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高中校本教研与青年教师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农村高中校本教研与青年教师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青龙县木头凳高级中学校长浦汉国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及不断深入,校本研究培训在各校蓬勃发展,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那么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建立与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培训制度,是当前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尤其是青年教师健康成长的现实要求与紧迫任务,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
但是,有些学校、教师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行动上都对校本教研的开展产生了很大偏差,研究效果很不理想。
一、存在的问题
1、研究目的的指向性不是非常明确。
部分教师对研究目的、活动开展认识不明确,只停留在“活跃气氛”、“被迫完成任务”的表层上,不能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没有认识到校本研修的目的就是把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梳理出来,通过潜心研究、深入思考解决问题,再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
2、研究对象偏离实际。
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自己是被培训者和被研究者;有的选题则太大、太泛,与实际教学脱节,太理论性,不具操作性;有的认为部分教师搞研究,青年教师抓教学,从而脱离教学实际需要,不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
3、研究主题不够全面
认为校本教研是教师的责任。
固然研究主体是教师,但校长缺乏思想认识,缺少实际行动,摆摆架子、做做样子,也是不能取得成效的。
4、研究的实践性不强
有人在研究中,不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在教育情境中去发现、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只是单纯地收集、整理资料,闭门造车。
表面上看轰轰烈烈地开展,一派繁荣、硕果累累。
但真正意义上的校本教研
又有多少呢?成效低下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5、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缺乏课堂磨练,教学经验贫乏,不能在课堂教学中自主、灵活、游刃有余地发挥才干,课堂处理问题能力欠缺,小的课堂事故容易使积极性受挫。
二、采取的对策
1、确定一个科研兴校理念
校本教研要以新课程为导向,以提升教师成长,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以教师所面对的具体问题为对象,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但普通高中发展制约因素颇多:师资水平的低下、学生素质的低劣、设施条件的缺失、办学思想的僵化。
教师队伍呈“三低一多”状况,即“低学历、低职称、低教龄”和“年轻教师多”。
就学生而言,分高分低的,有分无分的,学校都表示欢迎,视为“上帝”。
如何抓好学校的教学管理,带齐带好年轻的教师队伍,如何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我们要有这样清醒的认识:“强校先强师,强师靠教研”,进而确定一条学校发展的绿色通道:那就是树立科研兴校意识,走教学教研一体化之路,大力开展校本教研工作,让校本教研盘活学校。
2、明确两大校本教研目的
要明确校本教研工作的两大目的:一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让更多的教师成长成熟、成功成名。
二是不断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让更多的学子走出家门,成人成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基于这样的目标,要本着“立身边课题,破解教学难题”这样一种思路,校本教研工作要注意三方面:第一,对管理人员的“三讲三不”要求,即“讲实际不务虚,讲实干不花俏、讲实效不功利”。
第二,教师认识要提高,要“认识先行”。
针对一些教师对校本教研存在着“四不”问题。
一是不屑搞教研,重教轻研,认为教科研是花架子,有搞教研的时间还不如布置学生多做几道题,多背几篇课文来的实在。
二是不愿搞,认为校本教研费时费力,不一定出成果,见真效。
三是不会搞,无从下手,穷于应付。
四是没有时间搞,教学、管理、看班忙得团团转,哪有时间搞教研,其实质还是重教轻研,认识不足。
如何引领?不屑搞的要进行思想发动、认识提高,不会搞的要进行培训指导。
不想搞的
我们进行政策导向激励。
第三,建立各种校本教研管理制度,保证校本教研有章可循、有序开展。
切实坚持“畅想一个主题,实现两个转变,达到三个结合”的研究指导思想。
“一个主题”即教育科研要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两个转变”即由重理论向重理论指导下的实践转变,由重结果向既重结果更重过程转变。
“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校本研究与课程改革结合,校本教研与日常教学结合。
3、探索三种校本教研形式
校本教研,简而言之,就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它的研究内容丰富多彩,它的研究形式多种多样。
这里主要探索“以学促研”、“课例研究”、“主题研究”这三种形式。
(1)、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基础,开展“以学促研”活动。
农村学校的教研往往主要指上课、听课、评课或参加会议听专家讲座,时间、精力、物力花了不少,但效果并不理想。
症结何在?这样的教研往往是重“研”轻“学”,缺少实效性。
我们知道“研而不学则浅,学而不研则空”,学是研的基础,只有通过学习具备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才能互相补充,才能相互提高,才能教研、会教研。
(2)、以课堂为研究的主阵地,开展课例研究。
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在课堂,课例研究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
为改变以往课例研讨“一听一评”这种单一的模式,可作以下几种尝试。
①同课异教研讨。
选择同一篇课文,由不同的教师自行设计,个别执教,然后再相互听课观摩,研讨切磋,取长补短。
②同人同课复教研讨。
一个教师选取同一篇课文,进行多次的教学设计,上课、研讨、反思,不断修改和完善,不断精雕细琢,最后,面向全体教师进行展示。
③集体备课研讨。
就某一篇课文,某一部分教材展开研讨,共同挖掘教材,分析教材,书写教案,然后指定专人试讲,讲后评析,修改完善,二次讲解,最后形成“精品教案”和“精品课”。
课例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基于教师,以促进每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宗旨,以广大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因而,课例研究应成为广大教师普
遍欢迎的一种模式。
(3)、以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展主题教研。
校本课题有别于科研课题,它是“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
因此,进行周期短、开口小、见效快、更为实用的小课题研究。
基本模式为“生成课题——设计方案——行动研究——总结反思”。
4、开展“四项校本教研工程”
(1)、“基础知识整合工程”:这是学校以学促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做法和尝试。
基于大批新教师对教材不熟,教材基本知识把握不住而开展,要求以教研组为单位,每位教师把所教学科的教材从高一到高三按册、按章、按节、按课把知识点细化成图表式、表格式、框架式、知识树式等形式,并集印成册,作为校本资料。
意在引领广大教师熟悉教材,钻研教材,跨越“教材关”,争做“学者型”教师。
(2)、“课型模式构建工程”:这是“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课例研究”这一校本教研形式的具体体现,一些教师工作热情高,工作干劲足,但在短期内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高中教学,同样以教研组为单位,分学科开展“课型模式构建工程”通过同课异教、同人同课复教进行最佳课型模式探讨,这项工程既重实践也重理论。
意在引领广大教师研究课程,研究课例,研究流程设计,跨越“教法关”,争做“专家型”教师。
(3)、“小课题研究工程”:这是“以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展主题研究”这一校本教研形式的具体体现。
基于大部分教师只重教学不重研究,只重实践不重理论提升,只重问题上交不重研究解决这一现状。
旨在解决教师教学实际中遇到的具有普遍性的,典型性的,具体的,小型的,可操作的问题,通过撰写课例、案例、反思、随笔、论文、实验报告等形式加以探讨解决,从而形成“人人有立项,个个搞研究,科科出成果”这样一教研之风,引领教师跨越“教研关”,争做“研究型”教师。
(4)、“精品教案结集工程”:它是“精品课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先有精品教案,再有精品课。
这项工程主要体现集体智慧,通过教研
组、备课组集体备课,通过试讲、修正、再试讲、再修正形成大家一致认可的精品教案,结集成册,资源共享。
旨在告知广大教师“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没有好的课程设计,就没有精彩的课堂效果。
“四项工程”经过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对教师跨越“教材关”、“教法关”、“教研关”能起到引领作用,会破解教学工作中遇到的许许多多实际问题,从而会形成一种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和校园文化。
5、打造学习研究共同体:让青年教师在互补共振中共同成长、携手发展,开展青蓝工程,把引入竞争机制和倡导团队协作精神结合起来,开展集体备课,成立学科研究小组,引导青年教师关注五个“自我”:一是正确的自我评价,看到优势,发现不足。
二是准确的自我定位,找到自己成长的坐标。
三是严格的自我约束,把三尺讲台当成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四是持续的自我超越。
五是独立的自我世界,经得起吹捧,受得起委屈,顶得住压力,守得住原则,矢志不渝,守望教书育人的精神家园。
三、注意的几个问题
1、领导的认识要高。
校本教研是强师兴校的必由之路,学校要想上档次,创名牌、出名师、争名校,必须依靠校本教研,走教学研究一体化之路。
“强校先强师,强师须教研”,不重教研的学校注定没有发展后劲,不重研究的学校难出大的成果。
因此说,校本教研,成在教师,败在领导。
2、学校的引领要好。
良好的教科研氛围是校本教研的前提,这种氛围要靠学校去营造、去引领。
教学就是研究,搞教学就是搞研究,搞教学管理就是要调动各方积极性。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引领教师进行研究。
无论这种引领是科学的,还是初始的,但引领的结果肯定是有益的。
因此,教学管理者不但要做事,更要想事,要不停地想,在不停的想和探索之中出思路、寻出路、开眼界、出境界。
3、组长的配备要硬。
校本教研能否落到实处,抓出实效,教研组长是关键。
因此,选派得力教研组长非常重要。
只有配好一个带头人,才能形成一种凝聚力,才能形成一种教研风。
教研组长的任用必须符合“五个一”要求。
即:教好一门课,搞好一课题,抓好一个点,管
好一个组,带起一个面。
只有这样的组长,才有能力搞教研,才会把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
4、校本教研的主题要明。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每个学期以什么为主题,开展哪些校本教研活动,解决哪些实际问题,以开展什么工程为活动载体等,要缜密策划,认真思考。
主题明确之后,要通过“思想发动——理论培训——制定方案——督导实施——奖励激励”这五个流程来具体落实。
5、激励机制要活。
校本教研工作要想让老师们乐于参与,而不是被动参与,就必须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激活措施。
是以精神驱动为主,物质激励为辅。
一是评选各类“名师”,让“名师”成为校本教研的中坚力量。
学校管理中培养青年教师是一部重头戏,只要管理者给青年教师不断地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不失时机地搭建发展的平台;青年教师自身拥有“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的发展愿景,再经过不懈地努力进取,他们就会源源不断地走上骨干、名师的行列。
二是开展“五课赛讲”活动,让校本教研形成浓浓的“比、学、赶、帮”氛围。
三是把教师教研的汗水转化成教研成果,让老师们的论文、反思变成铅字,结成集子,激励教师去写、去研究。
四是提供平台,让教师在多种竞技场上显身手,通过“学科考试比成绩,班级管理比学风,学科活动比成效,教育科研比成果”,催生老师工作自信心和竞争意识。
五是彰显老师们的荣誉和劳动成果。
让学校的“名师”和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在合适的平台如校园网、校刊上加以展示。
引领教师走校本教研、教科研之路,是新课改赋予我们的时代重任,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办人民满意学校”的可靠保证。
学校要努力营造老年教师恋科研,中年教师爱科研,青年教师兴科研,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研究、科科有亮点的良好环境,让学校成为教师事业成功的温馨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