种崇拜反映在语言中,则是人们把指代那些神灵的语言符号看成神灵本身,这就使人们从对自然界所谓的神灵的崇拜转移到了对语言的盲目崇拜上,把对神灵的避忌转移到对指代他们的语言符号的避忌上,这样禁忌语就产生了。

用现代符号学理论的解释,禁忌语的产生,决定于禁忌语的客观事物和理念的符号性特点。

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需要进行交际活动,需要表情达意,而交际活动中的表情达意惟有通过语言符号这种工具才能够得以实现。

禁忌语作为语言现象当中的特殊一类,必然体现其特殊的符号性特点。

人们通过头脑中的概念去认识客观事物,客观事物也通过语言符号这种特定的载体与人们的理念结合到一起。

【精选】语文探究学习:交际中的语言应用之禁忌语44

【精选】语文探究学习:交际中的语言应用之禁忌语44

四,英汉禁忌语的差异性特征 虽然英语和汉语的禁忌语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共性,但因其文化差异在很多禁忌方面还 是会有不同的看法。 1,社会地位和称谓方面的禁忌 英汉两种语言在姓名称呼方面的习惯与禁忌迥然有别。在英语国家,尤其在美国,对 于关系比较亲近的人,无论是同级之间还是上下级之间,平辈或长幼之间,都可直呼 其名。因为在美国社会中,“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深深地积淀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中。 出于这一心理,美国人无论地位的尊卑、辈分的高低、年龄的长幼,都喜欢直呼其名, 以示平等、亲切和友好,父母与子女间也是如此。 而在中国,崇尚尊先敬祖的“礼”教原则。在“礼”的要求下,中国社会中形成了 “为亲者讳,为尊者讳,为长者讳”的道德取向。在中国,对祖先、长辈、上级不能 直呼其名,而且晚辈的名字不能与祖先、长辈的名字相同。在人际交往中,一般出于 对对方的尊敬,也不直呼其名。对于没有血缘关系的长者可随意称呼为“爷爷”、 “奶奶”、“叔叔”、“阿姨”等。 2,话题的禁忌 在日常交往中,一些在英语国家中视为禁忌的主题在汉语中并非那样讳莫如深;相反, 一些中国人不习惯讨论的话题对于西文人来说则是习以为常的。 例如英语国家的人对年龄、收入、婚姻状况以及体重信息等都要回避,他们认为这些 是涉及到隐私的问题。而我们对于这些事情似乎都可以公开,并且在聊天对话时通常 都会以这些作为交谈开始的话题。此外,在西文探问某人的宗教信仰和政治倾向是非 礼的表现,而在中国这方面的问题则不太忌讳。 3,谐音禁忌 在中国,一些词因与凶祸发育相同或相似而成为禁忌。许多行业、地域有与谐音相关 的禁忌语(此部分前面已提及,不再赘述)。这种谐音禁忌只是汉语所特有的,在英
《世说新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叫王忱,他到朋友桓玄家做客,桓 玄置酒款待。王忱说,我因为服五石散,不能喝冷酒,请拿温酒来,不料桓玄听 了,泪流满面地哭了起来。因为王忱犯了他的家讳,桓玄的父亲叫桓温,这使他 想起了已经过世的父亲,让王忱非常尴尬。

浅谈语言及文化中的委婉语和禁忌语

浅谈语言及文化中的委婉语和禁忌语
摘 要 语言和文化是种辩证关系,每一种语言都是其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既服务于文化又反映了文化的需要。这篇文章仅谈论语言中的两个小方面-委婉语和禁忌语,并以此来研究他们如何在多方面反映文化。因此本文着重于讨论委婉语和禁忌语的定义及其他们的关系,委婉语的交际目的以及委婉语的语用特征。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也应重视委婉语的使用,以增强学生学习语言的现实感。关键词 委婉语 禁忌语 交际目的 语用特征每个国家的语言是其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化对语言也有种内在的、不可避免的影响,所以语言和文化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篇文章就从研究委婉语和禁忌语来看语言如何影响文化,以及常见的禁忌语及运用委婉语的目的和语用特征。一、委婉语和禁忌语的定义及其关系 Taboowords (禁忌语)这个词最初用于波利尼西亚,当时禁忌语和宗教有着一定的联系,宗教仪式中的一些语言是神圣的,在其他场合就是禁忌语,如果使用就是亵渎神灵。后来禁忌语就定义为:人们在说话时,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的某些具有不愉快的联想色彩的词语。禁忌语在说英语国家里同样存在,但一些禁忌语和宗教是没有联系的。比如,性,性器官,排泄物。说英语的人都避免(fuck)性交,(prick)性器官等类似的词语。一些人甚至把 breast(乳房),也称作为禁忌语。(Shit)粪便,(fart)放屁,这样的词一般也是受过教育的人所避免的。禁忌语的存在就促进了委婉语的产生,因为委婉语能很好的代替禁忌语。所以委婉语和禁忌语是同一交际中的两个方面。委婉语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比喻语,是一种语言学现象,更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委婉语广泛用于工作,报纸,杂志以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另外,委婉语在我们的语言学习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了解委婉语和禁忌语对学好语言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委婉语这个的单词来源于古希腊。前面一部分 eu 意思是good(好的),后面一部分phemism意思是speech(言语),所以整个单词euphemism的意思就是(好听的言语)。委婉语是一种用无害或悦耳的词语替代那些较直接或唐突的言词,用善意的话语把事实掩盖起来的修饰手段。一般认为,凡是表示禁忌或敏感事物的含蓄、迂回或动听的言词,均在委婉语之列。比用portly(发福的)和full figured(丰满的)来代替(fat)肥胖。二、使用委婉语的目的无论是在写作还是在说话中修辞都是一种工具,而委婉语作为一种比喻语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想使用这种语言来达到一定的目的。所以在现实的表达中,我们使用委婉语就是想突出它的目的性,或者是想表达一种语用效果。常见的禁忌语及使用委婉语交际有以下三个主要目的:(一)第一种目的——避讳委婉语的产生与古代社会中某些原始信仰遗存下来的语言禁忌有关。人们由于对不理解的神秘力量的恐惧而形成了一些消极的防范措施,在语言上的表现就是语言禁忌。为了避免想象中的不利后果,在某种场合不讲某些话,而采用避讳的说法或词语(委婉语)去代替。语言禁忌的内容多是人们生活中充满偶然的、无法把握的东西,如未来命运、生死、吉凶等。由于人们对神灵的崇拜或畏惧,或者因为神灵神圣不可侵犯,或者认为神灵太神奇可怕,所以使用委婉语。英语世界中的人不敢擅自使用上帝的名义,便用jeepers (天呀)和gosh(天哪)代替Jesus (耶稣或主)和God(上帝)。无论西方东方,“死”都是人们很忌讳的一个词语。在英语中,人们一般不直截了当地说die(死),而是把die委婉语,例如(pass away)离去,(toanswer thelast cal 了)应答最后的呼唤,perish (谢世),expire(断气),emit thelast breath呜呼哀哉,endone's days (寿终正寝)。fall asleep(睡觉)、rest (休息)、depart (去了)、jointhe(great)majority(加入群体)、be gone(走了)、go to heaven(进天堂)、safe in the arms of Jesus(进入上帝的怀抱)、jointheangels (加入天使的队伍)、begonetoabetter land (去了圣地)、quit theworld(离弃了世界)、depart fromthewor- ld(离开世界)、breathe one's last(最后一口气)、go to another world(去了另外一个世界)、go to one's home(回老家)、trou- blesbeover now(结束苦难)等等。我们用这些委婉语不仅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而且不会对听者心理造成害怕和痛苦,可以说 文 解 字 318 安徽文学 2008 年第 期 8 使听者心里更加舒服。如果我们直接说某人(die)死了,不仅表明我们说话不文雅还说明对英语这门语言不够精通。另外关于(old)“老”字,外国人不喜欢被人称之为老年人。(old) “老”这个词是能冒犯外国人的一个词。当我们想表达“老”这个意思时,我们可以选择像senior citizen或者long-lived这样的词,这样的词他们更容易接受。但在中国情况就相反,中国人喜欢别人称呼他们“老王,老李”等,这样称呼就表示一种尊敬和礼貌。因此在不同的情况,不同的国家要选择不同的表述,这就是不同的文化所折射出的要使用不同的语言。(二)第二种目的——给语言增添文雅性在语言交流中,以礼相待体现为用委婉语取悦对方以避免冒昧或非礼。有的语言学家认为,这是人们在交际中遵循的礼貌原则——为照顾自己和听话人的面子所要做出的努力。例如,说人长得丑是不礼貌的,于是,把ugly(丑陋的)委婉称为plain(一般的)、plainlooking(大众化的样子)或ordinary (普通的); 把crippled(瘸的,有残疾的)委婉称为physically handicapped(肢体不健全的)或physicallychallenged; 把“残疾人”(disabled)委婉称为differently disabled(体能不同的人); 把blind(瞎的)婉称为visually challenged(对视力有挑战的) ; 把thin,skinny(瘦)婉称为slim或slender(苗条);把女性的fat 被委婉称为plump或chubby(丰满的),男性的fat 被委婉称为stout(结实)或heavyset(魁伟)等。如果语言学习者不能很好的理解和运用委婉语,将委婉语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意思,就很容易犯些搞笑的错误。一例子:一天一个高中的女孩对她外国的一名男性同学说:“would you mindgoingtowashmy handswithme ”?(你介意和我一起去洗手吗?),男孩立刻回答说:“no,no ,no”.其实女孩说的是委婉语,其含义是“:你介意和我一起去厕所吗”?所以男孩才立刻说“:不行,不行”。由此可知不能很好地运用和理解委婉语,就会和在外国人交流的时候犯一些愚蠢的错误或者会造成一些尴尬的局面。(三)第三种目的——达到掩饰人们在交际中使用委婉语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委婉语具有模糊意义。它不仅能掩饰说话人不愿意直说的事物,且能够文过饰非。譬如,在许多情况下,为了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各方面的需要,西方媒体和军方常用一些隐晦的词语,把 invasion、raid(侵略)说成military action或involvement ,re- treat(撤退,退却)说成t(重新部署),war(战争)说成massive exchange (大规模的交火),economic crisis (经济危机)说成economicrecession(经济萎缩),economicrol- lingreadjustment (经济滑动的调整),economicslowdown(经济放缓)等,或用一些模糊的词语来代替,很容易产生误导。三、委婉语的使用在我们的外语教学中更应该注重委婉语的学习。通过了解禁忌语和学习委婉语让学生们更加了解外国的文化,从而能和外国人交流的更加流畅和自然,让他们感觉到学习语言的实用性。委婉语大体可分为积极型和消极型两种。积极型使委婉的部分升格,比它本来的意义显得更宏大,更重要; 而消极型使委婉的部分降格,减少其用词的攻击性。所有的委婉语,无论积极型还是消极型,都是在无意识或有意识的情况下使用。无意识委婉语主要包括一些词语,但这些词语在很久以前变成委婉语的初始动机却无法得知。例如,用cemetery(墓地)代替让人听起来害怕的graveyard (坟场),用rooster (公鸡)代替cock,因为cock被认为sexual (性的)。有意识委婉语的范围还要广,人们在交际中往往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或上下文,将一些话语变得迂回婉转,以期达到预期的语用效果。例如, Mary 太太的先生去世了, Joan前去悼念,说I feel very sorry for thelossof your husband (我对您丈夫的过世感到非常的遗憾)为了不使Mary感到难过,Joan用loss (失去)代替death(死亡),达到了语用目的。再如,有人称巴勒斯坦主席阿拉法特是freedomfighter (自由战士),也有人说他是terrorist (恐怖主义者),可见,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件事,由于说话者对该人该事的态度不同,是否使用委婉语也就不应一概而论。因此,根据具体情况恰当地选择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不仅可以避免“制造麻烦”,而且还能保持和谐、愉快的气氛,促进社会交往。总之,在各种文化和社会中都存在着委婉语和禁��

语言禁忌的社会语言学阐释

语言禁忌的社会语言学阐释








J u n l fA s a r lU i ri o r a n h nNo ma n v sy o e t
20 9- 0。 1( 0 1 1 5): 9—7 6 2
语 言 禁 忌 的 社 会 语 言学 阐释
夭 吊 吴 锦
( 山师 范学院 中文 系, 鞍 辽宁 鞍 山 140 ) 10 7 摘 要: 语言禁 忌是 一种 文化现 象 , 也是一种社会现 象。语 言禁 忌并 不是 静止 不变 的, 言语 活动 中因参 在

有所变化 。如有 的 氏族 部 落 , 女性 出嫁 后 不 能再
使用本族的语言 , 而要采用丈夫部族 的语 言。非 洲祖鲁 人 , 性不 能说公 公 和公 公 的兄弟 的名 字 , 女 违者将 被处死 。如果 他公 公 或公公兄弟 的名 字有
这个音 , 就得发 为别 的音 。在 中国封建社 会 , 性 女 只能 以 “ 、 、 家 、 妾 奴 奴 臣妾 ”自称 , 性 可 以用 男 “ 、 ” 吾 我 自称 。男 女 两性 语 言禁 忌程 度 的不 同可 以从 二者 的社会 地位 上寻 找原 因。纵观人 类 的历
对 象 和范 围不 同 , 禁 忌 分 为 宗 教 禁 忌 、 产 禁 把 生
忌 、 言禁 忌 、 语 日常生 活禁忌 等 。 对 语 言禁忌 的研究 也是 很广 泛 的 :
制或 禁止 而不 可触 摸 等性质 的东 西之 存在 。 ”
《 中国大百科全书》 禁忌” 对“ 的界定为 :禁 “ 忌 , 通人 接触 的事 、 或人 以及对 此所 具有 的忌 普 物
史 , 性几乎 总是 优于 女性 。基 督 教 《 男 圣经 》 中就

英汉语言交流中的禁忌语及委婉表达

英汉语言交流中的禁忌语及委婉表达

英汉语言交流中的禁忌语及委婉表达一、引言语言是人类社会中客观存在的特有的社会现象,是某一社会群体约定俗成的、通过学习获得的一种符号,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的工具。

语言和实物没有必要的联系。

然而,在远古时代,人类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的认识,不能够合理解释某种反常的自然力,语言就被赋予了它本身原本没有的超自然力量。

人们迷信语言有一种超常的魔力,能够给人类带来幸福和灾难,以至将语言所代表的事物和语言本身画上符号,于是,产生了语言的禁忌。

禁忌(taboo) 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它存在于世界上已知的各种文化之中,无论是原始部落,还是高度文明的社会,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语言禁忌都普遍存在。

禁忌是人们对某些言行的自我限制,它不仅来源于人们对某种神秘力量的畏惧,而且也包含着人们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长期积累的经验。

禁忌文化主要包括:社交禁忌,公共场合禁忌,饮食禁忌,节日禁忌,送礼禁忌,宗教禁忌,颜色禁忌,数字与日期禁忌,动植物禁忌等。

禁忌无处不在、无所不有,小至衣食住行、社会交往,大至政治、外交、文化等活动都有禁忌的身影。

二、语言禁忌现象文化传统使各种语言形成了各自的语言禁忌。

在汉文化中,姓名称呼方面的禁忌有着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

例如,中国封建社会对君主的名字严加忌讳,唐代为避太宗李世民之讳把世改成代,把民改成人。

旧时对父母的名字也要避讳,唐朝大诗人杜甫,一生留下1400 首诗,却无一句涉及海棠花,因为他的母亲名海棠,正如他避父名“闲”之讳,诗中没有一个“闲”字。

因此,在中国,晚辈对长辈、下级对上级、学生对老师,决不能直呼其名,否则,会被视为唐突无礼、缺乏教养、大逆不道。

而在西方,除了某些特定工作头衔,如:教授、医生、博士、法官等外,一般是直呼其名,这反倒让人觉得亲切、友好和自然,就连父母与子女之间也是如此。

个人隐私在西方国家里也是人们最大的忌讳。

因此,在与西方人交流中,打听、询问关于个人的年龄,财产、收入、恋爱婚姻、宗教信仰、政治倾向等一些私事,即是用另一种方式侵犯了别人的隐私权。

5 4 禁忌语 社会语言学

5 4 禁忌语 社会语言学

在英语中表示死亡go to heaven; be gone to a 在英语中表示死亡go better world;to go to another world; to gone;等等 等等。 depart; to be gone;等等。而死在汉语中也是 更加避讳的。人们害怕死亡, 更加避讳的。人们害怕死亡,不愿意提到与死亡 有关的名物。 有关的名物。 现代汉语口语就有“过去了”﹑“不在了”﹑“去 现代汉语口语就有“过去了” 不在了” 世了”﹑“离开了”等说法。由于人们都希 世了” 离开了”等说法。 望自己能够健康长寿,害怕死亡, 望自己能够健康长寿,害怕死亡,所以在 实际的交际中, 实际的交际中,尽量避免使用这些有关病 死的词语, 死的词语,寄托了一种良好的愿望以及对 死者不舍的特殊感情
库克除借用该词使之成为英文 之外, 之外, 也使其变成为一个名词 和动词: 和动词: 名词意思是指禁忌语 或禁忌的事物本身, 或禁忌的事物本身, 动词意思 是指使某人或某事物成为禁忌 避讳该词传遍了英语世界, 避讳该词传遍了英语世界, 而 且其用法也与库克当初借用的 波利尼西亚语大相径庭。 波利尼西亚语大相径庭。
汉英禁忌语语用原则的 共同性
主讲内容
(一)禁用亵 渎性词语
在西方, 在西方,宗教 和宗教信仰是 禁忌语存在的 一个重要领域。 一个重要领域。 就像中国 人一样, 人一样, 要尽量避 免对“ 免对“神” 的不敬
(二)禁用关于病和死方面的词语
是人之常情, “生﹑老﹑病﹑死”是人之常情,是一个自 然规律。但是人们对于生老病死的恐惧, 然规律。但是人们对于生老病死的恐惧, 导致了人们对这一话题的禁忌。 导致了人们对这一话题的禁忌。中西方都 有这些禁忌,不愿或者不敢提及这类词。 有这些禁忌,不愿或者不敢提及这类词。 比如人们忌说癌症, 比如人们忌说癌症,说话人一方面担心自 己会染上这种病, 己会染上这种病,另一方面也顾及到听者 的感受,所以英语一般用“ C”或 的感受,所以英语一般用“the big C 或 illness”来避免使用 cancer”这 来避免使用“ “long illness 来避免使用“cancer 这 个词

禁忌语和委婉语

禁忌语和委婉语

三.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使用
①Malinowski提出了context的概念 ②Halliday提出了register的概念。 ③Hymes提出了分析言语活动应注意的八组因素。
从社会文化和语言交际式图解
一般词语
社会文化层次
禁忌避讳词
非禁忌避讳词 言语交际层次
言语交际层次
禁忌避讳词
非禁忌避讳词
准禁忌避讳词
非禁忌避讳词
(一)社会文化背景中的禁忌语 ①宗教信仰、文化传统 名讳
西方委婉语的产生最初与宗教信仰和宗教中的禁忌有关。 禁用Jesus, Christ, Moses, Joseph; God → the Lord, 中国封建宗法思想和礼教观念使我们对人名有所避讳: 为尊者,长者,亲着讳,不能直呼帝王,君主,尊 亲的名字,必须直呼时,用其他词代替或省略。E.g. 李世民:世→代,民→人,观世音→观音;点灯→ 放火;敏→秘;买神像→请神像,
④ 政治体制
中国封建社会集权统治下,对皇帝名讳的避讳 在西方政治生活中,常用委婉语来自我美化,掩 人耳目,也称“化妆词”:prison →the big house; the poor →the under-privileged, the disadvantaged, the have-nots; economics crisis→ recession; strike →industrial action, economic things
(二)社会文化背景中的禁忌语在语言交际层次的 半禁忌避讳词语 ①由于语言交际的需要:看病或问幼儿时,排 泄行为得说 ②作为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的一种手法,《红 楼梦》,《水浒传》中用了许多禁忌避讳词 ③在语言交际冲突时常用的咒语,骂人的脏话。 ④讲话者为了表达自己的爱憎感情而用的禁忌 避讳词语。鄙夷,憎恨的人直接说 “他死了”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谈禁忌语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谈禁忌语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谈禁忌语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从社会状态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语言。

因而,它为语言中“禁忌现象”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本文试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禁忌语的形成和演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禁忌语的起源和发展Taboo一词源出玻利尼西亚语(polynesian)。

18世纪英国航海家库克(Captain JamesCook, 1728-1779)在南太平洋上探险时,来到了汤加(Tonga)群岛。

他发现岛上习俗奇特,禁忌甚多,例如某些东西只许神、国王、僧侣、酋长等特定人物使用,而不许一般人使用;某些地方和某些人不可随便接近;某些名字和词语是绝对避讳的,凡被视为神圣或污秽之称无一不在禁忌这列。

谁犯了禁忌谁就会招致超自然力量的惩罚。

岛上居民统称这种禁忌为tabu。

实际上在汤加语即玻利尼亚语中tabu并不直接表示“禁忌”,它的原义是“神圣的”。

库克和其后的探险家把tabu一词带回英国,使它成了英语词汇的一分子。

此后, tabu还进入了其他语言之中,成为一个国际性词语。

英语除在人类学中拼为tabu外,一般多作taboo。

此类禁忌现象并非汤加群岛所特有,世界各地都或多或少有类似现象存在。

据说库克船长后来在夏威夷群岛正是因为犯了当地禁忌而遭土人杀害的。

反映在语言上的禁忌即语言的禁忌现象,则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

在人类文明初期,人们不敢随意提到那些表示死亡、灾难的字眼,以免招来灾祸。

这些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敬而远之”的字眼,就是最早的禁忌语。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语言的运用和表述,尽量避免对他人心理、情感的伤害,许多的禁忌语随之产生,从而促进了禁忌语的发展。

二、禁忌语与委婉语由于禁忌语表示不幸、灾难等让人感到不快、尴尬、唐突甚至厌恶的事实,所以,在语言交际中,语言的使用者大多运用一些较为缓和的表达方式代替禁忌语,以免造成读者或听者感到被伤害或被冒犯而影响语言交际的效果。

最常见的是对“死”的禁忌。

英语禁忌语及其发展研究-最新资料

英语禁忌语及其发展研究-最新资料

英语禁忌语及其发展研究现有的任何语言可能都存在禁忌语,英语同样如此。

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否则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说的“禁忌语”。

它往往被认为是那些具有伤害性、神圣性、神秘性或听起来令人震惊的语言,在公共场所通常是被回避的。

一英语禁忌语的基本内涵禁忌语指人们在说话时,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不敢或不愿说出的某些具有不愉快联想色彩的词语。

如把亲属或别人的死亡说成“逝世”、“升天”之类;把“上厕所”说成“方便”等;还有人名禁忌、生理缺陷禁忌等。

二英语禁忌语的主要分类由于文化差异,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禁忌语。

在英语运用特别是口语中要小心使用,用错不仅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还很有可能影响个人形象。

以下是英语禁忌语的主要分类: 一是与基督教相关的词汇。

英国对有关宗教的语言,如?God(神)、devil(魔鬼)、Christ(耶稣)等,是除了认真谈话时以外,不可以随便说出口的。

如在开玩笑或轻松的谈话时说Jesus?Christ(耶稣基督),一定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貌的人。

在骂“你是个畜生!”或“可恶的东西!”时,英国人会使用有关神的话,如For Christ's sake!(为了基督!),God damned!(神啊,受诅咒吧!)Hell!(可恶的地狱!)Oh,damn it!(诅咒它吧!),这些话甚至比骂“你这畜生!”更为严重,因为这不仅是“骂人”,也是对神的冒犯。

二是与性相关的词语。

在英语中,与性有关的词汇较多。

如:penis(阴茎)、testicles (睾丸)、semen(精液)、erection(勃起)、ejaculation(射精)、scrotum(阴囊)、vagina (阴户)、copulation(性交)、fornication (通奸、婚外性交)等,在平时的使用中要十分谨慎,否则会使人感到恶心、窘迫、不安、羞耻难当。

尽管很多人,尤其是无教养的人平时愿意用这些词,并乐此不疲,但在正式场合是绝对禁止的。

跨文化交际下的英语禁忌语文化内涵探究

跨文化交际下的英语禁忌语文化内涵探究

语言禁忌存在于世界各民族之中,是一种普遍的人类文化现象,具体说来,凡是在公开场合,人们不愿或不能说出来的、可能会造成对方尴尬、反感、或不快的这些词句都统称为禁忌语。

但由于各民族历史沿革、风尚习俗、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迥异,其禁忌语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尽相同,中西方深层文化差异导致了其禁忌语的内容和范畴大相径庭。

由于不通晓英语禁忌语,我们的英语课本中出现了“cock”、“rubber”、“prick”、“Mygod”之类的禁忌词汇;在翻译中,我们将商标英译为“whiteelephant”、“bat”的出口商品在国外总是销售不佳,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我们学英语是为了交际,在跨文化交际日趋频繁的今天,我们在政治、经济、宗教等对外交流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语言禁忌问题,对其不了解势必会造成语用上的失误和冒犯,阻碍交际的顺利进行。

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英语中的禁忌语及其文化内涵,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有鉴于此,本文拟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深入探讨英语禁忌语文化内涵,以期有助于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英语并增强跨文化意识。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通过语言来体现。

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都必然受到其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也反映了该民族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体系等等。

禁忌语作为语言的变体同样也具有一定的民族性,英语禁忌语背后所依托的是英语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英语民族的历史沿革、传统观念、习俗礼仪、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价值观念以及英美社会普遍心理特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在正式社交场合,英语禁忌语一般有以下几类。

(1)宗教亵渎性词语。

英语中涉及神灵和圣事崇拜的词汇多为禁忌词汇,这些词汇大多只能在正式庄严的宗教场合下由牧师等使用。

在笃信宗教的虔诚教徒之间或在他们面前以不敬的态度随意提及他们所崇拜的偶像,对方会认为是对他们信仰的不尊重和对上帝的亵渎。

即使不信仰基督教的人,也不愿使用不恭敬的语言来触犯上帝,言语中总是尽量避免提及它们的名字。

语文探究学习:交际中的语言应用之禁忌语

语文探究学习:交际中的语言应用之禁忌语
壹 贰 叁 肆 伍
禁忌语概述 中国古代禁忌语 中国现代禁忌语 英汉禁忌语分析 禁忌语的心理根源
壹 禁忌语概述
定义
在语言交际中,有一些词语是不能随便说的,说出 来就可能会引起听话人的不快和反感,这就是语言学上所 说的“禁忌语”。 禁忌语指人们在说话时,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不 敢或不愿说出某些具有不愉快的联想色彩的词语。而以之 代替的词语。如把亲属或别人死亡说成“逝世”、“升天” 之类;把“上厕所”说成“方便”等;还有人名禁忌,生 理缺陷禁忌等。
引 禁忌之于中国
中国人自古就很重视禁忌。 《礼记》中说:“入竟(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 《周礼》中也说:“掌道方慝,以诏辟忌,以知地俗。” 中国古代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禁忌,其中很多与崇拜有密切关系。 古时候,人们对水十分崇拜,所以有不准在井上磨刀的禁忌,以免 使井中的水神有一种杀机感,因而招致灾祸。由于古人崇拜鬼魂,所以 在丧礼中有很多禁忌,如果邻家在办丧事,自家是禁止舂米的,因为这 可能把鬼魂引入自家。 由于人们对日、月、星辰的崇拜,所以产生了对日食和晦日的一些禁 忌。特别是对晦日,古人把晦日看作一个非常不吉利的日子,军队不能 出兵打仗,官员不能上班办事,夜里不能唱歌,夫妇不能同房等,唯恐 会招致灾难。其他还有对色彩、数字、动物、器皿等事物的崇拜和禁忌, 所以形成了内容丰富的中国禁忌文化。
二,帝王名号的禁忌 中国封建社会的帝王为了显示自己作为统治者的“九五之尊”,要求民间避讳自己的 名字。 秦始皇姓赢,名政,于是“政”字不能说,与“政”同音的字也不能说,所以人们把 “正月”(zhèngyuè) 读成 zhēngyuè。 汉高祖刘邦因他的名字叫“邦”,所以汉朝(前206-公元220)时将“邦家”一词改为 “国家”,此词也一直沿用至今。 唐太宗李世民的名字里有个“民”字,所以这个字就不能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 有“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人风”其实就是at,ugly) 诅咒和亵渎语(4 - letter-word) 歧视禁忌语(种族与民族、性别等)

汉语禁忌语的分类及替代形式的修改

汉语禁忌语的分类及替代形式的修改

汉语禁忌语的分类及替代形式陈波先(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广州 510665)摘要:禁忌语是社会语言学、民族学、民俗学等多个学科研究的对象,但对于禁忌语的分类,这些学科都还没有系统的论述。

我们将从禁忌语的分布范围、实施禁忌语的主体和禁忌语禁忌的对象来分类。

禁忌语虽然是被禁忌的,但并不意味着这种语言符号不出现在交际中,而是以各种替代形式出现。

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论述禁忌语的各种替代形式。

关键词:禁忌语所指分类替代形式一、引言禁忌语的研究由于分属于多个学科的范畴,民俗学把民间禁忌作为一种风俗进行研究;民族学把禁忌现象作为一种文化特质进行剖析;社会语言学则从社会与语言进变的角度分析,不同的学科对禁忌语的研究各有所取。

从我们收集到的禁忌语材料中,还没有一个学科对禁忌语进行系统的分类,我们将根据收集到的材料在第二小节中对禁忌语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使其系统化。

禁忌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所指与能指的任意结合。

汉族人民把对禁忌对象的恐惧与崇拜转达到表达这种现象的语言上,从而对表达禁忌对象的语言符号产生恐惧与崇拜,以至于语言符号的能指等于所指(而不是任意结合),所以表达禁忌对象的语言符号就不直接出现在交际中,而是以各种替代形式间接出现。

我们将在第三小节中从语言学的角度对汉语禁忌语的替代形式进行分析。

之所以把汉语禁忌语的分类与替代形式放在一起讨论,是因为它们在各个学科中都只是零星的提及,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

我们是想通过本文,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禁忌语的分类虽然社会语言学、民俗学、民族学等多个学科都研究禁忌语,但都还没有对禁忌语进行系统的分类。

我们试图从三个方面来对禁忌语进行分类。

1.从禁忌语的分布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1、全国性禁忌语。

全国性禁忌语是指禁忌语的范围分布于全国汉族人群中,产生的原因是全国汉族人的共同心理所决定。

这一类的禁忌语在全国汉族人群中有高度的认同感,以下的禁忌语就是全国性禁忌语的代表。

禁忌语社会语言学分析

禁忌语社会语言学分析

AbstractTaboo is a very common linguistic phenomenon in daily communication. It does not only imply those subjects that should be avoided in communication, but also conveys the deep cultural connotations. Different taboos in different language show different culture.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national cultural background, many of taboos in one language may turn into common words in other languages. This paper would introduce taboos separately from Chinese and English, these two different languages, to analysis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aboos, and would compare their common and different points.Key Words: Taboos, English culture, Chinese culture, differences摘要禁忌语在交际活动中是一种极为普通的语言现象。

它不仅表明了什么样的语词在交际中应该避免提及,同时也表达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民族文化的不同决定了禁忌语的特殊性,在这种文化中是禁忌的语词也许到了另一种文化中就会变成一个普通的词语。

本文试图从禁忌语的几个不同主题来审视汉英不同的文化背景,通过对比汉英语言中不同的禁忌语对汉英文化进行了立体的关照。

交际语境下禁忌语的语用效果分析

交际语境下禁忌语的语用效果分析

一、引言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不同民族的特定文化,对不同民族的语言发展,在某种程度、某个侧面、某种层次上起着制约的作用,可以说语言与文化是水乳交融的。

有些词语往往只限于某些人或某些场合使用, 这就是“语言禁忌”, 英语叫做“linguistic taboo”,这类词语称为禁忌语, 英语为“taboo word”, 也可以简称为“taboos”。

从语境顺应理论中的交际语境角度出发,在了解禁忌语的文化内涵和产生根源的基础上,探讨使用禁忌语产生积极的语用效果的原因是十分必要的。

二、禁忌语的文化内涵及产生的根源禁忌语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 表现了人们对自己言行的束缚, 与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因素有关。

其文化内涵及产生的根源, 可从两个主要方面来探讨: 称谓禁忌和词汇禁忌。

1.1 称谓禁忌出于崇敬或恐惧的心理, 人们主观地赋予很多称谓超常的力量, 并避免使用它们。

如:中国自古就有“子不言父名, 徒不言师讳”的传统, 人们不能随意使用君王或尊长名字中的字。

在西方文化中, 由于基督教的深远影响,人们对“Jesus”,“God”,“heaven”等宗教词语充满了敬意。

1.2 词汇禁忌词汇禁忌主要涉及生、老、病、死、性等方面。

谐音、宗教传说以及听话人排斥、反感的心理也可以使某些词语具有禁忌语的特点。

对“生”的禁忌是因为生孩子会让人联想到性行为。

西方人也习惯用“She is expecting”来代替“She is pregnant”。

对“老”的禁忌主要是由于西方社会老人的地位下降,所以,西方人很少使用”old”一词。

“病”给人带来痛苦, 所以“病”对各种文化而言,在不同程度上都被认为是禁忌。

而“死”在大多数文化中一般都是禁忌语,汉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有481条之多, 英语中类似“死”的委婉语也有400余条。

至于“性”, 虽然在美国60年代曾刮起“性解放”之风,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不加选择地使用与“性”有关的词语。

禁忌语

禁忌语

在中国, “禁忌”一词的历史也很悠久。早在 汉朝就已经在一些史料典籍中出现。
《汉书〃艺文志》中记载: “及拘者为之, 则牵 于禁忌, 泥于小数, 舍人事而任鬼神。” 中国是一个以差序格局为文化取向的社会, 历来 讲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见, 禁忌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中国应该在汉朝之前就已产生。
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还延续到对疾病的忌讳:
我病了 英语:I’m ill, I’m not feeling well 汉语:我不太舒服 癌症:the big C, 那个病 忌讳数字:13 , 4
4、贬义性的禁忌语
美国种族歧视(白人种族主义者)
黑人:Nigger, Negro
华人:Chinks
波兰人:polacks
2、猥亵性的禁忌语
因人类有共同的荣辱观和羞耻感,人们用 语都力求避俗就雅,英汉文化都把猥亵性词 语当作是不雅而需要回避的词语。这类词被 认为是粗俗而不堪入耳的,它们主要涉及人 体某些部位、性行为以及分泌排泄等不洁之 物,在交际中一般要用委婉的、含蓄的或雅 致的词语来代替。
•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忌讳直接提到人体 某些器官和性行为等。然而,所谓“具有 四个字母的词语”(four-letter words)如 fuck,tits等,在大多数谈话中仍被认为是不 得体的,尤其是在男女都有的场合,就更 显得不礼貌了。
汉语中也有歧视妇女现象。比如“妇人之见”、 “男子汉不同妇人一般见识”之类的话就反映了人 们瞧不起妇女的态度。丈夫把妻子叫做“家里的”、 “内人”等,表明妻子无非是在家里干点家务活儿 的人而已。此外,妻子的命运和社会地位完全取决 于丈夫。俗话说:“夫唱妇随”,就反映了这种依 附关系。
汉字的写法有明显的歧视妇女现象。许多汉语贬 义章都有“女”字偏旁(或部首),数目多得惊 人.这里只举几个例子,如:奸、婪、嫉、媚等。 连指女性的“阴”字也常用来构成贬义词。如;阴 毒、阴森、阴谋等。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粤方言中的禁忌语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粤方言中的禁忌语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粤方言中的禁忌语作者:杨小帆来源:《商情》2010年第27期[摘要]禁忌语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文章以粤方言为例,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禁忌语的定义、特征、种类、使用理据等方面进行剖析,旨在获得启示,以指导人们更好的进行日常交流。

[关键词]禁忌语粤方言定义特征分类1 引言任何一种文化都有禁忌现象,通过文化的透视我们可以看出一种文化心理。

英语中“taboo”一词源于波利尼西亚(Polynesia)的汤加语(Tongan),当地的习俗严禁人们接触神圣的或鄙贱的东西,而且还禁止人们谈论这些事物,taboo就是指这种现象。

汉语中有人将它音译为“塔布”。

禁忌存在于世界上已知的各种文化之中,指社会力图避讳的某些行为、事物或关系,引申至用于表达这些内容的语言。

在中国,“禁忌”一词源远流长,早在汉代就已见著于史籍了。

早在由东汉郑玄作注而得以传世的《礼记》中也曾记载:“人竞(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曲礼》上)。

这些史书中所说的“禁忌”的含义即表示“禁止”、“抑制”或“忌讳”的意思。

禁忌语这种语言现象既不是某一民族文化的专利产品,也不是某一历史阶段的特殊产物,它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同语言、宗教、民俗、历史、美学等社会现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纵观人类历史,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它始终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言语交际过程,表现出极强的言语交际功能,同时禁忌语的广泛应用,也深刻地体现出社会民俗文化心理。

中外许多学者都对禁忌语的使用作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但从总体上看,以修辞、民俗、文化等为观察角度的静态分析居多,而从社会语言学及语用学视角所作的动态分析较少,即缺乏从语言实际使用情况来考察语言禁忌这一现象。

因此,语言禁忌的研究不能只简单的摆出一些现象,浅尝辄止,而必须结合言语交际,在跨文化背景下对其产生、特征、类别、使用理据进行多角度的透视。

禁忌语中文解释

禁忌语中文解释

1、introduction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尤其是跨文化的交往中常常会遇到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这就是禁忌,禁忌像一种无形的戒律束缚着人们的语言和行为,使他们在禁忌区内不敢越雷池一步。

禁忌几乎是无处不在的,而语言禁忌则是社会禁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语言禁忌,英美社会自然也不例外。

在同一种文化中,由于地区或者次文化的差异,禁忌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在不同的文化中,禁忌的差异就更大了。

由于这一点,禁忌就更为人们的交际活动,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设置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障碍,使人们不得不注意它,不得不避开它,以期交际的顺利进行。

实际上,中国人自古代起就十分注意这个问题了。

《礼记·曲礼上》就明确记载着“入境问禁”的礼仪规范。

而且随着历史的演进,人们甚至把某些重要禁忌写成条例公布于众,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英语国家的人们同样十分注重禁忌。

在日常交往中,如果谁触犯了禁忌,轻者表示不快,重者翻脸不认人,甚至断绝来往。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了解中西禁忌有助于国际交往的顺利进行。

2、the evolution of linguistic taboo 语言禁忌最初是从塔布产生的。

塔布是因人类还不理解或不能理解自然现象和自然力的本质产生的。

18世纪英国航海家James Cook到了南太平洋的汤加群岛Tonga,发现那里的居民有很多奇特的社会现象,如某些东西只允许特定的头等任务(神、僧侣、国王、酋长)实用,而不允许一般人使用;或只许作特定的用途,而不准用于一般目的;或不需某一社会集团或某些人(如妇女)使用等等。

那里的居民称这种禁忌为塔布。

塔布这个词后来就进入了人类学、人种学和社会学领域。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禁忌)的专用名词而被广泛使用。

塔布现象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受尊敬的神物不许随便使用,另一方面是受鄙视的贱物不能随便接触。

因此,语言塔布,实质上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的灵物崇拜,二是语言的禁用或代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谈禁忌语
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从社会状态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语言。

因而,它为语言中“禁忌现象”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本文试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禁忌语的形成和演变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禁忌语的起源和发展
Taboo一词源出玻利尼西亚语(polynesian)。

18世纪英国航海家库克(Captain JamesCook, 1728-1779)在南太平洋上探险时,来到了汤加(Tonga)群岛。

他发现岛上习俗奇特,禁忌甚多,例如某些东西只许神、国王、僧侣、酋长等特定人物使用,而不许一般人使用;某些地方和某些人不可随便接近;某些名字和词语是绝对避讳的,凡被视为神圣或污秽之称无一不在禁忌这列。

谁犯了禁忌谁就会招致超自然力量的惩罚。

岛上居民统称这种禁忌为tabu。

实际上在汤加语即玻利尼亚语中tabu并不直接表示“禁忌”,它的原义是“神圣的”。

库克和其后的探险家把tabu一词带回英国,使它成了英语词汇的一分子。

此后, tabu还进入了其他语言之中,成为一个国际性词语。

英语除在人类学中拼为tabu外,一般多作taboo。

此类禁忌现象并非汤加群岛所特有,世界各地都或多或少有类似现象存在。

据说库克船长后来在夏威夷群岛正是因为犯了当地禁忌而遭土人杀害的。

反映在语言上的禁忌即语言的禁忌现象,则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

在人类文明初期,人们不敢随意提到那些表示死亡、灾难的字眼,以免招来灾祸。

这些在语言交际中人们“敬而远之”的字眼,就是最早的禁忌语。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语言的运用和表述,尽量避免对他人心理、情感的伤害,许多的禁忌语随之产生,从而促进了禁忌语的发展。

二、禁忌语与委婉语
由于禁忌语表示不幸、灾难等让人感到不快、尴尬、唐突甚至厌恶的事实,所以,在语言交际中,语言的使用者大多运用一些较为缓和的表达方式代替禁忌语,以免造成读者或听者感到被伤害或被冒犯而影响语言交际的效果。

最常见的是对“死”的禁忌。

在中国,在老人面前谈其死后的事决不能说“您如果死了以后如何如何”,而应当说“您百年之后如何如何”。

古代人认为人的生命极限是一百年,所以用“百年之后”代替死字。

其它如“崩(帝王用)、薨(诸侯用)、不禄(大夫用)、去世、仙逝、作古、牺牲、长眠、走了、不在了、永别了”等等都是“死”这一共同现象在不同情境中的委婉语,与此有关的事物也有委婉语,如棺材叫“寿材、寿木”,死人穿的衣服叫“寿衣、装老衣”。

在英语里,代替“die”的词语或词组不下几十个:pass away,breathe ones' last ,go to a betterworld,bewith god 等。

一般说来,禁忌语在英语中主要涉及四个主要方面,因而,英语委婉语也主要运用在这四个主要方面。

下面我们逐一对之进行分析:
1.人们在言谈或行为时,绝不会对其祟拜、敬仰的伟人、宗教圣人、偶像等直呼其名。

例如,英国国民不会把他们的女王叫做“玛丽一世”或“伊丽莎白二世”,他们会恭敬地称之为“Her Sovereign”或者“Her Majesty”。

还有象“christ,God, Jesus”等有关宗教的词语,只能用在正式的语言交际中,否则随意使用这些词语会使他人感到震惊和不满。

2.在文明社会里,人们在日常的语言交际中一般讳谈有关人体生理、“排泄”等词句,这是禁忌语的一部分。

所以,有关“大小便”,英语里也有丰富的委婉语。

较为直接一点,人们可以说“上厕所”、去“洗手间”,还可以较为含蓄地称之为“do ones' business”,更为滑稽的是,还有人把它叫做“响应大自然的号召”。

我们不难发现,关于“厕所”的委婉语也越来越丰富了,我们可以
把“男厕所”叫做“Gents'. the john.WC”或“洗手间”,而“女厕所”的别名也不少:Mrs. Jones, Ladies'或“化妆室”等等。

3.一般说来,在原始社会之后的任何社会中,人们对“性”都是十分尴尬的。

因而,在语言交际中,人们也避免提到“性”。

美国,可谓发达开放的国家,色情电影虽然充斥市场,然而人们却称“黄色电影”或“成人电影”。

许多有关“性”的词语听起来确实很刺耳,英国早在十几年前就明文禁止新闻界使用这些词语。

4.在语言交际中,人们常常尽量不提疾病、不幸、经济窘迫、犯罪等方面令人不悦或使人尴尬的词句,但是这些正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因而它们不可避免地成为人们语言交际的主要内容,所以,大量委婉语用来代替这方面的禁忌语。

例如,作为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当然是很丢脸的事,为了避免伤害感情,人们可以用含蓄的语言来介绍:“他如今口袋空空”或“他现在有些经济上的困难”。

这样一来,似乎说话者、听者以及“他”本人都不是那么尴尬了。

三、半禁忌语
不同的语言环境,不同的表达方式,再加上词汇本身丰富的内涵,使得人类语言显得更加微妙多变。

虽然,禁忌语涉及面积广,但它毕竟是英语词汇中的最小部分。

我们知道,几乎所有的禁忌语都有与之对应的委婉语,但并不是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禁忌语都必须由委婉语所代替。

相反,在实际的语言交际环境中,禁忌语的运用是很灵活的。

在一些语境中,我们有意识地直接运用禁忌语,以达到特殊目的。

这一部分禁忌语被称为“半禁忌语”,也就是说禁忌语在语言的实际运用过程中转化成了———“半禁忌语”。

下面分段简要说明半禁忌语运用的几个
主要方面:
1.具有特定职业和身份的人,在其职业行为中,必须使用“半禁忌语”。

例如,在英语里,人们闲谈时,通常不直接说某人得了“肺结核”、“心脏病”、“痤疮”,而分别代之以“Lung affliction”、“heart trouble”、“problem skin”。

这是我们前面讲到过的禁忌语和委婉语。

但是医生在给病人写诊断书的时候,绝不会象人们闲谈中那样,避重就轻,轻描淡写地用委婉代替这些病名。

因为医生的职业要求他必须直接准确地判断并直接表达病人的病情,而绝不会有人责怪医生的“直言不讳”。

2.有时,语言的运用者为了着重表达其情感倾向,也特意使用禁忌语。

前面提到过的禁忌语“死”,如果用于“这个坏蛋死了”,我们会毫不含糊。

因为,这样更能表达人们对“坏蛋”的痛恨之情。

3.诅咒语和“脏话”是禁忌语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在正常的语言交际中,很少用的词汇。

但在语言交际冲突中,人们却一改常态,用“脏话”来回敬对方。

此时禁忌语则成了这种特定语言交际环境中一“有力武器”。

因为,语言使用者的目的就是侮辱和伤害他人。

这样,被语言使用者有意选用的禁忌语也叫做“半禁忌语”。

另外,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一个方面就是在文学作品中“半禁忌语”也得到广泛的运用。

适当地运用禁忌语是作者的写作技巧之一。

许多作家在剧本、小说中,有意识地使用禁忌语,使得人物形象更丰满,语言更真实。

这也是禁忌语在语言交际中的妙处。

四、准禁忌语
无论在何种语言的词汇中,禁忌语都只占极小的一部分。

但是非禁忌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能够转化成禁忌语。

某些非禁忌语,由于特定的语言环境,在具体的语言交际过程中被人们所避讳。

这些非禁忌语,在这种特殊的语言交际过程中,实际上已经转化为禁忌语,我们称之为“准禁忌语”例如,张三的亲人由于家中失火不幸遇难,这使得张三悲痛欲绝,因而在很长时间内他对“火”字很敏感,一提到“火”,他便会想起自己的亲人,人们在与之交谈时,都尽量避免提及“火”字。

我们都知道,“火”是非禁忌语,在一般情况下可随意使用,但由于这样的特定情况,“火”导致了人死亡,它便象表示疾病、灾难的禁忌语一样,在一定时刻被某些人避而不用了。

禁忌语在语言中是有限的,但是禁忌现象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却是相当普遍的,它是社会文化因素和语言交际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随着它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变化。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禁忌语的起源、演变和发展,为禁忌语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本文只是一些粗浅的尝试,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大家的高深见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