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30年碳排放强度减排潜力测算

合集下载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及实施计划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及实施计划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及实施计划一、背景与意义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承担着重要责任。

为了积极响应国际社会的减排行动,我国政府已经提出了温室气体排放目标,并制定了一系列实施计划。

二、温室气体排放目标根据我国政府的相关承诺,我国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排放达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

此外,我国还提出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三、实施计划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实施计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能源结构调整我国将加快能源结构调整,提高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具体措施包括:(1)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在电力供应中的比重。

(2)优化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提高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水平,控制石油、天然气消费总量。

(3)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能源输送和分配效率。

2. 产业结构优化我国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

具体措施包括:(1)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扩张,淘汰落后产能。

(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

(3)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提高碳汇能力我国将加大森林碳汇建设力度,提高碳汇能力。

具体措施包括:(1)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增加森林覆盖率。

(2)加强森林资源保护,防止过度开发。

(3)推动森林碳汇交易市场建设,激励社会参与碳汇项目。

4. 减少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我国将加大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力度,提高排放控制水平。

具体措施包括:(1)加强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减少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

(2)提高农业排放控制水平,推广低碳农业技术。

(3)加强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中国、美国和印度碳排放量情景预测

中国、美国和印度碳排放量情景预测

3
近年来,印度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由于 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
印度碳排放量预测(情景一:政策不变)
情景一预测
到2030年,印度碳排放量将达到10亿吨左右,占全球总排放量的15%左右。
情景一可能带来的问题
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资源环境压力增大,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挑战。
印度碳排放量预测(情景二:政策调整)
03
近年来,美国政府采取了一系 列措施,如提高能效标准、推 广可再生能源等,以降低碳排 放量。
美国碳排放量预测(情景一:政策不变)
如果美国政府不采取进一步措施,预 计未来十年内美国的碳排放量将保持 稳定或略有增加,导致能源需求和碳排 放量相应增加。
美国碳排放量预测(情景二:政策调整)
要因素,为制定减排政策提供建议。
02
中国碳排放量现状及预测
中国碳排放量现状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 其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约1/3 。
中国的碳排放主要来自能源生 产和工业过程,其中煤炭是最 主要的来源。
中国政府一直在积极推进清洁 能源和节能减排,但减排工作 仍面临诸多挑战。
中国碳排放量预测(情景一:政策不变)
03
针对这三个国家的碳排放量进行情景预测,有助于 了解未来碳排放趋势,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研究目的
01
分析中国、美国和印度过去十年的碳排放量数据,了
解其变化趋势。
02
对未来十年这三个国家的碳排放量进行情景预测,预
测不同政策和技术条件下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
03
比较不同情景下的预测结果,分析影响碳排放量的主
如果美国政府采取更加严格的碳排放 政策,如提高碳税、加强能效标准等 ,预计美国的碳排放量将显著下降。

我国CO2利用技术评估

我国CO2利用技术评估

中国二氧化碳利用技术评估气候变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

应对气候变化涉及全球共同利益,事关我国未来发展和人民福祉。

日益趋紧的国际国内减排压力已严重影响我国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在众多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中,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是一项新兴的、可实现传统化石能源大规模低碳利用的技术。

但当前CCS技术总体仍处于研发和示范阶段,存在许多制约其发展的突出问题,包括能耗和成本过高、长期封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不确定等。

近年来,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在实现控制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可创造经济效益,其意义不仅在于抵消捕集过程中产生的额外成本,为CCS技术的示范和推广提供知识、技术、政策法规基础以及宝贵的工程经验,更重要的是它有可能成为一种可行的保障能源安全、减排温室气体和促进低碳新业态孵化的战略性技术选择。

当前,二氧化碳利用技术还处于研发示范阶段,国内外对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的认识总体来说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我们仍需要对这些技术的现状、发展趋势、减排潜力、经济环境效益等深入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对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的发展正确定位。

第一,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对二氧化碳利用技术进行评估。

如何将二氧化碳利用技术乃至CCS技术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统筹考虑其作用和定位,将决定其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

第二,突出科学性与应用性的结合。

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细分为地质利用、化工利用和生物利用三大类的25项技术的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经济性、减排潜力、技术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科学的评估,同时,分析这些技术在能源增产增效利用、资源矿产增采与利用、有机化学品合成、无机化学品合成和消费品生产等五个领域的贡献和作用。

第三,突出中国国情和特色。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时期,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等基本国情与发达国家区别较大。

报告基于我国减排温室气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国情,评价这些二氧化碳利用技术。

最后,基于这个指导思想,通过对各种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的评估,探索其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解决资源、能源约束和减排温室气体等多个目标服务的功能和潜力,评估技术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碳减排测算方法学

碳减排测算方法学

碳减排测算方法学(实用版4篇)《碳减排测算方法学》篇1碳减排测算方法学是一种用于计算和评估各种活动或项目对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的贡献的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基准线:首先需要确定一个基准线,即假设没有进行特定的减排活动或项目时,二氧化碳排放量会是多少。

这个基准线通常是通过预测或历史数据来确定的。

2. 确定减排活动或项目:接下来需要确定要评估的减排活动或项目,这可以是一种新的能源技术、一种新的生产工艺、一种新的建筑设计或任何其他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活动或项目。

3. 确定减排量:一旦确定了基准线和减排活动或项目,就需要确定这些活动或项目所带来的二氧化碳减排量。

这通常需要通过测量和监测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减排活动或项目的数据来实现。

4. 确定减排成本:确定减排成本是很重要的,因为这将有助于评估减排活动或项目的成本效益。

减排成本可以包括与实施减排活动或项目相关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例如设备成本、运行和维护成本、人力成本等。

5. 确定碳价:最后,需要确定一个碳价,以便将减排量转化为货币价值。

碳价可以理解为每减少一吨二氧化碳所获得的收益或支付的成本。

这通常是通过碳交易市场或其他碳定价机制来确定的。

《碳减排测算方法学》篇2碳减排测算方法学是一种用于计算和评估各个行业或组织碳排放减少的方法,旨在为碳排放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该方法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碳排放基准线:首先需要确定一个碳排放基准线,即某个行业或组织在特定时间范围内的碳排放量。

这个基准线通常是基于历史数据或预测数据计算得出的。

2. 确定减排目标:接下来需要确定一个减排目标,即希望在特定时间范围内实现的碳排放减少量。

这个目标通常是由政府或组织自行设定的。

3. 确定减排方案:为了实现减排目标,需要制定一系列减排方案,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政策措施等。

这些方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和选择。

4. 进行碳排放测算:根据减排方案,需要对碳排放量进行测算,以确定实际的碳排放量是否达到了减排目标。

中国2030年碳排放强度减排潜力测算

中国2030年碳排放强度减排潜力测算

中国2030年碳排放强度减排潜力测算屈超;陈甜【摘要】中国正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2013年中国的CO2排放量超过了欧盟和美国的总和,同时中国的人均CO2排放置首次超过欧洲. 2015年在巴黎国际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宣布碳排放强度减排目标为: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按照IPCC(2007) CO2排放核算方法计算的数据,近年来中国CO2排放情况总体呈排放量逐年上升但排放强度总体下降的态势.为了进一步估计中国2030年CO2排放强度,本文构建了IPAT模型,利用全国30个省1995-2012年数据进行拟合,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和萤火虫优化算法分别计算了IPAT模型的参数,发现与传统最小二乘法相比,萤火虫算法优化后的模型显示出更高的拟合优度和更低的误差,模型系数也更为合理.文章在萤火虫优化的IPAT模型基础上估算了中国2030年的CO2排放强度,实证结栗显示,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降低CO2排放强度;2030年全国CO2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66.34%,其中有20个省份CO2排放强度减排幅度超过60%;中国能够实现在2015巴黎国际气候大会上提出的碳减排目标.为了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各省应该充分重视经济转型对减少CO2排放的作用,改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增加生物能、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比重.【期刊名称】《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年(卷),期】2016(026)007【总页数】8页(P62-69)【关键词】碳排放强度;IPAT模型;萤火虫优化算法【作者】屈超;陈甜【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辽宁大连116025;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辽宁大连116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124.5;F224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环境挑战,减少CO2排放,实行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

中国的碳排放量情况不容乐观,全球碳计划(Global Carbon Project)于2014年9月公布的2013年度全球碳排放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人类活动CO2排放量达到360亿t,人均碳排放量达到5 t,而中国碳排放量超过欧盟和美国的总和,同时中国的人均CO2排放量首次超过欧洲,达7.2 t。

中国碳排放效率_减排潜力及实施路径分析_丰超

中国碳排放效率_减排潜力及实施路径分析_丰超
2016 年 4 月 第 38 卷 第 4 期
国民经济管理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Journal of 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Apr.,2016 Vol. 3 8 No . 4
DOI 编码:10.13781/ki.1007-9556.2016.04.001
一、引言 工业革命以来,以二氧化碳为首的全球温室气 体排放量急剧增长,温室气体浓度渐增所导致的全 球变暖正通过影响一些极端天气或气候极值的强度 和频率改变自然灾害爆发的规律,并进一步影响全 球粮食产量、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 (张华,2014)[1]。
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指出,大幅和持续减少温室气 体排放是未来防控气候变化风险的核心。数据显示, 2013 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 361 亿吨,较 2012 年增长 2.3%。其中,中国的排放总量达 100 亿吨,约 占全球排放总量的 28%,碳排放增长率是世界平均 水平的两倍以上(Friedlingstein et al.,2014)[2]。作为
(1954-),男,湖南临武人,中南大学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金属资源安全战略。
·1·
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 带来的二氧化碳减排压力与日俱增,“粗放式”发展 难以为继。如何做好二氧化碳减排,提升二氧化碳排 放效率,进而实现低碳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 的重大挑战。
中国碳排放效率、减排潜力及实施路径分析
丰 超,黄健柏
(中南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中南大学 金属资源战略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83)
[摘 要]首次运用非参数方法,从结构、技术和管理三个层面对碳排放效率、减排潜力进行了分解,实证分析了中国的碳

中国的碳排放、减排潜力及低碳发展政策

中国的碳排放、减排潜力及低碳发展政策

C O 排放的总量( 王庆一, 0 9。 20)
而且人 均 C : 放也急剧增长 。 O排
中 国经济 的快 速 持续 发 展 对 如 表 1所 示 ,9 0年 中 国 的人 均 19 C 放 的增 长 产 生 了决定 性 的 O排 C 放仅 为22t 只有 美 国人 均 O排 . ,
表 现 在 总量 和 速 度 增 长 的加 快 .

中国 C O 排放 的现 状和
特点
研究表 明 ,9 12 0 年 间 , 18-0 2 中 国总的 C O 排放从 14 3 6MMt 增加
到 3 2 6 3MMt增 加 了 2 2 。2 0 . 0% 02 以来 中 国 C 放 C 外 增 加 O排 O另


必 和
一 f 一 ^ ) ≯ . 一
(一 二

( )
(—i.、 jl{i -
影晌
20 0 9年联合 国气候 大会 形成 C O 排放 达 到 了 8 亿 吨 . l 占世 界 影 响。研究证实 ,9 1 2 0 1 7 - 0 5年问 . 的《 哥本 哈根 协 议 》 出 , 球 应 总 排 放 的 2 .% , O 指 全 42 C 排 放 比 经 济 发 展 累计 贡 献 了 约 8 %的 6 该 加 大 温 室 气 体 的减 排 力 度 , 将 2 0 0 8年 增 长 了 91 fl i n C 放 增 量 , 然 2 . % Oie ad O 排 vr 虽 0世 纪 9 0年 温度 升 高控制 在工 业化 前 的 2c. P tr 2 0 ) c e s 0 9。 e,
标 。 些 目标 的实 现将 使 2 2 这 0 0年 7 % ,而且 煤炭 主 导 能 源 的事 实 6 抵消 了效 率 的提 高 和技 术变 化带

碳排放现状

碳排放现状

我国碳排放的现状与主要减排措施时间:2006-11-8 原出处:国家发改委地区司气候办提供作者:阅读:2859次一、我国碳排放的现状1)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速率将趋缓。

能源利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

我国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伴随着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和进入新的经济快速增长阶段以及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比重增加,能源密集度提高,能源消费呈迅速增长态势。

因此决定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是: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单位GDP的CO2排放强度高。

这种状况使得减缓CO2排放量的增加既存在潜力,也面临很大困难。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碳排放强度保持了持续的下降趋势,其下降的速率甚至超过了国际上多数发达国家经济起飞阶段的水平。

那么这种快速下降的驱动因素是什么,能否据此推测我国的能源强度在未来还会继续保持快速下降的趋势?通过建立模型,定量分析中国生产部门终端能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的原因,我们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研究结果表明:1980年至2003年间,我国能源强度的下降对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起主导作用;而终端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反而起抑制作用,这说明我国三大产业的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在向碳密集型的方向发展;同时,产业结构从1995年到2002年的变化也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起到抑制作用,同样说明1995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在向碳密集型的方向发展。

我国能源强度以及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管理水平提高以及技术进步的结果,今后提高能效仍然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

但是,对一次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起主导作用的产业结构及其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却在向碳密集型发展,这一趋势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2002年以后,随着新一轮经济增长,我国能源消费迅速上升,能效提高的速率减缓。

其直接结果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速率也相应减缓。

通过对今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在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的情况下,我国进入碳排放强度下降速率趋缓的阶段可能难以避免。

中国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空气相关目标的评估和建议

中国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空气相关目标的评估和建议
退和负面的。 值得注意的是,本文评估的是进展情况,
而不是仅仅比较绝对数字的差距。比如,SDGs 有关公共服务普及率目标是100%,如果2015 年达到99. 4%,在BAU模式下预测到2030年 达到99. 5%,虽然从数字上看已接近100%,但 是从进展情况看该状态为“需要突破”而非“处 于正轨”,因为2015年距离2030年的目标差距 是0. 6%,而预期进展仅比2015年提高0.1个
HUANJINGYUFAZHAN 29 V
/环境与发展
ZONGSHUYUZHUANLUN
status in achieving SDGs air-related goals is key to identifying the main challenges that China is facing in combating air pollution, which will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rther implementation of SDGs air-related targets ・ This paper first identifies 5 measurable air-related SDGs goals, and through scenario analysis finds that China has shown a positive trend in achieving air-related SDGs goals: three goals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public transportation, and PM25 are on good track, and two goals of renewable energy and energy efficiency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Recommendations in­ clude China should formulate measurable medium and long-term air targets and strengthen data collection,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nergy and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and achieve synergies in C02 and major air pol­ lutants reduction.

我国碳排放量预测模型

我国碳排放量预测模型

我国碳排放量预测模型我国碳排放量预测模型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碳排放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

我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之一,建立碳排放量预测模型对于制定减排策略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我国碳排放量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模型构建方法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研究现状我国在碳排放量预测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碳排放控制重视程度的提高,相关研究逐渐增多。

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采用情景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神经网络等方法对我国碳排放量进行预测。

其中,情景分析法通过设定不同的政策、经济、能源等情景,预测未来碳排放量;多元回归分析法利用历史碳排放数据和相关影响因素建立回归模型,预测未来碳排放量;神经网络法则通过构建复杂的神经网络模型,对碳排放量进行预测。

二、模型构建方法1.数据收集与处理首先,收集历史碳排放数据及相关影响因素数据,如能源消费、经济增长、人口变化等。

对数据进行清洗、整理和标准化处理,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可靠性。

2.确定影响因素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筛选出与碳排放量相关性较高的影响因素。

例如,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城市化率等。

3.建立回归模型利用筛选出的影响因素,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或非线性回归模型,对碳排放量进行预测。

通过调整模型参数,优化模型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

4.模型验证与评估将建立的模型应用于实际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和评估。

可以采用交叉验证、ROC曲线分析等方法对模型的预测性能进行评估。

5.制定减排策略根据模型的预测结果,制定相应的减排策略。

例如,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能源等措施。

三、未来发展趋势1.考虑更多影响因素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预测模型将考虑更多与碳排放相关的因素,如气候变化、政策调整、技术创新等。

这将有助于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和稳定性。

2.结合先进技术方法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发展,未来预测模型将结合这些先进技术方法,构建更加复杂、精准的模型。

中国工业碳排放达峰的情景预测与减排潜力评估

中国工业碳排放达峰的情景预测与减排潜力评估

中国工业碳排放达峰的情景预测与减排潜力评估作者:王勇毕莹王恩东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第10期摘要实现2030年碳排放达峰不仅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向国际社会做出的郑重承诺,也是中国未来经济结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基于中国实现2030年碳排放达到峰值的宏观目标为背景,本文以中国碳排放的主要行业工业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拓展的STIRPAT模型对工业及其9个细分行业的碳排放达峰进行了情景预测,然后基于公平和效率的双重视角对工业细分行业的减排潜力进行评估。

研究表明:①仅有低碳情景和抑制排放情景2可以实现中国碳排放2030年达峰,低碳情景是实现中国工业碳排放达峰的最佳发展模式,达峰时间最早(2030年),峰值最低(140.43亿t)。

激进排放情景则是最差的发展模式,达峰时间最晚(2036年),峰值也最高(150.09亿t)。

②工业内部各细分行业碳排放的最优达峰情景差别较大。

建材和纺织制造业能够实现提前达峰,可以在这类行业率先实施达峰管理措施,使其带动其他行业陆续达峰。

③最具减排潜力的行业是石油制造业,其次是电力行业,这些减排潜力较大的行业应该成为国家节能减排的重点对象。

④基于工业各细分行业在减排公平性和效率性上的差异将工业9个细分行业分为四类。

其中,石油、钢铁制造业和电力行业属于“高效高公平行业”;化工、建材制造业属于“低效高公平行业”;采掘业属于“高效不公平行业”;纺织、轻工和机电制造业属于“低效不公平行业”。

中国应针对不同类型的行业制定出相应的减排战略,将减排重点放在各行业最具潜力的方面。

最后,文章对实现中国工业碳排放达峰管理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工业;碳排放达峰;STIRPAT模型;情景分析;减排潜力中图分类号 X322; F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7)10-0131-10 DOI:10.12062/cpre.20170444近年来碳排放达峰是国际节能减排领域的关注重点,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

中国碳排放行业排放量、排放结构及碳汇测算分析报告

中国碳排放行业排放量、排放结构及碳汇测算分析报告

中国碳排放行业排放量、排放结构及碳汇测算分析碳排放指的是二氧化碳和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这个概念包括某个区域、某个群体或者某个生物体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考虑到全球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的比重近80%,并且相对于其他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更容易引起气候变暖,因此,学术界对于碳排放多数仅研究二氧化碳。

全球温室气体结构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衡量碳排放水平概念多样,碳排放总量及单位GDP碳排放量为主流指标。

碳排放水平的衡量指标具体有:从国际公平原则角度提出国家碳排放总量,从人际公平原则角度提出人均碳排放量,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累积碳排放量,还有从效率角度提出碳排放强度等等。

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碳排放总量衡量制定减排计划:日本提出到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减少到1990年的25%水平,美国承诺到2020年碳排放总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减少17%,新西兰承诺到2020年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排10%~20%;俄罗斯承诺到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0%~25%。

能源活动通常是碳排放最主要的排放源,在发达国家90%以上的碳排放量和75%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来自于能源生产和消费活动。

能源活动中主要依靠化石燃料燃烧和燃料逃逸排放温室气体,其中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

能源碳排放系数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中国能源消费活动中产生的碳排放量的测算结果(亿吨)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是指工业生产中除能源活动碳排放外通过化学过程或物理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

一般包括建材产品、化工产品、金属产品等产品的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例如,水泥、石灰、钢铁、电石、合成氨等。

工业生产过程中碳排放量的测算结果(亿吨)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置产生的二氧化碳来源于固体废弃物焚烧处理。

固体废弃物焚烧的碳排放主要是废弃物中的矿物碳(例如塑料、纺织物、橡胶等)在焚化过程氧化产生的,其排放量主要由废弃物中碳含量比例决定。

碳定价为最强有力的减排政策 我国碳排放将于2030年达到峰值

碳定价为最强有力的减排政策 我国碳排放将于2030年达到峰值

碳定价为最强有力的减排政策我国碳排放将于2030 年达
到峰值
北极星售电网讯: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美国能源创新组织(Energy
我们的研究显示,低碳情景下,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将于2029 年达到峰值,峰值水平约为110 亿吨。

强化低碳情景下,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将于2022 年达到峰值,峰值水平约为99 亿吨。

该项目负责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刘强表示,中国能够通过实施一系列已知政策
使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 年左右达到峰值,且这些政策的实施能够推动中国实现具有成本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转型,同时带来巨大的环境和健康效益。

碳定价为最强有力的减排政策
《报告》显示,无论是在低碳情景还是强化低碳情景下,碳定价都是减
排潜力最大的政策,减排贡献约为30%左右。

碳定价政策的减排效果取决于每吨碳的具体价格。

尽管碳定价的成本效益可能略低于其他个别政策,但其减排
潜力明显高于其他政策。

刘强告诉记者。

上述提及的低碳情景和强化低碳情景为《报告》课题组的特设情景,前
者采用了能够推动二氧化碳排放在2030 年左右达到峰值的相关措施,后者在此基础上还更加关注成本效益。

对此,刘强介绍,课题组共同开发构建了能源政
策模拟模型(EPS 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多种政策情景进行评估,进而识别出我国实现低碳目标最具减排效益的政策组合。

针对各项政策对减排贡献率的对比,美国能源创新组织的SoniaAggarwal 强调:政策对于减排的有效性同时取决于政策本身的减排效力及相应情景下所。

“双碳”目标下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配额两阶段分配模型

“双碳”目标下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配额两阶段分配模型

“双碳”目标下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配额两阶段分配模型作者:吴凤平韩宇飞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3年第11期摘要黄河流域是中国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战略区域。

在2030年碳减排目标要求下科学制定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配额方案,明晰沿黄地区碳排放限额的目标与责任,是黄河流域顺利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所在。

现有研究多要求减排地区缩减碳排放额,忽视了黄河流域在碳达峰目标节点前仍有碳排放新增需求,“激进式”降碳会对沿黄地区的经济安全造成隐患。

该研究以2030年碳减排目标任务下的黄河流域碳排放总量为控制目标,基于既保障地区公平发展又促进全局效率优化的视角,以“基础配额+新增配额”的分配思路,构建黄河流域沿线城市碳排放配额两阶段分配模型。

第一阶段:根据碳排放现状基数确定基础配额;并综合考虑地区减排能力、潜力、责任以及发展需求方面的差异特征,运用熵权-TOPSIS方法分配碳排放可增长空间,预留新增配额以保障减排地区安全运行发展。

第二阶段:为确保配额方案的分配效率,构建前沿技术异质性分组的零和博弈-DDF模型,在控制减排幅度、预留新增配额的同时,获得效率优化分配方案。

研究发现:①面对2030年减排任务目标,沿黄地区仍有碳排放新增的需求与权利;同时为避免碳排放盲目冲高峰,各地区应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

其中高能耗高排放地区承担的减排压力相对较大。

②碳排放低效地区通过碳减排提升效率时,应把握降碳的幅度力度,确保减排方案有序执行。

③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碳排放配额分配具有空间差异性。

上游地区生态保护责任繁重,应承担较高的限额责任;中下游考虑到地区经济发展需求和能源结构短期调整困难,应分配相对较高的碳排放配额确保其平稳转型。

关键词黄河流域;碳达峰;碳中和;碳排放配额;熵权-TOPSIS方法;零和博弈-DDF模型中图分类号 X511;X22;F2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23)11-0033-14 DOI:10. 12062/cpre. 20230135大力推进减排降碳、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阻止全球变暖已成为世界各国的政治目标、技术追求和社会责任[1]。

中国碳排放分析

中国碳排放分析

中国碳排放分析据国际能源机构统计,中国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就此西方国家经常借气候变化“说事儿”,对我国经济发展施加压力。

不过,我们也认识到碳减排是迟早的事,我国需及早着手发展低碳经济,从而避免陷入经济发展的恶性循环。

为此,需要对我国的碳排放现状以及未来趋势有个大致判断。

1、碳排放轨迹中国统计机构对碳排放没有专门的统计数据,已有的文献数据一般来源于以下四类:一是美国能源部二氧化碳信息分析中心(简称CDIAC)公布的年度数据;二是美国能源情报署(简称EIA)公布的年度数据;三是国际能源总署(简称IEA)公布的数据;四是根据IPCC指导目录和其他方法测算得到的数据。

通过对比,不同的数据来源从统计角度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基于此我们采用如下公式对中国碳排放总量进行估算:c=∑m i×δi(1)式(1)中C为碳排放量;m i为中国一次能源的消费标准量;δi为i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不同机构计算碳排放量时,确定能源消耗过程中的碳排放系数不完全相同,但差别并不大,收集到的不同文献的各类能源碳排放系数(表),然后取简单算术平均值为相应能源种类的碳排放系数,据此可以得出碳排放情况。

表1 各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2、碳排放特征经济发展一般是随着时间的变动而发生变化,时间体现了阶段性,所以根据碳排放总量及其增长率情况和碳排放强度可以观察我国碳排放变动的阶段性特征。

碳排放总量在1978-1996年为迅速增加阶段,1996-2000年为平稳阶段,2000-2012年为急速增加阶段。

1990年以来,碳排放增长率的变化轨迹是,1992年达到高点,增长为14.2%,之后增速出现持续下降,1999年为阶段性低点,增速为7.6%,从2000年起,增速再度回升,到2007年达到高点,为14.1%,之后回落为平稳增长,但2010年出现了反弹。

从碳排放强度(指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带来的碳排放量)看,中国碳排放强度在1980-2011年之间基本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在1980-1996年之间下降趋势较为明显,1997-2012年尽管总体趋势下降,但下降趋势不是非常显著,其中2003年出现了反弹,2003—2007年的水平均高于2002年。

2023年度碳排放减排目标

2023年度碳排放减排目标

2023年度碳排放减排目标2023年度是全球减排行动的关键之年,各国纷纷提出具体的碳排放减排目标,力求实现减排目标和气候变化应对的双赢。

在这一背景下,我们也需要明确自己的减排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减排计划。

本文将围绕2023年度碳排放减排目标展开讨论,从减排目标设定的必要性、减排目标的设定原则、减排目标的具体内容及实施方案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减排目标设定的必要性1.1应对气候挑战的迫切性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全球碳排放量快速增加,导致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受到威胁。

因此,设定减排目标,积极应对气候挑战,成为当务之急。

1.2履行国际承诺的必要性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我国在《巴黎协定》中承诺到2030年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降低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

因此,设定减排目标,履行国际承诺,是我国的责任和义务所在。

1.3推动我国经济转型的紧迫性在全球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向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转变。

设定减排目标,推动我国经济转型,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减排目标的设定原则2.1科学性原则减排目标应基于科学数据和分析,确保减排目标的设定保持在可行和有效的范围内,能够实现减排目标的目的。

2.2可持续性原则减排目标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同时,减排目标的设定也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确保生态环境的整体健康。

2.3公平性原则减排目标应遵循公平原则,充分考虑各方面利益,确保减排成果能够惠及各个层面的人群,促进社会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2.4国际合作原则减排目标的设定也应借鉴国际经验,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积极推动全球减排目标的实现。

三、减排目标的具体内容3.1减排总量目标在2023年度,我国应设定具体的碳排放总量目标,即全国总体碳排放量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具体数值目标。

中国碳强度目标

中国碳强度目标

中国碳强度目标
碳排放强度又叫碳强度(Carbon Intensity),是指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即碳排放强度=碳排放量/GDP。

该指标主要是用来衡量一国经济同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如果一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每单位国民生产总值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下降,那么说明该国就实现了一个低碳的发展模式。

与整体碳排放目标不同,碳排放强度目标是一个相对指标,即相对于经济增长来说,碳排放会增加或减少多少;而整体碳排放目标是一个绝对的指标,是一个国家在一定的时间里碳排放量应控制在什么水平。

中国的碳强度目标是指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碳排放量。

根据中国政府的承诺,到2030年,中国将努力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比2005年下降65%~70%的碳排放强度目标。

这意味着尽管经济规模会继续增长,但单位GDP的碳排放将大幅减少,以实现更为环保的发展方式。

中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以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1。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碳减排潜力分析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碳减排潜力分析

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碳减排潜力分析摘要: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是一种既能降低环境污染又能降低CO2排放量的方法。

构建和健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制,对我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文章以江苏省某企业建设废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为实例,应用环境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节能减排。

研究结果显示:1吨建筑废弃物回收后,CO2排放降低0.15吨。

江苏省的建筑废弃物年产量预计在2030年将达6.8亿吨。

该项目实施后,可减少CO2排放量8200万吨,占全省10%左右。

同时,对我国散装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减排潜力进行评估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建筑垃圾;资源化;碳排放;情景分析“2030年前达到碳排放高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既是中国向世界做出的承诺,也是中国发展绿色、循环经济的必然要求。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行业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大量的资源、能源,而且还会产生大量的废物,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根据数据显示,2018年建筑行业的CO2排放量为49.3亿吨,占到了全国的51.3%。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建筑施工期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逐步成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如何降低建筑物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实际上,在我国,建筑工程所造成的建筑废弃物中,约有40%是由建筑活动造成的,并且成逐渐上升的趋势发展。

当前,我国的建筑废弃物以建设活动和装修为主。

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建筑废弃物占总建筑废弃物总量的30%,而建筑废弃物的产生率为每平方米550吨。

据统计,中国将在2024年前生产出38亿吨的建筑废弃物。

但是,我国目前对建筑废弃物的治理还不够完善。

我国的建筑废弃物综合利用效率约为10%,与欧洲,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差距较大。

为了加速我国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发展,高庆松等人提出了建设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一体化运营的全过程,并制订了相应的环保产品标准。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建筑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技术及环保砖、再生骨料、再生混凝土等进行了研究。

中国减碳路线及时间表

中国减碳路线及时间表

中国减碳路线及时间表
中国减碳的路线和时间表是根据中国政府的政策和官方文件制定的。

以下是一般性的概述:
1.2020年:中国政府将碳达峰的时间确定在2030年前后,并
在2030年左右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

2.2030年:中国将力争在2030年前后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到
峰值,即二氧化碳排放量不再增加,开始逐步减少。

3.2060年:中国政府于2020年宣布,将力争在2060年前后
实现碳中和,即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净零,相当于实现碳排放的“清零”。

具体实现减碳目标的路径和措施将根据中国国内和国际的环境政策、科技进步等因素而定,并且可能会有相应的调整和修订。

为了达到以上减碳目标,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能源结构调整: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如风电、太阳能等)的
发展和利用,逐步减少对化石能源(如煤炭、石油等)的依赖。

2.节能降耗:加强对能源的节约利用,推广节能技术和装备,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工业转型升级:推动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绿色制造和低
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4.交通领域改革: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和使用,加速公共交
通系统的建设和优化,鼓励非机动车和公共交通的使用,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5.林业和土地利用: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推进森林资源的合
理管理,增加森林碳汇。

我国未来十年碳排放强度降低带动总量增速放缓

我国未来十年碳排放强度降低带动总量增速放缓

报告总结了碳排放占全球总量近80%的18个国家的经验,并结合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展望,预测了未来十年我国碳排放总量的发展趋势。

碳排放总量决定于经济增长、能源强度的变化以及单位能源消耗的碳排放强度变化等三方面因素。

本研究表明未来十年我国经济增速虽然会比以往降低,但仍将保持在年均7.1%的水平。

与发达国家可比发展阶段的情形相比,我国目前的能源强度水平并不高;我国节能减排行动计划的力度,丝毫不逊于发达国家在可比发展阶段上的实际轨迹;未来在优化能源结构、降低单位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方面,我国尚有很大潜力。

综合来看,我国能源强度和单位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降低,将带动碳排放总量增速放缓,但未来十年总排放量尚不会出现峰值。

一个经济体的碳排放(本报告分析的是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并非全口径的碳排放,也未涉及碳汇)决定于三个因素,即GDP总量、单位GDP消耗的能源量(以下简称为能源强度”)和每单位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量(以下简称为碳强度”)。

这三者又决定于两类影响因素:一类因素和发展阶段有关,包括产出和消费结构、节能和减排与固碳技术水平等;另一类因素是能源禀赋和能源品贸易结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以化石能源为主的国家会比以非化石能源为主的国家产生更多的碳排放。

预测碳排放量,需要把握上述各个环节的变化趋势。

实现这一目的有两类方法:第一类方法是构建专门的预测模型,这种方法需要做出许多外生假设。

第二类方法是经验类比的方法,即借助在相近发展阶段上其他发达经济体的经验,类推中国未来有关因素的演变趋势。

后一种方法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相对简单;第二,不需要太多外生假设条件。

另外,从预测可靠性角度看,特别是从对基本趋势预测的可靠性角度看,经验类比的方法并不逊于复杂的模型。

具体而言,本研究将着重归纳若干发达经济体能源强度和碳强度随时间推移和发展阶段提升而呈现的变化轨迹,并与中国的节能减排目标相对照。

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未来能源强度和碳强度变化趋势做出预测,并结合经济增长情况的预测,给出中国未来碳排放的趋势性预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2030年碳排放强度减排潜力测算作者:屈超陈甜来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07期摘要中国正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2013年中国的CO2排放量超过了欧盟和美国的总和,同时中国的人均CO2排放量首次超过欧洲。

2015年在巴黎国际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宣布碳排放强度减排目标为: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按照IPCC (2007)CO2排放核算方法计算的数据,近年来中国CO2排放情况总体呈排放量逐年上升但排放强度总体下降的态势。

为了进一步估计中国2030年CO2排放强度,本文构建了IPAT模型,利用全国30个省1995-2012年数据进行拟合,并采用最小二乘法和萤火虫优化算法分别计算了IPAT模型的参数,发现与传统最小二乘法相比,萤火虫算法优化后的模型显示出更高的拟合优度和更低的误差,模型系数也更为合理。

文章在萤火虫优化的IPAT模型基础上估算了中国2030年的CO2排放强度,实证结果显示,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降低CO2排放强度;2030年全国CO2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了66.34%,其中有20个省份CO2排放强度减排幅度超过60%;中国能够实现在2015巴黎国际气候大会上提出的碳减排目标。

为了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各省应该充分重视经济转型对减少CO2排放的作用,改善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增加生物能、太阳能、风能、沼气等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比重。

关键词碳排放强度;IPAT模型;萤火虫优化算法中图分类号F124.5 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6)07-0062-08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6.07.008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环境挑战,减少CO2排放,实行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各国的共识。

中国的碳排放量情况不容乐观,全球碳计划(Global Carbon Project)于2014年9月公布的2013年度全球碳排放数据显示,2013年全球人类活动CO2排放量达到360亿t,人均碳排放量达到5 t,而中国碳排放量超过欧盟和美国的总和,同时中国的人均CO2排放量首次超过欧洲,达7.2 t。

中国正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2015年中国政府在巴黎国际气候大会上宣布碳排放强度减排目标为: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

本文将使用中国官方数据建立相应模型检验中国能否实现碳减排目标。

1文献综述碳排放的主要测算方法有:情景预测法[1-2]、环境库兹涅兹曲线[2-5]、灰色预测[6-7]、IPAT模型还有一些组合预测等方法。

从碳排放的测算方法角度看,IPAT模型能够简便、可行地描述人文驱动力对环境压力的影响,自其构建以来得到了相关领域研究人员的广泛认可:丁胜、温作民[8]用IPAT模型研究了长三角地区碳排放影响因素;宋晓辉等[9]基于IPAT扩展模型分析了五个典型国家人口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龙爱华等[10]用IPAT模型分析了中国水足迹的影响因素,分解了人类活动对中国水系统的环境影响;席细平等[11]利用IPAT模型测算出江西省碳排放峰值到达的时间约在2032-2035年之间;焦文献和陈兴鹏[12]利用IPAT模型分析了甘肃省能源碳排放量中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测算了甘肃省2020年碳排放情况;聂锐等[13]利用IPAT模型和“脱钩”理论,对江苏省未来中长期的经济发展、能源需求与CO2排放进行了情景分析。

此外,一些学者在IPAT模型的基础上尝试使用IPAT的改进模型如STIRPAT模型[14-15]、IGT模型[16]进行测算,并获得了一些研究成果。

使用IPAT模型进行CO2排放测算的现有研究成果,大多采用传统最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忽视了模型参数优化的重要性;此外,现有成果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2009年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大会上提出的减排目标,鲜有对2015年巴黎国际气候大会减排目标的验证和测算。

本文将萤火虫优化算法和最小二乘法估算的模型参数结果进行对比,以期对CO2排放强度进行更精准的估算,并据此判断中国是否能够实现巴黎国际气候大会的减排目标。

2国内CO2排放现状及各省CO2排放特点2.1CO2排放量计算方法屈超等:中国2030年碳排放强度减排潜力测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年第7期根据IPCC[17]第四次评估报告,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化石燃料燃烧,IPCC给出了CO2排放量的计算公式,见公式(1)。

Tco2ij=∑ni=1{(Aij-Sij)eici×10-3}Oi×4412(1)式中,Tco2ij表示第j省i种能源CO2排放量,Aij表示第j省i种能源实际消费量,即能源转换部门(供热、供电)使用量与终端7个部门消费量之和(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仓储邮电业、批发零售餐饮业、生活消费、其它);Sij表示第j省第i种能源非燃烧使用量(工业上作为原料、材料);ei表示第i种能源低位发热量;ci表示第i种能源的单位热值含碳量;Oi表示第i种能源的氧化率。

本文使用公式(1)计算中国各省份(不包含中国港澳台地区)1995-2012年碳排放量。

各省份17种化石能源消耗量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其中,因数据缺失,本文分析中不包含西藏自治区。

海南省2002年数据,重庆市1995、1996年数据,宁夏自治区2000-2002年数据缺失,缺失值用线性趋势插值法补全。

2.2中国CO2排放现状2.2.1CO2排放量逐年上升,CO2排放强度总体下降中国1995-2012年的CO2排放量和CO2排放强度情况如图1所示。

从图1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中国这十余年来CO2排放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而CO2排放强度则呈总体下降趋势。

1995-2012年CO2排放量平均增长速度高达6.98%,其增长态势大体可以2002年为界限分为两个阶段:2002年前的平缓增长期(年均增长1.8%)和2002年后的急剧上升期(年均增长10.26%)。

CO2排放强度的下降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995-2002年为急速下降期,2002-2005年为上升期,2005-2012年为平稳下降期。

在急速下降期,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东南亚经济危机的爆发带来短暂的经济增速放缓以及关停了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十五小”等因素是CO2排放强度下降的重要原因。

此外,1998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正式实施,也促进了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

这些因素最终导致CO2排放强度历史性地下降了33.5%。

在上升期,CO2排放强度年均增长率超过4%,这一时期国际经济形势好转,同时2001年我国加入WTO,中国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高能耗产业在这期间发展较快,导致CO2排放强度有所“抬头”。

在平稳下降期,技术进步对CO2排放强度有明显的“负影响”[18]。

2005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三;2007年,我国首次超过日本,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二;2009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创历史新高,突破了6万亿元。

高技术产业的崛起带动了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碳排放强度开始走“下坡路”。

从图2可以看出,CO2排放量的区域分布存在明显差图1全国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图Fig.1Carbon emission & intensity of China图2各区域碳排放量占比Fig.2Proportion of regional carbon emission异,东部11个省份的CO2排放量约占全国CO2排放总量的50%,西部11个省份占比相对较小,仅为20%左右,中部8个省份约占30%,2003年以后西部地区的CO2排放量占比逐步上升,东部和中部地区则相应下降。

2.2.2各地区人均CO2排放量逐年增加,但CO2排放强度大多呈下降趋势除去北京的人均CO2排放量下降以外,其他各省份人均CO2排放量在逐年增加(见图3)。

内蒙古和宁夏增幅较大,其中内蒙古从1995年3.49 t/人增到2012年24.51 t/人,平均增长速度为12.14%;宁夏从1995年的3.27 t/人增到2012年的19.45 t/人,平均增长速度为11.05%;上海人均CO2排放量平均增长速度较慢,仅为0.64%。

在CO2排放强度方面,全国30个省份除海南和宁夏以外其他省份都呈下降趋势(见图4),其中北京CO2排放强度(CO2排放总量除以不变价GDP)下降最多,从1995年3.249 t/万元下降到1912年0.729 t/万元,下降幅度达到77.58%;四川次之,下降幅度达到73.28%。

下降幅度超过60%的还有天津、吉林、上海、湖南和黑龙江。

30个省份平均下降幅度为46.01%。

3模型设定及数据来源3.1IPAT模型IPAT模型是美国斯坦福大学人口学家Ehrlich和Holder于1971年针对技术改善环境恶化提出的人文驱动因素对环境影响的模型。

IPAT模型的核心公式是I=PAT恒等式,其中I代表环境影响(impact)、P代表人口(population)、A代表富裕程度(affluence)以及T代表技术(technology)。

本文用IPAT模型分析中国CO2排放量情况,模型如下:C=eβ1×Pβ2×Aβ3×Tβ4(2)其中,C代表各省CO2排放量;P代表各省年末常住人口数;A用人均GDP代表财富程度;T用各省第三产业占比(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作为技术进步指标;eβ1为常数项,β2为P的幂指数,β3为A的幂指数,β4为T的幂指数。

3.2萤火虫优化算法萤火虫算法(Firefly Algorithm,FA)是由XinShe Yang在2008年提出的一种高级的启发式优化算法。

其特点是:概念简单,流程清晰,需要调整的参数较少,并且容易实现。

与其他算法相比,萤火虫算法有更高的寻优精度和收敛速度,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启发式优化算法,已经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

萤火虫算法的主要原理是把解空间的点看作是萤火虫,每个萤火虫都拥有各自的荧光素值和感知半径。

利用荧光素值的大小决定个体位置的优劣,个体的搜索半径由萤火虫的感知半径决定,个体只能在一定的搜索范围内找寻最优萤火虫,并向其靠近。

萤火虫通过更新个体位置、更新荧光素值和感知半径来寻找最亮个体进而实现寻优。

萤火虫优化算法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

王改革等[19]基于萤火虫算法和BP神经网络模型提出了萤火虫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结果发现这一优化模型的预测误差明显小于BP 和PSO_SVM。

周永权等[20]在研究旅行商问题时将萤火虫算法和C2Opt算子相结合,得出了一个新的高效人工萤火虫算法,对比TSP实例测试发现,该算法在较小规模种群、较少次数迭代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收敛到最优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