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2

合集下载

第07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2

第07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2

•临界直径/Å
•5.0 •5.1 •5.1 •5.2 •5.3 •5.3 •5.58 •5.93 •6.1 •6.7 •6.7 •6.8 •6.9 •6.9 •6.9 •7.1 •7.4 •8.4
第07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2
3.6 吸附剂的再生
l 吸附剂再生的方式
➢ 加热再生 吸附作用 ,再生温度
第07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2
吸附等温线
第07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2
吸附方程式
l 弗罗德里希(Freundlich)方程(I型等温线中压部分)
Ø lgm对lgP作图为直线
•m-单位吸附剂的吸附量 •P-吸附质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 •K,n-经验常数, 实验确定
第07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2
吸附方程式(续)
的部分组分,以减轻吸附系统的负荷; l 能够有效地控制和调节吸附操作温度; l 易于更换吸附剂。
第07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2
3.5 气体吸附的影响因素
l 操作条件
Ø 低温有利于物理吸附;高温利于化学吸附 Ø 增大气相压力利于吸附
吸附剂性质
➢比表面积(孔隙率、孔径、粒度等)
第07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2
气体吸附的影响因素(续)
l 典型吸附质分子的横截面积
第07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2
气体吸附的影响因素(续)
吸附方程式; l 固定吸附压力(浓度)不变, P=常数,XT=f(t),称
为等压吸附方程式; l 固定吸附量不变, XT=常数,P=(t),称为等量吸
附方程式。 l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而绘制的曲线分别称为等温线、等压
线和等量线。 l 其中以等温吸附的实验比较好作,实验结果与实际吸附
过程相似,所以吸附平衡关系式通常都是等温方程式或 者等温线。

第07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

第07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

吸附剂再生
吸附平衡
当吸附速度=脱附速度时,吸附平衡,此时吸附量达 到极限值
极限吸附量受气体压力和温度的影响 吸附等温线
吸附等温线
吸附方程式
弗罗德里希(Freundlich)方程(I型等温线中压部分) m kPn lg m lg k n lg P
➢ lgm对lgP作图为直线
m-单位吸附剂的吸附量 P-吸附质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 K,n-经验常数, 实验确定
➢ 气膜控制(1 m ,1 1 )
ky kx Ky ky
易溶气体(碱或氨液吸收SO2)
传质过程
吸收系数的影响因素
➢ 吸收质与吸收剂 ➢ 设备、填料类型 ➢ 流动状况、操作条件
吸收系数的获取
➢ 实验测定;经验公式计算;准数关联计算
常用吸收系数经验式
水吸收氨(易溶气体吸收)
kga 6.07 104 G0.9L0.39 G、L-气、液相空塔流量
yA yAi kx
xA xAi
ky
解析法
➢稀溶液亨利定律+传质方程
物理吸收
操作线方程
Y
LS GB
X
(Y1
LS GB
X1)
L G
X
(Y1
L G
X1)
操作线、平衡线和吸收推动力
物理吸收
最小液气比
(
LS GB
)
min
Y1 Y2
X
* 1
X2
(
LS GB
)
min
Y1 Y2 X1max X 2
➢ 液膜扩散阻力降低 ➢ 填料表面的停滞层仍为有效湿表面
化学吸收
两分子反应中相界面附近液相内A与B的浓度分布
化学吸收的气液平衡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
x * A A * A
K x x K c c
Al A



* A




11 / 52
大 气






吸收系数的不同形式




12 / 52
大 气






吸收系数——传质阻力的倒数

传质总阻力=气相传质阻力+液相传质阻力

例:
1 1 m K y k y kx
由于在连续操作中GB、LS、y1、x1都是恒定的,所 以用摩尔分率表示较方便
LS L1 x G B G1 y x y X Y 1 x 1 y
南 通 大 學
17 / 52
大 气






根据吸收质的物料平衡有
LS LS Y X Y X 1 1 GB G B
南 通 大
x p /E
*
y* m x

7 / 52
大 气






二、吸收速率存在气膜和液膜,膜内为层流, 传质阻力只 在膜内 气膜和液膜外湍流流动,无浓度梯度, 即无扩散阻力 气液界面上,气液达溶解平衡 即:CAi=HpAi 膜内无物质积累,即达稳态
kg
DAg Zg
气液两相传质过程示意图
南 通 大 學
10 / 52
大 气






液相分传质速率方程
N A k x x Ai x A N A kl c Ai c A

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D AB — 扩散系数, cm 2 / s; M — 气体的摩尔质量;
V — 气体在沸点下呈液态时 的摩尔体积, cm 3 / mol

SO

2
V
40 .4 cm 3 / mol ;
A — 气体密度, g / cm 3。
M
A
/
可以根据理想气体定律
A
其中 R 是气体常数, P 是压力
用 RT / P 代替,
氧化铝对氟化氢的吸附主要是化学吸附。 Al2O3+6HF ——2AlF3+3H2O
温度较低时,有利于氟化氢吸附。 该吸附过程的速度很快,氧化铝与烟气中 的氟化氢接触后,反应几乎在0.1s内完成。 氟化氢浓度提高时,反应速度急剧增大。
第四节 气体催化净化
一、催化剂 1、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度,而本身化学组成在反应
四、吸附理论
吸附平衡 在一定温度下,气固两相经过充分接触后,终将达到 吸附平衡。此时,被吸附组分在固相中的浓度和与固 相接触的气相中的浓度之间有一定的函数关系。 1、弗罗德里希方程 2、朗格谬尔等温方程式 3、BET方程 吸附等温线方程种类有多种,只能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吸附等温线的形状与吸附剂和吸附质的性质有关。 即使统一化学组分的吸附剂,由于制造方法或条件不同,
乙醇1.5,非缔合溶剂如苯醚 、均 乙为1.0
表2:某些物质在水中的扩散系数(20oC,稀溶液)
气体在液体中的扩散系数随溶液浓度变化很大,标 准状态下可以求得SO2在水中的扩散系数为 1.61×10-5cm2/s,μB≈0.01g/(cm· s)。可见, SO2在水中的扩散系数远小于在空气中的扩散系 数。
吸附剂的性能也会不同,因此必须针对具体情况进行综、 合测定。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 第七章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教案 第七章

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从污染气体中脱除二氧化硫等气态污染物的过程,是化工及有关行业中通用的单元操作过程。

这种单元操作的内容包括流体输送、热量传递和质量传递。

其中质量传递过程主要采用气体吸收、吸附和催化操作。

第一节气体扩散气体的质量传递过程是借助于气体扩散过程来实现的。

扩散过程包括分子扩散和湍流扩散两种方式。

一、气体在气相中的扩散气态污染物通过惰性气体组分B的运动,可用A在B中的扩散系数D AB给出。

D AB与气体B通过气体A的扩散系数D BA相等,可由修正的吉里兰方程给出。

扩散系数是物质的特性常数之一,同一物质的扩散系数随介质的种类、温度、压强及浓度的不同而变化。

二、气体在液体中的扩散第二节气体吸收一、吸收机理气体吸收是溶质从气相传递到液相的相际间传质过程,对于吸收机理以双膜理论模型的应用较广。

把吸收过程简化为通过气液两层层流膜的分子扩散,通过此两层膜的分子扩散阻力就是吸收过程的总阻力。

吸收质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界面而被吸收剂吸收的量称之为吸收速率。

根据双膜理论,在稳态吸收操作中,从气相主体传递到界面吸收质的通量等于从界面传递到液相主体吸收质的通量,在界面上无吸收质积累和亏损。

吸收传质速率方程的一般表达式为:吸收速率=吸收推动力×吸收系数,或吸收速率=吸收推动力/吸收阻力。

吸收系数和吸收阻力互为倒数。

吸收速率方程表达式有多种,有气相分传质速率方程,液相分传质速率方程及总传质速率方程。

二、气液平衡1.气液相平衡关系式(1)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2)亨利定律(3)亨利定律式参数的换算2.吸收系数3.界面浓度(1)作图法(2)解析式三、物理吸收1.吸收操作线方程在吸收操作中,一般采用逆流连续操作,通过对逆流操作吸收塔进行物料衡算,可得出吸收操作线。

2.吸收剂用量与液气比设计吸收塔时,所处理的气体流量、进出塔气体溶质浓度均由设计任务而定,吸收剂的种类和入塔浓度由设计者选定,而吸收剂用量和出塔溶液中吸收质浓度需通过计算确定。

空气污染控制工程课件第7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之二吸收

空气污染控制工程课件第7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之二吸收

④传质单元高度的求取
• 计算HOG、hOL的关键是kG、KL。
• 一般通过针对不同的体系及气液接触方式,通过实验的方法获得准数
关联式或经验公式。
kG
=
0.035
Dg P RTde Pl
Re0.75
Sc0.5
与气相传质分系数有关的准数有:
舍伍德数 雷诺数 施密特数
Sh = kG
de Dg
RTPI P
7.4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利用气体混合物中各组分在一定液体中溶解度的不同而分离气 体混合物的操作称为吸收。在空气污染控制工程中,这种方法已广泛 应用于含SO2、NOx、HF、H2S及其他气态污染物的废气净化上,成为控 制气态污染物排放的重要技术之一。
吸收过程通常分为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两大类。
• 物理吸收主要是溶解,吸收过程中没有或仅有弱化学反应,吸收质在 溶液中呈游离或弱结合状态,过程可逆,热效应不明显。
• 极快速不可逆反应的吸收速率 该情况下,传质阻力比化学反应阻力大得多,吸收过程受传质
阻力控制,由于反应速率大,反应瞬时即可完成,因而反应区厚度极 小,成为反应面。
吸收过程中吸收质A与溶液中活性组份B发生极快速反应。由于A 和B 在液相的扩散速率不同,因而液相浓度分布情况也不同,如图7.8。
物理吸收
若假定气膜阻力为零,即kAG=∞,PAi=PAG 则CBl<CKP时
NA
=
PAi
1
+ nB ⋅ H A
1

D Bl D Al
⋅ C Bl
= (1+ 1 nB
⋅ DBl DAl

CBl CAi
)

k Al

CAi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7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催化转化法(61P)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7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催化转化法(61P)

吸附或脱附控制 Aσ A+σ Bσ B+σ Rσ + Sσ Aσ+ Bσ R +σ Rσ S +σ S σ
1、表面化学反应速率
rA
dN A
dVR
dx N A0dx N A0dx dx c A0 对于催化床 rA N A0 dVR AdL Qdt dt
NA-反应物A的流量,kmol/h VR-反应气体体积,m3
2 0 0~2 5 0 ℃ 活性和选择性是催化剂本身最基本的性能指标,是选择和控 C H OC H OH ( 醛 ) 2 乙 C u 350~360℃ 制反应参数的基本依据,二者均可度量催化剂加速化学反应 CH 乙 烯 ) 2 2 HO 2( h O 3/T 2 Al2O 速度的效果,但反映问题的角度不同。 CHO 2 5 H 1 4 0 ℃ (C 2H 5 )OHO 乙 醚 ) 2( H O 3P 4 活性:表示催化剂对提高产品产量的作用; 400~500℃ C H C H C HC H ( 丁 烯 ) 2 2 Z n OC / rO 选择性:表示催化剂对提高原料利用率的作用; 3
对于不可逆反应,催化剂颗粒中心处可能的最小反应物浓度为零; 对
于可逆反应,因为化学平衡的限制,中心处的反应物最小浓度不可
能低于它的平衡浓度。 当在催化剂表面生成生成物以后,生成物就由颗粒内部向外扩散,
其浓度分布的趋势则与上述过程相反。
上述步骤中,速度最慢(阻力最大)者,决定着整个过程的总反应速 度,称该步骤为控制步骤(图:不同控制过程反应物A的浓度分布)。
C、催化剂的稳定性
催化剂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保持活性的能力称为催化剂稳定性。 包括: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第章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
分布、分子极性及吸附剂分子上官能团性质有关
41
气体吸附的影响因素
吸附剂再生
➢ 加热再生 ➢ 降压或真空解吸 ➢ 置换再生 ➢ 溶剂萃取
42
吸附速率
吸附过程
➢ 外扩散(气流主体 外表面) ➢ 内扩散(外表面 内表面) ➢ 吸附
43
固定床吸附器计算
保护作用时间
➢ v 0 bL ( 假 定 吸 附 层 完 全 饱 和 )
27
2.吸附工艺流程
固定床 间歇式吸附 半连续式吸附
含污染物的气体
28
2.吸附工艺流程
移动床 连续式吸附 处理气量大 动力和热量消耗大 吸附剂磨损大
29
移动床
在反应器顶部连续加入颗粒状或块状固体反应 物或催化剂,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物料逐渐 下移,最后自底部连续卸出。
流体则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通过固体床层 ,以进行反应。
18
气体吸附的影响因素
操作条件
➢ 低温有利于物理吸附;高温利于化学吸附 ➢ 增大吸附质分压利于吸附
吸附剂活性
➢ 单位吸附剂吸附的吸附质的量。以被吸附物质的重量 对吸附剂的重量或体积分数表示。
吸附剂的活已性所 吸用 附吸 吸附 附质 剂量 的 10质 % 0 量
19
吸附剂活性
静活性: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与气相中被吸附物质的 初始浓度平衡时的最大吸附量,即在该条件下,吸附 达到饱和时的吸附量。
阻力
➢ 外扩散 ➢ 内扩散 ➢ 吸附本身
23
吸附速率
物理吸附 外扩散速率
ddM A t kyp(YAYA)i
dMA-dt时间内吸附质 从气相扩散至固体表 面的质量
内扩散速率
ddM A t kxp(XAiXA)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所以,填料层高度的计算涉及物料衡算、传质速率与相 平衡三种关系式的应用。
四、化学吸收 为了增大对气态污染物的吸收率和吸收速
度,多采用化学吸收。 化学吸收是伴有显著化学反应的吸收过程,
被溶解的气体与吸收剂或原先溶于吸收剂中 的其他物质进行化学反应,也可以是两种同 时溶解进去的气体发生化学反应。
化学吸收机理远比物理吸收复杂,而且因 反应系统的情况不同而各有差异。
一、吸附剂 1、吸附剂的性质
硅胶和活性炭的内表面分别高达500和 1000m2/g
适合工业要求的吸附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要具有巨大的内表面,
(2)对不同气体具有选择性的吸附作用。
一般地说,吸附剂对各种吸附组分的吸附能力,随吸附组 分沸点的升高而加大,在与吸附剂相接触的气体混合物中,首 先被吸附的是高沸点的组分。在多数情况下,被吸附组分的沸 点与不被吸附组分(即惰性组分)的沸点相差很大,因而惰性 组分的存在,基本上不影响吸附的进行。
U—喷淋密度,即单位时间内喷淋在单位 塔截面积上的液相体积。【重要概念】
3、界面浓度
气液界面上气相浓度和液相浓度难以用 取样分析法测定,常用作图法和解析法求算。
(1)作图法:稳定传质过程,气液界面两侧 气相传质速率和液相传质速率相等。(见 P19,图7-12)
(2)解析法:稀溶液服从亨利定律,可用解 析法求算。
气体吸收
吸收机理 气液平衡 物理吸收 化学吸收
第七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
第一节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第二节 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第三节 催化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第一节 吸收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一、吸收机理
气体吸收是溶质从气相传 递到液相的相际间传质过程, 对于吸收机理以双膜理论模型 的应用最广。

西建大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件第7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2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西建大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件第7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2吸附法净化气态污染物

4. 吸附器设计的影响
(1)对吸附器的要求 ① 有足够的气流流通面积和停留时间 ② 气流分布均匀 ③ 有效控制和调节吸附操作温度 ④ 易于更换吸附剂
(2) 对工艺的要求 ① 预先除去杂质,防止吸附器污染。 ② 对高浓度气体进行一级处理,将吸附作为二级 处理,以减轻吸附系统负荷。
§7-2-2 吸附理论
NH3在活性炭上的吸附等温线
上图中:相对压力为:p/pv;p——气相中吸附质分压; pv ——一定温度下,吸附质的饱和蒸气压。
3. 吸附等温线方程 (1) Freundlich 方程
1
XT k pn
式中:XT —— 被吸附组分的质量与吸附剂质量的比值, g质/g剂;
k,n —— 经验常数,通常n>1,由实验测定。
k yap (YA
YAi )
式中:dMA —— dt时间内吸附质从气相扩散至固体表面的
质量,kg/m3剂 ;
ky —— 外扩散吸附分系数, kg/(m2.s);
常用作干燥剂,也可作催化剂载体。
(4) 沸石分子筛 [M2(Ⅰ)·M2(Ⅱ)]O·Al2O3·nSiO2·mH2O
其中:M2(Ⅰ) ——一价金属; M2(Ⅱ) ——二价金属;
n——硅铝比;
m——结晶水摩尔数。
特点:孔径均一、吸附容量大、吸附选择性强。
可净化:SO2 、NOX 等。
(5) 白土 分为:漂白土和酸性白土。 主要成分:硅铝酸盐。 用途:油类脱色、除臭。
A、B ——常数。
——适用于Ⅰ型等温线。
(3)BET方程——多分子层吸附
p
1 C 1p
V p0 p Vm C Vm C p0
式中: V —— 吸附达平衡的气体吸附量,ml ; Vm —— 固体表面盖满单分子层所吸附的气体体积,ml; P —— 被吸附组分在气相中的平衡分压, Pa ; P0 —— 在吸附温度下该气体的饱和蒸汽压, Pa ; C —— 与吸附热有关的常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同一气态污染物可能在较低温度下发生物理吸附;
若温度升高到吸附剂具备足够高的活化能时,发生化学吸附
3、气体吸附的影响因素

典型吸附质分子的横截面积
3、气体吸附的影响因素
③ 吸附质的性质与浓度

吸附剂中孔径分布不均匀,主要起吸附作用的是直径与被吸附分子 大小相等的微孔。

临界直径-吸附质不易渗入的最小直径。代表了吸附质的特性,且 与吸附质的分子有关。
催化净化工艺
NOx NH3 filter Combustor Mixer Reactor
NOx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
8 N H 3 6 N O 2 7 N 2 1 2 H 2O
4 N H 3 6 N O 5 N 2 6 H 2O
催 化 剂 2 0 0 ~ 3 0 0 ℃ : P t (P d ,F e,C u ,M n )/A l 2 O 3 (T iO 2 ,V 2 O 5 )
一、吸附剂
1、气体吸附分类
气体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物理吸附
1. 吸附力-范德华力; 2. 不发生化学反应; 3. 过程快,瞬间达到平衡; 4. 放热反应; 5. 吸附可逆;
化学吸附
1. 吸附力-化学键力; 2. 发生化学反应; 3. 过程慢; 4. 升高温度有助于提高速率; 5. 吸附不可逆;
概念
气体吸附

定义:用多孔性固体吸附剂将气体(或液体)混合物 中的一种或数种组分浓集于固体表面,而与其他组分 分离的过程。

吸附质-被吸附物质 吸附剂-附着吸附质的物质
二、 吸附机理

吸附过程的净化效果取决于吸附平衡与吸附速率。
1.

吸附平衡
吸附平衡:吸附质与吸附剂接触后,当吸附速度=脱附速度
– 活性组分的流失、烧结、积炭结焦、机械粉碎等
– 温度对老化影响较大,工作温度越高,老化速度越快。

中毒 – 是指反应物中少量的杂质使催化剂活性迅速下降的现象。 – 中毒的化学本质是由于毒物比反应物对活性组分具有更强的亲和 力。 – 对大多数催化剂,毒物:HCN、CO、H2S、S、As、Pb
一.催化净化法的一般工艺
3)需贵金属作催化剂。 4)投资大。
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

非选择性催化还原法消除硝酸尾气中的NOX,采用CH4和
H2同时做还原剂。

含有NOX的硝酸尾气经加热升温,与CH4和H2混合,通过 装有钯触媒的催化燃烧器进行催化反应, NOX最终转化为 无害的N2。
加热 含有NOX的硝酸尾气
催化法治理废气的一般工艺过程包括:
(1) 废气预处理去除催化剂毒物级固体颗粒物(避免催化剂 中毒); (2) 废气预热到要求的反应温度(如选择性催化还原去除 NOX废气的预热温度须达200~220OC以上); (3)催化反应; (4)废热和副产品的回收利用等。
一.几种主要污染物的催化净化
(一)SO2气体的催化净化
吸附等温线
2. 吸附速率
• 吸附速率:单位重量的吸附剂(或单位体积的吸附层)在单 位时间内所吸附的吸附质的量。 • 吸附速率的变化范围很大,可从百分之几秒到几十小时。

吸附过程可分为以下三步:
(1)外扩散(气膜扩散):吸附质从气流主体 穿过颗粒周围气膜扩散至吸附剂外表面。 (2)内扩散(微孔扩散):吸附质由吸附剂外 表面经微孔扩散至吸附剂微孔表面。 (3)吸附:到达吸附剂微孔表面的吸附质被吸 附。对于化学吸附第三步还伴有化学反应。
第三节 吸附操作方式与设计
一、吸附过程的工艺流程
1、按吸附剂在吸附器中的工作状态分为:
固定床、移动床(超吸附)、沸腾流化床
2、按操作过程的连续与否分为: 间歇吸附过程、连续吸附过程
含污染物的气体

固定床
吸附剂在吸附器中固定不动,
最常见的是将两个以上固定床
组成一个半连续式吸附流程。

移动床
吸附剂在床层中进行移动,吸附 气态污染物后的吸附剂,送入脱 附剂中进行脱附,脱附后的吸附 剂重新返回吸附器中循环利用。
第七章 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2)

气体吸附


吸附机理
吸附工艺与设备计算 吸附剂

1、吸附净化的概念:

(1)多孔性固体物质具有选择性吸附废气中的有害组分的特点。
(2)吸附净化是利用多孔性固体物质的这一特点,实现净化废气 的方法。
2、吸附净化法的特点
(1)适用范围
① 常用于净化浓度低、毒性大的有害气体,但处理的气体量不宜

吸附质的分子量、沸点、饱和性
④ 吸附剂活性

吸附剂活性:单位吸附剂所能吸附的吸附质量

静活性-吸附达到饱和时的吸附量 动活性-未达到平衡时的吸附量
已吸附吸附质的质量 所用吸附剂量 100%
吸附剂的活性
常见分子的临界直径
分子 氦 氢 乙炔 氧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氮 水 氨 氩 甲烷 乙烯 环氧乙烷 乙烷 甲醇 乙醇 环丙烷 丙烷 正丁烷-正二十二烷 临界直径/Å 2.0 2.4 2.4 2.8 2.8 2.8 3.0 3.15 3.8 3.84 4.0 4.25 4.2 4.2 4.4 4.4 4.75 4.89 4.9 分子 丙烯 1-丁烯 2-反丁烯 1,3-丁二烯 二氟-氯甲烷(CFC-22) 噻吩 异丁烷-异二十二烷 二氟二氯甲烷(CFC-12) 环己烷 甲苯 对二甲苯 苯 四氯化碳 氯仿 新戊烷 间二甲苯 邻二甲苯 三乙胺 临界直径/Å 5.0 5.1 5.1 5.2 5.3 5.3 5.58 5.93 6.1 6.7 6.7 6.8 6.9 6.9 6.9 7.1 7.4 8.4
3、气体吸附的影响因素
① 操作条件


低温有利于物理吸附;高温利于化学吸附
增大气相分压(吸附质)利于吸附过程的进行
② 吸附剂的性质

比表面积(孔隙率、孔径、粒度等)
fV m W N0 A 2 2 .4 1 0
3

- 比 表 面 积 , m 2 /g

f
f - 单 位 体 积 气 体 铺 成 单 分 子 层 的 面 积 ,m 2 /m L N 0- 阿 佛 加 德 罗 常 数 A - 吸 附 质 分 子 横 截 面 积 ,m 2 Vm- 吸 附 剂 表 面 被 单 层 分 子 铺 满 时 的 气 体 体 积 , m L W-吸附剂的重量,g
过大;
② 对有机溶剂蒸汽具有较高的净化效率;
③ 当处理的气体量较小时,用吸附法灵活方便。
(2)优点
净化效率高,可回收有用组分,设备简单,易实现自动化控制。 (3)缺点 吸附剂容量往往有限,吸附容量小,需频繁再生,间歇吸附过 程的再生操作麻烦且设备利用率低;设备体积大 。 (4)应用 广泛应用于有机化工、石油化工等部门。 环境治理方面:废气治理中,脱除水分、有机蒸汽、恶臭、HF 、SO2、NOX等。 成功的例子:用变压吸附法来处理合成氨废气,可回收纯度很 高(>98%)的氢气,实现废物资源化。
(二)NOX的催化净化
(三)汽车尾气的催化净化
(二)NOX的催化净化
1.该法是利用不同还原剂,在一定的温度和催化剂 作用下,将NOX还原为无害的N2和H2O。
2.按还原剂是否与空气中的O2 发生反应分为 非选 择性还原和选择性还原(用氨作还原剂对含NOX的 气体进行催化还原处理,使氨能有选择的和气体中 的NOX进行反应,而不和氧反应)。
1. 活性
催化剂的活性是衡量催化剂效能大小的标准。
公式表示为:
式中:A--------催化剂活性,
A W t W R
kg/(h.g); kg;
W--------产品量,
t----------反应时间,
h;
WR-------催化剂质量, g。 工业中,常把产品量换算为转化率X表示
X 反应物反应了的摩尔数 通过催化剂床层的反应物摩尔数 100%
2. 催化剂的选择性

催化剂的选择性:是指当化学反应在热力学上有几个反应
方向时,一种催化剂在一定条件下只对其中的一个反应起
加速作用的特征,表示为:
B
反应所得目的产物摩尔数 通过催化剂床层后反应的反应物摩尔数
100%
(二)催化剂的性能

活性与选择性 是催化剂本身最基本的性能指标,
二者均可度量催化剂加速化学反应速度的效果,

催化净化:是指废气通过催化剂床层的催化反应,使其中的污染
物转化为无害或易于处理与回收利用物质的净化方法。

优 点:



由于有催化剂的存在,对不同浓度的污染物都具有很高转化 率; 污染物与主气流不需要分离,避免了可能产生的第二次污染; 操作过程简化。 催化剂较贵,并且废气预热需耗一定能量,这样使净化处理 费用增加。

流化床
吸附剂在多层流化床吸附
器中借助于被净化气体的
较大的气流速度使吸附剂 呈悬浮流态。
固定床吸附计算
2、吸附剂

吸附剂需具备的特性


具有巨大的内表面积
具有选择性吸附作用 高机械强度、化学和热稳定性 吸附容量大 来源广泛,造价低廉

良好的再生性能
2、吸附剂
常用吸附剂特性
吸附剂类型 堆 积 密 度 /kg·m-3 热 容 -1 /kJ(kg· K) 操作温度上 限/K 平均孔径/Å 再 生 温 度 /K 比表面积 / ㎡·g-1 活性炭 200~600 0.836~ 1.254 423 15~25 373~413 600~ 1600 活性氧化 铝 750~ 1000 0.836~ 1.045 773 18~48 473~523 210~360 沸石分子筛 硅胶 4A 800 0.92 673 22 393~ 423 600 800 0.794 873 4 473~573 —— 5A 800 0.794 873 5 473~573 —— 13x 800 —— 873 13 473~573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