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教案
【新教材】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 教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教案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背诵相关内容。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论语》中出现的“信、君子、义、仁、礼、恕"等核心概念,认识人物观点的价值与意义;了解《大学》的有关知识;了解孟子及《孟子》,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本文的主旨。
审美鉴赏与创造在细读文本的过程中体验、欣赏文中“仁、义、礼、信、恕"等观点的内涵美及人物精神品质之美;通过诵读和讲解,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明白每个人都应拥有光明正大的品德,都应让自己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样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感受孟子长于雄辩的语言特色和严密的逻辑。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在文本研习的过程中,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学习古人一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及为人处世的原则;认识“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并探讨其现代价值;认识道德培养的关键.教学重点积累文言知识;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仁、义、礼、信、恕”等儒家思想的内涵;体会“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了解孟子的仁心与仁政思想,理解并把握主旨。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观点的内涵及价值意义;认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以及道德培养的关键。
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演读法。
第一部分示范精读教学要点师生合作示范探究《大学之道》。
教学过程一、身临其境——步入经典1.播放各大校园风光图和校训华东理工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华中科技大学——明德厚学求实创新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香港大学-—明德格物中国政法大学——明德任责2.这些大学的校训,有什么共同点?明确:源自或部分源自《大学》。
3.除了这些著名的大学,咱们新宁一中有没有传承“大学"文化之所在呢?明确:“厚德、自强、励志、笃行”的校训也打上了《大学》的烙印.二、积铢累寸—-触摸经典1.了解文化背景.《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也有人认为是秦汉时的儒家作品,在宋代以前,《大学》在儒家思想学术中的地位并不是很突出,由于它论述了儒家为学治世的基本原理、原则、方针、步骤和方法等,所以中唐以后,逐渐受到儒家学者的重视。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 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大学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 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 教学媒体和资源使用:
a. PPT: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展示《大学之道》的核心观点、难点和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b. 视频:播放与《大学》道德观念相关的纪录片或影视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
c. 在线工具:利用网络资源,如古诗文网、儒家文化专题网站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拓宽知识视野。
b. 实验活动:设计一个道德践行实验,如“一日行善”,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大学》中的道德观念,观察和记录实践过程及效果。
c. 游戏环节:设计一款与《大学》道德观念相关的桌游,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道德选择和价值判断,增强课堂趣味性。
d. 课堂分享: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道德实践经历,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9. 《大学之道》的当代价值
- 探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大学之道》对个人道德修养的启示。
- 分析《大学之道》对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国家发展的现实意义。
七、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
- 阅读材料:
- 《论语》中的相关章节,如“学而篇”、“为政篇”等,以加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
- 《孟子》中关于道德修养和仁政的部分,对比分析其与《大学》的异同。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道德修养应用到个人、家庭、国家和天下的治理中。
《大学之道》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课标要求】1.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2.在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考察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认识作品对中国文化发展的贡献。
3.梳理所学作品中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和文化常识,注意古今语言的异同。
4.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学习目标】1.落实文言基础知识,疏通文意。
2.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3.把握本文在治学目标和人生目标上的启示意义。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1.了解《大学》、《礼记》相关文学常识,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反复朗读本篇课文。
3.结合课下注释对诗歌进行梳理,标注出不明白的字词,基本了解文章内容。
◆前备知识一、《大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朱熹《大学章句序》“小学”主要教授8岁上15岁下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
【为人、治学】“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大人: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治国、理政】二、《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戴圣一生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与叔父戴德俱学《礼》于后苍,二人合称为“大小戴”。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高中语文】《大学之道》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教学案主题:《大学之道》课时:1学习目标1.我能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
2.我能理解“三纲”“八目”的内部关联.学习过程《大学之道》一、导入1.各大学校训:华东理工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华中科技大学-明德厚学求实创新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香港大学--明德格物中国政法大学-明德任责2.“大学”:“古之王者……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
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
”——《汉书》在古代指“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方面的学问,与“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的“小学”相对。
大学之道,讲的就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的基本原理。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的十分之一左右,但作为总纲,意义重大。
3.《礼记》:《大学》本出《礼记》,《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的礼制,体现了先秦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
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
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4.《礼》与《礼记》(1)成书的时间不同礼记:礼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
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
周礼:周礼成书于战国时期,乃至于汉初时期。
世传为周公旦所著,但实际上成书于两汉之间。
(2)内容不同礼记:礼记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叙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5.2《大学之道》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二、作业评价
1.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2. 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3. 鼓励学生在作业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板书设计
①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②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课堂
1.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大学》中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等概念的理解程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八目”的理解和运用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首先,我发现在讲解文言文的时候,学生对于古代文化和礼仪的知识背景了解不足,这使得他们在理解文本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因此,我在课堂上花了一些时间来介绍古代文化和礼仪,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我也意识到了,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前置知识,以便更好地引导他们学习。
其次,我在课堂上尝试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我发现这些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学生在讨论和实践中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大学》中的观点,并能够将它们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也让我认识到,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5. 比较题型
题目:请比较《大学》中的“治国”与“平天下”的区别和联系。
答案:例如,《大学》中的“治国”是指参与国家政治,为国家的发展和民众的福祉做出贡献。而“平天下”是指实现世界的和谐与安宁,让人人都能享受到和平、幸福的生活。治国是平天下的基础和手段,而平天下是治国的最终目标和理想。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教案(含教学反思)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那古代中国人到底是如何连接自我、家族、民族、国家和天下观念的呢?“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大儒韩愈特别关注学习的内容,而韩愈这一思想的源头是在《礼记•大学》中,即使历经数千年,“大学”精神依旧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今天,我们走进《大学之道》,学习“修身之道”。
【教学目标】1.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
2.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
3.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思维发展与提升:整体阅读,点面结合。
在弄懂重点语句的基础上,理清各句和各段之间的联系,把握本文主旨。
3.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
4.文化传承与理解: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了解《礼记》的有关知识,理解并把握《大学之道》的要旨。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把握本文中的“三纲”“八目”,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教学过程】1.了解曾子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人。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
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 教案
2020-2021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教案【教材定位】《大学之道》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二篇文章。
本篇课文节选自《礼记·大学》,围绕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强调的是“修身为本”。
全文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
“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习这篇文章时,要结合《大学》中的相关论述,准确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以及其内部关联。
结合了解到的历史文化知识,思考先秦儒家的思想智慧对塑造中华民族精神的作用。
【素养目标】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理解并背诵课文。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4.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小时候我们都听过“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从中知道了为人父母要以身作则,言而有信,真诚待人的道理。
今天,我们要以更加理性的目光来学习曾子的另外一篇著作《大学之道》。
二、文化常识1.了解曾子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
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
《大学之道》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一、教案:《大学之道》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大学》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培养学生对古代儒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3. 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大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的阐述。
2. 古代儒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教学难点:1. 《大学》中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2. 古代儒家文化中的一些深层次的思想。
教学准备:1. 教师需要提前阅读和理解《大学》这篇文章。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讲解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大学》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阅读《大学》,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Step 3:内容讲解(15分钟)教师详细讲解《大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包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概念。
Step 4: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大学》中的某些问题或观点,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如写一篇关于《大学》的理解和感悟的文章,或者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
二、导学案:导学案:《大学之道》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导学案学习目标:1. 能够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能够掌握古代儒家文化的一些基本概念和思想。
学习重点:1. 《大学》的主要内容和思想的阐述。
2. 古代儒家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学习难点:1. 《大学》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的理解。
2. 古代儒家文化中的一些深层次的思想。
学习准备:1. 学生需要提前阅读和理解《大学》这篇文章。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学习工具。
学习过程:Step 1: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大学》,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并记录下自己的疑问和困惑。
Step 2:合作学习(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疑问,共同解决一些学习上的问题。
高中《大学之道》教案
《大学之道》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
(3)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了解《大学》的主要内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作探究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2)通过情景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品德素养。
教学重点:1. 课文朗读与背诵。
2. 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特殊句式的理解。
3. 曾子及其思想主张,《大学》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1. 概括说理的艺术技巧。
2. 准确把握和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曾子杀猪教子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真诚待人的道理。
2. 提问: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曾子的哪部作品?它讲述了什么内容?二、自主学习(5分钟)1. 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 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对不明白的地方做好标记。
三、合作探究(20分钟)1. 让学生分组讨论,疏通文意,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各小组选取一个角度,对课文进行深入探讨,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3. 各小组向全班汇报探讨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 提醒学生课后继续朗读和背诵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朗读并背诵课文。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感悟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合作探究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讨课文的深刻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要注重课文的朗读与背诵,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良好的语感和道德观念。
2《大学之道》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统编版
2《大学之道》一等奖创新教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统编版《大学之道》教案一、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4——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二、课程标准解读通过文言文阅读,梳理文言词语在不同上下文中的词义和用法,把握古今汉语词义的异同,既能沟通古今词义的发展关系,又要避免用现代意义理解古义,做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准确理解。
三、教材分析选择性必修学习要求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单元解读如果说传统文化是一株枝繁叶茂的大树,那先秦诸子就是这株大树的根。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铸就了中华思想文化史上的一段辉煌。
本单元选择了先秦诸子的一些经典论说,包括儒家的《论语》十二章、《大学》一章、《孟子》一章,道家的《老子》四章、《庄子》一章,以及墨家的《墨子·兼爱》篇。
可结合以前读过的孔子、孟子、庄子等人的语录或作品,感受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盛况。
本单元集中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以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
要注意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论说的方法,领悟其妙处。
学习提示先秦儒家所讲的大都是人生的基本道理,今天看来仍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大学之道》强调“修身为本”,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
“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习时要结合《大学》中的相关论述,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背诵《大学之道》。
六、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基础薄弱,要让学生提前预习,上课时教师用自己的方式带学生从字、词开始,让学生注意重点字词并勾画,随后逐段翻译,教师带领总结段意并及时提问,让学生在掌握文意的同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
5-2《大学之道》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知识点梳理
1. 文言文基础知识
- 《大学之道》中的重点词汇:如“大学”、“明明德”、“亲民”等。
- 文言文特殊句式:如倒装句、省略句等。
-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如“之”、“其”、“所”等。
2. 深入解读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体系,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3. 分析了文章的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体会了文章的语言特色。
【当堂检测】
一、选择题
1. 以下哪个词汇在《大学之道》中表示“修身”?
A. 明明德 B. 亲民 C. 格物 D. 诚意
2. 《大学之道》中的“所谓修身在于正其心”一句中,“正”字的意思是?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以下学科核心素养: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文化传承意识以及批判性思维。通过深度解读《大学之道》,使学生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理解古代儒家思想,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尊重;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化的传承意识,激发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古代思想与现代社会的联系与差异,形成独立见解,增强文化自信。
5-2《大学之道》教案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主备人
备课成员
课程基本信息
1. 课程名称:《大学之道》深度解读
2. 教学年级和班级:高中二年级语文选择性必修班级
3. 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第5周第2课时
4. 教学时数:45分钟
《大学之道》选自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本节课将围绕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探讨古代圣贤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与现代社会价值观的联系,强调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及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教学设计课题大学之道课型新授课课标解读《大学之道》是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第5课的先秦诸子经典散文之一。
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情分析高二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能大致读懂文言短文,但是理解能力还不够,仍停留在文本表面,诸子散文的思想含蓄晦涩,给学生理解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礼记》相关的文学常识,梳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思维提升与发展: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审美鉴赏与创造:结合生活经验和社会现实,思考《大学之道》对于自我人生价值实现的指导意义。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儒家君子修德之学和圣王的治政之道,探讨这些思想的现代意义。
重点理解“三纲”“八目”的具体所指及其内部关联。
难点思考《大学之道》对于自我人生价值实现的指导意义。
教学准备教具:一体机、课件学具:笔、本(课本、练习册、作业本)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贤人的境界是“自利利他,胸怀天下”。
但现在不少人认为,利他和利已是对立的,利他就是牺牲自己,利他思维违背人的本性,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究竟应该“利己”还是“利他”?请你联系社会现实,表达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并在班上与同学们交流。
明确:“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春秋曾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战国孟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大学之道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和主旨;(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重要观点和论据;(3)能够运用文中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大学》的思想内涵;(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3)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学会关爱他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出自《礼记》,后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
本文主要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观点。
2. 教学重点:理解《大学》的基本思想,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论据。
3.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大学》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大学》的背景和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论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大学》的思想内涵。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点评,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实践应用: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大学》的道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表现。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等方面。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大学》文本及相关注释、译文。
2. 辅助材料:与《大学》相关的学术论文、评论、解读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等。
4. 网络资源:相关在线资料、学术文章、视频等。
《大学之道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大学》全文;(2)理解《大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思想,如“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3)分析《大学》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大学》的思想内涵;(2)学会对比分析,将《大学》与其他儒家经典进行联系和区分;(3)运用文本解读方法,提升古文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3)认识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二、教学内容1. 文本解读:(1)通读全文,了解《大学》的基本内容;(2)分析《大学》的篇章结构,总结各章要点;(3)深入解读关键句子,如“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等。
2. 对比分析:(1)将《大学》与《论语》、《孟子》等其他儒家经典进行对比,分析其思想内涵的异同;(2)探讨《大学》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大学》全文;(2)理解《大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思想;(3)分析《大学》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大学》中的关键句子和概念;(2)运用文本解读方法,分析《大学》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简要介绍《大学》的作者、背景及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大学》的思想内涵。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大学》,理解文本内容;(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背诵《大学》。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大学》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2)对比《大学》与其他儒家经典,探讨其思想内涵的异同。
4. 课堂讲解:(1)讲解《大学》中的重要概念和思想;(2)分析《大学》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
5. 情感教育:(2)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大学之道高中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高中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高中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对于高中学生来说是一门重要的课程。
本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提升学生的阅读、写作和表达能力。
下面将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测方式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课程设置大学之道高中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文本类型。
每个单元包括了语文知识的讲解、课文的分析和解读、课后练习以及扩展活动等内容。
1. 单元一:修辞与表达该单元主要讲解修辞手法的使用和表达技巧的培养,通过学习各种修辞手法,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2. 单元二:文言与鉴赏该单元主要介绍了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3. 单元三:现代散文该单元主要介绍了现代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通过学习各种散文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个性化。
4. 单元四:古代诗歌该单元主要介绍了古代诗歌的形式与意境,通过学习古代诗人的作品,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代文人的豪情壮志和艺术才华。
5. 单元五:现代诗歌该单元主要介绍了现代诗歌的风格和表现手法,通过学习各种现代诗人的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现代社会的变革和个体的情感表达。
6. 单元六:修辞的艺术该单元主要讲解了修辞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应用,通过学习各种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方法在大学之道高中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的教学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学习效果。
1. 讲授与解读教师通过讲授语文知识和课文解读,引导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和分析。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例子和实际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2. 合作学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创意写作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教学说课电子课件
①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②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更加紧密,论证力强。 ③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六
、
课
《大学之道》提出“三纲”“八目”,强调修 身是根本,修身的方法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堂 修身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
➢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 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 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 自己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拓展 ➢ “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明,明之也。明徳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 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尝息者, 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 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亲民”即“新民”,就是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自己及他 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他们同样能够达到与自己同样心灵纯洁的境 界,即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 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四、自学指导一
(5分钟)
看完举手示意
自主朗读,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翻译课 文。(写在课上作业本上)
重点实词:静、安、虑、得 词类活用:在明明德 先齐其家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特殊句式: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精讲点拨: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①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②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 “使……彰明”,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 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③亲民:亲近爱抚民众。 ④止于至善: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5.2《大学之道》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大学之道》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大学之道》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6)学生需在下一堂课前,就拓展学习的内容进行分享,可以是口头报告,也可以是PPT展示,时长约为5-10分钟。
教师将在课后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解答学生的疑问、与学生讨论阅读材料、提供研究资源等。教师将对学生的拓展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阅读理解、思考深度、表达能力和创新性等。
内容逻辑关系
(3)网络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如查阅相关资料、观看在线讲座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4)实体教材:结合实体教材,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文本阅读、笔记整理等,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阅读习惯。
(5)课后作业:布置与《大学之道》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巩固课堂所学知识。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大学之道》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修身的一个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大学之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大学之道 》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大学》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旨,掌握其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 培养学生对儒家思想的认同和理解,了解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够自主翻译和理解文言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文章的基本内容,重点句子和词语的解释。
2. 教学难点:对儒家思想的理解和现代意义的探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2. 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讲解和阐述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3. 使用对比分析法,将《大学》中的观点与其他文化进行对比,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包括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和现代解读的文章。
2. 准备PPT,用于展示和讲解文章的重点内容。
3. 准备讨论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用《大学》中的名句,引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标记出不理解的地方。
3. 讲解:对文章的重点句子和词语进行讲解,解释其含义和现代意义。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的案例来讲解和阐述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讨论题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悟。
6. 总结: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总结,强调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1. 第五课时:《大学》之道(下)学习目标:深入理解《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分析其对个人与社会发展的意义。
教学活动:讲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具体实践方法,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
2. 第六课时: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学习目标:探讨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的联系,理解其在现代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儒家思想在解决现代社会问题中的价值。
《大学之道》教案、导学案、习题合集—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学常识。
2.理解文意,准确翻译。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4.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及现实意义。
二、预习要求1.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2.通读课文,查工具书,给生字词标注拼音。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读课文,初步理解文意。
三、预习检测1.《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所编。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2.《大学之道》出自《》。
《》与《》《》《》合称为“四书”。
四、研习文本。
(一)自主学习积累词语:1.道:。
2.明明德:。
3.亲民:。
4.止:。
5.知止:。
6.静:。
7.安:。
8.虑。
9.得:。
10.齐其家:。
11.修其身:。
12.致其知:。
13.格物:。
14.庶人:。
15.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翻译下列句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五、探究思考(一)第一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二)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三)第二段重点写了“八目”,包括哪些内容?(四)“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五)“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六)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六、课后检测(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儒家思想的本质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一向不缺答案。
但无论“仁”还是“中庸”,都仅仅部分地反应了儒家的思想观念;综合起来,只有“责任”,才是儒家思想内核的内核,尽管孔孟等人并未作此概括。
以“责任意识”为根本指针的儒家思想,拒绝道家那种“高大上”式的玄远,拒绝墨家“草根”式的琐屑,拒绝法家“狱吏”式的苛细,人性化地满足了社会对理论的需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人性化是其最显著的特征。
儒家对“人”(而不是“神”)有着极高的定位:“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第二单元《大学之道》教学设计
1
2
3
“如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的意思是说“老百姓所喜欢的就大力提倡、发扬,老百姓所厌恶的就予以抵制、杜绝”,“君子贤其贤而亲其
亲”意思是说君子应该尊前代贤王之所尊,亲前代贤王之所亲,这里的“所
亲”就是指老百姓。
离《大学》成书不久的孟子也有“亲亲亲而仁民,仁民
而爱物”的说法。
时代相隔久远的唐代的孔颖达在解释“亲民”内涵时也说:“在亲民者,言大学之道,在于亲爱于民。
”
应该说这些解释比较接近“亲民”的本义,体现了早期儒家对庶民、对一般百姓的关怀。
3.对比朱子对“新民”的重新解释,请同学们思考此说对原解的突破性
创见体现在哪里,进一步理解“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文化传统。
子程子曰:“亲,当作新。
”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己及人,使之亦有以去旧染之污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教师解说】
朱子所说“亲”当作“新”,“新民”就是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其实这种改法也不是朱子的首创,而是另外一个宋代的大儒——程颐,
只不过朱子的解释影响太大了。
仔细想一下,“新民”比“亲民”更进一步,不仅仅是简单地亲近,还要改变他们,使其“苟日新,日日新”。
同时,“新民”是“明明德”的下一个阶段,当一个人恢复了自己的光明德性之后,也应该因着内心的不忍之心,帮助他人恢复自己的光明德性,
体现了“成己而达人,内圣而外王”的思想。
在这里“明明德”的主体是“学
者”,新民的对象则是“民众”;前者的明明德是主动的,后者的“去其旧
染之污”则是被动的。
所以,尽管这个解释有比较大的争议,但这一字之改,体现了儒学新的发展,也是我国“六经注我,我注六经”传统的生动体现。
4.结合课下注释和朱子的解释,进一步理解“止于至善”的含义。
止者 , 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
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
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4
5
6
7
8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