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的三重境界
中国园林的空间结构及其美学特征
中国园林的空间结构及其美学特征何平(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南京210096)摘要:中国园林内舍园景、园境双层空间结构。
表层是实体性园景空间,以“隐曲”为特征,呈现“流动”之态和“悠远”之感,营造耐游观的园景。
深层是虚实相生的园境空间,以“空灵”为特征,具有虚化、意化、融合的美学功能,展现出情味美、朦胧美、超越美。
园景向园境的转化就是物象一气象一意象~意境间的渐次转化。
表层园景营构以深层园境生成为旨归,最终要由质趣灵、象外见象,心境融合,生成意境。
由此,中国园林营构中的形式规律要与审美心理规律同步一致。
关键词:中国园林;园林美学;空间;意境一、中国园林空间的双层结构如果我们把园林作为艺术品来分析,它的组织建构大致分为三个层面,同时也是渐次生成的三阶段:造园要素——园林景观——园林意境。
在此过程中,空间的营构起了关键性作用。
造园要素通过恰当的空间布局,构置出疏密有致、层次丰富、耐观耐游的园林景观;园林景观透过与虚空的融合,由虚呈灵,使物象转生为气象,进而通过对审美想象空间的激发与开拓,促成心境契合,气象化为意象,创造空远灵动、含蓄蕴藉的意境空间。
所以,中国园林的营造要从构景与造境两个面加以考虑。
构景重在“构”,是景物在空间中的配置设计,重物与物的空间关系,遵循对称与均衡、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协调、疏与密、整与散等外在形式规律。
造境重在“造”,追求无中生有,虚实相生,心与境偕,重在物与物、人与景的呼应感召,遵循形与神、质与灵、景与情的共生与融合,寻求客观景象的气韵、意蕴和主体审美情趣、感悟的感兴互发。
这样,中国园林空间就形成一个由表人里的双层结构空间:园“景”空间和园“境”空间。
表面上是物态化的园“景”空间,而当游园者逐渐深入就会演变为虚灵的园“境”空间。
二、园“景”空间及其美学特点园“景”空间是一种实有物理空问,具体表现为造园要素按一定目标安排、布置所形成的一种空间关系。
它通过各造园要素在空间中的错综配合,协调呼应,形成优美的园林景观。
声境与园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听觉美之探微
声境与园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听觉美之探微张娴丽(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摘 要:园林的审美是一个综合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全面领悟的综合过程,园林的内涵与本质、风格与情趣、诗情与画意皆围绕着人们的感官层层展开与递进。
文章以声境为出发点,通过中国古典园林与听觉美感关系的研究、声境于园景中表达方式的探索,声元素与园林意境融合的挖掘,从而总结听觉美于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情趣中的特色。
关键词:园林审美;声境;古典园林;传承 创新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7)22-0194-011 中国古典园林与听觉美感的关系在现实长河与文化佳酿的洗礼下,中国古典园林确立了山水审美观与道法自然的精神与内涵,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原则,达与寰宇合其德,与阴阳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的万物皆自然的境界[1]。
中国古典园林重自然轻造作,重精神轻物质,重意境轻表象,且以文人造园为盛。
在传统写意山水园中,声境被视作视觉美感的延续与升华,对于园林意境的表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蝉噪而林愈静,鸟鸣而山更幽。
西子湖畔,南屏晚钟;承德庄内,万壑松风;江南拙政,雨打芭蕉……此外,听觉美与其他感官要素融合,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有声有色的动态美与意境美。
于园中漫步,章法有致的叠山、韵律舒缓的理水,仿佛一个个流动跳跃的音符,书写着全园的旋律与乐韵,使人们在流线运动的空间中摆脱尘嚣,流连忘返,也正是声境成就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与情趣,并将其推向了至高的艺术境界。
2 客观环境中的声境美2.1 风风声可借助外物不同类别、形态、组合方式等发万千之音,营四季意境。
西湖波光,柳浪闻莺,漫步其中,春意浓浓。
炎炎夏日,四时潇洒亭外,翠竹郁郁葱葱。
风动竹响,风竹相融,清音如玉,沉静思绪。
避暑山庄,万壑松风。
秋风卷千松,雄音如万籁。
个园秀美,音洞风琴。
风入窄巷久萦绕,共染北风冬日情。
《江南园林志》造园“三境界”
浅析《江南园林志》造园“三境界”摘要:对童寯《江南园林志》中造园“三境界”疏密、曲折、眼前有景进行释义,并图解分析,以期探索当代建筑对于园林空间的借鉴之道。
关键词:园林、“三境界”、景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童寯与《江南园林志》“在建筑界,童寓似乎是一位独行者。
他的生命历程既平凡又独特。
”[ 童明.茅顶不禁欧风——怀念建筑大师童寯[j].中国书画. 2004.06]童寯曾于美国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硕士。
他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先驱,从事建筑设计和中外建筑史、建筑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著者以建筑师而娴六法,好吟咏,游屐所至,游览名园旧迹,自造园境界进而推论诗文书画与当时园林之关系,而以自然雅洁为极致;其于品评优劣,亦以此为归依。
” [ 童寯.江南园林志[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03]他于战乱时期,走访江南园林,绘制珍贵平面图,考证历史文献,总结园林境界,推论园林与诗画之关联,品评园林,著《江南园林志》。
《江南园林志》“造园”一章高度概括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要素、手法、境界。
童寯将“園”拆字得到园林的要素:院墙、屋宇、池、花木、山石。
“「口」者围墙也。
「土」者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
「□」字居中为池。
「」在前似石似树。
”对造园手法总结为“虚实互映,大小对比,高下相称”,归纳境界即造园“三境界”:“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眼前有景”。
造园“三境界”疏密得宜“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弛张启阖,两得其宜,即第一境界也。
”[ 童寯.江南园林志[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03]经营位置需“疏密得宜”,张弛开合,既有疏密的对比,又能掌握兼而有之的关系,紧密处不显拥挤,而开敞处亦非一览无余。
《绘图六法》中所谈到画法其一为“经营位置”,指绘图的画面安排与构图。
园林在总体布局和位置经营上毫无疑问也需遵循疏密有致的原则。
位置经营首要疏密不可平均分配,彭一刚总结的疏密有致要注意留白与节奏感。
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的三重境界
在世界园林体系中,声环境舒适宜人的佳构随处可觅。
但像中国古典园林那样,将声音美自觉融入景观营造过程,并同哲学原则、艺术手法,以及人的主观感受糅合为一,并最终成就出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声音意境来的,实属罕见。
王世仁先生曾经指出:“利用音响来创造美的环境,中国大概是世界上开掘得最深的国家了。
”[1]这恰当地点出了中国与西方园林在声环境营造方面的差异,同时也暗示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声景观营造特征。
在长期的景观实践中,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声景观营造思想,成就出一大批以声音美为主题的景观佳构。
光杭州西湖就有“曲院风荷”、“南屏晚钟”与“柳浪闻莺”三个景点直接以声音美为欣赏对象;苏州拙政园则有“听松风处”、“留听阁”、“听雨轩”、“梧竹幽居”等多处景观分别以风声、雨响、竹韵、梧音为营造主题;承德避暑山庄更有“远近琴声”、“风泉清听”、“万壑松风”等二、三十处声音风景……这些声音景观一方面构成了园林的物理听觉环境,同时更包含着古代中国人对宇宙人生特有的领悟与理解,由此而产生的声景观艺术境界,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具特色的艺术成就之一。
下面,本文就从自然风景、诗画意境以及人生至境三个层面,就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声景观境界特征进行阐释。
1自然风景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一直指导着古代中国人对待自然的行为方式,培育出一种“道法自然”的风景欣赏品味。
在这种“道法自然”的风景审美意识下,“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2]等一切自然属性,均具有“真足以摄召魂梦,颠倒情思”[2]的风景意义。
正所谓“天地大园林,园林小天地”。
因此,中国人很早就学会了将声音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欣赏,并在景观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声音风景营造经验。
首先,那些借助风与水的流动,或依赖草木丛集触机而发的园中天籁,自有一种时间性的稍纵即逝与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的三重境界袁晓梅 吴硕贤终而复始,可以为园中深沉静默的房屋山石平添几分活泼的生气。
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中所体验到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
2、植物选择标准
• 中国古典园林花木选择的艺术标准有三: • 一曰“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 树皮的质感、树叶的形状,都追求自然优美。如 龚自珍《病梅馆记》之中所论即园艺花木。 • 二曰“色美”:树叶、树干、花都要求有各种 自然的色彩美,如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白 皮松,斑驳的粮榆,白色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 • 三曰“味美”:要求自然淡雅和清幽。最好四 季常有绿,月月有花香,其中尤以腊梅最为淡雅、 兰花最为清幽。
中西方园林比较
• 中国园林:崇尚自然,布局随意,不尚雕 饰,曲折变化,别有幽趣。
• 西方园林:讲究对称,构图规整严密,常 以巨大的几何图形表现征服自然
• 在传承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 上的典型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欲露而藏,含蓄有致--藏露得宜,平中 见奇
• 在园林中,不论是近景还是远景,高大的楼台还是小巧的 亭榭,全部袒露,一览无余总不如半藏半露显得含蓄、深 远。我国古典园林吸收了中国画含蓄有致的创作方法,反 对一览无余,主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愈露先藏的抑景手法。它介于隔和透之间,园内景物之 间互为联系,同时又互为掩映。这样,就能构成层次丰富、 境界深幽、情趣无穷的城市山林胜景。如苏州拙政园,其 藏露得宜,平中见奇。进门是一座假山,挡住视线是为藏。 穿过山洞,至远香堂南的山池,主景隐约可见,是半藏不 露。至远香堂,主景映人眼帘,是为露。这样就能使园内 景观层次丰富、意趣无穷
通过墙体的黑与白来达 到山水画中虚与实的对 比。
• 在自然景观中山水的恰当组合 • 园林中各种建筑(厅堂、轩、馆、楼、台。隔、 亭、榭、等等)与自然景观的充分协调,以达到 色彩的对比,虚与实的相互呼应。
借景之拙政园
借景之北寺塔
《中国古典园林史》声景观设计案例赏析
2012-09-13
皇家园林
• 隋唐时期 ——园林发展的全盛期 • 皇家园林划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三种类别。 • 大内御苑 ——前宫廷,后苑林的布局。苑林布置在宫苑后 部,私密性较好,而且能有一个幽静的声环境。 • 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一般都建在山岳风景优美地带,依山傍 水,利用天然风景修造园林。湍急的河流、飞泻的瀑布和 飞鸟鸣叫都形成了天然的声景观。
喧愈寂,梦游华胥,翛然世外”。
2012-09-13
其他园林
• 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及公共园林等非主流园林 • 案例: 兰亭“流觞曲水” • 《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
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座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 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矣。„”。
• 在山水树木掩映之下,伴随着流水的自然之音,流觞曲水 实为大自然最优美的景观之一,也和当时文人名流恬淡的 生活情趣相符。
2012-09-13
寺院园林
• 清朝寺院园林 • 案例:杭州灵隐寺
• “山僧刳竹引泉,随蹬道盘折,琤瑽作琴筑声,侧耳可听。 „„”
• 山泉随着曲折的蹬道,撞击竹壁,形成了如琴音般美妙的 声音,使原本陡峭的蹬道也成为了优美的景色。
2012-09-13
寺院园林
• 案例:四川峨眉山的清音阁 • 处于群山环抱、林木掩映的环境中,有着清幽的声环境。 寺院建在一斜坡台地上,台地前端有一牛心石,“水拍牛 心,浪花四溅,随后跌入深谷,发出清越的声音,故以“ 清音”为阁之名”。
唳 霜 皋
2012-09-13
皇家园林
• 静明园 • “静明园十六景”中就有多处以声音营造著名的景点。 • “云外钟声”位于香岩寺以南的山坡上 ,对其声景的描写:
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
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文章来源于:景观英才网看过电影《英雄》的同行们或许还记得片中提到练剑的四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手中有剑,心中无剑;第二重境界:人剑合一;第三重境界: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第四重最高境界: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
(至高境界---和平)那么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作为设计师如果不清楚这一点的话,不清楚设计的追求的话,其结果只能是被自然淘汰!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观点一:把人的活动与需求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充分尊重基址的场所精神,首先考虑的是基址所处大的生态环境、地形地貌、植被状况。
通过对植被的恢复,营造出适合人类使用的丰富的建筑空间和室外活动空间。
最好的景观不是搬过来的,而是从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观点二:用最简单的、最原始的材料,创造出最丰富的空间。
以上观点是笔者通过和前辈们的交流以及多年工作的心得,是以抛砖引玉,探讨一下本专业设计的至高境界,以利于专业的健康蓬勃的发展!探讨行业名称不在本贴讨论范围,敬请注意!记得赵本山的小品有句经典的对白“追求了一辈子幸福,问:幸福是什么?答‘遭罪’”。
现在问我们为之奋斗、为之追求的风景园林、园林、景观设计最高境界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回答呢?中西方营造景观的源泉:1、西方:以建筑的眼光、建筑的方式方法来营造景观。
2、中国:以诗人的心理、画家的眼光、绘画的方式营造园林的方法是中国人的以自然为师的理念。
园林艺术的发展:其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推陈出新的过程、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的形式与风格。
虽然近些年境外的设计公司在国内风起云涌,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概念,这些概念是否适合我们生长的土地,大家可以评判。
园林是工程与艺术的结合,最终要落到地上,要有强劲的生命力。
中国园林的发展出路:只能依靠本土园林师的崛起、精心研究、博采众长,创造出即符合国际发展潮流,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理论与作品,也是每个中国风景园林师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古典园林在山水文化演绎中的“三级跳”
魏晋南北朝 , 天下纷乱 , 南北坼 裂, 名 士纷 纷寄情 山
水 以逃 避 现 实。 山水诗 终 于独 立成 篇 , 山水 画 呼之欲
出。 山水审美 意识勃 郁外射 , 不能不 影响到 园林建设 。
为这是 一个绝好 的象征 , 无妨作 为古典 园林 真正开端的
标志。
二、 第 二跳 : 经 隋入 唐 , 山水 园林 迎来 了它 的
全盛 期
隋唐 终 结 了战乱状 态 , 进入 了 中国历 史上 的鼎 盛 期, 这也恰 正是 山水 园林 的全 盛时代。 隋唐君 主在建设
都城 的 同时 , 有意识地将 山水 自然引入 皇城 内官。另又
翠微 宫 、 华清宫等宫苑 。在 隋唐 , 皇家园林 已趋规 范, 大 体形 成 了大 内御苑 、 行 宫御苑和 离官御苑 三大类别。其 区别在 于 , 大 内御苑附于 宫廷 的后面或者一侧 ; 而行 宫、
离宫 多占据 山水之胜 , 或者建 于郊野风景 区。隋唐皇家 园林 精工华丽 , 彰显皇家 气派。另有衙署 园林 以及乐游
水、 植 物和建 筑组合 而成 的 自然 山水 园林 , 更 多地具 有
、
第 一跳 : 由 多功 能 的 囿 苑 庄 园 向 自然 山
水 园林跃 进
中国朝代 始 自夏 商周 三代 , 园林 之始也理应 溯源至
此。夏朝缺乏相应 的文字记载 , 殷 墟 出土 的 甲 骨 文 表 明
当时帝王贵族喜欢 田猎 、 登高 , “ 囿” 是他们 纵猎 的场所 ,
关键 词 : 中 国古 典 园林 山水 文 化 转 型 发展 三 级跳 古 典 关学
园林 的雏 形或 可追 溯 到人 类 的原 始社 会 时期 , 但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过程中的三个创作境界
简述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过程中的三个创作境界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过程中的三个创作境界即“生境”、“画境”和“意境”。
一、“生境”
生境就是自然美。
造园艺术,师法自然。
道家,主张自然主义哲学。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园林模山范水,亭台楼榭,绿荫红花,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
二、“画境”
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
将自然和生活素材通过取舍、概括,经过艺术加工,使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唐代诗人孟郊言:“天地入胸臆,吁嗟生风雷,文章得其微,万物由我裁”。
宋代掇石叠山,师其形,写其意。
各艺术门类可突破界域,触类旁通。
中国园林参悟于诗画艺术,形成诗情画意的独特品质。
“山水画卷的简约笔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园林的气息,经过艺术加工,使其“源于自然,高于自然”。
三、“意境”
即使用多种艺术手法,
从“生境”和“画境”升华,
“是景语皆情语也”。
园林要有意境,设计关键在于虚,虚实相生,有诗意氛围,艺术境界。
园林从仅供游玩休憩的写实山水园林到古朴、
典雅、自然、清幽、意境深远的写意山水园林,从形而下的技术到形而上的艺术,成为有着醇美韵味,独具一格的中国式园林。
【最新文档】从园林的生境、画境和意境三个层次分析园林意境的营造。-word范文模板 (1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从园林的生境、画境和意境三个层次分析园林意境的营造。
篇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目录第一章绪论 (1)1.1概述 (1)第二章中国古典园林 (1)2.1中国古典园林 (1)2.2意境的整体生成 (2)第三章中国古典园林意境 (2)3.1.1园林意境的生成 (2)3..1.2园林意境的内涵 (3)3.2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 (4)3.2.1传统文化的蕴涵 (4)3.2.2特色空间的营构 (5)3.2.3第四维度的园林意境营造 (7)第四章古典园林意境营造对现代景观设计意义·8第一章绪论1.1 概述随着科学与经济的发展,文化与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西方现代艺术理论对我国环境景观观念的影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给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带来冲击。
谈及园林,已不再仅仅局限于小桥流水、亭台楼阁。
园林从围墙中走了出来,由城市园林发展到园林城市。
从传统的庭院、公园,到广场、道路,厂区、学校,再到风景名胜,甚至整个大地都成为设计范畴。
丰富的新兴材料的运用以及更加合理、科学的营造方法使今天的园林设计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局面[1]。
中国古典园林有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作为世界园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世界园林有着深刻的影响。
艺术与审美反映了一种民族文化的传统。
同时作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古典园林与绘画、文学相互影响、彼此渗透、交相辉映。
“意境”是中国古典园林审美的核心范畴,深深扎根于绘画文学等古典艺术门类,沉积于民族文化中,和古典园林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是我国古典园林的精髓所在[2]。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由于包含了诸多与人类精神关联的因素,因而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寻求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关联无疑既能满足这种审美上转变,又同时与民族文化复兴的需求暗合,因而更具有普遍研究的意义。
论中国传统园林声景之构成
63声景,1929年芬兰地理学家格兰诺(Granoe)提出“Soundscape”[1],由加拿大作曲家莫里·谢弗(R.Murrav.Schafer)于20世纪60年代再次提出[2]。
因此声景是现代人相对于常见的视觉景观而提出来的概念。
而中国古典园林最主要的特点是意境的表达,即景观除了一般意义上的视觉观赏外,更注重心灵的体验,所谓“形美感目,意美感心”。
而这正是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声景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声景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形成,同山水、植物、建筑一样,是在中国传统哲学和园林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并渗透于物化的园林景观之中,可谓“声情并茂”,使园林景观可观、可感的同时,又可听、可品,泉水的叮咚,古琴的瑟瑟,昆曲的婉转,与古典园林的环境浑然一体,构成了自然与人文和谐交融的绝妙交响曲。
1 声景形成的主客观背景1.1 哲学之思中国“天人合一”的深邃哲理,是传统园林最高层次的审美观念和艺术准则。
园林是艺术化了的宇宙模型。
创造它、发展它、完善它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天人之际,相融一体”的生活理想。
传统园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儒、道、佛思想体系交融渗透在其中,恰似“三教合一”的传统文人思想的物化,我们可以从园林的组成元素中感受到这些无形的思想理念:儒家思想代表了早熟的传统文化精神,它重伦理、轻功论中国传统园林声景之构成Discuss on the Constitu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 Soundscape摘 要:中国传统园林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儒、道、佛思想体系交融渗透其中,恰似“三教合一”的传统文人思想的物化。
人们可以从园林的组成元素中感受到这些无形的思想理念。
声景的构成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有自然的风声、雨声、水声及虫鸟之声,更有古琴之韵与戏曲之境。
由此构成的园林声景,与古典园林的环境浑然一体,构成了自然与人文和谐交融的绝妙交响曲。
关 键 词:风景园林;声景;传统园林;文化;构成文章编号:1000-6664(2012)02-0063-03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1-03-02; 修回日期:2011-10-21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金(编号08JA720003)资助Abstract: Being an important carrier,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mingles the ideas of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as well as the materializ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scholar idea of three religion unity. People may feel these invisible ideas from th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elements. The soundscape unites nature with humanity culture, which includes natural wind, rain, the sound of water, bugs, and birds, and even the musical sound and Chinese opera. Thus soundscape forms the natural and humanistic harmonious blend of wonderful symphony, uniting the traditional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urroundings.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soundscape; traditional garden; culture; constitution张俊玲 / ZHANG Jun-ling 刘希娟 / LIU Xi-juan利,追求山林仁德,主张将“情”“志”融入山林之间;道家学说则倡导“道法自然”“返璞归真”;佛家思想注重的则是“冥合自然”“物我合一”和“超凡脱俗”。
唐诗园林山水意境
唐诗园林山水意境中国古典园林园林意境产生于具体的三度空间的境域的这一基础,园林以植物、地形、山石、水体、道路、建筑等为物质实体,其形象又随气候、时间、季节等因素而变动而影响作用于人的感觉感官,唤起游人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在游赏园林的过程中,人的欢乐、意愿、失望、忧虑等情绪不在客观对象上,其根本在于游人自我的内心活动,人的心理精神是可以突破身观局限,游于天地,以致无穷尽。
造园者通过整体环境的创造,并综合运用一切可以影响人的感官的因素以获得园林的意境,包括人的触觉、味觉、听觉、视觉,从而形成园林的一种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自然景观的美,不仅表现为外在形貌的雄奇幽旷,而且以它缤纷的色彩多样的姿态悦耳的声音和诱人的香气愉悦于人。
”【36】唐代诗人对山水自然美的价值所特有的深刻认识与深切体验,使得唐代山水诗别具“畅神之山水”“感怀之山水”“人化之山水”三种自然生态的审美价值。
诗人们寄喻山水,或体现个性,或感怀身世,或畅神适性,或抨击黑暗,或避世隐居,或陶冶情操,唐时期将山水诗的表现的发展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胜境,同时园林主人直接把这种山水素材和诗人自由往来的精神家园运用到园林建设和园林欣赏这中。
表现出园林离不开山水,山水塑造了园林;唐诗离不开山水,山水孕育了唐诗;唐诗、园林、自然山水的丰富内涵,实即“天人合一”思想在唐代得到最为突出的体现。
如《过王逸人园林》:谷口何时住,烟霞一径深。
水声离远洞,山色出疏林。
雪彩从沾鬓,年光不计心。
自言人少到,犹喜我来寻。
“中华民族将与自然山水亲和统一感应交融视之为真善美的统一体,中华哲人很早就开始了对自然宇宙的观察”【37】这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的感应交融首先表现为山水的生态价值。
如李约瑟说“在许多方面,风水对于中国人民是有益的,如它提出植树木和竹林以防风,强调流水近于房屋的价值。
虽在其他方面十分迷信,但它总是包含着一种美学成份,遍中国农田,居室,乡村之类,不可胜收。
浅析声景观及其设计方法
浅析声景观及其设计方法一、住宅建筑声环境设计要点:1、为居住区、住宅配套修建的停车场、儿童乐园、健身活动场地的位置选择,应避免对住宅产生干扰。
2、在邻近交通干道或其他高噪声环境建造住宅时,应依室外环境噪声状况及卧室、起居室内的允许噪声级的限值设计具有相应隔声性能的建筑围护结构。
3、在确定住宅建筑形体、朝向与平、剖面设计时,应仔细分析各类噪声源可能产生的干扰,并采取适宜的降噪、隔振措施。
4、商住楼内严禁设置迪斯科、练歌房,也不得设置其他高噪声的商住用房。
二、声景概述(一)声景的起源声景最早是由加拿大著名音乐家和作曲家R. Murray Schafer在1960年末提出。
在过去的40多年时间里,声景研究从先污染后治理走向了积极主动地创建舒适的声环境。
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声景设计,有助于平衡城市中的声音环境,让游人从“被动地听”到“积极地去听去联想”,提高游人的体验,丰富景观感受的多样性。
同时,声景有助于视障人士感受景观。
(二)声景的特点声景所研究的是多个的声音综合而成的整体声音及其所创造的环境,而不是单个声音的量化值。
说明了自然声景的声音组合周期;声景与不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有关,带有鲜明的感情成分,有助于表现一个区域的文化特征,例如少数民族的乐曲;声景能够创造空间感,烘托场所感,如教堂和寺庙的钟声、喷泉和瀑布声等,都很自然地界定了空间,强化了特定场所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典型景观空间的声级通过实地考察,对一些典型景观空间的声级进行了初步的调查计量,结果表明:一般的景观空间声级在40分贝-75分贝之间(表01)。
三、声景元素的构成与声音分类声景元素分为自然界所产生的各类声音和人工制造的各类声音(表02)。
四、声景的规划设计方法1、借声景观规划设计中的“借声”是借景的一个重要手段。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水声、风声、橹声、渔唱都可作为一种“音画”被借用到园林之中,利用声景引起视觉联想,从而产生更丰富更有层次的美感。
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分析
228交流园地Communication Field2019年5月下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分析胡钰烃,徐长贵(河北工程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摘 要:声音是自然环境中必不可少的空间传播要素,声景观的营造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章结合各种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实例,分析声景观的声源特点、空间环境特点,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声源中图分类号:TU112;TU9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9)10-0228-01——————————————作者简介: 胡钰烃(1998—),女,河北邢台人,本科,研究方向:风景园林。
园林环境要素多种多样,中国独特的自然式山水园林饱含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美以及含蓄美,古代园林艺术家们在追求园林艺术美时,物尽其用,将自己对园林的思想以及审美与园林的创造融为一体[1]。
1 声源特点1.1 声源的产生与特性建造者通常借助风与植物或建筑物的相互作用,利用声源将非声能量转化为声能。
自然环境下风声的声压级随着风速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其最低声压级在25dB 以上。
降雨的强度也会影响其声压级。
有研究表明,不同的建筑物材质会对声音(风声、雨声)的声压级以及音调产生不同的影响,声音的构成、传播过程以及传播方式也会影响听觉的主观感受。
1.2 声源的类型大自然的声源可以分风声和雨声,在风声景观方面,有风与植物、风与建筑物相互作用发声这两种方式。
常见的植物有枫、竹、松等,例如,江苏苏州拙政园“倚玉轩”竹子万竿摇动,并在与风的相互作用下迸发出清晰的声响,被称为“万竿戛玉”[2]。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修身当先学诗。
礼所以立身,乐所以成性。
”人在天地之间对天地之道不断探索与学习。
在大文化环境中,中国古典园林遵循这一原则,通过模仿古乐器的发声原理,不仅满足了人们的视觉需求,而且满足了听觉审美需求,如“万壑松风”(如图1所示)、“南屏晚钟”(如图2所示)等,就是古典园林风声景观的著名案例。
探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声景美
探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声景美2019-10-16声⾳是中国古典园林听觉艺术的载体,听觉艺术之所以有如此憾⼈魅⼒在于各种声韵的完美融合。
本⽂从声景的概念⼊⼿,研究分析“天⼈合⼀”的审美思想对声景的影响,从⽽揭⽰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声景美的构成形式。
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有如此之⼤的憾⼈魅⼒,不仅仅是依靠视觉艺术,园林的深意还在于调动起⼈的其它感官功能。
在园林历史传承的过程中,声景成为被我们所丢失⼀部分⽂化,现代园林没有传统园林的辉煌成就成为⼀种缺憾。
重新解读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声景,从⽽感知园林艺术更为深奥的境界。
声景的概念“Soundscape――声⾳景观”,简称“声景”。
声景研究是⼈居环境科学的⼀个研究领域和应⽤⽅向。
它不仅仅是听觉效果,还包括视觉效果以及⼈的⽣活环境。
声景设计是⾼层次、内在的、综合的,带有很强“责任感”,能动地保护和创造美的声⾳环境的⾏为。
总之,通过对声景的研究,寻找能动地创造美好声景的⽅法,通过有意识地声景决定我们周围的声⾳环境。
另外,Landscape 和 Soundscape 的相互作⽤关系值得深⼊的研究和讨论。
[1]“天⼈合⼀”的审美思想对声景的影响“天⼈合⼀”的审美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深远的影响,⼏乎贯穿整个中国园林发展的始终,本⽂研究的园林声景也深受影响。
“天⼈合⼀”不是指事物表象的⼀致性,⽽关键在于重视⼈与⾃然、⼈与⼈之间的和谐统⼀关系。
“天⼈合⼀”强调⼈与⾃然的和谐共⽣,当⾃然美与⼈⼯美完美融合为⼀体便能达到共⽣境界。
在这种审美意识的熏染下,融为⼀体的天地万物就是⾃然美,⼈⼯美就是⼈类以巧夺天⼯之法,创造出的宛如天成的风景。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声景,是由来⾃⼤⾃然和⼈⼯造就的⾳律与园林美景的完美融合,体现⾃然美与⼈⼯美的和谐统⼀。
声景能够调动⼈们的⾝⼼来感受和观赏园林中的美景。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声景,能够引发⼈类情感的颤动来达到“天⼈合⼀”的境界,声景在园林“天⼈合⼀”境界创造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
中国古典园林的观赏方法(构景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的观赏方法(构景手法)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早在步入春秋战国时代,就进入和亲协调的阶段,所以在造园构景中运用多种手段来表现自然;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以取得自然、淡泊。
恬静、含蓄的艺术效果。
构景手段很多,比如讲究造园目的、园林的起名、园林的立意、园林的布局、园林中的微观处理等。
在微观处理中,通常有以下几种造景手段,也可作为观赏手段。
一、抑景(又叫障景)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走进门口就看到最好的景色,最好的景色往往藏在后面,这叫做“先藏后露”、“欲扬先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取抑景的办法,才能使园林显得有艺术滋力。
如园林入口处常迎门挡以假山,这种处理叫做山抑。
中国传统艺术历来讲究含蓄,忌一览无余,一望到边。
所以园林造景也绝不会让人一进门就看到最好的景色,而是通过某种途径将园中景致隐藏起来,使之好似犹抱琵琶半遮面,然后再突然展现出来,使人心情为之一振,达到渐入佳境和步移景异的意境,以此来提高园林艺术的渲染力,这叫“先藏后露”、“欲扬先抑”。
如颐和园入口处一组大殿(仁寿殿、乐寿殿……)挡住了我们的视线,过了大殿,眼前豁然开朗,见到了秀美无比的万寿山和烟波粼粼的昆明湖,那湖光山色美不胜收,尽收眼底,真正的画面才在我们面前展开,达到了“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审美效果。
这种构景手法恰如其分地体现了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如苏州园林的留园、拙政园的门口风景,都有此手笔。
二、添景当甲风景点在远方,或自然的山,或人文的塔,如没有其他景点在中间、近处作过渡,就显得虚空而没有层次;如果在中间、近处有乔木、花卉作中间、近处的过渡景,景色显得有层次美,这中间的乔木和近处的花卉,便叫做添景。
如当人们站在北京颐和园昆明湖南岸的垂柳下观赏万寿山远景时,万寿山因为有倒挂的柳丝作为装饰而生动起来。
有时求主景或对景有丰富的层次感,在缺乏前景的情况下可作添景处理。
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的三重境界
在世界园林体系中,声环境舒适宜人的佳构随处可觅。
但像中国古典园林那样,将声音美自觉融入景观营造过程,并同哲学原则、艺术手法,以及人的主观感受糅合为一,并最终成就出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声音意境来的,实属罕见。
王世仁先生曾经指出:“利用音响来创造美的环境,中国大概是世界上开掘得最深的国家了。
”[1]这恰当地点出了中国与西方园林在声环境营造方面的差异,同时也暗示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声景观营造特征。
在长期的景观实践中,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声景观营造思想,成就出一大批以声音美为主题的景观佳构。
光杭州西湖就有“曲院风荷”、“南屏晚钟”与“柳浪闻莺”三个景点直接以声音美为欣赏对象;苏州拙政园则有“听松风处”、“留听阁”、“听雨轩”、“梧竹幽居”等多处景观分别以风声、雨响、竹韵、梧音为营造主题;承德避暑山庄更有“远近琴声”、“风泉清听”、“万壑松风”等二、三十处声音风景……这些声音景观一方面构成了园林的物理听觉环境,同时更包含着古代中国人对宇宙人生特有的领悟与理解,由此而产生的声景观艺术境界,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具特色的艺术成就之一。
下面,本文就从自然风景、诗画意境以及人生至境三个层面,就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声景观境界特征进行阐释。
1自然风景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一直指导着古代中国人对待自然的行为方式,培育出一种“道法自然”的风景欣赏品味。
在这种“道法自然”的风景审美意识下,“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2]等一切自然属性,均具有“真足以摄召魂梦,颠倒情思”[2]的风景意义。
正所谓“天地大园林,园林小天地”。
因此,中国人很早就学会了将声音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欣赏,并在景观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声音风景营造经验。
首先,那些借助风与水的流动,或依赖草木丛集触机而发的园中天籁,自有一种时间性的稍纵即逝与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的三重境界袁晓梅 吴硕贤终而复始,可以为园中深沉静默的房屋山石平添几分活泼的生气。
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中所体验到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中国古代园林体系 艺术境界
中国古代园林体系艺术境界
中国古代园林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园林体系包括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等多种类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苏州园林和北京颐和园。
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和营造都融合了文化、哲学和园林艺术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中,中国古代园林的艺术境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造景手法
中国古代园林通过山石、水、树、花等元素的布置,营造出自然、虚幻、艺术的景观效果。
这种手法被称为“巧固非固”,即在有序的布局中创造自然的效果,使人们感到自然的美妙之处。
二、意境表达
中国古代园林通过景观的排列、布局、装饰,传递出一定的意境,表达出文化、哲学、审美等方面的内容。
例如,苏州园林以水墨画的手法表现出中国文人的意趣情调;颐和园则表现出了中国皇家文化和宫廷建筑的风格。
三、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园林的设计和营造都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表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
例如,苏州园林中的楼阁、亭台、长廊,颐和园中的宫殿、庙宇、宝塔等,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文化背景。
四、艺术价值
中国古代园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艺,成为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之一。
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是世界园林艺术的珍贵财富。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园林体系的艺术境界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代表,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出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古典园林山水精神模仿自然高于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山水精神模仿自然高于自然中国古典园林最终成为“模仿自然,高于自然”这样一种艺术形式,其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不能不提到三个最重要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精神因素——崇拜自然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
园林山水崇拜自然思想是一个古老的话题。
人与自然的关系向来密切。
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很早就积累了种种与自然山水息息相关的精神财富,构成了“山水文化”的丰富内涵,在我国悠久的古代文化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古代把自然作为人生的思考对象(或称“哲学命题”),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和发展,是由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与集大成者庄子,在他们构建的哲学观念中提出来并完成的。
园林水的意境老子时代的哲学家们已经注意到了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首先是面对自身赖以立足的大地,人们的悲喜哀乐之情常常来自自然山水。
老子从大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的鲜明形象主要是山岳河川这个现实中,用自己对自然山水的认识去预测宇宙间的种种奥秘,去反观社会人生的纷繁现象,感悟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万物本源之理,认为“自然”是无所不在,永恒不灭的,提出了崇尚自然的哲学观。
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这一哲学观念,认为人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主张一切纯任自然,并得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观念,即所谓“大巧若拙”、“大朴不雕”,不露人工痕迹的天然美。
老庄哲学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几千年前就奠定了的自然山水观,后来成为中国人特有的观赏价值观和对美的追求目标。
园林山的意境君子比德思想是孔子哲学的重要内容。
孔子进一步突破自然美学观念,提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种“比德”的山水观,反映了儒家的道德感悟,实际上是引导人们通过对山水的真切体验,把山水比作一种精神,去反思“仁”、“智”这类社会品格的意蕴。
孔子的哲学思想以“仁”为核心,注重内心的道德修养,不论对人还是对事都要恪守仁爱的美德。
这种博爱思想几乎贯穿于孔子的哲学思辩中。
孔子又是一个对山水情有独钟的人,“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高山巍巍培植了他博大的胸怀;“君子见大水必观焉”,江河荡荡孕育了他高深的智慧。
造园境界与山水情致造园三境界
造园境界与山水情致造园三境界童先生在江南园林志中提出造园三境界说,可以堪称为对造园的精论:“盖为园有三境界,评定其难易高下,亦以此次第焉。
第一,疏密得宜;其次,曲折尽致;第三,眼前有景。
”首先,疏密关系是构成的基础,是任何视觉艺术都应当遵循之规律,无需多论。
然而一个“宜”字点出了其中关键所在。
诚然,造园关乎空间,其疏密得宜,亦是有别于绘画。
但从今天的理解来看,疏密亦是关乎空间心理感知的科学。
由于涉及具体感知主体、感知环境对象和感知条件,因而其结果存在很大变量。
例如环境信息的获得、影响环境知觉的因素、对潜在环境的知觉、园林空间地图的认知等等,并不拘泥于视景感受与空间容积大小正相关的僵化概念,基地条件、周边环境等都可以发挥作用,大小、高低、多少,亦可相互转化。
即何处宜疏,何处宜密,需根据认知的主客体才能获得。
因而第一境界既是后面的前提,也是有赖于之后条件的补充,曲折尽致的意义便浮现出来。
曲折尽致凸显了建筑、小品、花木、山石的营造策略,于是我们便不难理解曲折丰富、含蓄优美同时充满惊喜的各式江南园林意境,差异性和不确定性成为它的基本特征。
但是,此中点明的一个重要线索,就是观赏主体即游园者的行为性的强调,观者的介入使得物质园林空间介入了心理的维度,在曲折中终于有了“致”这个充满情趣的标的所在。
有了时间,有了各种节奏,有了快和慢,张与驰,重新定义了空间,使得一切曲折之变皆有备而来。
这便是衡量造园的一把尺子,有了这把尺子,各类层出不穷的手法冥冥中便有了归宿,在定性与不定性中游刃有余。
后人简明了这种自由性的重要:“然布置疏密,忌排偶而贵活变,此纡回曲折之必不可少也。
”活变之贵在于“致”也。
“致”可理解为“生气”,是游园过程体味出的美。
这时便可发觉,观者在山水画卷轴中游离的视线在园林中转变成了真实的步移景异。
只要对照感知主体的情致,美便油然而生,小小空间蕴藏着大境界。
景观之“致”才是真正需要做足的文章,这亦是其始终强调的造园目的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世界园林体系中,声环境舒适宜人的佳构随处可觅。
但像中国古典园林那样,将声音美自觉融入景观营造过程,并同哲学原则、艺术手法,以及人的主观感受糅合为一,并最终成就出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声音意境来的,实属罕见。
王世仁先生曾经指出:“利用音响来创造美的环境,中国大概是世界上开掘得最深的
国家了。
”[1]这恰当地点出了中国与西方园林在声环境营
造方面的差异,同时也暗示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声景观营造特征。
在长期的景观实践中,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声景观营造思想,成就出一大批以声音美为主题的景观佳构。
光杭州西湖就有“曲院风荷”、“南屏晚钟”与“柳浪闻莺”三个景点直接以声音美为欣赏对象;苏州拙政园则有“听松风处”、“留听阁”、“听雨轩”、“梧竹幽居”等多处景观分别以风声、雨响、竹韵、梧音为营造主题;承德避暑山庄更有“远近琴声”、“风泉清听”、“万壑松风”等二、三十处声音风景……这些声音景观一方面构成了园林的物理听觉环境,同时更包含着古代中国人对宇宙人生特有的领悟与理解,由此而产生的声景观艺术境界,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具特色的艺术成就之一。
下面,本文就从自然风景、诗画意境以及人生至境三个层面,就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声景观境界特征进行阐释。
1自然风景
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一直指导着古代中国人对待自然的行为方式,培育出一种“道法自然”的风景欣赏品味。
在这种“道法自然”的风景审美
意识下,“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2]
等一切自然属性,均具有“真足以摄召魂梦,颠倒情思”[2]的
风景意义。
正所谓“天地大园林,园林小天地”。
因此,中国人很早就学会了将声音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欣赏,并在景观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声音风景营造经验。
首先,那些借助风与水的流动,或依赖草木丛集触机而发的园中天籁,自有一种时间性的稍纵即逝与
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的三重境界
袁晓梅 吴硕贤
终而复始,可以为园中深沉静默的房屋山石平添几分活泼的生气。
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中所体验到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其次,自然界四季交替,风雨显隐等又带来了园林声环境的应时变换,使其恒定的物质空间具有了流动、变化的时间维度,从而将原本有限的物质空间体验拓展到时空四维境界,更加深化和拓展了园林的空间感受。
清初陈扶摇所著《秘传镜花・卷六》指出:“花开叶底,若非蝶舞蜂忙,终鲜生趣;至于反舌无声,秋风萧瑟之际,若无蝉噪夕阳、蛩吟晓夜,园林寂寞,秋与何来?”就是对声音这一独特时序特征的风景价值的肯定。
再者,由于“我们能占有的最大空间以我们的听觉
范围为极限。
”[3]
故一个良好的声音环境是可以使视觉空
间的物理有限性得以突破,从而拓展出更加丰富的景观层次来的。
试读两则古诗:
“小红桥外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
”
[4]
“扬州好,高跨五亭桥。
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
洞过云桡。
夜听玉人箫。
”
[5]在这里,诗人正是借助了一片化实为虚的蝉声起伏与玉人箫声,将园林景观由眼前的绿柳红亭以及清波亭桥,引向了更为辽阔无垠的境界。
明代计成《园冶》中曰:“萧寺可以舶邻,梵音到耳”,就是对声音所具有的空间拓展价值的认同。
另外,人们记忆中典型的环境气氛往往极易被经验中的听觉经验刺激所引发,以至闻声忆旧,随处佳境。
张潮《幽梦影》“闻鹅声如在白门;闻橹声如在三吴;闻滩声如在浙江;闻羸马项下铃铎声,如在长安道上”的说法,就很好地展现了声音富于联想性的风景价值。
唐代诗僧贯休所作《风琴》:“至境心为造化功,一枝清竹四弦风。
寥寥双耳更深后,
如在
其他景观要素具有更加突出的优势,因而成为园林景
观拓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试读明代李东阳的一段文字:
静观子既辟北轩作亭,……亭之前杂植群卉,而
性独爱荷,置二盆池,种者常满。
尤爱雨,雨至众叶交
错有声,琅琅然,徐疾疏密,若中节会。
静观子闲居独
坐,或酒醒梦觉,凭几而听之,其心冥然以思,肃然以
游,若居舟中,若临水涯,不知天壤间尘鞅之累为何物
也![6]
在这里,诗人只借着亭前小小的荷池听雨,就能
使思绪遨游天地之间,从而摆脱尘世的烦劳纷扰而获
得身心安顿,以至费元禄在描写嘉兴南湖烟雨楼胜景
时道:“其妙在烟雨
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图1 [南宋]马麟.静听松风图
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在这里,诗人所描绘的场景,从物理空间上看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渔翁那自得的“
有无声息,更在观
者内在超越的欲
望。
艺术家要打乱
现实的感知逻辑,
来建立自己的生命
逻辑。
所谓“无听
之以耳,而听之以
心;无听之以心,
而听之以气。
”[15]苏
州拙政园“依玉轩”原名“听香深处”,艺圃内有“响
月廊”(图5)。
镇江金山寺大雄宝殿侧有“听月”洞门,
《金瓶梅》内花园有“听月楼”,……这些都不是说景
物本身会发出什么声音,或者说景物的视觉形态使人
联想到什么声响形式。
而是要启示人们以内在的心灵
体验代替表象的功能享受。
显然,“听”在这里已经不
是一种纯粹的耳目感知经验,而是与“悟”一样的心灵
体验。
在这个凭悟性建构起来的心灵天地中占主导地
位的,并不是某种神秘经验或者抽象精神,而是寓于理
性与情感意味的主、客体间的审美融合。
A.H.Maslow
曾经对艺术欣赏所引发的最高审美体验有过这样的描
述:“在某种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中,人与世
界同一而无特定的情感。
”[16]这正是中国园林“听于无
声”境界所要向人们昭示的,也是中国哲学“天人合
一”理想的本质精神所在。
赵志军先生曾就中国哲学与
艺术在境界层面上的内在一致性作过阐释:“一个人的
精神,沉浸消解于最高艺术境界之中时,也是‘物我为
一’、‘物我两忘’,可以用‘人欲尽去,天理流行,随
处充满,无稍欠缺’这类的话去加以描述。
”[17] 在这种
超越的境界里,一切都自在圆成,“万物自生听,太空
恒寂寥[18]。
”
在长期的生命实践中,中国古典园林正是籍着这
种独特的方式去感受、抒情、想象,将他们所敏感的宇
宙情怀付诸声音美的营造实践,将一种基于本能的声
音听觉经验发展得极其复杂、细致而深刻。
人们从风声
雨响中体验到的,已不是纯粹听觉的
声音美经验,更是人生真谛与宇宙幽
韵,从而将人生引向生命的自由与高
蹈,实现了对人生至境的把握。
在人类即将跨入新世纪的时候,
人类文明的危机越来越严重。
这种危
机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人的物质生活
与精神生活失去平衡,物质追求在社
会生活中占据了压倒一切的统治地
位。
中国古典园林以声音自然美现象为依托,融诗心画
境为一炉,最终引导人生走向生命至境的声景观境界
追求,无疑为当前以声音物理感知经验,以及心理学、
生理学舒适度为核心的西方声环境理论的发展提供了
一个全新的视界,同时也为现代高质量人居环境的建
设注入了新的内容,值得我们认真把握并拓展运用。
参考文献
[1]王世仁.王世仁建筑历史理论文集[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26.
[2][清]张潮.幽梦影
[3](匈)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
出版社,1958:143-144.
[4]转引自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
社,2002:23.
[5]望江南百调
[6][明]李东阳.听雨亭记
[7][清]费元禄.晁采馆清课
[8][明]王稚登.寄畅园记
[9][北宋]王安石.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
[10]宗白华等.园林艺术概观[M].南京:江苏人
民出版社,1985:33.
[11]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7:210.
[12]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
京:商务印书馆,1979:49.
[13]叶朗.说意境[J].文艺研究,1998(1)
[14]老子.道德经
[15]庄子.人世间
[16]转引自李泽厚著.华夏美学[M].南宁: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4.
[17]赵志军.作为中国古代审美范畴的自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89.
[18][唐]韦应物.咏声
图4 狮子林“燕誉堂”
(a)“读画”砖额(b)“玉堂富贵”景观(c)“听香”砖额
图5 艺圃“响月廊”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