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合集下载

8-1-4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8-1-4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贫苦农民具有斗争精神
D、洋教的传入
2、义和团运动的旗帜是
A、反清复明 B、无处不均匀
(D )
C、以人为本 D、扶清灭洋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标志是 (D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总理衙门的设立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4、赔款最多的条约是 A、 《辛丑条约》 (A ) B、 《马关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
中国开始沦为 影 半殖民地半封
进一步加深了中 国的半殖民地化
大大加深了 中国的半殖
想一想 中国为什么会经历这段屈辱的历史?
(清政府为什么会屡战屡败?)
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中国国力的贫弱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列强在军事上占有优势
封闭就要落后,落后就要挨打,发 展才是硬道理。我国要坚持改革开 放,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7、“扶清灭洋”口号,反映的中国社会实质问题是 A 清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矛盾缓和 B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十分尖锐 C 义和团对清政府和帝国主义认识不清 D 义和团运动发展到成熟阶段 8、慈禧太后对义和团采取安抚政策,默许其为合法团 体的主要原因是 A 利用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B 义和团运动迅猛发展已非武力所能镇压 C 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 D 帝国主义的侵略损害了慈禧太后的利益
◇直接原因:外国传教士在各地胡作非为,引起人民大众 的激烈反抗。
2、口号: “扶清灭洋”
资料:保护中原,驱除洋寇。 ——《义和团告白》 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民于社稷 ——《马兰村坎字团告示》
3、经过:
◇兴起:起于山东等地的烧香拜神、操练拳棒的反清秘密组织。
◇发展: 1900年义和团势力发展到京津地区, 1900年6月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 红不 东义 ◇高潮: 抗击八国联军 。到 ,和 三 团 ◇失败:1900年8月,在中外势力的联合 月 , 遍 起 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了。 地 山

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教案

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教案

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教案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

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2.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历史条件下爆发的,是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次伟大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通过评价义和团运动,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政权的灭亡,促进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发展,震撼了全世界;同时,也说明旧式的农民战争抵挡不住帝国主义的侵略,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境况中沉沦下去;通过学习《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3.通过学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教材地位分析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农民阶级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挫败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重点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重点。

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抉择。

义和团这时提出来“扶清灭洋”口号,这是当时中国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勇猛的冲击。

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使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

人民版必修一高一历史教案

人民版必修一高一历史教案

人民版必修一高一历史教案编写教案的繁简,一样是有体会的教师写得简略些,而新教师写得详细些。

原定教案,在上课进程中可根据具体情形做适当的必要的调剂,课后随时记录教学成效,进行扼要的自我分析,有助于积存教学体会,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感谢您的浏览,以下是作者带来的人民版必修一高一历史教案内容,期望能帮助到您!人民版必修一高一历史教案1第八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动画等。

教学进程: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重点是讲原因和”扶清灭洋”的口号。

原因可从以下二个方面讲。

(1)历史根源:义和团前身是义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进行反清活动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活跃在山东、直隶一带,后来形成以农民为主的受压迫民众抗暴自卫的民间秘密组织。

鸦片战争后,义和拳即自发地投入反洋教斗争。

自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进程中,山东民众深受其害,散布在山东各地的义和拳,便自然地成为广大民众反帝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

(2)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矛盾激化。

外国教会依仗不同等条约所赋予的入侵特权,或勾结地方官员,或胁迫地方官府,横行不法,欺压乡里。

清朝地方官员又袒护教会。

这在山东又表现得尤为突出。

山东除有英、日、德三国在这里猛烈争取外,洋教权势也遍布山东,有教堂1000多处,恣意横行,民怨沸腾。

这里第一产生大规模的斗争运动势在必行。

关于“扶清灭洋”口号问题。

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入侵,“灭洋”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这一口号的提出反应了当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因此这个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和进步意义。

“扶清”的含义还需从义和团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认认。

《义和团告白》中说:“保护中原,驱逐洋寇”、《马兰村坎字团告示》中说:“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访”可见,“扶清”的主要含义是扶保中国。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教案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教材分析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农民阶级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挫败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反帝史实;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内容及危害;2、通过对“扶清灭洋”、义和团失败等的分析,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梳理八国联军、义和团、清政府之间的活动,学会整理历史发展线索的方法;通过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学会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帝国主义侵略者凶恶而贪婪的本质,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弱的重要根源之一,从而增强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警惕性,激发爱国主义情感,不忘国耻,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教学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课前准备1、本节课运用图片、幻灯、课件、录像、计算机、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媒体的演示和示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起主要侵略方式有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为救亡图存。

以康梁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变法运动,而事实证明资产阶级改良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行不通。

与此同时,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这就是席卷了中国北方,震撼世界的义和团运动。

二、进入新课(一)义和团运动1、背景根本原因:民族危机加深直接原因:洋教势力猖獗组织基础:义和团组织2、兴起:(1)1898年,冠县赵三多竖起“扶清灭洋”大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优秀教案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优秀教案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目标】一、识记与理解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大致情况,讲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故事;记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和组成八国联军的八个国家,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知道八国联军抢掠北京的暴行;记住《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掌握条约的主要内容。

二、能力与方法通过引导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收集有关八国联军侵华暴行资料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搜索、下载、整理信息及运用信息的能力;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义和团战士和清军部分爱国官兵团结战斗、共同杀敌的史实,让学生理解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伟大的力量和不屈的民族精神,加深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解;通过揭露八国联军破坏和掠夺中国国宝、践踏中华文明的罪行,使学生永远牢记国耻、国难,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斗争;《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严重危害的认识。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多法并用。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播放“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视频短片,教师设问,寻机引入新课)(板书)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师设问过渡)八国联军包括哪八个国家?它们为什么要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我们得从教材第一子目说起。

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本目为阅读课文,教师提出如下学习提纲,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即可)1.义和团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最早兴起在什么地方?其斗争矛头是什么?2.后来义和团又提出了什么口号?其斗争矛头有什么变化?说明了说明问题?3.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前后有什么不同?说明了说明问题?(教师小结过渡)由于义和团势力的迅速发展,帝国主义担心他们的在华利益受到损害。

便于1900年6月组成八国联军,绞杀中国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主题: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目标:1. 了解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发生背景。

2. 分析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3. 探讨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教案时长:2课时教案步骤:步骤一:导入(10分钟)向学生展示一张图片或播放一段影像素材,介绍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

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步骤二:知识讲解(25分钟)1. 讲解义和团运动的起因,历史背景和运动过程。

侧重介绍义和团对外国势力的抵抗行动,以及清朝政府的态度。

2. 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发生原因和经过。

重点介绍八国联军的构成和入侵中国的地区。

3. 教师可借助PPT、图片等多媒体素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两个历史事件。

步骤三:讨论(20分钟)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探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社会和国家的影响。

例如:对中国社会民众的影响、对中国政府的影响、对外国势力的影响等。

2.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步骤四:总结和展望(10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强调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国家的挫折和觉醒。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增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意识?步骤五: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总结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影响,并提出探索中国发展道路的建议。

教学资源准备:1. PPT和多媒体设备。

2. 图片和影像素材。

3. 分组讨论的题目和指导问题。

教学延伸:1.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相关历史遗迹,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2. 指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更多关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资料,并撰写小论文或口头报告。

高一历史上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2旧人教版

高一历史上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2旧人教版

第八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学习目标导引目标一:“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什么?——请把握义和团兴起的背景及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

目标二:义和团运动是如何反封建反侵略的?——请把握义和团运动发展的表现、意义;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教训。

目标三: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请把握八国联军侵华的目的、过程、《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材内容详解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原因:①根本原因:19世纪末,德国强占胶州湾,其他列强效仿,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在山东兴起的具体原因:山东农民有组织基础(义和拳流行);山东是帝国主义侵略特别严重的地区:甲午中日战争中作为战场,山东人民深受其害;战后,日本占领威海卫长达3年,后来又被英国强租;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把山东作为其势力范围并在此修铁路、占夺田地,致使农民无以为生,使南北大运河的运输业迅速衰落,大批人失业;外国教会势力猖獗。

2.兴起:1898年秋,鲁西北义和拳首领赵三多在冠县蒋家庄竖起“扶清灭洋〞大旗,率众攻打当地教堂,揭开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序幕。

到第二年秋,义和拳势力已蔓延到山东、直隶的许多州县。

3.“扶清灭洋〞的口号评价与认识:首先,“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的性质。

这个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尖锐矛盾。

其次,“扶清〞使义和团放松了对清朝统治者的警惕。

“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如:义和团“挑铁道,把线砍,旋再毁坏大轮船〞。

同步典型例题讲解一以下对于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不正确的选项是( )A.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 B带有笼统排外性质C.导致对清政府放松警惕 D.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考查点:对义和团口号的评价。

解题思路点拨:此题迷惑性较大,四个选项似乎都正确,没有符合题意的,其实不然。

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教学目标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掌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起因、过程及后果。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义和团运动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起因、过程及后果。

三、教学难点1.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关系。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义和团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历史事件。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义和团运动吗?它发生在哪个时期?它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何关系?2.讲解义和团运动讲解义和团运动的背景:民族危机、外国侵略、教案问题等。

讲解义和团运动的过程:从山东兴起,发展到北方,波及全国。

讲解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但未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3.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讲解战争起因:义和团运动对外国使馆和传教士的攻击,引发八国联军侵华。

讲解战争过程: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讲解战争后果: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深。

4.分析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义和团运动为什么会引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反帝性质,触动了列强的利益,导致八国联军侵华。

5.分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分析:战争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加深,为辛亥革命埋下了伏笔。

6.小结强调历史教训,教育学生珍惜和平,热爱祖国。

五、课后作业1.请同学们结合教材,整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间线。

2.思考: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请举例说明。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学生了解了这段历史,培养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历史教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历史教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历史教案-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

2.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影响及对中国历史的深远意义。

2.教学难点:战争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破坏,以及战争背后的历史原因。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相关历史图片、视频3.学生预习资料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吗?它发生在哪个时期?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自主学习效果。

三、课堂讲解1.讲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列强的侵略野心。

2.讲解战争过程:联军攻陷大沽口,占领天津,进犯北京,慈禧太后逃往西安。

3.讲解战争结果: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四、案例分析1.分析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经济、文化、社会破坏严重,民族危机加深。

2.分析战争背后的历史原因:封建制度的腐朽,民族矛盾的加剧,列强的侵略。

五、课堂讨论1.提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哪些影响?六、课堂小结2.强调民族觉醒和爱国主义教育。

七、课后作业2.搜集有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图片、视频,进行课堂分享。

八、教学反思2.学生反馈学习心得,提出意见和建议。

九、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

2.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对话示例:教师:同学们,你们能告诉我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吗?学生:联军占领了天津,进犯了北京。

教师:很好。

那么这些事件对中国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学生:导致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受到了极大的损害。

教师:正确。

这场战争不仅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还让我们意识到民族自强的重要性。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从义和拳到义和团2."扶清灭洋"的口号3.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4.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5.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二、德育目标1. 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是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

通过史实的讲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 通过认真总结义和团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启发学生进一步认识:农民阶级不可能完成反帝反斗争任务。

3. 《辛丑条约》是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一个严重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三、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的成就与不足,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深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辛丑条约》内容的具体分析,准确评价它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学会运用具体历史史实形成历史概念的能力。

[教学重点]1."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2.《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教学难点] 清政府与义和团的关系[课时安排] 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堂构思本节内容作为讲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一课,要向学生交待清必要的理论问题及概念。

关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具体事实不要细讲,重点讲清"扶清灭洋"的口号;对于义和团运动的发展,要使学生注重宏观知识的把握,不要拘泥于细节问题;对于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注意把握线索,交待清楚学生容易忽略的细节;对于《辛丑条约》及其影响,一定要结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要领进行讲解。

二、导入语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的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导致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爆发。

三、新课学习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这一目意在使学生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这一课主要讲述了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以及其后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义和团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可能对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更深层次去理解和思考这些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义和团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义和团运动的爱国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侵略性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义和团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难点:义和团运动背后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侵略性质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义和团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2.合作探讨: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深入分析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原因和影响。

3.史料分析:运用史料,让学生了解历史事实,培养学生的史料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纪录片等。

3.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纪录片片段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了解义和团运动的起因、过程和结果,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

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冀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是本套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及其在抗击外来侵略者中所发挥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本课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助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清朝晚期的历史背景,对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等有一定的认识。

然而,对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具体内容,学生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了解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发生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及其在抗击外来侵略者中所发挥的作用,掌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及其在抗击外来侵略者中所发挥的作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难点: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对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讲授法、提问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教学辅助材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近代中国,外来侵略者会接二连三地侵华?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及其在抗击外来侵略者中所发挥的作用。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1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1

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是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的内容。

教材主要围绕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及其反帝爱国精神,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等内容展开。

教材通过丰富的史料,旨在让学生了解义和团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历史意义,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近代中国的革命、甲午中日战争等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事件较为复杂,涉及到的历史人物和地名较多,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和分析能力有一定的要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梳理清楚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以及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及其反帝爱国精神,掌握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和结果,理解辛丑条约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勇于反抗侵略者的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及其反帝爱国精神。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3.辛丑条约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意义。

2.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3.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历史事件,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历史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中图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辅助材料:历史图片、地图、文献资料等。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投影仪展示义和团运动的旗帜和口号,引导学生关注义和团运动的反帝爱国精神。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案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案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案【本节重点知识】、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标志;2、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及其评价;3、义和团运动发展的标志及其主要原因、影响;4、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主要战斗;5、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历史意义;6、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间、统帅及主要罪行;7、《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国家(个数)、内容、危害、影响。

【知识结构】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898年)、原因:①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加紧侵略,空前严重。

②主要原因:各地人民的斗争——19世纪末,洋教遍布;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教会活动更加猖獗,肆意欺压百姓;官府“”,民冤难伸;强占进一步刺激了民众。

2、标志:年首领在冠县攻打教堂,揭开了义和团运动的序幕。

3、影响:年义和团斗争蔓延到、许多州县;的名称被普遍采用。

4、口号:“扶清灭洋”——评价:①进步性:具有的性质,反映了当时与的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矛盾;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扶清”有利于争取;“灭洋”能够动员广大群众参加斗争。

②局限性:“扶清”容易让群众放松对的警惕;“灭洋”带有的色彩。

5、结果:山东巡抚血腥镇压义和团,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接原因:要求尽快扑灭义和团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1899年)、原因:①年春,、的义和团势力发展到地区②慈禧太后对义和团的策略由“”改为“”,默许义和团,企图。

2、标志:义和团进入、。

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时间:年2、战役:①、阻击战——侵略军遭受重创,逃回。

②天津保卫战:清军将领阵亡,陷落;侵略军成立,对天津实行殖民统治。

③进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的战斗:A、原因:外国侵略者在城里枪杀战士;B、影响:对外宣战;义和团运动达到。

3、结果:义和团运动失败了①失败原因:在逃亡途中命令“铲除”义和团,联合绞杀义和团。

②历史意义: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的狂妄计划。

打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初中历史教案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初中历史教案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初中历史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希望对你们有所所帮助.人教版八年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优秀发文一教学目标知识: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能力:理解甲午战争引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借口绞杀义和团出兵侵华,结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情感: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_年前的国耻与苦难,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侵的优良传统.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教学重点: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教学难点: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领土和主权更遭践踏.赔白银2亿两,中国贫弱更加严重.增辟通商口岸,列强扩大商品倾销.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还直接进入中国生产领域.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过渡: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义和团就是在反教会斗争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他们便拼凑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课学习新课一.自主学习.交流自学成果1.义和团运动原名:地区:成员:原因:口号:性质: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原因:人教版八年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优秀发文二1. 教学目标1.八国联军侵华是帝国主义发动的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加深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说明中华民族有着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难点为什么说《辛丑条约》是空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3. 教学用具多媒体工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_60年英法联军在北京犯下什么滔天罪行?生:火烧圆明园师:可是中国的劫难并没有停止,就在英法联军占领北京40年后,北京又一次被列强占领.这是什么战争?【讲授新课】一.原因:为镇压义和国运动师:看P24小字,找出义和国运动的兴起时间.地点..领导阶级.口号.生:_99年,山东,农民阶级.〝扶清灭洋〞师:从口号和P24〝阅读广场〞中,可以看出义和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生:反帝爱国运动师:义和国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有什么异同生:义和国运动只反帝不反清,是反帝爱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既反帝又反清,是反帝反封运动.师:_00年,义和国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看P24插图,图中写着什么?董军门是指清甘军首领董福祥.义和团运动的迅速发展,引起谁的恐慌和仇视?生:帝国主义师:由此可见,帝国主义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是什么?生:为了镇压义和国运动二.经过(_00.6~8.)师:找出时间和侵略国家生:_00年6月,英.法.美.德.意.日.俄.奥1.侵略国:英.法.美.德.意.日.俄.奥师:_00年6月,八国联军2000多人,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统帅是谁?生:英国海军中将西摩2.统帅:西摩.瓦德西师:战斗在京津铁路线上打响,义和国和清军在廊坊.杨村狙击敌人.义和团在廊坊大败侵略军说明什么?生:中国人民具有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精3.廊坊大捷师:西摩率残部狼狈退回天津.与此同时,聚集在大沽口外的各国军舰攻陷了大沽炮台.看25插图,八国联军大沽口登陆.大沽口在天津市塘沽区东大沽海河入海口.八国联军随后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开始了保卫天津的战斗.7月_日,天津陷落.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沿运河两岸向北京进犯.8月_日,北京陷落.4.攻占北京师: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出逃.在逃往西安的路上,她下令剿灭义和团.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联军的统帅是谁?人教版八年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优秀发文三教学目标1.八国联军侵华是帝国主义发动的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加深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说明中华民族有着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教学重难点重点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难点为什么说《辛丑条约》是空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_60年英法联军在北京犯下什么滔天罪行?生:火烧圆明园师:可是中国的劫难并没有停止,就在英法联军占领北京40年后,北京又一次被列强占领.这是什么战争?【讲授新课】一.原因:为镇压义和国运动师:看P24小字,找出义和国运动的兴起时间.地点..领导阶级.口号.生:_99年,山东,农民阶级.〝扶清灭洋〞师:从口号和P24〝阅读广场〞中,可以看出义和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生:反帝爱国运动师:义和国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有什么异同生:义和国运动只反帝不反清,是反帝爱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既反帝又反清,是反帝反封运动.师:_00年,义和国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看P24插图,图中写着什么?董军门是指清甘军首领董福祥.义和团运动的迅速发展,引起谁的恐慌和仇视?生:帝国主义师:由此可见,帝国主义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是什么?生:为了镇压义和国运动二.经过(_00.6~8.)师:找出时间和侵略国家生:_00年6月,英.法.美.德.意.日.俄.奥1.侵略国:英.法.美.德.意.日.俄.奥师:_00年6月,八国联军2000多人,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统帅是谁?生:英国海军中将西摩2.统帅:西摩.瓦德西师:战斗在京津铁路线上打响,义和国和清军在廊坊.杨村狙击敌人.义和团在廊坊大败侵略军说明什么?生:中国人民具有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精3.廊坊大捷师:西摩率残部狼狈退回天津.与此同时,聚集在大沽口外的各国军舰攻陷了大沽炮台.看25插图,八国联军大沽口登陆.大沽口在天津市塘沽区东大沽海河入海口.八国联军随后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开始了保卫天津的战斗.7月_日,天津陷落.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沿运河两岸向北京进犯.8月_日,北京陷落.4.攻占北京师: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仓皇出逃.在逃往西安的路上,她下令剿灭义和团.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联军的统帅是谁?生:瓦德西师:瓦德西是德国陆军元帅.他特许侵略者公开抢劫三天.看P26小字,看看他们在北京的滔天罪行.他们烧杀抢劫,无恶不作,圆明园第二次被毁.看插图《八国联军屠杀义和团》,上面写着什么?齐化门就是今天的朝阳门.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了.义和团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的英勇斗争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看P24导入框.liu_三.结果:《辛丑条约》师:__年,农历辛丑年,英.法.美.德.意.日.俄.奥.比.西.荷_国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看插图,左边是_国公使,右边是清政府代表庆亲王奕劻(前).李鸿章(后.)条约的内容是什么?生:①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②北京的东交民巷划为使馆区,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③清政府向各国认错道歉,并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④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师:①是哪方面的规定?生:经济师:赔款本息共计9.8亿两,加上各省各地方的教案赔款(约3000万两),总数超过白银10亿两.当时清政府每年财政收入只有8千多万两,这相当于清政府_年的总收.特别应该指出的是,当时中国人口4亿5千万,赔款4亿5千万两,用意在要每个中国人都要向他们交1两白银的〝罚金〞.这是侵略者要通过赔款来惩罚.污辱所有的中国人.②是哪方面的规定?生:外交师:危害是什么?生: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各国公使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师:③是哪方面的规定?生:政治师:危害是什么?生: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师:④是哪方面的规定?生:军事师:危害是什么?生:便利侵略者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四.影响师:《辛丑条约》是一个空前丧权辱国的条约.从此,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什么?生: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板书一.原因:为镇压义和国运动二.经过(_00.6~8.)1.侵略国:英.法.美.德.意.日.俄.奥2.统帅:西摩.瓦德西3.廊坊大捷4.攻占北京三.结果:《辛丑条约》四.影响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初中历史教案范文大全。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说课稿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说课稿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说课稿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说课教案
这次说课内容为人教版高级中学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二章、第八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说教材
1、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节课属于高一上册第二章、第八节的内容,这一章是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贯穿了三条主线索,而《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正是“面对外强的侵略和瓜分,中国社会各阶层奋起抗争,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这条线索中的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它是本章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在本册中起着关键和承接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扶清灭洋;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2)能力方面:
①通过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案: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慈禧太后的安抚政策。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

八国联军的侵略暴行。

义和团运动的历史意义。

《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2.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爆发的背景,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是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的历史条件下爆发的,是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次伟大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通过评价义和团运动,使学生认识到: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加速了清政权的灭亡,促进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发展,震撼了全世界;同时,也说明旧式的农民战争抵挡不住帝国主义的侵略,无法阻止中国在半殖民地的境况中沉沦下去;通过学习《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3.通过学习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建议教材地位分析19世纪末,由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农民阶级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反帝爱国运动,它挫败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阴谋。

而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重点分析“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重点。

19世纪末,在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危急形势下,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抉择。

义和团这时提出来“扶清灭洋”口号,这是当时中国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尖锐的集中反映,具有朴素的爱国意识,因而能吸引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进行勇猛的冲击。

但这个口号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导致义和团对清政府放松警惕,使义和团运动最终失败。

《辛丑条约》的签订,使帝国主义勒索到巨额赔款,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济的凋敝;外国侵略军长期驻扎在中国的战略要地,严重破坏中国主权和国防安全;以武力为后盾的公使团,成为清政府的太上皇;清政府改变了外交机构的地位,使之更适合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需要;禁止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企图摧毁中国人民要求独立自由的民族民主运动,以达到永远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

表现出帝国主义列强侵华的新特点和掠夺本质。

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所以,“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和《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本课重点。

重点突破方案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教材,从当时中国封建思想意识浓厚,尤其在农民头脑中仍占统治地位,而容易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者的警觉加以分析,认识其盲目排外性。

从当时中国社会矛盾激化、斗争的总体高度、主要矛盾及主要方面,来认识“扶清灭洋”口号的实质是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时,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与以前的不平等条约的比较,体会到《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秩序的完全确立。

难点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是本课难点。

这是学生较难完整掌握的一个问题。

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是随着清政府、义和团、帝国主义列强三方面的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而教材并未写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的矛盾这一关键环节。

因此,学生在理解这一问题时会有偏差。

所以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是本课难点。

难点突破方案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变化及原因时,教师应指导学生阅读有关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难度适中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原因”,其一是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及威力,其二是清政府、义和团与帝国主义列强三者关系的变化。

教学设计方案第八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重点:“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辛丑条约》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难点: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的综合法;教学用具: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动画等。

教学过程: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重点是讲原因和”扶清灭洋”的口号。

原因可从以下二个方面讲。

(1)历史根源:义和团前身是义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进行反清活动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活跃在山东、直隶一带,后来形成以农民为主的受压迫民众抗暴自卫的民间秘密组织。

鸦片战争后,义和拳即自发地投入反洋教斗争。

自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过程中,山东民众深受其害,散布在山东各地的义和拳,便自然地成为广大民众反帝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

(2)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矛盾激化。

外国教会依仗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侵略特权,或勾结地方官员,或胁迫地方官府,横行不法,欺压乡里。

清朝地方官员又袒护教会。

这在山东又表现得尤为突出。

山东除有英、日、德三国在这里激烈争夺外,洋教势力也遍布山东,有教堂1000多处,恣意横行,民怨沸腾。

这里首先发生大规模的斗争运动势在必行。

关于“扶清灭洋”口号问题。

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灭洋”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这一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因此这个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和进步意义。

“扶清”的含义还需从义和团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认认。

《义和团告白》中说:“保护中原,驱逐洋寇”、《马兰村坎字团告示》中说:“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国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农夫而护村访”可见,“扶清”的主要含义是扶保中国。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扶清”成为“灭洋”的斗争策略。

这在客观上确实减少了义和团运动发展的阻力,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但是也同时应看到“扶清”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又会使人们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警觉,尤其是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大发展,人员成分复杂,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由“剿灭”改为“招扶”时,义和团逐渐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结局。

作为政治性口号,既要有号召力,更要有正确的导向。

“灭洋”在当时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形势下,起到了广泛动员民众参加的作用。

但由于“灭洋”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口号,而不是基于理性认识的经过科学论证的口号,因而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通过义和团运动发展的过程来讲清义和团运动发展的原因。

从主观上说,义和团虽提出“扶清灭洋”,但在受到镇压时,英勇反抗,没有受“扶清”的束缚。

山东、直隶的义和团连克州县,势力席卷京津地区。

这是义和团能够发展的主观原因。

从客观上说,清政府顺从帝国主义列强的意志,镇压山东兴起的义和团运动。

这迫使山东义和团向外发展。

随着山东、直隶的义和团汇合,义和团不仅扩大了活动范围,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声势和影响。

当然比这更重要的是由于义和团的发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改变对义和团的策略,即由“剿杀”改为“把抚”,这就成了义和团运动能够发展壮大,达到高峰的客观原因之一。

清政府改变策略的原因还有: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与帝国主义有矛盾,而在“盲目排外”这一点上与义和团有一致性,这是他们暂时联合的基础,但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间存在根本利害冲突,所以这种联合必不久。

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罪行首先要讲清楚八国联军侵华的军事行动和义和团以及部分清军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战斗。

从空间上说是三点一线,即北京——天津——大沽口,战斗往往在这三点一线上同时进行,所以学习时要指导学生予以注意。

可利用电脑动画讲解。

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

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就发布上谕:“此案初起,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

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铲除不可。

严行查办,务尽根诛”。

即下令剿灭义和团。

除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共同镇压义和团运动这一主要原因外,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为什么会如此迅速地失败呢?要引导学生回忆一下“扶清灭洋”的口号中的“扶清”,正是这一点使义和团丧失了对清政府应有的警惕性,这是造成义和团迅速失败的主观原因。

二是八联军占领北京后,分区占领。

侵略军在北京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

三是补充史料,使学生明确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作用,识记对义和团的评价。

以下史料可供参考使用。

西摩尔率八国联军第一次进攻北京失败,逃回天津后,曾不得不承认“义和团所用武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军覆没。

”同时,一个美国传教士说:“西摩尔联军的失败,永远消除了惯常被人提出来的那个论点,即一队外国军队,只要组织得好而且武器齐全,就可以在整个中国从这一端到那一端长驱直入,不会遇到有效的抵抗。

”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美国人赫德发表,说“瓜分对于如此众多的人口,永远也不能期望那是最后的解决办法。

骚动、不幸和不稳定会贯穿于以后的世世代代。

”“反对各个外国统治者,”“表现出民族情绪的存在和力量。

”美国公使在其著作中写道:“世界上所有国家中,中国是最不适宜瓜分的。

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那样更齐一、更被古老的带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

”“欧洲列强瓜分中国意味着用武力压服各部分……将带来经常不断的反抗。

”八国联军的统帅瓦德西在写给德皇威廉二世的报告中承认:“中国群众……尚含有无限蓬勃生气。

”以上史料充分说明了义和团运动历史功绩。

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妄想;也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虚弱,加速了它的灭亡。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主要是按教材中的内容对条约的内容及危害进行分析,不必补充材料。

最后总括其主旨,就是列强从经济、政治、军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中国人民反抗的工具,以达到永远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目的。

板书设计第八课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义和团运动的兴起1.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的原因2.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1.义和团运动向京津地区发展2.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其暴行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2.义和团与清军抗击八国联军3.八国联军侵略暴行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1.《辛丑条约》的签订和主要内容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