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第19课-建国以来重大科技成就
会儿,没想到却看到了让他更加吃惊的情景。
【思考4】
材料1: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表《2004年全球粮 食安全状况报告》中指出,全球有8.52亿人处在经 常性的饥饿中,饥饿和营养不良每年使500多万儿 童死亡。
材料2:当代中国农邓民小说平吃在饭全靠国“实两行平的”以:家一庭联产 靠邓小平;二靠袁承隆包平责”任。制西为方主世要界形称式,的杂责交任稻制是调动 “东方魔稻”。国了际农上民甚生至产把的杂积交极稻性当,作解中放国了继农四村生 大发明之后的第五产大力发,明推,动誉了为农“业第的二发次展绿;色袁革隆平的 命”。杂交水稻饥不饿仅问杂民和解题交的粮决水收食了稻入中提,国高解人了 决的水 了吃稻 农产 民量 的, 吃增 饭加 问了 题农
2008年9月 25日21时10分, 神舟七号飞船 在酒泉卫星发 射中心点火升 空。
一名苏丹小女孩,
瘦骨伶仃,身后立一只
不一怀好名意苏的丹秃小鹫女,孩它,虎瘦骨伶 仃,视眈身眈后着立,一正只要不伺怀机好扑意的秃
鹫,上来它。虎卡视文眈·卡眈特,开正始要以伺机扑
上来为小。女卡孩文已·卡经特死开了始,可以为小
【思考3】我们应该从这些新老科学家身 上学习什么精神?
“两弹一星”精神: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载人 航天 工程 巡礼
2003年10月15日, “神舟”五号成功发 射, 16日顺利返回。
2005年10月12日, 中国“神舟六号”升空, 17日顺利返回。
材料一
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 肯尼迪的较量(漫画)
美军入侵朝鲜的同时,还 悍然出动第七舰队入侵我 国台湾海峡
20世纪60年代,中苏边界 谈判破裂后,苏联不断进行 武装挑衅,制造流血事件
历史-必修下-第八单元-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2、国内——国家干预经济
(1)措施
A、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 B、制定经济发展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C、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
1946 年开始,英国工党政府用两年就完成了对煤矿、民航、铁路、公路、 运输、煤气、电力等部门的国有化。
国有化
3.国际——建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
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世界银行
关贸总协定
世界贸易组织
稳定国际汇率
提供长期贷款和技
• 削减关税
• 实施市场开放、非歧
加强国际货币合作,提供 术援助(目的是促进
• 减少贸易壁垒
视和公平贸易原则;
…… 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四个孩子将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 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生活。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
◎马丁·路德·金
(1)美国黑人民权运动
背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造 成的不平等和贫困问题仍然存在。
原因:美国社会对黑人的种族歧视仍广泛存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 动和万隆会议的影响;
无序竞争导致经济危机和战争;世界经济发 展需要制度和规则
在战后科技革命中,科技探索已由个体劳动转变为有组织的社会集体 劳动,大规模的研究活动需要投入巨额资本、由许多机构多方面的专业人 员共同协作才能完成,有些特大型的科技项目如航天技术工程,所需的人 力物力财力远非单个或几个私人垄断资本所能胜任。
第三次科技革命和生产力发展——何国松编著《世界文明简史一本通》 的内在要求
新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 变化
生产力变化:第三次科技革命
三次科技革命与经济全球化
▪ (1)请选择材料一中的发明成果按要求填入下 表中,每项一个即可。
第一次工业 第二次工业 第三次科技革
革命
革命
命
发明
发明火车等 汽车、电灯电子计算机等
.
(2)从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一中,你认为中国应如何应对科 技革命?
A、科学技术对中国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我们应该学习、借鉴最新科技成果 B、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 开放,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实施科 教兴国战略,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
.
863计划:
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 术、激光技术、自动技术、能源技 术和新材料及后来的海洋高技术
.
神
州
系
列
飞
船
发
射
.
第科 一学 生技 产术
.
(三)助学----师生互动 合作提升
▪ 1.比较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共同点 ▪ 2.比较三次科技革命特点 ▪ 3.三次科技革命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
.
次第
▪ 1、通过用图表的方式整理知识,概述三 次科技革命的基本要素,把握其影响及其 对中国的影响。
▪ 2、通过对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的 对比,学会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来巩固知 识。
▪ 3、感受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 的推动作用。
.
二、考点预测:
三次科技革命是中招历年考查的重点。 热点:“十二五”规划、“嫦娥二号”成 功发射、朝核危机,注意联系历史上科技革 命,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的同时思考如 何避免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
.
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取得的科技成就:
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70年,东方红1号卫星成功发射。 1973年,袁隆平首次在世界上培育
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一、课标分析【课标内容】内容标准的规定: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
【课标分析】课标要求,第一部分,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需要达到“了解”的程度,即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变化的背景、具体内容。
第二部分,“认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要求学生意识到资本主义统治手段和方法的变化并未解决其固有的矛盾,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实质。
二、教材分析【本课主要内容】“国家的宏观调控”“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福利国家’与社会运动”四大部分。
【本课的地位】本课属于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第八单元,本单元意在闸述20 世纪下半期的历史发展主流与大趋势,共有四课内容,分别是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与新兴国家的发展。
四课内容整体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二课,与第三误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呈并列关系,共同起到了时间上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的处理】本课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学技术的新发展、社会结构的新变化、“福利国家”和社会运动四个子目,讲述了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概况,展示了资本主义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的成就与问题。
资本主义国家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一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层面的新变化,经济在高科技推动下迅速发展,社会矛盾有所缓和,说明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调节机制,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
其中第一子目和第四子目是本课重点,需要详细展开讲述。
三、学情分析【知识方面】学生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对罗斯福新政中国家干预特点有一定的介绍和学习,已经初步具备对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特点认识,可以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
【能力方面】四个子目涉及到许多重要的历史概念,如国家垄断资本主、福利国家、第三产业、新经济等,学生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
纲要下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教学设计
《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教学设计
认识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重要新变化。
(二)教学难点
理解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及其基本矛盾依然存在的现象。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板书设计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一、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二、科技——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三、社会——社会结构、福利制度、社会运动
变:统治方式和手段不变: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通过美国邮票《世纪之庆》引入新课
集中精力,准备上
课。
趣味引入,引起
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学习
兴趣。
一、经济之变1.为什么变?——背景
用三张邮票分别代表股市崩盘、罗斯福新政和二战
是引起经济发生变化的原因,同时引导学生认识以苏联
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是资本主义经济改革的重
要推动力。
2.怎么变?
1.回顾20世纪上
半叶相关知识点。
联系课内外知
识,提高学生根
据图片史料提
取材料信息,概
括及分析问题
能力。
历史19课笔记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含义: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二)历程:1、20世纪30年代:开始出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原因:①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②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教训;③资本主义私人垄断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黄金时期”原因:①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实践;②二战的特殊推动作用;③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恢复与重建的需要;④二战后和平的国际环境,建立雅尔塔体系;⑤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和高科技产业需要;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主要原因)3、70年代初:滞胀原因:①1973-1975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②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瓦解;③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根源)4、80年代:“混合经济”原因: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5、90年代:新经济原因: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三)特点、实质:特点:国家干预经济;实质: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四)作用积极:①一定程度避免生产的盲目性;②有利于解决缓解资本主义经济问题;③促进资本主义发展;④巩固资产阶级统治。
消极:国家财政支出大;对私企管制过严,企业缺乏活力。
二、建立“福利国家”(一)背景(原因、条件)条件:①罗斯福新政社会福利措施的试验;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原因(目的):①缩小贫富差距;②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③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④其根本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二)含义:是指国家运用社会保障政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务。
(三)内容: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
(四)实质:国家干预社会财富的分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五)历程:1、罗斯福新政开始实践;2、二战后逐渐兴起;3、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渐完备;4、1973年经济危机后受挫但仍继续发展;5、80年以后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教案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学习目标]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及农业科技等领域取得的成就。
2.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1.目的:加强国防,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1.背景(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产量关乎国计民生。
(2)为了提高粮食产量,许多科学家付出了辛勤的努力。
2.过程(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一株天然杂交水稻。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评价(1)地位: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2)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1.计算机技术(1)表现①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始研制计算机。
②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银河-Ⅰ号”。
③越来越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
(2)地位: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已经居于世界前列。
(3)意义:加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2.生物技术(1)表现①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
②到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2)意义①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②为提高国民生活和健康水平作出了贡献。
[点拨] “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
[思考1] 有人认为中国“1957~1976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有人却认为此期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两者相互矛盾吗?提示:不矛盾。
由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封锁,“左”倾错误以及“文化大革命”动乱,我国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高一历史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下)
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等,引导全社会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有 效的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
政府运用政策、法规、计划等手段对经济运行状态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 和干预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是保证社会再 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始于1933年 的罗斯福新政,二战后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经济思想,到20世 纪70年代衰落。)
一、国家的宏观调控
工的实人收,入质他 ,们有:一可社般观不的会拥生结有活生资构产产资,多料如层,住但房次有、化较汽高车现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在
和生股票产等。关新系中间上阶的层已反经成映为。战后发达国
家人口比例最大的社会阶层
四、“福利国家”制度
(1)含义: 国家通过构建社会保障体系,保证个人和家庭的经济安全;通 过加大社会服务开支,保证全体公民享受较好的公共福利。
B 演说,指出“除非黑人获得公民权利,否则美国就不会有安宁或平静”这场黑
人民权运动取得的成果是( )
A.黑人享有与白人同等权利
B.美国国会通过了民权法案
日本
50.7% 7.2% 22.2%
(2)“中间阶层”人数增加
工业 变 1990年 化 1950年
25.8% 48.9%
40.5% 32.4%
33.6% 26.6%
主要指富裕阶层和贫困阶层之间的群体,包 服务业 1990年
71.4%
54.4%
59.2%
括技术管理人员、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和白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就业人口分布的变化
三次科技革命比较-完整版PPT课件
比较内容
开始时间 完成时间 主要标志
理论基础 领先国家
第一次(工业 第二次(科技革 第三次(新
革命或产业革 命)
技革命)
命)
18世纪60年 19世纪70年代 20世纪四五
代
代
19世纪上半期 19世纪末20初 正在进行
蒸汽机的广泛 使用
电力的广泛应用
原子能,电 算机,航天 生物技术等 取得重大突
•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 1、原因:
• (1)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为经济全 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 (2)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各国都在积极寻求国 际合作,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促进经济的发展。
• (3)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不断更新,生产力迅速提高,为经济 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
生产方法主要是在 先进国家同时发
英国发明的,其他 生,处于领先地
国家工业革命发展 位的是美国和德
相对缓慢.
国。
1、科学技术 为直接生产力 度加快,缩短 识变为物质财 过程。
2、科学技术 领域之间相互 3、新技术成 会生产力中最 的因素,在促 济增长的各种
三次科技革命
我国的对策
抢抓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
• (4)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 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 2、表现:
• (1)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 (2)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 (3)资金的全球化: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①说明尖端科技的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关系 中影响巨大
②当代社会激烈的经济竞争和军事政治角逐,实际是科技 力量的竞争
③“两弹一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国际影响
④科技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 国力的提高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019/7/1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为科技发展培养人才;
改革开放,经济实力增强,为科技发展奠定基 础;
超级大国对我国的威胁客观上起了推动作用。
2019/7/1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6
启示
科技发展与国家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密切相关。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推动经济发展。 科教兴国。 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的灾难。 科学是双刃剑,要正确对待合理把握,为人类造福。
和平利用核能: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
成 1960年,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就 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1970年,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意义:世界第五,航天时代。
2019/7/1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
载人航天
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 程的战略决策(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 杂)。
2019/7/1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7
我能为祖国做点什么?
2019/7/1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8
196967年
氢弹爆炸成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
邓稼先
邓稼先(1924-1986年),安徽
“两弹元勋” 怀宁人,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 科学院院士,中国核武器研制与
知识拓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特点及影响
第三次科技革命特点及影响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特点第三次技术革命与前两次技术革命相比较,有许多特点,最突出的是:1、技术革命群体化。
这次技术革命以群体形式出现,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的高技术群。
前两次技术革命主要以一两种技术的突破为代表,它们的出现且是单一的。
作为第一、二次技术革命标志的纺织机、蒸汽机以及发电机、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虽然也带动了其他技术的发展,但彼此的联系并不紧密,新技术的数量也是有限的。
而第三次技术革命则不然,它是以核能、电子计算机、宇航三大技术开头,随后又有一批批新技术汇入这次革命的洪流而形成一个宏大的技术群。
其数量之多,门类之广是空前的。
在这一技术群中,信息技术是带头的核心技术,其中,除电子计算机之外,还包括激光技术、光纤通信、微电子技术等一切有关信息的处理、传输、变换、存取、设计、制造的技术,这些又是技术群中的技术群。
信息技术的核心是信息控制,它是优化物流、节约能流、分散人流、降低财流的有效手段。
它被应用到各个技术领域,成为主要的控制手段后,便使各种技术在发展中的横向关联性、综合性、交叉性极为突出,使各种技术间呈现出极强的群体性。
2、科技社会化和大科学时代的开始。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理论与方法论的基础──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所揭示的正是技术系统、生命系统与社会系统间的共同控制规律。
所以,这次技术革命与社会的结合比过去两次技术革命要紧密得多。
美国科学学家普赖斯于1962年6月发表了著名的以《小科学、大科学》为题的演讲。
他认为二战前的科学都属于小科学,从二战时期起,进入大科学时代。
所谓大科学,是指以统一的方式把相关的科学事业组织起来加以科学管理的科学。
过去的小科学是分散的、个体的、随机组合的研究,现在的大科学是社会化的集体活动,其研究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发展到企业规模、国家规模,甚至国际规模。
德国V2火箭的研制、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计划”被认为是大科学开始的标志,而阿波罗计划则是大科学时代的“代表作”。
第19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4、特点:(1)以知识经济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主导;
(2)实质是信息化和全球化,核心是高科技创新,方向 是低污染、低耗能、高增长。
5、影响: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持续繁荣;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缓
解环境恶化;由高科技创新带动其他领域的一系列创新。
1、对“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认识不正确的是:( )
资料补充:
1、资本主义经济“滞胀”状态:
(1)时间: 1974——1982年; (2)原因: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隐藏着经济危机;
②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引起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③制造业等实体经济,缺乏经济增长点; ④1973—1975年经济危机的打击,即第四次中东战 争爆发,西方国家出现石油危机。 (3)表现: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下降或停滞,通货膨胀严 重,物价持续高涨。 (4)措施:资本主义各国及时调整政策,降低税率,减少政府 财政支出,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等。
须( )
A.采取赤字财政政策
B.削减失业津贴
A
C.增加了就业的机会
D.减少财政支出
3、下列有关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说法,
正确的有( )
①该书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D
②该书的发表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③该书直到目前为止,依然是最重要的西方经济学著作之一
④凯恩斯仍然是影响最大的西方经济学者之一
3、含义:“福利国家”制度是在“混合经济”下实现充分就业、收入
均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这些政策目标的总和。
4、实质: 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手段。
5、特点:(1)覆盖面广,具有普遍性;
(2)涉及种类多;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中考三次科技革命与世博会专题复习教案
三次科技革命与世博会专题一、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通过对三次科技革命的共同原因、特点以及影响的进一步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及世博会的影响,提高学生全面、正确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本课重点:三次科技革命的背景条件、特点及其影响。
本课难点:三次科技革命对中国及世博会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列表对比法知识迁移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工业革命所产生的负面影响:①环境污染问题、交通拥挤问题、城市人口膨胀问题;②长时间使用手机会造成微波对人脑的轻微辐射;③电冰箱和空调器中的氟利昂不断泄露,使大气中的臭氧层受到严重的破坏;④核灾难的威胁;⑤高科技犯罪、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等等。
3、练习(1).下列人物中,不可能坐火车旅行的是()A.达芬奇B.恩格斯C.马克思D.列宁(2).每次技术革命中,都出现了一些新名词。
下列名词的出现与第三次科技革命直接有关的是()A.坦克B.工厂 C .无线电 D.互联网(3).假如你生活在十九世纪末的美国,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A.汽车交通事故B.纽约街头的电灯C.航天飞机升空D.邻居乘火车去旅游4、与世博会联系知识板块一:回顾世博,历史钩沉翻开世博会 159年的档案,从相机到电视;从电话到手机;从汽车到飞行器;从可乐到方便面……一个半世纪以来,人类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是通过世博会而传遍世界,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有人说,“每一届世博会都成为见证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驿站。
”提出问题一: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工业品博览会。
在博览会期间,有 630万人进行了参观。
14000件展出品中包括了一块 24吨重的煤块,一颗来自印度的大金刚钻,还有一头标本大象,而蒸汽机、水力印刷机、纺织机械则向参观者展示了现代工业的发展和人类焕发出的无限想象力。
( 1)概述 1851年英国能够举办第一届世博会的条件(从政治、科技、经济三方面分析)。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课件
接链目栏
接链目栏
“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 和空间技术的垄断,打击了它们遏制中国的企图,提高了中 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加强了中国的 国防,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安定的环境;科技是第一生产 力,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促进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是我国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
接链目栏
接链目栏
二、农业、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农业: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成就:1973年,_袁__隆__平_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 _南__优__2_号__。
(2)意义: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 性饥__饿__问__题__。
2.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主要成就:1983年,我国成功研制出“_银__河__Ⅰ__号_”计 算机。
应用 思考
2.为什么有人说中国人吃饭靠“两平” (邓小平、袁 隆平)?
提示:邓小平在全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接链目栏
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业化、社
会化发展。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加了农 民收入,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
接链目栏
3.结合史实说明科技进步对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作
用。
接链目栏
接链目栏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两弹一星” (1)决策内容:以发展原子弹、 _导__弹___和_人__造__地__球__卫__星_ 为重点。 (2)研制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 _空__间__技__术_的 垄断。
2021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下册对应练习--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第19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基础过关练题组一国家的宏观调控1.美国于1946年通过的《就业法》中宣称:“联邦政府持续的政策和责任是使用与其需要和职责相符合的一切实际手段……推动最大程度的就业、生产和购买力。
”此法案( )A.确认了政府有干预经济的职能B.表明政府干预经济开始得到法律认可C.为美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D.说明当时美国仍存在严重的失业问题2.法国从1947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先后实施了11个经济发展计划,重点发展汽车、航空、原子能等产业,“都是国有企业唱主角”。
这表明当时法国( )A.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B.提高了国有企业的效率C.利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D.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3.世界银行包括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两个机构。
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建立初期,其资金主要在美国筹措,且该银行的贷款必须由贷款国政府担保,贷款用途主要是购买美国商品。
由此可知该机构( )A.标志着美国经济霸权的建立B.推动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复兴C.使贷款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D.是美国资本扩张的重要工具题组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4.(原创)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A.科学革命促进了思想解放B.20世纪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C.科技与社会生产紧密结合D.信息网络体系成为时代潮流5.(原创)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这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是( )①原子能的开发利用②电子计算机的发明③相对论的提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④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的迅速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题组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6.下表反映了1946—1975年法国各产业就业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单位:%)。
对此分析最准确的是( )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46 36.0 32.0 32.01954 27.3 35.4 37.31962 19.9 38.0 42.11975 10.1 38.5 51.4A.产业结构逐渐失衡B.服务业阻碍其他产业发展C.第二产业发展缓慢D.产业转型加速了社会分工7.下表是1960—1980年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的发展概况表。
第19课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 (1)
只有通过社会保险并根 据家庭需要进行双重收入再 分配才能摆脱贫困。——
“福利国家之父”贝弗里奇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 发展,使得国家可以更好地 干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工人运动迭起,民众疾 呼:“穷人和失业者是社会 的受害者,理应由国家采取 积极措施予以帮助。”
“福利国家”——社会保障政策
指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运用社会保障政 策和社会服务开支,来保障个人和家庭的最低收入,保 障其经济安全,并保证所有公民能享受到较好的社会服 务,实现充分就业、收入均等、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等 政策目标的总称。以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稳 定社会秩序,维护资本主义统治。
三、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第三次科技革命
“人民资本主义”盛行 “经营者革命”
“中间阶层”的人数增加
中间阶层:是来自社会分层理论的一个概念。自20世纪40年代起,西方几 个主要的现代化国家的社会分层结构中,均先后出现了以管理人员和公职人员 为主的新中间阶层,亦称“中产阶层”、“新中产阶级” 。20世纪80年代以来,稳 定保持在发达国家人口比例的25%-30%左右,已成为推动现代化社会发展、引 导社会消费、稳定社会形势、定型社会规范及主流社会价值观的主体力量。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 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 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的革命。
产业结构 财富来源
农业社会
第一产业 土地、劳动力
工业社会
第二产业 资本、能源、劳动力
知识社会
第三产业 知识、人才
二、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24年不工作狂吃政府救济——法国44岁男子提尔里·F 他一直靠一项名为“特别互助救济金”的福利补贴维持生活,每星期为99.75欧元
第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小组讨论三:
科技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
设起了怎样的作用?
小组讨论三:
科技的发展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起 了怎样的作用?
1、加强中国的国防力量,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为现 代化建设提供和平的国际环境。 2、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 3、振奋了民族精神,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4、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 材料三 改革开放后,国防科技工业实施“保军转民”战 略,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发展核电,中国核事业的发展 揭开了新的篇章。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核电建设取 得了可喜的成就。
• (1)材料一中的“两弹一星”是什么?建国初期我 国发展“两弹一星”计划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 • (2)有人认为,建国初期,新中国百废待兴,国内
3.科教兴国。 4.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核战争的灾难。 5.科学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对待合理把握,
为人类造福。
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 康作出了贡献 居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 信息化发展
材料一:刚刚建立起的新中国就面临着战争的威胁。报 纸刊登着两条新闻:“1953年美国曾想利用核武器攻击中国 的援朝部队。”“1954年,美英等国考虑用核武器进攻中国.”
材料二:1969年,中苏两国军队在珍宝岛发生三次武装 冲突。之后苏联苏联领导层反应强烈,勃列日涅夫竟打算 “一劳永逸”的消除中国威胁,准备用中程导弹对中国的军 事政治目标实施“外科手术打击”。
材料三:“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 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
请结合材料分析讨论, 新中国成立后,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
情况下为什么要发Βιβλιοθήκη “两弹一星”?新中国成立后,在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的情况下为什么要发展“两弹一星”?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学案:第19课 建国以来科技发展主要成就
★每秒亿次运算速度,相当于一亿人在一秒钟内各正确运算一道数学题。
2、生物技术:⑴中国首次实现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年;⑵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中国是唯一发展中国家。
★1965年大事:①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②我国石油实现全部自给。
★第一次绿色革命: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初,其主要特征是把水稻的高秆变矮秆。
★称为第二次绿色革命原因:①一次技术革命,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②一次世界性革命,不仅种植面积广,而且增产增收效益好。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研制:⑴中国始于20世纪50年代。⑵1997年每秒运算130亿次的“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新突破,中国在这个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把握两点
1、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培育。
2、杂交水稻对人类的主要贡献。
三、“计算机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发展”把握两点
1、计算机技术:①“银河-Ⅰ号”问世;②1995年,曙光1000大型机峰值可达每秒25亿次。
2、生物技术:①人工合成牛胰岛素。②“人类基因组计划”。
【整合拓展】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991年和1994年,秦山核电站和大亚湾核电站先后建成并投入商业运行。这两座核电站的建成,标志着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
★钱学森:⑴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火箭之王”、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⑵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称:钱学森无论走心机密)。
1、“两弹一星”:⑴“两弹”:原子弹、氢弹;⑵“一星”:人造地球卫星。
2、研制:⑴原子弹:1964年爆炸成功。⑵中近程导弹:1964年自行设计制造成功。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20世纪—高科技时代讲解
苏联第一位宇航员尤里.加加林
人类探索太空的成就
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
1969年美国阿波罗—11号 飞船
阿姆斯特朗说: “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 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人类探索太空的成就
苏联发射的和平号空间站
太空城市——国际空间站
美发现号航天飞机
人类探索太空的成就
美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神舟五号”
杨利伟
尼亚大学诞生。 它占地170平方 米,使用了 18000个电子管, 重约30吨。每 秒运算5000次。
最早的计算机
笔记本电脑
体积小,成本低,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
1945年每秒计算5000次 1958年每秒计算100万次
七十每年秒代计的算第四千代亿每次秒以计上算上亿次
从计算机诞生到现在60多年的 时间里,大体每隔5-8年,计算机 的运算速度提高10倍,体积缩小 10倍,成本降低10倍。
电力和内 燃机的广 泛应用
卡尔.本茨的汽 车,莱特兄弟 的飞机
第三次技术 革命
20世纪
原子能,计 计算机和网络
40/50年代 算机,空间
技术
19世纪70年代、德国和美国 主要代表人物: 第二次工业革命 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了以汽油内燃机 为动力的汽车“奔驰一号” 美国的莱特兄弟制造了了飞机
机械动力:电气时代
兴起时间 主要标志 主要发明与创造
第一次技术 革命
18世纪 60年代
第二次技术 革命
19世纪 70年代
蒸汽机的 瓦特改良蒸汽 广泛应用 机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多莉(克隆羊)
1996年,克隆羊“多莉”诞 生。世界上第一只克隆哺乳动物
它是一种利用人工诱 导的无性繁殖克隆技术创 造出的奇迹,它和它的母 亲长的一模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9课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教学目标需要掌握的知识:第三次科技革命。
这次科技革命的影响。
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及其影响。
知识经济。
通过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形成原因的分析,从而归纳出科学技术革命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的结论。
通过学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论断的理解和认识。
(2)通过对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学习,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现代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培养学生正确的国际意识。
(3)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第三次科技革命对“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的含义,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建议本课地位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
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
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
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概念在了解第三次科技革命具体内容的基础上,再向学生说明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概念。
在讲述概念前,应引导学生回忆其两次技术革命的有关内容,以课文注解中提示的前两次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同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几项主要标志进行比较,帮助学生理解第三次世界性科技革命的概念。
除了说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外,还要求学生记住它开始的时间“20世纪四五十年代”。
如有时间,可以让学生联系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出现的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大战中发展起来的火箭技术以及原子弹的爆炸,说明这次大战是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是本课的重点。
教师可以从学生十分熟悉的身边事物开始讲起。
由于学生就生活在科技高度发展的时代,对现代高科技对生产、生活的影响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因此,教师在讲述时应该启发学生就新科技革命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谈谈自己的所见所闻。
在此基础上,再将这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归纳为:(1)极大地推动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生产的迅速发展。
(2)新型工业产生,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3)推动了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4)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信息技术产生了质的飞跃,导致了信息技术产业的出现。
(5)世界各国都在高科技领域展开激烈竞争。
最后归纳出结论:第三次科技革命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部分教材中除大字外,还包括几段小字、图表和形象图,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阅读,但不要求记忆。
对世界各国在高科技领域展开竞争的情况,应该提及,以便为下一目有关知识经济导致竞争的内容作一铺垫。
关于知识经济的初现“知识经济的初现”一目,内容比较新,是全课的难点之一。
建议教师讲清两个问题:1.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出现。
“知识经济”一词虽然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但早在七八十年代,已经有人对它加以关注了。
目前在学术界,对有无“知识经济”还存在一些争议,教师在讲课时按照课文的提法说明即可。
关于知识经济的概念,也按照课文中叙述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报告中的提法。
教材中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的提法出自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等人的说法,他们普遍认为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这一提法是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划分社会发展阶段,与我们常用的五种社会发展形态论有所不同。
对这一情况,教师了解即可。
2.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
对这一问题,教师应该向学生说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知识经济已经初露端倪。
各国之间今后的竞争,更多地取决于知识经济的发展程度。
在高科技领域占据优势的国家,将在各国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占据上风。
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落后的国家,则将受制于人。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和文化素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设计示例教学重点:现代科技革命的内容和作用教学难点:通过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作用,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学过程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生:(思考并回答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条件)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启发引导思路:社会实践的需要一二二战和战后各国的需求;物质和科技基础;科学理论的突破)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的条件主要有三方面。
第一,社会条件是促使新的科技革命加速到来的重要条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为适应战争的需求都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和人力,研究开发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这使科技水平迅速提高。
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各垄断组织都在科研方面加大投入,大力开发新产品,促使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为了与美国竞争,苏联也非常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
这些情况加速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
第二,技术与物质条件是前提条件。
科技的发展有历史的继承性和连续性,第二次工业革命所创造的技术与物质条件为第三次科技革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更是新的科技革命的基础。
第三,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成为新科技革命的理论基础。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使人类的物质观、时空观、运动观和方法论都发生了变革,二战后初期形成的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成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理论依据。
我们正处于第三次科技革命进程中,这场革命与我们的学习、生活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它到底包括哪些主要内容呢?请同学们结合课本所介绍的内容来把握。
如果能够说出更多的例证当然更好。
生:(回答)师: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内容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如果按照研究领域门类,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和空间技术等领域的变革。
同学们考虑一下,这场深深影响到我们人类与以前的两次工业革命相比,有哪些特点?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生:(回答)师:与前两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三次科技革命有三大特点。
第一,科学技术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第二,科学与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随着科学实验手段的进步,科研探索的领域也不断开阔。
第三,科学技术各领域之间相互渗透,出现两种趋势:学科越分越多,分工越来越细,研究越来越深入;学科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科学研究朝综合性方向发展。
例如,美国的“曼哈顿工程”和“星球大战计划”是国家规模的科研行动;现在的太空合作行动更是国际间的科研合作。
三、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生:(思考并回答)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从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三要素进行思考)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对象的不断改进和扩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引起了生产力各要素的变革。
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一切机器在本质上都是人类劳动的模拟,机器工具是人类双手的延伸,电了计算机则是人类大脑功能的延伸。
电子计算机在直接生产过程巾的广泛应用,使人类的劳动形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来必须由人类直接操纵的控制机器动作的机构,变成了由电子计算机操纵机器运行的自动机构,形成了包括管理在内的全盘自动比的机器生产体系。
以上是导致作为生产力水平标志的生产工具方面发中的变化。
现实生产力最重要的要素是人。
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后,以电子计算机控制的自动化技术,使人的劳动从直接参加生产转变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这就要求劳动者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化水平和科技水平,否则无法同现代化的生产资料相结合。
这种要求导致最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劳动者水平的提高。
生产力三要素还有劳动对象。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不仅能够以自然界所提供的物质为劳动对象进行生产,还能够制造自然界中所没有的物质材料作为劳动对象新材料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够按照生产的需要创造大量本来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这就极大地扩展了人类劳动对象的内容。
这一切都是由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充分说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真理。
当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以后,也就明白了尽可能提高我们自身素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了。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影响。
生:(分析并回答)师:(引导学生依据课本上的小字进行分析)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
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国民经济中的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普遍强化。
由于生产过程的智能化,智能因素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产业结构中的“技术密集”企业发展速度大大超过传统的“劳动密集”企业。
这种技术密集企业包括微电子、机器人、原子能、宇航等工业以及现代通讯、新能源新材料工业等。
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导致社会生活结构的变化,是使人类日常生活发生变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所创造的大量新产品进入人们的生活,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甚至影响着人类的思想道德观念。
例如,现代化通讯手段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交流信息的传统方式,也在改变着传统的人际交际方式;通过国际互联网,导致人们观察、认识外部世界的方式和方法也在发生变化;试管婴儿的诞生,有利于解决人类优生的难题,但是也给人的婚姻家庭和伦理道德带来新的问题。
对人们的家庭生活、乃至人类的伦理道德观念都提出了挑战。
科技革命对人类日常生活又有哪些影响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生:(回答)师:刚才,我们所分析的科技革命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是从一个国家内部来观察的,如果把世界经济看作一个整体,那么必然会看到科技革命对国际经济格局也同样产生巨大的影响。
请同学们结合所了解的事实来说明这一影响。
生:(举例说明)我们又如何认识第三次科技革命对包括我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呢?请结合当今国际关系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条件来思考。
生:(思考并讨论)师:(小结学生发言)我们已经分析了若干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从生产力的角度看,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在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就是通过刻苦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高科技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将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使我们的祖国也成为现代化科技强国。
四、知识经济的初现提出者是美国前总统克林顿1、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的出现。
“知识经济”一词虽然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但早在七八十年代,已经有人对它加以关注了。
目前在学术界,对有无“知识经济”还存在一些争议,教师在讲课时按照课文的提法说明即可。
关于知识经济的概念,也按照课文中叙述的经济合作发展组织《1996年科学、技术和产业展望》报告中的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