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邻为善 互利共赢 中国投资助力周边国家发展

合集下载

论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论中国周边安全环境

论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摘要:周边安全环境是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我国国家安全和发展的最直接和最主要因素。

我国地处亚洲东部,陆上有15个邻国相接壤,与8个国家隔海相望,地处亚太地区的中心位置,特殊的地理位置早就了周边环境的复杂性。

我国地缘环境可谓先天不足,有后天难补的一面,但也有后天可塑的一面,我国拥有世界第二长边界线,陆地边界长达2.2万公里,海疆线长达1.8万公里,邻国众多,强邻不少,领土领海问题自然存在不好分歧。

进入21世纪,中国周边地区形势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

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存在与发展使周边地区形势呈现出总体稳定,局部严峻,安全问题趋于复杂且风险加大的局面。

本次论文我就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基本特点、面临的挑战、安全现状、国际形势、安全战略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安全环境面临挑战国际形势一.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基本特点(1)邻国众多,政治格局多极化;(2)陆海兼备,自然环境差异大;(3)东强西弱,经济发展不平衡;(4)各国间矛盾交织,军事冲突次数较多。

二.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面临的主要挑战(1)祖国统一面临严峻形势;(2)海洋权益存在复杂纠纷;(3)边界争端尚未全部解决;(4)少数分裂势力影响边疆安全稳定。

三.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现状(一)随着冷战的结束,中国的安全状况达到1949年以来的最佳状态,甚至可以说是鸦片战争以来的最佳状态。

1.摆脱了与所有国家的军事冲突。

2.在“搁置争议”的原则下,中国不但保持了与周围邻国的良好合作关系,而且也正在一步步推进边界问题的解决。

到目前为止,在15个接壤国中,中国已与其中的12个签订边界条约或协定,划定边界约占中国陆地边界线总长度90%。

3.苏联威胁消失,中俄关系有了实质性改善。

4.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全面推进。

(二)我国安全环境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三大方向和两个重点地区”。

1 三大方向:东北亚、中亚和海洋,既紧密联系,又相互交叉。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

席 了中柬经 济技 术合作项 目和两 国政
府有关合作文件的签字仪式 。 签署的 1 6
项 协 议总 额 约 6 亿 美元 , 4 涉及 基 础 设施
▲ 全 国人 大常委会委 员长吴邦 国抵达 印
尼 首 都 雅 加 达 访 问 , 到 欢 迎 受
▲ 1 8日,全 国人 大 常 委 会 委 员 长 吴 邦 1月 国与 印 尼 国会 议 长 马祖 基 举 行 会 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中国驻柬埔 寨 大使潘 广学在 接受 记者专访 时表示 , 吴邦国的访『必将把 U J
中柬全 面合作 伙伴关 系提 升到一 个新 的高度 。 这次访『 是中国一次重大 的外 口 J 交行动 , 对新形 势下全面 深化 中柬传统 友好合作 关系意义重 大。潘广学 表示 , 吴邦国此次 访『将本 着 “ 口 J 增进互信 、 巩 固友谊 、 深化 合作”的方针 , 进一 步向 柬埔寨等 中国周边国家介绍 中国 “ 与邻 为善 、 以邻为伴 ” 的周边外交政策
▲ 全 国人 大常委会 委 员长吴 邦 国在 金边 和平大厦与柬埔寨首相 洪森举行会谈
把 各自优 势尽 f转化为具体合作成果。 央
洪森完全赞同吴邦国委员长对两国 关系的评价和建议。 他说 , 柬埔寨政府
和人 民对 中 国改 革开 放 和现 代 化建 设 取
得的成就表示 由衷的祝 贺, 为中国的 认
快 速发展不仅造福中国人民, 也对地区 弟, 希望双方 保持政府 、 议会 、 政党高
层 交往势头 , 加强地方和民问交往 , 扩 大人文领域交流 , 密切在 国际和地区事 务中的合作 , 推动 中柬关 系全面发展 。 他指 出, 良好 的政治关系应 当促进经贸 和世界经济的企稳回升起到 巨大的拉动 作用, 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他表示, 柬 方愿加强与 中国党 、 政府 、 议会 、 地方 、

对“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的思考

对“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的思考

总统布什上台后 , 改变了克林顿 的“ 软着陆” 政策 , 对朝采取强硬姿态 , 最终导致朝美第二次核危机的
爆发 , 半岛局势再度趋紧。新世 纪到来之际 , 岛 半 局势仍时起时伏, 复杂多变。虽然 推动半岛和解 , 遏制战争 的力量在增长 , 但因为朝鲜与美 、 日 韩、 之 间的矛盾根深蒂固, 彼此的国家利益和政策 目标大 相径庭 , 故而不排除半岛局势恶化并进一步发展为 军事 冲突的可能性 。中国政府本着睦邻 、 善邻 的政
[ 关键词 】睦邻 ; 周边 ; 外交政策 [ 中图分类号 】B 2 80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 - 7 8 20 )1 04 - 3 62 22 (06 0 — 0 7 0
中共 十六大报告 明确提 出了“ 与邻为善 , 与邻 为伴” 的方针 , 进一步巩固了周边睦邻关系。这一 方针的提 出是对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和升华 , 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 天人合一” 的继 承和发 观 扬, 体现了新一代中国领导人在世界形势发生了重

是存在朝鲜 半岛和印巴对抗两大地 区热点。
朝鲜半 岛问题是东亚地 区最大 的冷 战遗 产。现任
重要基地和活动场所 , 自从美 国发动对阿富汗的战 争后 , 以上“ 三股 势力” 虽然遭到沉重打击 , 但并未
偃旗息鼓 , 仍在 暗 中积蓄力量 , 并不时制造新 的恐 怖事件。在东亚, 恐 主义在九一 一事件后进一步 蔓延发展 , 当地的伊斯兰激进势力与“ 基地 ” 组织相 勾结 , 制造了一系列恐怖事件。尤其是 中亚地区“ 三 股势力” 与中国新疆境内外的“ 东突” 分裂势力相互 勾结, 已对新疆的稳定和中国的统一构成现实威胁 。 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以来 , 我国政府一 向推行

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我国的外交政策以“和平共处、互利共赢”为宗旨,以国家利益、人
民利益为核心,以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使命,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奋斗目标。

首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
展利益,坚持不参与贸易战、冷战以及军备竞赛战略;
其次,积极发展多边主义,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的政治、
经济、文化、科技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再次,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中国特色、贡献中国智慧,积极开展
和平外交。

最后,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开展战略对话、加强战略沟通,积
极推动构建中国周边外交格局,深化周边友好合作。

综上所述,我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政策;积极发展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我国将继续主动参与国际合作,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促进全球繁荣进步。

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的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的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的关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发展关系可以分为两个方面来看,一是政治方面的关系,二是经济方面的关系。

在政治方面,中国与周边国家一直以来都保持着比较友好的关系。

中国秉持睦邻友好、互利共赢的原则,致力于与周边国家建立平等、友好、互信、共赢的合作关系。

中国积极参与区域合作机制,如东亚合作、上合组织等,与周边国家共同推进地区安全和稳定。

同时,中国也加强与周边国家的高层交往,通过互访、对话等方式增进相互了解和信任。

在经济方面,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十分紧密。

中国是亚洲及周边地区最大的经济体,与周边国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

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进行了大量的贸易往来和投资合作,客观上促进了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

中国还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周边国家共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贸易往来,促
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共同繁荣。

当然,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些领土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对双边关系产生了一定影响,需要双方通过对话和谈判寻求妥善解决。

同时,中国的崛起也引发了一些对周边国家的担忧,需要通过平等和合作的方式增进互信,以实现共同发展。

总体而言,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发展关系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势。

通过加强合作、增进互信和解决分歧,双方能够实现共同繁荣和稳定。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启示录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启示录

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发展启示录中国的周边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周边。

不仅因为邻国数量众多、地理环境复杂、民族跨境交错,更因为清朝在从泱泱大国向半封建半殖民地衰败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列强从整个周边全方位侵蚀中国领土,巧取豪夺,造成了数不清的历史遗留问题。

旧中国遗留给人民共和国的边界,没有哪怕一公里是清晰标定而无争议的。

冷战时期,中国又成为东西方冷战的前沿,西方国家为了“遏制”东方阵营,在中国周边或建立反华军事同盟,或制造矛盾离间中国与邻国关系,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周边环境的复杂性。

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和平稳定、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基本条件,就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也成为新中国外交的首要任务。

新中国政府为建立一个安全的周边,军事和外交两手兼备。

上世纪50-60年代的抗美援朝、抗法援越和抗美援越,除了帮助两个新生的友好邻邦站稳脚跟外,把敌对势力拒之于中国边界之外也是考量之一。

外交上,中国政府一贯主张通过和平谈判、公正合理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正是出于这种和平理念,上世纪60年代,中国通过谈判,与缅甸、蒙古、巴基斯坦、阿富汗、尼泊尔等国圆满解决了边界问题,与印度尼西亚等国谈判解决了华侨双重国籍问题。

中国即使不得不进行自卫反击,目的也是为谈判解决创造条件。

中苏中越边境虽曾发生武装冲突,但中苏(俄)最终通过谈判解决了边界问题,中越也通过谈判解决了陆地边界和北部湾划界问题。

周恩来总理设想的“安定四邻”终于基本成为现实。

然而,上世纪80年代以来海底资源勘探开采技术的突破和国际海洋法的发展,又使中国与海上邻国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划分成为问题,域外大国翻云覆雨、推波助澜,使相关国家间和平谈判解决争端的难度加大。

怎样做才能既坚持谈判协商解决争端的基本原则,又回击恶意挑衅,坚决捍卫领土主权完整?复杂的局面考验着中国外交的智慧。

在理念层面,近年来中国领导人提出了处理周边关系的许多新思想新观点。

“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与“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共同成为中国外交努力建设的四大环境。

中国坚持在什么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

中国坚持在什么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

中国坚持在什么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
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

一是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

二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国家。

三是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

四是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支持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五是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

六是开展同各国政党和政治组织的友好往来,加强人大、政协、地方、民间团体的对外交流,夯实国家关系发展社会基础。

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

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

中国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亲、诚、惠、容的理念。

亲、诚、惠、容四字理念一经提出,就成为新形势下中国周边外交的标志性方针政策,在国内外产生广泛而积极的反响。

亲、诚、惠、容四字箴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新发展提出的重要理念,既是新中国60年睦邻友好政策的总结,也闪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光芒。

我们讲“亲”,就是要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讲平等、重感情;常见面,多走动;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的事,使周边国家对我们更友善、更亲近、更认同、更支持,增强亲和力、感召力、影响力。

我们讲“诚”,就是要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争取更多朋友和伙伴。

就是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关系,继续用自己的真诚付出,赢得周边国家的尊重、信任和支持。

我们讲“惠”,就是要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编织更加紧密的共同利益网络,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让我国发展更好地惠及周边,同时也使我国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

我们讲“容”,就是要倡导包容的思想,亚太之大容得下大家共同发展,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和更加积极的态度促进地区合作,更加主动、更加积极地回应周边国家期待,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

共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将中国与周边国家连成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

亲、诚、惠、容四字箴言是引领命运共同体稳步前行的指针,不仅中国要身体力行,也应当成为地区国家遵循和秉持的共同理念和行为准则。

习近平强调:“要对外介绍好我国的内外方针政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中国梦同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前景对接起来,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然而,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宣传工作: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中国与几个重要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发展演变.doc

中国与几个重要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发展演变.doc

中国与几个重要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发展演变世界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中国,而中国同样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世界和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关系发展演变的论文范文,供大家阅读查看。

中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之一,周边国家多达29个,其中直接接壤的就有15个。

这些周边国家,由于与中国在地缘关系上河同水密、唇齿相依,因而自然在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和地缘文化上也成为病痒相关、安危与共的利益攸关方。

因而,在国家利益方面,必须实行和坚持睦邻友好政策。

一、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整体发展演变轨迹(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包围,为了维护国家的和平与安全,毛泽东等审时度势,采取北联苏联、东援朝鲜、南助印支以及同印度等周边国家实行睦邻友好的方针。

北联苏联,即与苏联建交,并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一系列协定,用条约的形式将中苏友好合作关系固定下来,并解除了北疆的后顾之忧。

东援朝鲜,即抗美援朝,粉碎了美国企图侵吞全朝鲜进而侵略中国的计划,维护了中朝两国及远东和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南助印支,即支持和援助印度支那人民反法斗争,在1954年召开的日内瓦会议上促成了印度支那的停战,从而也大大缓解了中国南疆的外部压力。

与印度等国睦邻友好,即与印度、印尼、缅甸等国建交,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1]1954年4月29日,中印两国发表谈判公报,一致同意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列入公报和协定中,把它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先后应邀访问了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和缅甸总理吴努发表的《联合声明》都写进了这些原则,并进一步确认它适用于同亚洲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确定,为当时进一步发展中国同印度等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有效解决彼此之间存在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形势与政策——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

形势与政策——中国的周边外交政策

停顿一年多的朝鲜半岛核问题六方谈判,在中国积极斡旋下,出现转机。

在中日双方领导人的共同努力下,中日政治关系打破僵局,出现缓和。

11月中下旬,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之后,相继对越南、老挝、印度、巴基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在睦邻友好的大路上树立起一座新的里程碑。

这些重要动向和活动,既发生在中国的“周边”,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密切关注。

多年来,中国坚持奉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政策,致力于建设和谐亚洲、和谐世界,积极推进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与互利合作,成果丰硕。

一中国是世界上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

22000多公里陆地边界,18000多公里大陆海岸线,使中国的周边国家有近30个之多,其中直接接壤国家就有14个。

数量众多的邻国呈现着历史、宗教、民族、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的缤纷色彩。

历史传统的丰富性,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多样性,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的差异性,决定了中国周边关系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决定了中国周边外交的特殊重要性。

从这种特性出发,新中国甫一成立,中国政府就从“近邻”着手,认真构筑睦邻友好的外交基石。

在1955年第一次亚非会议(万隆会议)上,被几十个与会国家(地区)接受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由中国与两个重要邻邦印度、缅甸共同提出并加以倡导的。

在壁垒分明的阵营对抗时期,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犹如一缕清新的和风,不仅成为中国处理与邻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也逐渐为世界所公认,发展成为通行的国际关系准则。

剑拔弩张的“冷战”时期,和平共处、相安无事曾经是人们所渴望和追求的一种理想。

而随着“冷战”的结束,和平、发展、合作逐渐成为新的世界潮流;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快步推进,更是引发国际关系发生众多深刻变化;求和平、求安宁、求发展、求富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迫切愿望。

踏上改革开放新征程的中国,审时度势,顺应潮流,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发,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开拓外交的新局面,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石的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新的形势下有了新的发展。

中国周边外交方针的内容

中国周边外交方针的内容

中国周边外交方针的内容
中国一直致力于发展友好、和平与合作的外交政策,特别关注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中国周边外交方针的核心目标是保持和平稳定的区域环境,推动互利共赢合作,加强地区间的互联互通,提升共同发展水平。

以下是中国周边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和做法:
1. 睦邻友好:中国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倡导与邻国以睦邻友好的态度相处。

中国致力于与周边国家建立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共同发展的关系,通过高层互访、经贸合作、文化交流等方式加强互信,解决分歧和争端。

2. 和平发展:中国将和平发展作为国家战略,主张通过外交对话和平解决争端。

中国支持通过和平、对话的方式解决悬而未决的地区纷争,包括领土争议和海洋争端,以维护地区的和平稳定。

3. 互利共赢:中国鼓励与周边国家加强经济合作,推动共同发展。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基建投资、贸易便利化和人文交流等途径促进地区间的互联互通,实现互利共赢的局面。

4. 人文交流:中国积极推动人文交流活动,加深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通过教育交流、旅游合作、艺术交流等方式,增进人民之间的友谊,加强地区间的民间交往。

5. 多边合作:中国支持并参与地区性和国际性合作机制,与周边国家共同应对
地区挑战。

中国支持东盟地区论坛、亚太经合组织等地区平台,致力于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推动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周边外交方针的内容主要包括睦邻友好、和平发展、互利共赢、人文交流
和多边合作。

中国将继续坚持这一方针,与周边国家共同致力于构建和谐、稳定、繁荣的地区。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外交方针的回顾与前瞻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外交方针的回顾与前瞻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外交方针的回顾与前瞻作者:李志斐来源:《领导之友》2011年第01期“远亲不如近邻”,作为亚太大国,周边外交在中国的总体外交格局中占据重要位置。

2002年,十六大将“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确定为中国周边外交的指导方针。

2007年,胡锦涛主席在十七大上再次强调贯彻这一外交方针的必要性。

在“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的指导下,中国致力于与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构筑了整体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

面对目前周边地区存有的不稳定与不确定因素,“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外交方针仍将是中国的理性选择,是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与周边国家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的指导原则。

一中国周边地缘环境复杂。

作为世界上拥有邻国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的陆地边界22,000多公里,海岸线18,000多公里,周边国家数量多达29个,其中直接接壤邻国15个。

这些周边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文化、民族和宗教多元。

在历史上,中国与很多邻国发生过战争纠纷或冲突,迄今为止仍有一些边界或领土问题未得到解决。

同时,中国周边还是世界主要大国利益交会之地。

因此,如何处理周边关系,是中国能否构建稳定与和谐周边安全环境、实现和平发展的关键。

“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正是中国面对复杂地缘环境,根据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平外交政策与合作共赢实践所作出的理性选择。

2003年10月,温家宝总理在出席东盟商业与投资峰会时首次提出了“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政策,成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的核心内容。

其中,“睦邻”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亲仁善邻、以和为贵的哲学思想,与周边国家和睦相处,共同构筑本地区稳定、和谐的国家关系结构。

“安邻”是积极维护本地的和平与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合作增进互信,通过和平谈判解决分歧,为亚洲的发展营造和平的地区环境。

“富邻”是加强与邻国的互利往来,深化区域和次区域合作,推进地区经济一体化,从而实现与亚洲各国的共同发展。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特点

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特点

随着中国自身的发展以及国际和地区形势的变化,周边外交在我国外交全局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争取一个良好稳定的周边安全环境是我国整体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政治上看,周边地区是我国维护主权权益、发挥国际作用的首要依托。

周边多为发展中国家,在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上与我国有较多共识。

很多国家长期奉行对华友好政策,在国际舞台上一直与我国相互支持、相互配合。

从经济上看,周边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开展互利合作的重要伙伴。

我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额始终占外贸总额的60%以上,从周边国家和地区获得的投资多年来占吸引外资总额的70%以上。

中国的发展首先给周边带来机遇;周边的繁荣,也使中国从中受益。

我们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依存日益加强,周边正在成为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地区。

从安全上看,周边地区是我国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和睦的直接外部屏障。

周边环境历来对我国国内形势以及发展战略有直接牵动作用。

维护周边安全是周边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个和平、稳定的周边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如果周边动荡,则不可避免会对我国经济建设造成干扰。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雅尔塔体制终结,国际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性变化,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反华势力对中国压力明显增大的困难局面,党中央及时调整我国的对外战略,明确提出“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积极改善和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将继续加强睦邻友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加强区域合作,把同周边国家的交流和合作推向新水平。

” 而“睦邻”、“安邻”和“富邻”政策的提出,则是对“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中国周边外交方针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2003年10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了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首届东盟商业与投资峰会,并发表题为《中国的发展和亚洲的振兴》的演讲,指出积极促进亚洲的发展振兴与和平稳定,是中国的既定方针,“睦邻”、“安邻”和“富邻”是中国实现自身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周边外交的形势分析与战略对策

中国周边外交的形势分析与战略对策

(三)经略周边的中长期目标
经略周边的中长期目标,是逐步推进亚洲一体
化,积极构筑以亚洲安全稳定和经济繁荣为宗 旨的“亚洲联盟”或“亚洲共同体”组织。纵 观当今世界,各大洲都已经形成紧密程度不同 的国家联盟,唯独亚洲尚缺。亚洲,特别是东 亚,已经成为大国势力争夺的焦点,这是进入 21世纪后国际局势的新特点。建立“亚洲共同 体”将是非常长远的目标,但是,中国应该积 极组织研究有关战略构想,并适时提出,争取 主动。
内容提要
1
周边现状分析与趋势研判
2
经略周边的总体策略与区域重点
3
经略周边的主要国别对策
一、周边现状分析与趋势研判
按照地缘政治和经济联系,可以将中国周边划分
为东南亚、东北亚、中亚、南亚四大板块,包括 与中国陆海毗邻的29个国家。
一、周边现状分析与趋势研判
(一)区域现状分析 1.东南亚板块。 2.东北亚板块。
以上观点难免有不足之处 欢迎批评指正 谢谢
二、经略周边的总体策略与区域重点
精心谋划经略周边的总体策略,是确定经略周
边的区域重点与国别对策的前提和依据。
(一)经略周边的总体策略
(二)经略周边的区域重点 (三)经略周边的中长期目标
(一)经略周边的总体策略
根据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对外方针,经略周边的
总体策略可以概括为:与邻为善,勇于担当; 经济优先,互利共赢;管控分歧,统筹全局; 强文备武,永不称霸。
(三)经略周边的中长期目标
组建“亚洲联盟”的具体实施步骤应从经济领域
合作开始,然后逐步拓展到文化、政治和安全等 领域。例如,可以从建立亚洲各国货币合作和汇 率稳定协调机制入手,同时加快组建亚洲基础设 施银行和亚洲货币基金,全面支撑亚洲区域内基 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相互融资;打造中国-东盟自贸 区升级版,积极推进RCEP,推进组建区域关税 同盟并建成共同市场;探讨在未来成立亚洲中央 银行,发行亚洲共同货币“亚元”,建立亚洲金 融一体化监管体系;逐步由经济一体化渗透到文 化、政治、安全等高敏感领域一体化,重构亚洲 传统文化的中心地位,逐步在亚洲国家之间建立 一个具有强大黏合性的政治新联盟,发挥稳定地 区局势与保卫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

浅谈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浅谈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浅谈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浅谈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自从邓小平富有创举性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约五分之一的巨型国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尤其是中国经济持续的腾飞,中国在世界政治角力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变化都引起了西方国家和亚洲邻国,乃至世界的异常密集的关注。

并且,由于中国地域宽广、幅员辽阔,还有许多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难以解决,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时不时显现出紧张的氛围。

具有时代指向标的十七大报告在阐释我国外交政策时也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需要一个长期的和平环境来实现自身的现代化,相应地,中国将一直奉行“尊重历史,与邻为善,着眼未来,和平发展”的准则处理与世界国家的关系。

1.一.中国巨大的变迁和变化的周边形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力量急剧增长:十多年来经济不断高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总量一再成倍加大,对外贸易的地域和规模也迅猛扩展。

在2009年发生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后,中国的经济总量仍然保持了9%左右的增长。

并且,中国的经济总量于2010年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崛起,引起了世界的密切关注,也引来了诸如“中国威胁论”等影响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言论。

从大的格局来说,冷战结束,终结了中国与邻国间的政治分割。

各国之间都基于各自长远战略利益与现实实际利益加以考、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

中国的邻国包括了诸多国情差异巨大的国家,在整个世界上是较为少见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复杂性。

在东北亚,历史问题迄今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

日本不能在彻底深刻地反省、总结近代侵华战争的前提下早日面向未来,成为我国与日本建立互信的一条鸿沟。

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出访日本。

这是时隔7年中国总理对日本的首次访问,也是中日打破政治僵局之后的“融冰之旅”,使中日关系站在了新的起点上。

然而2010年9月7日,我国渔船在钓鱼岛附近海域遭日本巡逻船两次冲撞,并遭日方登船检查,还抓扣中国渔船船长。

新形势下推动构建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

新形势下推动构建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

新形势下推动构建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作者:张蕴岭来源:《当代世界》 2021年第7期张蕴岭中国周边邻国众多,就关系而言,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是休戚与共、唇齿相依的关系。

为此,中国一向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放在对外关系的首位。

新中国成立后相继提出了一系列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基本理念和原则,包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睦邻友好”“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安邻、富邻”“和谐周边”等,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又提出“亲、诚、惠、容”和“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等重要理念,尽管这些理念和原则用词不同,但它们的含义基本一致,即处理好、发展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构建和平、合作、发展和共赢的周边秩序。

世界上,再没有其他大国针对邻国提出这么多基于良好意愿、着眼于“和合共生”的理念和原则。

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发展新型合作关系的新倡议和新行动周边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要义,是推动构建世界和平共处、协同发展、合作共赢的新秩序,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新型的国际关系,也是新型的国际秩序。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基于理念的倡议,也是基于现实的行动议程。

可以说,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

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与中国以往提出的一系列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原则既有一致性,也有其新意。

以往,中国提出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原则,主要是从中国如何做的角度考虑的,即中国的行事原则;而推动构建命运共同体,则是从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愿景的角度考虑的,是大家一起做,即各方基于共识的共建。

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处一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地缘区域整体。

因此,周边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客观存在,我们之所以还要推动构建命运共同体,就是要通过开展各个方面的合作来充实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用合作的办法来化解各种矛盾,防止发生对抗,特别是避免发生军事冲突,实现周边地区的合作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发展、共同发展。

发展国际友好城市的作用

发展国际友好城市的作用

浅谈发展国际友好城市的作用广东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 王世彤各国都十分重视发展国际友好城市,把国际友好城市的数量和交往质量,作为对外开放程度和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总体来说,建立国际友好城市、开展国际友城交往,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政治上的作用有利于推动双方在政治上增强互信。

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世界上各种文明、不同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应彼此尊重,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

发展国际友好城市有利于以地方促中央,推动两国中央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之间在政治上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扩大共识。

有利于密切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中,中国积极倡导和大力实行安邻、睦邻、富邻政策,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与邻为善”,是希望邻国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幸福;“以邻为伴”,是希望和邻国做好邻居、好伙伴,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积极同周边国家发展国际友好城市关系,通过友好城市之间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互相访问、举行纪念会、座谈会、报告会、参加双边会议、交换资料等,能够增进相互了解,发展人民友谊。

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

国际友好城市数量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的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化程度。

特别是我国的改革已经到了进一步深化的阶段,需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在总结改革开放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国家制定了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大力支持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通过发展国际友好城市,开展与国外的交往,走向世界,能够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也使中国能够更多地了解世界,进一步扩大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全方位、高水平、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有利于扩大对外宣传。

通过国际友好城市之间的交往,能够宣传推介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中国所倡导的和谐世界理念。

使中国走向世界,让更多的国家和人民了解中国,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树立中国人民勤劳勇敢、爱好和平、伸张正义的形象。

坚持什么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

坚持什么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

坚持什么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坚持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

中国古语有云:“远亲不如近邻。

”可见在中国人眼中邻里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蓝厅论坛”上就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问题阐述了中方立场。

指出中国始终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进一步巩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不仅同周边国家实现了关系正常化,而且同绝大多数周边国家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

中国同周边国家保持了密切的高层往来,每年高层交往近百起,增进了相互了解和政治互信。

以“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为周边外交方针,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往,近些年来正在渐入佳境。

其经济关系在进入21世纪后已迅速升温,如今东盟已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

而且,这种往来正在朝着机制化的方向发展。

在前年年底,中国已与东盟签署建立自由贸易区协议,一个有着17亿消费者、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贸易总额达1.2万亿美元的经济区域,正渐渐在亚洲世界现出身形。

1。

中国如何与周边国家携手推进命运共同体,深化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1000字

中国如何与周边国家携手推进命运共同体,深化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1000字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周边国家的联系日益紧密。

推进命运共同体,深化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不仅是中国外交的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地区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

以下是一些建议和措施,用于促进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一、政治互信与对话交流1. 高层互访:通过频繁的高层互访和政治对话,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

领导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有助于建立个人关系,为双边关系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 外交磋商:定期举行外交部门间的磋商,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协调各自的外交政策,形成共识。

3. 多边合作机制:积极参与和推动地区多边合作机制,如东盟地区论坛(ARF)、上海合作组织(SCO)等,通过多边平台加强对话与合作。

二、经济合作与共同发展1. 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立自由贸易区或经济合作区,降低关税壁垒,促进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2. 互联互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公路、铁路、港口和能源项目,提升地区互联互通水平,促进经济要素的自由流通。

3. 产能合作:根据周边国家的实际需要,推动产能合作,帮助其提升工业化水平和经济自主发展能力。

4. 金融合作:扩大货币互换协议的范围,促进跨境贸易的本币结算,降低汇率风险,并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

三、人文交流与民间合作1. 教育交流:鼓励学生交换项目、联合办学和汉语教学,增进青年一代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2. 文化交流: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电影节等活动,加强文化互动,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3. 民间组织合作:支持非政府组织、商会、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开展合作,拓宽合作领域和渠道。

四、安全和非传统威胁合作1. 跨国犯罪打击:加强执法安全合作,共同打击跨国犯罪,如毒品贩运、网络犯罪、非法移民等。

2. 反恐合作:通过情报共享、联合演习等方式,共同应对恐怖主义威胁,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

3. 灾害管理:建立灾害管理合作机制,包括信息共享、救援物资支持和技术援助,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中国为什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为什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为什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摘要】实现和平发展,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

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内忧外患,人民不堪重负。

然而在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成功走上了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

通过这条道路,中国人民正努力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并以自身的发展不断对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关键字】坚持和平发展历史意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绘制了未来5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

在对外工作部分再次提出,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世界各国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这是对当代中国对外举什么旗、走什么路、达到什么目标和怎样实现目标的深刻阐述,对做好新形势下的对外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四点点讨论中国之所以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原因:一中国为什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1.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当今时代飞速发展,使世界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每个国家再也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需要与世界时时联系及沟通。

此时,就需要因势利导,因时适变,走出一条既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又符合本国国情的路子来。

而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一条全新道路,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2.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不懈追求。

中国需要和平,人民需要和平;中国需要发展,人民需要发展。

如何将和平和发展联系起来,如何在和平的前提下发展本国经济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为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3.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

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也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日益融入国际社会,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邻为善互利共赢中国投资助力周边国家发展(国际视野)宋国友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网站
制图:张芳曼
近十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呈指数增长。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而周边国家一直是中国对外投资的重点。

一方面,来自中国的产业投资促进了周边国家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在对外投资的同时实现了产业转移,形成了一种互利共赢的局面。

对周边国家投资,也体现着中国“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
周边地区是中国重要对外投资接受地,吸收了超过30%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但投资国别分布不均衡
中国当前不仅是全球吸收外资第二大国家,而且也是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最大的对外投
资新兴经济体和对外投资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

就区域而言,周边地区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对外投资接受地,吸收了超过30%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排名上,新加坡、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缅甸、巴基斯坦、蒙古国、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8国名列前茅。

中国是大多数周边国家的重要投资来源国,是吉尔吉斯斯坦、阿富汗、老挝、缅甸和蒙古国等国最大外部投资国。

虽然中国对周边国家投资总额较多,但投资国别分布不均衡。

新加坡吸收中国投资额超过100亿美元,但也有不少周边国家吸收的中国投资不过数亿美元,甚至更少。

中国对周边国家的投资主要是资源型行业和能源型行业,比如,中国对俄罗斯的投资集中于农、林、牧、渔行业,对中亚国家为能源行业,对东盟国家则集中于电力、煤气行业。

中国对周边国家投资有着较好的制度保障,现已与除文莱以外所有的周边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议。

来自中国的投资给周边国家经济带来显著积极变化,改善了当地基础设施,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大多数周边国家,特别是陆地周边国家,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需要来自中国的大量资金促进本国经济发展。

来自中国的投资给周边国家经济带来显著的积极变化,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提供了先进的制造设备,带来了充沛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所以,中国对周边国家投资是典型的共赢合作。

可以预计,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大,对外投资需求增加,外汇储备转化为实体投资的速度加快,会有更多的中国投资流向周边国家。

根据规划,未来5年中国对外投资总额将超过5000亿美元,按照以往在周边国家投资30%的比重计算,周边国家将会吸收超过1500亿美元的中国投资。

投资关系是双边外交关系发展水平的重要反映。

通常而言,吸收中国较多投资的周边国家也是与中国保持较为稳定外交关系的国家,比如巴基斯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柬埔寨等国。

投资关系还会进一步密切双边外交关系。

中国不断扩大对周边国家投资,会推动该国经济增长,提高税收,增加就业,不仅能在该国国内培育更为广泛的对华友好群体,而且可以进一步密切与该国国内产业的联系程度,进而在该国形成对华更加友好的经济环境。

通过对周边国家更有效、合理和成熟的投资,逐步形成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的投资共同体,进而实现分工合作与共同发展
总体而言,对周边国家投资已经成为中国周边经济外交的有机组成,会在未来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然而,中国对周边国家的投资也有不足,限制了中国整体周边外交的更好发挥,甚至成为中国和某些周边国家形成更密切合作关系的阻碍性因素。

第一,从投资国别分布看,中国对周边国家的投资未能从战略角度实现全覆盖,也未能很好地与某些国家的对华政治关系相匹配,使得投资所能产生的政治效应和外交功能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第二,从投资行业看,中国对周边国家的投资过于集中于石油、天然气、矿产以及其他初级产品领域,这些行业特点不仅有着较强的环境污染属性,经常导致东道国民众的反感,而且具有一定的国家经济安全意味,容易招致东道国民粹主义者的批评;
第三,从投资路径看,中国对周边国家投资过于强调“自上而下”路径,特别重视与东道国中央政府合作,但忽视了法制作用、市场力量和民众诉求;
第四,从企业管理看,一些对周边国家进行投资的中国企业未能很好地尊重当地传统和劳工权利,不能完全履行社会责任,未能展现中国外交在微观层面的企业形象。

因此,中国对周边国家的投资政策还存在进一步调整的空间:
在投资国别方面,要完善和优化中国对周边国家的投资布局,可引导增加对马来西亚、印度和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投资;
在投资行业方面,在重视资源、能源行业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向经济开发和制造业领域的投资,相对减少对当地资源和能源的开采,更好地帮助周边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投资路径方面,要更为重视东道国企业、社会和非政府组织对中资企业的舆论塑造作用,避免完全依靠东道国政府的固有模式;
在企业管理方面,要提倡中资的责任意识,发挥驻外使领馆的信息搜集作用,强化国内总公司和主管部门的监督监管,规范企业在周边国家经营行为,以良好的企业形象提升中国在周边的国家形象。

中国国内正在进行产业升级和产业转移。

周边将是中国产业调整的重要辐射区和承载区。

这种投资不完全以中国利益为导向,更不是把中国国内落后产能淘汰到周边地区,而是要考虑周边国家的国内需求,把中国对周边国家的投资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规划加以有机结合,通过对周边国家的更有效、合理和成熟的投资,逐步形成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的投资共同体,进而实现产业分工合作和经济共同发展。

中国要从外交战略的高度,积极主动地把周边国家纳入产业分工视野,形成中国与周边国家在投资领域互利共赢的密切格局。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教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