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阵图》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五言绝句:《八阵图》

五言绝句:《八阵图》

五言绝句:《八阵图》导读:本文五言绝句:《八阵图》,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八阵图》作品评述【注解】: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评析】:这是一首咏怀诗。

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引自"超纯斋诗词" 翻译、评析:刘建勋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杜甫唐诗八阵图

杜甫唐诗八阵图

杜甫唐诗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这是一首咏怀诗。

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古诗文《八阵图》赏析

古诗文《八阵图》赏析

古诗文《八阵图》赏析八阵图唐朝:杜甫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八阵图译文及注释【译文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注释1、】盖:超过。

2、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3、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4、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5、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八阵图赏析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

八阵图

八阵图

八阵图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另版: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释1、盖:超过。

2、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3、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4、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5、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译文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八阵图》古诗赏析

杜甫《八阵图》古诗赏析

杜甫《八阵图》古诗赏析《八阵图》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在字里行间作者是怎样体现自己的情感呢? 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释】⑴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⑵盖:超过。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⑶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⑷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白话译文】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创作背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

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

《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赏析】”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

《八阵图》原文及译文

《八阵图》原文及译文

《八阵图》原文及译文《八阵图》原文及译文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阵图》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阵图》原文:杜甫〔唐代〕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八阵图》译文: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注释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盖:超过。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八阵图》赏析: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治今重庆奉节)时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这两句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的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说,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使他声名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练的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这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做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

杜甫《八阵图》古诗原文

杜甫《八阵图》古诗原文
杜甫《八阵图》古诗原文
《八阵图》
作者:***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著,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评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励志古诗词《八阵图》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八阵图》原文及赏析

励志古诗词《八阵图》原文及赏析
《八阵图》
晓出净慈寺,正是悬钟暮。

荆轲射白虎,功名寿且长。

令人叹息艰辛,八阵揽胜把。

定军山前程,汉将西还去。

张良说:“八阵图,可以化险为夷,阻敌行营。

”在战争史上,“八阵图”已经成为一种著名的智慧战法。

古代的八阵图是一幅
形状特殊的战争阵势,由关、张、谢三大将军联合编队,可以有效地守卫敌方的攻击,保卫自己的阵地。

"八阵图"通过把敌人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因素降至最低,使我们
可以建立最有利的战略阵势来降服敌人,从而取得胜利。

它更强调了智者把握机会分辨权谋,调整自己的战略阵势,得胜于未发生战斗之前,空前绝后的事实上得到了证明。

“八阵图”所传达的智慧也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应该把握机会,及时调整自己的阵营,从而取得胜利。

在我们正常的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学习“八阵图”的精神,尽量把不利的因素减至最低,调整自己的阵营,从而取得成功。

“八阵图”就像是教会我们要用智慧去应对挑战,不要拘泥于原
有的计划,将战略定位调整为最佳状态,以期取得胜利。

古人用“八阵图”来实现战略改变,成功取胜,这是一种令人感到鼓
舞的励志古诗,它告诉我们,要取得成功,需要智慧、勇气和决心,不断调整阵营,努力去争取最好的结果。

杜甫《八阵图》全诗赏析

杜甫《八阵图》全诗赏析

杜甫《八阵图》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解】: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评析】:这是一首咏怀诗。

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八 阵 图

八 阵 图

八阵图(唐) 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翻译: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并吴国。

教学目标:1. 熟读古诗,了解诗人大致背景。

2. 理解古诗意思,了解古诗创作背景。

3. 有感情的背诵古诗。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式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认识杜甫先生么?(出示图画课件)我们学过他写的哪首古诗呢?(学生举手发言——《绝句》)让我们一起带有感情色彩背诵一下吧!今天,老师又带来了一首杜甫先生写的古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熟读古诗,了解创作背景1. 出示古诗课件:小组讨论自由朗诵古诗。

把不认识的字用铅笔圈起来。

2. 听老师朗读古诗,学生指读,跟读。

3. 指名朗读古诗,齐读古诗。

4. 师讲解创作背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迁居夔(kui)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

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

《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5. 再次有感情的齐读古诗。

三背诵古诗,理解诗意1. 尝试背诵古诗,小组背诵。

2. 讲解词义,理解诗意。

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

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盖:超过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失吞吴:是占领吴国失策的意思。

3. 让学生自己尝试翻译各诗句,老师纠正补充。

4. 教师完整叙述诗意,学生理解。

5. 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杜甫《八阵图》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八阵图》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八阵图》全诗翻译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诗文解释:三分天下功业盖世,创制八卦图名声更加卓越。

江水冲击阵石不动,吞并吴国失策铸成遗恨。

词语解释:盖:超过。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赏析: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唐诗《八阵图》原文及赏析

唐诗《八阵图》原文及赏析

八阵图【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注解】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译文】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创作背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

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

《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赏析】这是一首咏怀诗。

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鉴赏】”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八阵图

八阵图

作者:杜甫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解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
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

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
绝句中别树一格。

杜甫《八阵图》全诗赏析

杜甫《八阵图》全诗赏析

杜甫《八阵图》全诗赏析本文是关于杜甫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解】: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评析】:这是一首咏怀诗。

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八阵图》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八阵图》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八阵图》杜甫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八阵图》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

此诗前二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后二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

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作品原文:八阵图⑴功盖三分国⑵,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⑶,遗恨失吞吴⑷。

词句注释:⑴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⑵盖:超过。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⑶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⑷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白话译文: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创作背景: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

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

《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作品鉴赏:”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功盖三分国全诗译文

功盖三分国全诗译文

功盖三分国全诗译文“功盖三分国”出自唐·杜甫《八阵图》。

全诗文如下:《八阵图》[唐]杜甫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赏析:“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第一句说诸葛亮辅佐刘备从无到有,创建蜀国,形成蜀、魏、吴鼎足而立,三分天下的局面,其超人的才智和非凡的政治才能,功盖一时,在三国之中无人能与之相比。

第二句写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又据苏轼《东坡志林》:“诸葛亮于鱼复平沙之上,垒石为八行,相去二丈。

自山上俯视,八行为六十四蕝,蕝正圜不见凹凸处,及就视,皆卵石,漫漫不可辨。

”因创制八阵图,诸葛亮名声更为显赫。

如成都武侯祠一副对联云:“躬耕南阳名成八阵,应召西蜀计压群雄。

”(佚名)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第一句写八阵图的神奇特征。

据《荆州图记》:“永安宫南一里渚下平碛上,有孔明八阵图,聚细石为之。

各高五尺,广十围,历然棋布,纵横相当。

中间相去九尺,正中开南北巷,悉广五尺,凡六十四聚。

或为人散乱,及为夏水所没,冬水退,复依然如故。

”又据刘禹锡《嘉话录》:“三蜀雪消之际,水落平川,万物皆失故态。

诸葛小石,行列依然,如是者近六百年,迄今不动。

”八阵图的坚定不移正是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坚定,如磐石般不可动摇之象征。

第二句写诸葛亮的“遗恨”,就是刘备为报关羽之仇,起数十万大军伐吴,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魏的根本战略,以致统一大业夭折,成了千古遗恨!这首诗叙议结合,全诗四句三转,从“功盖三国”一转“八阵图”;二转“石不转”,暗喻时间流逝而诸葛亮功勋长存;三转“遗恨”,步步深入,跌宕有致。

怀古述怀,议论抒情,浑然一体,给人一种“此恨绵绵无绝期”之感。

唐诗:五言绝句《八阵图》

唐诗:五言绝句《八阵图》

唐诗:五言绝句《八阵图》八阵图唐代: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名成一作:名高)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注释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盖:超过。

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赏析“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很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个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个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

“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

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

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个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

“石不转”,化用了《诗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诗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

八阵图的诗意

八阵图的诗意

八阵图的诗意八阵图的诗意《八阵图》做者:杜甫本文:罪盖三分国,名下八阵图。

江流石没有转,遗恨得吞吴。

正文:一、八阵图:由八种步地构成的图形,用去练习戎行或做和。

二、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三、石没有转:指涨火时,八阵图的石块依然没有动。

四、得吞吴:是吞吴失算的意义。

翻译:三国鼎峙,孔亮的勋绩最为卓越,他创造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今。

听凭江流打击,石头却仍然仍旧,千年遗恨,正在于刘备失算念吞吴。

赏析:那是做者始到夔州时做的一尾咏怀诸葛明的诗,写于年夜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地、天、风、云、龙、虎、鸟、蛇八种步地所构成的军事练习战做和的阵图,是诸葛明的一项发明,反映了他卓着的军事能力。

“罪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那二句赞颂诸葛明的汗马功劳。

第一句是从总的圆里写,说诸葛明正在确坐魏蜀吴三分全国、鼎足而坐场面地步的历程外,功劳最为卓续。

三国并存场面的造成,当然有许多果艳,而诸葛明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天创立蜀国基业,应该说便是重要起因之一。

杜甫那一下度归纳综合的赞语,主观天反映了三国时期的汗青实真。

第两句是从详细的圆里去写,说诸葛明创造八阵图使他申明愈加卓越。

对那一点前人曾屡添称赞,如成皆武侯祠外的碑刻便写叙:“一统经纶志已酬,排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排列,蜀外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那句诗则是更散外、更凝练天赞颂了诸葛明的军事业绩。

头二句诗正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齐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奉献,隐失精美工致,做作妥善。

正在构造上,前句劈脸提起,直截了当;后句点没诗习题,入一步赞颂功劳,异时又为上面凭吊遗址做了展垫。

“江流石没有转,遗恨得吞吴。

”那二句便“八阵图”的遗迹表达感叹。

“八阵图”遗迹正在夔州东北永安宫前仄沙上。

据《荆州图副》战刘禹锡《嘉话录》记录,那面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下五尺,六十围,擒竖棋布,布列为六十四堆,初末连结本去的样子稳定,即便被炎天洪流打击吞没,比及冬日火落仄川,万物皆得故态,惟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仍然如旧,六百年去纹丝不动。

杜甫《八阵图》原文及赏析

杜甫《八阵图》原文及赏析

八阵图[唐] 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分类标签: 哲理诗唐诗三百首作品赏析【注解】: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韵译】: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评析】:这是一首咏怀诗。

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

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是重要原因之一。

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

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

”“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

”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

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阵图》原文及翻译
本文是关于《八阵图》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一、《八阵图》原文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名成一作:名高)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二、《八阵图》原文翻译
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三、《八阵图》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
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