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建设 全民守法
9.4全民守法教学设计
9.4全民守法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以"全面依法治国"为核心,探究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原则,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化,建设,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
第九课围绕怎样建设法治中国的问题,重在从微观上说明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主要探究了人大科学立法的内涵、要求,政府严格执法的内涵、要求,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的内涵、要求,公民全民守法的内涵和要求。
第四框"全民守法",阐述了全民守法的内涵和重大意义,系统阐释了推进全民守法的总体要求,与前三框一起构成了法治中国的体系,明确了建设法治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党和国家统筹和谋划。
【教学目标】1.了解全民守法的内涵与标准。
2.理解为什么要推动全民守法。
3.理解如何推进全民守法。
【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正确认识全民守法的具体要求,明白守法是为了更好维护自身的利益。
2.科学精神:明白全民守法是—个系统件工程,渐进井性工程,持续性工程。
3.法治意识:培养守法意识,树立法治观念,自觉履行法定义务。
4.公共参与:了解身边案例,理解全民守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理解全民守法的内涵与标准【教学难点】理解如何推进全民守法。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与讲授分析法相结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网络暴力是指在网上发表具有诽谤、污蔑、侵犯名誉和煽动性的言论。
使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在网络上针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络暴力受害者,网络暴力的肆无忌惮,正在以其独有的方式破坏着公共规则、打破着道德底线。
不要把“尖酸刻薄”美化成”率性直爽”!我们尊重每个人说话的权利,但拒绝网络暴力!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层出不穷、危害严重、影响恶劣…..那么,网络暴力有哪些危害呢?实施网络暴力违法吗?今天的课,我们就从网络暴力说起。
新课讲授:议题一:全民守法的内涵?——从网络暴力的危害说起探究活动一:观看视频《“德阳安医生自杀”案》探究问题:网络暴力有哪些危害?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德阳安医生自杀”案给我们哪些启示?学生讨论回答教师活动:点评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纠正、补充,形成较完整的答案。
法治建设实施方案主要内容
法治建设实施方案主要内容一、法治建设的总体目标法治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实施法治建设,是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确保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公平正义。
二、法治建设的基本原则1. 依法治国,法治为先。
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
要坚持依宪执法、全面依法治国,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 依法执政,法治为基。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
要坚持依法执政、依法治党,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和集中统一领导。
3. 依法治企,法治为本。
要坚持企业依法经营、依法治理,建设企业法治体系,推动企业依法合规经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4. 依法治社,法治为要。
要坚持社会依法管理、依法治理,建设社会法治体系,推动社会管理法治化、社会治理法治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法治建设的主要任务1. 完善法律体系。
加强立法工作,推动法律体系完善,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提高法律的系统性、完整性、稳定性,为法治建设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2.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培育法治精神,推动全社会形成尊法守法、知法守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3. 健全法治机制。
健全法治机制,完善法治体系,加强法治监督,推动法治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衔接,确保法治建设有效运行。
4. 提高法治水平。
提高法治水平,加强执法司法队伍建设,推动法治建设与执法司法现代化相衔接,提高法治工作的科学化、法治化、专业化水平。
四、法治建设的保障措施1. 健全法治体系。
建立健全法治体系,完善法治机制,推动法治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衔接。
2.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培育法治精神。
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精简版)
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16字方针:开启依法治国新时代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以来,法治成为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关键词。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重视法治的精神贯穿始终,法治思维等新提法引发法学界和社会公众广泛关注。
11月12日,依法治国新节点著名法学家谈十八大座谈会在中国政法大学召开,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石亚军、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陈光中等多位法学家共聚一堂,解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的法治精神。
法学家们围绕如何更好地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16字方针展开讨论。
政改的关键在于扩大民主、厉行法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继续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针对扩大民主、民主与法治关系,法学家们各抒己见。
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扩大民主、发展民主。
陈光中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义。
陈光中认为,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建设、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深刻的意义。
因为,法治决不能离开民主,法治应是民主的前提。
没有民主的法治并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法治,更不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而是容易走向专制的法治。
陈光中认为,扩大民主包括扩大党内民主,通过依法治党来带动依法治国。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这是关乎党和国家兴亡的大事,建议尽早建立官员财产公开制度。
马怀德认为,没有法治作为保障的民主,有可能沦为暴民政治。
法律与政治共生共存,在推进法治的同时,也要健全民主制度,这是下一步政改的前提性共识。
马怀德注意到,法治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保障。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到,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法治保障作为社会管理重要内容,凸显了党和政府厉行法治的决心。
新16字方针确立了我国依法治国新阶段的四大目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16字方针。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中国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中国》热点材料一:科学立法科学立法是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前提。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2018年3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
2017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正式实施。
2017年12月22日,《英雄烈士保护法草案》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公布,2018年1月1日起施行。
热点材料二:严格执法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再细密的“笼子”,弃之不用也无异于纸上谈兵。
新环保法实施后,环保部依法行使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公开约谈等多种执法权力。
铁腕执法,令人振奋。
热点材料三:公正司法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在全球聚焦的全国“两会”上,在亿万电视观众面前,在全世界媒体面前,两高报告毫不掩饰地谈及聂树斌案,并且进行了深刻反思和自省。
这不但不是“家丑外扬”,反而让人们对法治中国的未来更加充满期待。
“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有序运行、国家长治久安,正系于此。
热点材料四:全民守法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扩和真诚信仰。
人民权益需要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拥护。
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热点材料五:《法治中国》一部以法治为主题的政论片《法治中国》在央视播放。
政论片《法治中国》全景式展现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法治进程,弘扬法治精神,凝聚社会法治共识,为更深层依法治国的实现创造舆论条件。
热点材料六:《道德与法治》初中教材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知识领域融合起来,囊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法治教育、国家主权意识教育、国情国策教育、国际交往教育等,整体建构教材的内容体系。
简述我国法制建设的新十六字方针
简述我国法制建设的新十六字方针
(最新版)
目录
1.我国法制建设的新十六字方针的背景和意义
2.新十六字方针的具体内容
3.新十六字方针的实施和影响
正文
一、我国法制建设的新十六字方针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法制建设的新十六字方针,是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旨在进一步加强我国的法制建设,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二、新十六字方针的具体内容
新十六字方针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1.科学立法:就是要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积极推进法治建设,使法律更加符合国情和人民意愿,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严格执法:就是要强化执法监督,严格依法行政,确保法律的权威和严肃性,防止和纠正执法不公、执法不严、执法不作为等问题,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3.公正司法:就是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制度,提高司法效率,保证司法公正,加强人权司法保障,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4.全民守法:就是要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推动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形成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三、新十六字方针的实施和影响
新十六字方针的提出和实施,对我国的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进一步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和目标,为我国的法制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
浅析如何实现全民守法推进依法治国
浅析如何实现全民守法推进依法治国摘要: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关键词:党的领导全民守法依法治国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
我国宪法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只有在党的领导下依法治国、厉行法治,人民当家作主才能充分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进。
一、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领导带头是关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莫纪宏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只有把大力推动全民守法作为重要支撑,增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才能形成守法光荣和守法有责的良好风尚。
”专家认为,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也是立法、执法、司法三者的末端,前三者的“营养”或者“毒素”都在全民守法这个层面上堆积与滋生,盛开“鲜花”或者“恶之花”。
只有通过制度设计,建立顺畅的纠错机制,才能筑牢法治社会之基。
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需要循序渐进。
“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领导带头学法至关重要,他们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对提高全社会的法治意识有重要作用。
全民守法对依法治国的意义
全民守法对依法治国的意义
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依法治国是指以法律为基础,依法行政、依法执政、依法裁判、依法治警,实现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和法治化。
全民守法是指全体公民都要遵守法律法规、尊重法律权威、遵从司法裁决,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和权威,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全民守法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和现实需要。
全民守法对依法治国的意义在于,一是保障国家法制和社会秩序。
全民守法可以有效遏制非法行为,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提高国民素质和文明程度。
全民守法可以促进公民道德品质的提升,增强法律教育和法律意识,培养法治观念和文明素质。
三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全民守法可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法治建设和法治宣传,完善法律制度和法律机制,提高治理能力和效率。
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也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关键环节。
只有全体公民都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安康。
因此,我们应当加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的宣传教育,推进全民守法的法治文化建设,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共同建设法治中国。
- 1 -。
依法治国基本格局里的“四大方面”
公正司法是防线
“一次不公正的审判,其恶果甚至超过十次犯罪。因为犯罪虽是无视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则毁坏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培根的这句话,被习近平再次引用。
习近平对《决定》的说明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其起草背景和过程,第二部分是介绍框架和主要内容,第三部分是“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
围绕着诉讼制度,还有两项重大改革。
一是探索建立检查机关提起公益诉讼制度,所谓公益,指的自然是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这一制度将扩大检查机关对行政违法行为的监督范围,从原有的查办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涉嫌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案件,到对“乱作为、不作为”等行政乱象的制约。
二是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这是属于完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方面一项特别重大的改革举措。公检法各司其职,但在过去由于对庭审不够重视,导致一些关键证据经不起法律检验。
这6大方面,每一方面都包含有多种方式。例如,在健全依法决策机制中,提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要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提出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提出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等,都在扎紧制度的“笼子”。
依法治国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好比一盘头绪繁多、错综复杂、厮杀激烈的围棋,需要提纲挈领,做好棋“眼”,而法治政府就是其中的一个“眼”。
为什么如此强调对政府的监督?事实上,对于权力的约束,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持续推进的。过去近两年的强势反腐,所致力于打造的“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局面,正是这一理念的体现。
权力需要监督,还因为我国绝大部分行政权力是由人民授权委托的。据统计,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法规的80%以上是由政府机关来执行的。
设立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院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决定》提出要以其审理跨区域重大行政和民商事案件,习近平表示,这样做有两个“有利于”。具体来说,包括审判机关重心下移、就地解决纠纷、方便当事人诉讼,以及可以让最高人民法院本部集中精力制定司法政策和司法解释、审理对统一法律适用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案件。
中考政治热点:依法治国 全民守法
中考政治热点:依法治国全民守法材料一: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
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
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摘要)材料二:宪法60年在中国民众生活中日益“激活”中国宪法历经四部,用60年时间逐渐融化2 000多年封建制度冰封的“人治”传统观念。
从闻名全省甚至全国的农民宋新元以民告官,维护家乡环境不受污染,到汶川地震失去家园的罗开华因假笋种走上依法维权的道路等,宪法在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中日益“激活”。
材料三:虚拟空间仍需守法中国已经形成了比较成型的互联网的法律体系,这些法律体系涵盖了方方面面,执法部门要依靠法律来办事。
比如“快播”公司案子,本身就达到了利用案例来宣传法治的效果。
对“快播”公司的查处之所以影响大,是有关部门根据相关条例去查处:通信管理局吊销了它的许可证,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计算出对它的巨额罚款金额。
通过诸如此类的经典案例,会使得法治精神得到传播。
现实生活中,虚拟空间世界,都一样要遵守法律。
【考点链接】材料一1.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过程中,为什么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1)树立法治观念,是文明社会对公民最起码的素质要求,增强公民的法治观念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
(2)只有人人树立法治观念,养成守法习惯,善于用法维权,才能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才能维护国家、集体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2.当前,我们应该如何自觉树立法治观念?树立法治观念,学法、懂法、用法;要自觉护法,敢于和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
材料二3.宪法在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中日益“激活”,体现了什么道理?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全民守法与法治社会建设
活 动 ,切 实 做 到 任 何 组 织 和 个 人 都 不 得 享 有 超 越
宪 法 和 法 律 的特 权 ,坚 决 扼 制 各 种 特 权 现 象 赖 以
生 成 的 制 度 条 件 和 土 壤 ,对 不 遵 守 宪 法 和 法 律 的
一
‘ 1 人 人守 法 ” 是 全 民守法 的基 本 要求 现 行 宪 法 序 言 明 确 规 定 :全 国 各 族 人 民 、 一
深 度 关注 I D E P T H F O CU S
全 民守法与法治社会建设
守 法 是 社 会 主 义法 治建 设 的一 个 重 要 环 节 。 党 的 十 二 大 、 十五 大 、 十 七 大 报 告
中 均 有 关 于 守 法 的 相 关论 述 ,在 这 些 论 述 中 , “ 守 法 ” 问题 是 与 加 强 “ 公 民法 制 教 育 工 作 ” 紧 密联 系在 一 起 的 … …
滥 用 权 力 、 损 害 党 和 全 体 人 民 整 体 利 益 的 各 种 特 权 和 腐 败 现 象 ,要 在 坚 持 走 群 众 路 线 的基 础 上 , 及 时 发 现 问题 ,坚 持 “ 老虎” 、 “ 苍 蝇 ” 一 起
切 国 家 机 关 和 武 装 力 量 、各 政 党 和 各 社 会 团 体 、
要求 。
是法 治精 神真 正渗 透到社 会生 活 的每一个 角落 并
发 挥 其 重 要 作 用 的制 度 保 障 。 法 治 社 会 的 形 成 依 托 全 民 守 法 的保 障 ,全 民 守 法 确 保 社 会 生 活 的 每
一
=. 各 级 领 导干 部 要 带头 守 法
共 产 党 员 应 当 在 自 己 的 本 职 岗 位 上 严 守 党 的 纪 律 ,做 遵 守 宪 法 和 法 律 的模 范 。 党 的 各 级 组 织 要 认 真 执 行 的 党 的 各 项 路 线 、方 针 和 政 策 ,服 从 国 家 宪 法 和 法 律 ,养 成 依 法 办 事 的 习 惯 。执 政 党要 高度重 视党 规党 法 的科学 性和体 系化 建设 , 要 建 立 党 规 党 法 与 国 家 宪 法 和 法 律 之 间 的 联 动 协 调 的 统 一 实 施 机 制 。 坚 持 党 在 宪 法 和 法 律 范 围 内
简述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简述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十六字方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其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格局,并作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部署。
1、科学立法是前提。
健全有立法权的人大主导立法工作的体制机制,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制度建设,完善行政法规、规章制定程序,完善公众参与政府立法机制。
2、严格执法是关键。
严格执法主要包括6大方面,即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以及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3、公正司法是防线。
要完善司法体制、,科学配置司法职权,建立科学的权力运行机制,健全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4、全民守法是基础。
要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
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
新的依法治国格局,将渗透到从科学立法到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各个环节,将全方位覆盖国家、政府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将更加注重法治建设的民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将努力实现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互补契合。
简述我国法治建设新十六字方针内容
简述我国法治建设新十六字方针内容(最新版3篇)篇1 目录1.我国法治建设的新十六字方针2.新方针的具体内容3.新方针的意义和影响篇1正文一、我国法治建设的新十六字方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法治建设也在不断向前推进。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新的法治建设十六字方针,以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推动全面依法治国。
二、新方针的具体内容新的法治建设十六字方针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这十六个字方针分别从立法、执法、司法和全民守法四个方面,对我国法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1.科学立法:要求立法工作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从国家和人民利益出发,科学合理地制定法律,使之更加符合国情和实际需要。
2.严格执法:强调政府和执法部门要严格依法行政,确保法律的权威和严肃性,对违法行为要依法予以制止和处罚。
3.公正司法:要求司法机关要公正无私地行使司法权,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4.全民守法:倡导全体国民要树立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积极参与法治建设,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三、新方针的意义和影响新的法治建设十六字方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1.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新的法治建设方针有助于提高国家治理的法治化水平,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途径。
新的法治建设方针强调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3.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新的法治建设方针有助于为企业和创新创业提供法治保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总之,新的法治建设十六字方针为我国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为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有力保障。
篇2 目录一、引言二、我国法治建设新十六字方针的内容三、新十六字方针的实施与意义四、结论篇2正文一、引言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法治建设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福祉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其中离不开党的领导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全民守法情况汇报
全民守法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国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全民守法意识逐渐增强,法律法规的普及和执行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下面,我将就全民守法情况进行一次汇报。
首先,全民守法意识不断增强。
随着法治教育的深入开展,广大公民对法律的认识逐渐深化,法治观念逐步树立。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不是简单的规避风险。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加自觉地遵守交通法规、环境保护法律、劳动法规等,形成了良好的守法风尚。
其次,法律法规的普及和执行力度加大。
各级政府加大了法律法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公众传达法律法规的内容和意义。
同时,执法部门也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于违法行为依法予以严惩,形成了强有力的震慑效应。
这些举措有效地提高了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推动了全民守法的进程。
再次,全民守法的法治环境不断完善。
随着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我国的法治环境也在不断改善。
各种法律制度的完善和健全,司法体系的逐步完善,都为全民守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到法治建设中,通过各种途径推动全民守法的进程,形成了社会共治的良好局面。
最后,全民守法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些人对法律法规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守法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同时,一些地方和行业存在违法违规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综上所述,全民守法是法治建设的基础,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
当前,我国全民守法的形势总体向好,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我们要进一步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加大执法力度,不断完善法治环境,推动全民守法向更高水平迈进。
只有在全民守法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建设一个更加公平、公正、文明的社会。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全民守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民守法是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
全民守法是法治建设的基础工程(观点)李林《人民日报》(2013年11月07日07 版)法律的底线不能逾越、道德的红线不能触碰,法律的义务不能弃、道德的责任不能丢。
全民守法是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环节,是弘扬法治精神的基础工程。
全民守法,不仅要求全体中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地学法、守法、用法,而且要求一切在华工作、学习、生活、旅游的外国人、外国公司企业以及其他无中国国籍者都必须遵守中国的宪法和法律,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30多年的法治国家建设和20多年的全民法治宣传教育,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普遍增强、法治观念不断提高,全民自觉守法的形势越来越好。
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公民中仍不同程度存在一些违背法治精神的现象和问题。
这就需要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宪法和法律实施、持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等法治系统工程来解决。
弘扬法治精神,实现全民守法,要在全体公民中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和权利意识,这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处理好学法与守法的关系,做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
这里的关键是要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具体行为习惯做起。
凡是法律禁止的,都不去做;凡是法律提倡的,积极对待;凡是法律保护的,依法去做。
处理好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做到维权与守法的统一。
在法治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国家的责任,维护自身权益是公民的权利。
但在任何情况下,公民维护自身权益的努力必须合法、合情、合理,决不允许以违法犯罪的方式、破坏法治和秩序的方式、侵害他人权益的方式进行。
处理好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做到守法与有德的统一。
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行为规范,而最高境界的守法是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最低限度的守法是做到法律的底线不能逾越、道德的红线不能触碰,法律的义务不能弃、道德的责任不能丢。
从公民积极守法的角度来看,弘扬法治精神,实现全民守法,要求公民以积极作为的国家主人翁态度,做到“信任立法、配合执法、倚赖司法、努力护法”。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第3册 第三单元 全面依法治国 第九课 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第四框 全民守法
思路点拨 立法权属于谁?自由和权利是绝对的、没有限制的吗? 解析 公民可以参与立法,但公民没有立法权,②前半句表述错误。推动全民守 法,公民应充分行使自由和权利,积极参与法律实施的监督,捍卫法治,但自由和权 利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故④中“绝对的自由和权利”表 述错误。①③正确切题。 答案 A
(1)坚持党的领导,保证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方向 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 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要善于使党组织推荐的人选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 机关的领导人员,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要把贯彻 落实党的方针政策与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有机结合起来。 (2)弘扬法治精神,大力开展全社会法治宣传教育 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在全社会开展多种形式 的法治宣传教育,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把法治宣 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对法律的严格遵守培养成为社会成员的行为 习惯,使社会主义法治精神逐步深入人心,引导全民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 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对每一个公民来说,他所享有的权利,同时也是他应履行的义务。 ( ✕ ) 提示:宪法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并不是同一概念,它们具有不同内涵和 特点。权利可放弃,而义务不可推卸。 2.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 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 √ ) 3.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 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1.探究全民守法的内涵,理解全民守法要求我国公民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 务、依法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 坚定捍卫者。 2.明确全民守法的意义,阐释推进全民守法要着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调动人民群 众投身依法治国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弘扬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
法制建设的新16字方针为
法制建设的新16字方针为
【实用版】
目录
1.法制建设的新 16 字方针介绍
2.新方针的具体内容
3.新方针的实施与影响
正文
法制建设的新 16 字方针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这 16 个字概括了当前我国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科学立法,即要求立法工作要遵循法律体系的内在逻辑和规律,积极回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关切,制定出适合时代需求、科学合理的法律法规。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立法工作,通过修订和完善法律法规,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严格执法,是指行政机关和执法部门在执行法律法规时,必须严格遵守法定程序,确保执法行为合法、公正、公开,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严格执法是维护法律权威、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关键环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公正司法,是指司法机关在审理案件时,要秉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依法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确保司法过程和结果公正。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提升人民群众的法治信仰具有重要意义。
全民守法,是指全体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要遵守法律法规,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全民守法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前提。
总之,新 16 字方针为指导我国法制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有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民守法保证措施
全民守法保证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的作用日益凸显。
作为公民,遵守法律是我们的基本义务和责任。
只有全民守法,社会才能有序、安全、稳定地运行。
为了确保全民守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的安全措施。
本文将从教育、宣传、监督等多个方面对这些措施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加强法治教育。
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至关重要。
学校是培养公民法治思想的主要场所,应该将法律教育纳入课程体系中。
教育机构可以通过教授法律基础知识、法律实践案例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此外,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法治宣传活动,通过举办讲座、座谈会等形式,向公众普及法律知识,提高全民守法意识。
其次,加强法律宣传。
宣传是提高全民守法意识的有效手段之一。
政府可以利用多种宣传途径,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定期发布宣传信息,普及法律知识,提醒公众遵守法律。
同时,政府也应该借助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加大宣传力度,使法律知识更广泛地传播到每个角落。
第三,完善法律监督机制。
全民守法需要有强有力的监督机制来确保。
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监管,严格执法程序,杜绝权力滥用和不公正执法。
此外,还需要建立健全法律援助制度,为没有法律意识、法律知识贫乏的公民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
只有确保公众对法律的监督和维权渠道畅通,才能有效提高全民守法水平。
第四,加强社会监督与舆论引导。
社会各界对法律的监督和舆论引导能够有效促使公民遵守法律。
媒体应当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及时报道涉及违法行为的情况,让公众了解到法律对违法行为的严惩。
同时,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也应该积极参与维权行动,通过举报、投诉等方式,监督法律的执行,推动社会的法制化进程。
第五,建立健全法律奖励和处罚机制。
在全民守法过程中,对于遵守法律的公民应该给予适当的表彰和奖励,增强全民守法的积极性。
同时,对于违法者要依法给予相应的处罚,增加违法成本,从而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遵法意愿。
综上所述,全民守法保证措施是一个综合性的体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加强法律教育、宣传、监督等手段,完善法律监督机制,引导舆论,建立健全奖励与处罚机制,来确保全民遵守法律。
关于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标语
关于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标语摘要:1.新时代法治建设的重要性2.十六字标语的内容和含义3.如何落实十六字标语4.十六字标语对法治建设的推动作用正文:【提纲】1.新时代法治建设的重要性- 维护社会稳定- 保障人民权益- 促进国家发展2.十六字标语的内容和含义- 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科学立法: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立法质量- 严格执法:加强执法监督,保障执法公正- 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全民守法:增强全民法治意识,构建法治社会3.如何落实十六字标语- 政府部门:依法行政,推动法治政府建设- 司法机关:公正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 社会组织:发挥自身作用,推动法治建设- 全民参与:增强法治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4.十六字标语对法治建设的推动作用- 提高法治水平-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在新时代背景下,法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文明程度、民众的福祉和国家的繁荣。
为此,我们提出了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标语:“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首先,我们要科学立法,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立法质量。
只有具备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才能更好地适应国家发展和社会变化的需要,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其次,我们要严格执法,加强执法监督,保障执法公正。
政府部门要依法行政,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再次,我们要追求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司法机关要依法公正地审理每一个案件,让民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从而提升司法公信力。
最后,我们要实现全民守法,增强全民法治意识,构建法治社会。
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共同营造一个遵纪守法、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新时代法治建设的十六字标语为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对推动我国法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心得体会
关于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心得体会“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被称为依法治国的“新十六字方针”。
它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
首先是对法治的基本定位,即“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其次是法治的基本方针,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再次是法治的基本观念,“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体现了党在法治建设中一贯的基本理念,也是对报告中倡导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核心价值的呼应。
新十六字方针体现了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之间的连续性,也突出了法律实施在依法治国中的优先地位。
新十六字方针的提出,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提出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全面依法治国新十六字方针。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方针,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从新老方针的变化看,实则是从法律文化向法治文化的转变。
“新十六字方针”是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总体要求,对于坚定务实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意义重大,为国家法治建设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从“有法可依”到“科学立法”。
“有法可依”是从引导国家进入依靠法律制度实现管理秩序的规范而言的,使对国家的治理有法律可以依循。
而“科学立法”的目的是要通过立法筑牢制度和权力笼子,不是仅仅有法律依据,而是更加注重立法的质量,确保人民通过法律将国家权力固定下来,把国家权力关进笼子里面去。
同时,科学立法更能保证法的正当化,减少恶法现象的存在。
从而真正做到“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反映人民意愿,得到人民拥护”。
从“有法必依”到“严格执法”。
“有法必依”强调的是对法的依循,侧重于对执法过程的要求。
而“严格执法”既突出了执法遵循,又强化了对法的实施。
明代张居正上疏明神宗实行考成法时曾提到“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法建设全民守法
民者,万世之本也。
一举一动是否合法,决定着能否建立起全面的法治社会。
培育法治文化,让法律深入人民心里,真正实现全民守法是依法治市的基础。
全社会都要把法治作为行为准则,并转化为自己的信仰,做到真学、真用和真信。
法治中国建设的三个方面,即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都直接与国家机关有关。
大家听了,感觉好像法治中国建设只是国家机关的事,和老百姓、和自己关系不大。
这完全是误解。
不可否认,法治中国建设首先要求国家机关、行使权力的组织带头守法、执法,但单靠或完全靠国家机关不能实现法治。
法治中国建设需要每个人、每个组织共同的努力,全民守法是实现法治中国不可或缺的部分。
如果像“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依然存在,法治中国就不可能真正实现。
因此,让法治成为每个人的信仰,是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法律能见成效,全靠民众的服从。
”法国思想家卢梭也曾言:“一切法律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要让全社会都把法治作为行为准则,并转化为自己的信仰,要做到真学、真用和真信。
“真学”要求理解法治精神,掌握相关法律规则。
“真学”首先是个人要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去了解法治和法律。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几乎每时每刻都在与法律打交道。
买东西、到饭店吃饭、乘公共交通,这些日常活动往往与合同法等民事法律有关;开车要遵守交通规则,这些又与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有关。
因此,法治与法律不是只有从事这一职业,或者发生纠纷了,或者被警察抓了,才会牵涉。
“真学”也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为公民学习、了解法律创造条件和环境。
迄今我国已进行过五次普法,目前正在进行“六五”普法,相关机关应当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寓教于乐地传播法律知识,提高公众的法律素养,在社会上形成守法光荣的良好氛围。
“真用”要求在日常行为中践行法治,自觉遵守法律和规则,把自己掌握的法律规则转化和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
这既要求我们运用法律保护自己,也要求自觉履行应当履行的义务。
一方面,在个人权益受到侵犯时,要敢于拿起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如请求警察保护、诉诸法院。
另一方面,我们不是只享有权利,同样也负有义务。
每个人都应守秩序,尊重他人的权利和自由,即使行使自己的权利也要依法行使。
“真信”要求真正信仰法治和法律,相信法治和法律能够成为治理国家、规范人们行为的规则,相信法治能成为公众共同信奉的准则。
因此,“真信”是在“真学”、“真用”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法治和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
当然,国民的法治观念和社会的法治文化氛围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取决于政治、经济、社会的体制、机制和制度,只有通过深化相关改革,真正将法治确立为我们治国理政的基本目标和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国民的法治教育,才能让人们在内心深处建立起对法治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