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逝》与《奔月》人物分析

合集下载

鲁迅《奔月》作品分析

鲁迅《奔月》作品分析

鲁迅《奔月》作品分析《奔月》作品分析《奔月》以戏拟的写法,将既成的、传统的神话打碎加以重新组合,并赋予新的内涵。

在这种扭曲滑稽的模仿中,浸透着作者心中对人生的虚无的彷徨与对英雄出路的悲戚之感。

在这篇文章中,曾经射九日、救天下的后羿继续着他的故事,英雄被时代所遗忘,终日为食奔波、惶恐地忍受妻子嫦娥的冷脸,最后,嫦娥弃他,飞升而去,留他一人哀叹。

下文中,我将从形式与内容、文化、思想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首先,从形式与内容视角进行分析。

语言上,在戏拟所造成的扭曲、躁动中,包含一种深刻的不安和滑稽的讽刺,给人劈头盖脸的冷和惊。

人物上,对后羿的描写,用到了诸如“懒懒”、“惶恐”“呆呆地”“惭愧”“支支吾吾”“就低了头,叹一口气”等等,面对嫦娥的冷脸,他是“久已习惯的”,看侍女,感觉她们是“苦笑的”,总是“回忆”、“回想当年”的荣耀,面对逢蒙的冷箭和冷语,他先“大笑”后“绝望地摇了摇头”又觉得“焦躁了”,遇到的都是“无聊事,白费工夫”,面对嫦娥的离去,他“忽然愤怒,从愤怒里又发了杀机”。

这是一个被时代遗忘的英雄,失意的、颓废的、绝望的、小心翼翼的,如同悲鸣,在我心中不断回响,愈来愈深刻。

而嫦娥是个“忘记英雄的功绩的人”,对曾经的英雄是“慢慢地、似理不理的向他看了一眼,没有答应”,抱怨“整年的就吃乌鸦的炸酱面”,对后羿回忆的当年“似乎不大记得”。

而老太太是个”被欺骗的愚昧的群众“,听了逢蒙的几番言语,便断言后羿是个“骗子”、“不识羞”、“说诳”。

而逢蒙是个陷害英雄的小人嘴脸,如“得意”、“慢慢地躃过”等。

在对下人的描写中,“他们都默着,各人看各人的脸””“有人说老爷还是一个战士”、“有时看去简直好像艺术家”,他们是“不理解英雄的人”。

这样的一群人和一个人,更加让人感受到英雄的孤独和无聊、人民的善遗忘与愚昧。

情节上,《奔月》同样包含《故事新编》中所特有的悲剧喜剧化,喜剧悲剧化和悲剧喜剧不断冲突、融合、转化的叙述格调,予人强烈的冲击感。

鲁迅作品《伤逝》

鲁迅作品《伤逝》

鲁迅作品《伤逝》导语:作品《伤逝》出自鲁迅《彷徨》小说集,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关于鲁迅作品《伤逝》的赏析,希望大家喜欢!《伤逝》可以说是鲁迅唯一一篇构写男女爱情的小说。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涌现出的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他们要冲破思想上的牢笼,他们要追求自己的个性特点,《伤逝》中的主人公涓生与子君正是他们形象的典型化身。

通过叙写涓生与子君勇敢地冲破当时封建社会的枷锁,追求他们自己向往的自由爱情,以及婚后爱情生活由恩爱美好转为淡漠黯然,最后以失败告终的悲惨痛心的悲剧式爱情故事,表现出一种当时封建礼教强大吃人的邪恶势力,旧社会无情、迫害无知百姓以及单独个体的反抗是无济于事的残酷现实。

初读小说的前半部分,主要写的是涓生、子君二人婚前及结婚后前期的生活状态。

这段时期,他们的思想是坚定而又决绝的,他们内心想要冲破封建礼教的的信念也是坚定的。

在旁人的讥笑、猥亵、轻蔑的眼光下他们毅然决然地要生活在一起。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这是子君说出来的话,子君果断与透明的思想,让涓生敬佩不已,不得不觉得这女子和其他的女人不一样,她有着先进的思想,他觉出他们是志同道合的,于是更加坚定了自己对子君爱的选择。

我也被其坚定地爱情所感动,面对家人、社会、封建势力的压迫,他们义无返顾的走在了一起,也许年轻勇敢的心正是鲁迅想带给我们当时青年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在一起或许并不代表永远在一起,这也只是子君与涓生抵抗当时社会生活压力的小小的一步,未来的艰难他们不知,也只能在摸索中前进,正如当时革命者彷徨、迷茫、而又不知如何前进的境况。

只有他们真正的从心底从思想上透彻明确那个光明信念的指引,团结一心,朝着同一个目标奋起,那么,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也不是没有希望的。

反之,就如同子君与涓生的爱情一般逐渐迷失方向,直至爱情破灭。

他们生活的地方是吉兆胡同里的一间小屋子,在这里,他们逐渐互相了解着彼此。

鲁迅小说《伤逝》《奔月》的经济意识

鲁迅小说《伤逝》《奔月》的经济意识

鲁迅小说《伤逝》《奔月》的经济意识鲁迅小说《伤逝》《奔月》的经济意识《伤逝》和《奔月》是鲁迅经济书写的典范之作。

小说通过经济书写论证了鲁迅以生存为本位的爱情观、婚姻观以及在爱情之上的有关启蒙的超越思考。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首先提出了经济权之于女性解放的重要意义,从而将经济与启蒙联系在了一起,但这一传统并没有在鲁迅小说研究中延续下去。

在以往的研究中,经济因素只是作为一种外部考量,并没有纳入到作家的创作意识和题旨中,即便有学者提出了“经济伦理”的概念,其论述也多流于表层,未能深入。

其实,经济意识凝结着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是作家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很多学者都曾论证过金钱与鲁迅本人的密切关系,他们认为“离开了钱的鲁迅,不是完整的鲁迅,更不是真正的鲁迅。

因此,理解经济意识在作家创作中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鲁迅本人的生存观和个性心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鲁迅笔下人物的生存状况和人格异化,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鲁迅对于个性解放、“五四”启蒙的超越思考。

本文拟从小说《伤逝》和《奔月》入手,通过对其个人化的经济书写的解读,分析鲁迅以生存为本位的爱情观、婚姻观以及由经济引发的对启蒙存在合理性的质疑。

一、以生存为本位的爱情婚姻观经济是一个宽泛的主题,如何将其具体化,如何避免零散化是作家需要思考的问题。

这里,鲁迅选择以家庭经济为突破口,将个人的生存问题浓缩在一个具体的时空范围内,通过解剖复杂的两性关系来凸显经济的重要性。

《伤逝》是一则涓生的手记,尽管在开篇涓生就说“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可是“悔恨和悲哀”并没有让涓生忘却为自己辩解。

在涓生看来,导致他们爱情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经济问题,子君由经济苦难带来的转变是促成其爱情悲剧的最大缘由。

子君操持着每日川流不息的做饭吃饭,然而这份无私的付出却走向了爱情的悲剧:涓生在理想的爱情里徘徊,子君却成为了金钱的奴隶。

鲁迅清楚地看到女性解放的艰难性与长久性,如何在现实中保持思想的先进性,如何在爱情中保持自我的独立性,如何承担家庭的责任而不受奴役,这一切通过涓生之口给出了答案,“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人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解读《奔月》中的婚姻悲剧

解读《奔月》中的婚姻悲剧

解读《奔月》中的婚姻悲剧俞明海《故事新编》是打破时空,熔古今历史与现实、神话与传说于一炉的独特创造。

《故事新编》中的《奔月》作于1926年,取材于“弈射九日”和“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可是作者并没有拘泥于故事本身所具有的寓意,而是对这两个形象赋予了新的和多重内涵。

于是《奔月》其文本具有多重的解读性。

其中,以先驱者的悲剧与为徒者的背叛为中心的解读最为主流。

不少评论者与《奔月》中看到了末路英雄羿,看到了贪图享乐的嫦娥,看到了忘恩负义的逢蒙……并将之羿看成鲁迅,逢蒙影射高长虹,于是,《奔月》就被解读为“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想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的先驱者的悲剧与为徒者的背叛。

当然,这种解读,亦是《奔月》文本多重解读性下的一种合理解读。

但笔者认为,作为鲁迅创作中仅有的两篇触及爱情婚姻生活的小说(另一篇为《伤逝》),《奔月》也可以解读为婚姻的悲剧,从中可以探讨鲁迅的女性解放观、婚姻观。

嫦娥奔月的神话可谓家喻户晓,战国至秦汉时期的记载多谴嫦娥不忠,背夫窃药,独奔月,并被变形丑化为癫蛤蟆以示惩戒,魏晋六朝后在骚客文人吟咏下,谴责之情逐渐化为对嫦娥孤守广寒宫的同情与娇美身容的颂美,嫦娥地位亦不断提高,从月精升为月仙,并一直延续下来。

但《奔月》中所展现的嫦娥,却是是一个没有仙气、神性,相反处处表现的是一味埋怨、不体谅丈夫的、很庸俗自私的女人,从而打破了读者对嫦娥固有的美好形象的阅读期待。

《奔月》中的嫦娥、后羿,早已是丧失了神性,只剩以食色为本性的人性了。

这里,鲁迅先生有意而为之,将神话中的人物世俗化,使之更具有现实的审视意味,使读者深思。

既为人,为食物而奔走自是必然。

开篇垂头丧气的后羿,不敢踏进家门,便是因为没能猎到更好的食物为妻嫦娥做晚饭。

嫦娥的埋怨、后羿的劝慰,全文中二人的对话,竟全是围绕了一个“吃”字。

这里,神话被消解了,神的光晕消失了,生活要让所有人都明白它的沉重和平实。

伤逝评析

伤逝评析

《伤逝》评析《伤逝》是鲁迅先生发表的唯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鲁迅将这一对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放置在“五四运动”退潮后封建思想依然禁锢着社会大众的背景中,描写两个觉醒的知识分子涓生和子君,在这样黑暗的环境中追求恋爱的自由,但在强大的封建势力压迫下,最终以悲剧收场的故事。

《伤逝》这篇小说,是一个悲剧,原本相爱的涓生与子君,终究没能走到最后。

他们凭借着精神上的契合以飞蛾扑火的姿态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希望在这个由他们构建的小家庭中寻找慰藉。

精神上的共鸣是他们生活的唯一支撑,可是在社会和生活的双重压迫下,两个人都产生了变化,都暴露出了性格上的弱点,子君原先的勇气在一点一点消磨,涓生很失望,对着子君竟也带上了虚伪的面具。

以至于他们连最初的精神交流也中断了,这似乎在无形中预示着,涓生与子君走到了尽头。

对生活的绝望也将子君逼上了绝路,留给涓生的,只有无尽的悔恨和悲哀。

在爱情中,双方应该怎样做,才能让爱情获得圆满和永恒,从鲁迅先生在这篇悲剧小说里所表达出的观点,给了人们很多思考和指导。

第一,个性解放和勇敢追求是获得爱情的思想基础和前提条件。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坚定地喊出了这一口号,她原是一个封建家庭的小姐,受父亲和胞叔的严格管教,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喊出这样的口号,说明她的思想已经获得了一定的解放,鲁迅先生对此也是予以肯定的。

可是,她的这点觉悟似乎只是因爱而生,是爱情给予了她勇气,让她勇敢起来,但如果没有爱情,她断是没有这层觉悟的,在破屋里,涓生像一个教育者,“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

”她不好意思看雪莱半身像,涓生也感觉得到她还没有完全摆脱旧思想的束缚。

所以,从开头就可以感受到,这段爱情的悲剧色彩,当他们的激情被日常生活冲淡,爱情渐渐淡去,子君这个依靠爱情存在的人物,也是以悲剧收场。

第二,经济条件是爱情成长的物质基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伤逝》

《伤逝》

《伤逝》中人物分析
• 涓生恋爱前:有理想、爱学习、热爱文学、翻译 作品 • 涓生失业后:奋斗、挣扎、烦燥、寻求新的出路 • 涓生分手后:忏悔、痛苦、悲哀 • 恋爱前的子君:纯真,有求知欲 • 恋爱中的子君:勇敢,快乐 • 同居后的子君:空虚 • 分手后的子君 :坚强 无助

在《伤逝》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子君和涓生 在同居前后、涓生失业前后的情感变化。而经济 正式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经济上的困顿诱 发和激化了感情的贫困。最终,他们的爱情幻灭 了。 • 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 • 社会原因、经济原因、性格弱点也注定他们爱 情必定是一个悲剧 • 个性解放思想影响下主人公思想方面的原因 : 涓生小资产阶级的自私性、软弱性;子君在 同居之后变为一个庸碌的家庭主妇,失去了远大 的理想
思考
• 我们该如何对待自己的 爱情和婚姻呢? • 爱情是浪漫的,但爱情 并不等同于婚姻,爱情是两 个人的事情,但是婚姻却是 两个家庭的事情。爱情不等 同于婚姻,爱情会应为婚姻 所经历的时间而改变。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爱情 婚姻
果因PPT工作室出品
馨情玫瑰模板
果因PPT工作室出品
《伤逝》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涓生手记
《伤逝》的故事情节
开端:新思想的熏陶,涓生与子君打破传 统的束缚,毅然决然的在一起。即热恋中。 发展:两人不得不回到现实,面对日常的 琐碎,从而导致生活没有了相爱中的激情, 沉默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成分。 高潮:两人之间的分歧与差别日渐增多, 子君不得不心碎的离开。 结局:子君含恨而终,涓生寻找新路的同 时处于悔恨空虚中。


涓生和子君想得到美满的爱情,首先要解决经 济问题。向他们这样,只知道追求爱情,却不了 解爱情与生活的关系,不知道爱情怎样需要神会 物质生活来保障,把个人的爱情看得比什么都重 要,真所谓“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真真一 个“爱情至上”。“梦是好的,钱是要紧的。” 不要让爱情麻木了自己的思想,不要以为有了爱 情就科导了一切,“肚子问题”同样要解决,否 则,脚下的路变难走了很多。 • 经济是得到美满爱情的保证,连最基本的生活 保障都没有,能得到什么爱情。爱情不是自己人 生的一切,婚姻的美满与长久才是人生最幸福的 事。 • 我们要正确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婚姻,不要只看 爱情的片面性,以为这样就能让自己幸福。要长 远打算,首先要考虑自己的婚姻幸福,在考虑自 己的爱情,不做让自己后悔的事。

《伤逝》子君人物分析

《伤逝》子君人物分析

子君走了——《伤逝》子君人物分析“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是的,子君死了。

这是我所不能够接受的,也是出乎我意料的,但她的死似乎又是必然的,是合乎情理的。

《伤逝》写的是中国知识女性的悲剧,而子君正是这些具有反抗精神,但最终又被旧制度吞噬的女青年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子君接受了资产阶级个性主义民主革命思想,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觉醒意识,敢于追求自由爱情,追求个性解放,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

她同涓生处于热恋期时,曾和他“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学生,谈泰戈尔,谈雪莱……。

”可见她是赞同新思想,新理念的,是处于思想先锋的知识女性。

在他们的交往期间她曾用“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句话坚决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是何等地有主见,何等地独立!她在挣脱家庭束缚与封建观念时表现出的勇敢、果断,不得不使人惊叹!在外遇到社会上他人的冷眼与嘲讽时,她也能够表现得从容不迫,毫不畏惧。

“那玻璃窗里的鲇鱼须的老东西”和“搽雪花膏的小东西”对于她根本不算什么,她是目不斜视地骄傲地走过。

可见她的大胆无畏,这正是她对涓生爱得深沉,敢于大胆追求爱情,同封建思想作斗争的表现。

可是她又是在封建正统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封建思想在她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当涓生指给她看墙壁上的那张铜板的雪莱半身像时,她只是草草一看便低下了头,似乎不好意思了。

可见她依旧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

她在同涓生同居后,开始变得却步不前,变的浅薄,庸俗,怯懦。

她同涓生在一起生活后,并没有摆脱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束缚,并且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了千百年来中国妇女走过的老路。

她不再继续学习进取,发挥个性才能,做一个自立于社会的独立女性,而是终日倾注于家庭琐事,养鸡喂狗,洗衣做饭,还甚至为了家畜的事同小官太太暗斗。

她“所磨练的思想和豁达无畏的言论,到底也还是一个空虚。

”而且她早已什么书也不看,当涓生和她谈到文艺时,也还是过去曾讲过的那些话,或者只是倾听,到后来沉默。

汉语言文学《伤逝》人物分析

汉语言文学《伤逝》人物分析

汉语言文学《伤逝》人物分析子君的胜利与沉沦《伤逝》的男女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是一对受到“五四”新思潮影响,要求个性解放的青年知识分子,他们相互认识后,在时代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大胆追求自由恋爱,勇敢的反抗封建道德和世俗偏见,毅然冲出了家庭的束缚,在众目睽睽之下同居。

最后却因涓生的得到的一张辞职信而断了生路,他们也与狂人、吕纬甫和魏连殳一样在强大的社会实力面前,无法逃脱失败的命运。

一、故事发展过程“期待”——“热烈”——“安宁和幸福”——厌倦——“不爱”——摆脱二、子君的变化“稚气”、“好奇”—“坚决”—“活泼起来”、“脸色也红活了”—“凄然”—“凄惨”、“冰冷”—“灰黄”—寂静的死去三、性格分析(1)勇敢、无畏、执着——庸俗、软弱子君为那个男性世界创造的爱情神话所吸引,勇敢地脱离了家庭,为自己的爱人奉献一切。

“我是我自己的”。

然而,她以爱情为生命,当她失去了涓生的爱情之后,已经无路可走,她只能重新回到她曾经坚决反抗过的封建家庭,很快在痛苦中离开人世。

(2)理想狭小、容易满足子君的悲剧就在于她原来的理想太狭小了,她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勇气,主要动力是爱情。

这个悲剧本身就决定了她的悲剧。

子君拥有了“安宁与幸福”,“竟胖了起来,脸色也红火了”,这样子君就走到了个性解放的终点,一切的追求和奋斗都没有了。

(3)追求人格的解放却没有独立的人格子君在追求婚姻幸福的过程中,未获得人格地位的独立。

实际上,她一直依赖着涓生,生活才得以继续。

长久的操劳,生活的压力,迫使她由一个青年知识分子沦为一个庸俗、堕落的传统妇女。

她最终脱离了涓生的思维领域。

二人在无法进行精神交流,这对于知识分子来说是致命的。

四、导致子君悲剧结局的原因(1)社会方面:鲁迅认为,要追求个性的解放,就必须跟变革经济制度联系起来;如果经济制度不改变,即使争取到个人幸福也是没有保障的。

当时的社会方面并没有给女性提供生存的空间,子君的悲剧既是传统沿袭的悲剧,也是时代的缺陷造成的悲剧。

《伤逝》赏析

《伤逝》赏析

伤逝【小说简介】一九二五年发表的《伤逝》是鲁迅先生惟一一部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的小说。

作者将一对青年的爱情故事放置到“五四”退潮后依然浓重的封建黑暗背景中,透过他们的悲剧命运寓示人们要将个性解放与社会解放结合起来,引领青年去寻求“新的生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小说赏析】《伤逝》是鲁迅写的一篇爱情题材的小说,如果要用几句最简单的话客观地概括其内容,大致可以这样说:《伤逝》写的是涓生与子君对恋爱与婚姻自由的追求,这追求最初已经获得成功,但终于还是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由于社会的迫害。

但《伤逝》这篇作品着重的并不在于写出社会是在怎样地迫害涓生与子君,而是在于写出涓生与子君怎样去面对社会施加给他们的迫害。

它是以涓生与子君作为分析和解剖的直接对象的。

归根结底他们爱情的破裂,原因只能从他们自身上寻找,因为社会的迫害顶多只能剥夺他们的生存权利,却无法剥夺他们的爱情。

明眼人都看出涓生对子君的爱情只是缘于她的果敢、她的思想进步和与众不同,并不甚实质,恐怕难以维系;而子君对涓生的爱虽然是那样的专注深至,但其内容也十分空洞虚幻、不切实际,只是“盲目的爱”。

那么,最后必然是要归于幻灭的。

爱情和自由,到底哪个更重要?王子娶了公主是童话的结局,但不是最后的许诺。

“他们从此以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在现实中也远没那么轻描淡写的笃定。

究竟这样的认可形式是一种冗余还是神圣。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已说过:“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

”涓生与子君的确是从昏睡的梦境中清醒了,然而觉醒仅仅是斗争的开始,他们醒后没有明确的目标,甚至这个目标似乎对他们也并不重要。

现实主义作品的伟大之处便在于此——关注现俗,指明并试图解决其弊病。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这样诠释爱情:“人的本质是自己选择的,选择以自由为前提,人被判定为自由,必须独自承担选择的后果。

”或者柏拉图式的爱情或者自由主义者的爱情,根本就没有什么朝夕相随、生死与共。

爱情为什么会干扰自由,或许是因为简单的情欲吧。

如何解读鲁迅的《伤逝》,鲁迅作品《伤逝》赏析

如何解读鲁迅的《伤逝》,鲁迅作品《伤逝》赏析

如何解读鲁迅的《伤逝》,鲁迅作品《伤逝》赏析《伤逝》是鲁迅惟一的爱情**。

它的思想内涵一方面在于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

子君内是受过“ ... 容”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

她以个性解放为思想**,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涓生建立起小家庭。

但是胜利的喜悦却是悲剧的起点。

悲剧的社会根源是封建势力的压迫。

封建势力视青年自由恋爱为丧风败俗,涓生的失业加速了涓生和子君感情的**。

但子君及所信奉的个性解放思想的侷限性,也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

子君追求的只是恋爱婚姻自由,奋斗目标的实现,就把狭窄的小天地当做整个世界,把小家庭生活当做整个人生意义。

这样,人的性格也就必然变得庸俗空虚,胆怯虚弱,爱情也因此褪色,这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

另一方面也是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道路的探求。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涓生的性格悲剧说明首要的是要比较清醒地认识现实,去掉唤醒,才能在严酷的现实中站稳脚跟,不失去“现在”,才可能有未来。

各人有各人的读解,不能以他人的读解代替你的读解,在于你自己如何读解,不必人云亦云。

鲁迅作品《伤逝》赏析《伤逝》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是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为题材**。

《伤逝》不同于当时流行歌颂恋爱至上的作品,也不同于传统名著中以死殉情的悲剧。

鲁迅用**形式,把妇女婚姻和青年知识分子的问题跟整个社会制度和经济制度的变革联络起来,以启示广大青年拜托个性解放和个人束缚,探索新的路。

《伤逝》以主人公涓生哀婉悲愤的内心独白的方式,讲述了他和子君冲破封建势力的重重阻碍,追求婚姻自主建立起了一个温馨的家庭,但不久爱情归于失败,最终以一“伤”一“逝”结局。

《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子君是一个接受了“ ... ”时期个性解放的新女性。

她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反对反对封建势力对她恋爱,婚姻的干涉,束缚。

因此,她庄严的对涓生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浅析歌剧《伤逝》中的人物形象

浅析歌剧《伤逝》中的人物形象

浅析歌剧《伤逝》中的人物形象作者:黄翠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9年第19期摘; 要:我国歌剧史上第一部抒情歌剧——歌剧《伤逝》是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改编的同名歌剧,由王泉、韩伟编剧,施光南作曲,也是施光南的第一部歌剧借鉴了西洋歌剧的表现形式,广泛运用了咏叹调、宣叙调、对唱、重唱、合唱、伴唱等丰富多样的声乐体裁。

在形式上吸收了我国二三十年代歌剧的某些特征,富有民谣色彩和时尚信息,是八十年代中国民歌歌剧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

关键词:封建社会;自由;爱情歌剧《伤逝》简介剧本根据鲁迅的同名小说改编,着意表现子君和涓生追求自由的爱情生活,但又无法摆脱旧势力的重压,终于导致悲剧性的结局。

在歌剧结构、音乐手段的运用方面,该剧都有一些突破。

例如打破了分幕、分场的传统戏剧结构,以春、夏、秋、冬的时序及六个相互连贯的场景为线索展开剧情。

在音乐表现手段上除了运用宣调、咏叹调等西洋歌剧的表现方法以外,也运用了重唱、乐池中合唱、旁唱等手法,在音乐描写人物心理方面也有所创新。

子君人物形象子君是一个接受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思想的新女性。

她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反对封建势力对她恋爱、婚姻的干涉、束缚。

因而,庄严地对涓生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并不惜和封建旧家庭闹翻,毫不理会“老东西”、“小东西”和路人的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坦然如入无人之境”,和涓生自由恋爱并建立起小家庭。

她是一个只受过初级文化教育的人,是一个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具有了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她生性温顺、善良,幼稚而又充满幻想,但在爱情面前又表现得坚贞、勇敢、执着,表现了英勇无畏的反抗精神。

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敢于同舊势力进行较量,勇敢地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高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

和涓生同居,表现了她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反抗。

鲁迅小说中反女性修辞的“他者”塑造

鲁迅小说中反女性修辞的“他者”塑造

0551926年,鲁迅在《故事新编》中收录《奔月》篇。

在这篇小说中,人物和结局基本保持了传说概貌,但鲁迅将其改编为充满市井气息的世俗故事。

鲁迅在《奔月》中塑造了一个市井女子——嫦娥,她串门儿、打牌、上饭馆、不安贫穷、挑剔苛刻。

由于不安于贫穷,为了追求物质生活的满足,她利用丈夫后羿的宠爱与信任,趁机偷服仙药,离开了困窘不堪而对她一往情深的后羿。

在《奔月》中,鲁迅直指嫦娥偷药飞升的主要原因是不满清贫的生活。

而在这一文本叙述中,因嫦娥犹如“空白之页”①般的沉默,于是可以被随手指认为“有罪”的他者——一个依附丈夫生活,没有经济独立,却是一个对生活挑剔、刻薄、爱慕虚荣、物质世俗的女人。

本文以“嫦娥奔月”这一故事作为起点,但并不对这一事件进行道德评判(嫦娥偷药道德评价),也不追踪事件真相(药到底是嫦娥主动偷的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被迫行为)。

通过分析鲁迅的《奔月》对嫦娥这一形象的再现,试图找出嫦娥、阿金、子君这一类女性形象在鲁迅笔下如何被塑造为一个“他者”、一个“空白之页”。

一、反女性话语暴力化修辞嫦娥在文本中虽然一直“在场”,却呈现为明显的“空白”,成为“缺席的在场”。

值得注意的是,鲁迅是如何在笔端再现嫦娥这一形象的。

文章中直接描写嫦娥的地方并不多,只是在嫦娥与后羿的简短对话中塑造了一个挑剔、苛刻、对丈夫极其不满的女性形象。

而后羿面对妻子的指责没有辩解,却是极力讨好,是一个对嫦娥极度包容、对家庭倾尽全力的好丈夫形象。

那么,嫦娥最后偷药飞升的责任,鲁迅完全归之于嫦娥的挑剔苛求、不知满足的品质。

从鲁迅对这个故事的再现来看,鲁迅将嫦娥奔月解释为“经济问题”——这是一个导致家庭矛盾的惯常问题。

又如,在《伤逝》中,以涓生视角的转述将两人的分手归于经济问题。

涓生被会馆辞退,没有收入来源,打算译书谋生,然而他把译书过程中的疑难归因于无力置一间书斋的贫穷。

通过这种二元对立的叙述,确立了嫦娥性情乖张、苛刻挑剔、不会持家的形象;子君不能井井有条操持家务,从原来的新女性变为思想平庸的家庭妇女形象。

解析鲁迅《奔月》

解析鲁迅《奔月》

解析鲁迅《奔月》解析鲁迅《奔月》文字像精灵,只要你用好它,它就会产生让你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无论我们说话还是作文,都要运用好文字。

只要你能准确灵活的用好它,它就会让你的语言焕发出活力和光彩。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解析鲁迅《奔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解析鲁迅《奔月》篇1鲁迅的作品《故事新编》中对传统和诗意的消解,将神圣凡俗化,但无厘头的情节却给人以陌生化的感觉,开创了新的审美向度。

一、颠覆传统,消解诗意第一次看到《奔月》的时候,我很难猜测,鲁迅究竟想表达什么。

后世有无数歌咏嫦娥的诗词,如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写得美丽、凄凉而诗意。

古代神话中美丽的嫦娥,在鲁迅的笔下,成了一个世俗而又恶俗的女人。

“探了一探头”,“她眼睛快”,“似理不理”,“柳眉一扬,忽然站起来,风似的往外走,嘴里咕噜着”……这一系列动作,不带一点美丽女子的仙气,相反却是一无情怨妇形象。

鲁迅彻底将美丽与诗意消解,嫦娥不再是美的化身。

她貌似仍旧美丽,内心却庸俗不堪。

对羿发脾气的这段,便突出显露出这一点。

她一味埋怨着现在生活的清苦,无视羿为生活奔波的艰苦及对她的关怀与怜爱。

羿为她远走猎食,而她竟偷偷地独吞仙药,独自上了月宫。

在文中,鲁迅注入了许多的流行元素,将古代圣人与今日世俗杂糅。

鲁迅如此大师,将嫦娥写成一反面人物,背叛了羿的深情厚义,而且羿也是一凡人,英雄形象被凡俗化。

读者不禁沉思,他颠覆传统的用意何在?在古代神话中,羿是善射的英雄。

《奔月》中,鲁迅却着重写了一个俗事中失败的英雄。

他可以凭高超的箭术射日,射野猪、兔、山鸡,射一切能吃的生物,依然是神奇的英雄。

但在俗世的世界里,他却无用武之地,无法改变让嫦娥天天吃乌鸦和炸酱面的生活,终于嫦娥奔月而去。

羿的这种俗世化的艺术表现,可以帮助人们从神话的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

鲁迅用这种手法消解了羿的英雄主义。

二、表面的无厘头,开拓新的审美向度鲁迅的《故事新编》大部分作于晚年。

歌剧《伤逝》人物形象与演唱研究

歌剧《伤逝》人物形象与演唱研究

歌剧《伤逝》人物形象与演唱研究歌剧《伤逝》是中国著名作曲家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而作的经典作品,其故事取材于鲁迅的同名小说。

这部歌剧以其深刻的人物形象和精湛的演唱技巧吸引了无数观众和音乐爱好者的。

本文将对歌剧《伤逝》中的人物形象和演唱进行研究,深入剖析这部经典之作的艺术魅力。

歌剧《伤逝》中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的形象塑造是整部歌剧的焦点。

作曲家施光南通过生动的音乐和戏剧性强烈的唱词,将这两个角色塑造得淋漓尽致。

涓生是一个具有文学家气质的青年,他思想深刻、感情丰富,具备强烈的反叛精神。

子君则是一位勇敢的女性,她坚定地追求着自己的爱情和理想。

歌剧中还有其他重要人物,如智者、陈先生等。

这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外貌特征和演唱表现都各具特色,为剧情的发展增添了更多的色彩。

歌剧《伤逝》的演唱者们运用了丰富的唱腔和发音技巧,成功地呈现了剧中各个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例如,涓生在唱段《在理性的煎熬中》中运用了抒情男高音的唱腔,表现出他内心深处的挣扎和痛苦。

子君在唱段《我走了》中则运用了女高音的演唱方式,声音激昂而富有感情,彰显了她的坚强与勇敢。

在歌剧《伤逝》的演唱中,情感表达是关键。

各个角色的唱段都充满了强烈的情感,通过音乐和唱词的完美结合,使观众深切感受到角色的内心世界。

例如,涓生在唱段《此刻有谁在深夜的窗外》中运用了充满思念与期待的旋律,表现出他对子君的深深眷恋。

子君在唱段《爱情像一阵风》中则运用了明朗轻快的旋律,表达出她对爱情的坚定信念。

通过对歌剧《伤逝》人物形象和演唱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这部歌剧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从涓生和子君这对主要角色到智者、陈先生等次要角色,都具有各自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情感表达。

演唱者在表现这些人物形象时,充分运用了各种唱腔和发音技巧,精准地传达出角色的内心世界,为剧情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在情感表达方面,演唱者通过音乐和唱词的完美结合,将各个角色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深深地打动了观众的心灵。

牺牲与救赎:从《伤逝》《奔月》看鲁迅的自我拯救

牺牲与救赎:从《伤逝》《奔月》看鲁迅的自我拯救

牺牲与救赎:从《伤逝》《奔月》看鲁迅的自我拯救
孙伟
【期刊名称】《齐鲁学刊》
【年(卷),期】2011(000)004
【摘要】鲁迅小说《伤逝》里的男主人公抛弃爱人的设计源于鲁迅在“牺牲论”与爱情的两难选择之间的挣扎;《奔月》里的男主人公被爱人抛弃的设计源于鲁迅在新的生活道路面前的茫然失措.两篇小说从“抛弃”到“被抛弃”的文本设计,寓含着鲁迅“抉心自食”的自我救赎.在许广平真挚爱情的感召下,鲁迅经历了心灵的炼狱,终于走出“牺牲论”而决意开辟一条新的生路,从而完成了对自己的精神拯救.从《伤逝》到《奔月》,鲁迅完成了从个性解放的提倡者到亲身实践者的角色转换.【总页数】4页(P137-140)
【作者】孙伟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南京2100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10.96
【相关文献】
1.从"沉默鲁迅"(1909-1917)的日记和汉画收藏看鲁迅反击生命虚无、实施自我救赎的可能性 [J], 彭小燕
2.悲凉的现代英雄——从《奔月》中的夷羿形象看鲁迅的现代创作 [J], 谢娜
3.“看”者的新生与“被看”者的灭亡——从叙述学的视角看鲁迅小说《伤逝》与太宰治小说《斜阳》中艺术形象的异同 [J], 马文美
4.“看”者的新生与“被看”者的灭亡——从叙述学的视角看鲁迅小说《伤逝》与太宰治小说《斜阳》中艺术形象的异同 [J], 马文美;
5.从五四新知识分子对婚恋的态度看女性之路——巴金《玫瑰花的香》与鲁迅《伤逝》的比较研究 [J], 刘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鲁迅《伤逝》赏析

鲁迅《伤逝》赏析

鲁迅《伤逝》赏析鲁迅《伤逝》赏析解:《伤逝》选自鲁迅小说集《彷徨》,是鲁迅唯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以后青年所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

《伤逝》以独特角度,描写了涓生和子君的恋爱及其破灭过程。

作者以一般作为追求目标的自主婚姻的完成的喜剧性结局,作为自己所揭示的一出社会悲剧的出发点。

小说从正面着力刻画的不是黑暗势力的破坏和迫害,而是作品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本身的思想弱点。

从涓生和子君冲破阻力争得了自主婚姻,婚后社会迫害的继续存在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到最后这自主婚姻的破灭的整个过程。

深刻地指出了在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的最终解决,不能仅靠着个性的解放。

它只能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品采取“涓生手记”的形式,回顾从恋爱到感情破灭的一年的经历,以小说主人公的切身感受来抒发他曾有的热烈的爱情,深切的悲痛和愿入地狱的悔恨,具有很浓的抒情性。

小说的细节描写也颇具匠心,油鸡和阿随的命运同子君感情变化的呼应,收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

相关思考:1.涓生和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和意义是什么?答:《伤逝》是鲁迅惟一的以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五四”时代的青年们所热烈追求的生活理想,也是当时文学创作的热门题材。

当时的这类作品,大多致力于描写青年男女冲破封建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恋爱自由的斗争过程,并往往以自主婚姻的实现作为结局。

但鲁迅的《伤逝》却以悲剧收场,而且不是一般的恋爱悲剧,而是自由恋爱成功后的婚恋悲剧。

小说的主人公涓生和子君在相爱的过程中,尽管遇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阻挠,但他们无所畏惧,毫不退缩,子君的态度尤其坚决。

面对父亲和叔父的反对,她坚定地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权利!”正是靠这种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态度,他们终于冲破重重阻碍而结合,实现了婚姻自主的理想。

但涓生和子君婚后的“安宁和幸福”并未维持多久,他们的爱情悲剧恰恰发生在恋爱成功,婚姻自主之后不久。

论鲁迅笔下的离异叙事——以《伤逝》《离婚》《奔月》为中心

论鲁迅笔下的离异叙事——以《伤逝》《离婚》《奔月》为中心

作者: 吕周聚[1]
作者机构: [1]青岛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66071
出版物刊名: 鲁迅研究月刊
页码: 33-39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9期
摘要:鲁迅于1906年3月从日本回国,遵母亲之命、媒妁之言与朱安结婚,这是一场包办婚姻,二人之间没有感情基础,没有共同语言,这对已具有西方现代爱情婚姻观念的鲁迅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出于对母亲的孝心,他忍受内心的痛苦与朱安举行了婚礼,但在鲁迅看来,这场婚礼是母亲在为自己挑选儿媳妇,朱安并非自己的妻子,她只是母亲送给自己的礼物而已.鲁迅自结婚之日起便与朱安分居,两人只是名义上的夫妻,并无实质的夫妻生活,这无论是对鲁迅还是对朱安来说都是一种非人性的残酷折磨.。

最新 《伤逝》与《奔月》人物的关联研究-精品

最新 《伤逝》与《奔月》人物的关联研究-精品

《伤逝》与《奔月》人物的关联研究一、“说出真实”与“说谎”涓生和后羿都在人生的选择中呈现哈姆雷特式的自我挣扎,思想多于行动的延宕促成了二人的悲剧命运。

对哈姆雷特而言,生存还是死亡是个问题;对涓生而言,追求理想中的新生活与麻木于现实是个问题;对后羿而言,追求个人飞仙与维护婚姻是个问题。

鲁迅让涓生行动,让后羿未行动,这两条道路的选择让他们拥有了不同的思想领悟,尽管都以悲剧收场,却是鲁迅探索行动方式的尝试。

涓生追求新生与苟安于虚妄的矛盾表现为“说出真实”与“说谎”的两难选择。

为了追求新生,涓生以不同于常人的方式改变命运,他的求生方式是自虐的、黑暗的、痛苦的,行动的方式以彼此互相伤害为代价,行动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共同灭亡。

于是,涓生放弃爱情之后单枪匹马追逐新生,用“分离”作为孤注一掷的“新的希望”,奋身前进,“蜷伏于比冰还冷的冷屋中”,[1]245为解决矛盾,涓生选择了“说出真实”。

涓生在“说出真实”之前备受思想包袱,“说出真实”的过程时刻煎熬,“说出真实”之后立刻自责悔恨,不但没有想象中轻松,反而“更虚空于新的生活”,[1]250即,尽管“说出真实”后,才有新生的希望,才能尝试新的体验,可是真话不是随心所欲地畅快表达,“真实”有时候是最伤人的东西,所以涓生才会立刻后悔,并决定“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

[1]250涓生抛弃子君不只是经济原因,更重要的是人生道路的拼搏与真爱之间的矛盾。

当子君成为涓生前进的绊脚石时,他说出了真实,这对子君是个打击,给子君带来的痛苦与死亡让涓生后悔,原本孤寂无味的生活因为子君的离世更加孤寂无味,而人生还未出现理想中的曙光与转机,这让涓生陷入了无尽的忏悔与愧疚。

换句话说,选择和子君共同生活的启蒙做法,不但没有走向美好的新生活,反而连温饱都无法解决,甚至破灭了爱情,使曾经最爱的人走向死亡,这一系列的悲惨过程让涓生陷入了人生的怀疑与痛苦中。

因此,选择行动的涓生坚持“说出真实”,又无法承担“说出真实”后的隐患,恰如鲁迅坚持启蒙主义,又质疑启蒙主义。

【推选】第六讲 鲁迅的《伤逝》与现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解读PPT实用

【推选】第六讲 鲁迅的《伤逝》与现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解读PPT实用
涓生失业后,他们的婚姻破裂,子君回到曾决裂的家庭后痛苦死去,涓生在子君离开后并未找到所希望的出路,最终陷入深深的自责 和怨恨中。 结构的涵义:这个人物行动结构,冷峻地揭示出子君面对地残酷现实——周围人对她和涓生的不理解,也暴露了男女主人公自身的性 格缺陷,子君后来的停滞(返回),涓生失业后不能面对失业的压力,把逃离子君作为他的出路,对生存中物质支持的忽视,都是造
• 但是,子君是从肤浅的意义上接受个性解放思想的。她的奋斗 目标只是婚姻自主,反对封建势力对自色婚姻的干涉、束缚。 在婚姻自主的目标实现后,她就心安理得地做起家庭主妇来, 以小家庭为唯一天地,把操持家务作为人生意义的全部内容, 而没有了新的理想和追求。
• 子君以爱情为生命,当她失去了涓生的爱情之后,已经 无路可走,结果,她只能重新回到她曾经坚决地反抗过 的封建家庭,并很快在痛苦中离开了人世。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小说的创作背景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一篇以青年人恋爱 和婚姻为题材的小说,创作于1925年 ,收录于 小说集《彷徨》中。
20年代初正是“五四”个性解放思潮盛行 的时候,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也译为《娜 拉》)在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男女平等”、 “婚姻自由”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口号。
作品表现了:个性解放思想使子君和涓生结合,但也正是个性解放思想,使他们在社会压迫下离异而酿成悲剧。 如对子君,作者抓住了她在不同场合下眼神的描写,将她善良纯真的个性真切地表现了出来。 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基础的个性解放的局限,认识到这种局限可能 她的奋斗目标只是婚姻自主,反对封建势力对自色婚姻的干涉、束缚。
• 个性解放必须与经济、社会解放相结合。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
否则,地狱的毒焰将围绕我,猛烈地烧尽我的悔恨和悲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 行 动” 与“ 拒绝行动”
同于 常 人 的方 式 改变 命 运 . 他 的求 生 方 式 是 自虐 的 、 黑
与《 伤逝 》 中细 腻 的人 物 心 理 分 析相 比 , 《 奔月》 显
暗的、 痛苦的 , 行 动 的方 式 以彼 此 互 相 伤 害 为 代 价 , 行 得 有些油滑 了 . 里面 的男 主人公 由“ 抛弃” 变为 “ 被抛
关键词 : 伤 逝 奔 月 人 物 分 析
“ 说 出真 实 ” 与“ 说谎”


涓 生 和 后 羿 都 在 人 生 的 选 择 中 呈 现 哈 姆 雷 特 式 你 说 便 是 你 错 !” [ 1 1 1 5 “ 说出真实” 可 能 带 来 的 伤 害 会 波
的 自我 挣 扎 . 思想 多 于行 动 的延 宕 促 成 了二 人 的悲 剧 及 更 多 人 , 一 旦触 及 潜 在 规 则 便 触 犯 了“ 和谐 ” 。《 < 呐
姻 有 两个 不 同的 结 局 : 《 伤逝》 中 男性 抛 弃 了女 性 , 《 奔 无 法 解 决 , 甚 至破 灭 了 爱 情 . 使 曾经 最 爱 的 人 走 向 死
月》 中女 性 离 开 了 男性 。我 将 从 《 伤 逝》 和《 奔 月》 之间 的相 关性 对 人 物 的 行 动 进 行研 究 . 分 析 鲁 迅 对 人 物 心
命运 。 对哈姆雷特而言 . 生存还是死亡是个问题 ; 对 涓
喊 >自序 》 中的“ 黑屋子 ” 理论表 明 . “ 说 出真 实 ” 与“ 保
生 而 言 .追 求 理 想 中 的 新 生 活 与 麻 木 于 现 实 是 个 问 持 沉 默 ” 确 实 是个 两 难 的选 择 . 若“ 说 出真 实 ” . 会 让 较 题: 对后 羿 而 言 . 追 求 个 人 飞 仙 与维 护婚 姻 是 个 问 题 。 为 清醒者感受到无力 回天只有就死 的悲哀 . 若“ 保 持 鲁迅让 涓生行动 . 让后羿未 行动 , 这 两 条 道 路 的 选 择 沉 默 ” , 那必无将来的希望。《 娜拉走后怎样》 中对 “ 说 让 他 们 拥 有 了不 同 的思 想 领 悟 .尽 管 都 以 悲 剧 收 场 . 却 是 鲁 迅 探 索 行 动 方 式 的 尝试 涓生追求新生与苟安于虚妄的矛盾表现为“ 说出 真实” 与“ 说谎” 的两难 选 择 。 为 了追 求新 生 . 涓 生 以 不 出 真实 ” 后 的 道路 选 择 表 达 了担 忧 . “ 人 生 最 痛 苦 的是 梦 醒 了无 路 可 走 。做 梦 的 人 是 幸福 的 : 倘 没 有 看 出 可 走 的路 . 最要 紧 的是 不 要 去 惊 醒 他 ” 。
理 的把 握 。 对人 生 道路 的 意 见 . 对世 俗 生 活 的 看 法 。
亡. 这 一 系列 的悲 惨 过 程 让 涓 生 陷 入 了 人 生 的 怀 疑 与 痛苦 中。 因此 , 选择行动的涓生坚持“ 说 出真 实 ” 。 又 无 法 承担“ 说 出真实 ” 后 的隐患 . 恰 如 鲁 迅 坚 持 启 蒙 主 义. 又质 疑启 蒙 主 义 涓生 “ 说 出真 实 ” 的行 动 类 似 于 《 狂 人 日记 》 中 狂 人 和 一 位 二 十 岁 左 右 的青 年 的谈 话 : “ 总之你不该说 。
涓生在说出真实之前备受思想包袱说出真实的过程时刻煎熬说出真实之后立刻自责悔恨不但没有想象中轻松反而更虚空于新的生活1250即尽管说出真实后才有新生的希望才能尝试新的体验可是真话不是随心所欲地畅快表达真实有时候是最伤人的东西所以涓生才会立刻后悔并决定将真实深深地藏在心的创伤中默默地前行用遗忘和说谎做我的前导
与 爱情 、 婚姻 与经 济的小说 . 分别作 于 1 9 2 5年 1 0月
2 1日、 1 9 2 6年 1 2月 。 相 距 不 到 一 年 的 小 说 却 有 着 明 的 忏 悔 与 愧 疚 换 句话 说 . 选 择 和 子 君 共 同 生 活 的启
显差异 . 延 宕 的 男性 人 物 与 无 法 独 立 的 女 性 人 物 的 婚 蒙 做 法 . 不 但 没 有 走 向 美 好 的新 生 活 . 反 而 连 温 饱 都
安 徽文 学
ANHUI W EN XU E 文

伤逝
奔月) ) 人物分析
张 逍 霄
( 苏州 大 学文 学院 )



而 人 生 要: 《 伤逝》 与《 奔 月》 是 鲁 迅 唯 一 的 两 篇 关 于 婚 姻 寂 无 味 的 生 活 因 为子 君 的离 世 更 加 孤 寂 无 味 . 还 未 出 现 理 想 中 的 曙 光 与转 机 . 这 让 涓 生 陷 入 了 无 尽
松 , 反而 “ 更 虚 空 于 新 的生 活 ” , [ 1 l Z S . o 即, 尽管 “ 说 出 真 法 于 是 一 个 弯 弓 射 日 的大 英 雄 成 为 了 整 日寻 找 食
Hale Waihona Puke 实” 后, 才有新 生的希望 , 才能尝试 新的体验 , 可 是 真 物 、 在 乎 食 物 的猎 人 , 这 一 点 也 显 示 了《 奔月》 情 节 的 话 不是 随心 所 欲 地 畅 快 表 达 . “ 真实” 有 时候 是 最 伤 人 油 滑 。 的东西 . 所 以涓 生 才 会 立 刻 后悔 。 并决定“ 将 真 实 深 深 地 藏 在 心 的创 伤 中 . 默默地前行 . 用 遗 忘 和 说 谎 做 我 的前导” [ t p - m涓 生抛 弃 子 君 不 只是 经 济 原 因 . 更 重 要
动 的 目的是 为 了避免 共 同 灭 亡 。 于是 . 涓生 放 弃 爱情 之 弃 ” . 由“ 寻 找新 生 ” 到“ 面对 新 生 茫 然 若 失 ” 后 羿 追 求 后 单 枪 匹 马追 逐 新生 . 用“ 分离 ” 作 为 孤 注 一掷 的 “ 新 的 新 生 与苦 闷 于现 状 的矛 盾 表 现 为 “ 飞仙的追求” 与“ 婚 希望 ” . 奋 身 前进 , “ 蜷 伏 于 比冰 还 冷 的冷 屋 中 ” , [ 1 p . 4 5 为 解 决矛盾 . 涓生选择 了“ 说 出真实” 。涓生在 “ 说 出 真 实” 之前备受思想包袱 . “ 说 出真实” 的过 程 时 刻 煎 熬 . 姻 的维 护 ” 这 并 不 是 一个 两难 的选 择 . 而 是后 羿 在 面
临 可 预 知 的飞 仙 理 想 生 活 后 , 拒绝行动 的结果 . 即 他
并 没有 解 决 矛 盾 延 宕 的后 羿 并 不 是 以启 蒙者 的角 色
“ 说 出 真 实 ” 之后 立刻 自责 悔 恨 .不 但 没 有 想 象 中轻 带 动婚 姻 生 活 的 发 展 ,却 具 有 了阿 O 式 的 精 神 胜 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