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策略该变变了
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理论关系、战略转变与政策重点
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理论关系、战略转变与政策重点文/汪三贵刘明月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实施了一系列扶贫规划,从救济式扶贫到开发式扶贫,再到精准扶贫.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贫困治理之路.为消除绝对贫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了根基。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扶贫开发工作摆到了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作出了全面打贏脱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在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的合力攻坚下,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
2012-2019年,中国的贫困人口从9899万人减少到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o到2()20年年底,中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将实现全部脱贫、贫困县将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消除。
然而,消除绝对贫困并不意味着中国将不存在贫困问题,也不意味着减贫工作的暂停.相对贫困问题还会长期存在,并将成为未来减贫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的目标任务.这意味着中国的贫困治理在2020年进入到相对贫困治理的新阶段。
目前学者们对相对贫困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相对贫困的理论、标准和长效机制方面.而有关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理论关系、贫困战略转变的探讨还不够深入。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有何不同?中国的扶贫战略如何从消除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相对贫困治理阶段重点要关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了解中国扶贫的新形势,把握中国扶贫工作的未来走向,构建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理论关系(一)绝对贫困的内涵及测度绝对贫困的概念最早由Booth于1887年在伦敦东区开展的研究中提出。
他将每周收入少于18便士且拥有6个孩子的家庭定义为贫困家庭,同时还将收入之外的工作类型和生活条件纳入贫困的判定依据,如果个人没有工作且不存在酗酒、赌博等行为则被认定为贫困人口。
精准扶贫问题与解决方案
精准扶贫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脱离了贫困。
然而,仍然有很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面临着各种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精准扶贫的策略,即根据贫困人口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帮助措施,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全面小康。
本文将探讨精准扶贫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问题一: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精准扶贫的第一步是要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只有找准了贫困原因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然而,在实践中,由于贫困人员众多、分布散乱、贫困线标准不一等原因,精准识别贫困对象成为阻碍精准扶贫的一个重要问题。
解决方案一:建立有效的识别机制为解决精准识别贫困对象的问题,可以建立起一套多元化的识别机制。
首先,可以通过政府部门、社区干部、志愿者等多方面力量搜集贫困人口的信息,包括住房、收入、健康状况等,以便全面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其次,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比对,找出真正的贫困对象,确保救助措施精准有效。
问题二:帮扶措施不到位一些地方在实施精准扶贫时,存在帮扶措施不到位的问题。
有的地方只是采取了一些表面的措施,比如发放一些救济金,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困难,导致他们无法真正脱贫。
解决方案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为解决帮扶措施不到位的问题,可以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不同地区、不同贫困人口的困难状况各有不同,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比如在一些地区,可以通过发展产业帮助贫困户增加收入;在一些地区,可以通过提供技能培训帮助贫困人口提高就业能力等。
只有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才能真正解决贫困人口的实际困难。
问题三: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帮扶措施在实施精准扶贫时,有的地方只注重眼前利益,缺乏对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帮扶措施,导致贫困户摆脱了一时的困难,但未能真正迈向脱贫。
解决方案三:建立长效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为解决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帮扶措施问题,可以建立起长效机制,促进可持续发展。
反贫困战略
20世纪 贫困,“它意味着在物质、 50年代 保暖和衣着方面开支要少于 和60年 平均水平”; 代 医疗和教育的重要性不在于 20世纪 他们本身的意义,更重要的 70年代 是“改善人口质量的投资, 和80年 能显著提高穷人的经济前途 代 福利”;
贫困的根源不仅是人力资本 20世纪 的短缺,更重要的是消费水 90年代 平的不足;
争议
• 传统与宗教:保守的宗教人士,甚至警告妇女:如果加入格 莱珉(小额贷款银行)就将受到惩罚,死后不得以伊斯兰葬 礼安葬—对于一个一无所有的妇女来说,这是一个可怕的事。 • 世界银行:这些机构一致要求首先进行技能培训,而尤努斯 对这一点坚决反对。 他的观点是:所有人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他称之 为“生存技能”,“穷人活着,这一事实就清楚地证明了他 们的能力,不需要我们来教,他们已经知道如何去做这件事 了。所以,我们不去浪费时间教给新的技能,而是努力去最 大限度地利用他们现有的技能。使穷人得到贷款,就是使他 们得以立即实践他们已经掌握的技能—纺织、脱粒、养牛、 拉人力车等。”
凸显治理结构和机制在反贫方面的作用,提 出超越经济行动的领域来治理贫困;
发达国家反贫困战略(美国)
战略及政策
1.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 制度 2.政府开展大规模的反贫困 运动 • 重视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 的开发和发展; • 重视教育和职业培训(结 构性失业); • 加强对少数族裔贫困人口 的赋权;
“少数族裔是贫困人口的集中营:其中拉丁美洲裔的劳 动者中穷人比例最高,有20.6%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黑人人 口的贫困比例为24.3%,而亚裔和非拉美裔白人的贫困比例 分别为10.3%和8.2%”(《经济导刊》2007年) • 积极实施工作福利制度; 将社会救助的权力与参加工作的义务结合起来,“无责 任无权的行为(包括家庭、工作)作为领取福利的一 个条件”。 • 注重发挥社会慈善的反贫困作用; 美国富豪,他们“不愿通过纳税而将自己的财富交由政府 来支配,他们认为政府是低效率的,将财富交给它会造成浪 费乃至腐败”,他们更愿自己亲自或自己信得过的“社会精 英”和组织来管理和分配自己的财富来反贫。
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与扶贫规划策略
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与扶贫规划策略城市贫困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各国政府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不同于农村贫困,城市贫困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显得愈发突出。
本文将对城市贫困问题展开研究,并提出一些扶贫规划策略。
一、城市贫困问题的现状城市贫困问题是指城市中居住着一部分人口,由于社会、经济等各种原因而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处于经济困境和社会边缘化状态。
城市贫困问题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1. 就业困难:由于城市虽然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城市贫困人口往往没有受过高等教育或专业技能培训,导致他们难以融入竞争激烈的城市劳动市场。
2. 居住条件恶劣:城市贫困人口多集中在城市的贫民窟、城中村等地区,居住条件差,环境污染严重,缺乏基本的居住设施。
3. 社会融入困难:由于经济困境,城市贫困人口往往受到歧视和排斥,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缺乏社会资本和社交网络。
二、城市贫困问题的原因分析城市贫困问题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1. 发展不平衡导致的城市间差距: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大城市快速发展,经济繁荣,而一些中小城市经济发展缓慢,就业机会有限,贫困问题突出。
2. 农村贫困人口进城:由于农村土地收入减少,农民寻求更好的生活机会,纷纷进入城市,增加了城市贫困人口数量。
3. 结构性失业: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一些传统产业逐渐衰退,导致大量工人失去就业机会。
三、扶贫规划策略为了解决城市贫困问题,政府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扶贫规划策略,以下是一些建议:1. 就业扶贫: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人口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指导力度,提供就业机会,帮助他们融入城市劳动市场。
2. 改善居住条件: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城市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
3. 创新社会保障机制:政府应该改革和完善城市贫困人口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多层次、多渠道的保障机制,包括社会救助、住房保障、医疗保险等。
4. 加强教育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城市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改善城市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
驻村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驻村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随着我国扶贫工作的稳步推进,驻村扶贫工作成为扶贫的重要环节之一。
在实际扶贫工作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着扶贫工作的进展,也影响着贫困地区群众的脱贫致富。
我们需要认真分析驻村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研究,以推动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存在的问题1. 信息不对称:很多贫困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信息闭塞,导致政府和社会资金资源难以向基层渗透,影响了扶贫资金的有效使用和扶持对象的及时获知信息。
2. 资金管理不规范:部分地方政府在扶贫资金拨付和使用中,由于管理不善、监督不力等原因,导致扶贫资金被滥用、挪用、浪费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扶贫工作的效果。
3. 帮扶措施不完善:一些扶贫措施只停留在表面上,没有形成长期可持续的扶贫机制,导致贫困地区群众缺乏持续的发展动力。
4. 产业发展滞后: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缺乏技术和资金支持,导致产业发展滞后,难以脱贫致富。
5. 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通讯、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短板,直接影响了群众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
二、策略研究1. 加强信息化建设: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健全贫困地区的基础信息平台,加强对贫困地区的信息化建设,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2. 完善资金监管机制:建立健全扶贫项目的动态监测和考核机制,加大对扶贫资金的监管力度,将监管责任压实到具体的项目和工作人员。
3. 制定长期帮扶方案:对于贫困地区,不能只停留在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上,更要制定长期的帮扶方案,包括产业扶持、就业培训、教育支持等,形成持续的帮扶机制。
4. 推动产业发展:在扶贫工作中,应当重点推动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加大对产业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激发当地产业的活力,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驻村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还比较严重,需要政府、社会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推动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驻村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驻村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驻村扶贫工作是中国政府为脱贫攻坚工作而推出的一项重要政策。
近年来,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各级政府纷纷组织驻村工作队深入到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
驻村扶贫工作旨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农民技能等方式,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在实施驻村扶贫工作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存在着缺乏长期可持续性的困难。
一些扶贫项目只停留在表面功夫,缺乏对贫困地区长远发展的规划和支持。
项目管理不规范,导致资源的浪费和不当分配。
资源分配不均衡,一些地区可能因为政策倾斜或者挪用资金而导致扶贫效果不彰。
农户参与度低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农民对扶贫项目的理解和参与程度不高,影响了项目的实施效果。
本文旨在探讨驻村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以期为驻村扶贫工作的实施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意识驻村扶贫工作是当前我国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际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些地区的扶贫工作缺乏长期可持续性,一旦项目结束,就无法持续产生效益,不能根本改善贫困地区的发展状况。
项目管理不规范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导致项目执行效率低下、资金浪费等情况时有发生。
资源分配不均衡也是制约扶贫工作效果的重要原因,一些资源在扶贫工作中过度集中在某些地区或项目上,而其他地区却无法获得足够支持。
农户参与度低是另一个突出问题,一些农户在扶贫项目中缺乏参与感,无法真正发挥扶贫工作的效果。
我们需要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并提出有效的策略来解决。
【字数未达到要求,请再添加内容】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当前驻村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供科学的策略研究建议。
通过研究,可以全面了解驻村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找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进一步明确驻村扶贫工作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为提升扶贫工作的效果和可持续性提供理论支持。
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可行策略和方法
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可行策略和方法贫困问题一直存在于城市中,给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许多挑战。
为了解决城市贫困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可行策略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一些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可行性策略和方法。
一、扩大就业机会和提高就业能力就业是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该加大力度推动各种产业的发展,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还应该注重提高居民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可以通过开展培训班、技能交流等方式提高居民的职业技能,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二、加强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是改变贫困家庭命运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
可以通过提供免费教育、设立助学金等方式解决贫困家庭孩子接受教育的问题。
另外,也可以加强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更多的技能人才,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三、推动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长期解决方案。
政府应该加大对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投入,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环保产业等的发展,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同时,还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减少城市的环境污染,改善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
四、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城市贫困问题的保障措施。
政府应该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保障力度,确保他们基本生活水平的可持续性。
可以通过建立低保制度、提供社会救助和医疗保障等方式,为贫困居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五、创新扶贫模式传统的扶贫模式已经无法完全解决城市贫困问题,需要探索创新的扶贫模式。
可以运用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有针对性地提供扶贫措施。
同时,还可以发展社会企业,通过经营企业产生的利润来帮助贫困地区的发展。
六、加强政府的参与和引导作用政府应该扮演好整个城市贫困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
政府要发挥政策制定者和资源调配者的作用,为解决贫困问题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农村扶贫实施策略因地制宜精准帮扶
农村扶贫实施策略因地制宜精准帮扶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贫困问题,特别是农村贫困。
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村扶贫成为中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而在农村扶贫实施策略方面,因地制宜的精准帮扶被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因地制宜——了解当地特色与需求因地制宜是农村扶贫实施策略中的核心原则。
它要求政府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出适合当地的扶贫政策和举措。
例如,对于一些地区而言,由于土地资源匮乏,农业产业发展受限,可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等方式来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
而对于一些资源丰富但交通条件较差的地区,可以通过改善交通基础设施,促进农产品物流,提高农业产品的销售价值。
因地制宜的策略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当地的需求,还能够有效地避免资源的浪费和不必要的投入。
二、精准帮扶——集中力量解决贫困核心问题精准帮扶是农村扶贫实施策略中的有效手段。
它要求政府将帮扶对象精确确定,并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政策和资源。
根据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政府通过建立贫困户信息档案,对贫困原因进行逐一核查,找出贫困户的核心问题,并根据问题的不同制定出相应的帮扶措施。
这种精准帮扶的方式避免了扶贫资源的浪费,有效地提高了扶贫措施的实施效果。
三、因地制宜与精准帮扶相结合——扶贫事半功倍事实上,因地制宜和精准帮扶并不是完全独立的两种策略,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才能够取得最好的效果。
首先,因地制宜为精准帮扶提供了基础。
了解当地的特点和需求,才能更好地确定帮扶对象,也才能更好地制定帮扶政策和举措。
其次,精准帮扶为因地制宜提供了具体的落实方式。
根据贫困户的具体情况,政府可以精准地对症下药,对不同贫困户制定针对性的帮扶方案。
通过精准的帮扶,可以有效地提高扶贫政策的实施效果,也可以更好地发挥资源的作用。
最后,因地制宜和精准帮扶的结合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农村扶贫的效率和成效。
针对不同地区的需求,因地制宜的策略可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而精准帮扶的方式可以确保扶贫资源的有效使用和目标的精确实现。
中国贫困地区的发展策略及其挑战
中国贫困地区的发展策略及其挑战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辽阔领土的发展中国家,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但仍有许多地区面临着贫困问题。
针对中国贫困地区的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战略和政策来提高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并改善人民生活。
然而,在实施发展策略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挑战需要克服。
一、产业扶贫策略针对中国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
其中包括发展农业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等举措。
根据地区特点,政府推动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倡农业与农村产业、旅游业等产业的结合,并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此外,政府还鼓励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例如生态农业、特色农产品种植等。
通过发展产业,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并逐步实现脱贫奔康。
然而,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一些地区缺乏有效的市场渠道和销售渠道,导致农产品难以销售。
其次,贫困地区缺乏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限制了产业的发展。
同时,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对滞后,影响了产业发展的速度和效率。
二、教育扶贫策略教育是消除贫困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通过加大教育扶贫力度,提供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水平,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
政府鼓励投资教育资源,如学校的建设和改善,教师培训等。
同时,政府还对贫困家庭提供教育资助,包括免费教科书、学费减免、奖助学金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提高年轻一代的素质和竞争力。
然而,教育扶贫同样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贫困家庭难以负担高昂的教育支出,导致一些贫困孩子失去接受教育的机会。
其次,贫困地区的学校设施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难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此外,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对贫困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存在影响。
三、基础设施建设策略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通过在贫困地区建设基础设施,改善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必要的保障。
农村发展中的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策略
农村发展中的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策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的发展也逐渐受到重视。
然而,在农村地区中,依然存在贫困地区,这些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居民生活水平低下。
为了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状况,我国以扶贫攻坚为主题,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农村发展中贫困地区扶贫攻坚的策略。
一、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教育是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打破贫困传承的重要途径。
贫困地区由于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差,导致教育机会相对有限。
因此,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是扶贫攻坚的首要任务。
政府可以增加专项教育经费,改善学校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同时,要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为贫困地区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二、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地区多数人口依靠农业为生,因此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于农村地区贫困人口脱贫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引导农民从传统的小农经济向现代化农业转变,推动农产品加工、流通和销售,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同时,要加强农业科研,推广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三、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地区由于地域、交通等各种因素,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
因此,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是扶贫攻坚的关键之一。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修建道路、通讯网络等,提高农村地区的交通和信息流通效率。
同时,还可以加大对农村供水、电力、医疗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
四、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意进入贫困地区开展金融服务,导致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缺失。
因此,需要加强对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
政府可以建立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提供贷款和储蓄等金融产品,支持农村居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促进贫困地区的发展。
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贫困地区的居民由于经济困难,面临较高的风险,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为他们提供保障。
精准扶贫面临的新问题及应对策略
精准扶贫面临的新问题及应对策略作者:郭晓鸣蒲实高杰来源:《当代县域经济》2016年第05期专家名片郭晓鸣,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现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四川省有突出贡献奖的优秀专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县域经济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推动和社会的广泛参与下,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但是,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精准扶贫在推进过程中必然会面临一系列问题和困难。
为了及时把握问题、提出对策,笔者近期深入四川秦巴山区、凉山彝区、高原藏区等集中连片区的多个贫困县,通过入户调查、专题座谈等方式了解精准扶贫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PART1五大问题需关注调查显示,当前各地精准扶贫工作动员充分、参与广泛、责任明确、措施具体,对于矫正传统扶贫模式粗放低效的突出问题成效显著。
但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多种复杂原因的影响和制约,当前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仍然存在一系列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和矛盾,亟待通过机制完善和政策调整加以解决。
通过多地实地调研发现,以下五方面问题需要高度关注:——精准瞄准过程中的识别误差问题仍然突出。
精准瞄准扶持对象是实施精准扶贫的首要任务,实践证明,瞄准到户的精准度明显高于传统扶贫模式。
但调研发现,各地在不同程度上仍然存在“瞄而不准”的问题:一是人为因素导致识别误差。
随着精准扶贫政策对贫困户帮扶力度的增大,对农户的吸引力也随之增强。
为获得贫困户资格,部分农户通过隐瞒、转移等手段降低家庭收入,甚至出现了与父母分家以降低单户收入的行为。
无序争夺和挤占贫困户指标不仅显著降低了扶贫资源利用的有效性,而且人为扩大了贫困面。
二是制度因素导致识别误差。
由于缺乏对农户主动参与的有效激励,在贫困户确定过程中,普通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部分农户在民主评议中“走过场”,表决时“随大流”。
2020年后减贫新策略
2020年后减贫新策略随着新冠疫情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的加剧,减贫问题愈发严峻。
2020年,全球减贫新策略面临诸多挑战和变数。
当然,将减贫作为人类共赢的全球使命,各国政府、开发机构和智库力图探寻新路径,多措并举,举行多项创新性计划,以期迎接脱贫攻坚取得更大胜利。
一、创新脱贫方式近年来,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脱贫之道,并不断推出创新的减贫方式。
比如,中国就把扶贫工作作为全国重要任务,采取了以“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和“社会保障扶贫”为主要方向的政策模式。
在南美洲巴西,世界银行与当地政府合作,成功推行了“家庭扶贫”计划,实施政府资助和农户合作扶持的方式,帮助了数百万贫苦农民。
这些创新方式,对全球减贫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也对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二、数字化减贫利用数字化技术和数据分析手段,既能大力降低减贫成本,也能提高减贫效率。
比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贫困识别,可以快速且准确地确定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为制定有效的脱贫政策提供了基础数据。
此外,数字化手段也可以为贫困者提供更多有效帮助。
比如,秘鲁政府采用了一项创新计划,利用智能手机和短信、社交网络等手段,向贫困家庭及时推送信息和资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开展经济生产活动,并教育他们如何管理财务。
数字化减贫是未来全球减贫的一个趋势,各国应该继续探索数字化手段在减贫工作中的应用。
三、联合减贫全球减贫需要各方的共同推进,各领域、各机构之间的联合减贫也愈加重要。
这种联合减贫包括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私人部门和教育机构等不同角色之间的协作,促进资源共享、创新合作与经验共享。
联合减贫的关键是建立有效合作机制和共享资源,通过政策交流、合作项目、研究与发展等方式,最大化发挥各方优势,协同推动减贫进程。
实现全面减贫是全球减贫最终目标,也是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之一。
面对当前的挑战和困难,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探寻新路径,加强国际合作,形成全球人类减贫的大合唱。
如何应对贫困问题六个扶贫策略
如何应对贫困问题六个扶贫策略贫困问题一直是全球各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解决贫困问题是至关重要的。
为了有效地应对贫困问题,各国纷纷实施了扶贫政策和项目。
本文将介绍六个有效的扶贫策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贫困问题。
一、改善教育机会教育是消除贫困的关键。
改善教育机会可以为贫困家庭的下一代提供更好的人力资源。
因此,政府应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提供贫困家庭的奖学金和补助金,为他们提供免费的教育机会。
此外,也需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二、发展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贫困者往往缺乏职业技能,这限制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增长。
因此,政府应该加强职业培训机构的建设,并提供贫困家庭的培训机会。
通过提供技能培训,贫困者可以获得就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从而脱贫。
三、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农业是许多贫困人口的主要生计来源。
因此,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提供农业技术和合作社支持,帮助贫困农民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
此外,还可以鼓励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旅游等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四、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帮助贫困人口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
政府应该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养老保险等。
这将为贫困人口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减轻他们的社会压力,稳定他们的生活。
五、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改善贫困地区民生的重要基础。
政府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贫困地区的交通、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
并且,也需要加强对医疗、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的建设和投入,确保贫困人口可以享受到公共服务的权益。
六、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区域协作贫困问题不能靠单一的国家行动来解决,需要全球合作和区域合作。
各国可以加强合作,共享经验,学习先进国家的扶贫经验和模式。
同时,还需要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生态环保、生态农业等方式,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驻村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驻村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随着中国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全面,驻村扶贫已成为推动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举措。
在实践中,驻村扶贫工作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及时加以解决和应对。
本文将对驻村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策略研究。
一、存在的问题1.资源配置不均衡在一些地方,由于资源分配不均,造成一些贫困地区得到的扶贫资源相对偏少。
这导致了一些地区的扶贫工作难以有效展开,贫困地区的脱贫任务难以完成。
2.扶贫措施不够精准当前的驻村扶贫工作中,存在着扶贫措施不够精准的问题。
一些扶贫项目的实施并不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导致扶贫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出现资源浪费的情况。
3.基层干部工作能力不足在一些贫困地区,基层干部的工作能力相对较低,难以有效组织和指导当地的扶贫工作。
这导致一些扶贫项目难以有效推进,影响了扶贫工作的效果。
4.脱贫后续保障不足在一些贫困地区,脱贫后续保障不足。
一些贫困地区的脱贫人口在脱贫后难以维持生计,可能重新陷入贫困之中。
这也是一种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二、策略研究建立健全的资源配置机制,确保资源能够公平地分配到各贫困地区。
采取措施加大对于贫困地区的扶贫资源投入,确保每个贫困地区都能够得到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加强对贫困地区的实地调研,更加精准地制定扶贫措施。
确保扶贫项目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能够真正解决当地的贫困问题,避免资源的浪费。
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工作能力和水平。
采取措施鼓励优秀的干部到贫困地区工作,提高当地的扶贫工作效果。
建立健全的脱贫后续保障机制,确保脱贫人口在脱贫后能够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加大对脱贫人口的培训和就业帮扶力度,确保他们能够稳定脱贫。
结语驻村扶贫工作是当前中国扶贫工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对于贫困地区的脱贫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践中,驻村扶贫工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及时加以解决。
通过采取相应的策略,我们可以更加有效地推动驻村扶贫工作,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目标。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成因与扶贫策略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成因与扶贫策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然而,在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农村贫困问题一直存在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扶贫策略。
本文将探讨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成因,并分析中国扶贫策略的有效性。
一、农村贫困问题的成因1.土地问题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一个重要成因是土地问题。
农村地区的土地资源分配不均,一些地区土地贫瘠,难以种植出高产的农作物,导致农民的收入微薄。
另外,土地的不平等分配也是贫困问题的原因之一。
2.教育问题教育是脱贫的重要途径,然而,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教育基础设施欠缺,学校条件差,导致了农村居民教育水平较低,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机会。
3.就业问题农村地区的就业机会有限,主要以农业为主,缺乏多样化的就业机会。
农村劳动力的失业和低工资限制了他们的收入增长,加剧了农村贫困问题。
4.社会保障问题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不完善,农民缺乏基本的社会福利保障,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在面对意外灾害和疾病时,贫困家庭更加容易陷入贫困。
二、扶贫策略的有效性1.土地政策改革中国政府通过土地政策改革,促进了土地资源的流转和集约利用。
土地流转使得农民能够将自己的土地出租或者流转给大规模的农业企业,从而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2.教育扶贫为了解决教育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教育扶贫政策。
政府增加了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了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机会。
3.产业扶贫为了解决就业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产业扶贫政策。
政府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培训和贷款支持,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此外,政府还鼓励发展农村旅游和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为农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4.社会保障改革中国政府加强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推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供基本的社会福利保障给农民。
这些举措有效地减轻了贫困家庭因意外灾害和疾病导致的经济负担。
总结:中国农村贫困问题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挑战,但是通过政府的努力和扶贫策略的实施,中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024年包村及精准扶贫计划
2024年包村及精准扶贫计划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扶贫工作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24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年份,也是实施包村及精准扶贫计划的关键时刻。
本文将详细介绍2024年包村及精准扶贫计划的背景、目标和实施措施。
一、背景中国实施扶贫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贫困人口大量减少。
但是,由于各地贫困程度有所不同,传统的扶贫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发展需求。
因此,包村及精准扶贫计划在国家层面提出。
包村及精准扶贫计划是在对各地贫困地区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
通过实施该计划,可以更加准确地识别贫困人口和贫困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扶贫策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二、目标2024年包村及精准扶贫计划的目标是实现全国范围内贫困人口的脱贫。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减少贫困人口:将全国范围内贫困人口减少到可控范围内,确保没有人因贫困而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
2.确保持续脱贫:通过提供就业机会、发展产业和加强培训等方式,确保贫困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避免贫困人口再度陷入贫困。
3.全面提升生活水平:不仅要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还要提高其生活质量,包括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改善。
三、实施措施1.精准识别贫困人口:通过地方政府、社区和农村基层组织的共同努力,对贫困人口进行全面、准确的识别,确保优先精准帮扶。
2.发展特色产业: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特点,培育发展特色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3.教育培训: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供贫困学生的助学金和奖学金,扩大中小学、职业学校和大学在贫困地区的覆盖面,提高贫困人口的教育水平。
4.医疗保障:完善农村医疗保障体系,提供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加强贫困地区的医疗设施建设和医疗队伍建设,提高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障水平。
5.改善基础设施:加大投资力度,修建道路、桥梁、供水和电力设施,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
扶贫政策如何因地制宜落实
扶贫政策如何因地制宜落实扶贫工作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目的在于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然而,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
因此,扶贫政策的落实不能搞“一刀切”,必须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策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因地制宜落实扶贫政策,首先要深入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
这包括对当地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人口结构、产业基础、文化习俗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和分析。
例如,一些山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可以发展生态旅游和特色农产品种植;而一些平原地区土地肥沃,适合大规模发展农业产业。
只有充分了解这些情况,才能找准扶贫的切入点和着力点。
在了解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要制定符合当地特点的扶贫规划。
扶贫规划不能盲目跟风,也不能好高骛远,必须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项目。
比如,对于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可以优先改善交通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于有传统手工艺的地区,可以扶持发展手工艺品产业,通过电商平台拓展销售渠道。
同时,扶贫规划还应具有可持续性,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为了短期利益而破坏环境、浪费资源。
产业扶贫是因地制宜落实扶贫政策的重要途径。
不同地区应根据自身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培育和发展特色产业。
在一些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发展水产养殖;在一些气候适宜的地区,可以种植特色水果、中药材等。
同时,要注重产业的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比如,农产品不仅要种植和生产,还要进行深加工,发展冷链物流,打造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此外,要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市场风险。
教育扶贫也是因地制宜落实扶贫政策的关键环节。
在一些贫困地区,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薄弱,导致贫困家庭的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陷入贫困的代际传递。
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
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扶贫攻坚工作是中国特殊的国情下,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一项长期任务。
作为一个国家级的工程,它涉及人口众多、面积广阔的贫困地区,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通力合作,长期付出大量的物质和人力成本,但取得的成就也是显而易见的。
近年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扶贫攻坚工作也日益向扶贫脱贫转变。
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与中国日益发展的经济水平息息相关。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虽然经济总量不断提升,但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不平衡不充分,区域内部和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仍然很大。
扶贫攻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必须紧密围绕经济发展中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给他们一定的帮助,帮助他们摆脱贫困的生活状态。
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从贫困地区不仅帮助其生存及基本生活需求,还应该提供可持续和持续发展的方式以改变其经济现状,使其脱贫。
我们要决心让所有贫困地区摆脱贫困,靠自己的勤劳和努力获得尊严与富裕的生活。
这就需要我们的政府、企业、商家及各方共同合作,推出更加符合贫困地区需求的帮助措施,让贫困地区人民得到更多的资金、物质、精神上的帮助。
扶贫攻坚工作与以往更加注重经济转型和发展的策略联系在一起。
从规模上看,扶贫攻坚的开展已经从极端贫困地区向相对贫困地区转移。
但是要实现脱贫攻坚做好各项工作,还需要政府掌握和应用好现代化科技,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技术帮扶,推进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导入高新技术,促进地区产业升级和提高经济效益。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现代科技用于教育和医疗等方面的发展,让贫困地区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让贫困人口得到周到的医疗保障,使贫困地区发展成为一个具有可持续性的地区。
通过普及科技和教育,提高贫困地区人民自身的素质,让他们掌握相关的技术和知识,获得改变地区发展的掌握权。
扶贫攻坚改成脱贫攻坚,还需要各地政府做好这项工作的规划管理,加强组织协调和信息共享,对于不同地区的贫困地区制定相应施策方案,加大对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物质支持等帮助力度,推动贫困地区转型升级。
扶贫工作的挑战与应对
扶贫工作的挑战与应对近年来,我国在扶贫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成千上万的贫困家庭成功脱贫。
然而,在整个扶贫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扶贫工作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贫困地区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是扶贫工作面临的首要挑战之一。
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教师素质和教育资源都相对匮乏,导致贫困家庭的子女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
因此,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
应对策略:(1)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确保每个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2)增加对贫困地区教师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3)积极开展教育扶贫项目,为贫困家庭的子女提供资助和奖学金。
二、贫困地区医疗服务不足贫困地区医疗资源不平衡、医疗服务不足是扶贫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挑战。
在贫困地区,医疗设施不完善,专业医疗人员匮乏,导致贫困群众的健康状况无法有效改善。
应对策略:(1)加强贫困地区的医疗设施建设,提高诊疗设备和医疗用品的供给能力。
(2)引进更多的医疗专业人员到贫困地区,提高医护人员的全科医疗能力。
(3)建立健全贫困地区医疗救助制度,减轻贫困群众的医疗负担。
三、农村就业问题农村就业问题是扶贫工作的一大难题。
由于贫困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就业机会有限,很多人无法脱贫。
因此,解决农村就业问题是推动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向之一。
应对策略:(1)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村就业去路。
通过发展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2)加强职业培训,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增加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3)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通过就业机会的扩大,促进农村人口的脱贫。
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贫困地区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方面,贫困地区的环境状况较差,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另一方面,贫困地区需要发展可持续产业,避免长期依赖扶贫资金的情况。
应对策略:(1)加大对贫困地区的环境保护力度,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扶贫策略该变变了
作者:南方周末记者方可成实习生李熠祺
发自:北京最后更新:2012-02-17 11:47:54来源:南方周末
∙标签
∙扶贫策略
∙政府包办
∙贫困县
“政府主导不等于政府包办。
越包办,最后反而越包不起来,产生新的矛盾问题,带来的成本更高。
不如找一套更加符合规律,更能够包容社会的方式来得有效。
”
将扶贫重点对象从“贫困县”调整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中国2011-2020新十年扶贫纲要中力推的新政。
包括新邵所属的武陵山片区在内,新纲要一共认定了14个片区为扶贫“主战场”。
这种全新的扶贫模式被寄予厚望——按照新纲要的计划,到2020年,扶贫对象将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都有保障。
不过,片区式的扶贫也将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由于绝大多数片区跨越多个省份,如何真正破除省界的壁垒,实现片区内的协调?
此外,人们还普遍关心:“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认定是否会重演“贫困县”认定中为人诟病的诸多怪现象?扶贫资金和各类资源能否真正做到雪中送炭,而不是流入权力所有者的手中?政府主导式的扶贫如何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这些问题既是新邵县标语刺激人们神经的主要原因,又事关中国扶贫的未来走向。
一边“分解”,一边“连缀”
“片区其实不是新概念。
”国务院扶贫办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早在1980年代中期,国家就在扶贫计划中提出“片区”的概念,但在具体操作中,却是以县为单位进行扶贫开发。
之所以迟迟不能将县的“点”连成“片”,开展片区式扶贫,一个重要的限制是钱。
“现在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了,有能力拿出部分财力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片区便上升为政策概念。
”黄承伟说。
根据财政部的数据,2011年中央财政综合扶贫投入约2272亿元,比2010年增长了40.4%。
2012年,这一数字还将大幅度增长,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增幅要达到20%以上。
根据扶贫开发纲要的要求,新增的资金将主要用于14个片区。
当然,片区式扶贫新政的提出,并不只与钱有关,它也投射了中国贫困区域的分布特点。
国务院扶贫办出版的《中国扶贫开发年鉴(2010)》称:新阶段农村贫困人口的分布呈现“大分散,小集中”
的特点。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集中连片、有特殊困难的地区。
总体来看,片区式扶贫恰好能集中拉动那些最不发达的区域。
总体上,中国扶贫的“瞄准”工作做得越来越细:1986年开始以县为单位;2001年出台的十年纲要则试图淡化贫困县,突出贫困村;近来,更有不少地方提出:直接瞄准贫困户。
靶子打得准了,问题却不一定都能迎刃而解。
“片区主要处于多省交界处,对内和对外都没有形成联通,在这种情况下单纯强调…到家到户‟反而解决不了问题,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不高。
”黄承伟说,“在常规方法很难奏效的情况下,通过区域发展的方式一揽子考虑,反而可能会走出一条新的扶贫路子。
”
这便是在扶贫对象的“点”被分解得越来越精细的同时,国家却出台新政,将“点”连缀成“片”的最重要原因。
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汪三贵对此形象总结为“往上走”和“往下走”:“从贫困县到连片贫困地区,投资更加有规划,这是往上走;从贫困县到贫困乡,到贫困村,到贫困户,针对的对象越来越具体,这是往下走。
”
片区名单“基本没有引发争议”
扶贫意味着资源的投入和政策的倾斜,进入扶贫对象名单自然成为部分地方政府追逐的目标。
目前,592个国家级贫困县还是在1994年认定的,并在2001年经历了微调——同时将592个县改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此前,富县抢戴“穷帽”等怪现象时有发生,贫困县认定过程中的寻租空间更为人诟病。
“贫困县的评定一开始就没有很硬的指标和一刀切的标准,中间各种考虑因素太多。
”汪三贵说,“既要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放宽政策,更要加上背后的人为因素——如果一个县能够动员更多的政治资源帮忙游说,对上面就会有影响,就可能进入名单。
”
随着扶贫新政的颁布,分布在14个片区中的新一批贫困县名单也随之出炉。
根据南方周末记者的了解,这一次的评定过程中,有了不少硬指标。
具体而言,这些指标是: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
“我认为,这次片区县的确定能够最大程度地将最困难的县列入名单。
”黄承伟说,“片区名单在社会上基本没有引发争议。
大家关注的新邵县,在数据上也能看出它的确属于…三低县‟。
”
当然,硬指标之外,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依然能够享受到一定的特殊对待。
实际上,纲要提出的14个片区应该被称为“11+3”——西藏、四省藏区、新疆南疆三地州是早已明确要实施特殊政策的地区,除此之外的11个片区才是依照数据等因素排序组合而来的。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名单的出炉和旧名单的保留,中国的贫困县队伍已经愈发臃肿。
虽然新扶贫纲要提出各省要“实现重点县数量逐步减少”,但具体措施尚无规定。
汪三贵说得很直白:“贫困县谁都想进,进去之后想再剔除出去就很困难,谁都不是傻子。
”
跨省协调的难题
片区扶贫的挑战,远不止存在于进入和退出两项机制上。
跨省协调就是前所未有的难题——这14个片区中的绝大多数都至少横跨两省,秦巴山区更是覆盖了六个省区之多。
“在目前的行政架构体系下,一旦跨越省区,就有资源之争、利益之争和相互衔接的问题。
比如,一个片区肯定要有一个资源聚集的中心,这肯定会在省区之间产生争夺。
”黄承伟说。
目前已经敲定的一项协调机制是:每一个片区将有一个中央部委负责具体联系,进行统筹协调,督促指导片区规划的实施。
而具体部委的选择,又往往考虑了部委的自身业务特征。
例如,多民族聚居的武陵山区,由国家民委担任联系单位;缺水的滇桂黔石漠化区,则由水利部联系。
另一大挑战是:如何保证扶贫的款项和资源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起到“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的效果。
黄承伟在大量调研中发现,在扶贫资金、资源的传递过程中,很容易产生“精英捕获”现象:资金项目到了一个村里,很有可能是村里面的领导或者其他精英获得,而其他家庭留下来的老年、妇女、儿童,很有可能根本无法参与。
还有一种可能是:资金被地方政府不合理使用,甚至挪用。
“在以往的扶贫实施过程中,国家的财政拨款有很多并没有用到真正贫困的地方,而是被地方政府用到见效快的地方。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杜吟棠说。
在杜吟棠看来,贫困县申报成功后喜欢搞庆祝活动,其根源往往在于:扶贫资金下拨到地方后,被进行了不合理的使用。
正是因为考虑到贫困县政府可能挪用扶贫资金,多数省都将项目的审批权放在省一级的管理部门。
然而,这种做法却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在报告《在发展中消除贫困》中就曾指出:由于远离项目实施地点,而且每年接到的项目申报数以万计,省级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部门除了项目申报书外,没有任何其它信息来源来对项目进行评价。
“多数情况下,项目的审批只是走形式,达不到排除非扶贫项目的目的。
项目的省级审批还带来了审批时间过长、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和地方政府花很多精力和成本跑项目等问题。
”
政府无法包办
上述问题与挑战,许多都与政府绝对主导式的扶贫方式有关。
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提出:这种扶贫策略该变变了。
实际上,政府主导正是中国式扶贫的核心特征。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任常青就认为:“中国的扶贫肯定是政府主导,这是中国的特色,也是中国向世界输出的一种模式。
”
不过,他们同时也指出:不能忽视社会力量的参与。
“比如通过社会组织来实施扶贫资源的分配,在有的地方,政府可以通过非政府组织发放小额信贷。
”任常青举例说,“从2006年开始,国务院扶贫办建立了一个村级互助资金,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缺少的问题。
”
现在,一万多个村里的互助资金已经滚动到2个亿左右。
其实,国务院扶贫办主任范小建也曾公开表示:“社会参与一直是中国扶贫开发工作一条重要经验。
”新扶贫纲要也提出: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通过多种方式参与扶贫开发。
尽管在社会组织整体发育不良的国情下,要寻找扶贫的社会力量并不容易,但毕竟,变化正在发生——一个例证是,从事农村小额信贷、被称为“穷人银行家”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已经在中国有了许多效仿者。
“在社会组织很弱的情况下只能由政府主导,而且扶贫这件事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义务。
”黄承伟说,“但政府主导和政府的义务不等于政府包办。
越包办,最后反而是越包不起来,产生新的矛盾问题,带来的成本更高。
不如找一套更加符合规律,更能够包容社会的方式来得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