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八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提升练八含解析北师大版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单元训练B卷含解析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B )第八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上世纪五十年代,党确定了在实现集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路径。
1977年,中共中央在《关于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报告》中要求“农、林、牧、副、渔主要作业的机械化,达到70%”。
可随着1980年的临近,这个声音却越来越弱,最后更是悄无声息。
这一政策 A .符合了当时中国农业现状 B .伴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实现 C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明显 D .极大推动了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2.下表1949~196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恢复和增长期出现表所述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 .利用市场调节手段 B .改变了所有制结构 C .改善经济结构比例 D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3.“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建的工程进入实际施工的共有150项:军工企业44个,冶金业20个,化工业7个,机械加工24个,能源52个,轻工医药3个。
这些项目的建设 A .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方针形成 B .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初步基础 C .彻底改变了工业布局的不合理性 D .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4.有网友从网上找到一部20世纪90年代的著作,据目录推测该书的主题应是A .清算“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B .制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C .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D .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果5.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A .土地的使用权B .土地的用途C .土地的所用权D .土地的规模6.承包制深得企业拥护,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变得十分简单,仅是一个交租的关系,国企成为租赁工厂。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 刷题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含答案解析)
【高考复习】2020版高考历史三轮冲刺刷题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一、选择题1.1986年8月,邓小平在视察天津港时高兴地说:“人还是这些人,地还是这块地,一改革,效率就上来了。
这无非是给了你们权,……。
你们有了权,有了钱,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
”其“变化”实际上是基于港口管理体制突破了( )A.“以政代企,政企不分”的模式B.“政企分开,简政放权”的模式C.“自主经营,简政放权”的模式D.“政企分开,自负盈亏”的模式2.下图中数据的变化从实质上表明( )A.产业结构调整趋向合理化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立C.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D.公有制经济不再占主导地位3.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经历了几个阶段。
1979年至1987年为第一阶段,改革的核心内容是放权让利,扩大国企自主权;1987年至1992年为第二阶段,核心内容是实行国企承包制;从1992年起,国企进入第三个阶段,即转换经营机制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阶段,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市场取向是国企改革方向B.国企改革未突破原有体制C.经济体制改革从城市开始D.国企改革进程已基本完成4.1976~1977年中国领导人及各类代表团出访300多次。
其中,科技教育出访最显著,先后出访联邦德国、英国、日本,以及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家。
这次出访潮( )A.实现了工作重心的全面转移B.为改革开放提供了理论来源C.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D.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5.20世纪50年代末,东北某大学生被分配至山西支援建设。
1962年因政府实施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又返回家乡务农。
据该青年的这一经历可以推断当时( )A.国民经济出现较大波动B.高等教育服务农村建设需要C.计划经济决定个人前途命运D.“左”倾错误导致失业严重6. “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三摇;互助好比石板桥,风吹雨打不坚牢;合作社铁桥虽然好,人多车稠挤不了;________是金桥,通向天堂路一条。
2022届新教材高考历史选择性考试一轮总复习专题检测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含解析
专题检测8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2020·山东临沂一模)从1950-195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解放区土地制度改革使三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无偿获得了土地,党和国家还从减税、推广技术、发放贷款等方面帮助农民。
这些举措( )A.强化了农民的宗族血缘观念B.增强了农民对共产党的政治认同C.淡化了农村的阶级斗争意识D.加大了农村生产资料的公有化程度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土地改革使新解放区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同时获得了党的帮助,从而使他们增强了对共产党的政治认同,故选B项;材料与宗族血缘观念无关,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就是代表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利益的,农村的阶级斗争主要是农民反对地主阶级的,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此次土地改革主要是把土地分给农民,是私有制,不是公有化,排除D项。
答案:B2.(2020·福建泉州一模)至1952年,我党共接管官僚企业数量:2 400多家银行,2 858家工矿企业,还有交通运输招商局系统所属企业和十多家垄断性的内外贸易企业,并将它们逐步改造为国有。
这反映了我( )A.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举B.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初见成效D.计划经济体制已经确立解析:通过接管官僚企业,将它们变成国有企业,具有反封建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性质,所以说兼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双重性质,故选A项;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排除B项;1952年“一五”计划还没开展,工业化建设还未开始,排除C项;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后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排除D项。
答案:A3.(2020·山东滨州高三6月模拟)陈云在编制“一五”计划草案时指出:“我国因为经济落后,要在短时期内赶上去,因此,计划中的平衡是一种紧张的平衡。
计划中要有带头的东西,就近期来说,就是工业,尤其是重工业。
”这一论述( )A.体现了中国国情的客观要求B.存在着照搬苏联模式的倾向C.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D.鼓舞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经济落后,尤其重工业基础薄弱,国际上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孤立政策,基于这样的现实,我国需要大力发展重工业,因此材料所述体现了中国国情的客观要求,故选A项;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一定程度上受苏联模式的影响,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优先发展重工业不利于形成合理的工业布局,排除C项;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优先发展重工业是中国国情的客观要求,与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无关,排除D项。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高效整合北师大版
最新教育教学资料精选2018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高效整合北师大版知识网络·脉络清晰|框图纵览,用联系的观点牢记历史知识整合·无障通达|专题归纳,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历史一、新中国成立后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1.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6年,从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1)原因:照搬苏联模式;中国共产党缺乏经济建设经验,照搬政治斗争方式;主观上追求“一大二公”,急于完成工业化。
(2)核心内容: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片面追求工业发展的高速度。
(3)结果:这种体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于恢复经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过积极作用,取得一定成就。
但它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其严重的弊端使企业失去了活力。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制度。
(1)原因:党中央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吸取“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借鉴了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2)核心内容: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业管理方式,实行政企分开。
(3)结果: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3.20世纪90年代以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1)原因:党中央在认识国情和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决定加快经济体制改革。
(2)核心内容:把企业推向市场。
(3)结果:这次调整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高速发展。
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二、新影响1.相似之处(1)都面临由农业国过渡到工业国的任务。
(2)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过改革。
(3)工业化建设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实施五年计划;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2.工业化方针提出中国是在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苏联是在1925年的联共十四大上提出。
(通史版)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专题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整合课件
执政C.模开式创、了摆适脱合了中“左国”倾国错情误的的发束展缚之只路是成就之一,但不能说是最大成就,
故BD项.彻错底误摆;根脱据了材“料左“”而倾是错在误实的践束与缚试错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
与问题不断进行的政策调整”得出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之路,故C
项正确;“彻底摆脱”说法太过绝对,故D项错误。
使中国在“文化大革命”中陷入了绝境,而摆脱这一绝境的办法,并不
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执政精英预先根据某一现成的蓝图施工,而是
在实践与试错中,针对面临的具体矛盾、困难与问题不断进行的政
策调整。“调整”的最大成就是( )
A.成功选择了西方式市场经济模式
关闭
我国B.实建行立的了是依社法会治主国义的市新场的经执济模政式模,式故A项错误;建立了依法治国的新的
对点训练 2.1961—1965年,全国共精简城市职工约18.87万人,压缩城镇人口 2 600万人;城市化水平由1960年的19.8%下降到1964年的14.6%,中 国的城市化水平出现了大幅度回落。中国出现“逆城市化”反映了
()
A.中央决定精兵简政减轻人民负担
B.“一五”计划的城镇化建设过于超前
20 世 纪 90 年代 以来
具体表现
原因
向社会主义市场 党中央对国情的
经济体制转变,由 充分认识和对社
粗放式经营向集 会主义建设经验
约式经营转变 教训的深刻总结
核心内容 结果
把企业推向 进一步
市场,充分发 解放和
挥市场的调 发展了
节作用
生产力
对点训练
1.(2018河南豫南豫北名校精英联赛,20)萧功秦指出,极“左”思潮
文化:人类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又 跃上一个新的高度
2020版高考历史总复习第八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0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含解析北师大版
第八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0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名师导语』1949~1956年,新中国完成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了。
1956~1976年,中国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期间有成功也有失误。
本考点考查频率较高,以选择题为主,内容主要集中于“一五”计划、“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等主干知识上。
在新高考改革环境下,“一五”计划、统购统销及经济建设的教训等知识点仍需要重点关注。
知识点一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 1.国民经济恢复(1)时间:1949~1952年。
(2)背景⎩⎪⎨⎪⎧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长期掠夺、压迫。
②国民政府肆意搜刮。
③多年战争的破坏。
(3)完成: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4)意义:为国家的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 (1)时间:1953~1957年。
(2)内容⎩⎪⎨⎪⎧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和沈阳第一机床厂。
(4)意义:开始改变中国工业的落后面貌,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
(2)内容⎩⎪⎨⎪⎧①农业: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②手工业: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
(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4)意义:实现了从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体系。
知识点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2)时间:1956年9月。
(3)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第八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含答案)
第八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第Ⅰ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下表是我国工业生产中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情况,从中得出的结论是()产品名称单位解放前最高年产量1952年产量年份产量产量为解放前最高年产量的%原煤亿吨1942 0.62 0.66 106.5原油亿吨1943 32.00 44.00 137.5钢万吨1943 92.30 135.00 146.2布万米1946 27.90 38.30 137.3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转变B.“一五”计划初步实现工业化C.国民经济发展超历史最高水平D.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2.下图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工业基本建设投资中的比例,这说明()A.第一个五年计划注重两大工业均衡发展B.扩大重工业基础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C.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D.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时间1955年1956年3月1956年底比率32.5% 80.3% 96.2%A.B.农村生产资料私有制基本改造完成C.从农业合作化结果上看,完成“八大”制定任务D.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4.下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生产总值变化示意图,其中导致②时期现象的因素是()A.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B.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C.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调整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5.下表是1953—1959年沿海与内地基本建设投资统计表:年份投资总额(亿元)比重(沿海与内地之和为100)1953—1957年沿海内地沿海内地注:沿海指粤、闽、浙、苏、鲁、冀、辽七省和京、津、沪三市,其他省区为内地230.08 262.75 46.7 53.31958年105.55 163.45 39.24 60.761959年126.58 223.14 36.19 63.81——资料来源于《1953—195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第291页国家统计局《1950—1985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资料》第45页上表所示的我国基本建设投资反映了这一时期()A.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严重影响了沿海地区的建设发展B.重点投资于中西部及东北地区C.内地的发展水平已超过沿海地区D.实现了工业重心向内地的转移6.图片反映一定时期的历史现象,下列两图分别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中国农村产生过很大影响,其相同之处是()A.都以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指导B.都为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C.都调动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D.都提高了农村经济的公有化程度7.从发展经济而言,下列两图反映的经济政策都是不成功的。
北师大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题(包含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检测题一、单选题1.“组织起来”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农业生产领域早在延安时期就出现了互助组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更是推广到全国各地,出现了初级、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据此可知,这一思想A.是基于对小农经济弊端的考虑 B.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C.是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指导思想 D.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2.20世纪60年代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资料,同消费资料一样都是可以流通的商品;物资管理要像商业部门管理商品一样,既要管理,又要搞活。
”这种政策反映了国家A.已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不足 B.发挥了市场在物质管理中的作用C.注重用市场规律调节经济各个环节 D.开始利用对外贸易解决供应不足3.美国报纸这样评价建国后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会议,“这个党正在缓慢地,但却是相当有把握的领导着,把农业的中国推向工业化”。
这次会议A.决定在国内开展三大改造B.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主要矛盾C.确定的路线得到具体落实D.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下土地集体所有、集体经营的旧的农业耕作模式,确立了土地集体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新型农业耕作模式。
”此“新型农业耕作模式”A.彻底变革了农村的生产关系 B.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C.有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发展 D.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5.1979年深圳市常住人口约31.41万人,1988年约120.14万人,2012年约1054.74万人。
深圳常住人口的增长A.适应了外向型经济需要 B.源于人口出生率的提高C.推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 D.加速了社会老龄化进程6.1953年,毛泽东指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绝大部分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
不错,工人们还要为资本家生产一部分利润,但这只占全部利润的一小部分,大约只有四分之一,其余的四分之三是为工人福利和国家税收以及扩大生产设备而生产的。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16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时限时训练北
第16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课时限时训练北师大版(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下面为我国“一五”计划的基建投资比重分配表(%),表格中的空白处应当填写( )D.9.0C.18.5 A[“一五”计划期间,我国重点发展重工业,因而其投资比重占绝大多数,A项符合题意。
] 2.(2017·益阳调研)从1954年起,国家重点发展公私合营国家资本主义,即国家通过注入资金和委派干部,同私营资本主义企业实行内部合作。
这种合作主要带来了( )A.企业生产力的提高B.企业管理的加强D.企业公私矛盾的化解C.企业生产关系的改变C[材料主要讲的是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这种改造并没有带来生产力的大发展,故A项错误;这种合作也加强了对企业的管理,但是并不是主要的,故B项错误;这种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关系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就是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变为公有,这是主要的影响,故C项正确;此项措施并不能化解企业的公私矛盾,故D项错误。
] 3.下图反映的是1950—1956年我国工业中各种经济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工业总产值为100,不包括手工业),对其认识不正确的是( )A.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B.标志着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基本奠定D.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C[图示中“1950年、1953年和1956年社会主义工业所占比重分别为45%、57%和67%,1950年、1953年和1956年国家资本主义所占比重分别为18%、29%和33%”,由此可知社会主义工业和国家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迅速增加,故A项正确;1953—1956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故B项正确;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基本奠定应是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由图示中“1950年、1953年和1956年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分别为37%、14%和0%”可知资本主义工业所占比重逐渐缩小,直到最后消失,故D项正确。
备战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单元训练(B卷,含解析)
1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B )第八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上世纪五十年代,党确定了在实现集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路径。
1977年,中共中央在《关于1980年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报告》中要求“农、林、牧、副、渔主要作业的机械化,达到70%”。
可随着1980年的临近,这个声音却越来越弱,最后更是悄无声息.这一政策 A .符合了当时中国农业现状只装订不密封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2B .伴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实现C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征明显D .极大推动了中国农业现代化水平 2.下表1949~1965年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恢复和增长期出现表所述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A .利用市场调节手段 B .改变了所有制结构 C .改善经济结构比例 D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3.“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建的工程进入实际施工的共有150项:军工企业44个,冶金业20个,化工业7个,机械加工24个,能源52个,轻工医药3个。
这些项目的建设"外交方针形成20世纪90年代的著作,据目录推测该书的主题应是A.清算“文化大革命”中的“左"倾错误B.制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C.探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D.总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果5.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用权D.土地的规模6.承包制深得企业拥护,企业与国家的关系变得十分简单,仅是一个交租的关系,国企成为租赁工厂.据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到1986年底,预算内工业企业的承包比例已达78%,大中型企业已达80%。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北师大版单元提升练:第八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Word版含解析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单元提升练(八)(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小题,共计50分)1.(2018·华中师大附中模拟)对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龚育之认为“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薛暮桥认为“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
二者都()A.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B.全面分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影响C.认识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前瞻性D.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符合中国国情解析据材料“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基本方向正确”可知,二者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故A项正确;龚育之的观点不够全面,没有看到总路线的不足之处,故B项错误;C项只符合薛暮桥的观点,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不符,故D 项错误。
答案 A2.(2017·山西五校联考)下面是“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建设情况统计表。
重工业类数量(个) 轻工业类数量(个)黑色冶金(钢铁)工业15 纺织工业53有色金属工业31 食品工业34电力工业113 医药工业 4煤矿工业194 造纸工业10石油工业13 其他轻工业7其他重工业建筑材料工业21 机械工业157 木材工业 6 化学工业36据此可知,新中国的工业化() A.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集中力量发展军事工业C.以资源型工矿建设项目为主D.以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解析据材料数据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工业化以国家重大战略为导向,故D项正确。
答案 D3.(2018·山西太原模拟)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民用企业布置在东北地区的有50个,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但上海、江苏、广东、浙江等地均是空白。
这反映了()A.便于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B.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C.东南地区的工业体系完善D.加强中国工业实力的要求解析苏联就近对中国援助主要是在东北地区,与材料中“中部地区有32个,军用企业布置在中西部地区的有35个”不符,故A项错误;从企业的空间分布中,不难看出,将军用企业布置在内地的目的是保障国家经济安全,故B项正确;东南地区工业体系完善无法体现,故C项错误;加强中国工业实力要求与企业空间分布不同无直接关系,故D 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北师大版讲义第八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2讲
第22讲新时期的改革开放考试说明考查角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2013·课标全国Ⅰ,35)中国80年代改革与苏俄新经济政策比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1.(2016·课标全国Ⅲ,3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2011·课标全国,34)国有企业改革的目的和作用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012·课标全国,33)建国后经济体制的变化(1992年下海潮)考点一历史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背景(1)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国民经济仍徘徊不前,人民生活没有改善。
(2)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2.召开: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3.内容(1)思想路线: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提出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政治路线:把党和国家的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3)经济路线:党和国家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4.意义(1)是党和共和国历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重大转折。
(2)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
(3)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此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考点二经济体制的改革1.农村改革(1)原因⎩⎨⎧①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严重的弊端。
②农村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内容:把集体土地承包到农户,用家庭个体经营取代生产队的集体经营。
(3)影响⎩⎪⎨⎪⎧①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②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主要经营形式。
③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
2.城市改革(1)重点:国有企业改革。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3)内容⎩⎨⎧①管理体制: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拥有经营自主权,增强了活力。
2020届高考历史总复习单元测试精品卷及答案:第八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A卷
第八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Ⅰ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956年,一汽总装线装配出第一辆卡车,毛泽东给新车起了个名字叫“解放”;1958年,根据中国的民族特色改制成了一辆高级轿车,吉林省委第一书记吴德给轿车命名为“红旗”,毛泽东欣然题字。
这反映了A.社会建设急于求成倾向B.工业化的基础得以巩固C.计划经济下的政治色彩D.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2.20世纪60年代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资料,同消费资料一样都是可以流通的商品;物资管理要像商业部门管理商品一样,既要管理,又要搞活。
”这种政策反映了国家A.已认识到计划经济体制的严重不足B.发挥了市场在物质管理中的作用C.注重用市场规律调节经济各个环节D.开始利用对外贸易解决供应不足3.下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
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该漫画反映了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C.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4.下表是1985年到1987年中国经济信息时间指令性计划的工业产品计划管理的商品计划供应出口商品1985年120种188种70种1987年60种23种36种上表说明A.私营工商业逐渐恢复和发展B.我国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D.企业自主权不断得到扩大5.新中国建国初期,一些干部明显地歧视私营工商业,公私兼顾变成了“只公不私”。
为此,党的文件指出“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则又应该一视同仁”。
这一政策A.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B.促进了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C.加快了国家工业化步伐D.适应了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6.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这项政策在当时A.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7.1950年土改后,部分农民因种种因素被迫出卖土地或借高利贷。
2020版高考历史新创新一轮岳麓版精练:单元检测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含解析
单元检测(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对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龚育之认为“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薛暮桥认为“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
二者都()A.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B.全面分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影响C.认识到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前瞻性D.认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符合中国国情解析:选A据材料“既是水到渠成,又是重要发展”“基本方向正确”可知,二者都肯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进步性,故A项正确;龚育之的观点不够全面,没有看到总路线的不足之处,故B 项错误;C项只符合薛暮桥的观点,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但搞早了或搞急了”不符,故D项错误。
2.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五年内基本建设项目开工12 694个,建成455个。
1956年初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基建会议将建设项目追加到745个,将建成项目追加到477个;不久又将建设项目追加到800个,将建成项目追加到500多个。
据此推知()A.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充满理想色彩B.建国初期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C.工业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相适应D.“一五”计划初期建设思想相对保守解析:选A从题干信息可以看出在新中国的“一五”计划期间,建设项目开工的数量和建成项目的数量不断提高,据此可以推知新中国急于改变成立初期经济建设落后的局面,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充满理想色彩,故A项正确。
3.下表为1956 底社会主义改造后小商小贩的出路统计。
据下表可知,20世纪50年代对小商小贩进行的改造()AC.整体而言脱离本国国情D.采取简单粗暴方式方法解析:选A从材料信息来看,当时对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根据具体情况为小商小贩的出路提供了多种方式,引导小商小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种做法在当时基本上合情合理,故答案为A项。
社会主义改造是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这种方式符合当时中国国情,排除C项;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2020年高考历史试题分项版解析 专题08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解析版) Word版含解析
【大跃进】d à yu è j ìn 指1958年在毛主席亲自制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照射下,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毁灭的飞跃进展,也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进展。
图62022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历史)08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解析版)考点一:20世纪50年月至70年月探究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01.(2022年全国大纲卷文综19)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制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
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才智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这 A .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夫的生产乐观性 B .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确定作用 C .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 .折射出人们转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02.(2022年安徽文综17)一位农夫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攻击,有的贫农家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毁灭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
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
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A .农业合作化 B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 .人民公社化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同学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的力气,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依据材料中“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攻击”“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等信息可得出材料主要阐述的03.(2022年北京文综18)“单干邀伴变互助,小组联起变大组,大组变做合作社,领导要靠党支部。
”这首歌谣反映了A .人民公社化运动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D .中共八大经济方针04.(2022年山东文综20)图6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中的一个词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提升练(八)(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江西上饶调研)1953年,陈云在一次重要会议上说:“有些同志认为,合作社应该在农业工业化之后,这完全是没有道理的。
况且就目前情况来看,机械化更需要合作化。
”陈云的这一认识( )A.科学阐释了合作化与工业化的关系B.违背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C.是“左”倾思想在农业领域的蔓延D.统筹规划了工业和农业同步发展解析根据材料“有些同志认为合作社应该在农业工业化之后,这完全是没有道理的。
况且就目前情况来看,机械化更需要合作化”可知,陈云的这一认识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化三改造”提供了政策依据,较为合理的阐述了合作化与工业化的关系,故A项正确。
答案 A2.(2019·河南洛阳调研)据统计,1949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为84.5%,1952年为74.7%,1957年为62.3%,这种变化反映了我国( )A.农业生产受到巨大破坏B.农村社会变革成效有限C.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突出D.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解析材料中我国农业总产值在工农业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断减少,是因为“一五”计划时期工业化不断发展,工业比重不断增加,因而体现了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突出,故C项正确。
答案 C3.(2019·山东淄博部分学校模拟)下表为建国后某地工农业总产值表。
据此可知,该地( )B.国民经济比例渐趋合理C.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解析据表中数据可知重工业比重开始并不占优势,故A项错误;后期重工业比重明显过高,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和“大跃进”运动都是在追求工业化,故C项正确;工业化进程在推进,故城市化也在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 C4.(2019·湖南永州调研)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
”至此,党中央关于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方面的政策,用条例的形式固定下来。
这一条例( )A.是对农业合作化成果的彻底否定B.说明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C.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D.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解析农业的合作化是1953~1956年,故A项错误;人民公社是1983年以后废除,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960年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故C项正确。
答案 C5.(2018·山西太原模拟)根据下表内容判断,能够被认定的历史结论是( )B.人民公社化造成了严重后果C.中央着手调整经济管理体制D.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解析根据材料“1961年”“人民公社体制问题;公社规模必须划小”“其次是粮食问题……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其次是粮食问题;会议通过《工业七十条》,加强企业的经济核算和财务管理”,结合所学,1960年“八字”方针提出,中央着手调整经济管理体制,故C项正确。
答案 C6.(2018·天一大联考阶段测试)下图为20世纪60年代的一幅漫画——《光有钱买不了东西》,导致漫画所示状况出现的主要因素是我国( )A.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水平B.工业经济发展缓慢C.遭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D.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解析通过漫画的时间“20世纪60年代”可知,当时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而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制约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人民日常消费品的紧张和短缺,故A项正确。
答案 A7.(2019·广东佛山模拟)197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说:“我在法国看到一座低水头的水电站,全部用电子计算机控制,节假日没有工人上班,照样运行发电。
联想到国内的经济技术水平,差距太大,很有咄咄逼人的紧迫感。
”谷牧这番话旨在强调( )A.总结经济建设教训B.中西方技术的差距C.科技是第一生产力D.改革开放的必要性解析材料反映了谷牧副总理出访法国看到法国水电站的先进性,反思中国经济水平的差距,联系当时时代背景可知其意图在于强调中国必须实行改革开放,必须向西方国家学习,故D 项正确。
答案 D8.(2018·江西上饶模拟)“包产到户”最初兴起于1956年,随着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而被迫中止。
1959~1961年经济困难时期再次兴起,1962年8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又遭到批判。
20世纪70年代末再次出现并获中央肯定。
这反映了( )A.八字方针的制定B.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C.改革开放的实施D.经济决策深受“左”倾错误的干扰解析题干信息反映出“包产到户”从兴起到批判再到肯定,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探索过程的曲折性和艰巨性,故B项正确。
答案 B9.(2019·广东汕头调研)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粮食统购价格高于统销价格,农民生产积极性高,但政府财政补贴负担重,最后出现了粮食统购“提价→补贴→压价→减产→提价”的怪圈。
为此,我国政府( )A.鼓励发展乡镇企业B.提出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C.实行对外开放战略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由材料“粮食统购‘提价→补贴→压价→减产→提价’的怪圈”可知单纯政府调控价格不仅不利于价格提高还会增加政府补贴负担,因此需要让市场调节,故B项正确。
答案 B10.(2019·江苏南京调研)《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规定:特区企业雇用的职工,由该企业按其经营的要求进行管理,必要时可以解雇,其手续按照劳动合同的规定办理。
这一规定有利于( )A.推进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建立B.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C.确立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自主权D.激发工人积极性,提升企业效益解析材料中“特区企业雇用的职工,由该企业”“可以解雇”反映出国家给予经济特区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与材料中“由该企业按其经营的要求进行管理”相符,故C项正确。
答案 C11.(2019·安徽合肥调研)1978~1991年间,中国电视媒体在经济管理模式和财务运作机制上,先后经历了从完全供给型阶段(国家财政提供全额资金补助),到供给创收型阶段(国家拨款为主、媒体创收为辅),再到创收供给型阶段(媒体创收为主、国家拨款辅助)的三次历史性跨越。
这一过程表明( )A.经济管理体制的逐渐变革B.国家宏观调控的基本结束C.现代企业制度的正式确立D.城市经济改革的全面展开解析从中国电视媒体的管理模式和财务运作机制看,先后经历了完全供给型阶段、供给创收型阶段、创收供给型阶段。
这说明国家对电视媒体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了变革,故A项正确。
答案 A12.(2018·湖南雅礼中学考前预测)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
材料说明我国( )A.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B.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D.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水平解析题干中“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说明在商品定价中真正发挥了市场配置的作用,故A项正确。
答案 A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13题25分,14题12分,共37分)13.(2019·河南商丘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结构转换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
正如张培刚先生所指出的“工业化的成败与否,取决于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能否妥善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吸纳问题”。
——摘编自魏悦《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毛泽东决定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
大三线在陕西南部秦岭那里,以及四川、贵州、云南,国家把建设重点或者是国防建设重点放在大三线。
……“文化大革命”又出现了人口大规模流动,一方面(城市党政机关干部)继续精减下放,上海支援新疆;另一方面是上千万的知青,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到边疆去,往黑龙江、云南、内蒙古各个地方迁移。
各地改革开放后,就开始吸引流动人口了。
深圳、广东先开放,建设特区吸引了几十万过去。
因为当时开始办的产业都是“三来一补”,都是劳动密集型的,吸引了大批内地农村人口。
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
——摘编自葛剑雄《人往高处走,社会离不开迁徙自由》(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劳动力在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9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20世纪6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口流动的特点和影响。
(16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材料一“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
第二小问,材料一与“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有关,结合所学知识从农本观念和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低下两方面分析。
第(2)问,第一小问,材料二20世纪60年代政府主导“建设大三线、小三线,大批工厂从沿海发达地区迁移”,从沿海发达地区迁到西部地区;“大城市甚至包括中等城市的知青都迁到农村,上山下乡”;改革开放后,材料二“建设特区吸引”,人口从农村迁移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还有一个潮流是移居海外”,由市场主导,自由迁移。
第二小问,辩证的分析,20世纪60年代从沿海发达地区迁到西部地区,促进中西部发展的同时,政府主导违背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改革开放后,人口从农村迁移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加快了城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答案(1)问题:劳动力在农村大量聚集,不能随工业的发展而适时转移。
原因:传统的农本政策及观念;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低下。
(2)特点:60年代:从工业化程度高的地区迁移到工业化程度低的地区(或从沿海发达地区迁到西部地区);从城市迁移到农村;由政府主导进行。
改革开放后:从农村迁移到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从中国迁移到国外;由市场主导,自由迁移。
影响:60年代: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违背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
改革开放后:劳动力流向现代城市,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加快了城市经济发展;但增加了城市的管理成本和交通负担,滋生了新的人口问题等。
14.(2018·江西八所重点中学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12分)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从材料中提取三个相互关联的时间节点确定一个包含节点的主题,例如:本题可从1950年、1978年、1993年提出三中全会折射出新中国经济建设的探索过程;其次,根据论题从材料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搜寻相关历史信息按照逻辑例证论题;最后,论证表述成文并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