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诗鉴赏
王昌龄《闺怨》古诗鉴赏
王昌龄《闺怨》古诗鉴赏关于王昌龄《闺怨》古诗鉴赏【原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解】1、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
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3、凝妆:盛妆,严妆。
4、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5、陌头:路边。
6、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7、悔教:后悔让8、觅封侯:觅,寻求。
从军建功封爵。
【译文】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直译】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赏析】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HRgetPages$]【鉴赏】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
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闺怨·王昌龄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闺怨·王昌龄|注释|翻译|赏析|讲解【作品简介】《闺怨》由王昌龄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以前,一心要丈夫早点博取功名,一个人在深闺还感觉不到丈夫不在身边的愁闷。
可现在登上楼头不经意地看到,路边的杨柳枝头早已是一片葱翠,自然田野里也少不了成双成对的踏青人,而自己身边却无人陪伴。
这就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具体来说就是丈夫常年出征在外,留守在家中的妻子那种寂寞难耐的思念之情。
【原文】《闺怨》作者: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解】1. 闺: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2. 不知愁:又作‘不曾愁’。
3. 凝妆:盛妆。
4. 陌头:意谓大路上。
5. 觅封侯:指从军远征,谋求建功立业,封官受爵。
【韵译】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写作背景】唐代前期,民族战争和对外战争频繁,大丈夫从军戍边,保家卫国成为一种风尚。
因此,从军就成为人们当时“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这位闺中少妇,一定对夫君远行求取功名起过积极的促进作用呢!否则不会有诗中的“悔教”一语。
王昌龄《闺怨》全文及赏析
王昌龄《闺怨》全文及赏析
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闺怨》
作者: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解】:
1、凝妆:盛妆。
2、悔教:悔使。
【韵译】: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评析】:
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
“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
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
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
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闺怨诗》十首品读,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悠长含蓄无尽之味
《闺怨诗》十首品读,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悠长含蓄无尽
之味
闺怨诗从整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悠长含蓄无尽之味。
闺怨诗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浓重的感伤色调,细腻的心理描写,恰切的比兴寄托,由浅入深的艺术风格。
从创作特色上说,闺怨诗从整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悠长含蓄无尽之味。
《秋夕》
年代: 唐作者: 杜牧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空闺怨》
年代: 唐作者: 白居易
寒月沈沈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代春怨》
年代: 唐作者: 刘方平
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春词》
年代: 唐作者: 白居易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
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江南曲》。
《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
《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1寒闺怨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翻译清冷的月光洒向宁静的小屋,梧桐的树影映在屋门口的珍珠帘子上。
秋霜欲下,玉手已经预先感到寒冷。
寒灯下,她握着冰冷的剪刀为远方戍守的丈夫缝制着冬衣。
注释洞房:深屋,位于很多进房子的后边,在古代通常是女眷的居住处。
真珠帘:真珠即珍珠,形容帘子的华贵。
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
其写情,是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感受来表现的。
洞房,犹言深屋,在很多进房屋的后部,通常是富贵人家女眷所居。
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见幽静。
帘子称之为真珠帘,无非形容其华贵,与上洞房相称,不可呆看。
洞房、珠帘,都是通过描写环境以暗示其人的身分。
“梧桐影”既与上文“寒月”相映,又暗逗下文“秋霜”,因无月则无影,而到了秋天,树中落叶最早的是梧桐,所谓“一叶落而知夭下秋”。
前两句把景写得如此之冷清,人写得如此之幽独,就暗示了题中所谓寒闺之怨。
在这冷清清的月光下,静悄悄的房屋中,一帘子里的人还没有睡,手上拿着剪刀,在裁缝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凉,连手也觉得冷起来了。
随即想起,是秋深了,要下霜了。
秋霜欲下,玉手先知。
暮秋深夜,赶制寒衣,是这位闺中少妇要寄给远方的征夫的。
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亲人不但难归,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而且也传到她心上了。
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欢乐,离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来,是完全可以想得到的,然而诗人却只写到从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气的变化为止,其余一概不提,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
虽似简单,实则丰富,这就是含蓄的妙处。
这种对生活的感受是细致入微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对一些事物的变迁,习而不察,但敏感的诗人,却能将它捕捉起来,描写出来,使人感到既平凡又新鲜,这首诗艺术上就有这个特点。
闺怨诗鉴赏
2.表现对丈夫的思念、牵挂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杂诗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征妇可以说是边塞战争的附属产物,她们不仅要饱尝一 般思妇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恨,而且还得时刻牵挂边关 丈夫的冷暖安危。一边是对久戍边疆的丈夫朝思夜想, 一边对边关的那些无能将领颇怨恨之情。
3.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 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 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玉阶怨 李 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像玉一般的台阶。罗袜: 用丝罗做成的袜子。却下:放下的意思;水晶帘:指 用水晶做成的帘子。玲珑:晶莹剔透的样子。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11分)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①。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②,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俭梳妆:“俭”通“险”,怪异的意思。 险梳妆,就是奇形怪状的穿着打扮。②压金线:用金 线刺绣。压,用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手法。 (1)试简要分析贫女的形象。(5分) (2)近人俞陛云指出:“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 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你赞同此说法吗? 请简要分析。(6分)
7、还有一种是以宫怨、闺怨寄托“士不遇”的情怀。 因为“放臣弃妇,自古同情。守志贞居,君子 所托”(陈沆《诗比兴笺》卷三)。男性诗人“借 女人说话”,表现的却是非女人的主题,有人说:他 们的目的是借思妇“托志帷房”。 一般说来,“男性作家笔下的闺怨题材与君臣 遇合的主题常常是一一对应的:以相思寓渴望抱效; 以美人迟暮寓功业不就;以空闺寂寞寓怀才不遇; 以冷落薄情寓遭排挤打击等等。所以这种手法为 “不遇”的士人在诗歌创作中所乐于采用。 而这些作品较一般宫怨诗和闺怨诗显然又多一 层曲折。如白居易元和初年在皇帝身边作了几年谏 官,由于犯颜直谏,被皇帝逐渐疏远,于是作《太 行路》,诗中以“妾颜未改君心改”自比,痛陈 “人生莫做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另有贺铸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辛弃疾《摸鱼儿》等。
闺怨诗诗歌鉴赏5篇经典
闺怨诗诗歌鉴赏5篇经典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
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闺怨诗诗歌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声声慢·寻寻觅觅词牌名:声声慢|朝代:宋朝|作者: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国破,家亡,夫死,伤于人事。
这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再没有当年那种清新可人,浅斟低唱,而转为沉郁凄婉,主要抒写作者对亡夫赵明诚的怀念和自己孤单凄凉的景况。
此词便是这时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词牌名:一剪梅|朝代:宋朝|作者: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
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望江南·梳洗罢词牌名:望江南|朝代:唐朝|作者: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望江南·梳洗罢》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词作。
这是一首写闺怨的小令。
此词以江水、远帆、斜阳为背景,截取倚楼顒望这一场景,以空灵疏荡之笔塑造了一个望夫盼归、凝愁含恨的思妇形象。
全词表现了女主人公从希望到失望以致最后的“肠断”的感情,情真意切,语言精练含蓄而余意不尽,没有矫饰之态和违心之语,风格清丽自然,是温词中别具一格的精品。
王昌龄的诗词《闺怨》原文及赏析
【导语】《闺怨》是唐代诗⼈王昌龄描写上层贵妇赏春时⼼理变化的⼀⾸闺怨诗。
前两句写不知愁怨,后两句写⼼理忽然转变,全诗没有刻意写闺怨,但怨之深重在这⼀⼼理变化中暴露⽆遗。
先抑后扬,耐⼈寻味。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王昌龄的诗词《闺怨》,欢迎阅读!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 “闺中少妇不知愁”似乎和题⽬“闺怨”偏离,说少妇沉浸在天真⽆邪的⼩⼥⼉情怀中,从来不知离别之苦。
下句“春⽇凝妆上翠楼”是⽤具体⾏动展⽰她“不知愁”的⼼理。
她独⾃⼀⼈赏春,还不忘盛装打扮⼀番,似乎是纯粹的欣赏春⾊,⾃娱⾃乐,还稍带与春花争妍⽃艳的意味。
她之所以“不知愁”,除了少不更事,⽣活条件优渥外,也有时代风⽓的影响,“觅封侯”是当时很多⼈的选择,她当然也会对此充满幻想。
这两句为“抑”笔,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写怨与悔蓄势。
后两句“忽见陌头杨柳⾊,悔教夫婿觅封侯”,情感猛然⼀转,刻画出少妇从“不知愁”到“悔”的⼼理变化过程,从⽽切合“闺怨”的主旨。
“忽见”⼆字,下得似乎有些突兀,因“陌头杨柳⾊”是登楼最常见到的景⾊,并⽆令⼈惊异之处。
但结合少妇的⼼理,可以看出,那陌头杨柳⾊忽然引发了她的联想与想象,或青春易逝、折柳赠⼈等,这⼀切,都促使她从内⼼深处冒出⼀个以前她未明确意识到过,⽽此刻却变得⾮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
⼀个“悔”字,正是此诗闺怨之题旨。
王昌龄的这⾸七绝,通篇叙别情⽽不着别字,⾔离愁⽽⽆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
《唐诗摘钞》:先反唤“愁”字,末句正应。
感时恨别,诗⼈之作多矣,此却以“不知愁”三字翻出后⼆句,语境⼀新,情思婉折。
闺情之怍,当推此⾸为第⼀。
此即《国风》妇⼈感时物⽽思君⼦之意,含情甚正,含味甚长。
唐⼈绝句实具风雅遗⾳。
扩展阅读:王昌龄的诗⽂成就 王昌龄存诗181⾸,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
王昌龄《闺怨》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王昌龄《闺怨》的全诗翻译及赏析王昌龄《闺怨》的全诗翻译及赏析《闺怨》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闺怨诗。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端庄婉丽中见大唐气象。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昌龄《闺怨》的全诗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文解释】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陌头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词语解释】闺:妇女所居内室。
凝妆:严妆。
翠楼:楼阁美称。
陌头:路口。
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教:使。
觅封侯:从军建功封爵。
①凝妆:着意梳妆打扮,盛妆、浓妆。
②陌头:路旁。
田间东西路称陌。
③觅封侯:在边疆立下军功,可得封侯之赏。
这里指边疆从军。
简析:这首七言绝句从春日少妇情绪的变化,写出少妇的春怨与离愁——闺中少妇不曾感到什么是愁,春天来了,她着意梳妆打扮,到自家高楼上去观赏春景;忽然抬头看到路边的青青杨柳,想到与夫婿折柳相送,联想蒲柳先衰、青春易逝的现实,不由悔怨交加,当初不该教他去边疆寻求立功封侯。
这首诗的特点,是抓住了闺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耐人寻味,乃素负盛誉之作。
明代顾逼涝唬“雍容浑含,明白简易,真有雅音,绝句中之极品也。
”【赏析】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的她在看到陌头的柳色之后反引起了一怀惆怅:青春易逝,韶华虚度,独守空房的寂寞与无奈,这一切怎能不让她因为让丈夫去「觅封侯」而后悔呢?此诗含蓄细腻,生动地表现出了少妇瞬间微妙的心理变化。
是闺怨诗中上乘之作。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
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
闺怨王昌龄诗歌鉴赏
闺怨王昌龄诗歌鉴赏
闺怨王昌龄诗歌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贵妇,看到陌头的柳色青葱,盎然春意,才意识到自己精神生活的空虚,觉得再打扮也没有意思,只剩下自己孤零零地没有一点快乐了。
“悔”为诗眼。
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
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
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闺怨(王昌龄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闺怨唐代: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标签妇女、闺怨、唐诗三百首、春天译文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注释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
赏析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
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
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
闺中少妇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
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少妇,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束缚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
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
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
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
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
“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
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
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
故曰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闺怨古诗王昌龄赏析
闺怨古诗王昌龄赏析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抒发内心情感为主题,充满了对爱情和生活的感悟。
其中一首《闺怨古诗》更是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深入赏析,探究其意境和艺术特点。
《闺怨古诗》全文如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看官心生一清凄婉之感,仿佛置身于那古代豪门世族之中,感受到了那少妇情思绵绵、内心纠结的苦闷。
通过描绘春日凝妆上翠楼,诗人展现了少妇内心的矛盾和纷乱。
诗中的“闺中少妇不知愁”一句,表达了少妇封闭的生活环境,她身处于一个富贵豪门之家,衣食无忧,却饱受丈夫的冷淡和忽视。
她对于外界的动态、风景毫不知晓,对于封侯富贵之事一无所知。
这样的悠闲生活表面上看似美好,然而,在这个豪门社会中,却充满了情感的困扰。
而诗中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则是少妇心底深处的真实写照。
她在闺房中孤独寂寞,对外界的现实世界一无所知,直到一日她偶然外出,见到了陌头的杨柳,才猛然醒悟。
她意识到自己曾经一心期待丈夫荣耀和富贵,希望他能谋求封侯之位,然而,这种渴望却只是少妇内心的一厢情愿,她的丈夫并没有向外界发展,而是沉湎于闺中生活的舒适与安逸。
王昌龄通过描绘少妇内心的矛盾和困扰,深情地抒发了他对于女性情感世界的关注和思考。
他通过揭示少妇内心的纠结,反衬出了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和局限。
少妇身份尊贵,然而她的内心却被爱情和家庭问题所困扰,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
这种写照不仅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也表达了王昌龄对于女性解放的呼吁。
从艺术角度来看,《闺怨古诗》的表现手法简洁而生动。
诗中通过描写少妇的内心情感和对外界事物的感悟,展现了她内心的挣扎和追求。
同时,诗人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通过“春日凝妆上翠楼”和“陌头杨柳色”两个景物,表现了少妇的心情变化。
整首诗以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迅速抓住诗中的主旨和情感。
此外,诗中还运用了对仗和押韵的手法,使诗的节奏更加鲜明。
闺怨原文赏析王昌龄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
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梦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王昌龄极善言情。
如果说李白的诗如奔泻的瀑布,那么王昌龄的诗那么如蜿蜒流淌的溪流。
他以精炼的语言、新颖独特的构思,含蓄委婉的笔法,留给人们悠长的艺术享受。
诗贵曲而忌直,一览无余不是好诗。
王昌龄的这首七绝含蓄、曲折,深得其妙。
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可以说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
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
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使读者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
这就很耐人寻味。
此诗流传广泛,脍炙人口,其特色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有来历,二是有新意。
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
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闺怨原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唐代·王昌龄《闺怨》译文一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
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初春来临细心装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然见到路边杨柳新绿,心中一阵忧愁,悔不该叫夫君去从军建功封爵。
注释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赏析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未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在当时“觅封侯”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
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
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
闺怨诗鉴赏
闺意献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朱庆馀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张籍的赏识
又 名 : 近 试 上 张 籍 水 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 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 画眉深浅入时无
分析:
作者朱庆馀在诗中把自己比作 新媳妇 ______,把张籍比作夫婿 ____,把 公婆 ,把参加考试 主考官比作____ 新媳妇第一次见公婆 ,借 比作_________________ 以表达在应试前向张籍征求意 见之意。
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 人生感慨:
渴望报效国家朝廷 1、以相思寓_____________
壮志未酬功业未就 2、以美人迟暮寓______________ 怀才不遇 3、以空闺寂寞寓_______
遭排挤打击 4、以冷落薄情寓_________
摸鱼儿· 辛弃疾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 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5、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 行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首句点明地点:古行 宫;二句暗示时间:红花盛开之季;三句介绍人物;白头 宫女;四句描绘动作:闲坐说玄宗。构筑了一幅完整动人 的图画。当年花容月貌,娇姿艳质,辗转落入宫中,寂寞 幽怨;如今青春消逝,红颜憔悴;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已 往。此情此景,好不凄绝!
3.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闺中妻子不知征人已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 的丈夫,还在梦境中盼他早日回来团聚。
寄征衣(元)姚遂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诗用一个女子的口吻写出了一个闺中少妇为丈夫寄寒 衣时的矛盾心情。同时,那种对丈夫的关切、体贴之 情也溢出纸外。
王昌龄《闺怨》鉴赏
王昌龄《闺怨》鉴赏王昌龄《闺怨》鉴赏年代:唐作者:王昌龄——《闺怨》内容:闺中少妇不曾①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
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
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
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
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
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
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
“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
王昌龄《闺怨》唐诗鉴赏
王昌龄《闺怨》唐诗鉴赏王昌龄《闺怨》唐诗鉴赏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从诗作主旨看,此诗深刻地描画了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轨迹:有愁—知愁—掩愁—解愁—触愁—悔愁。
诗也抓住天真烂漫的少妇于登楼览春光时,顷刻间的感情波澜,表现了世俗荣华不如朝夕相爱的思想。
全诗先抑后扬,耐人寻味。
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解】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
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凝妆:盛妆,严妆。
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陌头:路边。
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悔教:后悔让觅封侯:觅,寻求。
从军建功封。
【译文】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创作背景】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闺怨”也是一种传统题材。
梁代何逊有《闺怨》诗二首,抒发闺人“枕前双泪滴”和“独对后园花’’的孤独感伤,唐代贞观(627—649)初,以赋著称的谢偃,《全唐诗》收其诗四首,其中一首题作《乐府新歌应教》,其诗云:“青楼绮阁已含春,凝妆艳粉复如神。
闺怨原文-翻译及赏析
闺怨原文 | 翻译及赏析
说明
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寝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
少妇。
先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孤独,或少妇的分别相
思之情。
以本题材写的称闺怨诗。
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髓》注:不曾一本作不知。
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此惹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3]
凝妆:盛妆,严妆。
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权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
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季节季节相应。
[3]
陌头:路边。
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悔教:懊悔让
觅封侯:觅,追求。
参军立功封爵。
白话
直译
闺中少妇不曾有过相思分别之愁,在明朗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突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光,难过之情涌上心头。
她懊悔当初不应让丈夫参军边塞,立功封侯。
韵译
闺阁中的少妇,素来不知忧虑;
春来仔细妆扮,单独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内心痛苦;
呵,悔不应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闺怨》唐·王昌龄
《闺怨》唐·王昌龄闺怨【唐】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
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注释】1、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3、凝妆:盛妆。
4、陌头:路边。
5、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6、悔教:后悔让。
【赏析】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知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不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一句点出“不知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知愁”。
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登上了自家的高楼。
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
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
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
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
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
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中描写了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 和凄凉心情。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 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 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闺怨诗思想感情之四:表现闺中人的寂 寞、冷清(宫怨诗)
• •
• 行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首句点明地点:古行 宫;二句暗示时间:红花盛开之季;三句介绍人物; 白头宫女;四句描绘动作:闲坐说玄宗。构筑了一 幅完整动人的图画。当年花容月貌,娇姿艳质,辗 转落入宫中,寂寞幽怨;如今青春消逝,红颜憔悴; 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已往。此情此景,好不凄绝! 闺怨诗思想感情之六: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 失宠后起的怨情;(最为常见的写宫女“恩已断” 或“未承恩”或“君恩无常、见异思迁”之怨恨的 诗作。 )
• 摸鱼儿· 辛弃疾 •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 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 肠处。 • 作者在伤春吊古,借古讽今,但实际上是 作者将自己的忧国、怀才不遇之情隐藏在 春残花落,蛾眉遭妒的描写之中。
• 皇权无上恩无常 • 男尊女卑夫为纲 • 别离迟暮源征商
二、闺中人的身份
• • • • • • 宦妇(官太太) 商妇 征人妇 宫妇 游子妇 弃妇
三、【常见意象】
• 1、月、梦、泪、雁、寒蝉、更漏、 笛声等言愁意象; • 2、织布、捣衣、缝衣、登高、凭 栏等行为类意象; • 3、灯、烛、帘、被、团扇、床枕、 帷幕、帏、镜等室内用具类意象; • 4、高楼、宫殿、玉阶、窗等庭院 建筑类意象。
四、常用手法
• 乐景写哀情 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触景生情 直抒胸臆 • 细节描写 烘托 渲染 衬托 对比 抑扬 虚实结合 • 修辞: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
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 叠字、反复、顶针、反语
五、闺怨诗所抒写的内容情感
• 1、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 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孤独、冷清; • ⒉表现对游子(丈夫)的苦苦相思、 团聚的渴望;表现对丈夫的关切、 牵挂; • ⒊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 人冷落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 生活的向往。
闺怨诗思想感情之二:表现对游子的 思念、牵挂
• 陇西行 陈陶 •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 闺中女子不知征人已战死,仍然在梦中想 见已成白骨的丈夫,还在梦境中盼望他早 日回来团聚,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闺怨诗思想感情之三: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 秋夕 杜牧 •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闺怨诗思想感情之七:借思妇闺情寄寓 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 “托志帷房”
• 以宫怨、闺怨寄托“士不遇”的情怀。因为“放 臣弃妇,自古同情。守志贞居,君子所托”(陈 沆《诗比兴笺》卷三)。男性诗人“借女人说 话”,表现的却是非女人的主题,有人说:他们的 目的是借思妇“托志帷房”。 • 一般说来,“男性作家笔下的闺怨题材与君臣遇 合的主题常常是一一对应的: • 以相思寓渴望抱效; • 以美人迟暮寓功业不就; • 以空闺寂寞寓怀才不遇; • 以冷落薄情寓遭排挤打击等等。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 一腔幽怨。“陌头杨柳色”使女子触景生情, 表现了女子对丈夫追求功名、建功立业的后 悔与怨恨。
• 春怨 唐金昌绪 •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 节,寄希望在梦中与丈夫相会,却被不知趣的 黄莺惊扰了她的美梦。表现了女子寂寞惆怅而 又无可奈何和对丈夫的思念、想往。 (青年士子为了博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 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 中生出怨恨之情。)
闺怨诗鉴赏
学习目标:
• • • • 1、了解该类诗的意象 2、掌握该类诗的表达技巧 3、总结该类诗的语言特色 4、总结该类诗的主题范围、情感
闺怨诗分类 • 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 失宠后起的怨情; • 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 思妇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 情人的感情。
一、产生原因
⒋表达宫女在幽禁生活中白白消磨青春 的哀怨之情;昔日承恩,今日冷落,美 人迟暮伤情而生幽怨悲愤。
• ⒌抒发王朝盛衰之感(通过宫女的变化来反映), 抒发宫女寂寞无聊情怀。 • ⒍诗人每以失意的宫女自况,感叹个人身世。 • A、以相思寓渴望报效国家朝廷 • B、以美人迟暮寓壮志未酬功业未就 • C、以空闺寂寞寓怀才不遇 • D、以冷落薄情寓遭排挤打击
六、闺怨诗感情探究
• •
• 江南曲 李益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诗以白描手法,曲折而传神地表达了一个 商人之妇的怨情。丈夫经商长年在外,自 己独守空房。想到潮水涨落有规律,后悔 当初没有嫁给随潮水出没的弄潮儿。
闺怨诗思想感情之一:表现闺中女 子的后悔、怨恨
• 闺怨 唐王昌龄 •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