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传统叠山技法研究概况
针对中国传统园林叠山“法”与“式”方面的研究
针对中国传统园林叠山“法”与“式”方面的研究1 引论:意义、概念与方法对“法式”问题的关注是传统设计营造研究中的一个理论传统,关系着对设计营造规律与技巧的基本认识,并对现实实践产生指导作用,比如对中国建筑史,就有着“营造法式”的长期研究。
在中国园林的研究中,“法”、“式”问题也是重要的命题。
晚明成书的《园冶》是中国园林史上唯一的一部造园理论专著,其中有大量对“法”与“式”的述及,但并未结合论述其关系。
20世纪上半叶,阚铎先生在《园冶识语》中提出“掇山有法无式”,首次论及造园掇山的“法”、“式”间的关系。
陈从周先生在1978年发表的《说园》中进一步认为“造园有法而无式”,将“有法无式”推及整个造园,这一认识此后被广为接受,被认为是“中国古典园林营构法则”。
与此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中国风景园林传统设计理法”是“一法多式”。
在当代,随着对中国传统园林研究的深入,在理论上需要对“法”与“式”问题有进一步的思考、进行学术上的梳理,从而有利于研究的进一步展开、以及实践中的有效指引。
对于“法”、“式”二词的概念,在当代已形成相对稳定的认识,二者分属不同的层面,虽然具体解释会有所差异,但层次关系明确。
在建筑学界,王镇华先生针对“传统建筑所谓的法与式”,指出“法指法度规范,式指楷式、谱式、样式。
后者即前者之实例(或模型)”。
在园林学界,曹林娣教授提出,“法是理论,如因地制宜、因借等,式就是景的形象,也即具体式样。
”亦有论者与西方概念相结合,认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法式’,其实包括‘法’和‘式’两个不同含义的字,即‘法则’和‘模式’,分别对应于英文的‘principle’和‘model’”,亦是较为清晰的阐释。
可以看到,要对造园“法”与“式”深入讨论的话,需要进入二者所属的不同层面,在分别加以探究的基础上认识其密切关系。
叠山是中国传统园林设计营造的重要内容,是园林“山水”主题最直接的呈现,景观效果突出,往往作为全园主景,明清以来,尤其是江南地区的平地造园,稍有财力必叠假山。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叠山、置石为手法,将山水融合于园林之中,打造出一种富有诗意、意境深远的景观。
叠山置石不仅仅是对自然山水的模拟,更是园林设计师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再现。
本文将从叠山置石的历史渊源、造园理念、设计手法以及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探析,以期对这一古老而神秘的园林艺术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历史渊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历史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的造园实践。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对山水景观进行模拟的记录。
随着历史的演进,园林叠山置石逐渐成为园林设计的一项重要技法。
南朝梁代的《园冶记》中就有对园林叠山置石的描述,文章称:“或取百石,绝壁叠以为山,或脱灰条雕用以为石,以补衬正为天然之景。
”这说明古代园林叠山置石的技法已经较为成熟,对园林艺术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随着宋代园林艺术的发展,叠山置石技法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苏东坡在《题西湖》中有“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著名诗句,赞美了这些叠山置石所呈现出的清新明快的景象。
元代园林大师冯元蕃更是将此技法发扬光大,他在《山石谱》一书中详细论述了叠山置石的设计方法和意义,为后来的园林艺术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到了明清时期,园林叠山置石技法已经成为了园林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现了众多经典之作,如苏州园林中的狮子林、留园等,它们都以叠山置石为核心,将山水景观融入到园林之中,使得整个园林充满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境。
二、造园理念园林叠山置石的核心理念是模拟自然山水景观,以山为骨架,以水为元素,通过叠山、置石的手法,将自然景观加以再现。
在叠山置石的园林中,山水、树木、花草等元素都能够得到充分的融合和展现,形成一种和谐而富有生机的景象。
在古代造园理念中,山被看作是天地间的灵脉之一,有着凝聚自然灵气的作用。
在叠山置石的园林中,山常常被设计成主要的景观元素,它承载着整个园林的气势和韵味。
而水则被视作山的灵魂,它贯穿于整个园林之中,给人以宁静、清新的感受。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之一,也是中国独特的园林文化的一种体现。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不仅在中国历史悠久的园林建筑中广泛应用,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符号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园林叠山置石艺术进行深入探析,探讨其历史渊源、设计理念、艺术特点以及现代发展,以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独特的园林艺术。
一、历史渊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中国古代的园林建筑,尤其是在汉代和唐代,这种园林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
据史书记载,汉代的园林建筑就包括了叠山置石的设计元素。
而到了唐代,这种艺术更是得到了大力发展和推广,成为了当时园林建筑的主要特色之一。
在唐代的园林建筑中,叠山置石艺术的应用非常广泛,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人园林,都可以见到其影踪。
唐代的著名园林《华清宫》中的崇山峻岭、奇峰突兀,以及太原城外的龙泉寺、虎丘等园林,无一不是叠山置石的杰作。
这些园林在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运用上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中国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的岭南园林也是叠山置石艺术的代表,如开封的大相国寺,以及新郑的少林寺等,都展现出了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精湛技艺。
这些历史悠久的园林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园林的珍贵遗产,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样本和参考。
二、设计理念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对山石的选择、摆放和整体布局上。
对山石的选择是关键的一环。
在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中,山石的选择通常需要考虑到山石的形状、纹理、色彩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
在选择山石的过程中,园林设计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山石所起到的作用和表现的意境,以及与园林整体风格的契合度,从而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对山石的摆放也是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重要环节。
在摆放山石的过程中,园林设计师需要考虑到山石之间的关联性、对称性以及整体的动静结合,这样才能使山石在园林中达到最佳的效果。
传统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传统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摘要】传统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融合了自然美与人文情感。
本文通过对叠山的起源和历史发展进行探究,揭示了其源远流长的传统。
叠山置石的设计原则涉及到对自然景观的模仿与创造,体现了中国园林的审美理念。
叠山置石的材料与工艺展现了匠人的精湛技艺与智慧。
文章探讨了叠山置石的意义与功能,从装饰园林空间到象征着对自然的敬畏和敬重。
现代园林中,叠山置石的应用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
传统园林叠山置石艺术在展现独特魅力的也在传承与发展中展现其未来前景。
【关键词】传统园林、叠山、置石、艺术、起源、历史、设计原则、材料、工艺、意义、功能、现代园林、应用、独特魅力、传承、发展、未来前景1. 引言1.1 传统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传统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园林艺术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将假山和石景融合在一起,通过精心设计和摆放石块来营造出山水景观。
叠山置石艺术不仅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展示园林设计师的艺术才华和智慧的体现。
叠山置石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园林的建造,经过数百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技巧。
设计叠山置石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包括山势起伏有致、石块布局合理、植物点缀恰当等。
叠山置石的材料多样,包括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石块,以及植物、水景等元素。
在制作过程中,园林设计师需要考虑材料的自然属性和相互之间的协调性,才能打造出具有美感和艺术性的作品。
叠山置石艺术不仅具有观赏功能,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象征意义。
它代表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理念和价值观。
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叠山置石仍然被广泛应用,不仅延续了传统艺术的魅力,更赋予了园林景观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传统园林叠山置石艺术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2. 正文2.1 叠山的起源和历史发展叠山作为传统园林中重要的园林元素,是园林艺术中的精华之一。
叠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形成阶段。
中国园林传统叠山技法研究概况
中国园林传统叠山技法研究概况中国园林传统叠山技法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合理搭建“山”形式,使园林场地增加层次感,并营造出自然山水的景观效果。
本文将对中国园林传统叠山技法的研究现状进行概述。
中国园林传统叠山技法的源起可以追溯到古代园林的生产和生活需要,园林建筑的叠山技法在古代的乐园、亭台楼阁、佛教寺庙、皇家园林等各类建筑形式中都有广泛应用。
叠山以自然山岳为蓝本,通过造型手法,使得人工叠山与自然山脉形成一种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
叠山技法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内涵,也为后世园林设计提供了宝贵的设计参考。
中国园林传统叠山技法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叠山的原理与基本构造、叠山的造型手法与设计原则、叠山的施工方法与技术、叠山的艺术表现与意义等方面。
叠山的原理与基本构造研究主要探讨了叠山的形成原因以及叠山的构造要素,从而揭示了叠山技法的实质特征。
叠山的造型手法与设计原则的研究探讨了叠山的造型规律以及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为叠山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叠山的施工方法与技术研究则通过对历史遗存叠山的分析,总结了叠山的施工工艺以及在具体项目中的实际应用经验,为叠山的实际施工提供了技术支持。
叠山的艺术表现与意义研究则从美学角度对叠山的表现形式与意义进行了深入探讨,揭示了叠山在园林艺术中的独特魅力。
中国园林传统叠山技法的研究方法多样,主要包括文献研究、现场调查、实验研究等。
通过对古籍文献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园林中叠山技法的应用情况;通过对历史遗迹的现场调查可以获取到叠山的实际效果以及施工工艺;通过实验研究可以深入分析叠山的效果,以及对叠山技法进行创新和改进。
目前,中国园林传统叠山技法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研究者通过对叠山的构造原理、设计手法、施工技术以及意义表达等方面的探索,对叠山技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与阐述。
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基于古建筑文献的叠山研究仍有待完善,叠山技法在当代园林设计中的创新与应用也需要进一步探索。
中国园林传统叠山技法研究概况
中国园林传统叠山技法研究概况中式园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的一种。
其中,叠山是传统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构建手法之一。
随着时代的变迁,叠山技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叠山手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发展起来是在宋代。
宋代的园林大师们在叠山手法上做出了许多改进。
最重要的是引入了水景,使得叠山更加生动、形象,具有令人心旷神怡的感觉。
这种技法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被广泛地应用于园林建筑中。
明清时期,叠山手法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并成为了中式园林的代表性特色之一。
叠山的建造需要有地形的基础,因此在峰峦起伏、地势险要的地方建造的叠山更加真实自然。
建造叠山的时候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一、寻找原材料要制造一座叠山,首先需要寻找原材料。
叠山的原材料可以是玄武石、龟山石、千层石等各种形状、各种质地的石材。
石材的形状和质地不同,可以创造出不同的叠山风格。
一般来说,要选用颜色和纹理相似的石材组合在一起,才能制造出美观的叠山。
二、打造山体形态在原材料准备好之后,就需要开始打造山体形态了。
这个过程需要结合实际山体来模仿其外形。
首先要确定山体的整体形态,然后按照设计要求对山体进行塑造。
在塑造山体的时候,需要注意石材的大小、形态,以及其相对位置的协调,达到自然美观的效果。
三、固定石材石材的固定是整个山体建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步骤。
固定要牢固、稳定,以避免石块移动而影响整个山体的结构和美观。
固定石材可以使用石灰、砂浆等材料,也可以使用钢筋等金属材料。
需要根据石材的重量和形状进行选择,以保证固定的牢固性。
四、渐次堆叠完成了石材的固定之后,就需要根据山体的设计要求逐层逐步堆叠石块。
在每一层堆叠之后,需要仔细进行调整和修整,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同时,为了使得山体更加自然,还需要在石块之间添加一些土壤、泥土等材料,使得整个叠山更像真正的山体。
总体来说,叠山技法是中国园林中一种非常独特、非常优美的构建手法。
叠山不仅美观、自然,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传统叠山技法研究概况
中国园林传统叠山技法研究概况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造技艺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得以完善和发展。
其中,叠山技法是园林建造中的一项关键技艺,也是中国园林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本文将对中国园林传统叠山技法进行研究和探讨,分析其特点、技术方法和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一、叠山技法的特点叠山,即把多个石头以巧妙的方式叠放在一起,形成千姿百态的自然山石。
叠山的技法是中国传统园林建造的核心之一,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呈自然形态:叠山的形态是园林中最具有自然美感的表现之一。
基于对自然景观的模仿,叠山作品呈现出山石的原始形态,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
2.讲究布局:叠山在布局上讲究左右对称和层次感,呈现出深浅递进的效果。
同时,叠山布局也要求考虑整体和局部的统一性,使之与园林内的其他建筑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3.构造精细:在叠山的构造上,需要考虑石材的大小、形状和重量等多个方面的影响,结合自然纹理和色彩,精细地搭配和雕刻出完美的作品。
4.注重意境:叠山的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山石堆叠,还要将意境的表达与之融合。
通过叠山传递出的视觉和情感上的体验,来达到园林的独特魅力。
二、叠山技法的技术方法叠山作品的制作离不开具体的技术方法,需要经过严密的规划、搭配和创造。
在技术方法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选择石材:首先需要选择合适的石材,并根据石质密度、含水量等因素来决定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切割和处理。
中华古代园林叠山取材以华山、泰山、庐山等名山石为主,近代园林则广泛采用临安石、黄石、六朝石等。
2.设计布局:根据园林整体规划,设计叠山的布局方案。
要考虑到整个园林的布局和主要景点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地形、色彩和自然纹理来构思。
3.精细加工:制作叠山时需要将石块切割成不同的形状和大小,并用手工加工和雕刻,使其呈现出自然的形态和纹理效果。
雕刻需要使用不同的工具,如刀、铲、锤、凿等。
4.安装摆放:经过加工后的叠山需要按照设计方案安装摆放。
中国园林传统叠山技法研究概况
中国园林传统叠山技法研究概况中国园林传统叠山技法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中一种重要的造园技法,它运用山石、植物等自然元素,模拟自然景观,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宏大壮丽的山水景观,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
叠山技法在中国园林艺术中具有重要地位,深受古代园林设计师和园主的青睐,也为后人传承并发展了中国传统园林文化。
本文将对中国园林传统叠山技法的概况进行研究。
一、叠山技法的历史渊源中国叠山技法起源于古代园林的建设,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古代园林。
在先秦时期,叠山技法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和实践,但在西汉时期开始出现了以山石堆砌为主要手法的造山技艺。
随着汉代园林艺术的发展,叠山技法逐渐得到了系统的总结和发展,成为园林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唐宋时期,叠山技法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园林艺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明清时期,叠山技法更是达到了巅峰,成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
二、叠山技法的特点1. 模拟自然叠山技法通过山石的堆叠和植物的点缀,营造出山水景观,以模拟自然山水景色为设计理念。
叠山造景中所营造的山石型态、山势线条和山体纹理等动态图像,使山体景物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向往和畅快之情,从而达到舒缓心情的效果。
2. 精湛工艺叠山技法在山石设置、植物搭配、水景营造等方面都要求工匠们有着精湛的技艺和审美品位。
在叠山设计中,山石的选材与搭配、植物的合理配置、水景的陈设等都需要有一定的造园经验和审美眼光,才能达到美学的艺术效果。
3. 景观变化叠山造景在设计时要注重景观的变化和层次感,通过巧妙的山石细节处理,使得不同角度、不同光影下都能呈现出不同的美感和情趣。
叠山造景作品中常常体现出险峻、雄奇的景致和潇洒、灵动的趣味。
4. 寓意深远叠山造景中所体现的山水意境和造型形态,往往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和情感寄托。
通过山水景观的营造,使人们能够更好地领悟生活的哲理,并发掘人生的价值。
三、叠山技法的类型根据不同的设计理念和造园要求,叠山技法在实践中形成了多种类型,主要包括仿真山、意象山、抽象山和超现实山等。
中国皇家园林叠山研究
中国皇家园林叠山研究中国皇家园林叠山是一种独特的园林设计风格,以山石堆叠为主要手法,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中的一大特色,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山水的追求和对美的独特理解。
下面将对中国皇家园林叠山进行深入研究。
中国皇家园林叠山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中的一项重要景观设计,起源于唐代,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被看作是最高境界的代表,一直被人们奉为至高无上的艺术境界。
叠山就是通过人工堆叠山石,营造出具有山水特点的园林景观。
这种设计手法以其独特的艺术效果和自然感称为中国园林独有的园林风景。
中国皇家园林叠山的设计和建造需要考虑多种因素。
首先是选择合适的山石。
中国古代园林注重以自然山水为基础,所以山石的选择非常重要。
它需要具备形状美观、质地坚硬、纹理自然等特点,以保证园林景观的自然和谐。
其次是需要考虑布局和层次。
叠山的设计要密切结合园林的整体布局,考虑山的高低、大小以及位置等因素,使得整个叠山与园林的其他景观无缝衔接,并形成恰当的层次感。
此外,叠山还要考虑周围的植被和水景,以实现视觉效果的最大化。
中国皇家园林叠山的设计和建造过程非常精细严谨。
它通常由多个人共同完成,其中包括设计师、山石匠人和园林师等。
设计师负责整体的设计规划,山石匠人则根据设计师的要求,选择和加工合适的山石,并进行组合和堆叠,最终营造出具有艺术感和自然美的叠山景观。
园林师负责整个园林的规划和管理,确保叠山与园林其他景观相协调。
这一过程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考察和反复的试验,以保证最终的设计效果。
中国皇家园林叠山的设计风格独特,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叠山的堆砌和组合方式有着许多不同的形式,如山石的纹理、形状和色彩都有所不同,从而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这些叠山景观常常具有弯曲、错落有致的形状,给人以独特的美感和艺术享受。
同时,中国皇家园林叠山还常常与其他园林要素相结合,如亭台楼阁、水景和植物等,形成了独特的园林景观。
中国皇家园林叠山研究
中国皇故里林叠山探究一、引言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绚丽文化的国家,其皇故里林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中国皇故里林以其奇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据重要塞位。
其中,皇故里林叠山设计是中国园林的珍品之一。
本文将对中国皇故里林叠山进行细致的探究,探讨其起源、进步及其在园林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二、叠山的起源与进步皇故里林叠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皇故里林的建设。
中国古代皇帝及贵族们对自然山水的热忱和追求使得叠山设计应运而生。
最早的叠山设计出此刻商代晚期的王城遗址,当时叠山以石头为主要材料堆叠而成,主要用作王室祭祀和宴会的场所。
随着时间的推移,叠山越来越多地被集成到皇故里林中。
汉代时期,皇帝兴起建设园林的风潮,叠山的设计得到了新的进步。
古代著名的汉代皇故里林都把叠山设计作为其核心元素之一,比如著名的洛阳东刘园、成都武侯祠等。
叠山设计在唐代达到了巅峰,唐代的叠山园林有浩繁有名世界的设计,如洛阳白马寺、长安大明宫等。
唐代的叠山设计以模拟自然山水景观为主要特色,通过布局合理的山石和树木搭配,打造出壮丽的山水壁画。
宋代是中国叠山设计的又一高峰期。
宋代的园林叠山以峰峦叠嶂、变化多样的形态为主要特征,运用奇特的设计技巧和布局,创设出宜人的景观效果。
著名的西湖风景区就是宋代皇故里林叠山设计的杰作之一。
明清时期,皇故里林叠山的设计进一步进步和创新。
明代皇故里林叠山重视运用外形奇特的石料,通过细致的布局和精湛的雕刻技术,打造出精美的山峰。
清代则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进步,重视景观的整体效果和细节的雕琢。
三、叠山设计的原理与因素皇故里林叠山设计的核心原理是模拟自然山水,追求自然、和谐、宜人的景观效果。
叠山的设计因素主要包括山石、水景、建筑、植被等。
1. 山石:叠山设计的核心是山石的运用。
叠山设计通过选取形态各异、质地奇特的山石,通过合理的摆放和组合,打造出各式各样的山水景观。
山石的大小、外形和布局等都决定了叠山的整体效果。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通过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创造出独特的自然景观,给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基本要素、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对园林叠山置石艺术进行探析。
一、历史背景园林叠山置石艺术起源于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最早可追溯到汉朝时期。
在后来的唐、宋、元、明、清等时期,园林叠山置石艺术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园林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基本要素1.山:山是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中最为重要的元素之一,它代表着大自然的力量和气魄,能够为整个园林增加层次感和深度感。
2.石:石是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它代表着稳重、坚定和耐久。
石头的质地、形状、色彩等特点是创造园林景观的重要因素。
3.植物:植物是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它可以为整个园林提供生命力和活力,增加整体的美感。
4.水:水是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中的另一个重要元素,它可以为整个园林增添动感和柔美的气息,同时也有助于调节园林环境。
5.建筑:建筑是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中的最后一环,它可以为整个园林提供舒适的空间和框架,同时也可以强化整个景观的主题和风格。
三、艺术表现手法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造型技巧:通过对山石的大小、形状、外观等方面进行精心的搭配和组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山石景观,体现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与统一。
2.布局手法:通过对山石、植物、水、建筑等要素进行组合和布局,打造出和谐、美丽、有序的整体景观。
3.色彩运用:通过对山石、植物等要素的色彩搭配,营造出适宜自然环境的美丽和谐氛围。
4.创新设计: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同时,通过创新设计手法,加入新的元素和概念,使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园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模仿自然山水景观并加以修改和提升,创造出独特的、令人心驰神往的状况。
在今天,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仍然是园林建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了中华园林文化的重要遗产。
传统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传统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叠山置石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自古以来就在中国的园林中被广泛应用,成为园林景观中的一大特色。
通过将石头叠放于山体中,构成各种不同形态的山水景观,展现出中国传统园林中对自然山水的深刻理解和对美学的高超追求。
本文将就传统园林叠山置石艺术进行探析,探讨其历史渊源、艺术特点和审美意义。
一、历史渊源叠山置石在中国园林中的历史可追溯至古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叠石造山的艺术。
叠山置石在唐代达到了巅峰,唐代的园林设计师们将自然山水与园林的建筑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许多融山石于园林中的经典作品。
唐代的韩愈曾在其《原居山亭》中有“有丘尤可游,应以古人之意为高,乃又置石于山之顶”之说,可见当时的园林已经应用了叠山置石的技艺。
而在宋代,叠山置石更是成为了园林风格的主流,表现出了中国传统园林中对于叠山置石的深刻理解和应用。
元明清三代也都有着大量的文献记载和实物遗迹证明叠山置石在中国园林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
叠山置石作为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一部分,已经具有了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艺术特点1. 造型多样叠山置石是一种艺术创作,在形式上多种多样,在设计和布置上亦多样化,可以根据园林的整体氛围,自然环境和园主的喜好进行创作。
有些造型高耸挺拔,如孤峰突起;有些造型平缓舒展,如小水流过;有的造型破浪奔腾,如巨浪翻腾。
因此叠山置石的艺术性体现在其多样性和灵活性上,能够根据不同的环境和要求做出不同的造型,表现出了园林设计师们的丰富想象和精湛技艺。
2. 意境深远叠山置石并不仅仅是单纯的布置石头,更主要的是通过对山水的把握、对形态的塑造,展现出一种意境和情感。
古人有云:“山无棱,水无形”,这句话道尽了中国人对山水的理解和表现方式。
通过山石的叠构,加上水的借景,形成一种虚实结合、游丝连绵的意境,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美的追求。
3. 风格独特中国叠山置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它融合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展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独特看法。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园林叠山置石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便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它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再现与再创造,更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本文就从园林叠山置石的历史发展、设计手法、艺术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一、历史发展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唐代的庭院园林以诗化、自然为主,无人工痕迹,园中的山石依山就势,天然组成。
宋代园林开始重视人工设计和人工参与,主张以自然山石为模造景山,不拘泥于实际。
明代进一步发展了这种观点,认为山石是园林的突出艺术表现。
此时的园林设计已经从单纯的自然山水演变为一种完美的艺术形式。
清代为园林的发展又开创出了另一种风格,多以制造垂直空间为主,注重独立恬静、虚实虚幻,强调壮阔气象和宏伟造型的表现。
二、设计手法园林叠山置石通过设计安排,使山石、树木和水景相得益彰,形成宜人的景象和动人的情趣。
它通过利用树、岩、水等自然元素,力图创造出一种凝聚着山水意趣,丰富着文化意蕴的园林意境。
1. 石头的选用叠山置石需要使用自然山石,良好的山石应具备色彩明亮,纹理清晰,石缝刚毛,表面自然,不平滑等特点。
在选取石头时,首先应考虑的是其形状是否合适,其次是是否与原本环境相称。
石头的运用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竖立、倾斜、平铺、倒置等,不同的方式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景致和氛围。
3. 山水布局山水布局是园林叠山置石时的重要设计手法之一,它通过搭配山石、调配水流和绿色植物等元素,使园林景观构成一个合理、有机、协调的整体。
在山水布局方面,可以采用层峦叠嶂、远近相接、宛转曲折等手法,使人们仿佛置身于真正的自然山水之中,引起身心的愉悦和享受。
三、艺术价值园林叠山置石艺术在园林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一种自然艺术,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符号,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1. 源自自然,富含哲思园林叠山置石的最大特点就是寓性于景,蕴含哲学和文化的精华,它要求人们要秉持“以山水之自然趣生荣气”的设计理念来塑造园林景观,通过丰富的情感和艺术表达手法,表现出自然的真实性和细致的生命力,达到“造境陶情”的目的。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园林叠山置石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整个艺术过程是将自然山水景观引入园林中,通过石材的堆叠和安置,再现自然山水的美感,营造出一种极为和谐、优美的园林景观。
这种艺术形式在中国园林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景观的崇拜和诗意表达,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审美观念的体现。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尤其是唐代以后的皇家园林建设中,如唐代的晋阳、长安两宫和开元园,宋代的签锟园和陈抟的司空图园等。
当时皇家园林将自然山水融入园林设计中,通过叠山置石的方式还原自然山水的美景,以达到皇家园林的统治之美。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艺术形式逐渐传播到民间,并融入到寺庙、府邸以及私人园林中。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主要特点是以山石为主要材料,通过巧妙的堆叠和安置,创造出逼真而又奇妙的山水景观。
石头的选择非常重要,不同种类的石头具有不同的形状、纹理和颜色,可以用来表现不同的山水景观。
石头的摆放也非常考究,需要考虑其大小、形状和位置,以达到自然山水的效果。
树木、水池等其他元素的运用也是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在中国园林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不仅可以营造出迷人的山水景观,还能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宜人的空间,让人们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叠山置石艺术也是表达人们对自然景观的崇拜和诗意表达的一种方式。
通过将自然山水引入园林中,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其中的美景,还可以通过观赏和思考来寻求内心的宁静和思考。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和审美观念的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被视为一种象征,不仅代表了自然的美丽,还象征着吉祥和幸福。
通过叠山置石的方式,人们可以在园林中感受到这种象征的力量,并与之产生共鸣。
这种艺术形式在中国文人墨客中也非常受欢迎,许多文人墨客都喜欢在自己的府邸或私人园林中营造山水景观,以表达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诗意追求。
中国园林传统叠山技法研究概况
中国园林传统叠山技法研究概况中国园林传统叠山技法是中国园林建筑中独特的一种造景技法,通过巧妙地利用土地地貌,通过叠加不同高度的土山,形成壮丽的山水景观。
在中国古代园林中,叠山技法被广泛应用,成为了中国园林的代表之一。
叠山技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据史书记载,中国古代人民最早是将地下的泥土取出堆积在地面上形成山石,再在山石上种植树木和花草,营造出一个具有山水景色的微缩世界。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掌握了叠山的技巧,将其应用到园林建设中。
在中国古代园林中,叠山技法的应用非常广泛。
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人园林,几乎都可以见到叠山的身影。
在皇家园林中,叠山通常被用作宫殿和寺庙的背景,以增加其气势和庄严感。
在私人园林中,叠山则被用作花园的主要景点,与水池和亭台等建筑形成一种和谐的景观。
叠山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个步骤。
需要选择合适的地点和地貌。
通常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以便形成较高的山体。
然后,需要进行地基的建造。
地基需要扎实稳固,以保证山体的稳定性。
接下来,需要制作山体的模型。
根据设计需求,选择合适的大小和形状,使用土和石头等材料进行堆砌和塑造。
需要进行山体的美化。
通过种植树木和花草,布置石头和小品等,使山体更加逼真生动。
叠山技法在中国园林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叠山展示了中国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追求。
中国古代人民非常崇尚自然,认为山水是自然界最美的景色。
通过叠山技法,园林设计师们将自然山水引入园林中,使人们能够在园林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叠山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髓。
叠山不仅形成了壮丽的山水景观,还与园林中的宫殿、亭台等建筑相互呼应,形成了独特的园林景色。
在现代社会中,叠山技法面临着一些挑战。
城市化进程导致土地资源的匮乏。
叠山需要大量的土地才能进行堆砌和塑造,而现代城市中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难以满足叠山技法的需求。
叠山的制作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人们对园林的需求越来越高,要求园林设计更加精致和美观,这使得叠山的制作过程更加复杂和耗时耗力。
传统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传统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传统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山水为背景,以石头为元素,集“奇、幻、妙、巧”于一体,丰富了园林景观,提升了艺术价值。
本文对传统园林叠山置石艺术进行探析。
一、叠山置石的演变叠山置石是中国古代传统园林养生之术,起源于汉代巴蜀地区,成熟于唐代,兴盛于明清时期。
相传,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当时在私家园林中已经出现了一些花岗石雕刻,但它不是独立景观,只是被当成一部分美化景观中的花卉栏杆、坐凳、石椅等小件使用。
到了唐代,人们对园林建造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叠山置石艺术才开始真正的发展。
唐代的晋阳太守常建,就曾在其私家园林中创造了一套园林风景,并有“升平山庄”之称。
在这个园林中,第一次有山作为独立景观出现,而且他凭借巨石、流水、草木等自然元素,使山水达到了完美结合的艺术效果。
从此,山水成为中国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独具匠心的摆放手法和精湛的艺术表现丰富和提升园林的艺术性。
叠山置石的艺术表现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形态表现:石头的形态是叠山置石的重要因素。
不同形态大小的石头,可以被用来表现不同的山峰形状。
叠山置石艺术强调在形态上追求一种自然、优美、奇妙的效果,山峰、山涧、山坡的形态愈发生动,越显得玲珑剔透,越符合自然的美感。
2、剪影表现:叠山置石的组合也需要注意剪影的美感。
比如“明山秀水”就是享有盛誉的一个叠山置石艺术品,由三块大石组成,主峰居中,两峰侧设,山周故景,蕴含了这座山的整体形态,而两边的雁落、荷泐和滩石水与天成意境,又反映出山峰的立体形态和周围景貌的深刻意境。
可见,良好的剪影是鲜明的单纯化、明亮的视觉力度、鲜明的形式凝练和强烈的抽象感。
3、立面表现:叠山置石作为立体构成的形式,有时候需要极强地考虑另一角度即山体的锥度,这是生动表现透视效果的一个环节。
例如在一些古代画作中,画家善于通过“透视”的技巧,使山水之间的间隔,或者起伏变化表现得更加突出。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园林设计和建造技术,也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汉代的园林设计和建筑技术。
在古代,叠山置石是一种重要的园林建筑技术,旨在打造出象征自然山水景观的人工山石,以营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
这种艺术形式在唐代达到了顶峰,成为了园林设计的主导形式。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核心是利用创意和技艺,通过合理安放山石,来营造出仿佛是自然山水的效果。
在叠山置石艺术中,艺术家会根据整体设计的要求,精心挑选和摆放每一块石头,以实现整体效果的和谐统一。
通过巧妙的石头摆放和艺术构图,艺术家可以创造出独特的山水景观,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它展示了中国古代园林设计和建筑技术的独特魅力。
通过叠山置石艺术,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环境的崇尚和热爱。
它能够营造出自然的山水景观,给人们带来视觉和心理上的愉悦。
这种艺术形式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神秘,从而找回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还具有文化和审美的意义。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的独特风格,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设计和制作过程是非常复杂和繁琐的。
艺术家需要精确计算和规划山石的布局位置和尺寸比例,以保证整体效果的和谐统一。
然后,艺术家会根据设计要求,精心挑选石材,并进行初步雕刻和打磨。
他们会将石头摆放在指定的位置,并进行细致的修饰和装饰。
整个制作过程需要艺术家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技艺,以体现出细腻和精湛的艺术效果。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在现代仍然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许多中国的园林和公园都采用了叠山置石的设计手法,以打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
叠山置石艺术也开始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和推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追求。
它以自然山水为基础,通过巧妙地运用山石等材料,打造具有视觉美和精神意境的园林景观。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技术特点和艺术价值三个方面来探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起源于中国古代宋代,当时人们对山水的追求和造园的热情达到了高潮。
受到佛教石窟艺术的影响,他们开始将自然山水搬到园林中,并将石头堆砌成山峦和山川的形象。
这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为叠山置石,成为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技术特点主要包括选石、摆放和组合。
首先是选石。
选石是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基础,它要求石头质地坚硬、纹理清晰、韵味独特,并且形状适合叠山和置石的需要。
其次是摆放。
摆放是指将选中的石头放置在园林中的特定位置,起到点缀景观、烘托氛围的作用。
最后是组合。
组合是指将多块石头巧妙地搭配在一起,形成山峦、山川或者其他景观的形象。
这些技术的运用需要艺术家对自然山水和石头的特性有深入的了解,同时也需要细心、耐心和创造力。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再现自然。
通过叠山置石艺术,园林艺术家能够将自然山水的美妙再现在园林中,使人们能够在有限的空间里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壮美。
其次是烘托意境。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可以营造出与自然山水相似的精神氛围,使人们产生宁静、舒适的感觉,有助于放松身心、陶冶情操。
最后是表达情感。
通过巧妙地运用石头和山川的形象,园林叠山置石艺术可以表达人们对自然和山水的深深眷恋,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
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探析园林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造园艺术的代表之一。
在中国园林中,叠山与置石常常被用来营造山水地貌,塑造园林的景观景色,增加园林的景观意境。
本文将从叠山置石的历史、意义、技艺以及对人们的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
一、叠山置石的历史和意义叠山置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园林艺术,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这种造园艺术技法在唐代达到了巅峰,盛行于唐代花园、宅院等建筑里,成为中国园林文化的一项重要艺术。
叠山与置石是一种山水景观的重要构成。
其旨在营造一种“以景为主,以山、水、石为主要景物”的园林景观。
叠山置石的特点是:以山石为主要景物,将不同大小、不同形态的石头、岩石或白玉、青石等材料的山块叠放成山峦、缓坡、峭壁等各种山体形态,营造出真实、逼真的山水景观,同时利用山块的阴阳、高低、远近等视觉差异,形成虚实相生、巧妙平衡的园林美学效果。
二、技艺叠山置石需要能够将空间和物质处理得体的技艺,需要艺术家集发挥想象力、艺术审美水平和心灵特质等能力于一身。
首先,设计者必须要有一定的建筑造型和园林美学基础理论,要有对山水地貌和地形的深入理解,能够将宏观的景观形态与微观的景观情境融合在一起,设计出一份美丽、典雅、奇巧、变幻无穷的叠山置石园林景观。
其次,制作者要有精湛的技艺,需要能够运用“奇石真枘”之法,巧妙地安插奇石于山体之中,使之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此外,设计者还需要注重细节,通过修剪植被、锻造水系以实现自然的效果,以营造出远山峭壁,水声潺潺、树影婆娑的景观效果。
三、对人们的影响叠山置石艺术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美的表现,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价值观的传递。
它赋予了人们对园林中山水的审美和回味,给予了人们赏石养心、陶冶性情的机会,也启示我们向自然学习、追求自然和谐生活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追求经济效益的当下,园林叠山置石艺术的价值和作用仍然不可忽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邱晓齐 黄楚仪 李晓雪*(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QIU Xiao-qi,HUANG Chu-yi,LI Xiao-xue *(College of Forestry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China)中国园林传统叠山技法研究概况*Research Overview on Chinese Garden Traditional Rockery Technique摘要:中国园林传统叠山研究由于受“重赏轻技”思想的影响,一直侧重于叠山理法与艺术价值等艺术层面的探讨,较少从技术经验与技艺特征角度进行总结。
近现代以来,学界开始注重对叠山技法方面的研究,且进展良好,主要集中在材料特征与叠山技法的关系、传统叠山经典作品的记录、叠山匠师的技术经验总结与新技术的应用。
结合传统叠山技法研究现状,提出未来可从地域性特征与共性经验方面总结、定性与定量化分析相结合的技法特征评价标准以及基于匠作视野的技艺传承机制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
关键词:中国园林;传统叠山技法;研究进展;保护与传承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2641(2019)02-0011-04收稿日期:2019-04-01修回日期:2019-04-08Abstrac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alue “emphasizing aesthetic appreciation more than technology ”, Chinese garden traditional rockery has been more focused on the concept and aesthetic value than technical experi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Since modern times, the academic circles have begun to pay attention on the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rockery technique, and good progress have been made inclu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terials and the technique of rockery, the record of the classical works, summary of craftsmen ’s technical experience and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Combining with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raditional rockery technique, this paper proposes to increase the research intensity in the future from the aspects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mmon experience,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and technical inheritance mechanis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raftsmen.Key words: Chinese garden; Traditional rockery technique; Research progress; Conservation and inheritance叠山作为中国传统园林的重要造景要素,营造历史悠久。
然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价值观念与“重赏轻技”的现象,使得有关传统园林叠山技法与技术经验的总结一直不足,传统工匠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使得技法的总结直到近现代才逐渐展开。
这不仅影响着中国传统叠山技艺在当下的保护传承,也关系到其营造实践的技艺水平与艺术价值。
1叠山技法的研究进展总体来说,目前关于中国叠山技法研究主要集中在4个领域:一是针对材料特征与叠山技法关系的研究;二是基于传统叠山的经典案例来探讨叠山地域特征研究;三是从工匠角度对叠山技法的经验总结;四是信息技术与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在传统叠山研究领域的应用。
1.1材料特征与叠山技法的关系在“道器分途”的价值观主导下,中国传统叠山最早主要探讨土山的造型特点。
东晋时期,《三辅黄图》记载袁广汉造园“构石为山,高十余丈,延亘数里”,此时石材成为叠山材料之一。
在古代文献之中,常会探讨材料的利用方式及造型变化,如唐代白居易《太湖石记》中,从中国赏石文化角度研究太湖石的选石分类、堆叠方式,着重于对石形、石态的审美赏鉴。
宋代开始从工程技术角度关注叠山材料。
中国第一部石谱专著《云林石谱》记载*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学科共建项目:岭南英石叠山技艺的传承发展研究(项目编号:GD17XYS10);华南农业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传统园林技艺》在线课程建设与应用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G18030);2016 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青年项目:岭南传统建筑装饰工艺匠作传承机制研究(项目编号:GD16YYS01);2016年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基于岭南传统工艺匠作体系的风景园林学科研究生实践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6JGXM_MS_15)。
了石品116种,详细记录了石头产地、采掘方法、运输技术等。
此后,周密的《癸辛杂识》进一步补充园林叠山用石的运输技术。
明清时期,多从相石标准与营造原则层面探讨石材的具体特征,其中中国第一部造园专著《园冶》对园林石材进行总结与梳理,共有10种山石类型与5种山型理法,并介绍了掇山基本工法流程及理法与山林营造的关系。
近现代以来,学者们开始关注不同石材在不同地区园林叠山中的应用,探讨石材特性、地域特征与叠山技法的关系。
童寯先生在《江南园林志》[1]中追溯中国古代就近取石应用的习惯,并以太湖石的材料特性及在江南园林叠山中的应用为例探讨叠山地域特征。
陈从周先生也提到扬州地区叠山的石材取材问题[2]。
20世纪90年代后,学者们开始关注石材特性与叠山技法、叠山意匠的关系。
孟兆祯先生在《掇山之相石、结体与水景》[3]中提到,特定的意境与假山的性格只有相应的石材才能奏效,并将山石材料归类,认为了解石性后方能按掇山目的、意境等斟酌采用何种山石。
贾珺先生在《北京私家园林的掇山艺术》[4]中通过分析不同石材,总结北京私家园林假山堆叠手法特征。
王劲韬从中国园林叠山材料演化和民间技术传承方面,探讨了皇家园林叠山风格发展与材料和技术等物质性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5]。
欧阳立琼通过对3本中国造园经典著作在掇山选石方面的对比,梳理选石取向的异同,并探讨了明至清代民间掇山选石的价值观[6]。
李运远通过剖析“相石觅宜”与“问石求意”的营造过程,探讨了叠山技法中材料与营造手法的关系[7]。
1.2经典案例的地域特征关于中国传统叠山经典作品及其技法的论述,在古代文献之中多以散文、园记等形式记录下来。
唐代白居易在《庐山草堂记》中,依据草堂周边环境来探讨叠山应“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
”[8]6。
宋代张淏在《艮岳记》中记载艮岳通过自然山体的摹写由此带来了湖石开采、运输、堆叠等技术的进步。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关于叠山技法的研究分地域展开。
天津大学卢绳教授主持的对承德避暑山庄古建筑及园林环境研究项目,记录了北方园林的叠山技法[9]。
而江南地区则以刘敦桢、陈从周、杨鸿勋等前辈展开的苏州古典园林考察成果为代表,积累了江南地区关于叠山经典作品的一手资料。
60年代,岭南地区夏昌世、莫伯治等建筑师对岭南庭院水石景进行了研究[10]。
80年代之后,学者们对现存古典园林中遗存的叠山作品展开大量实地调查,并出版、发表了一批重要的著作与文章,如汪星伯先生的《假山》、孟兆祯先生的《北海假山浅析》与《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吴肇钊先生的《夺天工》等。
近些年的研究更加注重叠山技法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及传统叠山的地域性特征研究。
东南大学顾凯教授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以动态演进与当代保护传承的应用视野,关注晚明以来江南园林叠山的营造特点[11];谢杉对北海湖石假山空间布局和山石掇法进行系统总结[12];王昕通过对苏州现存叠山作品采样,对照传统技艺法则,总结当代假山工艺技术的传承、提高与发展的方法[13];梁明捷从岭南叠山的山石材料、砌筑技术、叠山造景艺术与建筑空间的环境关系三个方面,探讨岭南古典园林叠山的地方特征[14]。
1.3匠师营造工法的总结周维权先生在总结中国园林发展时指出:“向来轻视工匠技术的文人士大夫不屑于把它们(造园技术)系统整理而见诸文字,成为著述。
因此,千百年来极其丰富的园林设计技术积累仅在工匠的圈子里口传心授,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湮灭无存了。
”[15]中国园林传统叠山发展到明清之后,主要由文人、艺术家和专业技术工匠共同营造,而古代传统园林叠山记录则多由文人主笔记录理法与审美意匠,从匠人实操角度对技术经验的总结与记录却很少。
周维权先生的观点恰好说明了目前关于叠山匠作体系研究较为缺乏的原因,但并不代表古代文献没有技法的相关记录。
如清代《嘉兴县志•张南垣传》[16]记载,“旧以高架垒缀为工,不喜见土,涟一变旧模,穿深覆冈,因形布置,土石相间,颇得真趣。
”其中描述了叠山名匠张南垣希望通过“土石相间”的掇山方法,改变清代掇山过度人工雕琢的倾向。
清代钱咏在《履园丛话》中记录了叠山名匠戈裕良的叠山技法经验,记录其运用拱券法与穹窿法做假山山洞,从而实现叠山技法的创新。
近现代以来,一些出身于叠山工匠世家的匠人对家族传承的叠山匠作技艺经验进行了总结,如扬州叠山传人方惠所著的《叠石造山的理论与技法》是根据自身技艺的经验汇集,所述技术、手法均从实践中来[8]55~152。
《山石韩叠山技艺》由苏州假山世家韩家第三代传人韩良顺著成,对江南叠山“山石韩”流派的叠山技艺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17]。
韩良顺的徒弟冷雪峰所著的《假山解析》侧重于从审美角度研究中国叠山美学特点,其中涉及叠山用石与地质特征的关系,并讨论了现代假山设计与施工的相关问题[18]。
这些从工匠视角进行的叠山操作实践技法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价值。
1.4新技术在叠山工程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数理统计方法的应用是近几年风景园林研究的重要特点,而新技术与定量分析方法的应用也是传统叠山技艺研究的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