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设计新颖版

合集下载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3篇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3篇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加减法的关系精选3篇(一)教案名称:加减法的关系教学目标:1. 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2. 学会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1. 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2.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1. 教材《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2. 数学实物教具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回忆加法和减法的定义和运算法则。

步骤二:加法和减法的定义与运算法则(10分钟)1. 对加法的定义和运算法则进行讲解,例如:4+3=7。

2. 对减法的定义和运算法则进行讲解,例如:7-3=4。

3. 强调加法和减法是相互联系的,加法可以帮助减法运算,减法也可以帮助加法运算。

步骤三:加减法的关系(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加法和减法的关系,例如:7-3=4,那么7=4+3。

2. 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通过加法和减法的关系进行计算,例如:小明有7颗苹果,他吃了3颗,现在还剩几颗?3. 让学生自己编写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计算式,归纳总结加减法的关系。

步骤四:巩固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相关练习题,加强加减法的练习。

2.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加减法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步骤五:课堂总结(5分钟)总结加减法的关系,重点强调加法和减法的相互支持和联系。

教学延伸:1. 将课堂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进行计算。

2. 提供更多的加减法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运算能力。

板书设计:加法和减法的关系4+3=77-3=47=4+3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加法和减法的定义、运算法则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际问题的引导,学生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运算能力。

在课堂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讲解、引导、练习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加减法的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运算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更多的实例让学生进行练习。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西师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西师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西师版篇一: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一、万以上数的认识1、多位数的读写第一课时:认识数位顺序表教学内容课本第11—13页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1、结合数数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数位和十进制计数法。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记忆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难点:理解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准备数位顺序表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提问。

(1)我们已学过的计数单位有哪些?(2)万以内的数位顺序是怎样的。

(3)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

(4)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2、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索新知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猜一猜。

谁能猜一猜比万更大的计数单位有哪些?(2)、数一数。

教师引导学生用数一数的方法认识比万大的计数单位。

2、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计数单位。

教师指出:从上面的数数中我们知道,10个一是一十,10个一十是一百??10个一万是一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

3、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认识数位。

出示数位顺序表,引导学生学习认识数位。

(2)认识数位分级。

师:从右起每四个数位为一级。

个、十、百、千是个级,表示多少“个”,万、十万??(3)观察数位顺序表,发现规律。

①小组讨论。

让学生说一说从观察中发现了什么?②全班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引导补充。

三、巩固练习提问:1万级的数位有哪些?2、从右起第三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多少?右起第七位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多少?3、10个十万是多少?10个一百万是多少?10个一千万是多少?四、全课小结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五布置作业练习二第1题课题第二课时:多位数的读法教学内容课本第14—16页例1、例2,“课堂活动”中的第1、2、3题。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交与垂直3篇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交与垂直3篇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交与垂直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交与垂直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和认识平面图形中的相交线和垂直线的概念。

2. 能够判断平面图形中的线是否相交和是否垂直。

3. 能够绘制相交线和垂直线,并能够用图形表示出来。

教学重点:1. 相交线和垂直线的定义和判断。

2. 绘制相交线和垂直线。

教学准备:1. 教材中关于相交线和垂直线的教学内容。

2. 黑板、彩色粉笔或白板、彩色笔。

3. 示例图片或实物模型。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教师出示一张图片,有两条相交线和两条垂直线,让学生观察图中的线,并讨论有哪些线是相交线、哪些线是垂直线。

然后,教师给学生介绍相交线的概念,即两条线交叉于一点;垂直线的概念,即两条线互相垂直。

Step 2:示范与讲解教师在黑板上给学生示范绘制两条相交线和两条垂直线,并解释每条线的特点和判断方法。

然后,教师再给学生介绍两个符号,表示相交和垂直。

相交用“∩”表示,垂直用“⊥”表示。

Step 3:练习与巩固1. 教师出示一些平面图形,让学生观察并判断其中的线是否相交和是否垂直,要求学生用相交和垂直的符号表示出来。

2. 学生分组进行练习,互相出题,答题,巩固判断相交和垂直的能力。

3. 学生互相交换绘制线的方式进行练习,检查绘制的线是否正确。

Step 4:小结与拓展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相交线和垂直线的基本概念和判断方法,并根据教材内容展开拓展,让学生了解更多绘制相交线和垂直线的方法。

Step 5: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独立完成作业。

Step 6:课堂点评与反馈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必要的讲解和指导。

教学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让学生找出相交线和垂直线的实际例子,并用图形表示出来。

还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更多的相交线和垂直线的实际应用场景,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相交与垂直精选3篇(二)课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角的概念,了解角的度量单位;2. 掌握角的度量方法,能够正确使用度量工具测量角的大小;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角相关的问题。

新编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编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四(1)班金祖敏小学数学四年级(上)教案一、四则混合运算1、不含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计算教学内容课本第1—3页中的例1、例2及相应的“说一说”、“算一算”、“想一想”。

教学目标1、通过“购物”的问题情境,初步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

3、能正确计算有关(不含括号)的两步式题,掌握脱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两步(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顺序。

难点: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例1、例2情境挂图。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出示挂图,引导观察,问:你们了解到了哪些信息?2、生汇报,谈话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

出示例1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探讨运算顺序,强调书写格式。

③练习:99×11-900585÷9+152、教学例2.出示例2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2)引导解决问题。

①先让学生独立解决。

②让学生试着用一个算式解决“应找回多少元”这个问题,并说说每一步的含义,从而引导探讨运算顺序。

③练习:52+12×4110-11÷793对比、发现引导对比所练习题,发现有何相通之处?从而引导归纳出(不含括号)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先乘除、后加减。

4指导完成第3页“想一想”中的题。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第7页第3题:数学医院。

⑴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找找错在哪?⑵正确计算。

2、解决问题。

练习一第7页第2题四、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五、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7页第1题。

2、含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教学内容课本第4—5页中的例3及相应的“算一算”,“课堂活动”中的第1、2题。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平行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平行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文:平行教学目标:1. 理解平行概念,能够准确地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2. 掌握判断平行的方法。

3. 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平行相关的问题。

教学重点:1. 理解平行概念,准确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2. 掌握判断平行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2. 解决与平行相关的问题。

教具准备:1. 板书工具和黑板。

2. 刻度尺和直尺。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出示两条不交叉的直线,询问学生是否可以说这两条直线平行。

通过让学生进行讨论,引出平行的概念。

2. 引入判断平行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绘制两条平行线和两条相交的直线,并询问学生如何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引导学生发现平行线的特点:无限延伸,永不相交。

3. 实际操作教师给学生分发几张图纸,要求学生在图纸上绘制两条平行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然后让他们判断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学生通过观察图纸上的图形,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判断是否平行。

4. 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判断平行的方法,并板书要点。

5. 练习巩固教师出示若干道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判断平行的方法解答。

6. 拓展练习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7.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提醒学生掌握好判断平行的方法。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实践,以问题为导向,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然后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归纳出判断平行的方法,以加深他们对平行概念的理解。

通过练习巩固和拓展练习,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方法解决与平行相关的问题。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发现问题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求近似数3篇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求近似数3篇

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求近似数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求近似数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 理解近似数的概念。

2. 学会使用近似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培养学生的近似数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小黑板或白板,粉笔或白板笔。

2. 教学教材《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

3. 制作近似数计算的练习题。

教学步骤:Step 1 导入新知(5分钟)1. 回顾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

2. 提问: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使用近似数进行计算的情况?请举例说明。

Step 2 引入新知(10分钟)1. 分享一个真实的例子:小明买了一袋苹果,他数了一下有29个苹果,他有时不方便将每一个苹果都数清楚,所以他把苹果的个数近似为30个。

2. 解释近似数的概念:近似数是指将一个数用较为接近的数来代替,通常在实际计算中使用。

3. 提问:为什么我们要使用近似数?学生可以从节约时间、方便计算等角度回答。

Step 3 数学活动(20分钟)1. 向学生展示两个近似的数,例如:将26近似为30,将45近似为50,让学生讨论并比较它们与原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 让学生完成一些近似数计算的练习题,例如:将47近似为50后与34相加,将63近似为60后与27相减。

3. 让学生试着将一些数近似为其他的数,并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答案。

Step 4 归纳总结(5分钟)1. 合并学生的思考,向学生说明近似数的使用方法和原则。

2. 总结近似数的概念和特点。

Step 5 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进行小结。

2. 布置作业:完成教材中关于近似数的练习题。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近似数进行计算,比较结果的差异。

2. 引导学生思考:近似数在哪些实际生活中的情况中特别有用?如何使用近似数进行更精确的计算?西师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求近似数精选3篇(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直角和周角的概念,能够判断角的大小和性质。

西师版小学生数学四年级上册加法运算律教案1

西师版小学生数学四年级上册加法运算律教案1

西师版小学生数学四年级上册加法运算律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西师版小学生数学四年级上册,主要围绕加法运算律展开。

具体内容包括教材第二章第四节《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第五节《加法运算的应用》。

详细内容涉及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概念解析,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加法运算律,提高解题效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讲解小明和小华在超市购物时遇到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加法运算律解决问题。

2. 例题讲解:讲解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加法运算律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解决购物问题的方法,并展示解题过程。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巩固知识点。

六、板书设计1. 加法交换律:a + b = b + a2. 加法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3. 例题及解答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计算下列算式的结果。

a. 35 + 47 =b. (12 + 18) + 24 =(2)应用题:小华去书店买书,买了一本故事书和一本科普书,故事书的价格是19元,科普书的价格是25元。

小华给了售货员50元,请计算售货员应该找给小华多少钱。

2. 答案:(1)a. 82;b. 54(2)售货员应找给小华6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加法运算律的理解和应用程度,以及课堂氛围和互动情况。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西师版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西师版5篇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西师版5篇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西师版1教学准备1.教学目标1 、用“综合--分析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2、能结合树状算图理解“综合--分析法”,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让学生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教学重点/难点能用“综合--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掌握分析复合应用题的基本方法。

结合树状算图,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教学用具教学课件4.标签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口答:根据问题说出数量关系。

(1)复印机37分钟可复印多少张纸?生1: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2)实际每月生产多少辆汽车?生2: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3)小巧从家到学校走了多少分钟?生3:路程÷速度=时间出示课题“应用(二)”二、新课探究探究一:出示主题图和题目(1)小丁丁从家到学校要走15分钟示意图:①问: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条件?②问:你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生1:从已知条件开始想,如果用同样的速度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多少分钟?出示:小丁丁家到学校的路程是1020米,需要走15分钟,平均每分钟走多少米?生:1020÷15=68(米/分)出示: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多少分钟?师问:把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结合起来思考,你会列式计算吗?生:816÷(1020÷15)=816÷68=12(分钟)答: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12分钟。

探究三: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少年宫回家要走多少分钟?师问:你会解答吗?在小组里交流,并列式解答。

(先讨论,再列式)根据学生汇报出示:先汇报分析思考过程,再汇报算式340÷(1020÷15)=340÷68=5(分钟)答:小丁丁用同样的速度从少年宫回家走5分钟。

三、课内练习练习一:一只成年的大熊猫一周大约要吃140千克的鲜竹,照这样计算,一只成年的大熊猫一个月大约要吃多少千克的鲜竹?(一个月按31天计算)生1:140÷7×31=20×31=620(千克)师问:你是怎么想的?生2:一只大熊猫每天吃的千克数×天数=一个月吃的千克数练习二:选择题:(1)复印机5分钟复印了340张纸,照这样计算,复印2516张纸需复印多少分钟?算式是( )A、2516÷(340÷5 )B、340÷5×2516C、(2516-340)÷5问:你是怎么想的?选B或C问题可怎么改?生1:我选(A)我是从问题想的。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3篇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3篇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精选3篇(一)教案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利用估算方法求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结果。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数的大小和数值范围进行估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学会进行估算,培养他们对数学问题的兴趣和自信心。

二、知识准备回顾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运算的学习情况,并简要介绍乘法运算的性质。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 出示一道题目:“546 × 28”,请学生估算该题的答案,并说出自己的估算思路。

2. 引导学生讨论估算思路,如先将两位数变成四位数,再乘以一个整十或整百的数,并大致计算出结果的个十百位数。

3. 提示学生利用已学的数的大小关系,将两位数和三位数进行搭配,估算最后的结果,再根据估算结果评价自己的估算是否准确。

步骤二:正式授课1. 出示一些具体的题目,要求学生运用估算方法求解,如:(1)398 × 56(2)483 × 98(3)572 × 722. 让学生先进行估算,再进行计算,最后讨论估算与实际计算结果之间的差异。

3. 引导学生总结使用估算方法的注意事项,如为了更准确的估算结果,应该选择最接近的十或百的倍数作为估算因数,并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步骤三:巩固训练1. 给学生出示一些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运用估算方法求解。

2. 让学生互相交流答案,对结果进行核对,并对估算结果进行讨论和评价。

3. 引导学生发现估算方法的实用性和便捷性,并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运用估算方法。

四、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总结运用估算方法求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步骤和技巧,以及注意事项。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堂上未能完成的练习题。

2. 完成教材上关于估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练习题。

3. 进行生活实际问题的估算练习,如超市购物计算等。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精品教案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精品教案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精品教案
第一课:自然数
教学目标
- 了解自然数的定义及其特征
- 能正确读写自然数,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 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自然数运算问题并解决
教学重点
- 自然数的读写和计算
- 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自然数运算问题
教学准备
- 教材: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 教具:纸张、铅笔、计算器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多个示例引导学生认识自然数的概念。

2. 讲解:介绍自然数的定义和特征,并教授自然数的读写规则。

3. 练:让学生进行自然数的读写和简单计算练。

4. 拓展:通过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将其转化为自然数运算问
题并解决。

5. 总结:复自然数的概念和读写规则,并强调将实际问题转化
为数学问题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留下相应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评价
- 观察学生在练中的表现,包括读写自然数的准确性和简单计
算的正确性。

- 检查学生在拓展环节中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解决的
能力。

教学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为简单,主要以引导学生认识和掌握自然数的概
念为主线。

通过多个具体的示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自然数的定
义和特征,并培养他们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自然数运算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了示意图和实物,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总体而言,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表现积极,达到了教学目标。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5篇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5篇

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5篇西师版四年级数学教案1设计说明日常生活中蕴涵许多有关小数的问题,已经对小数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借助课件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的数学综合素质,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借助“小数点搬家”的情境解决相关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注重生活情境的创设,在探索中获取新知。

通过“蚂蚁快餐厅”中价格变化的情境,先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让小数点搬家,再接着讨论三次标价的变化及实际价格,最后让学生观察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讨论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2.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突破重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三次不同的标价,它们都有数字“1”,但小数点的位置不同,小数的大小就不同。

然后借助元、角、分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小数点向右移动时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

在此基础上再推出小数点向左移动时小数的大小如何变化,并加以验证。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学生准备:数字卡片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激趣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小数的知识。

小数中最重要的一个符号是什么?(板书:小数点)今天,我把这位客人请进了课堂,看看它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动画)在轻快的音乐中,草原上跳出三个数字并排列成:256。

这时小数点跳出来了,自我介绍:“大家好!我是小数点。

”接着小数点跳到5和6之间(25.6),再跳到2和5之间(2.56),小数点说:“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小数点搬家。

”(板书课题:小数点搬家)师:哦,原来小数点要搬家了。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想法吗?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小数点搬家”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从具体情境中初步体会小数点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

⊙探究新知,合作交流(一)探索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最新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西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一万以上数的认识1.万以上数的读写第1课时万以上数的读法(一)教学内容:西师版小学数学课标教材四上第1页至第4页例1,第5页课堂活动的第1题,练习一第1、2、3题。

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结合数数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3.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4.让学生经历用万以内数的读法迁移万级以上数的读法的过程,会正确读出万级以上的数。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重点:1.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

教学难点:读数中相关概念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多位数卡片。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复习(多媒体出示,学生口答)(1)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

(2)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是怎样排列的?(3)我们学过的万以内数的计数单位有哪些?老师可以抽生回答,再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数位顺序表。

千位百位十位个位千百十个(一)2.激发认知需求。

投影仪出示主题图(1)同学们,这里是两名同学在网上查阅到我国国家图书馆的一些资料,仔细看图,说说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学生看完图后,老师抽生回答。

如果学生不会读出资料中的大数,老师可以顺势引出并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读法。

如果学生会准确读出资料中的大数,老师可以追问这样读的理由是什么?是否正确?我们可以通过今天的学习验证一下。

板书课题:万以上数的读法。

二、探究新知(一)认识数位顺序表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1)引导学生用数数的方法认识比万大的计数单位。

借助黑板上的数位顺序表格,让全体学生一万一万地数,数到九万后是十万,如何在数位顺序表上表示出来?(2)通过引导学生回答并认识: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万是“十万”。

用同样的方法完成对百万、千万、亿的认识。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篇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篇

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6篇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1、借助实际情景和操作活动,熟悉直线、线段与射线。

2、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线段与射线。

会数简洁图形中的线段。

3、培育学生的观看、分析概括的力量。

重点难点:1、体会直线、线段与射线的区分与联系,会用字母正确读出直线与线段、射线,会数简洁图形中的线段。

2、理解三种线的特征,把握三种线的读法教具预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谁能说一说生活中哪里有线吗?(黑板边、书本边、铅笔盒的边……)很好,看来你们观看的特别认真,在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线,刚刚同学们说的这些线中,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在数学中也一样,有直的线也有弯的线,今日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讨论直的线。

(板书:线的熟悉)二、探究活动,猎取新知1、熟悉直线同学们,笔直的线里也学问!电脑出示铁轨图,引导学生观看师:图中画的是铁轨,铁轨很长,笔直的铁轨,一眼望不到头,像这样两端可以无限延长,没有端点的线,就叫做直线。

(1)画一画让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直线(2)说一说 (直线有什么特征? 直没有端点无限)2、熟悉线段电脑出示公路中的斑马线,引导学生观看公路中的斑马线大约有多长?(师:不管是几米,他都有肯定的长度,都可以度量出来,像这样的线叫做线段,它是直线上两点之间的一段。

你能不能画一条线来表示它?(1)画一画(2)说一说 (线段有什么特征? 直两个端点有限)3、熟悉射线电脑出示夜景图,学生观看师:这是一条什么线?你什么时候见过?它有什么特点?(让学生自由的说说)你能画一画吗?(1)画一画让学生尝试画射线(2)说一说 (射线有什么特征? 直有一个端点无限)4、比拟三种线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图形端点个数延长状况与直线的关系直线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长线段两个端点不能延长是直线的一局部射线一个端点向一端无限延长是直线的一局部5、认一认、说一说(电脑出示各种直线、线段、射线)6、线的读法(1)直线一条直线有两种读法,可以读作直线AB,也可以把字母倒过来读作直线BA。

(完整版)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完整版)西师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万以上数的认识教学课题:多位数的读写教学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

2.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能正确读亿以内的数。

3.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习重、难点:多位数的读法。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出示“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图片。

教师:孩子们,你知道这是哪儿吗?在哪个省市?谁知道“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藏书量是多少吗?怎样才能了解到这些知识呢?学生:查阅资料、上网查找。

教师:这些方法都很好,有两个小朋友通过上网查到:“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建筑面积 170000 m2,截至 1998年底馆内藏书 21600000册,并且每年以600000~700000册的速度递增……当他们看到这些资料时被图书馆的建筑宏大、历史悠久,藏书量的与日俱增所吸引。

小女孩说“这些数可真大呀!”小男孩说“该怎样读呢?”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大数,学习怎样读多位数。

二、合作探究1.孩子们还记得在二年级时,我们已认识了万以内的数。

谁来说说10个一是多少? 10个一十? 10个一百?10个一千是多少?如果一万一万地数,10个一万是多少?10个十万是多少?怎样数?学生:十万、二十万、三十万……教师:10个一千万是多少呢?像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这些都是计数单位。

那么用数字表示数时,把计数单位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他们所占的位置叫做数位。

举例说明什么叫数位。

2.观察下面的数位顺序表,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四人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学生:①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计数单位百所占的位置是“百位”。

②数位是从右往左按从低到高的排列,计数单位也是从右到左从小到大的排列。

③从个位起每4个数位分一级,已经分出了个级、万级、亿级。

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十。

教师: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我们把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求近似数3篇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求近似数3篇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求近似数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求近似数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近似数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掌握近似数的求法和判断方法。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观察、测量和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近似数。

2. 学生能够利用近似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运用近似数的求法和判断方法。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近似数求法和判断方法。

2. 学生能够解决复杂的近似数问题。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购物时的估算、路程的估算等,引起学生对近似数的兴趣,同时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2. 讲解:教师向学生介绍什么是近似数,近似数是指按数值大小相近的原则,取整或舍去一部分数的方法来表达一个大致的数值。

并通过示例向学生展示如何求近似数。

3. 实践: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运用近似数求解,如:小明买了一本书花了34元,他估计我还需要多少钱才能将这本书买下?(学生用近似数的方法进行计算)。

4. 拓展:教师提供更复杂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近似数的方法解决,如:小明全年花费了13500元,他计算出每月花费大约是多少?(学生用近似数的方法进行计算)。

5. 总结:教师帮助学生总结近似数的求法和判断方法,并巩固学生的基本概念。

6. 练习: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7. 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练习题进行检查,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教学资源:1. 教材: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 板书:近似数的求法和判断方法。

3. 录音机、幻灯片等多媒体设备。

西师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求近似数精选3篇(二)教学目标:1. 能正确使用计算器进行基本四则运算的计算。

2. 能熟练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题目的计算。

3. 能够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1. 使用计算器进行基本四则运算的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万以数的认识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百”与“千”,了解计数单位“万”,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计数单位体系,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能用知道的计数单位数出数量在万以的数。

2、了解百位和千位的意义,初步建立数位的基本概念,能理解不同数位上的书表示的含义,知道万以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会用万以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能正确地比较熟练地读写万以的数,会比较数的大小。

4、在现实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会对较多物体个数进行初步的估计判断和推测,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的应用的广泛性、现实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猜测能力。

教学重点:目标1、2、3。

教学难点:在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结合数突破“翻坎数”。

教具、学具准备:小棒、计数器、卡片等。

第一课时教学容;P1主题图,P2—P2例1、例2 、例3。

课堂活动1、2、3、4。

教学目标:1、认识计数单位“百”与“千”,了解计数单位“万”, 让学生建立初步的计数单位体系,掌握个、十、百、千、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

2、在现实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应用的广泛性、现实性。

3、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能充分的感受到数数的快乐与成功。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10。

教学准备: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1、师谈话引入:我们已经知道10个一是十(边说边摆10个一根小棒,再出示一捆小棒。

)并板书:10个一是十。

2、请学生摆10捆小棒,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同桌可以合作摆一摆,从而得出10个十是一百。

板书:10个十是一百3、小朋友已经会数100以数了,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往往还会遇到很多的数。

请小朋友打开书第1页,看一看,你看到些什么?知道了什么?学生独立看书,再指名说一说。

4、师:刚才小朋友通过看书知道了塔高465米,飞机飞行高度8000 米,每小时飞行900千米,实验小学有1200多人。

这些数都超过了100,都比100大。

二、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万以数的认识,我们先来数数。

并板书:万以数的认识数数(一)、通过数一数,说一说,探索新知。

1、教师出示一印有100个小格方块的灯片,先让学生数一数一块有多少个格子(100个),然后再看着灯片一百一百地数:一百、二百、三百、四百……九百、一千。

师:刚才我们数了几个一百就是一千?生:10个一百是一千。

师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1000)2、在计数器上拨珠数。

师:在计数器上怎样拨一百?(1)请学生自己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再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拨的?生:在百位上拨一颗珠子就是一百。

(2)请学生边数数边在计数器上拨出二百、三百……九百、一千,并对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样拨出一千这个数的。

(3)指名全班交流。

3、在直条图上数数。

教师出示有刻度的直条图,先让学生认识一格表示一百,再让学生从0依次数出100、200、300、……900、1000。

(二)用实物数出一万师出示实物,让学生一千一千地数:一千、二千、三千……九千、一万。

并问:几个一千是一万?生:10个一千是一万。

师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10000)(三)在计数器上拨一拨,认识计数单位一、十、百、千、万。

1、让生在计数器上拨出一、十、一百、一千、一万,同桌互相一说你是怎样拨的。

师可指名说一万的拨珠方法。

(在万位上拨一颗珠子就是一万)。

2、师:我们知道10个一是十,那么个和十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同桌互相讨论,再交流得出:个和十之间的进率是10。

3、那么十和百、百和千、千和万之间的进率又是多少呢?同桌互相讨论,在全班交流得出:十和百之间的进率是十,百和千之间的进率也是十,千和万之间的进率仍然是十。

4、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知道了个十、百、千、万都是计数单位,还知道了个和十、十和百\百和千、千和万之间的进率都是10,也就是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进率是十。

5、学生看书P3,读一读右下角的一段话。

三、课堂活动1、P4—第1题,数一数,说一说。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订正。

2、在计数器图上画珠子。

(P4第2题)3、填一填。

(P4第3题)4、下面的人民币每一扎是100,各是多少元?(P4第4题)学生先独立填空,再全班交流,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生:因为100个一是100,10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设计:万以数的认识数数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计数单位有:一(个)、十、百、千、万五、课后记:第二课时教学容:P5—例4、例5,P6—课堂活动1、2题。

教学目标: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了解百位和千位的意义,初步建立数位的基本概念,能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的含义。

2、知道万以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会用万以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能正确地数出万以的数。

4、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现实性,使学生能感受到数数的快乐与成功。

教学重点:1、能正确地数出万以的数。

2、知道万以的数是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教学难点:在数的过程中突出计数单位,突破翻坎数。

教具准备:小棒、计数器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师:昨天我们认识了那些计数单位?生:认识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

那么10个一是(),10个()是一百,()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

指名口头回答,全班齐读一遍。

二、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数数,并板书课题:数数三、探索新知(一)教学例4,通过一根一根数小棒,突破翻坎数数的方法。

1、小朋友自己用小棒从九十七开始,一根一根地数,一直数到一百二十。

数好的小朋友可以同桌互相数一数。

2、指名全班交流。

师问:数到九十九,再往后怎么数?生:该数一百了。

(因为9后面添上1就变成10,10和90合起来就是100。

)3、师问:一百二十里面有几个百和几个十?生:一百二十里面有1个百和2个十。

4、学生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

①请小朋友在计数器上一个一个地数,从二百九十三数到三百零五,先独立拨珠数,再指名拨珠数。

②再一个一个地数,从三百九十八数到四百零二;③再一个一个地数,从四百九十九数到五百一十;④再一个一个地数,从五百九十五数到六百一十。

4、接龙数数①一个一个地数,从六百九十六数到七百零八;②一个一个地数,从七百九十七数到八百一十三;③一个一个地数,从八百九十九数到九百一十三;④一个一个的数,从九百九十八数到一千零五。

(二)教学例51、一十一十的数⑴在计数器上从九百八十数到一千零五十;并说出九百八十由()个百、()个十组成的,一千零五十由()个千、()个十组成。

生先自己拨珠数数,然后填在书上,再和同桌说一说这个数的组成。

师指名回答。

⑵在计数器上从一千九百数到二千零一十;并在书上填出一千九百和二千零一十这两个数的组成。

然后全班集体订正。

⑶继续在计数器上拨珠数数①从二千九百七十数到三千零九十;②从三千九百二十数到四千一百;③从四千八百七十数到五千零四十;④从五千九百六十数到六千一百三十师指名边拨边数其中的数,全班订正。

2、接龙数数⑴十一十地数,从八百数到一千;一十一十地数,从六千九百数到七千零六十;一十一十地数,从七千八百九十数到八千一百三十;一十一十地数,从八千九百五十数到九千一百二十。

⑵百一百地数,从一千数到二千;一百一百地数,从二千四百数到三千二百;一百一百地数,从六千五百数到七千一百;一百一百地数,从九千七百数到一万。

⑶一千一千地数,从一千数到一万。

四、课堂活动:1、P6—2题⑴,先让学生看懂计数器图,再填空。

2、P6—2题⑵,由学生直接填在书上,再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今天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数万以的数)你学会了什么?(一个一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六、课后记:写数读数第一课时教学容:P7—P9例1、例2、例3、例4,课堂活动1、2、3、4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建立数位的概念,能理解不同数位上的数表示的含义。

2、会用万以的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能正确地读、写万以的数。

3、让学生体验数在生活中的广泛性、现实性。

教学重点:读、写万以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读、写万以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计数器、一些实物图片,卡片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个计数单位?这些计数单位在计数器上是怎样排列的?生:认识了个、十、百、千、万。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让学生在计数器上边指边说各个数位。

并请生在计数器上拨出85个数,再写出这个数。

师指名说是怎样写的。

生:十位上有8颗珠子就在十位上写8,个位上有5颗珠子就在个位上写5。

师:小朋友已经会写100以数了,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写数和读数。

二、师揭示并板书课题:写数读数三、通过拨珠,探索万以数的写法。

(一)教学例11、师:谁会拨二百八十五这个数?你是怎样拨的?生:在百位上拨2颗珠子,在十位上拨8颗,在个位上拨五颗。

师:怎样写这个数?小朋友先自己写一写,再对同桌说一说怎样写的。

并指名说。

生:百位上有2颗珠子,就在百位上写2,十位上有8颗,就在十位上写8,个位上有5颗,就在个位上写5。

2、生看书P7例1的第二幅计数器图,并在书上写出计数器上所表示的数。

指名上台板写,集体订正。

3、师:刚才我们在写这几个数的时候,是从哪位开始写的?同桌讨论后,再全班交流汇报。

生:从高位写起,哪位上有几个珠子就在那一位上写几。

(二)教学例21、师:小朋友会在计数器上拨出二百六十吗?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这个数,指名拨。

师:你们会写这个数吗?生写一写,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上台写,并问为什么在十位写0?生:因为个位上一颗珠子也没有,所以写0。

师:这个数该怎么读呢?生:读作二百六十2、生看P7例2的第二幅计数器图,先写出这个数,再读出这个数。

师:为什么这个数的十位、个位上都写0?生:因为十位、个位上都没有,所以用零占位。

师:刚才我们在读这两个数时,末尾的零读出来了吗?生:末尾的零不读。

补充:在计数器上拨出五千这个数,学生写完后再读出这个数。

3、师小结:读数时,当我们遇到末尾有一个零,或者两个零,还是三个零,我们都不读。

4、学生看书自学P8例2的后两幅图,先填写在书上,再和同桌读一读,互相讨论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的读法。

师指名汇报。

生: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都只读一个“零”。

(三)、教学例3学生先自己读一读,再读给同桌听一听。

师指名读,再出示卡片让全班看着卡片齐读。

(四)、教学例41、师先在黑板上写出四千八百,请小朋友写出这个数,并对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