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还会引发哪些并发症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规范(最新版)
蛛网膜下腔出血诊疗规范(最新版)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脑血管突然破裂,血液流至蛛网膜下腔的情况。
其中70%~90%属于外科范畴,常见病因为颅内动脉瘤和脑(脊髓)血管畸形,其他原因有动脉硬化、脑底异常血管网症、颅内肿瘤卒肿、血液病、动脉炎和脑炎等。
诊断方面,出血症状典型表现是突然发作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可有一过性意识障碍,清醒后有各种神经功能障碍和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呈昏迷状态,甚至出现脑疝而死亡。
神经功能障碍可引起动眼神和展神麻痹、偏瘫、失语、记忆力缺失眼底出血和视力野障碍。
全身症状和并发症还可以发生心律失常、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
诊断及辅助检查方面,突然头痛、恶心、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的病人都要怀疑SAH。
确诊方法是CT发现蛛网膜下腔有高密度和/或脑脊液均匀一致血性,一般在12小时内只作CT。
超过12小时,如果CT阴性,必须加作脑脊液检查。
脑血管造影是确诊动脉瘤的金标准,一般选在发病后三天内或三周后。
治疗方面,SAH患者最好在重症监护病房进行生命体征监测,直至诊断明确、手术治疗和术后病情稳定。
出血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可应用止血剂、止痛剂和镇静剂,保持大便通畅,控制血压,防治抽搐、消化道出血各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同时,抗血管痉挛治疗也是必要的。
脑血管痉挛是指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颅底容量大血管出现迟发性收缩,导致受累血管远端区域的灌注减少。
这种现象通常在血管造影或脑血流上表现出来。
在造影上,血管痉挛通常呈现出典型的短暂过程,即出血后3~5天开始,5~14天达到最大程度,之后逐渐恢复。
约一半的病例表现为迟发性神经系统缺损,这种缺损可能会缓解,也可能会发展成为脑梗死。
15%~20%的患者在接受标准治疗后仍然会发生脑卒中或死于血管痉挛。
因此,建议尽早应用XXX来减少SAH 相关的严重神经功能缺损。
为了减少SAH相关的严重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状况良好的患者(Hunt & Hess分级Ⅰ、Ⅱ、Ⅲ级)应尽早给予尼莫地平(10mg~20mg,静点1mg/h,连续14天)。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哪些症状?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尤其是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期症状,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什么表现?得了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会怎样?以及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哪些并发病症,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症状:听力下降、视力障碍、嗜睡、恶心与呕吐、眼底异常*一、症状一、症状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典型表现为突然出现的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血性脑脊液和脑CT扫描显示蛛网膜下腔为高密度影。
但是,由于发病年龄、病变部位、破裂血管的大小、发病次数等不同,临床表现差别较大;轻者可以没有明显症状和体征,重者突然昏迷并在短期内死亡。
发病年龄以40~60岁最多见。
1.诱因大部分病人在发病前有明显的诱因。
如剧烈运动、过度疲劳、用力排便或咳嗽、饮酒、情绪激动等动态下发病。
也有少数病人在安静下发病。
2.先驱症状大多数病人在无先驱症状下发病。
少数病人在发病前有短时或长期间断性头痛病史,其发生率为10%。
有的在发病前出现眩晕、视物模糊、眼肌型偏头痛等。
3.主要症状发病后按症状出现的频度有以下主要症状:(1)头痛:主要是由于高颅压和血液化学刺激硬脑膜所致。
而头痛是本病最常出现的症状,其频度依年龄及病情严重程度而不一。
中青年发病时,头痛出现率在90%以上;老年及儿童则占50%左右。
头痛出现时主要分布于前额、枕部或全头部,而后上延及全头部疼痛。
因此早期的头痛出现部位可以协助确定破裂的动脉部位。
头痛的性质主要为剧烈胀痛或劈裂样痛。
头痛持续的时间取决于出血量多少,一般为2周左右。
(2)呕吐:是因高颅压和血液直接刺激呕吐中枢所致。
呕吐是提示出血量多,颅内压较高,病情重的表现。
大多数呈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或咖啡样物。
(3)意识障碍:发生率占50%以上。
主要是因为颅内压过高导致大脑功能的抑制。
一般在发病后即刻出现意识障碍,而程度和持续的时间取决于出血的量及部位。
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哪些症状?
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蛛网膜下腔出血症状,尤其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早期症状,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什么表现?得了蛛网膜下腔出血会怎样?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哪些并发病症,蛛网膜下腔出血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症状:脑膜刺激症状、定位神经体征、偏瘫、癫痫和癫痫样发作、头痛、视力障碍、颈项强直、脑室出血*一、症状临床表现1、急性期表现各年龄组均有发病,30~40岁青壮年多见,也有的报道80%的发病年龄在30~69岁。
男性稍多于女性,秋季及冬初发病率较高。
发病时多有情绪激动或用力病史,部分患者可有反复发作头痛史。
发病时,90%患者为突然起病,少数起病缓慢。
主要的临床表现是在情绪激动、体力劳动、咳嗽、用力排便、饮酒、性交等情况下发病,主要表现是突发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检查有脑膜刺激征阳性,脑CT扫描有出血表现,腰穿有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
症状的轻重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出血量的多少,并且与发病年龄有关。
(1)前驱期症状:少数患者发病前2周内有头痛、头晕、视力改变或颈项强直,这些表现可能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前驱症状。
其产生与动脉瘤扩大压迫刺激邻近组织,或动脉瘤微量出血有关。
一般年轻人比老人更多见,常被临床误诊为偏头痛或颈椎病。
从前驱症状到发生大出血的间隔期约2~3周,约半数前驱症状是由反复的小量渗血引起,外渗的血液可以围绕血管壁或瘤壁引起一些纤维化的粘连反应,起到止血作用。
(2)头痛与呕吐:是本病常见而重要的症状,患者从突然剧烈难以忍受的头痛开始,常伴有呕吐、颜面苍白、全身冷汗。
头痛分布于前额、后枕或整个头部,并可放射至枕后、颈部、肩部、背部、腰部及两腿等,并持续不易缓解或进行性加重,头痛持续时间一般1~2周,以后逐渐减轻或消失。
少数患者仅表现头昏或眩晕而无头痛。
开始头痛的部位有定位意义,如前头痛提示小脑幕上和大脑半球(单侧痛)、后头痛表示后颅窝病变。
头痛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国内报告为68%~100%。
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的护理科普
蛛网膜下腔出血术后的护理科普蛛网膜下腔出血引发病因有多种,主要是因为颅内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病变破裂造成血压升高,致使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随之破裂,血流入蛛网膜下腔所导致的。
该疾病发作时,起病快,出血率高,如果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很容易造成患者死亡,危险系数较大。
有研究表明,该疾病的死亡率大概在25%到50%之间,若在治疗后有较好的护理干预,能够将死亡率控制在较低范围内,反之则会增大。
所以做好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工作,对于降低病死率,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观察护理(一)病情监控护理蛛网膜下腔出血手术之后,需要对患者血压、脉搏、体温以及意识状态等进行实时观察,并根据情况变化,判断患者是否出现继发性脑血管破裂等术后不良反应。
①在手术之后可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或者以疼痛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刺激来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若患者意识状态不佳,仍处于深度昏迷状态,则患者可能是继发性脑血管破裂,且出血量较大,致使颅内压力升高,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及时上报主治医生,协助医生采取紧急措施进行治疗,避免延误病情,导致脑疝的出现。
另外,还可通过瞳孔是否扩大,对光源反应是否迟钝来判断是否已经出现脑疝症状。
②若在手术之后发现患者出现高温现象,则有可能是出现合并感染,或者是颅内出血,影响到下丘脑导致出现中枢神经性高热。
在此种情况下可先通过冰敷等物理方法进行降温,然后上报主治医生,根据医嘱对患者注射复方氨基比林等药物进行处理,同时,应该施以抗生素进行抗感染处理。
③若患者在手术之后出现呼吸急促等现象,则有可能是颅内出血,对呼吸中枢神经造成影响。
④若是出现血压升高,但脉搏缓慢无力的现象,则有可能是颅内形成脑疝,需要及时治疗。
⑤若患者已经有脑疝形成征兆,则可能表现出呕吐、疼痛等症状,也应该引起重视,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二)穿刺肢体的观察护理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在手术部位进行穿刺处理,术后护理应该注意包扎部位是否完好无损,是否有血液渗出,同时应该对穿刺侧的下肢进行固定,但为维持机体活性,可对其进行按摩处理;另外一侧的肢体则可以进行适当的活动,促血液循环,避免长久不动出现血肿等不良反应。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措施有哪些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措施有哪些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原因是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高血压等血管疾病导致的血管破裂出血。
此外,外伤、血液病、药物使用等也可能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在临床上也是比较严重的一种疾病,发病后需要紧急治疗和护理。
护理是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可以有效促进患者康复,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所以说出现这种疾病之后再进行护理措施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
具体来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特别是意识状态、呼吸、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护理人员应该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并定期记录和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
同时,还要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如肢体活动障碍、感觉异常、意识障碍等。
2、休息和保持安静给予患者充足的休息,保持安静,避免大声喧哗和过度劳累,以减轻患者的精神和身体负担。
需要做到以下几点:①保持环境安静:将患者安置在安静的单人病房中,避免嘈杂的环境刺激和影响,以免影响患者的休息和恢复。
②确保充足的睡眠:睡眠对脑部神经系统的恢复和修复很重要。
患者需要有充足的睡眠,可以采取适当的药物和措施帮助他们入睡和保证睡眠的质量。
③控制体位变换:需要对患者进行合理的体位转换,避免头部下垂,以减少颅内压力的增加,有利于脑部的恢复和修复。
④避免剧烈运动和劳累:需要避免患者进行剧烈运动和劳累,以免加重颅内压力,加重病情。
⑤管理情绪和心理: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往往需要面临长期的治疗和康复,因此需要给予他们情感和心理上的支持,帮助他们克服焦虑、恐惧和抑郁等情绪,增强他们的康复信心。
3、控制体温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控制体温是非常重要的护理要点之一,因为高热会导致脑组织损伤加重,延长恢复时间,甚至危及生命。
以下是控制体温的护理措施:①应定期测量体温,及时发现和处理体温异常。
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什么症状
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什么症状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老年人会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大脑底部或表面发生病变。
血管破裂后,血液会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造成多种不症状。
那么蛛网膜下腔出血有什么症状?需要如何治疗呢?本次就在下文中了解这些问题。
一、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是脑出血的一种,其具有特殊性。
一旦发生,死亡率颇高。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率低于脑出血。
许多人不了解这种特殊的脑出血。
然而,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发生在35-60岁的中年人身上,严重威胁着中年人的健康。
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症状有哪些?1、剧烈头痛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常见表现是剧烈疼痛。
此时,局部出血会刺激大脑。
很多人脑膜受到刺激后还会持续疼痛,头部很不舒服。
如果老年人突然发作,在几秒钟或几分钟内出现严重头痛,则可能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此时,局部血液刺激会引起这种不良症状,发病前会出现情绪激动、剧烈运动等,如果头痛剧烈,应警惕该病。
2、呕吐蛛网膜下腔出血典型的症状则是呕吐。
蛛网膜下腔出血发作时,血液的刺激会影响脑膜,甚至伴有颅内压升高。
许多人的主要特征是呕吐。
出现莫名的突然呕吐和剧烈头痛时,应警惕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免严重疾病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3、偏瘫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
感觉障碍发生在发病期间。
明显的特征是肢体偏瘫。
如果四肢运动受到影响或伴有癫痫,则可能由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
此时脑神经受损,四肢不良症状更明显。
部分老年人会出现肢体偏瘫、手脚麻痹等表现。
这些都是该疾病的常见症状。
4、意识障碍当蛛网膜下腔出血来临时,会出现短期的意识障碍。
因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失血刺激脑膜后,许多人会出现暂时的意识障碍。
若情况较为严重,则可能产生昏迷。
若产生这些情况,应给予重视。
若不给予及时的治疗,则会导致局部出血更加严重,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产生威胁。
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有什么?蛛网膜下腔出血可由外伤引起。
如果不合并其他损伤,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会愈合得更好。
蛛网膜下腔出血健康教育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健康教育概述蛛网膜下腔出血指多种病因致脑底部或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常见疾病。
还可见因脑实质内,脑室出血,硬膜外或硬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病因与诱因1.颅内动脉瘤:最常见病因(约占50%-85%);2.脑血管畸形:约占SAH病因的10%,主要是动静脉畸形,青少年多见;3.其他:夹层动脉瘤、脑底异常血管网病、血管炎、颅内静脉系统血栓形成;4.诱因:如剧烈运动、过劳、激动、用力排便、咳嗽、饮酒以及紧张的脑力活动等临床表现1.头痛与呕吐:突发剧烈头痛、呕吐、颜面苍白、全身冷汗。
2.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多数患者无意识障碍,但可有烦躁不安。
危重者可有谵妄,不同程度的意识不清及至昏迷,少数可出现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
3.脑膜刺激征:青壮年病人多见且明显,伴有颈背部痛。
4.其它临床症状:如低热、腰背腿疼等。
亦可见轻偏瘫,视力障碍,视网膜片状出血和视乳头水肿等。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1.再出血:是SAH的急性严重并发症,病死率约为50%左右。
2.脑血管痉挛:是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
早发性脑血管痉挛出现于出血后,历时数分钟或数小时缓解;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始发于出血后3-5天,5-14天为高峰,2-4周逐渐减少。
3.脑积水:表现为进行性精神智力障碍、步态异常及尿便障碍。
用药的目的原则是防止继续出血,防止继续发生血管痉挛,除去出血病因并预防复发。
脑脊液检查目的是协助诊断,检测脑脊液的压力。
方法及注意事项:①方法:需行腰椎穿刺手术,需要病人很好的配合,在护士的协助下,病人双手抱膝,双膝向胸部屈曲,头向前屈,抱成球形,靠床沿侧卧,以增加腰椎间隙,使腰椎穿刺手术顺利进行。
②注意事项:腰椎穿刺后,去枕平卧4—6小时后,起床活动,术后多饮水,保持穿刺部位的干燥以防穿刺针眼未愈合发生感染。
一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个案护理
五、护理诊断
(1) 潜在并发症 颅内压增高 与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关
(3) 皮肤完整性受损 与患者长时间卧床有关
(4) 焦虑 与担心疾病预后有关
(5) 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患者不能正常进食有关
பைடு நூலகம்
护理问题1
潜在并发症 颅内压增高: 与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有关 主/客观资料: 患者头部胀痛,阵发性加剧, 伴恶心、喷射性呕吐1次。
• 控制脑血管痉挛,减少 血管收缩并维护脑血流。 管理患者的疼痛和不适, 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 防止并发症,如感染、 脑积液潴留和静脉血栓 形成。提供情感和心理 支持,促进患者的康复 和家庭支持。
• 完善各项脑脊液检查和 头部计算机断层扫描等 各相关检查,根据病情 变化及辅检结果行进一 步诊治。
(2) 清理呼吸道低效 与误吸、不能自主排痰有关
03
积极查找原因,确认颅内 动脉、静脉畸形后进行根 治性手术; 让患者身体和心理保持放 松状态,并随时注意血压 的变化;
04
诊断的首选方法是CT,其 对早期蛛网膜下腔出血患 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通 过出血的部位及出血厚度, 可以判断责任动脉瘤的位 置。一旦确认,应尽快手 术,预防再出血和并发症 的发生,手术方式为开颅 夹闭手术或者介入栓塞术。
• 嘱患者绝对卧床,并使用镇静剂及约束带。若身体 活动受限时,应每2h翻身1次,切忌拖、拉、推等 动作。
• 保持皮肤和床单的清洁、干燥。使用约束带应取得 患者和家属的理解与配合.松紧适宜。
• 约束肢体处于功能位,定时松解,密切观察约束部 位皮肤情况,记录使用约束带的原因、时间、观察 结果、护理措施和解除约束的时间。
目录
文献查证
Literature Review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62例临床分析
资 料 与 方 法
剂(C I, A E ) 倍他乐克 1. m , 2 5 g2次/日, 口 服( 心功能Ⅳ者不用) 地高辛 0 15 g 1 ; .2m , 次/ 口服 ; 日, 心功 能 Ⅳ级 者硝 普钠 2 r 5g a
加入 5 葡 萄 糖 液 20 l 脉 滴 注 , % 5m 静 从 1 分开 始 , 5 逐渐增 加至 l0 g 分 。结 O  ̄/ 束用药前观察 期加 服缬沙 坦 4 rg 1次/ 0 , a 日, 口服 , 3天增 至 8 m , 第 0 g 1次/日, 口 服 。对照组 : 仅给予 除 A E C I以外 的常规 治疗 , 药物 剂 量 、 法 、 应证 同缬 沙 坦 用 适 组 , 组 间 具 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两 组 治 疗 期 两 间继续进行常规治疗 , 程均为 1 疗 8周 , 每 2周 随访 1 , 察 并 详 细 记 录 两 组 治 疗 次 观
两 组 治 疗 前 后 L E 、 D E V、 V F E V、 S 心 胸 比 比较 , 表 1 见 。
中 国社 区 医师 - 医学专业 半月刊 2 1 0 0年 第 1 期 ( 2 1 第1 卷总 第2 8 3 期)5 1
2 4. 2
资 料 与 方 法 20 0 3年 1 2பைடு நூலகம் ~ 0 8年 l 20 2月 收 治 老 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 6 2例 并 排 除 了
本组6 2例老年患者 中治愈 4 2例 , 好 转 9例 , 效 1例 , 亡 1 无 死 0例 , 亡 率 死
1 6.1 。 %
继 发 因素 , 2 男 7例 , 3 女 5例 , 龄 6 8 年 0~ 9 岁, 平均 6 . 。既 往有高 血压病 史 3 7 8岁 3 例 (3 2 ) 起 病 形 式 : 活 动 中 起 病 2 5 .% ; 非 8 例 ( 5 2 ) 睡 眠 中 起 8例 ( 29 。 4.% , 1 . %) 2 4小时内就诊 2 5例 (3 5 , ~ 4 . %) 1 9天就 诊3 7例 ( 9 7 ) 5. % 。 临 床 症 状 和 体 征 : 痛 与 呕 吐 者 3 头 3 例 (3 2 ) 头 晕 1 5.% , 1例 ( 7 7 ) 精 神 1. % , 障 碍 者 l 例 (1. % ) 0 6 1 ,抽 搐 4 例 (. % ) 意 识 障 碍 者 1 64 , 5例 (4 2 ) 血 2.% ,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措施
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措施引言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指由于蛛网膜下腔的血管破裂导致脑脊液和血液混合,使蛛网膜下腔内出现血肿。
SAH是一种常见的急性神经外科疾病,常常伴随着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
因此,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护理措施1. 病情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情评估是护理工作中的首要任务。
护士应该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状况和体温等。
此外,还应注意患者的神经状态和意识水平的变化。
破裂的血管会导致脑出血,可能引起颅内压增高和神经功能障碍,因此及时评估和观察病情是至关重要的。
2. 维持呼吸道通畅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可能受损,导致肌肉无力和吞咽困难。
护理人员应确保患者呼吸道通畅,定期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并及时处理可能的吞咽问题。
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辅助通气或插管。
3. 控制颅内压由于脑血管破裂导致脑蛛网膜下腔内出血,在局部形成血肿,从而增加颅内压。
护理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的颅内压,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进行处理。
这包括保持患者头部稍微抬高的姿势,限制液体和钠盐的摄入,以及按医嘱给予利尿药物。
4. 防治并发症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能会发生多种并发症,包括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和感染等。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例如,对于可能发生脑血管痉挛的患者,可以给予钙拮抗剂,如尼莫地平或尼氮平。
对于可能发生感染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如定期更换导尿管、留置导管的消毒等。
5. 提供心理支持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对患者和其家属来说有很大的心理压力。
护理人员应提供心理支持,帮助患者和家属理解疾病,采取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应对策略。
同时,护理人员还可以提供信息和教育,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应对疾病,并参与康复计划。
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神经外科疾病,对护理人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蛛网膜下腔出血基础知识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基本知识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此外,危急临床还可见因脑实质内,脑室出血,硬膜外或硬膜下血管破裂等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之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又有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占出血性脑卒中的20%。
病因凡能引起脑出血的病因也能引起本病,但以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症、脑底异常血管网(moya-moya病)和血液病等为最常见。
多在情绪激动或过度用力时发病。
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分支处,以该环的前半部较多见。
动静脉畸形多位于大脑半球大脑中动脉分布区。
当血管破裂血流入脑蛛网膜下腔后,颅腔内容物增加,压力增高,并继发脑血管痉挛。
后者系因出血后血凝块和围绕血管壁的纤维索之牵引(机械因素),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间形成的神经肌肉接头产生广泛缺血性损害和水肿。
另外大量积血或凝血块沉积于颅底,部分凝集的红细胞还可堵塞蛛网膜绒毛间的小沟,使脑脊液的回吸收被阻,因而可发生急性交通性脑积水,使颅内压急骤升高,进一步减少了脑血流量,加重了脑水肿,甚至导致脑疝形成。
以上均可使患者病情稳定好转后,再次出现意识障碍或出现局限性神经症状。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症1. 急性梗阻性脑积水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个重要及严重的并发症,是指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数小时至7天以内的急性或亚急性脑室扩大所致的脑积水。
脑室系统充满血液是急性脑室扩张的先决条件,使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而导致颅内压急骤升高,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发生急性梗阻性脑积水。
提示预后不良。
如在早期发现双侧侧脑室扩张、腰穿压力可以不高,提示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应立即行脑室引流,有时可转危为安。
急性脑积水除了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脑膜刺激征外,常有意识障碍加重等颅内高压表现。
尤其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天内逐渐出现昏迷、瞳孔缩小、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等病情恶化。
南华大内科护理学讲义10-3蛛网膜下腔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相应临床症状的一种脑卒中,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实质出血,血液穿破脑组织流人蛛网膜下腔者,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以下仅介绍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占整个脑卒中的5%-10%,年发病率为(5-20)/10万。
[病因]SAH最常见的病因为先天性动脉瘤(50%~85%)破裂,其次是动静脉畸形和高血压性动脉硬化,还可见于血液病、各种感染所致的脑动脉炎、Moyamoya病、肿瘤破坏血管、抗凝治疗的并发症等。
[发病机制]由于SAH的病因不同,其发病机制也不一样。
一般来说,脑动脉瘤好发于动脉分叉处,80%位于基底动脉环前部,特别是颈内动脉与后交通动脉、大脑前动脉与交通动脉分叉处最为多见。
由于该处动脉内弹力层和肌层的先天性缺陷,在血液涡流的冲击X下渐向外突出而形成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的血管壁常为先天性发育不全、变性、厚薄不一;脑动脉硬化时,脑动脉中纤维组织替代了肌层,内弹力层变性断裂和胆固醇沉积于内膜,加上血流的冲击,逐渐扩张而形成动脉瘤。
因此,在脑血管已形成上述病变的基础,当重体力劳动、情绪变化、血压突然升高、饮酒、特别是酗酒时,脑底部及脑表面血管发生破裂,血液流人蛛网膜下腔。
颅内脑动脉瘤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可引起卢页内压突然升高,其至闪脑推移压迫脑干以致猝死。
血液刺激脑膜可发生无菌性脑膜炎,血凝块和血液刺激分泌大量渗出液,可出现蛛网膜粘连,阻碍脑脊液循环和吸收,出现不同程度的正常颅压脑积水。
当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后,直接刺激血管或因血细胞破坏产生多种血管收缩物质(如5—羟色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氧合血红蛋白等)刺激血管,使部分病人发生血管痉挛,这种痉挛多为局限性,也可为广泛性,严重时可导致脑梗死。
[临床表现]1.各个年龄组均可发病,青壮年更常见,女性多于男性;先天性动脉瘤破裂者多见于20-40岁的年轻人,50岁以上发病者以动脉硬化多见。
蛛网膜下腔出血简介
放置试验 可凝成血块
不凝
离心试验 上层液无色
红色或黄色
潜血试验 阴性
阳性
细胞形态 正常、完整
皱缩(无特异性)
出现含RBC的吞噬C
CSF压力 正常
常升高
3.脑血管造影
• DSA 是检测动脉瘤的金标准 费时、微创。A瘤在操作过 程中有可能再次破裂,总的破裂率为1%~2%。造影后6 h内 的破裂率为5%,高于预期破裂率。
CT检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是造成SAH临床误诊的 原因之一。 1)CT检查距发病时间越长,敏感性越低或不能检出; CT扫描越早,阳性率越高。
Adams研究: 1d 95%,2d 90%, 5d 80%,7d 50%。 国际合作研究:1d 86%,2d 76%,5d 58%。
2)少量出血可因CT层面范围偏差出现假阴性; 即使是在出血后12 h内行CT检查,采用先进的CT机, SAH患者仍有约2%的阴性率。
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出血 • 发生于20岁以上,多在60~70岁时发病。 • 1/3的患者症状出现前有大强度的活动。 • 临床:头痛发作较A瘤性出血更常呈渐进性(数分而不是数
秒),意识丧失和局灶性症状少见,但仅是短暂性的。约 1/3的患者有短暂性遗忘。起病时癫痫发作可以排除此诊断。 • CT:漏出的血液局限于中脑周围的脑池内,出血的中心紧 邻中脑前方。出血不会蔓延到大脑外侧裂或大脑纵裂前部。 侧脑室后角也可沉积一些血液,但明显的脑室内出血或出血 蔓延至脑实质内则提示动脉瘤性出血,应排除这种特殊情况。
若血管造影阴性,注意最初CT上出血的模式很重要。CT显 示动脉瘤性出血的患者似乎是重复血管造影的最明确指征。
重复血管造影应遵循选择性原则,如第1次造影后有CVS或再 出血,重复造影阳性率为0-22%(5%)。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汇报
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汇报一、概述: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科最常见的急症之一,发病率占急性脑血管病的6%~10%,患病率为31/10 万,发病率为4/10万。
各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
1、含义: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由于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大量血液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
2、SAH 分类:(1)原发性SAH: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
(2)继发性SAH:脑实质内或脑室出血,硬膜外或下血管破裂等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
(3)外伤性SAH二、临床表现1、先兆症状:约30%-60%的患者在确诊为SAH前数天或数周有明显的或非寻常的严重头痛—预警性头痛及眼痛、复视、恶心、呕吐和头晕等症状。
脑膜刺激症(征)和畏光症少见。
老年患者意识障碍发生率高。
2、典型临床表现:(1)诱因各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多见,起病突然,发病前多有明显诱因,如剧烈活动、过度用力、情绪激动、异常兴奋、大量饮酒、用力咳嗽及排便等,少数可在安静状态下发病(12%-34%)。
(2)典型症状、体征:突然爆裂样剧烈头痛、呕吐等临床表现;脑膜刺激征(颈项强直、Kernig 征,Brudzinski 征)明显;25%患者眼底检查可见玻璃体膜下出血,有特异性诊断价值;多数患者无意识障碍,但可有烦躁不安;危重者可有谵妄,不同程度的意识不清及昏迷,少数可出现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
三、并发症1、再出血:发病率为11%~15.3%,再出血的发生时间,国内报道50%发生在2 周内,81%发生在1 个月内。
是SAH 致命并发症,当病情稳定后突然再次剧烈头痛、呕吐、抽搐、昏迷,甚至去大脑强直及局灶性神经定位体征或脑膜刺激征显著加重,可能为再出血,脑CT 扫描在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内可见新鲜高密度影,腰穿脑脊液为新鲜血红细胞增多或大量的红细胞。
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分析
为高血压病 、血管性 头痛及 脑梗塞等;有严重意识不清 、高 血压 、呕 吐、偏瘫等 易被误诊为脑 出血 。根据文献及 临床 总 结老年人蛛 网膜下腔 出血有如下特点 。 4 1 并 发症多 ,死 亡率高 由于老年人 机体应激 能力差 , . 脏 器 功 能 减 退 ,容 易 并 发肺 部 感 染 、消 化 道 出血 、心 肾功 能
老 年 蛛 网 膜 下 腔 出 血 的 临 床 特 点 分 析
邓 晓春
河 南省三 门峡市第三人 民医院神经 内科 ,河南 - f峡 q 4 24 7 13
【 摘
要】老年蛛 网膜下 腔出血表现不典型 ,易漏 诊、误诊 ,为探 讨早期诊断 、提高疗效 、改善预后方案 ,对 临床 上老年患者体征特
参考文献 [] 青绍华 ,等.老年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分析 [] 1 J .齐齐哈尔医学 院学报 ,2 0 1 ):2 . 0 5( 0 9 [] 林伙水 ,许景强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3 例I 2 8 晦床分析 [] J .医药世界 ,
2 0 ( ) : 1 9 1 0 06 9 3- 4 .
2 治 疗
障碍、水 电解质紊乱等 ,从而 导致脏器 功能衰竭 ,死 亡率 高
达3 %[ 。 1
4 2 意识 障碍 明显 年 青患者 意识障碍较少 ,大多为一过 . 性,而老年患者 出现意识障碍及精神症状较 多,如呆滞 、烦 躁 、胡言乱 语甚至 昏迷死亡等 。有研 究表 明 J :老年患者 之 所 以 有 多 发 意 识 障 碍 及 精 神 症 状 ,可 能 由于 老 年 患者 多有 脑 萎缩 ,脑 细胞可减 少1 % 1% 0 一 7 ,其应激状态 耐受性 降低 , 同时可因其脑 动脉硬化,侧支循环减少 ,长期脑供血不足 , 神 经细 胞功 能减退 ,加 之 出血可 引起脑 血管痉 挛 ,产 生缺 血、缺氧 、水肿等 因素 导致 。 4 3 有高血压病 史,发 病无 明显诱因者较多 肖镇祥 J . 、 陈平 等 研究表 明:青壮年蛛 网膜下腔 出血 多因脑血管 畸 形及 颅 内动脉瘤破裂 ,而老年患者则 以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微 动脉瘤破裂 为主要 原因。 4 4起病 时剧 烈头痛 、呕吐发生率 较低 ,脑膜刺 激征阳性 . 率低 由于老年患者多为高血压及动脉硬化微动脉瘤破裂出血 所致 ,出血速 度相对缓慢 ,出血量较少 。且老年人多有脑萎 缩 ,脑室和蛛网膜下腔相对扩大,能缓冲颅内高压。此外,老 年人 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基础上生理功能减退 ,感知与反应迟 钝 ,神经 血管脑膜 等痛敏感组织退化 ,对疼痛刺激不敏感 , 故林伙水等认为 :老年患者脑膜刺激征 阳性率低或脑膜刺 激征 出现 较晚及不典型等 ,可能与其 出血速度 、出血量及年 龄等有密切关系 。 4 5 预后 脑 动、静脉 畸形引起 的蛛网膜下腔 出血预后最 . 佳 , 而 血 液 系 统 疾 病 引 起 的 蛛 网膜 下 腔 出血 预 后 效 果 最 差 。 患者 的 年 龄 、性 别 和 职 业 以及 第 1 发 病 的 严 重 程 度 , 对 复 次 发的可能性似 无关联,但高血压可能增加其危险性 。随着对 蛛 网膜 下 腔 出 血 病 理 生 理 研 究 的深 入 和 治 疗 方 法 的改 进 ,蛛 网膜 下 腔 出血 的 预 后 已有 了很 大 改 善 。对 蛛 网膜 下 腔 出血 病 人 首 次血 管造 影 未 发 现 病 因 者 ,预 后 与 头 颅 C 上 积 血 分 布 情 T 况 有 关 , 属 于 “ 脑 周 围 蛛 网 膜 下 腔 出 血 ” 的 病 人 预 后 较 中 好 ,再 出血 的概率 也小 于其他 病人 ,这些 患者 的病死 率仅 6 ,而动脉瘤 的患者 的病 死率约 为4 % % 0 。除此之外 ,其他血 管造 影阴性的蛛网膜下腔 出血病人也 比动脉瘤破裂 引起 的蛛 网膜 下腔 出血预 后佳 。文 献报道约8 % 0 血管造影 阴性的蛛 网 膜 下腔 出血病 人能恢 复正常工作 ,而只有5 % 0 的动脉瘤破裂 引起 的蛛 网膜下腔 出血病人 能恢 复健康 。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发心脏损害(附10例报告)
・
8 58 ・
ChneeJ un l fCo lI d sr e cn Au s 0 , i s o ra a n u ty M diie o gu t 02 Vo15, 2 . No. 8
文章编号
1 0 —9 6 (0 2 0 0 7 5 4 2 0 )8—0 5 8 8—0 1
壁心肌梗死死 亡 ; 1例 1 h出现心 室 颤动 死亡 。存 活 的 6 另 2
例 1 h内 E G 均 正 常 , 网 膜 下 腔 出 血 发 病 2 7 内 E G 2 C 蛛 ~ d C
组 平 均 出血 量 为 (9 8 ) , 发 生 产 后 出 血 。 对 照 组 平 均 1 0 - O ml未 4
出血量为(7 2 0±9 ) l3例 发 生 产 后 出 血 , 血 量 均 < 10 0 4 m, 出 0 ml 观 察 组 产 后 2 。 h出血 量 明 显 减 少 ( P<0 0 )无 产 后 出 血 .1, 者。
3 小 结
1 临床 资 料 l O例 蛛 网 膜 下 腔 出血 并 发 心 脏 病 患 者 , 中 男 6例 , 4 其 女 例, 均年龄 6 平 2岁 , 部 C 扫 描 或 腰 穿 确 诊 , 有 典 型 的 临 全 T 均 床表现。1 O例 患 者 均 否 认 有 心 脏 病 史 、 尿 病 史 、 脂 血 症 糖 高 及 脑 血 管 病 史 , 发 病 前 近 期 内 心 电 图 正 常 。 全 部 蛛 网 膜 下 且
30 , 缩较 差。 0 ml宫 2 结果 .
蛛 网膜 下腔 出血并发 心脏损害
( 1 附 0例 报 告 )
2 2 0 山东省 鱼 台县 医院 73 0
中图分类号 R 4 .5 733 文献标识码 B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发表时间:2012-12-27T10:40:39.01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8期供稿作者:赵勇[导读]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脊髓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
赵勇(河南省长葛市公费医疗医院461500)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脊髓表面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的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
1 临床表现1.1 症状、体征(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为多。
(2)起病时最常见的表现是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
可有局限性或全身性抽搐,短暂意识不清,甚至昏迷。
体征主要有脑膜刺激征,脑神经中以一侧动眼神经麻痹最常见,血性脑脊液,多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3)蛛网膜下腔出血的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临床表现常不典型。
1.2 常见并发症(1)再出血。
(2)脑血管痉挛:早发性出现于出血后,历时数十分钟至数小时缓解;迟发性发生于出血后4~15天。
(3)脑积水:急性脑积水在发病后1周内发生;迟发性脑积水发生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2~3周。
(4)其他:抽搐、低钠血症和血容量减少、神经源性心脏及肺功能障碍等。
2 辅助检查(1)颅脑CT:是确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诊断方法。
可见蛛网膜下隙高密度出血征象,但出血量不多。
病变在后颅凹或贫血患者,CT容易漏诊。
CT增强扫描有可能显示大的动脉瘤和脑血管畸形。
(2)脑脊液检查:可见均匀一致的血性脑脊液,压力增高,蛋白含量增加,糖和氯化物水平多正常。
腰椎穿刺有诱发重症病例脑疝形成的危险,只是在无条件做CT检查而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或CT检查无阳性发现而临床又高度疑诊本病时才考虑进行。
(3)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可确定动脉瘤的位置,发现多发性动脉瘤,显示血管解剖行程、侧支循环和血管痉挛情况;还可发现引起本病的其他病因,为本病的病因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
(4)MRA和MRI:动脉瘤检出率可达84%~100%,对发现血管畸形很有帮助。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问题及措施
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长期卧床休息有关
1.使用气垫床保持床单元整洁,保持皮肤清洁干净 2.被动翻身,按摩受压部位。 3.勤翻身,每1-2h协助翻身一次,避免骶尾部持续 受压。
蛛网膜下腔出血
•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 四大脑血管病之一。
• 发病的高峰期为50~60岁
• 特点:死亡率最高,致残率最低,有较高的临床 治疗价值。
概念
广义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的一 种临床综合征,包括外伤性和自发性两种。
• 外伤性:指各种外伤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 自发性:又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种。
治疗
1. 一般治疗:绝对卧床4-6W,避免一切可导致血 压及颅内压增高的诱因,烦躁不安着给予镇静剂 ;保持呼吸道通畅、降温、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防止褥疮等。
2. 脱水降颅压:20%甘露醇、速尿、白蛋白等 3. 防止再出血:止血类药物应用。 4. 防止脑血管痉挛:尼莫地平 5. 手术治疗:去除病因、及时止血、预防再出血及
(4)精神症状:个别病人可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 ,也可在发病早期或经过中出现。
三.体征 1. 脑膜刺激征 2. 眼底玻璃膜、视网膜前出血 3. 动眼神经瘫 4. 意识障碍 5. 局灶体征:轻偏瘫、单瘫、失语、一侧病理反射
阳性
6. 吸收热
实验室检查
1. 颅脑CT,为首选方法,CT显示蛛网膜下腔内高 密度影可以确诊。动态CT检查还有助于了解出血的 吸收情况,有无再出血,继发性脑梗死,脑积水及 其程度。 2. 腰穿脑脊液检查 3. 脑血管造影,确定动脉瘤和血管畸形位置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评估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评估一、疾病概述(一)概念和特点蛛网膜下腔出血指各种原因致脑底部或脑表面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又称为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还可见因脑实质内,脑室出血,硬膜外或硬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穿破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称为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约占急性脑卒中的10%,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常见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中国发病率约为2.0/10万人年,亦有报道为每年6~20/10万人。
(二)相关病理生理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后、血性脑脊液刺激血管、脑膜和神经根等脑组织,引起无菌性脑膜炎反应。
脑表面常有薄层凝块掩盖,其中有时可找到破裂的动脉瘤或血管。
随时间推移,大量红细胞开始溶解,释放出含铁血黄素,使软脑膜呈现锈色关有不同程度的粘连。
如脑沟中的红细胞溶解,蛛网膜绒毛细胞间小沟再开道,则脑脊液的回吸收可以恢复。
(三)病因与诱因凡能引起脑出血的病因都能引起本病,但以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症、脑底异常血管网和血液病等为最常见。
本病多在情绪激动或过度用力时发病(如排便)。
(四)临床表现1. 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和脑膜刺激征,以颈项强直最为典型,伴或不伴局灶体征。
2. 部分病人,尤其是老年病人头痛、脑膜刺激征等临床表现常不典型,而精神症状较明显。
3. 原发性中脑出血的病人症状较轻,CT表现为中脑或脑桥周围脑池积血,血管造影未发现动脉瘤或其他异常,一般不发生再出血或迟发型血管痉挛等情况,临床预后良好。
(五)辅助检查1. 头颅影像学检查(1)CT:是诊断SAH的首选方法,CT显示蛛网膜下腔内高密度影可以确诊SAH。
(2)MRI:当病后数天CT的敏感性降低时,MRI可发挥较大作用。
4天后T1像能清楚地显示外渗的血液,血液高信号可持续至少2周,在FLAIR 像则持续更长时间。
因此,当病后1~2周,CT不能提供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证据时,MRI可作为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和了解破裂动脉瘤部位的一种重要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还会引发哪些并发症
*导读: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本来就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症状,该症状出现后,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那么,引发其他的并……
老年蛛网膜下腔出血本来就是一种严重的疾病症状,该症状出现后,如果不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那么,引发其他的并发症是常事。
下面是关于引发的并发症的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由于病情的轻重不同,出血后在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期可出现各种并发症。
1.心脏受损有20的病人合并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
特别是中老年病人或出血量多者。
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出现明显的头痛或意识障碍,病人并发心肌损害一般没有主诉,因此主要通过做心电图时才能发现,这也是SAH后导致病人死亡的一个常见原因。
2.消化道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量多者可以并发急性消化道出血,病人表现为呕吐血性胃内容物或咖啡样物,严重者解黑便,甚至发生出血性休克。
轻者仅从胃管内抽出血性胃内容物。
主要是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引起颅内压升高,当下丘脑受损导致消化道急性溃疡所致。
这是SAH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应积极预防和治疗。
3.急性肺水肿见于大量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表现为突
然病情加重,呼吸困难,双肺底可闻及水泡音及咳出泡沫样血痰。
4.再出血再出血的发生时间可在第1次出血后,但以前次出血后的2周内为高峰期,以首次出血后1个月以内再出血危险性最大,半年以后再出血率每年为3。
SAH患者的再发率为11~18。
2周以内的再发率占再发病例的54,1个月以内的近期再发占54~86,2个月以后的远期再发为5~30。
近期再发的病死率为41~46,明显高于SAH的病死率(25)。
再出血的原因多为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大脑基底异常血管网症的患者。
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用力排便、剧烈咳嗽、坐起活动、血压过高为常见诱发因素。
其临床表现特点为:首次出血后病情稳定或好转情况下,突然再次出现剧烈头痛、呕吐、抽搐发作、昏迷,甚至去脑强直及神经定位体征,颈强及凯尔尼格征明显加重。
复查脑脊液再次呈新鲜红色,脑脊液再次出现大量新鲜红细胞伴中性粒细胞。
5.脑血管痉挛(cerebrovascular spasm,CVS) 脑血管痉挛发生率为16~66。
按发生时间分为早发与晚发性,早发性发生于出血后数十分至数小时内,晚发性发生于病程4~16天,7~10天达高峰,平均持续2周。
按累及血管范围分为局限性和弥散性多节段性,常涉及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也可发生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病灶侧多于病灶对侧。
早发性CVS多发生于破裂动脉瘤所在动脉,多为单侧局限性CVS,故有载瘤动脉定位意义;而晚发性CVS多为弥散性多节段性,可为单侧或双侧,对破裂动脉瘤载瘤动脉无定位价值。
其临床表现的特点是在
SAH的症状经治疗或休息好转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神经症状并进行性加重,神经症状主要包括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及局灶定位体征3方面。
大多发生在发病后3~7天,持续2周后逐渐缓解。
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无新鲜出血征象,脑脊液中花生四烯酸增高,可见陈旧红细胞及淋巴细胞。
目前发现出血量越多,血管痉挛的发生率越高,是SAH致死的重要原因。
分析其机制可能是:①脑脊液中活性物质导致动脉的持续痉挛。
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壁的炎性反应。
③蛛网膜下腔积血阻塞了脑血管外膜与蛛网膜下腔之间的微孔,影响了血管壁的营养与代谢。
低钠血症易引起CVS,应当加强注意。
6.脑积水 SAH引起的脑积水分近期与远期脑积水,以远期
并发的正常颅压脑积水较多见,而近期并发的急性脑积水也是不可忽视的并发症。
SAH后急性脑积水 (acute hydrocephalus,AHC)是指SAH发病后1周内发生的脑积水,发生率为9~27,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生率在20左右。
其发病机制大多认为SAH后AHC 的发生与脑室内积血密切相关,与脑池积血总量亦有关。
发生AHC是因脑室积血和脑池血量增加使血液沉积在基底池及第四脑室诸孔附近,影响脑脊液的正常循环。
同时红细胞可堵塞蛛网膜颗粒使脑脊液的回收障碍。
此外,基底池和脑室系统中脑脊液的循环阻塞可能形成压力梯度,最明显是在侧脑室内,脑脊液通过第三、四脑室及诸脑池、脑裂逐渐减少,减少了蛛网膜颗粒对脑脊液的回收。
以上诸因素导致脑室扩大,形成AHC。
AHC无特异
性临床症状和体征,通常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并可有意识障碍。
较为突出的症状是意识障碍,尤其是在1或2天内逐渐出现昏迷、瞳孔缩小、对光反射消失,少数患者出现Parinaud(两眼上视不能)综合征。
但据统计SAH后AHC患者中33无临床症状,38无意识障碍。
总之,ACH与SAH临床症状很难鉴别,确切诊断需靠脑CT。
而正常颅压脑积水则为SAH的远期并发症,系脑池蛛网膜粘连致脑脊液循环受阻及蛛网膜颗粒回收脑脊液减少所致。
其发生率为35左右。
其临床表现为进行性智能衰退,步态不稳,锥体束征或锥体外系症状,尿急甚至尿失禁。
7.脑室积血 SAH并发脑室积血的发生率为50左右。
可分为逆流性与穿通性脑室积血两种类型。
逆流脑室积血是因SAH后蛛网膜下腔压力高于脑室时,血液经第四脑室正中孔、外侧孔逆流入脑室,血沉积于双侧脑室三角部及后角;穿通性脑室积血多系动脉瘤直接穿通或先形成脑内血肿后,血肿破入脑室,血沉积于侧脑室或第三脑室甚至形成脑室铸型。
SAH并发脑室积血可加重病情,亦可继发急性脑积水,并可因脑室积血压迫丘脑下部引起一系列中线症状。
诊断主要依靠头部CT所见。
8.丘脑下部损害 SAH后继发脑水肿、脑血管痉挛、再出血、并发脑室积血等均可引起丘脑下部不同程度的损害,导致自主神经、内脏功能及代谢紊乱,临床上出现呕吐、呕血、黑便、急性水肿、中枢性呼吸障碍(潮式呼吸)、心电图改变、心律失常、血
压变化、高热或大汗、高血糖、尿崩症等,使临床症状更复杂化,病情更加重。
9.颅内血肿 SAH并发颅内血肿可为脑内血肿及蛛网膜下腔血肿,以脑内血肿多见。
根据病程可将血肿分为急性、亚急性与慢性,急性病程3天以内,亚急性病程4天~3周,慢性病程3周以上。
最常见原因为血管畸形血管破裂,其次为动脉瘤破裂穿破脑实质。
前者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最多,后者则以大脑前动脉瘤多见。
症状和体征取决于部位及血肿大小。
10.脑梗死 SAH并发脑梗死见于SAH后迟发性CVS时,CVS 程度重引起局部脑血流量小于18~20ml/100g脑组织,且持续时间过长时可导致脑梗死,个别尚可并发出血性梗死。
故对SAH患者伴有偏瘫等病灶体征或意识障碍者,应及早做CT检查。
11.癫痫 SAH并发癫痫发生率为10~20,以大发作多见,少数为局限性或精神运动性发作。
其发生原因与SAH后弥散性脑血管痉挛、脑血流降低、脑缺氧、脑水肿及病变血管的直接刺激等有关。
癫痫发作可作为SAH首发症状,应引起注意。
可见,该症状出现后,还可能会引发那么多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对患者还是有比较大的危害的。
希望通过以上介绍后,大家可以意识到该症状出现后的危害性,并可以及时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