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00年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统计
关于人口变化的数据分析
160000
140000 120000 100000 80000 60000 40000 20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口一直在持 续增长,尤其是1965-1980年人口迅速增 长,但随后人口在缓慢增长,这是80年代 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对中国人口增长起到 了重要的作用。
四、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分析
80 70 60 50 40
各年龄组人口比重(%)
30
20 10 0 1953 1964 1982 1990 2000 2010 0-14岁 15-64岁
65岁及以上
首先,我统计了1953-2010年之间0-14岁, 15-64岁,65岁以上的的人口数量。由上述 图表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0-14岁阶 段的人口在迅速减少,15-64岁阶段的人基 本维持平衡,65岁以上的人在迅速增加, 这就导致了人口老龄化。
关于中国人口变化分析
关于中国人口变化问题一直是焦点问题, 为什么人口还在继续增长?中国人口什么 年代的人最多?人口什么时候开始下滑?
概要
• • • • • 中国总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关于男女比例失衡现象的分析 关于中国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增长率的分析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分析 预期寿命延长方法
一、中国总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分析
结论
•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保险 条件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人们的平均 预期寿命也在持续稳步延长,但是寿命是 延长了,但与此同时遭受的病痛也随之加 重。归根到底,
“让人们健康地活着” 随着人类预期寿命普遍延长,遭受“耳聋 眼花”或者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困扰的年头 随之变长。研究人员呼吁卫生政策重点从 简单地“让人们活着”变为“让人们健康 地活着”。
人口老龄化
80 78 76 74 72 70.47 70 68.55 68 66 64 62 60 预期寿命 男 1990年 女 预期寿命 男 2000年 女 预期寿命 男 2010年 女 66.84 71.4 73.33 72.38
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
中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2001年3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发布了第1号《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该公报依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对中国人口总量、人口增长率、家庭户均人口数、总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民族构成、各种受教育人口数和城乡人口构成等,进行了简要公告。
随后,2001年4月2日,国家统计局又发布了第2号《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将快速汇总的人口地区分布数据进行了公布。
2001年6月,中国统计出版社又结集出版了这些数据。
随后出版的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也公布了某些2000年“五普”快速汇总的数据。
本文利用这些已知的数据资料,再结合学术界对中国人口状况的认识,对中国当前的人口状况进行综合的分析。
一、中国的人口总量在“五普”公布中国人口总量的可靠数据之前,国外某些学术界人士在正式或非正式场合,曾经对中国的人口总量持有疑虑,认为由于存在漏报等问题,中国大陆的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
中国的一些学者,也有类似的看法。
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中国大陆的人口总数为126583万人(包括250万现役军人在内)。
这就解除了国外学术界及国内某些学者的疑虑,也证明了计划生育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口出生率的抑制。
可以说,除国家的人口控制政策外,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人力资本和教育费用的提高等也不同程度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的迅速下降。
在大陆进行人口普查的前后,香港、澳门和台湾也相继公布了当地的人口数据。
其分别为: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于2000年6月30日公布的香港现有人口数为678万;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于2000年9月30日公布的澳门现有人口数为44万;台湾当局于2000年12月公布的中国台湾省和金门、马祖等岛屿的人口数为2228万;所以,2000年年底中国的人口总量应是大陆人口、香港人口、澳门人口、台湾人口之和,即126583+678+44+2228=129533万人。
我国不同时期人性别比例状况
我国不同时期人口性别比例状况分析应子勇人口性别比例状况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社会稳定,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很多科学家在各种场合呼于:当前我国人口性别比例已经严重失调,未来将有几千万男子讨不到老婆,将会严重影响社会安定云云。
这是真的吗??现在,就我国人口不同时期性别比例状况初步调查分析如下,如有不当请批平指正。
一、1953年以来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例状况调查现在以我国国家、省、市、县四个级别,六个年份、七组人口普查资料为样本,对我国1953年以来人口的性别比例状况作初步调查分析,结果见表一。
表一、我国六次七组人口普查资料各年龄人口性别比例(女性为100)表一资料中可见:1、数十年来,我国总人口的性别比始终在105.4——107.7之间(以女性为100,下同),没有太大的变化,是在通常许可范围内波动。
2、0~9岁人口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为110左右,10~59岁人口也是男性多于女性,55岁后人口性别比例女性开始逐步超过男性,75岁后女性完全地、绝对地超过男性。
3、不同年龄段人口性别比波动有明显的“双峰双谷现象”。
以女性的“100”为基准线,性别比先是逐岁上升,到了某个年龄段后达到一个“高峰”,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性别比又慢慢下降,到了某个年龄就出现了一个性别比的“低谷”,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大,性别比又慢慢升高达到一个“高峰”,再随着年龄的增大,性别比又慢慢降低而且越来越低于是又出现了一个新的“低谷”。
各组人口的“双峰双谷”可高、可低、可深、可浅,但不可能没有。
人类从出生到性别比第一高峰到性别比第一低谷,男性始终多于女性。
第一低谷期间性别比相当相近,但到第二低谷前乃是男性多于女性。
从出现第二低谷(55~65岁)后,男性开始少于女性而且越来越少最后只有女性的1/3~4左右。
4、婚育年龄性别比例动态观察25~29岁性别比在98.4~113.5之间,以1964年比例较高、30~34岁在96.7~112.4之间,也以1964年较高、35~39岁在105.3~114.6之间,以1982年较高、40~44岁在104.2~122.5之间,以浙江人比例较高。
人口寿命指数的模型的分析和构建
人口寿命指数的模型的分析和构建:一、引言人口寿命越来越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事实。
中国的夏商周时期平均人口寿命大约为18岁,唐朝时期为27岁,在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平均人口寿命仅仅为35岁(《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12月11日第三版),经过漫长五千年的变化,人口寿命才终于翻了一番。
但是在2000年,中国人口的平均寿命达到71.8岁,仅仅用了短短五十年的时间,人口寿命就翻了一番。
总体来看,目前世界各国都有这种现象:老年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活得越来越老,但储蓄太少、退休太早、花钱太快。
人们已经意识到,尽管长寿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但是越来越长的寿命不论是在国家整体还是在家庭个体层次上都是一种巨大的潜在风险。
经济学家蔡�P在中国经济50人论坛2011年会上强调“未富先老”将成为我国“十二五”重要挑战,安联集团管理委员会的杰伊·拉尔夫认为“在退休规划中,长寿是最被低估的风险因素之一。
事实上,长寿风险比通胀风险还要大”(《国际金融报》,2010年10月22日第06版)。
目前,中国处在人口老龄化和人口长寿化加速阶段,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存在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资金短缺、企业年金发展不成熟和个人面临退休收入不足的问题,长寿风险以及人口老龄化风险将成为未来我国主要的社会风险。
简历大全 /html/jianli/微观层面上,在养老基金进行养老费用的缴纳和保险公司进行保险合同设计时,养老基金公司和保险公司必须面对人口数量上的和人口质量上的两种风险。
人口数量上的风险是指由于死亡率突然上升同时人口数量突然向下偏离预期值带来的风险即,即死亡风险,此时保险公司需要支付大量的保费。
人口质量上的风险是由于人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的持久性下降导致人口寿命的提高。
然而这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养老基金公司实行现收现付型养老金制度和固定收益养老计划,老年人口寿命向上偏离预期值使得以前缴纳的保费和养老费用太低,养老金计划成本增加和账户出现巨大亏空会给养老基金公司带来巨大的支付压力,这就是长寿风险,即人口寿命超过预期值的风险。
河北省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
河北省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一、历次人口普查全省总人口
二、历次人口普查总人口性别构成
三、历次普查人口出生率
四、历次人口普查死亡率
五、历次人口普查自然自增率
六、历次普查城镇人口比重
单位:万人,%
七、历次普查家庭户规模
八、历次普查人口年龄结构
九、历次普查民族构成
十、普查年间汉族和少数民族平均增长率
单位:万人,%
十一、三次普查每十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
十二、三次普查文盲率
全省1991年—2000年育龄妇女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的年龄结构移算。
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省及各市出生率、死亡率和自增率
资料来源:带“*”为90年代推算数据,其它年份为省统计局公布数据。
河北省“九五”与“八五”人口计划执行情况
“四项清理”中各市清理的1991—1998年漏报出生情况汇总表
单位:人。
对我国人口性别比例状况的初步观察与思考doc
对我国人口性别比例状况的初步观察与思考应子勇人口性别比例状况在不断变化,国际公认的性别比例正常范围是“≤107:100”,有人担心我国“由于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到某某年将会有数千万男子讨不到老婆而成为光棍,将会引起社会动乱与堕落”。
那么,目前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例状况实际情况到底是怎么样呢?会不会真的“引起社会动乱与堕落”呢确实值得进一步观察与分析。
现在以全国及某省、某市、某县部分人口普查资料为样本,对我国人口性别比例状况试作初步的分析与观察,现小结如下;如有荒谬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一、历年来我国人口性别比例概况1、1953、1964年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例与人口平均年龄(岁)状况我国1953年有5.676亿人口,1964年有6.898亿人口,其性别比例与平均年龄(岁)见表一。
表一、我国1953、1964年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比例与平均年龄(岁)* 以女性人数为100.0,下同。
表一虽然可以看出人口的年龄构成,性别比例,平均年龄,但是看不出人口的平均寿命,所以其参考价值有限。
2、1982年我国部分人口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与平均寿命1982年我国有10.037亿人口,死亡627.4万人,某省有3885.5万人口,死亡24.13万人,其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平均寿命见表二。
表二、1982年全国及某省人口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岁)与平均寿命(岁)** 平均寿命指平均死亡年龄,下同。
3、1990年我国某省、某市人口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与平均寿命1990年某省有4144.6万人口,死亡24.70万人,某市有412.0万人口,死亡4.11万人,其人口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与平均寿命见表三。
表三、1990年某省,某市人口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岁)和平均寿命(岁)4、2000年我国某市某县人口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与平均寿命2000年我国某市有454.86万人口,死亡29352人,某县有29.0万人口,死亡2251人,其人口性别比例平均年龄与平均寿命状况见表四表四、2000年我国某市某县人口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岁)与平均寿命(岁)5、2010年我国某省某县人口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与平均寿命2010年我国某省有5436.9万人口,死亡29.70万人,某县有34.99万人口,死亡2350人,其人口的性别比例平均年龄与平均寿命见表五。
近20年来中国人口死亡的性别差异研究
近20年来中国人口死亡的性别差异研究。
任强郑晓瑛曹桂英【摘要】文章利用1982~2000年间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死亡数据及1989、1995和2000年卫生登记死亡数据,用人口因素分解方法研究了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死亡水平性别差异的变化趋势、年龄别死亡率性别差异对男女出生期望寿命差异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比较了各种年龄一死因别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对出生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影响。
主要结论是中国近20年来女性死亡水平低于男性的趋势在逐渐扩大,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在于年龄别死亡率的性别差异及其变动差异。
【关键词】人口死亡出生期望寿命性别差异因素分解【作者】任强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博士;郑晓瑛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曹桂英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院,博士。
引言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人口数据都显示男性死亡水平普遍高于女性,这似乎是一种趋势。
为什么人口死亡水平男性高于女性?这种性别差异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从大量的研究文献中基本可以概括出两种观点:一种是行为学观点,认为男性因为生活方式(酗酒、吸烟等)、社会角色(职业等)等原因导致的死亡风险大于女性;另一种是生物学观点,认为人类遗传因素决定了平均寿命的性别差异。
对于自然界生物群落的研究也证明存在着这两种观点(Moore等,2002;Owens,2002;Promislow,1992)。
但从现有的人口死亡历史数据来看,并不总是女性期望寿命高于男性,女性高于男性只是近几十年的现象(Wood,1979)。
欧洲人口的历史数据表明,在死亡水平较高的工业社会之前,女性死亡水平高于男性,但进入现代工业社会以后,随着现代医学的出现,因为育龄妇女死亡率的大幅下降,男性死亡率普遍高于女性。
目前西欧各国男女性出生预期寿命普遍相差7~8岁以上,东欧各国更高达10岁以上,而且仍然呈不断扩大的趋势。
只有少数欧美国家(如瑞典、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等)近年来开始有缩小的趋势,而日本、法国和德国等死亡水平极低的国家,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仍在扩大。
人口的性别比例与平均寿命差异调查(二
人口的性别与平均寿命差异的调查(二)应子勇作者在《人口的性别平均寿命差异调查》(一)中对某省1982和2010年9289.0万居民人口和53.82万死亡人口资料作初步分析,其居民人数,死亡人数均是男性多于女性,性别比例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寿命是女性长于男性,人口的性别比例是1.05,死亡人口是1.12,平均寿命(指平均死亡年龄——下同)男性是56.61~60.98岁女性是58.79~64.14岁女性长2.18~3.16岁。
那么“人数男性多于女性平均寿命女性长于男性”的现象有没有普遍性呢!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距呢?!均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一、我国人口的性别比例与平均寿命现在再以我国1982年的10.04亿人口和627.1万死亡人口资料为依据,计算出其人口的性别比例与死亡率(%)。
结果詳表一指居民人口或死亡人口的平均年龄。
表一可见:总人口性别比例是1.05,男大于女,死亡人口是1.12也是男大于女,60岁后性别比例下降到1.00以下,70~79岁下降到0.76、≥90岁下降到0.50,比例最高的居民人口是40~岁人口,死亡人口是70岁开始下降到1.02以下,≥90岁人口下降到0.40。
二、2000年不同性别人口死亡数占构成数和性别比例2000年我国人口死亡731.31万性别比例是1.28,平均寿命是62.56岁,根据各个年龄段人口的性别比例占构成数(%)与平均寿命(岁)詳见表二、于0.82。
年龄越大比值越低,平均寿命是随着年龄增大而增大,<50岁人口男性大于女性,≥60岁人口男性低于女性。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变化呢?!三、1982年2000年各个年龄段死亡人口占构成数平均寿命动态变化 1982年死亡人口627.1万平均寿命是50.81岁,2000年死亡人口731.3万平均寿命是62.56岁,18年间死亡人数增加了104.2万,平均寿命延长了11.75岁,现在根据表一二资料可以计算出其各个年龄段占构成数(%)与平均寿命(岁)及18年的变化状况,结果见表三、寿命指平均寿命。
人口统计学结课论文解读
合肥、亳州和芜湖三市死亡水平的对比分析安徽大学社会与经济学院人口学专业谢晓江 Q201002028 摘要:本文依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中有关安徽省各个城市年龄别人口及死亡情况的数据,采用中国人口预测系统软件CPPS和EXCEL2007绘制完全生命表,通过生命表重点分析了合肥市、亳州市和芜湖市当年的粗死亡率、分性别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以及老年人口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的差异,然后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因素、医疗卫生条件和人口学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其死亡水平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差异;影响因素,解决措施引言出生和死亡是人口自然变动的两个基本要素,是人口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但两者的作用不同,出生保证人口延续,死亡则促进人口更替。
人口的死亡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口再生产的一个重要过程。
研究人口的死亡是分析人口自然变化过程的基本内容,是掌握人口生命过程规律,解释人口变化历史与预测人口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制订人口政策的重要依据。
死亡人口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内因各种原因失去生命的人口数总和。
死亡率,通常称“粗死亡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死亡人数与同期平均人口数的比值。
一般按每千人平均计算。
人口死亡率反映的是总人口的死亡水平,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口的健康状况,同时人口死亡率水平的高低也间接地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医药卫生条件差的地方,死亡率较高。
19世纪以前,世界各国的死亡率普遍在30‰以上。
中国在1949年以前死亡率长期处于较高水平。
民国期间死亡率高达28~33‰。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死亡率迅速下降。
1949年为20‰,1957年降到10.80‰,1970年降到7.60‰,1977年降到6.87‰,1986年为6.69‰,1990年为6.28‰,2000年更是降低到5.88‰,处于低死亡水平国家行列。
高一地理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图的判断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一地理人口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图的判断试题答案及解析1.读台湾省人口年龄金字塔图,完成题。
【1】图中反映台湾省A.60岁人口比重不断上升B.40岁人口比重不断下降C.20岁人口比重现下降再上升D.0-5岁人口比重不断上升【答案】A【解析】图中反映台湾省60岁人口比重不断上升;40岁人口比重先上升后下降;20岁人口比重不断下降;0-5岁人口比重不断下降。
正确答案选A。
【2】预测到2031年台湾省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A.人口老龄化程度高B.人口增长速度快C.就业压力太大D.性别结构严重失衡【答案】A【解析】由图可知,预测到2031年台湾省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程度高。
正确答案选A。
【考点】主要考查了人口金字塔的判读。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人口金字塔的判读及人口问题。
2.下图是某地人口年龄金字塔图。
造成该地人口年龄金字塔出现一对“翅膀”的原因最可能是A.大量老人和少年儿童迁往外地B.有大量外来劳动力涌入该地就业C.年轻夫妇多不愿生孩子D.中年人多外出打工【答案】B【解析】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老人、中年人和儿童段人口金字塔变化趋势正常,15-29岁的人口比重明显增多,说明这种现象是大量外来劳动力拥入造成的。
正确答案选B。
【考点】主要考查了人口金字塔。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
要求学生熟练判读人口金字塔并了解形成原因。
3.人口抚养比是指总体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包括少儿抚养比和老人抚养比。
下图为“甲省及我国人口抚养比统计图”据图回答题。
【1】若图中abc三条曲线(从上往下依次为a、b、c)表示的有少儿抚养比、老人抚养比和总抚养比,结合所学知识推断abc三条曲线依次表示的应该是A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老人抚养比、 B总抚养比、老人抚养比、少儿抚养比C少儿抚养比、老人抚养比、总抚养比 D少儿抚养比、总抚养比、老人抚养比【答案】A【解析】总抚养比等于少儿抚养比与老人抚养比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