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2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项目教程第二版教学设计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项目教程第二版教学设计一、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学生的一门以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课程。
该课程旨在通过讲解计算机组成、微机原理、接口技术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术水平。
二、教学目标1.系统掌握计算机系统组成,各种存储器、芯片、电路等硬件设备的原理和工作方式,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历程;2.掌握微机的工作原理和系统软、硬件环境及配置方法;3.熟练掌握各种接口的基本原理、标准、电气特性以及应用方法;4.通过实验操作,掌握I/O接口的访问方法、串行、并行接口等接口技术的应用与开发;5.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三、课程内容1. 计算机系统组成计算机硬件组成,CPU、存储器、I/O等基本设备的原理和工作方式。
2. 微机原理微机的结构、处理器、总线、存储器等原理及其发展历程。
3. 系统软件与硬件环境微机系统软、硬件环境,熟悉微机的系统启动过程、硬件配置方法。
4. 接口技术各种接口的基本原理、标准、电气特性以及应用方法。
5. 中断与DMA中断的概念与分类,以及DMA技术的应用。
6. I/O接口的访问方法x86CPU的I/O地址映射,各种I/O接口的读写方式与接口特性。
7. 串行接口RS-232-C接口的电气特性、针脚定义以及数据格式等。
8. 并行接口打印机接口、Centronics接口、IEEE-488接口等。
9. 实验操作各种接口的应用、开发实验,I/O接口、串行接口、并行接口等实验操作。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面授教学、实验操作、实验报告等教学方式,其中实验操作与实验报告占据了较大的比重。
教师会引导学生在实验操作中逐步掌握相关的接口技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五、考核方式本课程采取多种考核方式,包括课堂测试、实验报告、个人小组项目等。
其中实验操作与实验报告的比重较大,同时也会有一定数量的课堂测试,以考核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组成结构、指令系统、接口技术及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具备分析和设计接口电路的能力,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将来从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工作打下基础。
1.2 课程目标(1)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分类。
(2)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和指令系统。
(3)熟悉常用接口电路的设计和应用。
(4)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2.1 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1)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2)微型计算机的分类和性能指标(3)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2.2 微型计算机的组成结构(1)中央处理器(CPU)(2)存储器(3)输入/输出接口(4)总线系统2.3 指令系统(1)指令的基本概念和格式(2)指令的分类和编码(3)寻址方式(4)指令的执行过程三、教学方法3.1 授课方式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演示、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3.2 实践环节安排实验课程,使学生能够动手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3 考核方式课程成绩由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三部分组成。
四、教学资源4.1 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者:,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4.2 实验设备微机原理实验箱、编程器、示波器等。
五、教学进度安排(1)第1-2周: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原理(2)第3-4周:微型计算机的组成结构(3)第5-6周:指令系统(4)第7-8周:接口技术六、教学评估与反馈6.1 课堂评估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作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6.2 实验评估通过实验报告和实验现场表现,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对接口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6.3 期末考试设置理论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掌握程度。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一、微机原理
1.微机构成
微机系统由计算机系统组成,包括CPU、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接口。
(1)中央处理器(CPU):即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它是计算机的控制中心,它负责控制整个计算机系统的运行。
(2)存储器:即内存,它是计算机中用于存放、处理程序及数据的设备。
(3)输入输出设备:即输入输出设备,它包括键盘、显示器、打印机等,用于输入程序及数据,以及输出计算结果。
(4)接口:即接口板,它是将计算机与外部设备连接起来的接口,使
计算机能够与外部设备进行交换信息。
2.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是:当外设发出信号给接口,接口将信号转换为
数字电路的信号,再送到CPU处理器中。
CPU处理器通过指令控制存储器,存储器将指令和数据输出给CPU处理器处理。
输出处理后的结果,再送给
接口,接口将结果转换为外部设备能识别的信号格式,再输出到外部设备。
二、接口技术
1.什么是接口技术
接口技术(Interface Technology)是指计算机应用时,计算机系统中各部件之间相互连接、通信的技术。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第一章:微机系统概述1.1 教学目标1. 了解微机系统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微机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3. 理解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1.2 教学内容1. 微机系统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微机系统的组成: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
3. 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指令执行过程、数据传输等。
1.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机系统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微机系统的组成和各部分功能。
3. 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1.4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微机系统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微机系统组成的理解。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微机系统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
第二章:微处理器2.1 教学目标1. 了解微处理器的概念和结构。
2. 掌握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
3. 理解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2.2 教学内容1. 微处理器的概念和结构:CPU、寄存器、运算器等。
2. 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主频、缓存、指令集等。
3. 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指令执行过程、数据运算等。
2.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微处理器的概念和结构。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
3. 采用实验演示法,展示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2.4 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微处理器概念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微处理器性能指标的理解。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微处理器工作原理的掌握程度。
第三章:存储器3.1 教学目标1. 了解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
2. 掌握存储器的性能指标。
3. 理解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3.2 教学内容1. 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随机存储器、只读存储器等。
2. 存储器的性能指标:容量、速度、功耗等。
3. 存储器的工作原理:数据读写过程、存储器组织结构等。
3.3 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存储器的性能指标。
[工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案
“[工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一、课程简介1.1 课程背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接口技术及其应用,为后续学习计算机系统设计和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工作原理;(2)掌握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硬件组成及其功能;(3)熟练运用接口技术,进行微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与调试。
二、教学内容2.1 微机原理(1)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历程(2)微处理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3)存储器的类型、特点及接口技术(4)总线及其分类2.2 接口技术(1)接口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2)I/O接口的地址、数据和控制线(3)中断和直接存储器访问(DMA)(4)串行通信接口和并行通信接口2.3 微机应用(1)微机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2)嵌入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3)微机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4)微机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3.1 讲授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
3.2 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熟悉微机系统的硬件组成,掌握接口技术的实际应用。
3.3 讨论与案例分析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安排4.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包括16次课堂讲授、8次实验和8次讨论与案例分析。
4.2 进度安排(1)第1-8课时:微机原理(2)第9-16课时:接口技术(3)第17-24课时:微机应用(4)第25-32课时:实验、讨论与案例分析五、考核方式5.1 期末考试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计算题,占总分的60%。
5.2 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占总分的20%。
5.3 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占总分的20%。
六、教学手段6.1 教材推荐使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性的理论知识。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第一章:微机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微机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分类。
理解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掌握微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2 教学内容微机的概念和发展历程。
微机的分类和特点。
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微机的工作原理。
微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微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微机的分类和特点。
利用图形和示意图,讲解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掌握微机的工作原理。
利用表格和图表,介绍微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1.4 教学资源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课件: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PPT。
实验设备:微机实验箱。
1.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微机概念和发展历程的理解。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示意图。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微机工作原理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微处理器2.1 教学目标了解微处理器的概念、发展和结构。
理解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
掌握微处理器的编程和指令系统。
2.2 教学内容微处理器的概念和发展。
微处理器的结构和组成。
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
微处理器的编程和指令系统。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微处理器的概念和发展。
通过实物展示,使学生理解微处理器的结构。
利用仿真软件,讲解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
通过编程实例,让学生掌握微处理器的编程和指令系统。
2.4 教学资源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课件: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PPT。
实验设备:微机实验箱。
仿真软件:汇编语言编程工具。
2.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微处理器概念和发展的理解。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编写简单的汇编语言程序。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对微处理器工作原理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存储器3.1 教学目标了解存储器的概念、分类和性能。
理解存储器的工作原理和扩展方式。
掌握存储器的接口技术和应用。
3.2 教学内容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
存储器的工作原理。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设计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设计作者:阎婷贾艳艳徐莎莎来源:《学园》2013年第32期【摘要】本文通过六个方面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设计:第一,教学起点分析。
根据学生的层次和教学内容对教学起点进行介绍。
第二,教学目标。
提出了学生学完本课程最终要达到的总目标和分目标,以及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态度。
第三,教学内容设计。
将整个课程分为五个模块并分别介绍每个模块所要介绍的内容。
第四,教学策略。
介绍课程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五,教学进程设计。
详细列出每一个模块的所需课时和目标。
第六,实施建议。
涉及教材和参考资料、考核评价的主要方式、教学保障条件建议。
【关键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054-02一教学起点分析1.教学需要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我院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是研究微机基本工作原理及接口电路设计方法的重要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软硬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生情况本课程涉及相应的编程语言,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编程和读程序的功底,但这部分对学生来说相对较难掌握,虽然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大学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有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和编程基础,但这部分对学生来说还存在底子薄弱、动手能力较低的问题。
因此,需要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制定满足他们学习需求的教学内容。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虽然学习本门课程存在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学习部分,但只要态度认真,学习目标明确,预期的教学目标还是能够实现。
3.教学内容本课程由两大模块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各部分构件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8088/8086的指令系统以及汇编语言的完整结构。
相对来说,第一部分主要是理论知识,而第二部分的学习过程中,实践性较强。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机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等的基本工作原理。
2. 熟悉接口技术的应用,学会使用接口电路实现微机与外部设备的数据传输和控制。
3. 能够分析微机系统中的信号转换、中断处理、定时与控制等问题,为后续的实际应用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微机原理概述: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接口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2. 接口技术:接口电路的分类、功能、工作原理和应用实例。
3. 信号转换: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的转换、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转换。
4. 中断处理:中断的概念、中断源、中断响应过程和中断处理程序的编写。
5. 定时与控制:定时器/计数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中掌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2. 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注重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每个课时45分钟。
2. 教学进度安排:第1-8课时:微机原理概述第9-16课时:接口技术第17-24课时:信号转换第25-32课时:中断处理与定时控制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报告等,占总成绩的30%。
2. 期末考试:包括理论知识测试和实验操作考核,占总成绩的70%。
3. 期末考试不合格者需参加补考,补考不合格则需重修。
4. 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竞赛和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材,选用国内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最新版教材。
2. 实验设备:微机原理实验箱、接口电路实验设备、信号发生器、示波器等。
3. 网络资源:利用校园网,为学生提供相关学术论文、技术文档、在线课程等资源。
4. 教学软件:选用适合教学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相关软件,如模拟器、编程工具等。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程教学设计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教学,使学生掌握:1.微机系统基础知识,包括微处理器的结构、运行原理等;2.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包括人机接口、串行接口、并行接口等;3.掌握微机接口原理、接口电路的设计和实现方法,以及微机的应用技术。
二、教材选用本教学设计教材选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第四版),该教材内容全面、详细、易理解,是学习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优秀参考书。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微机系统基础知识1.教师向学生讲解微机系统的结构和组成,包括CPU(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显卡等;2.教师向学生讲解微处理器的运行原理,包括指令执行过程、数据传输过程等。
第二步: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1.教师向学生讲解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包括人机接口、串行接口、并行接口等;2.教师向学生讲解串行接口和并行接口的区别,以及它们的应用领域。
第三步:微机接口原理1.教师向学生讲解微机接口的基本原理,包括接口电路的组成和工作原理等;2.教师向学生讲解微机接口的分类以及各类接口的特点和优缺点。
第四步:接口电路的设计和实现1.教师向学生讲解接口电路的设计和实现方法,包括接口电路的原理图设计、PCB设计等;2.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接口电路的设计和实现,教师将分配实验任务,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接口电路的设计和实现。
第五步:微机应用技术1.教师向学生讲解微机应用技术,包括嵌入式系统、计算机视觉、控制技术等;2.通过案例分析和讲解,向学生展示微机应用技术的应用领域、优点和局限性。
四、教学评估为了确保教学效果,该课程将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评估,包括但不限于:1.课堂测验:对学生本堂课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测验,以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2.作业布置:针对学生所学内容布置任务,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以此进行评估;3.实验考核:通过实验考核的方式,考察学生对接口原理、接口电路设计和微机应用技术的掌握情况。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一、课程概述本课程主要介绍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帮助学生理解计算机内部结构、工作原理以及与外部设备的接口。
二、教学目标1.理解微机的组成部分,包括中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等,并能够描述其工作原理。
2.掌握微机的指令系统和数据表示方法,理解计算机的控制逻辑和数据路径。
3.理解和掌握常见的外部设备接口,如串行接口、并行接口、USB接口等,并能够进行接口连接和数据传输。
4. 能够通过实验熟悉和掌握微软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能够进行文件管理和应用程序的安装和卸载。
5.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微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组成、中央处理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存储器的层次结构、输入输出设备的分类和接口原理等。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和示意图的形式,结合实例分析和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2.微机的指令系统和数据表示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指令系统的分类和特点、数据表示的方法和格式、计算机的控制逻辑和数据路径等。
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示例演示,介绍指令系统和数据表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通过实践性实验,让学生亲自编写和执行指令,加深理解。
3.外部设备接口技术主要内容包括:串行接口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并行接口的工作原理和应用、USB接口的工作原理和应用等。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演示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外部设备接口的特点和应用,并进行接口的连接和数据传输实验。
4. 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主要内容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文件管理的基本操作、应用程序的安装和卸载等。
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性实验和示例演示,让学生熟悉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并能够进行文件管理和应用程序的安装和卸载。
四、教学评价1.考试评价:设置笔试和实验操作两个方面的考试内容,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评价。
[工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微机原理的基本概念,掌握微机的组成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
2. 学习微机接口技术的应用,理解接口电路的功能和设计方法。
3. 掌握微机系统中的数据通信原理,了解常用的通信接口和技术。
4. 通过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微机原理概述微机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微机的组成结构微机的工作原理2. 微机接口技术接口电路的功能和分类接口电路的设计方法常用的接口电路及其应用3. 微机系统中的数据通信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串行通信和并行通信的原理及比较常用的通信接口和技术4. 微机系统中的存储器存储器的分类和特点存储器的接口设计存储器扩展和刷新技术5. 微机系统中的输入/输出接口输入/输出接口的基本概念输入/输出接口的控制方式常用的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及其应用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 通过实例分析和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鼓励学生进行团队合作,提高沟通与协作能力。
四、教学条件1. 教室环境:具备多媒体教学设施,如投影仪、计算机等。
2. 实践环节:实验室设备,如微机原理实验箱、接口电路实验设备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占总评的30%。
2. 实验报告:包括实验过程、结果分析等,占总评的30%。
3. 期末考试:包括理论知识测试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考察,占总评的40%。
六、教学资源1. 教材:《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材,用于系统地介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技术。
2. 课件: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用于辅助讲解和展示知识点。
3. 实验指导书:提供实践环节的指导,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4. 在线资源:推荐相关的网络教程、论坛和学术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参考。
七、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课程共计32课时,包括理论讲解和实践环节。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微机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微机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3.了解接口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4.掌握常见接口技术的原理和实现方法;5.能够进行常见接口技术的设计和调试。
教学内容:1.微机原理1.1微机概述1.1.1微机的定义和分类1.1.2微机的发展历程1.2微型计算机的组成1.2.1中央处理器1.2.2存储器1.2.3输入输出设备1.2.4总线1.2.5系统总体框图1.3微处理器及其工作原理1.3.1微处理器的基本概念1.3.2微处理器的功能和分类1.3.3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1.4存储器及其工作原理1.4.1存储器的分类1.4.2存储器的工作原理1.5输入输出设备及其工作原理1.5.1输入设备的分类和工作原理1.5.2输出设备的分类和工作原理2.接口技术2.1接口技术概述2.1.1接口技术的定义和意义2.1.2接口技术的发展历程2.2常见接口技术2.2.1并行接口技术2.2.2串行接口技术2.2.3通信接口技术2.3接口技术设计与调试2.3.1接口设计的基本原则2.3.2接口设计的步骤2.3.3接口调试的方法教学方法:1.理论讲授:介绍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基本概念和原理。
2.实例分析:选取实际应用案例,分析其中所用到的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的设计,加深学生的理解。
3.实验演示:通过搭建实验环境,演示不同接口技术的设计和调试过程,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评估:1.课堂小测:每节课结束前进行课堂小测,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2.实验报告: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完成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和操作过程进行总结。
3.期末考试:通过期末考试,检验学生对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资源:1.课本:《微机原理》、《接口技术》等相关教材。
2.多媒体教学资料:PPT、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
3.实验室设备:微机、通信接口设备、示波器等。
教学进度安排:单位:周第1周:微机原理概述-微机的定义和分类-微机的发展历程第2周:微型计算机的组成-中央处理器-存储器第3周:微型计算机的组成(续)-输入输出设备-总线-系统总体框图第4周:微处理器及其工作原理-微处理器的基本概念-微处理器的功能和分类-微处理器的工作原理第5周:存储器及其工作原理-存储器的分类-存储器的工作原理第6周:输入输出设备及其工作原理-输入设备的分类和工作原理-输出设备的分类和工作原理第7周:接口技术概述-接口技术的定义和意义-接口技术的发展历程第8周:并行接口技术-并行接口技术的原理和实现-并行接口技术的设计和调试第9周:串行接口技术-串行接口技术的原理和实现-串行接口技术的设计和调试第10周:通信接口技术-通信接口技术的原理和实现-通信接口技术的设计和调试第11周:接口设计与调试-接口设计的基本原则-接口设计的步骤第12周:复习和总结-对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进行复习和总结第13周:期末考试。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第一章:微机系统概述1.1 微机的发展历程1.2 微机的组成与工作原理1.3 微机系统的性能指标1.4 微机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第二章:微处理器2.1 微处理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2.2 微处理器的性能评价2.3 常见微处理器简介2.4 微处理器的编程与应用第三章:存储器3.1 存储器的分类与性能3.2 随机存储器(RAM)3.3 只读存储器(ROM)3.4 存储器扩展与接口技术第四章:输入/输出接口技术4.1 I/O接口的基本概念4.2 I/O接口的编址方式4.3 常见I/O接口芯片介绍4.4 I/O接口的程序设计第五章:中断与DMA控制5.1 中断的概念与原理5.2 中断处理程序的编写5.3 DMA控制原理与实现5.4 中断与DMA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第六章:串行通信接口6.1 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6.2 串行通信的接口标准6.3 串行通信接口电路设计6.4 串行通信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第七章:并行通信接口7.1 并行通信的基本概念7.2 并行通信的接口标准7.3 并行通信接口电路设计7.4 并行通信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第八章:总线技术8.1 总线的概念与分类8.2 总线标准与协议8.3 总线接口电路设计8.4 总线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第九章:模拟接口技术9.1 模拟接口的基本概念9.2 模拟接口的电路设计9.3 模拟接口的信号转换技术9.4 模拟接口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第十章:微机系统的可靠性设计与维护10.1 微机系统的可靠性概述10.2 微机系统的可靠性设计10.3 微机系统的维护与故障诊断10.4 提高微机系统可靠性的措施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微机的发展历程与微机系统的性能指标解析:了解微机的发展历程对于理解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微机系统的性能指标有助于评估和选择合适的微机系统。
重点环节二:微处理器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解析:微处理器是微机系统的核心部件,理解其结构与工作原理对于深入学习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至关重要。
[工学]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案第一章:微机原理概述1.1 微机的概念和发展历程1.2 微机的组成和工作原理1.3 微机的分类和性能指标1.4 微机的应用领域第二章:微处理器2.1 微处理器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2 微处理器的结构和原理2.3 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和选用2.4 微处理器的编程和应用第三章:存储器3.1 存储器的概念和分类3.2 随机存储器(RAM)3.3 只读存储器(ROM)3.4 存储器的发展趋势和应用第四章:输入/输出接口技术4.1 输入/输出接口的概念和分类4.2 并行接口和串行接口4.3 接口芯片和接口电路4.4 输入/输出操作和中断处理第五章:总线技术5.1 总线的概念和分类5.2 总线的传输方式和时序5.3 总线的性能指标和选用5.4 总线的应用和未来发展第六章:微机系统中的数据通信6.1 数据通信基础6.2 串行通信接口6.3 局域网通信技术6.4 互联网通信技术第七章:中断系统和DMA控制7.1 中断系统的工作原理7.2 中断处理程序的编写7.3 DMA控制原理和应用7.4 中断和DMA在微机系统中的应用案例第八章:微机系统的电源管理8.1 电源管理的重要性8.2 电源管理电路的设计8.3 低功耗设计和节能技术8.4 电源管理在现代微机系统中的应用第九章:微机系统的可靠性和维护9.1 微机系统的可靠性指标9.2 故障检测和诊断技术9.3 维护策略和维护方法9.4 提高微机系统可靠性和维护效果的措施第十章: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应用案例分析10.1 微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10.2 微机接口技术的应用实例10.3 微机原理在嵌入式系统中的应用10.4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在现代工业中的综合应用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微机原理概述难点解析:微机的分类和性能指标,需要理解不同类型微机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二、微处理器难点解析:微处理器的结构和原理,需要理解CPU内部各个部分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三、存储器难点解析:存储器的分类和原理,需要理解不同类型存储器的功能和工作机制。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教案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教案实验名称: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实验目的:1.了解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2.掌握微机系统的硬件接口技术;3.学会使用接口电路设计和调试方法。
实验设备:1.8086单片机开发板2.接口电路模块3.电脑4.电源5.示波器实验内容:实验1:了解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1.确认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2.理解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3.分析微机系统中各个部件的功能。
实验2:学习并掌握接口电路设计方法1.理解接口电路的作用和分类;2.了解几种常见的接口电路设计方法;3.学习如何选择合适的接口电路;4.研究和设计示波器接口电路。
实验3:接口电路设计和调试1.确定示波器接口电路设计方案;2.使用电路仿真软件进行电路设计和调试;3.通过示波器观察调试结果。
实验4:单片机与接口电路连接和通信1.确认单片机与接口电路的连接方式;2.编写单片机程序进行通信;3.使用示波器观察通信过程。
实验5:单片机接口电路编程与调试1.学习单片机硬件接口编程;2.编写程序控制接口电路的工作;3.通过调试观察接口电路的工作情况。
实验报告要求:1.实验目的和内容的介绍;2.实验设备列表;3.实验步骤的详细描述;4.电路设计的原理和流程;5.调试过程和结果的描述;6.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7.实验总结和心得体会。
备注:本实验教案只是一个示例,具体实验内容和细节可以根据具体课程要求来确定。
同时,为了保证实验操作的安全性,请严格按照实验室的实验规程和安全要求进行操作。
(完整word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案
目录第 1 章 微机计算机基础知识第 1 次授课 第 2 次授课第 2 章 指令系统及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第 3 次授课 第 4 次授课 第 5 次授课 第 6 次授课 第 7 次授课 第 8 次授课 第 9 次授课 第 10 次授课 第 11 次授课 第 12 次授课第 3 章 存储器系统第 13 次授课 第 14 次授课第 4 章 微机接口及总线技术第 15 次授课 第 16 次授课第 5 章 中断技术第 17 次授课 第 18 次授课 第 19 次授课第 6 章 并行接口第 20 次授课 第 21 次授课 第 22 次授课第 7 章 串行接口第 23 次授课 第 24 次授课 第 25 次授课第 8 章 定时/计数技术第 26 次授课 第 27 次授课 第 28 次授课第 9 章 DMA 技术第 29 次授课 第 30 次授课第 10 章 模拟接口第 31 次授课 第 32 次授课 第 33 次授课第 11 章 人机交互设备接口(完整 word 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案第 34 次授课(完整 word 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案(完整 word 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教案《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电子教案序1授课顺授课日期 专业班次基本 课 题 :1.1 微型计算机概述 1.2 计算机中的数和编码系统目 的 要 求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史,掌握各种进制间的互换和编码方法重点: 各种进制间的互换和编码方法难点 :编码方法教 学 方 法 : 讲授演示法教 学 手 段 : 多媒体 CAI 课件教参 :微机原理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 曹玉珍编微机原与接口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 谭浩强编微机原与接口技术西安交大出版社 董少明编教学环节及组织:新课引入 课程性质:该课程属计算机硬件基础课程,是学习微机组装、单片机应用开发、 微机控制等课程的前序基础课。
课程内容:微机的基本结构;指令系统及编程;存储器结构及工作原理;I/O 接 口及应用。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和能力方面):本单元主要内容是第一章,讲授“微机计算机概述”,要求学生了解本课程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重点章节与难点章节;掌握微机的基本概念,微机硬件一般结构,微机软件系统及微机系统组成和性能指标;了解微机的发展及应用领域。
教学内容及课堂教学设计1.介绍本课程的背景,性质及特点,开设目的要求,以及与其它相关课程之间的关系。
2.概要介绍本程序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3.介绍本课程使用的教材及相关参考书。
4.进入正题,先介绍计算机的分类5.引入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微型计算机系统6.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结构简介7.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发展概况8.微型计算机系统及其性能指标重点、难点分析:1.让学生了解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相互关系,强调本课程与硬件密切相关,是偏硬件的专业技术课程。
2.重点内容为微型计算机的硬件结构及系统组成,使学生对后绪章节的学习能有的放矢。
3.本讲没有难点,只是激发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对微型计算机有个大致了解即达到本讲目的。
实际上本讲是对以往所学知识的简单回顾并应用于特殊的微型计算机中。
习题:1.11.21.51.6教学目标(包括知识和能力方面):本单元讲授“微处理器结构及原理”中的概述部分和16位典型微处理器8086/8088,知识点有两个:一是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及工作方式,二是典型16位微处理器8086/8088结构及工作原理。
教学内容及课堂教学设计1.从宏观角度介绍微处理器的性能指标(涉及8086-P4)。
2.引入微处理器的工作方式:实地址方式,保护地址方式,虚拟86方式以及系统管理方式,强调各方式的特点及所适用的微处理器,不则工作方式之间的切换。
3.介绍新型微处理器的命令方法。
4.介绍8086/8088微处理器内部结构:强调两个部件并行工作带来的效果。
5.重点介绍8086/8088内部寄存器结构:包括标志寄存器,通用寄存器以及堆栈的操作等。
6.介绍8086、8088的两种工作模式:最大模式和最小模式重点、难点分析:本单元的重点内容有两个方面:(1)对微处理器工作方式的认识,这对于学好后面各不同性能的微处理器具有指导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D伪指令用来定义双字类型,其后的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操作数占有两个字。
DQ伪指令用来定义四字类型,其后的每个操作数占有4个字。
DT伪指令用来定义十字节类型(5个字),其后的每个操作数占有10个字节,形成压缩的BCD码。
公安海警学院课程教案∕讲稿用纸
第12次课
教学课型:理论课√实验课□习题课□实践课□技能课□其它□
主要教学内容(注明:*重点#难点):
伪指令系统
*重点
伪指令系统
#难点
伪指令系统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汇汇编语言中的伪指令种类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讲课思路:
简要复习汇编语言语句的种类、格式和指令语句的操作数组成等,接着开始讲述汇编语言伪指令系统。
说明:符号名可以为变量、符号常量、标号和过程名。
(2)外部符号名定义伪指令EXTRN
格式:EXTRN符号名1:类型[,符号名2:类型,符号名3:类型]
功能:定义本模块中将要引用的外部模块中的符号名,该符号名已在其它模块中被PUBLIC所定义。即由EXTRN伪指令定义的符号名是外部符号名,由外部模块定义而由本模块引用。
4.3.5过程定义伪指令
格式:过程名PROC属性
……
RET
过程名ENDP
功能:过程定义伪指令用于定义子程序。其中过程名为标识符,它又是子程序入口的符号地址,它的写法与标号的写法相同。属性是指类型属性,它可以是NEAR或FAR。段内调用使用NEAR属性,段间调用使用FAR属性。
小结
本次课中主要介绍了汇编语言中的伪指令,包括数据定义伪指令、符号定义伪指令、段定义伪指令、模块定义与通信伪指令以及过程定义伪指令。
2.指定段址伪指令
格式:ASSUME段寄存器名:段名,段寄存器名:段名,……
功能:ASSUME伪指令设定段和段寄存器的关系,其中段寄存器名必须是CS、DS、ES和SS中的一个,而段名必须是由SEGMENT定义的段名。
ASSUME伪指令只是指定某个段分配给哪一个段寄存器,它并没有把段地址装入段寄存器中,所以一般在代码段开始处,还必须把段地址装入相应的段寄存器中。但是,代码段和堆栈段不需要这样做,寄存器CS,SS是由系统负责设置的。
若是带DUP的表达式,表示定义多个相同的操作数和要预留多个内存单元。
DUP的使用格式如下:
表达式DUP (操作数项)
表达式为要重复的次数;操作数表示要重复的内容,可以是常数或表达式、字符串、“?”和带DUP的表达式。
4.3.2符号定义伪指令
1.赋值伪指令EQU
格式:变量名EQU表达式
功能:EQU伪指令将右边表达式的值赋给左边的变量。表达式可以是常数、变量、标号、指令助记符、数值表达式、地址表达式。
4.3.1数据定义伪指令
格式:【变量名]数据定义伪指令操作数项表
功能:定义一数据存储区,其类型由所使用的数据定义伪指令指定。
说明:变量名(Variable)字段是可选项,它用符号地址表示,其作用与指令语句前的标号相同,但它的后面不跟冒号。
常用的数据定义伪指令有以下几种:
DB伪指令定义字节类型,其后的每个操作数都占有一个字节。
2.等号伪指令“=”
格式:变量名=表达式
功能:“=”伪指令与EQU类似,也可以作为赋值操作使用。它们之间的区别是EQU伪指令中的表达式名是不允许重复定义的,而“=”伪指令则允许重复定义; “=”伪指令不能为指令助记符定义另一别名,EQU可以为指令助记符定义别名。除上述不同外,“=”与EQU在使用完全相同。
3.定义符号名伪指令LABEL
格式:符号名LABEL类型
功能:定义1个标号或变量名,并指定其类型。
例如,ABl:LABELFAR
AB2:MOV AX,BX
4.3.3段定义伪指令
1.段定义伪指令
存储器的物理地址是由段地址和偏移地址组合而成的,而存储器又可以分为多个段,汇编程序是按段来组织程序和使用存储器,在把源程序转换为目标程序时,必须确定标号和变量的偏移地址,并且需要把有关信息通过目标模块传送给连接程序,以便连接程序,把不同的段和模块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可执行程序。
段定义伪指令的格式:
段名SEGMENT [定位类型] [组合类型] [‘类别’]
……
段名ENDS
其中省略号部分,对于数据段、附加段和堆栈段来说,一般是存储单元的定义、分配等伪指令;对于代码段则是指令及伪指令。
一般情况下,定位类型、组合类型和类别说明可以不用。但是,如果需要用连接程序把本程序与其它程序模块相连接时,就需要使用这些说明。
4.3.4模块定义与通信伪指令
1.模块定义伪指令NAME/END
格式:NAME模块名
……
END标号
功能:由NAME和END定义一个程序模块。标号为模块执行时程序的起始地址。END表示源程序结束。
2.模块通信伪指令
(1)定义公共符号名伪指令PUBLIC
格式:PUBLIC符号名
功能:由PUBLIC定义的符号名,可为其它模块所引用,换句话说,由PUBLIC定义的符号名是公共符号名,可为外部模块引用。
操作数字段可以是常数或表达式、字符串、“?”和带DUP的表达式。
若是字符串且是DB类型时,必须以单引号括起来,括起来的字符个数不能超过255个,字符串以ASCII码的形式按地址递增的顺序依次存放在以变量名开始的内存单元中。
若是“?”时,表示为变量预留内存单元。例如:
X1 DB ?;为变量Xl预留1个字节单元
定位类型(align—type)可以是:
PARA指定段的起始地址必须从小段边界开始,即段起始地址的最低的十六进制数位必须为0。
BYTE该段可以从任何地址开始。
WORD该段必须从字的边界开始,即段起始地址必须为偶数。
PAGE该段必须从页的边界开始,即段起始地址的最低两个十六进制数位必须为0(该地址能被256整除)。
讨论、思考题:
参考书目:
讲授内容
教学设计∕备注
4.3伪指令系统
前面介绍汇编语言语句除指令语句以外还有伪指令语句和宏指令语句,伪指令又称为伪操作,它不像机器指令那样是在程序运行期间由计算机来执行的,它是在汇编程序对源程序汇编期间由汇编程序处理的操作,可以完成如数据定义、分配存储区、指示程序结束等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