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之《塞下曲·其二》
古诗文《塞下曲四首·其二》赏析
古诗文《塞下曲四首·其二》赏析塞下曲四首·其二唐朝: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塞下曲四首·其二注释1、黯黯:同“暗暗”;2、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3、咸:都。
塞下曲四首·其二鉴赏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
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
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
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
“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
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
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
“平沙”谓沙漠之地。
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
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
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
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
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
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最新王昌龄《塞下曲其二》阅读答案及赏析
王昌龄《塞下曲其二》阅读答案及赏析塞下曲【作者】盛唐王昌龄【体裁】五言古诗【原文】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译文】深秋的黄昏,军士牵着马来到洮水畔,牵马入水,河水寒冷,令人瑟瑟发抖,塞外的秋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吹在脸上更是像刀割一样。
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这里曾经是长城之战大败吐蕃的地方,斗志高昂,意气风发是众人的说法。
然而,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阅读训练及答案](1)诗歌开头四句描写了什么内容?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
(2)诗中的咸足分别是什么意思?咸是都的意思。
足是充满的意思。
(3)这首诗歌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主题?请作简要分析。
此诗是通过描绘满目疮痍的荒凉景色来表达主题的。
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
全诗写得触目惊心,用眼前所见的凄凉景色表达了非战的思想感情。
(4)赏析诗歌第一联中的水和风字。
水寒风似刀这句描绘的是河水的刺骨和秋风的寒冷如刀。
水是寒冷刺骨的,而风刮在脸上犹如刀割一样,诗人通过取眼前所见的平常景色赋予细致的描述,表现了塞外那种冷到刺骨的感觉,也为下文粗目惊心的白骨和破旧的城墙做了铺垫。
寒水和刀风虽冷,却冷不过眼前那种凄惨与荒凉。
5.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诗人牵马饮水渡过了塞下大河,尽管是秋天,已是水寒刺骨寒风凛冽。
B.虽已日近黄昏,但因为平沙莽莽无遮掩,所以昏暗中可以望见临洮城。
C.诗人联想起昔日的烽火战事,仿佛感受到了当年戍边战士的豪情壮志。
D.黄尘迷漫是边塞古今一贯的特点,但片片野草间仍能见到零乱的白骨。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开头两句写景,分别点明了诗人活动的地域和季节特点,也有明显的叙事意味。
王昌龄《塞下曲·其二》原文译文鉴赏
王昌龄《塞下曲·其二》原文|译文|鉴赏《塞下曲四首》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组诗作品。
其中第二首从凄凉的环境着手,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蕴含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塞下曲·其二》原文唐代: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译文及注释译文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注释饮(yìn)马:给马喝水。
平沙:广漠的沙原。
黯(àn)黯:昏暗模糊的样子。
临洮:古县名,秦置,治所在今甘肃岷县,以临近洮水得名。
秦筑长城,西起于此,故有“昔日长城战”之语。
昔:一作“当”。
长:一作“龙”。
足:一作“漏”,一作“是”。
蓬蒿:蓬草蒿草之类杂草。
鉴赏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
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
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
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
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
“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
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
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
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
“平沙”谓沙漠之地。
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
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
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
《塞下曲·其二》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塞下曲·其二》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注释: 1. 饮马:给马喝水。
2. 黑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境内。
3. 呼延:呼延,是匈奴四姓贵族之一,这里指敌军的一员悍将。
4. 汉将:指汉朝的李广。
李广,西汉名将,善骑射,有“飞将军”之称。
翻译:在昏暗的夜色中,将军带领军队出征,他们在黑山上饮马。
敌人的营帐在黑暗中若隐若现,呼延将军率领精锐骑兵向他们奔去。
战场上,尘土飞扬,战鼓声和喊杀声交织在一起。
将军挥舞着长剑,率领着士兵们奋勇杀敌。
他的身影在战场上穿梭,如闪电般迅速,让敌人闻风丧胆。
最终,将军带领着士兵们取得了胜利,他们高举着战利品,欢呼着胜利的喜悦。
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出征的场景,“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通过对饮马、秋水、寒风等词语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寒冷、紧张的氛围,暗示了战争的紧迫性和激烈程度。
后两句则描写了战斗的场面,“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平沙、日未没、黯黯等词语的运用,使画面更加开阔,同时也烘托出了战场的紧张气氛。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两句诗通过对古代战争的回顾,展现了将军的英勇和豪迈,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展现了将军的英勇和神勇,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批判和对和平的向往。
诗中的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王昌龄的《塞下曲·其二》是一首充满激情和力量的诗篇,它通过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展现了将军的英勇和神勇,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思考。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我们了解唐代的历史和文化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诗歌鉴赏】卢纶《塞下曲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卢纶《塞下曲?其二》原文及翻译赏析卢纶《塞下曲?其二》原文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塞下曲?其二》注释、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2、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3、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4、没:陷入,这里是钻进的意思。
石棱:石头的棱角。
也指多棱的山石。
卢纶《塞下曲?其二》翻译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人惊,将军夜中搭箭拉弓显神勇,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白羽箭,箭头深深插入巨大石块中。
卢纶《塞下曲?其二》赏析《塞下曲?其二》是唐朝诗人卢纶的诗词作品,是一首五言绝句。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景象。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全系五绝,虽然受和诗的限制,但他却善于运用这种诗体。
这种诗体本不必须遵用诗律,五七言皆可,但卢纶凭他出色的文才,以六首精巧的五绝组成了这部如画的佳作。
这六首诗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
《塞下曲?其二》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
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
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
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据载,汉代名将李广猿臂善射,在任右北平太守时,就有这样一次富于戏剧性的经历:“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 首句写将军夜猎场所是幽暗的深林;当时天色已晚,一阵阵疾风刮来,草木为之纷披。
这不但交代了具体的时间、地点,而且制造了一种气氛。
右北平是多虎地区,深山密林是百兽之王的猛虎藏身之所,而虎又多在黄昏夜分出山,“林暗草惊风”,着一“惊”字,就不仅令人自然联想到其中有虎,呼之欲出,渲染出一片紧张异常的气氛,而且也暗示将军是何等警惕,为下文“引弓”作了铺垫。
次句即续写射。
但不言“射”而言“引弓”,这不仅是因为诗要押韵的缘故,而且因为“引”是“发”的准备动作,这样写能启示读者从中想象、体味将军临险是何等镇定自若,从容不迫。
《塞下曲》的古诗其二
《塞下曲》的古诗其二
嘿,朋友!你知道卢纶的其二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
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
咱就先说这开头“林暗草惊风”,你想想啊,那黑漆漆的树林,风一吹,草都跟着乱晃,多吓人呀!就好像你走在一个黑咕隆咚的小道上,突然一阵风吹过,你心里能不发毛?
“将军夜引弓”,好家伙,将军在这夜里居然拉开了弓,那得多紧张
的气氛!这不就跟你半夜听到奇怪的声响,瞬间警惕起来一个样嘛!
再看“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第二天去找箭,居然发现箭深深
地扎在石头棱里,这得多大的力气啊!这就好比你扔个东西,一下砸
进了坚硬的墙里,那得多厉害!
我觉得这首诗真的太精彩啦!把那种紧张、神秘的氛围展现得淋漓
尽致,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它让我们看到了将军的英勇和力量,难道
你不这么认为吗?。
塞下曲其二注释译文
塞下曲其二注释译文
塞下曲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作的《塞下曲二首》之一,描写了塞北边塞的边疆生活和将士忠勇之情。
下面是《塞下曲其二》的注释和译文:
注释:
1.塞北:指大漠边塞地带,也就是北方边疆。
2.铁骑:指铁甲骑兵,即朝廷出征的军队。
3.肃宗:明英宗朱祁镇,杨慎时期的皇帝。
4.金戈:指武器,象征战争。
5.破陈:指突破敌方军阵。
6.檐车:指军车的装备,用以攻击敌人。
7.弩箭鸣:弩箭发出射击的声音。
8.马蹬声:指马蹄踏地的声音。
9.前朝:指前朝的统治者们。
译文:
北方边塞上,铁甲骑兵忽起来,
君主肃宗号令赐,金戈盛装出行往。
破敌陈阵威风锐,檐车朝敌攻下堂。
弩箭鸣响杀敌急,马蹬声声过草黄。
前朝统治昔已矣,大英雄壮志仍旺相。
卢纶《塞下曲其二》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
卢纶《塞下曲其⼆》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卢纶《塞下曲其⼆》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 在⽇常⽣活或是⼯作学习中,⼤家肯定对各类古诗都很熟悉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编帮⼤家整理的卢纶《塞下曲其⼆》全诗翻译注释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家。
塞下曲其⼆ 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
平明寻⽩⽻,没在⽯棱中。
【译⽂】 林中昏暗风吹草动令⼈惊, 将军夜中搭箭拉⼸显神勇, 天明寻找昨晚射的⽩⽻箭, 箭头深深插⼊巨⼤⽯块中。
【注释】 ①塞下曲――古代歌曲名。
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拉⼸,开⼸,这⾥包含下⼀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箭杆后部的⽩⾊⽻⽑,这⾥指箭。
⑥没――陷⼊,这⾥是钻进的意思。
⑦⽯棱――⽯头的'棱⾓。
也指多棱的⼭⽯。
【赏析】 这⾸边塞⼩诗,写⼀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事迹的《李将军列传》。
原⽂是:“⼴出猎,见草中⽯,以为虎⽽射之中,中(zhòng)⽯没镞(箭头),视之,⽯也。
” 诗的前两句写事件的发⽣:深夜,⼭林⾥⼀⽚昏暗,突然狂风⼤作,草丛被惊得刷啦啦起伏抖动;阴影起落处恍恍惚惚有⼀头⽩虎扑来。
这时,将军正从林边驰马⽽过,他眼疾⼿快,拉满⼸⼀箭射出…… 后两句写事件的结果是:第⼆天清晨,将军记起昨晚林间的事,顺原路来到现场,他不禁⼤吃⼀惊:明亮的晨光中,分明看见被他射中的原来不是⽼虎,⽽是⼀座巨⽯。
将军默然蹲在那⾥,那枝⽩⽻箭竟深深钻进⽯棱⾥去了!请注意箭射⼊的部位,是窄细的尖突的⽯棱!这需要多⼤的臂⼒,多⾼的武艺啊! 有⼈要问,将军射⽼虎,⼲吗不当时就看结果,还要等第⼆天早晨?原来的故事并没说第⼆天才知道射中的是⽯头呀!这,就是诗⼈的艺术处理了。
第⼀,这样可以表现将军的⾃信,从来是百发百中,这⼀次还怕它死不了跑掉吗?第⼆,可以增加形象的直观性,让⼈看得更清楚些,如果是当夜就看,固然也能发现是⼀场误会,但很难取得现在这样的画⾯⼀般的鲜明效果。
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二全诗翻译赏析
李白《塞下曲》之二全诗翻译赏析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二全诗翻译赏析李白这一组诗与其他许多初、盛唐边塞诗一样,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二全诗翻译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二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然后方高枕。
注释:1、天兵句:谓中原朝廷军队出发往北方遥远的边疆。
天兵,即官兵。
下,发;进。
荒,即荒服,距京城很远的地方。
2、胡马南饮:胡人南侵的委婉说法。
3、从:任随;任凭。
4、衔恩:即感恩。
这里指感皇恩。
5、月氏:也作月支,古代西域城国名。
见《汉书·西域传》。
这里泛指西北边境诸胡。
译文:我军向北方荒远地带进军,因为那里的游牧民族经常南下侵扰。
横曳戈矛前往战场,身经百战,只是因为受皇恩眷顾太深了。
在大沙漠里握雪成团而食,夜里拂去沙土露宿于旷野。
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人,然后就可以高枕无忧呢?简析:此诗写戍边将士的爱国思想。
这首诗写战士们努力征战,不辞辛苦,希望能真正营造出一个和平安宁的环境,让广大人民不再受外族入侵的威胁,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封建时代的爱国往往与与忠君相关联。
这首诗的爱国思想就是通过“衔恩”来体现的。
“衔恩”是全诗之眼。
首二句写胡汉交战。
三四句写因衔恩不惧百战。
五六句写因衔恩宁愿餐雪寝沙。
七八句写希望破敌国,除边患,使天下高枕无忧。
创作背景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
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松颜唐诗三百首之三十五:《塞下曲其二》
松颜唐诗三百首之三十五:《塞下曲其二》塞下曲其二【作者】王昌龄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一、误品先缘识字差饮马:(1).给马喝水。
《左传·襄公十七年》:“ 卫孙蒯田于曹隧,饮马于重丘,毁其瓶。
”(2).谓使战争临于某地。
语本《左传·宣公十二年》:“ 楚子北,师次于郔。
沈尹将中军,子重将左子反将右,将饮马于河而归。
”《史记·秦本纪》:“ 德公元年,初居雍城大郑宫,以牺三百牢祠鄜畤。
卜居雍,后子孙饮马于河。
”秋水:言剑光冷峻明澈。
前蜀韦庄《秦妇吟》:“匣中秋水拔青蛇,旗上高风吹白虎。
”秋水似剑,风气如刀,对举,是谓也平沙:广阔的沙原。
南朝梁何逊《慈姥矶》诗:“野雁平沙合,连山远雾浮。
” 唐张仲素《塞下曲》:“朔雪飘飘开雁门,平沙历乱转蓬根。
”黯黯àn àn:(1).光线昏暗;颜色发黑。
汉陈琳《游览》诗之一:“萧萧山谷风,黯黯天路阴。
” 南朝梁江淹《哀千里赋》:“水黯黯兮莲叶动,山苍苍兮树色红。
”(2)沮丧忧愁貌。
唐李商隐《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怀寄献尚书》诗:“ 江生魂黯黯,泉客泪涔涔。
”临洮:《史记·蒙恬列传》:“筑长城,……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今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足:足够——充实直译二、心想其人如啖蔗图片来于网络,侵删再识诗家夫子——一个忙于刺上、化下、申心、序事的诗家夫子或以剌上,或以化下,或以申心,或以序事,皆为中心不决,众不我知。
——王昌龄《诗格》松颜客曰:前《松颜唐诗三百首之19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有言“盛唐诗人无数,诗作无数。
然,仅王昌龄一人有诗歌理论作品:《诗格》。
其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并举,乃所谓“诗家夫子”。
”王昌龄之诗家夫子,不独有诗学专著;不独时人、后人学其诗法,更有诗法诗学之外,其以夫子之心,欲教化“上下”也(刺上、化下)。
诗家夫子者,以师心入诗也。
【唐诗三百首】卢纶《塞下曲》四首欣赏
【唐诗三百首】卢纶《塞下曲》四首欣赏【作品简介】《塞下曲·其一》由卢纶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卢纶《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
此为第一首写将军动员出发时,整队军营发令时的情景,颂扬了将军的威风和军容的严整,场面壮观,声势浩大。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相关阅读:《塞下曲·其一》、《塞下曲·其二》、《塞下曲·其三》、《塞下曲·其四》。
【原文】《塞下曲·其一》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注解】1、鹫:大鹰。
2、翎:羽毛。
3、金仆姑:箭名。
4、燕尾:旗上的飘带。
5、蝥弧:旗名。
【韵译】身佩雕羽制成的金仆姑好箭,旌旗上扎成燕尾蝥弧多鲜艳。
大将军威严地屹立发号施令,千军万马一呼百应动地惊天。
【评析】此诗一题《和张仆射塞下曲》。
诗共六首,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
语多赞美之意。
此作为第一首,歌咏边塞景物,描写将军发号时的壮观场面。
前两句用严整的对仗,精心刻划出将军威猛而又矫健的形象。
“鹫翎金仆姑”,是写将军的佩箭。
“金仆姑”,箭名,《左传》:“乘丘之役,公以金仆姑射南宫长万。
”箭用金做成,可见其坚锐。
并且用一种大型猛禽“鹫”的羽毛(“翎”)来做箭羽,既美观好看,发射起来又迅疾有力,威力无穷。
“燕尾绣蝥弧”(蝥音wù),是写将军手执的旗帜。
“绣蝥弧”,一种军中用作指挥的旗帜,《左传》:“颖考叔取郑之旗蝥弧以先登。
”这种象燕子尾巴形状的指挥旗,是绣制而成的,在将军手中显得十分精美。
这两句没有直接写将军的形貌,只是从他身上惹人注目的佩箭、旗帜落笔,而将军的矫健身影已经屹立在读者面前。
诗中特意指出勇猛的“鹫”和轻捷的“燕”这两种飞禽,借以象征人物的精神状态。
通过这两句的描写、衬托,一位威武而又精明干练的军事将领的形象,跃然纸上。
唐诗三百首之五言绝句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之五言绝句[《唐诗三百首》《塞下曲·其二》作者: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注解】:1、草惊风:风吹草丛,以为有猛兽潜伏。
【韵译】:夜里林深草密,忽然刮来一阵疾风;是猛虎吧?将军从容不迫搭箭引弓。
天明搜猎去,寻找白羽装饰的箭杆。
发现整个箭头,深嵌入一块?石中。
【评析】:??第二首写将军夜里巡逻边境高度警惕。
《塞下曲·其三》作者: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解】:1、单于:敌人的首领。
【韵译】: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窜逃。
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
【评析】:??第三首写将军雪夜带领轻骑即将出征的情景。
《塞下曲·其四》作者:卢纶野幕蔽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
雷鼓动山川。
【注解】:1、雷鼓:旧时也以祀天神之八面鼓解。
实即擂鼓。
【韵译】:在野外的营帐里摆开了宴筵,为庆祝征羌戎的战士们凯旋。
酒酣欢畅个个穿着铁甲起舞,欢声雷动鼓乐喧天震荡山川。
【评析】:??第四首写凯旋归营,设宴劳军的欢乐场面。
语言精炼含蓄,情态活跃鲜明,细吟组诗,军营之生活,守边之艰苦,胜利之欢腾,无不历历在目,令人感奋。
《江南曲》作者:李益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注解】:1、江南曲:古代歌曲名。
2、贾:商人。
3、潮有信:潮水涨落有一定的时间,叫“潮信”。
【韵译】:我真悔恨嫁做瞿塘商人妇,他天天把相会的佳期耽误。
早知潮水的涨落这么守信,还不如嫁一个弄潮的丈夫。
【评析】:??这是一首写商妇候夫不归的闺怨诗。
诗的首二句,以商妇口吻,道破夫外出经商,独守空闺的孤寂。
后二句,写商妇想入非非,悔不嫁个弄潮之人,能如潮守信。
语言平实,不事雕饰,空闺苦,怨夫情,跃然纸上。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看似轻薄荒唐,实则情真意切。
从“早知”二字,可见商妇并非妄想他就,而是望夫不止之痴情痴语。
赞(散文编辑:江南风)。
教我背塞下曲其二
教我背塞下曲其二一、背景介绍1.1 《塞下曲其二》的作者《塞下曲其二》是一首古代民歌,创作于中国明代。
它的作者是明朝文学家文徵明。
文徵明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1.2 《塞下曲其二》的内容《塞下曲其二》是一首咏史诗,以塞上风光为背景,描绘了古代边塞的军民生活。
诗中融入了作者对边塞艰苦生活的思考和感慨,以及对国家安定的期盼。
这首诗道出了中国古代边塞军民的豪情壮志,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和责任感。
二、《塞下曲其二》的背诵要点2.1 了解诗的整体结构《塞下曲其二》一共八句,每句都是五言律诗,并且每句都有平仄要求。
了解整体结构有助于背诵时更好地把握每个字的节奏和韵律。
2.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比喻《塞下曲其二》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和事件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理解这些意象和比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的意义,并帮助我们在背诵时更好地感受诗的魅力。
2.3 把握每句诗的意义每句诗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通过细致地解读每句诗的内涵,可以更好地理解整首诗的意义和主题。
背诵时要重点把握每句诗的意义,逐句背诵,不仅帮助记忆,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的内涵。
2.4 注意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塞下曲其二》是一首五言律诗,每句诗都有规定的平仄要求,要正确地把握每句诗的节奏和韵律,背诵时要注重朗诵的节奏和语调,既要准确无误地背下来,又要体现出诗歌的韵律美。
三、背诵方法和技巧3.1 标注关键词和词义在背诵时,可以通过标注关键词和词义来帮助记忆。
可以使用颜色、下划线或其他方式标出关键词,以便在背诵时更好地把握每句诗的意义。
3.2 分段背诵由于《塞下曲其二》是一首长诗,可以根据诗的结构和意义进行分段背诵。
先分别背诵每段的诗,再逐段合并,最后整体背诵。
3.3 反复朗诵背诵时要反复朗诵,以强化记忆,并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可以多次朗诵,直至流利地背下来。
3.4 与他人分享可以将背诵的成果与他人分享,可以是和家人、朋友一起朗诵,也可以是在诗歌社区或活动中分享。
塞下曲其二唐卢纶的意思
塞下曲其二唐卢纶的意思
一、《塞下曲其二》介绍
《塞下曲其二》是唐卢纶于公元848年创作的一首具有高度文学性的古风诗,全诗共139句,抒发唐卢纶自己当时处境危机及未来生活的憧憬、希望与期待。
二、唐卢纶简介
唐卢纶(766-835年),字通乔,号万安,创作诗文颇丰,被尊称为“安邕诗人”,被认定为流派诗派创始人,代表作有《出离家乡》、《临江仙》、《花间集》等。
三、《塞下曲其二》情节简介
本诗讲述了唐卢纶和陪伴的士子到遍地荒芜的军营里,他们看到满目萧疏,每个部落和郡庄都是一片空荡,不见一片热闹的景象。
他们认为虽然苦苦挣扎破釜沉舟,但民族仍留有一丝希望,他们要用心破败重回詹乐。
四、《塞下曲其二》受欢迎的原因
一是由于作者唐卢纶的高度文学性,本诗全文流畅、情节深刻,将挣扎中的英雄气概描绘得淋漓尽致,深受读者喜爱;
二是受《塞下曲其二》启发,许多新的诗歌宫廷系的典型作品从唐朝末年到宋代初年相继涌现出来,如《沁园春·长沙》、《石壁赋》、《对酒当歌》等,这使得宫廷系风格迅速发展,得到较好发挥。
塞下曲其二卢纶意思解释
塞下曲其二卢纶意思解释前言《塞下曲其二卢纶意思解释》是在任务名称的基础上要求解释卢纶这个人物的含义和背景。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讨论塞下曲、卢纶以及相关的背景知识,并解释卢纶对这首曲子的意义。
一、塞下曲的背景塞下曲是中国古代文人所创作的一种诗歌形式,主要描写的是塞外边疆地区的风景、人物和战事。
塞下指的是国境以北、山川峡谷交错、气候恶劣的边疆地区。
塞下曲多以壮怀激烈、丰富鲜明的笔触刻画了草原上驰骋的骑兵、绵延的长城和荒凉的边塞风貌。
塞下曲在中国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文人的创作风貌,也折射了中国历史上的边疆状况。
这些曲子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对民族风情和生活方式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外敌的愤怒和抵抗。
二、卢纶的背景卢纶(约公元735年-约公元798年)是唐代文学家、音乐家和政治家。
他是唐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乐府诗人之一,也是塞下曲的主要创作者之一。
卢纶生活在唐朝盛世,曾担任过要职,同时也酷爱音乐和文学创作。
卢纶的作品以塞下曲最为著名,他的曲子大都描绘了边塞的草原风光和战事场景。
这些作品以其雄浑激昂的气势、细腻感人的描写和丰富独特的艺术手法而受到广泛赞赏。
他的作品情感真挚,既表达了对祖国疆土的眷恋之情,又表现了对战争残酷和人民疾苦的关怀。
卢纶的作品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不仅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创作素材,而且为中国音乐史做出了巨大贡献。
卢纶的作品流传至今,在中国文学和音乐界都有重要地位。
三、《塞下曲其二卢纶》的意义解释《塞下曲其二卢纶》是卢纶的一首重要作品,通过这首曲子,卢纶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边塞之地的情感和热爱。
首先,这首曲子以具有坚韧不拔精神的塞北战士为主题。
卢纶用慷慨激昂的语言描绘了他们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下咬牙坚持的形象,表现了他们不畏艰险、甘于奉献的精神风貌。
其次,在这首曲子中,卢纶通过对大漠辽阔和苍茫草原的描绘,将人物融入自然景观之中。
他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然写景与人物刻画相结合,既显示了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又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古诗《卢纶·塞下曲·其二(林暗)》诗词注释与赏析
古诗《卢纶·塞下曲·其二(林暗)》诗词注释与赏析
卢纶·塞下曲①·其二(林暗)
林暗草惊风②,将军夜引弓③。
平明④寻白羽⑤,没在石棱⑥中。
【注释】
①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这类作品多是描写边境风光和战争生活的。
②惊风:突然被风吹动。
③引弓:拉弓,开弓,这里包含下一步的射箭。
④平明:天刚亮的时候。
⑤白羽:箭杆后部的白色羽毛,这里指箭。
⑥石棱:石头的边角。
赏析
这首边塞诗应是卢纶任元帅府判官时所写,描写一位将军猎虎的故事,取材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记载当时名将李广事迹的《李将军列传》。
原文是:“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zhòng)石没镞(箭头),视之,石也。
”
这里诗人用“惊风”、“平明”、“石棱”来表现将军的眼疾手快,沉稳老练,力大无穷。
于是一位武艺高强、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立刻巍然屹立在我们眼前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三百首之《塞下曲·其二》唐诗三百首之《塞下曲·其二》
《塞下曲·其二》
作者: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解】:
1、黯黯:同”暗暗”;
2、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3、咸:都。
【韵译】: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评析】:
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
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
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