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PET_CT和fMRI成像研究针刺机制的进展
医学影像学科研研究方向
医学影像学科研研究方向医学影像学作为临床医学中的重要分支,借助各种成像技术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了关键的信息。
其科研研究方向广泛且不断拓展,涵盖了从基础的影像技术改进到临床应用的多个层面。
在影像技术的创新方面,高分辨率成像一直是追求的目标。
随着材料科学和电子技术的进步,探测器的灵敏度和分辨率不断提高,使得我们能够捕捉到更细微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变化。
例如,新一代的 CT 扫描仪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更清晰的图像,减少患者的辐射暴露;而磁共振成像(MRI)中的超高场强技术,则为神经科学和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提供了更精细的结构和功能信息。
功能成像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传统的医学影像主要提供解剖结构信息,但功能成像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等,能够揭示器官和组织的生理功能、代谢活动以及神经活动。
这些技术在脑科学、肿瘤学和心血管疾病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例如,通过fMRI 可以研究大脑在不同任务和刺激下的激活模式,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认知过程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机制;PET 和 SPECT 则能够检测肿瘤细胞的代谢活性,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评估提供有力依据。
多模态成像融合是另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将不同的成像技术,如 CT、MRI、超声和核素成像等结合起来,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技术的优势,提供更全面、准确的诊断信息。
例如,将 CT 的解剖结构信息与PET 的功能代谢信息融合,能够更精确地定位肿瘤的位置和范围,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同时,多模态成像也为疾病的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估提供了更丰富的手段。
在影像分析和处理方面,计算机辅助诊断(CAD)系统的研发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通过开发先进的算法和软件,能够对医学影像进行自动分析和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例如,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对乳腺 X 线摄影图像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检测早期乳腺癌;对心血管CT 图像的自动分析,可以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和斑块的稳定性。
医学论坛学术报告发言稿
医学论坛学术报告发言稿尊敬的各位专家、教授、同行们: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报告人,将为大家带来关于医学领域的学术报告。
首先,我要感谢组织方给予我这个机会,让我有机会与各位分享我的研究成果和观点。
本次报告题目是“探索医学影像技术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
1. 引言医学影像技术作为现代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我们日常所熟悉的X射线、CT、MRI和PET等技术都已经成为医疗诊断和研究的重要工具。
而在神经科学领域,医学影像技术能够为我们提供独特的视角,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人类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2. 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神经影像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从早期的CT和MRI到如今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磁脑电图(MEG),我们能够越来越清晰地观察和研究大脑。
这些技术的进步,为我们理解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疾病机制提供了更为精确的工具。
3. 医学影像技术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医学影像技术在神经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3.1 研究大脑结构和功能通过使用医学影像技术,我们能够观察和研究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使用MRI技术可以对大脑进行高分辨率的成像,帮助我们了解不同脑区之间的连通性和功能区域的分布情况。
同时,fMRI技术则能够在人体静息状态下探测到大脑特定区域的血液氧合水平变化,从而揭示大脑的功能活动。
3.2 诊断和治疗神经疾病医学影像技术在神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使用CT扫描和MRI扫描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脑部肿瘤、中风和脑外伤等疾病。
除此之外,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在神经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
3.3 神经科学研究方法的发展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发展,神经科学研究的方法也日益完善。
使用这些技术,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观察和记录大脑的活动,揭示大脑和心智之间的联系。
例如,结合脑电图(EEG)和fMRI技术,我们可以同时观察大脑的电活动和血液代谢变化,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注意力、记忆等认知过程。
FMRI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及应用进展
FMRI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及应用进展功能磁共振是在磁共振原理的基础上根据人脑功能区被信号激活时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两者之间比例发生改变,随之产生局部磁共振信号的改变而进行工作的。
凭借其具有较高的空间、时间分辨率,无辐射损伤以及可在活体上重复进行检测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脑功能的研究。
1 磁功能磁共振概述磁共振功能成像(func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是目前脑功能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20世纪90年代后,BOLD(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磁共振功能成像已广泛应用于脑功能的研究。
其优点是就有较高的空间、时间分辨率,无辐射损伤以及可以在活体上重复进行检测。
理论上讲,凡以反映器官功能状态成像为目标的磁功能成像技术都应称之为功能磁共振成像。
目前,临床上已较为普遍使用的功能成像技术有:各种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各种灌注加权磁共振成像技术(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磁共振波谱和波谱成像技术(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
观察脑神经元活动和神经通路的成像技术时,这种成像技术应叫做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它一般包括水平依赖成像;脑代谢测定技术成像;神经纤维示踪技术如弥散张量和磁化转移成像。
1.1 FMRI的基本原理:FMRI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注射照影剂、灌注加权、弥散加权及血氧水平依赖(blood oxygenation level dependent,BOLD)法,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为BOLD法:血红蛋白包括含氧血红蛋白和去氧血红蛋白[1],两种血红蛋白对磁场有完全不同的影响,氧合血红蛋白是抗磁性物质,对质子弛豫没有影响,去氧血红蛋白是顺磁性物质,其铁离子有4个不成对电子,可产生横向磁化磁豫缩短效应(preferential T2 proton relaxation effect,PT2PRE)。
探索医学成像技术的前沿应用
探索医学成像技术的前沿应用在当今医学领域,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正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
从传统的 X 射线、CT 扫描到磁共振成像(MRI)和超声技术,再到新兴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医学成像技术的进步不仅提高了医疗的准确性和效率,还为深入了解人体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提供了强大的工具。
X 射线成像技术是最早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的成像方法之一。
它通过让 X 射线穿过人体,根据不同组织对 X 射线的吸收程度差异,在胶片上形成影像。
这种技术对于检测骨折、肺炎等疾病非常有效。
然而,X 射线成像的分辨率相对较低,对于一些细微的病变可能难以察觉。
CT 扫描则是在 X 射线成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它通过围绕人体进行多角度的 X 射线扫描,并利用计算机处理这些数据,生成人体横断面的详细图像。
CT 扫描能够提供更清晰、更准确的结构信息,对于诊断肿瘤、脑部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
但 CT 扫描会使患者接受相对较高的辐射剂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使用频率。
MRI 则是利用强大的磁场和无线电波来生成人体内部的图像。
与 X 射线和 CT 扫描不同,MRI 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更强,能够清晰地显示大脑、脊髓、关节等部位的结构和病变。
此外,MRI 还可以进行功能性成像,如 fMRI,用于研究大脑的活动和神经功能。
不过,MRI 设备昂贵,检查时间较长,且对于体内有金属异物的患者不适用。
超声成像技术则是利用超声波在人体组织中的反射和散射来生成图像。
它具有无创、无辐射、实时成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产前检查、心血管疾病诊断和腹部器官检查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如弹性超声和超声造影技术的出现,进一步提高了超声成像的诊断能力。
PET 是一种核医学成像技术,它通过检测注入人体的放射性示踪剂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情况,来反映器官和组织的功能状态。
PET 对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分期和治疗效果评估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在检测转移性肿瘤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脑功能成像(fMRI)技术
第四节脑功能成像技术1语言神经认知机制研究是语言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主要研究语言与大脑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研究语言在人脑中的理解与产生的过程。
但是人脑被一层厚厚的颅骨所包围,因此仅凭肉眼无法判断大脑处理语言时的情况。
认知语言学通过语言理论的假设来构建语言认知模型,心理语言学则通过行为学方法,通过测试量表来研究具体语言结构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但是,这两种研究方向都不能直接观察大脑实时处理语言的情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语言科学研究技术已经被广泛用于语言研究中,其中PET和fMRI尤其是fMRI技术又是神经认知科学研究被最广泛应用的一种新的技术手段。
一脑功能成像技术简介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即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其基本原理是:刺激作用于大脑会产生血流变化,利用血液中注射的放射性示踪物质来和脑活动的某些脑区进行对比,从而确定刺激任务与特定脑区之间的关系。
fMRI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的简称,中文名称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其实质就是在磁共振成像的基础上获取大脑活动的功能图像,以获取被试对所给语言、图形、声音等刺激材料进行加工时产生的fMRI信号并加以分析,以确定这些刺激材料与对应脑区的关系,从而分析其脑机制。
赵喜平(2000)认为所谓的fMRI就是利用MRI对组织磁化高度敏感的特点来研究人脑功能,特别是大脑各功能区划分或定位的无创伤性检测技术。
由于PET技术在技术要求以及资金需求方面的原因,用于认知任务的研究越来越少,现在主要的脑成像技术就是fMRI,因此这里主要介绍fMRI技术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对实验数据的解读。
1.1 fMRI的发展及其原理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磁共振成像)产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
1970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Raymond Damadian发现正常组织的NMR(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信号与病变组织的信号明显不同。
脑功能认知研究的历史与发展-FMRI、MEG、EEG、ERP
设想一个放在你手中的奶油色物体,这是一个看起来象由两个半球组成的椭球状粘稠物,坐落在一根粗壮的茎上,在它的表面,有着各种各样深浅不一的皱褶,还可以区分出有着特定的颜色,形状和纹理的不同区域,这些区域以一定的方式互相交连折叠在一起。
这个外表奇怪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大脑,那根粗壮的茎是脑干,皱褶是大脑的沟回,而彼此连接的区域是大脑的各种功能区结构。
确定这些脑区之间的连接方式和与之相应的心理功能,揭示大脑的工作机制,了解人类精神和智力的奥秘,正是千百年来人类最富吸引力也最具挑战意义的问题。
可喜的是,在今天我们终于开始有能力涉足于这个领域,尽管只是一小步小步地艰难探索,智慧女神的真实面貌还是正逐渐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其实,早在18世纪前叶,意大利医生和生物学家佛洛恩斯(Flourens)就已经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脑。
他通过一定的方式,在不同的动物身上越来越多地摘除它们的脑区域,然后观察产生的结果。
他发现,摘除不同的脑区之后,并不是脑的特定功能受到损害,而是所有功能都逐渐减弱。
这样的事实清楚地表明,将不同的功能选择性地完全定位于脑的某一特定区域是不可能的。
于是,这种认为脑是均一的,没有专一功能区域的设想,就导致了脑的整体性活动概念出现。
与这种整体性脑功能活动想法相反,18世纪后期德国医生加尔(Gall)鼓吹的另一种鲜明对照的观点却久负盛名。
这种观点认为脑能够被分隔成若干固定的小室,各自有高度专一的功能。
加尔通过研究死后的人颅骨的物理特征,再与死者生前的性格特征匹配,发展出一套理论。
他和他的信徒检测颅骨的表面隆凸作为脑的特征,将头骨分成39个区域,相应地将人类复杂的心智功能也分成39种,包括“繁衍的本能”、“爱”、“友谊”、“谨慎”、“仁慈”、“希望”、“记忆”“数学概念”、“文字知觉”、“推理”、“比较”、“空间方位感”、“因果关系”、“时间知觉”、“大小知觉”等等,建立了曾经在西方广泛流传的颅相学(Phrenology)。
医疗设备在精神疾病辅助诊断技术中的发展考核试卷
8.神经纤维束追踪技术,如__________,可以揭示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
( )
9.精神疾病患者的认知功能评估中,__________测试是一种重要的辅助工具。
( )
10.个体化医疗中,基于__________的脑成像数据可以帮助定制治疗方案。
( )
四、判断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正确的请在答题括号中画√,错误的画×)
19. A
20. D
二、多选题
1. ABD
2. AB
3. ABC
4. AB
5. AB
6. ABC
7. ABCD
8. BD
9. AB
10. ABCD
11. ABCD
12. ABC
13. ABCD
14. AD
15. ABCD
16. ABC
17. ABCD
18. ABCD
19. AB
20. ABCD
三、填空题
A. EEG
B. fMRI
C. MEG
D. DTI
( )
9.以下哪些设备在精神疾病诊断中不需要使用放射性示踪剂?( )
A. EEG
B. fMRI
C. PET
D. SPECT
( )
10.以下哪些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精神疾病患者的认知功能缺陷?( )
A. EEG
B. fMRI
C. MEG
D.神经心理学测试
( )
A. EEG
B. MEG
C. PET
D. X射线
( )
12.以下哪种技术可以用于评估精神疾病患者的认知功能?( )
A. EEG
B. fMRI
C. MEG
针刺治疗失眠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针刺治疗失眠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胡俊霞袁芳张帆王桂玲郭静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针灸神经调控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11[摘要]针刺是治疗失眠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有效机制仍待深入探索。
本文针对近年针刺治疗失眠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行综述,指出针刺可以调节失眠患者的情绪、认知相关脑区以及脑功能网络的功能活动,进一步揭示针刺稳定情绪、改善睡眠的中枢机制,以期为拓宽失眠的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关键词]失眠;针刺;功能磁共振成像;综述冲图分类号]R24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20)10(C)-0056-03Research progress of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insomnia disorderHU Junxia YUAN Fang ZHANG Fan WANG Gulling GUO JingDeparLmenL of AcupuncLure and MoxibusLion,Beijing HospiL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apiL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Nerve Regulation of AcupuncLure and MoxibusLion,Beijing100011,China [Abstract]AcupuncLure is one of Lhe effective ways Lo LreaL insomnia,and iLs effective mechanism remains Lo be explored in depLh.This arLicle reviews Lhe brain funcLional magneLic resonance imaging sLudies of acupuncLure in Lhe LreaLmenL of insomnia in recenL years.IL is poinLed ouL LhaL acupuncLure can regulaLe Lhe emoLions of paLienLs wiLh insomnia,cogniLive-relaLed brain areas and funcLional acLiviLies of Lhe brain funcLion neLwork,and furLher reveal LhaL acupuncLure can sLabilize mood and improve sleep.The cenLral mechanism is expecLed Lo provide an objecLive basis for broadening Lhe clinical LreaLmenL of insomnia.[Key words]Insomnia disorder;AcupuncLure;Functional失眠是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的一种主观体验,发病率已占总人群的9%~15%[1],可导致负面情绪以及机体代谢紊乱,而且会引起认知功能损害[2],亟待寻求更为安全长效的治疗手段。
神经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神经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神经成像技术已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神经成像是一种非侵入式的技术,能够通过扫描人脑来观察人脑的各种功能和结构,对于理解人脑的生理、病理过程,以及神经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研究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就神经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神经成像技术神经成像技术主要包括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断层扫描(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等。
下面分别对这些技术进行简要介绍。
1.磁共振成像(MRI)MRI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医学成像技术,它能够通过强大的磁场和无线电波来创建人体的细节图像。
这种技术可以提供人脑的详细结构信息,如灰白质分布、脑回和脑沟等,而且可以帮助观察神经系统中脑神经细胞和神经网络的分布和连通情况。
2.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是一种可以产生三维人体图像的成像技术。
相对于MRI,CT可以更清楚地显示人脑的骨骼结构和脑室系统,特别是对于检测颅内出血、脑肿瘤等方面的表现更加明显。
3.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PET是一种可以测量人体代谢活动的成像技术,它是通过注射放射性物质并检测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而产生的图像。
因此,PET可以用来研究不同的代谢过程,例如血流量、葡萄糖代谢等情况。
4.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fMRI属于MRI的一种分支,能够测量脑部特定区域的血氧水平来反映神经活动。
当一个人做某个任务时,脑部会聚集氧气和血液进入该区域,导致氧气水平的改变,从而可以根据人脑内的代谢活动来显示不同区域的功能性定位。
fMR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成为了改变神经科学研究的关键之一。
5.脑电图(EEG)EEG是一种诊断和诊断监测神经疾病的技术,可以通过测量脑部的电活动来观察脑部功能和病理变化。
这种技术可以在很早的阶段对精神病、癫痫等神经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二、神经成像技术临床应用1.神经心理学研究神经成像技术的使用在不同的神经心理疾病的研究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医学影像学新进展
医学影像学新进展李坤成;卢洁【摘要】In recent years, medical imaging including computed tomography ( C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 MRI) ,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 and one set of two functions PET/CT, PET/MRI, DSA/CT has the rapidly development. In particular the new techniques of CT and MRI could display abnormal morphology of the diseases and can provide blood flow, metabolic change of the pathophysiologic information. This is very useful to provide a more objective and detailed image data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d further understand the nature and evolution of disease. With the progress of medical imaging, it will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disease.%近年来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快速发展,包括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CT)、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以及集两种功能为一体的PET/CT、PET/MRI、DSA/CT等,尤其是CT和MRI的发展,不仅能够单纯显示病变的形态异常,而且能够提供病变的血流、代谢等病理生理改变信息,为临床疾病的诊治提供更加客观详尽的影像资料,而且能够使大家进一步认识疾病的本质及其演变规律.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进步,新技术必将为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期刊名称】《首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34)003【总页数】4页(P364-367)【关键词】医学影像学;计算机断层成像;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作者】李坤成;卢洁【作者单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科,北京,100053;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放射科,北京,10005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4.42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医学影像学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影像设备成像质量快速提高,图像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显著提升,实现了从二维到三维成像,甚至是四维成像的进步,由常规结构成像向功能成像发展,使医学影像学迈上个崭新台阶,影像诊断准确率明显提高,为临床医学提供更多客观的诊疗依据。
《2024年采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近20年功能磁共振运用于脑卒中领域的国内发文量现状》范文
《采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近20年功能磁共振运用于脑卒中领域的国内发文量现状》篇一一、引言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在近20年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飞速的发展,其在神经科学和临床医学等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特别是,其在脑卒中领域的运用成为了科研工作的重点之一。
本篇文章通过CiteSpace工具进行文献分析,深入探究了近20年国内在功能磁共振运用于脑卒中领域的相关研究状况,分析了相关论文的发文量变化以及研究方向趋势,以更直观、清晰的视觉方式呈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法本文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近20年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
通过设定合理的参数和算法,软件对大量文献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提取,形成了包含文献数量、作者、研究机构等重要信息的可视化图谱。
通过对这些图谱的解读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近20年来功能磁共振在脑卒中领域的应用研究情况。
三、近20年功能磁共振在脑卒中领域国内发文量的现状1. 整体趋势从整体上看,功能磁共振在脑卒中领域的研究呈持续增长的态势。
特别是近年来,发文量有明显的增长趋势,显示出我国科研工作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越来越重视。
通过对图谱的解读,我们发现在过去20年中,该领域的研究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 阶段性特征在早期阶段,由于技术发展尚不成熟,相关研究相对较少。
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范围的扩大,相关研究逐渐增多。
特别是在近五年内,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引入,该领域的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机构和作者,他们在该领域的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3. 研究主题的演变通过对CiteSpace图谱的分析,我们发现功能磁共振在脑卒中的应用研究主题也在不断演变。
早期主要关注于功能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和成像技术,随着研究的深入,逐渐转向了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病灶定位以及预后评估等方面。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关注了不同类型脑卒中的差异以及与其他疾病的对比研究等。
fMRI临床应用
• 弥散敏感梯度的程度由梯度脉冲的强度和
持续时间决定,用b值表示,增加b值可以 提高具有不同b值区域的信号对比。弥散图 像包含一些体素不相干的运动,很难测量 出精确的弥散系数,通常用表观弥散系数 (ADC)评估弥散成像的结果,根据ADC值 计算结果而重建出来的就叫做ADC图。b值 与T2效应关系密切,需要设置合适的b值, b值小时TE时间短,T2效应明显,b值为0时 弥散加权图实际为T2加权图。脑弥散加权 成像一般需要值为1000s/mm2。
CT
CT
T2
Page 68
2008-04-01
Author
Application
T2
SWI
Page 69
2008-04-01
Author
Application
SWI 能检查1毫米立方的出血效应
基底节的矿物质、铁和出血
矿物质沉积
Page 70
2008-04-01
Author
静脉瘤(出血)
梗塞内出血
全身弥散(类PET技术)
临床应用: 1、鉴别病灶性质 2、肿瘤分期评估 3、恶性肿瘤术后随访 4、疗效评估 5、寻找原发灶 6、寻找转移灶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陈伟、戴勇鸣教授 关于WB-DWI与PET-CT对比研究: WB-DWI与PET-CT均准确检测原发肿瘤 (n=56)。WB-DWI诊断淋巴结及远处转 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 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95%、92%、 97%、83%,PET-CT诊断淋巴结及远处转 移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 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100%、98%、 100%、95%。WB-DWI与PET-CT在诊断淋 巴结与远处转移方面无显著性差异。
fMRI在疼痛研究中的运用
确定动物及人类疼痛模型的有效性是人们长期 争论的一个问题 [ 11 ] 。在人类研究中 ,对原发及继发 受损皮区进行机械 (热 )或化学 (辣椒素 )敏化及试 验已用于神经病理痛 (对热及机械刺激的痛觉过 敏 /异常疼痛 )模型 。近来已有 fMR I用于辣椒素诱 导痛觉过敏模型的研究报道 。在这些研究中报告有 大量的脑区活性增加 ,部分最新研究开始确定 fMR I 在这些模型中的作用或价值 [ 12 ] 。研究证实了在敏 化与非敏化状态下对相同强度疼痛刺激的应答上脑 活动存有差异 ,这进一步说明疼痛强度本身可能不 是一种有价值的潜在疼痛传导通道状态测量方法 。 另一种可能是在敏化或非敏化状态间存有机械性差 异 。感觉性疼痛强度的改变可能反应的是 CNS感 觉通路上的急性改变 ,但可能与 CNS情感通路的改 变无关 ,而情感传导通路可能与个体对疼痛的整体 反应相关 ,且可能预测将来的疼痛状态 。最后 ,实验 模型的 fMR I研究可直接对比某些 CNS功能区的活 性 ,上述客观对比研究将允许我们确定模型与疾病 有何差异 ,并评价模型用于评价潜在治疗方法的有 效性 。
作者简介 : 杨汉丰 ( 1972 - ) ,男 ,四川南充人 ,博士 ,副教 授 ,主要从事腹部影像学的研究 ,特别是疼痛 影像与肝脏疾病的 MR I、CT诊断及其介入治 疗。
收稿日期 : 2008 - 04 - 03
痛 、抑郁诱导疼痛 、或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 ) 。即 使基于临床疾病 (如癌痛 、糖尿病性疼痛 )的慢性疼 痛分类方法也未证实非常有助于理解慢性疼痛的潜 在机理 。最近一些学者提出机械性方法定义疼痛 , 他们提 议 用 特 殊 疼 痛 表 现 型 比 如 闪 痛 ( shooting pain) 、跳痛 ( bump ing pain ) 、及异常性疼痛 ( allodyn2 ia)可适用于所有的疼痛类型比如神经病理性痛 。 然而 ,这些方法是主要基于对周围神经及脊髓机制 的理解 。功能成像已经重新定义慢性疼痛为一种退 行性疾病 ,并且已经为一些复杂疾病比如纤维肌痛 这些疾病的研究带来了希望 。因为大脑的反应是对 疼痛的行为反应 (有意识或无态的 )最终的共同通 路 ,功能成像的运用将使人们能以一种客观的方法 认识疼痛 ,并更好的理解潜在环路 ,并帮助确定新一 代镇痛药的作用靶点 。
神经科学研究中的脑功能影像技术
神经科学研究中的脑功能影像技术神经科学是研究大脑和神经系统如何产生行为与认知的学科。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脑功能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神经科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这些脑功能影像技术,如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电脑断层扫描(C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脑电图(EEG),使得研究人员能够非侵入性地观察和测量脑部活动,为我们理解大脑的功能和结构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一、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功能磁共振成像是一种用于测量大脑中活动区域的非侵入性影像技术。
它通过检测在大脑血液氧合水平的变化来反映脑部活动。
fMRI可以提供高空间分辨率和良好的对比度,使得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到大脑在特定任务下的激活区域,并研究脑区之间的功能连接。
通过fMRI,我们可以了解不同任务对于大脑各区域的激活程度,从而揭示出各种认知和情绪过程的大脑基础。
二、电脑断层扫描(CT)电脑断层扫描是一种采用X射线技术的成像方法,通过多次扫描和数字处理,可以获取不同方向上的脑部断层图像。
CT可以提供大脑的高空间分辨率图像,用于检测肿瘤、脑出血、脑梗塞等病变。
在研究中,CT常用于获取大脑结构的信息,如脑体积、皮质厚度等,为研究脑结构与功能之间的联系提供数据基础。
三、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是一种核医学成像技术,通过注射放射性示踪剂来观察脑部活动。
PET可以测量脑部代谢、神经递质水平以及特定受体的分布情况。
通过PET,研究人员可以研究与神经系统相关的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以及药物在大脑中的分布和作用机制。
四、脑电图(EEG)脑电图是一种记录大脑电活动的技术,通过放置电极在头皮上记录脑电信号。
EEG具有极高的时间分辨率,可以检测到毫秒级别的电活动。
它广泛应用于研究认知、情绪、睡眠等方面的大脑活动。
同时,EEG还可用于临床诊断,如癫痫发作的监测和识别。
脑功能影像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这些技术,我们能够直观地观察到大脑活动的模式和变化,进而深入研究大脑的组织结构和功能。
脑功能的成像技术及其应用
脑功能的成像技术及其应用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脑功能成像技术日渐成熟,为科学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支持。
本文将从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原理、分类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一、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原理脑功能成像技术实质上是将脑部磁场、电位、血液流动等生理活动转变成计算机可处理的图像或图形,从而在非侵入性的情况下对脑部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
主要的方法有磁共振成像(MRI)、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以及计算机体层摄影(CT)等。
其中最常用和最具代表性的是fMRI和PET。
二、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分类1.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fMRI是一种基于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脑功能成像方法,它通过测量脑血流量的变化,反映出不同脑区在执行不同任务或刺激时的代谢变化。
这种技术可以研究大脑不同区域的活动,如提高注意力水平、记忆、语言理解和情绪调控等。
2.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PET技术是一种通过注射受体显影剂来观察人体内部器官血液灌注的方法。
它通过测量与神经元活动密切相关的葡萄糖代谢,以确定不同脑区的活动。
这种方法可用于研究许多情绪、行为和心理疾病等神经过程。
3.计算机体层摄影(CT)CT技术是一种通过多次放射线扫描来获取人体某一部位的解剖结构图像。
它可以提供有关患者脑部疾病的详细信息,如颅脑钙化、脑出血等。
从而为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三、脑功能成像技术的应用1.神经科学研究随着脑功能成像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脑的认知越来越深入。
并发现大脑各个区域之间的连接和交互对于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挥非常重要。
同时,这种技术还可以跟踪发育、老化和各种神经精神疾病的进程,并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2.脑膜瘤的治疗脑膜瘤是一种恶性肿瘤,需要尽早诊断并进行手术治疗。
使用fMRI技术,能够精确的定位瘤体位置,并找到脑损伤或神经组织,从而避免为手术切除产生不良后果,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3.情绪障碍及精神疾病的治疗研究许多情绪障碍及精神疾病是由于大脑一部分或多部分机能障碍造成的。
脑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
脑成像技术在神经科学中的应用神经科学是探究人类大脑及其功能的科学,它告诉我们关于人类思维和行为如何发生的原理。
尽管我们已经对人脑有了许多了解,但是它依然是一个神秘的领域,对我们的认知、感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至今仍未完全掌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人脑的了解也在逐渐加深。
其中,脑成像技术作为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手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真正深入了解人脑的窗口。
脑成像技术是一种通过观察活体脑的方法,它可以将脑的生理和功能状态可视化,从而帮助我们了解人脑的内部结构和运作方式。
目前常用的脑成像技术有四种,包括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磁脑图(MEG)、电脑断层扫描(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他们各自具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技术。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种常见的脑成像技术,它通过观察氧气在血红蛋白中的含量变化来反映脑神经活动。
这种技术可以在无创伤的情况下获取大脑功能图像,并且可以连续观察大脑的神经活动,这对于研究人类感知、认知、情感和运动等方面的活动非常有用。
一些研究表明,fMRI技术可以用来了解大脑活动与人类行为和思考的关系,从而揭示人类思维、行为的神经基础,这对理解人类的行为和思维模式非常有价值。
磁脑图(MEG)是另一种在神经科学中常用的脑成像技术,它可以检测人脑的磁场。
相比较fMRI技术,MEG技术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提供与时间相同的高分辨率脑图像。
它能够在毫秒级别下监测大脑的神经活动,非常适用于研究神经信号和神经网络之间的关系。
另外两种脑成像技术分别是电脑断层扫描(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观察人脑的营养、代谢和结构变化。
CT技术可以用来获取高分辨率的大脑结构图像,帮助医学家或研究者发现大脑肿瘤和其他形态结构改变。
与之相比,PET 技术则是一种通过注射荧光剂的方式来检测功能性活动的脑成像技术,它可以研究大脑中分子水平的生化过程和蛋白质功能。
脑功能成像技术在中医药神经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
脑功能成像技术在中医药神经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研究方案:脑功能成像技术在中医药神经科学领域的应用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索脑功能成像技术在中医药神经科学领域的应用。
通过使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等脑功能成像技术,结合中医药理论和神经科学的知识,旨在揭示中医药治疗对患者脑功能的影响,为中医药的神经机制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一、研究目标:1. 分析中医药治疗对患者脑功能的影响,探索中医药的神经机制。
2. 建立中医药与脑功能成像技术的连接,为中医药的神经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3. 探索中医药治疗在脑疾病领域的应用。
二、研究方法:1. 脑功能成像技术的选择:本研究将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和脑电图(EEG)等脑功能成像技术。
fMRI技术可以提供大脑活动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动态,而EEG则能够提供更高时间分辨率的神经电活动信息。
2. 实验设计:a. 受试者招募:招募一定数量、具备一定中医药基础知识并且有特定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及一定数量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
b. 实验组设置: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中医药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
c. 实验条件:实验组在接受治疗的同时进行脑功能成像的观测,对照组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相应的脑功能成像观测。
d. 数据采集:采集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脑功能成像数据,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
3. 数据分析:a. 基本数据处理:使用专业的脑功能成像数据分析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噪声、运动校正和空间配准等。
b. 功能连接性分析:使用基于网络分析的方法,研究中医药治疗前后患者大脑网络的变化情况,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c. 外在活动和内在活动的分析:通过对脑功能成像数据的时间序列分析,研究中医药治疗对患者大脑活动的影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d. 神经源定位和源活动分析:使用图像重建和神经网络分析等技术,将脑功能成像数据反演为脑的神经活动,研究中医药对患者特定脑区的调节作用。
生理学基础上的神经科学研究方法
生理学基础上的神经科学研究方法神经科学是一门研究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其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就是生理学。
通过生理学方法可以了解人体神经系统的运作机制以及各种现象背后的生理学原理。
随着科学技术和对神经科学的研究的深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也越来越多样化。
一、神经元形态学和电生理学方法神经元形态学方法主要研究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和连接关系。
它通过显微镜、细胞染色、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手段探究神经元形态结构、神经元连接与突触结构等。
另一种神经科学研究方法是电生理学方法,它能够直接检测神经元的活动和信号传导。
电生理学方法主要有丝状神经元记录、脑电图、脑磁图等。
丝状神经元记录法通过电极插入神经元内部,记录下神经元活动的电信号,从而研究神经元发放和接受神经电信号的原理。
脑电图和脑磁图则是通过对头皮上的电活动和磁场变化进行测量,揭示大脑皮层的神经活动和信号传递。
二、神经成像方法神经成像方法是基于神经元活动影响大脑解剖结构或生理特性的一种方法。
其中最常见的神经成像技术包括: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磁刺激和磁感应成像(MEG)、CT(PET/C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等。
这些方法对研究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复杂关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fMRI可以在研究者进行任务执行时的不同时间点获取一系列图像,使研究者可以根据大脑局部氧代谢的变化量来推导活跃区。
而PET和SPECT可以通过注射放射性药物在研究者体内积聚,从而测定这些药物在大脑中的分布情况,并揭示相关区域的活动情况。
三、神经影响方法神经影响方法是指在生物体内介入神经元活动的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影响方法就是光遗传学,它能够在细胞水平上控制神经元的活动并研究其功能。
光遗传学利用蓝色、绿色和红色的光线来触发或抑制神经元的活动,从而实现对神经元的精细操控和研究。
此外,还有微流控和神经免疫学等方法。
微流控通过微小的通道或管道对神经元进行传输,使神经元能够在生物体内进行有控制的行动。
前列腺高潮的神经科学脑影像学技术揭示的性快感机制
前列腺高潮的神经科学脑影像学技术揭示的性快感机制近年来,神经科学和脑影像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研究人类性快感机制提供了更好的工具。
其中,研究前列腺高潮的神经科学脑影像学技术,进一步揭示了性快感的机制。
本文将介绍前列腺高潮的概念、神经科学脑影像学技术的应用以及相关研究的结果,以更深入地理解性快感的神经基础。
一、前列腺高潮的概念前列腺高潮是一种特殊的性快感体验,仅在生理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才能达到。
它的产生与前列腺的充血及肌肉的收缩有关,通常在性刺激达到一定程度时发生。
前列腺高潮不仅能够带来极大的快感,还具有促进前列腺健康的作用。
二、神经科学脑影像学技术的应用神经科学脑影像学技术包括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以及电脑断层扫描(CT)等。
这些技术通过观察大脑活动以及血液流动来研究脑功能活动。
在研究前列腺高潮的机制时,这些技术为研究者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工具。
三、前列腺高潮的神经机制1. 大脑皮层区域的激活: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在前列腺高潮过程中,大脑的皮层区域会出现活跃状态。
特别是前额叶、顶叶和颞叶等区域对前列腺高潮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2.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调控:HPA轴是一个与应激相关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它在前列腺高潮过程中起着调控作用。
研究发现,HPA轴激活后将释放一系列激素,促进前列腺高潮的发生。
3. 大脑内多巴胺的释放: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与快乐和奖赏有关。
前列腺高潮过程中,多巴胺在大脑内被释放,使人产生愉悦和满足感。
四、神经科学脑影像学技术揭示的性快感机制1. 前列腺高潮的大脑活动模式:通过fMRI技术,研究人员观察到在前列腺高潮过程中,大脑的多个区域得到激活。
特别是大脑皮层区域和边缘系统,这些区域在感知、情绪和奖赏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 大脑神经回路的参与:研究发现,前列腺高潮过程涉及到大脑中的多个神经回路。
这些神经回路的协同活动使得前列腺高潮体验更加丰富和强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述与讲座 应用PET/CT 和f MRI 成像研究针刺机制的进展骆杰伟1,2,陈 慧2,王雪梅2,徐 维2(1.福建中医学院,福建福州350003;2.福建省立医院,福建福州350001)[关键词] 针刺;PET/CT 成像;fMRI 成像[中图分类号] R44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8849(2007)07-0997-03[基金项目] 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005-1-22)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经络是人体功能活动的联络、调节和反应系统。
李时珍在《奇经八脉考》中曾提出“内景隧道,惟返观者能照察之”,循经感传活动客观存在支持了经络现象的存在。
历年来,众多学者应用现代物理学技术,从光学、热学(红外)、电学(阻抗)、磁学、声学以及同位素示踪等方面探测经络和穴位的物理表征,不同程度地证实经络现象的存在,尤其是近年来用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PET/CT )成像观察到肢体穴位注射18F -FD G 循经迁徙[1]。
目前用PET/CT 方法研究经络本质、穴位与靶器官效应等,是国内外研究热点,这必将为生命科学发展作出贡献。
近来用PET/CT 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 2nance imaging ,fMRI )研究针刺机制的切入点主要体现在针刺对脑功能影响的成像,能够在生理状态下无创的研究人脑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定位大脑皮质和不同核团等功能活动区,利用合适的示踪剂定量地完成活体的脑部检测,为针刺机制、中草药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PET/CT 技术一般用15O -H 2O 和13N -NH 3示踪剂检测脑血流量的改变,用18氟-脱氧核糖(18FD G )检测脑区葡萄糖代谢。
18FD G 为葡萄糖的同系物,静脉注射后进入脑组织,在己糖激酶作用下,经磷酸化生成6-磷酸-FD G ,之后不能进一步代谢而滞留在脑细胞内,起到示踪作用。
fMRI 成像中主要采用血氧水平依赖方法,通过局部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浓度比的变化,根据磁信号强度的改变,进而推知局部脑组织的活动情况。
PET/CT 主要优点是可以在分子水平上反映各种物质代谢过程,而fMRI 在空间和时间分辨率占有优势。
1 穴位针刺与相应脑功能活动区针刺对脑功能成像影响的研究对象大多是自愿正常健康者,一般设计休息期和针刺任务期2个功能状态水平进行研究,观察针刺不同穴位可引起脑部不同功能区的变化。
最早是日本的森和[2-3]报道运用PET 研究脑葡萄糖代谢显像,针刺正常志愿者单侧手三里、合谷穴时,对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和丘脑的代谢明显增高;针刺双侧手三里、合谷穴时,双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和丘脑的代谢明显增高。
Cho 等[4]利用fMRI 观察了志愿者针刺膀胱经至阴穴等(BL67-BL60)治疗眼疾的穴位与8Hz 闪烁光直接刺激眼部对枕叶视皮质区的激活作用,发现二者极为相关,而针刺相应穴位旁2~5cm 处,则无此激活作用;针刺与听觉有关穴位同样可以产生听皮质区的激活[5]。
虽然研究的例数较少,但研究的内容是科学可信的。
随后也被其他研究者所重复证实[6-7],他们的进一步研究似乎也证实这样一些假说。
但G areus 等[8]发现针刺胆经上与治疗眼疾有关的光明穴(G B37)未见可激活枕叶皮质。
Li 等[9]观察比较17个说普通话的健康中国人通过电针刺激与语言有关的三阳络穴和哑门穴,发现在右下额回、双侧颞上回活动有显著增强,然而在与传统语言有相关的左半球的左下额回没有出现活动增强,他们也发现非穴位的针刺没有发生明显的脑活动,推测特殊的穴位可能产生特定的语言效应。
Y oo 等[10]针刺与治疗眩晕有关的内关穴,研究发现在小脑、左上额回、扣带回前部、丘脑背内侧核等活动增强,而在假针刺非穴位点未出现此反应,认为内关穴此效应与临床效果一致。
Y an 等[11]用fMRI 研究37健康自愿者,与假针刺比较,针刺合谷、太冲发现针刺组在中颞回、小脑区域普通激活,伴随着在中额回、下顶叶区域信号减弱,如果只针刺太冲可激发中央后回、扣带回后部、海马旁回、Brodmann 区(BA7,19,41),而在下额回、扣带回前部、BA (17,18)区域信号减弱。
针刺合谷穴可激活颞叶,而在中央前回、上颞回、BA (8,9,45)区域信号减弱。
虽然这些数据来自于健康者,他们认为不同模式可能与治疗效果相关。
尹岭等[12-14]报道针刺右侧足三里穴,用PET 成像发现可引起同侧视丘下部、尾状核头部、双侧小脑、颞叶、中央后回、脑干的葡萄糖代谢增加。
孙锦平等[14]报道了视丘下部、桥延交界腹侧、双侧岛叶、对侧中脑、尾核头部、颞叶及额叶、小脑深部、中央后回、旁中央小叶、扣带回中部葡萄糖代谢增加,同侧小脑前叶外侧部及海马中后部的葡萄糖代谢减低;而用fMRI 脑功能成像则发现视丘下部、双侧额叶脑血流增加。
李定忠等[15]采用fMRI 观察局部挑刺与经穴深刺足三里、伏兔穴,发现二者兴奋点均集中在颞叶海马旁回。
上述一般所用穴位较少,为1~3个,国内有使用多个穴位研究的。
董竞成等[16]研究针刺单侧阳经穴位(合谷、曲池、足三里、上巨虚等)后,可见双侧额颞叶交界和颞叶、顶叶、丘脑、眶回、对侧小脑、海马葡萄糖代谢增高变化,这种变化以对侧为主。
针刺单侧阴经穴位(内关、尺泽、三阴交、阴陵泉等)后,可见双侧额颞叶交界、对侧颞叶、小脑、丘脑葡萄糖代谢减低变化和同侧海马、尾状核葡萄糖代谢增高变化。
李霁等[17]则观察发现针刺同侧合谷、曲池、足三里、上巨虚、头部运动区和风池后,两侧额叶、中上颞叶、顶叶、感觉皮质、丘脑、眶回、海马、对侧前颞叶葡萄糖代谢和脑功能活动增高。
有人则进一步观察在运动状态下针刺穴位对脑功能成像的影响。
左芳等[18]报道,在右手不间断执行自主节律握拳运动时,针刺百会和左侧曲鬓穴等头穴,双侧大脑顶上小叶、楔前叶葡萄糖代谢(以左侧大脑为主)增高,左侧小脑、脑干和前额区及颞叶降低。
常雄等[19]则报道,电针右侧曲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等经穴,双侧壳核、小脑、右侧额内侧回、额中回、梭状回、枕中回葡萄糖代谢增高,双侧额上回、右侧旁中央小叶、左侧额中回、额下回、中央前回、扣带回则降低。
在脑梗死和痴呆的病理状态下,也有人用18FD G-PET显像研究针刺对此的影响。
李霁等[20]观察发现针刺脑梗死患者瘫痪侧合谷、曲池、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头部运动区和风池,而在病灶侧的中、侧额叶、上颞叶、顶叶、丘脑、双侧下额叶、中颞叶、脑岛代谢增高为主。
贾少微等[21]观察发现针刺脑梗塞患者瘫痪侧合谷、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后,左侧内囊葡萄糖代谢明显增高,病灶区明显缩小,较大动脉梗死患者病灶区葡萄糖代谢增高,皮质增宽,水肿区明显缩小,病灶区局部脑/全脑葡萄糖代谢比值变化明显。
许建阳等[22]报道针刺老年性痴呆患者的合谷、太冲后,前额叶、颞叶葡萄糖代谢明显增加。
这些都说明针刺的疗效与改善不同脑区葡萄糖代谢有关。
2 针刺的镇痛研究在这个领域,已经在健康的人和动物身上都进行过实验性疼痛研究。
Chiu等[23]在老鼠身上3个穴位进行针麻,发现在广泛接受各方信息的下丘脑活动增强。
Liu等[24]也注意到与针刺非穴位相反,针刺合谷穴,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 G)区域活动明显增强。
台湾的Wu等[25]用fMRI研究发现针麻机制与痛觉神经有关,研究了健康自愿者分别用电针阳陵泉穴,假电针阳陵泉,表面微电针阳陵泉,电针非经络线上的点。
真正电针阳陵泉穴的引起下丘脑、第Ⅰ级躯体运动皮质和扣带回头前部皮质明显活动增强。
上颞回和中枕叶皮质似乎对电针阳陵泉穴,表面微电针阳陵泉,电针非经络线上的点有反应。
他们的研究结论是电针针麻是通过调节下丘脑和边缘系统。
同样Hui等[26]研究了针灸对边缘系统与皮质下结构的影响,发现针刺合谷穴,对有针感者可表现为杏仁核、海马、海马旁、下丘脑、腹外侧区、前扣带回皮质、尾状核、豆状核、颞极、脑岛等区域核磁信号明显减低。
与此相反,在躯体感觉区表现为核磁信号增加,在只有疼痛而无针感者中上述区域表现为核磁信号增加而不是减少。
侯金文等[27]用fMRI方法研究发现,针刺右利手志愿者的右侧合谷穴后,发现PA G和左侧豆状核区的信号升高,双侧扣带回前区和双侧枕叶的信号降低。
Wu等[28]发现针刺足三里、合谷后下丘脑和腹侧纹状体的激活和前扣带回、海马回的抑制;K ong等[29]和Hsieh等[30]也得出同样的结论。
Fang等[31]观察不同的针法是否引起不同脑部区域的活动增强或抑制,他们用不同方法针刺太冲和丘墟穴位,引起同样的脑部区域活动,只是强度不一,而假针刺未见此区域脑部活动。
张蔚婷等[32]和金真等[33]报道了低频电针刺激,在对侧运动相关脑区、双侧第二躯体感觉区、对侧丘脑、扣带回中前部、同侧部分联络皮层如颞上回后部、岛叶的激活与镇痛效果呈正相关,而双侧海马的信号与镇痛效果呈负相关。
高频刺激与低频相似,但运动区域的激活相对减少,部分边缘系统有较强的抑制信号,如双侧杏仁核、扣带回膝部、伏核、双侧前额叶内侧等。
Biella等[34]也研究显示针刺引起同样脑部区域的活动,这些活动区域与痛觉区域密切相关,这些痛觉区域已被证实可以调节和管理期盼情绪、安慰、痛觉。
3 总 结现在脑功能成像越来越多地被用来研究针刺机制,不断努力地探索这个几千年来的经络之谜。
从上面的综述来后,目前的研究切入点主要在针刺对不同脑功能区的调节,有如针刺阳陵泉、足三里穴可以激活多个大脑皮质区域,包括双侧躯体感觉运动区、运动前区、副运动区,可表现出局部血流量及血氧饱和度的增加,进而改善脑血流及脑神经细胞功能,为针灸治疗中风提供科学依据。
有如PA G、下丘脑、尾核、边缘系统等是痛觉调制中枢,而在针刺镇痛的脑功能成像中可发现这些区域激活;有如视丘下部在受损的情况下可引起应激性溃疡和出血,而针刺右侧足三里可引起视丘下部葡萄糖代谢增加,提示针刺引起这部分的神经元兴奋,为足三里治疗功能性胃肠疾患提供理论依据;又如针刺可调节岛叶和体感Ⅱ区,而这些区域与情绪调控有关,这也说明了针刺镇静作用与此有关。
经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信号传导网络,而大脑不同功能区域的相互作用尚不清楚,穴位与大脑功能区联系的特定调控渠道有待深入的研究,比较各个穴位的特异性。
总的来看,应用PET/CT、fMRI技术研究针刺机制尚在起步阶段,但从少数健康自愿者及病例数所得出科学数据却是令人振奋、可信的,譬如示踪剂循经迁徙现象,或针刺一侧的穴位,在双侧脑区信号反应,对侧反应可以从神经论解释,但很难解释同侧反应,这可以从经络论经络所经过区域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