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检测题(带答案详解)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后习题:第五章测评(课后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五章测评(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某同学暑假去阿尔卑斯山进行研究性学习,下图为该山地的局部南北坡植被的垂直变化图。
最有可能在下图中①地采集到的植物标本是(),①地下面为山地针叶林,而①地上面为高寒荒漠,即该地位于森林与荒漠之间,最可能是草原或荒漠草原,D正确。
我国广西引进原产于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的几种高大桉树作为造纸原料。
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因为其生长快,3—5年即可成才,被称为“速生桉”。
下图示意广西某地种植桉树前后的变化。
读图,完成2~3题。
2.广西的主要地带性植被为()A.常绿阔叶林B.针阔叶混交林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3.广西大量引种桉树,可能导致()A.生物多样性减少B.湿地面积变大C.地下水位下降D.降水量增大2题,广西主要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A正确。
第3题,由“桉树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和图示可推知广西大量引种桉树,可能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3.C下图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
读图,完成4~5题。
4.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A.喜光、喜湿B.喜阴、喜湿C.耐寒、喜旱D.喜热、耐旱5.调查发现,近年来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其主要原因是()A.全球变暖B.光照更加充足C.降水逐渐变少D.水土流失加重4题,根据不同坡向森林植被所占的百分比可知,该森林植被在阴坡、迎风坡时,各海拔阶段所占比重均最大,说明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喜阴、喜湿,B对;与阴坡相比,阳坡所占比重小,说明该森林植被不喜光,A错;海拔超过1 800—1 900米后,所占比重不断下降,说明该森林植被不耐寒,C错;与迎风坡相比,背风坡所占比重小,说明该森林植被不耐旱,D错。
第5题,近年来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说明高海拔处气温升高,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A对;该森林植被喜湿,增长趋势明显,说明降水增加,C错;该森林植被喜阴,故光照充足不是其增长趋势明显的主要原因,B错;水土流失加重不利于森林植被的生长,D错。
_新教材高中地理第5章地球上的植被与土壤综合检测卷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综合检测卷(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考生号:____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2020年河北唐山十一中期中)红树林通常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沿海的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滩涂上,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图1示意海滩上红树林与高、低潮水位位置关系。
据此完成第1~2题。
图11.关于红树林生长特性的描述,正确的有( )①多分布在欧洲②多为高大挺拔乔木③多分布在潮间带的淤泥质海岸④以喜盐植物为主,具备呼吸根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红树林的主要功能是( )A.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B.降低风速,为船舶提供避风的场所C.绿化美化沿海环境,吸烟滞尘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答案】1.C 2.A [解析]第1题,欧洲位于温带和亚寒带,缺乏红树林海岸;红树林分布于潮间带淤泥质滩涂上,受周期性潮水浸淹,多为常绿灌木和小乔木,以喜盐植物为主,具有呼吸根。
第2题,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良好的海岸防护林带,也是海洋生物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可以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
图2(2020年辽宁师大附中月考)图2为我国季风区某山地不同海拔、不同坡向某森林植被分布百分比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该森林植被的生长习性是( )A.喜光喜湿B.喜阴喜湿C.好热耐旱D.耐寒好旱4.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苔原带中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
主要原因是( )A.光照增强B.水土流失加重C.气候变暖D.降水减少【答案】3.B 4.C [解析]第3题,由图示可知,该森林植被在林带、过渡带及高山苔原带都是在阴坡及迎风坡分布比例大,说明该森林植被具有喜阴、喜湿的生长习性。
第4题,因森林生长对热量条件的要求比苔原植被高,高山苔原带中该森林植被增长趋势明显,说明当地热量条件提高,所以其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光照变化对森林分布变化影响较小;降水逐渐变少、水土流失加重不利于森林的形成。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单元检测题(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单元检测题(解析版)一、单项选择题年平均气温0℃以下地域有终年积雪散布,终年积雪下限称为雪线,雪线高度与气平和降水相关。
以下图是北半球某山地南坡和北坡年平均气温随海拔变化状况。
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1.甲坡的雪线高度约为( )A. 3 100 m B. 3 300 m C. 3 700m D. 3 900 m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三题。
2.峻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沉的土壤的缘由是(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B.地表疏松物质的腐蚀速率较慢C.光热条件太差D.水分条件太差读下面〝沿海地域一山地垂直自然带散布图〞,回答以下三题。
3.该山地能够位于( )A.北半球温带地域 B.北半球亚热带地域C.南半球温带地域 D.南半球亚热带地域读〝非洲某区域图〞,回答以下两题。
4.F自然带在此处散布的最高纬度低于35°,其主要的影响要素是( )A.陆地的纬度散布 B.降水条件C.地形 D.洋流读〝北半球某区域表示图〞,回答以下三题。
5.图中植被类型的变化主要表达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由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现象以下图为〝某大陆沿45°纬线在地质历史时期从古至今的四个阶段的地形剖面表示图〞。
读图,回答以下两题。
6.图①中大陆上的植被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温带落叶阔叶林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针叶林以下图表示三座山地垂直自然带散布,完成以下两题。
7.丙山地山麓地域的气候主要受( )A.季风的影响 B.信风的影响C.西风的影响 D.西风和副高交替影响8.以下图为〝某地垂直自然带谱表示图〞,读图,回答下题。
垂直自然带谱反映了( )A.该山地能够位于云贵高原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甲坡的水热状况优于乙坡 D.水分差异招致植被类型不同9.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域,在无人类搅扰时藏羚羊的数量虽有动摇但基本动摇表达了自然天文环境( )A.具有一致的演化进程 B.具有平衡功用C.停止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流 D.具有消费功用读〝北非五国绿色工程表示图〞,回答以下两题。
(推荐)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检测题(带答案详解)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读图,完成1~2题。
1.“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今西安)花落时。
”诗歌中描述的现象( )A.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C.是由流经两地的河流不同造成的D.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从地理角度理解( )A.说明了冬季风到达不到玉门关B.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水分条件的差异C.反映了玉门关的热量条件不适合杨柳种植D.反映了玉门关以西绝对无杨柳生长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地区河流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该河汛期一般出现在冬季B.图中湖泊对河流的ab段径流有明显的调节作用C.从a到c植被类型的变化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D.a地区地下水的不合理开发会使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等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山脉是大西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撞形成的B.ab附近高山自然带的基带为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图中d处地形名称是冲积扇D.b点东边的山脉是世界最高的山脉读“①(105°E,26°N)、②(128°E,42°N)、③(90°E,43°N)三个地点的山地针阔混交林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
5.①地山麓自然带一般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热带季雨林带6.影响①与②两地、②与③两地山地针阔混交林出现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降水、热量 B.热量、降水 C.降水、降水 D.热量、热量2009年2月到3月,某科学考察队从东北平原向西,经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最后到达塔里木盆地。
据图回答7~8题。
7.沿途气候变化依次为( )A.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山气候C.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8.沿途自然带变化依次为( )A.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C.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9.经过地心的直线与地球表面相交于甲、乙两点。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综合测试 (含解析)
第五章综合测试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为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该循环示意图反映的是()A.地壳物质循环B.水循环C.生物循环D.大气循环2.下列关于这一循环的地理意义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流动、转化B.把地理环境中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C.参与地表形态的形成和进化D.在该循环中,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读世界植被类型分布图,完成3~5题。
3.图中图例所示的植被类型是()A.森林B.草原C.沼泽D.荒漠4.a所代表的植被类型,其分布面积最大的是()A.亚欧大陆B.非洲大陆C.澳大利亚大陆D.美洲大陆5.b所代表的植被类型,对应的气候类型是()A.热带雨林气候B.温带大陆性气候C.热带草原气候D.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植被地上部分(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被称为植被覆盖度。
图1示意2001~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三大统计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图2示意这种变化与年降水量和年均温的相关性。
读图,完成6~7题。
6.下列关于图示地区植被覆盖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2001—2010年内蒙古的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下降趋势B.年均温的变化对内蒙古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大于年降水量的变化C.森林区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大小主要取决于年均温的变化D.草原区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与年均温呈负相关,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7.图1中曲线a、b、c分别代表()A.森林区、荒漠区、草原区B.荒漠区、草原区、森林区C.草原区、森林区、荒漠区D.草原区、荒漠区、森林区某旅游者在某岛国旅行(图1),在甲点拍摄到10米外的风景照片(图2)。
据此完成8~9题。
8.拍摄时,相机镜头的朝向最有可能是()A.偏东B.偏西C.偏南D.偏北9.甲点的自然植被属于()A.温带森林B.温带草原C.温带荒漠D.亚寒带针叶林第三方大数据分析机构标准排名研究院发布了2016中国“氧吧城市”排行榜,“绿色肺活量”是评选“氧吧城市”的重要指标,“绿色肺活量”体现了绿色植被制造氧气和吸附尘埃的能力。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综合测试(含答案和解析)
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综合测试(含答案和解析)第五章综合测试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个体微小生物的总称。
土壤微生物对气候、土壤、植被的变化非常敏感,不同树种组成的森林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有较大的差异。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是指土壤微生物所含的生物总量。
下图为湘中丘陵区4种森林类型在土层0~15厘米厚度范围内不同季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分布图,杉木人工林属人工针叶林,其他三种为天然次生林。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当地的地带性植被是()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2.图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特点是()A.夏高冬低B.大致为“单峰曲线形”C.秋高春低D.各季节几乎没有差异3.一年中杉木人工林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小于其他三种森林的主要原因是()A.海拔较高B.纬度较低C.树种单一D.植被密集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统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4.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植被覆盖度反映植被的茂密程度。
华北地区生态区可划分为森林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和农业生态区。
图a示意华北地区的三类生态区分布,图b示意植被生长期内华北地区三类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
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图a中代表森林生态区、草原生态区和农业生态区的分别是()A.甲、乙、丙B.乙、甲、丙C.乙、丙、甲D丙、乙、甲6.与其他生态区相比,图b中I曲线代表的生态区突出的气候特征有()A.积温高B.年降水量多C.年平均风力小D.年太阳辐射总量大7.与I、Ⅲ曲线相比,Ⅱ曲线变化趋势明显不同的原因可能是()A.草场过度放牧B.作物成熟收割C.副高逐渐北移D.夏季降水增加土壤水分状况是干旱河谷植被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同时植被也影响着土壤水分状况。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单元检测题2(解析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单元检测题2(解析版)一、单项选择题1.读〝我国某区域表示图〞,完成下题。
成都某校先生沿铁路途经宝鸡、兰州至酒泉调查,沿途依次出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A.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B.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荒漠草原、草原C.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荒漠D.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草原、荒漠以下图为〝甲、乙两山地自然带垂直散布表示图〞,据此完成以下效果。
2.落叶阔叶林带在两山地散布海拔高度不同,主要缘由是()A.甲山地海拔高度较乙山地低B.甲山地降水较乙山地多C.乙山地所在纬度较甲山地低D.乙山位置于南半球,受陆地影响大图甲为〝世界某区域表示图〞,图乙为〝M地域气候资料图〞,图中山地M一侧的山坡为西侧。
据此完成以下两题。
3.关于图中自然带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M地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B.山脉右侧自然带成因主要为距离陆地远C.影响垂直自然带在山脉两侧海拔差异的主要要素是热量D.影响垂直自然带在山脉两侧海拔差异的主要要素是水分人类活动会招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拟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
结合以下图,完成以下三题。
4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发生的负面影响有()①土壤肥力下降①发生土壤盐碱化①洪涝灾祸加剧①渔业产量下降①三角洲面积扩展A. ①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D. ①①①我国自然白桦林主要散布在西南地域。
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自然白桦林。
以下图表示喇叭沟门在北京的位置。
据此回答以下各题。
5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A.常绿阔叶林B.针阔叶混交林C.落叶阔叶林D.针叶林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相互作用图〞,完成以下两题。
6.该表示图表达了()A.天文环境的地域分异B.天文环境的全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动摇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气是无量的7.生物与环境的正确表达是()A.生物圈的范围是指地球上一切动植物B.绿色植物可以直接把太阳能转变为热能C.环境对植物生长有清楚的指示作用D.生物的出现,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2021年10月20日,中国第29次南极调查队乘坐〝雪龙〞号极地调查船从上海启程,前往南极,11月初抵达澳大利亚西部城市珀斯的弗里曼特尔港口,停止给养补充。
(人教版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综合测试(省一等奖)
第五章综合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C【解析】该循环示意图通过二氧化碳的循环流动展示了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的简要过程,表明是生物循环。
2.【答案】D【解析】在生物循环中,绿色植物一方面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另一方面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出二氧化碳。
3.【答案】B【解析】结合图例,根据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可推知,图例所示植被类型是草原,其中a表示温带草原,b表示热带草原。
故选B项。
4.【答案】A【解析】亚欧大陆面积广大,干旱地区面积也大,从图中也可以看出温带草原在亚欧大陆分布面积最大。
故选A 项。
5.【答案】C【解析】b表示热带草原,可知其对应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
故选C项。
6.【答案】C【解析】森林生态区植被覆盖度与年均温的相关性较强;草原生态区植被覆盖度与年均温、年降水量的相关性较强;荒漠生态区植被覆盖度与年降水量相关性较强。
2001—2010年内蒙古的植被覆盖度整体上下浮动,并非下降趋势,A项错误。
年降水量的变化对内蒙古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大于年均温的变化,B项错误。
森林区植被覆盖度大小主要受年均温影响,C项正确。
草原区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与年均温呈正相关,D项错误。
7.【答案】B【解析】由图可知,植被覆盖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c、b、a。
森林区降水较丰富,植被覆盖率高,且森林的树冠大,在地面垂直投影面积大;草原区降水偏少,植被覆盖率较低,且草地叶小,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也小;荒漠区降水极少,植被覆益率极低,植被稀少,植被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更小。
故选B项。
8.【答案】D【解析】读图1,根据纬度判断,该地位于南半球的西风带,南半球西风带盛行西北风。
读图2,根据旗形树冠形状,风向为主导因素,该地位于西风带,主风向为西北风,树冠向东南方向伸展。
照片有逆光现象,该地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偏北向逆光概率高。
所以镜头朝向最可能偏北,西北或东北方向,D项正确。
9.【答案】A【解析】根据图1位置,甲地位于40︒S~60︒S的大陆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所以是温带森林,A项正确。
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测试题(含答案) (1)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测试题一、单选题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图中虚线为等温线。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示河流A.位于南半球B.甲地北岸比南岸侵蚀严重C.甲河段径流量大,水能丰富D.湖泊上游河段径流量变化比下游小2.河流所在区域的气候和植被类型可能为A.热带季风气候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温带海洋性气候近年来,多肉植物以“天然呆、无公害、治愈系”风靡中国。
图中A地区(阴影部分)是世界上著名的野生“多肉植物王国”,植物大多叶小、肉厚,这里大部分时间是荒芜的,只在每年8、9月荒漠百花盛开、生机再现,迎来短暂的生长季节。
回答下面小题。
3.该地区多肉植物的特征反映了当地A.高温多雨B.四季分明C.大部分时间气候干燥D.降水充沛4.该地区8、9月份“百花盛开、生机再现”反映了当地A.晴天多昼夜温差小B.气温降低,蒸发量减小C.受湿润西风影响降水多D.太阳直射,光照强5.若A地区多肉植物运往中国,最近的海上航线需经过A.白令海峡B.苏伊士运河C.巴拿马运河D.马六甲海峡读“我国局部地区自然带分布略图”。
完成下面小题。
6.关于自然带甲—乙—丙的这种变化,说法正确的是A.体现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体现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是以热量为基础形成的D.在中低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7.图中乙自然带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温带针阔混交林带C.温带草原带D.温带荒漠带8.下图为我国某山区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题。
图示自然保护区的地势大致特征为()A.由南向北倾斜B.由东北向西南倾斜C.由东向西倾斜D.由西北向东南倾斜9.《中国诗词大会》以清流般的文化气韵引发收视热潮,赛事举办方也到三中开展选拔。
古诗词中不乏描述地理现象、揭示地理规律的诗句。
下列诗句中,体现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有()A.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C.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D.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10.各自然带沿着南北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称为()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C.非地带性D.垂直地带性读亚欧大陆示意图,回答下列两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单元测试题(附答案)1.选择题1.下列哪种地理现象能够正确反映地理环境整体性?A。
我国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的植被变化B。
秦岭南坡与北坡的植被生长差异C。
云贵高原的石漠化D。
沙漠地区的芦苇生长2.以下哪种地理现象与我国西北内陆景观不相符?A。
干旱气候,稀少降水B。
流水侵蚀微弱,风力侵蚀显著C。
植被稀少,土壤贫瘠D。
化学风化微弱,物理风化显著3.农业中使用“农家肥”的目的是什么?A。
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B。
增加矿物质的含量C。
直接释放氮素养分D。
占据土壤空隙,减少水分,提高土温4.近年来,我国北方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有增大的趋势,其人为原因是什么?A。
防护林工程进度缓慢B。
滥伐森林,滥垦草原,过度放牧C。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增,风力强劲D。
过度引水灌溉,气候变干5.以下哪些因素造成了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A。
黄土土质疏松B。
风蚀严重C。
降水集中,多暴雨D。
植被破坏严重正确答案是:①②③6.以下哪些因素促使全球海平面上升?A。
大量砍伐森林B。
大量燃烧矿石燃料C。
海水体积膨胀D。
陆地外流区入海河水大增正确答案是:①②③④7.以下哪些措施能够减缓海平面上升?A。
调整能源结构,加强国际合作B。
开发新能源,放弃使用一切矿物燃料C。
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减少对工业的依赖性D。
分散城市人口,减少城市中二氧化碳排放量8.在城市绿化中,下列哪种方式污染地下水最为严重?A。
落叶阔叶林B。
常绿阔叶林C。
“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D。
人工草地9.在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以下哪种做法最不合理?A。
利用耕地大力发展种植业B。
利用丘陵山地营造用材林和经济林C。
排干湖泊、沼泽,拓展耕地面积,发展种植业D。
合理开发矿产资源,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原料和能源10.以下哪种措施不够合理地治理了土壤退化?A。
东北平原开荒、焚烧秸杆,加速有机质的还田速度B。
黄土高原保塬、护坡、固沟,防治水土流失C。
黄淮海平原实施排灌,调控土壤盐分二、文章改写原文:图瓦卢是南太平洋一个岛国,然而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再过50年,这个拥有9个小岛的国家将在世界地图中消失。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候鸟迁徙是禽流感传播的主渠道,禽流感的蔓延之势,直接参与了()①生物循环②水循环③大气环流④地壳物质循环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禽流感的蔓延之势体现了地理环境要素的整体性,直接参与了候鸟与鸡、鸭等家禽的生物循环,水循环,大气循环。
地壳物质循环体现的是三大类岩石与岩浆的物质循环过程。
【答案】 A读图,回答2~3题。
2.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关系的是()A.abc B.defC.ace D.bdf3.下列各有关相互联系的实例,不确切的是()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大沙漠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农田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D.f——东北原始森林变为次生林,缓解水土流失【解析】第2题,根据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判断其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abc为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def则为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3题,东北原始森林变为次生林反映植被的破坏,会加重东北地区的水土流失,故D项不合理。
【答案】 2.B 3.D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回答4~5题。
4.乌苏里江和珠江水文特征不同,关键是图中哪个箭头所起的作用() A.①B.②C.③D.④5.能表示桂林山水形成的箭头是()A.⑤B.⑥C.⑦D.⑧【解析】第4题,乌苏里江和珠江分别位于我国北方和南方,两者相距万里。
造成两者水文特征不同的是因为两地气候不同。
第5题,桂林山水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对应⑥环节。
【答案】 4.A 5.B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大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回答6~7题。
6.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B.地面蒸发增多、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7.该示意图体现了()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解析】第6题,根据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①②③依次为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和降水增加。
人教新课标地理必修1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章末检测(含答案解析)
章末检测(五)(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如下图中所示M是绿色植物。
据此回答1~3题。
1.图示内容与下列森林的哪种作用较为吻合()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防风固沙,保护农田C.减弱噪声,美化环境D.过滤空气,净化大气2.图中内容造成了哪些结果()①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②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③改变了化学元素的存在形式和空间④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3.图中内容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A.整体功能B.平衡功能C.调节功能D.生产功能答案 1.D 2.D 3.D解析第1题,图示反映的是生物的光合作用,绿色植物(森林)可以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具有过滤空气,净化大气的作用。
第2题,光合作用实现了能量的转换和物质形式的改变,也使化学元素发生了迁移,联系了有机界和无机界。
第3题,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产生平衡功能,各要素的变化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
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体现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说法,错误的是()A.火山喷发喷出的尘埃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和当地气温B.我国东南沿海多雨而西北内陆干旱C.在热带草原中生活着善跑便于迁徙的长颈鹿、羚羊等动物D.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之一是上游森林的大量砍伐5.把非洲热带草原上的狮子、猎豹等大量捕杀,若干年后的景象是()A.大群的羚羊、斑马生活在安宁的草原上B.草原依然如故,没有变化C.初始植食动物大增,后又数量锐减D.草原退化、沙化答案 4.B 5.C解析第4题,B项体现了陆地环境的差异性。
第5题,初始植食动物会因天敌减少而大量繁殖,后又因数量众多、食物匮乏而导致数量锐减。
读图,回答6~7题。
6.“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今西安)花落时。
”诗歌中描述的现象()A.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C.是由流经两地的河流不同造成的D.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7.“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人教版最新)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五章综合测试01-答案
第五章综合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A【解析】该地位于湖南,湖南的典型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2.【答案】B【解析】从4幅图中可以看出,每一种植被土壤微生物生物量都是夏季较冬季多,南酸枣落叶阔叶林和石栎 青冈常绿阔叶林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秋高春低,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季节变化特点大致为“单峰曲线形”。
3.【答案】C【解析】从题干中可知,杉木人工林属人工针叶林,其他三种为天然次生林,故一年中杉木人工林的土壤徽生物生物量小于其他三种森林的主要原因是树种单一。
4.【答案】B【解析】一般杂树是在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下自然生长的植被,属于当地的地带性植被,“拍摄当日”为3月25日,正值春季。
“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杂树冬季落叶,此时开始长出新叶,则当地杂树不可能是常绿树种,据此可排除A、C两项。
从图中树型看,也不可能是针叶林,故为落叶阔叶林。
故B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
5.【答案】C【解析】华北平原西部、北部为山区,森林分布广,则代表森林生态区的是乙。
从森林区向内陆,降水减少,则丙为草原生态区;平原地区对应的甲是农业生态区。
6.【答案】D【解析】由图b可知,冬季林地植被覆盖度较草地高,可判断I曲线是草原生态区、Ⅲ曲线是森林生态区,Ⅱ曲线是农业生态区。
草原生态区气候干旱,则年太阳辐射总量大。
7.【答案】B【解析】Ⅱ曲线(农业生态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明显不同,在6月份出现低值。
结合华北平原农业类型,6月份正是农作物成熟时期,因农作物被收割而植被覆盖度下降。
8.【答案】A【解析】读图可知,各月不同海拔段土壤含水量随海拔上升整体呈上升趋势,A项正确。
雨季土壤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变化较小,B项错误;旱季土壤含水量随海拔升高差异较大,C项错误;土壤含水量低海拔地区低于高海拔地区,D项错误。
9.【答案】B【解析】4月份为春季,此时气温回升快,而雨季尚未到来,降水少,蒸发旺盛,导致不同海拔段土壤含水量普遍偏低,B项正确。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5章综合测评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第5章综合测评含答案解析(建议用时:45分钟,总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4分)1.(2021·北海市高一期末检测)一次性筷子是由树木或竹子加工而成,消耗速度快。
我们要尽能够少用甚至不用此类产品,增加污染和糜费。
由于该产品需采伐少量林木,能够带来水土流失减轻、水水灾祸增多、土壤肥力下降、地表形状改动、生物多样性增加等一系列不良影响。
这主要表达了()A.自然环境的全体性B.陆地环境的单一性C.外地环境的共同性D.自然景观的差异性【解析】一次性筷子的少量运用会招致植被的少量破坏,招致水土流失加剧,改动天文环境,表达了天文环境的全体性特征。
【答案】 A2.(2021·云南学业水平考试)从天文环境全体性剖析,以下现象与我国西北地域相符的是()A.河流以内流河为主B.流水腐蚀作用清楚C.植被茂密矮小D.气候湿润,降水较多【解析】我国西北地域,气候干旱,降水少,多为内流区,风力作用清楚,植被稀疏。
【答案】 A以下图为某种树木的一组照片。
该树木对温度大幅度变化的顺应才干很强,有〝三千年〞一说。
世界上的该种树木主要集中生长在我国某河流流域。
据图文资料,回答3~4题。
活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3.该树木集中散布在我国()A.长江流域B.黑龙江流域C.塔里木河流域D.雅鲁藏布江流域4.该树木的特点能够有()A.喜光且四季常绿B.叶片覆有蜡质层C.耐酸但不耐盐碱D.耐寒但不耐高温【解析】第3题,由〝对温度大幅度变化的顺应才干很强〞〝倒一千年不朽〞,可知该河流流域干旱,且温度大幅度变化。
另外,图中还可以看到沙漠。
第4题,塔里木河流域为温带沙漠,光照强,夏季高温,夏季严寒,干旱,土壤易盐碱化。
该树应该属于落叶树;耐寒,耐高温;耐旱,耐盐碱。
叶片覆有蜡质层是耐旱的表现。
【答案】 3.C 4.B读以下图,回答5~6题。
5.图中甲、乙图例所示的植被类型是()A.森林B.草原C.沼泽D.荒漠6.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甲图例所示植被散布区受赤道低气压和信风的交替控制B.影响甲图例所示植被散布的要素主要是热量C.影响乙图例所示植被散布的要素主要是水分D.乙图例所示植被的散布表达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甲图例所示植被为温带草原,乙图例所示植被为热带草原。
第五章过关检测试题含解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高一地理试卷
第五章过关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产生平衡功能,各要素的变化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
据此完成第1~2题。
1.下列关于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A.近年来,人们在青藏地区采挖冬虫夏草破坏了环境B.我国东南沿海多雨而西北内陆干旱C.在热带草原中生活着善跑便于迁徙的长颈鹿、羚羊等动物D.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之一是上游地区森林的大量砍伐2.把非洲热带草原上的狮子、猎豹等大量捕杀,若干年后的景象是()。
A.大群的羚羊、斑马生活在安宁的草原上B.草原依然如故,没有变化C.初始植食动物大增,后来数量锐减2.C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是太平洋赤道附近海气相互作用出现异常的典型代表。
读图,完成第3~4题。
3.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的发生,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
A.区域性特征B.差异性特征C.开放性特征D.整体性特征4.关于图中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叙述正确的是()。
A.表层海水运动方向决定着东南信风的强弱B.厄尔尼诺年份东太平洋海域海水异常降温C.拉尼娜年份西太平洋海域冷海水上泛增强4.D中国国家领导人出访了俄罗斯等四国,行程如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第5~6题。
5.从俄罗斯到南非经过的自然带类型主要有()。
①温带草原带②热带雨林带③热带草原带④热带荒漠带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6.访问路线中,能够体现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是()。
A.中国→俄罗斯B.俄罗斯→坦桑尼亚C.坦桑尼亚→南非→刚果6.A生物量一般是指生物在某一特定时刻单位空间的个体数、重量或其含能量。
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地上生物量、年均温和年降水量随经纬度的线性变化示意图。
读图,完成第7~8题。
图甲图乙7.该区域中生物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是()。
A.从西北向东南递减B.从西南向东北递减C.从东南向西北递减D.从东北向西南递减8.该区域的自然植被主要是()。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综合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1
第五章综合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C【解析】马达加斯加岛东侧为热带雨林气候,西侧为热带草原气候。
由材料可推知,猴面包树是生长在热带草原气候区的植物。
③符合题意。
2.【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猴面包树树干虽然很粗,木质却非常疏松,像多孔的海绵,利于储水。
这是为了在旱季提供生长所需水分,其特性是为了适应生长区降水季节变化大的特点。
3.【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该植被生长在流石滩,流石滩的环境是比较干旱的,所以不可能是山麓冲积扇或者滨海潮间带;流石滩是受重力影响,从高山山坡滚落下来的石块或者碎屑岩石。
荒漠戈壁气候极端干旱,水母雪兔子的生长需要水分,而荒漠戈壁多沙丘细沙,土壤松散,不适合它的生长扎根。
4.【答案】B【解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土壤的本质特征——肥力的产生与生物的作用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植被可以为土壤提供有机质,通常是以枯枝落叶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①正确。
植物也可以从土壤中吸收营养物质来满足自身生命机体的需要,②正确。
风化有多种,包括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及生物风化,植被通过根系对土壤的结构及孔隙度都有影响,最典型的是植被的根劈作用,④正确。
水分和热量的交换需要太阳辐射和水循环及重力能,③错误。
5.【答案】A【解析】图中显示,山顶中间部分平坦,土壤层较厚,保水性好,发育了常绿阔叶林;山顶四周,地形崎岖,土壤层较薄,保水性差,故发育耐旱的硬叶林和矮小的灌木。
所以土壤的差异影响了植被的差异。
6.【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图中沟谷雨林区位于崖底,是山峰和悬崖围闭的沟谷,由于沟谷被山块围合,地形封闭,沟谷内温度较高,水分充足,形成湿热的小环境,该类区域也被称为“热岛+湿岛效应”。
7.【答案】B 【解析】丹霞地貌的典型特征是“顶平、身陡、麓缓”,山体的崩塌和侵蚀形成的堆积物,最易堆积在坡麓地带,使土层变厚、变广,进一步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扩大,坡麓常绿灌丛林海拔上限可能会波动变化,但崩塌及侵蚀可能会使得山顶更加干旱,顶部生态受破坏,整体区域植被类型不变也可能会减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读图,完成1~2题。
1.“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柳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今西安)花落时。
”诗歌中描述的现象( )A.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C.是由流经两地的河流不同造成的D.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从地理角度理解( )A.说明了冬季风到达不到玉门关B.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水分条件的差异C.反映了玉门关的热量条件不适合杨柳种植D.反映了玉门关以西绝对无杨柳生长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地区河流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该河汛期一般出现在冬季B.图中湖泊对河流的ab段径流有明显的调节作用C.从a到c植被类型的变化体现了从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D.a地区地下水的不合理开发会使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等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山脉是大西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相撞形成的B.ab附近高山自然带的基带为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图中d处地形名称是冲积扇D.b点东边的山脉是世界最高的山脉读“①(105°E,26°N)、②(128°E,42°N)、③(90°E,43°N)三个地点的山地针阔混交林垂直分布示意图”,回答5~6题。
5.①地山麓自然带一般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热带季雨林带6.影响①与②两地、②与③两地山地针阔混交林出现高度差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降水、热量 B.热量、降水 C.降水、降水 D.热量、热量2009年2月到3月,某科学考察队从东北平原向西,经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最后到达塔里木盆地。
据图回答7~8题。
7.沿途气候变化依次为( )A.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气候—温带沙漠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山气候C.亚寒带针叶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8.沿途自然带变化依次为( )A.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B.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C.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9.经过地心的直线与地球表面相交于甲、乙两点。
甲点位于(37°N,118°E),则乙地所属的陆地自然带为(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C.温带草原带 D.温带荒漠带读“北非五国绿色工程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影响图中“绿色工程”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热量 B.水分 C.地形 D.洋流11.该项工程建设所遵循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规律读45°S附近某地区的相关数据,其中①④处为海洋,②③处为陆地,80°、60°为当地经度。
读图完成12~14题。
12.①处所属的大洋与板块的名称分别是( )A.太平洋、太平洋板块 B.太平洋、南极洲板块C.印度洋、印度洋板块 D.大西洋、美洲板块13.②处向北反映的自然带地域分异现象是(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D.非地带性分异14.③处自然植被类型可能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温带荒漠C.温带针叶阔叶混交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读图,回答15~17题。
15.与②→③→④地自然带更替相似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⑥→⑤→④ D.①→⑤→④16.气候形成过程中,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较大的是( )A.③、④两地 B.①、④两地C.⑥、⑤两地 D.①、⑥两地17.①、③、⑤三地气候( )A.类型相同,成因不同 B.类型不同,成因不同C.类型不同,成因相同 D.类型相同,成因相同复种指数=全年播种总面积/耕地面积×100%。
读下图完成18~20题。
18.图中复种指数的排列顺序,主要体现的地理分异规律是(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C.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D.垂直地域分异19.福建省复种指数偏低的原因是( )A.纬度较高 B.地处内陆 C.工业发达 D.海拔较高20.山东与江西相比,其农产品构成主要是( )A.山东——春小麦、玉米江西——水稻、油菜B.山东——冬小麦、玉米江西——水稻、油菜C.山东——冬小麦、玉米江西——水稻、甜菜D.山东——冬小麦、青稞江西——水稻、油菜题号1 2 3 4 5 6 7 8 911112131415161718192答案二、综合题(共50分)2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1)填出自然带名称: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
(2)A→B→C→D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从________到________的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是以________为基础的。
(3)形成非洲这种地域分异,主要是受________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
(4)图中C自然带直通西海岸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赤道穿过的地区东部形成B自然带,西部形成A自然带,试分析其原因。
22.下图为“1271~1295年马可·波罗东行路线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4分)(1)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东行途中经过A、B、C三地,其所属的气候类型分别是A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
其中A地的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可·波罗东行途中,从B到C地沿途自然景观呈现________地带性变化。
下图所示的自然景观为马可·波罗沿途所见,在A、B、C、D四地中,最可能见到这种景观的是________地,它是________作用形成的。
(3)马可·波罗乘船返回途中,在E处遇到了地震。
你认为可信吗?说明你的理由。
(4)马可·波罗途经喀什附近时,看到:在浩瀚的沙海中,镶嵌着一片水草丛生、绿树成荫、生机勃勃的绿洲。
你能够对绿洲地区的水源作出解释吗?23.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2分)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的小说《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讲述了英国公爵根据漂流瓶提供的不完整信息,乘坐“邓肯号”率领探险队沿着南纬37°一带,搜救格兰特船长的故事。
(1)“邓肯号”于1864年8月25日离开英国格拉斯哥,经过40多天航行,绕过麦哲伦海峡于10月6日到达智利西海岸的甲地。
甲地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__气候,所属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__带。
(2)探险队在南美大陆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搜救活动,途经甲、乙、丙和丁四地,遭遇不同的自然灾害。
其中受到高山冰雪冻害威胁的是________地;途中遇到干涸盐湖,经受缺水煎熬的是________地。
(3)在图上甲、乙、丙、丁四地区中,垂直地带性最明显的是________地,丙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__带,丁地所处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____带。
从丁地到丙地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反映了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带性差异。
(4)造成四地地理环境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 767米,从南麓的厚畛子镇(海拔约650米)开始攀登山峰,是徒步登山、进行生态考察或旅游的主要路线。
下面是某校高一年级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一次考察中遇到的问题,请你帮助分析回答。
(12分)(1)同学们自南坡向上攀登,将依次观察到的自然植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针阔混交林、________、高山草甸。
这一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__________规律。
(2)在一般情况下,顶峰与厚畛子镇的气温相差约________摄氏度。
(3)在攀登过程中,甲、乙两位同学就如下问题产生了分歧。
甲同学的观点是“山越高,山地垂直方向自然带的类型就越多”,乙同学的观点则是“山高,自然带的类型不一定多”。
你认为哪一位同学的观点正确?并简述理由。
答案1.A 2.B [五原在长安以北,故春色归来晚;玉门关位于西北内陆,夏季风难以到达,降水稀少。
] 3.C 4.C [此图包涵丰富的地理信息,从图中可知,该地区位于北纬35°~38°之间的大陆的西岸,应属于地中海气候,所以,河流主要靠雨水补给,汛期出现在冬季。
从b到c,海拔高度由200米左右上升到1 000米以上,植被类型的变化体现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该河流流经山区,一旦植被破坏,将导致水土大量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大,大量泥沙沉积到河流下游和河流入海口,导致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海岸线将逐步凸向海洋方向。
d处的地形应是冲积扇,d处东侧等高线十分密集,地势十分陡峭,河流湍急,一旦流出山口,河流流速降低,所挟带泥沙大量沉积,形成扇状的沉积地形。
a处于沿海平原,若过度抽取地下水,很容易导致地面下沉,海水入侵。
]5.A 6.B [该题主要考查读图及区域定位的能力。
①地位于我国云贵高原,②地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③地位于我国新疆天山地区。
这样就可以判断出,①地山麓自然带一般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①②两地一个在我国南方,一个在我国北方,故①②两地的针叶林分布高度的差异是由热量的不同造成的。
②③两地一个在我国的东部地区,一个在我国的西部内陆地区,所以,两地的针叶林分布高度的差异主要是因降水的不同造成的。
]7.D 8.B [从东北平原向西,经大兴安岭、内蒙古高原,最后到达塔里木盆地,这一路线从东向西受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小,降水量依次减少。
]9.C [根据条件可知乙地位于(37°S,62°W),对应的自然带是温带草原带。
]10.B 11.A12.B 13.A 14.B [依据图中经纬度数据可以判定:①地为南美西海岸的太平洋,②处为南美西海岸(安第斯山脉以西),③处为安第斯山脉以东的巴塔哥尼亚高原。
①处为南极洲板块,②处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向北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③处位于山地背风坡,为温带荒漠景观。
]15.C 16.D 17.A [图中字母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及对应的自然带为:①、③、⑤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带,②、⑥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