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努力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基于英汉隐喻翻译过程的研究

合集下载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翻译技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翻译技巧研究

216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翻译技巧研究易子裕 华南理工大学摘要:传统理论关注隐喻的修辞学研究,莱考夫和约翰逊则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其进行了新的解释,主张隐喻是深入人们头脑的思维方式,而非单纯的语言现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本文探讨了认知隐喻理论对翻译的启示,总结了五种翻译过程中隐喻的处理方式,希望能够在认知隐喻的翻译研究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翻译技巧一、引言隐喻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在人类日常思维和话语表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隐喻的翻译则毫无疑问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处理过程,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认为隐喻和翻译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隐喻化的翻译过程则能达到创新性与解释性的统一,因为二者都是一种跨域映射活动。

本文针对英汉互译中隐喻与翻译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总结了五种处理隐喻的翻译方法,对认知隐喻翻译的认识与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对于隐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代,但在传统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研究者看来,隐喻只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且与日常生活中规约化的语言背道而驰。

蓝纯[6:111]认为,认知隐喻是映射隐喻,它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使用词语,是文学作品中的“阳春白雪”,使用隐喻,仅仅是“为了制造特殊的修辞或交际效果”。

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这一学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得到发展,语言学家们对于隐喻的研究渐渐上升到认知层面,直到莱考夫和约翰逊(George Lakoff &Mark 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2003)问世,才真正意义上打破了昔日传统语言学的藩篱,开辟了一条全新的、从认知角度出发的研究隐喻的道路。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具有普遍性。

莱考夫[3:3]等学者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隐喻包含于人们的语言、思维和行动之中。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研究作者:高佳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6年第05期摘要:传统的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

认知语言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

对翻译而言,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本文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尝试及具体策略。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07-02在人类的各种认知能力中,想象力是一种重要的认知能力。

想象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隐喻,人们大量地使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传统的隐喻研究较多着力于对语言内部结构进行分析,但是随着认知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如今的隐喻研究已不仅仅限于语言本身,人们开始从认知的角度来研究隐喻的本质。

从认知语言学观点来看,语言与外部现实世界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不能直接反映外部现实世界,而是由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作为中介的。

因此,隐喻的翻译应该以认知为基础,脱离认知只研究隐喻的翻译很显然是不实际的。

既然认知是构成隐喻这种人类重要且具有普遍性的语言方式的前提条件,为了使隐喻翻译研究更加科学化、系统化,在隐喻翻译中加入隐喻认知特征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1 隐喻翻译的认知阐释认知语言学关注现实经验的作用和人对经验进行感知和概念化的特有方式及其如何在语言结构中加以兑现的,认为语言“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共同的产物”,包括隐喻语言在内的任何语言现象都可以从人的心理和认知的角度加以分析和解释。

由于受到修辞学、文体学以及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传统翻译理论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手段,隐喻的翻译即为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问题。

而隐喻的认知理论认为人思维的基本特征就是隐喻。

20世纪80年代,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和语言的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和隐喻概念体系,是人们用一种事物来认识、理解、思考和表达另一种事物的认知思维方式之一,是具有其普遍性和共性的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

从认知视角看隐喻及隐喻翻译_评_围城_及其英译本

从认知视角看隐喻及隐喻翻译_评_围城_及其英译本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OCE AN U NIVE RSIT Y OF CH INA (Social Sciences E dition )2008年第5期N O.5.2008从认知视角看隐喻及隐喻翻译评 围城 及其英译本*梁淑梅!章晓雯(浙江林学院外国语学院,浙江临安311300)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

它是通过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建立二者之间的关联,以达到认知的目的。

从认知视角分析文学名著 围城 及其英译本,可以鉴赏其新奇、犀利的隐喻和准确、传神的翻译。

关键词:认知语义学;隐喻;映射;源域;目标域中图分类号:H 0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335X(2008)05 0094 03!!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其研究已从单纯的修辞学扩展到哲学、符号学、外语教学等学科,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人类思维方式的一种认知工具和看待、认识事物的一个视角,既然如此,隐喻就不可否认是一种认知现象。

[1]笔者试图从认知对等、认知偏移及认知缺省的视角,分析文学名著 围城 及其英译本,以鉴赏作者新奇、犀利的隐喻和译者准确、传神的翻译。

一、认知语义学认知语义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其代表人物有Jackendo ff,Lakoff,Jo hn son,Langacker 和Talmy 等人。

认知语义学采用经验主义的语义观,以体验哲学(embodied philoso phy)为基础,从认知角度探讨人类思维、经验、语言及心理、生理系统间的辨证关系。

它研究概念化(co nceptualization)的形成、隐喻投射、(metaphori cal projection)、范畴化(categorization)、原型(pro to ty pe)、寓比(parable)、理想认知模型(ICM )、语音接口层次(PIL)、概念接口层次(CIL)等认知语义现象。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隐喻汉英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隐喻汉英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研究隐喻汉英翻译【摘要】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和高度理解和阐释隐喻,将隐喻提升为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

汉英语言中许多词汇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隐喻是汉英语言中的普遍语言现象,汉英语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基础,因而在隐喻使用上也有较大差异。

为通过翻译有效地传递隐喻中的文化信息,人们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意识到汉英语中隐喻的重合方面,还应注重各自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

隐喻翻译应以认知为取向,以语用等效为原则,根据源语的隐喻化过程采取异化和归化策略,以使源语中的隐喻形象得到准确完整的再现与传达。

【关键词】隐喻;认知;汉英翻译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以后,隐喻的含义被不断地扩展,并与人类思维和认知建立起密切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家试图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和解释隐喻,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莱考夫和约翰逊,他们在其1980年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里正式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方式,而且是一种认知方式和推理机制。

认知语言学普遍认为,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它对人类认识世界产生着潜在的深刻的影响,因而对范畴化、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莱考夫将隐喻视为人们思考、行动和表达思想的系统方式,即隐喻概念。

本文基于隐喻作为修辞手法和认知方式的理论,重点从认知的视角分析隐喻的汉英互译过程。

三、汉英隐喻的认知异同隐喻认知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普遍思维方式,但各民族通过各自的隐喻认知认识客观世界时却呈现出不同的个性。

我们不仅要重视汉英两种语言中隐喻认知的共性,更要注重他们之间的个性差异。

先看其共性,如汉英民族都把对自己身体的认识作为始源域,把身体各部位以各种方式投射到不熟悉的外部事物中,即目标域,这就是人体隐喻认知。

汉英语言中存在大量与人体部位相关的隐喻表达,例如,汉语中有“洞口”,英语中有“mouthofacave”;汉语中有“政府首脑”,英语中有“headofgovernment”等。

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与翻译研究

认知视角下的隐喻与翻译研究

还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中 , 存在于我们的概 念体系中, 我们的思维和行为实质上来说都是隐 喻的 ) 隐喻首先是一种思 维现象, 它是 人们在 日常生活中谈论和思考抽象概念和现象的一种基 本的认知能力。他们把隐喻定义 为 ! 跨 概念域 的映射 ∀, 即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 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 是新的 语言意义产生的根源。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 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隐喻的过程是人们借助具体的客观事物和熟 悉的概念 来认知抽象、陌生的事物和概 念的过 程。语言隐喻实际上是概念隐喻在语言中的一种 体现。莱柯夫等人提出的隐喻意义的实质是源域 和目标域的映射关系 , 源域和目标域就是传统隐 喻中的载体和话题, 隐喻意义的理解实际上就是 将源域的经验映射到目标域, 从而达到重新认识 目标域特征的目的 , 源域图式中的空缺、关系、 特征、知识都可以映射到目标域上。 G ibbs在概 念隐喻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假设, 即隐喻并 不是把两个系统简单地联系在一起, 而是建构、 激发和限制概念 , 遇到一个语言隐喻时, 存储在 人们长期记忆中的概念被激活。 换句话说, 语 境中的源领域和目标领 域可以激活大脑 思维结 构 , 被激活的概念并非抽象的 , 它可以与感观记 忆相联系, 产 生听觉、视觉、嗅觉 等具体 的联
二、认知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 一 ) 翻译研究 人们从前对翻译行为的定义显然过于狭窄,
82
集美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第 11 卷
多把翻译定位在 ! 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 ∀。 辞 海 对翻译的定义是 : ! 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 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 该定义既没有涉 及译者该怎样表达, 也没有涉及译文的读者和翻 译过程中的 文化因素等。英国著名翻译 理论家 S. G. C arford 曾说: ! T he replacem ent of tex tua l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分析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分析

学术论坛/ A c a d e m i c F o r u m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分析马霜(吉林建筑科技学院,吉林长春130000)摘要:隐喻是一种较为含蓄的比喻形式,是通过表面上的意思来表达另一种深层次的意思,其不仅在中文中经 常使用,在英文中的使用频率也比较高。

在英语文章中,无论是词汇还是语法都经常出现隐喻,这些隐喻既有 简单的也有复杂的,既有明显的也有非明显的。

站在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可将隐喻看作是人类重要的认知 方式之一,这就给英语隐喻的翻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文章对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英语隐喻;翻译隐喻属于比喻的范畴,可将其看作一种特殊的明喻,只是采用的表达方式更加含蓄委婉。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进行英语隐喻翻译的时候会遇到诸多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加强这方面的深入研究,而通过将认知语言学引入到英语隐喻翻译研究之中,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英语这门语言,更加深入地了解隐喻所要表达的意思,从而进行准确地翻译。

1英语隐喻的概述1.1隐喻的定义在英语中,对隐喻概念的界定有很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a com parison b e tw e e n tw o th in g s,b a s e d on resem b lan ce or sim ilarity,w ithout using‘lik e’or‘a s’。

真正 把隐喻提升到认知层面的是认知语言学的创始者来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明确提出了“隐喻的认知语言观”,这就把隐喻从纯语言的范畴上升到了思维认知的范畴。

来考夫强调隐喻存在于方方面面,不但出现在语言中,同时也隐藏于思维中,存在于人们的概念体系之中,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他将隐喻概括为“跨概念域的映射”。

换种说法,隐喻是人们把特定领域的经验用于理解或说明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类认知活动,是产生新语言意义的源头,本质上讲,隐喻就是借助另一种事物来解释某类事物,它是将不同概念有效联系起来的思维与认知方式,这 就是所谓的隐喻的认知现象。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

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作者:未知来源:互联网更新:2010-5-1 栏目:外语翻译【热点导读】:英汉颜色词的比较与翻译双关语及其翻译从文化角度看习语翻译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看隐喻的翻译更多精品源自3 e d u 教育网【摘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下来看,隐喻是从源域向目的域的映射。

隐喻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体现了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

不同语言在隐喻使用上有很大的差异,这给隐喻的翻译带来困难。

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探讨隐喻的认知性、可翻译性及其翻译策略。

【关键词】隐喻认知翻译1 引言人们大量的使用隐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

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本文拟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2 隐喻的认知性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的着作是Lakoff & 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这本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抽象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也使得人类对大部分抽象思维的解释成为可能。

隐喻包含两个域:源域和目标域, 前者往往是已知或熟悉的具体事物, 后者是陌生或不太熟悉的抽象事物。

通过将源域映射到目标域上,目标域从而得到理解。

隐喻是中介,它帮助我们在来源于我们切身的经历和体验形成的概念的基础上获取新知识,理解和经历新事物。

我们知道隐喻的基础就是概念,人们常用隐喻将许多抽象的概念用具体或者熟悉的形象组织起来。

许多重要的概念多来源于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人们使用隐喻一是由于思维能力的限制或语言中缺乏现成的词语或表达方式,而不得不用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二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意思,获得更好的交际效果, 人们选择另一种事物来谈论某一事物。

从认知视角探讨英语隐喻的基本特征及翻译策略

从认知视角探讨英语隐喻的基本特征及翻译策略

从认知视角探讨英语隐喻的基本特征及翻译策略隐喻是英语和汉语共有的一种修辞现象。

在认知功能视角下分析英语与汉语中的隐喻现象,既可以为读者理解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现象提供相关的理论知识,又可以为认知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发展打下实践的基础,尤其对英汉两种语言的互译实践更有不可低估的指导作用。

因此,有必要结合认知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及其相关问题进行逐一的阐释和说明。

认知功能视角下的英汉语法隐喻研究应该着重关注以下问题的探讨:研究中的语法隐喻观、语法隐喻研究材料的选择、认知功能视角下的语法隐喻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一、隐喻及其隐喻观1. 隐喻隐喻就是一种修辞学现象,它广为地存有于英语和汉语中。

在英语中,所谓的隐喻就是比喻修辞学下的一个分类。

即为在具体内容的运用过程中,它不采用 like、as 这样的比喻词做为自己的标志,而是通过更为隐密的一种方式并使语言在具体内容的交际活动中呈现比喻的特点。

因此,它被称作隐喻,即为一种以“隐密”的方式而构成的比喻现象。

在汉语的修辞学体系中,虽然没用“隐喻”这一术语去指代这一特定的修辞学现象,但汉语修辞学体系中的“暗喻”却与其相当,它们都就是以不能发生“比喻词”而形成的比喻现象。

隐喻的构成可以存有多种途径,而其中以语法做为隐喻手段而发生的语法隐喻则就是心智功能语言学研究的重点。

2. 隐喻观所谓的隐喻观是对隐喻问题持有的基本观点或者说就是对隐喻现象持有的根本性观念。

在心智功能语言学中,研究者必须存有一种系统化的隐喻观。

即为所谓的系统化的隐喻观是指隐喻的构成就是一种系统化的过程,在隐喻系统化的过程中任何一种语言因素都可以沦为隐喻构成的因素。

3. 语法隐喻及其相关研究根据上边的系统化的隐喻观,在心智功能语言学研究的视域下,隐喻研究必须牵涉至语言交际和语言本身形成的各个因素。

例如,对于前者而言,语言交际中的语境可以影响至语言中的隐喻修辞学;对于后者而言,语言本身的语法规则也可以沦为隐喻形成的有关因素。

译者认知视域下的隐喻翻译策略研究

译者认知视域下的隐喻翻译策略研究

2019年第02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基金项目:1.2018年度黑龙江省属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项目:隐喻翻译的认知模式研究(编号1353MSYYB067);2.牡丹江师范学院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理论视角下《综合英语》课程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对策研究(编号18-XJ20029);3.2018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基于大数据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1353MSYYB069);4.2018年度黑龙江省教育厅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语篇级阶上的逻辑语法隐喻研究,1353MSYQN050作者简介:苏秀云(1981-),黑龙江牡丹江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跨文化、语言学。

收稿日期:2018年11月19日。

隐喻是人类认识和表达自身的对客观世界情感的一种方式和手段。

在汉语和英语的语境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隐喻表达,其常通过言简意赅的语句委婉幽默的表达深刻的寓意。

隐喻是对语言高度浓缩和提炼,在某种程度上,隐喻反映出了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存在的一定的共性,但在具体使用中,又具备了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从译者认知视角出发,可以更好地对隐喻蕴含的深层内涵予以探索,从而形成更为有效的翻译策略,为译者进行隐喻翻译提供新的视角。

1译者认知与隐喻翻译的关系分析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译者的认知过程是一个由初步认知到深入了解的运力运作机制。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认知获得对翻译文本的深入理解,从而可以确定更为合适的翻译策略,确保可以在目的语中最大可能地还原出源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并被目的语的读者所接受。

译者作为跨语言交际的桥梁,是认知的主体,通过基于体验的认知活动,对译文背后的内容、文化、情感等予以把握,综合体验和认知要素从事翻译活动,获得良好的翻译结果。

翻译的过程是译者进行语言之间转换的认知心理过程,这个过程离不开译者自身对翻译文本的认知理解。

而隐喻翻译则是以译者作为主体,结合其自身的认知体验进翻译的过程。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翻译方法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翻译方法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翻译方法作者:张萌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21年第01期内容摘要:在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翻译是一种思维活动,二者有不少共通之处。

本文重点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分析隐喻英汉互译过程,通过举例的方式探讨隐喻翻译的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翻译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翻译方法,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钻探的是语言普遍性规则与人类认知规律之间的关联。

(李福印2008:14)是一门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语言研究学科,是一个独立的学派。

该学派认为语言是认知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基于客观世界的同一认识,不同民族语言的共性不是语言形式的共性,而是人的认知心理的共性。

(赵艳芳2002:13)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说,理论上讲,任何一种语言形式我们都可以理性的解释它。

因为任何一种语言现象,包括非常规语言现象,它背后总存在着一种认知规律。

”(汪立荣2004:272)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意义,所以隐喻成了认知语言学的研究重点。

语言学不再是对语言内在特征的独立解释,而是揭示和解释人类认知的有力手段。

本文将侧重点放在了认知方面,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剖析隐喻英汉互译,通过举例的方法探究隐喻翻译的方法。

1.隐喻的定义隐喻是一种以乙事物的名义描述甲事物的修辞手法。

(陈道明,2002)诗歌中使用最普遍。

其比较通常是含蓄的;明喻中的比较则是相对明确的。

隐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方法,能指出了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而且不使用喻词。

通常情况下,隐喻包括本体(tenor)、喻体(vehicle)、喻底(ground)三个部分。

(程同春,2005:36)。

例如:Don’t blame him.He’s just a stupid donkey.这句话中,he是本体,donkey是喻体,stupid是喻底。

罗念生认为:隐喻是根据类比的原则所作的隐性比较。

(罗念生,1986)2.隐喻的翻译方法译者在翻译隐喻时有多种选择:意译以传递准确信息,或稍加修改,或直译,不改变其句式以求文本形式对应。

从认知视角探析英语隐喻的翻译策略

从认知视角探析英语隐喻的翻译策略
简练 、 间接 、 动 、 明 、 奇 、 婉 , 且 具 有 组 织 人 类 概 念 生 鲜 新 委 而
种思维方式 。L k f 和 Jh sn指 出 : a of o no 隐喻 是 “ 言 和社 语
会文 化 产 生 与发 展 的基 础 , 人 类 生 存 的 基 本 方 式 。口 束 定 是 ”
芳指 出, 隐喻“ 为人类思维组织 的一种工具 , 作 看待 和认 识事 物的一个视角 , 它就不可否认是一种认知现象 。[ 胡壮麟 指 ”2 ] 出, 隐喻现象首 先是思 维 中产生 了隐喻 的概念 , 就涉 及 “ 这
到 隐 喻 与 认 知 的关 系 .E 近 年 来 , 多 研 究 者从 认 知 角 度 对 '3 3 许 隐 喻 的 认 知 动 因 和 认 知 过 程 进 行 深 入 研 究 。可 见 , 喻 的研 隐
第2 9卷
第 5期

州 交





பைடு நூலகம்
Vo _ 9 No 5 l2 .
Oc. t 2O1 0
21 0 0年 1 O月
J un l f az o ioo gUnv ri o ra nh uJ tn ies y oL a t
文 章 编 号 :0 14 7 (0 0 0 —1 70 10 —8 8 2 1 ) 50 3 —4
系统和人类经验的认知功能 。由此 , 我们 可以看 出隐喻 不仅 是一种语 言修辞现象 , 而且 是人类对外部世界 的认 知思 维方 式 。隐喻具 有三个基本特征 : 1 .隐喻包括 本 体 、 体 和喻 义 。“ 体” 喻 本 即英 文 的 o — b jc, et又称 tn r 指喻 体所 依 附 的对 象 , 喻体 ” e o, “ 即英 文 中的 i g, mae 又称 vhce指用于 比喻 和形 象本 体的术语 ,“ ei , l 喻义”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翻译技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翻译技巧研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翻译技巧研究作者:易子裕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1期摘要:传统理论关注隐喻的修辞学研究,莱考夫和约翰逊则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对其进行了新的解释,主张隐喻是深入人们头脑的思维方式,而非单纯的语言现象,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本文探讨了认知隐喻理论对翻译的启示,总结了五种翻译过程中隐喻的处理方式,希望能够在认知隐喻的翻译研究中发挥作用。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翻译技巧一、引言隐喻作为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在人类日常思维和话语表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隐喻的翻译则毫无疑问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处理过程,认知语言学的观点认为隐喻和翻译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隐喻化的翻译过程则能达到创新性与解释性的统一,因为二者都是一种跨域映射活动。

本文针对英汉互译中隐喻与翻译的关联性进行分析,总结了五种处理隐喻的翻译方法,对认知隐喻翻译的认识与分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对于隐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代,但在传统语言学研究领域的研究者看来,隐喻只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饰话语的修辞现象,且与日常生活中规约化的语言背道而驰。

蓝纯[6:111]认为,认知隐喻是映射隐喻,它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使用词语,是文学作品中的“阳春白雪”,使用隐喻,仅仅是“为了制造特殊的修辞或交际效果”。

然而,随着认知语言学这一学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得到发展,语言学家们对于隐喻的研究渐渐上升到认知层面,直到莱考夫和约翰逊(George Lakoff&Mark 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2003)问世,才真正意义上打破了昔日传统语言学的藩篱,开辟了一条全新的、从认知角度出发的研究隐喻的道路。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具有普遍性。

莱考夫[3:3]等学者认为隐喻在日常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隐喻包含于人们的语言、思维和行动之中。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思路构建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思路构建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思路构建作者:曲勇来源:《知识文库》2018年第12期语言的文化博大精深,比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不仅在中文里有着广泛的应用,在英文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隐喻也是一种比喻的形式,它是指用一种比喻的方式代替所表达的意思,英语中无论是词汇还是语法都有很多的隐喻应用。

本文通过对英语中隐喻类型的讨论,研究对翻译思路的影响。

隐喻的用法不仅在汉语中十分常见,英语中也有大量的应用。

隐喻作为一种独特的语言表现手法,能够增添语言意蕴,有着更高层次的意思表达。

但是在处理隐喻翻译时,译者需要考虑多元而复杂的意思如何用汉语很好的诠释出来,需要进行精准的把握。

1 英语中的隐喻隐喻作为比喻的其中一种,它的主要特点是更为隐含,用一种事物去代替另一种事物。

两种比喻事物的联系很小,甚至完全不相干,这样的用法主要出现在词汇的隐喻中。

而另一种语法的隐喻主要是用一种语法去代替另一种语法。

语句的变化会引起语法的变化,意思也会随之而变。

一般来说,词汇的隐喻比较简单容易发现,而语法的隐喻句式比较复杂,所以较难被发现,需要译者仔细琢磨。

2 英语隐喻的句法结构特征2.1 动词性隐喻动词性隐喻是指一个完整的句子中,宾语或者形式主语与动词在逻辑上发生冲突,即动词与主语不搭配,形成了一种隐喻。

这种隐喻一般来说比较好发现,如果英语将一个主语形容为具体的含义时,在汉语中就会产生异议,难以理解,所以就需要转换成较为平白的汉语。

2.2 名词性隐喻名词性隐喻是指将比喻的本体直接用另一个词语替代,前者是本体,后者是喻体。

在比喻过程中不适用比喻专用词汇,从而构成隐喻。

比如将“电灯泡”作为秃顶人士的喻体,就是标准的名词性隐喻。

这种隐喻在句子中也是十分明显,比较好辨认,它还被称为命名式隐喻。

2.3 形容词性隐喻形容词性隐喻与动词性隐喻比较相似,它是用句子中的谓语对名词进行比喻修辞,这种方式所表达的语言内涵比较高,会有深层次的意味,所以翻译工作者要特别注意形容词在句子中的准确意思,对英语文学进行精细品读,再进行形容词性隐喻翻译。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思路构建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思路构建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翻译思路构建发布时间:2021-03-03T15:17:20.05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11月31期作者:张羽华[导读] 隐喻作为一类较为含蓄的比喻方法,主要是用一种意思去表达另一种意思,其既广泛的应用在中文中,在英文中也十分常见张羽华长春工业大学吉林长春 130000摘要:隐喻作为一类较为含蓄的比喻方法,主要是用一种意思去表达另一种意思,其既广泛的应用在中文中,在英文中也十分常见。

英语中,语法和词汇也均有隐喻存在。

其类型可分为明显与不明显型、复杂型和简单型。

鉴于此,文章详细论述了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隐喻翻译思路的构建,旨在可以为相关业界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与参考,进而为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视角;英语隐喻翻译;思路构建前言:隐喻作为一类修辞手段,属于比喻的范畴,可把它看作为一个特殊的明喻,仅表现方式更委婉些,且因存在文化差异,隐喻的翻译过程中往往存在很多困难。

基于这一问题,我们一定要进行深入研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英语隐喻翻译,有助于我们从本质上去理解语言,并对隐喻的含义进行深刻理解,并可以精准进行翻译,切实实现语言能力的良好培养。

1认知语言学对英语隐喻翻译产生的影响随着英语语言学的持续发展,英语词汇的意义也在不断的发生着不同的变化,隐喻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由于英语既可表达出原有的意思,同时也增加了更加丰富的新含义。

比如,“blue”既能用来表示蓝色,又可用于形容心情糟糕的状态。

而英语隐喻翻译,需要参考认知语言学知识,进而对英语隐喻方法和内容进行深刻了解,进而帮助提供一些行之有效的翻译方法。

尤其对汉语中俗语和成语的翻译而言,隐喻已然成了其应用最频繁的一种方法,然而,翻译过程中也十分困难。

如果在进行翻译时,仅根据英语语法与词汇开展翻译,则会因为同我国汉语习惯不一致进而影响到翻译效果。

比如,按照字面意思解释“practicemakes perfect”,可将其翻译成为熟练方能达到完美,尽管此种翻译不管语法或意思均是正确的,然而,若把它通过认知语言学来分析,则就可以翻译为“熟能生巧”,这样一来便可达到最理想的翻译效果。

从认知视角浅析隐喻与翻译策略

从认知视角浅析隐喻与翻译策略

引言 :认知语 言学从认 知 的角度对 隐 喻做 出了这样 的 认 知理论 角度 去研 究翻译 ,是为 了提高 译者在 其过 程中认 定义 ,隐喻不仅 是 一种语 言修辞 现象 ,而且 是一种 文化 反 知 活动 的效率和 水平 ,及对 原文 的深刻 理解和 对原 文的恰 映和思 维方 式,广泛 存在于 英语 和汉语 中 。隐喻概 念体 系 当表 达 ,从而保 证翻 译质量 ,使 目的语 读者在 阅读 译文文 根 植于 语言 、思维 和文化之 中。隐喻作 为一 种语 言现 象和 本 中能获 得正确 的信 息。所 以有人 认为 ,翻译 是一 定社会 认知现 象在 日常生 活中无所 不在 。它更 是一 种文化 现 象, 不同文 化背景 下 的隐喻蕴涵 着各 民族特 有 的文化 内涵和 思 维方式 。文化 具有鲜 明 的民族性 ,不 同语 言文化 的隐 喻有 同质性 , 更具 有异 质性 。翻 译 是跨文化 的认 知活 动 ,深 入 探 讨英 汉隐喻之 间 的关系 , 在翻 译过 程 中运 用恰 当的策 略, 将 会促 进不 同文化 间的传播 和 交流 。本 文在 认知框 架 下进 步探 讨隐喻 与翻译 , 以期 丰富该 领域 的研 究内容 。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隐喻的概念
角 度来 看 ,隐 喻 的产 生是有 生理 基础 的 ,并 有心理 上 的运
G e o r g e L a k o f 和 Ma r k J o h n s o n出 版 了 Me t a p h o r s We 作 机制 ,即从 一个概 念域 向另一个 概念域 的结 构映射 。 L i v e B y (《 我 们赖 以生 存 的 隐喻 》 )一 书 ,标 志着 认 知 隐喻 和 翻 译两 者 都 与 认 知、 思 维 、语 言 密切 相 关 。

认知翻译学视阈中的隐喻翻译过程与翻译策略

认知翻译学视阈中的隐喻翻译过程与翻译策略

翻译研究认知翻译学视阈中的隐喻翻译过程与翻译策略卢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420)摘要:翻译学正经历着研究范式的转变,认知翻译学运用技术手段研究、探索翻译过程的心理表征和认知加工的内部机制,拓展着翻译研究的疆域和边界。

隐喻翻译一直为翻译学界所关注,是认知翻译学的核心研究主题,隐喻翻译研究聚焦于考察大脑在隐喻翻译过程中的认知加工。

隐喻翻译过程的研究涉及人对隐喻语义的理解与对普通语言表达即字面义的理解有无差异的问题,也涉及隐喻翻译模型的结构和阐释,同时关注隐喻翻译中的策略选择。

本文最后指出,认知翻译学要搞清楚隐喻翻译的认知加工机制和认知神经过程,还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实验研究,运用先进科技进行多方位的实验实证研究应该成为近期认知隐喻翻译研究的主要方向。

关键词:认知翻译学;隐喻翻译;隐喻翻译模型;隐喻翻译策略Translation Process and Strategies ofMetaphor in Cognitive TranslatologyLU ZhiAbstract :Translatology is undergoing a turn of research paradigm. Cognitive Translatology is a discipline which investigates and explores the internal mechanisms of mental representations and cognitive processing of translation process with technological devices, which expands the domain and bound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Metaphor, as a core topic of Cognitive Translatology, has been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认知翻译学视阈下的翻译过程研究”(19AYY014)及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项目(CSC-N0. 201808440158)的阶段性成果。

认知努力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基于英汉隐喻翻译过程的研究

认知努力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基于英汉隐喻翻译过程的研究

A Cognitive Approach to Metaphor Translation Strategy--Based on the Study of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Process
作者: 张艺戈[1];王福祥[2]
作者机构: [1]青岛第十九中学,山东青岛266000;[2]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出版物刊名: 哈尔滨学院学报
页码: 129-135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3期
主题词: 隐喻;翻译策略;使用次数;认知努力;最佳关联
摘要:文章比较了三种隐喻翻译策略(M-M、M-P和M1-M2)在使用次数和认知努力上的不同,并讨论了不同策略所需认知努力对其使用次数的影响。

研究主要收集并分析了由Translog、有声思维和采访生成的多元数据:在英译汉隐喻翻译过程中,M-P策略使用次数最多;M1-M2和M-P策略比M-M策略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认知努力和使用次数之间没有相关性,二者之间受寻
找“最佳关联”的影响,即以最少的认知努力,满足读者期待,实现交际目的。

认知视野下的隐喻翻译

认知视野下的隐喻翻译

认知视野下的隐喻翻译
周雪婷
【期刊名称】《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07)002
【摘要】从认知角度出发,阐述了隐喻的产生过程,着重分析了隐喻与认知之间的联系,引出对隐喻认知功能的划分,这将有助于译者在隐喻翻译中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总页数】3页(P123-125)
【作者】周雪婷
【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认知努力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基于英汉隐喻翻译过程的研究 [J], 张艺戈;王福祥
2.认知视野下《琵琶行》的隐喻翻译及情感映射 [J], 胡蓉
3.语言认知视角下电影字幕隐喻翻译研究 [J], 范捷
4.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十九大报告政治隐喻翻译研究 [J], 梁娜;陈大亮
5.框架理论视阈下《文心雕龙》隐喻翻译的认知研究 [J], 阮宏芳;张梦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隐喻的汉译策略

浅析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隐喻的汉译策略

浅析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隐喻的汉译策略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英语隐喻形式简单,语义丰富,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相似性、民族性、文化性和主观性等本质特征。

在汉译英过程中,需要遵循符合英汉文化背景、符合英汉语言表达习惯、英汉意义对接完整、语言通顺优美等原则,采取以意译为主、直译为辅,喻意为主、喻体为辅,目标语言为主、源语言为辅等汉译方法,从而达到“信、达、雅”的翻译目的。

标签:认知语言学;英语隐喻;汉译策略一、认知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概念和本质要理解隐喻的概念和本质,首先要明白隐喻产生的途径和过程。

语言的形式总是有限的,而人们要表达的意思却是无限的,产生于使用过程中的实际需要。

如汉语的常用汉字就7000字,英语也只有26个字母,这些汉字和字母的简单组合远远不能反映人们多样化的表达意图。

于是,人们便想办法让有限的形式表达无穷的意思,一些形式和客观世界相联系的特质就决定了该形式具有表达多重意思的可能性。

这种可能性建立在这样一种客观事实上: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有相似、对立、相关、种属等。

而相似性可以是性质、颜色、大小、状态、声音、动作、原理、功用等各个方面。

于是,人们将两方面具有相似性的事物之间互相指称,往往用具体事物指代抽象概念。

因为具体事物比较容易表征,而抽象概念难以描绘。

如红色可以表示热情、积极、浪漫、喜庆、祝福等多层抽象含义。

当然这种联系有着民族的共同性,每个民族由于生活条件和民族心理的不同,对这种形式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理解的时候需要考察特定的民族历史和民族思维方式。

如美国人认为红色代表战争、恐怖、危险等。

这种高效的指称省力、经济,也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因此可以迅速得到传播,从而成为民族语言的一部分,成为语言中的化石,成为语言中最底层的一部分,最完美地呈现出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特征,经久不衰。

这个过程就是语言隐喻的产生过程。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定义隐喻:基于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巧妙地利用人们熟悉的形象、特征、动作或哲理去指称、暗示人们尚不熟悉或不易把握的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9卷第3期2018年3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Vol.39 No.3Mar.2018[文章编号]1004 —5856 (2018 )03 —019—07认知努力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基于英汉隐喻翻译过程的研究张艺戈1,王福祥2(1.青岛第十九中学,山东青岛 266000;.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曲阜273165)[摘要]文章比较了三种隐喻翻译策略(M - M、M - P和M1 - M2)在使用次数和认知努力上的不同,并讨论了不同策略所需认知努力对其使用次数的影响。

研究主要收集并分析了由Translog、有声思维和采访生成的多元数据:在英译汉隐喻翻译过程中,M - P策略使用次数最多;M1 - M2和M - P策略比M -M策略需要更多的认知努力;认知努力和使用次数之间没有相关性,二者之间受寻找“最佳关联”的影响,即以最少的认知努力,满足读者期待,实现交际目的。

[关键词]隐喻;翻译策略;使用次数;认知努力;最佳关联[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 1004 -5856.2018.03.026_、研究背景隐喻翻译研究在两大转向的影响下焕发了 新的活力,一是隐喻从一种修辞方式转为一种思维方式,二是翻译研究从关注翻译文本转为关注翻译过程。

现代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使人们对隐喻本质的认识发生了巨大变化。

Lakoff和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CMT),[1]使隐喻成为我们日常用 语及认知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认知视角对 隐喻的重新界定对隐喻翻译研究产生了影响。

另外,翻译研究开始关注实际的翻译过程,探究 译者脑中实际存在的翻译问题。

为此,不少学 者提出了自己的翻译过程模型,[2]或者从认知 努力、工作记忆等方面进行探究。

因翻译过 程中的信息处理实际上也属于认知的范畴,所 以将翻译过程研究和认知视角下的隐喻研究紧 密结合起来,可以拓宽隐喻研究的视野,带来新的发现。

[]多元化的数据收集工具也随之运用到隐喻翻译的研究中,比如有声思维、Translog、眼动仪和访谈等。

隐喻翻译策略是隐喻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

传统的研究主要通过考察翻译文本,归纳总结语言隐喻的翻译策略。

Newmark,Dobrzyfiska和 Van den Broeck 等人虽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此类策略往往是规定性的,而非 基于对实际翻译情形的描述。

[6-7]虽然传统视 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往往附带主观性较强,没 有实验数据支持等不足,但其研究成果为后来 的隐喻翻译策略研究提供了支点。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重新界定了隐喻内涵并 把隐喻翻译策略研究引人了认知领域。

虽然这 种方法“时间不长,成果也不多”,[]但仍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部分研究以CMT为框架,转 而关注概念隐喻的翻译策略。

由于概念隐喻需 要以语言隐喻为依托,其存在性只能基于语言[收稿日期]2017 - 08 - 17[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5BYY023。

[作者简介]张艺戈(1990 -),女,山东莱西人,硕士,主要从事英汉翻译策略研究;王福祥( 1973 -),男,山东 新泰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翻译理论研究。

130哈尔滨学院学报2018 $隐喻进行推测,故而导致此类研究很难进行实 证考察。

即便通过有声思维和Translog进行实 证研究的学者也认为,所得数据无法充分证明译者的思维是否真的到达过认知的层面,或者 只是受表层结构的影响。

还有学者质疑CMT 作为理论框架的可靠性,认为这一理论弱化了不同语言间隐喻形式的多样性,并且语言隐喻和概念隐喻间的联系也太模糊。

[5]隐喻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导致学界对语言隐喻的忽视。

为了恢复平衡状态,研究关注点又回到语言隐喻。

学界意识到应该通过更多的实证分析来验证传统的隐喻翻译策略和基于CMT的隐喻翻译策略。

[8]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认知视角的否定。

回归语言隐喻的研究是在认知领域内对隐喻翻译策略进行翻译过程研究,与传统视角不能混为一谈。

具体到汉英隐喻翻译研究,部分学者受CMT的影响,尝试从认知的视角探究隐喻翻译,m但大多基于对翻译文本的静态分析,且涉及翻译过程的实证研究少之又少。

1 _14]而 国外学者在这方面虽已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他 们的研究多基于西方亲属语对,缺少对非亲属 语对的考察,所以有必要对汉英语对进行隐喻翻译过程的实证研究。

Schaffner认为无论是认 知还是传统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都可以归为 Dobrzyfiska总结的三类,即直接翻译源隐喻意象(M-M)、解释源隐喻意象(M-P)和以新的隐 喻意象替换源隐喻(M1-M2)。

[8]由于这种划分 方式更易于统计分析,本文重点考察这三种策 。

二、研究方法(一) 研究问题本文从认知的视角考察语言隐喻翻译策略,主要关注M-M、M-P和M1-M2三种策略的 使用次数、认知努力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主 要研究问题是:(1)在英汉隐喻翻译过程中,译 者主要采用哪种翻译策略?(2)与M-M相比,M-P和M1-M2是否需要更多认知努力?(3)隐 喻 认知 数 有没有相关性?(二)受试与测试材料实验受试为山东某师范学校1名翻译专 业一年级研究生,其中5名男生,12名女生。

受试均受过至少1年翻译实践学习,母语为汉语,第二语言为英语,平均年龄24. 9岁,平均学 习英语时间1.9年。

受试能够熟练使用电脑,没有口吃之类表达缺陷。

受试自愿参加实验并获得一定报酬。

实验材料选自Economist和 Yale Global的3段经济类文章(每段80词左右),原因在于经济语言极富隐喻性。

15^16]前 测结果表明材料难度过高,受试在有声思维中 表现出消极情绪,不利于保证翻译质量和数据的有效性,因此在保留含有隐喻短语的基础上 对句子结构进行了简化。

从实验材料中选取了 19个隐喻,选择的依据是Group提出的“隐喻 识别程序”。

1 ](三)实验程序实验开始前,受试接受Translog界面和共时有声思维的训练,并且了解实验相关要求,包 括目标读者,不能查阅字典,不能上网,没有时 间限制等。

实验开始后,受试在T ran slg界面 上翻译实验材料,并进行共时有声思维。

受试 翻译任务结朿后接受采访,采访问题主要涉及 隐喻翻译策略的选择原因和过程。

采访和有声 思 进行 和 。

本文采用三元数据分析模式进行数据收集,包括Translog、有声思维和回顾性访谈。

定 性和定量多种数据互相印证,从而使实验结果 更为科学客观。

其中,定量数据包括三种隐喻翻译策略的使用次数,Translog记录的时间(以m s为单位)和有声思维转写后统计的行数(宋 体,五号),后两者的统计方法依据Sj0m p和 Tirkkonen-Condit的相关研究。

定性数据包括受试的译文及有声思维和采访的转写文本。

在1名受试中,2名参加了前测(主要用 于调整材料难度),这2名受试的数据没有纳人统计。

对其余1名受试进行1到15的编 号,并统计相关数据:三种策略的使用次数,Translog记录的平均产出时间与有声思维转写后的平均行数。

数据通过SPSS22. 0进行统计。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一)隐喻翻译策略的使用情况通过对受试译文的分析,笔者发现受试使用的翻译策略主要是M-M、M-P和M1-M2三 种,这与 Schaffner[8]和 Dobrzyfiska[18]的研究相 符。

卡方检验显示三种策略在使用次数上有显著 性差异(X(2,N=285) =106.38, <0.01),总计第3期张艺戈,王福祥:认知努力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131285( 1519)个隐喻中,176个隐喻选用M-P策 略,66. M-M,43个选用M1-M2策。

而之前的研究多认为M-M数多。

[3]相比而言,他们多关注西方对,如西班 和英语、丹麦语和英语。

本研究结果表明译者在进行汉英隐喻 时更多采用M-P:,这在一 上证明了隐喻^是受文化 的,即隐喻的“文化特 ”。

隐喻 否可 言和 的者在“文化经历和 ”上的共享性,或者 :“跨语言对等的 ”,程度越高,直译的可能性越大。

19_2°]这一结果也可用K5vecses[21]的“文化一认知隐喻理论,,来解释,即隐喻在概 可 越文化 ,而在语言 则呈现多样化的实现方式。

22]除文化之外,还有 他因素导致M-P策数的上升?通过 受试有声思维和访的 文本,笔者认为这一结果 验、实验 和实验材料有关。

验 1上讲,为了在最大 上 受 过有声思现 的思维过程,本文没有给受试供字典、网络等查阅工具。

在这种情况下,受 文精确度的压力就会减少,转而关注 文是否流畅,这也在一 上增加了 M-P 的机率。

另外,从实验 ,考虑共时有声思维会减慢 速度,本文没有设置时间限制,但是受 有意无意的 己施加了时间压力。

受试在访谈中 己的译文时大多会 如果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截更好的译文。

这一点可K ussm aul和Tirkkonen的观点解释,即在有限的时间内,译者不 佳译文,而 现交的译文。

[23]最后 验材料,本文主要关注经济类隐喻,而经济题材 息为主要目的,,息类文本,这就导致受试在 时更多关注意思的传达而非意象的保留。

(二)隐喻翻译策略的认知努力前的研究,本文 了两个指标对认知努力进行量化:Translog -的产出时间和有声思 后的统计行数。

重 方差中的双重多 结果,显示 的主效应显著(P iai’sTrace F(4,56 )= 9. 17,p<0.01,partial ? =0.39)。

具体到产出时间这一 指标,结果表明三种策略在产出时间上有显 :差异(F(2, 28 )= 13. 52, p< 0. 01,partial?=0.49)。

LSD方法对产出时间进行两两比较,结 果显示M1-M2显著多于M-M策略(P<0.01),M-P也多于M-M策略,但不显著(P>0.05)。

有声思 行数统 结果显示 种也存在显著性差异(Greenhouse - Geisser adjust F(1.36,19. 05) = 16. 63,p <0.01, partial ?=0.54)。

LSD配对比较的结果表明,M1-M2和 M-P:在 行数上都显著多于M-M f (P<0.01)。

三种 的显 统计结果见表1。

图1和图2显示了三种策略在产出时 和 行数上平均值的 状态。

表1隐喻翻译策略间的显著性差异情况Translation strategy Production time Printed linesM1 - M2M-M M1 - M2 > M - M ^M1 - M2 > M - M ^ M1 - M2M-P M1 - M2 >M - P^M1 - M2 > M - P M-P M-M M-P>M-M M-P>M-M*注:*表示p <0.05,大于号表示产出时间或撰写行数多于图2 隐喻翻译策略的平均转写行数上统计结果,我们来分析M1-M2和 M-M策略在认知努力上的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