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说课-:《中国民歌》之二
湘艺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案《民歌2》
《民歌》教案(2)一、教学目标1.能认真聆听本堂课的五首少数民族民歌,并能从已有的音乐经验出发,分辨五首作品所属的民歌。
2.能在聆听感受少数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的基础上,探究少数民族民歌与相关民间文化的联系,谈一谈所感受到的少数民族民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聆听五个民族的民歌,并对圻音乐特点和民族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2.教学难点:能通过赏析初步探索出音乐作品中的民族风格特点。
三、教学设计(一)导入1.播放蒙语的《鸿雁》,这首歌曲是哪个民族的歌曲?蒙古族长调。
2.出示中国少数民族地图,分析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二)《辽阔的草原》1.聆听并思考:歌曲节奏规整吗?演唱声音有什么特点?歌曲舒展,速度较慢,抒情性强,节奏自由,字少腔长,气息宽广,多数乐句中都有常常的拖音,再加上起伏的颤音,唱起来豪放不羁,一泻千里。
2.出示谱例,再次聆听,思考:篇幅如何?你能从歌词中感受到叙事性内容吗?曲式结构以上、下句构成的乐段较为常见,以抒情性内容为主。
该歌曲是一首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的长调,表现了一个年轻牧民虽然有了爱人,但爱人的心思像随时都可能遇到泥滩的草原一样,令人难以捉摸。
3.简介蒙古族长调民歌,是内蒙古自治区传统音乐,被誉为“草原音乐活化石”。
蒙古族长调民歌具有鲜明游牧文化和地域文化特征的独特演唱形式,旋律悠长舒缓、意境开阔。
(三)《牡丹汗》1.聆听并思考:猜猜这是哪个民族的民歌?维吾尔族民歌2.简介《牡丹汗》的故事:在古老的天山下,有一位名叫牡丹汗的美丽而勇敢的女子,爱结束了她短暂人生,爱也给了她新生命,她永远活在了爱他的人的绵绵思念之中。
3.带学生体验切分节奏:维吾尔族音乐的典型节奏4.《牡丹汗》的音乐特点:这是一首流传于新疆伊犁一带的维吾尔族民歌。
这首作品区别于以往热烈欢快、富于舞蹈特点的维吾尔族曲风,以婉转而深沉的旋律,表达了小伙子对牡丹汗的思念之情。
明朗而奔放的旋律、充沛的情感,这一切都让歌曲呈现出浓郁的维吾尔族风情。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中国民歌》是人音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一首歌曲。
民歌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劳动中自己创作,自己演唱的歌曲,它一般是以口头创作,口耳相传的方式存于民间,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受人民群众集体的筛选、改造、加工、提炼,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日臻完美,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民歌,对民歌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但还不能准确地把握民歌的特点和风格。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民歌的营养价值,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感情,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热情。
三、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中国民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学唱、打击乐伴奏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知识与技能:能用自然的声音、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认识打击乐器,并能为歌曲编配简单的打击乐伴奏。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自然的声音、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中国民歌》。
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装饰音及节奏的处理。
五、说教学过程1. 导入:以《小燕子》的旋律为素材,创作一首富有儿童情趣的民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步感知:聆听歌曲《小燕子》,引导学生感受民歌的特点。
3. 学习歌曲:讲解歌曲的节奏、旋律,教唱歌曲。
4. 打击乐伴奏:介绍打击乐器,为学生提供打击乐伴奏的素材。
5. 完整演唱:学生分组演唱歌曲,尝试为歌曲添加打击乐伴奏。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民歌的特点和价值。
7. 作业:课后收集其他地区的民歌,下节课分享。
六、说教学方法1. 欣赏法:通过聆听、对比、分析等环节,让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互动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示范法:教师示范演唱,学生模仿,提高演唱技巧。
4.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实践,为歌曲编配打击乐伴奏,提高创作能力。
5. 欣赏评价法: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说课稿范文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说课稿范文一、教材分析《中国民歌》是人音版音乐课程的一年级上册教材。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中国传统民歌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学生能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学唱并表演几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中国民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中国民歌的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准确地学唱并表演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
四、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法、示范法、分组讨论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教师讲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让学生了解民歌的魅力。
3. 示范:教师示范演唱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让学生感受民歌的独特韵味。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所学民歌的特点、风格及地域差异。
5. 实践:学生分组演唱所学民歌,教师进行指导。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民歌的学习及重视。
7. 拓展:教师推荐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供学生课后学习与欣赏。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主要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主要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合作精神等,终结性评价则主要关注学生对民歌知识的掌握和演唱技能的提升。
教师将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反馈,以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七、教学准备1. 民歌教材和乐谱。
2. 音响设备,用于播放民歌。
3. 教学多媒体资料,如民歌视频、图片等。
4. 课堂活动所需的分组道具和乐器。
八、教学设计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耳熟能详的民歌,激发学生的兴趣。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鉴赏》教材第六章“中国民歌”部分,详细内容包括民间歌曲的定义、分类及其艺术特点。
具体涉及的章节有:第一节“民歌的起源与发展”,第二节“山歌与劳动号子”,第三节“民间小调”,第四节“中国民歌的区域特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各个地区的特色;2. 通过对各类民歌的鉴赏,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3.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民间歌曲的分类、艺术特点及其区域特色。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鉴赏各类民歌,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音响设备、PPT、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教材、音乐鉴赏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民间小调,让学生初步感受中国民歌的魅力,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讲解民间歌曲的定义、分类、艺术特点,以及中国民歌的区域特色。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让学生模仿不同地区的民歌演唱风格,增强他们的实践体验。
4. 例题讲解:以《茉莉花》为例,分析其所属分类、艺术特点及地域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挑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歌,分析其所属分类、艺术特点及地域特色。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2. 内容:(1)定义与分类(2)艺术特点(3)区域特色(4)例题:《茉莉花》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民间歌曲的定义、分类及其艺术特点。
(2)分析一首你喜欢的民歌,说明其所属分类、艺术特点及地域特色。
2. 答案:(1)定义:民间歌曲是指流传于民间的、以口头传唱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歌曲。
分类:山歌、劳动号子、民间小调等。
艺术特点:旋律优美、节奏自由、富有地方特色等。
(2)例:《月亮代表我的心》分类:流行歌曲艺术特点:旋律优美、节奏抒情、富有时代感地域特色:港台地区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例题讲解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分类、艺术特点及地域特色。
4.2民歌(2)教学设计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
旋律:悠扬绵长。
评价:根据蒙古草原特性判断蒙古民歌的风格特点,考验了学生的听赏能力。
设计意图:通过对蒙古民歌的听赏,初步感知草原民歌的特点。
(2)蒙古族长调音乐和短调音乐活动1:给出长调音乐的特点,并对比得出短调音乐特点活动2:教师演唱两首蒙古民歌片段《牧歌》《嘎达梅林》。
问题1:判断两段民歌属于哪种类型?活动3:教师引导,学生自由回答。
活动4:教师带领学生唱《牧歌》,亲身感受长调音乐自由、缓慢、一字多音的特点。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根据特点判断音乐类型,并实践到音乐演唱中,更能提起学生的兴趣。
2.聆听苗族民歌《歌唱美丽的家乡》活动1:观看关于苗族的短视频,从而导入课题。
活动2:聆听《歌唱美丽的家乡》问题1:这首民歌有什么特点?活动3:学生自由回答。
活动4: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歌曲特点(三个拍号、滑音特点)活动5:教师带领学生唱出“3”和“降3”的上滑音和下滑音的不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提起学生的兴趣;聆听歌曲,引导学生发现音乐特点,并演唱出具有特点的片段。
3.聆听维吾尔族民歌《牡丹汗》问题1:歌曲速度是什么?歌曲给了你什么感受?活动1:聆听后总结出中速的速度;情感真挚、深沉的感受。
活动2:介绍《牡丹汗》背景故事。
问题2:歌曲的伴奏有什么特点?活动3:聆听得出一拍切分音的节奏型,具有维吾尔民歌的特点。
活动4:教师带领学生用手打拍子唱出具有维吾尔族特色的一拍切分节奏型。
评价:发挥学生的听赏能力,判断自己听出的条件。
设计意图:通过聆听,感受维吾尔族民歌表达出的情感,带领学生找出伴奏特点并打出一拍切分音节奏。
民歌(二)-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民歌(二)-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民歌的定义,了解其中的特点和传统。
2.掌握民歌的唱法和节奏。
3.学会欣赏民歌,发掘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内容
1.民歌的定义和特点
2.民歌唱法和节奏
3.民歌的欣赏和分析
教学过程
第一节:民歌的定义和特点
1.引入课程,介绍本课程要学习的主题 - 民歌。
2.谈论民歌的定义和特点,包括它们的情感和意境,以及民间文化传统的重要性。
3.聆听并讨论多个民歌作品的演唱,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民歌的特点。
第二节:民歌唱法和节奏
1.描述民歌的唱法和节奏,包括调声的技巧、不同部分之间的差异和情绪的表达。
2.模仿和练习民歌的唱法和节奏,以帮助学生掌握这些技能。
第三节:民歌的欣赏和分析
1.聆听并分析一首经典的民歌作品,要求学生对其中的情感、意境和文化传统进行深入思考。
2.进行小组讨论,探究同一首歌曲的多种不同诠释方式,以了解不同文化和传统对这些歌曲的诠释和表达方式。
评估和拓展
1.学生可以进行其他民间音乐的研究和探究,以进一步了解这些文化传统的深层次意义。
2.学生可以创作自己的民歌,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以锻炼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
总结
本节课程帮助学生了解了民歌的定义、特点和传统,掌握了民歌唱法和节奏,并学会了欣赏和分析民歌作品。
这些技能不仅有助于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还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和传统的背景和意义。
2024中国民歌的说课稿范文
2024中国民歌的说课稿范文中国民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代表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本节课将以《2024中国民歌》为例,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民歌的魅力和意义。
一、说教材1、《2024中国民歌》是人教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首民歌,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韵味,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现有知识和经验,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学习并了解《2024中国民歌》的歌词和曲调,了解其意境和音乐特点。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提高唱歌的技巧。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二、说教法学法本节课的教法:情感教育法、体验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
学法是:倾听欣赏、合作学习、尝试表演。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准备一些相关音频和视频素材,展示中国民歌的魅力和演唱技巧。
同时,我还会准备一些关于中国民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资料,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意义。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
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情感引入,唤起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兴趣。
我会播放一段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它的美妙和独特之处。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分享对中国传统音乐的看法和感受,以此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环节二、倾听欣赏,感受《2024中国民歌》的魅力。
我将播放《2024中国民歌》的音频,让学生仔细倾听,并观察歌曲的曲调和节奏。
学生可以跟随音乐节奏轻轻摇摆身体,感受音乐的律动。
接着,我会让学生表达对这首民歌的感受和理解。
环节三、合作学习,深入理解民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学生将分组合作,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共同编写一段关于《2024中国民歌》的描述。
他们可以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比如绘画、写作、手势等来表达对民歌的理解。
每个小组都要展示自己的成果,帮助其他同学感受到更多关于民歌的细节和情感。
四年级下册音乐说课稿《第2课歌曲茉莉花》
四年级下册音乐说课稿《第2课歌曲茉莉花》一. 教材分析《第2课歌曲茉莉花》是人音版四年级下册的音乐教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中国民歌《茉莉花》,这首歌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旋律优美,歌词朴实。
通过学习这首歌曲,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同时,这首歌曲的演唱难度适中,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对音乐有一定的认识和感受能力。
但是,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吸引他们。
此外,学生的音乐素质参差不齐,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茉莉花》,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表现力。
3.知识与技能:学会演唱《茉莉花》,了解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茉莉花》,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高音部分和节奏变化,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聆听、演唱、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音乐素养。
2.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音响设备等辅助教学,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播放《茉莉花》歌曲,引导学生聆听并感受歌曲的美感。
2.新课教学:教师讲解歌曲的背景、歌词含义,引导学生学习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3.示范演唱: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注意纠正发音和音准问题。
4.分组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5.集体演唱:全体学生集体演唱,检查学习效果。
6.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分享对《茉莉花》的理解和感受。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歌曲的艺术价值和民族特色。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之二说课稿_小学音乐教案_模板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之二说课稿_小学音乐教案_模板《中国民歌》之二说课稿一、说大纲根据《大纲》要求,欣赏民歌的学习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十一册第一课的《中国民歌》之二,它是承接第十册教材《中国民歌》之一,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杜亚雄先生在《音乐知识》四卷中对少数民族的分类,它分为六大组,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北方草原组中的《牧歌》和西藏高原组中的《巴塘连着北京》两首民歌。
《牧歌》是内蒙古典型的长调民歌。
《巴塘连着北京》是西藏一种特殊润腔风格的民歌。
2、教学目标:1)了解内蒙古、西藏民歌的特点与风土人情的关系。
2)能分辨出两个民族民歌的风格。
3)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两个不同民族的民歌。
三、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来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点。
通过直观图象来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四、说教法由于少数民族的民歌分布广泛,知识面涉及较广,歌曲的风格各不相同。
为了能帮助学生了解民歌特点的形式与所居住的地域和生活习惯,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民歌的风格。
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视觉图象法: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对我们汉族的孩子来说不那么了解。
为了使他们更直接地了解到内蒙古、西藏族人们的生活习惯,我运用电脑软件制作了一些他们吃、住、穿等方面的风情画面,给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
2、对比欣赏法:在了解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时,我运用画面表格形式将两个民族的人物作对比,将两个民族的歌曲特点作对比,从而使学生更清楚的了解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歌曲特点。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之二说课稿范文说课稿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之二说课稿范文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中国民歌》的特点、风格和演唱技巧。
2.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爱好,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二、教学内容1.民歌《茉莉花》的教学。
2.民歌《康定情歌》的教学。
3.民歌《小放牛》的教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演唱《茉莉花》、《康定情歌》和《小放牛》。
2.教学难点:掌握各首民歌的风格特点和演唱技巧。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播放《茉莉花》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歌的魅力。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吗?它是一首什么歌曲?(二)新课教学1.教学民歌《茉莉花》(1)介绍歌曲背景:这是一首流传于江苏的民歌,歌词描述了少女对心上人的爱慕之情。
(2)学唱歌曲: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学唱,注意把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3)分析歌曲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旋律、节奏等特点。
2.教学民歌《康定情歌》(1)介绍歌曲背景:这是一首流传于四川的民歌,歌词描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
(2)学唱歌曲: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学唱,注意把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3)分析歌曲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旋律、节奏等特点。
3.教学民歌《小放牛》(1)介绍歌曲背景:这是一首流传于湖南的民歌,歌词描述了放牛娃的生活情景。
(2)学唱歌曲:教师示范演唱,学生跟随学唱,注意把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
(3)分析歌曲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结构、旋律、节奏等特点。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演唱感受。
(四)课后作业1.学唱并熟练演唱本节课所学的三首民歌。
2.收集并了解其他地区的民歌,下周分享给同学们。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学唱三首民歌,让学生感受到了民族音乐的魅力,提高了音乐审美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演唱技巧和音乐素养,为今后的音乐学习打下基础。
3.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之二说课稿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之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感受不同地区民歌的风格差异。
2.培养学生对民歌的热爱和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通过学唱民歌,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感受和学唱不同地区的民歌,了解民歌的基本特点。
难点:学会分析民歌的风格差异,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播放《茉莉花》这首歌曲,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民歌的魅力。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民歌的初步认识和感受。
(二)新课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如:旋律优美、歌词朴实、地域特色鲜明等。
2.学生跟随教师学唱《茉莉花》,体会民歌的旋律美。
(三)案例分析1.教师播放不同地区的民歌,如:《康定情歌》、《小放牛》等。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民歌的风格差异。
(四)学唱民歌1.教师教授《康定情歌》,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歌曲的结构、旋律和歌词。
2.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注意把握歌曲的情感。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观看有关民歌的视频,进一步了解我国民歌的发展历程。
2.学生学唱一首自己喜欢的民歌,下节课向同学展示。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唱和欣赏不同地区的民歌,让学生感受了民歌的魅力,提高了音乐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部分学生分享的内容较为简单,今后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课堂互动效果。
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民歌的认识和理解程度。
2.学生学唱民歌的能力。
3.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表现。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补充:引导学生通过听觉辨别不同地区民歌的风格特征。
培养学生能够自主分析并描述民歌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特点。
难点补充:深入理解民歌背后的地域文化差异。
提升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欣赏和演唱中的能力。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说课稿范文
音乐教案《中国民歌》说课稿范文一、说教材《中国民歌》是一首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音乐作品,它选自我国音乐教材,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本节课通过学习《中国民歌》,使学生对中国民歌的特点、历史背景和演唱技巧有所了解,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二、说学情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民族音乐,对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演唱技巧有一定的掌握。
但针对《中国民歌》的特点和演唱方法,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陌生感。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说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中国民歌》,使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历史背景,掌握基本的演唱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分析等环节,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欣赏能力和演唱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歌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四、说教法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和分组合作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感受和体验中学习;互动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参与积极性;分组合作教学法将学生分成小组,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五、说学法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播放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如《茉莉花》、《康定情歌》等,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2. 新课教学:教师详细讲解《中国民歌》的历史背景、地域特点、曲式结构等,使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 演唱技巧指导:教师针对《中国民歌》的演唱技巧进行讲解和示范,如呼吸、发音、节奏等,让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4. 分组练习: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中国民歌》的合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对每个小组进行点评和指导。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演唱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给出建议和意见,促进共同进步。
《第四单元 二、 民歌(2)》教学设计
《民歌(2)》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不同地区的民歌风格和特点。
2. 掌握民歌演唱技巧,如呼吸、发声、共鸣等。
3. 培养对民歌的欣赏能力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和学唱民歌,深入了解民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点。
2. 教学难点:掌握民歌的特殊演唱技巧,如运用丹田气、真假声转换等。
三、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歌音频和视频素材。
2. 准备一些相关的教学图片和文字资料。
3. 准备一些简单的乐器,如口琴、吉他等,便于学生实践演奏。
4. 提前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音乐基础和兴趣爱好,以便更好地组织教室教学。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民歌的起源、特点、分类以及演唱技巧,能够独立演唱两首民歌,并且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首简单的民歌。
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起首通过播放一首民歌,让学生感受民歌的魅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民歌起源和特点介绍:通过PPT展示民歌的起源和特点,让学生了解民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以及民歌的特点和风格。
3. 民歌分类介绍:根据地域、民族、语言等因素,介绍民歌的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民歌风格和特点。
4. 演唱技巧讲解:讲解民歌的演唱技巧,包括气息控制、声音位置、音色控制等,让学生掌握演唱民歌的基本技巧。
5. 歌曲学习:通过播放录音或者教师示范,让学生学习两首民歌,并尝试跟唱。
教师针对学生的演唱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纠正发音和音准等问题。
6.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所学民歌的特点、风格和演唱技巧,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参与讨论,给予指导和建议。
7. 创作民歌:教师提供简单的音乐素材和歌词,学生尝试创作一首简单的民歌。
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完善作品。
8. 教室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民歌的重要性和特点,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索民歌的魅力。
9. 作业安置:要求学生回家后复习所学民歌,尝试独立演唱,并且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平时生活中。
初中音乐《中国民歌》教案
初中音乐《中国民歌》教案《中国民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民歌的定义、特点及历史渊源。
2.学习并演唱《茉莉花》、《映山红》这两首中国民歌。
3.感受民歌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4.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茉莉花》、《映山红》的歌词、曲调和基本唱法。
2.感受民歌的情感表达,并从中体会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教学难点:学生对民歌的情感理解和表达。
学生在集体中协同合作表演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1.通过播放一段中国民歌的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中国民歌吗?可以举例说明。
第二节:学唱《茉莉花》1.教师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奏和歌词一起学唱《茉莉花》。
2.教师逐句解释歌词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表达。
3.分组合唱《茉莉花》并进行集体表演。
第三节:学唱《映山红》1.教师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奏和歌词一起学唱《映山红》。
2.教师逐句解释歌词的意义,帮助学生理解歌曲的情感表达。
3.分组合唱《映山红》并进行集体表演。
第四节:学习民歌的伴奏1.教师演示如何用乐器伴奏民歌,引导学生参与合奏。
2.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自由选择乐器进行伴奏练习。
3.小组间进行合奏比赛。
第五节:欣赏和评价1.教师播放其他中国民歌的版本,让学生进行欣赏。
2.学生结合自己的感受,进行评价和表达。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对中国民歌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并通过学唱、合唱、伴奏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
同时,通过音乐和歌词所蕴含的情感,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情感表达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中国民歌教案360文库海量收录,完整版
中国民歌教案360文库海量收录,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教材第六章《中国民歌》第二节,详细内容包括了我国民歌的起源、发展、种类以及特点。
重点探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代表性民歌,如《茉莉花》、《康定情歌》、《阿里郎》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民歌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
2. 培养学生对民歌的鉴赏能力,感受不同地域、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3.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参与到民歌的演唱和表演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代表性民歌及其特点。
难点:不同地域民歌的风格差异及其表现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音响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茉莉花》引发学生对民歌的兴趣,让学生初步感受民歌的魅力。
2. 讲解:介绍民歌的起源、发展、种类及特点,让学生对民歌有全面的了解。
3. 实践:分组学习,每组学习一首代表性民歌,如《康定情歌》、《阿里郎》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不同地域、民族民歌的风格特点。
4. 例题讲解:分析《茉莉花》的旋律、节奏、歌词等特点,让学生深入理解民歌的构成要素。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演唱所学民歌,互相评价,教师进行指导。
六、板书设计1. 中国民歌起源与发展种类与特点汉族民歌:《茉莉花》少数民族民歌:《康定情歌》、《阿里郎》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你所喜欢的民歌,从旋律、节奏、歌词等方面进行阐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中国民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其他类型的民歌,如山歌、号子等,丰富学生的音乐视野。
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学校举办的民歌比赛,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表现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即分组学习代表性民歌的实践操作。
2. 例题讲解中《茉莉花》的分析,涉及民歌的旋律、节奏、歌词等构成要素。
小学音乐说课稿中国民歌
小学音乐说课稿中国民歌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这篇音乐说课稿由()为您编撰,希望为广大音乐教师在教研说课竞赛等活动中参考。
一、说大纲根据《大纲》要求,欣赏民歌的学习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说教材、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十一册第一课的《中国民歌》之二,它是承接第十册教材《中国民歌》之一,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杜亚雄先生在《音乐知识》四卷中对少数民族的分类,它分为六大组,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北方草原组中的《牧歌》和西藏高原组中的《巴塘连着北京》两首民歌。
《牧歌》是内蒙古典型的长调民歌。
《巴塘连着北京》是西藏一种特殊润腔风格的民歌。
2、教学目标:)了解内蒙古、西藏民歌的特点与风土人情的关系。
2)能分辨出两个民族民歌的风格。
3)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两个不同民族的民歌。
三、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来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点。
通过直观图象来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四、说教法由于少数民族的民歌分布广泛,知识面涉及较广,歌曲的风格各不相同。
为了能帮助学生了解民歌特点的形式与所居住的地域和生活习惯,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民歌的风格。
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视觉图象法: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对我们汉族的孩子来说不那么了解。
为了使他们更直接地了解到内蒙古、西藏族人们的生活习惯,我运用电脑软件制作了一些他们吃、住、穿等方面的风情画面,给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
2、对比欣赏法:在了解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时,我运用画面表格形式将两个民族的人物作对比,将两个民族的歌曲特点作对比,从而使学生更清楚的了解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歌曲特点。
中国民歌的说课稿
中国民歌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教学理念】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以学生为教学主导。
【教学目标】1、喜欢聆听、演唱民歌及具有民族风格的通俗歌曲,愿意探索有关民歌的音乐文化知识,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中长造型实践活动。
2、了解民歌的流传及反战现状,并能做总结概述。
3、了解民歌的基本知识,能感受民歌的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风格,并做出简单的概述。
4、熟悉一首民歌主题,大致能分辨出各地各民族的民歌。
【教材分析】教材选择了几首不同地区的民歌作为介绍教师应结合歌词、节奏和旋律等音乐特点来分析各地方的民歌特点。
【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引导学生探索有关民歌音乐的文化知识。
喜欢聆听、演唱、了解、感受民歌和乐器等。
难点:能分辨出各地区,各民族民歌,说出有代表性的乐器,了解其音色特点和表现手法。
二、说教法说学法高一的学生,有很好的想象力和判断力,知识结构完整、有一定的艺术修养。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紧紧围绕教学目教学重点,我选用的教法是参与互动式教法,在讲授音乐理论知识的时候,尽量的结合作品,通过让学生听,看,参与体验,引导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体验不同地区,民族的民歌特点,乐器名称等形式来实现我教学的目的。
在导入中,我用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引起讨论,最后总结,从而达成与学生的互动.总之,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会让学生感到学习音乐的乐趣,也能从乐趣中学习到一些音乐知识.三、说教学过程本课教学着重引领学生关注民族音乐的“根”。
了解民乐的风格、特点。
学会分辨、对比不同民族地区的音乐特色。
体会民族音乐强大的生命力。
从而使学生认识民族音乐真正的价值.本节课主要学习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什么是民歌:民歌是人民的歌、民族的歌,是真实反映劳动人民情感、生活的歌曲作品。
它在代代积淀与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赋予了音乐不同的形式和内涵,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他们是音乐文化的基础和源泉。
(二)民歌的音乐特点:民歌在音乐上都具有本民族本地区的风格特色,民歌的旋律都与该民族、该地区的方言密切结合,因而最易于在本地区流行;某民族某地区的民歌,其音乐特点常在音阶或节拍等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民歌,(如劳动号子、歌舞音乐等)其节拍节奏都会适合劳动或舞蹈的需要,一般都比较规整;一般说民歌的曲式结构,都比较短小,篇幅长的歌词常采用同曲不断反复的方式。
中国民歌说课稿
《中国民歌》说课稿发表时间:2007-1-19 15:47:16 阅读: 170 次文章作者:龚雪页面功能【推荐】【字体:大中小】【打印】【关闭】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音乐学科第一册第二单元《汉族民间音乐》的内容。
本部分内容包括汉族民歌及汉族民间器乐两部分,本节课讲述的是中国民歌部分:即劳动号子、山歌、小调类歌曲的欣赏。
《平水号子(川江船夫号子)》属于劳动号子;陕北民歌《赶牲灵》及云南民歌《赶马调》属于山歌;江苏民歌《茉莉花》属于民间小调。
2、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教学,使学生初步知道我国民歌的类别,并体验其风格,激发他们对民歌的喜爱和学习兴趣。
(2)根据中国民歌的不同风格能分辨出民歌的体裁。
3、教学重点:了解民歌的分类。
4、教学难点;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不同民歌的体裁。
二、说教法????? 中国民歌是一个内容很广泛的题目,范围太大,会让学生不知所云,失去学习的目标。
所以,我从分类的角度介绍民歌,内容简洁精练、深入浅出、明白易懂。
例如,本课在讲解劳动号子时,没有明确它的概念,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它的特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学生积极参与,师生平等互动,共同学习,课堂气氛轻松、和谐。
????? 在生生、师生交流、研讨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活了,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思维活跃,富有创造力。
学生的知识在分析研讨的活动中内化,同时他们分析问题、认识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 更为重要的是,整节课学生都在美的环境中徜徉,美的歌声、美的画面、美的语言……他们懂得了在生活中,有歌就有美,有歌就有生机和欢乐;懂得了要有美的眼睛和创造美的心灵。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歌曲的旋律、节奏特点、看直观图像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来分辨不同民歌的体裁特点。
六年级音乐《中国民歌》说课稿
六年级音乐《中国民歌》说课稿一、教学背景介绍本堂课是六年级音乐课的第一节课,教学内容为《中国民歌》。
本节课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特色和表现形式,能够通过民歌来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包括:1.了解中国民歌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2.通过学习民歌的内容、歌词和意义,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3.培养学生的口才表达能力和参与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效。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什么是中国民歌;2.中国民歌的基本特点,如旋律、歌词表达等;3.中国民歌的类型和代表作品,如山歌、田歌、劳动歌曲等;4.学习和欣赏一首经典的中国民歌,如《茉莉花》等。
2.教学方法本课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多种方式,包括讲解、展示、欣赏、讨论和表演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解与展示:通过简短的讲解、图片和视频展示等方式,介绍中国民歌的定义、特点、类型和代表作品等相关内容;2.欣赏与讨论:选取一首经典的中国民歌,播放歌曲并展示歌词,引导学生欣赏并分享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3.表演与评价:学生自愿报名,进行小组或个人表演,并由全班学生进行评价和交流。
四、教学过程1.导入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可以通过播放一段中国民歌的音乐或视频,让学生先感受并猜测这是什么样的音乐。
2.讲解与展示1.介绍中国民歌的定义和特点,如旋律抒情、歌词简单朴实等;2.展示中国民歌的类型和代表作品,如山歌、田歌、劳动歌曲等;3.讲解民歌的发展和影响,如中国民歌对现代中国音乐的产生和影响。
3.欣赏与讨论1.选取一首经典的中国民歌《茉莉花》,播放歌曲并展示歌词;2.引导学生欣赏歌曲,重点是旋律和歌词表达;3.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听觉感受和情感体验。
4.自主学习和练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与收集关于中国民歌的资料,如书籍、音乐、视频等;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首民歌,练习唱歌或者演奏乐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乐说课-:《中国民歌》之二
本由洪啸音乐教育网友丝网推荐
一、说大纲
根据《大纲》要求,欣赏民歌的学习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是第十一册第一的《中国民歌》之二,它是承接第十册教材《中国民歌》之一,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根据杜亚雄先生在《音乐知识》四卷中对少数民族的分类,它分为六大组,本将主要欣赏学习北方草原组中的《牧歌》和x藏高原组中的《巴塘连着北京》两首民歌。
《牧歌》是内蒙古典型的长调民歌。
《巴塘连着北京》是x藏一种特殊润腔风格的民歌。
2、教学目标:
1)了解内蒙古、x藏民歌的特点与风土人情的关系。
2)能分辨出两个民族民歌的风格。
3)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两个不同民族的民歌。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点。
通过直观图象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四、说教法
由于少数民族的民歌分布广泛,知识面涉及较广,歌曲的风格各不相同。
为了能帮助学生了解民歌特点的形式与所居住的地域和生活习惯,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民歌的风格。
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视觉图象法: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对我们汉族的孩子说不那么了解。
为了使他们更直接地了解到内蒙古、x藏族人们的生活习惯,我运用电脑软制作了一些他们吃、住、穿等方面的风情画面,给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
2、对比欣赏法:在了解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时,我运用画面表格形式将两个民族的人物作对比,将两个民族的歌曲特点作对比,从而使学生更清楚的了解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歌曲特点。
在教学中我还运用了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感性到理性、音乐律动
等方法。
音乐家修海林认为“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这一,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尽量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意境,从屏幕上看到内蒙古、x藏的风土人情关系,听到两族民歌不同的风格特点。
五、说教学程序
本主要是欣赏少数民族歌曲,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进行。
1、前提测评
这环节中我运用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
1)首先了解学生对我国6个民族,知道多少?有没有谁到过其中一民族旅游?
2)然后我将会运用AI向学生展示本中一些民族的风情,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及兴趣。
2、认定目标
我将口述3个目标(略)
3、导学达标
在这一环节中,我用感性的到理性的教学法。
1)采用听--想--观看--动的程序,首先让他们听《牧歌》和《巴塘连着北京》歌曲的旋律片段,分辨风格相不相同?属哪个民族?想不想了解这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
2)然后我将运用视觉图象的教学法,把学生“带入”蒙古。
(师一边介绍一边出示图片)出示中国版图知道位置,了解内蒙古人们的吃、穿、
住、生活风俗习惯,这样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感觉,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具体化。
接着让他们欣赏一首具有典型蒙古风格特点的歌曲《牧歌》。
(带着问题去听)
3)在一段长时间内的视觉图象后,为了让学生能松驰下,我将运用音乐律动法,感受蒙古风格的舞蹈。
做简单的(压手腕、骑马、跺肩)动作,调节堂气氛,之后让学生给歌曲小结。
4)接着欣赏一段x藏舞蹈,欣赏后让他们分组讨论。
(它在中国版图的位置?对他们民族你了解有多少等等。
)之后我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风土人情,同时播听一首有特殊润腔的民歌叫《巴塘连着北京》,在听时,让他们注意听哪一句给你感觉最特别,然后再收听一次。
6)作歌曲小结(学生填写)对答案。
7)最后运用表格形式对这两首歌的旋律、节奏等内容作对比。
4、达标测评
这环节我将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了三条练习,为检测学生对本节内容是否掌握达标。
1)听辨两首民歌各属哪一民族?
2)分辨两个人物各属哪一民族?
3)找出两首民歌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
、出示本节学习目标,加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