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 生物与环境 (A卷) 作业(江苏专用)
江苏省2019届高三生物第二次段测试卷及答案(解析版)
2019年高三(上)第二次段测生物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题,每题2分,共计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夏季,人们饮食不洁易引起腹泻,其病原微生物主要是痢疾杆菌.下列关于痢疾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中没有线粒体、核糖体等复杂的细胞器B.细胞中具有拟核,核内有染色质C.构成细胞壁的物质与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不同,不含纤维素D.痢疾杆菌的DNA 呈线形2.若在低倍显微镜下用目镜测微尺测量细胞长径(如图),则转换高倍物镜后观察到的图象是()A.B.C.D.3.大肠杆菌与埃博拉病毒的相同之处是都有()A.拟核B.核糖体C.细胞膜D.遗传物质4.下列关于酒精在生物实验中的相关应用,叙述错误的是()A.在使用苏丹Ⅲ鉴定脂肪的实验中,酒精的作用是洗去实验材料上的浮色B.无水乙醇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起到提取色素的作用C.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使用的解离液成分是盐酸和酒精D.在观察细胞内DNA和RNA分布的实验中,可使用酒精来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5.有关图示中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形成该蛋白质时共脱掉126个水分子B.该蛋白质含有两条肽链C.该蛋白质的R基中共含17个氨基D.该蛋白质共有111个肽键6.下列有关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阐述,错误的是()①C、H、O、N、P、S是蛋白质、ATP、染色质、核苷酸共有的化学元素;②葡萄糖是细胞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③乳酸菌、酵母菌和蓝藻的细胞内都有核糖体、DNA、RNA;④线粒体可在有氧条件下将葡萄糖氧化分解为CO2和水;⑤糖蛋白、抗体、受体、限制性内切酶都是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的物质;⑥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A.①②④ B.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④⑥7.下列有关正常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释放到血浆中,血浆的pH值明显下降B.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时,血糖浓度总是高于正常水平C.食物和饮水中缺碘时,血浆中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升高D.大量流汗时,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的分泌调节水盐平衡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生物的种间竞争是一种选择过程B.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依据C.外来物种入侵能改变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D.突变的可遗传性阻碍生物进化9.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10.ATP是细胞的“能量通货”,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A.ATP的结构简式为A~P~P~PB.蓝藻内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C.叶肉细胞利用光能合成的ATP,可用于一切生命活动D.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中都有ATP生成11.下列实验中,科学家使用的方法不同于其他的是()A.科学家对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过程的研究B.恩格尔曼证明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C.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D.卡尔文探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12.下表为某同学探究影响酶活性因素的一组实验,该实验不能说明的是()A.酵母提取液含有蔗糖酶 B.酶具有专一性C.蔗糖不是还原糖 D.高温使酶失活13.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白化病的女儿,则父亲的一个初级精母细胞中,白化病基因数目和分布情况最可能是()A.1个,位于一个染色单体中B.2个,位于同一个DNA分子的两条链中C.2个,位于一条染色体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中D.4个,位于四分体的每个染色单体中14.某同学在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c点对应时间取样计数时,需对样液适当稀释B.cd段酵母菌种群的增长率约为OC.造成de段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是营养物质缺乏D.本实验不存在对照,酵母菌数常用抽样检测法获得15.下列有关“用32P标记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本实验使用的大肠杆菌应不含32PB.培养噬菌体的时间、温度等是本实验的无关变量C.本实验的结果是上清液的放射性强,沉淀物中放射性弱D.本实验还不足以证明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16.下列叙述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A.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是否形成新物种是生物进化的标志C.若环境条件保持稳定,则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D.只有生殖隔离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17.如图表示肝细胞与甲、乙、丙三种细胞外液的物质交换关系,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丙依次为组织液、血浆、淋巴B.甲中的葡萄糖进入肝细胞需穿过两层磷脂分子C.NaHCO3等缓冲物质可使乙的pH稳定在7.35~7.45D.肝细胞、甲、乙三部位CO2浓度大小关系为乙>甲>肝细胞18.自2014年2月至今,西非多国肆虐的埃博拉病毒因发病快、致死率高,正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警惕.该病毒侵入人体后()A.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均发挥作用B.刺激T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该病毒结合C.刺激吞噬细胞增殖、分化为多种记忆细胞D.相应的多种免疫活性物质能迅速将其清除19.为了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这一结论,需要先利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之后再测定其含量.假定在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的不均匀分布只与运输有关,下列收集生长素的方法(如图示)中,正确的是()A.B.C. D.20.如图表示反射弧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A.②为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B.静息状态下无物质进出神经细胞膜C.一定强度的刺激才能导致b处的电位变化D.完成反射所需时间主要取决于⑥的数量二、多项选择题:本题5个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1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不止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错选或不答的得0分.21.下列事实能体现细胞全能性的是()A.棉花根尖细胞经诱导形成幼苗B.单细胞的DNA在体外大量扩增C.动物杂交瘤细胞产生单克隆抗体D.小鼠体细胞经诱导培育成小鼠22.研究人员在不同季节对一小型湖泊水体进行采样,调查浮游藻类的数量和种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符合生态学原理的是()A.温度是影响该水体中藻类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B.如果该水体发生富营养化,藻的种类会有所增加C.夏季可能是该湖泊中浮游动物种类最多的季节D.浮游藻类中的氧元素会有10%~20%进入浮游动物23.某植株的一条染色体发生缺失突变,获得该缺失染色体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体上具有红色显性基因B,正常染色体上具有白色隐性基因b(如图).如以该植株为父本,多次测交后都发现后代中有部分个体表现为红色性状.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A.减数分裂时染色单体1或2上的基因b突变为BB.减数第一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叉互换C.减数第二次分裂时姐妹染色单体3与4自由分离D.减数第二次分裂时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自由组合24.糖耐量受损(IGT)的人表现为空腹血糖浓度正常、负荷(如饮食)后血糖浓度升高异常.为了探究运动对IGT 的干预情况,受试者于餐后进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30min,定时采样测定血糖浓度及胰岛素含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由此分析推测错误的是()A.餐后60min时,胰岛素分泌下降导致血糖浓度低于对照组B.餐后适度运动可降低IGT人群餐后血糖峰值和胰岛素升高幅度C.餐后适度运动使IGT人群胰岛素分泌高峰提前,血糖浓度下降D.餐后适度运动可以减轻IGT人群胰岛B细胞的分泌负担25.图1、2 分别为“DNA 的粗提取与鉴定冶实验中部分操作步骤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图1、2中加入蒸馏水稀释的目的相同B.图1中完成过滤之后保留滤液C.图2中完成过滤之后弃去滤液D.在图1鸡血细胞液中加入少许嫩肉粉或木瓜蛋白酶有助于去除杂质三、非选择题:本部分包括8题,共计65分.26.科学家通过对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研究,获得如图所示的囊泡膜与靶膜的融合过程,图中的物质GTP具有与ATP相似的生理功能.请据图回答问题:(1)囊泡是由单层膜包裹的膜性结构,其结构特点是.囊泡膜与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等共同构成细胞的系统(2)由图可知,只有当囊泡上的与靶膜上的相应受体(T﹣SNARE蛋白)结合形成稳定的结构后,囊泡和靶膜才能融合,由此说明这样的膜融合过程具有性,且需要GTP提供.(3)浆细胞在分泌抗体的过程中,与囊泡运输直接有关的细胞结构依次是.(4)下列人体细胞可发生图示过程的是(填序号).①红细胞②造血干细胞③胰岛细胞④唾液腺细胞.27.如图表示某高等植物细胞中基因表达的过程,图中V是叶绿体中的小型环状DNA,“→”表示物质转移的路径和方向,请回答下列问题:(1)合成物质Ⅱ的原料是,Ⅲ代表的结构是,Ⅵ代表的物质是.(2)据图可知,Ⅲ在Ⅱ上的移动方向是(填“向左”或“向右”),编码叶绿体中蛋白质合成的基因位于(填细胞结构名称)中.(3)据图可知,LHCP参与的光合作用反应过程中发生的能量变化是,若由SSU和LUS组装成的Rubisco催化CO2+C5→2C3反应的过程,则Rubisco存在于中.(4)为了防止转基因作物的目的基因通过花粉转移到自然界中的其他植物中,科学家设法将目的基因整合到受体细胞的叶绿体基因组中,其原因是.28.图1为某动物体内五个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图2表示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n的生物不同细胞分裂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分子的含量.图3为某哺乳动物减数分裂过程简图,其中A~G表示相关细胞,①~④表示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含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c细胞中四分体的数目为个.(2)人的皮肤生发层细胞可能会发生类似于图1中细胞所示的分裂现象.(3)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可发生在图2中的所代表的时期;图1中的细胞对应于图2中的Ⅲ时期,处于图3中的过程中(填数字序号).(4)图3中细胞进行①过程时发生的主要物质变化是;若图中的精原细胞基因型为AaX b Y,且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仅发生过一次异常(无基因突变),产生的G细胞基因型为aaX b,则E、F细胞的基因型依次为.29.近几十年来,人类在最大限度地从自然界获得各种资源的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破坏着全球生态环境.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箭头表示物质循环方向,过程③④代表的生物之间有如图2所示的营养关系,请据图回答:(1)图1中所代表的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乙所代表的生物对应图2中的.若图1中过程③和④的组成越复杂,则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越高.(2)若图2中E所处的营养级含有的能量为7.3×109 kJ,B的能量为1.5×108 kJ,D的能量为1.8×10 kJ,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10%,第二营养级与第三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15%,则A的能量是,此过程体现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的特点.(3)“温室效应”给人类带来灾难.有关温室效应及其相关原理的叙述,不恰当的是.A.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存在B.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是导致温室效应的原因之一C.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是解决温室效应的最主要措施D.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30.如图是利用人工湿地净化生活污水(主要含有机物)的原理简图.请据图回答:(1)输入该人工湿地的能量来源有.(2)该人工湿地中的芦苇属于挺水植物,绿藻属于浮游植物,黑藻属于沉水植物,这一现象体现了群落具有结构.31.由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引起的苯丙氨酸代谢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单基因遗传病,称为苯丙酮尿症(PKU),正常人群中每70 人有1 人是该致病基因的携带者(显、隐性基因分别用A、a 表示).图1 是某患者的家族系谱图,其中Ⅱ1、Ⅱ2、Ⅱ3 及胎儿Ⅲ1(羊水细胞)的DNA 经限制酶MspⅠ消化,产生不同的片段(kb 表示千碱基对),经电泳后用苯丙氨酸羟化酶cDNA 探针杂交,结果见图2.请回答下列问题:(1)Ⅰ1、Ⅱ1 的基因型分别为.(2)依据cDNA 探针杂交结果,胎儿Ⅲ1 的基因型是.Ⅲ1 长大后,若与正常异性婚配,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为.(3)若Ⅱ2 和Ⅱ3 生的第2 个孩子表型正常,长大后与正常异性婚配,生下PKU 患者的概率是正常人群中男女婚配生下PKU 患者的倍.(4)已知人类红绿色盲症是伴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用b 表示),Ⅱ2 和Ⅱ3 色觉正常,Ⅲ1 是红绿色盲患者,则Ⅲ1 两对基因的基因型是.若Ⅱ2 和Ⅱ3 再生一正常女孩,长大后与正常男性婚配,生一个红绿色盲且为PKU 患者的概率为.32.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控作用,以下是关于植物激素的相关实验探究:(1)为研究赤霉素(GA3)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切取菟丝子茎顶端2.5cm长的部分(茎芽),置于培养液中无菌培养(如图1).实验分为A、B、C三组,分别培养至第1、8、15天,每组再用适宜浓度的激素处理30天,测量茎芽长度,结果见图2.①本实验中,用激素处理时应将IAA加在(填“培养液中”或“茎芽尖端”).②从图2中B组数据可知,两种激素联合处理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促进作用分别是GA3和IAA单独处理的倍,由此可以推测GA3和IAA对茎芽伸长生长的作用存在关系.(2)为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如图3),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及结果见图4.①制备插条时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②从图4中可知,对插条进行的验处理包括、.③在实验Ⅰ中,对A叶进行实验处理,导致B叶.该实验的对照处理是.④实验Ⅱ、Ⅲ、Ⅳ的结果表明,B叶的生长与A叶的关系是.33.某雌雄同株植物花的颜色由两对基因(A和a,B和b)控制,A 基因控制色素的合成(AA和Aa的效应相同),B为修饰基因,淡化颜色的深度(BB和Bb的效应不同).其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对应关系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1)纯合白花植株和纯合红花植株杂交,产生的子代植株花色全为粉色.请写出可能出现这种结果的亲本基因型分别为.(2)若A基因在解旋后,其中一条母链上的碱基G被碱基T所替代,另一条链不变,则该基因再连续复制n次后,基因A与突变成的基因A1的数量比为.(3)为探究两对基因(A和a,B和b)是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还是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某研究小组选用基因型为AaBb的粉色花植株进行自交实验.①实验假设:这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存在三种类型,请你补充画出下表中其他两种类型(用竖线表示染色体,黑点表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点).②实验方法:粉色植株自交.③实验步骤:第一步:该粉色植株自交.第二步:.④实验可能的结果(不考虑交叉互换)及相应的结论:a.若子代植株的花色及比例为,则两对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甲类型);b.若子代植株的花色及比例为粉色:白色=1:1,则(符合乙类型);c.若子代植株的花色及比例为,则两对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丙类型).(4)调查统计发现某种群中含B基因的个体占19%,现有一对显性亲本杂交,但母方的父本体内没有B基因,则这对亲本产生一个基因型为bb后代的概率为.34.荧光原位杂交可用荧光标记的特异DNA片段为探针,与染色体上对应的DNA片段结合,从而将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定位.请回答下列问题:(1)DNA荧光探针的制备过程如图 1 所示,DNA酶Ⅰ随机切开了核苷酸之间的键,从而产生切口,随后在DNA聚合酶Ⅰ作用下,以荧光标记的为原料,合成荧光标记的DNA探针.(2)图2表示探针与待测基因结合的原理.先将探针与染色体共同煮沸,使DNA双链中键断裂,形成单链.随后在降温复性过程中,探针的碱基按照原则,与染色体上的特定基因序列形成较稳定的杂交分子.图中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最多可有条荧光标记的DNA片段.(3)A、B、C 分别代表不同来源的一个染色体组,已知AA和BB 中各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可被荧光探针标记.若植物甲(AABB)与植物乙(AACC)杂交,则F1 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中可观察到个荧光点;在减数第一次分形成的两个子细胞中分别可观察到个荧光点.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括20题,每题2分,共计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夏季,人们饮食不洁易引起腹泻,其病原微生物主要是痢疾杆菌.下列关于痢疾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中没有线粒体、核糖体等复杂的细胞器B.细胞中具有拟核,核内有染色质C.构成细胞壁的物质与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不同,不含纤维素D.痢疾杆菌的DNA 呈线形【考点】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分析】疾杆菌属于原核生物,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比较:【解答】解:A、痢疾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含有核糖体,A 错误;B、痢疾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中具有拟核,但拟核内没有染色质,B错误;C、痢疾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不含纤维素,C正确;D、痢疾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其DNA呈环状,D错误.故选:C.2.若在低倍显微镜下用目镜测微尺测量细胞长径(如图),则转换高倍物镜后观察到的图象是()A.B.C.D.【考点】细胞观察实验.【分析】目镜测微尺安装于目镜镜筒的光阑上,是直接来测量物体的长度的,但是它的刻度所代表的长度依着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而改变,在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下观察的测微尺的刻度相同.【解答】解:A、该图中没有目镜测微尺,A错误;B、该物象中,气孔及保卫细胞的放大倍数增大,目镜测微尺与低倍镜下相同,B正确;C、该物象气孔及保卫细胞的面积没有增大,反而减小,C错误;D、该物象中的目镜测微尺与低倍镜下不符,D错误,D错误.故选:B.3.大肠杆菌与埃博拉病毒的相同之处是都有()A.拟核B.核糖体C.细胞膜D.遗传物质【考点】细胞的发现、细胞学说的建立、内容和发展.【分析】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繁殖后代.2、大肠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也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解答】解:A、病毒无细胞结构,无拟核,A错误;B、病毒无核糖体,B错误;C、病毒无细胞膜,C错误;D、大肠杆菌与埃博拉病毒都含有遗传物质,D正确.故选:D.4.下列关于酒精在生物实验中的相关应用,叙述错误的是()A.在使用苏丹Ⅲ鉴定脂肪的实验中,酒精的作用是洗去实验材料上的浮色B.无水乙醇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起到提取色素的作用C.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使用的解离液成分是盐酸和酒精D.在观察细胞内DNA和RNA分布的实验中,可使用酒精来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考点】检测脂肪的实验;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分析】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是鉴定脂肪实验、色素提取实验、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和观察细胞内DNA和RNA分布的实验,梳理相关知识点,根据选项描述结合基础知识做出判断.【解答】解:A、在使用苏丹Ⅲ鉴定脂肪的实验中,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洗去实验材料上的浮色,A正确;B、由于色素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所以无水乙醇在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时起到提取色素的作用,B正确;C、制作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装片时,使用的解离液成分是盐酸和95%的酒精,C正确;D、在观察细胞内DNA和RNA分布的实验中,可使用盐酸而不是酒精来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D错误.故选:D.5.有关图示中蛋白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形成该蛋白质时共脱掉126个水分子B.该蛋白质含有两条肽链C.该蛋白质的R基中共含17个氨基D.该蛋白质共有111个肽键【考点】蛋白质的合成——氨基酸脱水缩合.【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目是126,羧基的总数是17,R基的羧基是15,因此该蛋白质的肽链数是2条.【解答】解:A、126个氨基酸经过脱水缩合反应形成2条肽链脱去的水分子数是126﹣2=124,A错误;B、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中形成的肽链数=蛋白质中的羧基总数﹣R 基上的羧基总数=17﹣15=2,B正确;C、蛋白质中R上的氨基数=蛋白质中氨基的总数﹣肽链数=17﹣2=15,C错误;D、蛋白质中的肽键数=氨基酸脱水缩合反应脱去的水分子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数=126﹣2=124,D错误.故选:B.6.下列有关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阐述,错误的是()①C、H、O、N、P、S是蛋白质、ATP、染色质、核苷酸共有的化学元素;②葡萄糖是细胞新陈代谢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③乳酸菌、酵母菌和蓝藻的细胞内都有核糖体、DNA、RNA;④线粒体可在有氧条件下将葡萄糖氧化分解为CO2和水;⑤糖蛋白、抗体、受体、限制性内切酶都是具有特异性识别作用的物质;⑥胆固醇是构成动物细胞膜的重要成分,还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A.①②④ B.③④⑤⑥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④⑥【考点】蛋白质分子的化学结构和空间结构;脂质的种类及其功能;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形态和结构的异同;ATP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分析】1、糖类是生物体的主要能源物质,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不是糖类是ATP;2、ATP由1分子核糖、1分子含氮碱基和3分子磷酸组成,组成元素是C、H、O、N、P,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含有C、H、O、N、P元素,核糖是糖类,组成元素是C、H、O;3、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共有的细胞器是核糖体,二者都含有DNA和RNA;4、有氧呼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在线粒体中进行;。
2019届江苏省高三二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江苏省高三二模模拟考试生物试卷【含答案及解析】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得分一、选择题1. 下图表示部分化合物的元素组成,其中数字表示元素。
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图中所示①②③④分别为 Mg 、 P 、 Fe 、 IB.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C. 人体缺③会影响正常的有氧呼吸功能D. 甲状腺激素、血红蛋白以胞吐的方式从细胞中分泌到内环境中2. 下列关于细胞结构与功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________ )A. 神经细胞轴突末梢有大量突起,有利于附着更多的神经递质受体蛋白B. 小肠绒毛细胞膜有大量突起,有利于附着更多的载体蛋白C. 线粒体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嵴,有利于附着更多的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D. 叶绿体类囊体结构增大了膜面积,有利于附着更多的光合色素和酶3. 下图表示细胞的生命历程,其中甲~辛表示相关生理过程。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________ )A. 甲过程代表有丝分裂,乙过程中细胞分化并不改变细胞的遗传信息B. 丙过程的发生是由于致癌因子使抑癌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并表达的结果C. 丁过程与基因表达有关,只发生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并与戊过程有区别D. 己过程中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核体积变小,辛过程体现了细胞全能性4. 下图为高等植物细胞内发生的部分物质转化过程示意图。
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 发生在生物膜上的过程有③、④B. 人体细胞中也可发生的过程有②、④C. ②过程形成的 ATP 可用于③过程D. 在光照充足等适宜条件下,①消耗的 CO 2 多于②产生的 CO 25. 将下图所示细胞置于密闭容器中培养,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细胞内外的 CO 2 和 O 2 浓度在短时间内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黑暗条件下①增大,④减小B. 光强度低于光补偿点时,①、③增大C. 光强度等于光补偿点时,②、③保持不变D. 光强度等于光饱和点时,②减小,④增大6. 下列关于生物科学研究方法和相关实验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________ )A. 差速离心法: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分离和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B. 模型构建法: DNA 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C. 对比实验法:探究酵母菌细胞的呼吸方式D. 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7. 为达到实验目的,必须在碱性条件下进行的实验是()A. 利用双缩脲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B. 利用重铬酸钾检测酵母菌培养液中的酒精C. 测定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的最适温度D.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8.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中的“分离”和“自由组合”的基因指的是( ________ )①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②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③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④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A. ①③B. ②④C. ①④D. ②③9. 通常情况下,下列变异仅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是()A.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自由组合,导致基因重组B. 非同源染色体之间交换一部分片段,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C. DNA 复制时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导致基因突变D. 着丝粒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不能移向两极,导致染色体数目变异10. 除草剂敏感型的玉米经辐射获得了抗性突变体,敏感和抗性是一对相对性状。
(江苏专用)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九 生物与环境专题强化练(B卷)
专题九生物与环境专题强化练(B卷)1.如图是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以及在a点之后的三条变化曲线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1)对于呈“J”型增长的种群而言,其λ值(λ表示当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的大小与种群密度________(填“有关”或“无关”)。
(2)a点之后,Ⅰ、Ⅱ和Ⅲ三条曲线对应环境的优越程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做出该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AB段,不考虑迁入、迁出,种群的出生率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死亡率。
(4)捕捞经济性鱼类时,剩余量应在K/2左右,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无关(2)Ⅰ>Ⅱ>ⅢK值越大,说明环境越优越(3)小于(4)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恢复最快解析图中坐标系内含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其中“J”型曲线是种群在理想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其当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值(λ)恒定不变,但种群的增长速率却在不断增大,所以种群数量呈几何级数增加,种群密度也随之增大。
“S”型曲线是种群在环境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数量变化规律,当环境条件不被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所能维持的最大值即K值时,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若环境条件改变得比原来更优越时,则K值会增大,如图中曲线Ⅰ;当环境条件变得更差时,则K值变小,如图中曲线Ⅱ;当环境条件受到破坏而不能恢复时,种群数量不断下降,K值也会不断下降直至被灭绝,如图中曲线Ⅲ。
(1)对“J”型曲线增长的种群而言,其λ值不变,但种群密度在不断增大,所以二者没有直接关系。
(2)结合前面的分析可知,图中曲线Ⅰ是环境条件变得更好所致,曲线Ⅱ是环境条件变得更差所致,曲线Ⅲ是环境受到破坏使种群无法适应而逐渐遭到淘汰所致,由此推断三条曲线所对应的环境条件的优越程度是依次减小,其判断的关键依据是K值的变化。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13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学案
13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保护考向预测1.近五年课标卷对生态系统的考查难度较小,侧重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特点以及稳定性的类型、高低的判断等。
2.在题型方面,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考查到。
在命题形式方面,常借助简洁的文字材料或者结合具体的食物链、食物网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及三大功能,非选择题的填充内容注重教材中的相关科学名词及结论性语句的考查。
3.新考纲无变化。
备考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析、理解各种组成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2)借助图解分析能量流动的过程及特点。
(3)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大小、破坏及对稳定性的保护措施等。
(4)运用实例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
考点1 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生态系统四种成分关系图的判断技巧先根据双向箭头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根据两者中有“3”个指出箭头的D为“生产者”,有“3”个指入箭头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A→B,确定A为消费者,B 为分解者。
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图解(1)分析图示需注意:①消费者摄入能量=消费者同化能量+粪便中能量,即动物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能量,应为上一营养级固定或同化能量;②消费者同化能量=呼吸消耗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③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分解者分解利用的能量+下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
(2)能量传递效率与能量利用效率不同: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即(某一营养级全部生物同化量/上一营养级全部生物同化量)×100%,而不是相邻营养级中个体间的传递效率,如“一只狼”捕获“一只狐”时,应获得了狐的“大部分能量”而不是只获得了“10%~20%”的能量,“所有狼”捕获“所有狐”时,获得的能量才是10%~20%。
例1.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高等植物约202种,以矮小的草本和垫状植物为主,木本植物极少;另外,还生活着藏羚羊、岩羊、野驴、白唇鹿、狼、雪豹、棕熊、秃鹫、猎隼、细菌、真菌等。
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练习)【共2套18页】
本套资源目录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课时作业十三种群和群落2019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六生物与环境课时作业十四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课时作业(十三)种群和群落[全员必做题]1.[2018·广东省六校高三联考]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植物丰富度不适合用样方法B.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同种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种间竞争C.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D.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解析】用样方法可以调查植物的丰富度,A错误。
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同种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种内斗争,B错误。
喜鹊巢属于同种生物,群落的垂直结构反映的是不同种生物,C错误。
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D正确。
【答案】 D2.[2018·安徽池州高三期末]下图为捕食关系的两种曲线,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图一中的N1、P2点,对应图二中甲曲线的最低点B.图一中的N2、P1点,对应图二中乙曲线的最低点C.当图二中的乙从波峰到波谷时,甲从图一中N2→N3→N2D.当图二中的甲从波峰到波谷时,乙从图一中P2→P3→P2【解析】图一中的猎物种群数量围绕N2上下波动,说明其K值为N2,捕食者种群数量围绕P2上下波动,说明其K值为P2;图二呈现“甲先增加先减少,乙后增加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因此甲是被捕食者(猎物),乙是捕食者。
综上分析,图一中N1点,猎物种群数量最少,对应图二中甲曲线的最低点,此时捕食者的数量为P2,A正确;图一中N2点,猎物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捕食者的数量可能为P1点,对应图二中乙曲线的最低点,B正确;当图二中的乙(捕食者的数量)从波峰到波谷时,甲的数量变化不可能是从图一中N2→N3→N2,C错误;当图二中的甲(猎物种群数量)从波峰到波谷时,乙(捕食者的数量)可能为从图一中P2→P3→P2,D正确。
【答案】 C3.[2018·山东烟台高三诊断]下列有关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完成碳的全球化循环B.海洋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条件相对陆地生态系统比较稳定,所以生物进化速度较慢C.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能量传递效率保持相对稳定D.我国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解析】完成碳的全球化物质循环,除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外,还需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等,A错误;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海洋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相对比较稳定,环境变化不太剧烈,所以生物进化速度较慢,B正确;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在10%~20%之间,C正确;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中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的作用,常常有意识、有目的地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中,D正确。
2019年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考生物二模试卷(解析版)
2019年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考生物二模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9小题,共38.0分)1.下列关于有机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糖都是细胞内的能源物质B. 核酸中嘌呤数和嘧啶数相等C. 磷脂存在于所有的活细胞中D. 细胞内运输K+和氨基酸的物质都是蛋白质2.有学说认为,原始真核生物具有吞噬能力,当其捕获蓝细菌(蓝藻)后逐步演化成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真核生物,演化过程如图所示。
若该学说正确,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原始真核生物吞噬蓝藻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B. 原始真核生物捕获蓝藻后从异养生物变成自养生物C. 原始真核生物与被吞噬的蓝藻之间具有共生关系D. 演化成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真核生物的叶绿体有三层膜3.有研究表明,细胞凋亡以“触发波”的形式发生,首先半胱氨酸蛋白酶被激活,然后由它们去激活其他蛋白酶,使其开始裂解细胞,直到整个细胞被摧毁。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年幼的生物个体中不存在细胞凋亡B. 被病毒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不属于细胞凋亡C. 细胞凋亡启动后不再有蛋白质的合成D. 癌细胞的发生可能是“触发波”的传播受到了阻滞4.溶酶体内的pH一般稳定在4.6左右。
当pH升高时,溶酶体膜上与H+和Na+转运有关的蛋白V-ATPase和TPC等将发生相应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溶酶体能合成多种水解酶,其最适pH接近4.6B. pH值升高可解除mTORCl蛋白对TPC的活性抑制C. TPC通道打开,Na+运出可顺浓度梯度进入细胞质基质D. V-ATPase蛋白有催化作用和运输作用5.在连通CO2和O2传感器的100mL锥形瓶中,加入40mL活化酵母菌液和60mL葡萄糖培养液,密封后在最适温度下培养。
培养液中O2和CO2相对含量变化见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0→t2时段,酵母菌的无氧呼吸逐渐减弱B. t3时,培养液中葡萄糖的消耗速率比t1时慢C. 若降低10℃培养,O2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会缩短D. 实验中t1、t2、t3时期的培养液中加入适量酸性重铬酸钾溶液后均可能变成灰绿色6.利用两种肺炎双球菌进行下列四组转化实验,能发生转化的实验组有()①加热杀死的S型菌用蛋白酶处理后再与活的R型菌混合培养②加热杀死的S型菌用RNA降解酶处理后再与活的R型菌混合培养③加热杀死的S型菌用DNA酶处理后再与活的R型菌混合培养④加热杀死的R型菌与活的S型菌混合培养A. ①②B. ①②③C. ③④D. ②③④7.图1为人体细胞中的一对性染色体,A、a、b和c为染色体上的基因,图2表示A、b在DNA分子上的位置。
江苏七市2019届高三二模联考生物试题及答案
江苏七市2019 届高三二模联考生物试题及答案第Ⅰ 卷选择题(共55 分)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包含20 题,每题 2 分,合计40 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以下有关人体细胞中有机物水解终产物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肝糖原水解的终产物是CO2和 H 2OB. DNA 水解的终产物是脱氧核苷酸C. 脂肪水解的终产物是甘油和脂肪酸D. 蛋白质水解的终产物是多肽和氨基酸2. 右图是动物细胞中具膜构造表示图,有关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构造①和⑤之间可经过构造④实现膜化学成分的转变B.构造②中因含核仁而成为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C.构造③中含有多种水解酶,它们可参加消化衰老的细胞器D. 构造⑥中含有多种酶,能够催化丙酮酸分解、DNA 复制等过程3. 以下有关生物体内酶和激素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酶和激素都是在特定细胞的核糖体中合成的B.某些激素的调理作用是经过影响酶的活性实现的C.二者都是细胞的构造构成成分,都不可以供给能量D.一种酶只催化一种物质的反响,一种激素只作用于一种细胞4.某果蝇 (2n=8) 的基因型为 AaBb ,甲、乙分别表示某卵细胞形成过程中不一样期间的细胞分裂图 ( 仅显示两对基因所在的染色体 )。
相关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甲细胞为初级卵母细胞,含有 3 对常染色体B.乙细胞中含 1 个染色体组 .1 条 X 染色体C.形成乙细胞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易位D. 卵细胞基因型可能为aB 或 ab 或 Ab 或 AB5.科学家经过体外引诱技术,将多能干细胞引诱分化成白色和褐色脂肪细胞,两种脂()肪细胞都是胰岛素的靶细胞。
有关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与受精卵对比,多能干细胞的全能性遇到限制.B.与脂肪细胞对比,多能干细胞中某些基因不表达C.白色和褐色脂肪细胞功能不一样,是细胞中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D.胰岛素与脂肪细胞质中的特异性受体联合后,促使糖类转变成脂肪6. 以下图是用32P标志噬菌体并侵染细菌的过程,有关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 过程①32P 标志的是噬菌体外壳的磷脂分子和内部的DNA 分子B.过程②应短时保温,有利于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别C.过程③离心的目的是析出噬菌体外壳,使被感染的大肠杆菌积淀D. 过程④积淀物的放射性很高,说明噬菌体的DNA 是遗传物质7.一对正常夫妻,生下患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儿子和正常女儿,则()A.该致病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B.父亲不行能是该致病基因携带者C.女儿的卵细胞带该致病基因的概率是1/3D. 这对夫妻重生一个生病孩子的概率是1/48.1957 年克里克提出“中心法例” ,1970 年他又重申了中心法例的重要性并完美了中心法例(如图 ) 。
2019年4月2019届高三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江苏卷)生物卷(考试版)
生物试题 第1页(共12页) 生物试题 第2页(共12页)绝密★启用前2019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江苏卷】生物(考试时间:120分钟 试卷满分:12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糖类和脂质的叙述,正确的是A .淀粉、纤维素和糖原都是细胞内储存能量的主要物质B .组成麦芽糖、蔗糖、纤维素、糖原的单体都是葡萄糖C .性激素属于胆固醇,对生物体生殖器官的产生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D .胆固醇在人体中既参与组成细胞膜,又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 2.下列关于探索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了DNA 可以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B .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证明了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 .“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的设计思路不同D .“噬菌体侵染细菌” 的实验中充分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颗粒和细菌分离 3.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下列有关蛋白质结构、功能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与氨基酸之间的连接方式多种多样有关 B .血红蛋白的生理功能是催化细胞内的化学反应 C .某种环状八肽分子中含有八个肽键D .已知某化合物含有C 、H 、O 、N 等元素,可以推断此物质为蛋白质4.下列关于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鉴定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可溶性还原糖、蛋白质的鉴定,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B .脂肪鉴定的操作步骤依次是切片→制片→染色→洗去浮色→观察C .苏丹Ⅲ染液可将脂肪颗粒染成橘黄色D .常用番茄、苹果等作为鉴定植物组织内还原糖的实验材料5.腐乳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出的一种经过微生物发酵的大豆食品,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将长满毛霉的豆腐放在瓶中,并逐层加盐,接近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少一些 B .如果瓶子密封不严,则在腌制过程中会感染杂菌而导致腐败变质 C .毛霉为厌氧菌,码放豆腐时可以不用留出一定的缝隙 D .含水量大于85%的豆腐有利于保持湿度,适宜制作腐乳 6.下列有关孟德尔验证分离定律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 .孟德尔基因分离定律发现过程中,“演绎推理”指的是生物的性状是由成对的遗传因子决定的B .纯合高茎和矮茎豌豆杂交得F 1,F 1自交得F 2,F 2高茎植株中2/3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C .孟德尔进行遗传实验研究获得成功的原因是先分析多对性状后,再分析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D .孟德尔关于豌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中,需在花蕾期同时对父本和母本去雄 7.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血浆蛋白 B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恒定不变 C .人体蛋白质长期供应不足时,会出现组织水肿现象 D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血浆 8.分析下表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该实验中pH 为无关变量B .2号和3号对照,说明过氧化氢酶具有高效性C .3号和4号对照,说明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生物试题 第3页(共12页) 生物试题 第4页(共12页)D .该实验能说明H 2O 2酶具有专一性 9.下列有关基因突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基因突变改变了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B .由基因突变引发的人类遗传病都不能直接通过显微镜检测C .碱基对的改变会导致遗传信息改变,生物的性状不一定会改变D .基因A 可突变为a 1、a 2、a 3,说明基因突变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10.下列关于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中,说法正确的是A .将人口腔上皮细胞直接制成临时装片,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数量较多的线粒体B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藓类叶片的叶绿体时,临时装片要随时保持有水状态C .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膜呈清晰的亮—暗—亮三层结构D .若标本染色较深,用显微镜观察时可选用凸面反光镜或调小光圈11.如图是基因型为AaBb 的某动物的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过程产生的一个细胞示意图。
江苏专用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选择题稳拿满分专项练命题点9生物与环
命题点9 生物与环境真题重温练(A卷)1.(2017·江苏,9)江苏省徐州市多年来围绕“一城青山半城湖”理念,实施了一系列生态建设工程,生态效应逐渐显现。
下列有关该生态工程的分析评价不合理的是( )A.使物种多样性程度显著提高B.使生物群落的组成更为复杂C.使生态系统的类型更为多样D.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 D解析在生态建设工程逐步实施过程中,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物种多样性增加,生物群落的组成更加复杂,生态系统的类型也越来越多样化,A、B、C正确;优良的生态环境使当地的气候、水源等得到改善,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2.(2016·江苏,20)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复合菌剂。
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答案 B解析加入菌剂增加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促进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错误;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正确;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正确。
3.(2015·江苏,14)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保证B.各种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大量引进国外物种是增加当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措施D.混合树种的天然林比单一树种的人工林更容易被病虫害毁灭答案 A解析A项对,物种多样性有赖于生态系统多样性;B项错,中药材的药用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C项错,大量引进外来物种,很可能引起生态危机,而破坏生物多样性;D 项错,混合树种的天然林可以吸引更多的捕食性鸟类和其他天敌物种,不易遭受病虫害毁灭。
押江苏卷第21题 生物与环境(解析版)
押江苏卷生物与环境1、(2019江苏卷)图1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生物关系示意图。
请回答下列问题:(1)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成分是_________。
图1由乔木、草本植物、蝗虫、蜘蛛和杂食性鸟构成的食物网中,杂食性鸟分别处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
(2)从图1所示的营养关系分析,属于分解者的有__________。
有机碎屑被彻底分解产生的__________(至少写出两类)等供生态系统循环利用。
(3)由于乔木的遮挡程度不同,导致了不同区域地表的草本植物、真菌等生物种类和数量有一定差异,地表生物的这种区域差异分布体现了群落具有__________结构。
(4)下列属于该区域东亚飞蝗种群基本特征的有__________(填序号)。
①空间分布②迁入率③互利共生④物种丰富度⑤种群密度(5)图2是图1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甲、乙)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
乙粪便中食物残渣的能量包含在_________(填图2中字母)中,乙用于生长、发育及繁殖的能量值可表示为__________(用图2中字母和计算符号表示)。
【答案】生产者二、三、四大型真菌、跳虫无机盐、CO2、H2O 水平①②⑤ c a-b【分析】本题考查了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
生态系统结构主要包括组成成分、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两个方面;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
图1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生物关系图,其中草本植物、乔木为生产者,蝗虫、蜘蛛、杂食性鸟为消费者,大型真菌、跳虫为分解者。
图2是生态系统中某两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示意图,a表示乙的同化量,e、b分别表示甲、乙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c、d分别表示甲、乙流向分解者的能量。
一般来说,流入某一营养级的一定量的能量在足够长的时间内的去路可以有三条:(1)自身呼吸消耗(2)流入下一营养级(3)被分解者分解。
【详解】(1)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是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专项检测卷五生态A卷__基础保分练含解析20190420347
基础保分练一、选择题1.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之一。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的S型增长是受资源因素限制而呈现的结果B.某林场中繁殖力极强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受密度制约C.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单位水体该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D.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减弱解析:选D 当空间、资源有限时,种群呈S型增长;林场空间、资源有限,老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会由于密度增加而逐渐减慢;鱼塘中某种鱼的养殖密度不同时,由于鱼的大小不同等,单位水体中鱼的产量有可能相同;培养瓶中细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由于环境阻力逐渐增大,密度对其增长的制约逐渐增强。
2.(2018·南通一模)下表是对不同栖息地中美洲大树莓种群数量调查统计结果(单位:株),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B.选取多个样方进行调查,有利于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C.美洲大树莓与森林中其他树种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D.调查结果表明美洲大树莓适宜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生长解析:选D 调查美洲大树莓数量时,应该随机取样;取样时,应该选取足够多的样方,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美洲大树莓与森林中其他树种都属于生产者,它们之间存在着竞争关系;根据表格分析可知,美洲大树莓种群数量在森林边缘和小溪岸边较多,说明其适宜生存在阳光充足的地方。
3.下列关于生态学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属于种群水平的是( )A.利用玉米螟天敌赤眼蜂防治虫害B.“稻—藕—鱼”立体种养,充分利用了稻田的有限空间C.依据年龄组成预测草原老鼠种群数量变化D.建立人工防护林时注意适当增加植物种类多样性解析:选C 利用玉米螟天敌赤眼蜂防治虫害利用了种间的捕食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稻—藕—鱼”立体种养,充分利用了稻田的有限空间,属于群落的空间结构;年龄组成为种群的数量特征,属于种群水平;在人工生态林中适当增加植物的种类,能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属于生态系统水平。
(江苏专用)2019高考生物二轮复习 非选择题冲击高分规范练 命题点4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命题点4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真题重温练(A卷)1.(2018·江苏,28)某城市河流由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入,水质逐渐恶化。
经过治理后,河水又恢复了清澈。
图1表示该河流的能量金字塔(甲、乙、丙为3种鱼,丁为1种水鸟,甲不摄食藻类,箭头指示能量流动方向),图2表示部分能量流动关系(图中数字表示同化的能量)。
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1所示食物网中,遗漏了一条能量流动途径,该条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1所示食物网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_________,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图1分析,除了图2中已经标出的能量去向之外,乙的能量去向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图2分析,图1所示食物网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能量的传递效率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7.6%。
(5)经检测,水体中含有某种可被生物富集的农药,推测此农药含量最高的物种是________。
(6)从生态学角度解释,污染物排放导致水质恶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水草→甲→丁(2)丙和丁捕食和竞争(3)传递给丙、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4)大于(5)丁(6)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力有限解析(1)根据题中信息可知,甲不摄食藻类,水草是第一营养级,甲是第二营养级,丁是第三、第四营养级,甲和丁未体现出食物联系,所以还可能有的一条食物链是水草→甲→丁。
(2)图1中丙、丁都可以作为第三营养级即次级消费者;丁捕食丙,且丙、丁都捕食乙,所以丁与丙之间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3)图1中乙可以被丙和丁捕食,所以乙的能量去向除了流向分解者和丁之外,还可以传递给丙以及通过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4)根据图2可知,第一营养级到乙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 900/25 000×100%=7.6%,但是因为第二营养级还包括甲,再加上传递至甲的能量,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大于7.6%。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五生态讲义(含答案)
生态[理清——知识联系][记清——主干术语]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调查植物和某种昆虫卵以及活动能力弱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
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标志重捕法。
2.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直接决定种群密度,但前者能够预测、后者能够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
3.两种增长模型(1)“J”型增长曲线的形成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N t=N0·λt)。
(2)“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
4.群落的两种结构(1)垂直结构:陆生群落中,决定植物分层的因素是阳光,决定动物分层的因素是栖息空间和食物;水生群落分层的决定因素是光、温度、氧气的垂直分布。
(2)水平结构:特点是斑块性和镶嵌性。
5.两种演替类型(1)初生演替: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祼岩、沙丘和湖底开始的演替。
(2)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遭破坏,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进行的演替。
6.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把光能或化学能固定在它们制造的有机物中,被生物所利用,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7.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两个关键点(1)食物链的起点都是生产者,即第一营养级总是生产者,各种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所处的营养级可能不同;食物链的末端都是最高营养级(消费者),中间不能间断,且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8.生产者所固定能量的四个去向: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生产者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储存于有机物中;一部分随残枝败叶被分解者分解;另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流入第二营养级。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专项检测卷二代谢A卷.doc
江苏专版2019版高考生物二轮复习专题专项检测卷二代谢A卷基础保分练一、选择题1.2018·大丰高级中学段考如图表示物质P 和Q跨膜出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物质P可能是氧气B.物质Q一定是水分子C.物质P和Q出细胞都需要载体蛋白D.物质P和Q出细胞不是都消耗能量解析选D 氧气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而图1物质P出细胞是由低浓度一侧到高浓度一侧,为主动运输,所以物质P不可能是氧气。
水分子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可用图2表示,但物质Q 不一定是水。
物质P出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物质Q出细胞是被动运输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
物质P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物质Q 的运输方式为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
2.2019届高三·无锡高级中学段考将人成熟红细胞置于5葡萄糖和0.9NaCl的等体积混合液中,会发生A.水分子进出细胞的速率基本相等B.细胞通过主动运输吸收葡萄糖C.细胞吸收O2,并与[H]结合生成H2O D.细胞吸收Na+,并产生动作电位解析选A 5葡萄糖和0.9NaCl均是人体细胞的等渗溶液,人成熟红细胞置于5葡萄糖和0.9NaCl的等体积混合液中,水分子进出细胞的速率基本相等;人成熟红细胞通过协助扩散吸收葡萄糖;人成熟红细胞无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呼吸;人成熟红细胞不会产生动作电位。
3.下表是有关淀粉酶的探究实验“+”表示加入,“-”表示不加入。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试管编号①② 2 mL 质量分数为3的淀粉溶液+-2 mL 质量分数为3的蔗糖溶液-+ 1 mL 质量分数为2的淀粉酶溶液++反应温度℃60 60 结果检测滴加斐林试剂并水浴加热实验结果砖红色无砖红色 A.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B.本实验不能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进行检测C.本实验不能确定淀粉酶的最适温度是60 ℃D.实验结果能说明淀粉酶具有专一性解析选A 根据表中信息,可以确定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酶的专一性;因为碘液无法检测蔗糖及蔗糖的水解产物,所以不能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进行检测;本实验中只设置了一个温度,故不能确定淀粉酶的最适温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与环境专题强化练(A卷)1.某研究小组对一个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进行调查,获得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种鱼种群的年龄组成数据并整理如下表。
研究表明,该种鱼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6+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注:表中“1+”表示鱼的年龄大于等于1,小于2,其他以此类推。
A.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B.由表中数据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C.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D.在食物充足的条件下,湖泊中此鱼的种群数量可能呈“S”型增长答案 A解析种群的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A错误;该鱼在2+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6+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92+187)∶(78+70+69+62)∶(68+54+55+102)=279∶279∶279=1∶1∶1,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B正确;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C正确;种群数量受食物、空间等条件的影响,因此即使食物充足,该湖泊中此鱼的种群数量也可能呈“S”型增长,D正确。
2.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如图表示甲、乙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
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其中乙为捕食者B.甲、乙两种群均为“J”型增长,增长不受本身密度制约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时刻两种群竞争程度最低D.O~t时间范围内,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乙种群的出生率答案 C3.某池塘中有三个优势种群,分别是鳙鱼、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
鳙鱼生活在中层,以浮游动物A和浮游植物B为食;浮游动物A以水表层浮游植物B为食。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多选)()A.鳙鱼的食物来源不同,鳙鱼所处的营养级不同B.鳙鱼和浮游植物B的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C.捕捞小型野杂鱼和适当的施肥,可以提高鳙鱼的产量D.当池塘干涸后,有新的群落定居于此,该过程为初生演替答案ABC解析鳙鱼以浮游动物A为食,其可能处于第三营养级,鳙鱼以浮游植物B为食,其处于第二营养级,A正确;鳙鱼分布在中层,浮游植物B生活在表层,这种分层现象属于群落垂直结构,B正确;捕捞小型野杂鱼,可使能量更多地流向鳙鱼,适当的施肥可使浮游植物B增多,从而提高鳙鱼的产量,C正确;当池塘干涸后,有新的群落定居于此,该过程为次生演替,D错误。
4.下图表示某种群的同化量在三个主要生命活动[①因争夺生存资源(竞争)而消耗;②避免捕食者的捕食所需;③繁育后代]分配比例的四种情况。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最可能出现在群落演替早期的是情况甲,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呈增大趋势B.与其他生物的竞争、捕食越激烈,种群用于繁殖的能量比例就越小C.种群的同化量有四个去向:以热能形式散失,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D.为防治农田鼠害,可引入天敌,使鼠的能量分配向情况丙转变,从而降低鼠的环境容纳量答案 C解析据图分析,甲中该种群同化的能量中,繁殖后代占有的比例最大,该种群密度将增大,最可能出现在群落演替的早期,A正确;与其他生物的竞争、捕食越激烈,种群用于繁殖的能量比例就越小,如图中的乙、丙,B正确;种群的同化量的去向包括以热能形式散失和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后者又包括流入下一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以及未被利用等,C错误;为防治农田鼠害,可引入天敌,使鼠的能量分配向情况丙转变,从而降低鼠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
5.某地土壤和水体中镉超标,镉进入生态系统后蓄积在动物肝、肾中引发“痛痛病”。
某生态系统有甲、乙、丙、丁四个营养级,在某一时间测得所含镉的相对浓度如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当地人要预防“痛痛病”要少吃动物肝、肾等内脏B .丙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多C .该生态系统肯定没有分解者D .四个营养级所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表示为丁<甲+乙+丙答案 A解析 由于生物富集现象,随着营养级的增加,重金属镉的浓度增加,由题意可知镉进入生态系统后蓄积在动物肝、肾中而引发“痛痛病”,所以人类要预防该病应少吃动物肝、肾等内脏,A 正确;丙营养级所含镉浓度最高,说明丙营养级最高,而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因此丙营养级所含能量最少,B 错误;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都必须有分解者,C 错误;四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值的关系可以表示为丁>甲+乙+丙,D 错误。
6.朱鹮是濒危动物,有关野生朱鹮的食物链如图,朱鹮的食物中1/3是小鱼,2/3是泥鳅。
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在食物链中,碳以CO 2的形式被循环利用B .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朱鹮的繁殖,朱鹮感受到的这种信息属于行为信息C .若朱鹮增加1.5 kg 体重(干重),则至少消耗水草37.5 kg(干重)D .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可使朱鹮种群数量呈“J ”型增长答案 C解析 在食物链中,碳元素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A 错误;生态系统的信息种类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三类,光照属于物理信息,所以日照时间的长短能影响朱鹮的繁殖,朱鹮感受到的这种信息属于物理信息,B 错误;若朱鹮增加1.5 kg 体重(干重),则至少消耗水草1.5×13÷20%÷20%+1.5×23÷20%÷20%=37.5 kg(干重),C 正确;就地保护是保护野生朱鹮最有效的方式,可使朱鹮种群数量呈“S ”型增长,D 错误。
7.下图为某草原生态系统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草固定的太阳能B.能量流动的过程总是伴随着物质循环,二者同时进行C.若图中X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则X4>X3>X2>X1D.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①之间数量的变化呈正反馈调节答案 B解析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包括草在内的所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A错误;能量流动的过程总是伴随着物质循环,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B正确;若图中X代表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则X4<X3<X2<X1,C错误;草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①之间数量的变化呈负反馈调节,D错误。
8.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多选)()A.甲、乙两种群之间为捕食关系,且能量流动的方向是甲→乙B.M时刻,甲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两个种群间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D.两个种群数量波动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答案BC解析分析题图中的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曲线可以推知,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A正确;M时刻甲种群的曲线是下降趋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错误;分析两个种群曲线可知,甲种群数量的增多,会使乙种群的数量随之增多;当乙种群增多到一定数量,甲种群的数量会随乙种群数量的增多而减少,两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错误;两种群数量波动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D正确。
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能体现的生态学原理不包括下列哪项()A.该现象可以反映生物群落的次生演替B.该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C.“火烧”可加快生态系统的能量多级利用和物质循环D.“又生”一般存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答案 C解析某一区域火烧之后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A正确;在被火烧之后,生态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到被破坏之前的水平,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B正确;火烧之后,加快了该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但未能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C错误;火烧之后,增加了土壤中无机盐含量,又因植物种群密度降低,该区域照射到地面的阳光更加充沛,更有利于植物的生长,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与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D正确。
10.某农村有大量人员外出务工,导致很多农田弃耕。
下图表示某弃耕农田中,某种草本植物种群密度变化曲线,其中A点农田弃耕,C点出现灌木。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样方法,调查时要注意随机取样B.D点之后可能会出现乔木,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不断增加C.BC段该植物种群密度不再增加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天敌数量增加、种内斗争加剧等D.地表生满杂草、灌木等植被有利于防风固沙,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答案 B解析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可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A正确;D点之后可能会出现乔木,群落自然演替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可能稳定或减少,B错误;BC段该植物种群密度不再增加的制约因子可能有天敌数量增加、生活资源减少导致种内斗争加剧,C正确;植被具有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正确。
11.下图为碳循环示意图,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中的三种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在甲与丙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B.乙在该生态系统中均处于第二营养级C.甲、乙、丙共同组成了生态系统D.生物X可能不具有成形的细胞核,生物Y可能含有线粒体答案 D解析图中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甲、乙、丙共同组成生物群落。
碳循环是指二氧化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A项错误;乙是消费者,在该生态系统中不一定都处于第二营养级,B项错误;生态系统除了图中所示的各种生物类型外,还包括无机环境,C项错误;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还有少数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如硝化细菌等,因此X可能是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所以生物X可能不具有成形的细胞核;分解者包括腐生的细菌和真菌,还包括少数动物,可见图中Y可能是真核生物,含有线粒体,D项正确。
12.在种植棉花的过程中,棉铃虫会严重危害农作物。
请据图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如图是某棉花地棉铃虫的数量变化曲线图,要有效控制棉铃虫的快速增长,应避免让棉铃虫数量达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值。
为了达到既减轻棉铃虫的危害,又生产无公害棉花的目的,请你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提出解决棉铃虫问题的有效方法及原理(写出两种)。
方法一:________________,利用的生物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利用的生物学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棉花地的主要食物链为棉花→棉铃虫→食虫鸟。
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①能量从棉铃虫传递到食虫鸟的传递效率是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