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怨诗鉴赏
王昌龄《闺怨》古诗原文意思赏析
王昌龄《闺怨》古诗原文意思赏析王昌龄《闺怨》古诗原文意思赏析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昌龄《闺怨》古诗原文意思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原文】闺怨作者:唐·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解】1、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
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3、凝妆:盛妆,严妆。
4、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5、陌头:路边。
6、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7、悔教:后悔让8、觅封侯:觅,寻求。
从军建功封爵。
【译文】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直译】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赏析】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鉴赏1】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
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王昌龄《闺怨》唐诗鉴赏
王昌龄《闺怨》唐诗鉴赏王昌龄《闺怨》唐诗鉴赏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从诗作主旨看,此诗深刻地描画了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轨迹:有愁—知愁—掩愁—解愁—触愁—悔愁。
诗也抓住天真烂漫的少妇于登楼览春光时,顷刻间的感情波澜,表现了世俗荣华不如朝夕相爱的思想。
全诗先抑后扬,耐人寻味。
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解】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
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懊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凝妆:盛妆,严妆。
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陌头:路边。
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悔教:后悔让觅封侯:觅,寻求。
从军建功封。
【译文】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创作背景】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闺怨”也是一种传统题材。
梁代何逊有《闺怨》诗二首,抒发闺人“枕前双泪滴”和“独对后园花’’的孤独感伤,唐代贞观(627—649)初,以赋著称的谢偃,《全唐诗》收其诗四首,其中一首题作《乐府新歌应教》,其诗云:“青楼绮阁已含春,凝妆艳粉复如神。
闺怨原文以及赏析
王昌龄极善言情。
如果说的诗如奔泻的瀑布,那么王昌龄的诗那么如蜿蜒流淌的溪流。
他以精炼的语言、新颖独特的构思,含蓄委婉的笔法,留给人们悠长的艺术享受。
全诗如下: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释】
1.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那么诗意大减。
3. 凝妆:盛妆。
4.陌头:路边。
5.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参军。
觅,寻求。
6.悔教:懊悔让
【译文】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单独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赏析】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
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闺怨诗鉴赏
4.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 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 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玉阶怨 李 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像玉一般的台阶。罗袜: 用丝罗做成的袜子。却下:放下的意思;水晶帘:指 用水晶做成的帘子。玲珑:晶莹剔透的样子。
3.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闺中妻子不知征人已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 的丈夫,还在梦境中盼他早日回来团聚。
寄征衣(元)姚遂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问,妾身千万难。 诗用一个女子的口吻写出了一个闺中少妇为丈夫寄寒 衣时的矛盾心情。同时,那种对丈夫的关切、体贴之 情也溢出纸外。
(三)在上述特点的基础上,又构成了两类诗 “浅而能深”的艺术风格。“浅”是指它们的语 言都朴素自然、浅显易懂;“深”是说它们的意 境却往往能深婉悠长、含蓄无尽。例如沈德潜评 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优 柔婉丽,含蕴无穷,使人一唱而三叹。”评《殿 前曲》:“只说他人之承宠,而己之失宠,悠然 可会,此国风之体也。”(以上并见《唐诗别裁 集》卷十九)又譬如,两类诗一般不重使典用事, 即或使用,亦皆避生就熟,无非阿娇、班姬、昭 君、卓文君、望夫石、牛郎织女之类,一看便知; 然又往往能化熟为生:或者“夺胎换骨”,或者 做“翻案文章”,意境便觉深婉。
摸鱼儿· 辛弃疾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 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 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 肠处。 作者在伤春吊古,借古讽今,但实际上是 作者将自己的忧国、怀才不遇之情隐藏在 春残花落,蛾眉遭妒的描写之中。
闺怨原文赏析王昌龄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
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梦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王昌龄极善言情。
如果说李白的诗如奔泻的瀑布,那么王昌龄的诗那么如蜿蜒流淌的溪流。
他以精炼的语言、新颖独特的构思,含蓄委婉的笔法,留给人们悠长的艺术享受。
诗贵曲而忌直,一览无余不是好诗。
王昌龄的这首七绝含蓄、曲折,深得其妙。
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可以说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
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
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使读者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
这就很耐人寻味。
此诗流传广泛,脍炙人口,其特色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有来历,二是有新意。
古代爱情诗词《》闺怨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古代爱情诗词《》闺怨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流苏空系合欢床,夫婿长征妾断肠。
留得当时临别泪,经年不忍浣衣裳。
闺思离愁,是古代爱情诗最常见的题材。
作为以女方口吻来表现的相思离别之情,常是寄对方以殷切的怀想,抒发自己镂心刻骨的思念与孤独难忍的悲哀。
这类诗,内容大体相同,表现形态则各异。
如沈如筠《闺怨》:“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是借月光以慰亲人;张仲素《春闺思》:“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写寄梦怀人;白居易《闺妇》:“斜凭绣床愁不动,红绡带缓绿鬟低。
”写因思深愁浓而人也懒散消瘦,等等。
董以宁这首闺怨诗,选择了另一个观察点着笔,写得意婉情深。
“流苏空系合欢床,夫婿长征妾断肠”两句,写思妇的哀怨。
流苏,下垂的繐子,是装饰品。
合欢床,指夫妇结婚用的床。
丈夫出征,经年不归,望着悬挂着百宝流苏刻有合欢图案的空床,对于年轻妇女来说,最容易牵动对丈夫的怀想。
空床独守,孤衾只影,对于寂寞孤单的凄凉,又有特别的敏锐。
正如韩偓《春闺》诗云:“长吁解罗带,怯见上空床。
”同一个“空”字,包含着思妇多少哀怨和愁恨。
由此而引起的“妾断肠”,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后两句,作者转换一个观察点,将笔触集中到思妇日常生活最有典型意义的情节中,含蓄地表现出女主人公的思念之情。
当时夫妻挥手痛别,泪湿衣裳。
至今泪痕犹在,不忍洗掉,是去不掉对丈夫的深深怀念。
这一件非同寻常的衣裳,是夫妻情深的明证;睹物怀人,它又成了女主人公精神上的寄托与慰藉。
“留得当年临别泪,经年不忍浣衣裳”,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确是一种出新的写法,作者善于观察生活,通过客观地描写人物“不忍浣衣”这一行动,便将女主人公的真情痴想,和盘托出,足见作者捕捉素材的灵巧与构思的新颖。
下一“忍”字,说明它是夸张的虚拟,却无损于这一精巧的形象思维。
在感情上,三四两句作一转折,深深的凄怨化作了诚挚的怀念。
短短的四句诗,情意委婉,深曲有致,耐人寻味。
《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
《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1寒闺怨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翻译清冷的月光洒向宁静的小屋,梧桐的树影映在屋门口的珍珠帘子上。
秋霜欲下,玉手已经预先感到寒冷。
寒灯下,她握着冰冷的剪刀为远方戍守的丈夫缝制着冬衣。
注释洞房:深屋,位于很多进房子的后边,在古代通常是女眷的居住处。
真珠帘:真珠即珍珠,形容帘子的华贵。
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
其写情,是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感受来表现的。
洞房,犹言深屋,在很多进房屋的后部,通常是富贵人家女眷所居。
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见幽静。
帘子称之为真珠帘,无非形容其华贵,与上洞房相称,不可呆看。
洞房、珠帘,都是通过描写环境以暗示其人的身分。
“梧桐影”既与上文“寒月”相映,又暗逗下文“秋霜”,因无月则无影,而到了秋天,树中落叶最早的是梧桐,所谓“一叶落而知夭下秋”。
前两句把景写得如此之冷清,人写得如此之幽独,就暗示了题中所谓寒闺之怨。
在这冷清清的月光下,静悄悄的房屋中,一帘子里的人还没有睡,手上拿着剪刀,在裁缝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凉,连手也觉得冷起来了。
随即想起,是秋深了,要下霜了。
秋霜欲下,玉手先知。
暮秋深夜,赶制寒衣,是这位闺中少妇要寄给远方的征夫的。
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亲人不但难归,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而且也传到她心上了。
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欢乐,离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来,是完全可以想得到的,然而诗人却只写到从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气的变化为止,其余一概不提,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
虽似简单,实则丰富,这就是含蓄的妙处。
这种对生活的感受是细致入微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对一些事物的变迁,习而不察,但敏感的诗人,却能将它捕捉起来,描写出来,使人感到既平凡又新鲜,这首诗艺术上就有这个特点。
闺怨原文及赏析
闺怨原文及赏析闺怨原文及赏析闺怨赏析_王昌龄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赏析: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括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
这首诗的作者王昌龄素以擅七绝闻名,有“诗中天予”之称。
本诗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名为“闺怨”,却偏偏先铺排出一个不解世事无忧无虑的青春女儿形象。
“凝妆”者,可以看出她在衣容修饰上很花了一番工夫的,“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翠楼”者,古代富贵人家的居所外墙多以青色砖瓦装饰,既然有闲情逸致于大好春光里盛妆上翠楼,可见这个女子年纪尚轻,不曾经过生活的波折,更无须耽温饱之虞。
那么作者(《闺怨》的作者是:王昌龄)是不是看走了眼,用锆了主角呢?非也!原来是这女子一番登楼远眺惹出了事儿:游目瞩望,柳色萋萋。
前年今日,我为君妻。
去年_今日,折柳雁离。
今夕何夕,相隔千里。
妾为蒲柳,茕茕何倚?君为我故,缰系功利。
久不得归,痛悔无扳!游蝶荡莺,君休轻取。
妆楼绿窗,妾意依依。
从“不知愁”到“悔封侯”,变化如此微妙而突然,却又台情合理。
作者(《闺怨》的作者是:王昌龄)妙用比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将美丽的春景掭上了感伤的一笔,浅而不白,怨而不怒。
读者通过诗作女主人公的一个小小的生活截面,不自禁的受到了感染,同样的黯然忧愁起来。
幸好这女子既出身富贵,想必夫君亦会因家势得到稍许照顾,不至于在行役中备极辛苦。
否则落得个“可怜无定河边骨,犹似春闺梦里人”的下场,我们的女主人公可不知要哭成什么了呢!。
闺怨诗歌鉴赏
闺怨诗歌鉴赏闺怨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独特的类型,这类诗往往以女性的口吻来表达独守空闺的哀怨、寂寞以及对远方丈夫或情人的思念等复杂情感。
一、意象的运用1. 月- 在闺怨诗中,月是一个极为常见的意象。
例如“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
月亮总是高高地挂在天上,它的清冷和永恒就像女子无尽的等待。
它照着女子的闺房,也照着远方的征人或者游子。
女子在月下,可能会想起曾经和爱人一起赏月的美好时光,而现在只有自己孤单一人,于是对着月亮倾诉自己的哀怨。
这就像月亮是一个无声的听众,见证了女子从幸福到孤寂的转变。
2. 楼- 高楼常常出现在闺怨诗里。
女子住在高楼之上,看似高高在上,实际上是一种被困住的状态。
像“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中的翠楼。
高楼将女子与外界隔离开来,她只能从楼上眺望远方,等待爱人归来。
楼越高,她的孤独感就越强烈,因为她站得高却望不见爱人的身影,只能看到无尽的远方和自己的寂寞。
3. 柳- 柳谐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
在闺怨诗中,柳就成了离别和思念的象征。
比如“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那如烟的杨柳,就像女子心头那挥之不去的离情别绪。
每看到柳树,就会想起爱人的离去,仿佛柳树也在为她的孤独而哀伤。
二、情感表达的方式1. 直接抒情- 有些闺怨诗是直接表达女子的哀怨之情的。
像“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直白地说出了对丈夫的思念,而且这种思念已经到了让自己容颜老去的程度。
这种直接抒情的方式就像女子在倾诉自己的心声,毫不掩饰自己的情感,让读者一下子就能感受到她的痛苦。
2. 间接抒情- 更多的闺怨诗是通过描写周围的环境或者自己的行为来间接表达情感的。
例如“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诗中没有直接说女子思念丈夫,而是通过她赶走黄莺这件事。
因为黄莺的啼叫会惊破她与丈夫在梦中相见的美梦,从这个小小的行为中,我们能深刻地体会到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深。
闺怨诗鉴赏
2.表现对丈夫的思念、牵挂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杂诗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征妇可以说是边塞战争的附属产物,她们不仅要饱尝一 般思妇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恨,而且还得时刻牵挂边关 丈夫的冷暖安危。一边是对久戍边疆的丈夫朝思夜想, 一边对边关的那些无能将领颇怨恨之情。
3.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
蝶恋花 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 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 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玉阶怨 李 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像玉一般的台阶。罗袜: 用丝罗做成的袜子。却下:放下的意思;水晶帘:指 用水晶做成的帘子。玲珑:晶莹剔透的样子。
4、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11分) 贫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①。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②,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①俭梳妆:“俭”通“险”,怪异的意思。 险梳妆,就是奇形怪状的穿着打扮。②压金线:用金 线刺绣。压,用手指按住,刺绣的一种手法。 (1)试简要分析贫女的形象。(5分) (2)近人俞陛云指出:“此篇语语皆贫女自伤,而 实为贫士不遇者写牢愁抑塞之怀。”你赞同此说法吗? 请简要分析。(6分)
7、还有一种是以宫怨、闺怨寄托“士不遇”的情怀。 因为“放臣弃妇,自古同情。守志贞居,君子 所托”(陈沆《诗比兴笺》卷三)。男性诗人“借 女人说话”,表现的却是非女人的主题,有人说:他 们的目的是借思妇“托志帷房”。 一般说来,“男性作家笔下的闺怨题材与君臣 遇合的主题常常是一一对应的:以相思寓渴望抱效; 以美人迟暮寓功业不就;以空闺寂寞寓怀才不遇; 以冷落薄情寓遭排挤打击等等。所以这种手法为 “不遇”的士人在诗歌创作中所乐于采用。 而这些作品较一般宫怨诗和闺怨诗显然又多一 层曲折。如白居易元和初年在皇帝身边作了几年谏 官,由于犯颜直谏,被皇帝逐渐疏远,于是作《太 行路》,诗中以“妾颜未改君心改”自比,痛陈 “人生莫做妇人身,百年苦乐由他人”。另有贺铸 《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辛弃疾《摸鱼儿》等。
王昌龄的诗词《闺怨》原文及赏析
【导语】《闺怨》是唐代诗⼈王昌龄描写上层贵妇赏春时⼼理变化的⼀⾸闺怨诗。
前两句写不知愁怨,后两句写⼼理忽然转变,全诗没有刻意写闺怨,但怨之深重在这⼀⼼理变化中暴露⽆遗。
先抑后扬,耐⼈寻味。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王昌龄的诗词《闺怨》,欢迎阅读!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 “闺中少妇不知愁”似乎和题⽬“闺怨”偏离,说少妇沉浸在天真⽆邪的⼩⼥⼉情怀中,从来不知离别之苦。
下句“春⽇凝妆上翠楼”是⽤具体⾏动展⽰她“不知愁”的⼼理。
她独⾃⼀⼈赏春,还不忘盛装打扮⼀番,似乎是纯粹的欣赏春⾊,⾃娱⾃乐,还稍带与春花争妍⽃艳的意味。
她之所以“不知愁”,除了少不更事,⽣活条件优渥外,也有时代风⽓的影响,“觅封侯”是当时很多⼈的选择,她当然也会对此充满幻想。
这两句为“抑”笔,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写怨与悔蓄势。
后两句“忽见陌头杨柳⾊,悔教夫婿觅封侯”,情感猛然⼀转,刻画出少妇从“不知愁”到“悔”的⼼理变化过程,从⽽切合“闺怨”的主旨。
“忽见”⼆字,下得似乎有些突兀,因“陌头杨柳⾊”是登楼最常见到的景⾊,并⽆令⼈惊异之处。
但结合少妇的⼼理,可以看出,那陌头杨柳⾊忽然引发了她的联想与想象,或青春易逝、折柳赠⼈等,这⼀切,都促使她从内⼼深处冒出⼀个以前她未明确意识到过,⽽此刻却变得⾮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
⼀个“悔”字,正是此诗闺怨之题旨。
王昌龄的这⾸七绝,通篇叙别情⽽不着别字,⾔离愁⽽⽆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
《唐诗摘钞》:先反唤“愁”字,末句正应。
感时恨别,诗⼈之作多矣,此却以“不知愁”三字翻出后⼆句,语境⼀新,情思婉折。
闺情之怍,当推此⾸为第⼀。
此即《国风》妇⼈感时物⽽思君⼦之意,含情甚正,含味甚长。
唐⼈绝句实具风雅遗⾳。
扩展阅读:王昌龄的诗⽂成就 王昌龄存诗181⾸,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
闺怨诗鉴赏
(三)在上述特点的基础上,又构成了两类诗 “浅而能深”的艺术风格。“浅”是指它们的语 言都朴素自然、浅显易懂;“深”是说它们的意 境却往往能深婉悠长、含蓄无尽。例如沈德潜评 王昌龄《长信秋词》(奉帚平明金殿开):“优 柔婉丽,含蕴无穷,使人一唱而三叹。”评《殿 前曲》:“只说他人之承宠,而己之失宠,悠然 可会,此国风之体也。”(以上并见《唐诗别裁 集》卷十九)又譬如,两类诗一般不重使典用事, 即或使用,亦皆避生就熟,无非阿娇、班姬、昭 君、卓文君、望夫石、牛郎织女之类,一看便知; 然又往往能化熟为生:或者“夺胎换骨”,或者 做“翻案文章”,意境便觉深婉。
作者在伤春吊古,借古讽今,但实际上是作 者将自己的忧国、怀才不遇之情隐藏在春残 花落,蛾眉遭妒的描写之中。
闺怨诗中的人物形象及情感
人物身份 弃妇 “怨”由
年老色衰 丈夫情变 以夫为纲 丈夫戍边 远征 丈夫远行 (为利) 丈夫远行 (求学) 青春短暂 等待 幽闭深宫 失宠
“怨” 情
对年华已逝、美好不再的感慨; 对爱情婚姻的失望; 对封建制度的不合理的无奈和控诉 思念、关切、 对朝廷连年征战的 不满;对战争无情 的痛诉
3.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 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 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4、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近试上张籍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风格特色】浓重的感伤情调、细腻的心理描写、 言浅意深的艺术风格 (一)浓重的感伤色调。唐代的闺怨诗,从整体 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 这 由古代女性在封建宗法制度下的社会地位和心理 状态所决定,也为两类诗的主题(即“怨”)所 决定,周汉魏晋南北朝以来民歌中的宫怨诗和闺 怨诗已然构成一种感伤的传统色调;文人所作, 则无论是宫怨诗的悲叹“君恩无常”和“妾身薄 命”,还是闺怨诗的抱憾色衰爱弛或夫妻分离, 其感伤色调亦极为明显。 (二)细腻的心理描写。一首诗,既是一幕人生 命运的悲剧,也是一曲痛苦心理的哀歌。除了心 理独白还往往通过情态、动作的细节描写来形象 地刻画抒情女主人公的心理。
闺怨诗、宫怨诗赏析
闺怨诗、宫怨诗《闺怨》作者: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解】:1、凝妆:盛妆。
2、悔教:悔使。
【韵译】: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评析】: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春宫曲》作者:王昌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注解】:1、未央:汉宫殿名,也指唐宫。
2、平阳歌舞: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
【韵译】:昨夜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殿明月高照一片光华。
平阳公主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帘外春正寒皇上特把锦袍赐她。
【评析】:诗写春宫之怨,却无怨语怨字。
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
诗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
虚此实彼,言近意远:似乎无怨,怨至深;似乎无恨,恨至长。
实弦外有音的手法。
《春宫曲》作者:王昌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注解】:1、未央:汉宫殿名,也指唐宫。
2、平阳歌舞: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
【韵译】:昨夜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殿明月高照一片光华。
平阳公主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帘外春正寒皇上特把锦袍赐她。
【评析】:诗写春宫之怨,却无怨语怨字。
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
诗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
虚此实彼,言近意远:似乎无怨,怨至深;似乎无恨,恨至长。
实弦外有音的手法。
《春怨》作者:刘方平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王昌龄《闺怨》鉴赏
王昌龄《闺怨》鉴赏王昌龄《闺怨》鉴赏年代:唐作者:王昌龄——《闺怨》内容:闺中少妇不曾①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
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
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
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
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
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
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
“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
王昌龄《闺怨》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闺怨》原文及赏析王昌龄《闺怨》原文及赏析《闺怨》原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译文:译文一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注释1.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3. 凝妆:盛妆。
4.陌头:路边。
5.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6.悔教:后悔让《闺怨》赏析:唐代描写闺怨的诗不少,这一首就是描写闺怨的名篇。
题目“闺怨”,即闺中之怨。
前两句写闺中少妇不知愁。
首句点出诗中女主人公和她的心情:不知愁。
次句承接首句,具体写女主人公如何不知愁:在春光明媚的一天,她着意把自己打扮得整整齐齐,然后高高兴兴地登上翠楼去观赏景物。
后两句写闺中少妇的所见和所悔。
上句写少妇登楼所见的景物,引发了她的'愁感。
少妇看到路边的杨柳长得青青可爱,猛然勾起了满腔的愁感。
这愁绪的内容,作者没有写出,但联系下一句诗,不言而喻。
少妇长年生活在深闺,没有感觉到时间的消逝和季节的变化,当她看到柳树青青,才猛然意识到时间又过了一年,而自己与夫婿分别又是一年,在这赏心悦目的春天季节,没有夫婿做伴,登楼赏景显得多么孤寂和无聊,刚刚产生的高兴情绪一扫而光,换来了满怀思夫的忧愁。
下句写由愁生悔:深梅自己当初让夫婿从军,谋取封侯的爵赏,以致自己一人过着孤单寂寞的生活。
诗写到这里,还没有写出怨来就结束了。
联系到作者所写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还不是因为边将无能,让战争持久地打下去,致使夫婿立功未成,又迟迟未能回来。
闺怨王昌龄诗歌鉴赏
闺怨王昌龄诗歌鉴赏
闺怨王昌龄诗歌鉴赏: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贵妇,看到陌头的柳色青葱,盎然春意,才意识到自己精神生活的空虚,觉得再打扮也没有意思,只剩下自己孤零零地没有一点快乐了。
“悔”为诗眼。
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
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
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
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王昌龄《闺怨》唐诗鉴赏
王昌龄《闺怨》唐诗鉴赏这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描写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变化的一首闺怨诗。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从诗作主旨看,此诗深刻地描画了少妇微妙的心理变化轨迹:有愁知愁掩愁解愁触愁悔愁。
诗也抓住天真烂漫的少妇于登楼眺览春光时,顷刻间的`感情波澜,表现了世俗荣华不如朝夕相爱的思想。
全诗先抑后扬,耐人寻味。
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刘永济《唐人绝句精华》注:"不曾'一本作"不知'。
作"不曾'与凝妆上楼,忽见春光,顿觉孤寂,因而引起后悔之意,相贯而有力。
凝妆:盛妆,严妆。
翠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
陌头:路边。
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悔教:后悔让觅封侯:觅,寻求。
从军建功封爵。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装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闺怨古诗王昌龄赏析
闺怨古诗王昌龄赏析王昌龄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以抒发内心情感为主题,充满了对爱情和生活的感悟。
其中一首《闺怨古诗》更是成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深入赏析,探究其意境和艺术特点。
《闺怨古诗》全文如下: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看官心生一清凄婉之感,仿佛置身于那古代豪门世族之中,感受到了那少妇情思绵绵、内心纠结的苦闷。
通过描绘春日凝妆上翠楼,诗人展现了少妇内心的矛盾和纷乱。
诗中的“闺中少妇不知愁”一句,表达了少妇封闭的生活环境,她身处于一个富贵豪门之家,衣食无忧,却饱受丈夫的冷淡和忽视。
她对于外界的动态、风景毫不知晓,对于封侯富贵之事一无所知。
这样的悠闲生活表面上看似美好,然而,在这个豪门社会中,却充满了情感的困扰。
而诗中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则是少妇心底深处的真实写照。
她在闺房中孤独寂寞,对外界的现实世界一无所知,直到一日她偶然外出,见到了陌头的杨柳,才猛然醒悟。
她意识到自己曾经一心期待丈夫荣耀和富贵,希望他能谋求封侯之位,然而,这种渴望却只是少妇内心的一厢情愿,她的丈夫并没有向外界发展,而是沉湎于闺中生活的舒适与安逸。
王昌龄通过描绘少妇内心的矛盾和困扰,深情地抒发了他对于女性情感世界的关注和思考。
他通过揭示少妇内心的纠结,反衬出了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束缚和局限。
少妇身份尊贵,然而她的内心却被爱情和家庭问题所困扰,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
这种写照不仅引起了读者的共鸣,也表达了王昌龄对于女性解放的呼吁。
从艺术角度来看,《闺怨古诗》的表现手法简洁而生动。
诗中通过描写少妇的内心情感和对外界事物的感悟,展现了她内心的挣扎和追求。
同时,诗人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手法,通过“春日凝妆上翠楼”和“陌头杨柳色”两个景物,表现了少妇的心情变化。
整首诗以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迅速抓住诗中的主旨和情感。
此外,诗中还运用了对仗和押韵的手法,使诗的节奏更加鲜明。
闺怨诗赏析哭夫【唐朝】裴羽仙
四、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 【唐朝】温庭筠《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 襦,双双金鹧鸪。 【简析】作者摄取了“梳洗”、“弄妆”生 活细节,表现闺妇幽怨孤寂心情和笃情善 感的形象。 三处反衬。以懒起弄妆反衬寂寞空虚;以 花面相映反衬命薄如花;以成双鹧鸪反衬 形单影只的孤独,表现对爱情渴望。
【南宋】李清照《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 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 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简析】本篇词作,上阕隐然相思之意,下 阕则直宣情愫。
三、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 【唐朝】陈玉兰《寄夫》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简析】陈玉兰是晚唐诗人王驾之妻。写的是一位 女子不顾西风吹在自己身上的寒冷,却对丈夫体 贴入微,问寒问暖,生动表现少妇的焦虑。 【元朝】姚遂《寄征衣》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简析】诗用一个女子的口吻写出了一个闺中少妇 为丈夫寄寒衣时的矛盾心情。同时,那种对丈夫 的关切、体贴之情也溢出纸外。
【唐朝】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简析】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 变化。诗的首句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 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 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 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 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 的过错。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 已裸露无余。
二、表现对游子的思念、想望 【唐朝】金昌绪《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简析】以小见大。四句诗是典型的起承转 合式结构。写她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 表现女主人公思夫之情的深切与缠绵,思 夫而不得的种种懊恼与惆怅。这首诗间接 借闺怨来反映征戍之苦。 【唐朝】令孤楚《闺人赠远》 绮席春眠觉,纱窗晓望迷。 朦胧残梦里,犹自在辽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闺怨诗鉴赏学习目标:1、了解该类诗的意象2、掌握该类诗的表达技巧3、总结该类诗的语言特色4、总结该类诗的主题范围闺怨诗分类•宫怨诗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闺怨诗则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一、产生原因皇权无上恩无常男尊女卑夫为纲别离迟暮源征商二、闺中人的身份•宦妇(官太太)•商妇•征人妇•宫妇•游子妇•弃妇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表达了什么感情?宦妇悔、怨、思念《罗贡曲》刘彩春莫作商人妇,金钗当卜钱。
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表达了什么感情?商妇埋怨、后悔、盼归、思念后宫词白居易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
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表达了什么感情?宫妇怨、思念、寂寞《子夜吴歌·秋歌》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诗中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表达了什么感情?征人妇思念、担忧、怨战、盼团圆明确人物形象=“怨”由+“怨”情+“身份”三、闺怨诗所抒写的内容情感1、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孤独、冷清;⒉表现对游子(丈夫)的苦苦相思、团聚的渴望;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⒊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
⒋表达宫女在幽禁生活中白白消磨青春的哀怨之情;昔日承恩,今日冷落,美人迟暮伤情而生幽怨悲愤。
⒌抒发王朝盛衰之感(通过宫女的变化来反映),抒发宫女寂寞无聊情怀。
⒍诗人每以失意的宫女自况,感叹个人身世。
A、以相思寓渴望报效国家朝廷B、以美人迟暮寓壮志未酬功业未就C、以空闺寂寞寓怀才不遇D、以冷落薄情寓遭排挤打击四、【常见意象】•1、月、梦、泪、雁、寒蝉、更漏、笛声等言愁意象;•2、织布、捣衣、缝衣、登高、凭栏等行为类意象;•3、灯、烛、帘、被、团扇、床枕、帷幕、帏、镜等室内用具类意象;•4、高楼、宫殿、玉阶、窗等庭院建筑类意象。
五、常用技巧乐景写哀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直抒胸臆细节描写烘托渲染衬托对比抑扬虚实结合六、闺怨诗感情探究闺怨诗思想感情之一:表现闺中女子的后悔、怨恨江南曲李益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诗以白描手法,曲折而传神地表达了一个商人之妇的怨情。
丈夫经商长年在外,自己独守空房。
想到潮水涨落有规律,后悔当初没有嫁给随潮水出没的弄潮儿。
闺怨唐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
“陌头杨柳色”使女子触景生情,表现了女子对丈夫追求功名、建功立业的后悔与怨恨。
闺怨诗思想感情之二:表现对游子的思念、牵挂春怨唐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撷取了一位少妇日常生活中一个饶有趣味的细节,寄希望在梦中与丈夫相会,却被不知趣的黄莺惊扰了她的美梦。
表现了女子寂寞惆怅而又无可奈何和对丈夫的思念、想往。
(青年士子为了博取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远离妻室,使得妻子在无尽的等待与无边的愁闷中生出怨恨之情。
)梦江南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整首词短短的两句二十七个字,字字精炼,句句精彩;把一个独守闺房盼郎归的女子的那种期盼的心情刻画的淋漓尽致,女子的形象逼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闺怨诗思想感情之三:表现对丈夫的关切、牵挂陇西行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闺中女子不知征人已战死,仍然在梦中想见已成白骨的丈夫,还在梦境中盼望他早日回来团聚,控诉了战争的罪恶。
寄征衣(元)姚遂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诗用一个女子的口吻写出了一个闺中少妇为丈夫寄寒衣时的矛盾心情。
同时,那种对丈夫的关切、体贴之情也溢出纸外。
(征妇可以说是边塞战争的附属产物,她们不仅要饱尝一般思妇的相思之苦、离别之恨,而且还得时刻牵挂边关丈夫的冷暖安危。
一边是对久戍边疆的丈夫朝思夜想,一边对边关的那些无能将领颇有怨恨之情。
)闺怨诗思想感情之四: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冷清(宫怨诗)秋夕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诗中描写了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宫女那种哀怨与期望相交织的复杂感情见于言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时代妇女的悲惨命运。
闺怨诗思想感情之五:表现闺中人的伤春、惜春蝶恋花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词以含蕴的笔法描写了幽居深院的少妇伤春及怀人的复杂思绪和怨情。
闺怨诗思想感情之六:专写古代帝王宫中宫女以及失宠后起的怨情;(最为常见的写宫女“恩已断”或“未承恩”或“君恩无常、见异思迁”之怨恨的诗作。
)行宫元稹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
首句点明地点:古行宫;二句暗示时间:红花盛开之季;三句介绍人物;白头宫女;四句描绘动作:闲坐说玄宗。
构筑了一幅完整动人的图画。
当年花容月貌,娇姿艳质,辗转落入宫中,寂寞幽怨;如今青春消逝,红颜憔悴;闲坐无聊,只有谈论已往。
此情此景,好不凄绝!闺怨诗思想感情之七: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托志帷房”以宫怨、闺怨寄托“士不遇”的情怀。
因为“放臣弃妇,自古同情。
守志贞居,君子所托”(陈沆《诗比兴笺》卷三)。
男性诗人“借女人说话”,表现的却是非女人的主题,有人说:他们的目的是借思妇“托志帷房”。
一般说来,“男性作家笔下的闺怨题材与君臣遇合的主题常常是一一对应的:以相思寓渴望抱效;以美人迟暮寓功业不就;以空闺寂寞寓怀才不遇;以冷落薄情寓遭排挤打击等等。
•摸鱼儿·辛弃疾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作者在伤春吊古,借古讽今,但实际上是作者将自己的忧国、怀才不遇之情隐藏在春残花落,蛾眉遭妒的描写之中。
七、跟踪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闺思张仲素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1)诗中两组叠音词的运用有何妙处?分别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分析。
“袅袅”写柳枝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曳之态(1分),“青青”绘桑叶葱茏青翠之色(1分),这两个叠词渲染出一种充满生机、令人沉迷的无尽春意(1分),同时又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和音乐美(1分)。
(2)这首诗中抓取了哪一细节?寄寓了怎样的情感内涵?(4分)抓取了“提笼忘采叶”这一细节(1分):和众多的采桑女一样,本来是到郊外采桑叶喂春蚕的女主人公,却倚树凝思,一动不动,手里提着个空空的竹篮(1分)。
这一特写镜头表明了她虽身在桑下却心不在“桑”,而是心事重重、不断思念自己远在渔阳从军的丈夫。
(2分)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点绛唇李清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1)首句“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中的“愁”字贯穿全词,请具体赏析。
(4分)全词由写寂寞之愁,到写伤春之愁,再到写伤别之愁,最后到写盼归之愁,层层深入地写出了女子心中的万千浓愁。
(2)明代陆云龙在《词菁》中称道此词是“泪尽箇中”,《云韶集》也盛赞此作“情词并胜,神韵悠然”。
请从“情、词(炼字、字词等)”两个角度分析说明。
(4分)情的角度:这是一首闺怨词,上片写伤春之情,下片写伤别之情(思念之情),故情胜。
词的角度:示例1——上片写春去花落,下片言人去不归,中间以一“雨”字联结,“愁”字贯穿其中,结构严谨;示例2——“一寸愁千缕”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修辞手法,“遍”“断”两个字极尽炼字的巧妙,表现了重压在深闺中孤独寂寞的女子的浓重愁绪,故词胜。
3、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⑴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⑵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①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②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③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