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的三重境界
中国园林的空间结构及其美学特征

中国园林的空间结构及其美学特征何平(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南京210096)摘要:中国园林内舍园景、园境双层空间结构。
表层是实体性园景空间,以“隐曲”为特征,呈现“流动”之态和“悠远”之感,营造耐游观的园景。
深层是虚实相生的园境空间,以“空灵”为特征,具有虚化、意化、融合的美学功能,展现出情味美、朦胧美、超越美。
园景向园境的转化就是物象一气象一意象~意境间的渐次转化。
表层园景营构以深层园境生成为旨归,最终要由质趣灵、象外见象,心境融合,生成意境。
由此,中国园林营构中的形式规律要与审美心理规律同步一致。
关键词:中国园林;园林美学;空间;意境一、中国园林空间的双层结构如果我们把园林作为艺术品来分析,它的组织建构大致分为三个层面,同时也是渐次生成的三阶段:造园要素——园林景观——园林意境。
在此过程中,空间的营构起了关键性作用。
造园要素通过恰当的空间布局,构置出疏密有致、层次丰富、耐观耐游的园林景观;园林景观透过与虚空的融合,由虚呈灵,使物象转生为气象,进而通过对审美想象空间的激发与开拓,促成心境契合,气象化为意象,创造空远灵动、含蓄蕴藉的意境空间。
所以,中国园林的营造要从构景与造境两个面加以考虑。
构景重在“构”,是景物在空间中的配置设计,重物与物的空间关系,遵循对称与均衡、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协调、疏与密、整与散等外在形式规律。
造境重在“造”,追求无中生有,虚实相生,心与境偕,重在物与物、人与景的呼应感召,遵循形与神、质与灵、景与情的共生与融合,寻求客观景象的气韵、意蕴和主体审美情趣、感悟的感兴互发。
这样,中国园林空间就形成一个由表人里的双层结构空间:园“景”空间和园“境”空间。
表面上是物态化的园“景”空间,而当游园者逐渐深入就会演变为虚灵的园“境”空间。
二、园“景”空间及其美学特点园“景”空间是一种实有物理空问,具体表现为造园要素按一定目标安排、布置所形成的一种空间关系。
它通过各造园要素在空间中的错综配合,协调呼应,形成优美的园林景观。
声境与园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听觉美之探微

声境与园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听觉美之探微张娴丽(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摘 要:园林的审美是一个综合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全面领悟的综合过程,园林的内涵与本质、风格与情趣、诗情与画意皆围绕着人们的感官层层展开与递进。
文章以声境为出发点,通过中国古典园林与听觉美感关系的研究、声境于园景中表达方式的探索,声元素与园林意境融合的挖掘,从而总结听觉美于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情趣中的特色。
关键词:园林审美;声境;古典园林;传承 创新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872(2017)22-0194-011 中国古典园林与听觉美感的关系在现实长河与文化佳酿的洗礼下,中国古典园林确立了山水审美观与道法自然的精神与内涵,以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原则,达与寰宇合其德,与阴阳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的万物皆自然的境界[1]。
中国古典园林重自然轻造作,重精神轻物质,重意境轻表象,且以文人造园为盛。
在传统写意山水园中,声境被视作视觉美感的延续与升华,对于园林意境的表达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蝉噪而林愈静,鸟鸣而山更幽。
西子湖畔,南屏晚钟;承德庄内,万壑松风;江南拙政,雨打芭蕉……此外,听觉美与其他感官要素融合,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有声有色的动态美与意境美。
于园中漫步,章法有致的叠山、韵律舒缓的理水,仿佛一个个流动跳跃的音符,书写着全园的旋律与乐韵,使人们在流线运动的空间中摆脱尘嚣,流连忘返,也正是声境成就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与情趣,并将其推向了至高的艺术境界。
2 客观环境中的声境美2.1 风风声可借助外物不同类别、形态、组合方式等发万千之音,营四季意境。
西湖波光,柳浪闻莺,漫步其中,春意浓浓。
炎炎夏日,四时潇洒亭外,翠竹郁郁葱葱。
风动竹响,风竹相融,清音如玉,沉静思绪。
避暑山庄,万壑松风。
秋风卷千松,雄音如万籁。
个园秀美,音洞风琴。
风入窄巷久萦绕,共染北风冬日情。
《江南园林志》造园“三境界”

浅析《江南园林志》造园“三境界”摘要:对童寯《江南园林志》中造园“三境界”疏密、曲折、眼前有景进行释义,并图解分析,以期探索当代建筑对于园林空间的借鉴之道。
关键词:园林、“三境界”、景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童寯与《江南园林志》“在建筑界,童寓似乎是一位独行者。
他的生命历程既平凡又独特。
”[ 童明.茅顶不禁欧风——怀念建筑大师童寯[j].中国书画. 2004.06]童寯曾于美国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硕士。
他是中国现代建筑的先驱,从事建筑设计和中外建筑史、建筑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著者以建筑师而娴六法,好吟咏,游屐所至,游览名园旧迹,自造园境界进而推论诗文书画与当时园林之关系,而以自然雅洁为极致;其于品评优劣,亦以此为归依。
” [ 童寯.江南园林志[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03]他于战乱时期,走访江南园林,绘制珍贵平面图,考证历史文献,总结园林境界,推论园林与诗画之关联,品评园林,著《江南园林志》。
《江南园林志》“造园”一章高度概括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要素、手法、境界。
童寯将“園”拆字得到园林的要素:院墙、屋宇、池、花木、山石。
“「口」者围墙也。
「土」者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
「□」字居中为池。
「」在前似石似树。
”对造园手法总结为“虚实互映,大小对比,高下相称”,归纳境界即造园“三境界”:“疏密得宜,曲折尽致,眼前有景”。
造园“三境界”疏密得宜“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弛张启阖,两得其宜,即第一境界也。
”[ 童寯.江南园林志[m] .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03]经营位置需“疏密得宜”,张弛开合,既有疏密的对比,又能掌握兼而有之的关系,紧密处不显拥挤,而开敞处亦非一览无余。
《绘图六法》中所谈到画法其一为“经营位置”,指绘图的画面安排与构图。
园林在总体布局和位置经营上毫无疑问也需遵循疏密有致的原则。
位置经营首要疏密不可平均分配,彭一刚总结的疏密有致要注意留白与节奏感。
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的三重境界

在世界园林体系中,声环境舒适宜人的佳构随处可觅。
但像中国古典园林那样,将声音美自觉融入景观营造过程,并同哲学原则、艺术手法,以及人的主观感受糅合为一,并最终成就出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声音意境来的,实属罕见。
王世仁先生曾经指出:“利用音响来创造美的环境,中国大概是世界上开掘得最深的国家了。
”[1]这恰当地点出了中国与西方园林在声环境营造方面的差异,同时也暗示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声景观营造特征。
在长期的景观实践中,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声景观营造思想,成就出一大批以声音美为主题的景观佳构。
光杭州西湖就有“曲院风荷”、“南屏晚钟”与“柳浪闻莺”三个景点直接以声音美为欣赏对象;苏州拙政园则有“听松风处”、“留听阁”、“听雨轩”、“梧竹幽居”等多处景观分别以风声、雨响、竹韵、梧音为营造主题;承德避暑山庄更有“远近琴声”、“风泉清听”、“万壑松风”等二、三十处声音风景……这些声音景观一方面构成了园林的物理听觉环境,同时更包含着古代中国人对宇宙人生特有的领悟与理解,由此而产生的声景观艺术境界,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具特色的艺术成就之一。
下面,本文就从自然风景、诗画意境以及人生至境三个层面,就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声景观境界特征进行阐释。
1自然风景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一直指导着古代中国人对待自然的行为方式,培育出一种“道法自然”的风景欣赏品味。
在这种“道法自然”的风景审美意识下,“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2]等一切自然属性,均具有“真足以摄召魂梦,颠倒情思”[2]的风景意义。
正所谓“天地大园林,园林小天地”。
因此,中国人很早就学会了将声音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欣赏,并在景观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声音风景营造经验。
首先,那些借助风与水的流动,或依赖草木丛集触机而发的园中天籁,自有一种时间性的稍纵即逝与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的三重境界袁晓梅 吴硕贤终而复始,可以为园中深沉静默的房屋山石平添几分活泼的生气。
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中所体验到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

2、植物选择标准
• 中国古典园林花木选择的艺术标准有三: • 一曰“姿美”:树冠的形态、树枝的疏密曲直、 树皮的质感、树叶的形状,都追求自然优美。如 龚自珍《病梅馆记》之中所论即园艺花木。 • 二曰“色美”:树叶、树干、花都要求有各种 自然的色彩美,如红色的枫叶,青翠的竹叶、白 皮松,斑驳的粮榆,白色广玉兰,紫色的紫薇等。 • 三曰“味美”:要求自然淡雅和清幽。最好四 季常有绿,月月有花香,其中尤以腊梅最为淡雅、 兰花最为清幽。
中西方园林比较
• 中国园林:崇尚自然,布局随意,不尚雕 饰,曲折变化,别有幽趣。
• 西方园林:讲究对称,构图规整严密,常 以巨大的几何图形表现征服自然
• 在传承中国古典园林意境营造 上的典型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欲露而藏,含蓄有致--藏露得宜,平中 见奇
• 在园林中,不论是近景还是远景,高大的楼台还是小巧的 亭榭,全部袒露,一览无余总不如半藏半露显得含蓄、深 远。我国古典园林吸收了中国画含蓄有致的创作方法,反 对一览无余,主张“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的愈露先藏的抑景手法。它介于隔和透之间,园内景物之 间互为联系,同时又互为掩映。这样,就能构成层次丰富、 境界深幽、情趣无穷的城市山林胜景。如苏州拙政园,其 藏露得宜,平中见奇。进门是一座假山,挡住视线是为藏。 穿过山洞,至远香堂南的山池,主景隐约可见,是半藏不 露。至远香堂,主景映人眼帘,是为露。这样就能使园内 景观层次丰富、意趣无穷
通过墙体的黑与白来达 到山水画中虚与实的对 比。
• 在自然景观中山水的恰当组合 • 园林中各种建筑(厅堂、轩、馆、楼、台。隔、 亭、榭、等等)与自然景观的充分协调,以达到 色彩的对比,虚与实的相互呼应。
借景之拙政园
借景之北寺塔
《中国古典园林史》声景观设计案例赏析

2012-09-13
皇家园林
• 隋唐时期 ——园林发展的全盛期 • 皇家园林划分为大内御苑、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三种类别。 • 大内御苑 ——前宫廷,后苑林的布局。苑林布置在宫苑后 部,私密性较好,而且能有一个幽静的声环境。 • 行宫御苑和离宫御苑一般都建在山岳风景优美地带,依山傍 水,利用天然风景修造园林。湍急的河流、飞泻的瀑布和 飞鸟鸣叫都形成了天然的声景观。
喧愈寂,梦游华胥,翛然世外”。
2012-09-13
其他园林
• 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及公共园林等非主流园林 • 案例: 兰亭“流觞曲水” • 《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
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座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 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矣。„”。
• 在山水树木掩映之下,伴随着流水的自然之音,流觞曲水 实为大自然最优美的景观之一,也和当时文人名流恬淡的 生活情趣相符。
2012-09-13
寺院园林
• 清朝寺院园林 • 案例:杭州灵隐寺
• “山僧刳竹引泉,随蹬道盘折,琤瑽作琴筑声,侧耳可听。 „„”
• 山泉随着曲折的蹬道,撞击竹壁,形成了如琴音般美妙的 声音,使原本陡峭的蹬道也成为了优美的景色。
2012-09-13
寺院园林
• 案例:四川峨眉山的清音阁 • 处于群山环抱、林木掩映的环境中,有着清幽的声环境。 寺院建在一斜坡台地上,台地前端有一牛心石,“水拍牛 心,浪花四溅,随后跌入深谷,发出清越的声音,故以“ 清音”为阁之名”。
唳 霜 皋
2012-09-13
皇家园林
• 静明园 • “静明园十六景”中就有多处以声音营造著名的景点。 • “云外钟声”位于香岩寺以南的山坡上 ,对其声景的描写:
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

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文章来源于:景观英才网看过电影《英雄》的同行们或许还记得片中提到练剑的四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手中有剑,心中无剑;第二重境界:人剑合一;第三重境界: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第四重最高境界: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
(至高境界---和平)那么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作为设计师如果不清楚这一点的话,不清楚设计的追求的话,其结果只能是被自然淘汰!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观点一:把人的活动与需求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充分尊重基址的场所精神,首先考虑的是基址所处大的生态环境、地形地貌、植被状况。
通过对植被的恢复,营造出适合人类使用的丰富的建筑空间和室外活动空间。
最好的景观不是搬过来的,而是从这片土地上生长出来的!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最高境界观点二:用最简单的、最原始的材料,创造出最丰富的空间。
以上观点是笔者通过和前辈们的交流以及多年工作的心得,是以抛砖引玉,探讨一下本专业设计的至高境界,以利于专业的健康蓬勃的发展!探讨行业名称不在本贴讨论范围,敬请注意!记得赵本山的小品有句经典的对白“追求了一辈子幸福,问:幸福是什么?答‘遭罪’”。
现在问我们为之奋斗、为之追求的风景园林、园林、景观设计最高境界是什么,我们该怎样回答呢?中西方营造景观的源泉:1、西方:以建筑的眼光、建筑的方式方法来营造景观。
2、中国:以诗人的心理、画家的眼光、绘画的方式营造园林的方法是中国人的以自然为师的理念。
园林艺术的发展:其本身就是一个循序渐进、推陈出新的过程、不存在永恒不变的的形式与风格。
虽然近些年境外的设计公司在国内风起云涌,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概念,这些概念是否适合我们生长的土地,大家可以评判。
园林是工程与艺术的结合,最终要落到地上,要有强劲的生命力。
中国园林的发展出路:只能依靠本土园林师的崛起、精心研究、博采众长,创造出即符合国际发展潮流,又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理论与作品,也是每个中国风景园林师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中国古典园林在山水文化演绎中的“三级跳”

魏晋南北朝 , 天下纷乱 , 南北坼 裂, 名 士纷 纷寄情 山
水 以逃 避 现 实。 山水诗 终 于独 立成 篇 , 山水 画 呼之欲
出。 山水审美 意识勃 郁外射 , 不能不 影响到 园林建设 。
为这是 一个绝好 的象征 , 无妨作 为古典 园林 真正开端的
标志。
二、 第 二跳 : 经 隋入 唐 , 山水 园林 迎来 了它 的
全盛 期
隋唐 终 结 了战乱状 态 , 进入 了 中国历 史上 的鼎 盛 期, 这也恰 正是 山水 园林 的全 盛时代。 隋唐君 主在建设
都城 的 同时 , 有意识地将 山水 自然引入 皇城 内官。另又
翠微 宫 、 华清宫等宫苑 。在 隋唐 , 皇家园林 已趋规 范, 大 体形 成 了大 内御苑 、 行 宫御苑和 离官御苑 三大类别。其 区别在 于 , 大 内御苑附于 宫廷 的后面或者一侧 ; 而行 宫、
离宫 多占据 山水之胜 , 或者建 于郊野风景 区。隋唐皇家 园林 精工华丽 , 彰显皇家 气派。另有衙署 园林 以及乐游
水、 植 物和建 筑组合 而成 的 自然 山水 园林 , 更 多地具 有
、
第 一跳 : 由 多功 能 的 囿 苑 庄 园 向 自然 山
水 园林跃 进
中国朝代 始 自夏 商周 三代 , 园林 之始也理应 溯源至
此。夏朝缺乏相应 的文字记载 , 殷 墟 出土 的 甲 骨 文 表 明
当时帝王贵族喜欢 田猎 、 登高 , “ 囿” 是他们 纵猎 的场所 ,
关键 词 : 中 国古 典 园林 山水 文 化 转 型 发展 三 级跳 古 典 关学
园林 的雏 形或 可追 溯 到人 类 的原 始社 会 时期 , 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世界园林体系中,声环境舒适宜人的佳构随处可觅。
但像中国古典园林那样,将声音美自觉融入景观营造过程,并同哲学原则、艺术手法,以及人的主观感受糅合为一,并最终成就出情景交融、物我同一的声音意境来的,实属罕见。
王世仁先生曾经指出:“利用音响来创造美的环境,中国大概是世界上开掘得最深的
国家了。
”[1]这恰当地点出了中国与西方园林在声环境营
造方面的差异,同时也暗示了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声景观营造特征。
在长期的景观实践中,中国古典园林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声景观营造思想,成就出一大批以声音美为主题的景观佳构。
光杭州西湖就有“曲院风荷”、“南屏晚钟”与“柳浪闻莺”三个景点直接以声音美为欣赏对象;苏州拙政园则有“听松风处”、“留听阁”、“听雨轩”、“梧竹幽居”等多处景观分别以风声、雨响、竹韵、梧音为营造主题;承德避暑山庄更有“远近琴声”、“风泉清听”、“万壑松风”等二、三十处声音风景……这些声音景观一方面构成了园林的物理听觉环境,同时更包含着古代中国人对宇宙人生特有的领悟与理解,由此而产生的声景观艺术境界,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具特色的艺术成就之一。
下面,本文就从自然风景、诗画意境以及人生至境三个层面,就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声景观境界特征进行阐释。
1自然风景
在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一直指导着古代中国人对待自然的行为方式,培育出一种“道法自然”的风景欣赏品味。
在这种“道法自然”的风景审美
意识下,“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2]
等一切自然属性,均具有“真足以摄召魂梦,颠倒情思”[2]的
风景意义。
正所谓“天地大园林,园林小天地”。
因此,中国人很早就学会了将声音作为一种风景要素来欣赏,并在景观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声音风景营造经验。
首先,那些借助风与水的流动,或依赖草木丛集触机而发的园中天籁,自有一种时间性的稍纵即逝与
中国古典园林声景观的三重境界
袁晓梅 吴硕贤
终而复始,可以为园中深沉静默的房屋山石平添几分活泼的生气。
正如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江畔独步寻花》中所体验到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
其次,自然界四季交替,风雨显隐等又带来了园林声环境的应时变换,使其恒定的物质空间具有了流动、变化的时间维度,从而将原本有限的物质空间体验拓展到时空四维境界,更加深化和拓展了园林的空间感受。
清初陈扶摇所著《秘传镜花・卷六》指出:“花开叶底,若非蝶舞蜂忙,终鲜生趣;至于反舌无声,秋风萧瑟之际,若无蝉噪夕阳、蛩吟晓夜,园林寂寞,秋与何来?”就是对声音这一独特时序特征的风景价值的肯定。
再者,由于“我们能占有的最大空间以我们的听觉
范围为极限。
”[3]
故一个良好的声音环境是可以使视觉空
间的物理有限性得以突破,从而拓展出更加丰富的景观层次来的。
试读两则古诗:
“小红桥外小红亭,小红亭畔,高柳万蝉声。
”
[4]
“扬州好,高跨五亭桥。
面面清波涵月镜,头头空
洞过云桡。
夜听玉人箫。
”
[5]在这里,诗人正是借助了一片化实为虚的蝉声起伏与玉人箫声,将园林景观由眼前的绿柳红亭以及清波亭桥,引向了更为辽阔无垠的境界。
明代计成《园冶》中曰:“萧寺可以舶邻,梵音到耳”,就是对声音所具有的空间拓展价值的认同。
另外,人们记忆中典型的环境气氛往往极易被经验中的听觉经验刺激所引发,以至闻声忆旧,随处佳境。
张潮《幽梦影》“闻鹅声如在白门;闻橹声如在三吴;闻滩声如在浙江;闻羸马项下铃铎声,如在长安道上”的说法,就很好地展现了声音富于联想性的风景价值。
唐代诗僧贯休所作《风琴》:“至境心为造化功,一枝清竹四弦风。
寥寥双耳更深后,
如在
其他景观要素具有更加突出的优势,因而成为园林景
观拓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试读明代李东阳的一段文字:
静观子既辟北轩作亭,……亭之前杂植群卉,而
性独爱荷,置二盆池,种者常满。
尤爱雨,雨至众叶交
错有声,琅琅然,徐疾疏密,若中节会。
静观子闲居独
坐,或酒醒梦觉,凭几而听之,其心冥然以思,肃然以
游,若居舟中,若临水涯,不知天壤间尘鞅之累为何物
也![6]
在这里,诗人只借着亭前小小的荷池听雨,就能
使思绪遨游天地之间,从而摆脱尘世的烦劳纷扰而获
得身心安顿,以至费元禄在描写嘉兴南湖烟雨楼胜景
时道:“其妙在烟雨
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图1 [南宋]马麟.静听松风图
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在这里,诗人所描绘的场景,从物理空间上看来,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渔翁那自得的“
有无声息,更在观
者内在超越的欲
望。
艺术家要打乱
现实的感知逻辑,
来建立自己的生命
逻辑。
所谓“无听
之以耳,而听之以
心;无听之以心,
而听之以气。
”[15]苏
州拙政园“依玉轩”原名“听香深处”,艺圃内有“响
月廊”(图5)。
镇江金山寺大雄宝殿侧有“听月”洞门,
《金瓶梅》内花园有“听月楼”,……这些都不是说景
物本身会发出什么声音,或者说景物的视觉形态使人
联想到什么声响形式。
而是要启示人们以内在的心灵
体验代替表象的功能享受。
显然,“听”在这里已经不
是一种纯粹的耳目感知经验,而是与“悟”一样的心灵
体验。
在这个凭悟性建构起来的心灵天地中占主导地
位的,并不是某种神秘经验或者抽象精神,而是寓于理
性与情感意味的主、客体间的审美融合。
A.H.Maslow
曾经对艺术欣赏所引发的最高审美体验有过这样的描
述:“在某种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中,人与世
界同一而无特定的情感。
”[16]这正是中国园林“听于无
声”境界所要向人们昭示的,也是中国哲学“天人合
一”理想的本质精神所在。
赵志军先生曾就中国哲学与
艺术在境界层面上的内在一致性作过阐释:“一个人的
精神,沉浸消解于最高艺术境界之中时,也是‘物我为
一’、‘物我两忘’,可以用‘人欲尽去,天理流行,随
处充满,无稍欠缺’这类的话去加以描述。
”[17] 在这种
超越的境界里,一切都自在圆成,“万物自生听,太空
恒寂寥[18]。
”
在长期的生命实践中,中国古典园林正是籍着这
种独特的方式去感受、抒情、想象,将他们所敏感的宇
宙情怀付诸声音美的营造实践,将一种基于本能的声
音听觉经验发展得极其复杂、细致而深刻。
人们从风声
雨响中体验到的,已不是纯粹听觉的
声音美经验,更是人生真谛与宇宙幽
韵,从而将人生引向生命的自由与高
蹈,实现了对人生至境的把握。
在人类即将跨入新世纪的时候,
人类文明的危机越来越严重。
这种危
机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人的物质生活
与精神生活失去平衡,物质追求在社
会生活中占据了压倒一切的统治地
位。
中国古典园林以声音自然美现象为依托,融诗心画
境为一炉,最终引导人生走向生命至境的声景观境界
追求,无疑为当前以声音物理感知经验,以及心理学、
生理学舒适度为核心的西方声环境理论的发展提供了
一个全新的视界,同时也为现代高质量人居环境的建
设注入了新的内容,值得我们认真把握并拓展运用。
参考文献
[1]王世仁.王世仁建筑历史理论文集[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326.
[2][清]张潮.幽梦影
[3](匈)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
出版社,1958:143-144.
[4]转引自陈从周.说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
社,2002:23.
[5]望江南百调
[6][明]李东阳.听雨亭记
[7][清]费元禄.晁采馆清课
[8][明]王稚登.寄畅园记
[9][北宋]王安石.菩萨蛮・数间茅屋闲临水
[10]宗白华等.园林艺术概观[M].南京:江苏人
民出版社,1985:33.
[11]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7:210.
[12]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
京:商务印书馆,1979:49.
[13]叶朗.说意境[J].文艺研究,1998(1)
[14]老子.道德经
[15]庄子.人世间
[16]转引自李泽厚著.华夏美学[M].南宁:广西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4.
[17]赵志军.作为中国古代审美范畴的自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89.
[18][唐]韦应物.咏声
图4 狮子林“燕誉堂”
(a)“读画”砖额(b)“玉堂富贵”景观(c)“听香”砖额
图5 艺圃“响月廊”匾额。