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旅游区(ITR)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长江三角洲旅游区为例

合集下载

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及路径探索

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的发展历程及路径探索

20 | 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Path Exploration of Tourism Integr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郭 强 尹寿兵 GUO Qiang, YIN Shoubing旅游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高级阶段。

长三角作为我国最早提出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区域,其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初始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高质量发展阶段。

区域经济、交通条件、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是实现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基础。

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互利共生、价值共创和全面共享的发展路径,并成为推动长三角旅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路径。

研究发现旅游一体化是一种发展过程,也是一种发展状态,在长三角旅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下,必将进入一体化发展的成熟阶段,各项旅游要素也将重新组合,需要用一种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

Tourism integr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and an advanced stage of regional tourism cooperation. As the earliestreg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tegration in China,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has experienced the embryonic stage, initial development stage, rapid development stage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age. Regional economy, traffic conditions, tourism resources and the tourism market are the basis for the integration of tourism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ourism integration in the area, a development mode of mutual benefits, symbiosis, value co-creation and comprehensive sharing has been formed, which has become the basic path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tegration.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ourism integration is a kind of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a kind of development state. Driven by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tegr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it is bound to enter the mature stage of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and all tourism elements will be recombined. Therefore, we must take a dynamic and developing view to this matter.0 引言旅游一体化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高级阶段[1],[2]1311。

欧盟旅游一体化对区域会展业一体化发展启示——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欧盟旅游一体化对区域会展业一体化发展启示——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阐述 , 提 出 了长 三 角 区域 一 体化 发 展 的 相 关 对 策 。 关键 词 : 欧 盟 一体 化 ; 长江三角洲; 会 展 业 一 体 化
中图分类号 : F 2 来自文 献标 识 码 : A
长 江 三 角 洲 是 全 国 最 大 的 经 济 核 心 区域 , 是我国
最具 发展潜 力的会 展经 济 区域之一 , 拥有 高质 量 的人 力资源 、 完善的基 础设 施 、 良好 的区域会 展 发展 环境 、 巨大的会展业规模 和创收水平 。尽管长 江三角洲 区域 内的各 大中城市在 行政 上隶 属于 三个不 同 的省 ( 市) ,
区 域 发 展
欧盟旅游一体化对 区域会展业一体化发展启示
以长 江 三 角洲 地 区为例
廖 兆光
( 汉 江 师 范 学院 旅 游 与 管 理 系 , 湖北 十堰 4 4 2 0 0 0 )
摘 要: 区域竞争与合作是会展 业发展 的必然趋 势, 长江三角洲也 面临着这一 问题 。立足 于欧盟的旅游一体 化状况 , 剖 析 了长 江 三 角 洲会 展 业 一体 化 现 状 以及 存 在 的 一 些 问题 , 启 发 长 三 角会 展 业 一 体 化 发 展 的 思 路 , 分别 从 区域机构设 置、 区域管理创新 、 区域 市场开发 , 信 息数据共 享 、 交通 物流 建设 , 人 力资源开发 六个方 面予 以详 细
但江 、 浙、 沪 的政 府 部 门 和行 业 企 业 近 年 来 也 明确 了 各 地 区会展业 发展 定位 , 致 力于 积极 推进 区域 间合作 和 错位 竞争 , 共同推动长江三角洲会展业 的发展 , 上 海更 是确立 _ r 建 立 世界会展 中心城市 的 目标 。但是就 目前 的状 况来看 , 长江 三角洲 的会 展业 一体 化进 程还 处于 刚刚起 步阶段 。受 行政 区划 和计 划经 济影 响 , 存 在着 各 自为政 、 主题 同质化 、 无序 竞争 、 区域 整体 形象 不鲜 2 长江 三角洲会 展业一 体化 发展 的现状及 制约 明等突出问题 。为此 , 本文通 过 剖析欧 盟旅 游一 体化 因素 的进程和措施 , 启 发 长 江 三 角 洲 地 区 会 展 业 共 同 发 展 2 . 1 会 展 法 律 法 规 不 健 全 思路 , 提出该地区会展一体化发展 目标和对策 。 欧盟及各成员 国制定 了一 系列的法律 和法规 在投

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模式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模式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区域旅游业空间集聚模式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第卷第期年月表市场导向型区域旅游业集聚模式类型市场导向型集聚模式需求市场推动型中心腹地蛛网式企业间聚合模式集聚理论与集聚力客流推力城市体系规模经济外部性主要集聚地区城郊大中城市旅游市场典型代表地区南京路旅游商业集聚长三角城市群旅游集聚义乌小商品城主要集聚要素旅游购物系统综合性要素旅游购物完善程度高高一般集聚特征市场灵活性强流动快系统性中小企业居多集聚程度高度集聚中度集聚高度集聚旅游企业聚合式集聚模式旅游企业集聚是指在一定的区域文化制度背景下有相互联系的企业这些相关企业可能共存于某种特定产业由于专业分工资源互补等原因依靠合作协议承诺与信任在某一地理区域动态聚集从而实现产业或产业链的动态平衡的企业集合体
区 域 旅 游 业 空 间 集 聚 , 以 旅 游 产 业 链 或 价 值 链 作 为 是
场环 境下 , 区域 旅 游 业 集 聚 的 规 模 受 到 本 地 承 载 能 力 的 限
纽带 , 在一定 的地域 空间范 围内通过 多 种旅 游业要 素 的有
效 整 合 形 成 具 有 ~ 定 规 模 、 定 的 空 间形 态 和 组 合 特 征 以 一
f r l s t n a di ut )a i -r ne h o i-pe a mbn ro e b i ) o a eteadrle dsy nd plyoi t tet rts c se l gp m t ypl y e a e t n r o c e d( us a s i o d o c.
sl eo ui a e bi rf t -o b ao . s d eC agag D l ei d epo d io sc e s 01 f rm- sm lgo ao cm i tn t i t hnjn - ea R g n a xl e uhⅡ dsa 】 ℃ o t s s n cr ni ue h d i t o n r n t

《2024年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范文

《2024年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范文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旅游发展迅速,其中,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尤为关键。

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域之一,其旅游空间结构形成具有代表性。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为其他地区的城市旅游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长江三角洲旅游发展背景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种类丰富、特色鲜明。

区域内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交通网络发达,为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同时,随着国家对旅游业的大力支持,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旅游发展势头强劲。

三、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一)经济驱动机制经济因素是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基础动力。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各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紧密,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依托的经济发展格局。

这种经济格局促进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了旅游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二)政策引导机制政府政策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政府通过制定旅游发展规划、优惠政策等措施,引导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旅游产业的集聚和发展。

同时,政府还通过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各城市之间的旅游交流和合作。

(三)文化驱动机制文化是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驱动力。

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同时,各城市在保护和传承本地文化的同时,也加强了文化交流和合作,推动了文化旅游的发展。

(四)交通网络机制交通网络是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支撑。

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网络发达,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相互衔接,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

这种交通网络不仅方便了游客的出行,也促进了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四、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特点(一)多中心结构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之间经济联系紧密,形成了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多中心空间结构。

这种空间结构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旅游产业的集聚发展。

区域旅游一体化:以长三角为例

区域旅游一体化:以长三角为例

区域旅游一体化:以长三角为例作者:邓立丽来源:《检察风云》2015年第03期经常有同学朋友来上海问我可以到哪里玩,我总跟他们说在上海可以逛逛豫园、南京路、外滩、陆家嘴、朱家角等地方,但既然来了上海,只要时间充裕就一定要到苏浙两地看看,如西湖、千岛湖、苏州园林、中山陵等等。

在春节这个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假期内,在一个区域内进行“一体化”旅游,具有整合资源、节约时间、丰富旅行内容等诸多好处。

长三角区域的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旅游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已成功开发出观光、商务、会展、休闲度假等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具有一定特色的旅游产品,初步形成了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休闲、度假以及其他专项旅游产品等相结合的区域旅游产品体系。

旅游内容点线面结合长三角地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经济发达,交通便捷,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区域旅游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

目前,上海通过整合“江、河、湖、海、现代都市、水乡古镇”各类旅游资源,形成了都市观光、都市购物、都市文化、商务会展、都市节庆和休闲度假六大系列都市景观时尚旅游产品;江苏则形成了以古城、古镇、古典园林等历史人文观光旅游产品为主的,包括商务会展、度假休闲、体育健身的旅游产品体系;浙江观光旅游产品继续稳步发展,业已形成了文化观光、会展、休闲旅游产品“三位一体”发展的旅游产品格局。

打开旅游信息,长三角三日游、五日游等信息扑面而来。

总结起来,在现代化交通体系(机场、高铁、轨道、公路、运河、长江等)的支撑下,长三角已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以杭州、南京、苏州为次中心,其他城市为节点的旅游网络。

“点”是指旅游网络中的节点城市,主要是指各旅游城市联结各风景名胜区构架的市内旅游网络。

如上海以上海旅游集散中心为中心,开通了旅游景点间的数十条旅游线路,内容覆盖了上海都市风光、都市文化、都市商业,形成旅游产品网络。

“线”则是指旅游通道,旅游通道是连接各旅游资源与产品、实现区域旅游流的支撑性条件,其联结性和通达度反映了旅游资源与产品联结的紧密程度及旅游流的畅通程度。

长三角旅游一体化调研报告

长三角旅游一体化调研报告

长三角旅游一体化调研报告长三角地区由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市)组成,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

随着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蓬勃发展,旅游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

长三角旅游一体化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报告将针对长三角旅游一体化进行调研,并就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分析。

一、发展现状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的发展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

大量的旅游景点和旅游资源在长三角地区得以充分利用,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此外,长三角地区拥有发达的交通网络,机场、高铁、地铁四通八达,方便了游客的出行。

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的旅游产业也取得了显著进展,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等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呈现出来,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

二、存在问题然而,长三角旅游一体化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各地旅游资源的推广和利用存在不平衡问题。

尽管长三角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是在推广和利用方面存在差异,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不一,导致一些地区资源利用率低下,影响了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的发展。

其次,长三角地区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有待提升。

由于旅游业发展较快,有些地方存在过度开发旅游资源、质量不高、服务不到位的问题,这也给游客的旅游体验带来了不便。

最后,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的协调机制有待完善。

长三角地区拥有不同的政府和管理部门,存在一定的行政分割,导致协调困难,影响了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的有效推进。

三、未来发展方向为了推进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的发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机制,协调各地旅游资源的推广和利用,形成合力。

其次,加强旅游产品的创新和服务质量的提升,注重游客的体验,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加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更便捷、舒适的旅游体验。

最后,加强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的宣传推广,提高其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长三角地区旅游观光。

总结起来,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在长三角地区的发展前景广阔,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

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

要点一
市场拓展
要点二
营销策略
加强长三角地区内部及与其他地区的 旅游合作,拓展旅游市场,吸引更多 国内外游客。
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利用网络营销 、社交媒体、广告宣传等多种手段, 提高长三角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要点三
品牌建设
树立长三角旅游品牌形象,打造特色 旅游品牌,提升长三角旅游的市场竞 争力。
04
目标
到2025年,长三角区域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万亿元以 上,旅游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游客满意 度达到90%以上,使长三角区域成为国内外具有较高 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
THANK YOU.
人才培养
加强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
05
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前景展望
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与机遇
旅游消费升级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需求逐渐向高品质、多元化方向发展,为长三角区域 旅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旅游科技创新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旅游产业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创新 动力,有助于提升长三角区域旅游的竞争力和发展水平。
旅游市场现状分析
旅游市场规模
长三角地区的旅游市场规模较大,游客数 量众多,其中以上海、杭州、南京、苏州 等城市的游客数量较多。
旅游市场结构
长三角地区的旅游市场结构较为多元化, 包括国内游客、海外游客、商务客人等多 个群体,其中以国内游客和商务客人的数 量较多。
03
长三角区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
旅游资源整合与优化
旅游产业升级与创新
产业升级
01
推动旅游产业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提升旅游产业
的附加值和服务水平。

我国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比较研究——以京津冀和长三角旅游区为例

我国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比较研究——以京津冀和长三角旅游区为例

1 研究范 围
本 文 中的京津 冀地 区包括 北 京市 、天 津市 , 以
及河北省的保定 、 廊坊 、 唐 山、 邯郸 、 邢 台、 沧州 、 秦
属于某一单一区域 的旅游活动或者跨区域的旅游
皇岛、 张家 口、 承德和石家庄 , 涉及 1 2 座城市 、 8 0
多个 县 ( 市) , 国土 面积 约为 1 2万 平方 公里 , 人 口总
京津冀城市圈和长江三角洲城市圈是我 国重
要 的都市 经济 发展 区域 , 两大 区域 的发 展在 全 国经
数约为 9 0 0 0万 人 。 长 江 三 角 洲 地 区包 括 上 海 市 、 江 苏省南 京 、 无锡 、 常州 、 苏州 等 1 3座城 市 , 以及 浙
济中 占据不可取代的地位 。区域 中的城市各具特
同的发展模式 以及存在 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 方向。
【 关键词】 区域旅游; 京津冀; 长三角; 比较பைடு நூலகம்究
【 中图分类号 】 F 5 9 0 . 3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6 7 4 — 2 3 6 2 ( 2 0 1 5 ) 0 1 — 0 0 3 6 — 0 5
陶伟 、戴光全 以苏南水乡古镇 的旅游发展 为 例, 研究 主导旅游资源相似的临近地域旅游发展的 竞合模式 ( C O模式 ) . 【 q 李 国柱等 以甘肃省为例 , 进 行 了区域旅游竞争力定量评价方法的实证研究 ; I I 7 ] 汪清蓉、 余构雄 以珠江三角洲旅游城市生态位的测 评为 基 础 , 结 合 聚类 分 析 , 将 该 区域旅 游 系 统 内 的
城市划 分 为三种 类 型 , 指 出各 类城 市 的优 劣势 及发
展潜 力 o【 踟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

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长江三角洲区域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带,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其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强大的人力资本,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引擎之一。

本文将对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一、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的特点长江三角洲区域由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组成,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城市群。

该区域经济发达,产业结构较为完善,在制造业、服务业、金融业等领域享有重要地位。

长江三角洲区域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集聚和产业链完整性: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中国最大的工业集聚区之一,拥有广泛而深入的产业链条。

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传统制造业到现代服务业,该地区的产业链条日益完善,形成了强大的产业支撑体系。

2. 开放度高:长江三角洲区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对外开放程度较高。

其地理位置使得该地区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地交流和贸易的重要门户,与海外市场连接紧密。

外资的引入和海外市场的开拓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3. 人力资源丰富:长江三角洲区域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高素质的劳动力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相对较高的教育水平和较强的知识技能使得该地区能够适应经济结构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

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机遇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

首先,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为该地区提供了发展的新动力。

国家提出了一系列鼓励创新和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政策,这将进一步推动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其次,日益完善的交通网络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一体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对高铁、高速公路、航空运输等基础设施的投入,进一步加强了长江三角洲区域与其他地区的联系,促进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另外,长江三角洲区域具有较强的产业协同效应和创新驱动能力,这将为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提供重要动力。

一体化旅游区(ITR)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长江三角洲旅游区为例

一体化旅游区(ITR)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长江三角洲旅游区为例

学者开始对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问题进行初步研 究 驯 , 但对一体化旅游 区( t rt u s — ie a dt rm r ng e oi e
g n 的形成演变、 间特 征和空 间发 展等 问题还 i) o 空 缺乏足够的系统性研究。然而 , 随着全球范围内产
象, 西方学术界对 它的概念、 所及 的范 围已有较为 明确 的论述。一体化通常意味着由部分组成整体 , 即将原来相互分离 的单位转变成为一个 紧密 系统
体竞争力 。
关 键 词: 一体化旅游区; 空间特征; 空间发展战略; 长江三角洲
中图分类号 :F 9 . 503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0 0— 60 2 0 )6— 7 5— 9 10 0 9 ( 06 0 0 5 0
改革开放后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 旅游业 已 成为许多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主导产业 , 区 域旅游空 间研究 也蓬勃 发展… , 尤其是 区域旅游
维普资讯
76 5
地 理 科

2 卷 6

目的也正在于通过一体化整合 , 使不 同地区均获得 定程度的潜在收益 , 使各地区旅游业增长趋于一

市的历史文化渊 源较 为接近 ; 区域 内经济社会 ③ 发展水平接近 , 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相 当; 区域 内 ④ 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联 系密切( 人员往来非常频繁 、 各种信息流动丰富) ⑤ 区域 内有关政府部 门、 ; 企 业、 中介认识到位 , 主观上需要实现一体化 ; 区 ⑥
而进行的整合过程 , 区域旅游一体 化不仅有助于促进旅游 要素合理 集 聚, 发挥 近邻 效应 、 工效应 、 构效 应和 分 结
“ 效应 , 场” 而且还有助于强化区域产业空间优势和优化功能结构。规划建设一体化旅游区, 不仅需要大力加强

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研究

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研究

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研究摘要: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人口密集度最高、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其旅游资源的一体化开发,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区域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而且可以达到资源集约利用,避免重复开发等浪费现象。

本文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资源一体化内涵的界定,结合其发展脉络和现状,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开发构想,意在提高其旅游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益。

关键词:长江三角洲;旅游资源一体化;区域合作长江三角洲区域包括上海的全部,江苏的南京、无锡、苏州、南通、常州、镇江、泰州、扬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舟山,共计15个地级以上城市,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

该区域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人口密集度最高,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区域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区域的旅游业发展日益完善,走在了全国旅游开发队伍的前列,总共拥有国家4A级旅游区69家,占全国15.6%;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座,国家级旅游风景区13处、省级风景区2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3处。

同时,随着旅游业快速发展,该区域的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业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星级酒店的建立、旅行社的创办以及各大高校纷纷开展旅游管理等诸多因素共同决定了长三角区域旅游资源市场的可持续开发潜力。

一、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内涵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

就过程而言,即消除各省市之间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差别举措,统筹规划,本着优势互补、互通有无的原则,制定出合理有序的联合开发战略。

就状态而言,即各省市之间旅游资源开发方面的差别举措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合理、有序、互利共赢的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二、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长江三角洲区域的旅游资源开发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自1978年至1992年,在此期间主要是以单一化的旅游合作为主。

各地旅游开发部门由于利益的驱动,开始同周边临近地区旅游资源进行互补开发,利用了其空间优势和时间优势。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随着旅游行业不断发展壮大,城市旅游逐渐成为大众热门的出游方式,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区就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潜力的城市旅游目的地。

在这个区域内,上海、南京、苏州等城市都拥有着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但是如何进行开发和管理才能更好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成为了摆在研究者和从业人员面前的重要问题。

一、资源特色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区的旅游资源以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为主导,如苏州园林、上海滩、南京夫子庙、黄山等都是各具特色的旅游景点。

其中,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精美的设计而享誉全球。

上海滩则承载着近代中国的历史记忆,拥有大量具有文化价值的历史建筑和风情街区,同时伴随着鲜明的现代化城市景象。

南京夫子庙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历经数百年沧桑,残留下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

黄山则以其清新的森林空气和壮观的山岳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的到来。

除了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外,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区还具有独特的现代建筑和城市景观,如上海东方明珠、南京夫子庙美食街、苏州国际博览中心等都是各具特点的现代建筑,也是吸引众多游客的重要目的地。

二、管理问题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地区的旅游资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开发和宣传。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和挑战。

首先,旅游资源的污染和破坏成为了管理者面临的问题。

由于景区游客数量的增加和游客素质的不断下降,导致一些重要的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面临恶劣的生态环境和破坏性的人类活动,这种情况既影响了资源的保护,也影响了景区的形象。

其次,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亟待提升。

在现有旅游服务业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旅游人员的业务培训,以及改善旅游设施和服务流程,提高游客的旅游满意度和忠诚度。

此外,旅游行业的监管和规范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尽管有关旅游行业的指导和规章制度已经不断完善,但是一些不法分子仍然存在,通过欺诈和抢夺等手段非法获利,给旅游行业造成了损失,也损害了旅游产业的形象。

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城市旅游发展战略

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城市旅游发展战略

中国长江三角洲的城市旅游发展战略中国长江三角洲是中国最富有活力和创新力的地区之一,它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重要城市,被公认为中国经济的引擎。

在近些年,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旅游业逐渐崭露头角。

这篇文章将探讨中国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旅游发展的战略和趋势。

一、发展城市旅游产业的需求与机遇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自然景观,这为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需求的多元化,城市旅游逐渐成为人们放松休闲、寻找新鲜体验的重要方式。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旅游业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便利的交通网络,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二、提升城市旅游的品质与服务水平为了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城市旅游资源,提升旅游的品质和服务水平是至关重要的。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旅游业应注重提升旅游景点的管理和保护,积极发掘历史古迹、文化街区等独特的旅游资源,并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和开发。

同时,城市旅游业应注重提升旅游景点的服务水平,包括导游和服务员的培训、旅游信息的传播和交通网络的便捷性等方面。

只有提升城市旅游的品质和服务水平,才能够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的光临。

三、借助互联网与科技推动城市旅游发展随着互联网和科技的进步,城市旅游发展战略也应与时俱进。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旅游业可以借助互联网和科技手段提升旅游的体验度和便捷度。

例如,可以通过开发旅游APP,提供旅游景点的导览、优惠券和在线导游服务等功能,方便游客获取相关旅游信息和服务。

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偏好和行为模式,有针对性地推出个性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提高旅游的满意度和吸引力。

四、强化城市旅游品牌建设与营销城市旅游的品牌建设和营销对于提升城市形象、吸引游客至关重要。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旅游业应注重优化旅游品牌的定位和塑造,突出城市特色和亮点。

例如,上海可以强调自身的国际化和现代化;苏州可以借重园林文化和古代建筑;南京可以展现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氛围。

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研究

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研究

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研究冯学钢1$吴琳1$(1.华东师范大学200241).上海长三角旅游发展研究中心200241)摘要:长三角旅游一体化已呈现出多元化、宽领域、深层次的良好局面,但体制机制、合作壁垒、利益分配等核心难题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其进一步发展。

为此,应抓住机遇、主动作为,积极落实“八大抓手”、聚焦“六大领域”,从区域定位、品牌体系、产品体系、信息体系、公共服务、营销体系等方面进行创新发展,全面推进长三角旅游一体化进程,将其打造成为全国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创新发展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309(2019)06-0066-007一、把脉趋势: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的新形势与新任务(一)塑造新样板:长三角要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区域协同创新样本党的十九大以来,国家展开了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为代表的区域一体化建设。

在区域建设的大潮中,长三角应坚持“全地域、全产业、常态化、持续化、创新化”的发展理念,采取示范带动、标准引领、科学规划、统筹建设的方针,形成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的发展思路,构建区域一体化协同发展的“长三角模式”,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可示范、可复制的区域协同创新样本。

(二)把握新趋势:一体化新格局是国内外诸多区域合作的基本目标旅游产业具有关联性!在一定的区域内!整合毗邻区域的旅游资源要素,拓展更大范围的市场空间,形成旅游一体化的新格局是国内外诸多区域旅游合作的基本目标。

长三角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已跻身国际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

旅游一体化必将是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最终发展方向。

(三)践行新使命:乡村振兴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要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

长三角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乡村发展同样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近年来,长三角区域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涌现出了莫干山民宿、田园东方、鲁家村、西递宏村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以及桐庐、安吉、舟山、江宁等多个乡基金项目2018年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旅游专项课题(编号2018-Z-E03)。

《2024年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范文

《2024年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范文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例》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旅游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之一。

其中,长江三角洲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其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旨在以长江三角洲为例,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城市旅游规划和管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长江三角洲旅游空间结构概述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三省市,其旅游空间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众多城市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各具特色,形成了多个旅游热点城市和区域。

这些城市之间通过交通干线相连,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

三、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一)资源要素驱动资源是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基础。

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包括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现代都市风貌等。

这些资源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导致了不同城市在旅游业发展上的差异。

一些资源丰富的城市如上海、杭州等成为旅游热点城市,而其他城市则依托于这些中心城市进行旅游发展。

(二)政策支持与规划引导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对于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例如,国家对于一些重要旅游城市的扶持政策,以及各省市的旅游发展规划等,都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方向。

(三)市场需求拉动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观念的转变,人们对于旅游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

不同城市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各有特色,满足了不同人群的旅游需求。

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旅游市场的竞争加剧,市场需求也进一步推动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四)交通网络支撑交通是连接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的重要纽带。

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网络发达,包括公路、铁路、水路和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

这些交通干线将不同城市和景点连接起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旅游交通网络,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提供了支撑。

四、结论与展望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源要素驱动、政策支持与规划引导、市场需求拉动和交通网络支撑是推动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2024年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范文

《2024年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范文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例》篇一摘要: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深入探讨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

通过分析该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文化背景和政策导向等多方面因素,揭示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内在规律和外在动力。

本文旨在为其他地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旅游已成为人们休闲度假的重要选择。

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之一,其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因此,本文选择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概况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江苏和浙江三省市,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雄厚,文化底蕴深厚。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国内外游客的热门旅游目的地。

三、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1. 地理环境因素地理环境是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基础。

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多样。

这些地理环境因素为该地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2. 经济基础因素经济基础是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支撑。

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达,产业结构合理,为城市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

同时,该地区的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为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旅游环境。

3. 文化背景因素文化是城市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长江三角洲地区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拥有众多的文化遗存和民俗文化。

这些文化资源为该地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4. 政策导向因素政策是推动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力量。

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引导城市旅游的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政府通过加强区域合作、推进旅游产业融合等措施,促进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发展。

四、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特点1. 多元化旅游资源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多元化。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例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分析——以长江三角洲为例引言:城市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方式,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是一个复杂而多维度的问题,需要从城市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交通网络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本文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探讨了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机制的影响因素和演变过程。

一、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人文景观。

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为城市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例如,苏州的古典园林、上海的滩区历史建筑等都成为了独特的旅游景点,吸引游客前来游览。

这些历史文化因素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如美丽的水乡风光、富饶的农田、独特的江河风景等。

这些自然环境资源为城市旅游提供了独特的吸引力。

例如,杭州的西湖、苏州的太湖都成为了著名的旅游胜地。

同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气候条件也对城市旅游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春秋两季气温适宜,成为游客最喜欢的旅行季节之一。

三、交通网络因素的影响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最发达的交通枢纽,其发达的交通网络为城市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高速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的完善,极大地方便了游客的出行。

例如,上海拥有中国最繁忙的两个国际机场,每年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另外,长江三角洲有丰富的水上交通资源,游客可以通过江河游轮等方式进行游览。

四、城市规划因素的影响城市规划是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规划注重发展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功能,通过打造特色城市旅游区域来吸引游客。

例如,杭州通过大力发展西湖文化带,建设了一系列的文化景观和旅游设施,成功地打造了西湖为核心的城市旅游区域。

结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旅游空间结构形成得益于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优美的自然环境,发达的交通网络以及合理的城市规划。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长江三角洲地区也成为了中国的一个重要发展区域。

该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三个省份,共计18个城市,是中国最富裕和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中国政府积极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体化发展,以实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协同发展。

本文主要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一、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的背景1.地理位置优越长江三角洲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

其周围的城市有杭州、南京、苏州等地,紧邻海口,具有丰富的资源和便捷的交通条件,这些都为长三角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2.人口密集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密集,其经济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地位。

同时,这个地区的人口规模也为产业的整合和资源的共享提供了便利。

3.传统特色优势明显传统的制造业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同时还发展了一定规模的服务业和信息技术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为该地区以及华东经济带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的意义1.促进经济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通过区域内城市间的合作、产业的共享和交流,优势企业可以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这有助于提高区域内的经济效益和国家的整体竞争力。

2.优化区域布局通过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可以优化区域发展的布局,促进城市的协同发展,使区域内的城市互相补充,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

3.提高生活质量一体化发展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收入,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的挑战1.资源分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口和经济增长速度那么快,会引发资源分散的问题,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问题,需要精细化管理,才能充分发挥该地区的发展潜力。

2.城市间竞争城市之间的竞争也是一种重大挑战。

在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各个城市间必须坚持协同合作,而不是互相竞争。

长三角城市旅游空间一体化的旅游理念形象定位

长三角城市旅游空间一体化的旅游理念形象定位

超低排放——氨法脱硫,绿色环保新趋势
超低排放——氨法脱硫,绿色环保新趋势
近几年,随着相关政策的改变,新的排放标准给许多高排放行业带来了新的抉择,也给烟气治理技术带来了新的考验。

目前市场上烟气脱硫技术主要有石灰石—石膏法,双碱法,镁法,氨法等等……但很多脱硫技术对煤种适应不强,无法高效率的脱除SO2,或仍难以满足国家对SO2的排放要求,这也成了脱硫行业的头等大事!
近几年,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氨法脱硫技术也越来越成熟,在“三废”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生产成本和产品价值等方面,均有着很好的环保优势!
氨法脱硫反应速度快,脱硫能在瞬间完成,适用于各种高中低硫煤,是其他技术所不能比的!其脱硫过程相对简单,设备占用较小,在这个寸土寸金的时代,占地面积小,也是很多企业要考虑的因素!
和其他脱硫技术相比,氨法脱硫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渣比较少。

在运行的过程中,以氨水作为脱硫剂,对烟气中的二氧化硫进行洗涤和吸收,形成亚硫酸铵,亚硫酸铵再进行进一步氧化,最后生成硫酸铵,整个过程不会产生二氧化碳,恰恰符合了低碳环保的理念!
产生的硫酸铵,可以生产成化肥用于农业生产,真是做到了对硫资源的循环利用,变废为宝,也可相对减轻企业的一些负担!也充分符合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随着氨法脱硫技术业绩的增加,其不可估量的前景将会慢慢展现出来,在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氨法脱硫技术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现如今烟气脱硫、除尘治理应本着“成熟、高效、稳定”的原则,采用系统性,能根本治理的技术工艺方法,才是企业生产的长久之计。

略论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带的建设构想(一)

略论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带的建设构想(一)

略论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带的建设构想(一)论文关键词: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带;合作;对策论文摘要:本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和机遇、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了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构建区域旅游合作带的框架构想,并提出了建设长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带的具体对策。

长江三角洲,地跨江、浙、沪两省一市,包括上海等16个城市。

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快速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我国三大经济圈之一。

同时,该地区凭借自身良好的经济、区位以及资源优势,旅游业发展也如火如荼。

新世纪,区域经济一体化、更为便捷的交通体系和世博经济等新的资源条件和发展要素,又给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因此,加强对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的研究,构建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带,对进一步促进该地区旅游水平的全面提升和旅游经济的互动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

一、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带建设的实施基础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许多城市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城市之间的旅游合作正在逐步加强。

从区域整体看,苏、浙、沪的旅游资源和产品具有很强的独特性和互补性,区域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和互补性产生强近邻正效应,从而延长旅游者停留时间,增强对远程客源地的吸引力。

加强旅游合作,共同打造长江三角洲区域旅游的金三角,能使区域旅游经济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从而增强对全国的辐射和对世界的吸引。

同时,区域旅游合作的良性运转又会进一步带动区域内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推进地区经济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在这种格局下,各市应积极融入长江三角洲,摈弃“孤芳自赏”式的旅游发展模式,通过大旅游、大产业、大联盟的联动发展模式,进一步加强城市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区域合作的优势,共同推进长江三角洲旅游业的发展,另外,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繁荣发展的经济基础、丰富悠久的文化底蕴以及长期以来的心理认同,是建设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带的基础,也使该区域旅游合作带的实施成为可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体化旅游区(ITR)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以长江三角洲旅游
区为例
作者:聂献忠, 张捷, 章锦河, 刘泽华, NIE Xian-Zhong, ZHANG Jie, ZHANG Jin-He,LIU Ze-Hua
作者单位:聂献忠,NIE Xian-Zhong(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苏,南京,210093;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江苏,杭州,310025), 张捷,章锦河,刘泽华,ZHANG Jie,ZHANG Jin-He,LIU Ze-
Hua(南京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江苏,南京,210093)
刊名:
地理科学
英文刊名: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年,卷(期):2006,26(6)
被引用次数:9次
1.杨新军;马晓龙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及研究进展[期刊论文]-人文地理 2004(01)
2.吴必虎上海城市游憩者流动行为研究[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1994(02)
3.吴必虎;唐俊雅;黄安民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行为研究[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1997(02)
4.陆林山岳风景区旅游者空间行为研究[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1996(04)
5.保继刚;郑海燕;戴光全桂林国内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演变[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2002(01)
6.苏平;党宁;吴必虎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特征[期刊论文]-地理研究 2004(03)
7.张捷自然观光旅游地客源市场的空间结构研究--以九寨沟及比较风景区为例[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1999(04)
8.刘伟强大理旅游区时空结构研究 1993(01)
9.陆林皖南旅游区布局研究 1995(01)
10.吴承照旅游区游憩活动地域组合研究[期刊论文]-地理科学 1999(05)
11.吴晋峰;包浩生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模式研究[期刊论文]-地理科学 2002(01)
12.柴彦威;林涛;刘志林旅游中心地研究及其规划应用[期刊论文]-地理科学 2003(05)
13.吴泓;顾朝林;马荣华江苏省国内旅游结构特征研究[期刊论文]-地理科学 2003(06)
14.冯德显;吕连琴南太行山旅游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期刊论文]-地理科学 2003(03)
15.尹贻梅;刑相勤;刘志高旅游空间合作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2(04)
16.王雷亭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研究进展综述[期刊论文]-泰山学院学报 2003(05)
17.郑耀星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新路--制定《闽西南五市旅游合作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层思考
1999(02)
18.郭康构建我国最大的区域旅游协作系统--北方旅游协作区[期刊论文]-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5(03)
19.刘明信沪港旅游合作问题探索 1986(11)
20.李明德关于北方诸省旅游业联合的思考 1995(02)
21.阎友兵;李辉恒关于旅游圈的理论探讨[期刊论文]-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9(06)
22.赵如海加强大桂林旅游圈的建设 1995(02)
23.马勇武汉大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模式研究 1996(02)
24.陈才环渤海旅游圈的形成与发展 1999(06)
25.王德利论黄山大旅游圈的构建 1998(06)
26.郑坚强;黄伟雄;黄耀丽珠江三角洲旅游城市一体化研究[期刊论文]-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2(06)
27.董观志粤港澳大旅游区发展模式创新研究[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2004(04)
28.靖增群试论大武当旅游的山水一体化研究[期刊论文]-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1(09)
29.左连村CEPA启动后粤港澳旅游市场一体化发展[期刊论文]-南方经济 2004(03)
30.胡序威;周一星;顾朝林中国沿海城镇密集地区空间集聚与扩散研究 2000
31.尹贻梅旅游空间竞争合作分析模型的构建[期刊论文]-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3(02)
32.刘朝明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区域发展与政策模型[期刊论文]-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2(11)
33.戴学珍;蒙吉军京津空间一体化研究 2000(06)
34.王衍用区域旅游开发战略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期刊论文]-经济地理 1999(02)
35.卫旭东过渡区旅游空间成长初步研究[期刊论文]-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3)
36.Marley J M The geography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1976
37.Pearce D Tourism Development 1989
38.张捷;周寅康旅游地理结构与旅游持续发展 1996
39.保继刚;楚义芳;彭华旅游地理学 1993
40.吴必虎大城市环城游憩带研究(ReBAM)--以上海市为例[期刊论文]-地理科学 2001(04)
1.曹诗图.崔进.郑宇飞.周银珍鄂西与渝东旅游开发比较优势分析及区域整合对策[期刊论文]-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3,15(2)
2.邹春萌.Zou Chunmeng东盟区域旅游一体化策略与效应分析[期刊论文]-亚太经济2007(2)
1.吴泓.吴晓梅长江三角洲旅游一体化格局和机制研究[期刊论文]-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
2.徐淑梅.陈才区域旅游竞争力数字化评价体系研究[期刊论文]-地理科学 2008(5)
3.孔德林.乐上泓.黄远水基于系统论的长三角区域旅游联动动力机制分析[期刊论文]-旅游论坛 2009(2)
4.靳诚.陆玉麒区域旅游一体化进程中边界效应的定量化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入境旅游为例[期刊论文]-旅游学刊 2008(10)
5.李承伟.李悦铮环渤海地区旅游合作分类发展研究[期刊论文]-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1(4)
6.邝金丽一体化框架下郑汴旅游资源的整合[期刊论文]-经济经纬 2007(4)
7.毛端谦.习复芳.秦金瑜.张伟朋鄱阳湖区旅游资源空间整合研究[期刊论文]-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8.胡卫华基于生态位理论的深莞惠旅游一体化策略研究[期刊论文]-热带地理 2010(3)
9.张洪.顾朝林.张燕基于IEW & TOPSIS法的城市旅游业竞争力评价——以长江三角洲为例[期刊论文]-经济地理2009(12)
10.陆林都市圈旅游发展研究进展[期刊论文]-地理学报 2013(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dlkx200606019.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