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部编版三上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bb3013e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b9.png)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字母”和“音素”的概念,理解字母与音素的关系;2.学习拼音的拼读规则,正确掌握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方法;3.熟记一、二、三声的拼音符号。
教学重点1.理解字母与音素的关系;2.正确掌握声母、韵母、声调的发音方法;3.熟练掌握一、二、三声的拼音符号。
教学准备1.课本《语文》三年级上册;2.幻灯片或黑板、彩色粉笔;3.物品图示、拼音卡片等图像工具。
教学内容活动一:引导学生认识“字母”和“音素”1.学生举手回答:知道什么是字母吗?(教师将学生的回答一一呈现在幻灯片上。
)2.通过图片或卡片引导学生回忆英文字母表。
3.教师解释“字母”是指书写语言的符号。
4.学生再次回忆英文字母表,教师顺便与学生复习英文一些常用单词。
活动二:学习拼音的拼读规则1.引导学生根据语音发声,感性理解汉语拼音概念。
2.点读汉字并让学生观察、体验不同读音的区别,感受声音的异同。
3.通过让学生在同音或类音的汉字中找相似发音的元素,引导学生认识“音素”的概念。
4.引导学生逐一认识并掌握26个声母和21个韵母的读法。
活动三:熟记一、二、三声的拼音符号1.通过展示汉字及声调符号、播放典型的语音发音,让学生理解三种声调的发音方式。
2.教师设计互动游戏,让学生加深对声调的理解。
3.教师安排学生通过模仿的方式,练习读汉字时声调符号的使用。
教学方案1.教师通过图片或卡片引导学生回忆英文字母表,并解释“字母”的概念。
2.教师让学生观察、体验不同读音的区别,感受声音的异同。
3.通过让学生在同音或类音的汉字中找相似发音的元素,引导学生认识“音素”的概念。
4.教师让学生逐一认识并掌握26个声母和21个韵母的读法。
5.根据汉字的声调,教师通过展示汉字及声调符号、播放典型的语音发音,让学生理解三种声调的发音方式。
6.教师设计互动游戏,加深学生对声调的理解。
7.教师安排学生通过模仿的方式,练习读汉字时声调符号的使用。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含习作、语文园地)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含习作、语文园地)](https://img.taocdn.com/s3/m/34ecfa44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b9.png)
第二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别样的风景。
《古诗三首》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深秋时节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美景;《秋天的雨》从多角度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听听,秋的声音》描写了秋天里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每一篇课文都有浓浓的秋意,无论是秋山、秋叶、秋雨还是秋天的声音,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内容教学要点字词识写◎认识34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9个字,会写29个词语。
◎书写要规范,做到横平竖直,把字写得规范、端正、整洁。
书写时注意执笔姿势。
语言积累◎能用词语来形容四季的不同,主动积累描写四季的词语。
◎积累与秋天有关的词语。
◎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背诵3首古诗,背诵《秋天的雨》第2自然段。
默写《山行》。
阅读理解◎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文中难懂的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3首古诗。
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背诵3首古诗,并能默写《山行》。
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径、斜”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斜、霜”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山行》。
3.通过注释或者图片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古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
![最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 全单元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02974cb856a561252d36f34.png)
4 古诗三首第1课时:学习《山行》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4.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感受诗中表现秋天的美好境界,注意“径、斜”读音。
教学准备:1.课文挂图、字理演变图、生字卡片或课件。
2.朗诵的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出示挂图(或课件出示),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深秋,天气已经很冷,远处山林中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马铃声,诗人杜牧坐在马车上正慢慢走来,今天我们一起学一首杜牧写的古诗《山行》。
二、初读感知,识记生字,了解古诗大意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注意“径、斜”的读音,理解“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生处”等字词的含义。
小结:这首诗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这么美丽的秋景。
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你能不能沉下心来,再来细细地品味它,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三、再读感悟,背诵古诗1.边放课件,边放古典音乐,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人意境。
(走在带有深秋寒意的山路上,看到小路盘旋曲折,斜斜地向远处的山顶延伸。
诗人一边走一边向远处望去,只见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几户人家。
诗人走着走着,忽然停下了车,为什么呢?因为美丽的枫林晚景把他给吸引住了。
诗人不禁赞叹:“霜叶红于二月花。
”)2.刚才我们跟随诗人一起观赏了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你能把这感受读出来吗?(齐读)诗人写得美,你们读得也美,想不想把它背下来。
(自由背)四、指导写字1.“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
2.“车”字的下横要写得伸展。
五、拓展活动1.填字,涂色,说说你眼中的秋天。
旨在要求学生巩固生字,并能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结合生活经验给秋天涂色,找到身边的秋天并说一说身边的秋天。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完整版)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0dd6d8f01dc281e43af05b.png)
“语文主题学习”高效课堂教学设计主题金秋时节年级年段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备人张禄明审核人李长秀课型单元整体教学教学内容课文《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丛书《成长乐园》之《秋的踪迹》《秋日童话》单元整体分析本单元选取了四篇写秋描景的文章,多个侧面丰富了儿童对秋天的感受。
分别是《古诗三首》《秋天的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听听,秋的声音》。
这组教材的内容主题是:金秋时节。
教学本组课文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秋天的情感。
本单元的语文素养主题是:利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本单元所选的四篇文章中,语言非常优美、生动,有些词语对于大家来说比较陌生,特别是《古诗三首》的字词比较难理解。
学会用查字典、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就显得非常重要。
教学时,给足时间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法理解词语。
丛书分析:本单元配套主题丛书《成长乐园》共选入18篇文章。
经典诵读中还选入四首与秋天这主题相符的四首古诗。
丛书分为三个版块,以人文主题为主,以素养主题为辅组织文章,具体分析如下:第一版块“秋的踪迹”主要选取了不同作家如严涛、苏联作家尼·斯米尔诺夫等,他们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第二版块“秋日童话”以充满童趣的语言写出了红叶、霜这些秋天的景物在秋天里经历的趣事。
第三版块“四季雨歌”写出了四季更迭,雨的不同特点。
单元教学目标1.认识35个生字,会写39个字、31个词语。
2.利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古诗。
4.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感受秋天的美丽。
5.积累与秋天有关的词语和优美的句子。
6.学习写日记。
单元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单元整体预习课,自学字词,整体感知课文。
第二课时:精品讲读课,精讲《古诗三首》。
第三课时:读写结合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的原野》。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4f1f5a9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12.png)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使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尊重和珍惜。
3.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重点:1. 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认读汉字。
2. 学会运用正确的语调和语音语调朗读。
3. 能够使用简单的语句表达关于传统节日的想法。
教学准备:1. 课本《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
2. PPT课件。
3. 小红花奖励系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创设情境:老师向学生介绍传统节日的概念,讨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想法。
2. 展示PPT,介绍本单元的课文《春节》。
3. 指导学生认读课文中的关键词汇,通过课堂导读提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
4. 配合PPT,帮助学生逐句朗读课文,并重点引导学生注意正确的语调和语音语调。
5. 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表演,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模仿课文中的情境对话。
第二课时: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进行简单的问答互动,巩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播放与春节相关的视频素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春节的传统俗和庆祝方式。
3. 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探讨其他国家的传统节日,了解多元文化。
4.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和讨论内容,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进行简短的写作练。
5. 通过小红花奖励系统,表扬积极参与讨论和认真完成写作练的学生。
第三课时:1. 复上节课的内容,进行口头问答互动。
2. 配合PPT,帮助学生回顾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并解析其中的生词和短语。
3. 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特别强调语调和语音语调的正确运用。
4. 分组展示学生的写作作品,让学生相互欣赏和评价,提供互动交流的机会。
5. 结合学生的作品,进行简短的评价和指导,鼓励学生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第四课时:1. 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通过阅读其他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文章,扩展知识面。
2. 指导学生使用所学语言表达自己对传统节日的情感和体验。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研究成果和思考。
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
![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fa70b2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e9.png)
部编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学习并掌握本单元的语法知识,如句型结构、修辞手法等,能够初步运用这些知识进行简单的写作和口语表达。
通过课堂教学、小组讨论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通过上下文理解词义,通过阅读理解把握文章主旨,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
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激发学生对自然、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兴趣,增强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尊重他人、珍惜友情等。
1. 知识与能力识字写字: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本单元生字新词,理解生字新词在文中的含义。
要求学生能够按照笔画顺序正确书写汉字,掌握生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以及结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写字习惯。
词语积累:学习并掌握本单元的重点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在实际语境中运用。
鼓励学生积极积累好词佳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
句子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句子,能够把握句子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通过句子的理解,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文本内容掌握: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
口语交际能力: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能够清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注意语言文明,学会倾听和表达。
阅读拓展: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阅读相关书籍和文章,扩大阅读量,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激发兴趣:通过讲述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提出问题等方式,引起学生对本单元课文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期待。
回顾旧知:通过复习上一单元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为本单元的学习做好铺垫。
整体感知: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大意、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7b701efe4733687e21aab3.png)
活动二:初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字词(小老师教读,开火车读,齐读)
3.(课件出示6)下面加点的词语,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4.给课文分段,理清层次。
活动三:细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评读。
2.(课件出示11)秋风秋雨图,让学生谈感受。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学习
目标
1.认识“钥、匙”等10个生字。会写“盒、颜、料”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从哪几方面写到秋天的雨,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探究
问题
应用
作业
作业练习
实践运用
文化
阅读
活动二:认识生字,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引导解题。
2.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
3.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4.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活动三: 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这首诗是夜晚诗人写下所看到的情景,那么,诗人究竟看到了什么呢?我们快到诗中找一找,看谁有发现?
10.体会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
1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活动一:谈话导入。
1.背古诗《山行》
2.了解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3.齐读课题
活动二:图文结合,画中会意。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找一找:这首古诗前两句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色?
3.观察图片,说一说:图上画了什么?日子一天一天过去了,秋天来了,你们看荷花变得怎样了?看到这幅图你会想到哪句诗?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整个单元)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教学设计(含整个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c6299d95dd36a32d7275814f.png)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生说话练习)二、故事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则故事,然后猜猜他是谁?(课件:简介杜牧) 故事发生在距今1150多年前,就是唐朝时期,有一位文学家,他从小就有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所以他刻苦学习,认真创作,25岁就考上了进士。
他的诗立意新奇,优美隽永,骨气雄劲,在当时文坛别具一格。
他又熟悉兵法,熟悉政治,可谓文武全才。
但当时,动荡不定的社会环境,使他有志难伸。
他在长安做过几年官,但没有实权,长期在江南求职,最后还到湖州做过刺史,相当于市长。
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诗篇。
在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前,他想起自己虽文武全才,却无人赏识,所以他的诗大部分较为低沉,但一首诗除外,这首诗以它优美清新的风格传唱千古。
这首诗就是________,这位诗人就是________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课件:岳麓山)岳麓山地理:位于长沙市区湘江西岸,属南岳衡山山脉的一部分,其最高峰海拔297米。
爱晚亭环亭全是枫树,每逢深秋时节,这里成为观赏红叶的绝佳之处。
特色:岳麓山脚下,是我国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的岳麓书院,古木森森。
在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建有一座以杜牧《山行》诗“停车坐爱枫林晚”为命名来由的爱晚亭。
亭的周围到处生长着一人抱不住的枫树,盘根错节,一片连一片。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部编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0089630ec3a87c24028c4be.png)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课题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课型
新授课
课文用一个小孩的眼睛去发现梧桐叶落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的美景,体现了孩子的
设
真烂漫。
计
说
教学时,我注重引导学生去发现小作者观察到的每一个景点,体会比喻句的妙用,
明
受到小作者的观察细致,想象丰富。
学前准备 课时安排
学习目标 学习重点 学前准备
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
1. 同学们,想一想,
你们每天上学、放学走过
一、问题导 入(用时: 5 分钟)
的水泥路是什么样的?用 一句话概括。
2.今天,我们要欣赏 到一条“铺满金色巴掌的
水泥道”,你想知道是什
1. 学生交流走过的水泥 路的样子。
2.齐读课题。
1.用一句话概括你走过 泥路的样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品味想 象,欣赏意 境(用时: 8 分钟)
思,你觉得哪句诗写得 好?
2. 课件播放秋天的霜 叶。
3.再读古诗,背诵古
诗。
1. 说说哪句话写得好。 2. 欣赏秋天的霜叶,谈 感受。 3.读、背古诗。 4.画一幅秋色图。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
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我希望在学习
让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
鸣犬吠,山林充满生机。
第三句的“晚”写出了作
者留恋美景。第四句是全
诗的中心句,突出霜叶耐
寒的品质。
1. 再读古诗,读通顺, 按照 223 的节奏读出古诗的 韵味。
2024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第二单元听听,秋的声音 优质版教案
![2024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第二单元听听,秋的声音 优质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b88b5d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a6.png)
课题7*听听,秋的声音主备教师【核心素养目标】文化自信: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提高文化自信。
语言运用:能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思维能力:能自主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叮咛”“歌吟”等词语的意思,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
审美创造: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学会细心观察,体验生活中的美。
【课前解析】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
诗歌描写了秋天大自然里一些特有的声音,展现了秋天的神韵和活力。
说明秋的声音藏在大自然的许多事物中,需要我们细细聆听。
关注文本:《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诗,教学中要关注学生朗读,同时充分想象诗歌所描写的画面,读出诗歌的感情和韵味。
也可适当加入背景音乐,增强效果。
关注结构:结构清晰,第一至五小节分述,最后一小节总结全诗。
一、二小节结构相似。
都是先发出邀请,接着聚焦某一事物的动作,然后以拟声词具象地描述声音。
教学时要充分让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中画面。
关注语言:诗歌语言简练优美,表达富有韵味。
拟声词“唰唰”等词语将秋天的声音具象化。
拟人化的写法,更使画面具有动态的美感,如“大树抖动手臂”,让我们仿佛看到黄叶飞舞的宜人秋色,“大雁追上白云”,展现了雁群南飞的开阔景象,突显了秋天的神韵和活力。
关注拓展:◇描写秋天的诗歌:秋天桑榆一直以来很喜欢秋天,喜欢它的不温不火,喜欢它的宁静,它的缜密。
秋风起,河水起涟漪,枯黄的落叶,一片一片摇曳而下。
秋雨绵绵,五彩的伞群组成了一幅流动的水墨画。
乡间的田野甚是壮观,成片成片的包谷杆舞动着长长的衣袖在风中翩翩起舞,庆贺着今年的好收成。
红红的苹果在枝头翘首以待,摘果的大妈望着一个个硕大的苹果眉开眼笑。
鸽子胡适云淡天高,好一片晚秋天气!有一群鸽子,在空中游戏,看他们三三两两,回环来往,夷犹如意,——忽地里,翻身映日,白羽衬青天,十分鲜丽!【教学目标】1.认识“抖、蟋”等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展开想象,从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中体会秋天的活力。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8900c1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f7.png)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本单元的课文内容,理解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能正确朗读课文,并正确使用语音语调;* 学会分析词语、句子的结构,理解语法用法;*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 课文:《小乌鸦和亲爱的小猫咪》* 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课文中的生词和重点句子* 课文中的语法知识点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起学生对小乌鸦和小猫咪的兴趣。
- 讨论学生对乌鸦和猫咪的认识和了解。
2. 预(10分钟)- 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 引导学生提出对词语和句子的疑问。
3. 讲解(15分钟)- 对课文的生词和重点句子进行解释和讲解。
- 分析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和用法。
4. 复朗读(10分钟)- 学生跟读课文,纠正发音和语音语调的错误。
5. 分组讨论(15分钟)- 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
6. 合作阅读(15分钟)- 学生在小组内分工合作,每人负责阅读课文中的一段并理解内容。
- 合作讨论并完成问题解答。
7. 朗读表演(10分钟)- 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课文进行朗读表演。
- 注意表演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
8. 总结归纳(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所学到的知识。
四、教学评估1. 学生的阅读表现和课堂参与度。
2. 学生的分组讨论和合作能力。
3. 学生的朗读表演表现和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关注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并丰富课堂教学活动的形式。
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三首》《铺满金色》《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习作、语文园地优秀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语文第二单元《古诗三首》《铺满金色》《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习作、语文园地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beac0fdd3383c4ba4cd27b.png)
【精选】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优秀教案单元概述【单元教材解析】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依次安排了三篇精读课文,一篇略读课文,一篇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
《古诗三首》中的三首诗都与秋天有关。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是张秋生写的一篇优美散文,主要写一个孩子在一场秋风秋雨后见到落叶铺满水泥道时的美景。
《秋天的雨》把秋雨作为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勾画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
《听听,秋的声音》一文,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的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本单元习作的主题是“写日记”,意在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语文园地共设有四个板块。
【单元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书写本单元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和部分课文段落,默写古诗《山行》。
3.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体会秋天的风采,感受秋天的美好。
4.能留心观察生活,仿照课文或“阅读链接”,写出自己看到的景色。
5.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积累关于秋天的四字词语。
6.学习使用钢笔,注意写钢笔字时要“横平竖直”。
7.在朗读、理解、背诵中,积累语言,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8.学习写日记,能用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
【单元重难点】重点1.正确认读、书写本单元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和部分课文段落,默写古诗《山行》。
3.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难点学习写日记,能用日记记录自己的生活。
【单元课时分配】《古诗三首》3课时《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2课时《秋天的雨》2课时《听听,秋的声音》1课时习作:写日记2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4 古诗三首【教材解析】本课中的三首古诗都是描绘秋景的。
《山行》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了一幅动人的寒山秋色图,内容形象生动,色彩明丽,给人以美的享受;《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色,荷枯,菊败,橙黄,橘绿,突出了秋天景物的特点。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cb3445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6e.png)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单元内的课文内容和生字词。
2. 能准确朗读课文,并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能运用所学的词语和句型进行简单的书面表达。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并背诵课文内容。
2.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词语和句型进行自由表达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5分钟)1. 利用图片、视频或游戏等方式引起学生兴趣,介绍本节课的主题:传统节日。
2. 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研究的内容,为本节课做铺垫。
第二步:研究课文(15分钟)1. 学生跟读课文,并由教师纠正发音和语调。
2. 逐句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每个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 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语音语调和表达方式。
第三步:课文讲解(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2.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课文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回答。
第四步:词语研究(10分钟)1. 引导学生研究生词和短语,并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其意义。
2. 运用图片和例句,加深学生对生词和短语的记忆。
第五步:练与巩固(15分钟)1. 设计口语练游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对话和表演。
2. 分组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编写关于传统节日的小故事,并进行表演。
第六步: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研究内容和重点,并帮助学生理解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2. 教师对学生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准备下节课的演讲稿。
2. 阅读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或文章,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3. 预下一单元的内容。
五、板书设计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复课教案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练习活动,旨在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敢于表达,对所学内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ad5038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b6.png)
1.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认读与书写: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包括《静夜思》、《夜书所见》和《秋天的雨》中的生字词,如“床、前、光、低、思、故、乡、夜、书、见、秋天、雨”等。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读和书写这些生字词,掌握其基本用法。
(2)诗词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理解诗词《静夜思》和《夜书所见》的意境、情感,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诗词意境的理解:学生对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
(3)故事内涵的挖掘:学生可能难以把握《秋天的雨》故事中的深层含义,需要教师引园地练习的拓展:学生在“读一读,记一记”、“我会认”、“我会写”等环节中,可能对一些拓展性练习感到困难,如成语的积累、词语的运用等。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诗词和故事的内涵,学习了生字词,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秋天主题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感受秋天的美好。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通过这次教学,我更加坚信:只有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需求,才能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真正的活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探索更多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诗词《静夜思》、《夜书所见》,童话故事《秋天的雨》,以及语文园地中的“读一读,记一记”、“我会认”、“我会写”和“日积月累”等环节。本章节内容将围绕这些课文和练习,引导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诗词和故事的内涵,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同时,通过趣味性的互动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拓展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1c79674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d7.png)
三上第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制作秋日纪念册一、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以“金秋时节”为主题,编排了《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三首古诗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三篇课文,它们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秋天的别样风景。
《古诗三首》是古代诗人眼中的秋景,《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深秋时节,铺满落叶的水泥道美景。
《秋天的雨》从多角度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听听,秋的声音》描写了秋天里大自然的各种声音。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运用多种方式理解难懂的词语”。
本套教材在低年级安排了借助图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的延展和提升,旨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选择合适的方法,并逐步做到迁移运用。
其中,《古诗三首》侧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难懂的词语;《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侧重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词语;《秋天的雨》以“五彩缤纷”为例,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引导学生总结理解词语的方法,“词句段运用”的第二题安排了实践运用的练习。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写日记”。
日记是三年级习作起步练习的一个重要形式,选材灵活,写法自由,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记录自己的生活。
本单元的习作编排旨在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初步学习积累习作的素材,并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二、单元教学目标经过以上的梳理,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可以表述如下:学生将知道:1.词语在句子中有具体的含义。
2.什么是日记,日记可以记录哪些内容?学生将理解:1.词语在句子段落中表达特定的意思和情感。
2.日记记录生活,促进成长。
学生将能够:1.运用借助插图,借助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理解难懂词语,读懂课文。
2.掌握日记的写作格式,用日记记录观察所得和生活故事,表达情感。
三、单元教学设计思路经过上面的解读和分析,确定本单元的大概念聚焦的核心问题:人们如何用文学的方式表达秋日的体验。
【新教材】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电子教案
![【新教材】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电子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58bab305acfa1c7ab00cc10.png)
第二单元一、单元及课文内容分析1.本单元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秋天的美景”这个专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古诗三首》《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四篇课文组成。
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奇妙与美丽;培养学生观察和想象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秋天的情感。
2.本单元重点:(1)利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语言非常优美、生动,有些词语对于大家来说比较陌生,特别是《古诗三首》的字词比较难理解。
学会用查字典、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就显得非常重要。
教学时,给足时间引导学生用恰当的方法理解词语。
(2)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每篇课文中作者在描写自然景物时都运用了想象,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和光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并学会在今后的习作中尝试运用想象的手法。
二、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内容教学要点课时教学建议4.古诗三首本课描写了秋天的美丽风景,重点是朗读和理解古诗,领略秋天的美好风光,体会古诗包含的情感。
1. 利用声像资源把学生带入情境,进而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借助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
5.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本课作者记叙了“我”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路上行走的情绪。
重点是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的情怀,体会作者奇异的想象和独特的感受。
1.通过分析关键词、重点句,感受体会作者情怀。
2.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作者感知情怀,体验生活的乐趣,珍视贴近自然的童心。
6.秋天的雨本课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秋天的雨,重点是理解体会秋雨的美好,体会作者对秋雨的喜爱之情。
1.分析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2.借助图片、音乐引导学生感受秋雨的美好。
7.*听听,秋的声音本课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附反思及课后作业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教学设计附反思及课后作业](https://img.taocdn.com/s3/m/2e761219a8956bec0975e3ef.png)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
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
【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山行【课时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2.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美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
【教学过程】【课堂作业新设计】1.默写古诗《山行》。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
(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参考答案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1)远上寒山石径斜(2)白云生处有人家(3)停车坐爱枫林晚(4)霜叶红于二月花【板书设计】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ce896b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ee.png)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4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借助注释理解“寒山、萧萧”等词语。
【语文要素】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秋景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意境美。
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默写《山行》。
3.迁移运用借助注释、插图、联系生活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中的情感。
(重难点)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连绵的群山图、满山火红的枫叶图)同学们,说说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山路而上,山上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山行》,从诗中去领略秋天山林的美景。
(板书课题)1.释题:“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的意思。
2.简介作者杜牧:唐代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代表诗作有《江南春》《泊秦淮》《赤壁》等。
二、自学交流,感知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2.边读边思考:诗人在山上行走时,看到了什么景色呢?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重点提示:“径”,后鼻音,读“jìnɡ”。
)(2)指名讲述诗句的大意,了解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情况。
三、理解朗读,领悟美(一)引导学习第一、二句。
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看图。
出示句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2.指名读,结合看到的景色,理解“寒山”“石径”“斜”“生”的意思。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曲折。
生:产生,生出。
3.指导朗读第一、二句,练习串讲句意。
师归纳诗意:深秋时节,山间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在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4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能工整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领略秋天美丽的景色。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句,感受文字美,通过诗中所描写的景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中的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1.布置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读课文的预习任务。
2.教师准备挂图,以及表现秋天情调的乐曲磁带,便于配乐朗诵。
导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说话训练,进入秋景。
同学们,你能以秋天为内容,说一句或几句描写秋天景色的句子吗?二、导入,揭示课题:介绍杜牧、岳麓山。
1.课件:简介杜牧2.“山行”是什么意思?这座山在哪里呢?湖南长沙的岳麓山。
(课件:岳麓山)三、感受情境,理解诗意。
1.(课件:山行)让我们一起来跟着朗读,自由朗读古诗,个别朗读。
2.学生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把不理解的地方找出来,准备提问。
3.小组交流诗意。
4.检查自学效果:5.预设问题:(1)诗人首先远远地看到什么?寒山、石径。
①什么叫寒山?什么叫石径?“斜”是什么意思?②第一句是什么意思?(2)接着诗人又看到了什么?白云、人家。
①“生”是什么意思?②第二句是什么意思?(3)诗人为什么停下车来呢?“坐”是什么意思?“晚”是什么意思?第三句是什么意思?(4)“霜叶”是什么意思?“红于”呢?第四句是什么意思?6.同桌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再自由读古诗,体会哪几个字用得特别好,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四、研究古诗,体会诗韵。
1.你认为古诗中哪些地方写得好,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呢?或者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都可以提出来。
2.生研究所提出的问题。
先独立研究再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1)“寒山”点明了季节,这个“寒”字使人仿佛看到了……(2)“白云生处”说明山高,“有人家”使整个画面充满生机,起到静中有动的效果。
使人仿佛看到了……听到了……(3)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你认为第三句中哪个字最能表现诗人此时的心情──“爱”。
(4)夕阳下的枫树林是如此美丽,诗人突然觉得这枫叶比什么还红?(二月花) 哪个字最能表现枫叶的特点?“红”字。
透过这个红字,我仿佛看到了……五、指导诵读诗句。
多种形式反复读,直到背诵。
第二课时一、介绍引入。
简介苏轼。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拔。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挥想象,有感情的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六、指导书写。
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
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
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下这首诗。
(课件显示课题——夜书所见)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多媒体课件放映第二张幻灯片)观察电视中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3.指导古诗朗读:4.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
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两句诗的意思。
问题一:诗中描写了哪几种事物?问题二:这首诗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学生小组进行讨论,各自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老师重点点拨理解:答案一:诗中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灯明。
答案二: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拓展阅读。
你还知道哪些思乡的诗句?板书设计:自主作业: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教学目标:1.认识“洼、印”等6个生字。
会写“铺、泥、晶”等1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隐喻的写作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4.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善于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导学设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我们每天走在上学、放学的路上,你有没有发现路途上美丽的风景?本文作者就发现了上学路上的美丽风景,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学会发现美、描述美、赞赏美!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
二、自读课文,完成以下要求。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认读生字,指正字音。
3.边读边思考:金色巴掌指的是什么?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用横线标出来。
2.课文分几部分,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3.通过上下文你理解了哪些词语?四、交流课文内容。
1.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提出自己的疑问。
五、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认读、组词。
2.记忆生字,提醒学生与熟字区分比较。
3.书写点拨。
4.写生字和词语,当堂展评。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从哪里可以看出门前水泥道的美?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2.小组内合作交流。
3.采用指名读、比赛读等方式激励学生朗读。
4.你能说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吗?5.短文描写的是什么季节?这个季节还有什么样的美景?三、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多美的发现啊!你在上学或放学路上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2.小组内讨论交流。
3.指名说一说。
四、总结感受。
1.这篇课文描写了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
秋天一夜风雨过后天放晴了,“我”在上学路上,发现水泥道上布满了落叶,通过比喻的手法详细描写了水泥道的美,最后动情地赞赏了水泥道的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上学路上水泥道的美。
板书设计:5 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发现)(用比喻手法描写)(赞赏)水泥道上布满落叶水泥道——地毯落叶——小巴掌小雨靴——小鸟水泥道真美自主作业:6 秋天的雨教学目标:1.认识“钥、匙”等11个生字。
会写“盒、丰”等13个字。
能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
3.喜欢秋天,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对秋雨的喜爱。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难点:1.能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方面的特点。
课前准备:教师:搜集有关秋天景象的图片,或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让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到户外去感受秋天,还可查阅资料从文字图片上去感受秋天。
导学设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教师引述:这儿有几幅画面,想让同学们欣赏一下,并说说是什么季节的景色,好吗?2.你觉得这样的景色美吗?你喜欢秋天吗?为什么?3. 有位作家觉得是那清凉而又温柔的雨把秋天带给了我们。
在他的眼里,那细细的雨犹如一位变幻神奇的魔术师,想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吗?二、听读课文,感知内容。
1.播放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要求:边听边想象画面。
2.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想法?引导学生初步体悟本文语言文字的美。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把自己认为美的语句和段落多读几遍。
4.把自己认为美的语句和段落读给同桌听听。
5.快速阅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秋天的雨的?三、品读课文,想象动情。
1.品读第一自然段。
(1)营造气氛,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谈谈自己对本段的看法。
(2)在品读时,注意读好“清凉和温柔”、“轻轻地”、“留意”,其中“留意”一词需引导学生理解。
(3)想象画面:秋天的大门被打开以后,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2.品读第二自然段。
(1)引导学生朗读:秋天的大门打开后,作者首先看到的是什么?(2)指名学生朗读后并回答。
(3)采取赛读的方式让学生欣赏性地朗读课文。
(4)品析文字:你觉得这一段中哪一句说得格外有趣?(5)联系生活,丰富想象:你能联系家乡秋天的某一景物特色,像书上那样用优美的语言表达出来吗?四、变读为述,积累语言。
1.师引:假如是在诗歌朗诵会上,你打算用怎样的方式把这两段内容朗诵给大家听?2.让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全班交流,点评。
五、识字写字。
1.学习生字,交流学法。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3.练写生字。
第二课时一、复习回顾。
1.听写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秋天的雨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有着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她把秋天的田野染得格外美丽,引读第二自然段。
3.引导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交流感悟,丰富想象。
1.品悟、想象第3自然段内容。
a.教师引导:谁能说说你从第3自然段里,看到了秋天的雨里还藏着什么?b.学生交流后,再围绕“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让学生想象:秋天的雨里还藏着哪些香味。
c.出示“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句话,读后让学生说说小朋友的脚怎会被香味勾住?d.转换角色,让学生进一步想象,交流感受:假如你当时在果树下、花丛中,最想做的事是什么?2.品悟、想象第4自然段。
a.师转换话题:秋天的雨不光带来了色彩和香味,还挺会关心人的呢!谁来读读第4自然段?b.多人次指名学生读后,可让学生说说,秋天的雨举起金色的小喇叭,他会对一些好朋友关心地说些什么?c.引导学生具体、丰富地想象后,可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经验积累,让学生说说:你还知道其他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三、总结拓展。
1. 出示课文第1—4自然段的开头句,背诵。
2. 仿说。
板书设计: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带来冬天的消息丰收欢乐自主作业:7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能和同学们交流读后的体会。
3.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秋的声音是什么?仿照诗歌内容,补写几句诗文。
课前准备:1.选择一段优美的关于秋的音乐。
2.多媒体课件。
导学设计:教学过程:一、享受音乐,发挥想象1.描述引入: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还有美妙的声音,你听(放音乐)。
2.直观感受: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想象画面。
3.交流感受:说说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4.导入课题:有一位作家也听到了秋的声音,他听到的和你们的是不是相同,想知道吗?(揭题读题)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1.读通诗文:自读课文,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你最喜欢哪种声音,喜欢的话多读几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