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文道结合论文

合集下载

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

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

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浅谈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论文篇1一、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1.工具性学生学习语文就是通过学习祖国语言及各种表现形式(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达到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目的,这就是学习语文最根本的目的。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这说明了语文学科所独有的学习与工作的基础工具的特征,这就是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

2.人文性人文性的基本内涵一般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息、品德、情操等方面。

具体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教育,我认为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一是指汉语汉字中所包含的民族的思想认识、历史文化和民族感情;二是引导学生开掘汉语汉字的人文价值,注重体验汉民族独特的语文感受,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三是指尊重和发展个性,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的辩证关系工具性与人文性既性质不同、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密不可分。

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寻求二者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使工具性和人文性相互为用、相互促进,这是语文教学的独特个性。

三、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要使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

这是因为:1.语文学习过程的特殊性表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个体的言语行为过程,言语行为及其结果是个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是个人的愿望、要求、观念等。

即使仅仅是表述客观的事实、规律和真理,也无法避开表述者的认识和态度。

就整体而言,言语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

言语和语言同思维、认识不但不可分割,而且还决定了人的思维、情感、知觉意识和无意识的格局。

正如卡西尔所说:“在某种意义上,言语活动决定我们所有其他的活动。

语文论文语文教学要走出“文道结合”的误区_3863

语文论文语文教学要走出“文道结合”的误区_3863
关于语文课的学科性质,其实,早在1978年叶圣陶就明确提出来了。他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 文教学》一文中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 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 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分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 现代化尽了分内的责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50页)要尽这分内的责 任,不掌握这“交际的工具”、“社会斗争和生产斗争的工具”(斯大林语)是不行的。今天,该理直气壮地 肯定语文课的工具性了。因此,既不能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也不能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也不能把语文课教 成语文课加文学课或语文课加政治课,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就是与数学同等性质的基础工具课。数学课也有与 语文和其他学科一样的教学指导思想,也承担素质教育的任务,但它最关心的还是1+1=2,是C=2πr,是S=πr [2,],语文课难道还应该有别的选择吗?
当然,这不免使人担心会不会削弱对学生进行德育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其实各科教学都担负有这种任 务,语文教学的特别之处并不是因为语言文字及其他语文知识本身包含有多少丰富的政治思想内容,而是在于 范文的内容。语文教学的德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主要不是靠教师灌输的,而是靠学生在掌握语言文字这个 工具后,在教师的帮助下去读,去感受,去体验,去思索,从而受到感染、熏陶和启发。如果不能象叶圣陶所 说的“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任何单方面的说教,都是无济于事的,生活中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当 然,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放弃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责任,恰恰相 反。潘菽在《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7月,第2版,第230页)里说得好:“语言是思维的一种 工具,是和思维密切联系着的。语言获得发展时,儿童的思维和智能就推进到更高的水平。所以,语言的发展 标志着儿童智能的发展。”“人类的文化遗产主要是用书面文字保留下来的。掌握了书面语言就可以打破时空 限制,接受和传递人类的知识经验;这样,书面语言就成为学习和认识的工具。所以,学生掌握书面语言后, 接受知识的范围扩大了,视野开阔了,不仅丰富了心理内容,提高了认识能力,而且也有利于陶冶感情,培养 品德,发展个性。总之,在促进心理各方面的发展上都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语文教师,用欣赏眼光去看待学生论文

语文教师,用欣赏眼光去看待学生论文

语文教师,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在学生心目中,好教师是魅力无限、光芒四射的;好教师是智慧者的缩影,语言丰富。

胸襟博大,犹如一片蔚蓝的大海;好教师是学生的偶像,一言一行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

而今的学生早离父母的身边,多受爷爷奶奶的偏爱,说话做事能力幼稚,撒谎能力逐渐增强,写作能力差,作文时就是记流水帐,写口水话,甚至三言两句就结束了。

面对现状,作为语文教师该怎么办呢?笔者结合二十余年的教学经验认为,语文教师应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学生,加强学生说写能力的训练,正确进行作文育人训练。

作文如做人。

作文育人,文道结合,是作文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

作文育人的训练可从如下几项训练着手:一、提高学生思想素质语文教师要把握学生的政治思想情况,教育学生关心国事,用自己的笔反映祖国建设日新月异的进步。

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在选择作文训练的内容时渗透这种政治思想教育。

如:在学习了《少年中国说》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一位学生在读后感中写到,“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的繁盛时期,比起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来,的确还有差距。

但作为新中国的青年,不应抱怨,要明确自己的使命,开拓创新,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这位学生还用了比喻、抒发情感:“暴风雨过后,在辽阔的海面上,中国这艘巨轮又开始前进了。

作为新时代青年应该勇敢地站出来,说一声‘来’!给我们时代的轮盘吧!中国的巨轮我们来驾驭!”现在的学生不能只看表象,而要看本质。

学生的本质都是天真无邪的,作为语文教师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学生。

在作文训练中,设计关于爱国、爱党、爱人民、爱家乡、感恩等方面的内容。

二、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在作文指导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感觉,知觉的敏锐度,创造思维的新鲜活跃,情绪记忆的持久强烈,感情积累的深厚丰富,艺术想象的自由奔放,信念意志的坚定倔强等,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如:对一个吊儿郎当,东游西逛,作业不做,课也不上的学生进行试验,作典型个例研究。

首先研究了他的大致特点:打架,喜欢电子游戏,广交坏朋友,爱接触女生。

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浅析首先,我国语文教育强调课程、教材、教法对学生的熏陶作用、发展作用,而不是简单地适应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

文学教育、情感熏陶过去一直、现在更是愈来愈受到语文教育家们的青睐和重视。

虽然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一直被认为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但这“工具性”并不同于美国一度盛行的“纯实用性”。

尽管在语文教育过分追求“科学化”、“技术化”的过程中,文学教育、情感熏陶不免有“淡化”甚至“阉割”或“扭曲”的现象,但文学作品在语文教材中的比例仍占“大头”这一事实,使文学客观上对学生还是起着或深或浅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为我们知道,文学,是一个民族心灵的历史、情感的历史。

文学教育说到底是情感熏陶、情感教育。

情感是生命的源泉。

就人的培养来说,离开情感的熏陶,也即生命激情的张扬,就不会有灵性、创造力,也不会有信仰和人格,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德育、智育。

同时,文学又是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是语言的最高层次。

民族情感的熏陶、文学语言的感染区别于一般实用性文字“模仿”的地方就在于它对人的灵性、创造力的“提升”作用、发展作用。

显然,我国语文教育重视文学教育、情感熏陶与发展性教学理论中强调积极创造最近发展水平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其次,我国语文教育强调在增长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品格的养成。

这与发展性教学理论中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是基本相通的。

我国语文教育一贯坚持文道统一的原则。

虽然这里所说的“道”许多年来不少人将它自觉不自觉地混同于“思想政治教育”,但将“道”视为“文”中固有之“道”者大有人在。

他们在引导学生品味“文”即作品言语时,强调领悟“文中固有之道”,也即把握作者及作品人物的品性、趣味、爱好和胸怀;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强调创造能力的发挥,强调写作是一个方面的“立人”技能,强调写作是个体对群体、对社会的“发言”。

所有这些,都表明我国语文教育不单是传授知识,也不仅仅停留在或满足于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而是追求更全面的发展。

论小学作文教学中-道-养成论文

论小学作文教学中-道-养成论文

论小学作文教学中”道”的养成[摘要]通过分析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贫道”现象,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在作文讲授中开启学生的仁爱之心;在作文写作中引导学生探求真理;在作文评改中学习正当行文等策略来促进学生”道”的养成。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道文道合一新课改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特别突出三维目标,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知识、轻技能,重态度、轻方法等弊端,并指出要特别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

在语文教学中,向来倡导”文”与”道”的统一;在小学中高年级阶段,对”文”的要求逐渐提高到了”道”的层面,要达到”文以载道”则需通过习作教学。

一、作文教学中的”道”关于”道”的解释,其一为王道,即先祖留下的政治思想;”道”的另一层含义就是指道德,也就是三纲五常的伦理规范,它是封建社会得以维持的具体行为准则[1]。

把”道”放到语文学科中来理解,更多的倾向于指道德,即情感、道德、价值观等。

作文教学中的”道”则主要是”仁爱”、”正当行为”、”真理”等在习作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追求”道”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热爱真理,追求真理和具有仁爱之心、厚德以载物的有志青年。

在作文教学中追求”道”是具体目标,也是基本的指导原则。

二、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贫道”现象从小学生的写作内容来看,导致”贫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因”缺爱”而”贫道”。

留守儿童一直是教育言语中的热词,也是一个无奈的教育现状。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留守儿童均大量存在,农村子女的父母外出务工忙于生计,而城里孩子的父母则也同样忙于生意或者应酬。

因此,教育孩子,仅仅是教师的事情,家仅仅是孩子寄宿的地方。

这讲对学生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孩子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而形成的严重的叛逆心理和仇恨心理。

其次,是因”求知”而”贫道”。

学生继续忙着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老师继续忙着教授更多的知识和文化,道德情操一直被排在经验学习的后边。

于是,学生的习作也仅仅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不是乐于记录自己的生活,仅仅是为了考试拿高分,而不是学生灵魂深处高尚的品性的自由表达。

语文教学应正确贯彻文道统一原则论文

语文教学应正确贯彻文道统一原则论文

语文教学应正确贯彻文道统一原则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制定的,它反映了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只有正确地贯彻教学原则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弊端,其中尤以在对待“文”与“道”的关系上,专家学者多有探讨,且有成说。

我认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正确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

“文道统一”原则有两层意思:一是说语文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割的;二是指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是统一进行的。

其实,语文训练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原则也是语文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对立统一关系的反映,这两层意思是相互联系的。

“文道统一”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古人对文道关系就有过较明确的认识。

他们提倡“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强调文章必须表达一定的思想观点;强调思想观点要通过鲜明的语言来表达,“道”与“文”是不可分割的,任何把“道”与“文”分割开来的做法既不符合思想内容与语言形式不可分割的客观实际,也不符合培养读写能力的教学实际。

更何况,我们现阶段(新时期)的教育是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使两者协调一致。

历史上也曾有过“文”与“道”完全割裂带来的惨剧。

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断章取义,硬把它和政治挂上钩,并“夸大其义”大兴文字狱,致使文学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文道关系的认识上反复较多,时而重道,时而重文;或以道代文,或以文代道。

这些都违背了语文教学规律,对语文教学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在语文教学中,要正确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

首先要认识和把握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的特点。

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说得明白点,中学语文教学应像中国的中医、气功、太极八卦一样,需讲究慢功夫,倡导“滋润”。

“滋润”就是按照汉语表述的一般特征和规律,努力从语言的整体感受和形象意义的领悟人手,通过阅读习惯的长期培养和阅读实践的坚持进行,形成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进而形成思想、文化、人格、情操和审美底蕴,形成自然流畅而非外在强加的表述方式和手段,从而实现有效接受,理解语言信息并运用恰当方式表情达意的目的。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论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论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语文素质的内涵,应该说是十分丰富的,它包含思想品德、语文情趣、语文交际应用能力(听、说、读、写能力)以及语言交际中所涉及的文化知识等多个方面。

具体地讲,语文素质内涵至少应包括这样几方面的内容:①语文基础知识素质;②语文智能素质,如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③语文技能素质,即听、说、读、写能力;④语文审美素质,如语感能力和鉴赏能力等。

语文素质教育的实质和中心任务,就是语文基本功训练。

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依据语文教学的规律,依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全面完成三大教学任务,即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加强思想教育;发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由以下四方面构成:(一)训练能力。

训练能力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训练学生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如识字、写字、听话、说话、阅读和作文能力等;同时,辅之以一般能力的训练,如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的训练。

所谓语言文字训练,简而言之,就是字、词、段、篇的训练和听、说、读、写的训练。

换言之,就是理解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训练。

语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识记训练、语感训练、读写训练。

其中,培养语感是语言文字内化的教学,可以说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内功,只有综合运用语感功能,才能提高阅读能力。

语言文字是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

教学掌握并运用这个工具,就必须强化操作训练。

(二)陶冶情感。

陶冶情感就是结合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思想性特点,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情感和审美意识。

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应讲究思想教育的自然渗透,既要到位,又不能越位,切实做到思想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的辩证统一。

语文教学固然要从学习听、说、读、写能力入手,但自始至终要强调的一个根本点,就是要教学生做人之道。

“要为人,先做人”,这是文道统一的原则的本质要求,也是传统语文教学思想的精华。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文道统一”论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文道统一”论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文道统一”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

”小学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凭借语文教材进行的。

一篇篇课文既是语言文字训练的材料,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材料。

语言是形式,思想是内容,两者互为依存,不可分割;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语言,理解课文的内容,体会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

当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之后,反过来又可以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也就是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应提倡采取“有机渗透式”的方法来进行,废止采取“穿靴戴帽式”的方法来进行。

这就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辨证统一。

即所谓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

文道统一,是我们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要遵循的重要原则。

“文”与“道”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密切联系,但又不能替代。

语文学科的特点及“道”的丰富内涵,决定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能硬灌,不能贴标签式,不能注入,必须进行有机地“渗透”。

唯此“渗透”,才可使“传道”与“授业”携手并进,教书与育人相辅相成。

那么,我们教师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呢?一、通过让学生品词析句,体会和感知语言文字,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机地“渗透”思想品德的教育。

众所周知,每一篇文章,其内在的思想内容寓于字里行间,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能立足于文,以文载道,披情入文,文道兼收,两者不可偏颇。

也就是说,每一篇文章,都贯穿着作者的思想,渗透着作者的观点,倾注着作者的感情。

这就是“道”之所在。

而这一切更集中、更突出的是蕴含在文章的一些字、词、句、段中。

这些关键的字、词、句、段就是“文”与“道”的联系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联系点,让学生从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入手,引导学生反复地琢磨、品味、赏析和感知这些语言文字,使文道有机地进行渗透和统一。

语文教学中育人渗透论文

语文教学中育人渗透论文

语文教学中的育人渗透古人有云,“文以载道”;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的确,文章中气象万千,自有世间道理。

而作为一位语文教师也不应该只是教书,仅做一个文字知识的传播者,而应更多的担负起培育学生健康成长的重任。

我认为,文道结合,教书育人,应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

那么,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做到育人的渗透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简要谈谈以下几点看法:一、语文教学要做到文中出思想如今的社会充满着各种各样良莠不齐的信息,直接渗透进每一个人的成长环境中,如何让我们的学生懂得“过滤”,应是教育者关注思考的问题。

中学生的思想理想,道德情操,对社会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在求学阶段尚未成熟定型,作为一位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树立一把“标尺”呢?我觉得,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够树立远大的理想,确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

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教学内容进行课堂组合,对学生进行“语文式”的思想教育。

而“语文式”的思想教育应是从文本出发又高于文本的,应有语文教材的有声有色,不同于简单枯燥的说教。

我在教授宋代著名理学家周敦颐的文章《爱莲说》时,讲到此文问世后,人人喜欢吟诵,篇中莲的形象深得人心,文中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是流传甚广。

我就设问,“为什么作者能写出这流芳千古的名篇呢”,再引导学生找资料去寻找答案。

最终,学生们知道周敦颐本身就是一位“包公”式的人物(《宋史》有记载),他从政廉洁,不畏强暴,品德高尚。

从而,我告诉学生,不朽的文章来源于高尚的思想情操,正所谓,“文品出于人品”。

这样,就让学生自然地区分了是非美丑,明白自己应该崇尚追求什么,使我们对学生的思想教育跟随语文课堂,“润物细无声”地融进学生心里。

二、语文教学要做到文中培心理优越的生活条件让许多学生的忧患意识丧失,抗挫折能力减弱,锻炼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教学的又一要务。

教学论论文六篇

教学论论文六篇

教学论论文六篇教学论论文范文1教学原则是进行科学的语文教学的依据,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80年月以来,我国已出版的40多本有关语文教学的专著以及很多文章,对此都进行了肯定的理论探讨和阐述,提出了很多教学原则。

但比较、总结这些教学原则,我们发觉有些表述不同,但内容实质相同,如“学问、力量、智力兼顾原则”、“语文双基并重与开发智力相结合的原则”、“传授学问,开发智力,培育力量相结合原则”等,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即在传授学问的过程中培育力量,开发智力。

而这一原则又与另一教学原则“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在内容上是交叉关系。

“语言训练”应当包含在上一原则“语文双基训练”之内,“思维训练”也应包含在上一原则“开发智力”之中,因思维是智力中主要的因素。

所以这两条原则应归并为一个原则。

如此内容重复交叉的原则还有很多。

同时,很多教学原则不能反映语文教学的特别性,把语文教学的原则混同为一般教学原则,即也可以成为指导其他学科的教学原则。

如“双基并重的原则”、“精讲多练的原则”、“传授学问,培育力量,开发智力的原则”等。

对语文教学原则的争论,到了90年月有人开头进行总结,将前述争论的各种观点用语文教学原则体系的特点,即必需能揭示语文教学过程的主要的最基本的规律,能反映语文教学特别性,有肯定的概括性的要求,进行检测衡量,认为最重要的有五条,即“教是为了指导同学学的原则”、“文道统一的原则”、“听说读写相辅相成的原则”、“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相结合的原则”、“语文教学课内外结合的原则”等。

但对此所进行的理论探讨并没有也不行能就此结束,还在连续深化。

二、语文学科性质的理论探讨这是进行课堂教学必需解决的一个观念问题,假如对语文学科的性质不明确,语文教学就漫无方向,左右摇摆,飘忽不定。

在这方面,我们深有教训。

但目前,对语文学科性质的争论仍旧众说纷纭。

“工具性”是语文教学讨论人员的比较全都的观点,认为它是语文课最基本的属性,围绕这一属性和这一观点,经过多年争论,引申出了很多其他属性和其他观点。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语文教学论文范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语文教学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

语文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

本文将从语文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

首先,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语文教学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使他们能够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因此,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全面的,不仅要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文学素养的培养。

其次,语文教学的内容应该是多样化的。

语文教学的内容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传授,还包括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在语言知识的传授方面,应该注重基础知识的讲解和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掌握语言的基本规律和运用能力。

在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方面,应该注重选取经典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同时,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和写作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再次,语文教学的方法应该是灵活多样的。

语文教学的方法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讲授和笔记,还应该注重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外阅读、写作指导等。

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兴趣,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有效的学习。

最后,语文教学的评价应该是全面客观的。

语文教学的评价不应该局限于考试成绩,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该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还应该注重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同时,还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活动,如作业评定、课堂表现、课外阅读等,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语文课堂应做到文道兼顾论文

语文课堂应做到文道兼顾论文

语文课堂应做到文道兼顾摘要:如何将学生从现实世界带入文学世界,然后回归到现实世界中来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值得探索的课题。

我们常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说的正是此理。

只有努力开发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并适时地与教材知识融会贯通,方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使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使生活充满阳光和乐趣。

关键词:生物知识贴近生活融入农业生活经验回归生活“大语文”观认为:语文教育,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因此,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

大语文观也称作“全人教育”、“全人作文”。

语文是情智双修的学科。

我国语文教学界的泰斗刘国正老先生认为:语文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可以“文”“道”兼顾。

“片面强调工具性和片面强调人文性都不可取,它们可以很好地融合。

”我常常对学生说这么一句话:对语文学科充满情趣的人,是热爱生活的人。

如何将学生从身边的现实世界带入文学世界,然后回归到生活世界,是语文课必须承担的课题,只有努力开发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并适时地与教材知识融会贯通,方可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知识的乐趣和价值,使课堂生机勃勃,活力四射,使生活充满阳光和乐趣。

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文道兼顾呢?一、凸显人文关怀所谓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

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得变“教师强加体验”为“学生亲历体验”,变“讲授式教学”为“研究性教学”,变“课堂权威”、“话语霸权”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

总之,学生作为具有文化个性的人,在语文课程中就应该受到人文关怀,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他们的体验和个性心理特征就应该受到尊重,真正做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真正凸显人文关怀。

曾记得听过一堂公开课《司马光》,教师正在讲课,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如果掉进缸里去的是司马光,旁边又没有司马光砸缸,那该怎么办?”突然冒出这么一个问题,课堂上一片哗然,授课老师想也没想就回了一句:“掉进缸里去的是司马光,旁边当然没有司马光砸缸哟!”其实那个那个学生所问的意思是,如果司马光是溺水者,旁边又没有能想出砸缸办法来救人的另一个“司马光”,该怎么办?多聪明的一个孩子,多好的一个施行“自救教育”的问题呀,却被老师三言两语打发了,忽略了,说到底,这是语文的人文性被老师无意间忽略了呀!我教的是低年级语文,了解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知道他们集中注意的时间短,持久性差,所以我们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心理,要想方设法地开展教学活动,将他们的无意注意调解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从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到文道统一、文道同一——语文教学的四重境地

从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到文道统一、文道同一——语文教学的四重境地

从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到文道统一、文道同一——语文教学的四重境地[摘要] “文”和“道”是语文教学最核心的两个范畴。

语文教师如何把握文与道的关系是其语文教育思想的直接显现。

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文、道关系形态各异。

本文分别展示文、道关系的四重境地: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统一,文道同一,以此促进语文教师更加深入地思考文、道关系,从而能真切地把握住语文教学之本意。

[关键词] “文”;“道”;语文;教学语文学习一般来说就是语言学习,语言学习我们主要是以“文”为主体,而”文”又总是和“道”关联在一起;并且,作为缘起于母语的语文来说,学“文”必然是和得“道”——情意、思想、精神、境界等紧密相关,所以,对语文教学来说,“文”和“道”是最核心的两个范畴。

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把握文与道的关系是其语文教育思想的直接显现。

虽然孔子对“文”、“质”关系的表述就给了我们较好的启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2011年版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另一角度也显示了二者的关系:“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文、道关系的表现却形态各异。

下面分别展示文、道关系的四重境地,以此促进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文、道关系,从而能真切地把握住语文教学之本意。

文以载道我们一般认为,世界是先于“我”而存在的,真理是对事物运行规律的客观反映,人是通过认识的方式而明知世界及自我的,而语言就是认识世界的工具、反映真理的手段。

我们一般认为是先有物,然后再给它命名;或者我们的任何表达都是对某个事先就存在在那儿的东西的言说,语言就是给某物贴上一个标签、冠上一个名称而已,它的功能与其他人工符号一样,都只是传送现成的观念。

我们一般认为,语言本身不产成内容思想,语言的意义只在于表征语言之外的现成东西,不管是心理的还是物理的,不管是现实的还是虚构的。

对于我们来说,语言虽然是重要的,但无论如何它只是一种工具,还有比它更重要、更主导的——道(情意思想、品质精神等)。

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论文

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论文

让语文教学走进生活“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

”这是大语文观所体现出来的语文与生活的关系。

江泽民同志也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提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

”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

”孔子的话形象生动的阐明了知识与生活之间的关系。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一部分学校为了追求高效率,提高分数,提高升学率,把学生束缚在教室中,语文教学仅仅是为考试服务,学生在禁锢的空间内成为了一部机器,生活在记忆、考试、再记忆的恶性循环中,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是割裂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学生往往出现高分低能的结果。

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而作为众学科之首的语文教学应当首当其冲,在教学中打破以往墨守成规的教学原则,将语文教学与我们的生活紧紧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语文从生活开始,与生活同行,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

作为老师的我们,更应该不遗余力的做好这件事。

一、用生活来教学,把语文知识生活化任何人在人类社会中生存,就必须而且必然要首先接受生活世界的教育,老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者,要善于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把有限的语文教学内容,用于无限的生活情境中。

如我教《笑》这篇课文,因为它是科普性质的文章学生接受起来比较抽象,我经过分析选了某天的下午来上这节课。

在上课时我没有马上进入课文的讲解,而是给同学们讲了一个我见到的搞笑事件,同学们听后笑的前俯后仰,不亦乐乎。

这时我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觉得笑是怎么产生的?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回答起问题来,不多时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学生在幽默诙谐的气氛中把我们的这课难点就掌握了。

我们既加强了语文学习的生活化,又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作文与做人”教学之我见论文

“作文与做人”教学之我见论文

“作文与做人”教学之我见[摘要]“做人与作文”教学是一个新的实践课题,它强调了在作文教学中应把“做人”视为作文的根本目的,将“做人”与“作文”有机融合,实现了人文教育的相互统一,是提高作文教学,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有力手段。

[关键词]以作文促做人;以做人促作文;“人”和“文”统一【中图分类号】g633.3新课标下的教育活动,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重在对人整体素质的培养。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也不能以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作为唯一目标。

作文教学必须服务和服从于语文教学的总目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还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真情与诚信。

“文以载道”,作文与做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作文,不单单是语言的堆砌,文字的组合,更应该是率真性情的流露,所谓作文,即做人。

一、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机械式的训练,已经使许多学生害怕作文,进而丧失了思维的主动性,学生作文内容“假大空”,词语枯燥乏味。

作文要么是“写实”,记生活的流水帐,要么是“杜撰”,空话套话连篇,缺少真情实感和生活气息,甚至有的作文还出现不健康的、消极的思想倾向。

这些不良的写作习惯反映出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养成虚伪、懒惰、远离生活、囿于自我狭小空间的封闭性格,这与我们要培养的道德高尚、积极乐观、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人才的目标差距甚大。

所以说,把教学生做人与教学生作文结合起来势在必行,而教学生做人又是教学生作好文的前提和基础。

当然,如果作文一味地追求文采和猎奇,而忽视文章思想立意,也会像两汉延续到南北朝的浮华文风下那些骈体散文,美则美,但由于失去了作者的人格魅力,大多沦为无聊的文字游戏和历史的垃圾。

语文教学中感悟能力培养论文

语文教学中感悟能力培养论文

语文教学中感悟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是一个重点,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也曾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正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

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还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在新课改的精神指引下,学生的感悟能力得到了培养,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发挥和展示。

感悟能力包括很多,下面笔者想重点谈谈自己在新课改下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的。

一、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阅读分析的重点是了解和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包括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

阅读是感悟的基础。

阅读,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课堂上,我指导学生通过范读、领读、引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朗读方式,在读中熟悉课文,理解课文;课堂上多读少讲,把讲析的时间省出来供学生读课文,使其在多读中悟情,在多读中明理,从而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络。

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上课伊始,总是让学生面对课文,一遍又一遍地读书,从不向学生提任何问题,而是请学生自由地说一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心得,甚至感觉、感受和疑问。

这种自悟自得的教学手段,增强了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精神,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学习《怡红院端阳嬉闹》一文时,由于文章篇幅较长,而且人物情节受原著前后文的限制,学生理解起文章来有些困难,我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研读、揣摸,从而解决了本文的一个重点问题:宝玉怂恿晴雯撕扇的原因。

如果没有前面所作的整体阅读铺垫,这个问题恐怕很难得到解决。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进而要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课文的思路由课文的内容浓缩而成的,具有一定的完整性。

文章的思路提纲挈领,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同时,提炼文章的主线,确实犹如抓住了全文布局谋篇的战略框架,此处感悟,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领会文章的主要信息,提高课堂阅读的效率。

在学习《谈骨气》一文时,我引导学生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骨气→富贵不淫(文天祥)→贫贱不移(穷者)→威武不屈(闻一多)→社会主义骨气,进一步的分析课文也就是水到渠成了。

语文课与其它学科在教学中联系与运用[论文]

语文课与其它学科在教学中联系与运用[论文]

浅谈语文课与其它学科在教学中的联系与运用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单是字、词、句、篇的教学,而应该根据语文学科这一特殊地位同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充分发挥语文科的特殊功效。

这对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语文课其它学科联系运用语文、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而语文又是基础的基础。

这一句话贴切地道明了语文学科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实施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单是字、词、句、篇的教学,而应该根据语文学科这一特殊地位同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充分发挥语文科的特殊功效。

这对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下面就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教学抒发浅见。

一、语文教学与德育的联系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的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得能力”。

这个提法告诉我们,语文学科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较其它学科担负着更大的责任,也具有更多的优势。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辩证地处理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的关系,达到“因文释道,因道悟文”的目的,本人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分析特点,确定重点,选好结合点1.这里指的“特点”是指学生实际特点与教材实际特点、包括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他们所处环境的影响因素和教材的文体属类、表述的内容、表达的中心等。

我们在实施语文教学结合思想品德教育中应分析这些特点。

手中的教材哪几篇适合哪类学生,可结合哪个专题的思想品德教育;如何结合,这些均要明确归类。

可拟出教育点,确定重点,选好结合点,从而对学生进行有计划、循序渐进、系统而又自然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2.初中的学生正处于“质”变期,他们由幼稚向半成熟、成熟过渡,既有独立性,又有依赖性;自觉性与幼稚性矛盾交错在一起。

在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大环境中,“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消极因素必然冲击着他们,为此,我们对他们要侧重于革命传统人生观、健康的道德品质教育,以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塑造美的心灵。

语文教学论文:感悟《藏羚羊跪拜》

语文教学论文:感悟《藏羚羊跪拜》

感悟《藏羚羊跪拜》
《藏羚羊跪拜》这篇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我初读时就被文中那只为了孩子深深跪拜的藏羚羊的崇高母爱而感动。

感动之余,我也感悟到了许多:
1.那只藏羚羊的身体肥肥壮壮,它之所以要弯下笨重的身子对猎人下跪,它是在求猎人留下自己孩子的一条命呀!这种举动多么悲壮,多么神圣!
2.老猎人的情感的变化是他内心“仁”念回归的过程。

老猎人的情感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因为他看到了藏羚羊的泪,看到了藏羚羊的跪拜,这是他一生中仅见到的唯一的一次。

虽然一开始老猎人闭着眼睛扣动了扳机,但那一晚这藏羚羊的影子就在他眼前挥之不去,折磨着他,使他夜不能寐,呼唤着他,驱使他次日去解剖,看个究竟;就是这非同寻常的泪水和跪拜唤醒了他对生命的尊重,最终感召着他,让他放下了维持生计的猎枪。

3.“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

”是全文的核心句子,是老猎人性格特点的写照。

杀生的目的是为了生存,为了接济他人,所以“杀生”是“慈善”的条件。

老猎人“杀生”的行为是无法用对错来衡量的。

那时候,打猎并不违法,而且老猎人并非以打猎为乐,而是以此为生、以此为善,面对跪拜的藏羚羊闭着眼睛扣动了扳机,虽然残忍,但对于猎人而言也不是错误行为,只能说,最后他放下了杈子枪,对他的内心而言,这个抉择是
正确的。

语文课要求做到文道的统一,但语文课毕竟不能等同于思品课,重点还是应放在文本语句的研读上。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学生阅读后的真实和独特感受,而这种感受不仅仅来自课文,它还需要唤起学生的经验,打开学生的想象,启发学生的情感,更需要教师的经验和情感的投入。

这样一个互动、对话的过程是一个以文本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结合
“文以载道,道在其中”。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文质兼美,是培养学生健康人格的有效载体。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因此,我们应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渗透教育,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做到教书育人。

一、充分挖掘教材,确定渗透重点。

德育渗透的内容很广泛,它包括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几百篇课文所涉及的德育渗透内容,方方面面无所不有。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进行成功的思想教育,首先取决于对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准确与否,这包括三个方面:
1.结合教材特点要准确。

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教师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品质教育,切忌牵强附会,无限上纲。

如《狼牙山五壮士》《金色的鱼钩》赞颂的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就教育学生继承、发扬革命传统;《趵突泉》《迷人的张家界》描写的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就借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只有一个地球》《大瀑布的葬礼》介绍了美丽而脆弱的地球,就借此教育学生注意保护生态平衡,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
2.把握教材德育内容要准确。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凭借,在进行
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准确地把握德育内容。

如教学《草原》一课,如果只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就没有把握准确课文的德育内容;如果进而启发学生,作者在描写草原美景的同时,又写出了内蒙古同胞的热情好客,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这样,课文的德育内容就把握得比较准确、全面了。

3.引导学生的认识要准确。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表面、简单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地受到思想教育。

例如学习《金色的鱼钩》一文时,有的学生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老班长为什么不让小梁帮忙挖野菜,找蚯蚓呢?如果老班长平时也喝点儿鱼汤,吃点儿野菜,就不会牺牲在水塘边了,可是他为什么不这样做昵?”这时老师就需要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当时条件的恶劣和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已为人的崇高品质,把学生从认识的偏差中拉回来,在加深认识中受到教育。

二、追求有机渗透,避免牵强附会。

品德教材的德育渗透意图几乎是直述给学生的,而小学语文教材的德育渗透意图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的方式。

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在利用教材进行渗透时,既要深刻挖掘教材的德育内容,又要设计好巧妙的渗透方法,使学生在接受课文知识的同时,不自觉地接受品德教育。

1.析题释义法。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窥测文章中心内容的“窗户”。

在语文教学中,紧扣文章题目,挖掘其中的蕴义,
可以使学生在析题中明理,受到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

如在教学《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时,引导学生扣紧题眼“珍贵的”,想一想:教科书为什么是“珍贵的”?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明教科书是“珍贵的”?从而使学生了解到战争年代学习的艰难以及革命先辈艰苦奋斗、英勇献身的精神,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的学习生活。

又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引导学生扣题分析:这里作者为什么用“五壮士”而不用“五战士”呢?学生在思考、交流后体会到了五位壮士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怕牺牲,英勇善战的崇高品质,受到学习革命前辈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精神的教育。

2.品词析句法。

“言为心声”,语言文字是情感的载体。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语言入手,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仔细分析品味,做到“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从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中“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

”时,可以先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斩钉截铁”的意思是处理事情或说话坚定果断,毫不犹豫;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的声,体现出班长态度之坚定、判断之果断,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的精神;再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是五壮士为了保护群众和连队主力,毫不犹豫地将敌人引上了绝路。

通过引导学生对词句的理解,让学生体会到五壮士热爱人民,仇恨敌人,不畏牺牲的崇高精神,以英雄的光辉形象占据学生的心灵,水到渠成地渗透思想教育。

3.诵读传情法。

《课标》中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这样就能以读传“情”悟“道”,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思想教育和感染。

如教学《日月潭》一文,我先让学生听老师有感情的范读,初步了解日月潭的秀丽风光,再播放一段日月潭的风光片,让学生边看边试着有感情地跟读,这种情境的渲染使学生产生感情的共鸣,接着让学生自由朗读,熟读成诵,在背诵的基础上让学生起来表演朗读,最后,古今结合,联系香港、澳门的回归,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他们相信台湾一定能够回到祖国的怀抱。

4.设境激情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深入其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体会文章的意韵,也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渗透德育方法。

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录音、录像、角色表演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教书育人。

如在学习《草原》一文时,先通过播放声情并茂的朗读录音,让学生随着老舍先生进入饶有情趣的游览之中,然后播放vcd 光碟《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从而在生动直观的形象中感受到草原的壮美,激发起强烈的爱国之情。

又如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组织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编排课本剧,在课堂上进行分角色表演,使学生如临其境,如睹其景,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总之,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深入研究,充分挖掘课文中生动形象的思想内容,捕捉课文中栩杨如生的人物崇高形象、寓意深刻的故事……发挥其认识生活、改造世界、陶冶性情、健全人格等方面的教育作用,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个性、高尚人格的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