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患者病情评估与持续改进

合集下载

医院患者病情评估制度

医院患者病情评估制度
4.将病情评估质控结果作为科室和医护人员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
十九、病情评估的国际化接轨
1.关注国际病情评估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借鉴先进经验和做法;
2.参与国际病情评估相关的合作项目,提升医院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3.推动国际病情评估标准的本土化,结合我国实际优化评估体系;
4.通过国际交流,提升医护人员病情评估的国际化视野和专业水平。
八、病情评估的信息化建设
1.医院应加强病情评估信息化建设,利用电子病历系统提高评估效率和质量;
2.开发和应用智能化评估工具,辅助医护人员进行病情分析和决策;
3.建立病情评估数据库,实现病情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分析;
4.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病情评估结果的共享,提高多学科协作治疗效果。
九、病情评估的伦理与法律要求
二、病情评估的组织与管理
1.医院成立病情评估小组,负责全院病情评估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
2.各临床科室设立病情评估工作负责人,负责本科室病情评估工作的具体实施;
3.医院定期组织病情评估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病情评估能力;
4.医院建立健全病情评估相关制度,确保病情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病情评估的标准与方法
四、病情评估的流程
1.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在8小时内完成入院评估;
2.患者病情发生变化时,医生应及时进行病程评估;
3.患者出院前,医生完成出院评估;
4.评估结果按照医院规定进行分类,实施相应的医疗措施。
五、病情评估的持续改进
1.医院定期对病情评估工作进行总结,查找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措施;
2.鼓励医护人员参与病情评估的持续改进工作,积极提出意见和建议;
3.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病情评估流程,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病情评估管理制度

病情评估管理制度

患者病情评估制度主讲人:为加强对患者的病情评估工作,提高诊疗水平,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依据国家卫生部《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以及《病历书写规范细则》等有关文件精神要求,医院制定病情评估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开始执行一、目的:保障患者从入院及全程诊疗中,能够得到医务人员客观科学的病情评估,医务人员能够依据评估结果做出及时科学的诊疗和护理计划。

二、评估的范围:医师对接诊的每位患者都应进行病情评估,包括手术前、麻醉前、急危重患者的病情评估、危重病人营养评估、住院病人再评估、手术后评估、出院前评估等内容。

三、评估重点环节:1、门诊病人评估:综合评估门诊患者病情,准确掌握收住院标准,严禁将需要住院治疗的病人安排在门(急)诊观察。

若医生判定病人需要住院治疗患者提出拒绝,必须履行知情告知可能面临的风险,应在门诊病历中记录,并由患者或家属签字。

2、对新入院患者进行首次病情评估,主管医师应对病人全面情况进行评估,包括病情轻重、急缓、营养状况等做出正确的评估,做出正确的诊断,参照疾病诊治标准,制定出经济、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并告知患者或者其委托人。

3、首次上级医师查房应对病人进行病情评估,并对住院医师的病情评估、诊疗方案的适宜性进行核准。

4、手术病人术前、术后的病情评估。

5、住院病人病情发生变化时、实施危重症抢救后。

6、对应用新的诊疗技术的诊疗效果。

7、病情的阶段小结。

8、出院前的病情评估,包括一般患者正常出院前一天、自动出院、出院当天。

四、评估的记录患者评估的结果需要记录在病历中,用于指导对患者的诊疗活动。

五、告知要求:首次评估结果填写“病情评估记录表”,以告知患者或委托人;其它评估结果的告知填写相关知情同意书、谈话记录、专用病情评估表(麻醉分级、重症评估表、手术风险评估表等)告知患者或委托人。

六、评估时限要求:普通患者病情综合评估应在24小时内完成,急诊患者在1小时内完成,ICU患者应在15分钟完成,特殊情况除外;对于急危重症患者实行患者病情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变化采取定期评估、随机评估两种形式。

医疗质量分析和持续改进总结分析(通用)

医疗质量分析和持续改进总结分析(通用)

医疗质量分析和持续改进总结分析(通用)总结是在其中一特定时间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或其完成情况,包括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书面材料,它可以帮助我们有寻找学习和工作中的规律,让我们抽出时间写写总结吧。

总结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下面是收集整理的医疗质量分析和持续改进总结分析(通用10篇),欢迎大家分享。

(1)要做到病人入院30分钟内进行检查并作出初步处理。

(2)急、危、重病人应即刻处理并向上级医师报告。

(3)按规定时间完成病历书写(普通病人24小时、危重病人6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当班完成,急诊病人术前完成)。

(4)病历书写完整、规范,不得缺项。

自己要加强对病历书写的学习。

改正不足。

字写的不好,要练字。

(5)24小时内完成血、尿、便化验,并根据病情尽快完成肝、肾功能、和其它所需的专科检查。

(6)按专科诊疗常规制定初步诊疗方案。

(7)对所管病人,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诊一次。

(8)按规定时间及要求完成病程记录(会诊、术前讨论、术前小节、转出和转入、特殊某某某、病人家属谈话和签字、出院小节和死亡讨论等一切医疗活动均应有详细的记录)。

(9)对所管病人的病情变化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

(10)诊疗过程应遵守消毒隔离规定,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医院感染病例发生。

若有医院感染病例,及时填表报告。

(11)病人出院时须经上级医师批准,应注明出院医嘱并交代注意事项。

(12)严格按诊疗常规操作,不违背卫生法规。

以后要加强对卫生法的学习。

(13)加强医患沟通。

为和谐的医患关系做出自己的贡献。

回顾过去所发生的大小医疗事故,哪一起不是因为某某某大意或不按诊疗常规操作才发生的呢?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防微杜渐,从小事做起,及时处理好不安全因素,避免医疗的发生。

其实,要医疗安全并不难,关键在于有没有责任心。

只要每个人多留点心,只要对工作多一点认真负责的态度,在岗必尽职,尽职必尽责,无论身居何处,只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就一定能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住院诊疗情况分析与持续改进

住院诊疗情况分析与持续改进

金牛中心卫生院住院诊疗情况分析与持续改进
其中:C级标准:共92 条能完成80 条比例:87 %
不能完成12 条原因:需医院职能部门协助完成、与我科专业无
关、需开设新生儿科及相关设施、专业技
术水平有限
B级标准:共28 条能完成18 条比例65 %
不能完成10条原因:需医院职能部门协助完成、与我科专业无
关、需开设新生儿科及相关设施、专业技
术水平有限
A级标准:共12 条能完成 6 条比例:50 %
不能完成6 条原因:需医院职能部门协助完成、与我科专业无
关、需开设新生儿科及相关设施、专业技术水平有限。

患者满意度调查与改进方法

患者满意度调查与改进方法

患者满意度调查与改进方法患者满意度调查是医疗机构常见的质量评估方法,通过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可以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提升服务质量。

常见的改进方法包括:
1.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医护人员要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倾听患者的需求和意见,及时解决问题,增强患者满意度。

2.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医护人员要接受定期培训,提升专业水平,增强服务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

3.改善就医环境:优化就医流程,提高医疗设施和环境的舒适度,增加患者就医的便利性,提升患者满意度。

4.加强医患关系建设: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亲和力,提高患者满意度。

5.持续改进和监测:定期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收集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服务质量,保持患者满意度的持续提升。

通过以上改进方法,医疗机构可以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增强患者满意度,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和便捷的医疗服务。

患者病情评估培训

患者病情评估培训

患者病情评估培训一、患者病情评估的重要性及目的患者病情评估是医疗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患者的全面评估,能够了解患者的病情、病史、症状等信息,为医务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患者病情评估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最佳的医疗服务和护理。

二、患者病情评估的内容和方法1. 病史采集:通过与患者及其家属交流,详细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既往病史、家族病史、过敏史等。

可以采用面谈、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病史采集。

2.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触诊、听诊、叩诊等方法,对患者的身体各系统进行检查,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

3. 实验室检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选择相应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如血常规、尿常规、血生化、影像学检查等,以获取更详细的病情信息。

4. 专科评估:对于需要特殊专科评估的患者,可以安排相应的专科医生进行评估,如心脏科、肾脏科、神经科等。

三、患者病情评估培训的目标和内容1. 培训目标:提高医务人员对患者病情评估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使其能够准确、全面地评估患者的病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2. 培训内容:(1) 病史采集技巧:掌握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了解病史采集的重要性和方法。

(2) 体格检查技巧:学习各种体格检查方法,包括观察、触诊、听诊、叩诊等,掌握体格检查的要点和注意事项。

(3) 实验室检查知识:了解各种常用实验室检查项目的意义和应用范围,学习如何正确选择和解读实验室检查结果。

(4) 专科评估指导:介绍各个专科评估的内容和方法,匡助医务人员了解专科评估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5) 病情评估案例分析:通过实际病例的分析,让医务人员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病情评估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四、患者病情评估培训的方法和工具1. 培训方法:可以采用讲座、案例讨论、摹拟演练等多种培训方法,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提高培训效果。

2. 培训工具:(1) 课件:准备相应的课件,包括理论知识、案例分析、操作演示等内容,便于医务人员学习和理解。

患者病情评估总结与持续改进

患者病情评估总结与持续改进

患者病情评估总结与持续改进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2015年患者病情评估督导检查总结分析一、为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保障医疗安全,加强住院患者管理,切实保护患者合法权益,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医务科于2015年10月10-18日通过查看归档病历对患者病情评估及诊疗方案进行专项检查,以了解现状并逐步整改。

1.随机检查2015年100份归档病例,其中神经内科11份;儿科2份;重症医学科1份;眼科7份;心内科17份;内分泌科8份;骨科3份;中医科4份;耳鼻喉科2份;普通外科13份;老年病科1份;妇产科11份;泌尿外科2份;脑外科1份;呼吸内科6份;消化内科5份;急诊科1份;心胸外科1份;肿瘤外科3份;肾病内科1份。

2.突出问题是科内对病情评估制度系统培训力度不够,这些科室是:普通外科、心血管内科、妇产科3.具体存在问题:(1)一般资料填写不全的有:神经内科1份;心血管内科2份;妇一科:1份;(2)基本病情状况填写不全的有:呼吸科1份;神经内科3份;中医科1份;普通外科4份;内分泌科2份;泌尿外科1份;心血管内科5份;妇产科4份;眼科2份;骨科1份;肿瘤外科1份;急诊科1份;消化内科1份;(3)风险因素评估不足的有:肿瘤外科1份;心血管内科3份;普通外科2份;妇产科2份;神经内科2份;眼科1份;骨科1份;内分泌科1份;(4)评估缺乏关键检验指标、影像结果:神经内科4份;心血管内科5份;妇产科5份;普通外科4份;眼科2份;内分泌科2份;肿瘤外科1份;消化内科1份;骨科2份;(5)评估缺少上级医师签名:骨科2份;耳鼻喉科1份;普通外科1份;二、检查结果分析如下:各类出现问题病例占所有出现问题病人的比例三、根据抽查结果显示基本病情状况填写不全,占37%;其次评估缺乏关键检验指标、影像结果占第二位,占35%;再次为风险因素评估不足,占18%;一般资料填写不全占5%;偶有评估表缺乏上级医师签字,占5%;患者病情评估与诊疗方案落实较好的科室有:儿科、重症医学科、中医科、呼吸科、肾病内科四、原因分析如下:1.科主任对科室医务人员病情评估制度所安排的系统培训力度不够,未引起科室医务人员重视,未将医院要求的培训内容如实执行。

医疗质量检查及持续改进措施

医疗质量检查及持续改进措施
二、整改措施:
明确各级医师病历书写职责,严格遵守病历书写规定,病历体现诊断及时、检查合理、治疗恰当,知情同意书完备。由科主任负责对本科室落实、执行十四项核心制度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科室设兼职质控员,明晰责任分工.科主任组织质检员及相关人员,及时检查、评价、监督、保障运行病历质量及医疗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处理。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知识培训。
明确各级医师病历书写职责,严格遵守病历书写规定,病历体现诊断及时、检查合理、治疗恰当,知情同意书完备。由科主任负责对本科室落实、执行十四项核心制度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科室设兼职质控员,明晰其分工。科主任组织质控员及相关人员,及时检查、评价、监督、保障运行中病历质量及医疗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处理。进一步加强中医病历书写的培训和管理,并纳入绩效考核。
医疗质量检查及持续改进措施
年月份医疗质量检查整改记录
科室
脑病康复科
外科
骨伤科
心血管病科
妇产科
血液病科
神志病科
肺脾科
急诊科
老年肾病科
肛肠科
皮肤科
口腔科
耳鼻喉科
手麻科
均分
本月进行医疗质量检查考评,各项医疗工作均能达到医疗质量标准,现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总结分析如下:
一、存在问题:
手术资格准入、分级管理制度,重大手术报告、审批制度不完善。病历四诊摘要书写不规范。
二、整改措施:
麻醉科完善本科室麻醉安全管理制度及工作程序规范,重点术前查房与术后访视,针对不同麻醉要求和病人具体病情进行分类管理,有麻醉意外应急预案,规范复苏及出手术室标准,建立复苏全程观察记录,提高麻醉安全性.系统学习中医四诊知识,细化中医理论知识.
医疗质量检查及持续改进措施
年月份医疗质量检查整改记录

患者病情评估制度

患者病情评估制度

患者病情评估制度标题:患者病情评估制度引言概述:患者病情评估制度是医疗机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科学的评估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医疗决策提供依据,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本文将详细介绍患者病情评估制度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

一、患者病情评估的重要性1.1 提高医疗质量:通过评估患者的病情,医护人员可以及时发现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提高医疗质量。

1.2 保障患者安全:准确评估患者的病情可以避免误诊误治,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

1.3 优化资源配置:通过评估患者的病情,可以合理安排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效率,降低医疗成本。

二、患者病情评估的实施方法2.1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患者的外表、生理指标等进行体格检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2.2 问询病史:详细问询患者的病史,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治疗经历等,有助于了解病情。

2.3 辅助检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辅助判断病情。

三、患者病情评估的标准3.1 病情评估应该科学客观,避免主观臆断和情绪干扰。

3.2 遵循医学规范和标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不应一概而论。

3.3 定期进行病情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四、患者病情评估的实施者4.1 医生:医生是患者病情评估的主要实施者,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

4.2 护士:护士在日常护理中也承担着患者病情评估的工作,应具备细心、耐心和责任心。

4.3 医疗团队:患者病情评估是医疗团队合作的结果,各个成员应密切协作,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五、患者病情评估的改进与完善5.1 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评估水平,及时调整评估方法,适应医疗环境的变化。

5.2 建立规范的评估流程和标准,确保评估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5.3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病情评估的理解和配合度,共同维护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总结:患者病情评估制度是医疗机构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科学的评估可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优化资源配置。

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

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

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
是指医疗机构或医疗团队建立的一套评估患者病情、监测病情变化和管理患者治疗的规范和流程。

该制度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评估工具和方法:制定并使用适合不同疾病和患者群体的评估工具和方法,例如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

评估工具和方法需要经过科学验证和临床实践,确保其准确性和有效性。

2. 病情监测:建立完善的病情监测系统,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状态和变化。

这可以包括定期的随访和复查,对病情指标的监测和记录,以及通过远程监护等方式对患者进行远程病情监测。

3. 病情评估的频率和时机:明确患者病情评估的频率和时机,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方案的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估计划。

在重症患者或急性病情恶化的情况下,评估的频率可能需要加大。

4. 病情评估记录和报告:建立完善的患者病情评估记录和报告制度,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和可追溯性。

评估结果应及时向医疗团队和患者本人通报,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5. 病情评估结果的分析和利用:对患者病情评估结果进行定期的分析和利用,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病情进展。

这可以帮助医疗团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和预测治疗结果,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6. 监测和评估制度的持续改进:对病情评估管理制度进行持续的监测和评估,发现问题和不足,并及时改进和完善。

这可以通过定期的评估和审查,医疗团队内部的经验交流和培训,以及患者对评估管理制度的反馈等方式进行。

通过建立和执行患者病情评估管理制度,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减少治疗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和病患管理的质量。

患者病情评估制度

患者病情评估制度

患者病情评估制度在医疗领域中,患者的病情评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医护人员可以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因此,建立一个科学规范的患者病情评估制度对于提升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和提高医疗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制定患者病情评估标准患者病情评估标准应该基于医学理论和实践,并结合专业经验。

在制定标准时,应考虑患者不同病种和病情的特点,确保评估能够全面覆盖患者病情的各个方面。

同时,评估标准需要具备可操作性和实用性,方便医护人员进行评估。

二、明确评估指标和方法在患者病情评估中,需要明确具体的评估指标和方法。

评估指标可以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疼痛程度、病情稳定性等方面的数据,还可以包括患者的自述病史、既往用药情况等信息。

评估方法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可以通过观察、询问和检查等手段获取相关信息。

三、建立病情评估表格和工具为了方便医护人员进行病情评估,可以建立相应的评估表格和工具。

评估表格可以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评估指标和评估结果等内容,以便医护人员进行记录和查询。

评估工具可以是一些常用的测量工具,如血压计、心电图仪等,也可以是专门设计的问卷或量表,用于评估患者的情绪、疼痛程度等。

四、培训医护人员为了保证患者病情评估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需要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培训内容应包括评估标准、指标和方法,以及评估表格和工具的使用方法。

培训可以通过专家讲座、培训班等形式进行,还可以结合实际操作进行模拟训练,提高医护人员的评估能力。

五、持续改进和质量监控患者病情评估制度需要进行持续的改进和质量监控。

可以通过定期组织评估结果的回顾和分析,识别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进行改进和优化。

同时,还可以开展对病情评估结果的质量检查和验收,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六、优化信息化支持系统在现代医疗环境中,信息化已经成为医疗工作的重要支持手段。

为了提高患者病情评估的效率和质量,可以通过优化信息化支持系统来实现。

住院诊疗情况分析及持续改进

住院诊疗情况分析及持续改进

住院诊疗情况分析及持续改进XXX住院诊疗情况分析与持续改进评审标评价要点:1.由有资质的医师和护士按照制度、程序与病情评估结果为患者提供规范的服务。

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病情评估的重点范围、评估人及资质、评估标准和内容、时限要求、记录文件格式等。

实施评估的医务人员具备法定资质,并有对医务人员进行患者病情评估的相关培训。

2.依据患者病情评估的结果,为患者制定诊疗方案提供依据和支持。

职能部门对上述工作履行监管职责。

持续改进评估质量,为患者提供同质化服务。

3.应用疾病诊疗规范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规范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的行为。

医院现行指南应用于指导医师的诊疗活动。

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培训与教育。

4.职能部门履行监督职责,评价重点病种参照本标准第七章所列的“住院重点疾病”以及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重点病种。

重点病种质量控制有效,诊疗行为规范,医疗质量持续改进。

5.根据病情,选择适宜的临床检查。

严格遵循临床检验、影像学检查、腔镜检查、各种功能检查、电生理、病理等各种检查项目的适应证。

进行有创检查前,向患者充分说明,征得患者同意并签字认可。

依据检查、诊断结果对诊疗计划及时进行变更与调整。

对重要的检查、诊断阳性与阴性结果的分析与评价意见应记录在病程记录中。

有大型设备检查阳性率的定期分析和评价。

6.有规范使用与管理抗菌药物的相关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范。

2.每位住院患者都应有适宜的诊疗计划,由上级医师负责评价和核准,并记入病历。

3.持续改进诊疗工作,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

4.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加强管理监督。

5.医疗团队应按照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开展工作,确保医疗质量和安全。

1.高级职称医师负责审核和签署患者出院小结,确保内容完整准确。

2.出院小结记录包括患者的基本情况、住院诊断、治疗方案、治疗效果、出院医嘱等内容。

3.出院小结与住院病历记录内容相符,有责任医师签名确认。

患者病情评估制度

患者病情评估制度

患者病情评估制度患者病情评估为了保证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命安全,使患者从进院开始就能够得到客观科学的评估,医⽣能够做出详细科学的治疗计划,当病情变化的时候能够及时调整修改治疗⽅法,使患者得到科学有效的治疗,特制定医院患者病情评估及治疗⽅案修改制度。

1、医师对接诊的每位患者都应进⾏病情评估。

2、医师对门诊病⼈进⾏评估时要严格掌握住院标准,严格按照患者的病情作为制定下⼀步治疗的依据,严禁将需住院治疗的病⼈进⾏门诊观察治疗。

假如门诊医⽣决定需要住院的患者拒绝⼊院治疗,医⽣必须做好必要的知情告知,详细告知患者可能⾯临的风险,并签署患者的名字。

3、病⼈⼊院后,主管医师应对病⼈全⾯情况进⾏评估,包括病情轻重、急缓、营养状况等做出正确的评估,做出正确的诊断,参照疾病诊治标准,制定出经济、合理、有效的治疗⽅案并告知患者或者其委托⼈。

4、临床医⽣除了对患者的病情进⾏正确科学的评估,还应该对患者的⼼理状况作出正确客观的评估,全⾯衡量患者的⼼理状况,对有可能需要作⼼理辅导的患者进⾏必要的登记并作记录,随时请⼼理学科医⽣给予必要的⼼理⽀援。

5、对病⼈在⼊院后发⽣的特殊情况的,应及时向上级医⽣请⽰,再请科主任共同再次评估。

必要时可申请会诊,再集体评估。

6、病⼈在⼊院经评估后,本院不能治疗或治疗效果不能肯定的,应及时与家属沟通,协商在本院或者转院治疗,并做好必要的知情告知。

7、所有的评估结果应告知患者或其病情委托⼈,病⼈不能知晓或⽆法知晓的,必须告知病⼈委托的家属或其直系亲属。

8、当患者的治疗效果不满意或者未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的时候,主管医⽣应该在上级医⽣的指导下对治疗⼿段进⾏必要的修改,修改时⼀定要严格按照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的结果为依据,结合医⽣的临床经验给予及时有效的修改。

9、对于重⼤的治疗⼿段的修改或者变更时,主管医⽣必须在上级医⽣的协助下共同向科主任汇报并征得同意才可以实施,假如存在疑问或者困难,必须在科主任的组织下进⾏科内甚⾄院内会诊,由科主任决定是否向医务科报告。

患者病情评估制度

患者病情评估制度

患者病情评估制度LC—012:患者病情评估制度生效日期:2011年8月1日修订日期:一、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由有资质的医师、护士及相关人员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

二、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等手段,明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心理和生理状况、营养状况、治疗依从情况、家庭支持情况、医患沟通情况及自理能力等,以此为依据,制定适宜有效的诊疗方案,保证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三、患者病情评估的X围是所有住院患者,尤其是新入院患者、手术患者、危重患者、住院时间≥30天的患者、15天内再次住院患者、再次手术患者。

四、应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对患者的评估。

五、执行患者病情评估人员的职责(一)在科主任(护士长)指导下,对患者进行检查、诊断、治疗,书写医嘱和病历。

(二)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并根据病情变化及疾病诊疗流程,适时的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

(三)在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的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患者隐私。

(四)评估结果应告知患者或其委托人,患者不能知晓或无法知晓的,必须告知患者委托的家属或其直系亲属,必要时取得其知情签字。

(五)积极参加患者病情评估专业教育、培训工作,掌握专门的病情评估知识和技能,定期参与考核,持续改进评估质量。

六、医师对患者病情评估(一)医师对患者的病情评估主要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等手段进行。

(二)按照相关制度,在规定时限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入院记录等病历书写。

新入院患者还应在入院24小时内填写《患者病情评估表》。

(三)手术(或介入诊疗)患者还应在术前依照《手术风险评估制度》进行术前评估。

(四)患者在入院后发生病重、病危等特殊情况的,主管医师应及时向上级医师请示,科内应组织再次评估。

必要时申请全院会诊,进行集体评估。

(五)住院时间≥30天的患者、15天内再次住院患者、再次手术患者,主管医师应按照相应的评估要求进行病情评估,重点针对患者长期住院、再次入院的原因、再次手术原因进行评估。

患者病情评估制度

患者病情评估制度

患者病情评估制度一、背景介绍患者病情评估制度是医疗机构为了提高患者护理质量和安全性而建立的一套评估体系。

通过对患者的病情评估,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从而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满意度。

二、目的和意义1. 提高患者护理质量:通过病情评估,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制定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提供个性化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的护理质量。

2. 提高患者安全性:通过病情评估,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的风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安全性。

3. 促进医患沟通:通过病情评估,可以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关注点,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护理服务,增强医患之间的信任和合作关系。

三、病情评估内容1. 生命体征评估:包括测量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指标,评估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正常。

2. 疼痛评估:通过询问患者的疼痛程度、疼痛部位、疼痛性质等,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制定相应的疼痛管理方案。

3. 神经系统评估: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感觉、运动功能等,发现潜在的神经系统问题。

4. 呼吸系统评估:评估患者的呼吸频率、呼吸音、咳嗽等,发现潜在的呼吸系统问题。

5. 心血管系统评估:评估患者的心率、心律、心音等,发现潜在的心血管系统问题。

6. 消化系统评估:评估患者的饮食情况、排便情况等,发现潜在的消化系统问题。

7. 泌尿系统评估:评估患者的尿量、尿色、尿频等,发现潜在的泌尿系统问题。

8. 皮肤评估:评估患者的皮肤完整性、皮肤颜色、皮肤温度等,发现潜在的皮肤问题。

9. 精神状态评估:评估患者的情绪、认知、行为等,发现潜在的精神状态问题。

10. 饮食评估:评估患者的饮食习惯、饮食偏好等,制定适合患者的饮食方案。

四、评估工具和方法1. 评估工具:可以使用标准化的评估工具,如病情评分表、疼痛评估工具等,以提高评估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2. 评估方法:可以采用面谈、观察、体格检查等方法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

医院患者服务与持续改进措施

医院患者服务与持续改进措施

医院患者服务与持续改进措施
1、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连贯性。

(1)应尽力使本专业患者从急诊、门诊到住院,出院及健康教育和随访的连贯性。

(2)各项医疗活动均符合法律法规、条例、部门规章和行为规范的要求。

(3)患者对入院、出院、转科、转院等具有知情权。

2、维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1)患者及其法定代理人对病情、诊疗(手术)方案风险与益处、费用和临床实验等真实情况具有知情的权利患者在知情的情况下有选择的权利。

(2)科室具有告知患者及其法定代理人真实病情及诊疗方案的义务,特殊检查,治疗和用药应签订书面。

知情同意。

(3)保护患者隐私权,尊重民族习惯,宗教信仰。

3、患者投诉与纠纷处理。

科室应建立投诉渠道,并有专人负责处理投诉纠纷并有记录及整改意见。

4、患者及其家属教育与沟通。

(1)医务人员应尊重患者的价值观和信仰、维护患者和家属权利。

(2)科室应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疾病防治知识教育和指导,支持其参与诊疗活动。

5、就诊环境监管
(1)科室应尽力向患者提供清洁、舒适、安全的就医环境。

(2)保护患者的隐私。

6、患者评估。

(1)科室负责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监管。

(2)患者评估的结果应在住院病历中有记录,用于指导患者的诊疗活动。

分级护理PDCA、持续质量改进

分级护理PDCA、持续质量改进

分级护理PDCA、持续质量改进PDCA(Plan-Do-Check-Act)是一种分级护理和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

它是一种逐步应用的方法,可以用来提升护理质量、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关怀质量。

PDCA方法分为四个阶段: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改进(Act)。

在护理过程中,护士可以根据这个模型进行反思和改进,以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首先,第一阶段是计划。

在这个阶段,护士需要明确目标,并制定具体的计划来达到这些目标。

这包括制定护理计划、评估患者的需求并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护士应该深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与其他卫生专业人员合作,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法。

接下来,第二阶段是实施。

在这个阶段,护士需要根据制定的计划开始执行,并按照计划实施相关的护理措施。

护士应该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并合理安排护理时间和护理措施。

护士应该及时记录所有的护理行为和观察的结果,以便进行后续的评估。

第三阶段是检查。

在这个阶段,护士需要回顾和评估自己的护理行动,以及实施的效果。

护士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反应、监测患者的健康指标和评估患者的满意度来评估护理质量。

护士还可以与患者和其他护理人员交流,了解他们对护理的反馈。

如果评估结果显示护理存在问题或者需要改进的地方,护士应该推动第四阶段的改进。

最后,第四阶段是改进。

在这个阶段,护士需要针对已经评估出的问题或者改进的需求,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进护理质量。

这可以包括修改护理计划、更换护理方法、加强护理培训等。

护士应该跟踪改进的执行是否达到预期的结果,并如果有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PDCA模型的优点是它是一个系统性的方法,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改进。

它强调反思和主动改进的能力,以及与患者和其他卫生专业人员的良好合作。

通过逐步实施和持续改进,护士可以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关怀的质量。

总之,PDCA是一种分级护理和持续质量改进的方法。

它可以帮助护士提升护理质量,并不断改进护理过程,以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年患者病情评估督导检查总结分析
一、为加强住院患者管理,促进医疗质量持续改进,保障医疗安全,切实保护患者合法权益,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经济的医疗服务,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医务科于2014年12月20-28日通过查看归档病历对患者病情评估及诊疗方案进行专项检查,以了解现状并逐步整改。

1.随机检查2014年120份归档病例,其中神经内科:13份;儿科:7份;重症医学科:5份;眼科:6份;心内科:10份;内分泌科:9份;骨科:11份;中医科:10份;耳鼻喉科:6份;普通外科:4份;老年病科:5份;妇科:4份;放疗科:4份;泌尿外科:2份;脑外科:4份;呼吸内科:7份;化疗科:6份;消化内科:2份;急诊科:1份;心胸外科:1份;肿瘤外科:2份;口腔科:1份。

2.突出问题是科内对病情评估制度未进行系统培训,这些科室是:儿科、眼科、心血管内科、骨科
3.具体存在问题:
存在问题例数
一般资料填写不全19例
基本病情状况填写不全56例
风险因素评估不足46例
评估不能体现对诊疗方案支持16例
评估缺少上级医师签名6例
(1)一般资料填写不全的有:神经内科2份;心血管内科6份;普通外科2份;妇产科1份;放疗科2份;脑外科3份;呼吸内科1份;中医科2份。

(2)基本病情状况填写不全的有:消化内科:1份;儿科:5份;耳鼻喉科:2份;重症医学科:4份;神经内科:3份;心血管内科:7份;普通外科:2份;内分泌科:2份;妇产科:2份;泌尿外科:2份;放疗科:1份;老年病科:2份;眼科:6份;脑外科:2份;呼吸科:2份;中医科:4份;骨科:4份;肿瘤外科:1份;口腔科:1份;急诊科:1份;(3)风险因素评估不足的有:儿科:2份;耳鼻喉科:5份;神经内科:1份;心血管内科:6份;普通外科:3份;内分泌科:1份;妇产科:4份;泌尿外科:1份;眼科:2份;放疗科:3份;脑外科:2份;骨科:10份;肿瘤外科:1份;口腔科:1份;化疗科:4份;
(4)评估不能体现对诊疗方案支持:耳鼻喉科:2份;泌尿外科:2份;神经内科:2份;心
血管内科:5份;放疗科:1份;肿瘤外科:1份;口腔科:1份;普通外科:2份 (5)评估缺少上级医师签名:内分泌科:2份;普通外科:1份;心血管内科:1份;急诊科:1份;耳鼻喉科:1份; 二、检查结果分析如下:
各类问题病例占所有出现问题病例的比例一般资料填写不全14%
基本病情状况填写不全
39%
风险因素评估不足32%
评估不能体现对诊疗方案支持11%
评估缺少上级医师签字
4%一般资料填写不全基本病情状况填写不全
风险因素评估不足
评估不能体现对诊疗方案支持
评估缺少上级医师签字
三、根据抽查结果显示基本病情状况填写不全,占39%;其次风险因素评估不足占第二位,占32%;再次为一般资料填写不全占14%;评估不能体现对诊疗方案支持,占11%;偶有评估表缺乏上级医师签字,占4%;患者病情评估与诊疗方案落实较好的科室有:儿科、内分泌科、脑外科、神经内科、放疗科、心内科、耳鼻喉科、骨科、心胸外科、呼吸内科 四、原因分析如下:
1.科主任未对病情评估制度安排系统培训,未引起科室重视,虽有医院集体培训,执行力差。

2.科室医务人员对患者入院评估、再评估及出院评估内容要求模糊,特别是年轻医务人员对评估内容填写不认真。

3.病情评估是医生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当患者病情变化时及时调整诊疗方案,多科室对发生病情变化未及时做好评估。

四、整改措施:
1.院周会中强调各科室限期进行相关培训,学习相关规章制度,对制度及规定做到人人知晓,重点是科室年轻医务人员,在规定的时限内做好患者入院病情评估,并详细填写各项目,患者病情危重,病情变化时随时评估,记入病程记录中。

2.医患沟通中医生跟病人沟通尽量少用医学专业术语,让病人充分理解,减少医患冲突的发生,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3.督导科室在递交出院病例前注意自身审核,防止医疗文件中遗漏医师签字的发生。

医务科
2014年12月30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