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物理第一轮专题复习教案2
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
高考物理第一轮复习教案本教案是针对高考物理考试的第一轮复习内容而制定,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本教案内容全面、系统、科学,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相信学生们能够在物理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一、基础知识复习1. 电学基础(1) 电荷守恒定律电路中的电荷守恒定律是指:在任何时刻,电路中封闭表面内的总电量不变,即电路中的电荷守恒。
(2) 电流和电量电流是电荷在电路中运动所产生的效应,是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
电量是电荷的数量单位。
(3) 电势差和电场强度电势差是一个物理量,描述两点之间发送电场力所需要的能量,记作V。
电场强度是受力电荷单位所受的电场力,记作E。
2. 光学基础(1) 光的传播方式光线传播方式包括直线传播和弯曲传播两种,其中直线传播是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弯曲传播是光在介质分界面反射、折射、绕射、散射等情况下的传播方式。
(2) 光的物理特性光的物理特性包括反射、折射、干涉、衍射等。
光线从一种介质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
干涉是指两束光线相遇时发生的相长、相消的现象。
衍射是指光线遇到物体在它们的背后弯曲或弯曲而通过物质时,光线被散射以产生图案。
二、解题技巧提高1. 答题方法在做物理题目时,需要结合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进行分析、计算和判断。
特别是在考试中,要注重解题速度和准确性,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分类讨论,并在解答中加上必要的图像。
2. 常见难点在物理学习中,对于电学和光学方面的知识,并不如力学那么直观,因此很容易出现一些难点。
如电荷分布和场强方向的计算、光线的衍射现象等,这些难点需要同学们进行反复训练。
三、课堂实践操作1. 电路实验电路实验是检验电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可以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
学生们可以通过实验来深入了解电路中的电流、电势差、电容器和电阻的作用,提高实验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光学实验光学实验是学生了解光的性质和传播方式的有效方式。
2013届高考物理第一轮考点复习教案32
静悟导读提纲:(五)电场(选修3-1)一、【考纲对本模块的要求】二、【考试说明解读】本章知识结构【高考常考查的知识点】静电场主要以考察库仑定律的理解、电场线的应用、电势、电势差、电势能和电场力做功之间的关系、带电粒子的加速与偏转为主【典型题目】1.静电现象的解释(考查机率不高,注意文字表述)习题:在燃气灶和燃气热水器中,常常到安装电子点火器,接通电子线路时产生高电压,通过高压放电的电火花来点燃气体。
点火器的放电电极做成了针形,这是为什么?与此相反,验电器的金属杆上端却固定一个金属球而不做成尖状,这又是为什么?解答:点火器的放电电极做成了针形是选用尖端放电现象,使在电压不高的情况下也容易点火;验电器的金属杆上端却固定一个金属球是防止出现尖端放电现象,使验电器在电压较高时也不会放电。
2.库仑定律:只适应于真空中的点电荷,注意电荷的电性习题1:两个完全相同的金属小球,所带电荷量之比为7:1,相距为r (远大于小球的直径),两者相互接触后,再放回到原来位置上,则它们之间的库仑力可能为原来的解答:两球间的距离远大于小球的直径,两小球可视为点电荷,若两小球带同种电荷,电荷平分,由库仑定律得D ;若两小球带异种电荷,则电荷先中和再平分,由库仑定律得C 。
3.电场强度:电场强度是矢量习题1:如图,在x 轴上的x =-1和x =1两点分别固定电荷量为-4Q 和+9Q 的点电荷。
求:x 轴上合场强为零的点的坐标。
并求在哪个范围内的场强沿x 轴的正方向。
解答:由点电荷的的电场强度公式和叠加原理,得x= -3处的合场强为零,则在-1<x<-3)和x>9范围内电场强度沿x 轴的正方向 习题2:图中a .b 是两个点电荷,它们的电量分别为Q 1.Q 2,MN 是ab 连线的中垂线,P 是中垂线上的一点。
下列哪中情况能使P 点场强方向指向MN 的左侧? A .Q 1.Q 2都是正电荷,且Q 1<Q 2 B .Q 1是正电荷,Q 2是负电荷,且Q 1>|Q 2| C .Q 1是负电荷,Q 2是正电荷,且|Q 1|<Q 2D .Q 1.Q 2都是负电荷,且|Q 1|>|Q 2|答:ACD716.79.73.74.D C B A -5 -3 -1-4Q4.电场线要牢记以下5种常见的电场的电场线,特别注意等量同(异)种连线及其连线中垂线的特点注意电场线的特点和电场线与等势面间的关系:①电场线的方向为该点的场强方向,电场线的疏密表示场强的大小。
2013届高考物理第一轮考点复习教案30
静悟导读提纲:(七)磁场【考试说明】【知识网络】【考试说明解读】一、磁场1.磁场的方向:(1)磁感线在该点的切线方向;(2)规定在磁场中任意一点小磁针北极的受力方向(小磁针静止时N极的指向)为该点处磁场方向。
(3)对磁体:外部(N→S),内部(S→N)组成闭合曲线;这点与静电场电场线(不成闭合曲线)不同。
(4)电流产生的磁场方向用安培左手定则判断2.地磁场的磁感线分布特点:要明确三个问题:(磁极位置? 赤道处磁场特点?南北半球磁场方向?)(1)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地磁的N 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的S 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2)地磁场的分布和条形磁体磁场分布近似;(3)在地球赤道平面上,地磁场方向都是由北向南且方向水平(平行于地面);3.磁感应强度(1)定义:在磁场中垂直于磁场方向的通电直导线,所受的安培力F 跟电流I 和导线长度L 之乘积IL 的比值叫做磁感应强度, 定义式为ILF B。
(条件是匀强磁场,或非匀强磁场中L 很小,并且L ⊥B )磁感应强度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磁场方向。
单位是特斯拉,符号为T ,1T=1N/(A ∙m)=1kg/(A ∙s 2)(2)对定义式的理解:①定义式中反映的F 、B 、I 方向关系为:B ⊥I ,F ⊥B ,F ⊥I ,则F 垂直于B 和I 所构成的平面。
②定义式可以用来量度磁场中某处磁感应强度,不决定该处磁场的强弱,磁场中某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由磁场自身性质来决定。
③磁感应强度是矢量,其矢量方向是小磁针在该处的北极受力方向,与安培力方向是垂直的。
④如果空间某处磁场是由几个磁场共同激发的,则该点处合磁场(实际磁场)是几个分磁场的矢量和;某处合磁场可以依据问题求解的需要分解为两个分磁场;磁场的分解与合成必须遵循矢量运算法则。
【例1】有一小段通电导线,长为1cm,电流强度为5A,把它置于磁场中某点,受到的磁场力为0.1 N,则该点的磁感应强度B一定是A.B=2 T B.B≤2 T C.B≥2 T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例1】C【例2】两根长直通电导线互相平行,电流方向相同,它们的截面处于等边△ABC的A和B处,如图所示.两通电导线在C处产生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大小都是B0,则C处磁场的总磁感应强度大小是A.0 B.B0 C.3B D.2B0【例2】C二、安培力与洛伦兹力(一)安培力1.安培力的大小:(1)安培力的计算公式:F=BIL,条件为磁场B与直导体L垂直。
2013届高考物理第一轮专题复习教案2
学案4 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一、概念规律题组1.如图1所示为甲、乙两物体的x-t图象,则()图1A.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若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则一定会相遇C.t1时刻甲、乙相遇D.t2时刻甲、乙相遇答案ABC2.某物体沿一直线运动,其v-t图象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2A.第2 s内和第3 s内速度方向相反B.第2 s内和第3 s内速度方向相同C.第2 s末速度方向发生变化D.第5 s内速度方向与第1 s内方向相同答案B3.如图3所示为某质点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下列有关该质点运动情况的判断正确的是()图3A.0~t1时间内加速度为正,质点做加速运动B.t1~t2时间内加速度为负,质点做减速运动C.t2~t3时间内加速度为负,质点做减速运动D.t3~t4时间内加速度为正,质点做加速运动答案AB解析由图象可知,在0~t1时间内加速度为正,速度也为正,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故质点做加速运动;在t1~t2时间内加速度为负,速度为正,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故质点做减速运动;在t2~t3时间内加速度为负,速度也为负,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故质点做加速运动;在t3~t4时间内加速度为正,速度为负,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质点做减速运动.4.如图4所示为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由图象作出的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图4A.物体始终沿正方向运动B.物体先沿负方向运动,在t=2 s后沿正方向运动C.在t=2 s前物体位于出发点负方向上,t=2 s后位于出发点正方向上D.在t=2 s时,物体距出发点最远答案BD解析物体的运动方向即为速度方向.由图象知,在t=2 s前,速度为负,物体沿负方向运动,2 s后速度为正,物体沿正方向运动,A是错的,B是正确的.物体的位置由起点及运动的位移决定.取起点为原点则位置由位移决定.在v-t图象中,位移数值是图象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由图象可知t<2 s时物体的位移为负,t=2 s时绝对值最大.t=2 s后,位移为负位移与正位移的代数和,绝对值减小,所以t=2 s时位移绝对值最大即物体离出发点最远,所以D正确,C错,所以选B、D.二、思想方法题组5.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t=0时刻同时经过公路旁的同一个路标.在描述两车运动的v-t图象中(如图5所示),直线a、b分别描述了甲、乙两车在0~20 s的运动情况.关于两车之间的位置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5A.在0~10 s内两车逐渐靠近B.在10~20 s内两车逐渐远离C.在5~15 s内两车的位移相等D.在t=10 s时两车在公路上相遇答案C解析由题图知乙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v乙=10 m/s,加速度大小a乙=0.5 m/s2;甲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甲=5 m/s.当t=10 s 时v甲=v乙,甲、乙两车距离最大,所以0~10 s内两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10~20 s内两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t=20 s时,两车距离为零,再次相遇,故A、B、D错误;在5~15 s时间内,两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相等,因而两车位移相等,故C正确.6.一辆警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40 m/s的速度巡逻,突然接到报警,在前方不远处有歹徒抢劫,该警车要尽快赶到出事地点且到达出事地点时的速度也为40 m/s,有三种行进方式:a为一直匀速直线运动;b为先减速再加速;c为先加速再减速,则()A.a种方式先到达B.b种方式先到达C.c种方式先到达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答案C解析作出v-t图象如右图所示,从出发点到出事地点位移一定,根据v-t图象的意义,图线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相等,则只能t c<t a<t b,所以c种方式先到达.思维提升1.x-t图象和v-t图象都只能反映直线运动的规律,而不能反映曲线运动的规律.2.x-t图象和v-t图象是用图线直观地反映位移或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工具.图线上每一点表示某一时刻的位移或速度随时间的推移,也可反映其变化情况,而正负表示了位移或速度的方向.3.利用图象解决问题要做到“六看”,即看轴、看线、看斜率、看面积、看截距、看拐点.4.解决追及相遇问题要注意“一个条件”和“两个关系”,即两者速度相等;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一、运动图象的分析与运用运动学图象主要有x-t图象和v-t图象,运用运动学图象解题可总结为六看:一看“轴”,二看“线”,三看“斜率”,四看“面积”,五看“截距”,六看“特殊点”.1.一看“轴”:先要看清两轴所代表的物理量,即图象是描述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2.二看“线”:图象表示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和规律.在v-t 图象和x-t图象中倾斜的直线分别表示物体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运动情况.3.三看“斜率”:斜率表示纵、横坐标轴上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常用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与之对应,用于定量计算对应物理量的大小和定性分析变化的快慢.x-t图象中斜率表示运动物体的速度的大小和方向.v-t图象中斜率表示运动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4.四看“面积”:即图象和坐标轴所围的面积,也往往代表一个物理量,这要看两物理量的乘积有无意义.如v和t的乘积vt=x,有意义,所以v-t图与横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x-t图象与横轴所围面积无意义.5.五看“截距”:截距一般表示物理过程的初始情况,如t=0时的位移或速度.6.六看“特殊点”:如交点、拐点(转折点)等.如x-t图象的交点表示两质点相遇,但v-t图象的交点只表示速度相等.【例1】(2010·广东·17)图6是某质点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得到的正确结果是()图6A.0~1 s内的平均速度是2 m/sB.0~2 s内的位移大小是3 mC.0~1 s内的加速度大于2~4 s内的加速度D.0~1 s内的运动方向与2~4 s内的运动方向相反答案BC解析 由题图可以看出:0~1 s 内质点做初速度为零、末速度为2 m /s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1~2 s 内质点以2 m /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2~4 s 内质点做初速度为2 m /s ,末速度为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故0~1 s 内质点的平均速度为v =0+22 m /s =1 m /s ,选项A 错误;0~2 s 内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在数值上等于位移的大小,x 2=(1+2)×22 m =3 m ,选项B 正确;0~1 s 内质点的加速度a 1=2-01m /s 2D 7图7B .0.25 D .1 m 图线与横轴所围面积代表位移,x 内,x 2=-5 m ,负号表示向左,则内质点运动的位移x =x 1+x 2=-2 m ,向左,v =x t =-0.25 m /s ,向左,选项B 正确.【例2】 (2010·全国Ⅰ·24)汽车由静止开始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0~60 s 内汽车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8所示.图8(1)画出汽车在0~60 s内的v-t图线;(2)求在这60 s内汽车行驶的路程.答案(1)见解析图(2)900 m解析(1)0~10 s内,汽车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10 s 末速度v1=a1t1=2×10 m/s=20 m/s(20v规定向东为正方向).试根据图象:图9描述质点运动情况;、0~8 s、2~4 s三段时间内的位移和路程.(3)求出质点在0~4 s、4~8 s内的速度.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3)2 m/s,方向向东;4 m/s,方向向西解析(1)从图象知:质点从t=0开始由原点出发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持续运动4 s,4 s末开始向西做匀速直线运动,又经过2 s,即6 s末回到原出发点,然后又继续向西做匀速直线运动直到8 s末.(2)在0~4 s内位移大小是8 m,方向向东,路程是8 m.在0~8 s内的位移为-8 m,负号表示位移的方向向西,说明质点在8 s末时刻处于原出发点西8 m的位置上,此段时间内路程为24 m.在2~4 s内,质点发生的位移是4 m,方向向东,路程也是4 m.(3)在0~4 s内质点的速度为v1=x1t1=84m/s=2 m/s,方向向东;在4~8 s内质点的速度为v2=x2t2=-8-84m/s=-4 m/s,方向向西.[规范思维]x-t图象不同于v-t图象,x-t图象中,图线向上倾斜表示物体沿正方向运动,向下倾斜表示物体沿负方向运动,图线的斜率表示物体的速度.[针对训练2](2010·潍坊二检)一遥控玩具小车在平直路上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10所示,则()图10A.15 s末汽车的位移为300 mB.20 s末汽车的速度为-1 m/sC.前10 s内汽车的速度为3 m/sD.前25 s内汽车做单方向直线运动答案BC解析由位移-时间图象可知:前10 s内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3 m/s,加速度为0,所以C正确;10 s~15 s汽车处于静止状态,汽车相对于出发点的位移为30 m,所以A错误;15 s~25 s汽车向反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1 m/s,所以D错误,B正确.二、追及相遇问题讨论追及、相遇问题的实质,就是分析两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能否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1.分析追及问题的方法技巧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1)一个临界条件——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2)两个等量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2.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物体B追赶物体A: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若v A=v B时,x A+x0<x B,则能追上;若v A=v B时,x A+x0=x B,则恰好不相撞;若v A=v B时,x A+x0>x B,则不能追上.3.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一定要注意判断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例4】汽车以25 m/s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在它后面有一辆摩托车,当两车相距1 000 m时,摩托车从静止起动做匀加速运动追赶汽车,摩托车的最大速度可达30 m/s,若使摩托车在4 min时刚好追上汽车.求:外,还有图象法、数学极值法等.本题同学们可试着用图象法求解.[针对训练3](2009·海南·8)甲乙两车在一平直道路上同向运动,其v-t图像如图11所示,图中△OPQ和△OQT面积分别是x1和x2(x1<x2).初始时,甲车在乙车前方x0处()图11A.若x0=x1+x2,两车不会相遇B.若x0<x1,两车相遇2次C.若x0=x1,两车相遇1次D.若x0=x2,两车相遇1次答案ABC解析若乙车追上甲车时,甲、乙两车速度相同,即此时t=T,则x0=x1,此后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全程甲、乙仅相遇一次;若甲、乙两车速度相同时,x0<x1,则此时乙车已在甲车的前面,以后甲还会追上乙,全程中甲、乙相遇2次;若甲、乙两车速度相同时,x0>x1,则此时甲车仍在乙车的前面,以后乙车不可能追上甲车了,全程中甲、乙都不会相遇,综上所述,选项A、B、C对,D错.【基础演练】1.(2010·山东淄博期中)如图12所示为一质点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12A.整个过程中,CE段的加速度最大B.整个过程中,BC段的加速度最大C.整个过程中,D点所表示的状态离出发点最远D.BC段所通过的路程是34 m答案ACD解析在速度-时间图象中,斜率代表加速度,CE段的斜率最大,故该段的加速度最大,故选项A正确;在D点,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故D点所表示的状态离出发点最远,选项C正确;在速度-时间图象中,图象与横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大小,故x BC=(5+12)×42m=34 m,BC段为单向直线运动,路程与位移相等,选项D正确.2. 某人骑自行车在平直道路上行进,图13中的实线记录了自行车开始一段时间内的v-t图象.某同学为了简化计算,用虚线作近似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13A.在t1时刻,虚线反映的加速度比实际的大B.在0~t1时间内,由虚线计算出的平均速度比实际的大C.在t1~t2时间内,由虚线计算出的位移比实际的大D.在t3~t4时间内,虚线反映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时刻,实线上A的斜率,由图可知虚线反映的加速度小于实际加-t图象中,位移等于所对应图线与坐标时间内,虚线所对应的位移大于实线所对应知,由虚线计算出的平均速度比实际的大,故选项B时间内,由虚线计算出的位移比实际的小,故选项时间内虚线为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此线反映的运动正确.14所示为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两)图14的前面B.B在t2时刻追上A,并在此后跑在A的前面C.B开始运动的速度比A小,t2时刻后才大于A的速度D.A运动的速度始终比B大答案AB解析t=0时,A质点在x1处,而B质点在原点处,故A正确;由题图可知,0~t1时间内,A质点运动的速度比B大,但t1以后A 质点静止不动,速度为零,故C、D均错误;t2时刻A、B两质点到达同一位置,之后B质点继续向前运动,跑到A质点的前面,故B正确.4.(2011·潍坊模拟)如图15所示,汽车以10 m/s的速度匀速驶向路口,当行驶至距路口停车线20 m处时,绿灯还有3 s熄灭.而该汽车在绿灯熄灭时刚好停在停车线处,则汽车运动的速度(v)-时间(t)图象可能是()图15答案BC解析清楚地理解v-t图象中“面积”的物理意义是解本题的关键,A、D中的v-t图象中“面积”不等于20 m;B中v-t图象的“面积”可能等于20 m;C中v-t图象的“面积”正好等于20 m.B、C项正确,A、D项错误.5.t=0时,甲乙两汽车从相距70 km的两地开始相向行驶,它们的v-t图象如图16所示.忽略汽车掉头所需时间.下列对汽车运动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图16A.在第1小时末,乙车改变运动方向B.在第2小时末,甲乙两车相距10 kmC.在前4小时内,乙车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总比甲车的大D.在第4小时末,甲乙两车相遇答案BC解析速度-时间图象在t轴以下的均为反方向运动,故2 h末乙车改变运动方向,A错;2 h末从图象围成的面积可知乙车运动位移大小为30 km,甲车位移为30 km,相向运动,此时两车相距70 km -30 km-30 km=10 km,B对;从图象的斜率看,斜率大加速度大,故乙车加速度在4 h内一直比甲车加速度大,C对;4 h末,甲车运动位移为120 km,乙车运动位移为30 km,两车原来相距70 km,故此时两车还相距20 km,D错.6.一物体由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其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17所示,取开始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则物体运动的v-t图象正确的是()图1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加速度在v-t图象中的表示.在0~1 s内,a=1 m/s2,物体从静止开始做正向匀加速运动,速度图象是一条直线,1 s末速度v1=at=1 m/s.在1 s~2 s内,a2=-1 m/s2,物体将仍沿正方向运动,但要减速,2 s末时速度v2=v1+a2t=0,2 s~3 s内重复0~1 s内运动情况,3 s~4 s内重复1 s~2 s内运动情况,故选C项.7. (2011·陕西宝鸡调研)某跳伞运动训练研究所,让一名跳伞运动员从悬停在高空的直升机中跳下,研究人员利用运动员随身携带的仪器记录下了他的运动情况,通过分析数据,定性画出了运动员从跳离飞机到落地的过程中在空中沿竖直方向运动的v-t图象如图18所示,规定向下的方向为正方向,则对运动员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18A.0~15 s末都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B.0~10 s末做自由落体运动,15 s末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C.10 s末打开降落伞,以后做匀减速运动至15 s末D.10 s末~15 s末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加速度的大小在逐渐减小答案D解析在v-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代表加速度,从图象可以看出,0~10 s内,加速度方向向下,图线的斜率越来越小,故不是自由落体运动,是变加速直线运动,10 s末速度达到最大值;10 s末打开降落伞,加速度方向向上,物体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减速运动,15 sm/st=va①=v2x0=(2)在这段时间内,乙在接力区的位移为x2=v22a=13.5 m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为L-x2=6.5 m.9.(2011·江苏海安模拟)一辆值勤的警车停在公路边,当警员发现从他旁边以v=1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货车严重超载时,决定前去追赶,经过5.5 s后警车发动起来,并以2.5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但警车的行驶速度必须控制在90 km/h以内.问:(1)警车在追赶货车的过程中,两车间的最大距离是多少?(2)判定警车在加速阶段能否追上货车.(要求通过计算说明)(3)警车发动后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货车?答案(1)75 m(2)不能(3)12 s解析(1)警车在追赶货车的过程中,当两车速度相等时,它们的距离最大,设警车发动后经过t1时间两车的速度相等.则t1=10sx货t2m,则Δ便.4.用图象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简洁直观,便于理解分析.。
2013届高考物理第一轮基础知识复习教案1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1课时描述运动的物理量基础知识归纳1.机械运动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的变化.2.参考系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用来做参考的物体,对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所选择的参考系不同,对它运动的描述可能就会不同,通常取地面为参考系来描述物体的运动.3.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2)物体可看做质点的条件:研究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忽略.4.时刻和时间间隔(1)在单向直线运动中,位移的大小 等于 路程(2)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 小于路程(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 位移 与所用 时间 的比值.(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 位置 或 时刻 的速度.(3)速率:瞬时速度的 大小 叫速率,是标量.7.加速度(1)定义:a =t v ∆∆,Δv 是速度变化量,Δt 是时间间隔. (2)物理意义:描述 速度 变化的快慢.(3)方向:与Δv 的方向相同,单位是 m /s 2 .8.匀速直线运动(1)定义:轨迹为直线,且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 位移 相等的运动.(2)规律的描述①公式:v = x /t .② 图象:如图所示.重点难点突破一、对质点概念的理解1.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在研究物体运动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对实际物体的近似,是一种理想化模型.2.一个物体是否可以视为质点,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1)平动的物体可以视为质点.所谓平动,就是物体运动时,其上任一点的运动与整体的运动有完全相同的特点,如水平传送带上的物体随传送带的运动.(2)有转动,但相对平动而言可以忽略时,也可以把物体视为质点.如汽车在运动时,虽然车轮有转动,但我们关心的是车辆整体运动的快慢,故汽车可以看成质点.(3)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问题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可视物体为质点.如地球是足够大的物体,但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的大小就变成次要因素,我们完全可以把地球当做质点看待.当然,在研究地球自转时,就不能把地球看成质点了.又如测量一个同学的跑步速度时,可以将他看成质点,但观察他做广播操时,就不能将他看成质点了.3.质点的物理意义当物体的形状、大小不起主要作用时,可把物体抽象为一个质点,以便简化问题;即使在物体形状、大小起主要作用时,也可根据质点的定义,把物体看成由无数多个质点组成的系统.所以,研究质点的运动,是研究实际物体运动的近似和基础.二、位移和路程的区别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大小和方向的物理量,它是从运动物体的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位移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是矢量,大小只跟运动起点、终点位置有关,跟物体运动所经历的实际路径无关.路程是物体运动所经历的路径长度,是标量,大小跟物体运动经过的路径有关.位移和路程都属于过程量,物体运动的位移和路程都需要经历一段时间.三、对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理解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由于速度不变,即x 跟t 的比值x/t 不变,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相同,v =x /t 既是平均速度,也是物体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在变速运动中,v -=x/t 随x 或t 的选取不同而不同,而且是反映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它只能粗略地描述这段位移上运动的快慢程度.对做变速运动的物体,在它经过的某个位置附近选很小一段位移Δx ,Δx 小到在这段位移上察觉不到速度有变化,即在Δx上物体是匀速,那么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与这段位移上各个时刻的瞬时速度相等,即定义为:物体在这一位置的速度等于在这一位置附近取一小段位移Δx 与经过这段Δ x 所用时间Δ t 的比值,即Δ t趋于0时,tx ∆∆=v . 四、速度、速度变化量和加速度的关系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于参考系而言的.2.参考系的选取可以是任意的.3.确定一个物体的运动性质时,必须首先选取参考系,选择不同的物体做参考系,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4.参考系本身既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在讨论问题时,被选为参考系的物体,我们假定它是静止的.5.当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必须选择同一个参考系.6.参考系的选取原则.选取参考系时,应以观测方便和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为原则,一般应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对象所在的系统来决定,如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时,通常选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为参考系.1.位移和路程的比较及计算【例1】在一条直线跑道上,每隔5 m 远放置一个空瓶子,运动员进行折返跑训练,从中间某一瓶子处出发,跑向最近的空瓶子将其扳倒后返回再扳倒出发点处的第一个瓶子,之后再折返扳倒前面的最近的瓶子,依次下去,当他扳倒第6个空瓶子时,他跑过的路程多大?位移是多大?【解析】设从O 处出发,其运动情景如图所示,由路程是轨迹的长度得L =(5+5+10+15+20+25) m =80 m由位移概念得x =10 m【思维提升】本题主要考查对位移和路程的理解,作出运动员运动的示意图,使运动过程直观形象,易于求解.【拓展1】某同学从学校的门口A处开始散步,先向南走了50 m 到达B处,再向东走了100 m到达C处,最后又向北走了150 m到达D处,则:(1)此人散步的总路程和位移各是多少?(2)要确切地表示这人散步过程中的各个位置,应采用什么数学手段较妥,分别应如何表示?(3)要比较确切地表示此人散步的位置变化,应用位移还是路程?【解析】(1)这人散步的总路程为s=(50+100+150) m=300 m画图,如图所示,位移大小为x=22)(-100+ m=1002 m50)150(且tan α=1,α=45°,即位移方向为东偏北45°.(2)应用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表示,以A为坐标原点,向东为x 轴正向,向北为y轴正向,则A点为(0,0),B(0,-50),C(100,-50),D(100,100).(3)应用位移可准确表示人散步的位置变化.2.平均速度的求法【例2】汽车从甲地由静止出发,沿直线运动到丙地,乙在甲、丙两地的中点.汽车从甲地匀加速运动到乙地,经过乙地时速度为60 km/h;接着又从乙地匀加速运动到丙地,到丙地时速度为120 km/h.求汽车从甲地到达丙地的平均速度.【解析】设甲、丙两地距离为2l,汽车通过甲、乙两地的时间为t 1,通过乙、丙两地的时间为t 2.甲到乙是匀加速运动,由l =2乙甲v v +•t 1得t 1=/2)60(0/2)(+=+l v v l 乙甲 h =30lh从乙到丙也是匀加速运动,由l =2丙乙v v +•t 2得t 2=2/)20160(/2)(+=+l v v l 丙乙 h=90l h 所以90302221l l l t t l v +=+=甲丙 km /h =45 km/h【思维提升】平均速度的常用计算方法有:(1)利用定义式v =x/t ,这种方法适合于任何运动形式;(2)利用v =21(v 0+v ),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求平均速度的关键是明确所求的是哪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或哪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拓展2】某人爬山,从山脚爬上山顶,然后又从原路返回到山脚,上山的平均速率为v 1,下山的平均速率为v 2,则往返的平均速度大小和平均速率是 ( D ) A.221v v +, 221v v + B. 221v v -,221v v - C.0, 2121v v v v +- D.0,21212v v v v + 【解析】平均速度t t x ∆=∆∆0=0,平均速率v =212121212122v v v v v s v s s t t x x +=+=++3.位移、速度、速度变化率和加速度的关系【例3】一个质点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相同,但加速度大小逐渐减小直至为零,则在此过程中( )A.速度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小值B.速度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速度达到最大值C.位移逐渐增大,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位移将不再增大D.位移逐渐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时,位移达到最小值【解析】【思维提升】不能认为加速度变小,速度一定变小,也不能认为加速度变大,速度一定变大.当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同时,速度变大;当加速度与速度方向相反时,速度变小.【拓展3】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某时刻速度的大小为4 m/s ,1 s 后速度的大小变为10 m /s.在这 1 s 内物体的 ( AD )A.位移的大小可能小于4 mB.位移的大小可能大于10 mC.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小于4 m /s 2D.加速度的大小可能大于10 m/s 2【解析】因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有两种可能:①若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则v t =10 m/s ,位移x =20t v v +•t=2104+×1 m =7 m ,加速度a =14100-=-t v v t m /s 2=6 m/s 2②若是匀减速直线运动,则v t =-10 m/s ,位移x =20t v v +•t =2104-×1 m =-3 m ,加速度a =14100--=-t v v t m /s 2=-14 m/s 2,故选A 、D.4.参考系及其应用【例4】航空母舰是一种可以供军用飞机起飞和降落的军舰.蒸汽弹射起飞,就是使用一个长平的甲板作为飞机跑道,起飞时一个蒸汽驱动的弹射装置带动飞机在两秒钟内达到起飞速度,目前只有美国掌握生产蒸汽弹射器的成熟技术.某航空母舰上的战斗机,起飞过程中最大加速度是a =4.5 m/s 2,飞机要达到速度v 0=60 m/s 才能起飞,航空母舰甲板长为L =289 m.为使飞机安全起飞,航空母舰应以一定速度航行才能保证飞机起飞安全,求航空母舰的最小航行速度v 是多少?(设飞机起飞对航空母舰的状态没有影响,飞机的运动可以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错解】由运动学知识有220v v -=2aL ,解得v =aL v 220-,代入数据得v =2895.42602⨯⨯- m/s =999m /s≈31.6 m/s【错因】本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如果以地面为参考系,飞机起飞的距离并不是航空母舰甲板长度L ,甲板的长度应该是飞机与航空母舰的相对位移.错解中的速度是以地面为参考系,位移以航空母舰为参考系,同一个过程中物理量采用不同的参考系显然是不正确的.【正解】若航空母舰匀速运动,以地面为参考系,设在时间t 内航空母舰和飞机的位移分别为x 1和x 2,航空母舰的最小速度为v ,由运动学知识得x 1=vt ,x 2=vt +21at 2,x 2-x 1=L ,v 0=v +at 联立以上几式解得v =9 m/s【思维提升】若在分析问题的同一公式中,必须选用统一的参考系.。
高三第一轮复习物理教案范文
高三第一轮复习物理教案范文积极探索物理快乐课堂,中学阶段物理教学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使他们树立学习物理的自信心,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5篇高三第一轮复习物理教案内容,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三第一轮复习物理教案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2、了解如何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3、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4、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2、通过实验,初步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鼓励学生大胆猜想,积极参与探究活动;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难点: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课前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乒乓球、饮料瓶(去底)、弹簧测力计、细线、铝块学生:弹簧测力计、细线、烧杯、水、盐水圆柱体(标有等距离空格)等体积的铁块和铝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万吨巨轮能在海面乘风破浪,平稳航行;节日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在水中轻盈地上下游动。
提问:这些现象都蕴含了什么物理知识?学生:浮力师:对,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浮力的产生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设计意图: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二)推进新课一、浮力1、什么叫浮力?浮力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谁?(教师提示:阅读课本,结合二力平衡条件,受力平衡与物体运动状态关系,分析漂浮在水面物体的受力情况)学生活动:(讨论回答)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竖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浮力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是水。
2、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会受浮力吗?浮力该如何测量?演示实验:(1)弹簧测力计下悬挂一铝块,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铝块所受重力。
(2)把铝块浸没在水中,看看示数有什么变化。
请同学分析实验现象相互交流,回答: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同时得出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
2013届高考物理第一轮考点复习教案新部编本28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选修3-3模块静悟材料导读1.分子动理论三个基本观点: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斥力和引力). 2.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体积极小(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m )(1)实验:用油膜法估测分子大小——实验采用使油酸在水面上形成一层单分子油膜的方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可算出油酸分子的大小SVd =.(2)1mol 的任何物质含有的微粒数相同,其值为231002.6⨯=AN mol-1,称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3)对微观量的估算①分子的两种模型:球形或立方体模型②利用阿伏加德罗常数是联系微观量与宏观量的桥梁作用进行估算. 3.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实验事实:扩散现象和布朗运动.(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温度越高,扩散越快.(2)布朗运动:悬浮在液体中微粒的无规则运动,微粒越小,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明显;注意——各个方向液体分子对微粒冲力的不平衡性和无规则性引起布朗运动,布朗运动不是分子的运动,它间接地反映了液体分子的运动是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的.(3)热运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简称热运动,温度越高,这种运动越激烈.4.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分子间的斥力f斥和引力f引都随分子间距离r的增大而减小,但f斥比f引减小得更快.5.温度:宏观上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微观上温度是物体大量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热力学温度和摄氏温度的数量关系:K15.273+=tT6.内能:(1)分子平均动能:物体内所有分子动能的平均值叫分子平均动能.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温度越高,分子平均动能越大,温度相同的任何物体则其平均动能相(2)分子势能:由相互作用的分子间相对位置所决定的能叫分子势能.其大小的决定因素:a.微观上:决定于分子间的间距和分子排列情况.分子势能变化与分子间距离变化有关.b.宏观上:分子势能的大小与物体的体积有关.(3)物体的内能:物体中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物体的内能由物质的量、物体的温度、物体的体积等因素决定.注意:单独分析几个分子的内能没有意义;7.气体实验定律(1)玻意耳定律:常数=pV 或2211VpVp=,玻意耳定律的微观解释——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保持不变时,分子的平均动能是一定的.在这种情况下,体积减小时,分子的密集程度增大,气体的压强就增大. (2)查理定律:2121T T p p=或 2211T p T p=,查理定律的微观解释——一定质量的气体,体积保持不变时,分子的密集程度保持不变.在这种情况下,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气体的压强就增大. (3)盖·吕萨克定律: 2121T T V V=或 2211T V T V=,盖·吕萨克定律的微观解释——一定质量的气体,温度升高时,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只有气体的体积同时增大,使分子的密集程度减小,才能保持压强不变. 8.理想气体: 理想气体是一种理想化模型,气体分子间不存在相互作用力,故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的内能只与温度有关,与体积无关. 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 222111T V P T VP =或 C TPV =9.气体热现象的微观意义(1)气体分子运动的特点:对大量分子的整体来说,分子运动都表现出①任一时刻气体分子沿各个方向运动的机会均等;②大量气体分子的速率分布呈现中间多(具有中间速率的分子数多)两头少(速率大或小的分子数目少)的规律.10.晶体和非晶体:判断晶体与非晶体的可靠依据:是否有确定的熔点.11.单晶体和多晶体:多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形状,也不显示各向异性,但是同单晶体一样,仍有确定的熔点.12.表面张力:当表面层里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时,分子间距要比液体内部大,表面层里的分子间表现为引力,使液体表面各部分之间相互吸引产生表面张力,13.液晶:微观结构——分子既保持排列有序性,保持各向异性,又可以自由移动,位置无序,因此也保持了流动性;性质——①流动性②各向异性③分子排列特点:从某个方向上看液晶分子排列整齐,从另一个方向看液晶分子的排列是杂乱无章的④液晶的物理性质很容易在外界的影响(电场、压力、光照、温度)下发生改变.14.改变系统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2013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精讲教案(直线运动等20份打包)14(优秀免费下载资料)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牛顿定律及其运用牛顿定律在直线运动中的应用历来是高考的热点,它不仅仅涉及力学中对物体的受力分析和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还常常涉及带电粒子在电场和磁场以及复合场中的运动问题。
预测年高考重点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速度、位移、加速度的矢量性和速度、位移、加速度的运算公式的应用,主要运用相关公式进行运算,注意公式的选择和使用。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两种比例的应用和平均速度与初速度、末速度的关系。
、直线运动中的追及问题,特别注意追及问题的临界条件,常常是解题的关键,速度相等是物体恰能追上或恰不相碰、或间距最大、或最小的临界条件。
、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分析解决问题,检测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进行力的合成与分解,要对物体运动规律进行分析,然后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把物体受的力和运动联系起来,列方程求解。
、利用速度图象,从速度、位移的角度分析运动的物理过程,同时分析带电粒子的受力情况,继而对粒子运动的有关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
、一般来说,带电体在复合场中的运动问题常有两类:一类是,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一般不考虑其重力;另一类是带电微粒在复合场中的运动问题,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一般要考虑其重力。
当带电粒子在电场、磁场或者复合场中运动时,特别要注意分析电场和磁场的方向,再确定电场力和洛伦兹力的方向,运用平衡条件或牛顿定律建立方程求解。
热点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例、伽利略在著名的斜面实验中,让小球分别沿倾角不同、阻力很小的斜面从静止开始滚下,他通过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得到的正确结论有().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位移与时间成正比.倾角一定时,小球在斜面上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时的速度与倾角无关.斜面长度一定时,小球从顶端滚到底端所需的时间与倾角无关名师指引: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很多省市都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考查,要求同学们理解理想斜面实验是在可靠的实验事实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思维来展开的实验,它表明了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热点力和运动的关系例、一汽车在路面情况相同的公路上直线行驶,下面关于车速、惯性、质量和滑行路程的讨论正确的是( ).车速越大,它的惯性越大.质量越大,它的惯性越大.车速越大,刹车后滑行的路程越长.车速越大,刹车后滑行的路程越长,所以惯性越大名师指引:本题考查对惯性的认识,要求我们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一定要透彻,惯性是物质的一种固有属性,其大小由质量唯一决定,而与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无关,要区分惯性和惯性现象,要能利用惯性解释有关物理现象.热点物体运动情况的判断热点整体法和隔离法的应用例、如图,质量为的楔形物块静置在水平地面上,其斜面的倾角为θ.斜面上有一质量为的小物块,小物块与斜面之间存在摩擦.用恒力沿斜面向上拉小物块,使之匀速上滑.在小物块运动的过程中,楔形物块始终保持静止.地面对楔形物块的支持力为().(+).(+)-.(+)+θ.(+)-θ解析:本题可用整体法的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竖直方向由平衡条件:θ++,则+-θ答案:热点应用牛顿定律求解两类动力学问题例、一水平的浅色长传送带上放置一煤块(可视为质点),煤块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初始时,传送带与煤块都是静止的.现让传送带以恒定的加速度开始运动,当其速度达到后,便以此速度做匀速运动.经过一段时间,煤块在传送带上留下了一段黑色痕迹后,煤块相对于传送带不再滑动.求此黑色痕迹的长度.解析:根据“传送带上有黑色痕迹”可知,煤块与传送带之间发生了相对滑动,煤块的加速名师指引:皮带传输机是利用货物与传送代之间的摩擦力将货物匀速到别的地方去,它是牛顿第二定律在实际中的应用,该问题涉及到摩擦力的判断、物体运动状态的分析和运动学知识的应用,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灵活性.主要有水平传送带、倾斜传送带、组合(水平和倾斜)传送带三种类型. 求解传送带问题关键在于摩擦力的方向分析,特别要注意物体的速度和传送带速度之间的关系,还有物体和传送带之间的相对位移等.对于倾斜的传送带问题还要特别注意分析摩擦力是滑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另外传送带问题可以采用-求解.本题也可以巧用图象法求解:作出皮带和煤块的图如图所示,粗实线为皮带的速度图线,细实线为煤块的速度图线,最后具有共同的速度,黑色痕迹的长度为两者速度图线的面积之差.本题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和牛顿运动定律,题目设计巧妙,能力要求较高,属于难题,要求考生具有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尤其在隐含及临界条件的挖拙上,对分析物理过程也要有较高的能力.热点超重与失重例、直升机悬停在空中向地面投放装有救灾物资的箱子,如图所示。
2013届高考物理第一轮考点复习教案1
系统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目标1、理解系统守恒条件。
2、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3、灵活运用系统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运动问题教学重点:系统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教学难点:理解系统机械能守恒的条件高考动向:灵活运用系统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运动问题教学过程:1 .系统机械能守恒条件:①外力:只有重力做功②内力:系统内没有机械能与其他形式的能发生相互转化典例分析与训练(1)木板放在光滑地面上,一木块以某一初速度从木板的左端滑到右端,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0,此系统的机械能是否守恒?(2)小球与槽、槽与地面的接触面均光滑,小球从图示位置释放,此系统的机械能是否守恒?2.系统机械能守恒的表达式:典例分析与训练例1 如图所示,总长为L 的光滑匀质铁链跨过一个光滑的轻小滑轮,开始时下端A 、B 相平齐,当略有扰动时其一端下落,则当铁链刚脱离滑轮的瞬间,铁链的速度为多大? 解析 这里提供两种解法。
解法一(利用E 2=E 1求解):设铁链单位长度的质量为ρ,且选取初始位置铁链的下端A 、B 所在的水平面为参考平面,则铁链初态的机械能为21414gL L Lg E ρρ=⋅=, 末态的机械能为 2222121Lv mv E ρ==。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 E 2=E 1, 即 224121gL Lv ρρ=, 解得铁链刚脱离滑轮时的速度 2gLv =。
解法二(利用△E k =-△E p 求解):如图所示,铁链刚离开12E E =守恒式 即:A BE E ∆=∆增量式 即: -P K E E ∆=∆或 -E E ∆=∆减少增加或滑轮时,相当于原来的BB ’部分移到了AA ’的位置。
重力势能的减少量241221gL L Lg E pρρ=⋅=∆-, 动能的增加量 221Lv E k ρ=∆。
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有△E k=-△E p ,即 224121gL Lv ρρ=, 解得铁链刚脱离滑轮时的速度 2gLv =。
高三物理第一轮专题知识点总复习教案2
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洛仑兹力一、洛仑兹力: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力——洛伦兹力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是对运动电荷作用力的宏观表现。
推导:F 安=B I L ⇒推导 f 洛=q B v 建立电流的微观图景 (物理模型)垂直于磁场方向上有一段长为L 的通电导线,每米有n 个自由电荷,每个电荷的电量为q ,其定向移动的速率为v 。
在时间内有vt 体积的电量Q 通过载面,vt 体积内的电量Q=n ·vt ·q导线中的电流I=tQ = n v q 导线受安培力F=B I L= B ·n v q ·L (nL 为此导线中运动电荷数目) 单个运动电荷q 受力f 洛=电荷数F= q B v(1)洛伦兹力的大小:F =qvB sin α(α为v 与B 的夹角)注意:① 当v ⊥B 时,f 洛最大,f 洛= q B v (f B v 三者方向两两垂直且力f 方向时刻与速度v 垂直)导致粒子做匀速圆周运动。
②当v // B 时,f 洛=0做匀速直线运动。
③当v 与B 成夹角时,(带电粒子沿一般方向射入磁场),可把v 分解为(垂直B 分量v ⊥,此方向匀速圆周运动;平行B 分量v //,此方向匀速直线运动)⇒合运动为等距螺旋线运动。
磁场和电场对电荷作用力的差别:只有运动的电荷在磁场中才有可能受洛仑兹力,静止电荷中磁场中不受洛仑兹力。
在电场中无论电荷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受电场力作用。
f 洛=的特点:① 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对运动电荷永不做功,而安培力可以做功。
(所以少用动能定理,多与几何关系相结合)。
②不论电荷做什么性质运动,轨迹如何,洛仑兹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能改变速度的大小,对粒子永不做功第3(2)洛伦兹力的方向用左手定则来判断(难点).实验:判断f B v三者方向的关系1.洛伦兹力F的方向既垂直于磁场B的方向,又垂直于运动电荷的速度v的方向,即F总是垂直于B和v所在的平面.2.使用左手定则判定洛伦兹力方向:伸出左手,让姆指跟四指垂直,且处于同一平面内,让磁感线穿过手心,四指指向正电荷运动方向(当是负电荷时,四指指向与电荷运动方向相反)则姆指所指方向就是该电荷所受洛伦兹力的方向.说明:正电荷运动方向为电流方向(即四指的指向),负电运动方向跟电流方向相反.(3)洛伦兹力的特点洛伦兹力的方向一定既垂直于电荷运动的方向,也垂直于磁场方向.即洛伦兹力的方向垂直于速度和磁场方向决定的平面,同时,由于洛伦兹力的方向与速度的方向垂直,所以洛伦兹力的瞬时功率P=Fv cos90o =0,即洛伦兹力永远不做功.二、洛伦兹力与安培力的关系1.洛伦兹力是单个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力,而安培力是导体中所有定向称动的自由电荷受到的洛伦兹力的宏观表现.2.洛伦兹力一定不做功,它不改变运动电荷的速度大小;但安培力却可以做功.三、不计重力的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1.分三种情况:一是匀速直线运动;二是匀速圆周运动;三是螺旋运动.2.做匀速圆周运动:轨迹半径r=mv/qB;其运动周期T=2πm/qB (与速度大小无关).3.垂直进入匀强电场和垂直进入匀强磁场时都做曲线运动,但有区别:垂直进入匀强电场,在电场中做匀变速曲线运动(类平抛运动);垂直进入匀强磁场,则做变加速曲线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点评:凡是涉及到带电粒子的动能发生了变化,均与洛仑兹力无关,因为洛仑兹力对运动电荷永远不做功。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学案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教学案为了能够更好地应对高考物理考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复习要点,需要一份高效又实用的复习教学案。
在本文中,我们将为您提供一份适用于高三物理一轮复习的详细教学案,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复习备考。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力学、热学、电学、光学、声学等多个模块的核心知识点。
2.能够熟练运用公式,掌握物理运算方法。
3.理解物理学的基本原理,掌握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研究欲望。
二、能力目标:1.培养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同时提高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2.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对科学的热爱。
2.通过系统性学习,让学生在物理学领域获得更多的成功体验,强化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一、力学1.运动的描述:功、能量、动能定理、位能、机械能守恒定律等。
2.匀速直线运动、斜抛运动、平抛运动等。
3.牛顿力学:牛顿三定律、质点的平衡、受力分析和牛顿第二定律等。
二、热学1.热学基础:温度、热量、热功当量等。
2.气体分子运动论:物态方程、内能和热力学第一定律等。
3.热传递:热传递方式、传热定律等。
三、电学1.电学基础:电荷、电场、电势能等。
2.静电场:库仑定律、电场线、电势差、电容等。
3.恒定电流: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电功定理等。
四、光学1.光的本质: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
2.几何光学:像的形成、透镜和显微镜等。
3.物理光学:光的干涉、衍射现象和光谱分析等。
五、声学1.声学基础:声强、声源和声波等。
2.声音传播:声音的反射、折射、干涉和共振等。
3.声波的特性:音调、音量,共振和波幅等。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1.总结性课堂:回顾重点知识和解决常见难点。
2.探究性课堂: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或个体方式探究问题。
3.综合性课堂:要求学生将不同领域的物理知识进行整合,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2013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精讲教案直线运动等20份打包8教案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光学光的颠簸性以及光的粒子性三部分,高考对本考点的观察一般以选项题的形式出现,重点放在观察光学一些重要的规律和看法上,侧重课本,增强理解;“考课本”、“不回避陈题”是高考对光学命题的特色。
“联系实质、联系生活、联系高科技”已成为高考命题的新趋势;也是这几年光学命题的热门.目前高考中几何光学已淡化了“像”的看法,重视于“光路”的观察(折射、全反射、棱镜等),一般是观察光辉的去向的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问题;同时几何光学还常与力学中的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定律等相联合命题,观察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预计此后高考试题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会增强对光学的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对物理现象、物理情形的分析能力的观察。
光的颠簸内容近两年命题频率较高,对光的颠簸性进行考查,主若是以干涉和衍射以及电磁波谱知识为重点,观察颠簸光学的一些初步理论、以及建立这些理论的实验基础和一些重要的物理现象;特别是颠簸光学最近几年新增知识点有“双缝干涉的条纹间距与波长的关系”、“光的偏振现象”、“物质波”、“激光的特征及应用”等也在高考中有所表现.光的粒子性主要观察光电效应规律理解和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的娴熟应用.展望年高考本考点热门内容有:光的反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折射定律、折射率、全反射;色散成因及规律;双缝干涉、薄膜干涉;公式△λ的含义;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红外线、紫外线、射线、γ射线的性质及其应用;光电效应,;对几何光学的观察,以定性和半定量为主,侧重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对物理现象、物理情形分析能力的观察;平面镜问题和不一样色光的折射率、全反射、光导纤维等问题要惹起注意.光的天性考点主若是光的颠簸性、粒子性等知识的观察,与几何光学的综合也是观察重点内容之一,别的近代物理光学的初步理论,以及建立这些理论的实验基础和一些重要物理现象也要惹起重视。
【考点定位】经过《考试大纲》可以知道,光学部分:由几何光学的光的反射和折射与物理光学的光的颠簸性和微粒性四个部分构成,此中光的反射、折射和光电效应要求属Ⅱ级要求(即: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实含义及与其余知识的联系,可以进行表达和解说,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
2013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精讲教案(直线运动等20份打包)10(优秀免费下载资料)
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机械振动和机械波【考点预测】预测年的机械振动与波的考题仍将保持以选项题为主,考查的知识综合较强的风格.一个考题往往多个知识点,重点在简谐运动的规律和图象;波的形成过程和波长、波速和频率的关系,波的图象和波的多解问题仍是考查的热点.尤其是波的图象中已知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判断方向和求位移、路程及质点坐标;已知某两时刻的波形图涉用的多解;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的综合运用预测是重点考查的重点。
另外对共振现象和波的特性在实际中的应用问题也要引起注意。
【考点定位】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看,试题多以选择题、填空题形式出现,但试题信息量大,一道题中考查多个概念、规律.对机械振动的考查着重放在简谐运动的运动学特征和动力学特征和振动图象上;同时也通过简谐运动的规律考查力学的主干知识.对机械波的考查着重放在波的形成过程、传播规律、波长和波动图象及波的多解上;对波的叠加、干涉和衍射、多普勒效应也有涉及.实际上许多考题是振动与波的综合,考查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的联系和区别;同时也加强了对振动和波的联系实际的问题的考查,如利用单摆,结合万有引力知识测量山的高度,共振筛、队伍过桥等共振现象的利用与防止,医用型超声波图、心电图、地震波图线的分析等。
【考点】考点、单摆受迫振动振动中的能量转化【例】把地球上的一个秒摆(周期等于的摆称为秒摆)拿到月球上去,它的振动周期变为多少?已知地球质量地×,半径地×,月球质量月×,半径月×.【解析】由单摆的周期公式知地,月∴月地月地根据万有引力定律知:[来源:教育城]地地地,月月月得地月地月月地∴月地月地×××(×)××(×)≈.【高考试题解析】(·大纲版全国卷).一列简谐横波沿轴正方向传播,图()是时刻的波形图,图()和图()分别是轴上某两处质点的振动图像。
由此可知,这两质点平衡位置之间的距离可能是. . .(·福建)、【原题】:.一列简谐波沿轴传播,时刻的波形如图甲所示,此时质点正沿轴负方向运动,其振动图像如图乙所示,则该波的传播方向和波速分别是.沿轴负方向,.沿轴正方向,.沿轴负方向,.沿轴正方向,【答案】:【解析】:从甲图的波动图像可知,质点向轴负方向运动说明波沿轴负方向传播,从图中还可在波长为,周期为秒,可得到波速为;所以答案选【考点定位】波动图像和振动图像,会读图和处理波长、波速、周期三者的关系。
2013届高考物理第一轮总复习教案19
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自感一、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1)定律内容: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发生电磁感应现象的这部分电路就相当于电源,在电源的内部电流的方向是从低电势流向高电势。
(即:由负到正)①表达式:=∆∆⨯=∆⨯∆=∆∆=tsBntsBntnEφ…=?(普适公式)ε∝t∆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n.ΔB/Δt是磁场变化率(2)另一种特殊情况:回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 且导体运动方向跟磁场方向垂直。
②E=BL v(垂直平动切割) (v为磁场与导体的相对切割速度......) (B不动而导体动;导体不动而B运动)③E= nBSωsin(ωt+Φ);E m=nBSω(线圈与B⊥的轴匀速转动切割) n是线圈匝数④E=BL2ω/2 (直导体绕一端转动切割)⑤*自感tILtnE∆∆=∆∆=φ自IEt∆∝∆自(电流变化快慢) (自感)二、感应电量的计算感应电量RnttRntREtIqφφ∆=∆⋅∆∆=∆⋅=∆=如图所示,磁铁快插与慢插两情况通过电阻R的电量一样,但两情况下电流做功及做功功率不一样.三.自感现象1.自感现象:由于导体本身电流发生变化而产生的电磁感应现象.2.自感电动势:自感现象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叫自感电动势.自感电动势:E=LtI∆∆( L是自感系数):a.L跟线圈的形状、长短、匝数等因素有关系.线圈越粗,越长、匝数越密,它的自感系数越大,另外有铁芯的线圈自感系数比没有铁芯时大得多.第2b.自感系数的单位是亨利,国际符号是L,1亨=103毫亨=106微亨3.关于自感现象的说明①如图所示,当合上开关后又断开开关瞬间,电灯L为什么会更亮,当合上开关后,由于线圈的电阻比较过灯泡的电流I1大,当开关断开后,过线圈的电流将由灯泡的电阻小,因而过线圈的电流II2变小,从而线圈会产生一个自感电动势,于是电流由c→b→a→d流动,此电流虽然比I2小但比I1还要大.因而灯泡会更亮.假若线圈的电阻比灯泡的电阻大,则I2<I1,那么开关断开后瞬间灯泡是不会更亮的.②开关断开后线圈是电源,因而C点电势最高,d点电势最低③过线圈电流方向与开关闭合时一样,不过开关闭合时,J点电势高于C点电势,当断开开关后瞬间则相反,C点电势高于J点电势.④过灯泡的电流方向与开关闭合时的电流方向相反,a、b两点电势,开关闭合时U a>U b,开关断开后瞬间U a<U b.4.镇流器是一个带铁芯的线圈,起动时产生瞬间高电压点燃日光灯,目光灯发光以后,线圈中的自感电动势阻碍电流变化,正常发光后起着降压限流作用,保证日光灯正常工作.线圈作用:起动时产生瞬间高电压,正常发光后起着降压限流作用。
2013届高考物理第一轮考点复习教案22
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教学目标:1.掌握万有引力定律的内容并能够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卫星的运动问题2.掌握宇宙速度的概念3.掌握用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卫星运动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教学重点: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教学难点:宇宙速度、人造卫星的运动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万有引力定律:(1687年)适用于两个质点或均匀球体;r为两质点或球心间的距离;G为万有引力恒量(1798年由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测出)2211/1067.6kg m N G ⋅⨯=-二、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1.解题的相关知识:(1)在高考试题中,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解题的知识常集中于两点:一是天体运动的向心力来源于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即222rv m r Mm G ==r T m 224πr m 2ω=;二是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近似等于物体的重力,即G 2RmM =mg 从而得出GM =R 2g 。
(2)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ω=Tπ2,v=ωr 。
讨论: ①由222rv m r Mm G =可得:r GM v = r 越大,v 越小。
②由r m rMm G 22ω=可得:3r GM =ω r 越大,ω越小。
③由r T m r Mm G 222⎪⎭⎫ ⎝⎛=π可得:GM r T 32π= r 越大,T 越大。
④由向ma r Mm G =2可得:2r GM a =向 r 越大,a 向越小。
点评:需要说明的是,万有引力定律中两个物体的距离,对于相距很远因而可以看作质点的物体就是指两质点的距离;对于未特别说明的天体,都可认为是均匀球体,则指的是两个球心的距离。
人造卫星及天体的运动都近似为匀速圆周运动。
2.常见题型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主要涉及几个方面:(1)测天体的质量及密度:(万有引力全部提供向心力) 由r T m r Mm G 222⎪⎭⎫ ⎝⎛=π 得2324GT r M π= 又ρπ⋅=334R M 得3233R GT r πρ= 【例1】中子星是恒星演化过程的一种可能结果,它的密度很大。
2013届高考物理第一轮考点复习教案31
静悟导读提纲:(六)恒定电流一、【考纲对本模块的要求】二、【考试说明解读】本章知识结构【高考常考查的知识点】本章内容高考中主要考查电路分析与计算,电压、电流和电阻的测量,重点一般不在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辨析方面,而重在知识应用,在分析问题的能力方面.高考本章知识占15%左右.从近几年高考来看,该部分一般不会出现大的计算题.此部分实验较多,是高考中必考的内容,要重点掌握.近几年连续以“活题”形式出现考查电阻的测定,更要掌握其基本的测量方法。
【典型题目】1.欧姆定律适用于金属导体和电解液,不适用于气体导电。
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注意I-U曲线和U-I曲线的区别。
还要注意:当考虑到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时,曲线的弯曲方向。
习题:实验室用的小灯泡灯丝的I-U特性曲线可用以下哪个图象来表示:解:灯丝在通电后一定会发热,当温度达到一定值时才会发出可见光,这时温度能达到很高,因此必须考虑到灯丝的电阻将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随着电压的升高,电流增大,灯丝的电功率将会增大,温度升高,电阻率也将随之增大,电阻增大,。
U越大I-U曲线上对应点于原点连线的斜率必然越小,选A。
2.电阻定律习题:一根粗细均匀的导线,两端加上电压U时,通过导线中的电流强度为I,导线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平均速度为v,若导线1,再给它两端加上电压U,则BC 均匀拉长,使其半径变为原来的2I B.通过导线的A.通过导线的电流为4I电流为6v D.自由电子定C.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平均速率为4v向移动的平均速率为63.电阻的串、并联2、如图所示的电路中,L1、L2为“220V、100W”灯泡,L3、L4为“220V,40W”灯泡,现将两端接入电路,其实际功率的大小顺序是(A )A.P4>P1>P3>P2B.P4>P1>P2>P3C.P1>P4>P2>P3D.P1>P4>P3>P24. 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5.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习题: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R1、R2为定值电阻,R3为可变电阻,电源的电动势为E,内阻为r .设电流表A的读数为I,电压表V的读滑动触点向图中a端移动,则数为U .当RDA.I变大,U变小B.I 变大,U 变大C.I 变小,U 变大D.I 变小,U 变小 6. 电功率、焦耳定律(1)纯电阻用电器:电流通过用电器以发热为目的,例如电炉、电熨斗、电饭锅、电烙铁、 白炽灯泡等。
2013届高考物理第一轮考点复习教案21
第五章机械能知识网络:单元切块:按照考纲的要求,本章内容可以分成四个单元,即:功和功率;动能、势能、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功能关系动量能量综合。
其中重点是对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理解,能够熟练运用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解决力学问题。
难点是动量能量综合应用问题。
§1 功和功率教学目标:理解功和功率的概念,会计算有关功和功率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教学重点:功和功率的概念教学难点:功和功率的计算教学方法:讲练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功1.功功是力的空间积累效应。
它和位移相对应(也和时间相对应)。
计算功的方法有两种:(1)按照定义求功。
即:W =Fs cos θ。
在高中阶段,这种方法只适用于恒力做功。
当20πθ<≤时F 做正功,当2πθ=时F 不做功,当πθπ≤<2时F 做负功。
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成是:功等于恒力和沿该恒力方向上的位移的乘积。
(2)用动能定理W =ΔE k 或功能关系求功。
当F 为变力时,高中阶段往往考虑用这种方法求功。
这里求得的功是该过程中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或者说是合外力做的功)。
这种方法的依据是: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功是能的转化的量度。
如果知道某一过程中能量转化的数值,那么也就知道了该过程中对应的功的数值。
【例1】 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小球用长L 的细线悬挂而静止在竖直位置。
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分别用水平拉力F 将小球拉到细线与竖直方向成θ角的位置。
在此过程中,拉力F 做的功各是多少?⑴用F 缓慢地拉;⑵F 为恒力;⑶若F 为恒力,而且拉到该位置时小球的速度刚好为零。
可供选择的答案有A.θcos FLB.θsin FLC.()θcos 1-FLD.()θcos 1-mgL 解析:⑴若用F 缓慢地拉,则显然F 为变力,只能用动能定理求解。
F 做的功等于该过程克服重力做的功。
选D⑵若F 为恒力,则可以直接按定义求功。
届高考物理第一轮专题考点复习教案2
2012届高三物理一轮复习学案:第一章《力物体的平衡》专题四力的合成和分解【考点透析】一本专题考点:矢量,分力和合力,平行四边形法则二理解和掌握的内容1.矢量:有大小有方向,同时遵从矢量合成法则的物理量。
电流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但却是标量。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
标量运算遵从代数法则。
请读者考虑,高中物理涉及到的物理量那些是矢量,那些是标量?2.分力和合力: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它产生的效果跟几个力共同作用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叫做那几个力的合力,而那几个力叫做这个力的分力。
应用合力和分力的思想解题,要紧紧依据等效替换的原则,分力和合力不能同时考虑。
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只分析物体实际受到的力,而不要分析它们的分力和合力。
例如,图1-27示小木块沿斜面匀速下滑,小木块受几个力呢?它当然只受重力、支持力和摩擦力三个作用。
下滑力是重力的分力,不应作为物体受到的力。
3.平行四边形法则平行四边形法则是矢量运算的普适法则;为方便运算,我们通常将解四边形的问题转化成解三角形。
4.力的合成图1-27图1-29甲 图1-29乙已知F 1、F 2和它们的夹角θ,如图1-28,则它们的合力大小: F =θCOS F F F F 2122212++方向: tg α=θθcos sin 212F F F + 由公式知,当θ在00到1800之间变化时,F 随θ的增大而减小。
5.力的分解分解原则:(1)力的作用效果分解;(2)方便性原则分解,即满足解题方便的原则。
在复习时我们应当特别明确一个问题, 力的合成和分解是由受力分析到建立力学方程的过程所采取的一种手段, 是处理复杂受力情况的一种方法。
合成和分解不是机械的、死板的,在有明确的目的前提下要灵活运用。
在以后的例题中会有所说明。
唯一分解条件:(1)知两个分力的方向;(2)知一个分力。
请读者考虑,在已知两个分力的大小,或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另一个分力的方向的条件下,将已知力分解,会有那些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4 运动图象追及相遇问题一、概念规律题组1.如图1所示为甲、乙两物体的x-t图象,则()图1A.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若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则一定会相遇C.t1时刻甲、乙相遇D.t2时刻甲、乙相遇答案ABC2.某物体沿一直线运动,其v-t图象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2A.第2 s内和第3 s内速度方向相反B.第2 s内和第3 s内速度方向相同C.第2 s末速度方向发生变化D.第5 s内速度方向与第1 s内方向相同答案B3.如图3所示为某质点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下列有关该质点运动情况的判断正确的是()图3A.0~t1时间内加速度为正,质点做加速运动B.t1~t2时间内加速度为负,质点做减速运动C.t2~t3时间内加速度为负,质点做减速运动D.t3~t4时间内加速度为正,质点做加速运动答案AB解析由图象可知,在0~t1时间内加速度为正,速度也为正,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故质点做加速运动;在t1~t2时间内加速度为负,速度为正,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故质点做减速运动;在t2~t3时间内加速度为负,速度也为负,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故质点做加速运动;在t3~t4时间内加速度为正,速度为负,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质点做减速运动.4.如图4所示为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象.由图象作出的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图4A.物体始终沿正方向运动B.物体先沿负方向运动,在t=2 s后沿正方向运动C.在t=2 s前物体位于出发点负方向上,t=2 s后位于出发点正方向上D.在t=2 s时,物体距出发点最远答案BD解析物体的运动方向即为速度方向.由图象知,在t=2 s前,速度为负,物体沿负方向运动,2 s后速度为正,物体沿正方向运动,A是错的,B是正确的.物体的位置由起点及运动的位移决定.取起点为原点则位置由位移决定.在v-t图象中,位移数值是图象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由图象可知t<2 s时物体的位移为负,t=2 s时绝对值最大.t=2 s后,位移为负位移与正位移的代数和,绝对值减小,所以t=2 s时位移绝对值最大即物体离出发点最远,所以D正确,C错,所以选B、D.二、思想方法题组5.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t=0时刻同时经过公路旁的同一个路标.在描述两车运动的v-t图象中(如图5所示),直线a、b分别描述了甲、乙两车在0~20 s的运动情况.关于两车之间的位置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图5A.在0~10 s内两车逐渐靠近B.在10~20 s内两车逐渐远离C.在5~15 s内两车的位移相等D.在t=10 s时两车在公路上相遇答案C解析由题图知乙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v乙=10 m/s,加速度大小a乙=0.5 m/s2;甲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甲=5 m/s.当t=10 s 时v甲=v乙,甲、乙两车距离最大,所以0~10 s内两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10~20 s内两车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t=20 s时,两车距离为零,再次相遇,故A、B、D错误;在5~15 s时间内,两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相等,因而两车位移相等,故C正确.6.一辆警车在平直的公路上以40 m/s的速度巡逻,突然接到报警,在前方不远处有歹徒抢劫,该警车要尽快赶到出事地点且到达出事地点时的速度也为40 m/s,有三种行进方式:a为一直匀速直线运动;b为先减速再加速;c为先加速再减速,则()A.a种方式先到达B.b种方式先到达C.c种方式先到达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答案C解析作出v-t图象如右图所示,从出发点到出事地点位移一定,根据v-t图象的意义,图线与坐标轴所围的面积相等,则只能t c<t a<t b,所以c种方式先到达.思维提升1.x-t图象和v-t图象都只能反映直线运动的规律,而不能反映曲线运动的规律.2.x-t图象和v-t图象是用图线直观地反映位移或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工具.图线上每一点表示某一时刻的位移或速度随时间的推移,也可反映其变化情况,而正负表示了位移或速度的方向.3.利用图象解决问题要做到“六看”,即看轴、看线、看斜率、看面积、看截距、看拐点.4.解决追及相遇问题要注意“一个条件”和“两个关系”,即两者速度相等;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一、运动图象的分析与运用运动学图象主要有x-t图象和v-t图象,运用运动学图象解题可总结为六看:一看“轴”,二看“线”,三看“斜率”,四看“面积”,五看“截距”,六看“特殊点”.1.一看“轴”:先要看清两轴所代表的物理量,即图象是描述哪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2.二看“线”:图象表示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和规律.在v-t 图象和x-t图象中倾斜的直线分别表示物体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运动情况.3.三看“斜率”:斜率表示纵、横坐标轴上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常用一个重要的物理量与之对应,用于定量计算对应物理量的大小和定性分析变化的快慢.x-t图象中斜率表示运动物体的速度的大小和方向.v-t图象中斜率表示运动物体的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4.四看“面积”:即图象和坐标轴所围的面积,也往往代表一个物理量,这要看两物理量的乘积有无意义.如v和t的乘积vt=x,有意义,所以v-t图与横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x-t图象与横轴所围面积无意义.5.五看“截距”:截距一般表示物理过程的初始情况,如t=0时的位移或速度.6.六看“特殊点”:如交点、拐点(转折点)等.如x-t图象的交点表示两质点相遇,但v-t图象的交点只表示速度相等.【例1】(2010·广东·17)图6是某质点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由图象得到的正确结果是()图6A.0~1 s内的平均速度是2 m/sB.0~2 s内的位移大小是3 mC.0~1 s内的加速度大于2~4 s内的加速度D.0~1 s内的运动方向与2~4 s内的运动方向相反答案BC解析 由题图可以看出:0~1 s 内质点做初速度为零、末速度为2 m /s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1~2 s 内质点以2 m /s 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2~4 s 内质点做初速度为2 m /s ,末速度为0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故0~1 s 内质点的平均速度为v =0+22 m /s =1 m /s ,选项A 错误;0~2 s 内图象与时间轴所围的面积在数值上等于位移的大小,x 2=(1+2)×22 m =3 m ,选项B 正确;0~1 s 内质点的加速度a 1=2-01m /s 2=2 m /s 2,2~4 s 内质点的加速度a 2=0-22 m /s =-1 m /s 2,选项C 正确;因0~4 s 内图线都在时间轴的上方,故速度一直沿正方向,选项D 错误.[规范思维] 运动的v -t 图象是高考的热点.(1)v -t 图象中,图线向上倾斜表示物体做加速运动,向下倾斜表示物体做减速运动.(2)v -t 图象中,图线与横轴所围成的“面积”在数值上等于物体的位移,在t 轴下方的“面积”表示位移为负.[针对训练1] (2010·天津·3)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如图7所示,规定向右为正方向,则该质点在前8 s 内平均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分别为( )图7A .0.25 m /s 向右B .0.25 m /s 向左C .1 m /s 向右D .1 m /s 向左答案 B解析 在v -t 图象 ,图线与横轴所围面积代表位移,0~3 s 内,x 1=3 m ,向右;3~8 s 内,x 2=-5 m ,负号表示向左,则0~8 s 内质点运动的位移x =x 1+x 2=-2 m ,向左,v =x t =-0.25 m /s ,向左,选项B 正确.【例2】 (2010·全国Ⅰ·24)汽车由静止开始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0~60 s 内汽车的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如图8所示.图8(1)画出汽车在0~60 s 内的v -t 图线;(2)求在这60 s 内汽车行驶的路程.答案 (1)见解析图 (2)900 m解析 (1)0~10 s 内,汽车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10 s 末速度v 1=a 1t 1=2×10 m /s =20 m /s10~40 s 内,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40~60 s 内,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60 s 末的速度v 2=v 1+a 2t 2=20 m /s -1×20 m /s =0.v -t 图线如右图所示.(2)x =12v 1t 1+v 1t +12(v 1+v 2)t 2=12×20×10 m +20×30 m +12×(20+0)×20 m =900 m .[规范思维] 要掌握v -t 图象的斜率表示a ,这也是a -t 图象与v -t 图象的联系点.本题由a -t 图象画v -t 图象,由v -t 图象求路程,设计新颖、环环相扣.【例3】 某质点在东西方向上做直线运动,其位移-时间图象如图9所示(规定向东为正方向).试根据图象:图9 (1)描述质点运动情况;(2)求出质点在0~4 s 、0~8 s 、2~4 s 三段时间内的位移和路程.(3)求出质点在0~4 s 、4~8 s 内的速度.答案 (1)见解析 (2)见解析 (3)2 m /s ,方向向东;4 m /s ,方向向西解析 (1)从图象知:质点从t =0开始由原点出发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持续运动4 s ,4 s 末开始向西做匀速直线运动,又经过2 s ,即6 s 末回到原出发点,然后又继续向西做匀速直线运动直到8 s 末.(2)在0~4 s 内位移大小是8 m ,方向向东,路程是8 m .在0~8 s 内的位移为-8 m ,负号表示位移的方向向西,说明质点在8 s 末时刻处于原出发点西8 m 的位置上,此段时间内路程为24 m .在2~4 s内,质点发生的位移是4 m,方向向东,路程也是4 m.(3)在0~4 s内质点的速度为v1=x1t1=84m/s=2 m/s,方向向东;在4~8 s内质点的速度为v2=x2t2=-8-84m/s=-4 m/s,方向向西.[规范思维]x-t图象不同于v-t图象,x-t图象中,图线向上倾斜表示物体沿正方向运动,向下倾斜表示物体沿负方向运动,图线的斜率表示物体的速度.[针对训练2](2010·潍坊二检)一遥控玩具小车在平直路上运动的位移-时间图象如图10所示,则()图10A.15 s末汽车的位移为300 mB.20 s末汽车的速度为-1 m/sC.前10 s内汽车的速度为3 m/sD.前25 s内汽车做单方向直线运动答案BC解析由位移-时间图象可知:前10 s内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3 m/s,加速度为0,所以C正确;10 s~15 s汽车处于静止状态,汽车相对于出发点的位移为30 m,所以A错误;15 s~25 s汽车向反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为-1 m/s,所以D错误,B正确.二、追及相遇问题讨论追及、相遇问题的实质,就是分析两物体在相同时间内能否到达相同的空间位置.1.分析追及问题的方法技巧可概括为“一个临界条件”、“两个等量关系”.(1)一个临界条件——速度相等.它往往是物体间能否追上或(两者)距离最大、最小的临界条件,也是分析判断问题的切入点(2)两个等量关系: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通过画草图找出两物体的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2.能否追上的判断方法物体B追赶物体A:开始时,两个物体相距x0.若v A=v B时,x A +x0<x B,则能追上;若v A=v B时,x A+x0=x B,则恰好不相撞;若v A=v B时,x A+x0>x B,则不能追上.3.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一定要注意判断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例4】 汽车以25 m /s 的速度匀速直线行驶,在它后面有一辆摩托车,当两车相距1 000 m 时,摩托车从静止起动做匀加速运动追赶汽车,摩托车的最大速度可达30 m /s ,若使摩托车在4 min 时刚好追上汽车.求:(1)摩托车做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a.(2)摩托车追上汽车前两车相距最大距离x.答案 (1)2.25 m /s 2 (2)1 138 m解析 (1)设汽车位移为x 1,摩托车位移为x 2摩托车的加速度为a ,摩托车达到最大速度所用时间为t ,则30 m /s =atx 1=25×240 m =6 000 mx 2=3022a +30(240-30a )恰好追上的条件为x 2=x 1+1 000 m解得a =94 m /s 2=2.25 m /s 2(2)摩托车与汽车速度相等时两车相距最远设此时刻为T ,最大距离为x max由运动学公式得25 m /s =aT解得T =1009 s所以x max =1 000+25T -aT 22=10 2509 m=1 138 m[规范思维] (1)要抓住追上的等量关系x 2=x 1+x 0;(2)要抓住追上前的临界条件:速度相等.(3)解追及相遇问题除题中所述解析法外,还有图象法、数学极值法等.本题同学们可试着用图象法求解.[针对训练3] (2009·海南·8)甲乙两车在一平直道路上同向运动,其v -t 图像如图11所示,图中△OPQ 和△OQT 面积分别是x 1和x 2(x 1<x 2).初始时,甲车在乙车前方x 0处( )图11A .若x 0=x 1+x 2,两车不会相遇B .若x 0<x 1,两车相遇2次C.若x0=x1,两车相遇1次D.若x0=x2,两车相遇1次答案ABC解析若乙车追上甲车时,甲、乙两车速度相同,即此时t=T,则x0=x1,此后甲车速度大于乙车速度,全程甲、乙仅相遇一次;若甲、乙两车速度相同时,x0<x1,则此时乙车已在甲车的前面,以后甲还会追上乙,全程中甲、乙相遇2次;若甲、乙两车速度相同时,x0>x1,则此时甲车仍在乙车的前面,以后乙车不可能追上甲车了,全程中甲、乙都不会相遇,综上所述,选项A、B、C对,D错.【基础演练】1.(2010·山东淄博期中)如图12所示为一质点做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12A.整个过程中,CE段的加速度最大B.整个过程中,BC段的加速度最大C.整个过程中,D点所表示的状态离出发点最远D.BC段所通过的路程是34 m答案ACD解析在速度-时间图象中,斜率代表加速度,CE段的斜率最大,故该段的加速度最大,故选项A正确;在D点,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故D点所表示的状态离出发点最远,选项C正确;在速度-时间图象中,图象与横轴所围的面积表示位移大小,故x BC=(5+12)×42m=34 m,BC段为单向直线运动,路程与位移相等,选项D正确.2. 某人骑自行车在平直道路上行进,图13中的实线记录了自行车开始一段时间内的v-t图象.某同学为了简化计算,用虚线作近似处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13A .在t 1时刻,虚线反映的加速度比实际的大B .在0~t 1时间内,由虚线计算出的平均速度比实际的大C .在t 1~t 2时间内,由虚线计算出的位移比实际的大D .在t 3~t 4时间内,虚线反映的是匀速直线运动答案 BD解析 如右图所示,t 1时刻,实线上A 点的切线为AB ,实际加速度的大小即为AB 的斜率,由图可知虚线反映的加速度小于实际加速度,故选项A 错误;在v -t 图象中,位移等于所对应图线与坐标轴所包围的面积,0~t 1时间内,虚线所对应的位移大于实线所对应的位移,由v =x t 知,由虚线计算出的平均速度比实际的大,故选项B 正确;在t 1~t 2时间内,由虚线计算出的位移比实际的小,故选项C 错误;t 3~t 4时间内虚线为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此线反映的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故选项D 正确.3.(2011·温州模拟)如图14所示为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A 、B 两质点的x -t 图象,由图可知( )图14 A .t =0时,A 在B 的前面B .B 在t 2时刻追上A ,并在此后跑在A 的前面C .B 开始运动的速度比A 小,t 2时刻后才大于A 的速度D .A 运动的速度始终比B 大答案 AB解析 t =0时,A 质点在x 1处,而B 质点在原点处,故A 正确;由题图可知,0~t 1时间内,A 质点运动的速度比B 大,但t 1以后A 质点静止不动,速度为零,故C 、D 均错误;t 2时刻A 、B 两质点到达同一位置,之后B 质点继续向前运动,跑到A 质点的前面,故B 正确.4.(2011·潍坊模拟)如图15所示,汽车以10 m /s 的速度匀速驶向路口,当行驶至距路口停车线20 m 处时,绿灯还有3 s 熄灭.而该汽车在绿灯熄灭时刚好停在停车线处,则汽车运动的速度(v)-时间(t)图象可能是()图15答案BC解析清楚地理解v-t图象中“面积”的物理意义是解本题的关键,A、D中的v-t图象中“面积”不等于20 m;B中v-t图象的“面积”可能等于20 m;C中v-t图象的“面积”正好等于20 m.B、C项正确,A、D项错误.5.t=0时,甲乙两汽车从相距70 km的两地开始相向行驶,它们的v-t图象如图16所示.忽略汽车掉头所需时间.下列对汽车运动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图16A.在第1小时末,乙车改变运动方向B.在第2小时末,甲乙两车相距10 kmC.在前4小时内,乙车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总比甲车的大D.在第4小时末,甲乙两车相遇答案BC解析速度-时间图象在t轴以下的均为反方向运动,故2 h末乙车改变运动方向,A错;2 h末从图象围成的面积可知乙车运动位移大小为30 km,甲车位移为30 km,相向运动,此时两车相距70 km -30 km-30 km=10 km,B对;从图象的斜率看,斜率大加速度大,故乙车加速度在4 h内一直比甲车加速度大,C对;4 h末,甲车运动位移为120 km,乙车运动位移为30 km,两车原来相距70 km,故此时两车还相距20 km,D错.6.一物体由静止开始沿直线运动,其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17所示,取开始运动的方向为正方向,则物体运动的v-t图象正确的是()图1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加速度在v-t图象中的表示.在0~1 s内,a=1 m/s2,物体从静止开始做正向匀加速运动,速度图象是一条直线,1 s末速度v1=at=1 m/s.在1 s~2 s内,a2=-1 m/s2,物体将仍沿正方向运动,但要减速,2 s末时速度v2=v1+a2t=0,2 s~3 s内重复0~1 s内运动情况,3 s~4 s内重复1 s~2 s内运动情况,故选C项.7. (2011·陕西宝鸡调研)某跳伞运动训练研究所,让一名跳伞运动员从悬停在高空的直升机中跳下,研究人员利用运动员随身携带的仪器记录下了他的运动情况,通过分析数据,定性画出了运动员从跳离飞机到落地的过程中在空中沿竖直方向运动的v-t图象如图18所示,规定向下的方向为正方向,则对运动员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图18A.0~15 s末都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B.0~10 s末做自由落体运动,15 s末开始做匀速直线运动C.10 s末打开降落伞,以后做匀减速运动至15 s末D.10 s末~15 s末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上,加速度的大小在逐渐减小答案D解析在v-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代表加速度,从图象可以看出,0~10 s内,加速度方向向下,图线的斜率越来越小,故不是自由落体运动,是变加速直线运动,10 s末速度达到最大值;10 s末打开降落伞,加速度方向向上,物体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减速运动,15 s末加速度为零,速度达到稳定值,以后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故选项D正确.【能力提升】8.甲、乙两运动员在训练交接棒的过程中发现:甲经短距离加速后能保持9 m/s的速度跑完全程;乙从起跑后到接棒前的运动是匀加速的.为了确定乙起跑的时机,需在接力区前适当的位置标记.在某次练习中,甲在接力区前x0=13.5 m处作了标记,并以v=9 m/s 的速度跑到此标记时向乙发出起跑口令.乙在接力区的前端听到口令时起跑,并恰好在速度达到与甲相同时被甲追上,完成交接棒.已知接力区的长度为L=20 m.求:(1)此次练习中乙在接棒前的加速度a.(2)在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答案(1)3 m/s2(2)6.5 m解析(1)在甲发出口令后,甲、乙达到共同速度所用时间为t=va①设在这段时间内甲、乙的位移分别为x1和x2,则x2=12at2②x1=vt③x1=x2+x0④联立①②③④式解得a=v22x0=3 m/s2. (2)在这段时间内,乙在接力区的位移为x2=v22a=13.5 m完成交接棒时,乙离接力区末端的距离为L-x2=6.5 m.9.(2011·江苏海安模拟)一辆值勤的警车停在公路边,当警员发现从他旁边以v=10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货车严重超载时,决定前去追赶,经过5.5 s后警车发动起来,并以2.5 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运动,但警车的行驶速度必须控制在90 km/h以内.问:(1)警车在追赶货车的过程中,两车间的最大距离是多少?(2)判定警车在加速阶段能否追上货车.(要求通过计算说明)(3)警车发动后要多长时间才能追上货车?答案(1)75 m(2)不能(3)12 s解析(1)警车在追赶货车的过程中,当两车速度相等时,它们的距离最大,设警车发动后经过t1时间两车的速度相等.则t1=10 2.5s=4 sx货=(5.5+4)×10 m=95 mx警=12at21=12×2.5×42m=20 m;所以两车间的最大距离Δx=x货-x警=75 m.(2)v m=90 km/h=25 m/s,当警车刚达到最大速度时,运动时间t2=252.5s=10 sx货′=(5.5+10)×10 m=155 mx警′=12at22=12×2.5×102m=125 m因为x货′>x警′,故此时警车尚未赶上货车.(3)警车刚达到最大速度时两车距离Δx′=x货′-x警′=30 m,警车达到最大速度后做匀速运动,设再经过Δt时间后追赶上货车.则Δt=Δx′v m-v=2 s所以警车发动后要经过t=t2+Δt=12 s才能追上货车.易错点评1.要注意区分x-t图象与v-t图象的不同意义.2.要注意把图象与实际的运动情境相结合.3.比较位移相等的不同运动形式的时间长短问题用v-t图象方便.4.用图象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简洁直观,便于理解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