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古诗文教学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合集下载

浅析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

浅析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

浅析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引言语文教育作为中小学教育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在初中阶段,古诗文教学是培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浅析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和方法。

一、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文学艺术、道德伦理等内容。

而古诗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

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理解和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 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古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蕴含了丰富的人文精神。

比如《静夜思》的恬淡清新、《将进酒》的豪迈豁达、《论语》的崇尚仁义等,都是体现了中国古人的人文情怀和价值观念。

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和修养水平。

3. 培养学生的语文修养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瑰宝,其语言表达精练、意境深远、修辞华丽。

通过古诗文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语文视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修养水平。

古诗文的学习也可以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初中古诗文教学的方法1.注重语境教学古诗文的学习需要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社会语境中理解和诠释。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诗文的写作背景、历史典故、文化内涵等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文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讲解《登鹳雀楼》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社会的文化风貌、文人士大夫的生活境遇、李白的创作背景等,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意义。

2.注重体验式教学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不仅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艺术,更是一种审美情感的体验。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朗诵、戏曲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古诗文的魅力,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增强对古诗文的喜爱和感悟。

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但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

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

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

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古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对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古诗文的传承和教学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因此有必要制定一些策略,来有效地传承和教授古诗文,让其继续在现代社会发挥其独特的魅力。

一、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要想有效地传承古诗文,首先要加强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

传统文化是一种民族的精神财富,是一种国家的软实力。

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传统文化,才能保证其在当今社会的传承和发展。

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平台,如电视、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等,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让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激发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二、优化古诗文教学内容,增加实用性古诗文教学应该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适当优化教学内容,增加实用性。

传统古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学习古代文化和思想,更要结合当代社会的需求,引导学生通过古诗文的表达方式和思想内涵,培养一种崇尚自然、崇尚人文、崇尚美的审美情感,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文化,同时也要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使之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三、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在古诗文的教学中,可以合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

通过数字化的手段,让古诗文的教学变得更加直观、生动、有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也可以利用互联网开辟古诗文教学的新渠道,如在线课堂、网络直播等,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触和学习古诗文,推动古诗文的传承和传播。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在古诗文的教学中,教师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文化造诣和文学素养,更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技能,能够采取多种渠道和方式,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和热爱。

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

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

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和领悟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下面将从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具体做法和教学策略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1. 增强民族认同感。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华夏儿女的喜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其意境优美,语言优雅,情感深沉。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和审美能力,提升其文学修养。

3. 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词是历代诗人在对社会生活、人生感悟和情感体验中创作的艺术作品,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体验。

1. 选择经典古诗词。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应选择涵盖丰富文化内涵、形式优美的经典古诗词作为教学内容。

如《静夜思》、《将进酒》、《水调歌头》等,这些古诗词既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适合小学生学习。

2. 赏析古诗词的意境与情感。

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的赏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

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词的背景故事、文化内涵和诗人的生平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情感和思想。

3. 培养学生的古诗词创作能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模仿古诗词的形式和风格,培养他们的古诗词创作能力。

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模仿创作,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体验古诗词的魅力。

4. 开展诗词文化体验活动。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古诗词相关的文化展览,举办古诗词朗诵比赛,邀请专家学者进行古诗词讲座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深化对古诗词的了解和感悟。

以古诗词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以古诗词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以古诗词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传承下来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质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哲学、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内容。

古诗词能很好地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情感观念和哲理价值。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古诗词教学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结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感受古诗词意境美、语言美和思想美的方式感受传统民族文化的魅力,启迪其智慧,促使其得到审美熏陶。

一、品析意象,培養审美情趣古诗词中往往都有着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意蕴生动,能在阅读者的头脑中形成特定的情境,促使阅读者对古诗词产生内在视像。

教师可以利用古诗词的这个特点,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在头脑中感受古诗词意象所营造出的特定情境。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情趣能得到全面提升。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著名的散曲,其中含有丰富的意象,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在头脑中展开丰富的联想,思考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怎样的画面,并思考作者想要透过这幅画面展现怎样的情怀。

这样能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诗词的朦胧美和含蓄美。

学生在分析中发现,作者连用了“枯藤、老树、昏鸦”等意象,展现出了一条荒凉而古老的道路,这样能很好地衬托思乡之人的悲伤之情。

枯藤老树给人荒凉的感觉,而小桥流水却又展现出优雅闲适的感觉,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野趣。

若再加上“古道西风瘦马”则将凄凉感强化,增添了荒凉的感受。

通过分析古诗词的意象,学生发现作者将原本平常的景物组合在一起,巧妙融合,展现了无限忧思。

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更好地了解了传统文化如何展现意境,提高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学者唐舒敏在研究语文教学时提出,古诗词的意境有着情景交融的形象特点,有着虚实相生的特征结构,能给人韵味无穷的感觉。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感受古诗词的意象,品味其意境,这样能促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审美特征,促使学生审美情趣得到培养。

二、推敲语言,丰富情感体验语言是表达内心情感的媒介,有着展现人思想情感的效果。

如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如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如何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摘要: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而古诗词则是包含和体现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因此,应该将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融入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这样学生对古诗词和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更好地健全学生的人格和个性。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初中语文;古诗词
初中生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受教群体,他们正处于人生的重要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逐渐形成的阶段,但这个阶段也是培养语感和积累知识的重要时期。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词是古代中国智慧的结晶,教师要通过古诗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在这个传授的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以及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教师通过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并且丰富自身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品质,古诗词对学生具有教化作用,通过古诗词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出来还会教给学生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努力学习和艰苦奋斗,从而成为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人才。古诗词具有韵律优美、意境深远和富有韵律的特点,学生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陶冶学生情操还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自身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二)结合古诗词的语言结构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入
中国古诗词非常讲究字句的对称匀整以及文章的结构美(即节奏美),同时它也非常讲究平仄声律。平仄声律是由汉语声调构成的,运用声律可以加强诗歌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其中诗词的语言结构就相当于整首诗词的骨骼,是作者思想的具体表现,具有美感的语言结构才能支撑优秀的古诗词作品。中国古诗词中有许多是拥有相似的语言结构的,教师在讲解其中一篇时就可以举一反三,使学生了解相同的结构类型的一类古诗词,提高学生的语言构建能力和古诗词的理解能力。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要重视对文章语言结构的剖析,并由此融入传统文化教育。

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

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

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传统和历史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灵魂。

在古诗文教学中,要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采用以下策略:一、重视经典阅读。

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精选的古文经典,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和解析,帮助学生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趣。

可以选择一些常读经典,如《诗经》、《楚辞》、《论语》等,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深入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

二、注重文化背景的引导。

古诗文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内涵,通过对古代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介绍和解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文。

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关的文化导读,例如讲解古代的社会制度、礼仪习惯、宗教信仰等,引导学生把握文化脉络,增加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知识和理解。

三、强调诗文与现代生活的联系。

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仍然有着重要的影响和意义,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古诗文与现代生活的联系,可以使他们更加热爱传统文化。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现代诗歌的创作,或是通过对古代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和应用的案例介绍,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造力。

四、开展传统文化体验活动。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传统文化体验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古代文物和文化遗产;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工作坊,学习传统文化的技艺;组织学生参与传统节日庆祝活动,感受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

五、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是全科教育的一部分,可以把传统文化与语文、历史、美术、音乐等学科进行有机的融合。

在语文课上讲解古诗文的文化背景;在历史课上学习古代社会的文化特点;在美术课上学习古代绘画的风格和技法;在音乐课上学唱古代的传统曲目等。

通过跨学科的融合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

道德与法治课借助经典古诗文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探究

道德与法治课借助经典古诗文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探究

道德与法治课借助经典古诗文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道德与法治课是中小学教育阶段重要的一门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和深度。

为了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吸引学生的兴趣,借助经典古诗文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经典古诗文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道德和法治内涵。

通过引入经典古诗文,可以使道德与法治课更加具有教育性和启发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道德和法治知识。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融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传统文化素养,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1.2 研究意义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方式往往偏向于抽象理论和规则条文的灌输,缺乏足够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而经典古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包含了丰富的道德和法治观念,可以为道德与法治课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

研究通过借助经典古诗文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意义重大。

通过经典古诗文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道德与法治的内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和认同感。

通过经典古诗文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文学情怀和审美情感,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进而增强他们的道德情感和法治意识。

经典古诗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智慧,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道德取向,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当下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变得尤为关键。

探究道德与法治课借助经典古诗文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不仅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借助古诗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策略

借助古诗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策略

借助古诗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及策略标签:初中语文;文化传承;策略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和传统美德富含其中,这些文化精华汇聚于语文教材的古诗文经典篇目之中。

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材中加大了古诗文的比重,这体现了国家层面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审时度势,认识到传承保护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理所当然地担当起传承祖国优秀文化的重任,通过有效策略提高学生对民族传统的认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一、借助古诗文教学实现文化传承的意义1. 重温文化精髓。

近年来,国学热兴起,国学走出国门,孔子学院遍及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对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报以崇敬之情。

国人也重拾文化自信,将国学经典渗透到领导讲话、职业培训、专家讲座、亲子教育之中。

与初中语文大纲教材相比,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明显增加了古诗文的比重,这也体现了国家课程重视文化传承的明显意图。

重温古代文化精髓,已经从口号、文件演变成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民族行动。

2. 汲取文化智慧。

传统文化归根结底是优秀的文化精髓,将这种精髓植入学生思想中,并由自身的民族智慧内化涵养,发扬光大。

我国的传统文化处处迸发着闪光的思想,古人以超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文采总结历史,给予后人的除了惊叹,更多的是启迪和智慧。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多元化思想的冲击,人们需要更开拓的眼界和创新的思维,在保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基础上,发扬光大,改革创新,不负时代。

3. 重拾民族自信。

习近平说:“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是经实践检验了的解决当今世界道德滑坡、国际争端,促进社会和谐、世界和平的一剂良药。

我们要重拾民族自信,将华夏文明精髓首先植入学生内心,让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种子在新一代学子身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通过古诗文教学传承文化的策略1. 扩大学习范围,增加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广度。

论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

论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

古 诗 文 教 学 为 什 么 要 进 行 传 统 文 化 教 育
1 么是传 统 文化 . 什
所谓传 统文 化 ,简单 地说 就是 世代 相传 的文 不 厌 , 人不 倦 ” 因材 施 教 ” , 诲 “ 等 这些 教 育 思想 今
化。 它具 有传 承性 、 连续性 、 展性 的特点 。 国的 天仍有借鉴作用 。古时候 , 国为“ 发 中 我 礼义之邦”历 , 传统 文化源 远流 长 ,深厚 丰 富 ,对 人们 的价 值观 来被 周边 及海外 国家推崇 。至今儒 家礼 仪文 化对


古来 明 君 贤 士 所 遵 循 的道 德标 准 显 示 高 尚人 格

十 抒 发 爱 国 情 怀 :如 陆游 的 《


月 四 日风 雨 大 作 》
” ,
来进行 :
1
表 现 了作 者 烈 士 暮 年 壮 心 不 已
, 。 ,
想 为 国 家戍 守
学 习 基 础 知 识 介 绍 传统 文 化

出 边 疆 纳 谏 用 贤 及 取 信 于 民 的为 君 之 道 :如 《 师
志 士都在追 求这 种人 格 的最高 境界 。这 种宝 贵 的 化 品格 和思想 遗产 , 是我 们 中华 民族 的骄傲 。 中华 民 族 的历 史和 现实证 明 , 中国是 四大 文 明古 国之 一 ,
可 比拟 的。
3 中语 文 古 诗文 教 材蕴 含 着 丰富 的传 统 文 初 初 中语文 教材 中蕴 含 的传统 文化 是非 常丰 富 的 , 、 、 、 、 说 、 曲等各 种文 学样式 中都 诗 词 文 赋 小 戏 文化 、 建筑 文化 、 乐文化 、 音 T艺文 化等 , 大 的方 从
“ ” “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74[语文教学研究] 2019.2细究·NEW WRITING◎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周瑶瑶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古诗文的比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逐年增加,因为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古诗文的学习让学生领悟到中华文化的优美,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力量,能切实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

教师要以语文课程教学文本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古诗文赏析的同时,引导学生透过古诗文看见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古诗文流传的根本意义。

一、 当前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课堂教学气氛普遍沉闷初中学生身处思维情感快速成长发展的时期,不能自发安静内心体会古诗文的内在美,学习的唯一动力也只是考试的要求,思想方面的否定导致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过程较为沉闷,并形成恶性循环,学习兴趣进一步降低,教学越来越难进行。

除此以外,古诗文自身作为先贤古作其内容较为婉转,虽同为一字,却同现代意思相距甚远,不易为学生理解。

(二)传统教学模式不再适应当前学生活跃的学习状态诸多语文教师仍以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进行旧模式下的填鸭式教学,并且只是一味地重视所谓知识点的讲解与强调,以成绩为首的教学目标较为明确,却将最重要的教学意义忽略掉,不但违背了新课标的要求,更无视了古诗文作为先贤著作中所包含的中华文明底蕴。

由此导致的结果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低效,而且错过了启发引导学生了解传统爱上传统的最佳时期。

二、初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一)创设诗词情境,激发学生活力兴趣作为学习的主要动力,不但能够激发个人学习状态,而且很大程度上能带动班级学习氛围,实现高效的教学过程。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情景教学作为新型教学方式已经被证实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等多方面均有卓越成效,所以教师应当将该教学方式运用到古诗文的教学过程中。

如在《水调歌头》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对相关图片,音乐进行展示,通过学生的朗诵,情景剧表演等诸多形式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引言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集中体现。

古诗词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能够感受到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古诗词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也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修养的提升。

二、传统文化渗透的途径1. 选诗篇目:选择内容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古诗词,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这些诗词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学习这些诗词,学生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人文背景与思想情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注重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讲解和解读诗词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四时景物、神话传说、古代风俗等,让学生在欣赏诗词的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3. 与自然环境结合:古代诗词多以自然景物为题材,通过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观察四季变化,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感悟,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体验与理解。

4. 运用传统文化进行创作: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的创作,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创作诗词,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以下是一个小学古诗词教学案例,通过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使学生对古代诗词有更好的理解和欣赏。

诗词选取:《登鹳雀楼》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和欣赏《登鹳雀楼》,使学生了解古代建筑和传统文化的内涵,培养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1.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古代建筑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介绍《登鹳雀楼》的背景和历史,让学生了解该诗词的写作时代和作家。

3. 解读《登鹳雀楼》中的诗意和传统文化元素,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中的自然景物,以及对古代建筑的赞美和祝福等。

4. 分组讨论与分享: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组选择一首古诗词进行欣赏,并解读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然后分享给其他组。

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

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

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摘要】古诗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探讨了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

在阐述了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和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正文中,重点讨论了注重经典诗文的选取解读、倡导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开展相关活动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以及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当代意义等策略。

结论部分总结了古诗文教学对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指出实施相关策略能够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为古诗文教学的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关键词】古诗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策略、经典诗文、传统文化价值观、创新教学方法、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当代意义、学生认知、理解提升。

1. 引言1.1 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古诗文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其教学在当今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

古诗文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精髓和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人文情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通过古诗文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感受祖国的历史底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感。

古诗文教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更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修养。

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功底,培养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能力,锻炼审美情趣和人格品质。

古诗文教学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将古诗文教学融入到教育教学中,不仅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文化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

1.2 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保护传统文化的意义在于继承和传承宝贵的历史遗产,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是民族文明的基石和源泉。

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

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

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古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在当今社会,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使命。

古诗文教学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需要从多个方面采取策略,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一、注重古诗文原汁原味的传承在古诗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策略之一就是注重古诗文原汁原味的传承。

古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文字的形式,更多地是一种精神内涵的传承。

在教学中应该特别注重古诗文的原汁原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思想。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注重古文的精读,让学生从文字、句子到段落、篇章都能够深刻理解和品味古文的内涵。

注重古文的背景知识和历史文化解读,让学生在阅读古诗文的能够了解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和社会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体会古诗文的内涵。

二、结合现代教学手段进行古诗文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现代教学手段已经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古诗文教学中,也可以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互联网资源等,以更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古诗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设计一些多媒体教学课件,将古诗文的背景介绍、解读分析、名句欣赏等内容制作成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并通过投影仪或电子白板进行展示。

也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古诗文的查阅和研究,开展网络文学交流和学习。

三、注重古诗文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古诗文作为文学艺术的精品,其内涵深厚,情感真挚,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在古诗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让学生在阅读古诗文时能够产生共鸣、感悟和情感交流,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古诗文的魅力和韵味。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朗诵、赏析、创作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古诗文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的培养。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文朗诵比赛,让学生能够通过朗诵,更好地领会古诗文的情感表达和韵律美感;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文赏析活动,让学生在赏析中感悟古诗文的意境和美感;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文的创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创作,更好地理解和体味古诗文的魅力和韵味。

浅谈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浅谈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诗 词 的文化底 色 呢?笔 者 以部 编本 七年 级语 文
四首古代 诗歌 虽然 短小 ,但是 人 文内涵却深
上 册《观沧海 》等 为例 ,谈谈 古诗 词教 学 中融 人 厚 ;虽然 年 代不 同 ,但 都有 延 法 。
传统文化 内涵 。教师就要 积极挖 掘教材 中占诗词
文 化 底 色 。
情 、虚 实相 生 的表情 达 意 艺术 追求 ,就 是语 义 教
如 七年 级 语 文 上册 《古 代 诗 歌 四首 》中 的 学 对 中华 优 秀传 统 文 化 巾 人 文审 美 价值 的渗 透
《观 沧 海》,诗 人借 登临 碣石 所见 壮丽 的沧 海 景 和教 育 。另外 ,诗 人身 上具有 的优 秀精神 品 质和
二 、切 实依 据 古诗 词的 内容 特 点 。科 学 设 怀 。
计 融入 中华 优秀传 统 文化 的教 学环 节 和方 法 。
讨 论 探究也 是教 学古 诗词 常用 的方 法 ,是 进
达到 融入 中华优 秀传 统文 化 的教 育 作用 。
行 古诗 词 深 度教 学 运 用 的有 效方 法 。通过 深 度
初 中语 文教材 中编选 的 中华 古 诗词 ,包 含
一 般 来 说 ,古 诗 词教学融 人 中华优 秀传统 义
着 丰 富的 中华人 文精 神 和思想 ,爱 国思 乡 、建 化重 点体 现 在 古诗 词 的思 想 情 感 方面 ,但 另 一
功 立业 、情 寄 山水 、爱恋 田园 、思 亲 怀友 等思 想 方 面 ,诗 涸的传 统 艺术 、表 现 于法 也是 中华 优 秀
挖 掘 古诗 词 巾这 些 丰厚 而 优 秀的 中华 传 统 文 感 悟 和体 会 诗 歌 的意境 、艺术 特 色 ,让 学 感 知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作者:***来源:《新课程》2023年第23期在当今多元化的教育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千年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哲理。

在教授《题西林壁》这首诗时,教师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教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更能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题西林壁》这首诗的意境和文化价值,从而更好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趣味诵读,感受诗歌魅力教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苏轼的《题西林壁》。

你们有没有想过,站在不同的地方看世界,我们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见解?学生:是的,我觉得站在山顶和山脚下看风景,感觉会完全不同。

教师:非常好,这正是苏轼想表达的。

他在庐山之中,感受到了庐山的千变万化。

现在,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教师:细细体会这句话,你们觉得苏轼是怎样用他的眼睛和心灵捕捉庐山的美的?学生:我觉得他是在用心去感受每个角度的庐山,每个角度都有不同的美。

教师:没错,现在让我们用不同的情感和语速再次朗读,试着体会诗人在不同位置时的心情。

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尝试以不同的情感和语速朗读诗句,逐渐体会到诗的意境。

学生1(缓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教师:很好,你的朗读很有感情。

试着想象自己站在山脚下,看着高耸的山峰。

现在,换一位同学,用快速而兴奋的语速来朗读。

学生2(快速而兴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教师:非常棒,你的朗读充满了探索的激情。

你能感受到站在山顶,俯瞰整个庐山的心情吗?学生2:是的,感觉就像是整个世界都在我脚下一样。

教师: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轻声细语地读后两句。

全班学生(轻声细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创新古诗教学,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创新古诗教学,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

创新古诗教学,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小学古诗教学谈梅州市大埔县高陂镇中心小学张展坤《小学语文课程辬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辯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教学古诗,对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具有独特作用,更是对学生进行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好资源,所以在古诗文教学中,要引领学生感受古典诗文的博大精深,品位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诗歌体裁的独特性决定了其教学方法的特殊性。

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呢?我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味诗情,了解作者以及创作的背景作家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作家只有贴近生活、感受生活,才能在作品中真实反映自己的人生体验。

同样,诗人都有各自独特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风格。

为此,学生每学一首诗,总会想到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引导学生读有关作者的注释或查阅有关作者以及创作背景的资料,让学生对作者和当时的背景有一定的认知,这样将有利于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领会诗歌的深层内涵和写作特点。

1.设身处地,感同身受每一首诗都是诗人在某个特定时期创作的,能反映当时的社会境况,与诗人的一生也有密切联系。

如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

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

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

然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渗透——以《离骚》教学为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渗透——以《离骚》教学为例

·策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渗透———以《离骚》教学为例文|李圣杰随着当前教育事业的发展,高中语文教学理念以及侧重点发生了一定程度的转变,更加重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资源,也逐渐被纳入语文教学,意在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文化涵养等,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

因此,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中存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题(一)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就当前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实际情况来看,教师虽然认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但却往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放在相对靠后的位置,反而更加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被忽视的情况较为突出。

(二)教学方法枯燥、乏味结合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古诗文内容相对较多,而且字词晦涩难懂,教师多将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字词、句子的解释方面,学生学习的主要步骤也是翻译文章内容,然后背诵古诗文,难以实现对知识的有效理解。

这种教学方法相对枯燥、乏味,不仅会降低课堂趣味性,而且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质量,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渗透。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困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差距较大,而且时间久远,语言文字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存在较大差异,对于学生而言,实际学习难度较大,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一定不足,难以实现对古诗文知识、内容的有效解读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和有效传播,使得学生难以理解教材内容。

相较于现代课文的阅读和学习而言,古诗文的学习难度明显更高,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四)文化教育脱离教材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与教材之间的关联性不足,将难以实现文化教育与古诗文教学之间的有效融合,无法起到深化推动古诗文教学的作用,反而造成了学生既要学习古诗文内容、背诵古诗文,又需要学习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的情况,不仅占用了课堂时间,增加了学习压力,也无法保障教育效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摘要:中华上下五千年,在历史长河中所积淀下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所在。

作为其重要传承方式之一,小学语文古诗词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本文重点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以期能让小学生更好地领会古诗词中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促进其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一、明晰古诗词教学目标,落实传统文化教育在教学古诗词之前,教师需要先明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层面、能力层面和情感层面的目标。

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必须根据小学语文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切忌以“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此类的笼统性、宽泛的表述进行表达,而应当用“让学生通过...方式、掌握...,能够区分⋯⋯”此类指向明确的词句进行表述。

同时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中,通过讲述古代文化、历史背景、文学流派等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问题引导、演唱、朗读、鉴赏、写作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古诗词的美妙之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以统编版教材四年级上册唐代诗人王维的《鹿柴》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可通过讲述王维的生平、文学作品、文学流派等,让学生了解王维和他的诗歌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然后让学生朗读《鹿柴》,感受其韵律、语言、意境等方面的美妙之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探究的方式,进一步深入理解诗歌的意义。

如教师提问学生“为什么鹿柴这首诗会被人们传诵千年”“作者通过这首诗想表达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

最后,让学生自主发挥,通过模仿古诗词、再创作等方式,进一步感受和理解诗歌的韵味和意义,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创作能力。

二、拓展古诗词教学内容,传承传统文化精神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外,还要通过拓展教学内容,传承传统文化精神。

教师可组织学生集体研究古诗词背后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传统民俗、传统节日、优良品质等,同时结合新时代的现实情境和社会问题,引导学生用古诗词的视角去看待和思考现实,促进古诗词教学与现实社会的对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精神。

如何在诗词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在诗词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如何在诗词教学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唐朝名臣魏征在《谏太宗十思书》中写到“求木之长者,比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历经千年而源远流长,主要是因为华夏儿女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新时代中不断的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

因此,想要优秀传统文化在诗词教学中得到更好的传承,我们必须要浚其泉源,并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基础上,对诗词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对此,笔者结合多年的诗词教学经验,对如何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诗词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索。

1、挖掘教材:夯实基础,融入教学。

众所周知,我们的语文教材是多位专家以及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经过严谨的科学论证而得出的最为科学、合理的教学资料。

如此一来,教材便成为了我们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重要依据,在诗词教学过程中,我们的一切教学行为都应该围绕教材内容来展开。

因此,在进行诗词讲解时,我们不妨将每篇古诗词中所隐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最大限度挖掘出来,让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夯实基础的同时能够牢记传统文化。

比如,当我们在学习号称是“唐人七律第一”的《黄鹤楼》时,作为课堂思考的引导者,我们必须要做足了功课: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由上述文字内容可知,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充满着虚实结合的意象美,诗人崔颢从黄鹤楼的命名入手,展开一系列丰富的想象:仙人驾鹤归去,空余这座楼于悠悠历史长河之中。

这既凸显了世事茫茫之感,也体现了一种延绵不绝的画卷之美。

诗中有画是古诗词的一个显著特点,而这首诗在这方面显然已臻至化境。

与此同时,诗中描写的景物非常有层次感,令读者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

然而,这首诗又能够从哪些方面反映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呢?或者说是我们应当将优秀传统文化以怎样的形式融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呢?一首古诗能够战胜时间的洗礼,流传千古,其所表达的深意必定与中华民族的精神有着高度的契合。

优化古诗文教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优化古诗文教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优化古诗文教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古诗文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历史文化的传承,代表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然而,在当代社会中,古诗文教学却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因此,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我们需要进一步优化古诗文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意识。

古诗文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古诗文不仅是了解历史文化的途径,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行培养,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深刻理解古诗文,并将之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其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

古诗文的语言和表达十分精美,是对中文语言的完美展现。

因此,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不仅需要理解其深层次意义,也要注重对其语言和表达方式的理解。

这就要求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培养和提高,使其掌握中文的基本语法结构和词汇,可以流利地阅读古诗文。

同时,需要注重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和分析能力,让他们能够充分理解古诗文的意义和内涵。

再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因此,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让他们深刻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懂得拥护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同时也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最后,要创新古诗文教学方式和方法,增强其吸引力和实用性。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古诗文教学的方式和方法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以适应不同年龄段的学生。

例如,可以结合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古诗文的美;同时也可以与现代社会相结合,适当引入现代元素和生活场景,以增强古诗文的实用性和吸引力。

总之,优化古诗文教学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古代中国的文化底蕴和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理想 , 可以牺牲生命。 2 . 关 心社会 , 创 造更美好 的生 活 , 是“ 匹夫 之责” 。 “ 兴, 百姓苦 。 亡, 百姓苦 ” , 要心系苍生;
“ 安 得广 厦 千 万 间 , 大 庇 天下 寒 士俱 欢颜 ” , 能推
文 科 教 学 探 索
利 用 古 诗 文 教 学 进 行 中华 优 秀 传统 文 化 教 育
芦莉芹
( 南和县实验中学 , 河北 邢台 0 5 4 4 0 0 )

要: 各版 本的初 中语 文教 材都选入 了百余篇 古代 诗词 文章 , 这些古诗 文所蕴含的优 秀传统 文
化与《 完善 中华优 秀传 统文化教育指导 纲要 》 规 定的 内容有极大 的契合度 。 在教 学 中加 以挖掘 , 并通过
关 注民生 、 革 除时弊
志 向、 胸怀 思亲怀 乡

3 7
《 列子 ( 伯牙善鼓琴 ) 》 《 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 《 闻王昌龄左迁 龙标遥有 此寄》 《 白雪歌送
武判 官归京》
友爱友 善

《 论语 》 1 2 章、 《 孟 子》 三则 ( 鱼我所 欲也 ; 富贵不能 淫 ; 天将 降大任 于是 人也 ) 、 《 庄子 》 则( 北冥有 鱼 ) 、 《 邹 忌讽齐 王纳谏 》 《 饮酒 ( 结庐在人 境 ) 》 《 陋室铭 》 《 爱 莲说》 《 送 东 阳马生序》

1 8
石潭记 》 《 记承天寺夜 游》 《 湖心亭看 雪》
《 礼记 》 一则( 虽有佳 肴 ) 、 《 曹刿 论战》 《 三峡 》 《 河 中石兽 》 注重实践 、 崇尚科学 4
2 ( , i 6 年第3 o 期, e f
E d 教 育
u c a t i o n 。
。 e
思想侧重 面 篇数
《 出师 表》 《 泊秦淮》 《 雁门太守行 》 《 渔家傲 ・ 秋思 ( 塞下秋来风 景异 ) 》 《 岳 阳楼记 》 《 江 城子 ・ 密州出猎》 《 南 乡子 。 登京 口北 固亭有怀》 《 破 阵子 ( 醉里 挑灯看剑 ) 》 《 过零 丁洋》 《 已亥 杂诗( 浩荡离愁 白 日斜 ) 》 《 满江红 ・ 小住京华 》
爱国 、 报国、 忧 国
1 1
《 十五从 军行》 《 桃花 源记》 《 茅屋 为秋风所破歌 》 《 马说》 《 卖 炭翁》 《 山坡羊 ・ 潼关怀古 》
《 观沧 海》 《 望岳》 《 登飞来峰》 《 木 兰辞 》 《 黄鹤楼 》 《 次北 固山下 》 《 春望》 《 夜 雨寄北》 《 水调歌头 ( 明月 几时有 ) 》 《 天净 沙・ 秋思 》
亘古 不 变 。
《 完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指 出, “ 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 育, 要 以弘扬爱 国主义精神为核心 , 以家国情怀 教育 、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 。
1 . 个人命运 与国家命运 紧密相 连 , 把实现
个 人 价值 与建设 强 大 国家 结合 起 来 ,是 一 种 崇
新颖的教 学方式开展 “ 无痕教育” , 可以提 高学生的思 想道德修 养和 审美情趣 。 关键词 : 古诗文 ; 传统文化 ; 教育 中图分 类号 : G6 3 3 . 3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9 - 0 1 O X ( 2 0 1 6 ) 3 0 - 0 0 2 6 — 0 3
二、 开 展 无痕 的 思想教 育
下之乐而乐” 的胸襟 。 “ 田园寥落干戈后 , 骨肉流
离道 路 中 ” , 国之不 存 , 家将 焉 附 ? “ 浊酒 一 杯 家 万里 , 燕然未勒 归无计” , 家 国矛 盾 时 , 抛开 自 我; “ 人 生 自古 谁无 死 , 留取 丹 心 照 汗 青 ” , 甚 至
情趣 , 逐 步 形 成 良好 的个 性 和健 全 的人 格 。 ” [ 1 ]
篇目

发 掘 优秀 传 统 文化
7 - 9 年级《 语文课程标准( 2 0 1 1 年版 ) 》 推荐 背诵 6 1 篇优 秀古诗文 , 按思想的侧重面将 它们
大 致 分类 , 得 出如下 表 格 :
现 行 各 版 本 的 初 中语 文 教 材 都 选 人 了 一
下 面就谈 一谈在 古诗文 教学 中如何 进行 优 秀
传 统 文 化教 育 。

定数量 的古代诗词 文章 , 它们 蕴含着丰富的 中 华优 秀传统文 化 , 如 在教学 中加 以挖掘 , 并 通 过适 宜的方法 将学 生熏 陶感 染 , 就 能“ 促 进学 生和谐发展 , 使他们提高思想 道德修养 和审美
高的行为。国家有难 , 要有“ 西北望 , 射天狼 ” 的
志向; 利 益抉 择 时 , 要有“ 先天 下 之忧 而 忧 , 后 天
通过整理发现 ,教材中古诗文所蕴含的优秀传
统文化与《 纲要 》 规定 的内容有极大 的契合度 。 所 以, 利用古诗文教学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 既是 精神传承也是 当下教育 , 不容忽视 。
究 a r 。 h > > 2 6
除了这些课标推荐篇 目,各版本教材还有 自选篇 目, 合计起来初 中生课 内要学习古诗文 百余篇。这百余篇文章就是一个优秀传统文化
的宝 库 , 从 中我们 可 以挖 掘 出如许 思想 。
不管是耳熟 能详 的“ 教学相长 ” , 还是奇谈 似的 “ 河 中石兽’ ’ , 都告诉我们 “ 实践 出真知 ” , 这一点

德行 、 修养

《 关雎 》 《 蒹葭》 《 登 幽州 台歌》 《 行路难》 《 酬 乐天扬州初逢席 上见赠》 《 赤壁 》 《 无题 ( 相 见 时难别亦难 ) 》 《 使 至塞上》 《 相见欢 ( 无言独 上西楼 ) 》 《 浣溪沙 ( 一 曲新 词酒 一杯 ) 》 抒 写幽微情思 《 钱塘 湖春行》 《 游 山西村》 《 渔家傲 ( 天接云 涛连 晓雾 ) 》 《 答 谢中书书》 《 醉翁亭 记》 《 小 感 慨命运际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